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验借鉴

2024-08-25

欧美经验借鉴(精选六篇)

欧美经验借鉴 篇1

一、欧洲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一) 发展历程

瑞士是现代私人银行的发祥地, 从18世纪中叶开始, 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18世纪末的瑞士, 私人银行家已活跃在国内外的市场上, 为国际客户提供货币兑换、资金转移、资产管理、票据贴现等业务, 私人银行的数目达200多家。早期的私人银行, 全部由私人所有, 实行无限责任制, 私人银行名称的来由即源于此。

独特及传统的经营方式、全面的客户网络、保密的金融文化和法律环境, 是瑞瑞士财富管理业务的精髓。在瑞士的私人银行开户, 只需资产额达到允许开户的条件, 其余一概无需提供, 银行对客户资料绝对保密。除了不泄露信息, 一些银行还会进行一些掩饰活动对客户账户进行其他层面的保密, 例如创造壳公司, 用来掩饰账户真正主人的身份;或用代号取代名字为客户开立账户;甚至在银行内部信息沟通、进行审计和稽核工作时也要遵守保密法的限制。保密原则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所有的外资大银行都在瑞士有一个独立注册的私人银行公司, 奠定了该国发展成国际私人银行中心的基础。

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金一融体制变迁、技术进步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 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与扩张阶段;近期由于市场竞争、金融风险、私人银行自身的运营传承等原因, 瑞士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私人银行的数目也急剧下降, 从二战末的67家减少至2006年的17家。同期, 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现代私人银行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一些综合性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参与进财富管理的市场, 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者。

(二) 市场容量

2007年, 欧洲的“高净值人士” (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 下同) 为310万人, 占全球的30.7%;高净值人士的财富总量为10.7万亿美元, 占全球的26.3%。

2008年全球经历了经济危机, 欧洲高净值人士的数量受此影响, 下降16.1%人, 成为260万人;财富总量下降22.4%, 降至8.3万亿美元。但人数的下降在各个国家间差异很大, 如英国降幅为26.3%, 但其他国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更为保守, 同年高净值人数的降幅在法国为12.6%, 而在德国仅为2.7%。

(三) 财富市场特征

欧洲的财富源泉中, 遗产是重要的一块, 遗产继承是财富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很多财富都是两三代以前创造的, 目前的增长比较缓慢, 这点也反映在高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资产发展趋势上, 其人群和金融占比近年来没有增长, 反而均呈现下滑趋势。同时, 财富也来源于其他多种产业, 由于欧洲的很多产业公司实际上仍然是私有的, 因此其财富也多与不动产相关, 而不是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造成了财富的流动性较差。

由于“继承式”的财富创造和拥有者年龄等因素, 财富管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有限, 高端客户害怕得到的财富的流失, 因此较重视资产安全。继承、税务和养老金规划是财富管理的重要市场。由于税率较高等因素, 瑞士、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客户对离岸理财管理市场带有明显倾向性;法国的高端客户则持有很大比例的人寿保险联结产品, 借以规避税收。

(四) 从业者

欧洲的财富管理机构层次丰富, 主要有传统私人银行、综合性银行、金融顾问, 也包括投资银行和家庭办公室。

传统私人银行是财富管理的最早参与者, 其形式和规模多种多样, 有中型的上市公司, 如较有代表性的Julius Bae r, 也有合伙制、家族所有的银行。瑞士的私人银行家协会至今仍认为, 只有私人银行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一些传统的私人银行仍坚守着神秘和高贵的形象, 如成立于1672年的英国的Hoare&Co历经家族11代人, 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私人银行, 成为其客户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得到至少两名以上现有客户的推荐。

综合性银行有着零售和公司业务的基础, 其财富管理借现有业务之力, 发展壮大迅速, 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其中的瑞银集团是资产管理额第一的私人银行, 1997年的瑞士联合银行 (UBS) 与瑞士银行公司 (SBC) 进行了瑞士银行史上最大的合并, 奠定了其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和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地位。

根据2005年IBM欧洲财富与私人银行业调查, 在选择服务的私人银行机构时, 39%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有综合银行背景的私人银行;29%倾向于选择全球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14%选择独立的私人银行;9%无特殊偏好;6%选择特定的细分机构, 如家庭办公室、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

二、美国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一) 发展历程

美国的金融业是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 全美共有11000家银行、2000个储蓄和贷款协会、1200个信用联盟。在高净值客户的金融服务方面也是一样, 虽然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欧洲, 但其发展壮大还是在美国, 美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

美国的理财业务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为保险公司所用, 其内容包括投资规划、收益分析、代办手续等, 以实现推销保险产品的目的。二战以后, 随着美国的经济重建、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民的理财需求逐渐扩大, 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开始引入理财服务并逐渐固化为一项日常业务。

80年代之后, 美国越战结束, 美国国内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利率、汇率、大宗商品的价格逐渐稳定, 美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强劲增长推动了财富增长。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群成为了中产阶级, 新建企业数量明显增长;证券市场的稳定上涨给投资人带来了较高回报, 更有不少人通过IPO市场迅速成为富豪。同时, 美国的商业银行业逐步认识到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市场, 加上银行管理理论的完善、金融创新的活跃, 财富管理业务开始融合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现金流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 催生了理财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在金融界从小众的业务发展成为一项主流业务。

90年代中后期, 金融管制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特别是1999年11月克林顿政府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Gramm-Leach-Biley Act) 、废除主宰美国银行体制多年的《G-S法》后,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互相进入对方领域, 跨行业并购时有发生, 银行的产品线得到了大大丰富。银行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存贷款、证券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金融服务, 而且衍生金融产品品种也不断创新和扩大, 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满足各种风险—收益特征客户的需求。私人股权基金、风险资本、对冲基金、结构性金融产品成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金融产品。财富管理成为各银行塑造品牌价值、培养客户忠诚度、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支柱, 据花旗银行的估计, 财富管理业在全球金融服务业收入中占到20%。在过去几年中, 美国私人银行服务的年均利润率最高可达35%, 年均盈利增长12.5%, 远远高于一般零售银行的业绩。

(二) 市场容量

美国的高净值人士数量在2007年为302万人, 占全球的29.9%;2008年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后为246万人, 占全球的28.7%。美国是全球财富市场最大的单一国家。

