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

2024-07-09

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精选十篇)

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 篇1

1. 将“天元术”拓展为“四元术”。

“天元术”是一种用数学符号列方程的方法, “立天元一为某某”即是今天的“设x为某某”。在中国古代数学历史中, 最早记载列方程的是汉代的《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中有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建立了二次方程的思想, 但无未知数的概念。北宋贾宪、刘益等人解决了求高次方程正根的问题。随着数学理论应用的需要, 需要一种普遍的建立方程的方法, 洞渊、石信道等建立的“天元术”便在北宋年间诞生了。数学家李冶将之前比较幼稚的“天元术”改进成一种更实用的方法, 总结出一套固定的“天元术”程序, “天元术”开始进入成熟阶段。随后, 李德载的“二元术”、刘大鉴的“三元术”相继出现, 多元高次方程组产生的条件具备, 朱世杰顺应所需把这一成就拓展为“四元术”。为了清晰明白地对“四元术”进行系统阐述, 朱世杰于1303年撰写成《四元玉鉴》一书, 全书分为3大卷, 24个门类, 书中共罗列了288个问题, 所有问题都与数学中求解方程及求解方程组有关, 其中涉及“四元术”的问题有7个问题, 而且还有解法范例。创造四元消法, 以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问题是该书的最突出之亮点。朱世杰“四元术”是以天、地、人、物四元表示四元高次方程组, 其求解方法和解方程组的方法基本一致。当求解的未知数不止一个之时, 除设未知数天元 (x) 外, 另根据所需增设地元 (y) 、人元 (z) 甚至物元 (u) , 再列写出二元、三元甚至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 然后进行求解。这就是朱世杰在他的著作中所介绍的“四元术”。朱世杰的“四元术”把常数项放在中央 (即:“太”) , 然后“立天元一于下, 地元一于左, 人元一于右, 物元一于上”, “天、地、人、物”这四“元”代表未知数, 四元的放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 其他各项放在四个象限之中。朱世杰所创之“四元术”精妙之处还在于“消去法”, 列出四元高次方程后, 再联立方程组进行解方程组, 方法是用消去法来解答, 即:先择一元设为未知数, 其他各元组成的多项式作为这未知数之系数, 然后把四元四式消去一元, 这样就变成了三元三式, 再消去一元, 就变成了二元二式, 最后再消去一元, 就得到只含一元的天元开方式, 然后用增乘开方法求得正根,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整个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朱世杰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 (最多到四元) 高次联立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而且他把以前《九章算术》等数学书籍中四元一次联立方程解法, 拓展到四元高次联立方程。法国大数学家别朱在1775年才提出消元法, 朱世杰“四元术”领先于别朱近五百年。正如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评论说:“朱世杰是他所处时代, 同时也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1]299《四元玉鉴》之成果达到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顶峰, 是宋元数学理论之集大成者, 赢得世人高度的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著者李约瑟评价:“朱世杰以前的数学家都未能达到《四元玉鉴》这部著作中所包含的精深、奥妙之道理。”[1]299

2. 创设了“招差术”与“垛积术”。

除“四元术”外, 朱世杰还有两项重要成就, 一是创立了一般的高阶等差级数求和, 即:通常称为“垛积术”。朱世杰通过对“垛积术”的深入研究, 得到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的普遍解法, 这一解法比自沈括 (1031—1095) 和杨辉 (1261—1275) 的著作中涉及高阶等差级数进一步深化, 朱世杰得出了一串三角垛的公式;二是公式及等间距四次内插法公式, 即:通常称为“招差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和王恂在所编著《授时历》中, 列举了精确推算日月及五星天上运行之速度、位置的方法, 他们采用“平、定、立”三差, 创造了用三次差内插公式, 这在当时的数学上是重要的创新, 这项划时代的创新把当时天文历法的计算工作精确许多。朱世杰对三次差内插公式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描述了他的研究成果, 他把高阶等差级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内插法, 列出一般的插值公式, 标明公式中各项系数是p=1, 2, 3, ……时的三角垛求和公式。上述插值公式之用途广泛, 并不仅仅限于内插法。朱世杰的“招差术”与“垛积术”是密切相关的, 这两者可以互相推演。朱世杰掌握了三角垛公式, 因而易于推导出一般的内插公式。反之利用“招差术”也可解决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因此, 朱世杰的“招差术”与“垛积术”将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推进到了更加完善之地步。在欧洲, 对“招差术”最早论述的是英国数学家J·格雷戈里。此后, 大科学家牛顿得到了现在通称牛顿插值公式的一般结果。朱世杰所发现的公式与牛顿插值公式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而牛顿插值公式的发现要晚三百多年。

3. 写成以总结、普及数学知识为目标的《算学启蒙》一书。

在元灭南宋之前, 南北之间几乎很少交往, 两地科学家在学术上的往来更是缺少。南方的数学家对北方的“天元术”毫无所知, 而北方的数学家也很少受到南方数学理论的影响。朱世杰曾在南北两地“周游四方”, 对南北的数学成就都有了解和研究。为改变这一局面, 推动数学知识在南北两地的发展, 朱世杰在元成宗大德三年 (1299) 写成《算学启蒙》一书并刊印, 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大卷, 在三大卷之前, 列有“算学启蒙总括”十八条, 即:算学的一些预备知识, 包含有斤秤歇诀、九九歌诀、归除歌诀、圆周率、大数及小数的进位制、正负数四则算法等。《算学启蒙》上、中、下三大卷共罗列了二十门, 其中上卷分八门, 有“异乘同除门”、“纵横因法门”、“身外加法门”、“折变互差门”等, 主要论证各种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 其中许多数据还反映了元代的历史社会现象;中卷分七门, 有“商功修筑门”、“田亩形段门”、“仓囤积粟门”、“贵贱反率门”等, 主要是计算土方体积、田亩面积、粮仓容积的方法以及配分比例;下卷分五门, 有“盈不足术门”、“之分齐同门”、“堆积还元门”、“方程正负门”、“开方释锁门”, 涉及垛积计算、分数计算、线性方程组及解方程的算法。《算学启蒙》此书的编排比较活泼, 有问、有答、有术, 有的配图, 有的配诗, 有的术里配注文。清人罗士琳在《算学启蒙后记》称:“是书匪特与《玉鉴》堪为表里, 且可与宋以前诸古算书互相参核, 以校今法之异同, 似浅实深。”可见, 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水平。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对当时的数学知识还进行了完善、补充和拓展, 如:在《算学启蒙》下卷中, 朱世杰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 这些方法完善和补充了《九章算术》的不足;数学家杨辉书中的日用、商用、“归除歌诀”之类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算法在《算学启蒙》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记载的完整的“九归除法”口诀和现在流传的珠算归除口诀几乎完全一致。《算学启蒙》全书由浅入深, 通俗易懂, 几乎包括了当时南北两地数学学科各方面的内容, 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是一部很好的数学教科书。《算学启蒙》不仅推动了元代数学知识的普及与发展, 而且还对邻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该书传到朝鲜后被官方指定为数学教科书, 朝鲜的金始振赞该书“简而且备, 实是算家之总要”[2]98, 对朝鲜的数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算学启蒙》也流传到日本, 因其展示了其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很快受到日本的重视, 是“日本人学习数学知识的范本”[3]98。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算学启蒙》这两本杰出著作, 在某种意义上讲, 可以看作是宋元数学的代表, 把中国古代数学推向更高的境界, 形成了宋元数学发展的最高峰, 在世界数学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朱世杰不愧是我国古代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负有盛名的数学家。研究朱世杰的治学精神和数学思想, 定将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元朝的著名数学家朱世杰是这一顶峰时期涌现出的众多数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两部最重要的数学著作——《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 在世界数学史上声名显赫。

