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2024-07-09

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精选五篇)

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篇1

一、国内农村防灾减灾现状

(一) 我国的地震灾害大多发生在农村, 地震烈度较低的地区损失也十分严重

唐山地震后20多年绝大多数致灾地震发生在广大村镇地区, 且主要发生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2003年我国大陆发生成灾地震21次, 这些地震的震中全部位于农村地区, 房屋大面积倒塌, 人员伤亡惨重,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 一些强度很低的地震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四川盐源5.0级、甘肃岷县5.2级、云南鲁甸5.1级和5.0级也平均使11个乡镇、16.47万人受灾, 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震影响为6~7度, 造成农牧民房屋受损28827间, 其中倒塌及严重破坏合计1.5亿余间, 经济损失达到6亿元。

(二) 农村建筑缺乏必要的抗震措施, 抗震能力很低

我国农村的传统房屋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 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 房屋抗震薄弱环节多, 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 传统施工做法不合理, 这些都造成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差。另外, 一些民居的选址不当也造成房屋的抗震能力较低。有些村民将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方, 如滑坡地区, 洪水的行洪道上等, 这些危害性都很大。

1.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一样。我国农村大多数都是采用土木、砖木结构、生土墙承重结构, 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地区采用砌体结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表现的抗震性能都不一样。

土木结构在8度地震区大部分都发生了严重破坏和倒塌, 在9度地震区基本上全部倒塌。农村生土墙 (包括土坯墙、夯土墙、土窑洞等) 承重结构在6度地震区就有相当数量的房屋产生较严重的破坏, 8度地震区则基本全部倒塌。这些都是我国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普遍反映。

2.对于一些抗震性能较好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农村工匠缺乏必要的抗震技能培训, 工程建设缺乏管理, 很多传统习惯的不当施工做法, 如缺乏牢固的基础、圈梁和构造柱等必要的抗震措施使得房屋存在许多抗震薄弱环节。

3.受经济水平的制约以及一些传统的房屋建筑类型 (湘西地区的吊脚楼, 西北地区的土楼等) 抗震性能不好, 使得农村建筑的抗震性能普遍都比较差。

(三) 我国农村民居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 建造方法缺乏指导规范, 普遍未编制防灾减灾规划

农村民居基本上都是私有私建, 有些没有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就进行建设, 缺乏统一的规划。而且我国现行的大多数规范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 对农村民居不太适用。另外, 对一些地震多发区, 也只是针对城镇进行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 忽视了农村的防灾减灾, 一旦灾害发生, 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二、农村防灾减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农村防灾减灾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在防灾应急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同日、美等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防灾应急法律体系还相对不健全。目前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很多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技术标准体系, 在村镇方面尚不完备, 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 只是在一些标准中有所涉及。所以,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二) 基础资料缺乏制约农村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

由于经济比较落后, 在编制农村防灾减灾规划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础资料很难获得, 如地形图、地质资料、历史上发生灾害的情况、基础设施防灾能力等, 基础资料的缺乏使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工作很难开展。

(三) 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一些了解笔者发现很多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非常薄弱。一些村民认识不到编制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 另外对规划中的一些强制措施不理解。由于大部分农村民居都是私有私建, 农村工匠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 很多建起来的房屋抗震性能很差, 如没有构造柱和圈梁, 这些都是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的表现。

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防灾减灾的各种问题, 笔者结合曾编制的绵虒镇克约村防灾减灾规划, 进行农村防灾减灾的探讨。在现有的规范指导下, 结合农村自身的情况, 综合考虑各致灾因素, 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发展, 建立农村防灾减灾体系, 力求使灾害发生时各种损失降到最小, 保障村庄的健康发展。

克约村地处汶川县绵虒镇境内, 属高半山村落, 仅有少量农户散落在河坝地区居住, 大部分村民生活、生产在高半山地区。由于受自然、历史、地理等条件限制, 地震造成山体严重滑坡, 生态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基础设施脆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5.12”大地震共发生灾害滑坡点40个, 大片滑坡点10个, 泥石流点19个。次生灾害隐患大, 一旦出现余震或大的降雨, 还会出现山体大面积滑坡和泥石流, 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重建规划难度大 (见图1) 。