与此同时, 美国的财富集中度比绝大多数成熟市场都高, 2005年“福布斯400位”最富有的美国人集中了1.13万亿美元的财富, 相当于GDP的9.6%。据美林凯捷的估计, 到2013年, 将超过360万人。

(三) 财富市场特征

与欧洲的代代相传的财富继承不同的是, 美国的富翁多数是自力更生型, 80年代前, 许多富裕人士是公司管理层, 80年代以后, 多数财富创造集中于企业家, 80年代以后, 新财富来自于杠杆收购、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

由于多数人的财富来自于主动的创业, 与欧洲被动的代际传承有明显差异, 美国富翁们对待财富的态度较欧洲更为开放, 富翁们更倾向于主动管理自己的资产, 包括持有投资组合、对冲基金及其他风险资产。

美国财富的集中也表现在地域上, 富人们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区:加利福尼亚以技术和娱乐业富豪为主, 纽约以金融和工业巨头为主, 佛罗里达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富有的退休人员, 德克萨斯是石油相关行业, 伊利诺伊则主要是农业行业的富人。

美国是在岸主导型市场, 离岸理财业受到“爱国者法案”及其他一些法规的限制, 开发在岸业务是银行吸引客户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 有别于欧洲的传统私人银行模式, 美国财富管理模式是以产品的创新为落脚点的, 美国私人银行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发展并在国际上占据主体地位, 也就是因为其“产品化”模式为财富管理带来了持续增长的盈利来源。这一模式在亚洲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四) 从业者

美国财富管理的主要提供者有投资银行、家庭办公室和独立财富顾问。根据戴维.莫德的测算, 在2004年时, 全球管理资产最大的前10名财富管理机构中, 有7个是以美国业务为基础的。

投资银行在美国已成为了大型财富管理机构, 投资银行利用其在产品设计和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 发展壮大其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的产品构造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使财富管理客户经理能够方便地使用投资银行的资源;而投资银行自身的一些业务如新股发行、改组企业能帮助他们发展和留存住客户;此外, 投资银行还利用其自有资源, 为客户提供一些另类投资以及税务筹划等一些附加值服务。

家庭办公室在欧洲并不十分流行, 但在美国的发展却十分出色,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4000家家庭办公室。美国的家庭办公室是类似于私人银行的一种顶级水平的财富管理团队, 着眼于富人的家族, 为其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不仅涵盖金融领域的资产综合管理, 还配置了不同行业的专家, 如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等以处理专业性问题, 甚至提供教育计划、度假计划等服务。其职能相当于富人家族的金融综合管家。家庭办公室的形式起先有单一家庭办公室、多家庭办公室, 20世纪初多客户家庭办公室成立。

根据《1940年投资顾问法》及美国各州有关投资顾问法律的规定, 给投资者提供咨询并获取报酬的机构或个人在经适当注册并取得执照后即可营业。该法规明确规定注册投资顾问对客户负有至高无上的信托责任, 需要绝对地将客户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注册投资顾问所面临的信息披露要求是全面而具体的;且注册投资顾问在替客户交易时不能从中抽取任何佣金或回扣, 对投资者的账户只有投资操作的授权而没有转账或提取证券或资金的权利。因此, 实际雇佣独立的注册投资顾问进行财富管理是有安全性保证的, 这也成为美国富人选择财富管理的一大形式。根据《财富》杂志在2004年的报道,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通过美国律师协会的前高管为猎头, 雇佣的财富经理Michael Larson, 在1999年至2004年的五年间通过减持股份、家族基金分散投资等方式, 取得了年回报率高出标准普尔500指数12%的成绩。

(五) 服务模式

美国私人银行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专业金融服务是产品和服务的完整体系, 包括可供选择的多元化金融产品, 以及专业人士提供的高水平金融服务。

1. 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财富管理集合了众多的产品选择, 内容涵盖资产管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税收筹划、遗产规划和信托服务、限定类产品的定向配售、离岸金融、机构研究分析等。

2. 专业金融服务

理财顾问会根据专家分析意见给顾客提供投资和产品建议。财富管理的客户经理角色大多由“理财顾问”担当, 为客户筹划财富管理策略、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在美国, 任何人都可以发起或直接注册设立一个非营利组织, 开始任何形式的资格认定资格或发放任何证书, 所以投资领域里的各种证书种类繁多, 但国际金融理财师 (CFP) 、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 是私人财富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两种特许证书。前者强调对客户在保险、税务、员工福利计划、投资、退休、遗产等方面的综合规划和实务经验, 后者着重不同类别资产的定价分析以及投资组合管理。这两种资格的管理组织对其成员都有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

3. 全权委托投资

理财顾问可接受客户的委托, 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回报和时间要求, 全权代理客户管理其投资组合。

参考文献

[1]李乐, 谭军 瑞士的私人银行业现代商业银行2001年7期

[2]黄正全 领略外国的私人银行金融博览2006年08期

[3]乔晋声, 徐小育 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经验及对国内银行的启示金融论坛2006年10期

[4]戴维.莫德 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5]徐春 私人财富管理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6]Merrill_Lynch 2007_World_Wealth_Report

[7]Merrill_Lynch 2008_World_Wealth_Report

欧美经验借鉴 篇2

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制度建设、以重化工业为核心建立工业体系、以农促工等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而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又是其留下的教训。我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形成相应有效的措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工业制度市场经验教训

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来讲,尤其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都有借鉴意义的。

一、西欧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西欧工业化的经验大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取得国民收入的25% ;到 1848年,1.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到1867 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 到1867年的39%。》114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英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由此而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社会研究者就通常把工业革命时期看成是英国近代历史上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最尖锐的时期。([4]P117)

二、美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美国工业化道路除了与西欧工业化相类似,还带有明显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

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如1862年,美国政府 通过《宅地法》,规定每一居住5年的移民可无偿领得宅地160英亩。1868-1900年,在整个西部地区就分出宅地总面积达8000万英亩。美国的农业发展因此走上了所谓“美国式 道路”。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促使美国的农业生产尽可能采用机器和其他新技术,以节约劳动力。1860-1920 年间美国农场普遍使用以马、骡为动力的改良农具和农业机器,1920年后拖拉机又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由此,美国农业迅速发展,1800-1860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提高了5倍以上,1860年美国年人均拥有粮食几乎达到1 吨。([6]P149)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

