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2024-08-26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精选十篇)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1

1 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信息量大等优点。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 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手段的主流, 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1.1 充实教学内容, 更全面地展示学科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多, 信息量大。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 价格昂贵, 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 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许多内容如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尤其复杂和抽象, 只有通过图示的形式才能展示清楚。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抄笔记,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去听。老师不能把更深更广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学生则只关心考试的内容, 对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却没有真正掌握。比如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通常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大部件组成, 在介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时, 必须针对每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只有将其各结构组成一一画出来, 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而利用多媒体, 教师可以迅速地将事先准备好的结构图展示在投影上, 既节约时间, 又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 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增大信息输出量, 扩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有很多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传统的教学中, 由于没有辅助用具的帮助, 教师很难将内容表达清楚, 学生也很难理解, 久而久之, 对这门课就会产生畏难排斥心理。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教学表现力强,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抽象的内容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动画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他们步步紧跟教师的讲解。因此,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构成一种全新的优越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和充分地提供图文声像等的综合信息。利用多媒体信息组织方式, 可以从多角度来表现教学内容, 较彻底地分解知识, 减少信息的加工转换过程, 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 (比如Flash或3Dsmax) 相关的技术手段, 把无法拆卸和搬动的大型精密仪器分解开来, 以动画或者3D模型的形式把仪器基本结构、工作流程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到六通阀进样器时, 可以制作一个有关六通阀进样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3D动画模型。通过3D模型可以将六通阀进样器全方位的展示出来。首先讲解进样口和定量管的位置和作用, 进样的操作步骤。然后将六通阀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未采样时、采样时和进样时, 通过动画演示其各工作阶段的状态, 以及整个色谱系统里流动相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这样学生既对六通阀有了直观的印象, 又通过动画演示理解了其工作原理, 同时还对液相色谱的进样技术有了一定的感知, 而且学生对动画很感兴趣, 放映过程中观看非常认真,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微观模型宏观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其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丰富了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充分利用问题学习法营造学习气氛

问题学习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习单元, 要求学生充当复杂问题的解决者, 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高对某些主题、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养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问题学习法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想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或困惑而开始的, 它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通过给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讨论、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学到有关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问题学习法的关键是设计合适的问题情景, 该问题最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 同时问题应是开放式的, 没有固定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仪器分析课的具体情况, 我们将某地曾经发生过的一件意外事故, 设计成一道开放式题目布置给学生:某鱼塘主某天突然发现鱼塘中漂满了死鱼, 经相关责任部门检验发现, 这些鱼不是因病致死的, 现场勘察得知此鱼塘位于小河的下游, 在养鱼场的上游有一家电镀厂、一家化工厂和一个废水处理站。该鱼塘以前从未发生类似事故, 估计死鱼事件是某家工厂生产废水外溢而致。假如你受委托调查此事, 你该如何进行?请学生利用图书馆与互联网, 根据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与实验情况, 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出一份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

(1) 根据上游几家工厂的生产情况, 分析其废水中都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其中哪些能致鱼于死地?致死量是多少?

(2) 对于那些能致鱼于死地的有害物质的致死量, 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仪器分析方法方案, 内容包括具体的分析方法、过程、仪器条件以及样品的预处理 (包括采集与储存方式) 。

通过对该题目的解答, 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利用的工具, 既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兴趣。

3 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仪器分析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 改进实验教学, 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对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1 注重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的宗旨。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一是实验预习, 要求通过预习熟悉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原理、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的操作步骤及使用注意点、仪器设备的选用、操作原理和方法等。二是实验操作, 要求认真规范, 仔细观察, 如实记录, 保持整洁卫生。三是实验结果的讨论, 要求对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或提出建议等。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做好工作的法宝, 也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中, 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仪器分析实验的内容选择上应尽量选那些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的, 并且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要与授课进度同步。比如实验水溶液pH值的测定就和电化学分析法的讲课安排在同一周进行, 使学生把理论和实际切实地联系在一起, 效果确实显著。此外, 还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 并由任课老师带队, 使学生提出的一些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总之, 我们的教学要结合自身教育的特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通过近几年来仪器分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笔者认为, 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能力的层面上,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一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刘保霞.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创新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6) :167-169.

[2]夏峥.谈高职《药物化学》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 2011 (8) :39-40.

[3]曹红, 刘红, 等.关于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9 (1) :82-84.

[4]姚武, 张娜, 等.地方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3) :503-504.

