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散文教学

2024-08-27

散文与散文教学(精选十篇)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1

众所周知,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轻巧灵活,战斗性强,便于及时反映迅速变化的事物,富有现实性。

散文有时似银光闪闪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有时像抒情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时如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时若水墨画,描绘山水草木、花鸟虫鱼。

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不应画地为牢,这可以写那不可以写,应以作者的个性、爱好、素质、经历、情感思想而定。现在正处在新世纪大变革中,应加强作品的时代感,用散文轻便灵活的形式,倡改革之风,赞创业之人,抒时代之情,绘神洲之美。把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和心愿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的风貌,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心胸怀,与时俱进,和人民群众共呼吸。

散文要有思想的光辉。散文家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刻画生活的美文家,也是思想家。凡是读者赞叹击节,印象深刻的散文,大都含蓄着鲜明的立意,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思想越是崇高,作品的艺术光辉就越强烈,越有艺术生命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一篇好散文。作家在这个散文当中极力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反映了伟大的父爱,所以它的魅力性,感动性对读者影响就高。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的大变革、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多彩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道德观念,新的审美观念……要求散文工作者去体验、去观察、思索、反映,写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为人民喜爱的佳作。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会不断提高和深化。

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里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散文创作及其他的样式,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景生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的观察融会贯通,否则,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要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广大的爱好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像蓬间雀那样在草间徘徊,而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万里,自由傲游天地。

以上谈了散文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下面来谈谈对散文教学的一点拙见。

语文教师进行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例如,冰心的《小桔灯》,这是作者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生动感人。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熏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本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学生不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即使教师讲的再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深刻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重点朗读品味鉴赏,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当然,“读”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是如何感受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尤其是在研读赏析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段落、语句来进行品味,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相互答辩释疑,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赏读文章,学会观察描绘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摘要: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 最活泼, 无拘无束的体裁, 题材无限广阔。优秀的散文, 几乎难以离开联想。联想, 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 是观察的深化。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 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 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 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2

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形式约束的文学体裁,但是形散神聚,总以作者浓挚的情感去铺叙事件,勾画人物,彩绘景物,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蕴藉着情趣、理趣,给人以心灵的陶治和美的享受。散文的解读,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何使学生的散文解读能力有所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进行解读的质量,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读。

1、导课激趣 文以情生,学生的学习在特定的,轻松的,愉悦的情境当中能获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解读作品。譬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导课时播放一段印度舞蹈创设教学情境就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欣赏神采飞扬的印度舞姿后,情绪必然高涨,能很快入境。

2、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解读。一般的,我们对一篇现代散文的解读,会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和过程和方法目标三个方面制定阅读任务。譬如《观舞记》,我制定的阅读任务是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体会卡拉玛姐妹“飞动的美”是缘于内心的;2、通读全文,把握印度舞蹈的特点。抓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现视觉形象的方法。积累美词美句。(知识和能力目标);3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提炼概括信息。(过程和方法目标)

3、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解读文章时,养成摘录阅读笔记、记录阅读收获的习惯。例如《观舞记》的语言非常优美,可让同学们摘抄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4、定期进行交流、评比

有交流、有评比才有成长,才能进步。因此《观舞记》设置“美的发现”板块,进行“美”的交流,“发现”的评比,知识得到了巩固

5、探究激趣

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有所创新。

二、重视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

三、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提高解读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主旨

解读现代散文,把握文章主旨,关键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如何找到那句话呢?要教会学生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点明主旨或揭示内容或提供线索;二是从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本文则属于此类),,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三是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四是留心关键语句;四是留心过渡句;五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背景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解读文章的关键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思路的理清关键要抓住文章的行文顺序、线索、显示行文思路的标志性词语等,将各部分的内容分别归纳再加以整合。

3、理清文章写法,分析表达效果

要让学生掌握必要地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抑扬结合等,这样学生再解读文章时,才能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归纳整合4、学会揣摩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表现文章主题、组成文章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关键语句除了前面讲的能揭示主旨的句子外,还包括:警策句、运用修辞句、深层含义句、生动描写句等。

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要能找到并学会利用一定的技巧理解、说明其作用。

散文解读与有效教学策略选择 篇3

一、对文本的解读

备课前要有整体意识、单元意识,了解要讲的课文在这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不要隔离于单元之外,也不必将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面面俱到。《济南的冬天》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角度独特,虚实结合,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文中口语多,个性化浓郁,因此读来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所以,学习本文,第一要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中,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第二老舍先生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对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并进行写作引导的最佳范例。

