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创新

2024-07-18

IT创新(精选十篇)

IT创新 篇1

一是组织创新。2009年3月, 大运会通信信息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许勤市长为组长、高国辉副秘书长为办公室主任, 大运会执行局信息技术部负责办公室具体工作;2011年3月, 大运会通信信息和无线电安全保障指挥部成立。袁宝成副市长为指挥长, 市科工贸信委王学为主任为执行指挥长、我为办公室主任。在指挥部下还成立了很多工作联合团队, 包括赛事通信信息系统联合工作团队、无线电安保军地联合指挥部、公众移动通信保障指挥部、党政机关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等。因为大运会不仅仅是深圳的事情, 省和国家也都非常重视, 因此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指挥系统。我们通过协调, 争取到上级的支持, 让所有的指挥系统都纳入到深圳的指挥部系统中。通过这样的组织创新, 使得整个大运会期间, 所有的管理和指挥都非常顺畅。

二是管理创新。此次大运会采用国内总包的创新模式, 这在我国大型赛事上尚属首次。大家知道, 以往奥运会、亚运会等都是采用直接招标方式, 最终要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分包, 使得彼此间的配合、继承、融合、协调等工作都非常复杂和困难。而此次深圳大运会采用由中国电信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总包”方式进行建设, 中国电信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 但是体育赛事方面并不熟悉, 因此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再组成一个团队, 由大运会执行局技术部具体负责协调推进, 组成联合的工作团队。通过这样的管理创新, 解决了传统由众多供应商建设引起的业务责任边界不易划分, 业务整合难度较大等问题。

三是自主创新。因为有前面两大创新, 因此我们有条件首次打破国外的惯例。一是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 首次打破国外公司垄断, 由中国电信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设了赛事管理系统GMS;二是首次自主集成了计时记分和赛事成绩系统GRS, 并得到了国际大体联和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 充分展现了深圳的自主创新实力。这两项自主创新不仅展示了国际方面对我们的技术的认可, 更展示了深圳的力量、中国的力量。

四是技术创新。此次大运会, 中国电信构筑了下一代互联网 (IPv6) 的试商用体系, 应用平台融合了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项前沿技术, 包括无线宽带视频监控、大运村RFID识别、移动多媒体多语种信息服务、智能化大运村 (智能家居) 、无线宽带即拍即传、高清赛事直播 (宽带互联网视听) 、大运会门户网站等IPv6框架下的七大应用系统, 覆盖41个比赛场馆、14个非竞赛场馆, 为深圳大运会创造更为便捷高效的赛事服务环境。

付出就有回报, 这些创新也获得了各方的肯定。国务委员刘延东表示:“大运会通信信息系统建设在很多方面敢于打破以往惯例,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这种把政府、企业、赛事很好结合起来的方式, 建立起了很完美的体系。”国家体育总局杨树安副局长说:“这届大运会的竞赛信息系统是一流的, 并且创新了在国内举行的大型国际运动会的模式。”国际大体联夏季大运会主管马克先生和IT顾问莫基娜女士称赞本届大运会的信息技术系统是完美的, 已达到奥运会水准, 为历届大运会之最。

大运会圆满落幕, 深圳已经进入崭新的“后大运”时代, 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运经验和资产, 让“信息大运”成为点亮“智慧深圳”的新起点。一是发挥通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复制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总包模式;三是总结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大运建设的优良基础。

IT运维:要给创新“留时间” 篇2

随着BYOD、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IT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但IT运维管理的压力似乎并没有减轻,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IT运维主管来说,一场IT重大事故的发生,不仅会让部门员工士气低落,更容易让上层领导怀疑IT部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因此,针对IT故障管理,更多希望改善自身状况的IT部门,开始选择主动性的事前管理模式,而非被动式的亡羊补牢。英雄难过“故障关”

IT在很多时候都会充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可如今的职场生存环境,对心脏不强健的运维主管来说则是一个噩梦。

一方面,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们希望IT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变成无形的力量,因为IT能消除公司内部的摩擦,并且削减每笔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你永远不要相信他们可以做到绝对的平衡,如果重大的系统故障给整体收益带来了影响,公司就会强调这个原因,强调公司发展受到了IT的拖累。

那么,IT故障是否能够彻底消除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系统都有出现故障的时候,它可能发生在IT资产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时段,包括了硬件、软件和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为此,企业必须要为自身定义一个可以接受的故障管理目标,将IT基础设施故障对业务的影响减到最小,并防止与这些错误相关的事故再度发生。

如果单从故障管理的目标来看,人们力求找到引发事故的根源,然后才着手改善或纠正该情况。“这种做法固然无错,但却没有行走在IT运维管理最佳的流程上。对此表示:“故障管理的流程具有被动和主动两个方面。被动方面是作为对一个或多个事故的反应而解决问题,而主动的“故障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前确定并解决问题和已知错误。所以说,即使你现在„救火‟的事情再忙、再多,也应当去思考,并且马上行动起来,因为这种工作状态非但不能给IT部门带来改变,反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两步走”实现未雨绸缪

http://

如今,企业的IT架构被多种新兴技术改造,并与业务深度融为一体。这带来了极度复杂的管理机制和故障发生机率,迫使IT部门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故障识别及修复工作,而需要走在问题的前面。

未雨绸缪的益处世人皆知,但又要从何入手呢?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用户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现“质变”: ◆第一步:基础设施监控“泛化”

之前,由于网络的庞大和后续累加,你可能无法知道IT系统中每个关键应用承载设备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这些设备连接的应用在哪个端口上。这时的IT运维管理就等于“盲人摸象”,连最基本的“救火”都无法实现。所以,在这个阶段,便需要利用具备手动或自动发现功能的运维工具,迅速搜索整个网络内的所有节点,实现整个网络的真实物理拓扑图,实时反映出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云计算或虚拟化运行环境中,传统的运维工具已经无力支撑这个目标。此时,用户可以采用具备自动感知虚拟和物理环境的新一代运维平台,将虚拟交换机和虚拟机以“实体连接”的形式存在于监控场景中,自动追踪数据和虚拟机漂移后的性能指标。◆第二步:业务管理“透明化”

