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4-07-24

创新型产业集群(精选十篇)

创新型产业集群 篇1

近日, 在被国家科技部批复的29个“2013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培育) ”中, 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为“一群两区”模式, 分别是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和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目前, 集群内聚集了大中小各类不锈钢生产加工企业150多家。集群内还建有国内冶金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先进不锈钢材料重点实验室、不锈钢产品检测中心、国家级试验中心;拥有行业资质的产品检测、认证平台6个, 研发中心4个。2013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 500亿元, 工业生产总值700亿元。

打造无锡物联网产业创新集群 篇2

在中国科学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物联网有一个生动的名字,叫“感知中国”。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省科技厅正积极推进无锡“感知中国”中心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无锡物联网产业

创新集群的形成。

为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示范引导作用,无锡市决定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逐步建成感知工业、感知安保、感知交通、感知环保、感知园区、感知

医疗、感知电力、感知物流、感知农业等9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

据了解,江苏省、无锡市与中科院投资5亿元共建的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目前已全面启动,筹建中的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也分别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签署共建无锡中科传感器研发中心、中科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无锡中科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中心、无锡中科泛在信息化制造研发中心、无锡中

科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和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研发中心等物联网产业技术链创新机构。

与此同时,江苏省、无锡市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协议,无锡清华高新技术研究院智能传感网研发中心、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南理工无锡传感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南邮无锡传感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纷纷入驻无锡。围绕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集群正在迅速形成,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也因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无锡)传感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围绕物联网产业创新服务,江苏省、无锡市联合投入4.2亿元,主要依托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无锡传感网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正在抓紧实施,将建成设计与仿真、工程化专用测试、外场测试、器件系统环境试验和柔性中试线等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20 多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平台等,面向物联网产业各类创新发展机构提供全面的技术创新和创业

孵化服务。

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篇3

继2014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后,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特别是推动文化出口工作作出了全局性部署。

这延续了我国十多年来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思路,即文化对外贸易是文化走出去的主渠道。

除《意见》之外,以往的相关政策文件并不鲜见:

2011年3月1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涉及文化走出去部分的内容,明确列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节,提出了“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目标。

2011年4月文化部颁布《关于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2011-2015年总体规划》,提出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原则为:坚持“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为主要方式”;坚持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011年4月20日,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行体制;坚持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支撑的运行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印发的《意见》设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使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都在进一步改善。如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我国文化服务出口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

然而,我们需要直面的一个现实是——在我国国际贸易整体顺差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却为逆差。进一步分析数据,会发现更为骨感的现实: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较大。

从文化产品出口的内容看,大部分为依托廉价劳动力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比例较小。同样以商务部数据为例,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出口的文化服务则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国际竞争中曾经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无法延伸至文化创意和服务产业,至多盘桓于单一的文化制造业。

要扭转这一局面,亟需培育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令人鼓舞的是,对于创新能力而言,我们拥有培育这一能力的天然优势,即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具体路径可从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入手。

与集团化追求规模扩张不同的是,集群主导的创新网络更强调要素的自由流动、聚合与集体创新。集群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又是引起变革的一种手段:它对外以产业集群为单位参与竞争与合作,内部则形成大中小共生、规模与竞争均衡发展的格局。而文化产业集团在集群的生态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通过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的互动,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规模经济性与创新活力之间的矛盾,更加富有效率和创新动力。

国际市场上,在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产业集群主导的国际竞争模式成为主流,这使得以文化产业集团为单位、单兵作战的国际竞争模式相形见绌。而集群创新网络体现的则是一种集体性创新能力,不易被复制,便于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聚合资源,获取竞争优势。

概而言之,产业集群化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规制的一个方向,以推动资源的聚合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发挥我国大国经济规模的先天优势。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篇4

就企业而言, 创新个体是复杂网络中的主体;就集群而言, 企业是更庞大复杂网络的主体。不同主体均有着自身一定的主动性、资源性与适应性以及内部结构、目标和生存动力等。

1、知识网络

知识以一种独立要素, 流动于社会浪潮中。知识在节点间流动, 并在物理层次上筑成知识网络。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知识网络研究首次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 瑞典工业领域表示, 知识网络指的是开展科学知识传播、生产的机构和活动。知识网络存在多方面优势, 包括知识的转移、新思想的创造及传播等, 同时这些优势可以将网络协调与市场协调进行有效划分, 并且知识的转移是实现知识网络终端知识使用、累积以及价值创造作用的重要步骤之一。

Becker (1963年) 将知识分成三个种类, 即常规知识、产业特有知识以及企业特有知识。Polanyik (1969年) 将知识划分成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 前者表示的是客观方面的知识, 其在先得到人们应用;后者表示的是主观方面的知识, 可通过自身得以显现。Johnson和Lundvazl (1994年) 则结合知识表述特点的差异性, 把知识划分成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以及人力知识等。其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极易经编码后转变为显性知识, 后两种知识则有着个性化特征, 属于隐性知识。在一定机制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间可完成转化。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强调, 知识网络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I.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学科等相互间的交流;II.强化各个行业、各个非媒体种类及各个知识源等相互间的知识处理与集成;III.强化组织、团队以及社区跨时间和跨空间的工作效率;IV.认识此类新联结背景下社会、法律及伦理等的潜在涵义。由此可见, 知识网络为网络成员获取各式各样的知识提供了有利保障, 并有效促进网络成员转移已获取的各种知识、提取新知识。

2、产业集群知识网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始, 大量专家学者在对局部范围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 在处于全球各个地区繁荣发展的产业集群情况下, 难以通过常规的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展开解释。为了消除这一窘境, 专家学者们转移出发点, 将视角定位于产业集群内部, 经对产业集群内部组织网络结构的有效揭示, 以对产业集群急速发展进行理解。M.GErtler (1995年) 指出, 在各种类型产业中, 组织边界均会存在知识流过, 并且这种流的强度及影响与地理临近呈正相关关系。D.Mowery等 (1996年) 经研究强调, 当代企业进行合作的最为首要的动机即是自合作伙伴身上获取知识及能力, G.Dosi等 (2000年) 指出, 出现自合作伙伴身上获取知识及能力的企业间合作动机的原因是, 企业存在不同实质的知识基础内容, 这一性质是通过长时间类型所形成的, 这也成为了企业构筑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K.Whittington等 (2009年) 研究指出, 在同一区域共组织间相互联系所产生的网络前提下, 区域集群才能够得以发展, 企业间的地理走边能够一定程度使得网络中信息、资源流本质发生变化。肖冬平 (2009年) 强调, 知识资源嵌入社会网络并通过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社会网络中流动, 形成知识网络, 主体间知识的流动形成知识交互使得知识网络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现阶段,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研究逐步开始涵盖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结点组合, 关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连接机制、要素组成的相关针对研究尚且不足。某种意义上而言, 产业集群属于区域根植性网络的一种, 其存在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供应商、消费者及相关组织间的知识信息互补互动, 不断提供产业集群内组织频繁的实践机会、强化产业集群学习体系、刺激产业集群创新变革动力, 从而构建区域知识系统, 为产业集群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集群创新

