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2024-05-08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精选十篇)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30~75岁, 平均48岁。全部患者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大部分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嗜酒史。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神志清楚17例, 意识模糊9例, 浅昏迷4例。血压:收缩压>180mmHg 22例, 收缩压<180mmHg 8例。

1.3 CT资料

血肿位置:基底节区9例, 丘脑11例, 脑叶6例, 脑室4例。血肿量 (按多田氏公式计算) :入院时血肿量2~28mL, 平均21mL, 住院后1~6h复查CT血肿量42~130mL, 平均64mL。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所有入院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脱水、止痛镇静、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复查CT血肿量增加, 诊断为PHICH。经家属选择行微创钻颅治疗。按血肿部位和血肿量的不同, 采用YL-1型血肿粉碎针双针穿刺引流, 分为血肿+血肿;血肿+脑室两种。术中常规采用生理盐水250mL+肾上腺素1mg冲洗液反复等量置换冲洗, 待排除液由暗红转清亮后于血肿腔内注入立止血1支, 闭管5min后再注入尿激酶2~4万U, 保留2~4h后开放引流, 每日引流2次直至血肿大部分被清除, 病情较稳定拔针。

2.2 结果

本组30例中存活18例, 死亡12例。死亡原因:脑疝5例, 再出血4例, 肺部感染3例。

3 讨论

PHICH病情凶险、进展迅速, 是脑出血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 早期防范, 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组30例PHICH微创钻颅治疗观察, 我们有以下体会。

3.1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如有长期饮酒或肝病史, 收缩压>180mmHg[3], 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 明显头痛、呕吐、烦躁大汗、鼾声呼吸等, 头部CT示血肿在丘脑或基底节, 血肿形态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4], 都应警惕PHICH发生。不典型病例需及时复查CT, 明确诊断。

3.1 疑有PHICH倾向的患者, 应及时有效地降低血压。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有利于减少血肿扩大的危险。同时应避免早期过度使用甘露醇脱水[5]。合理使用止痛、镇静药物也有降低PHICH危险的可能。

3.3 PHICH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 外科手术有利于止血, 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但要有相当的设备和手术经验。且对于高龄、深部血肿、合并脑疝者有诸多限制[6]。而微创治疗则可对患者立即穿刺减压, 因创伤小、对患者打击小的优点适用于重症患者。通过本组资料表明, 符合适应症的重症PHICH患者可进行微创钻颅治疗。且该手术简易、安全、经济、有效已获共识。

3.4 关于PHICH微创钻颅手术, 不应拘泥于手术时间窗的限制, 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若病情尚未危及生命可待6h后进行, 反之则应及时手术。我们认为手术宜选用双针穿刺引流, 这样既可避免新鲜出血堵塞引流针孔, 又有利于及时清除血肿和新鲜出血及冲洗引流。应根据病情、血肿量、时间窗决定首次抽吸量, 以建立血肿排出通道和尽量不引起再出血为妥。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PHICH) 的防治和微创钻颅治疗。方法通过分析病史、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压、CT特点及微创钻颅时间窗和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长期饮酒, 进行性意识障碍, 收缩压>180mmHg, CT显示血肿位于丘脑或基底节区、血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等均易成PHICH, 适时采取微创钻颅双针引流可明显改善预后, 提高存活率。结论对于有PHICH倾向者应及时防治, 有微创钻颅适应证者宜适时手术。

关键词:微创,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参考文献

[1]Brott T, Broderick J, Kothari R, 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2003, 28 (1) :1.

[2]毕光辉, 曲星华, 崔素.58例进展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 32 (6) :502-522.

[3]俞文华, 车志豪, 许培源, 等.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5) :49-51.

[4]司福民.进展性脑出血与CT表现6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180-7181.

[5]王维志.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6.