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自1843年至 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1820-1928年间,移民共达3800万人。移民增加导致了美国人口的迅速增加,1790年美国只有人口393万人,1920年达到10570万人。移民和人口的增加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带动了资本的流入、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扩大。移民中为数不少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美国工业化的重要人力资源。

第三,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美国工业化的结果,使全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

一 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

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棉花生产带、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还有所谓 的“牛肉带”猪肉带”等。([7]P48)

至于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留下的教训,这里主要谈一下资源浪费问题。如美国采矿业的发展使森林资源遭受大量破坏。森林成为建筑和烧木炭所需材料的来源,1800-1870年,“木 材采伐业从大西洋沿岸向西发展,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北部,这一带的木材采伐业到19世纪末才 告结束”。由于滥砍滥伐及火灾等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浪费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开始逐渐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认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即指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浪费与破坏我们的资源,损耗与榨尽地力而不善加以利用以增加其效益,其结果终将损害我们子孙应享的繁荣。”为此,美国政 府开始逐步采取措施遏制资源浪费问题。

三、我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借鉴

我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主要着眼于:

第一,必须遵从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缩短各阶段的完成时间,甚至可以改变某些阶段的先后顺序,但是却不能超越这些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提出以后,有观点认为应以信息技术革命、生物

技术革命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如果不能以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带动起轻、重化学工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一、二、三产 业之间的相互促进,那么就很难取得预期的跨越性效果。

第二,要抓住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发达国家基本是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之后才推进信息化的,我们今天不必走它们的老路,可以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快速增长方式。而这种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发达国家积极实施产业 结构调整,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一些中小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加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而制造业是其转移的重点。我们应该抓住这种机遇,有选择地承接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应注重制度创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制度创新意味着将提供更有效的经济组织,也将调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制度创新还将有利于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基础性的调整和整体性变革。胃1461英、法、德、美诸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无不重视制度创新。它们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清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重塑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不断创造有效的制度安排,努力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型工业领域流动和聚集。

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就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德国可谓是在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下实现工业化的;美国虽然号称采取了自由放任的英国模式,但政府强有力的 指导和调控政策,对其工业化的顺利完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后发国家或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认为在今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把握大局,主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要有退有进,即要退出某些领域,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又要积极地进入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

第五,要做好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去,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这是深刻的教训。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纷纷认识到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因此积 极发展节约型经济,下大力气治理和保护环境,在这个方面又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经验。对于环境,不能走以前它们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要大力加强环境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环境立法,以加强环境治理。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节约能源,鼓励进行清洁生产和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欧美经验借鉴 篇3

综合美国《联合力量》杂志、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等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军方目前宣称,中国歼-20难以对美国F-35战机形成挑战,而有外媒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有美军专家揣测,中国从多方获取战斗机技术,以打造可与美国隐身战机相抗衡的新一代战机。

以现役战机为试验平台

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大利亚空军司令杰夫·布朗近日称,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改进F-35战机的性能,并完善其飞行员头盔的设计。他认为,F-35的性能得到完善后,在与中俄隐身战机的较量中不会落于下风。他说:“有人认为中国歼-20可以压制F-35,但我认为,F-35将领先对手十余年,也就是说,歼-20必须在服役后不断改进,才能挑战F-35的优势地位。”

一些外媒对杰夫·布朗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美国《联合力量》杂志称,北京一直在努力开发可与美国F-22和F-35战机相抗衡的新一代隐身战机,这种战机不仅采用隐身技术和先进的雷达,还可进行超音速巡航,其性能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F-35战饥。为使第五代战机尽早翱翔于蓝天,解放军进行了广泛的技术积累,尤其是从俄罗斯、欧洲甚至美国获取了一些有关机载系统的技术。越来越多的美军专家认为,中国歼-20和歼-31两款隐身战机都具备与美国F-35战机对抗的能力,未来北京不会将空中优势拱手让给华盛顿,美军必须对此提高警惕。

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称,中国在获取先进战机开发技术方面有其自己的一套方法。解放军开发新一代战机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它已拥有了歼-11B这款非常先进的多用途战机,该机装备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航空电子设备,其雷达反射面积与歼-11战机相比有所缩小。解放军可能将它作为开发隐身战机的试验平台。其次,歼-10A战机的改进型号——歼-10B已经问世,它也可能作为隐身战机技术的试验平台。

《空中力量》称,有了试验平台,解放军要做的就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改进,这就需要获取相关技术。中国原本就深得俄制战斗机的技术精华,又通过多种途径探寻欧美的尖端战机技术,而且屡有斩获。报道揣测,中国设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人员已深入研究了美国B-2隐身轰炸机的动力系统和隐身设计特点。另外,美军曾声称,有外国网络战人员攻入美国国防部的计算机系统,获取了一些有关F-35战斗机的机密数据。有美军专家臆测,中国可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取了有关美式隐身战机的技术,并用于完善其歼-20及歼-31两款隐身战机的设计。这意味着歼-20不仅能够与F-35对抗,甚至可能具备压制后者的性能。

美阻中国获战机技术

《联合力量》称,中国获取外部军事技术的能力可以说令美国防不胜防。例如在2010年时,美国与印度一道,阻止法国向巴基斯坦提供JF-17“雷电”(中国称“枭龙”)战机的零部件。JF-17是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发的战斗机,而美国担忧中国借该项目获取法国的尖端技术。

报道称,虽然巴基斯坦一度将JF-17当作美国F-16战机的替代品,但其作战能力只相当于新型F-16C/D战机的80%。这种性能并非一流的战机之所以让美国感到紧张,是因为它与中国有关。解放军拥有JF-17的装配中心,而且该机的大多数零部件都由中国开发。中国正在努力追赶国际上最先进的航空器制造技术,其机载航电设备技术水平已经不低,美国当然不希望中国再获取法国的尖端技术。

美国《战略之页》杂志称,有美军专家揣测,中国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获取了大量有关先进军用航空器的资料,但这远不及拿到真实的硬件更有利于技术积累。JF-17项目的绝大部分工作由中国承担,如果法国向该项目提供支持,中方人员就可能借机获取法国的装备和技术,并且将它们应用到中国的国产战机上,这是美国最担心的。

(上海译报、环球时报)

