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2024-08-24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篇1

1.自主式阅读教学

自主式阅读教学能够发挥不同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让学生带着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疑问学习, 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 有助于小学生发挥想象, 理解阅读教学内容。这种以发挥小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就是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特征。如在教学 《索溪峪的野》 时, 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之前可让学生理解“野”的含义, 从文中体会哪些方面描绘了索溪峪的野?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最感兴趣?让学生按照自己阅读心得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的阅读对学生都会有收获。在全班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表看法, 文章顺序可重排, 只要是有价值的观点就值得肯定。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预设几大活动板块, 将教学流程进行梳理。教师设计流程不要面面俱到, 只要整体方向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环节可随时更改变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多角度质疑问难, 对学生思维开发极有好处。 教师在此环节不要过多干涉, 不必做过多提示, 批注时应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这一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相互求知, 找出课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提升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提升。

2.合作式阅读教学

合作式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可塑性特点, 在教学中可独立进行, 也可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这种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突出合作共赢的特点。不是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其流程与自主式阅读学习类似。自读课文—批注看法—小组交流—反馈归纳, 但是重点环节落在小组交流反馈上。学生通过自我阅读,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简单批注, 查找有价值的问题和答案, 以供小组学习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小组成员逐一发布各自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 主持人现场组织小组成员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记录。在全组其他问题得到满意答复后, 拿到全班中进行交流反馈。在全班小组之间进行有价值问题的发现和探讨, 教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做重点关注解答, 以学生完全弄懂问题答案为止。这种合作式阅读教学, 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学习的提升, 在教师让学生完全掌握这种阅读学习流程之后, 很容易掌控操作, 有利于阅读教学的管理。

3.探究式阅读教学

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问题的价值并不能以简单论处, 能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的思考就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积极鼓励,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次训练, 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式, 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在阅读文章中提出高水准的有价值的问题来。下面以 《四时田园杂兴》 古诗阅读教学为例:

师:这首诗歌什么地方告诉我们农田的信息?

生1:“蜻蜓蛱蝶飞”显得农田静悄悄, 说明是农闲时节。

生2:篱落是农村家庭的围栏, 在诗中体现了庭院静悄悄, 显然农人都到田里耕种, 是农忙时节, 不是农闲。

师:现在出现不同时节的看法, 怎样分清呢?

(有人提议, 文章时令是春末夏初, 正是插秧季节, 应该属于农忙)

生1:我认为这是农闲季节, 如果是农忙, 农民伯伯们忙什么去了呢?

师:究竟是农忙还是农闲?现在一时半会尚不能辨得清楚, 但是大家能够通过文字或者借助其他材料来进行探究的方法是很不错的。课后, 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可以进一步寻找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篇2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大家讨论、关注、实践的热点,而读书,讨论,练习和媒体的科学综合利用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阅读 讨论 练习媒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老师的能力水平不同,理解角度不同,致使对理论、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泛语文”活动和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下课后,认真反思一下,课堂缺少了语文味,感觉到学生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语文效率低下问题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重视。为此苏教版小语专家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都是对有效语文课堂的诠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笔者单从阅读方法有效性这一层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读”的有效性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绝大多数情况,只要学生能阅读,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值得思考。特别是小学生当阅历不够丰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再加上老师仅仅把读当作是一种手段来运用,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效率往往是不高的。怎样做才能提高读的效率呢?就一篇课文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初读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我们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为了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拼命地赶课,缩短了初读的时间,结果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潭。

2、重视精读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1)把握“基调”,从读好每一句话做起

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的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课文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两只鸟蛋的事,课文的基调是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如何读好这句话呢?① 可以引导学生轻读课文提问:“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小鸟(或小鸡)的孵化过程,老师此时可相机引导学生表达:“一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一只小鸟;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两只小鸟。”所以要爱护每一个鸟蛋。指导朗读“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②想象说话。以“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为题练习说话。来体会、想象鸟妈妈这会儿怎么“焦急不安”。指导朗读“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③再进行角色朗读。让学生做一回小男孩的“妈妈”,对小男孩说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读出“妈妈”的语气。至此,学生在讨论、想象、说话中理解了句子,读好了句子。