仪器分析课程感受 篇2

我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在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很多。和这门课相关的分析技术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析。下面对这两者的原理、用到的仪器和应用简单介绍下。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分离科学中的一个全新类别,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了小颗粒填料、非常低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与传统的HPLC相比,UPLC的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分别是HPLC的9倍、3倍及1.7倍。因此其在蛋白质、多肽、代谢组学分析及其它一些生化领域里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在提到“蛋白组学”或“代谢组学”时,与没有“组”的差别从分析的角度说就是样品量极大,需要在短时间分析成千上万的样品。UPLC不损失分离度的高速度优点在这里就能充分体现。多数生化样品及天然产物都十分复杂,在同样条件下,UPLC能分离的色谱峰比HPLC多出一倍还多。在同样条件下,UPLC的分辨率能够认出更多的色谱峰(质谱检测器-LCT)。

紫外分析仪是荧光技术的应用。荧光技术是某些物质受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后,在极短时间内(10-8秒)会发射出波长大于激发波长的光,这种光称为荧光。这一发光现象在各方面的应用及有关的方法称为荧光技术。荧光技术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的定性:不同的荧光物质有不同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因此可用荧光进行物质的鉴别。与吸收光谱法相比,荧光法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2、定量测定:利用在较低浓度下荧光强度与样品浓度成正比这一关系可以定量分析样品中荧光组分的含量,常用于测定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含量。

3、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分子的结构和构象:荧光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等参数不仅和分子内荧光发色基团的本身结构有关,而且还强烈地依赖于发色团周围的环境,即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利用此特点可通过测定上述有关荧光参数的变化来研究荧光发色团所在部位的微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

4、利用荧光寿命、量子产率等参数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中的能量转移现象:通过该现象的研究,可以获得生物大分子内部的许多信息,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蛋白质、核酸分子的解聚程度等等。

由此,认真学习仪器分析这门课的相关内容会对我今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3

关键词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整体改革 理论 实践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中,仪器分析成为重点的实验课程,原因在于其实用性的强大,在我们课程整体改革当中,并不是仅仅针对仪器进行参数、操作运用分析,而是结合当下所学内容,无论是从基础操作上还是从理论性的拓展上,抑或是仪器与操作技能的熟练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建构,致力于真正打破理论与实践操作当中的界限,完成整体理论与实践基础的融合。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专业技能与目标培养方向不能一统是仪器分析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弊病之一,这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基础薄弱、理论知识点落后;二是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差;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严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四是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统筹分析学生现阶段的理实结合的能力。比如,在化学分析的课程当中,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分析方法,如酸碱滴定啊,粗结晶啊。所以可以看出分析化学的准确性不是特别高,在做分析化学实验时,用的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实验仪器,如烧杯,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等。是属于仪器分析的一个部分。而仪器分析从命名就可以看出,主要是用仪器来进行分析的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这些仪器大多很贵,很精确,可用于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比如气相色谱、质谱都是仪分常用的仪器。由于仪器价格高昂,直接限定了教学的水平线,同时限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理论手段与实践结合的硬伤所在,而这还仅仅是化学一门学科当中的仪器弊端,如果将其放在机械领域就会发现,教学仪器与现代化仪器配备脱节,教学系统不完善,理论过多高于实践课程讲述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硬伤,因此如果要进行客观的课程改革就必须从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入手,将其放在课改的第一步。

二、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建立独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室是第二步,我们既然在真实的教学当中强调二者结合,就应当在最实际的方向给予基础建设的支持,而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验教室,就是课程改革最大的起步点。比如从仪器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教室才能符合现有的课改要求呢?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上所知,建立这样的教室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向:第一,教室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在面积、通风、水道、采光度等方面要符合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第二,教室的立体性(完善的影音设备),由于受到现有资金的限制,许多学校的仪器分析设备并不能得到更新,因此全面的投影技术就代替了原有的黑板教学,通过计算机制作,形成完成的流程图,如同上文的“液相色谱法”教学当中的情况一样;第三,就是建立可行性分析报告统计,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及实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记录,纳入到分析表当中,最终用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突出点以及不足。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我们处于信息社会,如今建立沟通平台已经成为各大院校课改的主要进行方向,建立教学新平台的好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去伪存真,帮助本校学生清晰的了解现有自身学习的状况,通过大数据的表现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对比模型。第二,增强多校交流,打开区域性限制,最大程度上开放数据来源,促成共享模式,不仅有助于交流经验,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校理实结合课程的优缺点。第三,形成设备信息共享,打破区域学校资金限制的局限性,虽然不能进行实地交换学习,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地享用各个关联学校之间的理论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占据了现有试验课程分析当中的主流。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原理在分析过程当中的理解,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点迅速切入到仪器的具体识别过程当中,验证试验方式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对于真正的统筹兼备的实践实验来讲,还存在着模式生硬、教学方式刻板、理实结合不同意等问题,因此我们急需一种多变式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这就是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并非是单纯的针对理论或者实验而进行的单方面研究,而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比如在现有的物理、机械课程当中,都需要相对复杂的数学理论支持,而一些机械仪器的操作,更需要数学模型运算。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当中,并不用特意的针对某一个理论学科或者是仪器操作的实验课程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而是可以考虑针对具体的时间课程将有用的理论知识编入其中,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将多变作为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的灵活手段,将设计思路作为贯穿整个理实结合教学课程的同一方向,如此才能最全面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步骤,使理实两者充分的结合。

五、结束语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现有的方向上看,仪器分析理论实践课程只是课改的试验点之一,在这漫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欠缺很多,建设、资金、运行等各个方向都是我们所缺少的内涵,因此想要将课程改革变成一场能付诸于实践实施效果的活动,还需各位同仁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7.