一套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取决于每个基础设施对象之间的配合和稳定,但之前的基础监控数据对于整套业务系统又能起到什么帮助呢? 在完成全网监控的目标后,用户可以通过自动对监控数据从业务角度归类整合,让所有业务关键参数醒目地投射到业务架构上,实时反映业务运行情况。业务视图的构建,可以对外向业务部门,对内给自身管理都提供透明化管理,能够非常清晰地反应出业务系统的健康指标。而透明化的监控业务系统运行起来之后,能够事前发现可能引起系统宕机故障,或者访问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把可能发生故障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IT运维要给创新“留时间”

http://

主动运维、事前运维,这些具体工作实际上都在围绕着“预防性检查(PM)”展开,旨在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稳定性。而IT部门的价值若想进一步体现,就不能总围绕“救火员”的角色。因此,未雨绸缪的最终目的还是解放人力。

IT创新照亮每个角落 篇3

蚯蚓与web2.0

“在参观了赫里福德Blakemere农场田园诗画般的生活以后,我希望能加入其中。我拥有的技能包括: 驯服蚯蚓; 做蜜蜂、蝴蝶和甲虫的空中交通管理人员……”这是畅销书女作家艾米斯图尔特写给英国Wiggly Wigglers公司的一封公开的求职信——以博客的方式发布,并附上了她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左右手各抱一只母鸡,笑容满面。

Wiggly Wigglers公司的总经理希瑟很快在博客上给她回复: “我很高兴地通知你,你的申请已经得到准许。但是,由于北加利福尼亚州和赫里福德Blakemere庄园之间至少要飞行16个小时,我想你最好还是远程工作。”

这就是Wiggly Wigglers公司与粉丝们的沟通方式,充满怪异的、亲切的幽默感; 这也是Wiggly Wigglers成功的秘诀,培养一大批网络粉丝,并通过博客、播客、维基百科等社会性媒体与他们进行密切的沟通。它在卖种子、花木、喂养鸟的各种蠕虫、蚯蚓堆肥(通过培育的蚯蚓,将家庭的生活垃圾变成花肥)的同时,还教会你很多园艺实用技巧,并以诚恳的态度回答客户千奇百怪的问题。

你肯定很难相信,如此酷的一家公司居然偏居于英国的一个偏远乡村,它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只有70人口的小村庄。但正是这样一个最初以销售蚯蚓堆肥成套工具为主、濒临倒闭的小型园艺公司,通过口耳相传、播客、博客和Facebook以及公司的网站,成为英国最成功的小型园艺销售公司。

2006年,创始人希瑟开始尝试使用博客介绍园艺小知识,接着她发现播客的沟通效果更好,于是她开始使用自己的个人电脑制作播客,她的丈夫(一个地道的农民)以及左邻右舍都被她拉来当演员。出乎意料的是,她在边远的Blakemere农场的真实生活具有难以置信的娱乐性,大家都开始喜欢看她的博客、听她和朋友或者邻居们聊一些园艺方面的事情。逐渐地,希瑟的播客听众、博客的读者和Facebook上的Wiggly迷,都逐渐成为她的客户。

目前,该公司在全球拓展了9万个客户,其产品远销欧洲,由于将传统的广告投放转移到网络上,它减少了80%的广告支出。目前Wiggly Wigglers在Facebook上有898个粉丝 ,并有超过170个讨论主题。从2006年开始,一共举办了50期播客(每周一次),“Wiggly沙发”每星期有数千名听众,被旧金山纪事报读者评为“最喜爱的园艺播客”。2009年,Wiggly Wigglers成为戴尔全球小企业卓越奖的优胜者,获得了由戴尔公司提供的5万美元大奖。

启示: 社会媒体正在给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但目前,全球财富只有5%~6%的中小企业使用了社会性媒体,在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也只有11%的企业拥有博客。很显然,很多企业对于Web2.0营销和传播并不上心,这肯定是一大失误。

乡巴佬与商贩的手机

2008年戴尔小企业卓越奖日本赛区冠军是一家名叫Michi No Eki Towada 的小企业,只有3个员工。它的获奖理由是,“为农民提供的、名为Sancho Mail的服务,能通过手机提供更新的销售数据。同时,在顾客邮件会员系统中,顾客关于农业的信息也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交流。因此,农民开始对IT感兴趣了。”

创始人Yoshifumi Tomabechi先生和他的企业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青森县和田市是日本人均收入倒数第二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平均年龄为55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而他所创立的公司就是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信息化服务。

他的创业想法最早来自于自己在农贸市场的经历,他注意到每到7月的时候,商贩们的销售就会下滑得很厉害,因为农贸市场没有东西可卖。他由此萌发了一个想法,开发一个平台,使得这些商贩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销售情况,并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来备货,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货物存量不足而没有东西可卖的情况。

这项服务是通过商贩的POS机连接到服务器来完成的,商贩的每一笔交易都进入系统当中,而通过系统,用短信的方式,可以把每个商贩的周销售记录和月销售记录反馈到商贩的手机里面。

这项服务很简单,最初是完全免费提供给大家的,目前农贸市场的106个商贩中已经有66个人在使用该服务。现在Yoshifumi Tomabechi最担心的是服务器宕机,因为絮絮叨叨的老头、老太太们会不断地打电话来询问,机器什么时候修好?有的客户甚至会亲自上门来询问机器的维修状况。

谈到创业的艰难时,他开玩笑地说,为了投资购买服务器和电脑,他的孩子都饿瘦了,而老婆差一点就和他离婚。他将自己的公司称为“乡巴佬”,而他的梦想是“乡巴佬将来成为全球知名的公司”。

启示: 一位“乡巴佬”,创立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为一群“乡巴佬”提供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这项服务的技术含量很低,但它实用、简单、有效,深受欢迎。从而启发我们,IT技术并非深奥、复杂和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排队的烦恼和智能POS

2007年,NCR在全球的一项调查显示,澳大利亚人是全世界最不喜欢排队的人,81%的人在排队时会变得缺乏耐心; 超过1/3的受访者(36%)表示,在零售店排队最烦; 而73%的人曾有过受不了排队而离开商店的经历。

Task Retail Technolog公司的Xchangexec短信点餐功能解决了这一难题。用户只要把点餐短信发到某个特定号码,Xchangexec就会自动识别该顾客的号码,并把订单发送给指定店家的POS终端。因为POS系统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比如厨房的下单量,它能够立刻计算出为准备食物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回复短信,告知价格和大概可以取餐的时间。短信点餐在澳大利亚很可能成为一项重要业务,因为它既符合用户喜爱使用手机的习惯,也解决了令人讨厌的排队的烦恼。