日本自卫队拟建网络部队 处心积虑酝酿已久

日本“网络安全战略”最终草案终于出炉,草案提出了多项强化措施,其中包括将在自卫队设“网络安全卫队”,2015年还将组建属于日本政府的网络安全中心。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调:“迅速应对网络攻击,不仅是国家安全和危机管理的需要,也是为了国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内阁要团结一心,构筑与世界IT最高水平国家相适应的安全网络。”

日本共同社称,日本政府计划就最终草案公开征集意见,然后准备在6月正式决定并加紧落实,防止政府机构、企业和普通网民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草案还提出,2015年前准备将日本政府机构及重要的核电站、煤气公司、铁道公司等基础建设领域的网络安全防范网彻底改善,网络攻击信息共享;2020年底前,将目前规模仅为6000亿-7000亿日元的国内信息安全市场扩大一倍;日本还将与其他国家开展网络安全合作,在现有80多个国家的基础上增加3成。日本NHK电视台21日还称,日本政府将在自卫队专门部署“网络安全卫队”,以应对网络攻击。

或许出于保密原因,日媒没有详细报道自卫队“网络安全卫队”的规模和具体作用。日本《产经新闻》只是称,针对疑似外国政府参与的国家级网络攻击,应加强自卫队的应对能力和防范力度。分析称,目美此前举行了“网络安全对话”,目方负责人柳井俊二表示要讨论在网络攻击方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问题。由此可见,日本准备在自卫队里成立“网络安全卫队”酝酿已久。

(日本新华侨报)

台军接连坠机被讽患机瘟 连续失事情况已有9起

台空军一架F-16战机15日失事,迫使台军不得不改用“幻影2000”战机参加对菲律宾展示军力的演习。然而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台军一架“幻影2000”战机也于20日失事坠毁,岛内传出台军“患机瘟”的说法。

据台湾“中央社”20日报道,台空军一架“幻影2000”战机当天上午在新竹西方外海因不明原因坠海,机上2名飞行员跳伞后平安获救。台空军已成立小组调查事故原因,所有“幻影2000”战机也全面停飞检修,相关训练任务都叫停。台湾《联合晚报》称,“幻影2000”此次失事发生在5月20日马英九就职一周年当天,台空军高层不免面上无光。此前台空军嘉义基地一架F-16战机15日下午在嘉义西南外海执行训练时,因机件故障坠毁,飞行员跳伞平安获救。受此影响,原本16日规划由F-16支援护渔任务,也改由“幻影2000”战机担任。没想到仅隔5天,“幻影2000”也发生坠毁事故,使台军只能依靠仅有的IDF“经国号”战机执行防空任务。岛内纷纷猜测这两架战机的坠毁原因,有分析称可能是飞行员操作不当,也有人猜是机件问题。

nlc202309031544

岛内媒体用“机瘟”来形容台空军在短时间内接连掉机。《联合晚报》称,“回顾台军过去密集发生失事的机瘟,20年来多次发生”。例如,2008年10月20日、21日就接连发生“经国号”战机与S-70C直升机失事。今日新闻网统计称,从近20年来台军军机失事的频率来看,战机失事间隔两周内接连发生的状况已出现9次。

(环球时报)

朝鲜饥荒蔓延 军队开仓发粮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多名对朝消息人士证实,因粮食形势十分严峻,朝鲜目前打开了军队粮仓解燃眉之急。报道称,朝鲜不惜打开“粮食的最后堡垒”,足见朝鲜“粮荒”的严重程度。

多名对朝消息人士近日透露,由于出现粮食短缺,朝鲜已于今年3月份起打开军队粮仓,并发放给民众。据报道,居住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民众称,3月初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分配到了15公斤的玉米。报道还称,“军粮大开”的情形近期已经蔓延到了平壤等主要城市。

另据韩联社5月16日报道,对朝援助团体“蓝树”对朝事业本部长申永顺5月初访问了朝鲜。申永顺15日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说,因外国中断对朝提供无偿粮食援助,目前,朝鲜粮食形势十分严峻。不过,朝方认为,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勒紧腰带就行”,不惧怕外界制裁。

(国际广播电台)

韩拟向三八线派武装机器人部队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韩国开始计划在朝韩边境部署机器人哨兵。据美国《星条旗报》报道,如果朝鲜军人进入非军事区,一支韩国机器人部队可能等待着他们。

韩国三星集团附属的一家公司计划将一种机器人哨兵部署到气氛紧张的韩朝边境,这种机器人哨兵将配备机枪、相机、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能够检测出2.5英里外的侵入者。这家公司表示,机器人的开火决定必须由遥远掩体内的人类做出。不过,有专家已经表示,一种操作系统可以装入机器人体内,使它可以拥有自主做出致命性攻击的决定。报道称,机器人代表了网络技术的最前沿,这些技术使机器人日益拥有掌控人类生死的权力。目前机器人更适合做出一些不太复杂的选择,诸如在朝韩非军事区这样的地方进行侦察巡逻。

韩国军方一名官员表示,机器人可以比人类覆盖更大范围的地区,几乎能在任何天气情况下运转,而且能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检测到渗透者,但他拒绝阐明如何在朝韩边境部署机器人部队以及成本是多少,因为这仍属于机密。(环球时报)

欧美家教观念可借鉴 篇4

一、博览群书

弗兰西斯·培根早在四百年前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瑞士钟表匠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3岁儿子卢梭从普鲁塔克的 《古希腊罗马英雄传》 中认识字。然后,在他督导下,卢梭在7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 《教会与帝国历史》 《成尼斯历史》、奥维德的 《变形记》 以及默里哀的戏剧。 博览群书使卢梭获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迸发了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发了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二、发掘天赋

狄得罗讲:“天才是纯粹的天赋,它产生的作品是片刻之间完成的。”天赋是人的一种生来俱有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毕加索的眼睛和双手,对线条、色彩和空间绘画的领悟,就有一种交融感应的天赋潜能。他一旦作画,得心应手一挥即成。天赋是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是不可造就的。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以发掘某种天赋为主。早在女儿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尝试、观察、探索与发掘。 她在笔记本上写着:“伊雷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慧。”女儿刚刚上小学,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再进行一小时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们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在索尔本的实验室里,由让·佩韩教她们化学,保罗·郎之万教数学,沙瓦纳夫人教文学和历史,雕塑家马格鲁教雕塑和绘域,穆勒教授教四门外语和自然科学。经过两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小女儿艾芙心灵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 天赋是文艺。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三、荣誉感

