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2024-08-02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精选十篇)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1

一、师范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学校定位目标不明确, 办学理念模糊。

师范高职院校往往师范类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但高职教育办学历史都比较短。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不例外, 该校有70多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 可会计职业教育的办学时间很短, 不到10年。现在师范高职院校处在两难的境界, 由于师范的历史出身, 注定了师范高职院校不管是从师资还是从教学硬件来看, 其优势在于师范办学, 但专科层次的师范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越来越难, 形势逼迫学校要发展非师范专业, 而非师范专业又是学校办学的弱项。是甩开历史沉重包袱大力发展会计等非师范专业, 还是传承优势走“专升本”的道路?这成了师范高职院校两难的抉择。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和认可度使师范高职院虽然想要办好高职教育, 但更想通过努力把学校办成本科院校, 似乎只有“专升本”学校才有出路。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把“专升本”定为学校发展目标, 但这显然有悖于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 也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变形走样, 难以真正显现办学特色。

(二) 高职教育办学时间短, 实践条件差。

师范高职院校开始办学时往往只有师范类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后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 这虽然已经成为共识,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能真正做到的却较少, 而师范高职院校能做到的就更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师范高职院校办高职教育的经验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生源不稳定、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这些师范高职院校即使想真正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 也要有一段过程。虽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在招生与就业方面都不错, 学校也有意往该专业倾斜, 但毕竟办学时间短, 经验不足, 要发展的非师范专业又那么多, 对会计专业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就有限了。当别的学校如火如荼进行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时候, 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一些基本的实训室都没有, 这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能赶上的。实训条件差是师范高职院校的通病, 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投入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所处的环境能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的企业也不多, 企业在与高职院校联姻方面也没足够的热情, 导致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三) 生源每况愈下, 会计课改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是培养目标的不同而非学术层次的不同, 因此高职教育同样期待和呼唤优秀生源。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客观上使高职院校成为接受一部分不具备高等教育条件的学生的场所,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属于“学习困难者”。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批次放在最后, 且收费标准不低, 也使得一些成绩较好的本科“落榜生”不愿报考, 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择生源。加上招生政策客观失调, 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稳定, 注重短期效益, 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3年前招录的学生入校成绩极少低于300分, 而近3年的生源一年比一年差, 变成高于300分的为少数, 低于300分的为大多数。入校学习的学生总体素质偏低, 具体表现为“四不”和“三差”, “四不”即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三差”即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差、学习能力差。如果再完全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会出现学生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 不能做的局面, 久而久之, 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 因此会计课改迫在眉睫。

(四) 教学目标与证书考取目标不配合。

许多师范高职院校其中也包括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 课程教学目标与证书获取目标不能形成合力。课程教学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要求, 没有考虑和兼顾证书考试科目的内容要求。学生为了参加证书考试, 学校还要组织专门的辅导, 增大了日常工作量。实际上,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会计专业教学应当把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课程标准, 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合起来, 让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辅相成。

(五) 师资力量不足, 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专任教师只有4位, 师资力量不足, 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各师范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 生师比严重超标, 常出现2、3位教师撑起一个专业, 甚至有1位老师撑起一个专业的情况, 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 虽有高学历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工作经历, 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教师, 社会参与度低, 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从客观情况来看, 教师教学工作负担沉重、沿用本科院校的职称评聘标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六) 办学经费不足, 专业建设投入少。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 教学经费投入相对较多, 办学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目前大多由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举办, 多未将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纳入财政计划, 只有少数属国家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才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师范高职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绝大多数为新建, 底子薄, 有的甚至债台高筑。由于经费投入渠道不畅, 经费短缺, 硬件建设跟不上提升层次和扩大规模的需要, 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学要求, 办学质量难以保证。一般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作为经费来源, 能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很少。师范高职院校处境就更困难, 因为很多师范高职院校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样把“专升本”定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要升本, 硬件就必须要达到教育部的升本条件, 如此师范高职院校大多忙于征地扩建或进行硬件改造, 更无经费进行专业建设。办学经费主要依赖学费, 经费不足只能依靠扩大招生, 但专业建设投入少办学就很难有显著成效, 办学没特色就影响招生, 现在师范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着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师范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 明确办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许多师范高职院校把“专升本”定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后的结果, 同时也决定了专业建设投入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 各师范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选定几个专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 把选定的专业打造成特色专业、精品专业, 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 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树立办学的优良口碑。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现在整个桂林地区只有两所高职院校, 其他的都为本科院校, 对于会计专业来讲, 这是发展的有利点, 本科院校毕业生一般不太愿意去中小型企业就业, 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就业的空间就很大, 就业形势会很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最近两届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 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5%以上, 根据毕业学生们反映他们很多同学就业的单位只有一个会计。正因为如此,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把会计专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 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等政策上向这几个重点专业倾斜。