关键词:朱世杰,数学思想,《四元玉鉴》,《算学启蒙》

参考文献

[1]张奠宇.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郭世荣.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品 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9月2日B.8月15日C.9月3日D.10月1日

2.2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

A.梁振英B.陈水扁C.马英九D.连战

3.下面是小明同学摘录的四张地理知识卡片,卡片内容正确的有

①②③④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②昼夜温差大,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③地势平坦,草原辽阔,人口比较稀少④许多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下列关于小明同学对我国地理特征的叙述A.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 B.领海自北向南分别是渤海、东海、黄海

C.地跨寒、温、热三带

D.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6.世界上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生产也各具特色。下列描述符合湄南河平原自然条件和生产特色的是

A.四面环海,鱼类众多,渔业发达B.气候干热,草原辽阔,畜牧业发达

C.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农业发达D.降水稀少,沙漠连绵,绿洲农业发达

7.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8.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D.数字时代

9.“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D

.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11.某校初二(1)班同学准备举行“1919~l949年历史图片展”。小军找到一幅《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B.十年对峙烽火绵延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12.据统计,在辽沈战役中,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工达160万,担架13800副,大小车辆6750辆,牲畜80万头,粮食0.7亿斤。这组数据说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解放军

A.解放军实力比国民党军队强B.解放军英勇善战

C.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解放军武器装备先进

13.“土豪”成为2014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之一,折射出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诉求。要解决这一诉求,应该 ①改革完善分配制度②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尽快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下列事件符合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是

①乌克兰首都基辅爆发三个月以来最严重暴力冲突。②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访华,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③伊朗宣布弃核,禁止国内生产核武器。④习近平会见连战:两岸共圆中国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2013年12月,随着嫦娥三号、“玉兔”成功着陆月球,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资源(-种高效清洁、安全可控的核聚变燃料)再次唤起人们实现利用月球资源的梦想。这说明应对资源逐渐耗竭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A.节约资源、杜绝浪费B.实现跨区域调配资源

C.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D.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16.民营经济“一遇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就全国而言,其产值比重已占GDP总量的65%,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雨露、阳光”特指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定不移地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共4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图一图二

(1)新疆与昆明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新疆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它在农业发展上具有什么特色?造成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分)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处于我国地势的第几级阶梯?它地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分)

(3)新疆一月份平均气温比昆明低二十多度,造成两地气温差异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1分)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季风因素D.地形地势因素

(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我国最早实行对新疆的有效管辖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今日中国政府为了保障该地区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了哪项基本政治制度?(2分)

18.材料: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第五

份声明,确定了航班失踪前最后已知位置,为北纬06°

55′15″ 东经103°34′43″。

(1)该地图的定向方法是什么?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吉隆坡的气

候特征(3分)

(2)请写飞机出事地点的半球位置,位于哪个大洲?

(2分)

(3)我国古代有位著名的航海家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时曾经5次经过了吉隆坡,请问他是谁?并指出其航海活动的主要历史影响。(3分)

19.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古代的民本思想】材料一:唐太宗认为“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 ……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材料二: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2分)

【近代的民生探索】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你认为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1分)

【现代的民生实践】材料四:

(4)分析材料四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施

了哪些措施?(1分)

20.(8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请认真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3分)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片A、B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2分)

(3)当时的孙中山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在领导辛亥革命之后还有很多革命行动?请至少举一例。(1分)

(4)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要实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梦,有哪些经验或教训值得我们借鉴?(2分)

21.【五水共治】(8分)

材料一:衢州水资源总量达到987.5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4039立方米(为浙江省人均水资 源的2倍),是浙江省唯一拥有饮用国家一级地表水源的城市。

(1)请根据材料概括:衢州水资源有哪些优势?(2分)

材料二:如今,水也让衢州人们充满焦虑。今年开始,衢州市正式启动 “五

水共治”行动!(见右图)

(2)“五水共治”行动属于“五位一体”中哪一建设?(1分)衢州水资源存

在哪些问题需要治理?(2分)

材料三:“五水共治”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治污水”,从“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做起。(清三河: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

(3)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完成“清三河”的任务?(3分)

(8分)

2014年3月,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1)两会的召开体现了我国哪两项政治制度?(2分)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全国

和地方两会中,共有30位省部级官员获新职。

(2)材料体现了人大具有哪些职权?(2分)

两会期间,没有警车开道,简化会场布置,减少纸质文件。由废报纸制成的铅笔现身会场,矿泉水实行“实名制”,喝完一瓶方可再拿。

(3)两会新风的内容体现了哪些所学知识?(2分)

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么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句话: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第二句话: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

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 篇3

埃米·诺特(1882~1935),德国数学家,被誉为“抽象代数之母”。1882年3月23日,诺特出生于德国埃尔朗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和很多女孩一样,年少的诺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但是,她通往成功的道路同样艰难曲折。

诺特1900年进入埃尔朗根大学学习,25岁时,她在数学家哥尔丹教授的指导下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后凭借数学才能赢得了声誉。诺特的工作在代数拓扑学、代数数论、代数几何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1907~1919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代数不变式及微分不变式。诺特在博士论文中给出了三元四次型的不变式的完全组,还解决了有理函数域的有限有理基的存在问题,对有限群的不变式具有有限基给出一个构造性证明。在哥廷根大学的就职论文中,她不用消去法而用直接微分法生成微分不变式,讨论连续群下不变式问题,给出了诺特定理,把对称性、不变性和物理的守恒律联系在一起。在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韦达等人的力荐下,1919年6月,诺特终于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哥廷根大学,取得了教授称号,获得了哥廷根大学的授课资格。从此诺特走上了完全独立的数学之路。

1920~1927年,诺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换代数与交换算术。1916年以后,她开始由古典代数学向抽象代数学过渡。到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诺特发表了她的经典论文《整环的理想理论》,建立了交换诺特环理论,证明了准素分解定理。这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抽象代数现代化的开端。1926年她发表的《代数数域及代数函数域的理想理论的抽象构造》,给戴德金环一个公理刻画,指出素理想因子唯一分解定理的充分必要条件。诺特的这套理论也就是现代数学中的“环”和“理想”的系统理论。一般认为抽象代数形成的时间就是1926年,从此代数学研究对象从研究代数方程根的计算与分布,进入到研究数字、文字和更一般元素的代数运算规律和各种代数结构,完成了古典代数到抽象代数的本质的转变。诺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公认为抽象代数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代数女皇。在物理学上,诺特也有相当的造诣,她导出的一个非常关键而且“美丽”的结果,被称为诺特定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学者曾炯就师从诺特攻读抽象代数。