高血压性脑出血寻因 篇2

高血压病之所以容易损害脑血管,是与该病本身的病理特点和颅脑的解剖结构紧密相关的。高血压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长期的高血压及高血脂,可使脑内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弹力较差、内膜增厚、钙斑形成。在血流天长日久的冲击下,小动脉及其分叉处就可形成微小的动脉瘤,留下破裂的隐患,犹如自行车内胎的薄弱部位。一旦情绪激动,血压骤升,病变血管段即会不堪一击而溃破。血液从破口处涌出,由少到多,形成血肿。血肿增大至一定程度,便会压迫脑实质、脑干,破坏正常结构。病人可出现偏瘫、抽搐、昏迷、高热和生命体征衰竭症状,严重者常常猝死。

此类血肿可发生于脑的各个部位,但最常见于大脑深处,即丘脑、基底节等部。此处的血管管腔细小且呈直角分叉。小血管要承受与大血管几乎同样的压力,犹如幼儿肩挑与成人同等重量的担子,还有不累垮的道理!颅内压力较低也是脑出血的原因之一。经测定,成人颅内压只有动脉血压的1/1O。血管内外的压力差过大,也就加大了血管膨大破裂的危险。血压越高,血管破裂的可能性越大。就像氧气球升至高空容易爆炸的道理一样。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 篇3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6例, 其中男42例, 女24例, 年龄42~81岁, 平均66.4岁。高血压病史6~37年, 平均15.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 均由CT明确诊断, 出血量15~100mL。其中中脑出血21例 (33.33%) , 桥脑出血14例 (22.22%) , 中脑桥脑均有出血28例 (45.45%) 。保守治疗41例, 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2例。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常规安置患者, 抬高床头15~30°斜坡卧位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导致误吸、窒息;安好护栏, 以防坠床;妥善保管义齿和眼镜等物品, 防止患者伤人、拔管或自伤。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以及时了解病情,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赢得抢救时机。

2.2 治疗护理

注意绝对卧床休息4~6周。早期意识障碍者, 应禁食1~2d, 以免呕吐物反流入气管内导致窒息。血压不能降得过快、过低, 以免影响头部血供, 加重脑组织缺氧、损伤[2], 中流量给氧, 必要时机械通气供氧, 加强病房巡视, 保证脱水剂的输入速度以及时间间隔, 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的发生, 准确记录24h尿量和颜色,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心、肾功异常。

2.3 并发症预防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药物雾化吸入。睡气垫床, 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应定时翻身、拍背 (2~3h) , 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 翻身以30~50°为宜, 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2], 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 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经常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发生静脉炎。抬高下肢, 病情稳定时可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 防止下肢深部血栓形成。留置导尿者每4小时放尿1次, 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 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 保持导尿管的通畅, 预防尿路感染。保证制酸、护胃药物及时、足量地应用,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饮食应富有营养并易于消化, 以清淡为宜, 忌食过度煎炸、辛辣食物, 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促进胃肠蠕动, 增强消化功能, 预防便秘的发生。

2.4 心理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常伴有肢体瘫痪和失语, 生活不能自理;由于起病急聚, 心理压力大, 再加上经济负担、对疾病认识的程度等情况, 极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等心理,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 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给患者以精神安慰, 对其顾虑给予耐心的解释、并细心指导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同时向家属说明本病诱因和预防方法, 嘱其多学多看这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 增强家庭护理能力, 配合医生治疗, 减少致残、致死率。

2.5 康复护理

稳急性期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减少搬动, 以免加重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 循序渐进地按关节活动范围, 每天3~5次进行被动运动, 尤其是肘、指、踝关节要特别注意, 避免关节发生强直, 每天2~3次按摩患侧肢体, 以减轻肌肉痉挛性收缩, 影响关节运动;当患者进入恢复期以后, 要及时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各种训练, 防止肢体萎缩, 训练要逐步进行, 量力而行, 防止摔伤。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 可以结合手势、图片、音乐等载体尽早开始, 不断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 在护理上应做到耐心细致, 尽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 以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康复达到较好的疗效。同时要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配合医生治疗。还要做好高血压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和出院指导工作, 要求患者定期测血压, 坚持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和恢复脑功能药物, 合理饮食, 戒烟限酒, 锻炼身体, 劳逸结合, 规律生活, 防止血压升高而再度出血。对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桂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系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47-148