[2]漆红兰,薛成虎.多媒体课件辅助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7.

[3]来芳,冯艳茹,秋萍,何迎春.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7.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4

1 现行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遇到的突出问题

(1) 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 课程教学方法更偏重与实践课[5], 但是出现了过分看轻理论的特点。本科生的仪器分析课程中, 建立了符合本科课程设置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实验课在基本上以观摩教学为主。他们的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理论带动实践”。在高职院校中, 正好相反, 应该是“实践带动理论”。课程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因此,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高实践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适合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提高实践的比例势必降低理论课课时量, 两者之间相互矛盾。理论课时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该如何掌握实践与理论的度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2) 高职院校的改革的过程中, 注重实践, 一方面是国家对高职学生定位的体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质量下滑。就当前现状来讲, 很多家长是由于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不得不送孩子来高职院校读书。另外, 很多教师在教学教法中仍然延续着理论知识的深度和更多的课时量。这样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不高, 自主性低, 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 甚至有很多学生上课就是“呆若木鸡”, 除了为了考试过关这个目的之外, 没有任何的学习意义。比如, 红外光谱仪是仪器分析中“四大谱”之一, 是该课程中光学仪器中重要的一类。但是红外光谱是需要很深的化学理论知识, 难懂, 学习起来很吃力, 尤其是对于没有这类仪器设备的学校。如果这时一味的单纯去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真的就吃不消, 甚至产生了换专业及退学等想法。

(3) 在化学化工类仪器分析教学改革过程中, 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如何分配成为很多学校讨论的重点。仪器分析这门课程内容多, 信息量大, 涵盖范围广。讲授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仪器, 不乏大型、昂贵以及精度高的仪器。而且各种仪器又可以分成很多类型。比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很多型号, 有相对简易的721、751可见分光光度计, 复杂的UV9200, UV9600, 还有更为高级的UV1201等等, 虽然它们在原理上大同小异, 但是很多仪器的构成、配件以及功能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因此, 在改革中削减理论课时造成了很多仪器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方式。即使学生学会了仪器的操作, 在提高精度的操作或者维修保养仪器方面就显得不够用了, 或者说遇到变了样式的仪器可能都不认识, 因此要想深刻掌握一种类型的仪器必然需要更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

(4) 仪器分析课程考试和考核在理论与实践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和结合起来。我国教育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出一份试卷, 60分来区分合格与否。很多高职院校现在教学改革后的考试方式重视实践, 轻视理论。比如实践课成绩占70%, 理论课成绩占30%。这样与传统试卷考试相比,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很多学校考试时单以一个实验或者项目中的一项为主, 或者说没有把平时和期末结合起来。这样导致了学生只对其中的一种仪器掌握的较好, 对不作为考试内容的其他仪器掌握不够。如果他将来面临顶岗实习时, 用到的可能不是学的这种和非考试的这种, 那可能就学非所用了。

(5) 仪器不够用成为增加实践课程遇到的最大问题。仪器分析不像是其他课程, 正如前面所说, 仪器具有昂贵, 庞大以及维修和保养不易等特点。使得大部分院校学生和仪器不能真正匹配。比如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 大都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 而且色谱柱的更换成本也很高;就连比较简易的PH计也得成千或者上万元, 时常需要更换电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每个院校均能具备一台大型的仪器可能就不错了, 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围圈在观摩仪器, 再加上本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结果教学效果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2 实践促进理论课程学习的改革探索与实施

在高职院校当前教学课程改革中, 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职学院秉承中专和大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大纲缺乏自主性、创新性, 对于理论和实践的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改革中遇到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现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提出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些方案。

