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2024-05-25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精选十篇)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篇1

(一)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基本内涵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包括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不但给出了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仅针对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可能包括以原则为基础的一些规则,但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情况均提供详细规则,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是这种导向的典范。目标导向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都存在许多缺陷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认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以已经改进并一致应用的概念框架为基础;2.明确指出准则的会计目标;3.提供充分的细节和结构,使准则能得以一致地实施和应用;4.尽量列举准则中的例外情况;5.避免使用使得财务工程师能在技术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避免准则意图的“界线”。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

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克服了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缺点,但在现实中操作有较大难度。目标导向对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进行了折衷,两者之间的这个平衡点是最难把握的。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原则导向的制定模式,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但对于社会责任会计是否应该采用原则为导向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不能单纯的采用某一种准则制定导向。社会责任会计有些方面还不能定量化,应进行原则性的指导。考虑到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较弱,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支撑环境还不足以适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所以应尽量以规则为导向。基于以上考虑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应该是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的结合,偏向于规则导向。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准则应当把传统会计制度的积极因素融合进来,它们应当具有会计准则与制度两者的功能,是更加偏向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这样也有利于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界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

(一)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启示

美国使用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是美国会计准则的总称,概括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概念。从1933年经济危机结束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开始了对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机构的发展阶段。直到现在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极其丰富的公认会计原则,详见下表。

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体系框架对于本文探讨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框架体系具有启发性作用。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应该具有层次性,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散见于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中的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条款可以看作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二)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框架的启示及构建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框架应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了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对社会责任会计业务进行了很好的规范和指导。

1.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准则。

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准则是纲,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基础,不必过于详细。它是对具体准则的大体说明,它包括制定的一些原则以及会计人员在披露社会责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以及应该遵守的基本规章制度和原则等。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特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计量属性、信息质量特征、一般准则、工作准则、报告准则、制定依据和适用范围等。(1)制定依据。为了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2)适用范围。鉴于我国企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可以先将准则作为试行,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试行。(3)基本概念解释。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考虑了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公平问题,还考虑了同一会计主体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公平问题,是一种宏观兼微观的核算体系。社会责任会计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实质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会计有关的概念包括: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社会交易,是指企业耗用或提供一项社会经济资源,从而影响企业各相关社会团体的绝对或相对利益。社会资产,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投入的资源和已获得的成果;社会负债,是指各社会集团在企业中所拥有的求偿权;社会成本,是指企业实现经济业务所消耗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社会收益,是指企业实现经济业务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社会净资产,是指社会资产减去社会负债的余额;当然还有其他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概念也要在这里集中解释。(4)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假设。传统企业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这三个假设基本适应社会责任会计,但是传统企业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就不能很好满足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像传统企业会计那样单纯地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应采用非货币计量等多种计量属性。(5)社会责任会计计量属性。对社会责任会计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的计量,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应有定量方法。自然资源的计量方法: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生态环境的计量方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叫价法、权衡博弈法、法院判决法和无费用选择法;社会收益的计量方法: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替代品评价法。这些计量属性远远超出了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不仅仅局限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6)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其中,FASB、I-ASC、ASB和ISAR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虽然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审慎性)和及时性,但是我国相比信息质量特征是较少的,如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等。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一致性的、多层次的、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及时性,并且要求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

社会责任会计具体准则是在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准则这一纲要的基础上对社会责任会计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具体准则是主要部分,它的相关内容包括相关要素、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举例说明等。这一部分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报告准则。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准则包括社会责任资产准则、社会责任负债准则、社会责任收益(社会责任效益)准则、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费用)准则、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准则、社会责任利润准则等。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报告准则包括社会资产负债表准则、社会利润表准则、社会现金流量表准则等。这些具体准则主要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确认这些要素时,不必局限于传统会计要素“可以可靠的计量”的限制,可以用文字描述。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人员运用社会责任会计的指南,严格按照准则的规范和要求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如有违规,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进一步说明,它可以增强具体准则在实施中的可操作性,缩短准则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这部分是最具体的。当然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是实质性的,并不是一定要冠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名字。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冲突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性。但是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至少要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作出规范。(1)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如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耗用,以及对社会性环境治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包括:为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娱乐设施等方面提供的人、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公益活动的捐赠,如企业对希望工程的捐款;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就业方面提供的便利;按规定及时缴纳税款。(3)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包括招募、培训、职务轮换、职工福利改进、劳动条件保护、企业环境美化、与员工交流等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会由于员工素质和员工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间接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4)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这涉及到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或服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产品的安全性、社会咨询服务、广告的忠实程度等,企业是否有意在这些方面努力,去创造并满足顾客的需要。Z

摘要:目前, 社会责任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难题, 或多或少的与缺乏相关规范有关, 因此, 有必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 然后借鉴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准则的框架, 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框架的构想。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Dvadi.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 (11) .

[2].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著,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译.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 .

[3].罗勇, 张静波, 李建华.会计准则理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5) .

[4].阳秋林.再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5].许家林, 龚翔等.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协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9) .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

近年来,三鹿奶粉等乳制品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丰田的刹车门、深圳富士康集团“十三跳”事件、“血汗工厂”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腾讯QQ与安全卫士360的对抗事件、染色馒头、牛肉添加剂以及各种矿难等事件都说明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形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科学的机制引导、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是自愿披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停留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非会计披露模式。据北京人民网报道:4月30日,沪深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沪深共有51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相较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其增长率接近10%。20沪深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与20相比并无明显调整。《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大重点院校的权威专家联合推出,“央视财经50指数”以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的成长、创新、责任、回报、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要求。2011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写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得分平均仅29.8分,超6成企业得分不足30分,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较低水平。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和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正式提出了关于它的涵义,但各国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是最早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的,1968年,他在《社会经济会计》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有关会计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社会科学中的实践应用。此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于1970年又比较客观及全面的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整理了政府及企业的各种社会行为后再进行初步的衡量,最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经济后果。1972年,戴维教授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及深刻思考后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的,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方法。日本学者番田嘉一郎于1979年在其所著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对社会责任会计做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测定和报告从而防止企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会计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献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后,黎精明也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详尽的概念:“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阳秋林教授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著作中对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的界定: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跟其他会计信息相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分强制性披露与非强制性披露,而对于那些非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也没有指导性的文件,并且缺乏独立的会计准则和统一报告格式。