1、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

为了实现产业集群的集群创新, 相关研究认为, 集群网络双向交互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促进知识的生成、传递。集群知识网络是在集群内组织相互间联系前提下所存在的社会网络, 集群知识网络在知识转移期间实现知识创新。在产业集群创新中, 知识转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知识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存在两方面形式:I.基于现存知识生成新知识;II.经对自身的重新组合构建新的知识机制。而通常情况下, 产业集群创新不但存在知识量方面的提升, 还存在知识机制方面的重组、更新。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转移网络组成成份包括集群主体间的二元点式知识转移模式、链式知识转移模式及网络式知识转移模式等, 集群创新主体经协同、竞争, 达到知识交互、共享的目的,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经对知识链的有效整合已达到创新的目的, 可分别显现于知识整合、知识创造以及知识转移等环节。

知识网络创新主体相互间传递环节, 知识有着共享、非排他性特点, 作用于产业集群可使其知识源中获取潜在的知识、信息, 并经组合化、社会化以及内外在化的知识转移步骤, 与产业集群自身现存的知识系统有效结合, 以达到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目的,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步骤示意图, 如图。此外, 基于产业集群组织内部明确分工及紧密合作, 组织内容相互间可进行系统、连贯的交流学习, 扩大知识传播范围, 达到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目的。

2、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造成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 先从下述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I.知识方面影响因素, 知识存在复杂、模糊、隐秘等多方面特点, 在未知知识运行的背景下, 势必会使得知识转移环节被蒙上一层神秘薄纱。II.组织方面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内部组织规模、组织年份、组织吸收能力等, 同样重要影响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组织规模大小与产业集群组织知识转移效率未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亦或产业集群组织规模较大的企业, 均存在一定的鲜有知识转移的可能。III.网络方面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组织间构建起良好的稳定关系, 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组织互动达到获取潜在知识、集群资源以及价值理念等的目的, 同时可一定程度提升知识转移的可能。

三、影响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因素结论

产业集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作用于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 但哪些相关因素会对产业集群知识创新造成影响呢, 文章基于对相关研究结果的有效结合, 归纳出一系列影响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因素, I.基础设施, 产业集群创新基础设施, 指的是产业集群内部用于服务创新主体的公共设施设备, 属于构建产业集群内部创新环境的不可获取条件;II.根植性文化及社会网络;III.市场专业化, IV.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发展水平, 其属于该集群组织技术发展、创新的基础;V.集群内部劳动力,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源不可或缺, 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中同样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属于制约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素;VI.资本投资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全面激发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而不仅仅是企业、职能组织或者政府, 唯有各方的共同参与, 方可达到集群技术主体网络化的目的。于集群知识网络的发展措施上, 不仅要科学合理运用直接经济因素的诱发效能, 还要着眼于间接经济因素促进产业集群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为, 刘英基, 杜传忠.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及实现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13) :98-103.

[2]姜照华, 隆连堂, 张米尔.产业集群条件下知识供应链与知识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 :55-60.

[3]MILLER D J, FERN M J.The use of knowledg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in diver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2) :307-326.

[4]王炳富, 刘芳.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6, (27) :135-138.

创新型产业集群 篇5

——南阳防爆

一、主导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

1、公司具备研发、制造能力

作为中国防爆电机行业排头兵企业,南阳防爆集团始终以提升我国防爆电机技术水平为己任,多年来致力于电机节能与防爆安全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加快主导产品更新换代,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始终保持比行业领先一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1)公司拥有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机设计与生产管理软件。在行业中率先成功应用了二维CAD、三维CAD、PDM、ERP等设计和管理软件,并应用引进LDW公司电磁计算软件、ANSYS结构分析软件和ABSOFT电磁分析软件,有效保证了产品设计的高效与质量。

另外,实施了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态分析测试技术在电机结构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和经验数据。将设计-模态分析-模拟装配-等各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并结合远程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相互印证,查找不足,确保了开发质量,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将产品设计质量问题由事后处理逐步转向事前预控,减少事后处理的难度和成本损失。

(2)开展各类技术研究与攻关,提高防爆电机整体性能 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型增安型同步电动机防爆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实现了防爆、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电机等多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开展满足新标准的电机绝缘结构攻关、减振、降噪技术攻关、电机滑动轴承漏油攻关等研究工作,提高了各类产品的可靠性。

(3)装备高精尖设备,提高制造精度,提高产品档次。

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机械加工装备,如:重型数控车床、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大型电机数控专用键槽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拥有国内一流的电工制造设备,如数控绕线机、数控涨型机、机器人包带机、国内最大的真空加压浸漆系统(V.P.I),用于电机绕组的制造和绝缘处理;拥有引进德国申克技术的动平衡群、转子超速试验设备和国内一流的振动频谱分析技术。能完成各类电机部件精密机械加工、高低压电机绕组绝缘处理、整机合成等。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大、中、小型电机制造工艺成龙配套。

公司配备国内一流的产品检测试验设施,拥有8座电机试验站,包括国内同行业最大的7500电机试验站;电机行业首家通过国家认可实验室CANS认证;具备美国IEEE—112B标准检测能力(可实测电机杂耗)。

先进的工艺、检测技术和装备,为提高研发水平,保证制造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并满足了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2、主导产品介绍(1)高效节能电机

公司作为首家取得中国电机节能产品认证企业,南防集团始终坚持: 开发高效节能电机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同步!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的需要,先后自主研制出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IE3效率标准超高效电机、符合IE4效率指标的铸铜转子超超高效率电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同期进入国际市场,产品广泛销往欧、美、澳、新市场;

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低压、高压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始终引领着国内高效电机的发展方向和潮流。积极致力于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为我国高效节能电机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中,承担了国家2011年推广任务量的十分之一,为承担推广任务量最大的企业。

(2)防爆电机

从产品种类看,我公司生产的防爆电机种类比较齐全,除隔爆型、增安型电机外,还有无火花型、正压通风型、粉尘防爆型等多种防爆电机,可与国外防爆电机种类相媲美,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公司防爆电机产量占防爆电机行业总产量的20.2%,市场占有率第一,近10余年来,一直保持防爆电机行业领先地位。

① 隔爆电机

防爆电机是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易燃、易爆场所的关键设备,作为防爆电机的专业生产厂家,长期致力于防爆电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完成了高、低压隔爆电机的更新换代。

我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德国西门子技术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德 国LDW公司的高压紧凑型电动机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出全新一代高压隔爆型电动机,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引领国内中型高压紧凑型隔爆电机的发展潮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交流变频调速已经成为电气传动的主流。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研制变频电机,2005年已完成了高低压系列变频调速电机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公司的防爆电机正向大型化、复合防爆方面发展。② 增安型电机