[2]王丽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08, 24:112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篇4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开颅组及微创组,对三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保守组患者优良率为50.00%,开颅组患者优良率为61.67%,微创组患者优良率为90.00%,保守组及开颅组优良率显著低于微创组(P<0.05)?结论: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患者耐受度高等优势,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策略;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32-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的有内科保守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三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优缺点?为探求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治疗策略,本院对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出血量为30~60 ml,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发病史?剔除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开颅组及微创组,每组60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为(62.3±6.5)岁?22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8例在丘脑,20例在脑叶?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6±6.2)岁?21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7例在丘脑,22例在脑叶?微创组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4±6.2)岁?20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9例在丘脑,21例在脑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守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控制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开颅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后,给予去骨瓣减压?小骨窗血肿清除等措施?微创组患者采用CT对穿刺点及穿刺针长度进行定位,根据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规范化治疗,用电钻将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钻进颅骨,拔掉钻头后将圆钝头针芯推进血肿腔,将针芯拔出后,出流出暗红色血液则将帽盖拧上,连接侧管,用注射器将血肿液态部分抽净;然后拧紧帽盖,将针型粉碎器插入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引流管关闭,4 h后再开放引流;手术完成后每天进行液化冲洗及引流,2~7 d后采用CT对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复查,确认血肿清除干净后可拔掉穿刺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中的规定,将患者病残程度分为0~7级?0级为基本痊愈,1~3级为显著改善,4级为改善,5级为没有改善,6级为恶化,7及为临床症状无改变或死亡?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1级为优,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级为良,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级为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病情加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保守组患者优良率为50.00%,开颅组患者优良率为61.67%,微创组患者优良率为90.00%,保守组及开颅组优良率显著低于微创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高血壓性脑出血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针对小量脑出血患者,该治疗方式无法提高大量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认为,开颅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从而降低颅内高压,骨瓣和骨窗开颅可在极大程度上清除血肿,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创伤较大,操作复杂,患者耐受度较低[3]?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清除血肿被广泛运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开颅,有效避免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②注射器用于抽吸手感较强,有利于抽吸负压强度及素质的控制,术中再出血的发生几率较低;③微创清除血肿的首次清除量可达一半以上,之后采用尿激酶对血凝块进行快速溶解,促进脑内血液引流,治疗优良率较高,且无副作用发生;④粉碎针将血肿液化剂扩散至血肿各部位,有利于血肿的清除及安全粉碎血肿;⑤在脑血肿发生高峰之前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从而减轻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阻断脑组织进一步损害,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本组研究中,微创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组及开颅组(P<0.05),提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见效快?患者耐受度较高,老年体弱患者的耐受度较高,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张义,崔佳嵩,等.幕上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3): 124-125.

[2] 王金刚,王连仲,闻华,等. 重度及极重度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66-67.

[3] 何丕忠.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策略与疗效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49-50.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干预 篇5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收住院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6例, 其中男45例, 年龄51岁~70岁, 平均年龄60岁;女21例, 年龄52岁~64岁, 平均年龄58岁。均经CT检查, 出血量15~100 ml, 出血部位分别在基底节区25例, 脑室16例, 脑干7例, 小脑3例, 其他5例。入院时浅昏迷30例, 中度昏迷20例, 深昏迷16例。

2 护理干预

2.1 病情观察

动态观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肌力、语言能力等。

2.1.1 密切观察血压和尿量情况,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严密观察意识状态,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并做好记录。

2.1.2 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4周~6周) , 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地搬动, 翻身时应保护头部, 动作轻柔得体, 以免加重出血。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避免或减少各种刺激, 意识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 加护栏并适当约束, 防止跌伤。抬高床头15°~30°, 减少脑的血流量, 减轻脑水肿。

2.2 气道管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昏迷时,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 导致呼吸不畅, 因此早期实施预防性气管切开非常重要, 同时要做好气道管理。

2.2.1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休克期取去枕仰卧位, 头侧卧位, 取出活动性假牙, 以防误吸, 确保呼吸道通畅。休克期过后取平卧位, 每2 h翻身叩背1次。

2.2.2 适时吸痰

过多的吸痰会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分泌物增加[2]。根据痰液的性状、肺部听诊、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呛咳症状等指征确定吸痰时机, 吸痰时尽可能做到轻、稳、快、准, 尽量避免深部长时间吸痰, 必要时用5~10 ml生理盐水行气道灌洗。