(2)用好朗读的方法

朗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这里就范读、个别读、齐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①范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要求对我们的一些老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然是个性化的阅读,老师就不好范读了。在这里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学生年级高低、基础优劣、知识多寡、能力大小等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地运用范读这一形式。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启发、帮助和感染。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是这样对自己说的:“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可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范读,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得到“启发”。特别是低年级,加强范读,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唱读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②个别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个别读的机会是很多的。其目的,有时是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通过个别读,了解学生生字词的朗读和理解,长句的断句,段落内容的把握,已经理解的内容等情况;有时是为了加深理解,体验感受,切实地品味语言的韵味和情感,再如一年级下册中《两只鸟蛋》第一节的朗读。为了读好这一节,老师可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鸟蛋,分组让学生看一看,模一摸,亲身感受到鸟蛋小小的,白白的,凉凉的,滑滑的(体态语言辅助朗读),一种爱鸟蛋的感情油然而生,你能把这种爱鸟蛋的感情带入文中读出来吗?此时,采取指名个别朗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有时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时则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③齐读。齐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读书形式。它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是为了激发感情,有时是为了强化记忆,有时则是为了创造气氛等。但低年级朗读教学中齐读的运用必须要慎重,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字一顿不动脑筋地拖腔拉调等唱读习惯。更有甚者,为齐读而齐读,齐读真的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一种无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3、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能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保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得好要表扬,读得不好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敢和自信,表扬他的声音响亮,表扬他某个词读得有味道。在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为我们作出榜样。他在教《三顾茅庐》卧龙岗景色一段,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书,结果,这个孩子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很多字,但孙老师即刻就表扬这个学生,表扬他的声音好听,将来能做播音员,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保护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而我们有些老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后,不是找优点,而是找缺点,而且发动全体学生一起来找,找得学生心灰意冷,提不起兴趣。试想,这样的评价怎么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由此可见,评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朗读的兴趣。

二、讨论的有效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多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应该说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多了一种交流的渠道,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就语文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感性的学习,注重体验、感悟、理解和应用,因而,语文学科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注意有效性,不能盲目地滥用,占用有效的教学时间。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不适合应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呢?(1)班级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不适合。班级学生基数较大,给老师的指导、分工造成问题,即使操作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容易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新知识传授的初始阶段不适合。学习新知阶段,要遵循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使之处于“愤悱”状态,提高研究问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此时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则是违反认知规律。

(3)低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多处于感性状态,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认真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如果盲目应用,讨论必然是无效的。

(4)体验、感悟性的问题不适合。如苏教版十册《广玉兰》一课,课文中描写了四种花型的美,每一种花型美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还有像苏教版第六册《赶海》一课,课文中写到了许多赶海的趣事,它们趣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我想,这些问题更适合让学生去朗读、品味、理解,而不是去讨论。

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适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呢?(1)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2)一个问题或一段话可以多元解读的适合讨论。(3)具有教育性、拓展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从以上方法的选择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超越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超越方法,这种超越就是要心中真正有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在超越的基础上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得其法。

三、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大家知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平时的语文教学来看,我们的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这些要求开始重视,但远远不够。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赶海》一课的第三段,写的是赶海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我们有很多老师只是注重朗读,体验,品味,而忽略对其中语气词“嘿、哩、哎哟(ai’yo)、咦、哦、呢”的教学。这些语气词的使用恰恰烘托了赶海的“趣”,引导学生去掉这些词读读看,马上感觉就不一样了。教学时结合学生平时的积累,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语气词,紧接着进行迁移训练。

出示:

(1),怎么这么疼?(2),妈妈,中午吃什么?(3),三年级的同学真棒!(4),我成功了!

再如,教学《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大战牛魔王一段:“孙悟空请来了猪八戒,叫来了众神。”与“孙悟空叫来了猪八戒,请来了众神。”的比较来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以上只是有效练习设计的两个小例子,教学中,老师只要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深入地挖掘和解读教材,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水平。

四、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一段时间老生代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仍然在当今教坛占有一席之地,拒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想,这里更多的不是拒绝,而是没有习得或没有条件习得。著名小语专家袁浩说得好:“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代教育技术。在任何一个时代,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带来一些新的传媒,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我们要积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多媒体运用的意识太强,走向了形式化,书本上的大段文字上了幻灯片,还有一些精美的文字变成了粗劣的图片,在学生眼前晃动,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理解。实际上,画面只能作为理解语言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丰富语言内涵的全部。台湾小语专家苏兰老师说得好:“别让语言输给画面。”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任何脱离语言感悟、品味的画面欣赏都是肤浅的。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组织学生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多媒体演示,造成了教学情境的过分晃动,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品味、感悟语言,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应当克服的。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浅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75-01