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中,德国的纳粹势力逐渐掌权。1929年,作为犹太后裔的诺特竟然被赶出了居住的公寓。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变得更加疯狂,1933年4月,法西斯当局竟然剥夺了诺特教书的权利,并将一批犹太教授逐出了校园,诺特只能前往美国。1935 年4月14日,诺特不幸死于一次外科手术,年仅53岁。爱因斯坦称赞诺特是“自妇女开始受到高等教育以来最杰出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天才”。

“混沌理论”的创始人——卡特赖特

玛丽·卡特赖特(1900~1998),英国数学家,出生于英国北安普敦郡,玛丽的父亲是一位牧师。玛丽因以她的姓氏命名的卡特赖特定理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混沌理论”的创始人。

玛丽在中学时就非常勤奋刻苦,中学毕业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终身从事数学研究。1919年,玛丽顺利进入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学习数学,那时整个学校数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5名女生。大二时,她还参加了一个数学会,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和数学家探讨数学问题。玛丽于1923年毕业并获得第一级学士学位。英国的学士学位分三级四等,作为最高等级的第一级荣誉学士学位是非常难获得的,对获得者有很高的要求,获得此学位的学生有资格直接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玛丽是获得此类学位的第一位女性。

大学毕业后,玛丽先后在英国伍斯特的爱丽丝·奥特利女校和白金汉郡的威科姆·阿比女校任教,直到1928年,她重回母校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玛丽的博士导师是英国数论专家哈代。由于玛丽上学的第一年哈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所以由擅长解析数论的英国数学家蒂奇马什具体负责指导玛丽的学习。后来,哈代的合作伙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利特伍德作为外审专家审阅了玛丽的博士论文并参加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因此,玛丽也和利特伍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同的数学家带给玛丽更加多元的思维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她后来的研究很有帮助。

1930年,玛丽获得一笔奖学金,得以前往剑桥大学格顿学院继续她的研究。在参加利特伍德的学术演讲时,玛丽还成功地解决了他提出的一个难题。1936年,玛丽成为了格顿学院负责数学科研的主管。1938年,她参与了一项新的研究,这对她以后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英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新型的远程探测工具——雷达,在研制过程中需要求解一些非常奇特而又复杂的方程。为此,政府专门致函伦敦数学学会,询问他们是否能帮助寻找一位能够求解这些方程的数学家。玛丽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她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动力学不是很熟悉,于是她求助于数学家利特伍德。最后,经过艰苦努力,两人共同解决了这些难题。雷达在二战中为英国抵御纳粹的空中入侵发挥了重大作用。

玛丽在教学和研究期间还出版了许多有关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方面的书籍。1947年,玛丽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尽管她并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但却是第一位当选的女数学家。后来,玛丽还担任过伦敦数学学会会长一职。1964年,因为在分析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玛丽获得了西尔维斯特奖章,这是英国皇家学会为鼓励数学研究而颁发的铜质奖章,同时还发放1000英镑奖金。这一奖项是为了纪念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而命名的,专门授予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至中期的而非业已功成名就的数学家。迄今为止,玛丽特仍是此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这些科学史上杰出的女数学家都以自己的成就证明了,在同样条件下,女性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并不亚于男性的潜力和能力。在新的世纪里,科学领域同样呼唤着更多有志于此的女性向自己的目标发起冲击。相信开创菲尔兹奖先河的伊朗裔女数学家米尔扎哈尼只是新时代女性学者的一个代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女性让抽象的科学世界充满美丽而智慧的光芒。

陈云的经济思想与历史实践 篇4

一、辩证唯物观下的经济思想

在介绍陈云的经济思想前,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以事实为根据,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早在1945年,陈云同志就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讲话中提到,“错误就是把客观看错了,结果也错了”这个著名论断,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陈云同志坚持唯物主义原理的工作思路。陈云同志的每一篇文稿中都有着辩证法的光芒,他强调要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对各种的意见、思路和方案都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诠释和比较,最后还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商定才能作出决定。陈云同志的调查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得出的科学论断,而不是先有结论才去小心求证的违反唯物主义规律的行为和作法。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陈云同志在1982年初的《加强计划经济》谈话中认为,搞建设就是要按部就班地搞下去,这样才有效率,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陈云同志也主张量力而行,如他在1954年6月份在《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提出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降低工业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工人工资,这三条措施应该说是好事情,应该做,但是不能做得太快和太早,要极其慎重和量力而行。在1951年7月,陈云同志在《做好工商联工作》的讲话中就提出,处理全国经济问题要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问题的,马马虎虎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愿选择后者。1959年初期,我国正热火朝天地执行着“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路线,“以钢为纲”的口号深入人心,陈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强调经济工作要“站稳脚跟,在巩固的阵地上前进”的重要思想,这表现了陈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稳扎稳打的经济工作思想,这也是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14—17。陈云同志的“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经济工作思想体现在很多问题的各个方面,如:在国家的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先生产后基建、人民购买力的提高必须与消费品的增长相适应、保持财政信贷平衡防止通货膨胀、争取快准备慢、计划指标必须留有余地等方面。总之,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的核心(主导思想)就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量力而行。

陈云同志一向主张在公有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应当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和长期发展。他一再指出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是必要的。同时,陈云同志强调,工业、手工业和农副业产品和商业中的大部分必须要分散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不能片面地只重视集中生产和经营而忽视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错误做法。在对国家生产部门间的比例发展关系上,陈云认为,一个国家按比例发展,就是要根据自身当时的经济情况来规划计划中应有的比例。比例的大小没有唯一的方法,要根据平衡情况来确定,合乎比例的就是平衡的,而平衡了,基本上也是合乎比例的[2]23—25。陈云同志还认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从长期看,重工业应当处于领先地位。但另一方面,陈云同志强调消费资料生产的重大意义,一再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陈云的历史实践