从本单元编排的意图看,选取的4篇课文分别描绘了烂漫的春光、温暖的冬景、如海的竹林和翠绿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丰富多姿、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画面。它们为学生的心灵放飞自然,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春》这篇写景散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景物特征和描写角度的写景方法、技巧。

二、对学情的分析

我们将教给学生什么?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实施?尤为作文时,由于大部分同学不懂描写,只会记叙,语言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文采,没有感染力。所以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接触写景散文的机会,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巩固、加深他们的认知,对写景散文抓特征、理层次等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加以固化。以读促写、以读促思,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把语文习惯的养成落实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行动中。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比如学习游记单元,可让学生勾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导游的身份有条理,有创意地设计导游词,让同学们能身临其境地神游一番。又如学习新闻单元,可以每人准备一张报纸,通过标注形式,在剪报上把新闻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

三、对教法、学法的关注

首先关注教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宜采用以下教法进行有效教学。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去,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朗读法:本文有其独特的意蕴,若要让学生品味其中语言的精妙,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方式的朗读,为此,教师可以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中读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关注学法。教与学是双向活动,为了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宜采用以下学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在书上圈画批点,积极读书。朗读法:指导学生多感,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小组相互读,而后再让小组间竞赛读,由其中一小组分角色表演读,其他小组评读。最后再请大家推选出竞赛中每个角色表现最佳的同学组成最佳组合再读。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互读、评读、竞赛读、表演读,让学生从中反复体会、品味与表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与反动没落的沙皇统治之间生死搏斗的坚强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和战斗豪情,同时感受诗与散文完美结合的音乐节奏美,内容丰富的激越美。至此,其文章的思想性、抒情性、艺术性等也就得到了深入领会。

二、 故事性强的课文采用讲故事法

大千世界,人人喜爱读故事,青少年尤其突出。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充分抓住

这一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枯燥,又让学生乐学。

如《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初读课文时,我就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按老大臣的口气,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然后要求学生再朗读课文,思考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老大臣等官吏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等一系列问题。

再如小说《父母的心》,讲的是一对穷夫妻,宁可一家六口一起饿死,也不愿送一个孩子给富人家的感人故事。课文导入时,我直白地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我就听到了阵阵啜泣声,以致许多学生听完后都泪流满面。趁势我又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感人的原因,再比较一下父母每次要答复自己孩子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从这些理由的细微不同之中感受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而后再按故事发展的情节让学生复述,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父母的至亲至爱。最后我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样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了感恩教育,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父母。

三、 结构性强的课文采用线索教学法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结构性强的课文,有的紧紧围绕中心句来结构文章,有的以或明或暗的线索,甚至是明暗双线来结构全文。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文中的结构线索进行教学,不仅使阅读教学新颖自然,而且能牵一发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以父亲的背影为明线组织材料,一条是渗透其中体现父子情深的暗线。我根据这两条线索间的关系,以明线为抓手,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顺势理出全文线索: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文中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然后围绕这几次背影,逐一阅读讨论:课文写的这几处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背影引发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体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作者选择父亲的背影来写有什么艺术特色?这些问题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暗线也就抓住了,蕴含其间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也就体会出来了。

再如《夏》一课,课文开始就直接以“充满整个夏天的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一句概括夏天的特点,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启发他们找出这一中心句,而后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下文哪些段落写“紧张”,哪些段落写“热烈”,分别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这一教法,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课文的结构特点,潜移默化中又让学生在“紧张、热烈”中阅读赏析了课文。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只有遵循课文的特征,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到清新、自然,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有效性。

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有关思考 篇4

新课改后, 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更多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综合素质。因此, 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散文阅读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散文阅读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散文阅读的认识就是自己需要掌握多少死记硬背的知识, 并没有对散文本身有更深刻的探究、理解, 并不能完全体会散文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散文的特点、环境、作者的感受,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案, 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模仿, 还原作者的写作情境, 使得学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对散文创作情境的模仿、认识, 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 体会其中的美感。例如《荷塘月色》, 通过对环境贴切的描述, 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受到景美的同时也理解了语言美。