在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漫无目的的低效阅读常常存在。如何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目标,我改变过去陈旧的做法,努力从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阅读目标的层次化去实践,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课内到课外,学生会“读”了。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于是我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来。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在阅读前,提出本次阅读训练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如教学《白杨》中的第13~15自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可提出以下目标:1、体会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明确目标导向,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是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之后,小组就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思考解疑的机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时,教师就可作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三、重视指导,尊重体验

我在阅读教学中侧重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知道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此外,我把“范读”作为我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借助动情的范读,让学生评析“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发表评议,教师点拨沟通,使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深层的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的点拨。

五、重视积累,学以致用

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因为语言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语言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运用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运用,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觉地积累词、句、段,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拓展,语句积累等。

六、延伸内容,培养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通过巧问,训练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是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篇4

一、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当学生对阅读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时, 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 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体验中去。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可以遵循学生阅读习惯,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诱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 多表扬积极主动读书的孩子, 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样的意境,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首先通过录像展示桂林的山水, 让学生感受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赞叹, 深切体会到了漓江的美, 从而能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后, 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感, 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家乡。有的孩子写:“我的家乡儋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里风景宜人, 物产丰富。”“家乡的小河是我童年的乐园, 我爱你——小河!”“千年古盐田, 生活比蜜甜!”……有些孩子竟情不自禁唱起了“假如你来到海南岛, 我要送你一只椰子果……”这样, 孩子们自然感悟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让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是知识的源泉。可见, 对于教育者来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然而, 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 我们的教育者大多数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一切仅以纸面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积累。如此的教育现状, 折断了多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位, 让学生大胆地展开翅膀, 翱翔于语文阅读的广阔天空中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课文的插图是形象化的语言含蓄表现, 其内涵丰富, 容易引起想象。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特定的音响、画面来激活学生的感观, 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像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活跃学生的想像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 创设情景, 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穷人》一课, 我设计了两次想象:一次是学完第一部分时想象, 如果内心忐忑不安的桑娜就在你们面前,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一次是“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根据这句话, 我让学生试想如果孩子醒来后会怎么样?从而体会到了渔夫的善良。在阅读上, 教师可启发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或景物。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小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 没有什么不良习惯, 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和机会, 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小学生有关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阅读时间有限, 仅仅靠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阅读任务,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 久而久之, 熟能生巧, 阅读能力自然形成。其次, 要培养学生精读细品的习惯。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 每一遍都要有目的地读, 并带着问题读, 每次读要有不同的收获, 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理解, 品出文章的感情, 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次, 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小学阶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一边读, 一边记, 一边写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应引导学生读到好的词句进行摘抄, 积累词句, 甚至写写阅读心得的习惯,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亦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另外,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否定, 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他们多提问, 从不同角度提问。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既定的思维方式, 对某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 思考想象, 提出具有多项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 提出新方案或新设想。在阅读教学中, 也会经常发现课文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 认为大年夜里孩子们最快乐的, 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 她会微笑吗?应该改为“苦笑”。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 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 并加以适当的点拨, 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篇5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 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 择了占小学语文教学比例最大的阅读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课题组,以常州市局 前街小学及博爱路小学作为突破口,从1989年2月至今进行了二轮实验。

首先,我们对常州市区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类型的课文中抽取50节课 ,组织教研员分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课堂训练、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录及分析 。调查的结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二缺一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 目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课堂中一问一答过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整合目标、块状结构、加强训练、及时反馈。现逐一加以 说明。

(一)整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 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 合顺序。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使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交汇点,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有目的地创设情 境或设计智能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训练中感受或领悟。

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这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这 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综合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关键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时机上下功夫。要尽量使每 一个教学活动能起到“一箭双雕”或“一石三鸟”的作用。

3.各级目标的整合。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六级,即总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 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 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对各单 元的重点目标要有层次地,用不同方式来强化和巩固。

因此,目标整合优化的过程,就是对目标进行分析、组合,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把课时目标分解为可以 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也是使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二)块状结构

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 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 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

为什么必须形成“块状结构”呢?这是因为:

①整合后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一个将知识、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群,因此一个简单的 教学环节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所以块状结构就成为完成整合目标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想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老方法是达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让学生自学,通过听说读写的综 合训练才能达标,这样克服了当前小语教学讲得过多过碎的弊端,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由于每一块教学 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可以通过必要的检测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调控 ,保证整个教学向着预定的目标逼近。