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及形式

1.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及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葛家澍和林志军认为,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报告之外,还需要向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外界的各利益集团提供有关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医疗保险、企业与环境保护、人员就业、公司雇员培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贡献等方面的更多信息。Gray,R H ,Kouhy,Rand Lavers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以下15个大类:环境问题类、消费者问题类、能源问题类、社区问题类、慈善和政治捐赠问题类、与雇员相关的数据类、养老金的数据类、向雇员咨询类、在南非的雇佣问题类、雇佣残疾人的问题类、增值表类、健康与安全类、雇佣持股计划类、其他的雇佣问题类、其他类。阳秋林认为,在三大核心报表的基础上,企业应以附注的形式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对投资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职工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消费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社区的责任分析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责任分析体系等六类,它既可采用财务信息,又可采用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归类后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浅谈社会责任会计 篇3

摘要:近年来,企业发展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会计

1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激烈争论。至今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之外所负有的对企业利害相关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逐已渐深入人心,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其主要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记录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相对于国外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还有很多空缺。譬如说,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遵循SA8000,而我国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我国目前虽然已制定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未全面地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以至于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

2.2 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 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例如企业排放“三废”造成了环境损失,而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收取罚金时,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企业应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多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3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很多问题 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来看,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实务上有部分企业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但内容相当有限,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格式也十分不规范和不完整,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

2.4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专著也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来说,社会责任会计从其产生到现在还不到40年,我国研究起步就更晚,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如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相当困难。

3 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义务买单。即使承担了一定的义务,也都是报喜不报忧。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虽然有一些,但是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和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关的法规比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国政府部门、社会责任部门应该本着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着手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工作,以此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3.2 制定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处理准则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起到了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和完整会计信息的作用。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这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也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国可以采取目前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程序,先成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研究小组”,吸收财政界、会计界和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参加,通过研究提出一个纲要,由财政部审查通过颁布,并组织实施。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开展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研究,规定社会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收益等具体内容和信息披露方式,使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3.3 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我国没有制定相关法规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的主动性较差。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消极态度。因此,基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我国应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此,国家应制定制度,强制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最低信息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使企业在“阳光下运作”。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则采取自愿制度,鼓励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好的企业做更多的自愿性披露。通过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成为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既能促进企业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双赢”。

3.4 深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执行层面的工作 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可行的途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如组织社会责任方面的讲座、通过媒体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等。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等,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

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企业而言,可以在现有的报表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科目尽可能单列,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不仅应当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附注中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还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以此全面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篇4

作为会计学的分支, 社会责任会计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社会性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必须要遵循社会性原则。他们在对企业进行核算的时候必须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评判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通过企业自身活动的外部信息, 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所以企业遵循社会性原则就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考核, 为社会公共决策提供参考, 而不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评判。

1.2 政策性原则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受到法律和政策的约束,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 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时, 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 根据相关规定, 认真履行社会职责, 按照相应的方法和程序, 担负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1.3 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既包括外部经济性, 也包括外部不经济性, 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的费用, 所以企业也要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的原则。它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履行自己的控制和披露职能时, 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企业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

1.4 强制披露原则

强制披露原则就是企业按照规定对其承担的社会信息进行披露。不同的企业由于性质不同, 所以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 在披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时, 要根据企业的能力和发展前景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 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 就不会主动披露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话, 对其他企业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坚持强制披露原则, 对企业披露的最低限度做出明确规定。

2 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

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之前, 先要了解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 那么就必须要掌握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总是把提供产品、积累资金作为自己唯一的社会责任, 但如今这种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了。在当代社会, 企业除了要承担经济责任外, 还要承担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公众谋福利等多方面的责任。所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所应承担的社会、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要对企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反馈, 同时不能强求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但是如果企业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话, 就有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 所以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会计新生的职位, 由于研究的时间有限, 所以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 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把促进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发展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据此展开会计工作, 它需要计量和报告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评估企业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和损失。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 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 社会责任会计不是一个新的学科, 而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是对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和会计结合起来出现的。在进行运用时, 要使用会计的方法和技术, 来反映和评估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和损害。 (2) 社会责任会计要以社会利益为前提来评估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从而如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 (3) 社会责任会计从本质上来说从属于微观会计, 虽然它的主要职责是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计量和报道企业的社会活动, 但是它的衡量主体是企业, 而非社会, 所以它属于微观会计的范畴, 而不是宏观会计。如果企业的某些行为致使社会资源出现浪费情况, 这实际上就属于社会损耗, 如果企业行为使社会资源出现增加的情况, 这就属于社会收益。 (4)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也反映了企业为社会提供履行职责的信息。它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控制和社会公众间接参与社会职责的承担。

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它以传统的会计学为基础和依托, 借鉴了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以货币为计量方式, 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了解了这些对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极有帮助。

3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还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内容就是核算对象, 具体来说就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面很广, 范围又大, 所以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遇到很多难题, 对成本也会造成压力。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 会计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法国主要侧重于对职工利益的披露, 德国侧重于对环保成效的披露。美国披露的内容较多, 范围也很广, 如经济的增长速度、职工的培训、对城市的开发和改造等等。

从属性上来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二是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指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为社会增加的资源或收入, 这是企业的外部性行为。相反, 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的消耗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就是社会成本, 如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也会导致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因此我国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包含社会贡献和成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贡献主要指对所在城市发展的贡献、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对保护环境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公益性事业的贡献等等。而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资源损耗成本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成本等。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前提, 它使会计体系得以正常运转。但是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会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 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所以各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我国, 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大众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因为企业的外部行为问题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根源, 这种外部行为会导致社会效益出现偏差,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使企业内部化, 提高对社会的福利。再者, 社会责任会计被视为是为公众和政府服务的,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责任会计要运用有效的手段使企业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 减少和社会的各种冲突, 通过制定社会责任报告, 来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决策, 提高企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要体现会计管理的需要。在我国, 当前公众最关注的信息就是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诚信、生存环境等问题,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要根据公众的关注信息, 来向企业制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此外, 企业的生存目标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统一的, 企业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获利, 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企业才能更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产品质量, 进而为企业员工带来福利。同时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职责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 增强大众对企业的认同感, 这样也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 开拓新市场, 进而实现企业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非常关键的因素。