增安型防爆电机作为我公司的另一类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行业2区T3组爆炸性气体环境中。该类产品主要包含异步机和同步机两类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增安型异步电机的容量,完成了一大批大型增安型电机的研制,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我公司生产的大容量增安型同步电动机采用国际最新的防爆标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目前该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3)轻型汽轮发电机

引进英国先进技术,研制出QFW系列2P、4P轻型汽轮发电机,在性能、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均高于国内现行的2P发电机,在国际上属于新一代高效节能型发电机产品,主要应用于钢铁行业的TRT项目、石化行业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发电、秸秆发电、天然气发电、煤层气和瓦斯发电等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公司现已占据TRT发电机市场份额的60%以上。(4)防爆风机

采用机、电、控一体化技术,研制出新一代高效节能矿用防爆对旋式主通风机,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以此为依托,开发出煤矿用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轴流辅助通风机、地铁隧道风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公司生产的矿用风机在煤矿用主通风机市场占有率20%以上。

(5)专用电机

公司研发出各种煤矿专用电机,与掘进机、运输机、采煤机、乳化液泵、装岩机、绞车等配套。还研发出了管道泵电机、风机专用电机。新近开发的低压防爆发电机,与井下用移动柴油发电机组相配套,填补国内空白,满足隔爆ExdI要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新能源装备电机 ① 核级电机

我公司研制的核级电机,通过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产品鉴定,鉴定结论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我公司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许可证审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核岛内、外1E级核电机设计和生产制造许可证的企业。

② 风力发电机

我公司是“河南省风电联盟”成员单位,相继开发出了双馈风力发电机、恒速恒频空冷异步风力发电机,已批量出口美国。

(7)军品电机

公司先后于2006年取得二级保密资格认证,2007年通过武器装备科 5 研/生产许可认证和“国军标(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取得了“装备承制单位名录”注册,正式进入军工产品生产领域,研制的低噪声低振动电机已得到了军方认可。

(8)产品的集成化、成套化

研发出与电机配套的各种检测仪表、控制电器如防爆电控箱、球面滑动轴承、空气冷却器等产品,实现电机、电控产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

二、产业链及产业技术路线分析

1、重点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作用

防爆电机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从中国电气工业协会防爆电机分会反馈的数据来看,南阳防爆集团公司防爆电机产量持续10余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

公司主导产品防爆电机属于特种电机,主要应用于具有危险气体的场所,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用户对配套用户有着严格的遴选条件和程序。而且防爆电机、尤其是高压防爆电机有着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特点,产品针对不同行业的机械设备有不同的设计要求,每个行业甚至每类设备对其电机的性能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对于进入防爆电机行业的企业而言,必须要对防爆电机所配套的机械设备的用途性能及使用工况了解后,制定出该设备对电机性能的要求,并掌握设计制造防爆电机各个环节的技术难点,才可能提供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我公司进入该行业已经40年,对用户行业的设备配套要求非常了解,而且通过多年的合作,我们的产品在逐步的替代用户行业的进口产品,彼此已经非常信任。新进入的企业要想在防爆电机行业得到承认,提供出适 6 应用户需求的产品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学习。

我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是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多年来重点服务于我国能源行业,高端市场、核心市场已经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出口产品分别取得美国UL和CC、欧共体ATEX和CE、加拿大CSA、挪威NEMKO、南非SABS、澳大利亚SAA等多项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在国内同行业取得国际认证最多。产品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GE能源集团和油气集团、德莱塞兰、日本神户制钢等国际知名公司构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主品牌出口达50%以上。

2、关键技术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2.1增安型无刷励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优化电磁设计,保证tE时间和性能指标;从便于维修安全可靠出发,将励磁机整流盘置于轴承之外;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机械火花和电气火花、加强绝缘、可靠防电晕,提高可靠性,提高防护等级;加强监控,保证可靠运行,加大励磁和整流元件的容量,保证安全运行,无刷励磁系统特殊设计,保证投励准确,无冲击、无振动。

该产品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新产品奖,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80%。

2.2 矿用防爆对旋主通风机设计制造技术

气动设计采用三元流动理论;各级风筒采用组合结构,特殊设计,驱动电机;设防爆制动装置;对旋风叶进行振频测试和模态分析,保证动态和静态强度。该产品获南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新产品奖,7 申请专利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3大容量隐极套片式同步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发电机为箱式空水冷结构,圈式线圈,VPI处理;转子为隐极迭片结构,全阻尼绕组,转子两端设护环,轴流式对称内风路;发电机效率的国家标准高0.2~0.5%;转子温升比普通发电机低10~15℃;采用三相励磁、发电质量高、谐波少,抗干扰能力强;振动小;采用双通道自动电压调节装置,可在多种状态下运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这是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工信厅一等奖,申请专利9项,独占国内市场,并批量出口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2.4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与掘进机一起进行结构设计,保证现场使用。双绕组双功率设计保证各种工况适用。水道防锈处理;水道承受压力大,冷却效果好;加强处理的H级绝缘结构,满足煤矿井潮湿、多尘环境,结构分析技术用于产品主要零部件设计,优化了产品结构,完整的监控装置,保证电机可靠运行,优化轴承结构、寿命核算,优选轴承及润滑脂。

该产品为配套掘进机的新型防爆电机,已申请专利2项,正在申报省级成果。

2.5隔爆型防爆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将发电机、主励磁机、副励磁机置于一个隔爆外壳内,保证安装尺寸实现;转子采用凸极迭片结构,线圈直接扁绕;励磁机定子铁心不用迭 片结构,而用钢板割成,省工省时,增设AVR接线盒,综合容纳各种引线;内设轴向通风系统;

作为进井下移动电站关键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项。

2.6中小型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中小型超高效率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率,美国将从2010年开始实施,我国已制订普通效率、高效率的标准,正在研究制订超高效率标准。我公司为适应出口要求,已完成出口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超高效率电机的研制。

优化电磁设计,合理分配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调整损耗分配方案,调整电磁参数和结构参数;研究风路系统及风路元件,降低噪声及损耗;选用优质电磁材料,提高加工精度,严格过程控制,保证装置质量。

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工信厅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7铸铜转子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铸铜转子是实现超高效率的有效和必然途径,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只有西门子公司等1~2个公司掌握此技术。我国将此项目列入重点节能产品项目,制订国家标准,研发此种电机。

此种电机的关键技术在于用铜代铝作为转子导条的电磁设计;铸铜转子的压铸技术,硅钢片的热处理技术及降低成本的技术。

国内无厂家生产,国外仅1~2家生产,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申报专利2项,正拟申报省科技成果。