2.2.3 保持气管套管在位通畅

若有气管切开者, 在气管切开过程中防止套管脱出至关重要。首先要将套管固定牢固, 套管固定系带松紧以能容入一指为宜, 在翻身、吸痰等操作前后均要及时检查套管的松紧度后再进行操作, 以防止套管脱出阻塞气道, 引起窒息。

2.3 营养支持

根据病情给予肠内外营养, 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

2.3.1 急性期患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 (2 300~2 800 kcal/d) 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以低盐、低胆固醇为主。每日摄入食盐以4~5 g为宜, 摄入胆固醇应少于30 g。食物温度适宜。

2.3.2 昏迷不能进食者、发病后3 d仍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如牛奶、豆浆、蒸蛋等。进食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少量多餐, 每次<200 ml, 间隔时间不少于2 h, 温度在38℃左右。如发现患者有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便, 应立即停止鼻饲, 通知医生处理。

2.3.3 恢复期患者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 多食蔬菜及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减少热量摄入, 忌食纯糖。

2.4 心理指导

意识转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常出现悲观、忧郁,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 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应正确引导患者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稳定患者的情绪。对于能进行语言沟通的患者,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 给患者时间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并及时评估患者的需要。给予社会支持, 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

2.5 同步康复指导

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急性期患者的康复锻炼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开始可做被动运动, 勤翻身按摩, 预防褥疮的发生, 每日3次, 每次15 min, 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主动活动时应将障碍物移开, 外出时要有家人陪伴, 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失语者应积极进行语言训练, 鼓励患者主动寻找最有效的交流方法, 如手势、书写、图画等, 发音从单个字到词组, 然后到句子, 循序渐进地进行, 同时保证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的延续性, 坚持每天2次, 每次1 h。

3 讨论

通过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 提高了其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发现, 丧偶及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其他患者。有研究表明, 丧偶及老年患者是家庭支持的弱势群体[3]。对于低水平家庭支持的丧偶及老年患者, 应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照顾, 嘱其子女亲自陪伴并照顾患者, 使患者没有被遗弃与孤独的感觉, 增强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47

[2]李文军, 杨晓军.吸入性损伤的病因机制与临床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1 (1) :70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数发生在日间、情绪激动或活动用力时突然发病, 半数患者有前驱症状:如头部不适、头晕、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血压急剧上升, 甚至死亡。

1 临床资料

1996年至2004年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380例。年龄40~49岁38例占10%;50~59岁116例占30.8%;60~69岁126例占33.1%;70岁以上100例占26.1%。男252例, 女128例, 男女比例为2∶1。发病时血压高236例占62%。本组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伴脑疝者227例, 死亡率24%。患者患病后, 家人应迅速请医生急救, 在医生未到达之前, 让病人平卧, 尽量少搬动病人,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使患者避免受刺激, 以防继续出血。

2 观察要点

2.1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改变是脑出血病人一项极为重要的体征。如双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双侧瞳孔大小不等, 对光反射迟钝应考虑脑疝形成的前兆。应每30分钟观察1次, 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 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血压过高容易发生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但基础血压过高突然降至正常范围, 病人也不能耐受, 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脑功能。因此我们将血压控制在140~150/80~100mm Hg之间。体温升高提示合并感染, 体温调节功能衰竭或出血后吸收热, 我们一般将体温控制在37.5~38℃之间, 如体温过高, 应采用物理降温, 可使用冰帽、醇浴等方法。

2.3 呕吐物观察

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呕吐, 我们要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质, 警惕由于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3 护理要点

3.1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呼吸道畅通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床头抬高15~30°之间, 立即吸氧, 氧流量在2~4L/min, 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分泌物、痰液, 头偏向一侧, 保持气道畅通, 防止因呕吐物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的危险。

3.2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出血

我院一般采用甘露酵和甘油果糖交替使用, 在静点甘露酵时, 使用8~9号头皮针, 保证在20~30min内点完250m L液体, 每6小时1次, 每日4次连续3d, 因甘露酵和甘油果糖对肾脏损害较大,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尿液变化。同时注意交替使用血管, 以防静脉炎发生。