考虑到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有限且适宜性较差, 政府在农村防灾减灾方面拨款也有限, 单靠加强防灾工程设施建设不仅在经济上不可行, 而且也不能保证村庄免受灾害。因此, 规划人员确立了“保障当遭遇正常设防水准下的灾害时, 生命线工程、公共建筑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 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规划目标, 以保障人身安全为主, 经济损失为辅, 注重灾前预防、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以及灾后应急机制的建立, 建立农村的防灾体系。

三、农村防灾体系的建立

(一)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防灾减灾规划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一整套各灾种的农村防灾减灾规划标准体系, 使得村庄的防灾减灾规划能够有据可依, 有理可循, 使得农村的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在克约村防灾减灾规划编制中, 我们将“十一五”支撑项目中编制的《村镇防灾规划技术规范》作为示范工程的依据, 并结合其它防灾规范指导规划的编制。

(二) 建立健全农村房屋的建设监督管理系统

建立统一的农村房屋监督管理系统, 只有经过审批的房屋才能建造。乡政府可以集中对农村工匠进行免费的抗震知识培训, 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 以提高农村工匠的技术水平。

由于“5.12”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使得克约村农房几乎全部损毁, 无法居住, 大部分村民向山下河坝地区搬迁 (见图2) 。绵虒镇镇政府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地方特色, 推出了几套有利于抗震的房屋图集供村民选择。规划区内民房按照地方政府提供的图集全部新建, 保证了村民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三) 建立健全灾害分析、预防、监测预警体系

在克约村防灾规划中, 规划人员首先进行了灾害的分析, 确定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为主要灾害, 并综合考虑火灾、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等, 加强防灾设施和基础工程的防灾建设, 建立统一的防灾通信系统, 并结合绿地、农田所在地及村庄道路布置, 统筹规划村庄的防灾避难场所和避难疏散通道 (见图3) 。

其次, 规划出禁止建设区。根据村庄建设用地的地质情况, 对于村庄中一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行洪道以及抗震不利分区等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地区, 将其规划为禁止建设区, 禁止村民在这类地区建造房屋。在克约规划中, 克约组原址为斜坡地带, 场地变形明显, 危险性大, 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 需加强对斜坡体的监测。克约村落汤组原址和三倒拐组原址处均为陡斜坡, 有三倒拐滑坡、大流沙滑坡、松树林滑坡、李桂平二升二滑坡、上祖场坝滑坡、落汤不稳定斜坡六处滑坡地带, 且出现了地面开裂、垮塌、滚石、房屋变形等变形迹象, 不能作为临时性和永久性安置点。大坪安置区为河谷阶地, 安置区西侧为陡坡, 陡坡脚50米范围内为禁建区, 不适宜作为安置区, 且应当控制房屋建设层数。

再次,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受地形影响, 规划区所在地西侧仍有滑坡隐患点。通过对村民的防灾教育, 在村庄中建立以村委会为主的监测中心对村庄中可能存在灾害隐患的地段进行监测, 力求在灾害发生前向村民发出预警, 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保证村民的安全。

(四) 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灾时救援体系

灾时自救也能使灾害的损失减少。通过防灾减灾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当灾害发生时村民可以通过平常所掌握的自救知识确保人身安全。

在克约村的规划中首先通过定期宣传和介绍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房屋的抗震知识、自救措施和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性等, 以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其次, 定期实行防灾减灾演练, 引导村民在遭遇地震时如何进行避震疏散, 告知村民哪些地方是临时避震疏散场地, 哪些是永久避震疏散场地以及疏散路线, 使得村民在遭遇地震时不会惊慌失措, 提高村民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再次, 建立农村防灾组织, 指定带头人。可以将住在同一片区域的村民划分为一个小组, 指定一个小组长, 可由村民自己推选, 村长或者村委会主任作为总的带头人。灾害发生时, 小组长和带头人要负责把自己区域的村民疏散到避灾疏散场地。

(五) 灾后救助体系建设

在克约规划中, 首先要求建立防灾物质的贮备系统。村庄内应时刻保证防灾物质的贮备, 如铁锹、千斤顶、沙袋、手电筒、帐篷、医用急救包等, 以备不时之需, 条件允许的村庄可修建救灾物资贮备仓库。贮备物质定期更换, 在临近物品保质期时可发放或出售给村民, 重新补给新的物质, 保证贮备物资的质量。其次, 保证避灾疏散场地的生活条件。一旦发生灾害, 大部分村民都会转移到避灾疏散场地, 所以疏散场地要有供电和供水设备, 有条件的村庄还可配备医疗卫生设备。在克约规划中, 将村内的绿地、农田作为临时疏散场地, 确保灾害发生时村民可以就近避灾。村民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作为永久避灾场地, 在活动中心内配备供电和供水以及必要的医疗用品, 确保灾后村民的生活。

四、结语

由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每个地方发生的灾害种类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进行防灾减灾规划时需要对多灾种进行综合考虑, 需要权衡各种方案后再选择最优的防灾方案。通过编制农村防灾减灾规划, 可以提高农村建筑的防灾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标准体系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2008.

