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2024-08-29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精选九篇)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1

虚拟企业是市场出现新机遇时, 为达到靠一个企业能力达不到的超常目标,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而组成的、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虚拟企业的出现是其中一个企业与其他有目标共识的企业实现的战略联盟, 共同来实现这一超常目标。

一、虚拟企业与传统的在会计有如下特征

( 一) 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 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界限模糊化, 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

虚拟企业是临时的企业联盟体, 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 在法律意义上不是一个实体的企业法人。虚拟企业的成员为了超常目标而聚集, 超常目标达到便解散, 是新型的企业联盟体。因此, 虚拟企业存在于网络中虚拟空间, 作为会计主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是“相对会计主体”, 。虚拟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行政区划的界限, 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

( 二) 虚拟企业中的企业组成成员是不断变动的, 会计的前提条件和相应的会计原则均了发生改变

虚拟企业为共同的超常目标进行结盟, 这种联盟当合作的超常目标达到便就会宣告联盟结束, 虚拟企业便就会立即解散。虚拟企业中企业成员也是具有流动性的, 合作中有的企业达不到目标的要求就会退出, 新的企业就会加入。因此, 持续经营对虚拟公司是不能适用的。由于持续经营会计前提不再适用, 我们可以将超常目标项目的经营期间作为会计期间看待, 这样有以下优点:首先能使超常目标项目的账务处理保持一致性、完整性, 避免了跨期摊配等过程中人为调节账务等问题;并且超常目标项目就是一个项目, 其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的问题, 便于虚拟企业区分超常目标项目与其它项目的收入与成本、费用, 有利虚拟企业的清算。另外, 在一项超常目标项目完成后编报一次会计报表即可满足虚拟企业及企业成员的管理的需要。

由于持续经营不再存在, 会计分期这也就不再存在了, 因此也没有必要按会计分期进行。虚拟企业由于解散随时发生, 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由于虚拟企业只有一个会计期间即超常目标项目从开始到完成的期间, 不存在上期接转本期、本期接转下期的问题, 公司的收支均在同一超常目标项目期间完成, 显然此时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原则也就没有必要, 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的会计原则比较合理。虚拟企业应按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确认当期已经实现的收支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以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核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超常目标项目从开始到完成的期间的现金流量。

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 货币稳定将更符合实际。因为在虚拟企业的超常目标项目在可以在极短的经营期内完成, 币值在极短期间不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因此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币值的变动, 相反, 货币稳定这一前提条件更符合实际。

由于虚拟企业持续的时间短, 历史成本计价这一会计原则也就没有必要。虚拟企业持续的时间短, 由于清算已经是非持续经营了, 历史成本不能反映企业清算的信息;使管理当局不能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 也使会计提供企业管理的职能无法发挥。故虚拟企业应按现时成本计价。

( 三) 虚拟企业是建立在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 要求能同步共享超常目标项目的变动的情况, 即要求以实时的财务会计报告代替定期财务会计报告

虚拟企业在网络上进行数据的交换, 虚拟企业就能发挥比传统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传统的定期的财务会计报告是, 不能满足虚拟企业对超常目标项目上协调合作的要求。变化的环境使财务会计报告的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达到财务会计报告要求的时效性;要能同步反映超常目标项目上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所以必须要以实时的财务会计报告代替定期的财务会计报告。

(四) 虚拟企业运用并行工程来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 使会计核算按工程的不同分工分别在各参与企业分别在超常目标项目上进行核算

虚拟企业在完成在超常目标项目时, 按照并行工程的要求, 将超常目标项目被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超常目标工作模块, 使会计核算按并行工程分别在各参与企业的超常目标工作模块进行。其成本核算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各个成本核算模块最终的互相衔接, 既促进了各参与企业成本核算工作, 又保证了虚拟企业整体成本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

二、虚拟企业在财务上有如下特征

虚拟企业中有一个核心企业, 要以该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主, 是虚拟财务管理的中心, 通过网络对各个成员企业的虚拟化的财务管理进行集中协调, 各个成员企业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协调、管理、共享。虚拟企业在财务上有以下特征:

( 一) 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 使传统的企业界限模糊化, 财务管理“虚”与“实”并存

从形式上看, 虚拟企业在财务管理“虚”与“实”并存。虚拟企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 不具有实体组织。传统企业的产、供、销功能在虚拟企业都存在, 但虚拟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产、供、销功能的职能部门, 但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功能, 虚拟企业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部门,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 它是内、外的财务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来参与财务管理与财务决策。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在各个成员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结构, 以适应各个成员企业的横向财务管理, 这使很多中间财务管理环节和财务管理层次减少, 使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

( 二) 由于虚拟企业中的企业成员具有流动性, 所以财务管理有阶段性、延伸性、灵活性的特点

首先, 财务管理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虚拟企业是在市场产生新机遇时, 为达到超常目标时组建的, 随着机遇的发现而组成, 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成而终结, 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终结而具有阶段性, 因此其财务管理也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结而有阶段性。然后, 财务管理在时间上具有延伸性。一次成功的合作带来的好处能成为下一次继续合打下基础, 各成员企业可建立或短或长的合作关系, 因此其财务管理在时间上也有延伸性。最后, 财务管理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灵活。通讯和网络, 使成员企业之间可以根据新机遇立即执行某种任务, 为达到超常目标时组建, 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关系, 从而互利合作关系变得灵活、高效, 所以在各成员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也有灵活性, 但应注意必要的约束。

( 三) 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以网络条件下的企业合作, 其财务管理的方法以网络财务管理为主

虚拟企业以互联网、内部网的条件下, 为追求单靠一个企业能力达不到的超常目标而进行的企业合作, 其财务管理的方法也要以互联网、内部网的网络财务管理为主。网络财务管理从空间上看, 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进行零距离的管理。网络财务管理从时间上看, 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成员企业与企业外部都可以资料进行实时传递、实时化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财务管理从使用的媒介来看, 电子及磁介单据、电子货币、电子及磁介报表将普遍使用。特别是电子货币的使用, 能大大提高资金的结算效率, 加快货币资金的周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果。