正确的办学理念除准确的目标定位之外, 还包括正确的质量意识、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和教育营销观念等。以学生为本位, 把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放在首位, 贯彻以服务社会、建设地方经济为宗旨, 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在人才规格和数量上实现“量身定做”、“以销定产”,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 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驱动、以专业技能为核心”,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 多渠道开发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改善实训条件。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故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例。师范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办学时间短, 实践教学经费有限, 实践条件差, 这些高职院校在增加实训建设投入、加强实验室统一管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 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习基地, 开发规模大、技术新、设备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对于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取的措施是整合相关专业共建实训室, 比如整合会计、人力资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实训室, 共建实训室可以节省硬件设施的重复投入, 只要分别安装上各自的专业教学软件, 即可满足各专业的实践实训。共建实训室可以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比如ERP沙盘模拟实训软件即可为4个专业所共享。此外, 实训室共享加强了不同专业的师生的交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组织4个不同专业的教师们共同开发跨专业的实训教材, 以跨专业的实训教材为基础, 以各专业的专项实训为补充, 来提高实训实践的教学水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是迅速提升实训条件的捷径。在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方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措施是一方面由学校教务处实践办积极与省内外的单位联系筹建实训基地, 现在不光在本省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企业, 在广州、上海等地也有合作实训企业;另一方面是积极利用学校教师的资源开拓实训合作企业, 比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就是由会计专业的老师们利用私人资源联系建立的实训基地, 这些实训基地有家属上班的工商与税务等政府部门、有亲戚们开办的公司、还有朋友的会计师或税务师事务所等。经过多方努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训条件这几年有了极大的改善。

(三) 建设“双师型”、“技能型”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惟有强大的教师阵营, 才能发展专业, 吸引生源, 争取课题, 多出成果, 才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和办学效益。建立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技能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师范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双师型”、“技能型”师资, 解决的有限的措施是“外引内育”政策。“外引”指直接引进行业专家到校内教学, 比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货币银行学》及《点钞技术》这两门课程直接聘请银行从业人员到校内教学, 而《成本会计》与《财务报表分析》也是直接聘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会计人员进行教学。“外引”校外行业专家教学, 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手头又有第一手实训资料, 所以参与其课程的学生反响优良。因此, “外引”是迅速解决“技能型”师资短缺的有效捷径。“内育”是指通过多项实质性措施把校内教师培育成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内育”的方式有脱产进修、鼓励自主创业以及校外兼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专家等方式。

(四) 吸引各方投资, 增加专业建设投入。

师范高职院校一般都不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高职院校, 一般很难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财政总支出一定的情况下, 要获得更多的政府投入, 学校就必须积极公关, 大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地方财政落实教学基本建设经费若有困难的话, 应在地方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争取政府增加对高职院校的年度事业拨款, 力争使高职全日制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不低于本科院校。除大力争取地方政府投入外, 还应广泛吸收社会投资, 比如现在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采取“以经营权换产权”的形式进行建设, 即投资方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后, 产权归学校所有。吸收社会资金办学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教学外包”, 即把一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实践教学部分分包给社会机构或合作企业。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把会计专业的部分实践实训分包给会计师事务所,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专业的部分实训进行培训。

(五)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生源每况日下, 面对入学成绩参差不齐的生源现状,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 因此实施分级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学生基础越来越差, 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教学适应企业需求, 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就业的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 坚持以“知识为基础, 实践为保证, 能力为本位”;做到多案例、少灌输, 多“黑箱”、少演绎, 多实践、少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合理安排教学, 使能力训练与不同阶段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形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以能力建构为主, 抓住技能培养这一核心,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综合性, 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 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施展的天地。此外, 还应改革课程考核, 要强调考试内容的多元化、考试时间分散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摒弃传统期末集中单一的理论化笔试, 使学生期末像平时, 平时像期末, 学得更加扎实。

对于一般师范高职院校来讲,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如果完全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本教材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是有困难的。师范高职院校只能以该教学模式的内涵精神对本校的课程系统进行部分的改革, 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该校会计专业的师资比较缺乏, 平时老师们的教学任务就很重, 根本没时间与精力去系统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材, 生源又每况日下, 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现实的需求,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在经费与师资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怎么进行教学改革?只能先就比较紧急的部分进行改革。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取的措施是, 大幅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而且一改过去一门课程上完以后集中实训的模式, 实践教学模块化、分散化、任务化, 比如上完《基础会计》的记账凭证这章即以仿真的资料进行记账凭证的实训, 尽量做到边学边做, 学做结合。