关于块与块之间的组合也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能是简单的拼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 体”、“尝试――指导――练习”的教学思路,或体现阅读教学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由思想内容 到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等,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 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注意块与块之间的稀衔接, 做到既可分,又不机械生硬。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的块状结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层次感、立体感,既不同于过 去的教学环节,也不同于按课文逐段讲解。最大的特点是按整合后的目标来划块,由于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由于知识形成网络,又配合智能的训练,更便于学生记 忆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事实上这种块状结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并不少见,只是有些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运用而已。随 着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措施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训练越来越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块状结构的趋势也必将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无论是“ 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的活动来掌握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文明 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在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 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①保证训练的时间。我们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 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 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 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 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③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 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④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 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 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

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知识的内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时反馈

根据反馈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 确与否,四者不可缺一。我们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验进行反馈和评价,但很快感到这远远不够。因 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部分学生来说,一 个单元学习的累积误差难以在短时间内校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之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 ,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 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做到每大“块”也有反馈。逐步形成了“块”有反馈,课有反馈,课文有反馈,单元有反 馈的系统。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们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阅 、组际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 间的多向交流,增加了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③及时评价, 积极鼓励。为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练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而评价不及时的状况,我们在课堂采用做对的同学 举手,用手指数表示选择题项、相互校对等办法,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并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充 满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更大的主动和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以上四项主要措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视教材、学生 、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选出最佳组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主攻方向,走过了从优化单个因素到各个因素综合优化的过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很高,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也从“自在”的教学向“自为”的教学转 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无数。现在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讲什么,练什么 ,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心中有数感到踏实。”

如何有效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这一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征。语文教学研究人员对于这一理念的解释是不但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必须完全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教育作用;不单单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必须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不但要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另外还应该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一直都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知识的深度,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拥有了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这样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活化文本的手段,要求学生不仅仅从表面上对课文进行理解,而是要让阅读教学在语言上以及精神中体现出美的情趣,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体验课文的情境。之后我们再提出和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出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通常都能够接近正确,经过教师的再次点拨,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联想,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情感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得以提高。

二、注重拓展性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我国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机会几乎随处可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和语文教学资料相接触,展开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以上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大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结合教材实际冲破教材束缚。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扩展性教学,要求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素材,帮助学生不断扩充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例如,可以选择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把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知识用几个关键问题列出来,然后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颠覆,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真正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摆脱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束缚。

三、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

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必须要分清主次,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技巧来完成,阅读教学也应该是这样。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课文中的重点进行划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己是无法凭借已有的知识来区分重点的,很多关键性的知识就容易被忽略和遗忘。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重点,之后再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科学地选择阅读方法,对阅读的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必须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我们应该对使用到的阅读教材反复分析,必须要明确哪些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哪些是普通内容,通过课前对知识点的划分来区别精读与泛读的不同范围。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重点突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重点时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把有价值的内容教给学生,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刻意划分重点。当我们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些重点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更为容易地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其他普通知识点,比如,部分阅读材料的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部分阅读材料的重点在于学生说、读训练方面。

四、阅读教学从关键词句入手

小学知名教育家贾志敏先生认为,教师如果不把教材读通就盲目讲课,对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性掌握,一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将阅读材料通读了一次,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熟悉,甚至一些生词以及语句还没有理解,教师就立即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此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在某一篇阅读材料之中,有重点有中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重点开始切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重点来展开教学,并提出这一问题:请大家阅读课文并讨论在课文中哪些描写能够反应出西沙群岛的特点。如此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

五、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地进行学习,这也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要从课文的整体性出发,把握好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真正学到东西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45.

[2]马菊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革新,2011(9):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7

一、先学后教法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结构尚未完全构建, 知识的储备相对较少, 教师上课直接教新知识, 学生难免听不懂, 这就不得不要求学生自己先学, 然后再教, 这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法”。先学后教法是体现生本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提倡先学, 即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对文本先自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它可分为二个阶段:在家预习和课堂小组先学。后教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难点和练习中的困惑组织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各小组汇报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 引导学生讨论, 生教生, 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2]在生生、师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师生与编者意图等的多向互动中, 巩固双基, 掌握新知识。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不但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生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先学, 必须教他们一些好的预习方法, 如教他们在预习时养成使用“预习符号”的习惯, 例如:表示段落起讫的用“‖”;表示层次划分的用“/”;表示关键词语的用“……”;表示关键字眼, 又是妙笔所在的用“△”;表示疑问的用“——?”等, 这些常用的预习符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也对学生期间的阅读有着重要用处。“后教”时也应形成一套方法, 通常为:第一, 看, 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第二, 圈, 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第三, 读, 读字读词, 将文章读通顺;第四, 查, 将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弄明白;第五, 划, 划出文本的关键词;第六, 结合浅述成果, 第二次通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人、事、物、景, 掌握大概内容;第七, 找, 将教师准备的问题带入课文中, 自己尝试找出相关答案。