3.3 口腔护理

对昏迷的患者多数采用鼻饲的方法, 以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为防止口腔细菌和真菌感染, 每日早晚各做1次口腔护理, 口唇干裂可涂甘油。

3.4 皮肤护理

长期卧病的患者每3~4小时翻身1次,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在骨突处应用棉垫或气圈, 防止褥疮的发生。对已发生褥疮的患者, 可进行紫外线照射。大水泡无破溃的可用无菌注射器将疤内液体抽出, 涂1%甲紫, 或用庆大4万单位加入碘伏中每日擦拭3次, 效果也较明显, 浅表疮面可用新鲜鸡蛋内膜紧贴, 再以无菌敷料覆盖。

3.5 二便护理

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多采用导尿术。严格无菌操作, 采用间歇放尿法每次450m L为宜, 同时密切观察尿液的性质, 大便干燥者可给予开塞露, 必要时灌肠稀释粪便。

3.6 做好眼部护理

眼睛不能闭合者给予眼药水消炎, 在眼部覆盖无菌纱布, 防止眼结膜感染。

3.7 加强肢体功能训练

重症脑出血长期处于被动体位, 患者活动少, 易发生僵直, 肌肉萎缩而失去正常功能, 所以每日为患者做2~3次肢体深屈、内展、外旋等动作并给予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肌张力, 防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今后的康复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3.8 应激性溃疡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又称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6%~76%, 它的出现是染病后不良的标志之一。临床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和便血。对昏迷患者留置胃管应定时抽取胃液观察, 我院常用20m L生理盐水+西米替丁0.2静推, 同时用250m L盐水+西米替丁0.6静点用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同时给予禁食或流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3.9 心理护理

本病多为中老年患者, 由于病后丧失自理能力, 常有焦虑、恐惧、孤独的感觉。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怀着浓厚的同情心, 一方面做好治疗和精心护理, 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另一方面做好解释宣教工作, 安慰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4 体会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2003~2008年我院收治了65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50岁以上的565例, 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病。237例患者痊愈出院, 389例患者好转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31例患者发病后7d内死于大量出血所致的脑疝或并发症。

2病情观察[1]

2.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每2~4小时测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各1次, 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前驱症状:如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意识障碍加深, 血压急剧上升, 脉搏变慢或出现一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 应紧急处理。如果压眶反射消失或昏迷加深、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脉搏缓慢并出现大脑强直或呼吸不规则时, 提示出血扩展, 要及时处理。若出现呼吸停止, 应先查明有无痰液阻塞, 如发现心脏骤停, 应立即作复苏抢救。

2.2 应用脱水剂的观察

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改变, 从而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使用甘露醇, 应保持快速静脉滴注, 应观察有无渗漏现象, 一旦发现有渗漏, 应立即用25%硫酸镁湿敷。 应用脱水剂时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观察有无腹胀、乏力、恶心、心律失常等症状。定期检查电解质, 肾功能等, 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2.3 呕吐物及粪便的观察

病情危重时, 应注意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 警惕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如反复呕吐, 并吐出咖啡样液体, 应及时止血。

2.4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肌力、语言能力

病灶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 患肢可引出病理反射, 也可出现感觉减退。右侧偏瘫者常伴有失语, 左侧偏瘫者常伴有失用症。出血量大的重症患者, 常因深度昏迷而不易出现偏瘫。

3护理

3.1 急性期的护理[2]