针对教学与考证相分离的这一状况,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没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全重构, 只是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达到教学与考证相统一, 例如《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原来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 这门课教学用的是“用友”软件, 而广西区考证用的是“金蝶”软件, 按原来的教学计划, 大一、大二的学生要考证都必须参加《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 现在把原来教学计划《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分解成两门课———《初级会计电算化》和《用友ERP应用教程》, 《初级会计电算化》直接用考证教材上课, 这门课提前到第二学期, 而《用友ERP应用教程》这门课还是安排在第四学期, 分解后总课时没有多少变化, 但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也使课程设置更系统、更连贯, 如此使教学与考证相统一。

三、师范高职院校因地制宜打造专业特色, 增强竞争力

师范高职院校对非师范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在人、财、物上往往不占优势, 那师范高职院校对非师范类专业的高职教育是否就完全丧失了竞争优势?答案是否定的。师范高职院校对非师范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在人、财、物上虽然不占优势, 但其在人文社科等方面一定有各自的优势, 充分利用其优势也能打造专业特色, 增强学校竞争力。每一所学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风俗、历史传统等社会环境不同, 其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传统和教育特长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这些教学特色或特长, 是学校的亮点也是学校核心的竞争力, 充分利用这些传统优势于教学, 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本校艺术教育历史悠久, 艺术教育水平比较高, 学校的立校原则之一是艺术兴学, 本校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优势, 打造特色教学平台, 把艺术教育的特长渗透于非师范教育中, 开设了一些综合类艺术教育与各专业特点的特色课程, 比如会计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有:着装与色彩搭配、三笔一划、财会书法、口才与演讲、音乐欣赏和舞蹈与形体艺术等。这样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开设这些课程的直接效果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在着装、礼仪、书写等方面比入校时有了极大的提高。每个学校的核心优势是不一样的, 但都有可利用之处, 充分利用将形成鲜明的特色教学, 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2

师范类专业本专科技能考试的通知

一、上半年开考科目(3月10日—30日报名,5月考试)

1.物理教育专业:《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2.化学教育专业:《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3.生物教育专业:《生态学概论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

4.地理教育专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二、下半年开考科目(9月10日—30日报名,10月考试)

1.物理教育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

2.化学教育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

3.生物教育专业:《计算机辅助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4.数学教育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二)》。

三、下半年开考科目(3月10日—30日报名,10月考试)

1.英语教育专业:《口译与听力》

2.学前教育专科:《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

四、考试费用

每课次60元(苏教财[2001]139号、苏价费[2001]310号、苏财综

[2001]171号联合发文),辅导费按规定另收(考生自愿)。

五、报名方法

每年两次报名,上半年3月10日—3月30日;下半年9月10日—9月30日(以汇款的邮戳时间为准)。由考生将考试费直接寄到“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7-2号信箱,自学考试办公室收,邮编210013”。在汇款单的附言栏内要填写考生的准考证号、报考课程、以及联系电话。逾期不予办理。

六、考试时间

考生在每年的3月初和9月初,登录“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网站http://jxjy.jsie.edu.cn/”,查看考试信息,我院自考办也会根据

考生报名的移动号码,短信通知考生本人参加考试。考试一般安排在5月和10月。考生应按通知规定的时间准时来校参加考试。

七、注意事项

1.汇款单附言栏的内容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汇款单不许合用。

2.不按时来校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律以弃考论处,所寄考试费概不退还。

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联系电话:025—83758193。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3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規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莲,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4

职业教育做为促使一个人职业化完成的教育活动, 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通常人们用职业技能的掌握状况对职业教育进行考量, 认为职业技能是基于操作层面, 强调职业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行动导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对于职业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 经常有学生带着学习操作技能的思维考量管理类专业技能, 经常会问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学会了什么, 学生得到的技能是什么?基于操作层面的管理技能就显得有些模糊, 管理技能如何实现操作, 也是困扰着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问题。

基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都力图回答专业核心技能的问题。什么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技能, 如何实现管理技能的操作和实践性的培养和训练, 是管理类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 各类职业院校都认识到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建设和应用问题的重要性, 有很多在理论上的思考, 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直接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到目前, 多数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仍然沿用着学科教育教学模式, 难以实现管理技能的实践性。