2.8各种型式的接线盒设计 针对电机的不同功能和用户要求,开展独特的接线盒设计,已申请专利10项。

2.9隔爆型自动排水组件

隔爆型电机要安装排水塞,既要方便排水,又要防爆防尘,研究排水装置的结构、材料、试验方法已申请2项专利。

2.10低噪声电机设计

低噪声是环保的要求,通过对噪声机理的研究,采用有效措施,降低电磁噪声,优化风路,降低风动噪声,采用消音措施,消除已有噪声,低噪声电机比普通电机噪声可降3~10分贝。

3、重点企业产业技术路线分析

南防集团一路走来,连续10余年始终引领行业发展,关键在于公司紧跟国家步调保持一致,在国家每个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进行内部改革,使企业不断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十二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调定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2011年南防集团确定了加快“六个转变”的发展策略,通过公司发展方式的变革带动防爆电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南防集团作为行业的排头兵、具有20个亿的营收规模、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基于企业的技术能力,公司可以走专业化高端电机制造的路子,专门制造替代进口的高端电机,促进高端设备的国产化。目前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核级电机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超超高效电机与发达国家同步推向市场,承担着国家高效电机推广的最大任务量,公司目 前多个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公司在这一方面将会走的更远;

(2)基于企业的品牌和市场能力,公司可以走批量分包的路子,大规模订货,通过技术转化,按零部件分拆外包,从而带动整个周边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我公司从2004年开始实施OEM战略,目前已经培育合作伙伴70余家,年OEM业务额3亿元。

(3)基于国际同行业的发展轨迹和目前我国电机产业的不足,公司作为行业排头兵,应引领行业企业向设备成套、项目总包方向发展。电机设备成套主要指电源装置、电机、被拖动设备整体设计,提高系统的匹配性和运行效率。目前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风机和电气,尝试在向产业的两端发展,在向国际的知名企业看齐。

(4)基于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方向,公司着力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计划在全国主要用户集聚区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从卖产品向为用户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服务转变,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

上述四条发展途径,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这也是公司下一个5年、10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按照前10年公司的平均发展速度保守估计,到十二五末,企业具备做到50个亿以上规模的条件,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目前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三、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南防集团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在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1、企业面临搬迁、扩能压力

从区域来看,南防集团初建厂厂址位于原郊区,目前所处区域已经属于城中心地区,按照规划这一地区将作为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企业巨大的人流、物流量已经决定了企业不再适宜继续在原地从事生产,企业面临着搬迁要求。

从企业发展来看,南防集团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有厂区从当年30万千瓦的设计能力,发展到了现在600万千瓦的产量,产量扩大了20倍,现在厂区生产密集程度已经很高,现场作业面积严重不足,企业目前所处区域已经没有扩能条件,所以企业面临搬迁需求。

从市场需求来看,南防集团多年来的产品品质,铸就了公司的市场信赖度,公司订货爆满,产能不足,交货期拖期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尽管近年来公司连年限制订货,但交货仍拖期严重,目前交货期满意度仅55%。为了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存在着扩能压力。

从新产品产业化来看,南防集团40余年的发展,一直依靠领先于行业的产品更新速度获取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公司产能不足,已经制约了新产品的产业化。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角度,企业需尽快扩大产能。

2、企业面临工艺装备改造压力

从产品结构来看,南防集团的产品结构越来越向高端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公司内的工艺条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继续向高、精、尖端发展的需要,企业面临着技术改造需求。从设备状况来看,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有的设备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南防集团近年来每年的技术改造投资额都在8000万-1亿,但是企业基础装备不能满足公司产能发展需求、不能满足产品更新换代需求、不能满足新产品产业化的需求,企业需要投入的高、精、尖设备太多,工艺条件改造的压力巨大。

3、企业搬迁、扩能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公司决定搬迁,并提出了搬迁扩能方案,按照保守的估计,公司整体搬迁、扩能工程投资额在12.6亿元左右,再加上工艺装备的改善和给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余量,预计投资额至少在15个亿以上,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单纯依靠自身积累,集中进行巨额投资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

近年来,为缓解市场需求的压力,南防集团依靠自身能力,先后在南阳市高新区、生态园区投资建厂,但形成的产能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增速,并且由于生产区域分散,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管理幅度迅速上升。

4、周边资源配套困难

南防集团在市场需求旺盛、内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2004年开始实施OEM,整合周边资源补充公司产能,近几年公司OEM业务量翻番增长,目前与我公司协作的周边企业达70余家,但普遍存在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些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想要实现与南防集团发展相匹配的增速,难度非常大。

另外,随着南防集团规模的快速发展,公司对外协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周边企业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协作半径逐步扩 大,现在已经扩到浙江、江苏地区,今年上半年,外协能力明显的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针对近年来南防集团带动南阳市周边制造企业发展,并逐步有形成防爆产业集群的趋势,南阳市政府经研究提出了南阳防爆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这一规划如能得到推行实施,将会极大的促进南阳市防爆产业的发展,确立南阳在我国防爆电机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我国的防爆事业做出贡献。目前实施的难点在于协作企业搬迁扩能压力太大,短期内难以形成集聚区的规模协作效应。

防爆电气产品

安智电气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电气的产品已涉及高低压电机、风机、发电机的智能控制和保护;工厂、矿用防爆电器;防爆空调;防爆仪表等七大类5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规格。

1、安智公司产品结构简介:

1)电动机、水泵、空压机、掘进机、皮带机电气控制及保护产品系列以及照明、系统、PLC控制产品系列配电产品:

① 工厂防爆场所:

以BXK系列隔爆电气控制箱、eJX系列接线箱、eCC系列增安型电气控制箱、BXPK系列正压型电气控制箱为主的用于石油、化工等IIA、IIB、IIC场所的各类电机、主机的供电控制、保护解决方案;AJB系列工厂用模块化动力、照明配电箱及其配套防爆按钮、防爆指示灯为主的IIB、IIC场所的各类低压配电系统产品系列。

②矿用防爆场所:以KBZ系列矿用隔爆型真空馈电开关、QBZ系列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QJR系列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为主的煤矿井下1140V,50Hz 14 鼠笼电机的控制保护方案;以QJZ系列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磁力启动器、QJRY系列矿用压缩机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KXB矿用隔爆型掘进机电气控制箱、QJZ-2*100系列双回路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磁力启动器、KXJ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制氮装置用控制箱为主的矿下掘进机、压缩机、矸石机等主机的控制保护方案。2)矿用对旋式轴流主坑道风机电控及监控产品系列

①现有GGIDA、XGNF1、KYN28A系列矿用对旋风机高压开关控制柜和GDK系列矿用对旋低压开关控制柜;

②ABM系列风机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3)发电机励磁及并网柜成套产品

AGE系列励磁柜和配电柜配合完成发电机出口、并网、运行解决方案。4)防爆空调:

BCKT系列防爆窗式空调、BGKT系列防爆柜式空调、BFKT系列防爆分体式空调、BFP系列防爆风机盘管、BC系列防爆除湿机、BHF系列防爆风冷恒湿型空调机为主的危险场所的制冷、恒温恒湿控制系列空气调节产品。5)测温仪表、温度传感器及安全栅