4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构建原则

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 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实际情况, 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责任会计对社会既有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又有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4.1 客观性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 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因为必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因此企业要根据客观事实, 如实地承担社会责任情况, 要争取做到客观公正, 向社会大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在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进行披露时, 不能为了获得公众的好评只披露那些积极的现状, 而低估甚至虚报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 以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4.2 为经济服务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由于经济条件存在欠缺, 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面对这种情况, 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分工时, 特别是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时, 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状况, 以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 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并不冲突。但是对于一些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 它们大多数承担社会责任较困难, 如果公开他们的社会责任状况, 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甚至还会造成破产。所以在构建社会责任准则的基本框架时, 必须要坚持为经济服务的原则。

4.3 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还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因为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 会计信息越详细, 成本就越高。这些成本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人工和测量机构的成本, 企业在提供这些社会责任信息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因此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 必须要重视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4.4 公平性原则

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构建时要坚持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对企业公平, 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不能过多地把责任推给企业来承担, 当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时, 企业的负担会加重,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是要对公众公平, 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负责, 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5 结语

作为会计学的分支, 社会责任会计在务实工作时, 必须要坚持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坚持构建原则, 弄清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核算内容和目标,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才有利于将来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构建和实施。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范,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这些包括: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核算内容和会计目标、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等。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陈东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2 (15) .

[2]阳秋林, 陈东升.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准则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23 (2) .

[3]陈东升, 王红春.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1 (28) .

[4]唐洋, 阳秋林, 陈东升等.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需求主体和制定主体[J].新会计, 2011 (2) .

[5]陈东升, 张爱侠.刍议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和特征[J].会计师, 2012 (2) .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篇5

【摘

*

孙红梅岑

蒋娜

京学院

要】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择典型企业为样

本并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和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引言

都在其网站设有社会责任专栏,并编制有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维斯(Dvadi.F.Linwoes)在《会计杂志》第的履行情况,在其年度报表中也零星披露11期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信息,已经初步具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指出有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意“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识。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和经济学等社会学中的运用”,从而揭开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社会责任会个方面。

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一)披露内容不全面

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中石化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括对社会的奉献,宝钢则主要包括社会、人决策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经济、员工、环境等信息,在报告中,基本计信息系统。其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都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面信息的披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耗,露;几乎没有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相关信并提供经济、社会指标,以利于企业决定息进行全面披露,企业报喜不报忧,只披其经营方针,评价其经营成果,揭示其社露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提及其对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四十多年的会的不利影响或忽略其应该承担而未承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担的社会责任。

果。但对我国来说,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二)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

初级阶段,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都相宝钢、中石化、中远的会计报表定量对落后,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无法充分反信息中仅涉及企业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映企业的社会贡献及社会损害情况,无法税收的责任等,在其相关社会责任报告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中,定量信息更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运用会计露时,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利介绍,而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加害关系人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以量化披露,且没有纳入会计信息披露体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系中。

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等信息的过程。

(三)会计核算中没有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例如,案例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存在的问题

助和捐赠等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目前我国企业以披露,这样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导致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状况,本文直接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选取宝山钢铁、中远集团和中石化为研究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对象,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中体现。

析。通过搜集案例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四)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公司网站、招股说明书等资料中关于社会独立报告的动机

责任会计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三个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陕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支持。

12

会计之友第1期

社会责任会计相对传统会计比较复杂。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像传统企业会计那样单纯地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它采用多种计量单位而且对社会责任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不愿单独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也是众说纷纭,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体系,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披露,披露内容零散分布于企业财务报告内,而且很不规范。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一)美国

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无论是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比较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对社会责任会计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如美国会计协会先后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等各种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委员会,加强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研究,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会计实务方面,社会责任会计也取得了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视,美国法律规定每个公司必须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土壤污染以及其他可能造成直接财务后果的问题,包括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法规及遵守情况等信息。

(二)法国

法国被认为是对社会责任会计最为重视的国家。早在1975年,法国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

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

法律,规定雇员超过25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主要内容侧重于职工福利等方面七大类项目实施情况。从1984年起,

该表必须列示三年的数据,并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要求提供的信息更加具体。法国受宏观经济导向和社会福利主义影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法国的社会资产负债表应披露以下七方面内容:雇员人数、

工资及福利、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

雇员培训、行业关系、企业为雇员提供的房屋和交通条件。在具体披露时,这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报表指标,而且指标的内容十分详尽。

(三)英国

英国公司普遍对社会受托责任比较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大型公司的年报中就出现了自愿披露的有关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信息。自1975年起,一些大型企业编制了增值表,其目的在于改进公司的态度、精神和行为。近年来,在英国,具有特定规模的公司被强迫报告有关他们慈善捐赠情况等具有社会责任性质的信息,并提供有关职员条件和就业实践的可靠信息。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建议企业除了编制传统的财务报表外,还应当编制增值表、雇员报告、

企业与政府之间货币往来报表、外币交易报表、未来前景报表、公司目标报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政府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通过对西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及会计现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它主要反映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获得的报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又是一种社会目标。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它是对传统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如职工结构、技术培训、职务轮换、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企业文化等。

4.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

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公众对产品满意度、

产品受罚额等,在信息披露中强化产品的服务性能与安全指标,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

5.企业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比如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对下岗失业、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服务等等,这既是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建立和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企业将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原则等予以明确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依据。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作为企业,不只是个别领导者和管理决策部门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更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没有经过审核的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通过审计确立公信力。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所以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监督职能,加紧研究和

FRIENDS理论OF探讨

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借鉴国际已有标准,建立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使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

(六)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

1.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用货币计量,但仍能向公众提供有关以上几方面的信息。

2.对于中型和大型企业可以在现有的四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其他应交款”下设“应交排污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占用费”

等明细科目,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环境治理等费用,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

3.对于上市公司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因为社会责任问题拥有多少资产存量,背负了多少债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构成情况;社会责任利润表”用以反映会计主体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利润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除上述三大报表以外,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一部分,企业可以编制“社会影响报告表”等辅助报表。●

【参考文献】

1]润灵公益事业咨询.A股上市公司社

会责任报告蓝皮书

[M].2009.2]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

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10):36-43.3]刘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学习,(10):16-19.4]田昆儒.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

综述[J].会计之友,(12):4-7.5]阳秋林.构架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

露的指标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

59-62.13

社会责任会计的评价探讨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探讨

当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很大的危害时,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是背离的。于是,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对企业这些行为加以约束。然而,如何对企业实现的社会目标加以评价,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映和监督,并最终换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则需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来解决。同时,从企业自身绩效评价的角度来说,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也是很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评价企业绩效时,注重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并且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而对企业的社会效益亦即社会责任,往往不够重视,而且没有一套以定量分析为依据的科学评价方法。