(1) 在高职院校, 仪器分析课程设置中一般来说实践和理论应该各占一半。不应该太偏重于实践。高职院校对各学科理论知识的把握, 是本着“够用, 实用, 管用”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完整体系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等专业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味的只是削减理论的课时, 势必对高职教育完整培养体系的一种阻碍。高职高专仪器分析在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大纲中, 一般囊括了四部分的知识, 包括光分析法, 电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以及质谱核磁分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三部分。因为在高职化学类学科建设中, 质谱与核磁分析是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光分析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为重点的一个模块, 主要包括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折光分析和旋光分析仪,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发射分光光度计, 红外光谱仪等。我们这里主要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例, 来谈谈在实验中如何带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 教学的模式应该是实验-理论-实验-理论。要给学生认知一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在熟悉了操作步骤以及安全知识以后, 其次必须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让学生掌握仪器的组成及作用。一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一般都是由五部分组成: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仪, 记录系统。再次, 在光分析实验室中, 实验教师应该准备一台废旧的同类仪器, 通过拆装让学生对每一种部件有直观深刻的了解。这样的话, 教师通过实验来巩固刚才学到的仪器的组成和作用。比如说, 光源常用的钨灯和氘灯。它们的作用就是为仪器正常工作提供所需要的光。而且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的白炽灯很相似, 尤为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掌握两种灯的不同之处就是分别适用在可见和紫外的范围内。最后, 通过实验还要回到我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刚才在区别两种光源的根据就是光的种类不同。那么, 如何来区分光的种类呢?教师就可以引出按照光的波粒二象性, 玻尔定律, 以及很重要的互补光定义。这样, 通过实践中结合理论, 在理论中带动实践, 最后达到了通过实践来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来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我们实践教学中, 取得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2) 针对不同的仪器, 应该探索出如何在实践中能够带动理论知识的提升。举个例子来说明, 就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来说, 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仪器的精度高, 价格昂贵, 换件成本高, 去替换出一台废旧的仪器很难。而且针对一台新的仪器进行拆装又不太现实。那我们且来分析下它的组成, 气相色谱仪通常是由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以及记录系统构成。其中载气系统是指气体钢瓶以及气体的输送, 较为基础也易懂, 而且这些都裸露在整个色谱仪器外面。进样系统主要以介绍微量进样器以及六通阀。这部分也是在真个仪器外面进行操作, 而且很直观。检测系统常用的是热导检测器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记录系统是以色谱工作站为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分离系统, 包括加热系统以及色谱柱。色谱柱又成为最为核心的元件。因为其分离原理理论知识复杂和它的不可拆装特点, 常常它成为仪器分析教师讲解最为头疼的部分。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把载气系统以及进样系统通过上面提到的实验-理论-实验-理论来设计。检测系统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来实现对提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色谱柱的理解成为学生能否掌握气相色谱仪的瓶颈。色谱柱的掌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来实现。经典液相色谱法是有俄国科学家Stwett创立的, 要想掌握有关气相色谱柱的分离原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其实可以拿液相色谱柱来说明。出于色谱柱的昂贵, 而且针对大型仪器的稀缺, 实验中心可以制作许多填满固定相的的色谱分离柱, 分离柱可以用滴定管之类的, 填充材料可以用硅胶, 氧化铝等, 这些材料在高校有机实验室都是非常常见的。教师们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待分离观察起来明显的样品。也可以用最原始的植物萃取液,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色谱柱的功能作用。由于对现象的好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分离原理的理论知识很大的兴趣。这样对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效果[6]。

(3) 针对考试考核的体系, 现在我校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考试成绩以实践课和理论课结合的方式, 而且在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中, 引入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就是说, 针对教学情况, 教务中心要进行验收, 以教师大纲中的内容, 请另外的教师提出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试题, 在任课教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随机抽取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使仪器分析这门课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考试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抽到了某个实验, 他 (她) 一定要回答老师现场提出的理论问题。这样也是由实践课程对理论知识的一个提升。考核一门课程完全可以参照答辩的形式进行。

(4)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设计, 仪器分析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设置三聚氰胺的测定方法, 与原来的凯氏定氮法相比到高效液相色谱法。这项设计不光需要会操作, 而且还需要理论知识去分析液相色谱图, 学生需要计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这样的话, 也是通过实验来提升理论知识的重要的一种手段。

3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从当前的招生体制和教学模式来看, 教学改革更偏重实践方面的培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完整体系包括了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完善知识体系更需要对理论知识的培养。现行各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如火如荼, 就仪器分析课程,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 特提出在实践中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高等职业学校中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有点用处。

参考文献

[1]夏峥.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物流教学, 2012 (32) :411-142.

[2]屈菊平, 王晓华, 付胜堂.高职《仪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 2010 (3) :114-116.

[3]李生其.论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新西部:理版, 2009 (24) :245-246.

[4]陈景文.理工科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 2010, 25 (1) :29-31.