总之, 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实时化, 是实现财务信息零距离传递, 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活动。

( 四) 虚拟企业并行工程要求并行安排各个各成员企业财务的工作

虚拟企业并行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 必须要求并行安排各个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为此事前应考虑协作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素质, 与超常目标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的要求的财务管理能否匹配;为了各个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按各个各成员企业并行工程的要求安排他们的并行的财务管理, 以完成虚拟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

虚拟企业质量管理问题 篇2

虚拟化了的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是虚拟企业健康发展和扩张的关键。

因此,应从经营理念、管理创新、团队组织等方面加强和改善质量管理。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有关问题探讨 篇3

摘要:知识管理是当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演进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活动。而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实体企业,其特点是竞争优势来源于成员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和集成功能。文章对当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一、引言

当前,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性资源、产品价值的主要体现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本所在。而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多变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单凭自己的生产能力及资源已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及保证自身的生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顺应趋势,选择参与虚拟企业的方式与他方合作生产。

一位学者说过,由于21世纪竞争具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本质,两种管理的趋势将根本改变企业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的途径:知识管理和虚拟组织。因而,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虚拟企业的涵义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里海(Lehigh)大学的普瑞斯(Preiss)等三位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而对于虚拟企业的研究至今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就关于虚拟企业的内涵、外延及理论框架等均未形成一致的观点。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合作的方式层出不穷。如小企业集群、企业并购、契约式企业集团、动态联盟、敏捷制造、外包、企业联盟、企业共生等。它们与虚拟企业的关系如何?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令人无所适从。如关于战略联盟、企业共生这两种方式,李琪认为这二者是虚拟企业,包国宪等则认为二者不是虚拟企业,而叶永玲则主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结合已有相关文献,将虚拟企业定义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成本及风险分担及资源共享,由两个或以上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企业。以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契约方式所构建的一种有时限、非固定化的合作组织。可见,为了共同的利益,虚拟企业的每个成员只作自己专长的工作,成员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一旦产品或项目周期结束,虚拟企业则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组合过程。依此定义,虚拟企业主要属于功能虚拟(或称内容虚拟),单个企业只能完成部分功能,却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来拥有一个实体企业所具有的完善功能。因此,虚拟企业的发展将使实体企业趋于“小型化”,并专注培育自身的优势职能:组织管理方式也由传统的命令式、纵向、静态的职能管理转向协商式的、多线程横向、动态的项目管理。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另一类型的虚拟企业也悄然出现,即形式虚拟(或称物理虚拟),形式虚拟是指实体企业把有形的企业组织形式放到网络上运作的方式,如网络销售公司、网络旅行社、网上银行等,也被称为网络经营。一般把功能虚拟企业与形式虚拟企业统称为广义的虚拟企业。而把功能虚拟企业称为狭义的虚拟企业。本文所探讨的是指狭义的虚拟企业。

三、关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

李贺等人认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由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及成员企业间的网络知识管理两大部分构成。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及创新,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间网络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的整合、重组、激活、转移、评价及保护。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为了便于知识在虚拟企业中的交流与使用,有必要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仓库”,形成“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一‘虚拟企业知识仓库一网络知识管理”的三层模式。陈兴淋等人则对野中郁次郎(Nonaka)的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SECIS模型,认为虚拟企业若由N个成员构成,就内含有N个独立的SECI模型。N个SECI模型在整个虚拟企业的“记忆系统”里一起独立平行运行,并按需求相互进行知识的交换、转移。但对SECIS模型具体的运行机理并未进一步作具体的研究和阐述。李志宏等人认为,在虚拟企业知识仓库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知识迁移的两个特性:层次性及双向流动性。层次性指它的建立途径为:个人知识集一企业知识集——虚拟企业知识库。个人知识集转化为企业知识集时,可循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换模式进行。在描述企业知识集如何转化为虚拟企业知识库时,作者使用了“知识聚变”一词。类似于核子聚变反应,“不同来源的知识相互碰撞、叠加、延展而产生出新的更高价值或边缘性知识。释放出无限的知识创新能量,组织间的知识发生质的变化”。可见,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并不只是各成员企业知识与信息的简单综合,它已经产生了“共生放大”的反应。在量变的同时也发生了质变,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新知识。双向流动性是指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在使用过程中,内存的整合知识会依照原路径回流,惠泽各成员企业及员工个人。提升他们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周而复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知识的持续更新与累积。

统一的虚拟企业知识库建立起来后,就该考虑如何运用,发挥其效用的问题了。齐二石等人提出了一个四层次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从最底层开始依次为数据层一功能层一应用层一表示层。数据层即已建立好的虚拟企业知识库:功能层包括知识的各项具体管理流程,如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共享、创新及应用等;数据层与功能层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底层。应用层则由知识和业务的具体功能模块构成,包括整合管理、分散决策、知识分类论坛、网络培训、信息管理、沟通协同管理等;处于最上层的表示层则是虚拟企业门户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用户接口界面。罗国峰也提出了一个三层的系统架构,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及资源层。表示层与上述模式的表示层功能类似。业务层与上述模式的应用层类似,资源层则对应于上述模式中的数据层及功能层。并提示知识资源有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之分,虚拟企业知识库不仅应包括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还应包括半结构化的数据库系统,如文件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

基于使用的便利性和成员企业的异地分布性,齐二石等人还提出建立的知识管理平台应该是基于Web的。此外,为了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我们除了要重视虚拟网络的沟通建设,还要积极创造让不同企业员工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和交流的机会。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企业,投资较大。且生命周期相对较为短暂。通常随项目的完成而结束。因而由谁来承担该平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杜娟等人认为,最佳选择应该是由虚拟企业中的主导企业负责。原因在于建设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主导企业一般实力较为雄厚,从平台中获利最多。也是最稳定的一方。这样,即使非核心成员退出虚拟企业时,也不至于对整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造成较大影响。笔者认为,还有另一考量,即知识管理平台一般都可重复使用,在今后组建新的虚拟企业时往往可重新派上用场,并可不断优化改进,使功能更加完善强大,从这层面来理解,知识管理平台的生命周期将会大大延长。由于主导企业能从中获取较多的长期持续利润,其建立和维护知识管理平台的积极性也会较高。此外。主导企业也应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起表率促进作用。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免费向合作成员开放其先进的经营运作知识和知识储备,条件是该成员也必须自愿向其他成员开放,从而有效促成知识共享的氛围。