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对传统会计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会计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会计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思维模式。任何一次质的飞跃,都依赖于思维和认识的巨大突破。传统会计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封闭式的一维形式,即它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考虑的只是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只是经济的下属系统。而社会责任会计采用开放式的思维形式,把企业放在整个社会之中,既把它作为经济的下属系统,又把它作为政治、社会的下属系统。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会计学术思想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2.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丰富了传统会计的目标。传统会计的理论出发点是将企业看作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盈利组织,而不是社会组织,因而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获得最大利润。利润被认为是企业对社会的唯一贡献,这种思想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只求利润,而忽视社会责任。在社会责任会计理念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因而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还应强调重视社会责任和法律要求,致力于社会生活的改善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为会计,理应全面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为实现这一宗旨和使命的信息。如果会计仅就为利润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信息,那将是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排除在外,由此诱导企业无视社会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利用它本身的机制,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从而达到协调单位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传统会计迷恋于纯理性主义,忘记对会计本质作出合理的解释。传统会计模式只用于经济中某些因素,会计所记录的内容一向限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主体内部发生的事项,往往忽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会计所输出的信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及政策制定。这种经济化的模式有如下缺点:(1)它仅仅对经济物品进行度量,而对空气、水、自然资源都作为免费物品,会计按目前会计所计算的增长,往往会账目上的定价为零。(2)按目前会计所计算的增长,往往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溢出”,这正在成为直接由其他私人团体或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即“外部成本”。这种外部成本在现有会计模式中不曾反映,因此,企业成本并非它的真实成本;(3)不能从理论上阐明会计的职能,以及企业履行社会义务和企业纳税的目的。总之,用这种模式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真实效益和成本,也不能对社会福利做出恰当的评价。

4.社会责任会计扩大了会计报表和信息的使用范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社会、经济决策会计学的本质是为他人服务,以使用者为中心,对使用者有意义。传统的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的使用范围有限,常常只包括股东、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投资者。而社会责任会计扩大了报表和信息的使用范围。所提供的信息不但对股东、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投资者有用,而且对董事、职工、地方、工会、公共关系部门、法律部门、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和公益团体等也有用。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把企业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使之把握正确的经营方向。社会责任会计还大大地丰富了传统会计的信息内容,即包括了一些非经济性的社会性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全面、正确的决策。

5.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的设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会计因素进行确认和计量,以系统、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大小和利益的信息系统。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内容的分类,我们把评价体系包括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指标、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指标,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指标和企业对消费者和客户的社会责任指标。

由于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方面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可以鼓励一部分企业先试点,然后图谋在全国的推广。和企业一样,国家也应用专门负责评价体系推广的工作部门。这些人必须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根据行业的不同设计出更适合某行业的评价体系,这样能防止评价体系内容与企业实际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严重不一致的情况;他们也可以设计出一套普遍适合于各个行业的评价体系,这样又便于最终全国的统一;他们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监督企业的评价体系表的具体运用情况,并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对结果进行评估,评出等级;他们可以通过舆论媒介、消费者协和工会等社会团体对企业的评价结果予以公布,以促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他们可以对履行社会责任绩效突出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准入、融资支持、政府表彰等措施,减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增强其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参考文献:

[1]朱贵平: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科学发展观透视[J].经济问题,2005(07).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篇7

一、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和公共产品的特征, 属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根据决策有用观理论, 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出发点, 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 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从而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 正确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 从而作出信贷决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监管机关通过财务报告, 正确评价经济运行, 从而作出宏观经济决策。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根据受托责任观理论, 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 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对投资者负责, 应当做到资产保值增值,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债权人负责, 应当按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归还欠款;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 应当遵纪守法,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维护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广义而言, 企业管理层应当履行的受托责任还包括扩大就业、安全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 为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企业管理层按照会计准则编报的年度财务报告, 反映了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如果企业管理层未能履行受托责任, 有可能被辞退、罢免或遭受法律制裁。

需要强调的是, 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是一种公共产品。通常情况下, 国有企业属于国家投资建立并发展而来的, 国家投资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价值, 上市公司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涉及社会公众。各类企业通过有效执行会计准则编报年度财务报告, 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 从而吸引投资者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进行投资。企业和投资者是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或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企业只有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才能不断吸引投资者, 从而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投资者只有不断对企业投资, 才能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乃至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不真实、不公允, 或者是虚假财务报告, 就会误导投资者, 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 甚至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这就如同烟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或导致死亡的道理一样。因此,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

基于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双重目标以及公共产品的特征, 在我国, 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已上升为法律要求。《会计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这一法律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会计手续, 而是单位负责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等有关各方作出的法律承诺, 即对本单位编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在此基础上, 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编报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签字, 也属于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等有关各方作出的法律承诺, 表明被审计的财务报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编报高质量财务报告, 应当重点关注和把握的几大领域

(一) 随着会计准则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做好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新旧衔接, 构成了编报高质量财务报告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截至2009年年底, 除我国所有上市公司2007年开始执行会计准则外, 已有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非上市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 实施范围从上市公司大幅度扩大到非上市企业。我们的目标是, 力争2010年除小企业外, 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准则, 2011年扫尾。届时, 将全面废止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原有规定, 从而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会计标准和指标口径,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完善资本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从2009年1月1日及以后开始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 应当做好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新旧衔接。

3年来, 实施会计准则的实践证明, 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应当做好新旧衔接, 这是执行会计准则的起点和基础。结束旧账转入新账并进行账务处理只是新旧制度转换结果的表现形式, 核心是核定企业资产价值、确认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夯实基础。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 要做好人员培训, 确保会计人员团队掌握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若干政策规定, 以及新旧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要做好软件系统的改造, 确保财务系统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转换;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的附录要求, 确定执行会计准则后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

企业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 应当重点关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预计负债、所得税、企业合并等项目对期初数的影响, 确保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过渡。《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二) 职业判断是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关键环节, 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掌握会计准则规定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准则有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之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原则导向,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 体现了原则为导向。美国会计准则属于规则导向, 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 涉及的会计问题反映出美国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的不足, 那些具有重大风险的特殊目的实体因此没有并入安然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 结果是安然公司的重大风险被掩盖, 从而构成安然公司崩塌的原因之一。美国从此开始反思, 迈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步伐。

