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

2024-09-0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选十篇)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1

一、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试题分析

从考试题型分析, 题型基本稳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操作题四大类。 题型与辽宁省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习题及实践操作任务相呼应。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型不会感到陌生。 从试题内容分析, 识记知识与实践操作两大类各有比例。 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 均为课程计划中讲授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并在教学方法建议中指出:在该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 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按照学校课程计划, 中职升学学生与非升学学生在第一学年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教学紧贴各专业特色, 采用主题引导, 任务驱动实施模块化教学。 各教学模块贴近职业工作生活,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实现“做中学”。 根据课程要求,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 每个模块细分为基础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 选取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按照该学年总学时数, 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课时分配比为2:1。 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 第二学期学习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合理划分教学模块, 适当地分配学习时间, 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整体保证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在第三学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主要任务为贴近中职升学考试大纲, 加深知识点的识记及运用。 一般中职升学班单独组班在第三学年实施。 在组班初期, 学生因思想压力加大、知识点遗忘等原因出现虽然学习热情很高, 但学习积极性不强, 畏难情绪较多等学情, 阻碍学习效果的增强。 同时, 因整体课程设置为了应试, 理论课讲述偏多, 造成平时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水平偏差的中职学生记忆知识困难。

三、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点教学策略

第一, 确立正确的课程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三学年开始, 学生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已基本具备符合各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但面对高考思想压力较大, 考试自信心不强, 畏难情绪较强。 学习自信心是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过程中, 自信所迸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经过第一学年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已经对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点有总体识记和理解, 第三学年只需通观全局, 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 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这种自信应该建立起来。 中职升学考试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所以我们在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时, 一定要务实, 抓基础, 重关键, 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 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复习策略。 可以采用经典的三轮复习计划, 每一阶段内都进行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 在第一轮复习时, 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将知识点穿线, 形成知识体系。 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熟记知识点, 理解记忆。 做到抓住教材知识点精髓, 万变不离其宗。 把厚书读薄, 再由薄到厚, 然后做题, 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 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 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 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 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 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 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 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 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系统提升。

第三, 注重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 往往高考复习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训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中职升学考试中。 从题型及相应分值分析, 每年第四大题设为操作题, 分值为15分占总分值四分之一。 虽然是主观描述题, 但需要有基本上机实践操作做支持, 记忆才会深刻。 所以, 实践上机不能忽视, 给予一定课时动手上机实践。

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可见“知识”与“技能”都为中职教学和升学的重点。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这两点都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曲彦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的教学感悟[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3) .

[2]史丽.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z1) .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2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简称ENIAC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科学计算用于卫星轨迹计算,气象预报等

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CAI(辅助教学)也应用其中 4.能表示最大的字节为 0-255 5.字节(Byte)简称B,是计算机中用来表示存储空间大小的最基本容量单位,它为8位二进 制数

6.ASC码中,数字.0-9最大,然后是大写字母A-Z..最后是小写字母a-z 7.6763个汉字中,分为1级汉字和2级汉字.都用机内码表示.汉字用2个字节表示,为7位二

进制码.默认的最高位位1,ASC码默认最高位为0 8.汉字字形信息是供计算机输出汉字(如显示和打印)用的二进制信息 9.对于一个32*32点阵的汉字需要128个字节的存储空间.(32*32)/8=128习题: 1.十进制数188转换为十六进制数是BCH 2.在计算机中,地址和数据等全部信息的存储和运算都是采用二进制码 3.一个字节包含的二进制位数是8位 4.存储一个24*24个点阵的汉字需要24*3字节 1.遵循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模型

2.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 主要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主存储器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ROM只能读不能写入,通常是厂

家在制造时用特殊方法写入的,断电后也不会丢失信息.RAM允许随机的进行存取信息,但是计算机断电后,其中的信息会丢失(如内存条)RAM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动态RAM每隔一段时间会刷新一次).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4.存储容量不够用的解决办法:扩充内存.5.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

6.BIOS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存于ROM里面 7.中央处理器CPU时微机的心脏 8.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9.奔腾Ⅲ 奔腾Ⅳ的CPU是32位的 Pentium 10.1MB=1024 KB 1Mbps=1000 kps 11.例:某存储器4096个单元.没单元可存储16位信息,那这个存储器容量为多少KB? [(4096*16)/ 8] / 1024= 8 KB 12.病毒的特点:破坏性.传染性,可执行性,隐蔽性,潜伏性,免疫性.习题 1.在微型机中CPU访问速度最快的是RAM 因为RAM最靠近CPU 最慢的是软盘 2.ROM是只读存储器

3.指挥与协调计算机各部分工作的核心是CPU 4.若你正在编辑某个文件,突然断电,则计算机RAM中的信息全部消失,且通电后也不能自动恢复.5.计算机储存期的容量以KB为单位,例如32KB表示储存器容量为32768 bytes 1.我的电脑用于管理本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2.控制面板:对系统设置和控制的程序组 3.回收站是硬盘里面特殊的空间.Shift + delate:完全删除.4.资源管理器可显示一个文件夹的内容,不能显示一个文件的内容 5.Ctrl+Esc 开始的快捷键,当鼠标器失去功能时,是唯一的启动方法,.6.中文标点/英文标点切换快捷键: Ctrl+。7.中西文切换:Ctrl+Space 汉字输入法切换: Ctrl+Shift 8.单击【开始】菜单的【帮助】命令,进入帮助窗口.快捷键是F1 9.对话框不能修改大小,只能移动位置