(1) 适当的体位:在发病24~48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如需搬动, 应动作轻稳, 并托住患者的头部, 避免震动, 防止出血加重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如病情许可时, 尽可能头抬高15°~30°, 使脑血流量减少。切忌无枕仰平卧, 防止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 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每分钟2~4L。检查口腔, 有假牙者先行取出。如有舌根后坠者, 应将下颌托起, 用舌钳将舌头向外拉, 对于痰液多而黏稠的患者, 头偏向一侧, 口稍向下, 以利口水和分泌物引流, 引流不畅时, 给予雾化吸入后吸痰。 (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使用脱水剂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形成。静脉滴注止血药物。 (4)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温在38~39℃时应给予降温药物和头部持续冰敷, 39℃以上者行酒精擦浴。体温下降不佳者, 可行全身大血管冰敷, 但切忌让冰块直接压在颈部, 防止压迫气管, 引起呼吸困难。降温期间严格观察体温变化。 (5) 加强饮食的合理供给, 补充足够营养:急性重症患者, 在起病的72h内禁食, 给予静脉补充营养。3d后病情稳定时可置胃管, 鼻饲低脂、低盐、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对于消化道出血不能进食者, 应抽空胃内容物, 注入氢氧化铝凝胶或注入止血药、西咪替丁或1%的肾上腺素溶液。 (6) 大小便异常的护理:患者因神志不清, 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尿潴留时给予导尿, 便秘时可给予导泻剂如酚酞、石蜡油等。排便次数过多的患者, 肛周可涂氧化锌或新霉素油膏。 (7) 加强口腔、眼睛护理:昏迷、禁食的患者行口腔护理, 每天2~3次。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 每天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 用氯霉素眼液滴眼, 并用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眼部。 (8) 对症护理:出现中枢性嗝逆, 可用3%碘溶液2~3滴冲水口服或肌注利他林20mg, 也可针刺内关、天突、中脘穴。躁动不安时, 查找原因, 行对症处理, 必要时使用地西泮、异丙嗪等镇静剂, 防止躁动加重出血。加床档, 防止坠床。血压过高时, 肌注利血平, 使血压缓慢下降, 用降压药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9) 瘫痪肢体的护理:将患肢各关节置于功能位, 手臂维持外展位, 肘部微屈, 仰卧时肩关节高于肩部水平。保持肢体活动和肌张力, 每天被动按摩1~2次, 防止肌肉萎缩。膝下垫软枕, 防止骨突关节外旋。

3.2 恢复期的护理[2]

(1)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 应预防褥疮的发生。做到勤翻身,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保护骨隆凸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勤擦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更换, 勤整理,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勤按摩, 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营养的摄入, 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补能力。 (2) 呼吸道护理:坠积性肺炎是脑出血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定时翻身叩背,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有效地吸痰。 (3) 泌尿系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保留导尿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引流管应低于床缘, 避免逆流造成感染。定时留取尿标本, 做细菌培养, 并观察尿液的颜色, 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尿管每周更换1次, 引流瓶每天更换1次。

3.3 康复期的护理[2]

(1) 心理护理:偏瘫、失语的患者常有悲观、忧郁、绝望等情绪变化, 甚至拒绝治疗。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往, 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 对患者表现出友好, 耐心说服患者, 帮助其承认患病的事实, 给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介绍偏瘫恢复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应对措施等知识, 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为失语患者进行言语再训练, 利用身体语言, 让患者将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 或以手势、点头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的痛苦, 应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多关心患者, 以获取患者的信赖。另外, 请患者家属、亲友、单位领导多给予关心和帮助,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从而解除心理负担,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对于情绪激动、烦躁、易怒者, 应与患者谈心, 使患者认识到情绪激动有再度出血的危险。 (2) 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当患者能承受理疗和康复训练时, 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训练可从卧位开始, 逐步过渡到坐位、立位和行走。注意训练平衡与协调动作, 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 需特别注意保持肢体的正常位置, 以防挛缩畸形, 当训练至下肢能抬起时, 即可扶之下地运动。 (3) 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 可有多次发作, 重在预防。经常随访, 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 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进食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忌酒;保持大便通畅;生活要有规律, 加强自身情绪的调节, 稳定情绪、避免激动;注意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工作, 鼓励老年人散步, 练太极拳等适当的体育锻炼, 防止脑出血的再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侯熙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21-126.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8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属于危重病范畴,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典型特征[1]。本文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9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给予系统化的护理,总结有效的护理经验与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3例,男63例,女30例,年龄39~74(54.5±5.1)岁。其中第一次中风54例,第二次中风39例。入院意识表现:清醒45例,昏睡31例,昏迷17例。经头颅CT检查,提示丘脑出血38例,脑室出血31例,基底节出血11例,皮质下出血9例,小脑出血4例。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47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

1.2 护理方法

本组对患者均实施系统性的临床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2.1 生命体征观测:

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监测,患者入院时,相当一部分是存在意识障碍,例如昏睡或昏迷等,因此立刻对其实施24h心电图监测,并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每隔15~30min测量一次血压、呼吸以及脉搏,以实时掌握病情动态,如发现有血压急升、呼吸过慢、脉搏过慢等;如发现瞳孔明显扩大、双侧瞳孔大小不一或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则要注意有脑疝或者脑干损伤的可能性,要及时报告主治医师给予处理。在诸多的生命体征指标中,血压对脑出血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对于高血压者必须给予合理、有效的降压,通常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最佳范围是22.0/12.5kPa[2]。合理使用脱水剂可有效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本组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每6~8小时给药1次,每次的剂量需在30min内滴完,如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可适当减缓滴速;肾功能不全者,则要减量滴注。

1.2.2 基础护理:

病房患者温度、湿度适宜,保持良好的通风,室内经常进行消毒。患者术后禁止过早下床活动,保持卧床休息,也禁止频繁搬运患者。体位以采取半卧位或者半坐位,病床加上护栏,以防患者发生躁动或者翻身坠床。日常定期进行皮肤的清洁及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压疮形成。对昏迷患者每天要进行口腔护理3次,主要采用湿棉球擦拭口腔,清醒患者给予0.9%氯化钠溶液漱口。呼吸道有过多分泌物者,给予人工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1.2.3 饮食护理:

保守治疗者,指导其进食以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多餐。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后,可尝试给予流质或者半流质使用,昏迷患者无法经口摄食,在昏迷后的24~48h需给予肠外营养支持,48h后,仍然无法进食则给予鼻饲进食。饮食过程中,需做到定时、定量,避免因饮食不当引发血糖波动,加重脑损害[3]。

1.2.4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对无意识障碍者实施心理辅导十分必要,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可最大程度缓解恐惧、担忧等不良心理,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配合性。术后的心理干预则能消除各种阻碍患者康复的不良心理因素,以加快康复进程。

1.2.5 康复护理:

康复期,可指导患者进行一些被动运动或康复锻炼。主要是帮助瘫痪肢体恢复功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学习肢体按摩的方法,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鼓励患者每天做一些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舞剑等。对于失语患者,实施系统性的语言康复训练,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练习发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写字、手势等进行交流,为患者回归家庭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 结果

本组基本痊愈出院67例(72.04%),患者基本能生活自理,言语能力较好;部分痊愈出院21例(22.58%),其中,有肢体偏瘫12例,失语9例。死亡5例(5.38%)。存活88例(94.62%)。

3 讨论

脑出血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易发并发症等特点,因此,临床需配合严密、全面的护理,对挽救患者生病有极重大的意义。本文结果显示:首先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应安排护理技术熟练者进行护理;第二,治疗过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能为及时的抢救及护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因此,护理中,尤其需要重视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瞳孔等变化;第三,为患者营造良好病房环境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第四,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可最大程度去除影响治疗、康复的不良心理因素;第五,术后的康复指导,有利于改善预后,降低致残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提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存活率、治愈率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安桂秋,史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1):338-339.

[2] 刘继凤.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659-660.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篇9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29-01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常见诱发因素,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但发病急骤、病情传变迅速,且治疗不及时致残及致死率也相对较高[1]。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现我院以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对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干预在此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男性3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为(48.4±6.7)岁,平均出血量为(43.6±9.8)ml,病灶在脑叶11例,壳核34例,丘脑25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47.5±7.1)岁,平均出血量为(42.9±9.7)ml,病灶在脑叶9例,壳核34例,丘脑2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现突发症状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实验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

1.2.1 基础护理 ①患者入院后如病情危急则采取紧急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检查结果,保持生命体征稳定。②询问既往病史及入院前采取的治疗措施,关注心率、体温、血压变化,控制血压稳定,避免高热损伤脑部神经;关注患者行为,如有躁动倾向,适当约束,防止坠床,避免躁动刺激血压,增加脑部出血。③解释目前的疾病状态、后续治疗措施、治疗目的,力求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配合,消除患者内心不安,让其看到治愈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④室内温度、湿度恒定、舒适,定期通风、消毒,控制院内感染;调整饮食结构,禁止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1.2.2 并发症防控 ①患者仰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畅通呼吸道,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粘性较大或易留残渣食物的食用,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②患者如现胃痛、胃胀、呕血、便血,鼻饲患者倒吸胃液现暗色消化液则考虑并发消化道出血,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③用温水擦洗患者皮肤,按摩四肢,定时更换床单、被褥,帮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④建立动脉通道,维持体内酸碱度及水电解质平衡;同一位置静脉不可反复针刺,避免形成静脉血栓、引发炎症反应。⑤应用对光反射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患者交谈,评估患者思维能力;如思维能力及意识状态降低怀疑出现继发性出血,通知医师查看。