二、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散文阅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一言堂”就是从开始上课老师的讲解, 到最后老师的总结, 全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说, 这种教学模式要得到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根据散文的内容及理解方向, 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们去讨论、去思考, 从而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散文, 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 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 你向我问路, 我指向我们的前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位置, 选择更适合更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所传递的美学感受。我们要引导, 而不是将答案直接照搬, 不能只是严格地按照教参来传授, 而是通过对散文本身的理解与共鸣,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即共鸣意识、鉴赏意识、语言意识

(一) 共鸣意识

散文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 每一篇散文都带有其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人风格, 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独特”的“情思”, 找出作品中的“我”, 体悟出“我”的个性, 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共鸣。如果没有这种共鸣和认同, 阅读的深入是无法继续的。

(二) 鉴赏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感受作品的美感, 再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再到对作品的鉴赏, 拾级而上。以《故都的秋》为例, 教师可以先行将一些代表性的展示文章的相关内容图片, 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大家, 然后通过匹配相适宜的音乐和朗诵, 最后让学生都说说故都的秋美在哪里。先是“审美的感受”, 再到“鉴赏”。这一系列教学活动都将加深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与美的感受。审美阅读能力, 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深化。紧接着的环节是从感受的基础上, 上升到“理性认知”, 安排学生仔细品读写秋景的文字, 不仅感受它所描述的景色的美, 而且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音韵节奏、修辞手法、文脉气势上是如何产生这样美的效果。让学生从美的感受中去思考语言的魅力, 什么样的表述才能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才能更深化出作者在作品中所隐藏的深刻情感。

(三) 语言意识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品位, 高质量地培养语感。通过作品中较为特殊、深刻表述作者的所感所观的词汇的理解, 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来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方法, 从而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在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中, 在描写法国的丰富物质生活时, 作者使用了几个很关键的词, “两层楼”, “六间房子”, “四张床”, “三个厕所”, “蓝海”, “绿公园”等。几个数字, 两个颜色, 很精练地勾勒出富饶的法国。还有一些排比句的大量运用, 把作者渴望回家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阶段, 在进入大学之前, 应该要学会鉴赏和思考。因此对高中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能在某种层面上辅助高中生这个思维阶段的完善。

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 例如一些测评手段等, 无论哪种方案, 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散文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适时地、适当地根据作品的需要, 来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案, 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所谓“教”山有路勤为径, 在教学的道路上,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能力, 更好地亲身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摘要:新课改的要求下, 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也迎来了“春天”, 根据实际教学现状, 教师对散文阅读教学方案进行了必要的改变, 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散文阅读,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妮.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 2012 (28) .

[2]梁健.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 (7) .

[3]杨丽娜.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 (9) .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5

从《故乡》中去寻找小说阅读的钥匙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那一方水土加那一方人,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深沉的思念。“故乡”,在很多诗人、作家的笔下都出现过,大多以诗歌、散文的形式出现。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故乡”则是以小说的面目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说的要素有哪些?人物、情节、环境。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也不例外,并且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它有贯穿整篇小说的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有个性鲜明而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跃然纸上的环境描写。正因为这些,《故乡》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小说的经典篇目之一。我们读《故乡》,就要从中去找到读懂小说的钥匙。

钥匙之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什么是情节?就是小说叙述了一个怎样的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开始、怎么发展、怎么达到高潮、结局又是怎样的。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最重要的特点,人物性格要在情节中体现,环境描写要在情节中展开,所以抓住了小说的情节,就抓住了读懂小说的关键之处。我们读《故乡》,就应从题目入手,去分析作者围绕“故乡”叙述了怎样的事件。“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小说的第一句话就给我们交代了情节的开端:回故乡。接着“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一句就给我们交代了下面的情节应该是叙述在故乡期间的故事。最后“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则是叙述将要离开故乡了。抓住这些时间点和事件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篇小说先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贯穿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开的。

钥匙之二: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读完《故乡》,有两个人物或许会让我们久久不能忘记,那就是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而这两个人物之所以能描写得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多种人物的描写方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方法之一:将人物形象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去描写。请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幅很遥远也很生动的画面。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衬托着一个项带银圈的少年,诗情画意般的描写烘托出一个英勇少年的鲜活形象。