10.命令名后带省略号表示该命令执行后将出现对话框

11.命令后带下划线的字母:表示为该命令的快捷键,例如【打开(_o)】,当菜单项展开后,按

【shift+o】即可执行“打开”操作.12.Ctrl+X剪切习题 在WINDOWS2000中,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1.Word2000是Office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

2.页面视图是”所见即所得”的视图方式 大纲视图能同览全文的节以便调整全文的结 构 视图→“全屏显示” 3.word2000为用户设置一个默认值,字符的字体为 宋体 大小为五号字.4.更改字符大小的方法:1 工具栏上的文字格式工具 2 格式 更改大小 3 工具 自动更正 5.回车符叫段落标记 视图 显示段落标记 6.段间距的调整 段前 是指当前段落与上一段落之间的间隔 段后 是指当前段落与下一段落之间的间隔 7.选择联系对象按shift 8.样式是指系统用样式名表示的一组预先定义好的某些格式特征.用户是可以自定义新 样式的

9.标尺设置制表位唯独不能设置页眉页脚的编进 10.模版的扩展名为.dot 11.创建新页:ctrl+回车

12.页面设置中不能完成对页眉页脚的设置

13.插入行或列:1.直接插入 2.在插入过一行或一列的基础上,编辑页面→重复插入 14.插入页码的方法:1插入 2 通过页眉页脚 15.页面设置:页眉页脚 纸张类型 版式习题

1.将文档的其中一部分文本内容复制到其他地方时,首先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选择.2.打开WORD文档通常是指将文档的内容从磁盘调入内存并显示出来 3.Word文档文件的扩展名是DOC.1.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 环形 总线形 树形和混合形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资源共享(主要)资源共享 数据通信 均衡负荷 提高可靠性 分布 处理

3.调制解调器完成的是数模转换的过程 如果使用电话通信网传输数据,就必须将要传输 的数字信号转换成连续的模拟信号,这就是调制的过程,在接收端又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这就是解调的过程.4.通信协议定义 使通信的双方在通信时都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约定

5.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 开放系统互连

6.ISO的网络层提供在两传送层实体间,经网络连接交换服务数据单元的有关功能和规程(路由器工作在这层)7.局域网的组成需要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线等.但并不需要调制解调器

8.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上,决定管理方法和使用性能.如WindowsNT Nteware Unix Linux等

9.Internet的前身是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管理局(简称APRA)开始建立一个

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10.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

11.目前为止,我国相继建成了8打互联网络: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

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 12.ISP是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13.域名系统:.com 商业组织.edu 教育机构.gov 政府部门.mll.net.org.int Country code 14.连入网络的3种方式:拨号上网,无线上网.ADSL 15.远程登陆程序:TELNET BBS:电子公告板 16.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正确的有http:// ftp:// news: gopher// 等 17.Email@前面为收件人帐号,后面为服务器名

18.发送邮件服务器遵循的是SMTP协议 接收邮件服务器遵循的是POP3协议 19.电子邮件系统采用了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20.邮件的头只包括发件人.收件人和主题3个部分 21.FTP:文件传输协议 22.文件传输的方向有两个:从本地计算机传送到远程计算机,称为上载.从远程计算机传送到 本地计算机称为下载习题

创新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意义深远。因此,如何创新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工作中,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大纲完美对接,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以学生为中心是衡量教学目标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它的最终目标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重要的学习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课程,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计算机成为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抓手,促进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专业的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往往滞后,因此教师要把好教材筛选关,以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为原则。教师上课时切忌照本宣科,因人施教是妙法。教师课堂讲解应该着重讲新知识,剔除陈旧的、不实用的内容,抓学生基本功,例如指法、盲打等,适当讲解一些实际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办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头戏,主要内容有:操作系统软件Windows、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数据库Access等,这些内容应该以操作为主,强调学生的上机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分配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的课时,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理论讲得很清楚,而实际操作的课时大大缩减,造成光学不练,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合理安排上机操作内容,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三、开创新型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抹杀了学生的感受,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1.多元教学,事半功倍

教师、黑板加实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特征,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当今的计算机软件图文并茂、菜单丰富,课堂讲解难以形象地描绘,每个实例操作步骤多少不一,众多枯燥的专业术语常常使学生晕晕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兴事物,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硬件资源制作出形象、生动的课件,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专业术语通俗化、操作步骤明朗化,降低了學生的认知难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讲稿,也可以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信息编辑成授课内容,还可以通过演示具体实例讲授办公软件的操作,抛弃传统的黑板板书,加大信息传输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实践为主,提高能力