这其实只是Task Retail Technolog公司Xchangexec系统的一个有意思的应用。Xchangexec是第一个能够即时反映整个企业零售运营情况和细节的POS系统,其核心组成包括视频监控、POS终端、运作软件平台。系统的采用使得任何一个POS终端、每一个售货员、每一个外围设备、每一笔交易都变得可视和透明。该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Donut King、Brumby’sBakery和bb’s café这些澳大利亚的知名零售企业。

Task Retail Technolog公司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的170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的优胜者,赢得了2008年戴尔小企业卓越奖。Task Retail Technolog的获奖的理由是,他们创造了一个革命性的、以网络为中心的POS软件解决方案,能够提供实时的终端管理、数据传递,以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系列关键的销售信息。

IT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4

1.1 IT的内涵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 并不仅仅意味着计算机和软件, 而是代表自电话发明100年以来, 改变人们收集、传输和使用信息的所有技术的总和。发展到现在, 总体上讲IT被分为五大类:

信息获取技术:数字摄影机、扫描仪、触摸屏等产品;

信息传递技术:Internet、Intranet、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等产品;

信息处理技术:微机和各种操作系统;

信息存储技术:移动存储器、网盘、光盘等;

信息应用技术:CAD、CAM、MRP、MIS、DSS、CIMS、浏览器等产品。

1.2 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由经济学家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 对于创新的研究被拓展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领域, 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范围内的管理创新问题。本文将管理创新定义为:以提高系统整体管理水平为目的, 重新组合、优化系统内的管理要素的全过程。管理创新包括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来自企业内外的多种动力因素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是一系列要素的函数:

MI=f (企业制度, 组织结构, IT, 激励措施,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市场环境)

制度因素:企业系统内部的产权制度以及经营管理制度等是影响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相对封闭的企业系统内部, 新出台的各种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最初可能是有效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变化, 许多管理制度变得不再适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同时又制约着其他因素有效性的发挥。在这个从有效到无效的过程中, 企业系统内部的熵值将逐渐增加, 从而诱发管理创新的出现。

组织结构:企业系统本身具有多层级多功能的结构, 各层级以及各单元具有不同的功能表现, 在耦合状态下相互影响, 又与整体交互影响。在内外环境的非线性作用下, 每个企业系统都会经历裂变、复制、成长、放大、膨胀、老化的过程。组织结构是管理的载体, 组织结构的膨胀、老化必然会使企业系统内部结构性摩擦系数加大, 从而产生内耗、能量衰退, 管理效率降低。当内耗达到一定阈值时, 企业系统必然寻求管理的创新, 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

IT:随着企业系统的膨胀和复杂化, 信息传递的渠道相应延长, 信息节点增多,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耗损、扭曲, 有效性、及时性降低, 最终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的不畅极容易造成管理的失控。因而, 整个企业系统管理效率的提高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交互作用的结果。

激励因素: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系统, 激励成为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激励方式缺乏或激励方式缺乏科学性, 都会引起系统内部的排斥和抵触现象, 增加系统熵值。相反, 科学良好的激励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现有熵值, 而且会通过管理创新为整个企业系统带来负熵流。

人力资源:人群心智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系统的复杂性, 人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出比资本、技术等要素更强大的作用。因此, 企业系统运行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与执行者的素质和对系统本身及对工作的态度。人力资源因素成为影响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良性企业文化, 通过企业正确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企业的习俗、文化氛围等作用于企业全体职工, 所形成的凝聚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管理创新的沃土。

市场环境:企业系统处于整个宏观和中观的经济系统之中, 相对封闭但却未割裂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环境的变化总会使原有的企业政策和策略过时而无效, 因而创新便成为应对变化的重要策略, 其中不乏管理创新。

以上这些因素在企业系统内部不断运动, 以个体或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综合效应来促发、加速企业系统的管理创新。

1.3 IT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制动关系

企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工系统, 但信息的限制往往会使传统企业像机械系统那样, 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只保持一个稳定点, 处于一个低水平下“死”的有序状态, 熵值不断增大, 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企业系统相对封闭, 但并不是完全与外界割裂, 因此本文将企业系统的总熵值表示为:

S总=Si+Se

S总为整个系统的总熵, 它是由系统内部的正熵Si与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吸取的负熵Se (Se<0) 的总和决定的。当Si≥Se时, 负熵的存在不足以引起企业系统的管理创新。只有当Si

2 IT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影响

信息技术通过支持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执行、协调与控制, 发挥自身的高效率优势, 诱发管理创新, 使企业系统形成具有更丰富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新的有序状态。IT的应用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直观地表现为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供应链管理等3个方面的变化。

2.1 基于IT的业务流程创新的过程

IT对业务流程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改变原来采用纸张表单, 手工传递, 逐级审批签字的工作方式, 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使用者只需在电脑上填写有关表单, 流程会按照定义自动向下进行, 下一级审批者将会收到相关资料, 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跟踪、管理、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 大大提高了效率, 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第二个阶段:随着人们对IT应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精益思想产生, 业务流程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企业系统中产生了运作的创新, 流程中各环节要素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同时, IT的应用降低了信息在企业系统中传递的维度, 一些不能增值的信息使用环节和无效信息的使用者退出了整个流程。在这个方面, IBM信贷公司的信贷咨询流程重组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信贷咨询流程 (如图2所示) 通过重组, 撤销了中间的5个环节, 代之以负责全局的信贷估价员和信息系统 (如图3所示) 。

精益思想和IT产品的应用收到了巨大的效果:信贷业务由7天缩短到4个小时, 效率提高了42倍;知识员工代替了多个功能性员工, 对整个流程负责。

第三个阶段:流程长度缩短后, 人们开始尝试应用IT做更多的事情。“并行工程” (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 概念的提出为IT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业务流程遵循了“市场分析→R&D→设计→试制→工艺准备→制造→检验→试销→营销→售后服务”这样一个线性的过程。IT的应用使流程中的各个子块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得同一信息, 实现了充分的信息共享。于是, 传统的线性流程转向综合性的非线性并行流程成为可能,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行工程中的“并行”是相对传统产品开发的“串行”过程而言的。实际上, 在计算机进行并行处理时, 还是有时间先后次序的, 只是由于时间先后是秒级甚至是毫秒、微秒级的, 相对于人们传统概念中的日、月、年来说, 更像是同时完成的。并行工程理念的提出,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诱发了管理的创新, 计算机辅助支持成为现代企业系统的主要工作环境之一。