华兹华斯指出:成人的个性由童年养成,孩子的荣誉感往往在父母的催化下树立。欧美的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会说:“我的儿子乔治说不准将来会当总统。” “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 小威廉绝顶聪明,五十岁能得诺贝尔奖。”……哈德罗·麦琵米伦无论在蹦蹦跳跳的童年时代,还是在伊顿乡学的少年时代,或在巴利奥学院的青年时代,都不断听到母亲萨拉十多年如一日的告诫:“麦克米伦,你将来要当英国首相的!”在母亲的荣誉感的激励下,麦克米伦勤奋拼搏、潜心求索,终于在1957年至1963年荣任英国首相。而弗洛伊德的荣誉感来自于犹太式的家教。他才6岁,父亲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犹太人一直处于被驱赶、压迫、剥削、 耻辱和大屠杀的悲惨境遇下,但犹太人为何还能长期生存下来?犹太人的智力为何平均高于全世界各民族的五十一倍?犹太人为何操纵着社会的、国家的、还有全世界的银行、货币供应、经济和商业?因为,犹太人百倍地勤勉、拼搏,明智地节制。”卧薪尝胆愤发图强的犹太式家教,激励起弗洛伊德的荣誉感: “我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我自己也是一个犹太人。我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得为我的民族我的祖先感到羞耻,我经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我们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蔑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 我可以为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正是在这种卧薪尝胆愤发图强的犹太式荣誉感的激励下,弗洛伊德最终为人类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和“性心理学”。

四、独立人格

欧美经验借鉴 篇5

关键词:欧美国家人事档案,档案管理,档案,知情权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欧美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 借鉴其成熟先进经验, 更好加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

一、欧美国家人事档案管理

1.美国人事档案管理。

第一, 美国人事档案管理内容。美国的人事档案主要是指各个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在认识管理活动中形成的, 真实反映和记录成员工作表现、德才水平和生活工作学习经历, 以文字、表格和其他形式记录的、个人为单位集中进行保存的原始记录。在一些专业部门里, 其人事档案甚至还有刑事犯罪处理案卷、个人家庭财产收入状况、健康状况、信誉状况, 这些信息资料与个人直接相关, 也被视为是人事档案的重要内容。具体来看, 美国人事档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履历、工资福利、工作表现、考核晋升、录用退休、诚信状况, 以及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交付情况及受到的惩戒。美国人事档案的材料倡导少而精, 而且处于动态更新完善过程。

第二, 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体制。在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中, 各个州的文教、财团、公司、企业以及市州等非联邦机构档案主要是自行管理, 联邦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机关的档案主要是由联邦档案管理机构负责集中管理。美国的人事档案总署主要是直接对总统负责的, 是对联邦政府所有雇员进行管理的中心机构, 具体工作就是负责对联邦机构所有雇员录用退休、晋升培训、任用考核等进行管理。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内部一般都要设置一个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对本单位或本机构人员及档案进行管理。各个地方政府中同样设有具体的人事管理及档案管理部门, 所以其名称不尽相同, 但是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基本一致。

美国政府机关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联邦政府, 全部都秉持“为纳税人服务, 让纳税人满意”的工作原则, 同样在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美国政府机构中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紧密合作, 档案管理部门对各业务单位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进行监督指导, 例如通过正常的工作指导, 举办各种人事档案管理培训、提供人事档案管理标准, 对其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检查。各单位人事部门对其人事档案进行移交后, 其工作和国家人事管理总署也是丝丝相扣的, 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工作程序。其人事档案基本上都是保存在各个单位, 当人员退休以后, 就将其档案移交到全国人事文件中心, 此时的人事档案仍然可以被视为是各单位所拥有的现行文件或者是半现行文件, 其内容仍然是不得泄露的。直到人员退休去世以后, 才能被视为是非现行文件, 要经过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鉴定批准后, 才能够全部或者部分销毁, 只有少数具有历史价值的才能够被永久保存, 其内容逐步向社会进行公开。

第三, 公民信用档案。在美国, 其公民无论移居全国何地, 都有一个终生使用的社会保障号码。通过这个固定不变的、无法伪造的社会保障号码, 每个人相应都有一个社会信誉管理部门所出示的信用报告, 任何业务对象、公司、银行都是可以通过付费来查询到信用报告。而个人信用报告主要是由定量分析构成的, 通过一系列事实和有效数据来支撑的, 所以其获取必须要付费, 如果一个人的信誉在社会信誉管理部门出现不良记录, 此人信誉就会出现不良记录, 在以后的诸多领域从业、投资都会受到严格限制。美国公民信用档案管理十分严格, 使人必须讲社会信用, 在社会信用方面不敢胆大妄为, 否则就会付出很大代价。因此, 美国公民十分重视社会信用档案, 美国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把公民的社会信用建设当做主要内容。

第四, 社会保障档案。在美国的一些专业性政府管理机构中, 也保存着公民部分人事档案, 例如社会保障档案, 美国所有成年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伴随终生的社会保障号码, 与我国公民个人身份证基本类似, 但是也存在诸多区别。为了保护失业者权益, 美国于1935 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规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失业人员补偿机制及一个统一的退休保障计划, 这两个计划资金来源主要是雇主和雇员定期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美国社会劳动保险管理部门负责给每一位公民分配一个九位数、固定社会保险号码, 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个号码, 对雇员和雇主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追溯查询, 并且将其作为公民在退休以后获取退役军人收益、老年医疗、退休金等各种社会保障根本凭证。

第五, 美国人事档案的保管利用。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美国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不断应用新技术, 开发人事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 从而使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 而且在存储档案信息过程中还采用较为先进的缩微技术,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在人事档案的利用方面, 由于美国人十分重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同样如此。美国人事档案中的部分内容是可以向公民个人进行开放的, 但是并不提供利用。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里, 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查询到自己的部分人事档案内容, 例如薪金提取情况和工作履历, 但是如果未经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授权允许私自查看其他公民的人事档案, 是违法的, 也是不允许的, 对执法部门同样如此。如果美国联邦调查局或者是警察部门想要查看公民的个人档案, 必须首先要向当地法庭进行申请, 只有获取搜查证以后才能够查阅个人档案信息。