当前,少数技工院校还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计算机软件窗口众多、菜单丰富、信息爆满,想一一背下来很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践。上机操作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师要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上机练习环环相扣,每节上机课都要布置一些与课上知识相联系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上机操步骤,独立操作,自主完成,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在每节课对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随机抽样检查、讲评,同时询问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找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充分消化、吸收每个知识点。

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又是一个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方法。多年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软硬件课程泾渭分明,各门课程实验也都以软件的使用为主导。学生普遍惧怕硬件、“重软轻硬”,同时课程之间、课程和实验的衔接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该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力求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搭起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的桥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人施教,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依赖于学校、课堂、教师、课本,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把因人施教作为第一任务,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标准化产品,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例如,技工院校的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比如Excel章节的学习,教师应详细讲解单元格的应用、函数和公式的运用等知识点。而对于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或上网学习,必要时再个别辅导。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各个软件的菜单、窗口、功能、结构各不相同,想全部记入脑海,绝非易事。因此,教师应根据软件不同的功能特点分别撰写教案,在上机课时进行详细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步学习,化繁为简;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做出风格各异的作品。

4.合理评价,促进学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传统上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有损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例如,在Word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艺术字和绘图知识设计学校的logo,然后相互评价,寻找亮点。假如学生的设计不像logo,教师也应及时询问学生:“这个作品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发挥该作品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错误,合理评价错误,也可以促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电脑操作失误或者解题错误也不必尴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规避错误、识别错误、解决错误,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故意犯错,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等级考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作为一种基本的工具和技能, 计算机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现在的大学生, 无论就读的是名校还是普通的大学, 也无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都要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除去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与指导, 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 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1 利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相关课程, 尤其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 相辅相承的两个重要组成。很多同学都是从玩游戏和网络聊天中取得对计算机的第一认识并且根深蒂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将从各个方面规范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 了解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基本功能, 基本操作, 基本维修和维护等知识。让学生知道计算机并不仅仅是游戏机和聊天工具, 它能被称之为“电脑”是有其原因的。但是这些内容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讲述必然达不到应用的效果,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而多媒体教学就是这一时期的新型产物。所谓多媒体就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 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来制作幻灯片, 介绍计算机硬件主板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主板上有CPU插座、CPU调压器、主板芯片组、存储器插座、总线插槽、ROM BIOS、时钟/CMOS、电池、I/O芯片等, 学生虽然知道这个概念但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样子, 以及如何排列等。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可能在课堂把计算机拆开给学生看, 而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拍成图片给学生直接感官的认识, 这时就可以和理论讲授时介绍计算机五大功能部件相对应。这是一种手段, 可以达到直观、生动的效果, 这种应用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各种课程中去, 无论你是否接触过计算机都可以一眼看出它的组成。再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制作视频动画。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装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现场装机的效果可以把自己组装计算机的过程拍摄下来做成视频动画给学生播放,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了。最后可以利用市场上的一些较好的教学光盘在课间给他们进行播放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让他们对新生的新兴技术有初步的了解。

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和社会需求,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讲述中侧重和倾向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要求, 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好准备工作。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数很少, 系统完整地讲完每部分内容是不可能的, 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完全都是理论, 而且有许多新概念和术语, 学生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 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 降低了学习热情。其次, OFFICE部分十分强调实际动手能力, 这样就可以机动调整上机课与理论课的时数, 增加上机课时数,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在上机课中让学生多做一些案例, 充分利用案例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学到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平时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先讲, 讲授完一次课后下次课学员上机练习。但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员。

大学中学生的来源可以说是五湖四海, 有城市有乡村。学生家庭的背景也是五花八门, 有干部有农民。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是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来自城市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这种了解是片面的, 一般都是来自于网络和游戏的认知,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有人还没有见过计算机, 针对基础水平不平衡的这种情况, 采用分级教学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但是, 由于某种原因的限制, 分级教学无法开展, 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 旨在以小组为单位, 使学生协作学习, 加强动手能力。

在授课前教师要先摸清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情况,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两人或三人一组, 有基础的和没基础的互相搭配。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不先上理论课, 而是倒过来, 先上机。上机前, 教师把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内容布置下去,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过程中, 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方法, 但要独立完成, 而且要求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理论课上, 教师把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来,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介绍每一项内容的完成情况, 并且列出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必要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操作或讲解, 大家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对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下一次上机时, 学生再把自己有疑惑的或没解决的问题加以练习和巩固。

在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而获得答案,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而且有助于记忆, 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了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想法,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可以学习到对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在共同完成过程中,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 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帮助下, 可以迅速进入状态, 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自己又有一定提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合理应用教学手段

现阶段各高校的多媒体设备的配置都比较齐全, 教师上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 且以Powerpoint幻灯片居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充分利用, 但要合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授课当中, 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 其它内容是可以不用幻灯片做课件的, 可以将本堂课的内容用WORD先录入进来, 在讲课的过程中来代替板书, 可以加快讲课的速度, 也可适当的举例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经过自己几年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探索, 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 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教。

参考文献

[1]谭浩强.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开创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局面[A].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所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2002.