综上所述,虚拟企业必须以全盘、系统的观点来构建一个以主导企业为主的知识管理平台。该知识管理平台应由2部分构成,一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管理平台,即人际交流网络。让成员企业员工有一起学习、交流、工作的机会,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友谊,有利于“知识溢出”及更好地合作;二是基于Web的虚拟知识管理平台,此平台一方面要重视以虚拟企业知识库为主载体的编码化显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成员企业及员工个人隐性知识沟通工具于手段的开发及使用,如知识地图、专家黄页、虚拟社区及网络论坛等。在平台中,员工间的交往既可是正式的,也可是非正式的。夏敬华等更一步提出,以门户、内容管理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第一代技术只是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交流和共享的环境;它应该不断与ERP,CRM等价值链与供应链集成,由目前的“Finding”环境转变为“Do-ing”环境。成为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四、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中的问题

按照波兰尼的理论。知识可二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沟通的知识。可通过文本及数据库等方式直观交流;而隐性知识,则是隐于人们头脑中,难以清晰表述的知识,往往须依靠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约占10%,隐性知识以及基于隐性知识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基础。

杨玉兵等人依照情感的密切程度、互动的频密程度及相互信任程度,把交流双方的关系划分为“弱”联系和“强”联系。认为虚拟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交流。通过“弱”联系即可实现。但“弱”联系对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所起作用非常有限。必须加强成员企业及个人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相互信任,以“强”联系的方式才能进行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Savage博士则提出了一个知识回报率公式,即:知识回报率=建立在他人知识上的能力/不信任水平,该公式较为形象地说明了信任程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关系资本(即组织、个人间的信任、尊重和友谊)是知识转移成功的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可见,如何建立乐于分享的虚拟企业文化及增强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纷纷从社会心理学、制约与激励理论及博弈理论等视角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虽然虚拟企业是临时组建的、是动态的。但成员企业应以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眼光看待并珍惜彼此间的合作。不图一时一己之私,讲求公平与公正,培养彼此的默契感、信任感,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做到“好聚好散”。当新的合作机会来临时,才能“不聚不散”。共同再创辉煌。

当然,一方面,信任的缺乏可能造成“知识共享不足”,使虚拟企业面临无法达到预设目标的绩效风险: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知识共享过度”的倾向。否则有可能引发成员核心能力丧失及成员关系破裂的风险。在虚拟企业中,成员企业是不一定也不需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核心能力和资源的。成员企业首先自身应该明确哪些知识是属于本企业独有的核心保密知识,哪些是可以与其他成员共享的知识。而虚拟企业中也需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权限契约,对于项目所涉及到的信息性知识要积极共享,而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知识以及非项目所涉及的其他优势知识则要有效保护。

知识的吸收是要耗费时间精力成本的。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存有厌足点,在知识超载的时代,应有目的性的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徐和平等人认为,一个虚拟企业成员无法获取其它成员的所有知识。应有选择性的吸收那些能增强自身核心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最佳实践经验。杨玉兵等人还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观点。即虚拟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增进内部成员“强”联系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放宽至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外部“弱”联系,从而及时了解外部动态。当发现外部存有自己需要的知识时,可加大投入,变“弱”联络为“强”联系,把相关知识吸纳到虚拟企业中来。

在知识管理中,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螺旋理论,有助于人们了解知识的转移升级过程,但不足之处在于它只阐述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移过程,却未表明组织之间的知识是如何转移和交换的,因而引起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揣摩、改进;SECI模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知识源于个人。这一基本观点也遭到质疑,Nancy Dixon认为,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同。现代的许多工作都是基于项目。基于团队,一项技术或发明,都是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并由该团队共享该成果,很难说出谁是最初的提议者。Wenger也说过;“割裂一项创新,把它指派到某个人头上。很容易起相反的作用”。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在虚拟企业的环境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项目团队往往由不同成员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新知识一经开发,将呈一种类爆炸散发性的传播。迅速而多方位地辐射。为各成员企业所掌握。将不再遵循“个人—团队—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传播模式,旧有的传统理论将受到挑战。所以。如何建立真正的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扩散模式也许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知识管理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

首先,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独立化或神圣化,捧上“神坛”是不对的。知识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全局战略。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一样,是盈利性组织。谋求经济性的收益。往往是其优先考虑目标和终极的目标。对于一些基于市场机遇而成立的、生命周期较短的虚拟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现实商业社会中,知识自身提高的重要性在任何虚拟企业中都不会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以研发为重心的产学联盟与科技联盟也不例外。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服务于经济目的。因而,组织中的学习要有经济效益意识。David和Boktin在《The MonsterUnderthe Bed》一书中说过:“最不想要的是学习型组织,应该发展学习型事业。也就是把学习、知识和利润连成一气。”伍忠贤也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是策略性资源和生产因素。因此,贵在运用。而不在于收集、拥有。知识具有无形性及间接作用性。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呢?马慧贤认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流程必须与具体项目流程有机化集成,要围绕着项目流程而存在。并依据项目流程的规划分解、项目运行和项目整合输出三阶段划分,对知识管理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进行了阐释。

其次,万伦来等人把虚拟企业称为学习型联盟,就是为了强调虚拟企业成员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虚拟企业如果只注重于产品及设备、劳动、资本等有形资产的合作,则只是一种处于低级阶段的“生产联盟”,应注重对合作伙伴的知识技能的吸收和积累。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建立联盟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只重视学习生产能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现实的商务环境中。成功的虚拟企业应该短期效益(经济效益)与长期效益(学习效益)并重,是生产联盟和知识联盟的最佳结合体。没有经济效益意识的组织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唯生产论”的虚拟企业则缺乏壮大发展的潜力。

论虚拟企业会计主体假设的拓展 篇4

1 虚拟企业的出现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

虚拟企业 (Virtual Corporation, 又称为网络公司) , 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 分担费用, 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