[5]肖雪红.高职院校《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 2012, 40 (15) :242-244.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论文 篇5

摘要: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其突出的特点。如何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效果,对学生学好仪器分析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改进与实践。

关键词:仪器分析;改进;实践

本文主要是在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实验基础上,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改进,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同步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比较昂贵,且同类仪器比较少,不可能像其它基础实验那样,一人一组进行实验,也不可能同一个老师同时上几个实验。因此仪器分析实验通常采用循环模式进行,即几个老师分别带不同的实验,这样就存在着问题:同一个实验时间段,不同学生所用的实验仪器不同,实验内容不同,有的实验内容比理论课超前,特别是前几周,大多数实验都比理论课超前,对做这些实验的学生来说,没有理论基础,听起来比较费劲。

2、仪器设备资源短缺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通常价格都比较昂贵,同类仪器的台数较少,而且实验安排学时数偏少,有些仪器操作复杂,学生既无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又无重复实验的机会,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8-10人一组,每人动手的机会不多,且有依赖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课前预习工作不充分

仪器分析实验课主要是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进行全面的预习。从实验的原理、步骤、试剂及仪器操作方法,到实验数据的处理,每一环节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但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由于实验仪器均为精密及贵重仪器,很多学生之前对这些仪器不但没有见过,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对仪器都很陌生。即使进行了实验教材的预习,但对具有复杂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的仪器仍是无从下手。

4、教学模式单一

实验课大多采取教师讲解并演示,部分实验是教师讲解,学生可以操作的模式,而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较多的疑难问题,尽可能把实验过程讲得详细,同时受仪器数量及课时限制,实验多个环节必须由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课。在学生课操作的实验中,也是多人一组,易造成每组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操作,多数学生未具体实施操作过程。这样的实验课程,学生对其所学的有关知识并未能真正掌握,其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提问、讨论。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5、对实验课程不重视

长期以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有时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由于实验内容基本都已得到验证,学生在机械的实践实验步骤过程中,依赖性强、缺乏主导性、综合性和设计性。

6、实验教材与科技发展脱节且通容性不强

仪器分析实验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尤为重要。教材的出版要比新技术和新仪器的出现延迟,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太适应现代分析化学的要求。目前出版的.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大多数内容是按旧仪器的工作状态编写的,与现代新仪器的全自动化操作相差甚远。此外,由于不同院校拥有的仪器设备的厂家、型号参差不齐,实验条件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其操作差别也是很大的。即使有个别仪器分析实验教材的内容较新,但仪器不同也同样不能使用,因此没有通用的实验教材。

7、实验报告中存在问题无法及时认识和改正

一般情况下,仪器分析实验都是第一次做实验,第二次实验时交第一次实验的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完后第三次实验时发下去,这样学生看到老师的批改至少已经是两周以后了,实验报告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滞后,导致学生在下次实验中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因为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不一样,上课内容不一样,实验报告上所反馈的问题并不一定适合后面的实验,有些学生直接把实验报告放在一边,或者没有细看实验报告中反馈的信息。

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

1、实验前预习与现场预习相结合

实验前进行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老师讲解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对所用的仪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了提高实验预习质量,可以采取实验前预习与现场预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到实验室面对着仪器,近距离接触仪器设备,就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就能对仪器的原理构造及操作步骤有直观认识,建立了感性认识,做起实验才会得心应手。

2、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所设立的实验项目基本为验证性实验,理论上虽然比较成熟,但实验内容和实际应用实验例子上比较陈旧,与现代实际应用脱节,不能体现技术的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我们要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及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科学合理地适当减少一些陈旧的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适当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增加一些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内容,强调应用性和体验性,尽量结合实际,选择应用性强、试样易获得、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验的能力,如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人指甲中铜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化妆品中铅的测定、中草药提取液有效成分的测定、水样中砷和汞等重金属的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等等,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咨询老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其中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仪器设备、实验报告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学生文献资料阅读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合理安排实验教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程序,让学生对实验逐步适应和提高,从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到研究型实验,逐步深入,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由质变达到量变,成为真正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另外安排实验教程时,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接受,得到学生的认可,也有利于老师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正式接触仪器,真正做实验前,可以进行1-2节的多媒体教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如CAI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或者把学生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各种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及实验操作过程完整拍摄下来,以录像的形式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实验仪器内部结构、仪器原理和仪器操作,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有所了解,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化学和仪器知识变得活泼,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改变原来单调、枯燥的实验课,使教学形式和实验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不仅愿意动手操作,而且实验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4、改变教学模式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逐一提出,学生讨论式的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纠正错误,肯定准确的,最后进行操作示范。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示范的教学模式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原理、仪器构造、操作步骤等每一个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热烈的讨论,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放实验教学

动手机会少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比较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在课外时间有计划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部分仪器的操作。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自选实验,实验项目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通过查资料获得,并安排实验教师轮流值守,随堂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更好的收获。

6、改革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十分必要,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及其兴趣。传统的实验报告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归纳、分析,有必要改革考核体系。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验情况,逐项打分,直接给出平时实验成绩。包括上实验课前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课课堂提问、课后总结实验报告等。也可以要求学生按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前言、资料、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评价实验报告时要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等去审查,结果要求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不可随意改动实验数据,讨论时应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会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而且能知道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要有严谨、求实、客观的态度。

7、选用合适的实验教材

可以在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基础上,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已有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一些热点问题,组织教师编写出一套新的仪器分析实验较教材或讲义。这样可以运用已有的仪器设备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但随着新方法、新仪器的引入,必须要在再版教材或讲义中加以补充更新,以便相互吻合,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对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加以检验、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领域的需求,对高等院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进与实践,不仅培养学生系统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提高,而且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去摸索教学的方法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晓安,张文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化工,2009(4):46-47.