[2]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篇5

上学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使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本学期重点是对Word和PowerPoint操作的巩固练习,为接下来的NIT考试做好准备。·讲授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V》课程教案

同学们,新学期,新开始,在开始本次课程之前,就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教学安排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一下介绍。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二)、教学内容

(三)、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五)、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及现实情况(六)、课程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1、课程定位

本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V是为NIT考试做准备的。NIT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各省级考试机构和系统承办的。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CIT(英文全称:Cam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中文全称:剑桥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NIT针对用人单位录用干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和上岗培训的需求,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统一、公正的标准。

2、课程目标

 熟练掌握Word、PowerPoint等基础操作  熟悉NIT考试、国家等级考试各种考试题型

(二)、教学内容

《Word文字处理》

熟练地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掌握一种汉字输入

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输入速度,掌握标准的文档编辑,修改和排版规则,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输入、编辑、排版等工作,并能打印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规范的中英文文本。《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熟练使用PowerPoint制作、编辑、修改、修饰演示文稿,根据不同的应用熟练添加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和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对象,以增加演示文稿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熟练掌握幻灯片放映方式设置、幻灯片放映的动画效果,灵活自如地完成演示文稿的播放任务。

(三)、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1、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共32学时,均为上机实训课程。通过上机实际操作,熟练掌握Word和PowerPoint基本操作过程,最后根据课时安排再配以一定的考试真题模拟练习以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边讲边练反馈提高(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实现“学其所用,用其所学”的教学目标。)。(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 应用部分采用教授加实践的方法

 部分内容采用分小组自学,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操作

2、教学手段

讲授法,实践法

(五)、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及现实情况

1、教学条件

校内教学及实训:多媒体教学,直观便于学生接受。机房设备,可以满足学生需要。

2、专业队伍

从人数、职称、专业角度、任职的年限、教学及社会的经验等角度给予阐述。

3、说教材及参考资料

依据教学大纲,继续沿用由本校教师编著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作为辅助教材,该教材特点主要有:

⑴具有完整的实例讲解,难度适中,适合学生接受。⑵精选了NIT考试相关资料作为辅导;(六)、课程改革与创新

采用基于互动学习的课程开发方法,包括:

 1.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出题其他小组上机操作,互评成绩。 2.由学生把Word相关操作知识做成PPT,演示讲解。

 3.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易出错或不常见的操作方法供其他人参考学习。结束语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 具有Word和PowerPoint实际操作经验;

 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 具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检索、扩展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本课程要学的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了解什么,以及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全局了解本课程的学习体系,为NIT考试做好准备。·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介绍了关于本学期课程的设置情况,这节课开始通过做NIT任务来复习巩固WORD排版知识。·实验项目:

NIT任务

(一)——文字排版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文字排版,段落设置,替换等操作  实验内容:文字排版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任务一素材

2.观察任务一样张效果

3.熟悉任务一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3任务一(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4任务一(2)。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练习了文字排版操作,是WORD基本操作的重点部分。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练习了WORD排版知识,这节课复习一下WORD表格的创建和操作。·实验项目:

NIT任务

(二)——表格处理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WORD中关于表格的相关操作  实验内容:表格处理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任务二素材

2.观察任务二样张效果

3.熟悉任务二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5任务二(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5任务二(2)。[课堂练习1]:制作一个复杂的表格。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练习了WORD表格的制作和设置,也是WORD基本操作的重点部分。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练习了WORD表格的相关操作,这节课重点练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实验项目:

NIT任务

(三)——图文混排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图文混排的相关操作  实验内容:图文混排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任务三素材

2.观察任务三样张效果

3.熟悉任务三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5任务三(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5任务三(2)。[课堂练习1]:美化修饰图片和文字的排版。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练习了WORD的图文混排,是WORD基本操作的重中之重。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重点练习了WORD中的图文混排,这节课重点练习WORD中公式和组织结构图的创建。·实验项目:

NIT任务

(四)——公式、组织结构图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数学公式的输入方法以及组织结构图的创建方法。

 实验内容:公式、组织结构图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任务四素材

2.观察任务四样张效果

3.熟悉任务四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6任务四(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6任务四(2)。[课堂练习1]:输入复杂公式,创建复杂组织结构图。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重点练习了公式的输入和组织结构图的创建,复杂公式输入易出错,细心很重要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练习了WORD中公式和组织结构图的创建,这节课练习重点是邮件合并和图形的绘制。·实验项目:

NIT任务

(五)——邮件合并 绘制图形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操作步骤以及绘制图形的方法。

 实验内容:邮件合并 绘制图形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任务五素材

2.观察任务五样张效果

3.熟悉任务五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7任务五(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8任务五(2)。[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练习重点是邮件合并的实现方法,需学生多加练习。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前面几次课我们以及复习了关于WORD的一些操作,从这节课开始用两周的时间完成我们的WORD大作业。·实验项目:

NIT WORD大作业  实验目的:使学生熟练Word基本操作,制作大作业  实验内容:WORD大作业,小报排版第一、二页  实验步骤:

1.NIT-WORD大作业要求

总体要求:设计制作一份小报“校园小报”,A4幅面,共4版。版面内容自选,进行排版,并结合个人的爱好及配合所选文章内容插入适量的图形、图片、特殊符号等,加上艺术边框。2.第1版基本要求;