(1) 虚拟性对抗实体性。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中,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在空间上将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而虚拟企业不是法律上完整的经济实体, 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 暂时性对抗持续性。持续性经营假设认为会计主体是稳定的、并将持续经营下去。虚拟企业是一个暂时性的联合体, 即几个相关或竞争的企业为了一个目标短时间内迅速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联盟, 在完成目标以后立刻解散。

(3) 协同性对抗单一性。传统的会计主体为单个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虚拟企业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 使所有参与联盟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以及营销的有关信息, 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 保证合作各方能够较好合作, 从而使虚拟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4) 平等性对抗控制性。虚拟企业综合利用市场上各项资源, 将几个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战略上的合作, 各个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企业集团, 企业兼并、合营中会有一个或几个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 其中的参与者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 会计主体假设的应变———拓展边界

虚拟企业和传统的公司存在着差别, 但是又符合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条件。会计主体应具有两个特征: (1) 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 并能独立作出决策; (2) 能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独立承担责任、义务。虚拟企业是具有各自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联盟, 说明其具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 各个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共同作出决策, 其中的每个公司都应该为共同经营过程中自己所做的承担责任。所以虚拟企业可以作为会计主体, 我们应该将这种虚拟企业包括在会计主体的范畴内, 将只包括独立的企业的会计主体假设推到包括经济联盟的会计主体假设, 扩大会计主体的边界。

虚拟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链联盟, 程宏伟认为, 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可以分为虚拟会计主体和实体会计主体。虚拟会计主体是整个价值链联盟;而实体会计主体则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各个企业, 包括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价值链联盟包括了各个层面上的模块, 当模块化拓展了企业边界的时候, 会计的空间范围假设, 即会计主体边界也应该拓展。

3 拓展会计主体边界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作为四大假设的基础, 当会计主体边界拓展时, 也必将会对其他假设造成影响。

(1) 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的影响。根据交易事项观, 事项是发生在同一个会计主体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转移, 内部转移价格通常不必考虑是否公允的问题, 一般需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拓展会计主体的边界意味着战略联盟中各企业的交易都是内部交易, 在进行会计确认时候需选择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2)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需要者主要分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内部信息使用者。外部信息使用者包括股东、政府、客户等, 将会计主体的边界拓展, 将虚拟企业包括在内后, 会计报表将全面反映虚拟企业的信息, 外部使用者可以对其进行分析, 如与这几个公司进行战略联盟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 是否盈利以更好的进行投资或经营决策。

(3) 对其他会计假设的影响。虚拟企业的暂时性违背了持续性经营假设。而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性经营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将持续性经营假设变为暂时性, 那么会计分期就要细分为更小的时间段, 最后变为实时报道, 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借助电子信息工具。虚拟企业环境下, 交易更多的是使用网上电子货币, 而不再是纸质货币、汇票等实体货币, 所以货币计量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财务的目标以及主体假设的重要性看, 应该将虚拟企业作为会计主体, 这样做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同时在确定好边界后会使财务实操者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更加明确。在未来的会计假设研究中应该对其他假设也进行研究和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四个区别探讨了虚拟经济下虚拟企业的出现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 得出应该对会计主体假设进行拓展, 同时指出会计主体假设拓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拓展

参考文献

[1]张前, 刘金慧.论我网络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拓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2) :56-57.

企业会计监督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一)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概述

会计监督是指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而形成的对会计信息的一种监督工作,对于企业的完整治理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要求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虚假的财务凭证不予认可,对于具有漏洞的原始凭证进行退还,当发现整个账簿的记录与真实发生的业务不符合时,不进行处理,并及时地向有关的领导进行报告。

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监督是一门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这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相关的政策水平要求较高,对于企业的组织管理公开化有着严格的要求。

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重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随便聘用员工开展企业的财务工作。

无证上岗的财务人员比比皆是,有些工作人员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知识也不了解便上岗操作,使得错账的现象屡屡发生。

再者,现在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使得企业的相关数据难以监督,普遍存在着轻打轻罚的情况,大大减弱了整个会计监督应有的结果。

同时,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意识薄弱使得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工作不上心,难以协调整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力量共同监管。

同时,监督体系过多使得各方的监督个体对于自身的利益过度关注,导致整个监管的质量以及效率都不高。

尽管部分企业意识到这一问题,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其本质上的分裂也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经历了多次的检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二)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的整体现状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系下,财务信息的合理化运用成了社会的监管部门,多方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各方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渠道。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地合理化运作,保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符合会计教育的基本职能。

但是在近几年来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得企业的大量资产不断地流失,给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以及负担。

对国有企业而言,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方面是经济情况不能真实地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税款的跑冒滴漏现象,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损失。

首先,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发展的最终话语权,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但是企业管理的封闭性导致内部关键岗位由“自己人”进行担任,缺乏外来经理人引人制度。

这种缺位的方式使得由少数人士直接决定公司的业务往来,这将引起在职工作人员的过度消费以及企业的短期形为等诸多问题。

由于企业内部的资产主体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压迫,使得整个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变得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优化管理者将被趋于中庸的平庸管理层所替代。

其次,公司的董事会监管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以企业的所有股东的信任为基础,进行企业业务的决策关系,是公司监督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董事会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去留。

但是我国现下的大部分企业的董事会运行仍然延续了旧有的国企决策机制,使得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企业的经理层不受董事会约束,以及名人担任董事会理事等国家现象。

由于企业的大部分董事人员身兼数职,使得彼此之间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有所替代,没有充分地进行整个股东大会的动作。

而相应的监事会则牌游离的边缘,对于企业的执行层起到的监督作用不大。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三者由一人进行担任,使得最高领导者的权力过于集中,极易导致职能的错位以及自身权力的膨胀,加大犯错的可能性。

因此,建立合适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防范这几类风险的发生。

最后,由于企业中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同产生了大量的内部争端,使得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朝着贪腐化的趋势发展,而执行者则消极殆工,阻碍企业的生产力。