先学后教法不但可以弥补上课时间短而不够用的缺陷, 而且它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充满多样化发展可能、活力四射的生命体,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都有一定的帮助, 有效地体现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由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李吉林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它提倡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 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紧扣教材主题内容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最初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不仅在小学各科教学中, 在中学众多学科的教学之中也被广泛地运用了, 并都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课文特点的基础上, 适当地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同时教师还要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 在课堂上尽量创造出生动、直观的阅读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实践, 这样会加深理解与体会, 同时情感也会得到熏陶, 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情趣。[3]

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的情境有:1、生活展现;2、实物演示;3、图画再现;4、音乐渲染;5、表演体会;6、语言描述。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一般用第1、2、3、5四个途径创设情境, 在进行高年级的教学时一般采用第1、4、5、6四个途径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因其具有形真、情切、志远、理蕴的特点, 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启迪和暗示, 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法,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教学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三、提问教学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要进行科学提问, 这是学生与教师之间, 同时与阅读对象之间, 进行交流对话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主动探究,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主动的质疑,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课文《两小儿辩日》的讲授过程中,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巧妙地进行问题设置: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两小儿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分析;如果学生自己处在孔子的位置, 会怎样来教导这两个小孩呢?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较好的掌握,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四、科学评价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下, 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语文考试的成绩来实现的, 通过成绩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的方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 把评价作为导向, 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评价的导向作用体现在按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它的发挥有的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的则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灵活地处理。第二, 运用评价来调动阅读的情绪。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运用评价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情趣, 提升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形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要语文教师在心中真正做到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就一定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也一定会高效的。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当努力兼具知、能、意、情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尽力实现综合整体效应, 从而有效推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 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罗列实践中被证明的、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方便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月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1 (10)

[2]周爱作.让花儿自由开放——浅谈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J].小学阅读指南 (中) .2011 (07)

[3]山永明.对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2012 (10)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谈 篇8

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话,民间更是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在当今“讲风不正”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有其积极意义。

一、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筛选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文字隽永,内蕴丰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才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意境, 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内诵读课文。因为,熟读课文,学生才能直接与文本对话, 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品味到语言的“原汁原味”,才会让文本蕴含的人生境界感染学生,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探究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读的训练,在不同目标和要求下, 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先从课题入手,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了许多预设性的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先读准字音, 接着带着问题连续读两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收获。这样,学生活动的时间足够了, 自然就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知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 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认为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 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 或想知道些什么? 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 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 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何有效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一直都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 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知识的深度,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拥有了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 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这样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他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活化文本的手段, 要求学生不仅仅从表面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而是要让阅读教学在语言上以及精神中体现出美的情趣, 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体验课文的情境。之后我们再提出和课文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出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通常都能够接近正确, 经过教师的再次点拨, 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联想, 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情感基调, 阅读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得以提高。

二、注重拓展性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我国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机会几乎随处可用。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和语文教学资料相接触, 展开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以上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在大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结合教材实际冲破教材束缚。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坚持扩展性教学, 要求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素材, 帮助学生不断扩充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例如, 可以选择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把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知识用几个关键问题列出来, 然后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颠覆, 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真正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摆脱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束缚。

三、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

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必须要分清主次, 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技巧来完成, 阅读教学也应该是这样。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课文中的重点进行划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己是无法凭借已有的知识来区分重点的, 很多关键性的知识就容易被忽略和遗忘。因此,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 我们必须要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重点, 之后再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科学地选择阅读方法, 对阅读的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必须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我们应该对使用到的阅读教材反复分析, 必须要明确哪些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普通内容, 通过课前对知识点的划分来区别精读与泛读的不同范围。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重点突出。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划分重点时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大纲的规定, 把有价值的内容教给学生,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刻意划分重点。当我们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些重点内容之后, 学生就可以更为容易地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其他普通知识点, 比如, 部分阅读材料的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方面, 部分阅读材料的重点在于学生说、读训练方面。

四、阅读教学从关键词句入手

小学知名教育家贾志敏先生认为, 教师如果不把教材读通就盲目讲课, 对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性掌握, 一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将阅读材料通读了一次, 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熟悉, 甚至一些生词以及语句还没有理解, 教师就立即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表面上看,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如此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反而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在某一篇阅读材料之中, 有重点有中心,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重点开始切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 我们就可以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重点来展开教学, 并提出这一问题:请大家阅读课文并讨论在课文中哪些描写能够反应出西沙群岛的特点。如此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 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

五、结语

总之,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地进行学习, 这也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 我们必须要从课文的整体性出发, 把握好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进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真正学到东西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S1) :4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10

一、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主动提问,自然生成

新课标建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还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

师:(出示西雅图的图片),同学们,15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他手指天空,满怀深情地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西雅图。这篇演说改动后成了一篇课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师:你在预习时遇到什么问题、疑惑?