2.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

在这里, 我们的研究客体是所有有行业依托、以管理为核心词的各类职业教育专业。如物业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等。在实际的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中, 管理核心技能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 从对毕业生的走访和调查的情况来看, 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核心技能是模糊的, 不能准确界定自己的核心技能在哪里?到用人单位不能很好定位并施展专业才能。专业技能培养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对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认识模糊

对于各种以管理为核心词的专业中, 如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类似专业, 当人们问及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时, 不同清晰界定行业技能和管理核心技能的边界, 有的说的就是行业操作技能, 有的说的是管理技能。在专业培养过程中, 分不清管理技能和行业操作类技能的培养差别, 同时, 高职院校依靠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核心技能整合的举措不多, 未能实现在内容、方法和培养手段上的互补与互渗。致使管理类专业特色不明显, 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不清晰。

在各类人才招聘会调查了解到, 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他们最关注的恰恰是这些可以适应不同岗位工作的核心技能, 这种放在各种岗位上总会让工作有起色的能力, 这说明了管理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培训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商业管理能力等。

(2) 培养方案缺乏对核心技能的强化

由于对管理核心技能认识不足, 在培养方案上对专业核心体系的内容、要求、层次等问题不能突出。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如何基于管理工作活动过程培养其对岗位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 导致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

(3) 缺乏管理技能标准

由于对核心技能的内涵的理解不够, 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不明确, 缺乏能力标准, 未能对管理核心能力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 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渗透比较薄弱, 教学大纲未能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核心技能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 对核心技能应有的要求也未能清晰表述。在专业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核心技能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 未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贯穿其中, 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管理核心技能教育与引导, 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脱节。

(4) 核心技能培养在方法上缺少有效的机制

由于核心技能不可能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 需要行动导向的教学和实践才能实现.它要求培养方法要有真实情境的体验和参与, 强调行动.因此在训练方法上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5) 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管理专业的考评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 缺乏管理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性, 评价体系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 不改变评价体系, 就只能培养出理论考试型学生, 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技能。

3.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的内涵

在实际的职业教育工作中, 管理专业多与行业或职业结合, 以管理为核心词, 形成管理类专业, 如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 少有以管理直接命名的专业。这样的专业设计, 让人们有可能用行业技术技能代替专业技能, 那么不同的专业都有管理核心词, 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呢?他们共同的技能是什么呢?这些共同的技能应该是以管理为核心词的不同专业学生共同拥有的核心技能。

核心技能理论是新职业主义的核心理论,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内容。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核心技能的理解, 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应该有如下理解。它同样包括三种理解:第一所有管理专业都要掌握, 这是对专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的理解;第二, 是管理类专业核心的重要的专业技能, 这是从专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对它的理解;第三, 关键的教学过程, 是教与学的策略, 它是从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的角度对它的理解;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理解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即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在不同管理工作岗位上通用的技能, 它是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有的技能, 在岗位工作上具有通用的广泛的可迁移性。具有了这样的核心技能, 可以使从业者可能在不同领域的管理岗位上具有从事岗位工作和岗位成长的能力。

4.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

在课题的研究, 我们做了两方面的调研, 一是从学生就业岗位群出发, 从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技能的角度, 分析所需的核心技能.另一方面是从管理工作过程的角度 (以物业公司工作流程作为分析对象) , 对岗位工作技能进行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 总结了岗位所需管理技能.并进行一般性抽象.在基于工作流程的技能研究中, 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层次哪个岗位的工作过程, 都离不开管理职能的实施, 即要针对不同岗位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工作.从工作行为状态来看, 还要进行决策和过程协调。由此我们界定管理专业核心技能

管理专业核心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能。按如上的理解, 不管是什么领域, , 如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 不管是什么层次上的岗位工作在最终都要履行管理的通用职能工作, 管理的价值是合理组织资源, 并维护资源关系, 促进目标实现。基本行为技能是沟通和决策, 其具体职能是针对各类组织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由此我们界定管理核心技能如下图。

5.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策略

通过对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研究, 我们在管理专业的培训策略和教与学活动的设计上, 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变, 已形成符合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体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其它技术操作类专业不同, 它更强调学生的行动力而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出发, 以多元智能、情境教育、体验教育等理论为观念转变的先导, 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进而建立起核心技能培养的特定模式。从内容和方法和培养路径上进行系统设计。

(1) 系统策略:

对职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改革。确立明确的核心技能培训目标, 在整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 并由此确立培养方案, 设计培养过程。通过梳理人才培养方案, 整合能力体系, 建立能力标准, 改革教学内容, 改变核心技能培养整体规划不够, 能力目标不明确的状况;把管理类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