1.2.3 康复护理 ①让患者观看感兴趣的节目,并对节目内容适当提问,锻炼患者的思维及记忆力;②进行适当的按摩,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及神经功能的传导,平衡肢体的协调能力。

1.3 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前、后动脉压控制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9%(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5.8±3.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动脉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均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动脉压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等特点,常会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及脑疝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威胁[2]。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基础护理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患者的痛苦。联合并发症防控,在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有学者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促进患者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3]。康复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营养物质的疏布,减少预后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的几率,让患者早日恢复自理能力,回归社会生活。整体护理充分的应用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心理健康,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4]。综上,整体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慧玲.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03:241-242.

[2]陈少兰.139例高血压性腦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19:1751-1752.

[3]王珏.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人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7,11:320-321.

[4]高金凤.8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04:322-323.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脑室外引流术, 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脑室穿刺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55岁, 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改良脑室穿刺术。患者在接受了局部麻醉之后, 在患者的脑室铸型侧眉弓的上方2 cm处, 中线旁边大致1.5 cm处定位穿刺地点, 之后沿着穿刺地点的矢状面并且平行于耳线的相关方向来实现穿刺。其中穿刺大约5 cm的施工可能会感受到明显的突破感, 并且伴有血性脑脊液持续涌出进入到脑室, 之后再将导芯拔出将引流管实际送入大约10 cm, 使用引流管实际连接的空针缓慢抽吸出一些伴有脑脊液的神色血凝块。除此之外, 在抽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因为吸时的负压过大, 进而确定无血凝块的时候可以停止抽吸。之后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脑室, 一直到引流液的颜色变为澄清。在最后的环节中, 主要内容是留置引流管, 有效缝合帽状腱膜以及切口。在手术之后的1 d之内需要对于患者进行CT扫描和检查。在引流完成三天之后需要对于患者再次进行CT复查一直到血肿完全清除为止。假如一些患者在手术之后的1 d之内CT复查中显示没有出现明显的血肿和脑积水, 这样可以在3 d之内拔除引流管。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性的脑室外引流手术, 在手术之后的处理方式上与观察组相同。

1.3 判定标准

在手术之后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 以及术后24 h的血肿清除率等对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发下,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之前的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24 h血肿消除率和3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带管时间和颅内感染以及脑积水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要想有效保障脑室外引流实现通常, 并且加快血肿的清除速度,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是直接向脑室系统当中注入纤溶剂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加快引流速度和降低颅内压的重要目标。本文中使用的改良脑室穿刺术在经过了额结节穿刺有效清除脑室内部的血肿的主要方式来达到对于患者病情治疗的结果。该手术方式中引流管能够沿着侧脑室体的长轴的相关方向从侧面脑室额角中进入到血肿内部, 这样进管的过程比较顺利。引流管能够在侧脑室内部进行自由进退, 且不会损伤脑室壁部分, 在血肿的内部沿着其中的长轴的方向进行穿刺抽吸能够在很大限度内实现消除血肿闭关且出血较少等相关的目的, 对患者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帮助, 和相关研究结果相吻合。

本组抽取了60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30例使用改良性脑室穿刺术治疗;结果表明:根据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发下,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之前的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24 h血肿消除率和3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带管时间和颅内感染以及脑积水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参考文献

[1]孟曙庆, 张洪, 黎黎.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14, 9 (2) :106-116.

[2]李毅.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6 (3) :13-16.

[3]翁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脑室出血的系列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26) :63-64.

[4]张锦丽, 闫敏, 李玲.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现状[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2) :84-86.

上一篇:现代家校合作下一篇:企业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