[2]吴育廉,柯行.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5):23-25.

[3]石莹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9,132(11):19-20.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6

《电子测量与仪器》传统教学顺序是开设在《电工基础》(以下简称《电工》)和《模拟电路》(以下简称《模电》)之后,主要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形式。近年来,随着工科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尝试,教学开始采用《电子测量与仪器》与《电工基础》《模拟电路》同时开设的顺序;教学模式采用“实验室(含多媒体)——教室——专业课”的多点教学模式。理论课做到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改进实验课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都有动手机会。精选一些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本文就传统教学、现代化教学和多点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课程开设改革

1、开设顺序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应用电子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经过这样一轮教学后,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高职《电工》课中实验内容比例增大,要用到基本测量工具——万用表;《模电》课程中第一章节内容就是PN结和晶体管,要想使学生真正搞清楚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管型和管脚,教师一般就要先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应用知识。这样又要用到基本的测量工具——万用表,而万用表内容又要等到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中讲授,这就给《电工》和《模电》课教师带来一系列不方便。迫于使用测量工具,对万用表进行讲解,由于课时因素,只能简单介绍,使学生使用掌握不好,造成学生的实验操作效果不好,达不到各实验课预期教学目的,同样达不到理论教学目标。等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中讲万用表时,同学们认为已学过,产生不重视心理。真正让学生测量一只三极管时,多数学生已不能正确测量出三极管的管型和管脚。这就对后续专业课实验教学产生较大影响,小则不会读表,大则导致档位置错,损坏万用表或实验教具。

再如,在《模电》中讲低频放大电路章节时,放大电路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重点掌握内容,这就要用到信号源和双踪示波器。同样,这些教学实验仪器需要在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中讲。所以我们发现放大电路章节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更谈不上创新实验内容,这样严重影响后续教学。

经教研组决定,在05级应用电子专业作试点,将《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提前至第一学期,这样就与《电工》和《模电》课同时开设,根据这两门课教学进度,《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紧随服务,必要时自己内部作调整,使实验课内容与《电子测量与仪器》操作课内容相同步,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练的时间,更重要是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好理解,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经调整后,教师虽然忙了一些,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章节顺序改革

教学时更要注意本课程章节与其他课程的同步关系,使教学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迁移与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比一般课程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模电》中讲低频电压放大器时,《电子测量与仪器》就将电子示波器章节提前来讲。当作晶体管放大电路实验时,双踪示波器使用刚好讲完,这样,对观察三极管放大现象和波形失真有非常直观认识。在降低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仪器的基本理论与仪器的实际使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放大电路实验这一环节,不但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而且掌握双踪示波器的正确操作和使用,使教学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接受。

二、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学生工作的定位,理论教学不应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以足够、适度为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的能力。比如,传统教材中的绪论、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两章,我们将它们合并为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再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频域测量仪章节的内容删除不讲。所授测量仪器也只讲与仪器操作有关的部分。而对仪器工作原理不多作理论上的探讨。另外,学校的教育也为他们毕业后续学习、终身受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要把理论教学控制在适度的水准,不能过度地低。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按教师要求去操作,最后进行测试方式完成。在05级《电子仪器与测量》课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试着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这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脑式教学

在示波器章节教学中,直接到实验室进行教学,一边讲一边进行操作。在讲面板旋钮认识与使用时,我们直接将仪器使用说明书发给学生,在屏幕上提出许多相关内容的问题。两人一组,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照说明书去讨论、寻找答案。每组用最拿手的问题,在讲台大屏幕上给全班讲述,这样就迫使学生必须很快会使用仪器面板旋钮。大家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生怕剩下较难的问题答不上,最后再做一个全面讲解和点评。这种教学是“逼”学生动手,实际动手过程就动了脑,经过动脑的过程才能理解、熟悉和掌握。我们称之为“动脑式教学”。

2、开放式教学法

在函数信号源一节中,双稳态触发器可产生方波信号,密勒积分器可将方波变换成三角波,二极管变换网络将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既用到模拟电路知识,又用到测量工具。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用刚学过振荡器知识,分组设计一个最简单正弦波发生器;或给出一个简单方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电容充放电知识设计一个三角波发生器:或给出一个三角波让学生设计一个正弦波发生器。三个简单信号发生器的组合就成为我们所讲的函数信号源,这样,既让学生学过的内容得到应用,又让学生知道了信号源产生原理。