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 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职业判断。比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预计负债、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计量、权益性交易等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均涉及职业判断。而在规则导向下,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通常可以直接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量化标准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金额。

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是一把“双刃剑”, 恰当的判断所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就是真实公允的;反之, 就成为调节和操控利润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重大的职业判断, 还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出决定。

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呢?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注册会计师以及监管部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专业方面, 除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外, 职业判断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主要是基本准则中的会计要素的定义、内涵和确认、计量要求。比如, 何为资产?在确认和计量资产价值时, 应当判断是否属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预期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否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等;再如, 何为负债?在确认和计量负债价值时, 应当判断是否属于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是否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是否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等。职业判断的最高层次是诚信, 会计人员、企业管理层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在根据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过程中, 应当坚持诚信为本, 遵循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近年来, 企业合并会计已经成为会计准则执行中较为普遍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核心是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比如, 如何认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主要是看其是否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自愿达成, 如果交易实质上属于符合市场交易规则自愿达成的, 通常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反之, 如果交易不属于自愿达成的, 就属于合并双方资产、负债的简单整合, 一般应当认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到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问题, 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并结合实际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获得合理的公允价值金额。如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巨额商誉的, 要予以重点关注。合并成本的确定、相关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等方面要关注是否如实反映了交易的实质, 商誉确认后是否及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了减值测试等。企业合并是否构成业务, 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16号文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职业判断。判断构成业务的, 应当提供确凿的证据。一些较为复杂的企业合并, 既涉及到上市公司, 又涉及到非上市公司;既涉及到一般购买, 又涉及到反向购买, 其中的某些问题不是会计所能解决的, 企业不得利用会计准则规定构造交易。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职业判断结果进行审计时, 涉及到再判断问题, 需要恪守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 按照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判断。

监管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管工作中, 如发现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利用职业判断操纵利润、虚构交易、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 应当强化监管并加大处罚力度。

(三) A+H股上市公司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已经实现等效, 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 因此, 同时发行A股和H股公司的财务报告不应当存在差异。目前, 存在的差异主要是执行问题, 比如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生的差异, 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没有关系, 不能以此认定存在差异, 相关企业应当加以消除, 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仍未消除的, 应当制定相应措施逐步消除, 并在附注中说明原因。再如, 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办法的差异, 财政部和保监会高度重视。为了解决此项差异,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财会[2008]11号) 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财会[2009]15号) , 保监会印发了《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 (保监发[2009]1号) 。保险公司应当在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消除这一差异。

(四)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编制年度财务报告

2009年12月22日, 财政部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要求保险公司自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时开始实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主要规范了保险混合合同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保险混合合同在满足条件时应当进行分拆;二是要求认定保险合同时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三是要求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 不再以保险监管部门有关保险监管规定为依据计量财务报告目的的保险合同准备金。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发布实施, 对我国现行保险会计进行了重大改革, 有助于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增强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提升投资者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评估和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水平;有助于适当分离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 维护保险会计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我国保险会计地位, 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各保险公司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尤其是新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化比较大的方面, 要扎实做好宣传培训和学习理解工作;要做好有关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改造和制度修订工作, 将新规定涉及的保险合同认定、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所需的参数和数据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最高负责机构, 管理层、职能部门和经办岗位分级授权、权责分明、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内部控制, 确保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透明度, 有效防范准备金计量的随意性和人为操纵;要强化与投资者、债权人和有关监管部门等之间的沟通协调, 确保《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能够得到持续平稳有效的实施。

(五) 正确理解和编制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实现了趋同, 在IASB发布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后, 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认为在我国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是可取的, 而且随着我国会计准则持续3年的平稳有效实施, 引入综合收益的时机已渐成熟。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 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比如, 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原先在利润表中没有反映, 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分析企业收益。2009年6月,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财会[2009]8号) , 在我国正式引入综合收益概念。综合收益总额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 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同时, 为了保持会计准则的基本稳定, 我国没有单独增加综合收益表, 而是在利润表中直接增加两个项目, 分别是“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财政部16号文件对在附注中需详细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规定了统一的格式。

企业在编制2009年度利润表 (合并利润表) 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时, 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和财政部16号文件的规定, 正确界定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 并在附注中对其他综合收益按照财政部统一的格式作出详细披露。

三、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促进年报质量不断提升

(一) 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企业较快的增速和迅猛发展, 各种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 尤其是在遭遇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败, 甚至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据了解, 截至2008年10月底, 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人民币1 250亿元, 形成了人民币114亿元的浮动净亏损。虽不能说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完全能够杜绝类似案例的发生, 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企业只有建立和有效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才能夯实内部管理基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大中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国际资本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国际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 我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 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部控制, 构筑“安全网”和“防火墙”。从维护企业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的角度看, 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 尤其与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的内部控制。总之, 我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控制。

(二) 深刻理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丰富内涵

早在2006年, 财政部遵照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 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等部门, 着手研究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08年5月22日, 财政部等5部委对外正式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下简称《基本规范》) 。

《基本规范》可以概括出“五个五”, 即“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五个目标”、“五个原则”、“五个要素”、“五十条”。其中, “五个目标”是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里,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密切相关, 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对于合理保证年报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美国SOX404条款主要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设立的。“五个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五个要素”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的要素, 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 (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 。《基本规范》发布后, 我们随即组织力量投入到配套指引的起草工作中。在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 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这支专业团队, 在对大半个中国的各类企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后, 集中办公, 大兵团作战, 连续奋战45天, 数易其稿, 终于完成了配套指引。在起草过程中, 我们每每遇到难题或有争议之处, 总不会忘记邀请企业总会计师、总经理、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专家一同参与讨论, 寻求解决方案。这大大地提升了配套指引的可操作性。

应用指引作为配套指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基本规范》。它广泛地涵盖了企业治理、业务管理等方方面面, 既涉及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层面的问题, 也涉及工程项目、全面预算、采购、销售等具体业务事项。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 应用指引专设了“财务报告”项目。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和要求, 包括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报告的出具和披露等。审计指引是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 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 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企业, 可聘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各上市公司和相关企业应当统筹规划, 缜密安排, 根据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规定, 结合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 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应当将内控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相衔接、相融合, 确保内控制度执行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应当加大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改造或新建投入, 将内控制度要求嵌入信息系统, 实现对各类业务事项的自动控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各上市公司和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总会计师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要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观念, 主动关心、亲身参与、大力支持内控规范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 自愿担当起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确保内控规范在本单位的顺利实施。