从培养方案上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明确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以技能模块进行分类, 对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让教学双方明确, 我们所学的课程是为哪项技能做训练的, 通过课程要实现什么样的行动能力。

从课程内容上明确技能标准, 要从技能要求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要有明确的技能标准, 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强调行动要求。

(2) 方法策略:

对职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改革。在培养方法的设计原则上, 强调行动导向。建立适合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方法体系。从教学方法上要基于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让课堂成为教与学双方共同的课堂, 改变传统的单边教学模式。要进行从互动式到参与式到体验式不断渐进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让学生成为行动的主体。在管理专业教学中, 我们课程强调以行动导向式作业做为突破口, 为项目式作业为主, 让学生自主行动, 设计各种路径采集信息, 多方访问、沟通和协调, 完成教学项目的要求, 在课程成为学生汇报和展示才能的平台。教师的教学重心则从内容的陈述转移到课程项目的设计和辅导上来。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 要让实践教学走上企业, 走上岗位,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不断参加社会实践, 要在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3) 评价策略:

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开展能力本位评价。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 开展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 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 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 构建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 。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项目验收, 任务解决等多种测评体系, 对学生进行基于职业能力的360度测评, 通过测评, 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信心, 而不是考试能力的信心。当然也可以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考评, 比如通用管理能力测评体系。

(4) 多元培养策略:

在高职教育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除了开展课程改革以外, 还要通过专业教学、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渗透核心能力培养, 形成全方位的核心技能培养网络。通过营造职业环境, 引入企业文化等促进其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在校园生活方面, 学生社团、网络生活、寝室文化、创业活动是培养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创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 探索准社会化社团管理模式, 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环境, 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社区, 组织学生创业活动, 在此引导下, 锻炼核心技能。

总之, 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个长期的工作, 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 即要明确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 又要找到合适的培养方法和路径, 使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更有价值,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春利, 李大伟.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4]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叶萍.通用管理实务.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6]邢以群.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美]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4.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5

1.机械识图

【知识范围】

(1)机械识图常识

(2)机件的表达方式

(3)零件图

(4)装配图

【能力要求】

(1)了解国家机械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理解正投影的概念,掌握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2)理解并能识读机件的基本识图、简单的剖视图和断面图。

(3)掌握零件图的基本内容、零件的表达形式;了解零件几何精度指标的基本概念及符号标注;掌握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常用标准件的结构及规定画法,能正确识读典型零件的零件图;掌握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方法。

2.常用工程材料

【知识范围】

(1)常用金属材料

(2)工程塑料

【能力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的类型、用途、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了解工程用钢和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规格、性能用途,能查阅相关手册。

(2)了解通用塑料及工程塑料的基本性能和用途。

3.钳工基础

【知识范围】

钳工基本量具

【能力要求】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6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 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 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 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 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 课程性质为必修, 课时为5个, 安排在大一上学期, 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 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 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 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 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 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 共发放500张问卷, 回收496张, 回收率为99.2%, 其中有效问卷为462, 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 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 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 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 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 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 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 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 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 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 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43.5%的学生尚不清晰, 13.2%的学生从未想过, 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 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 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 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 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 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 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 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 (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 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 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 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 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 课业负担较重, 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 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 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 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 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 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 设立职业体验营, 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 提高其就业技能,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 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莲, 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2)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7

树立“管理是一门技术”的科学观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人们普遍认为管理与机械、建筑等理工类专业相比, 管理不重要。这种倾向思维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管理存在错误的或者说片面的认识。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管理是“纸上谈兵”, 很空很虚,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甚至有些人认为管理是不用学的, 不用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 通过实践经验就能搞好管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管理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项技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 其综合性是很强的。它不同于人文学科, 单纯的理论研究, 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由于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管理中运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理工类学科的知识越来越多, 管理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比如, 运输路线的选择、库存控制模型、工厂仓库等据点的选址。这些都要运用数学、运筹学的知识, 都包含了很高的技术。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 是很难掌握和运用的。

明确大学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工作能力

几乎每一届的毕业生都会有“大学学的知识根本没用”、“老师讲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等类似的反馈信息。可能是受此影响, 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中也大幅度减少理论课程, 而取而代之以各种实操课程。对此, 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家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差。职业院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没有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工作后就一定要用得着。后者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

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是对大学生人才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和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人才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深造, 读研读博, 理论研究的学者型;一类是终止学生生涯进入社会大舞台的参加工作型。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一流二流大学的学生相比, 大概更多的学生是要终止学生生涯参加工作。本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应较一般大学的课程增加实操课程相应减少少量的理论课程。但实操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应过大。因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对职业院校参加工作型的学生而言。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1. 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不是工作能