2.2 企业的系统结构调整

企业的出现是一种协调机制 (即系统契约) 对另一种协调机制 (即市场契约) 的替代。企业作为一种系统, 通过系统结构的设计使企业以一种可以说明的有序方式来完成工作, 确保企业所追求的规模生产及利润扩张等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 IT应用随即影响到企业的系统结构,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企业系统的管理结构瘦身

从显性层面来讲。传统企业的管理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具有一系列的中间层机构, 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收集、决策制定、部门协调等方面难以具有灵活性, 中间环节的存在使得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难以实现快速响应, 从而不能及时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IT产品的应用改变了企业沟通的方式及其系统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对称性关系, 通过管理创新, 企业系统的管理结构在IT的应用状态下出现了纵向扁平化、横向精简化的改变:以往中间层上传下达的任务被信息网络所代替, 中间层逐步消失, 组织日益扁平化;另一方面, 各种智能化的管理软件和专家数据库代替了人工, 管理的横向幅度趋小。IT的应用同时也使基层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 加之自动化集成制造技术的运用, 使一线员工也呈现锐减的趋势。最终, 企业系统的显性结构变得更为精致有序, 并且建立于知识经济的基础之上。

从隐性层面来看。从前, 在很多企业中, 各自独立的部门往往是个黑匣子, 会出现由于信息堵塞而造成管理失控的现象。IT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化、程序的透明化、运营的规范化, 而且使得整个企业系统集成为一个网络, 形成了动态的系统结构。

(2) 企业系统的整体结构调整

外包理念的出现使得一些“大而全”的企业把许多业务进行分解并外包, 企业系统的边界变小。而“虚拟”概念的提出又增大了企业的有效边界。如果说外包是企业系统以“推式”来应用IT的成果, 那么“虚拟”便是企业系统应用IT进行的“拉式”运作, 超边界的隐形组织系统界面逐步形成。虚拟制造、虚拟企业的出现进一步超越了流程的界限, 形成了社会和经济的网络化, 成为有效利用企业外部其他资源的有效模式。

2.3 基于IT的供应链结构创新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线性的集成,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 限于点到点的物流和资金流动, 供应链中一个环节的失灵或断裂, 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崩溃。IT的应用直接影响到企业间信息流动的方式, 但它却彻底地改变了商业运作方式, 也改变了供应链的结构。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功能弱化并逐渐消失, 整个供应链上不必要的活动和耗费被消除, 其功能被Internet、交互式Web所取代。传统多层的供应链结构转变为:以IT为有效媒介, 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 将产业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 (客户) 、物流储运商以及服务商等集成为一体的“核状”供应链结构。

“核状”供应链结构组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 它是基于IT的一种管理创新, 供应链中的成员不仅在信息上集成, 而且在地域上集聚, 成为弱化牛鞭效应的最佳结构。

IT作为一种技术是难以单独解决问题的, 但是它与管理相结合后却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综合IT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系统结构和供应链等3个方面的影响而开发的ERP系统, 使得企业成为一个内外结合更为紧密的整体。

3 结论

IT对企业系统的影响是由里到外逐步扩展的, 企业系统不断地通过在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供应链等3个方面的管理创新适应变化, 于是逐渐远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 从相对无序进入了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有序状态。管理创新使企业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吞并融合能力 (对外来系统的吞并, 只扩大原系统规模, 其特性不变) 和自我新陈代谢能力, 为电子商务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而新的有序状态必是电子商务模式。但是, IT的发展不会止步, 管理创新也没有尽头, 随着IT发展及其应用, 必将为企业系统带来更为高级的应用模式——商务智能。

参考文献

[1]倪义芳, 何鸿声, 吴晓波等.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J].经济管理, 2002, (4) .

[2]任佩瑜.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战略性再造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78-84.

[3]白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246.

[4]梁绍川.管理大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49.

[5]崔丽华.IT物流:新的物流变革[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11-17.

IT驱动企业创新 CIO有章可循 篇5

那么,对于CIO而言,通过IT创新,追求较高的ROI无疑是其本职所在,这不仅可以为CIO所在企业受益,更是CIO立足于商业领域并获得高回报的根本。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已在国内或国外建立起的营销体系常常对IT创新设立了框架,而CIO必须要在此框架下进行IT创新。换句话说,CIO领导的创新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架构为基本。

创造还是创新?

立足当前,IT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用资金,换句话说,我们如何能最大化创新投入的收益?在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全球2468位CIO的创新调查中,仅有45%的CIO对创新的ROI满意,大部分的CIO认为投入远大于收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多数CIO并非真正理解创新,有时甚至是曲解。

具体来讲,CIO常常混淆创造和创新。创造是一种新的以及灵机一动行为,创新却是一个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来获得回报的过程。比如程序员编写程序,如果他采用自己的一套新思维编写,而且效果很好,那这就是创造。如果他有个比较好的主意加入到自己的编写过程中,并取得成功,这就是创新。过程对创新很重要。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些失败的IT创新无不是因为过程上出了问题:团队文化反对冒险,项目开发期限大大拖延以及缺少与公司的沟通等等。

如何实现IT驱动创新

IT之所以对创新重要,是因为IT可以提供信息技术以及可以确保把信息传递到实施创新者的手中。如果离开IT,可以想见,企业创新的在缺乏信息或没有信息的真空中寸步难行。另一方面,IT驱动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本身。在这方面成功的企业共同的特征就是成功的使用IT技术处理并收集信息。相反地,在失败的企业中,IT非但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却常常成为企业创新的绊脚石。正如中小企业上马ERP常常苦难重重,好不容易应用了,却是问题频频出现,

问题的关键就是企业在上马ERP之前没有好好的考虑过ERP能否为企业所用,能否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这方面的详细阐述请查阅笔者在本网站的另一篇文章《中小企业的ERP失败之因》)