陈云同志认为,我们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来了解情况,其余的10%才用来做决定。因此,正确的决策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得出来的。而正确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是要发动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发挥他们民主参与的积极性。1961年,陈云同志在他的《青浦农村调查》中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通过算账的方法,非常细致和全面地提出了他的结论。在他的《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饲养》的调查报告中,陈云通过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全面论证了母猪饲养的六条好处。在《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的调查报告中,陈云通过采用全面算账的方法,得出:“种双季稻比种单季稻每亩多收220斤,但种植双季稻的各项损失加在一起就折合310—330斤稻谷,两项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种植双季稻是得不偿失的。”陈云在建国初期领导了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统一财经、平抑物价和粮食的统购统销”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的完成,由此奠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1953年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复苏后的建设工作,当时面临着粮食供求紧张这个大问题,陈云受中央和国务院的委托对粮食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他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严重的,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整体的物价水平,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即粮食统购统销)来解决这个严重问题。面对中国当时的粮食危机,陈云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陈云在1960年底提出进口部分粮食的重要决策,至此,1961—1965年间,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几百万吨的粮食,以调配粮食的需求。陈云还通过自己的调研向中央提出要扶持和发展化肥工业的建议。最后,陈云亲自担任中央化肥小组组长,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周密部署和组织了化肥厂的建设和生产,为当时中国渡过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1960)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和特殊的时间段,是从“大跃进”造成的严重损失向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转折期。陈云同志当时是中央副主席,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逆城市化”的模式(压缩城镇人口)来解决粮食问题,增加了农业生产,同时也减少了城镇工人的开支,为财政好转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陈云建议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对主要粮食产区加价政策。为了使中国尽快走出发展滞后的经济困境,陈云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措施,其中将1961年的基础建设压缩为上年的4/5, 1962年又压缩为1961年的一半,直到1964年经济复苏后,才回到“一五”计划的1/5的水平。陈云还加强对信贷和银行的治理,发布了“银行六条”(《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改造的决定》)和“财政六条”(《关于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有效地控制了金融的流通和需求的平衡,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了当时历史的最高水平[3]13—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是一个改革、再造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对于指导这场变革的领导层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参考,“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政策探索上的理性推动和市场经济自我完善和演进的过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到1992年明确了经济社会转型,陈云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云探索和解决了诸如特区货币问题,改革与调整的关系,工业财贸系统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等一系列难题。

陈云同志从事经济领导工作长达几十年,多次出任中国经济工作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随着整个革命的进程而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和起伏,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矛盾暴露得非常明显,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规律也表现得很充分。这段历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很深刻,这为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最终使其形成一个发展阶段清晰的、结构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陈云的经济思想阐释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好中国的经济问题。陈云对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探索更是体现了一种注重实效,吸取历史教训的方式和做法。实践证明陈云在经济变革和体制变迁中的一系列做法是正确和审慎的,体现了其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向前, 于国宁.陈云与“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 2005 (1) .

[2]夏兴国.陈云恢复时期经济思想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5 (6) .

防洪思想的历史研究与借鉴 篇5

周魁一谭徐明

摘 要 20世纪初叶以来,迅速发展的工程技术带来防洪的新形势和新观念。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进程中,尽管调控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洪水灾害的损失仍不断增长。世界各国为此都在进行减灾战略的新探索。中国传统治水思想中蕴含的人类社会发展要适应洪水规律的认识,今天仍然散发着科学的光芒。水利史研究提出了灾害双重属性的科学概念,认为在进一步提高工程防洪能力的同时,人们应当积极寻求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模式,建立社会化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关键词 洪水灾害 双重属性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减灾策略

在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大。但是,洪水灾害的危害却有增无减。近代以来,世界各主要洪水国家在防洪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洪水预报以及对洪水调控的工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是灾害损失非旦没有得到控制,却反而大幅度地增加了。怎样认识这种表面矛盾的现象?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有必要拓宽认识,转变观念,以改进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贾让治河三策及其卓越的自然观

西汉年间,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黄河接二连三地在下游泛滥横流,使西汉王朝一筹莫展。黄河安危成为朝野关心的国家大事,陆续提出过多种工程治黄方案。大约在公元前6年,贾让提出治河三策,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治理黄河的规划方案,并以其适应洪水规律以减轻水灾损失的主张独树一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贾让在其治河对策中首先分析了黄河演变的历史。他指出,古代的时候,河有河的流道,人有人的住处,各不相干。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在两岸筑堤防洪,虽然这不是好的办法,但当时黄河两岸堤距达50里,洪水尚不至于被束缚得过分严重。然而此后情况进一步恶化,老百姓贪图黄河肥美的滩地,逐渐在堤内加筑民埝,圈堤围垦。围垦一再深入河滩,以至大堤之内又有好几道民堤,严重阻碍行洪。可见,由此造成洪水泛滥,房屋田产被淹没,首先是人们盲目发展造成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贾让提出了治河上、中、下三策。

上策的想法是,摆脱目前黄河河道高耸狭窄的困难局面,另外开辟一处宽广的场所容纳黄河洪水。具体方案是将黄河改道西行,在当时的黄河和西面的太行山麓之间的宽敞地带北流入海。这一地区是冀州的辖区,为此,要把冀州的百姓迁移出来。搬迁费只相当几年的黄河岁修经费,不难解决。他认为这是根本消除黄河水患的办法。贾让的中策是上策的修正,照顾了防洪、灌溉和航运的需要。他认为中策虽然谈不上是圣人的做法,但也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的治河良策。贾让认为的下策是坚守目前狭小和混乱的黄河堤防,朝廷每年为治河花费大量经费还难免决溢。

对于贾让治河三策,后代有不同评价,明清间争论尤多。邱浚(1420~1495年)认为:“古今言治河者,皆莫出贾让三策。”而嘉靖十五年(1536年)刘天和则认为贾让上策和

中策都不可行,邱浚的评价不足为据。清代夏骃称赞贾让治河有术,“虽使大禹复出于此时,亦未有不徙民而放河北流者,安得不以上策哉”。而河道总督靳辅则讥讽贾让说:“有言之甚可听而行之必不能者,贾让之论治河是也。”或予以肯定,或予以否定。而在批评贾让具体治黄措施之后,靳辅同时强调指出:“(贾让)所云、疆理土田,必遗川泽之分,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数语,则善矣。”又从治河思想的角度肯定了贾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发展与河流洪水规律相适应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提出治水自然观理论的并非贾让一人。北宋时黄河堤防频繁决溢,治河思想非常活跃。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1032-1101)在一篇“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的文章中提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虽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势不至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虽然废弃堤防而任水所向的办法不可取,但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的话,却道出了洪水灾害的发生并不单纯和洪水发生的“理”有关,同时他也注意到社会发展这个“人情”对河流和洪水的影响,这是极有见地的。

元代也有人坦言:“黄河涸露旧水泊”地,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由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也就是说,不是洪水危害居民,而是居民住到容蓄洪水的地方去自找灾祸,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这些认识和贾让如出一辙,都是在单纯运用工程防洪措施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提出的。看似消极,实际上包含着人类发展要主动积极地适应洪水客观规律的合理内核。当然,随着人们调蓄洪水的工程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应洪水的规模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二、中美防洪背景的比较和工程防洪作用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首先注意到,20年代以来大规模兴建防洪工程,但是高坝大库并没有遏制洪水灾害上升的趋势,由此而提出了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减灾策略以及洪水保险的社会保障措施。这些认识和举措此后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用以修正各自的防洪方针。

我国的防洪部署此前仍专注于主要依靠调控自然态洪水的工程技术措施建设。例如,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损失400多亿元,这个损失是在没垮一座坝,骨干堤防没决一个口的情况下出现的。说明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能抑制灾害损失的增长。那么,事后所拟订的减灾对策如何呢?仍主要是建坝、修堤、疏浚河道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等措施。这些防洪措施是必要的,但显然又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因为它忽视了规范社会发展以适应洪水规律的方面。