四、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因整合而影响或降低对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

2009年10月3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9]56号) (下称国办56号文件) 。在国办56号文件的指导下, 大中小各类会计师事务所紧急行动、顺时应势、加快发展, 优化整合与强强联合并进, 行业发展步入良性阶段。从事H股审计为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提供了助推力。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近两年的优化整合与以往合并相比, 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自愿整合。事务所之间的整合是完全自愿的, 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出发, 求大同、存小异, 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务求真正融合, 没有一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拉郎配”, 这就为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强强联合。近期的整合更多体现为证券所与证券所或百强所之间的合并。经过整合, 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由2002年的105家减少至54家, 证券所、百强所之间的强强联合极大地促进了事务所整体实力的提升。截至目前, 除“四大”外,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有5家, 达到3~5亿元的约有7家, 这是会计师事务所贯彻国办56号文件的阶段性成果。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 优化整合还将继续。三是彻底合并。整合后被合并的事务所均交回了证券许可证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并由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相关公告, 不能再以原有资格执业, 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是以往历次整合中没有过的。

整合是为了扶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加快发展, 但是, 涉及整合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当确保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的顺利过渡和有序承接, 不得由于整合而影响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执业标准、人事、财务、业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 充分利用整合后的人才资源;加快整合后的利益调整, 控制年度财务报告审计风险, 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坚持风险导向审计, 确保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质量再上新台阶。

内部控制审计是顺利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制度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继续抓好内控规范的学习培训工作, 将内控规范与审计理念、方法和程序密切结合起来, 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密切协同起来;要强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和内部控制审计服务;要合理调配资源, 优化业务结构, 改善内部管理, 加强质量控制, 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审计和相关咨询服务的质量。

五、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检查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施监督检查。因此, 加强对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 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检查,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是财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也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财务报告这一公共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财政部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做好监督检查部署的基础上, 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深刻领会财政部16号文件精神, 以贯彻落实财政部16号文件为契机, 继续强化队伍建设, 扎扎实实, 周密部署, 履行职责, 努力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年度财务报告编制相关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 要把抓好这项工作提升到维护法律法规权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要统筹兼顾, 抓大放小, 在抓好日常会计管理事务工作的同时, 突出重点做好会计技术基础工作;要着力锻造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 专门负责会计准则的研究、跟踪、宣讲和指导工作;要吃透弄懂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精髓, 使自身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对各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和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必要的、及时的、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指导, 切实树立起会计准则管理方面的权威。

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 要制定年报跟踪分析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要采取多种形式, 既兼顾一般, 又解剖麻雀, 分别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 建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年度财务报告编制的经常性联系点;要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途径, 及时掌握年报编制和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与问题;要在企业年报编制完成后做好系统分析和总结工作, 把年报分析中发现的有关会计、审计、监管乃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升, 上报财政部会计司和监督检查局。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篇8

李宁 (2004) 、蔡建胜 (2006) 、张宗兵 (2007) 这三位学者对于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的涵义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会计责任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他们的观点都是源于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本身固有的性质和内容来定义的。《会计法》中明确的注明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他们三人对于会计责任的观点就是根据《会计法》中的内容规定来定义的。相同的, 审计责任的定义也是一样从我国的独立审计原则的内容所得出的。因此, 对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因而在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上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各国分歧的基础上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能为检查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舞弊和错误, 提供合理的保证。”同时也指出:“未检查出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 并不表示审计工作未按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执行, 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可见, 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执业, 就不应该承担审计责任。对于报表中的虚假信息所造成的影响, 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 在两者界定上, 更多的还是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意见。

当国外的会计师职业正在面临“诉讼爆炸”, 甚至破产倒闭的严重威胁时, 我国的审计职业界平静的局面也开始打破。这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影响, 诉讼爆炸的冲击也波及我国, 至少在舆论上开始对审计责任问题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以及审计事业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从形式阶段进入了实质阶段。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这些规定散见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中。讨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认定依据的前提是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只应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不应承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 工作粗疏, 不能查出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存在的明显的、重大的错误或舞弊等违法行为, 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给根据该会计报表信息决策者造成了损失, 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认为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就和其他各种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所遭受的损失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再者, 法律的执行具有强制性,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去违背, 这是社会的规则, 不能去破坏。总之, 如果注册会计师有法律责任, 也基本上是由于其自身没有遵守审计准则造成的。

二、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界定不清的后果

美国安然事件、中国“银广夏造假”、“湖北立华”等一系列震惊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全世界的案件发生后, 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更为深重的疑虑,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公允性的合理怀疑,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倍受全社会关注的议题。

在国内, 在2002年之前, 没有一起针对与上市公司审计有关的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诉讼案,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为零。曾有投资者起诉红光实业, 被告包括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 法院以原告无法证明其损失与被告虚假陈述的因果关系为由予以驳回。也曾有投资者起诉银广夏, 但法院以技术不足以胜任为由暂不受理。针对投资者起诉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等责任人的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9月专门发布了暂不受理的通知。可见, 在2002年以前, 投资者并不具备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资格。据统计, 从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四年半的时间里, 全国受到行政处罚的注册会计师有687人次, 会计师事务所1073家次;承担民事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只有1人, 赔偿金额1万元, 承担民事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28家, 赔偿金额864万元。

相对于国外发展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 国内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案明显比美国的要少, 这主要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起步比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有关。较之国际会计师行业150多年的发展历史, 还显得较为年轻。从1992年至1995年, 有些注册会计师因重大过失或故意欺诈而受到了刑事处罚。这一系列审计案件的处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萌芽阶段的形成, 推动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向更深层次发展。1996年1月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布, 以及1996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56号法函规定, 揭开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纵深发展的序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确立了注册会计师行为上的执业标准, 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有了衡量尺度, 提供了识别注册会计师有无过失行为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第56号法函更是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民事法律责任的第一个专门司法解释, 也使得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有了更深刻的关注。这些法规的出现标志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走向了纵深发展阶段, 并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奠定了法律基础。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由于没有清楚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标准, 引发了很多的诉讼案, 严重阻碍了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安然事件, 更是震惊全球。全球的第一能源交易商安然和美国的第二大电信公司世通申请破产, 审计业的“百年老店”安达信宣布退出审计业, 这些消息对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极大。因此, 在审理界定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诉讼案件的时候, 一定要正确区分三种责任。否则, 既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的不同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不能够相互取代的。只有当两个环节都完成后, 才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 让他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因此, 一旦财务信息发现出错后, 信息的使用者便会追究责任。那到底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还是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涵义出发去界定。只要我们明确了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和按照会计准则去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根据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就能够比较清晰的认定责任的归属问题。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就只要通过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违约、过失和舞弊的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其中, 审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注册会计师是否履行了审计责任以及履行审计责任的状况往往是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法律责任大小的重要依据。