笔者认为IT要想成功成为企业创新推动器,CIO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苦练基本功。如果CIO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很难促使IT成为企业的有利支持。另外,CIO不仅要真正能够漂亮的工作,也要让别人真实的感觉到这一点。许多IT专家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让别人感知。

再者,CIO要用商业的视角领导IT,要把技术转换为赚钱的机会。面对只关心企业损益表(P&L)的股东,CIO要能清楚明白的说明IT如何能够帮助企业赚得更多的利润。一些CIO认为自己跟不上企业高层的脚步,原因就在于高层对IT的商业表现不认同,或是IT不能够以商业的视角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比如,对于问题是“我们的产品正在丧失市场份额”的情况,CIO应当把这句话翻译成:“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获得高价值的信息,以提升我们的产品?”或者“我们需要什么IT系统使我们更有效率?”笔者常常鼓励一些CIO,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企业高层交谈,都不要忘记准备两个具体的省钱或赚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要建立在IT能够支持企业经营战略以及IT能够化技术知识为机会的基础上。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际上的大公司在这方面的成功之处:FEDEX通过开发出一种打印机驱动程序,为经常出差的商业客户提供打印业务,免去了这类客户在异地到处寻找打印机的麻烦;IBM采用REAL—TIME系统随时和供应商沟通,实现零延迟供应物流等等。相反地,如果CIO不能有力做到这一点,企业将不会要求他或者他领导IT为企业做更多的事,那将是CIO的不幸。另外,许多CIO没有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和其他人一起为企业赚更多的利润上,这常常是CIO不能跻身于企业决策层的原因。

除了做到以上两点,CIO还必须要做下面的三项工作:

1、CIO要清楚地指导企业高层的议事日程以及他们需要讨论的企业目标。

2、CIO要了解目前本企业IT的缺陷以及差距。只有这样CIO才能把握住弥补缺陷,缩小差距的时机。

3、CIO要有先决意识,在企业不得不需要之前,提高企业IT的性能。CIO需要是技术精英,并时时关注前沿技术,以此来审视企业目前的IT性能支持企业目标以及企业创新。

以IT服务推动业务创新 篇6

“在云计算环境中,IT技术完全可以根据需求以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付,从而把IT技术真正变成推动业务创新的引擎。当然,推动这一切成功的基础是IT企业如何能够确保信息整合、管理、治理及业务分析的力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潘家驰表示。

潘家驰所领导的团队正在帮助企业基于“一切皆服务”的理念部署和利用IT技术。潘家驰介绍说,一方面,惠普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有云服务。比如,惠普提供的CRM、ERP以及软件测试等通用SaaS服务正在为中小型用户的业务运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惠普还在提供多种行业云服务(比如融合航空云)。另一方面,惠普还在帮助大型企业按照“一切皆服务”的思想来构建IT基础设施和IT系统。

有别于其他云服务商的一点是,惠普提供的混合交付环境能将传统IT基础设施与私有云、公共云相结合,通过使用灵活的交付模式帮助用户在公有云服务与自己的私有云服务之间灵活迁移,来提高企业的敏捷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惠普在云计算、信息优化和企业安全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更有服务于众多大型企业客户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潘家驰表示。

IT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研究 篇7

1 IT人才创新试验区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我们从IT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IT人才培养模式,IT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和IT人才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1 IT人才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般认为思维主要分为:逻辑思维(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证实思维(以观察和归纳自然规律为特征)和计算思维(以应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为特征)三大类。

我们立足工科培养要求和IT人才培养特点,紧跟IT产业发展趋势。从2009年开始,先后与多个软件公司开展合作,结合教学开展了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IT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改革与探索。提出以计算能力培养为基础,将计算思维培养贯穿整个过程的培养模式。进行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1.2 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确立“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发挥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地方经济,打造我省强势本科”的专业建设思路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强化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IT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IT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3+0.5+0.5”的培养模式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较大幅度修订培养方案,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毕业生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

1.3 IT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进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2)进行以行业为背景,以能力为核心,以课程模块为抓手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3)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主流技术结合”的课程内容改革。

从适应IT产业发展,反映社会需求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调整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和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密切结合以及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硬件应用系统设计方面,以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Linux操作系统及程序设计等课程为基本内容进行硬件及其软件设计的综合应用;软件应用系统方面,以算法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为基本内容,结合软件工程方法及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相关技术,完成综合应用软件设计训练;网络方面,以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智能终端软件开发等为基本内容、结合网络工程与组网应用系统设计系统。

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突出对实验、课程设计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与相关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完善课程实训模式。

1.4 IT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建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2)以学生计算机协会为抓手,建立了完善的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机构。

3)以学生科研立项、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效机制。

4)建立稳定的校内创新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5)引进企业培训,加强职业行为与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研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学校内、外的实践资源协调利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校内着重基础训练;校外的企业着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立“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立项—专业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型、研究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方面,取得了突破。继续办好学生软件培训班、硬件培训班、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学生创新实验室活动等校内实训环节。广泛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 IT人才创新试验区的实践效果

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立了“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立项—专业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到目前为止安排软件培训班4期,硬件培训班3期,共千余名学生参加,开展学生科研立项3期,完成科研课题近50项,建成学生软件创新实验室、硬件创新实验室,并对学生开放。加强与IT企业合作,重点建设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截止目前,共建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安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6批550余人次,面向就业的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团队6批240人次。学生在“毕昇杯”、“飞思卡尔杯”、“挑战杯”等各类型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两项,全国二等奖四项,全国优秀奖若干,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也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3 结论

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突出实践创新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符合教育规律同时又适应企业需要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以及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保障。通过抓课程建设与实验建设夯实基础、抓课外实践和学生科技创新提升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推动就业,不断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IT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创新意识强,具有实际项目经验,并能够在第一时间适应企业需要,与社会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产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3]吴雅娟.CDIO教育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7):141-142.

[4]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10):92-94.

[5]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6]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11.