力。有一个道理是人尽皆知的, 帮助贫穷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大笔钱而是培养他挣钱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尤其是大学生。学生到了大学阶段, 基本的读写能力都已具备, 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拼音和字词进入大学, 而是为了能力, 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为了各种各样的能力而进入大学, 大学只能也只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因为理论和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作为老师我们很难传授给他们所有的知识, 甚至难以传授给他们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 今天最新最前沿的观点明天可能就是昨日黄花了,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我们只能传授给他们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 这样离开学校后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他们不会再措手不及, 能理解、接纳这些最新最前沿的理论。

2. 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理论却是很有限。

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且三百六十五行隔行如隔山, 企业的实际状况也因此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面对个性化的企业状况, 理论不可能满足每个企业对管理的个性化需求而只能是提供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把共性化的原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符合本企业个性化需要的个性化管理模式就成为顺理成章而且科学、可行的办法, 而这种个性化管理模式依赖于学习、创新能力。没有一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基本上是不可能能够运用共性化的理论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3. 正确理解、把握“职业技能”。

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是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因此很多学校都直接或间接地把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相挂钩。也就是说, 建议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至少一个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 而在各种技能证书中, 以管理类专业为最多。单单一个物流管理专业就有物流师三个等级:采购师、供应链经理等。在一些人看来, 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 甚至一些人只要拥有这个证书就说明持证人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事实果真如此吗?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8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 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 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 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 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 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 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 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 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 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 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 分析社会人才需求, 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 找准自己的位置, 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 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 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 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 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 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 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 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 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 (1) 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 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2) 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 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 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 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 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 面向经济建设, 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 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 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 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 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 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 而且做到有的放矢, 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 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 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 以Internet为媒体,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 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 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 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 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 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 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 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 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 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 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 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 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 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 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 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 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 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 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 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 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 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 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 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 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 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 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 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 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 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 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 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 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 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 可用作设计入门, 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 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 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 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 (TIA) 卡车巡展”, 在学院内进行, 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 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 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 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 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 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 但要完成开题报告, 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从完成情况看, 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 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 学生反映非常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职业院校以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然而,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 毕业设计环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院,机电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教育与职业[M].北京:中国职业教育社, 2007.

[2]易弘可.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9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专业中, 很多学校开设了《摄影基础》课程, 如与工民建相关的专业, 旅游服务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 等等。这些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课时少, 有的作为选修课, 处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边缘课程的位置。为了上好该课, 一些任课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改革, 主要集中在教材选用、课程目标及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轻重、实践场地硬件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有以下几种趋势。

1.摄影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偏重新方法新技术。

有专业教师认为, 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与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数码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 应该着力进行摄影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改革, 教材中应及时提供最新的学科和技能知识, 增加实验项目。如:图像处理、影像编辑、数码照片修饰等, 并及时补充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 从而使社会需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接轨。

2.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偏重于实践。

有专家提出,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传统摄影教学的基础上, 改变《摄影基础》以往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 调整课时的分配;坚持以传统摄影知识为基础, 以数码摄影操作技术为学习重点, 将数码摄影实践部分的课程比例加重, 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创新需要。

3.教学实践设备与实践平台建设偏重于加大专业设施的投入。

有的摄影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 只有保证摄影硬件设备更新与发展才能保证学生摄影实践能力与摄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加强学校摄影与摄像、多媒体、广告等实验室资源建设, 拓展学生自主实验的资源, 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他们认为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实践平台建设只有通过加大学校的专业硬件建设, 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 相对独立的操作平台, 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4.师资的建设偏重于专业性, 对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不够。

有教师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摄影师资队伍建设, 就应该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 是国际性的, 不分国界、肤色和语言。因此要不断提高摄影教师的素质, 应使教师全方位了解世界摄影的尖端知识、技巧和方法。要更新理念并灵活运用先进思想, 渗透于教学, 提高学生的认识, 从而实现我国摄影教育与世界摄影教育的接轨。应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培训, 参与国际教育论坛、学术研讨班, 并以此为任课教师主要知识更新的手段。

综上所述, 国内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摄影基础课程改革中存在套用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情况, 这样的课程改革后, 在非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课时少、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学, 一般采用专业摄影教育的经验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缺乏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合适, 这类学生艺术素质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 通过较少的课时很难学到专业的技术, 同时因为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种经验式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科学的素质化的摄影教育目的。