2.法国人事档案管理。法国公务员管理体制施行的是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公务员和各企业单位的人事档案基本上都是由人员所在的单位自行保管。而且法国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并没有美国人事管理总署那样广泛的职权, 其机构设置也不是十分庞大, 其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分别由四个等级平行的职能机构来承担, 而不像美国人事管理总署那样实行集中管理。法国经济财政和预算部预算局主要负责公务员编制及人员退休金的发放管理, 内政部地方权力机构总局主要负责对地方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制定地方公务员管理条例, 行政和公职总局主要负责对公务员管理的综合协调, 卫生部医院局负责制定医疗卫生人员的管理制度。至于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 主要是由各个部门专门设立的人事司来负责, 而且在人事司下面还有具体处室, 直接负责公务员考录、任用、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等, 这些内容都装入到其人事档案中。因此, 法国政府系统的人事档案主要是采取集中管理模式, 统一保管在其任职的人事管理部门。

在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上, 法国非在职人员与美国基本相同。当人员在离职或退休以后, 其人事档案就要移交到国家文件中心或者是国家人事档案馆进行集中保管。政府高级官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受到重视。例如法国政府规定, 高级军官和高级外交官的人事档案在其去世以后, 统一由国家档案馆进行保管。总统的私人文件也需要寄存在国家档案馆, 只是总统本人或者是其后代有权利提出私人文件利用的限制。

二、欧美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借鉴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熟经验。在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 对欧美国家成熟经验的借鉴会更好推进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我国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公民对于自身档案的知情权以及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档案管理共识, 也是明文规定的, 公民应该依法享有自己的知情权。随着我国人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原有的传统封闭式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必然要受到诸多的质疑和挑战。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档案管理的基本理念, 应该要赋予公民必要的知情权, 包括按照规定了解自己档案部分内容的权利和要求维护个人隐私的权利。而且, 欧美国家人事档案管理对于我国值得借鉴的是, 人事档案可以向相对人进行开放, 这是他们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清醒认识到, 我们建立人事档案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公民应有的就业、晋升、上学、享受医疗保险、退休等方面的权利, 而不是为了作为一种就业控制手段或者人口流动的控制手段。在当今人才流动频繁和资源需要优化配置时代,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制度来加以保障,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 可以为其提供更加有力保障和有利条件。

2.要注重形成中国特色。在加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 对于欧美国家成熟经验的借鉴是必要的, 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避免一味照搬照抄, 必然会造成削足适履等问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和国外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必须要根据我国档案工作发展水平、档案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等影响因素, 分步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最为重要的是,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一定要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当前我国实施的“党管干部”人事制度, 可以促进和加强我国人事档案的集中管理, 更加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更加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王红敏.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 2003 (4) .

[2]邓曼, 丁璇.中美人事档案管理比较[J].兰台世界, 2005 (7) .

[3]黄霄羽.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档案, 2006 (1) .

欧美经验借鉴 篇6

一、对欧美反倾销实体法规则的借鉴

(一) 倾销的确定

中国反倾销法与欧美反倾销法都认为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 (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价格) 的出口价格进入到另一国市场即构成倾销。其中, 中国法与欧美法对出口价格的规定大致相同, 差别主要体现在正常价值的确定上。

正常价值是认定倾销的关键因素, 如果某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就可能构成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幅度, 即为倾销幅度。因此, 合理地确定正常价值对采取反倾销措施至关重要。但我国反倾销法对此规定得实践操作性较差。我国法律规定确定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有两种: (1) 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 在出口国 (地区) 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有可比价格的, 以该可比价格为正常价值 (国内市场价值) ; (2) 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 在出口国 (地区) 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销售价格的, 或者该同类产品的价格、数量不能据以进行公平比较的, 以该同类产品出口到一个适当的第三国 (地区) 的可比价格 (第三国价格) 或者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 (地区) 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为正常价值 (结算价格) 。但是我国相关法律对什么是“可比价格”却缺乏明确规定。而在欧美反倾销基本条例中, “正常贸易过程”和“可比价格”是两个用来确定正常价值的关键概念, 因此相关规定比较具体。《欧共体第384/96号理事会条例》 (以下简称“基本条例”) 第2条第4款专门对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形作出详尽规定, 即如果低于成本销售的持续时间未超过1年, 或者低于成本销售的数量不超过全部国内销售20%, 或者低于成本销售时的销售价格高于调查期间的加权平均成本, 则这部分低于成本销售就可以被视为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作出的, 从而在计算正常价值时予以考虑。除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形外, 基本条例还对关联交易和国内销售的数量要求作出了相应规定, 影响交易价格的关联交易被排除在正常贸易过程之外。

同时, 在确定正常价值中, 国内市场价格可分为市场批发价格与市场零售价格两种。因为倾销确定时在于出口价格是否低于正常价值, 如果以较高的零售价格为正常价值, 则出口价格较易低于正常价值, 容易认定为倾销;而如果以较低的批发价格为正常价值, 倾销的认定便较为困难。我国《反倾销条例》对此并没有明确区分, 在实践中会使得反倾销执法机构无法可依, 容易带来执行不公正。相比而言, 美国法在这方面则规定得比较明确, 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1677节B款规定, 进口商品的正常价值应是该产品或其它相似商品在出口国的主要市场以通常的商业数量和在正常贸易中, 用于国内消费时已销售或要约销售的价格。它明确规定作为正常价值的国内市场价格, 应为有利于确定倾销成立的零售价格。如果不存在国内消费出售或要约出售, 或如果主管当局确定与向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出口的销售数量相比, 国内消费而出售的数量太小 (通常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少于对第三国销售的5%时) , 以致不能构成一个适当的比较基础时, 则指向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即第三国) 消费销售或要约销售的价格。

但在第三国价格的确定上, 我国反倾销法的规定也存在着不具体、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反倾销条例》规定, 在没有出口国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正常价值可以按照出口商向一个第三国出口该产品的价格确定。但在实践中这样的第三国有可能会同时有几个, 而出口商向不同的国家销售产品时, 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决定其价位的高低。在这些定位高低各不相同的第三国价格中究竟选哪一个作为正常价值, 将对倾销价格的认定产生极大影响。美国法对此则作出进一步解释, 第三国销售价格要有代表性:销售数量应超过出口国在美国销售数量的5%, 而且第三国市场状况要具有适当的可比性。就此, 《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条例》第9条第2款规定:“根据第三国销售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时, 应对第三国有所选择, 并按下列标准: (1) 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相比, 出口到该国的某种产品或类似产品比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上述产品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且上述产品在该国的销售已达到一定规模; (2) 就市场的组织和发育程度而言, 该第三国与美国最为相似。”借鉴以上立法经验, 我国应在考虑产品相似程度、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发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 对“第三国价格”的确定规则加以具体化。