[2]于静, 曹珊, 等.我国村镇住房典型建筑结构、灾害危险性与致灾模式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 2008.

[3]苏经宇, 郭小东, 马东辉, 等.城市灾害控制与规划基础研究的若干问题[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7, 29 (6) :102-106.

[4]马东辉, 贾抒, 等.大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立情况分析及对策[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7, 29 (1) :106-110.

[5]田杰, 苏经宇.减轻村镇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J].工程质量, 2006 (11) :15-17.

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篇2

农村中小学学生来源分散,家庭条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大,存在着不可忽视安全隐患。

学生上学、放学路途时段是安全管理中的盲点,尽管老师、家长反复强调安全,但仍然存在管理的无效性,学生在路途摘野果、嬉戏打闹,到沟河池塘玩水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城乡学校规模的调整,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愈来愈小,办学水平差距愈来愈大。乡村小学无围墙,不能实行封闭式管理,闲杂人员随进随出;有的学校有围墙而无门卫,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安全隐患防不胜防。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多数自带腌菜,小学备用一星期,中学备用十天之久,都存放于箱子或壁柜,长时间存封,腌菜变质变味;住宿生洗碗,有的用洗碗精,但冲洗不净,餐具上的残留物洗洁精浓度严重超标;有的学生为了使用方便,把碗放在课桌里、窗台上、床铺上,极有可能沾上细菌,引发传染病的流行。教室安装电源插座,因经济问题只要能用就行,质量难以保障,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出现意外。边远地区的学生因临时运力不足,乘坐超载车辆仍极为严重。笔者认为,要防范于未然学校必须坚持做到。一是建立路队长报告制和路队跟踪制。学校选派有正义感、有责任感、守纪律的学生担任路队长,将各路队的情况上报给老师和家长,在路途指定联系农户,建立学校、路途、家庭联系网络,适时监控。发现不安全因素迅速作出反应,以免酿成不良后果;二是实行门卫管理制度。编制再紧,必须有专人或值班教师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工作。硬性规定学生的活动区域,尽量避免学生接触陌生人;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做到学校食堂有饭菜、有开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加强饮食卫生教育,矫正不良卫生行为。创造条件给学生自备菜进行二次加工,以防变质;四是学生寝室不得安装电源插座,教室的插座应安到学生不易触摸的地方。禁止学生充手电和使用“热得快”。四是每周不定期加大收缴管制刀具的力度,做到从源头抓起;五是相关部门不定期到边远地区抽查道路交通运输超载状况,加大处罚力度,让师傅们规范运输、安全运输,配合学校教育,真正使学生从“不坐三无车船、超载车船”的安全意识向安全行为转化。

事故出于麻痹,小事酿成大祸。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漂浮,只有做细做实,居安思危,警钟才会长鸣,社会才会平安和谐。

灾区农村住宅规划不容忽视 篇3

“一年多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灾区的现况,实际上,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将更能体现防灾的重要性。”建业网总经理李洪华坐在办公室里,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四川地图说,语气缓慢而坚毅。夕阳的余辉射进来,轻柔地拂在他古铜色的脸上。在他的案头,一篇关于地震灾区农村住宅规划的报告已经写了一半。

记者:听说你三次入川,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建业网李洪华:第一次主要是到灾区看看,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时的北川整个就是一片废墟,触目惊心。第二次,是应中国红十字会的邀请和苏菊香副会长、爱心大使赵薇及一些企业界人士前去绵阳,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的启动仪式,大概是去年11月1日,下午我们就赶到北川县,在一位副县长的带领下到一所临时小学慰问,实际上我对灾区农村的关注应该说也是从那一次开始的。

记者:为什么你要呼吁关注灾区农村的规划设计呢?