[7]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IT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考 篇8

1 目前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 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从经济型和非经济性两个方面来看目前IT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 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1 薪酬体系不合理

当前, IT企业的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工资、绩效、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a.基本工资具有较强的刚性, 存在没有与岗位有效衔接问题, 影响了员工的岗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 某些年资长者基本工资过高, 薪酬对他们失去了弹性;b.绩效方面的没有真正与企业业绩挂钩, 而是某些领导主观上做一些平衡, 失去了绩效工资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作用, 助长了“多干多出问题”工作心态。c.津贴设置不合理, 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 如出差的津贴偏低等。d.福利制度不完善, 加班加点成常态, 正常的休息休假难以保证, 更不用提带薪休假, 福利发放经常是浪费了金钱却得不到员工的称赞。e.保险方面:有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 保险是能少上不多上, 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保障感。不合理的薪酬体系滋生了员工消极工作的心态, 严重增加企业内耗。合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1.2 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IT人力资源市场供给充分, 薪酬也就相对较低, 且IT人员脑力劳动强度大, 加班成为家常便饭, 其薪酬较其付出不成比例, 特别是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较市场平均水平明显偏低, 重挫伤了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导致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重要岗工的流失, 也就更不可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

1.3 激励目标不明确或存在矛盾

薪酬激励的目标是能够让员工在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同时让员工获得更多的收入, 以增加自我安全和自我价值。但是, 有的企业因为领导不重视, 或者企业改革压力等因素, 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目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甚至目标体系内部存在矛盾, 使员工在工作时在多重目标压力下感觉无所适从。如软件的进度与质量之间, 如何这两个指标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平衡, 势必会产生多重目标, 甚至是目标冲突。

2 经济性薪酬激励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2.1 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并保证制度的公平。一个先进的IT企业应在产品研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薪酬激励与奖惩措施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 并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公平性方面, 使薪酬分配合理拉开差距, 首先要重点做好内部的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 分析岗位工作的复杂性、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 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估,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在外部公平性方面, 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比较, 与本地区同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进行比较, 不能只要求员工在业务上对标, 不在薪酬上对标, 要具有市场竞争力, 以确保企业的薪资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留住企业所需要的核心骨干人员, 吸引优秀人才。

2.2 设置公平的薪酬激励标准

软件产品从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到实施的整个软件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各层次的人员, 薪酬标准的设置需要满足各个岗位上各个层次人员的需要。在制定薪酬标准上, 要最大化地体现出薪酬标准的公平、公正、合理性。让每个员工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薪酬回报, 自我价值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承认, 并在合适的机会得到晋升。通过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对于高层次的员工, 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对于业务骨干, 非经济性薪酬激励的吸引力更大, 应多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对于一般员工, 多采用经济型薪酬, 以增加其经济收入。

2.3 充分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

从薪资构成来看, 绩效是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薪酬中最为灵活的部分, 个人绩效需要与企业业绩有机结合, 让员工能够通过辛勤劳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中, 逐步增加收入, 从而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薪酬体系中的激励成分, 较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有:加大绩效工资、奖金和福利的比例;加大工资涨幅或浮动工资的比例;弹性、灵活的工作制度;把员工入股成为经营管理者等。

2.4 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

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一方面是通过岗位的变动等渠道形成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 使员工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的同时, 通过更高级别岗位的变动, 实现自我薪酬的增长, 形成正常的薪资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对于有特殊贡献和能力的人员, 能够根据其特殊能力和贡献的大小进行激励,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增长与激励机制, 从而稳定员工队伍,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充分发挥非经济性薪酬激励的作用

分析员工期望及科研人员的特性, 充分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动机, 采取多种方式, 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增强激励的针对性, 吸引、稳定人才, 实现薪酬效能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非经济性薪酬激励指员工对工作本身或对工作在心理与物质环境上获得满足感的一种激励方式。这种满足感包括工作中的成就感、挑战性、个人发展机会、参与组织决策、合适的工作环境以及荣誉等。尤其是在以脑力知识劳动的IT企业, 非经济性薪酬激励会会越来越被员工所重视。

3.1 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一些骨干员工的流失主要是没有了发展空间和没有更高岗位的空缺。良好的发展空间是企业员工看重的。应该重视员工的发展空间, 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 为其提供工作、学习、培训、交流、研修的良好环境, 使其成为带头人、核心技术人员所需要的条件得到保证, 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激励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3.2 畅通的成长通道

成长的通道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职位、工资等的不断晋升。企业管理者要晋升方面尽可能在公司内部提升有能力的员工, 减少“空降兵”现象的出现, 更要为企业每一位员工平等的晋升机会,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能者上, 庸者下”的具有竞争性的、畅通的成长通道, 让合适得人得到晋升, 施展才华。

3.3 树立典型, 授予荣誉

树立典型是对员工工作业绩的高度肯定, 授予荣誉是对员工积极工作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激励方式, 是对员工工作业绩的高度肯定。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 应对一些具有榜样及示范作用的人和事件进行适时的表彰奖励, 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和激励其他员工, 激发员工工作中的热情, 促进其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年度优秀团队”、“年度优秀员工”、“企业创新贡献者”等。

3.4 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为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完成工作和晋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尤其是在IT企业,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于IT企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也将促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保持企业的原始发展动力。

3.5 良好的工作环境

通过Google等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来看, 良好的工作环境越来越被企业和员工重视。工作环境包括人文和物质两个方面。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智, 并集中精力在业务上;良好的物质环境促使员工保持愉快的心情, 并保持旺盛的精力高效完成手头的工作。在日益增强的工作压力下, 良好的工作环境将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同时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

结束语

面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化市场竞争, 企业要生存发展, 人才是关键。IT企业要抓住员工这个关键因素, 以人为本, 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创新机制, 把员工吸引和加入到企业管理者共同实现的组织目标的行列中, 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激励员工共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世上事物间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薪酬制度也同样如此。薪酬制度做到员工满意就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薪酬制度, 才能真正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军刚.非经济性薪酬激励的途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4) :303-304.[1]石军刚.非经济性薪酬激励的途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4) :303-304.