3、互动教学法

为提高同学的学习情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一部分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登上讲台,向全体同学讲解。如在讲授万用表测量串、并联电路时,表的使用要求,电路之间特点等,这都是大家从初中就学习的内容。选择2名同学登上讲台,台上的同学准备得很充分,讲得有声有色,下面的同学精力集中,听得专一,还有的同学及时纠正讲课同学不准确的术语。这种方式较好地活

跃了课堂气氛,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登台演讲,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有各自的不同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实现教育过程的载体;不同之处是,方法是软件,手段是硬件。教学方法,主要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教学手段则主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

1、提高实验课教学比例

200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我校购进了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实验课理论课已超过1:1,多数章节内容可以直接在实验室上课,两人一组,边讲边操作,这样既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的全部过程,对每一项实验步骤达到全面了解。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远大于课堂听课积极性,根据此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目的上变验证性为趣味性、自主开放型,交实验项目内容统一性为多样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化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快。多媒体教学不仅直观、逼真,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仿真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更大优点是解决了在实验台上无法做到的极限试验。比如实物做实验,当给定极限参数时,电子元件易损坏,而采用仿真教学,则没有这个问题:再如:通过电路仿真让学生学习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较,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和测量,突出了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在大幅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总之,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相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3、多点教学考核

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是引导师生如何教学的指挥棒,对课程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2005年开始按“4(期末)+4(操作)+2(平时)”考评方法。另一方面,在后续专业课中仍保持本课程考核内容。比如,《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中,万用表或示波器操作不正确,造成读值错误或损坏教具,就会从本门课考核中扣除一定分数,这样,避免学生学完结束的思想观念,加强平时基本技能的考核,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改革与探索的实践表明,教学模式并不是统一公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合适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真本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要保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7

1 《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面临的困难

(1)《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繁杂,理论主要涉及物理、数学、机械、化学、计算机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药学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很强,学生普遍感到比较抽象,难懂亦难学。

(2)《仪器分析》包括的分析方法繁多,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原理都不相同,而且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整个课程显得知识点零散,学生学习时难以抓住重点。

(3)《仪器分析》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当讲授到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认为课程太抽象。

(4)高职药学类学生在校时间短,但教材内容偏多而教学时数偏少。《仪器分析》的授课内容包括光谱分析、 色谱分析、 电化学分析等众多不同分析方法,而每种分析方法又可分为多种不同功能的分析仪器。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内容众多的教学任务,势必会大大削减教学内容并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5)实践教学缺少实效,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高职院校里各种类型的大型仪器通常只有一台,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观摩教师操作或学生分组由某一个人操作,大多数学生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认真地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实验虽然做了,但是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过后便忘[2]。

从以上发现的问题来看,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受到了有力的冲击,这就迫使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和积极探索,笔者总结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

2 《仪器分析》课程改革的实践

2.1 以行业岗位特征为依据精心取舍教材,突出重点

高职药学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广度和深度应取决于药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针对高职药学类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应用到的仪器分析技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学习某些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分析条件的选择、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光学分析法中我们以紫外-可见光谱法为重点讲授分子光谱,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为重点讲授原子光谱。另外,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还适当减少了电化学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了药物样品常见的前处理方法,补充了一些前沿性知识等。

我们重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根据教师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对实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整体优化。删掉和其它实验项目相重合和类似的部分,在课程内容上注意接近实际,比如在讲授紫外-可见分析方法时,结合医药企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维生素药物中Vc的含量进行讲述,避免了空洞地讲解仪器结构和使用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2.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组合与运用

在讲授每种分析仪器时,教师应该抓住一条主线,即每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对应干扰因素消除的手段等。针对这条主线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如在讲解气相色谱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关注的蔬菜中农药残留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另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归纳出了课前回顾与课后小结、对照比较、启发式提问、讲授与讨论结合、演示法等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综合对比法突出各类仪器分析方法之间的异同,如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通过比较讲解可使学生掌握这两种仪器分析法的原理、定性定量方法以及其应用特性。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该课程中一些空间问题如仪器的内部结构、组成等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将抽象的原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在讲气相色谱时,以 flash 仿真动画的形式讲解整个仪器的工作流程,学生能真切的看到整个分析过程,再加上教师演示人工进样的操作,马上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5]。

(3)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对于学生难以想象的各种仪器的构造、工作流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到仪器构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实训室看一遍实物,同时把实验室一些报废的仪器拆开,面对仪器讲解它的原理、结构、功能、操作方法、结果处理等问题,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教学,我先将学生带入实训室,给学生讲解仪器结构并演示基本的操作程序及强调注意问题,然后在教室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教材讨论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引出郎伯-比尔定律,再结合郎伯-比尔定律讨论测定结果的干扰因素和结果计算,引出标准曲线的制作,教导学生如何用Excel绘制标准曲线和求出曲线方程[6]。