1)报头用艺术字,适当美化,期号用文本框。2)插入图片、剪贴画。

3)段落要分栏,文字可修饰,适当设置边框和底纹。4)首页不要页眉,至少两篇350字左右文档,适当版面设计。

3.第2版基本要求;

主题——制作有分栏及字体特殊修饰的文档,并进行图文混排。

1)首字下沉,分栏,下划线,着重号,段落边框,底纹,特殊符号。

2)插入自选图形,图文混排。

3)插入图片用于段落层次划分,对文本框修饰。4)两篇文章组成,400字左右,有页眉,主题名称和版次,按奇偶页不同设置。

[答疑]:辅导学生进行版面设计。·课堂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NIT文字处理模块大作业的总体要求,以及第1版面和第2版面具体的设计要求,辅导学生进行第1版面和第2版面的设计。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开始制作WORD大作业,这节课把剩下的两个版面完成,上交大作业。·实验项目:

NIT WORD大作业  实验目的:使学生熟练Word基本操作,制作大作业  实验内容:WORD大作业 小报排版第三、四页  实验步骤:

1.NIT-WORD大作业要求

总体要求:设计制作一份小报“校园小报”,A4幅面,共4版。版面内容自选,进行排版,并结合个人的爱好及配合所选文章内容插入适量的图形、图片、特殊符号等,加上艺术边框。2.第3版基本要求;

主题——制作分栏文档,并配有图形和图片修饰。1)

将一篇500字左右的文档分栏,利用自选图形“横卷形”添加文字作为标题,有页眉,主题名称和版次按奇偶页不同设置。2)插入图形或图片点缀。

3)组合图形或图片用于分栏文档分割线修饰。3.第4版基本要求;

主题——制作表格文档。1)表格中进行单元格计算排序。

2)表格设置底纹和边框 3)文字说明100字左右。

[答疑]:辅导学生进行版面设计。·课堂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NIT文字处理模块大作业第3版面和第4版面具体的设计要求,辅导学生进行第3版面和第4版面的设计,完成小报设计。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两周的时间我们已经完成了NIT文字处理模块的大作业,从这节课开始,通过两套模拟题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实验项目:

NIT Word模拟练习1  实验目的:熟悉NIT考试题型  实验内容:Word模拟练习1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NIT—Word模拟题一的素材 2.观察模拟题一样张效果

3.熟悉模拟题一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29模拟题一(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0模拟题一(2)。[边讲边练3]: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0模拟题一(3)。[边讲边练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0模拟题一(4)。[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通过模拟题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考试题型。·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做了一套Word模拟题,这节课来做另一套模拟题。·实验项目:

NIT Word模拟练习2  实验目的:熟悉NIT考试题型  实验内容:Word模拟练习2 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NIT—Word模拟题二的素材 2.观察模拟题二样张效果

3.熟悉模拟题二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1模拟题二(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2模拟题二(2)。[边讲边练3]: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2模拟题二(3)。[边讲边练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2模拟题二(4)。[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通过模拟题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考试题型。·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从开学第二次课开始,我们都是围绕WORD来进行练习的,这次课给同学们时间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实验项目:

Word综合练习 实验目的:熟悉NIT考试题型  实验内容:Word综合练习 实验步骤:

1.总结前面练习中用到知识点。

2.针对学生上级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查漏补缺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是一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上机课,目的是让学生查漏补缺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针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设置进行复习和练习

·实验项目: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PPT任务,让学生掌握幻灯片操作  实验内容: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 实验步骤:

1.梳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的知识点。

2.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NIT-Power模块任务一素材 3.熟悉任务一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3任务一(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3任务一(2)。[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开始复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实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这次课针对演示文稿超链接、放映设置进行练习。·实验项目:

演示文稿超链接、放映设置 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幻灯片超链接和放映设置的方法  实验内容:演示文稿超链接、放映设置  实验步骤:

1.梳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的知识点。

2.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NIT-Power模块任务二素材 3.熟悉任务二素材,阅读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3任务二(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4任务二(2)。[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通过实例练习重点巩固演示文稿超链接、放映设置的知识。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前面两次课,我们复习了关于演示文稿的操作方法,这节课开始根据要求制作演示文稿的大作业。·实验项目:

NIT 演示文稿大作业 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演示文稿大作业巩固复习演示文稿制作技巧

 实验内容:演示文稿大作业  实验步骤:

1.演示文稿大作业要求

总体要求:设计制作一套幻灯片,幻灯片数量不低于15张,要求美观大方,设置背景,使用设计模板,添加动画和切换效果。

制作完成后以自己名字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下。

[答疑]:辅导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课堂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演示文稿大作业的设计要求,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制作了演示文稿的大作业,本次课通过模拟练习使同学们熟悉考试的题型。·实验项目:

演示文稿模拟练习 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NIT考试中演示文稿的题型  实验内容:演示文稿模拟练习 实验步骤:

1.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第8章NIT—PowerPoint模拟题一的素材 2.熟悉模拟题一的题目要求;