防洪社会化建设对我国尤其重要。试与美国比较来看,我国的地理环境对于防洪来说存在以下不利条件:①美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只占国土面积的7%,除萨斯奎亚纳河流域和环大西洋滨海地区外大多不和经济发达地区重叠。而我国有水灾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0%,且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位于占国土面积8%和占工农业总产值60%的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②美国人少地旷,可以保留较多的河流下游湿地,洪水回旋余地比我国充裕。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对湖泊和河滩地的大规模垦殖,显著削弱了洪水的调蓄能力。③美国的河流年际和年内分配相对来说比我国均匀,而且水库蓄水能力也比我国大。其本土河流的年径流量约1.7万亿m3,已建水库库容达1万亿m3,可控制的年总径流量达60%。我国大陆流入太平洋水系各河年总径流量约2.0万亿m3,已建水库总库容为0.45万m3,可控制年总径流量的22%。④我国河流含沙量之大在世界名列前茅。据统计,每年进入河流的泥沙约35亿t,其中40%淤积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泛区中。泥沙淤积持续削弱已有的工程防洪能力,因此,即使维持一定的防洪标准。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增修新的工程。

可见,与美国相比,我国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防洪任务更重,控制洪水的能力亟待提高。但是美国的经验也表明,如果只注重工程防洪能力的提高,即便达到了美国那样的标准,仍然不足以有效制止灾害增长。

1980年发表的《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指出,“美国在此前60年间用于救灾和防洪的投资达数百亿元,但洪水灾害一直是呈上升趋势„„表明防洪工程和减灾措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得出了实施减灾社会化建设的新策略。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洪水之后联邦政府洪泛区考察委员会和陆军工程兵团进行了水灾调查和防洪规划评估,提出《分担挑战棗21世纪洪泛区管理》和《洪泛区管理评估》以及1999年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规划的灾害棗美国自然灾害评估》,都进一步强调了洪泛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适应洪水规律,以及减灾应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以美国的工程防洪条件和经济实力尚且需要调整防洪方针,实施减灾社会化,何况我国。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口密度远大于美国,洪泛区又大多与经济发达区域相重叠,防洪减灾社会化体系建设将会比美国有更多困难,但也将有更为显著的效益。以往的防洪方针主要是针对自然态洪水,认为只要控制了洪水解决了灾害发生的条件,就可以控制灾害的发生。实际情况和后果都未能尽如人意,不仅如此,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主要江河防洪形势还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例如,造成1998年长江中游防洪严峻形势的关键在于,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小于1954年大水,但中下游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km河段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换句话说,由于河情的改变,被视为中游防洪关键的三峡工程还未发挥作用,设计防洪标准已经降低。防洪形势的这种改变并非长江所独有。黄河1996年花园口站7800m3/s 流量相应的水位,比1958年22300m3/s 流量下的水位还要高0.9m。淮河干流各站在相同流量下,1991年水位比1954年高0.2~1.2m。1963年后根治海河新开挖的几条泄洪河道,输水流量如今已经分别减少40%~60%。主要江河的河道水文状况发生的显著变化并非由于水利工程不足所引起,反过来说,只注重建设防洪工程并不能阻止江河防洪形势的恶化和达到充分减灾的目的。

历史分析表明,既然近10年的洪水量级比起前几十年并没有特别异常,而水灾损失却急剧增加。可见水灾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降水异常,而是社会无序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后果。

三、灾害的双重属性和完善防洪方针的建议

1.灾害双重属性的概念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将洪水灾害定义为自然灾害,如果由此认为,只要出现异常洪水就将发生灾害,那是一种误解。因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大量降水,就会有洪水出现。至于洪水灾害则只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会发生。在无人的荒漠地带尽管洪水滔天,也无所谓灾害。可见洪水灾害概念应该包括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是致灾因子棗洪水,二是承灾体棗人类社会(通常只将人类社会视为承灾体,其实无视自然规律的社会发展也是另一种致灾因素)。两者缺一不成其为灾害。既然洪水灾害是超出工程控制能力所造成的对社会的损害,那么减轻灾害损失就不应单纯从控制自然态洪水着手,还应从调整和规范社会发展以适应自然规律方面去努力。

2.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观念之同异

第一,双重属性的概念反映了灾害本质特征的两个方面。减灾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观念虽然突破了灾害只是自然变异的局限,但迄今未见到国外对灾害本质属性的全面表述。

第二,目前通常的工程与非工程的划分,是按照工程硬件与技术和管理软件人为划分的,没有实质意义。而基于灾害的双重属性将减灾的途径划分为针对自然态洪水和针对社会两部分:①通过兴建防洪工程、提高洪水监测和预报水平来提高制约洪水、防范灾害的能力;②通过加强国土规划和管理,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概念比较清晰。

第三,提出灾害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对完善我国的防洪方针有实际意义。这是由于我国引进非工程防洪概念已有10多年历史,并在若干方面取得成效。但我们所吸收和应用的大多限于针对洪水的技术性措施。对非工程防洪措施最本质的方面,即调整社会以适应洪水却缺乏理解。因此可能导致一种误区,即一提非工程措施就只考虑到如洪水预报、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措施,其实社会分担风险并承担减灾责任更是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方面。

灾害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吸收了国外防洪思想的新进展,二是继承了我国治水自然观,即以2000年前贾让三策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相结合的思想。双重属性认识的根本点在于,防洪减灾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减灾效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战胜洪水,有助于我们灾害观念和防洪观念的更新。

3.关于完善防洪方针的建议

洪水灾害的社会属性启发我们考虑如何科学地安排国土开发,科学地调整经济布局以适应洪水规律和减轻洪水灾害损失。水环境状况是决定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国土整治的总体规划应当将防洪规划纳入其中,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然而,《防洪法》第九条对这两个规划的关系是这样规定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服从综合规划的基本考虑可能是,综合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防洪规划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予以保证,反映出人们力图主宰洪水和单方面发展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否切合实际?由人编制的防洪规划可以服从综合规划,但是洪水是否也就跟着服从呢?无疑防洪工程建设可以提高综合发展规划的保障程度,然而水灾损失不仅决定于洪水的大小,而且往往由于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而大为增强。由此可见,要减轻洪水灾害也要适度节制和调整社会发展的需求。

世界主要水灾国家水灾统计数据表明,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形势下单纯依靠修建防洪工程提高防护标准已经十分困难和代价昂贵。经济有效的减灾途径有二:第一,要继续修建防洪工程以制约灾害的发生;第二,调整和规范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两者相辅相成。1998年长江和嫩江大水之后,上自国家首脑,下至社会各界无不举出诸如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等等有碍防洪的种种失误。可见对水灾成因和对策的总结,人们已经从单纯着眼于对洪水和防洪工程的关注,将视野扩展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国土开发的影响上。应把防洪减灾作为国土规划的前提条件和组成部分,进一步制定长远的治水总体规划,建设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当然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但又是必须从现在就要开始部署的问题。事实证明20世纪只看重工程防洪的方针需要修正,应该借鉴历史经验,调整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21世纪防洪减灾方略。