这两者的不平衡使得企业的劳动人员的付出与其收入水平存在着极大的不符。

长此以往,易助成企业的贪腐风气,使得整个领导层的管理作用大大下降,不利于企业长久健康的发民。

而对于某些先进的企业,其通过建立分股计划,加大了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有效的会计监督方案,极大地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二、完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策略

(一)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是进行全面的内控制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单位内部的会计职能进行划分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财会效率,比如将会计监督的职能分为“职工,政府,所有者,经营者”等不同的监督制度。

对于经济相关的进行全面的分类,有便于进行细致的会计监督策略。

首先,经营者会计监督是指企业内部的内审部门对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划分,对管理层人员进行财务信息上的审查,以规范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与各个来往单位人员的关系。

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反映公司内部数据信息的财务报表,以进行正确的决策分析,保障公司的利益,防治因为管理层的权力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要大胆地抛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整个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其次,债权人的会计监督是指对企业具有一定债务追溯能力的人员进行财务信息的一种监督模式。

可以通过对债权人运用实地工作地点以及问询等两种方式进行会计信息上的监督,以便了解企业的资金往来善。

同时,也可以委托当地的相关审计机构进行监督任务的开展。

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农发行认为建立层次分明的五层监督构架是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方法,这五部分体系如下:县支行会计出纳部经办人员一线事前、事中监督;会计坐班主任事中、事后监督;

会计部门负责人的事后检查监督;主管行长会计事后检查监督;上级管理行会计事后检查管理监督(会计辅导)。

通过检查监督,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落实检查责任,进行后续检查,跟踪整改情况,实行“连环责任追究制度”。

(二)积极进行外部会计监督

外部会计监督体系是指除去企业本身的一个监督,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税务部门或者银监会)开展的监督。

例如,财政部门进行的会计监督是指财政部凭借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所存在的公司进行常规性的财务信息的检查,也可辅助一些相关的社会审计机构等。

这种财务工作的开展使得政府部门类的监督成为主体部分。

同时,国家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司法机构也将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以明确整个审计法律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是否匹配。

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个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以避免会计失真的出现,因为虚假的信息可以使一方或者几方的人员进行受益,而导致其它人遭受不小的损失。

基于这种环境,建立高效的会计监督机制必须平衡其中的矛盾,使得各方的利益有所平衡。

对于企业而言,独立的会计部门与财务人员并不能组成一个合理的会计监督的系统,仅仅是财务数据记录的部分。

而完整的会计监督系统则应包括企业的负责人,外部的审计机构以及单位的其他部门,只有把利益相关者统一起来,才可能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

当前,财政部门不仅仅要抓好制度建设工作,更要强化会计管理的行政职能,对于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注会行业、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等特别有影响力的事件上。

(三)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应将优秀的上市公司做为企业发展的标杆,建立自身内部的信息披露规则。

通过对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公开化的报告,使企业的员工以及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

在信息公开的渠道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例如,建立专业的网站以及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财务数据的更新。

如果有条件,可以建立网站上的讨论板块,使得大众可以畅所欲言,详细地表达对企业发展的观点。

公开化的操作手法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进行财务报表改动的这一问题。

例如,四川的长虹集团在2月21日进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这份信息的披露透露出了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结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综上所述,加强会计监督既是履行会计职能、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也是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各项管理行为的关键环节。

会计既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经济组织正常运转的管理手段。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规范管理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

会计监督的出现,极大地平衡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以及矛盾,也保障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善了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力量,可以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减小企业的债务压力,向企业管理者、企业利益相关者客观公允地展示企业的资产债务情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

虚拟物流企业的治理问题研究 篇6

物流业网络化的发展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兴物流运作模式的不断出现, 虚拟物流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虚拟物流是为共同完成物流业务, 将多个拥有不同核心能力和比较优势的物流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物流协作联盟体系。由于虚拟物流是各节点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的契约关系的合作联盟, 企业间利益冲突、水平差异、运作不规范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势必给虚拟物流的运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为使虚拟物流整体价值最大化, 有必要加强对虚拟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的研究, 以充分发挥虚拟物流在快速响应物流市场机遇、共同开拓物流市场及获取物流领域规模化效益方面的潜力。

二、虚拟物流企业的特点

虚拟物流企业是虚拟组织形态与物流业务内容的结合, 本质上是一个物流企业联盟, 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协调与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

(一) 模糊的组织边界

传统物流企业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有着清晰的组织边界, 依托这个边界, 企业建立起以严格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科层组织结构, 进行内、外相关资源与能力的调整平衡, 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虚拟物流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 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它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连结各成员企业, 往往既不存在层级和纵向一体化, 也没有组织结构, 且正是依靠这种动态的扁平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二) 动态的存续周期

虚拟物流企业是出于共同的目标, 甚至有时仅是为了一个项目而组成联盟, 一旦合作目的达到或项目完成, 联盟就会解散。从这个意义上说, 虚拟物流企业的存续周期是不确定的, 其成员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合作是基于市场机会的, 且不涉及重复博弈, 此时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较弱, 加上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技术虽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但其资产专用性尚未高到一旦合作失败就会面临较大损失的程度, 因此机会主义行为往往难以消除。

(三) 冲突的企业文化

虚拟物流中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 在面对多种文化的交互作用 (有时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很大) 时, 成员间的冲突和对抗往往比较剧烈, 轻则导致成员企业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 重则扭曲成员企业的行为直至联盟解体。同时, 由于虚拟物流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 很难象传统企业那样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异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最大交融, 从而衍生出一个新的能被联盟成员企业与员工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

(四) 失衡的利益分配

虚拟物流企业是由市场机遇所驱动的临时性组织, 获取现实的利益是其加入联盟的根本目的。一般而言, 虚拟物流联盟应当按照“风险分担, 收益共享”的原则在成员企业间分配收益, 只是在联盟构建之初, 由于市场机遇的不确定性、运作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虚拟物流企业初始契约的不完备性, 进而使得联盟中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掌握了较多的控制权。一旦控制权能带来的私利较大时, 这种单边的权力配置势必引发偏离甚至损害虚拟物流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虚拟物流企业的上述特点使得联盟的构建只是成员企业资源和技术取得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这个松散的动态联盟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协同增效的作用, 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理是必然选择。