方法之二: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请看: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同一个人物,鲁迅先生前后用了两种不同的写法,既有变化又形成对比。这里则采用了工笔般的肖像描写,灰黄的脸、通红的眼睛、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头戴破的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这样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

方法之三: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请看: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看到这一段话,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昔日美丽而今日圆规的杨二嫂,其变化不仅仅在肖像上,更在她的内心。在恭维之中把别人的东西

占为己有,在她的眼中,只有物,只有利,把天地间只有一个“利”字的小女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钥匙之三: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既能表现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从中看到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同时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故事发生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请看: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是一幅故乡景物图,眼中的故乡是一片萧瑟:深冬、寒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这眼前的故乡怎能不让人悲凉。这段环境描写既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乡的荒凉正是当时中国乡村的缩影,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时也为闰土的变化做了铺垫。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教学方法

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悟和创造力,大大影响了学生散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优选方法,牵引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散文的美,从而学会理解散文、品味散文、鉴赏散文,增强学生审美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一、巧用导入,渲染情境,牵引学生心灵

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情境渲染,以情动情,以情动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习学习激情。导入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当散文蒙上神秘面纱,等待学生寻幽探秘时,离不开教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导入艺术的引领。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导入艺术,渲染情境氛围,促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入境入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点然学生情感火花,牵引学生心灵之弦,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比如,学习《春》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万物复苏的风景图,创设意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渲染下感受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产生内心共鸣。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语句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热情高涨,学生A说:“春天是最富有诗意画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B说:“春天是善解人意的,它是江南寂寥时故人遥寄的一枝祝福,是相思红豆采撷的佳期,是对去年花里别后重逢的祝福。”学生C说:“春天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冰雪在春光中悄然消融,溪流在春日淙淙流淌,人们精神抖擞着,筋骨舒活着。”接着,笔者絮语般地引出课题: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学习。

二、品读文本,紧扣文眼,感悟文本内涵

“文眼”是窥看文本思想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体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紧扣文眼,往往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文本脉络的生命律动,把握文本主题和重点,体会文本深层的内涵意蕴。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本,善于抓住文本文眼,理解文本线索脉络,把握文本情感基调,感悟文本深层内涵。

(1)从文章标题中找文眼,顺藤摸瓜,水到渠成。有些文章标题代表着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主旨的深刻体现。以文章题眼为突破口切入文本学习,可以使学生摸索到文章的真谛与全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例如,朱自清的回忆型记实抒情散文《背影》一文,其标题就是全文“文眼”,作者紧扣“背影”这一文眼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谋篇布局,全文详略得当,虚实相宜,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文眼与抒写的感情基调紧密融合,理解了“背影”这一文眼,也就理解了文中那份至真至诚的父子之爱。

(2)从文章关键句找文眼,层层推进,深挖内涵。一般来说,一篇散文都有表达主题的关键句子,这些关键句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有所不同,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紧扣文眼切入文本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关键句,反复揣摩分析,层层深入推进,挖掘文本深层意涵。譬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是文章的主旨句,“温晴”一词是全文的文眼和线索,提挈全篇,下文的描写皆是围绕这一特点而写。又如,《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篇末点题,凝聚了“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品味语言,反复揣摩,把握思想情感

散文的语言含蓄隽永、凝炼优美、韵味动人、意蕴深邃。在语言上,有的散文朴素流畅、自然淡雅,有的散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有的散文清婉隽永、动人心弦,读者只有透彻理解了精妙语言文字背后作者蕴含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深刻感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作品深远的哲理意蕴。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反复揣摩语言技巧,体会作品构思的精巧和严谨,领会作品深远的思想意境,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真挚意蕴。比如,朱自清《春》一文,语言清新自然、飘逸优美、平淡中洋溢着深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动,犹如孩子捉迷藏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坐着”、“躺着”、“打滚”等一连串动词均体现着童趣盎然。“悄悄”、“软绵绵”等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韵味无穷,读来悦耳动听,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在写花色鲜艳时,作者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等进行比喻,向学生呈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诗情画意,有助于调动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用导入,渲染情境,牵引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紧扣文眼,感悟文本内涵,注重语言品味,反复揣摩,把握思想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方法,提高散文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7