建业网李洪华:一年多来,包括北川县城的移址,乡镇的规划,甚至每一条街道,我们把目光都投向了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灾区的现况,实际上,农宅的规划、设计将更能体现防灾的重要性。一些农村农户开展自救自建,他们尽管都能取得一定的信用社贷款,但经济相对比较紧张,在自主建设中,个别人便会图便宜。这种心理很正常,你也不能强求他们过多的考虑防灾,毕竟经济太重要了。但一旦灾难再次来临,这些房子能不能抵抗地震的震级就很难说了,再者,一些房子的选址也有问题,不能建住宅的地方也建了。

记者:我看到报道,清华大学搞了一个农宅的设计大赛。

建业网李洪华:是的,4月中旬,选出了11套优秀设计方案,其中5套方案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完成深化设计后借今年地震一周年之际,无偿捐给了灾区,这个活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美国欧特克公司共同完成的,面向社会征集农宅的设计方案,大赛设计目标为灾区农村100平方至200平方米农用住宅。我看过一些设计方案,很不错,可以说选出的都是精品。不仅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符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还具备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多次到灾区农村,并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他也是汶川地震纪念园的主设计师。

记者:在以后的灾区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呢?

建业网李洪华:规划设计,按照规划选址,按照抗灾要求建设。台湾慈济会在灾区农村援建了大量的农宅,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就是其中一个。房屋设计由德阳市建设局主持,按照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标准设计建造框架结构。这样的房子,说句不吉利的话。再有一次大地震也没问题。

记者:汶川地震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建业网李洪华:有两件事使我终生难忘。一个是在一个村子的墙上,写着一句这样的标语,“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中崛起”,这可能是一个通用标语,但该村村民透漏出来的面对灾难从容不迫、重建家园的信心让人感动。另一件是去年12月29日,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和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联合搞的一个公益模范的评选大会,会后见到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因为是多年的老朋友,我又是大会评委,光标深有感触地说,只要大家上下一条心,灾难没什么可怕的。他的话很实在,但掷地有声。

记者:说说你所带领的建业网吧?有什么样的目标。

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篇4

影响一:涉农金融机构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收贷收息潜藏隐患。

由于涉及移民人数较多、规模较大、政策性强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村组和贷款客户可能借机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从现阶段看, 两类贷款客户潜藏隐患较大:一类是以房产抵押、林权抵押的贷款客户, 一旦移民搬迁后抵押房屋受水库蓄水淹没, 抵押物将不复存在, 偿贷能力也将出现问题;另一类是部分贷款农户若不选择内安而选择外迁, 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大收贷收息难度。

影响二:涉农金融机构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涉及移民的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 受区域的限制性较大, 搬迁后90%以上的水田将不存在, 移民丧失了大量土地, 加之地方财力不足, 工业经济基础较薄弱, 财政补贴有限, 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在短时期无法形成, 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无“热点”出现, 发展的困难和压力客观存在, 面临的经营环境将不容乐观。

影响三:涉农金融机构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现金结算压力较大。

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篇5

近年来,农村水利设施状况明显好转,但从整体上讲还很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老化失修。目前农村的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维护不及时,有的已经完全损毁不能使用,有的勉强可用,但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锐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⒉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渐加大,但每年的专项资金仍十分有限。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下降,水利设施建设劳力难以保证。

⒊失盗现象严重。一是农村水利设施在野外,没有专门的防盗设施;二是盗窃分子大多是团伙和异地流窜作案,一旦得手,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破案难度较大;三是一些废品收购站违法收购,给盗窃分子销赃提供了方便。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⒈管理体制不顺,配套政策滞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由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界定不清,导致施建、管、用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加之各地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致使农村水利设施形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由于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特别是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部分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国家投入一部分后交地方负责,地方能拿一点算一点,剩余部分仍存在较大缺口。

⒉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在投入上政府应该大包大揽,“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⒊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应该是农民自己要干的事,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误解为加重农民负担,农民兴修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大不如从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要求农民出工、集资越来越难,谁来组织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⒈应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农村水利设施是农村众多基础设施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态度,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⒉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税收上给予优惠,支持鼓励单位、个体经营者、农业大户和外来资金兴修水利,解决集体经济组织难以兴修水利设施的现实问题。

⒊建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框架,突出建设重点,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以重点突破带动水利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

上一篇: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关键下一篇:联合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