[边讲边练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6模拟题一(1)。[边讲边练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7模拟题一(2)。[边讲边练3]: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7模拟题一(3)。[边讲边练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7模拟题一(4)。[学生练习5]: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8模拟题一(5)。[学生练习6]: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P138模拟题一(6)。[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通过模拟题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考试题型。·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辅助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素材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重点复习了文字处理模块和演示文稿模块的相关知识,本次课就Internet的基本操作进行复习。·实验项目:

Internet的基本操作

 实验目的:通过实例操作,熟悉Internet的基本操作  实验内容:Internet的基本操作  实验步骤:

1.梳理Internet的基本操作知识点。2.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3.文件下载 4.收发电子邮件

5.通过关键字进行信息检索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是关于Internet的上机练习,重点是信息的检索和电子邮件的使用。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课后小结:见教案首页

·复习提问:见教案首页 ·导入新课:

从本学期,我们重点围绕WORD和PowerPoint来进行练习的,这次课给同学们时间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实验项目:

Office办公软件综合应用  实验目的:综合应用

 实验内容:Office办公软件综合应用  实验步骤:

1.总结前面练习中用到知识点。

2.针对学生上级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查漏补缺

[答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课堂小结:

本次课是一节让学生查漏补缺的上机课,目的是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见教案首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2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在基本素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1]。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全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较大提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条件较好地区的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无新意、进度慢、“吃不饱”,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知识难以消化。

1.2教学形式多样,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

随着教师不断的探索,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利用该教学系统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方法仍显呆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该模式下,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其次,有些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2]。

2.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多地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从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主大量知识[3]。

2.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最终要达到“两个注重、五个改变、五个利用”。

“两个注重”指: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五个改变”指:第一、改变教师的角色:既教师由“教”变为“导”;第二、改变学生的地位:既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第三、改变教学媒体的功能;第四、既媒体由教师的“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第五、改变教学进程:既教学进程由“描述”变为“流程”。

“五个利用”指: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第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第三、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第四、利用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使学习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第五、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2构建适合本学校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

学校可以构建适合本学校教学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对每位注册的学生进行身份验证;(2)网络辅助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网络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及要求,提供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等;(3)学生既可同步与教师交流,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交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4)学生能够检索到自己喜爱的课件并能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能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将理论和实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

2.3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2.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完成开放性网络教室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利用 “监视监听”、“个别指导”、“转播示范”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加强双边活动。另外由于计算机教室接入Internet,使教学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扩展。

2.3.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学生被赋予自主学习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协作方式,主动去查询资料、解决疑难、探索知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相反,在这种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方法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由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器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课堂练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中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这样即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3.3積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

1、进一步加强与改善网络和硬件环境,同时采取相应的软件技术措施,以满足音视频课件实时播放的需要。

2、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管理与监控,需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和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确保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有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乔桂芳,卢明波.计算机文化基础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黄福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4) .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浅谈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新式教学设备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计算机已深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 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高。

1. 讲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是展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的一节课, 我认为第一堂课不宜讲太多内容, 而且最好不要讲解概念。我的观点是第一节课多和学生聊一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是计算机发展史, 不要阐述概念, 简单说一下计算机的出现过程, 重点是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新闻, 尤其是有娱乐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聊一聊, 当然, 聊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好, 最好是结合课本内容, 把要聊的内容按章节部分串联起来, 现在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 本身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 只要你精心准备, 相信你聊的内容很多学生接触过或听说过, 具体的原理不要着急解释, 可以留下一句话:“具体原理我们具体讲, 到时再给大家具体解释。”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后讲解埋下伏笔, 让学生想去上下面的课。另外就是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现在具体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 尤其是办公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计算机工具, 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对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

2. 整合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教学内容非常多, 而且知识点分散, 但是往往每学期总课时并不多, 比如我们学校一学期为72学时左右, 其中还要有一半为实验课, 完整的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 而且理论课多为概念术语, 直接讲解就会枯燥乏味, 学生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因此, 我们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调整。首先, 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 一些内容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 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 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 学生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 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 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样能提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同时又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变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两部分内容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课, 理论课的教学最忌“照本宣科”, 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的教学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 和实际生活结合。比如讲到软硬件的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平时接触过的各种软硬件, 由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讲到软件分类时也由学生提出, 教师讲解, 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让常用电脑的学生有答对问题的满足感, 让接触电脑较少的学生有发现不足而渴望知识的急促感。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 所以更加重要, 但是也更难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样, 而且往往差距很大, 有的学生本身感兴趣而且接触计算机机会多, 所以很多知识他们已经大致掌握, 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 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 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很少, 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 在这里我的经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出几道测试题测试了解学生的水平档次, 然后进行分组, 根据水平较高人数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人数平均, 每组有至少1个水平较高的, 最多有2—3个水平很差的, 这样以后上机实验课就分组进行。课程内容设置采取任务驱动方式, 也就是根据考试和实用需要, 每次课布置相应题目, 由学生先做, 在第一次做之前, 我先告诉大家:“计算机的各种设计都是人性化的, 大家要敢于去猜操作, 猜每一个操作会出现在什么菜单, 什么位置。”具体开始以后, 水平较高的要去使用多种办法实现, 水平较差的则尽量先自己摸索着实现, 实在不会则先在组内讨论, 仍不能解决则向老师提问, 在此期间教师应多转转, 了解所有学生的处理情况。等所有学生基本实现所有操作在进行综合讲解, 这时就不需要具体每一步都讲了, 只需把学生感觉较难和没用到但很实用的操作讲解一下即可。这样, 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念, 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而且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4. 合理使用教学设备