三、虚拟物流企业治理的特点

传统物流企业与虚拟物流企业是物流企业的两种主要组织形态, 前者属于科层组织, 后者则属于网络组织并且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网络组织与科层组织的运作方式差异较大, 决定了虚拟物流企业在治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非正式治理

实体物流企业有着清晰的组织边界以及明确的规则和权力配置, 实施的是正式治理, 即通过行政命令和权威解决组织内部的冲突;虚拟物流企业则是把企业间的交易嵌入到多重纽带联结的网络之中, 实施的是非正式治理, 也就是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不成文的规范或规则来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科层组织那种严密的制度安排, 虚拟物流企业的构建更多的是以信任机制作为平台。

(二)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横向治理

实体物流企业一般都具备科层组织固有的金字塔式垂直组织结构, 以及由契约确立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挥链条, 其治理是由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和监督, 体现是一种纵向的控制关系。相比之下, 在虚拟物流企业这个由多家资源与技术互补的企业所组成的联盟网络中, 所有节点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 合作各方不进行所有权的让渡, 属于水平联结和相互作用, 体现的则是一种横向的合作关系。

(三)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多边治理

对传统科层组织的治理是由股东 (委托人) 通过建立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用外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 (代理人) 进行监督与制衡, 这种监督是单边的。而在虚拟物流企业这种开放式组织中, 传统的委托—代理框架不再适用, 各节点企业既是治理的主体, 又是治理的客体。也就是说, 治理活动指向所有的节点企业, 治理的目标也从单个企业的决策科学演化为多个企业的协作共赢。

(四)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自愿治理

在实体物流企业中, 小股东以及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因信息不对称或渠道不畅而无法有效地参与治理, 积极性受到影响后“搭便车”行为就屡见不鲜。而虚拟物流企业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没有实体企业中的强制治理机制, 信息对称程度也大为提高, 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上社会关系的嵌入为各方提供了较多低成本便捷的治理渠道与机会, 从而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强化治理的效果。[3]

四、虚拟物流企业组织形式与治理

根据节点企业之间的互动形式, 虚拟物流企业常采取卫星模式与平行模式两大组织形式, 继而决定了其适用不同的治理模式。

(一) 卫星模式与治理

卫星模式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组成, 稳定性高但是弹性相对较差。核心企业处于虚拟组织的中心, 主要负责制定虚拟物流企业运行规则、经营方向与管理战略、非核心节点企业的选择、协调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在合作伙伴出现冲突时作出合理仲裁。而非核心企业主要集中在内部自我治理 (如确保活动守法、守信) 及配合核心企业的合作治理上 (如分工与协作、互惠性交换、沟通达成共识等) 。可见, 在卫星模式中, 核心企业在虚拟物流中发挥主要的治理作用, 并对其他成员产生有力的影响。

(二) 平行模式与治理

平行模式里虽然也有核心企业加入, 但它不是联盟的发起者, 而是和其他所有的成员企业一样是参与者, 拥有从事专业物流活动的装备、设施、运营机构、人才等条件。平行模式中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合作, 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 为虚拟物流企业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只是影响力不尽相同。

平行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企业拥有平等的治理权利, 但不同企业在网络治理中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而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即不同的参与治理的权利。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基于某一市场机遇的产品或服务的联合开发以及出于长远考虑的物流企业间战略合作。

(三) 联邦模式与治理

除了上述两种有固定核心企业的虚拟组织形式外, 还有一种流动核心企业模式———联邦模式。即虚拟物流中的核心企业角色不固定, 而是依据“知识分布决定权力配置”的原则, 在成员间随机分配,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要求, 由联盟网络中最适合的节点企业承担领导职能。当然, 此处的联盟网络中的科层与传统的科层并不相同。[4]

五、构建有效的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机制

(一) 充分发挥信任机制与声誉机制的治理作用

虚拟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性以及快速反应等特点, 其运作必然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减少了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合作风险, 在增强敏捷性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冲突和实现知识共享。当然, 信任的建立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初次合作的节点企业, 有赖于商誉和第三方的仲裁与协调;对于长期合作的节点企业, 间续式的重复博弈更有利于相互之间信任的建立。[5]

然而, 在虚拟物流企业中机会主义倾向常常现实存在且难以根除, 此时各节点企业间协调合作的实现仅靠信任机制是不够的, 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是个有益的补充。如果一个节点企业有机会主义行为的“声誉记录”, 那他以后就会难以找到新的合作伙伴, 这样就会使其在机会主义的短期回报与良好声誉的长期利益之间谨慎抉择与理性行为。

(二) 构建节点企业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虚拟物流各节点企业无论优势是什么以及联盟采用什么形式, 他们实际上都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方面, 节点企业个体利益的实现有赖于联盟整体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 各节点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会影响联盟的整体效率。如此一来, 作为虚拟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各节点企业都有参与治理的天然激励。通过积极协作、共享技术、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 实现共赢的目的。为了保障一定程度的共同决策和共同治理, 建立开放式的决策体系并确保信息充分共享是必要条件。

(三) 建立并实施动态的治理结构安排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各节点企业是通过相应的契约安排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联盟还可能引入一系列动态的协调者角色, 负责资源调配、计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等任务。这意味着虚拟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内化为类似科层治理的实体物流企业, 不过这是一种高度扁平化的动态网络组织。在虚拟物流联盟引入这样一些角色后, 各种角色也是高度流动的。为使交易成本达到最低, 应依据交易方式采取动态的治理结构安排, 即采用多元化治理结构, 根据合作联系程度的高低, 合作伙伴以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 联系程度越高, 合作伙伴对参与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深, 越强烈。

总之, 只有对虚拟物流企业这个松散的动态联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才能降低运作风险, 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以更好地适应物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冯涛, 鲁政委.虚拟企业的契约特征及其治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09) :81-84.

[2]董雷.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13-333.

[4]孙国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3-144.