三、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的重新界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果不能够清楚的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也会萧条, 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状况的发生, 我们一定要界定清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尽管要想严格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不容易, 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制, 以求得公平与公正,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合法权益。之所以目前迫切要解决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问题, 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第一, 社会审计可以提高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及其可信性, 从而增强整个资本市场体系运行的正常有序。第二, 社会审计可以促进审计服务的社会化, 提高整个市场控制机制的效率。第三, 社会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各个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的素质。所以社会审计在整个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大, 但如果不能界定清楚三者责任的话, 可能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区分三者的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审计过程为基础进行界定。这一层面由以下具有递进关系的不同情况所构成: (1) 注册会计师主观上具备了独立、公正的态度, 并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有关审计程序。 (2) 注册会计师保持了独立、公正的态度, 但没有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有关审计程序。 (3) 注册会计师在形式上较为严格的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有关的审计程序, 但是在主观上不具备独立、公正的态度。 (4) 注册会计师未保持独立、公正的主观态度, 并且也没有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有关程序。二是以审计结果为基础进行界定。这一层面又由以下具有递进关系的不同情况构成: (1) 审计结果无较大偏差, 且信息使用者未受损失。 (2) 审计结果无较大偏差, 但信息使用者因不当使用会计信息而受到损失。 (3) 审计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信息使用者也存在受损的客观事实, 但损失不是直接源于审计结果的偏差。 (4) 信息使用者存在损失, 且直接源于审计结果的偏差。由以上两个层面互相结合, 构成了综合判断和确定注册会计师应否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责任具体形式的矩阵关系 (如表1) :

表1列举了各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在责任认定时, 根据以上标准, 审计单位不承担审计责任就可以归结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了。

针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易于混淆的原因,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独立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挥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 如果这点在审计实务中不能做到, 则三者责任界定不清的隐患永远消除不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最大理由是以独立的信息鉴定专家的身份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以维护资本市场的顺畅运行。因此,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第二, 加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涵义的推广, 使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涵义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信资本市场上所有人如果能够对三者责任的涵义有了一个统一的认知之后, 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第三, 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监督, 鼓励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高对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必然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目前为止, 他们对信息如何使用所知道的并不多,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培养。第四, 完善法律制度, 在相关法规、准则制度中责任规定更加具体明确。虽然说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责任对象不明确、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都是法律不完善的体现, 但是国家应该在一定的时期内, 在一定的范围上对这些进行一个大致的规划, 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减小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划分。鉴于目前的情况, 只有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质、准则, 求得公平与公正, 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谢荣:《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审计责任》,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4年版。

[2]蔡春:《审计理论结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会计的社会责任 篇9

会计社会责任的现状

代理人存在于财产所有者和会计人员之间, 人为地隔断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因而, 会计的社会责任显得不是那么明显。

但是,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我国对于会计实行一种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办法, 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信息尽可能的满足了财产所有者即国家的利益, 也算得上是一种会计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国家花了多大成本对此进行监督, 当代理人遭受妨碍无法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的时候, 代理人在工作上的消极怠工以及徇私舞弊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的财产所有者——国家因为在实质上没有一个强势的执行者, 进而就可能放纵了代理人的失职。直接受命于代理人的会计人员, 由于在经济、政治和道德上对于代理人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所有协助代理人徇私舞弊的事情也就常有发生。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的我国, 其市场运行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会计工作也逐渐的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会计技术不断创新, 会计规范不断推新, 但是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却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代理人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客观因素, 代理人对于自己的收入往往是不够满意的。因为在一个企业的财产中, 代理人往往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财产甚至没有,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代理人同时又拥有者很大的行政管理权力, 另外有极度缺少一种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 这一切就为代理人的腐败以及徇私舞弊提供了动机和有力的客观条件, 所以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之下, 会计是代表企业对于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的, 同时, 会计有代表着国家对于企业进行监督, 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这样的一种双重身份就演变成了代表代理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的单一身份,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无疑是会计对于国家这个财产所有者应付责任的削弱。在企业内部, 代理人的权利不断地扩张, 逐渐的演变成为职权的滥用, 会计也就慢慢的进入了代理人权利威胁的区域。如果会计人员仅仅只是依靠道德去履行其对于社会的责任的话, 其困难可想而知。我国于是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来推行新的会计制度, 维持了会计的一种表面上的形态, 以确保会计能够为国家这个财产所有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依旧是要依靠会计人员自身来维护的。这样, 企业代理人的道德如何就直接关系到了会计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像前面所说的那样, 受命于代理人的会计在道德上、政治上、经济上市完全依附于代理人的, 也就是说, 会计的道德水准和他的代理人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情况, 会计向代理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而对于外部投资者则提供修改过的虚假信息, 这样会计人员与代理人就形成了一个团体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上误导大众, 以期获得经济收入。

探究现代会计的责任无异于服务管理以及维护所有者权益这两大内容。但是服务管理这一责任在我国社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可是对于维护所有权益这一责任我们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会计定期向外部提供信息, 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 但是仅仅只是依靠一些公认的会计准则或程序来协调代理人与财产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太可行的, 这一点在西方早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 不过是因为会计制度也好, 会计程序也好都是死的, 而人是活的, 任何的会计制度或者是会计程序都能够找到漏洞, 这样会计自然而然就与代理人站在了同一立场之上。这一切都说明, 对于会计人员而言, 制度与程序的外部约束都是次要的, 会计人员本身的道德自我约束才是会计社会责任得以履行的根本保障。

会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经济信息已经成为了影响全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也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重视。甚至一些发达国家, 将信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了开发。这一切就意味着会计信息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的社会责任因为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相关性, 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过, 总结来说履行会计的社会责任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人类社会是从资源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阶段, 优质的会计信息是时代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要求会计信息不单单是对于会计主体负责, 而更应该是对社会负责。只有对社会负责的会计信息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可以肯定的是, 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行为终将被历史所淘汰。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会计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依赖于价值规律, 任何会计信息的影响都是直接而重大的。纵观历史,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之下, 没有任何一个阶段, 会计信息的作用能够如此直接, 如此突出。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能够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话, 也就是意味着会计信息有所失真, 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个差别, 就可能产生数额巨大损失。这种现象是不能够容忍其存在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对于会计社会责任的思考