一、教材选文丰富,系统性强

本册教材选文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文数量较多,如果不包括课后链接部分的评价性资料,单就赏析示例、自主鉴赏、推荐作品及课后所附录作品,共有72篇(首)。就数量来说,已经和人教版必修1到必修5的课文72篇(首)的数量持平,篇目不可谓不多。二是所选作品文体比较全面,诗、词、曲、文、赋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大部分文体都涉及了,为学生全面学习、认识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机会。三是涉及作家较多,时代范围广。选文以唐宋作家作品为主,兼及先秦与元明清,基本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众多的著名作家的经典诗文。因古诗文的注释详细,信息量大,其文学、文化价值也很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诗经》及乐府诗没有涉及。教材虽然说不应要求大而全,但没有选《诗经》的“国风”与乐府诗中一些光彩照人的名篇,所选《楚辞》中的作品片段又有些难,且代表性不太强,这些均有遗珠之嫌。

所谓教材的系统性有两层意思,首先,从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来看,对鉴赏方法的掌握与能力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个问题将留在下文第二部分专门讨论;其次,每个单元内部也具备各自的系统性。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四部分,即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欣赏、推荐作品等部分构成。以第一单元为例,赏析指导侧重方法解说,而这些方法都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第一单元赏析指导通过一定的例子来解说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每一单元的赏析示例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而且还附有赏析短文一篇,有利于学生对赏析示例中的作品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也能成为学生学习欣赏时的切入点,也可为学生学习写作赏析文字打下基础。如本单元赏析示例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其后的赏析文章从“长恨”的内容、原因等方面对这篇名作进行了赏析,便于学生对这篇经典诗歌进行自主把握;自主欣赏作品有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推荐作品有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的《杂诗十二》(其二)、李白的《越中览古》(附带《苏台览古》)、李清照的《一剪梅》、黄遵宪的《今别离》等以及附录作品共15首。当然,这些作品数量,再加上众多的链接材料,对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新的挑战。这么多的作品与补充材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优势与特长,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拿手的作品进行教学,也可以打破赏析示例、自主欣赏、推荐作品等界限,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确定相应的教学篇目,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果平均用力,不但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因课时紧张造成重点不突出、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许多篇目都要背诵,学生会应接不暇,负担就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在兼顾经典篇目的同时还要合理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篇目,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在学生掌握欣赏方法的同时,又能达到快速背诵,阅读积累,拓展视野的目的。

古代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与背诵,这也是本册教材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声律押韵,音乐性、节奏感都很强,有些散文也都用韵。在古诗文运用环境已经消失的情况下,诵读与背诵是很有效的学习办法,反复吟诵、涵泳,便于理解、领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利用一些时间诵读和背诵;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在诵读以后,理清层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分层分段去背,以期继续积累文言语词,培养文言语感,为日后进一步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欣赏方法,培养能力

从每单元的标题可以看出,本册选修教材非常注重诗文欣赏方法的掌握和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法可依,操作性强。这也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选修课程部分“诗歌与散文”第4条指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第一单元元到第三单元均是诗歌,其欣赏方法依次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第四单元到第六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重点依次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欣赏方法与重点都来自于传统文学教育的方法,也是欣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也是《课程标准》中“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的要求的体现,设计、编排比较合理。

既然每个单元的欣赏方法与能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就应该不同,每个单元都应该用相应的教法突出强调一种欣赏方法与能力。除了诵读方法之外,教学时应该用每单元所选的作品,突出单元标题与赏析指导中所提出的欣赏方法。如第二单元的欣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习“赏析指导”应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其中“置身诗境”就是借助自己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和诗人形成共鸣,利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构想诗人描绘的艺术世界;“缘景明情”要注意意象组合,用想象补充景物特点,抓主要词语等,进而理解作品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这其中的关键是要用“想象”重现和还原。总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先要用想象呈现景物特点,然后揣摩写景的目的,从而找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作品理解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如《春江花月夜》就要突出“春”“江”“花”“月”“夜”等意象组合构成的美景与意境,就能自然地领悟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要突出梦境中天姥山的雄壮瑰丽,在梦境与现实巨大的反差中,才能体会到李白的处境与人生态度;《登岳阳楼》就要想象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联系杜甫年轻时的思想与意气,就能明白杜甫此时老病苦悲、忧国忧民的心境;《扬州慢》注重描写扬州当年盛况和今日凄凉,从而理解作者心中的“黍离之悲”;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需要一个沉思、构建的过程,教学中不可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想象还原,因为这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准确把握、欣赏兴趣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