测温仪表:WTZ温度巡检仪;RTWb本安温度巡检仪 WZD系列电机专用热电阻 S2000;S800系列安全栅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 篇6

摘要:企业为了获得成本的节约和市场便利而进入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还是靠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往往没有实行技术创新而使企业和产业缺乏竞争力。文章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在介绍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后,提出一些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路,以期达到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研究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我国产业集群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较为典型,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最早也较为成熟,现在对以上二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做一个简要介绍:

1、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现状。长三角地区是指沿长江南京至上海人海口段形成的三角洲地区,该区域是由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5个城市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人口七千多万。占全国5.2%,2008年长三角地区的GDP达到5.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9%。

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较早,目前已形成小商品、服装、机电等多个产业集群,遍布全省。江苏省的产业集群形成比浙江省稍晚。但发展比较快。目前全省也已形成了纺织业、环保产业、IT产业及光伏产业等二十多个比较熟的产业集群。上海市自1990年以来,构建了东、西、南、北四大产业基地,郊区也新建了不少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集群。浦东开发以来,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浦东新区逐步形成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服务业产业集群。

2、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现状,珠三角地区是指从广州沿珠江两岸到人海口的三角洲地区,由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等九个城市组成。目前不包括港、澳特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依托港、澳地区的辐射,外向型经济发展得以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聚集。2008年珠三角地区GDP约为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

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2008年该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概述

1、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把由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取决于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被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类取决于从事该产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管理效率,被称之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集群形成的现象。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认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根据区位集聚来划分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企业扩张使相关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集中于某一地方。韦伯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靠集群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

2、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形成动力。

(1)市场竞争的要求。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面临来自集群外部的竞争,同样要面对集群内部的竞争。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互补关系,也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关系。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有很多家。它们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个体,具有规模的相近性、资源的同构性、工艺的相似性、产品的同质性和市场的同一性的特点。它们都要对集群内的供应商、客户、技术工人和其他资源进行选择与争夺。成员企业为了在集群内部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创新。波特认为,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愿望促使企业比相邻企业做得更好,即使在没有竞争的企业之间也是如此。集群内部的企业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对比压力。也能激发企业不断创新。

(2)国际分工的要求。对于产业集群来说。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像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没有核心技术,要想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要紧跟国际技术发展。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现代化。能够按国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相关的产品,这样才能使产业集群不断地发展壮大。

(3)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中拥有绝对优势,即使是在同一类型资源上不同的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创新资源的竞争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弥补企业资源在技术创新上的劣势。从集群外部来看,企业要和上下游的企业或厂商保持一定的关系,这都需要创新。企业要密切关注上游企业的技术发展,如果自身的技术得不到改进的话就很难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样也要对下游的客户或消费者十分了解,要根据不断的变化的需求通过创新来组织好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3、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1)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大量相关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者。需求信息流量大、快而且集中,使企业在感知市场动向方面比较方便,能够迅速抓住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进行技术创新。以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在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有技术创新的需求,企业之间可以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源以及政策的优势通过合作来推动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风险较小。在成果转化上,由于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相关企业。有相关的交易、技术、社会网络,各个企业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进行生产,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了创新时间,同时技术创新在创新企业的带动下进行,这种创新的波动效果会使新产品的相关配套设施迅速完备,加快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产业集群内的资源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技术创新被迅速推广的同时,企业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会不断的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这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推广。从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来看,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在产业集群的作用比技术创新本事更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集群内信息和人才的大量集聚和流动,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较快扩散。同时对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种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它们会加速自身的技术创新;第二。产业集群内有相配套的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技术创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之间的桥梁;第三,产

业集群内完善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集群内社会网络的形成给企业进行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所以集群内技术创新的结果会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散。

4、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1)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技术创新对新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然而技术创新的起点却是市场需求。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技术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对其它市场主体提出了新的各种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需求可能导致相关企业为了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共享信息、创新等等而在这一地区集中,也可能导致相关新企业在该地区产生,还可能促使其它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来满足创新企业的需要。在这种不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会不断向该地区集中。这样就促进产业集群在地区的形成,当产业集群形成后,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密切的合作等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断发展和完善。

(2)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企业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企业生机勃勃时,产业集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企业要想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逐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换代,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3)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取成本的节约,提高企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效益。同时,在集群内的各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就能保持集群的创新性。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能否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集群内、地区内、国内的同行业的竞争。还有全球同行业的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三、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缺乏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创新环境的变化又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构成了技术创新动力的来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应只是环境的适应者。而应该是环境的再造者,与环境和谐发展共建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大都有企业自发形成的。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对比较弱。产品的生产大都是依靠资源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群内创新积极性不高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直接关系,大多数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投入不多,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的企业合作较少,这些都不利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很多地区的产业集群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区域外的企业集群很难成长。同时集群之间也缺乏交流与合作,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无法引进。最终影响了产业集群整体的运行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

2、集群内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大部分集群内的企业依靠集群带来的成本节约和市场机会能够有一定的效益,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再加上人才的缺乏,大都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技术创新会有一定的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投入,万一失败。企业就很难收回投资。不少企业也看到依靠目前的技术环境和企业的实力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为很多技术被国外大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很难有所作为,这也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的原因之一。

3、集群内技术创新成果难以推广。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一些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创新成果以及私人信息一旦泄露。其商业机会和商业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导致集群内的一些企业自身不愿投入资源搞自主创新,而是去大量的抄袭、模仿甚至克隆。一部分企业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结果导致集群内企业的产品结构雷同。质量较低。缺乏竞争力,最终影响了整个集群区域产品的形象。

四、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1、企业层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也是如此。首先。企业要有创新意识,并把创新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创新问题;其次,企业要有专门的机构从事技术创新工作,要在公司高层领导下成立专门组织,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研。同时还可以和集群内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开发,这样可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第三,企业要有创新的机制和氛围。鼓励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要重奖。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创新中来;最后,要积极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将成果转化后,企业才有更大的积极性去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市场层面。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因为只有当市场有需求时才能使创新成果得以转化。创新才有价值。这里市场不仅指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还包括相关的辅助机构,比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财政、金融等机构,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这里的市场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在内部市场方面,提高对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增长和前景、当地购买者资源、期望的标准和质量、当地需求的差异化、购买者与当地集群合作的意愿等分析,了解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好、特点和要求等:在外部市场方面,要着重分析产业集群地理区域范围之外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了解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依赖于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网络。在市场和技术环境都日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产业集群内网络的联接则是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战略行为,也是集群内各个行为主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区域的网络不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间正式的产业和经济网络,而且还包括企业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等公共组织机构之间合作基础上而结成的研究与开发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间的个人关系网络等。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企业创新系统的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培育适合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通过市场了解到产业发展的趋势,协同各市场主体,充分利用集群内外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对生产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篇7