在防洪减灾中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洪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往只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外在的消极的和基本稳定的场所,而忽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特别是现代,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已遍及全球,其强度也大大超过前代。与此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也显著增长。因而在防洪减灾中尤其要主动地研究随着人类社会强烈扰动和改变着的自然界自身的进化过程,自然界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能等到自然界报复降临之时,再去寻求补救的办法。

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 篇6

关键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材体验习惯

从原来的双基到四基,课标的修订更体现了这四部分在数学教学中的辩证与统一: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基础、保障、支撑,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运用,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又能促进后续的学习,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支持。就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化隐为显,在教材呈现的知识中领会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数学概念、数学法则、计算公式等呈现的,表面看来是要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教师教的也是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看到一些教师教的班级考试成绩非常好,很会考试,因为这些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学知识、大量地做题巩固而让学生在小学的某一阶段获得好的分数,而进入高年级或中学后就慢慢显露出不足,这就是重知识而轻方法造成的结果。好多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散乱的、不成体系地隐含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涉及,取决于两点:

1.取决于教师的数学素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他能不能通过表面的知识呈现领会到教材的意图,能不能体会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每一章每一节里,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在每一道习题里渗透了什么数学方法,这些数学知识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渗透给学生,渗透到什么程度,都要教师通盘考虑,这些数学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要设计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小学阶段,有许多知识要求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来理解知识、掌握思考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搞好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

2.取决于教师的重视与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依附于数学知识、依附于新授过程和数学习题中的,是一个看不见的软尺子,教师讲与不讲,完全取决于教师的重视与否。因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衡量标准,学生对于数学思想领会了多少,对数学方法掌握的程度都是无法衡量的,许多教师就容易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形成知识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点,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方法的重要性,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方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教学目标中,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能在数学知识的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用小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深入浅出呈现给孩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隐蔽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吸收。

二、依据教学特点,通过各个环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呢?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认真分析教材中潜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适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1.在新知的教学中渗透。在新知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新知的建构、概念公式的理解、性质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时机。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第80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例题1提供了以在一块长方形试验田里中蔬菜为题材,列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学生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进而想到计算时需要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后,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2.在操作、探索过程中渗透。在数学的操作、探索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找规律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分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掌握数学思想。先分组活动,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把每一种搭配方法都一一变现出来。在反馈中,出示有重复遗漏的、无序的、有序的搭配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认识到,在解决两类事物的搭配中,进行“有序思考”才能避免不重复、不遗漏。在比较连线的方法和白纸上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的反馈中,认识到没有充分的实物用连线和符号进行有序地搭配更加简洁。从而让学生在操作反馈中渗透有序思考和优化方法的数学思想。

3.在知识的徇通与联系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的整理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辩论思考,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能力。

三、在多次体验中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方法的习惯

数学方法的渗透,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反复地渗透历练,从无意识地体会接受到有意识地运用使用,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导数与数学思想 篇7

一、等价转化思想

著名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等价转化”就是把未知解的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在导数及其应用中主要用来解决有关恒成立、函数的单调性等问题。

分析:当x∈[-1, +∞) 时, f (x) >0恒成立圳当x∈[-1, +∞) 时, f (x) 的最小值大于0。

f' (x) =x2-x=x (x-1) ,

令f' (x) =0得x=0或x=1。

当x<0时, f' (x) >0,

当0

当x>1时, f' (x) >0。

二、函数与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 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 (方程或不等式) , 然后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来使问题获解。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在导数及其应用中主要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以及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问题。

∵x>0, ∴f' (x) <0,

故f (x) 在 (0, +∞) 上是减函数,

∴x>0时, f (x)

三、分类讨论思想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 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 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 并逐类求解, 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思想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究性。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分类讨论思想在导数及其应用中主要用来求解单调区间、参数问题、极值、最值以及恒成立问题等。

四、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

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培养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由老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以及对数学各种理论的认知从而形成的一种对待问题的看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旦形成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数学思维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熟记所有的公式和法则, 而是对数学理论产生的一种科学的认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是固定的, 那么培养灵活的思维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 1) 增加教学互动。以往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教学活动的全程几乎不会出现互动情况; 所以需要从教学方式进行改变,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 积极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沟通, 在交流中了解到老师的思维方式, 并将这种方式逐渐转化成自己的方式。 ( 2)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和知识熟练程度和思考习惯有关, 所以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然后针对其缺点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如某些同学不能通过抓住题目重要的要点, 经常出现审题不清的情况, 所以就该引导他们不断的去阅读题目, 尽量理解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确定全部理解之后再行做题。比如, 在学习了 “连加连减运算”之后, 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让空洞的概念更加具体: 今天上学校车到图书馆站时车上一共13 人, 上来了19 人, 在经过电影院站时又上来14 人, 现在车上一共多少人? 这是个典型的连加应用题, 通过这样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连贯的图画, 在以后遇到该类问题时, 脑子里瞬间显现出这个模式, 从而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

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新时期的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只有在这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美好, 继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随之全面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活动, 估算教学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种算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近似意识, 然后通过估算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道题让孩子们进行估算, 但是数学活动题目的选择必须合理, 比如让同学A扮演购物者, 学生B扮演售货员, A去超市买了一个文具盒、一盒彩笔、一个书包, 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2 元、23 元和78 元, 估算一下小兔子给售货员100 元够不够, 这就需要孩子迅速进行估算, 即10 + 20 +70 = 100, 那么明显3 件物品的价格明显高于100 元所以不够, 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数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估算意识更加深刻。

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 备课时明确需要灌输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升华状态, 是一种无形的且包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之中, 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将其挖掘出来, 然后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授, 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在备课阶段就应该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数学思想, 提升教学效果。

2. 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找寻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帮助学生去搭建稳定和清晰的数学结构, 并将这一数学结构应用到创设的数学活动之中。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某班学生有45 人, 周末要去参加一个活动需要租汽车, 大汽车每辆坐8 人, 小汽车每辆能坐6人, 那么需要租几辆车? 首先需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即我们可以先全部一种车, 比如说大汽车那么得出: 45 ÷ 8= 5……5 ( 人) , 则5 + 1 = 6 辆; 然后如果只租小汽车需要租多少辆, 可以将整个班级以6 个人分成一个小组, 然后直观的进行展示,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应该需要7 + 1 = 8 辆。通过数学思维的灌输和数学活动实践的应用, 学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因而兴趣被激发学习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课堂的总结也非常的关键, 总结是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进行解疑答惑, 除了总结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数学思维的提炼, 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 也是以后理科各个学科的基础,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发展, 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学校需要积极的相应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创新和开拓丰富教学方式。另外, 需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或者引进新型的教育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多进行数学活动实践,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之中, 实现新课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终极目标。

摘要: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让教学活动回归于生活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范璐璐.解析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6) .