IT创新 篇9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99%以上,为我国GDP贡献将近60%,税收贡献为46.2%,解决就业超过75%。市场主体地位逐步转移,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社会的重视。

信息产业的崛起改变了世界,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让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中小企业进入了人们的眼球。IT企业的存在改变了原本的进步法则,小企业亦能在以后的社会进步中影响世界,信息技术帮助了无数的中小企业找到了与大型企业竞争的信心。

近些年,昆明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数量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创新能力差等。而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多是个事实,该从哪方面着手形成并提升中小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问题对于中小IT企业的成长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为企业带来了长久的竞争力。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指中小型的IT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在电子商务、软件、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为企业成长迈出关键步伐或者为企业带来长久竞争优势的过程。

1 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IT行业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层次的要求,昆明中小IT企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些企业根据昆明特有的区位优势来发掘商机,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昆明中小IT企业主营业务包括信息化建设和服务、IT产品销售,主要针对云南省政府部门、事业部门等的信息化建设。纵观云南省企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发挥云南区位优势的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云南的气候和地貌条件决定了药材、旅游、稀有金属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这些行业相关的IT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就是昆明未来IT投足的方向,而现在占企业数量大多数的中小IT企业还只停留在盲目信息化的徘徊阶段。企业处于徘徊期也因为缺少掌握市场反馈信息的机制,不了解市场需求,便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只会在不断的“闭门造车之后迷失了自我”。当今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同一行业其他企业各种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但是抓住机会的企业并不多。云南省的研发投入每年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远远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增长速度,云南省在退步,中小IT企业的研发投入更不用说。Frédéric Bougrain, Bernard Haudeville(2002)论证,世界上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都受到技术自给率不断下降的威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昆明中小IT企业中有一部分与大型企业合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大部分还是缺少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从而缺失了学习进步的机会。IT企业的发展常常建立在员工的创造力基础之上,因此人才成为了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昆明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人才没有优势,员工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昆明中小IT企业还是陷入了与东部争夺人才的陷阱,最终耗费了更多的成本也失去了培训员工的绝佳时机。

以上几个方面说明,昆明中小IT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们用(1)技术战略与市场战略的结合;(2)公司掌握市场反馈信息的能力;(3)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4)与大型企业的项目合作;(5)员工培训;五个方面来表征昆明中小IT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进而假设H1:创新管理能力对中小IT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正面影响。

在昆明中小IT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有一种潜在的内部文化,员工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比较浓,公司整体都比较重视技术交流学习;对于外部技术信息的获取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愿意向大企业、科研机构、其他优秀组织学习。研究表明,在美国本土建立子公司的亚洲企业通过投资开发新产品和基于市场的创新活动来增长知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贡献似乎不大,但是却给企业带来不断增长的美国专利,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积累了充分的隐形知识[3]。以上都说明,公司的技术知识储备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故而我们在此用(6)公司内部技术交流学习;(7)公司对外部技术信息获取及利用;(8)公司的技术知识储备;三个方面来表征昆明中小IT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进而提出假设H2:技术学习能力对创新管理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昆明地区相对于东部、中部城市而言,发展相对滞后,而且面临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已经饱和的过剩经济竞争,法律部门、国家政府、财政部门为企业提供的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对昆明中小IT企业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愿创新是因为知识产权法不完善,在昆明表现也比较突出,大家更趋向于采取“拿来主义”。政府税收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也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在海内外都是广为认同的,政府减免税收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呢活动。另外,一份关于荷兰机械电子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利用创新补助金从14个关键因素中脱颖而出,创新补助金可以缓解企业在研发中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创新绩效[4]。因此,我们用(9)知识产权法对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10)政府对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11)财政部门对自主创新的补助或者奖励;三方面来表征昆明中小IT企业的外驱力。进而提出假设H3:企业外驱力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绩效。

如今各国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力的竞争,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IT企业的发展比较重视,拥有超卓创新管理能力的企业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外驱力的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故我们假设H4:创新管理能力越强,企业外驱力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吴犇(2008.4)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会从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的变化体现出来[5];桂彬旺(2006.10)在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绩效的衡量中采用创新成本降低比例、周期缩短比例、销售收入比预期增加比例、客户满意度四项指标来衡量[6]。我们根据昆明的市场特点选用公司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利润率来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的绩效。因此,我们提取(12)公司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13)公司创新产品的客户满意度提高;(14)公司创新产品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三个方面来表征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绩效增强,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我们以昆明的中小IT企业为例,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究竟如何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 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论证

我们对昆明中小型IT企业,进行了调研,对影响中小型IT企业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昆明东讯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数博兰德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宇同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家昆明中小IT企业发放问卷,总共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81%。

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四个参数值,结果如下: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量表整体信度分析:α=0.872,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信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研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要素为了追求更高的效度,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因子提取方法选择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旋转方法选最大变异法(Varimax),旋转后的因子矩阵清晰地分离出四个维度,(1)、(2)、(3)、(4)、(5)在第一维度的载荷分别为0.662、0.597、0.789、0.428,(6)、(7)、(8)在第二维度的载荷分别为0.896、0.597、0.448,(9)、(10)、(11)在第三维度的载荷分别为0.613、0.770、0.793,(12)、(13)、(14)在第四维度的载荷分别为0.685、0.748、0.748,均大于0.4, 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检验数据收敛效度的,本文用AMOS16.0来验证各个维度之间的收敛效度,验证图示如下:

上图中(12)、(13)、(14)依次用p1、p2、p3表示,(9)、(10)、(11)依次用ex1、ex2、ex3表示,(6)、(7)、(8)依次用t1、t2、t3表示,(1)、(2)、(3)、(4)、(5)依次用m1、m2、m3、m4、m5表示,e1——e14分别为对应观测量的误差项。Performance表示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T-learning表示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Management表示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External force表示企业外驱力。图示模型进行参数得出模型的修正参数,m5及其误差项与其他变量(或者误差项)存在高度相关性,故而删除m5及e14,删除后在进行模型修正,进而删除m4及其误差项e13最终得出以下参数结果:

接下来需要验证结构方程模型中各潜变量的C.R.(Construct Reliability)和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参数是否满足合理性,要达到合理,C.R.>0.7且AVE>0.5。

结构方程模型的四个潜变量均达到参数的合理性要求。接着我们来分析各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为在AMOS 16.0中的运行结果:

关于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参数的显著性检验见下图,箭头上的数字分别表示标准回归系数和标准误差(括号内),*表示该标准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为 0.05的情况下是显著不为零的,***则表示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情况下是显著不为零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系数不显著(p值达到0.140)。

因此,假设H1(创新管理能力对中小IT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正面影响)成立,H2(技术学习能力对创新管理能力有积极的影响)未能验证,H3(企业外驱力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成立,H4(创新管理能力越强,企业外驱力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成立。