技术创新是保持产业集群经济优势的持续性动力,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最终成为创新的中心。由产业链构成的产业集群创新不同于创新集群, 集群创新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内,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交互作用的企业和关联机构, 构成的创新协作体, 它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某一区域。

集群创新具有的优势:从产业上, 通过产业链企业间的交互过程不断推进产业的提升, 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能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从经济学上, 以产业链为导向协同创新, 使集群内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从战略上, 集群创新更能从价值链整体上创建竞争优势, 同时使成本、技术、集聚能得到合理运用和优势互补;从竞争优势上, 集群创新体通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等手段, 谋取与其它集群外企业的差异性。

2 集群创新的特点

(1) 集聚性。以产业链为纽带, 具有互补竞争优势的主体, 在产品链与价值链的作用下被相互连接、整合成为系统。集群创新的构成主体共同参与到改进共性技术的活动中, 研发目标同一与创新资源投入集中, 使得知识溢出随之也呈现集中。

(2) 共生性[1]。共生经济是指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共生体。现代创新理论认为, 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 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集群内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创新空间的扩大、创新风险的降低与分散、创新周期的缩短等原因, 形成集群内的创新共生体。

(3) 互补性。随着创新中复杂性、成本以及风险的不断增加, 提高企业间的合作, 以减少可能的创新风险, 激励企业间的伙伴使用互补性的知识和技能。

(4) 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在集群创新模式下, 企业更注重与其它企业的互动关系, 共享知识、资源和信息, 共同学习成为创新的动力。因此, 协作在这种模式下就变得十分重要, 而正是集群创新的本质特征。产业集群内协同的互动机制会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的交流, 缓解各竞争主体的矛盾, 为垂直或水平型公司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 从而推动集群创新的深化。

(5) 开放性。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 产业集群的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 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2]开放性说的也是产业集群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特征。

3 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发展规模的企业, 对研究开发还不够重视, 缺少真正的自主创新。产品同质化和质次价低, 加大了集群创新网络的风险, 进而逐步丧失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所需的能力, 导致集群衰败的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集群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3.2 集群创新主体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3]

技术创新一般投入大、风险高、难度大, 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完成, 不少高技术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集群创新网络同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愿意合作, 即使有合作的意向, 在利益分配上也很难达成一致, 致使合作难以完成。

3.3 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发育不全, 难以满足高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引进外部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以及科技管理咨询等服务的需求, 严重制约了集群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造成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

3.4 创新环境不完善, 政府服务不到位

在高技术企业集群聚合产生后, 政府导向作用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发展。政府服务还存在与企业沟通不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集群创新网络内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和制度环境都不够完善。

4 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

4.1 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创新引领作用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聚集区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 是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 是科技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的主要标志[4]。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合作网络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容易扩散, 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能带动与其处于同一集群内的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引领带动, 打通整个产业配套功能, 带动园区内产业的升级和企业创新, 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升级关键在于集群内的创新氛围, 以龙头企业及其周围的网络为主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 从而带动传动的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升级。龙头企业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知识的创造, 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一个拥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里, 龙头企业品牌和技术优势, 使得企业进行创新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被人模仿, 因而龙头企业具有更强的知识创造意愿。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龙头企业由于其资金、技术积累、管理机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在重大创新方面明显优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制造企业中大企业无论在重大创新还是在渐进创新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拥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更利于知识扩散, 提升集群的整体经营水平。通过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来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培育集群整体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扩散能力[5]。

积极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服务效率、搭建多渠道的融资平台, 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品牌战略及人才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等方式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本身对发展战略科学的制定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否则“大”企业也只能是大而不强, 无法发挥其集群创新的“龙头”作用。

4.2 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培植新兴创新集群

产业集群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产业集群建设减少同区域内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区间经济效益, 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群是产业集群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兴经济形成发展的希望。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园区聚集,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引导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创新, 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制定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通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联盟, 形成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4.3 推动产业链整合, 形成创新倍增效应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产业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有利于区域创新资源的企业与机构聚集在一起, 有利于创新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技术, 加快本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加强, 资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 增加了创新的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园区内形成了一种聚集经济, 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通过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 同时产业集群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对生产要素吸引的效应, 产生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

在区域产业布局和大项目建设中为产业链延伸预留充分的空间。强化对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项目引进,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完善产业链, 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 利用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优势, 发挥其创新带动力, 引领带动产业链的创新, 提升产业链条中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力, 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 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 形成产业链集群创新, 产生创新累加倍增效应。

4.4 引导产业平台建设, 支撑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促进、支撑、服务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 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整合产业链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网络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 成为社会基础能力。产业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内容:1) 整合产业内科技文献资源、引进和建设产业科学数据。2) 通过网络技术, 提供科学仪器、设备和高端技术工具共享服务;3)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高端专利服务的新型科技服务系统, 对集群企业提供专利战略规划、专利价值评估、行业专利预警分析、企业专利技术路线图制定等服务。4) 整合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产品测试认证与管理咨询服务。5) 联合专业咨询公司, 运用多视角体系对行业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进行系统深度研究, 为企业提供最新技术方案、市场趋势与行业竞争、重点企业运营情报、产业配套市场行情等行业深度资讯; (6) 与专业技术机构合作, 以免费的行业技术信息和产品方案发布, 结合灵活的技术方案移转、核心技术培训、产品设计外包等多层次技术移转模式进行产权交易。

4.5 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源的形成

与产业聚集区技术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主体包括:集群里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中介组织。集群里大型装备企业是集群技术创新的核心, 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是聚集技术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发挥其作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聚集技术创新源的形成。

(1) 加强聚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强化集群创新, 优化集群产业链结构, 加快完善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体制;夯实创新和研发基础, 发挥集群优势, 坚持集群自主研发与创新, 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政府部门通过各类合作计划项目, 以及各种促进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措施, 来引导、组织集群内企业间的创新合作。

(2) 促进聚集产学研合作创新。依托高校智力优势、企业参与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实体。由大型骨干企业作为其投资主体, 实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 院所与行业领域骨干企业的结合, 共同构建的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科研体系。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项目为纽带, 推进企业产业化进程。企业向院校和科研院所提出重大攻关课题, 投入研发经费, 院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组织攻关,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产学研联盟的建设, 有利于保护地方优质资源、解决就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等诸多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

(3) 加大创新基地建设, 以创新需求为导向, 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合作载体, 是进行联合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创新研发基地的建立, 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提升创新能力, 取得重大成果, 使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生产中, 缩短了知识生产到应用的中间环节, 加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促进技术中介机构介入技术创新。首先, 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为中介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创造空间。其次, 大力发展科技孵化、科技金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创新驿站、专利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再者, 要培养技术创新的社会自组织力量, 使中介组织在促进合作创新过程中找到生长空间和土壤。