关于虚拟企业财务关键问题的探讨 篇7

网络经济时代孕育了虚拟企业,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使以精益生产和作业管理为特征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得到关注和普及,实现了世界范围内企业资源的动态配置和合理优化。对虚拟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研究有迫切的现实性,一方面可作为对传统企业会计问题的补充研究,找到适应新企业形态的会计模式;另一方面也可更深层理解企业组织模式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国外对虚拟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运营形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展开的。威廉·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在《虚拟企业:21世纪企业的构建与新生》一书中提到,虚拟产品相对传统产品,能够更加快速地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还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从企业发展生命周角度,凯特认为需要在组件和运作阶段中,将设计阶段独立出来。

国内对虚拟企业的研究稍显落后,并且研究主要在虚拟企业的理论运作和实践评价这两个方面展开。雷宣云、叶飞和胡晓灵在对虚拟企业的研究中构建了二次利益分配模型;张正华、武邦涛、宁方华试图提出虚拟企业的组织构建模式与生命周期模型,来解决我国虚拟企业框架的建设问题;陈剑和冯蔚东从虚拟企业产生的网络化背景出发,详细地介绍了其构建和运营等问题。

2 虚拟企业财务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虚拟企业的财务会计风险问题

虚拟企业因为其自身的特征,其财务管理较实体企业而言风险更大。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实际上是繁多而遍布全球的。数量多和分散性反而加大了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虚拟企业内部同样也存在经营的风险。正如前文说述,虚拟企业具有短期临时性,往往在完成某一预先制定的目标后就解散结算。因此,防止虚拟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监守自盗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虚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各个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各自努力的情况下经营失败的一种可能性。可以说,经营风险是每一个企业,包括实体和虚拟企业都要面对的,也是任何类型的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部分,虚拟企业的成员之间共同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虚拟企业无纸化和信息化对实体企业的冲击

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使会计部门不关心也不必关心其他部门的信息流动和物质流动;实现核算电算化后,各类经济业务处理通过计算机辅助处理加以实现,这和实体企业并无明显区别。

然而,虚拟企业的会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沟通仍然不足,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虚拟企业要求的各个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都代表了企业的自身价值。会计人员如果应对无纸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势必影响虚拟企业的发展。

虚拟企业诞生于网络环境中,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依赖性。虚拟企业要求成员们内部用Intranet网络沟通,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虚拟企业要求企业之间用Extranet网络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更大范围的协同。Extranet网络其中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另外,Extranet又是链接企业Intranet和Internet的桥梁。显然各种运作都需要IT提供技术支持。网络化和云存储的普及,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办公操作更加便捷而绿色环保,会计人员不仅面对信息化的冲击,更面临无纸化的挑战。新执业或者新转入虚拟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有能力应当上述挑战。无纸化的普及下,会计人员通过联网的终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在网上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和税务申报管理等会计工作。

另外,如何管理虚拟企业的会计人员,是个关键问题。实体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目前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对虚拟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是更大的挑战。笔者从对实体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来思考如何管理虚拟企业会计人员。从国家政府的层面来说,我国会计人员由财政部统一管理。各个市级财政局管理所在市内的会计管理人员。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上岗证件的登记和每年一次的继续教育记录登记进行管理。实质上,这种管理非常松懈。从企业层面来说,会计人员由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企事业单位在其范围内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但是,就目前来说,企事业单位普遍对会计人员没有起到很好的关注和管理,仅仅是将会计人员与普通员工同等对待,没有意识到对会计人员的科学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合理运行。如何在虚拟企业中对会计人员实施管理同样重要,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部门对虚拟企业的监管都可能不到位,更何况对虚拟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从虚拟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讲,企业普遍没有制定相关针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完全是依靠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自律能力。

2.3 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

虚拟企业是众多成员的集结。收益分配问题,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一。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是在企业获得盈利的情况下进行的,利润分配主要有两种流向,一是对股东分配股利,二是对企业内部进行盈余公积的计提。以虚拟研发企业为例进行相关说明。

虚拟研发是一种典型的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项目外包。项目外包是指虚拟企业将非核心、临时性的工作,交由专业的人员代为处理及执行。不但能帮助企业集中人力资源降低成本,更能避免组织过度膨胀,还能使企业人员不再受限于既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采用外包策略,可节省20%的人事成本,可让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进行更有利的投资,提升效益与客户满意度。有外包需求的企业,透过网络的信息交换平台,找到合适的承包个人、工作室或公司,即进行相关招投标,对项目进项委托开发。

第二,共同研发。共同研发是为了克服研发中的高额投入和不确定性,规避风险,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应对紧急事件的威胁,节约交易成本而组成的伙伴关系。它以合作创新为目的,以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互补为前提,通过契约或者隐形契约的约束联合行动而自愿形成的研发组织体。共同研发是两个企业间的优势互补项目。

第三,直接采购。在信息技术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徐家汇和深圳高新园,研发技术的直接供给和直接采购都较为常见。

在上述三种虚拟研发的方式中,涉及道路相关利益的分配问题。有调查指出,在虚拟研发失败案例中,有70%的案例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合理所导致。利益分配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激化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矛盾,要学会合理地分配涉及各方的利润分配。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对虚拟企业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不仅指合作的产品和营业净利润在成员间的分配,还包括营销渠道和无形资产等方面的分配。在分配收益时,应当注意把握好收益和风险匹配的原则。对风险承担越多的成员,相应获取的收益就更高些。这和实体企业中的按照股权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是虚拟企业和实体企业的主要不同之处。

我国企业正处在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阶段,一些企业正试图构建具备我国特色的虚拟企业运作模式,但是,相关的配套资源仍然不足,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型软件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虚拟企业也面临着可能出现的各类财务会计问题风险。因此,虚拟企业只有具备我国特色,兼具网络化特征,解决好收益分配问题,才能取得成功。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诞生了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它有别于实体企业,被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涌现出诸多财务会计问题。本文在阐述国内外关于虚拟企业财务会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虚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虚拟企业,财务,网络经济

参考文献

[1]关振宇,刘官,张霞.浅议虚拟企业环境对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J].现代会计,2005(4).