我校在现有非艺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较差, 学时短, 使用的教材与时代脱节, 实践器材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等诸多问题, 组织摄影专任教师及人文素质、公共艺术教育等相关教师进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结合南通职业大学和其他高职院校实际, 精心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有关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 组织交流并用成熟的经验、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并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通过研究国外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资料, 我们发现, 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在国外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通识教育部分都引入了摄影基础课程。欧洲的重点大学大都设有与摄影相关的基础课程。摄影文化在其常规国民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类课程安排上很注重人文内容的讲授。他们通过俱乐部制等方法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性、现代性”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 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教学的改进措施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低下的基本状况, 以及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应试教育大背景,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摄影基础》应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 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 数码摄影器材与技术逐渐普及, 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入手, 改变仅以学习器材使用和基础理论及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现状,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及摄影技术和摄影内容的社会性、艺术性, 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提高审美能力, 并能完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性、艺术性的课程作业。课程改革应该着重研究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材实用性与适用性。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编制具有高职特色的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教材。可以组织摄影教师自编, 教材的编写应在素质教育框架的基础上, 以鉴赏吸引学生的兴趣, 注重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

教材应难易度适中, 既便于教师在较少的课程时间内达到通识性的课程目标, 又保证有一定的延伸性知识, 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

2.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除学习基本知识点外, 还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更多的摄影艺术欣赏、鉴赏方面的知识与内容, 将实践的作业尽量安排到课余的活动课程中去。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在课后安排模拟性练习, 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完成的作业, 并组织合作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点评以鼓励教育为主, 以此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的相互评判及教师的审美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 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 甚至终生学习的目的。

3.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实践器材配置与作业交互平台建设。

按课程难易要求对器材需求分类, 逐步完善硬件投入,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整合优化摄影硬件设备资源。针对硬件配置的淘汰周期短的特点, 可以多用学生的手机、自动相机训练构图、色彩、光线等基本课题。采用逐步完善的办法, 根据每年的淘汰率, 不断增加先进的基础设备。同时, 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利用合作企业的专业摄影设备, 对一些专业的灯光或器材, 分组分批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实践训练, 缓解学校在该课程硬件投资上的压力。

4.建设以继续教育为抓手,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的师资队伍。

以继续教育为抓手, 加大双师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由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社会锻炼实习, 亦可聘请摄影专家或商业摄影师来学校任课。鼓励专职教师承接社会性摄影课题, 或在授课之余参与商业拍摄,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避免教师的专业技术与时代发展脱节。

通过美育、人文素质及公共艺术等多方位的艺术讲座、艺术培训等手段, 开阔教师的视野, 增长摄影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 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横向关联。摄影基础课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师来说,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样重要, 需要教师从各个层次丰富知识,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与摄影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中除讲授最基本的名词与基本的技能外, 将时间多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由兴趣学习法引入模拟学习法, 再介入小组合作学习法, 最后至项目学习法等诸多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终生学习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将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育办出特色, 应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兼顾个性发展, 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素质的学习与技术基础的学习完美融合, 使学生产生兴趣, 打好知识基础, 通过动手实践、结合专业、自我设计、服务企业等方式使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从而培养出有一定人文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国内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摄影基础课程改革存在套用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艺术的情况, 在非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课时少、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达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阐述该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利弊, 提出兴趣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晓洲.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4) .

[2]唐劲松.高职院校“摄影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2, (3) .

[3]殷强.浅谈国外摄影教育借鉴与创新.中国摄影教育网, 2011-06-01.

[4]马鑫祺.对我国摄影教育的新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5) .

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 篇10

一、高考英语改革对中小学英语学科及其教学的影响

(一) 让英语回归工具属性, 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

英语在高考中分数的降低并不代表英语重要性的减弱。因为作为目前全球的通用语言, 英语的主体地位是很难撼动的。90%的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75%的电视节目讲英语, 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 主要科技文献是以英语为原始语言完成的。英语作为六大国际语言之首, 任何一个国际会议, 一定会有英译版。即使是我国内部的多数主要会议, 通常都是中英双语版。

逐步褪去英语高考的功利色彩, 恰恰是逐步还原了英语的工具属性, 是从重视考试成绩到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化过程。高考所造成的“英语热”已有三十年了, 而这种“高考”体制下的英语学习,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英语“人才”。许多学生在英语考试中能够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但在真实的情景对话中, 大量的学生听不懂英语, 更不能用英语进行流利的表达和交流。