诗词的句子凝练,韵味丰富,必须进行微观细致的赏析。欣赏时要从字面深入到字背,理解其象外之意,弦外之音。诗句不是一个个词语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每个词语与意象都是作者心灵过滤的结果,负载着他的思想感情,所以理解并不是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还要借助想象,还原出景物的形象,突出景物特征,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和“浮”就意味深远。“坼”与广袤的“吴楚”两地相连;“浮”与代表天地日月的“乾坤日夜”相接,都是为了突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其中隐含的是杜甫年轻时就听到洞庭湖的盛名,而今到老境才一睹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复杂感慨;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也绝不仅仅是作者回忆扬州当年的盛况与美丽,而是与下文形成今昔对比,写出了繁华不再、满目凄清的景象,体现战争的残酷及破坏之大,触目惊心,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深沉感伤。理解,还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也就是在理解了各句之后,还要理清各句之间表现意图的内在关联性;只有把各句之间的联系找到,整个作品有一个合理的理解逻辑,没有矛盾龃龉之处,才是真正的理解。

三、注重自主探究,延伸拓展

从本册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来看,题量不大,但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专门设计的“探究·讨论”部分;在“探究·讨论”之后还设有资料补充、拓展性质的“相关链接”环节。这些设计与必修系列课后习题设置有些不同,前者侧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后者侧重对文本的理解。结合第三单元“自主欣赏”中杜甫的《阁夜》课后学习设汁说说这两个板块的特点、作用与教学。

《阁夜》的“探究·讨论”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阁夜》的诵读方法指导,其次是针对本诗的习题。这个单元基本的欣赏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诵读”就是本单元作品欣赏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重点,因而诵读指导对诗的整体情感基调及每一联的读法,要求都比较具体到位。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涵泳诗味;同时发挥想象,还原诗境,理解诗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次让学生自读,教师或音视频范读,学生诵读、试背等。在此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体会诵读指导方法,交流自己所读的感受。这样在读中进行理解,在领悟中再读,进而去探究、讨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时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基本能力。

从针对《阁夜》一诗的课后习题来看,问题涉及诗的内容、情感、主旨以及比较阅读等方面。设计比较全面,重点突出,也体现了本诗的基本特点,从而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以问题为抓手,依照一定的逻辑去理解诗的内容;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活动,也就可以全面、准确地从整体上来把握这首诗。

在“探究·讨论”中,本册教材特别注意联系或附录一些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绝大部分“自主欣赏”作品都有此学习设计。如《阁夜》要求与《旅夜书怀》比较阅读,本单元其它的自主欣赏作品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要联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谈琴》进行比较阅读;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进行比较阅读等;这些都是对“自主欣赏”作品的必要补充、延伸。学生不但可以借此巩固学到的欣赏方法,还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学习比较阅读,从而对本课的自主欣赏作品和其后附录的作品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欣赏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在“探究·讨论”部分,与高考相关的题型也基本都涉及了,经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对高考古诗文鉴赏的备考能力也会增强。

“相关链接”节选了一些古代学者对自主欣赏作品的评价,或附录一些与自主欣赏作品内容相关的其他作品;而评价语和附录作品都注明了著作人和出处作品名称,比较详细,有一定的资料价值。《阁夜》后的“相关链接”节选了对该诗的评价,没有附录作品,而另外的自主欣赏作品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相关链接”除了明代王世贞、清代纳兰性德、近代王国维等词人、学者的评价外,还有现代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曲谱;周邦彦的《苏幕遮》后的“相关链接”就附有柳永的《甘草子》(秋暮)和张先的《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所附的这两首作品内容与《苏幕遮》的内容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关链接”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对该自主欣赏作品有了自己的认识,再通过“相关链接”阅读前人的评价,既能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的认识与古代学者的评价相同或接近时,学生对该自主欣赏作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也与古代学者有了共鸣,印证了作品的经典性;当学生的认识与古代学者的认识有出入时,则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为日后深人研讨该作家作品提供了一定的路径。二是所附的作品作用与“探究·讨论”中比较阅读的作品作用有些相似,只是“探究·讨论”中已经说明比较的角度与方向,“相关链接”没有说明比较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中也可以看出,从“探究·讨论”到“相关链接”都注重探究学习与延伸拓展,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却在逐渐增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