现在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了, 由最早的黑板写板书到使用幻灯片, 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教师机”类型软件, 这样教师就可以使用教师机进行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 牵涉到具体操作可以直接演示, 进行试验时, 可以设计好题目, 直接通过教师机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上, 这样既方便操作, 又能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觉, 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 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指正, 有更好的办法也希望各位指出, 一起讨论进步, 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 2004, (9) :7-10.

[2]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6) :79-80.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浅谈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现状及问题分析,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 特别是以电脑技术为代表的IT产业迅猛发展, 使得很多公司、企业都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办公的新时代。而高校正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各大高校以及很多高职高专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 而且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 但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有快速发展的特征, 这也成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教授学生一下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比较发达的地方, 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关于计算机的课程, 来自这些地方的学生, 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 对于一些常用软件也用得非常熟悉, 甚至有部分同学学得特别好;然而对于那些来自欠发达的地区的学生, 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就会低一些, 甚至有些同学以前没接触过计算机。同一班级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如此之大, 我们如何把握尺度?如果起点过低, 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 容易产生骄傲和浮躁情绪, 如果起点过高, 基础差一点的学生, 会觉得太难, 这样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该采用怎样的考核方式, 有的学校是在期末的时候出一张考卷, 让学生来做;有的学校是直接采用机试的方式, 让学生在机房现场做一些作业提交给老师。我们知道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仅通过第一种考核方式, 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水平。如果仅仅靠第二种考试方式, 又过于强调学生的操作性, 也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转变。

二、教学方法初探

(一) 培养学生兴趣, 多层次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 我们都得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讲windows xp这一章内容时, 可以改变桌面背景, 改变开始菜单的样式等, 让他们在上机时, 自己定义自己喜欢的桌面, 比如在讲word这一章时, 老师先给他们看一个做得非常漂亮的个人简历模板, 让他们在上机时, 自己做一个三年后打算去找工作的个人简历, 把教学知识跟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他们就会有很大的兴趣。

对于程度好的学生, 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稍微难一些的上机作业, 不要让他们认为这门课是多余的, 让他们知道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跟中学时学的还是有所不同的。对于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 在上机时, 让他们坐在一起, 这样上机时, 老师可以多加辅导他们, 先让他们从简单做起, 先建立起兴趣, 慢慢再布置稍难一些的作业, 采用一部分人先学会带动大部分人学会的方法, 最终达到所有同学都学会的目标。

(二) 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 实践性很强。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形势了。从多媒体概念出现以来, 很多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 老师在用多媒体进行上课时, 不要只是讲解课件的内容, 还要进行实际操作, 在进行操作的时候, 给学生讲解操作的步骤, 一步步的演示给他们看。比如在讲word这一章时, 老师就可以在上课时, 启动word2007, 然后输入一些文字, 然后对这些文字的字形、字体、颜色、效果等等进行修改, 让同学们在投影屏幕上看到这些文字的变化, 这样他们在下去自己上机时, 对于如何修改文字的格式, 就知道从何下手了。另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 随机让一位同学上来, 操作一下, 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三) 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

很多学校只是最后让学生做一张考卷, 或是让学生交个大作业, 就算这门课结束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太合理, 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 而且很多学校在排课时, 都是理论课和实践上机课按1∶1的比例进行安排的, 我们可以利用每学期的十几周上机课的机会, 每周上完理论课时, 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上机作业, 让学生每次上实践课时, 把上机作业提交, 或是当堂检查, 把上机作业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机制, 这样不仅杜绝学生在上机时玩游戏、聊天等, 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知道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是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服务, 让我们的学习、办公更加方便, 是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然后期末时, 采用闭卷考试, 考学生的理论知识, 把每周的上机作业跟期末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依据。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面广,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需要我们不断创新,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根据新的形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榕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2008.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 2004, (9) .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9

兴趣教学, 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 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 掌握技能,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问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它的运作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密切相关, 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并可进一步提出更多的细化问题。例如在讲到文档的编辑这一节里面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时, 可以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有一篇几万字的文章, 要修改里面的某一个词, 而这个词在文章里出现好多次, 你会怎么办?”接着是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要找到这个词是用传统的方法逐字查寻修改还是用别的方法呢, 如果逐字查寻修改, 结果肯定费时还会有遗漏。这时就引出课本上的借助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提出了这个解决方案之后就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查找与替换”这一小节, 在读懂并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做老师提供的操作练习。