另外, 如果确定正常价值时不能通过消费价格的确定, 正常价值也可以是该商品的结算价格, 它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利润及包装运输费用构成。中国《反倾销条例》对结构价格的确定只是概括的规定包括生产成本、合理费用和利润。但对如何确定生产成本、合理费用及利润却缺乏明确规定, 给反倾销认定带来较大的难度。美国反倾销法规定的结构价格则具体明确得多:原材料成本和加工制作的成本;管理费 (不少于总成本的10%) 和利润 (不应少于管理费和成本之和的8%) ;运输、包装等费用。相比而言, 这些规定操作性强, 并且可以防止出口商作弊, 值得我国法律借鉴。

(二) 损害的确定

虽然我国反倾销立法起步较晚, 但对反倾销损害问题的规定已比较完善, 整体上并不逊于欧美反倾销法。但是, 反倾销损害评估过程极为复杂, 而且评估往往是开放性的, 就此而言, 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实践与欧美四十多年的反倾销法律实践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比如,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8条规定, 确定损害时要考虑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以及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但是, 对国内产业哪些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有影响及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又指的是什么却没有具体规定, 因而实际操作性不强。另外, 我国《反倾销条例》对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一同认定, 并未就每一种损害形态分别规定相应的标准, 因为认定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时审查的事项和应该考虑的因素并不同, 如此笼统的规定会造成申请人模糊损害与损害威胁的审查条件, 从而对自己所要申请的反倾销类别缺乏把握, 也可能导致反倾销执法机构由于对不同的损害因素缺乏研究和重视导致审查上的困难和标准不一的裁决。在美国反倾销法中,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认定倾销造成的损害时不但要考虑涉诉进口产品在短期内的进口数量和价格变化, 还会从生产量、销售量、市场份额比例、利润、产品库存、就业、工资水平及国内产品价格影响等方面加以考虑。美国反倾销法对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也分别规定了认定模式, 标准明确并且便于操作。从保护我国朝阳产业的健康发展, 维护本国经济秩序的角度出发, 我国应借鉴吸收美国反倾销法的上述经验, 完善对进口产品倾销损害的认定标准及各类倾销损害的立法分类, 避免国内产业在遭受倾销损害时因缺乏量化标准而难以应对。

(三)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反倾销成立的重要条件。我国《反倾销条例》在第2条、第7条等条款中规定了倾销与损害之间应存在因果关系, 但对于具体应采用什么标准来认定因果关系, 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多大损害就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 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及在倾销的认定中是否需要考虑影响国内产业的倾销进口产品之外的其他因素却没有明确规定。这些缺陷既不利于我国反倾销执法机关的实际执法, 也不利于当事人对法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的考量。相比而言, 美国反倾销法对上述问题则规定得较为详尽。根据美国反倾销法规定, 反倾销税的征收要以国内产业因进口产品倾销事实而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作为主要依据。因此,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判定时, 要根据足够的事实来证明损害是由于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而不是由于其他因素而导致的低于正常价值进口的原因使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另外, 没有造成损害的倾销产品也不应受到反倾销制裁, 只有在确定损害情形是由倾销产品引起的, 才能实施反倾销措施。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美国反倾销法所指的因果关系并非使美国产业受到重大损害的主要的、实质的或重大的原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只要裁定被指控的进口产品是造成美国产业受到损害的原因之一, 就可以认定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欧盟对倾销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则采用肯定和否定相结合的方式, 在详细规定进口产品正在引起本规则意义上的损害并对欧盟整体产业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同时, 还对倾销进口产品之外可能造成欧盟整体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进行了不完全的列举以避免将其与造成倾销的产品相混淆。这种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表述方式, 既体现了法律应有的逻辑严密和表述严谨的特点, 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值得我国反倾销法加以借鉴。另外, 对于进口产品造成倾销并带来损害, 且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是否就一律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 我国《反倾销条例》增加了“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的规定, “终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 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 可以征收反倾销税, 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但尚未明确有关自由裁量权, 而美国反倾销法赋予有关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考虑某些特殊利益即公共利益, 诸如国家总体利益、消费者的利益等, 这些值得我国立法予以借鉴。

二、对欧美反倾销程序法规则的借鉴

程序法是实体法实施的依据和保障。欧美等国反倾销立法和实践都较早, 反倾销诉讼程序十分完善, 调查程序、征税程序、行政复审和司法审查等都规定得较为详细、具体。对于各个环节, 包括发起调查、作出裁定、延长时间的情况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资料的搜集、提供、使用、披露、保密、修订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则加以规制。我国反倾销法在反倾销程序的设置上是基本合理的, 但程序中的某些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存在着有些规定过于模糊, 透明度不够;有些条款过于概括, 实际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一) 关于申诉的法律规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仅在其第16条中对申诉的审查作出了规定:商务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有关证据之日起60天内, 对申请是否由国内产业或者代表国内产业提出、申请书内容及所附有的证据等进行审查, 并决定立案调查或者不立案调查。该条规定没有明确对审查不合格的处理, 为实际执行过程留下了漏洞。在这一问题上, 欧美反倾销法的立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5条第3款规定:欧委会应尽可能地审查申诉中所提供的证据的准确性和充分性, 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应当进行调查。第5条第7款规定, 在决定是否进行调查时, 应当同时考虑有关倾销和损害的证据。如果有关倾销或者损害的证据不能充分证明应开始诉讼程序, 申诉应当予以驳回。另外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18条第4款还规定, 如果欧委会不接受证据或者信息, 应立即告知提供者不接受的原因, 并给予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一步解释的机会。如果欧委会认为该解释仍不能令人满意, 则拒绝这些证据和信息的理由就应当在发布的调查结果中透露和提供。欧盟反倾销法的上述立法和实践充分考虑了利害关系方的权益, 使得对申诉的审查成为了双方互动的过程, 有利于反倾销程序的顺利进行, 我国法规应该加以借鉴。