(二) 英语课时减少, 大量的英语培训类学校涌现

目前的高考英语改革方向倾向于社会化和运用化。根据这样的改革方向, 英语会逐渐淡出高考, 回归实用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 学生的硬式答题成绩会被弱化, 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这样的改革一旦实施, 就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发生改变, 还会彻底改变英语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中、小学的英语课时会减少, 而英语培训类学校会大量涌现。这些英语培训类学校会把目光定在过级考试、口语培训、听力培训和考研英语等方面。不论是培训类学校, 还是非培训类学校, 老师讲授的内容都不单单再是单词、语法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职业规划的现状

(一) 就业迷茫现象

经过调查研究, 在绵阳市各地区抽取的1000名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中 (涉及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 没有明确就业意向和职业规划的学生占到了惊人的37.8%。不可思议的是, 在这37.8%没有明确方向的学生中, 大三和大四学生所占比例达到了33%。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也就没有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对今后学生就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 就业好高骛远现象

根据近几年来绵阳市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考上公招公考 (包括公务员、选调生、公立事业单位、外资企业) 人数的所占比例不超过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学生总人数的30%。

然而, 在62.2%有明确就业意向和职业规划的学生中, 有58%的学生以教师行业为主要职业方向。在这58%的学生中, 有6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进私营学校工作, 只愿进公立学校发展;同样, 在9.6%以公务员为主要职业方向的学生中, 高达72.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进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 只愿意进市、区一级的事业单位;另外, 在6.8%以翻译为主要职业方向的学生中, 有6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乡、镇一级的地区当翻译。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大多数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 并没有考虑到自身能力的大小, 不愿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 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

(三) 就业保守现象

1.当笔者和几个调查研究同学深入各大师范高校, 与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后, 发现了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另一个怪象——认为师范类的学生, 毕业后只能当老师。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大比例的学生以教师为主要职业方向的原因。

2.自主创业意识淡薄, 缺乏开拓精神——根据调查结果, 在62.2%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中, 仅有7.6%的学生以自主创业为主要职业方向。学生普遍缺乏开拓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3.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环境下, 大学生选择考研提升自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在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中仅有百分之17.7%的学生表示会考研。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提升自我、给自己更高一个台阶”的想法。

三、基于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及其规划现状的对策

(一) 学校层面

1. 引导学生认清现实, 脚踏实地

针对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眼光过高这一问题, 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其职业规划要符合现实, 符合自身能力大小。符合现实并不代表甘于现实, 在当今大学生“遍地”的时代, 只有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 才能让绝大多数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2. 引导学生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和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学校要抓紧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㈠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就业信息的习惯, 让学生主动地了解他们所能从事行业的发展情况。㈡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 让学生结合自身性格、自身能力等条件, 明白自己能干什么, 适合干什么, 应该干什么。㈢如何结合自身能力、自身性格等条件,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3. 分层次引导学生选择就业之路

一是鼓励和引导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考研之路”。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环境下, “考研”对基础好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考研的宣传力度, 鼓励他们给自己更高一个平台, 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方方面面的能力, 为就业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二是鼓励和引导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多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对于有创业打算和想法的学生, 学校不仅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 还应该给予方法方面的指导。

三是指导学生做好公招考试准备。对于准备马上就业的学生, 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指导他们选择不同类型的公招考试, 有条有理地为公招考试取得良好成绩做准备。

(二) 学生层面

1. 主动实现就业观念转型, 树立大就业观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应当与时俱进, 了解最新的就业发展形势, 树立“先就业求生存, 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一定要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 降低就业的期望值, 不要盲目地选择高收入, 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要看到农村、基层、边远中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会面临很多挑战, 但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2.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 提高自身就业与职业竞争力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下,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夯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基础, 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拓宽自我的择业视野, 准确把握自身特点, 奋力拼搏。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 国家层面

1. 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

国家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单位就业的大学生, 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 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2. 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管力度, 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3. 鼓励及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国家应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落实扶持政策, 在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力度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辅导和培训工作,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下,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把改革视为挑战, 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关注就业形势, 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新机遇, 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尽早制定符合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并努力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自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后, “高考英语改革”这一话题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 引发了全社会热烈讨论。从高考英语改革趋势来看,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会受到改革的威胁, 还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应当与时俱进, 认清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 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 制定适合自己、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 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专业,师范生,规划

参考文献

[1]曹竹.关于英语改革的思考.文教资料, 2013年第34期.

[2]宋锦博.社会各界对英语改革的思考.青春岁月, 2014年04月 (上) .

[3]和兰花.英语考试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知识经济, 2014年04期.

上一篇:省级行政学院下一篇:路基碎石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