2. 过程导向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 教师起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做中学”[1]。针对“做中学”的特点, 设计了教学的实践步骤、作用和保证措施。通过项目实施、上机实践与答辩,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观察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现代企业对员工办公自动化的要求的接轨。例如:在讲完EXCEL 2003的应用之后, 让学生完成以下的工作项目:“假如你是新华书店的员工, 现在有一个小学订了一批书, 经理让你制作一个图书订阅一览表并进行统计。”以实际项目去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动力, 这就带动了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朝着要实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做, 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EXCEL中简单表格的制作及简单的数据统计的教学目标。

3. 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实践并创作,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在教学中, 当教师讲授新的知识时, 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 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 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在讲到POWERPOINT的插入声音及影像文件这一小节的时候,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以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为背景音乐并显示一幅漂亮的带动画效果的GIG图片的幻灯片, 生动形象的文稿首先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 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最后让学生操作实践, 自行创作一张类似的幻灯片。

4. 分级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零起点的教学模式可适当根据教学总体目标, 学生的兴趣和潜质、个性差异, 可以将学生分别分成1级 (最高级别, 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模块教学大纲的要求, 可以免修该课程, 以水平测验的成绩作为该课程的上机考试成绩) 、2级 (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中级级别, 该类学生属于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学生, 可以免听基础较好部分的模块教学, 但必须参加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和3级 (最低的一个级别, 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三个级别, 分模块开展分级教学[3]。如针对基础差的少部分学生, 通过举办计算机使用常识、打字练习等讲座弥补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针对Ofice办公软件比较熟练的学生, 举办Ofice高级应用系列讲座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教学有模, 但无定式, 贵在得法。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兴趣教学的水平, 教师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不断将一些社会上较新的科技成果向学生作介绍并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吸收国外的一些珍贵的经验。比如国外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 国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网页, 网页内容由教师及时更新, 便于学生对教师及时了解, 产生兴趣, 从而对课程产生兴趣。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 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 始终贯穿于每节课, 每个教学环节。

摘要:本课题主要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兴趣教学, 提出了问题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有模, 但无定式, 贵在得法。

关键词:计算机,兴趣教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向,案例教学,分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242-243.

[2]白翠梅.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与网络, 2006 (22) :55-56.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网络交流,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法

目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也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因为大学生入学时, 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一样, 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也让计算机教学缺乏吸引力, 学生一进计算机教室, 最想动的就是计算机, 但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别动, 先听我讲!”一堂课下来, 讲理论占了大部分时间, 而学生操作不到10分钟,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满意。如何使计算机课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好的结合, 是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师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结合当前从小学到高中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和学生掌握能力的参差不齐, 我们在讲授知识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能够学会为指导思想, 按照计算机的学习以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核心, 并且使得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产生帮助。本门课程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课程始终突出“实用”二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力求让学生以操作学习为主。

2 关于课时安排及教学手段的探讨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授课教师习惯, 在授课时, 一般多媒体教室讲授课安排1/3学时, 微机室上机实验课安排2/3课时, 并且计算机课的安排最好是两节连堂, 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完一节理论课程后, 下一节进入微机室上机操作所学新知识, 由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立即得以实践, 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3 关于授课方法的探讨

对于理论课, 在多媒体教室讲授, 因其知识量丰富, 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接收大量知识,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力求让学生感兴趣, 从而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上机课, 在微机室进行, 每节课在学生练习之前给学生提出具体任务要求, 当堂课解决, 并把完成的任务上交给教师, 这样对学生是个督促, 教师也能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在微机室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的学生, 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下,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 Q群、BBS、E-m ail等进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也能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

3.1 多媒体教室授课

在多媒体教室, 教师占绝对主动, 学生的一切注意力多集中在教师身上,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教授方法, 让讲授课程丰富有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讲授计算机的主要组成时, 就可以把CPU、主板等实物拿到课堂上, 或者将实物的图片放到大屏幕上, 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即使该门课程量很大, 学生也乐于接受,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微机室实践课

在微机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只是做为学生操作的指导者。在每次上课之前, 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 要求学生当堂课解决, 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准备好所有的实验素材, 并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预见。

3.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探究式的,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 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逐步深入性, 由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学习, 从而让学生逐步的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从而获得满足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目前, “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要形成“任务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特征。

任务的设置要体现以下几点: (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2)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3) “任务”设计要符合大学生自己的特点; (4)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分散难点和重点。

3.2.2 教师、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模式。

在计算机实验室, 程度好的同学如果能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那么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替代老师教会另一个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完成作业。完成教师布置所有任务的学生, 可以获得更多自由上机或者上网的机会。

3.3 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师生教学交流

现在社会网络已基本普及,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上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并且学生用高档手机、掌上电脑上网的也很多, 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qq、E-m ail等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学生上网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也比较乐于用这种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 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融入了学生之间, 也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 也就要求我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勇于采纳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紧密结合, 实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和交流, 从而使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研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时, 更应该结合计算机所应用在的社会的各个行业, 鼓励教师在我们的学校内举办更多与之相关的学术讲座, 例如“Excel公式和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如何让我们的计算机更安全”、“计算机研究的现状和将来发展的趋势”等, 从而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总之, 我们只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观念, 有了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加之我们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实践, 我想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上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培养出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俐华.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5) .

[2]解福.计算机文化基础[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商品房项目下一篇:图片资料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