[2]王丽铭,冯永泰.论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王向东,丁慧平.虚拟企业理论对经营管理的意义[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8

1 虚拟环境的相关风险

1.1 虚拟环境中的安全风险

在企业将虚拟化技术进行全面部署的时候, 以管理程序为主的虚拟环境中, 对于管理程序的攻击会令其所托管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威胁, 对于个别的虚拟工作负载攻击也会对其托管工作造成威胁, 这些虚拟环境的威胁实际上都是以管理程序为中心的。

1.1.1 黑客攻击

在中小企业内中的管理程序内被安装流氓软件或者其他干扰程序, 会对其造成危害。目前, 市面上运行的任何操作系统都很难将这些程序检测到, 从理论上来讲, 很可能将任意物理服务器上运行的虚拟机进行控制[1]。

1.1.2 虚拟机跳跃

虚拟机跳跃能够允许攻击从一个虚拟机转向同体格物理硬件上运行的其他虚拟服务器。

1.1.3 虚拟机失窃

不良分子利用电子窃取的形式将虚拟机中的文件盗出, 并进行传播和运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者相当于窃取到了一个完整的物理服务器, 这种攻击方式不需要进入到安全数据中心就能够执行[2]。

1.1.4 虚拟机溢出

虚拟机溢出造成的漏洞会让不法分子威胁到特定的重要虚拟机, 从攻击虚拟服务器升级到控制管理程序的高度上来。

1.2 补丁安全问题

在以往, 一台物理服务器只要进行一次补丁就足够了, 当服务器上安装和运行了多台机器之后,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每一个虚拟机进行全面维护, 大量的补丁修补工作可能导致补丁不能完全修补, 造成安全漏洞。很多中小企业会保持极少量的镜像在手中, 并从这些镜像中不断推出新的虚拟机, 或者利用快照写入硬盘的方式来进行。在需要的时候, 使用离线库中储存的虚拟机进行灾难修复工作, 但上述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存在, 那就是使用灾难恢复的方式有可能会没有将系统补丁与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进行及时更新, 进而增加了安全风险。

1.3 高资源利用带来的相关问题

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中小企业中的物理服务器灵活程度和效率进行全面提升, 在一个服务器中, 运行多个虚拟服务器, 会导致多个应用程序同时争夺一个服务器资源的现象出现, 进而增加服务器的负载量, 最终影响到服务器的相关性能, 大量研究证明[3], 如果在企业内虚拟存储中有大量的I/O或者吞吐量的时候, 会增加存储阵列, 进而影响每一个虚拟机的正常使用。服务器在进行虚拟化之后, 其物理服务器有可能出现大量故障。这是一个值得相关人员所关注的问题, 服务器硬件如果出现的停电, 机器温度变高, 硬盘受损等等就会导致服务器出现崩溃的现象。这样一来, 所有的应用都会因此而出现中断的现象, 这种故障带来的破坏性是巨大的。

2 减少中小企业虚拟化技术应用出现问题的举措

2.1 一般安全防护

虚拟化技术的使用是建立在物理环境之上的, 为了在根本上将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安全加以保障, 同时也保证企业内物理环境的安全性, 就需要将虚拟化技术扩展到虚拟化中。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要及时的对相关操作系统进行升级、打补丁, 安装上需要的程序, 保证虚拟机的精简性, 并及时将不经常使用的虚拟机关闭, 禁用非必要端口与服务, 将被攻击的机会与漏洞在根本上加以减少。

2.2 对虚拟机进行全面隔离

网络分段造就了虚拟化环境维度的扩展, 每一台客户虚拟机都具备和虚拟主机之外的外部网络连接以及在自身的内部链接。一般情况下, 要将客户虚拟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进行全面隔离, 比如说VMwarev SHIELD ZONE等相关技术能够在根本上将虚拟机之间有可能带来的风险通信进行有效隔离, 并在此基础上长时间建立起来的网络分段原则扩展到虚拟世界中去。想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虚拟机之间的通讯, 可以利用一个在非相同网络地址上接口卡的形式进行连接, 这和以往的方式相比明显要安全的多。

2.3 将虚拟机蔓延进行全面控制

虚拟机蔓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隐患, 当虚拟化技术出现之后, 新的虚拟机很容易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 那么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问题出现。例如, 黑客能够轻易地创建一个虚拟机, 并利用这个虚拟机将企业中的机密进行窃取, 并盗取数据中心的数据。企业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专门的审核策略和流程进行全面制定, 利用有效形式工作流程将虚拟机进行全方位审核并进行监控。

2.4 使用环境评估工作

第一, 企业内相关资源能够将已经实施的虚拟化技术进行支持。例如, VMware虚拟机就不能在AMD和英特尔两种系统之间进行移动, 一些系统或者应用本身对虚拟化技术缺少兼容性,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全方位调查那些硬件需要及时升级, 哪些能够在平台上得到支持。第二, 网络环境支持。存储与网络有一定几率会给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带来困难, 有些虚拟化技术在窄带链接上无法使用。

2.5 技术支持评估

有的中小企业将缺少“相关技能”视为成功实行虚拟化技术的最大困难, 并采用在实施该项技术之前, 对公司内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并将需求进行确定, 记录下可能出现的变化, 并对虚拟化技术进行试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虚拟化技术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定风险, 相关厂商与从事IT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认识, 并采取相关对策加以应对, 进而将这些风险最小化处理, 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虚拟化标准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统一的虚拟化平台进行全面制定并在根本上将硬件与软件设备的障碍打破, 确保虚拟化平台能够在平台上安全运行, 这对于中小企业虚拟化技术应用来讲, 是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沈俊.虚拟化应用:模式与风险[J].金融电子化, 2009 (3) :56-58.

[2]张志国.服务器虚拟化安全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10 (6) :83-85.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9

文件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 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 并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财务报表。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

(二) 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1日的新账。

(三) 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 (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 , 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 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上述“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以及参照财政部印发的相关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四) 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按照新制度编制2013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相关文章:

虚拟企业组织06-23

虚拟软件企业08-20

虚拟企业研究08-21

虚拟企业环境09-11

基于XML的虚拟企业电子合同实现09-12

虚拟企业理论论文04-16

虚拟企业发展论文04-16

试论虚拟企业05-04

中小虚拟企业间05-02

虚拟企业内部风险05-12

上一篇:“O2O”经营模式下一篇:使用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