[2]姜嫦君, 刘静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

数学思想与三角问题 篇9

一、换元思想

解数学题时, 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 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 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 这叫换元法。对于一些数学关系式, 由于表现出来的特点不清晰, 不好寻求其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一些结构特点, 进行恰当的换元, 使之转化为有“规律”的结构,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已知x2+4 y2=4, 求M=x2+2xy+4 y2+x+2 y的最大值。

【解析】设x=2cosθ, y=sinθ (-π<θ<π) ,

∴当时, M的最大值为

【方法小结】代数式求最值问题, 若代数式中含有关于x、y的二次式可把其换元成三角函数;在三角函数式中, 若同时含有sinα±cosα与sinαcosα, 可利用换元思想将其转化。

二、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 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 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 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 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由于三角函数的值及性质受角所在象限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角所在的不同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例】已知角α的顶点在原点, 始边为x轴的非负半轴, 若角α终边经过点求cosα的值。

【解析】依题意, PO到原点PO的距离为

∴点PO在第二或第三象限,

故角α是第二象限角或第三象限角,

当α是第二象限角时,

当α是第三象限角时,

【方法小结】在三角函数运算中, 有关三角函数所在象限的选取常需要进行讨论。

三、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 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 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数形结合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使问题化难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例】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可看作是定点 (2, 2) 与动点 (cos x, sin x) 的连线的斜率, 而动点 (cos x, , sin x) 又满足sin2 x+cos2 x=1, 故问题转化为求定点 (2, 2) 与单位圆上的点的连线的斜率的最值问题, 依据数形结合不难得知, 当连线与圆相切时取得最值, 解得

【方法小结】通过适当的转化,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是解决三角函数最值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 就是转化和归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常常将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某种转化, 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然后通过现有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的解答, 这就是化归方法的基本思想。

【例】求函数y=cos2 x-3cos x+2的最小值。

【解析】令t=cos x

当t∈[-1, 1]时, 函数递减,

∴当t∈=1时, 函数y有最小值为0。

【方法小结】利用化归思想将三角函数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渗透在数学的各部分内容中。函数的思想, 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建立函数关系, 运用函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方法在于揭示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 重在对问题的变量的动态研究, 从变量的运动变化、联系和发展角度拓宽解题思路。

【例】已知sin x+2cos y=2, 求2sin x+cos y的取值范围。

【解析】设2sin x+cos y=a,

解得故2sin x+cos y的取值范围是

关于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与逻辑思考 篇10

关键词:行政伦理,公共管理,制度伦理,个体伦理

行政伦理学是伦理学与行政学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行政伦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既是伦理学发展成熟后的逻辑必然, 也是现代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现实社会的众多困境, 寻找理论支撑所产生的结果。因而可以说, 行政伦理学的诞生是伦理学和公共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交互回应的产物契合了。“以德治国”的内涵要求, 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范式为人治、法治到德治, 行政伦理伴随在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行政伦理适应了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受到广泛关注, 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浪潮, 较多的被应用于腐败廉政治理领域。同时, 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增强政府合法性有重要意义。回顾行政伦理的产生背景, 可以发现两条历史线索:一方面是行政伦理从单纯的理论框架构架到公共管理的事件中转变, 更多的面向实践来研究;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研究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 从重技术工具转向体制内部文化机制构建, 为行政伦理思想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中国古代, 不乏颇具思想内涵的行政伦理, 但大多散见于各个孤本, 未有专著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我国当代, 以张康之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专注于行政伦理研究, 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其中以《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为代表。

一、我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萌芽

1.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行政伦理思想萌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诸侯割据, 各自称霸一方, 思想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 各类伦理思想层出不穷。早起朴素行政伦理思想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建立了以“仁”和“礼”为内核的价值体系, 强调为官之人需“修己正身、学思结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执两用中、以义制利、和而不同、举贤远佞以民为本”, 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在今天的政府制度中也有体现。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 之所以有丑恶的行为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主张人要“无欲”“无为”“无争”, 引言之, 官员不要因追求利益而失去理智,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重视义利, 官员谋求的是公共利益, 众人获益就是自己获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代徳, 以强有力的暴力机构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2. 秦汉时期至五四前期

秦汉时期, 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社会繁荣, 国家富强, 传统的“三纲五常”思想开始确立, 以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为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君臣关系是一对天定的、永恒不变的关系:君为主, 臣为从, 为最初的官僚层级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充指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状况决定的, 颇受“衣食足而知荣辱”观念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时期, 动乱不堪, 思想具有教化意义, 儒、道、佛融合发展, 都劝人从善从良, 寻求精神寄托, 具有消极倾向。到了隋唐, 以韩愈为代表将儒家进一步发扬光大。宋代以后出现了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达到顶峰。清末之后, 以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的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在梳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发现, 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 宗教成为统治者愚民的工具。行政伦理思想是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的,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封建体制被确立, 贯穿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对后来的中国行政伦理思想影响深远。明初洪应明的《菜根谭》, 收集了各种为官为人处世的哲理信条, 直至今日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西方行政伦理思想发展史

1. 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发轫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里特认为“公正让人尽义务”,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是围绕正义来构建政治体系的。而最早意识到行政伦理的是伊顿, 1880年他在《英国公务员考试》一文中提出将公务员改革作为一个道德行为提出, 这一举动被称为西方行政伦理学研究的起点。伊顿对腐败而专制的政权极度不满, 倡导公务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先锋者, 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清正和道德崇高的验金石。虽然他的研究未得以深入下去, 但将宗教伦理思想引进到行政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谈到正式关注行政伦理并初步提出一定理论的学者是行政学的鼻祖威尔逊, 在其《公共行政之研究》 (1887年) 中指出美国现存的文官制度对行政伦理思想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对良好政风形成的促进作用是正面的。在完善行政监督的前提下, 他鼓励将权力集中起来, 权、责、利的理论架构雏形开始显现, 充分利用“金鱼缸效应”控制好官员的权力。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 (1990年) 对政治行政二分原则作了进一步阐释, 指出所有政府体制中政府功能包括“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 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协调而不是分离, 调节的路径是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 行政的适度集权化以及法外调节, 开始了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初步研究。

综合分析, 早期的研究者注重的是公共行政制度的建立以及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问题, 行政伦理并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行政伦理只是他们研究中一个很小方面的附属产物, 但并不是他们的重点研究领域, 因而此时的行政伦理还是非常模糊的。

2. 西方行政伦理思想创立

20世纪30年代, 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受到批判, 研究行政伦理的价值初现端倪, 学术成果日益增多。迪莫克质疑“效率”价值的有效性, 进而引申出行政伦理作为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工具的重要性, 最后上升为行政哲学的高度, 一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都将推进政府的工作效率。高斯《现代行政重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允许官员拥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相信个人主观判断和道德判断, 这是人性本善论的体现。1949年, 莫斯顿·马克斯出版了专著《行政伦理字与法律规则》, 主张建立系统的“行政伦理学”, 用以研究行政过程中的种种伦理问题。阿普尔比和利斯等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在1952年分别出版了《民主政府的道德与管理》和《政策决策伦理学》两部著作, 为行政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式的行政伦理思想诞生于美国, 这与美国建国初期社会发展状况分不开的, 其行政实践中包含了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19世纪后半期, 围绕行政管理的效率化、科学化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追求被推向极端, 而伦理的、道德的等价值因素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 政治与行政分法的行政学理论框架受到抨击, 以价值中立的眼光审视行政执行的思维定势开始动摇, 它对行政问题的现实解释力受到质疑。