在教学时,“相关链接”中的评价语既可以用作课前的情境创设与导入,也可作为问题设计的引子,或用作课堂小结之语,不一而足。总之,要让学生把这些评价语与具体的作品特点联系起来,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抽象地接受评价语。“相关链接”所附录的作品与“探究·讨论”中所联系或附录的作品一样,都可以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的练习来使用,应合理选择,相机使用。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相关链接”中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古代学者,现在的高中学生比较陌生,所以人名应该注明朝代,用字或号的人名应该注出其常用的名字;难字应该注出现代汉语拼音,这样教师使用、学生阅读都会更加方便。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8

1. 按题材分类。

(1) 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中的散文是指在现代汉语系统中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生活的内容是写作的素材, 素材经提炼写入文章便成为题材;学生阅读散文, 第一感觉即文章的内容。因此, 从题材的角度切入散文阅读教学, 以创作者所采用的构思方法为依据, 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散文, 进而解答相关试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比较科学的, 且切合实际。

散文的题材大体有四类:1.叙事类, 2.写景类, 3.记人类, 4.感思类。

(2) 回顾近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阅读选文:

2007年的《麦天》属叙事类;

20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属写景类 (也可将之归为感思类) ;

2009年的《上善若水》、2004年的《草堂·诗魂》和2003年的《乡土情结》属感思类。

散文有第4类题材———记人 (写事中的人) 类, 但这类题材的散文多以在细节中刻画人物为主旨, 与小小说类似, 如2008年的《老银匠》。于是, 为教学计, 可暂将其从散文中列出, 与小小说一起, 组成单元, 专题教学。但必须明白:记人 (写事中的人) 类散文尽管也是以刻画人物为主旨, 但其所记之事并不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故事情节, 因此, 它不是小说, 属散文。

2010年的《溜索》和2011年节选的《这是你的战争》分别是小小说和小说节选。

2. 按构思方法分类

(1) 散文创作最基本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

由“物”, 可理解为遇到了“物”。谁遇到了“物”?作品中的“我” (作者) 遇到了“物”。“我”遇到了什么“物”?“我”遇到了某事、某景或某人。

于是, 大多数作家创作散文, 在拟定作品的人称叙述角度及其语气时, 都会在文章的内容中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有时是真实的, 有时是虚构的) ———“我”遇到了某事、某景或某人。

这事、这景、这人, 引发了“我”的感思、感悟或感情, 于是, “我”向“你” (读者) 诉说“我”的感思、感悟或感情。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者阅读散文也就是在倾听“我” (作者) 的述说。

2009年所选的《上善若水》写的是“我”“去都江堰, 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看到“扑面而来”的“‘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 抒发“我仿佛看到了……”的感思。

2007年所选的《麦天》, 文中虽无“我”, 但语气完全是由一个看不见的“我” (作者) 在向“你”述说“关中人”在“收麦的日子”———“麦天”里忙碌、喜悦的生活场景。

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写的是“我”“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 (烟雨中的牛、鹭) , “我还真有些忘情”了。“我像什么都看到了, 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我忘情地凝神, 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 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2004年所选的《草堂·诗魂》写的是“我”“来到杜甫草堂”, “品味”到了“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 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 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2003年所选的《乡土情结》 (节选) , 文中虽无“我”, 但语气完全是由一个看不见的“我” (作者) 在向“你”述说“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 触景生情, 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 悠邈的时间, 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 散文按构思方法分, 可以分成两类———由“物”生“思”类和缘情述“物”类。

(1) 由“物”生“思”中的“物”可能是一个风景, 如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

也有可能是一个场景, 如2009年所选的《上善若水》:在“都江堰”, “‘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 “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

或者是某一特定场景中的某一特定的人, 如2004年所选的《草堂·诗魂》:在“细雨”中, 在“杜甫草堂”里思“杜甫”;

也有可能是一个事由, 如2003年所选的《乡土情结》:“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 触景生情, 随时随地想到它。”

运用由“物”生“思”构思法写成的散文, 其题材内容必有两块:一块述“物”, 一块写“思”;由“物”生联想, 由联想产生“思”。

(2) 运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 其题材内容只有一块———述“物”, 其中的“物”多为关于某件事及其场景, 或有关某人的事。