3 结论与建议

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企业外驱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27,创新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65×0.27=)0.18,技术学习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63×0.65×0.27=)0.11。从四个潜变量的结构关系看,技术学习能力间接通过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再间接通过企业外驱力影响中小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影响系数来看,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外驱力、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学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昆明地区中小IT企业的发展还缺乏独立性,需要靠外部力量的扶持还比较大。企业外驱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的增强对昆明中小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将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技术学习能力也要注意提升,为全面促进中小IT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结论显示,昆明中小IT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都需要通过企业外驱力才能施加影响,这种对于政府、政策等的强依赖性需要改变,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优秀的中小IT企业的内在灵魂。昆明中小IT企业应该加强修炼内功,减少对于企业外驱力的强依赖性。

参考文献

[1]黄英.西部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BOUGRAIN F,HAUDEVILLE B.Innovation,collaboration and SMEs internal research capacities.Research Policy,2002(31):735?747

[3]POON J P H,PHERSONAM.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Asian firms in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22):255?273

[4]KEIZER J A,DIJKSTRA L,HALMAN J I M.Explaining innovativeefforts of SMEs.An exploratory survey among SMEs in the mechanical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ector in The Netherlands[J].Technova-tion,2002(22):1?13

[5]吴D.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浅谈IT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篇10

多年以来, 在IT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现实当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IT企业, 尤其是我国的IT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在受到许多问题的困扰。在对我国的一些IT企业的管理者的调查中得出:所有的IT企业管理者都明确表示摆在他们面前的严重的管理挑战就是人才激励机制;九成以上的管理者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来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 且许多中小IT企业的管理者也并没有接受过关于企业管理领导力方面的训练等等。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在创新和完善我国的IT企业的管理模式方面仍然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1 我国IT企业管理模式现状与分析

我国IT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冲突多发区。“给了他一个机枪, 当棍子使。所以才出现今天这个世界IT做电子商务还在杀价, 还是拼价格, 不是价值。” (马云于深圳IT峰会上的谈话) 。应当如何从IT企业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是留给现今IT企业发展的主要思考题。

2 IT企业管理模式

2.1 传统的IT企业管理模式

2.1.1 直线式的组织管理模式

这是资源共享最大化的极端形式。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是比较古老的组织形式。顾名思义, 这指的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 职权是直接从高层向下传递的。经由若干管理层达到最低层。其按照资源集中管理的原则, 对业务中的各种专业的只能进行整合, 并且设置相应的部门的组织方案。这种管理模式较适用于规模小、或者展开单一类型业务的IT企业。

该模式的优势是权力相对集中, 职责职权分明, 易于对员工进行集中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也相对明显:其要求最高的行政首脑是全能的企业管理者;横向的协调关系较差;过于依赖高层也限制了对员工能力的发挥;市场反馈慢。

2.1.2 事业部式的组织管理模式

这是效率最大化的极端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依照产品抑或是地区来设立事业部, 各个事业部都拥有自己相对较为完整的职能机构。各个事业部在最高层的授权之下有自己的一定权限。最高层只把握对于重大的问题的决策权。这种依照多个直线型单位单独组成组织管理模式, 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这种管理模式较适合于开展差异性多业务的IT企业。

它的优势在于最高层可集中精力进行全局的考虑;对组织专业化的生产以及企业内部协作的实现是有利的;事业部的决策迅速, 自主能力加强, 且内部间的协调性增强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市场的反应迅速。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是机构组织设置重复, 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资源的共享性较差, 跨经营单元协调难;各个事业部各自为政, 统一战略的形成较为困难。

2.2 创新型IT企业管理模式———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追求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出现是IT企业管理水平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当一方面, 环境对于专业技术知识有要求且另一方面, 对于各个生产线能够快速地做出变化有着明确要求时, 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便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了。结合之前的两种传统的模式, 直线式强调纵向的信息沟通, 事业部式又强调横向的信心的传递, 那么这种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则是在企业的内部同一时间实现这两种信息的传递。这种管理模式称得上是追求直线型结构的资源最大共享以及树状型结构效率最高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混合组织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加强了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 克服了部门间的脱节现象的发生;机动灵活;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使得各个业务的负责人可以对业务的关键环节加以专注;集团的整体资源最优, 可以获得任何单一的业务都没办法建设的大资源系统;集团统筹布局, 实现了业务之间的战略协同,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利用率;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羡慕负责任的责大于权, 且他们对项目成员的工作的好坏缺乏充足的奖惩手段, 从而影响到组织的效率。但是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对人员的绩效评估这样的手段来进行部分的克服。

2.3 直线式、事业部式以及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对比

结合上述的管理模式的简要介绍现在对各项的优势和缺点进行总结如表1。

3 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应用———以联想公司为例

成立于1984年联想集团作为我国乃至世界PC市场的领导企业, 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2002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7%, 除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 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 (除日本外) 第一 (数据来源:i DC) 。

联想集团的发展史也是IT企业管理模式的进化史, 在经济以及IT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联想集团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是其是否能继续保持为我国乃至世界PC市场的“领头羊”企业的关键所在。依照《计算机世界》报管理部门对联想集团的管理者进行的数月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其管理者对于几种管理模式的选择的注重的依次是———集团利益的最大化的实现程度、各部门间的战略协同程度、权责界限明确以及达到人才的激励目的的程度, 对市场的反应程度还有其他这五项因素。现将分数由高至低为10, 8, 6。然后对这三种管理模式进行对比, 最高分给予最有优势的管理模式, 以此类推。∑权重*各影响因素的得分=最终得分。

如表2。

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 在这三种管理模式当中, 最适合联想集团现今发展的管理模式就是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对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合理应用一定会对联想集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也证明, 在2013-2014年这个联想集团的管理模式创新之年, 其将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应用于企业管理。将09-13年的财务数据制成表格, 即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数据:

注:营业销售额/亿.

综上可以得出, 管理的模式的创新将会对IT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价值。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的第一代IT企业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代表, 它们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而获得成功。现在的第二代IT企业则必须在管理制度, 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应用到实际管理中, 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制度以便参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IT产业竞争。

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IT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迭着。所以, IT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引起巨大变化的IT企业的兴起也使其管理者在其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上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介绍IT企业常用的几种管理模式, 并分析创新后的管理模式相对传统的模式的优点, 并得出合理的模式选择方案。

关键词:IT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绍川.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大学的21世纪使命下一篇:教学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