4.6 对集群创新采取有利的产业政策

强化支持技术创新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政策, 政府引导的科技投入一直是各个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而我国对创新研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要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 完善技术创新的信贷和风险投资, 对特定技术和项目择优拨款, 加强国债专项资金支持等。其二, 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激励企业科技创新, 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税收激励政策。其三, 建立国家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启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 建设一批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 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 重点承担产业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其四, 强化政府促进产业技术扩散的服务职能。

摘要:集群创新将是未来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植新兴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链整合、引导产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源等方面研究促进集群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链,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07 (2) :12-18

[2]姜凯耀.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及演化机制[M].复旦大学:2009年

[3]李涛.龙头企业培育的对策思考[N].湖北日报 (13) , 2011-06-22

[4]牟绍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0:99-103

创新型产业集群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明显效果已经得到大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肯定, 也引起了许多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注意, 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区域都是借助于产业集群这种模式而获得竞争优势的, 例如美国硅谷的信息化产业、英国剑桥工业园区、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及底特律的汽车业等。产业集群虽然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但是由于人们对产业集群的本质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在这种模式的背后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比如同质化竞争的加剧、机会主义的盛行、恶性技术模仿等[1]。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集群内的企业进行高效的协同创新。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加频繁的今天,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竞争加剧化和复杂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不过, 企业如何更快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竞争的需要及怎样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是一个更为紧迫和关键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断提升,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 企业若想单单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纯粹的技术模仿的方式已明显不足以应对现代经济竞争发展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与其他同类或上下游企业进行全面协同创新的方式便应运而生, 通过与其他同类或上下游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 提升本企业的竞争能力, 从而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而产业集群恰好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为集群内的企业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力、更多接触多元化知识的机会和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等条件, 集群内的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集群内其他企业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获取自身所缺乏的创新资源[2]。因此, 协同创新是产业集群这种市场组织形式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在集群中实现各种创新, 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

1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来看, 还是呈现出一种积极、快速发展的模式, 但是, 仔细研究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1.1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成上来看

在产业集群中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而缺乏大企业主导, 整体表现为中小企业群生型。相比于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共生型结构, 中小企业群生型中各个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缺乏, 更容易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 同质化问题严重, 企业消极创新, 产生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 而且这种模式缺乏有能力的大企业的核心领导作用, 各中小企业如同一盘散沙, 相互之间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和进行协同创新[3]。

1.2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产业构成来看

一方面, 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都是一些以传统产业为主, 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表明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早, 但是, 后续力量不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新技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而传统产业则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 我国以后发展的重点还是要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靠拢[4]。另一方面, 我国产业集群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 而缺乏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这就导致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低端化问题, 技术含量不高, 获得的利润相对来说很少。

1.3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度支持来看

现阶段, 政府对我国产业集群政策还明显不足, 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使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搭便车等现象层出不穷, 致使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足, 协同行为也只是停留在表层, 协同效果不好。

2 协同创新对产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影响

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外部经济性、人力资源的聚集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等相对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具有绝对的竞争力, 而这种竞争力作用的产生正是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 没有协同行为, 集群的这些优势竞争力便不复存在, 集群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协同创新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长、不确定性大、创新投入高等特点,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还可以承受, 而对于大多数创新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其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都是非常有限的, 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创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特别是在现今技术更新迅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减的外部环境下, 单独创新行为显得更为艰难[5]。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共同分担创新的巨大成本, 比如, 可以降低新技术搜寻成本、研究开发成本和试营销成本等, 即使企业创新失败也还有可能进行第二次创新, 而不至于经过一次创新失败就倒下。这样, 关于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集群内企业的地理接近性, 可以使合作双方进行深刻的交流, 加深彼此的了解, 有助于提高合作伙伴选择的正确性, 且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 双方可以关于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变更、管理协调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讨论, 使合作创新顺利进行, 提高了创新的成功几率, 降低了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

2.2 协同创新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标杆作用

由于不同的企业其所具有的资源在类型和数量、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避免木桶原理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通过协同创新, 可以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 起到功能放大的作用, 产生“1+1>2”的协同剩余效果。而集群企业由于其产业关联性, 可以使不同企业在基础设施、知识、信息、渠道、品牌等多种资源实现协同, 通过这种协同行为可以对集群内呈离散状态的能力闲置和过剩的资源整合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具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创新支持资源, 激发出资源的效能[6]。此外, 在集群内, 一旦某个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绝对竞争优势, 获得超额利润, 便会在集群内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 给集群内其他协同行为树立榜样, 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形成良好的集群创新氛围。

2.3 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地利用集群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 也是企业选择加入集群的关键因素。在集群中, 一个企业经过创新投入和创新努力所取得的生产新产品的技术、企业的管理风格及产品的款式等新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溢出到集群中[7]。但是, 这部分溢出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比较容易模仿的显性技术知识, 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就得到, 而更加关键的隐性知识则需要其他企业与创新企业进行深入地协同创新学习行为才能获得, 通过创新企业的指导或与其进行密切的交流才能掌握。从而, 使整个产业集群避免一味地低端模仿, 造成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剧。经过协同创新的作用, 使整个产业集群呈现出一种相互学习, 互相鼓励, 共同进步的局面。

3 提高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水平的措施

3.1 打造产业集群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个产业集群中的文化和氛围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提高集群协同创新水平的第一步就是在集群中树立协同创新的意识。结合集群的特点和性质, 选择好创新文化的切入点, 在集群内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容忍失败、不断进步的创新氛围[8]。在此基础上, 营造出一种协同的氛围, 使企业认识到协同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树立协同创新典型的方法进行。

3.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协同创新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协同创新的政策, 例如:税收减免、房租优惠等, 将会对集群进行协同创新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激发集群创新的潜力和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9]。而知识产权等保护制度的建立更是为企业的协同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企业在其知识产权能够得到很好保护的条件下, 降低了协同创新中极易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发生, 企业更会无后顾之忧。呈现出一种前有鼓励、后有支持的积极协同状态。

3.3 大力完善集群企业创新基础设施平台

要构建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 构架集群企业合作交流的纽带, 促进最新技术、信息的扩散。在集群中还要着力构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比如说技术研发中心、集群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及科技中介的建设等, 通过这些平台和渠道的构建可以为集群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2) :26-31.

[2]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1-164.

[3]吴勤堂.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 :22-24.

[4]万幼清, 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4) :88-91.

[5]胡源.产业集群中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合作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2) :108-112.

[6]李大庆, 李庆满, 单丽娟.产业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24) :117-122.

[7]蒋石梅, 张爱国, 孟宪礼, 等.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2 (2) :207-212.

[8]唐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J].财经科学, 2004 (6) :70-73.