题材为关于某事及其场景的, 如2007年所选的《麦天》, 文中之题材内容全是在述说“关中人”在“收麦的日子”———“麦天”里忙碌、喜悦的生活场景。

题材为有关某人事的, 如2011年广东省所选的《严冬海猎》、2007年北京市所选的《湿湿的想念》和2008年江西省所选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运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 述说者即使对所述场景或者人事饱含情感, 想要抒发, 也不直接表达, 而是把它蕴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 因此, 这类散文大多没有独立成段的“感思”内容。这种表达方式更为准确地说, 是在含情述“物”。

借王国维论诗词意境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类比:用由“物”生“思”构思法写成的散文, 如“有我之境”;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 似“无我之境”。

3.笔墨的重点

(1) 对所述之“物”的描述。

题材内容为写景, 则重在对所写之景的描述, 如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的前半篇。

题材内容为某件事及其场景的, 则重在对事中场景的描写, 如2007年所选的《麦天》整篇对麦熟后女子回娘家帮忙、下面条, 男子准备开镰、收割, 新麦入囤后一家人虽累却平和、闲散的生活场景的描绘。

(2) 如构思立意是用由“物”生“思”之法的, 还重在对所生之思的阐发。

如2009年所选《上善若水》后半篇对保护生态、造福人类的感悟;

如2006年所选《一幅烟雨牛鹭图》后半篇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又如2004年所选《草堂·诗魂》的大多数篇幅都是在写“我”在“草堂”里感慨“杜甫”的人生际遇, 反复“品味”着“文章憎命达”这句箴言所含的人生意蕴。

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兼顾题材、构思方法分类, 精选教学例文及其试题。

2. 在课堂教学中, 按学生考场

答题的实际情境, 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掌握散文阅读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1) 在粗读中思考并判定:

(1) 该文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 还是缘情述“物”法?

(2) 该文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叙事类, 写景类, 感思类, 还是写人类, 抑或小小说?

(2) 在细读中圈画并判定:

(1) 文中是怎样 (有哪些语句, 用什么方法) 来描写文中之景物、场景、人物的?这些语言和方法突出了该景物、该场景、该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 如运用由“物”生“思”构思法的, 那该文在描述该景物、场景或场景中的人事的基础上, 还产生了怎样 (有哪些语句, 有几层含义) 的感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3) 在精读中思考:

(1) 开头为何如此下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有几处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如有, 则分别是从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3) 文中有几处显现文章旨意的语句, 这些语句如何理解?进而如何理解题目?

3. 帮助学生归纳并理解散文

知识尤其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 (具体从略) , 在训练中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

4. 以上阅读过程中思考的内容与试题的对应关系

(1) 开头为何如此下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作用?

2009年《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 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是怎样 (有哪些语句, 用什么方法) 来描写文中之景物、场景、人物的?这些语言和方法突出了该景物、该场景、该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 2007年《麦天》: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 2007年《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 突突突, 吼个不停, 进了麦田, 就如机船下了海, 所过之处, 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 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 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3) 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4) 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 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 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 该文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 还是缘情述“物”法?

如运用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的, 那该文在描述该景物、场景的基础上, 还产生了怎样 (有哪些语句, 有几层含义) 的感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1) 2009年《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 但不以描写见长, 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2) 2004年的《草堂·诗魂》:从文中看, “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3) 2004年的《草堂·诗魂》:阅读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说说“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4) 2003年《乡土情结》:从文中看, 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5) 2003年《乡土情结》: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6) 2003年《乡土情结》: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 慷慨奉献, 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 文中有几处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如有, 则分别是从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2007年《麦天》:“头顶一团火球, 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 白天累一天, 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 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 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5) 文中有几处显现文章旨意的语句, 这些语句如何理解?进而如何理解题目?

(1) 2009年《上善若水》: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2) 2007年《麦天》: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 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 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 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3) 2009年《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4) 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 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5) 2004年的《草堂·诗魂》: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

周岳,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摘要:散文的题材大体有四类:叙事、写景、记人和感思;构思方法基本有两种:由“物”生“思”和缘情述“物”。回顾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选文, 建议从题材的角度切入散文阅读教学, 以创作者所采用的构思方法为依据, 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散文。这样的教学思路与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同。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9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类文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散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此篇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散文与散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上一篇:民主与霸权下一篇: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