3. 西方行政伦理思想的丰富与成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 学者在研究中更多的注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重要来源学科的政治学却被忽略了, 从而产生了价值悖论, 技术理性回归到文化理性。弗雷德里克森在其《走向新公共行政》中第一次分析了社会公平、回应性、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等价值理念, 指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 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罗尔斯的《正义论》 (1971年) 的出现标志哲学家开始关切行政伦理, 重视实践哲学的研究价值。书中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 这是民主组织体制中必不可少的。加上20世纪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 (行政伦理学科产生与发展产生的重要推力) , 美国公共行政学专门小组撰写的权威研究报告《水门:对负责政府的含义》, 结束语题为《伦理与公职》, 引起了人们对政府伦理的重视。加之经济危机出现, 滞涨时期出现很多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加快了美国行政伦理的发展进程。卡特政府于1978年提交国会并通过《美国政府伦理法》, 联邦政府设立伦理办公室, 颁布美国行政官员伦理指导准则。

4. 西方行政伦理思想的新探索

20世纪80年代, 行政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已经成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一阶段的著作有:库珀《负责任的人员》 (1986年) 、登哈特《公共事务中的伦理学:解决公共组织中的道德困境》 (1988年) 、路易斯《公务中的道德挑战》 (1991年) 以及库珀《行政伦理学手册》 (1994年) 。这些著作都是对前人理论的集大成者, 并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挖掘, 能够在政府事务中得以应用, 其实践应用的效应已经产生。至此, 一门应用伦理学科的理论框架构建完毕, 有力的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完善。值得一提的是, 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一书自1982年出版以来, 深受美国公共行政人员的喜爱, 被评为公共管理学科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 目前中国市场上畅销的是第四版的翻译版, 是库珀于1998年6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修订的最新成果。

三、我国行政伦理词源解析

黑格尔认为:“民族是伦理的实体, 伦理是民族的精神。”行政伦理是特定文化情景中产生的, 深深的烙上了民族印记的一种文化。因每个民族的内在文化属性的差异, 不同土壤上滋生出的行政理论存在一些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伦理即为人理, 是人之为人的道理。

《说文解字》中“伦”字为:“伦, 从人, 仑声, 辈, 也, 明道也。”引申到公共行政领域, 则诠释为政府伦理的主体是人, 职能分工明确, 下级对上级负责, 这是官僚体制最好的设计原则。“理”字的本意是根据玉石的纹路“治玉石”。解释为:“理, 从玉, 里声, 良止切。引申之, “理”是用来引导和限制人行为的规范、原则、制度, 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药方”。根据行政体系中个体的特长, 合理配置岗位, 人尽其用, 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每个个体的潜能, 运用内在的道德给个体加上“紧箍咒”, 就能寻求到社会有序管理之“理”。我国学者对行政伦理所下定义有:行政伦理, 也叫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行政伦理, 道德责任, 行政道德等。

就行政人员个体而言, 有学者指出:“行政伦理指调控政府及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则的总和。”也有人定义为, “行政伦理是指国家公务员, 特别是有领导职务的高中级公务员即领导干部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的总和”。

就行政机关群体而言,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与行政道德的总和。陈振明认为行政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 以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在伦理性质的意义上, 行政伦理由制度伦理 (即公共政策伦理) 、行为伦理和美德伦理所构成。有学者指出:“行政伦理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必须承担的道德意义上的责任, 其主要依靠行政人员的伦理自律性和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的追究机制来实现。”

传统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官德是行政伦理的内核, 外核为适应新形势而衍生出来的新文化, 二者为包含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进。行政伦理的生效可以降低官员腐败的道德风险, 对行政人员个体思想产生影响, 最终树立起“公共性”的执政理念, 限制利己主义的作用范围, 进行将其扩散到整个机构组织中, 形成行政伦理的组织文化, 这也是行政文化定义的逻辑起点。

四、简要评价与思考

库珀曾讲:“美德可以在公共行政中抵御腐败行为时发挥作用”, 行政伦理的内核道德, 是基于人性本来发展而来的, 对现阶段政府治理有着理论参考价值。学者们围绕行政人员自由裁量权和对行政职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的争论促使行政伦理学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就目前发达国家伦理建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健全的法制化伦理规范、多层次多方面的伦理监督机制、行政伦理咨询队伍咨询和机构建制。未来行政伦理发展方向是由控制导向转为服务导向, 效率转为公正, 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 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整合机制, 在变革上谋求德治和法治的结合。

建立起行政伦理, 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的合法性也随之增加。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保证政令运行顺畅, 公众对政府的决策的认同以及政府公共政策效果都会得到明显改善。行政伦理可分解为组织伦理和个体伦理, 其中组织是政府组织中存在的制度、规章、规范等, 个体伦理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公务员, 要求他们要“守法、负责、公正、廉洁”。行政伦理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美德与公德的结合。在现实的操作中, 行政人员会面对抉择困境, 库珀表述为责任的冲突, 其类型有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利益冲突

行政人员需要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培养自己的行政良心, 增强对现有体制的认同感, 这是其主观责任。客观责任表现为: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来自上级的指示精神、公众的期待。从纽伦堡审判中可以得到启示:作为理性且成熟的个人, 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普通公民义务大于特定职业义务。面对行政伦理的失范, 目前已经获得公认的途径是:外部控制 (底线刚性) 和内部控制 (根植信仰) 。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形成了以礼为核心和以派系为核心的伦理行政, 伦理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和工具, 最终导致官民互动性降低和大规模腐败产生, 成为政治体制的一块诟病, 也是当前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一大障碍。在中国特色的行政伦理需将自上而下的制度伦理和自下而上的公民精神培育相结合, 以实现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性政府的目标。中西方行政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比较, 中国行政伦理有强大的儒家文化理论作支撑, 而西方在这一点上就显得十分匮乏, 其道德基础来源于法制思想。在研究中, 中西方行政伦理是作为附属物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起初都为得到人们的重视, 都是因现实的需要而被挖掘出来, 发展趋势为递增, 独立的行政伦理学科已然成型。

参考文献

[1]罗蔚.美国公共行政伦理话语的理论建构——以话题关注与理论模型为视点[D].中山大学, 2007.

[2]朱贻庭, 崔宜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邵春明, 王驰.西方行政伦理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1) :48-50.

[4]鄯爱红, 胡林英.公共行政伦理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价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2) :19-23.

[5]吕同舟.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伦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6) :106-111.

[6]高丹.公平与价值——弗雷德里克森行政伦理思想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08) :246-250.

[7]邵侃.从伦理行政到行政伦理[J].改革与开放, 2014 (14) :7-8.

[8]江荣海, 佟福玲.中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与现代行政伦理学[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03) :20-28.

[9][美]库珀.公共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62-149.

上一篇: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下一篇:票据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