除了为财产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之外, 会计还对债权人、政府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也是会计社会责任的一种扩大。从根本上来说, 我国目前的会计工作秩序之所以不是那么规范, 无非是由于会计信息这一个会计工作的产品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虽然目前会计的工作在一些理论的指导之下已经脱离了代理人的控制, 但是如果不能够从自身上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一个自我约束的话, 会计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已久无从谈起。这就是说, 会计的社会责任履行讲求的是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水准。目前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 作为投资者的国家的概念对于一些会计人员来说还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会计依旧是自我要求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负责, 这就是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一种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负责的精神被会计人员自我的倡导起来的话, 会计人员的道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提高会计技术与会计程序时, 追根溯源的会计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虚假的会计信息伤害的是财产所有者的权益, 甚至伤害的是债权人的权益。因此, 这种道德上的责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的建设与规范, 应该从法律上着手, 同时也要讲求会计人员对于自身道德水准的自我约束, 这就要求全社会对于会计教育要将道德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上, 这样才有助于会计人员社会责任的履行。

会计社会责任是会计固有的职业责任, 履行会计社会责任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要求。会计的社会责任是社会不断发展与繁荣的客观要求, 只有在会计的社会责任充分履行的情况下, 会计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好。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篇10

1.1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采用适当的计量手段,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所做出的反映和控制, 从微观的角度测定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是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是会计学与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结合。

1.2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基本假设、原则、对象和要素。其中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时间内会计主体创造的社会净贡献, 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基本假设除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外, 还包括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假设、生产社会性假设、社会责任假设和可持续发展假设;原则主要有社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充分揭示原则、政策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对象是社会责任, 是企业在社会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素包括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社会责任收益、社会责任费用和社会责任利润。在一般情况下, 企业产生的社会责任收益和社会责任成本不一定相关, 所以社会责任收益和社会责任成本并不匹配。

2 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的区别

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在会计主体、会计资料和会计程序上是相同的, 但在核算内容、会计目的、信息质量要求、报告模式和分析与控制模式上有很大区别。传统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是从企业自身出发,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而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 在企业注重自身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传统企业会计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的是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在信息质量上, 不仅要适应传统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更强调利益主体假设和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强制和自愿相结合原则;在报告模式上, 传统企业会计是一种定量分析, 主要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编制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而社会责任会计可用定性的文字表述, 也可运用定量的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增值表和环境损益与效益对照表;在分析与控制模式上, 传统企业会计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 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生产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 而社会责任会计注重企业的社会成本, 向政府及公民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指标主要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和社会净贡献等。

3 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1 传统管理会计的社会责任局限性

(1) 绩效评价方法的缺陷。传统管理会计中, 评价绩效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的社会效益, 不利于企业从根本上重视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

(2) 成本计量方面的局限性。传统管理会计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系统, 只注重普通成本, 忽视社会成本, 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

3.2 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1) 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不仅要承担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责任, 还要兼顾供应商、员工、社区、环境保护、消费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实现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促进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2) 投资管理学科的发展为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借鉴。在评价投资项目上不仅应从企业角度分析投资的效益, 还必须从社会角度考察投资项目需要社会付出的各种代价和对社会的各种贡献, 最后在宏观上确定投资的可行性。

4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

4.1 影子价格法

主要是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计算出资源最优利用时的价格, 可以将该方法作为内部会计的计量价格, 指导和监督各企业合理地使用资源, 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4.2 实际成本法

指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以此来计量资产的价值, 并最终确认企业产生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实际成本法是以传统的会计方法反映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出发, 揭露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4.3 成本效益法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 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和完成社会目标的情况, 通过确认社会经济业务和社会目标实现程度来计算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 计算的是社会净效益。

4.4 成本替代法

当某些社会成本无法准确计量时, 可根据市场替代品的价值来确定。

4.5 平衡积分卡法

是基于多项利益均衡, 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平衡积分卡的四个维度之中, 从而衡量企业的绩效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

5 社会责任会计的财务分析体系

5.1 社会责任的构成体系

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主要有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文化责任。分别用就业贡献率代表伦理责任, 用违约支付率代表法律责任, 用环境贡献率来代表生态责任, 用社会积累率来代表文化责任。其中就业贡献率表示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 与伦理责任呈正相关关系;而违约支付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违约支付的程度, 与法律责任呈负相关关系;环境贡献率表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做的贡献, 与生态责任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积累率表示社会贡献总额中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比例, 和文化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5.2 社会责任会计的财务分析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的财务分析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分析和经济责任分析。社会责任分析的四个方面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文化责任, 而经济责任分析的四个方面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将社会责任分析的四个方面对应到经济责任的四个方面, 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即伦理责任对应偿债能力, 法律责任对应营运能力, 生态责任对应盈利能力, 而文化责任对应成长能力。从而形成的社会责任会计财务分析体系为:财务分析=经济责任分析+社会责任分析。新的四个财务指标分别有:新的偿债能力=a×偿债能力+b×伦理责任;新的营运能力=a×营运能力+b×法律责任;新的盈利能力=a×盈利能力+b×生态责任;新的成长能力=a×成长能力+b×文化责任。其中, a和b代表权重, a+b=1, 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 用一定的方法确定a和b不同的权重。

社会责任会计财务体系打破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观念, 新体系的建立可以引导和监督企业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引导企业注重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 将社会责任的指标定量化, 从而加深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履行,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蔼堂, 喻晓宏.社会管理会计:立足社会责任的会计管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0 (2) .

[2]胡承德.社会责任会计与其他会计之比较[J].财会研究, 2009 (1) .

[3]冯巧根.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观察——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J].当代会计评论, 2009 (6) .

[4]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 2009 (8) .

[5]顾惠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快推进会计发展——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会计研讨会暨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上的致辞[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7) .

[6]牛建芳.管理会计的新领域——社会责任管理会计[J].工会论坛, 2011 (1) .

[7]余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 .

[8]张译文.浅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J].时代金融, 2011 (4) .

上一篇:资源虚拟化整合下一篇:设计与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