(二) 司法审查

我国关于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规定体现在《行政诉讼法》、《反倾销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应用规定》) 中。与欧美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相比而言, 虽然我国在加入WTO后在该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但在司法审查的管辖、司法审查的标准等方面规定还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53条的规定, 对依照本条例第25条作出的终裁决定不服的, 对依照本条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税、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不服的, 或者对依照本条例第五章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比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这意味着除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之外的一切反倾销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可诉性。这样宽泛的范围不但超出了欧美目前的立法标准, 更明显超过了WTO《反倾销协定》所要求达到的水平。在现行体制下, 我国反倾销法的上述规定会带来两个弊端。一是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法院有可能根据这种概况、笼统的规定任意驳回当事人的起诉。二是法院扩大受案范围可能引起司法资源浪费, 毕竟我国目前还不承认判例的先例作用。笔者认为若要保留《应用规定》中的立法模式, 则应对《行政诉讼法》、《反倾销条例》进行修改, 增加专门针对反倾销行政行为特点的更为具体的受案标准。美国在反倾销司法审查实践中针对反倾销具体的受案范围适用其行政法中贯彻的“成熟原则”, 即行政程序必须发展到适宜法院审理的阶段, 也就是说已达到成熟的程度, 才允许进行司法审查。比如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诸如不立案的决定、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损害作出的否定性初裁决定、商务部接受出口商价格承诺的决定等被认为是成熟的行政行为, 因而可以接受司法审查, 而商务部对倾销作出的否定性初裁决定因其是预备性行为, 不属成熟的行政行为, 则不可审查。我国应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来决定是否某种反倾销行政行为可进入司法审查程序, 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保证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对当事人产生实质影响前不受法院干预,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对欧美反规避与反吸收规则的借鉴

(一) 反规避

在反倾销领域内, 规避行为是指一国商品在被进口国征收反倾销税等情况下, 生产商或出口商通过各种方式、手段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由于反倾销规避使出口商绕过或逃避了进口国对其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进口国对其不利的法规政策, 最终不能达到进口国实施反倾销的目的或使国外企业和产品获得了其原本不应享有的优惠待遇, 因此各国反倾销法都试图对其加以防范和规避。我国《反倾销条例》第54条规定:“商务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 防止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但这一规定与欧美反规避法相比太过模糊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现行国际上的反规避立法中, 欧美反规避立法和执法相对较为完备且影响较大,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欧盟反规避立法的一大特点是对规避反倾销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并在界定规避行为时同时使用了定义法和列举法。其反倾销基本条例第13条第1款规定, “规避系指第三国与欧盟之间或受反倾销措施约束国家的个别公司与欧盟之间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除了征收反倾销税之外没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或经济上的合理性, 而且有证据表明造成了欧盟产业的损害或就同类产品的价格和/或数量而言反倾销税的救济作用因而被削弱了, 同时有证据表明与先前确定的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相比较构成了倾销。”欧盟这种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做法, 能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发挥反规避的立法宗旨。欧盟反倾销法中的反规避条款具体包括: (1) 组装规则。所谓组装规则是指, 如果出口商在其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不再直接出口此产品, 而将其零件出口到进口国, 或者将一部分零件出口到进口国, 另一部分零件则由设在进口国内的关联企业生产, 然后在进口国内组装成倾销的相关产品出售的行为。 (2) 原产地原则。欧盟反倾销法中的原产地规则是针对在第三国组装生产的反规避措施, 是指如果从第三国进口的零部件是来自已经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的原产地国, 则这种组装即构成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 并以有关原产地国的国内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考虑制裁措施。 (3) 税的吸收规则。所谓税的吸收规则, 是指遭受征收反倾销税后的出口产品由于出口商与进口商采取各种措施, 使其在倾销地的零售价并未出现与反倾销税幅度相应的上涨幅度。欧盟在其反倾销条例的第13条第11款中补充了一项规定:如果出口商吸收了反倾销税, 那应对出口商再征收一定数额的附加反倾销税作为弥补, 且该种附加反倾销税具有溯及既往出口的效力, 但不适用于在出口商吸收反倾销税之前就已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的进口产品。美国在考虑反规避措施时, 除按上述办法外, 还考虑改装或异地加工的产品与原产地产品价值差额, 若差额小, 则被视为规避手段, 若差额大, 则不会按反规避措施处理, 这有利于避免“误判”。鉴于此, 应该借鉴欧美立法, 对规避行为的定义, 规避与非规避行为的区别, 对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措施等作出详细和便于操作的规定。

(二) 反吸收

在反倾销法律制度中, 吸收是指进口国在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后, 出口商采用各种形式实质上由自己来承担反倾销税, 使得倾销产品在进口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依然偏低的情况, 其目的是抵消征收反倾销税对推动倾销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可见, 吸收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反倾销措施实施的效果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但是, 我国现行反倾销法还没有明确针对出口商的吸收行为规定反吸收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今后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趋势, 我国必然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的倾销, 当然, 国外出口商也可能会通过各种吸收措施来承担我国进口商所需要缴纳的反倾销税以达到向我国市场继续倾销商品的目的, 这就需要我国法律通过规定反吸收制度来确保反倾销措施的有效实施。相比而言, 欧盟在反倾销法中专门规定了“反吸收条款”来应对反倾销实施过程中出口商的吸收行为。“反吸收条款”规定, 如果发现出口商直接或间接地承担部分或全部反倾销税, 并且基于欧盟的利益要求干预时, 可以考虑对出口商实行追溯征收反倾销税。征税时间从出口商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之日起开始计算。在美国, 当美国商务部发现出口商替进口商补贴或代缴反倾销税时并非追溯征收反倾销税, 而是从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中扣除其补偿额, 最终增大了倾销幅度。欧盟与美国反倾销法中关于反吸收的规定都可以有效防范反倾销措施实施过程中吸收行为的滥用, 值得我国法律借鉴。

参考文献

[1]肖伟.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 (欧共体卷)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472, 493.

[2]邵桂兰, 胡家强.借鉴美欧经验思考中国的反倾销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4) .

[3]吴丰盛.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4]米歇尔.穆尔.美国反倾销法律改革[J].刘阳译.当代法学, 2003 (12) .

上一篇: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下一篇:青岛市汽车保有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