生: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印第安人这么热爱土地,还要放弃呢?为什么说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为什么说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这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让有效生成自然呈现于常态下的语文课堂上。

二、补充背景,孕育情感,产生共鸣,促进生成

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适时地补充背景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在了解了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及知识储备,并聚焦了学生的疑问后,再来推进教学的:

师: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看完这段资料后,也许你心中的某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出示:“很久以前,北美洲有一个伟大的印第安部落。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他们无忧无虑地在这里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白人闯进了这片土地,他们烧杀掠夺,毫无人性,印第安人的领土几乎被他们所占领,仅留了一部分供印第安人生存。

1854年,当最后一场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修书一封,给西雅图酋长,要强行购买印第安人脚下的土地。

见到信后,酋长心情十分复杂,愤怒,无奈,为难……眼看着生灵涂炭,土地遭殃,西雅图酋长和所有印第安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好吧!

隔年的12月,西雅图酋长面对贪婪成性的白人,满怀深情,铿锵有力地发表了这篇演说。”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土地,对于印地安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师: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谁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但是,西雅图酋长和许多印第安人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放弃,好吧!你们觉得这是印第安人怕死吗?

生:不是。

师:那么,他们怕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是怕……如果他们不放弃这片土地,白人就会攻打他们,他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印第安人也曾奋起反抗,但是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了,怎能抵挡得住白人的长枪、大炮呢?但是它们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放弃?他们怕什么呢?

生:为了不看到生灵涂炭、土地遭殃。

师:是的,因为他们不想让这片土地受到伤害,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选择———“放弃,好吧!”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西雅酋长才要发表这篇演说。那么他演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演说稿。

教学中,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冲动,融入学习文本的最佳情境,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促进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三、品味语言,引发想象,乐于表达,有效生成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文章的开头部分:1、2、3自然段。请你自由读朗读课文,去感受西雅图独特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开始!

生:自由读。

师:西雅图说,“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谁来说一说“神圣”一词,在你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高尚。是至高无尚的。是严肃的,是令人敬畏的。

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西雅图又是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神圣的感觉用语言来传达给我们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轻轻地朗读,去感受西雅图的语言。

生:(自由轻声读)

师:(播放轻音乐)是呀,这里的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所有的一切都是圣洁的。请你们在音乐声中,打开我们的记忆和体验之门,一起走进这片圣洁的土地。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师:谢谢!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了这片圣洁的土地。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有没有看到那圣洁的画面?带着你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流淌,加上你的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谁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师:谢谢!用这样深情地朗读,让我们领略了这片土地的圣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读)同学们,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一起来读一下这段话吧!

生:(齐读)

师:走出这个记忆和体验,让我们再来关注这一段话,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段话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

生:这是一句排比句。

师:没错,这是一句排比句:每一处___,每一片___,每一座___……

生:沙滩对耕地,山脉对河流。

师:你觉得它很工整是吗?排比,“每一处___,每一片___……”特别工整,这就是演讲的独特表达。

生:我还知道这一段话是分总的结构,最后一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师:真会读书啊!其实,这一段话就是围绕“圣洁”来写的。

生:排比句,可以让我们感觉表达的感情越来越强烈,是递进的……

师:读着读着,会越来越有激情,是层层推进的情感,是吗?从你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把这样的情感读出来,读出排比的气势。

生:(齐读)

师:像这样圣洁的体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生:每一座森林,每一片草地。

师:一句也行!

生:每一棵带给人们愿望的大树,每一朵寄托着孩子们欢笑的花朵。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每一条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

每一片天空,每一寸土地……小草、天空、白云

师:是的,大到山脉河流,小到松针昆虫,远到蓝天、白云,近到我们身边的薄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圣洁的。(板书:圣洁)

教学中,要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领会运用“每一处___,每一片___,每一座___……”这样的排比句式,从扶到放,梯度明确,既是语言实践过程,也是深入感悟文本内涵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实践,实现教学生成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银行制度下一篇:审题立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