创新型产业集群 篇9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高度集聚的一种经济现象, 这种经济现象带来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定义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 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 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 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 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程度较高, 且知识或技术密集。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 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组织和技术基础设施等, 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二、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

当前,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企业的合作网络, 保证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升级, 有效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要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要培养产业集群所需的相关人才, 突破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以下人才瓶颈。

1、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由于缺少人才而缺乏持久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从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来看, 一些产业集群甚至尚未经历成熟阶段就步入了衰退阶段。一方面, 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缺少人才, 往往使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较短, 难以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而给相应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以传统的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为主, 由于缺少实用性技术操作和管理人才, 导致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近年来就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总之, 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由于缺少人才使得某些优势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竞争力。

2、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由于缺乏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无法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不少企业购置了高精尖设备并引进了高新技术, 但有的企业却出现了买得起先进设备而无“先进性”人才操作的局面。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工人不足, 各行业在人才引进中不约而同地遭遇到研发人员紧缺、技术工人难找、人才流失严重等人才危机, 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使得产业集群无法持续。

3、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由于人才聚集, 凸现严重的地区落差布局, 呈现条块分割

我国产业集群的布局呈现严重的条块分割, 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和珠三角地区, 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落差而导致的经济落差, 是因人才聚集而形成的严重的地区差异, 它严重阻碍了产业集群在全国遍地开花。

三、推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支撑对策

创新型产业集群应该面向本集群的发展需求, 把人才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力量, 着眼于最急需、最紧缺的人才以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培养与引进, 以完善机制、集聚优势为核心, 在产业集群内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中介服务、智力流动、契约用人的新模式, 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和服务层面整体推进、相互衔接, 重点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问题、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与效能问题,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人才队伍, 为实现产业集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机制

(1)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的要求, 适当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逐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和职务结构, 加速培养短缺人才。依靠提高人员素质, 实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同时, 依据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科技主攻方向, 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 组建学术技术梯队, 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 并以此带动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重点组织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主干专业技能型紧缺人员的培养。拓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 依托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要充分发掘现有各类培训机构的潜力, 经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 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要通过评选行业技术能手等活动, 树立先进典型, 鼓励和推动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3) 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集群内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舆论氛围, 重视、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采取社会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 大力培养一批适应“走出去”战略需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企业家, 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机制。

2、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人才管理政策

(1) 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特聘专家制度。为千方百计集聚和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智力, 应建立产业集群特聘专家制度。根据所在行业的发展需要, 特聘专家应该主要从两院院士中产生, 同时, 国家级学术、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级学术团体中的行业领域著名专家以及本学科领域被同行公认的国家级顶尖人才, 也可受聘担任特聘专家。特聘专家主要负责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为产业集群高层领导举办专题讲座, 对集群尖子人才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

(2) 完善集群人才教育培训政策。完善各类行业人才参与培训教育的激励支持政策, 探索与考核、评价和使用相联系的培训教育成果使用制度。加强与国 (境) 外的人才培训合作与交流, 依托国 (境) 外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大力实施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鼓励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人才到高校进修学习。

(3) 出台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制定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 支持和鼓励用人主体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制度, 鼓励学术界、产业界优秀人才到高校从事教学兼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 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基地和技术中心。制定鼓励本领域“两院”院士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培养人才的支持政策。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

(4) 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合作政策。建立产业集群各类人才流动导向机制、柔性流动机制、流动激励机制及政策体系, 突破体制性障碍, 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要, 重点组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一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制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建立人才和智力引进“绿色通道”, 研究团队成批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措施, 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协调运作的海内外人才引进机制。

3、健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人才服务体系

(1)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引导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推动人才资源的结构调整, 实现人才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 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 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开展各种智力服务。

(2) 完善人才统计制度和人才信息系统。集群内要编制各地区、部门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 形成科学完整、互相衔接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人才统计制度, 完善人才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发布年度紧缺人才报告, 建立紧缺人才引进联系会议制度, 引进紧缺和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统一、多层次、分类型的人才资源信息网, 扩充服务功能, 定期发布人才的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和培训信息, 使其成为全行业人才服务的共享平台。

(3) 建立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对顶尖、高层次人才实行跟踪服务制度, 目的是了解顶尖、高层次人才的研究进展、教育和生活情况, 为顶尖、高层次人才提供周到的服务, 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地做出政策调整。遴选高层次人才代表作为各级党委领导直接联系对象, 加强联系服务。要鼓励顶尖、高层次人才与国际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合作, 达到跟踪国际科学前沿, 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目的, 建立顶尖、高层次人才学术休假制度。

(4) 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设立集群“人才工作热线”, 接受社会监督, 收集建议, 处理问题。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管理,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实施人才文化培育计划, 要加强研究, 提炼、充实集群文化的内涵和行业核心价值观, 增强集群人才队伍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提高集群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张钢: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春芝:集群式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1) .

[5]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J].经济地理, 2011 (7) .

创新型产业集群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机制,创新网络,知识创新

一、概念模型

1、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在长期合作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建立起的相对稳定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杨锐和李伟娜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可划分为关系强度、中心性、凝聚性和网络有效规模。惠青和邹艳将创新网络划分为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维度。本文所研究的创新网络特征,主要从关系———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集群中各节点的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将创新网络划分成四个维度: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稳定性、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

2、知识创新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新知识的产生、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唐承林和顾新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四个阶段。惠青和邹艳将知识创新分为知识挖掘、知识转移、知识融合。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产业集群的结构特点,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获取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以集群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集群企业能力来提升产业集群附加值获取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过程,最终表现为集群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因此,本文将产业集群维度划分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4、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关系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此模型包含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三项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维度变量,并且显示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作为众多结点中的一环,通过与其他结点间的往来和联系互相提供创新要素,例如隐性知识、创新资金、流动人力资本等。这种交流与联系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1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稳定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各成员之间较高的交互频率有利于相互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共享态度、主张以及协议的达成,从而促进成员间沟通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有价值信息的交换,最终实现知识的整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2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3)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规模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网络核心企业可获取的创新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就是网络规模越大,网络的关系资源则越丰富,越有可能实现创新的规模效应。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3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4)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整体网络关系紧密与否的重要指标。朱海燕通过研究认为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有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4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假设

知识获取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动力,知识扩散大大增加了知识生产、创新的可能性,同时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的新知识、新观点的传播,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5b: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5c: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H6a: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6b: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6c: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三、实证检验

为实证检验上述的关系假设,选取某著名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有关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实证研究结论。

1、路径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利用AMOS软件运算出的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2、模型拟合检验

模型拟合情况如表1所示:表内资料说明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良好,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四、结论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其中有14 条理论假设全部通过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通过知识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

[2]M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3]杨锐、李伟娜: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苏州IT产业集群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7).

[4]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3).

[5]唐承林、顾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6]晏双生: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涵义及其关系论[J].科学学研究,2010,28(8).

[7]邢晓柳:区域创新网络中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

[8]刘元芳、陈衍泰、余建星:中国企业技术联盟中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来自江浙沪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上一篇:提高数学兴趣下一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