(4)另外,我们通过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前沿性知识,比如电泳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还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内外先进的仪器分析新技术和新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拓宽知识面,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到药厂的分析中心和研究所等,以参观的方式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看到各类仪器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仪器分析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多学科交叉,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应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尽量为学生多开实验,并规范实验操作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常规仪器比如分光光度计、pH 计的操作,可以安排 2~3 人一台仪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操作仪器,掌握仪器的原理,熟悉仪器的使用,同时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而对于一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可先通过仪器仿真实验软件来播放这些仪器的相关信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7]。

(2)尽可能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可以克服实验课时紧张、大型精密仪器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的弊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条件,可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的作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3)结合生产实践,开展产教结合。

产教结合,就是指将企业生产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实际上主要是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实践生产相挂钩,部分的模拟生产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个完整的产品分析过程,比如在实习中将药厂生产的成品、半成品药品拿到实训室,结合日常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完成药典规定的检验项目,要求取样、制备、检验报告等程序与药厂完全一致。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让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参观企业实际生产活动。

(4)实践教学建设

目前我校实验设备相对不足,而许多药企、质检部门、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因此《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要走出封闭教学的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广泛开展厂校联姻、企校联姻、所校联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增加实习基地、扩大实习内容是改善实践条件的有效途径。多数拥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单位和部门对与高校合作、接纳学生见习或实习是持欢迎态度的,在这些单位和部门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直接接触和了解了真实的分析工作,增加了感性认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同时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一张期末考卷定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等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了期末笔试、课堂提问、课程论文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既能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

期末闭卷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课程结束后,要求期末时学生撰写一篇课程论文并做PPT汇报,教师提前一个月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给出规范的范文让学生参考。期末的课程论文要求高,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打印上交,并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论文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每次课程实验时,由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到实验现场指导和监督,并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实际操作分数,并结合每位学生递交的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本给出课程的实操分数[8]。

另外,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药物检验工”、“化学检验工”、 “化验员”中级工的培训与鉴定,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仪器分析的操作技能程度,并展开以证书代替部分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2.5 注重教师的“双师”结构,提高授课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教师的“双师”结构,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授课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授课教师到当地的药企、研究所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参观和学习,让教师的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此同时,请企业或检测机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教师授课。如讲到液相色谱分析时,邀请岛津的技术工程师给学生作专题讲座。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9]。

3 结 语

总之,《仪器分析》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完善,靠之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新知识更替的需求,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及知识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提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并通过不断创新给教学增添活力[10]。只有这样通过多方面结合,才能使《仪器分析》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丁晓红,郭文峰.药学仪器分析实践教学优化探讨[J].齐鲁药事,2011,30(10):616-617.

[2]丁姣,阎杰,刘展眉.《仪器分析》理论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11):123.

[3]郭英,陈力,郭会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8(9):33-34.

[4]王琪.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向导,2010(6):76-77.

[5]于志伟,王芳.高职《仪器分析》教学法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0(10):206-208.

[6]周博.高职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75-77.

[7]石焱芳,郭幼红.关于高职药学《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思考[J].海峡药学,2011,23(7):25-27.

[8]李冬梅,刘旭光.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92.

[9]屈菊平,王晓华,付胜堂.高职《仪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2010(3):114-116.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8

一、课程概况和学生特点

分析化学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2], 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仪器分析是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 内容涵盖了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法, 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电泳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是一门综合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3]。

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 生源一般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这些学生大多基础差,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谈不上有学习兴趣。年制高职学生这样的教育背景,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学懂结构复杂、原理抽象的大型仪器, 的确较为吃力, 因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五年制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的当务之急。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些适合五年制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仪器分析课程生动有趣, 易学易懂, 受到学生欢迎。

(一) 树立威望, 驾驭课堂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教学经验相对欠缺, 要顺利开展教学,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威望感, 让学生真正信服。美国现代教育学家理查德·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由于这些学生中考挫败, 导致大多内心自卑, 性格敏感,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重新振作。为此我主动接近学生, 自觉融入到他们的群体之中, 关注他们的话题, 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 成为同学们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无疑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次, 讲好绪论课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课堂上我会尽量多涉及一些趣味性强的科技前沿热点, 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 介绍分析仪器在食品安全、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如“毒奶粉”、“地沟油”和“毒大米”事件等。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问题、环境问题, 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并非高不可及、高深莫测。这样的绪论讲解, 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 化繁从简, 深入浅出

鉴于五年制学生的学习现状,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 学生如听“天书”一般, 肯定达不到教学目的。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试图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对比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 来启迪思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光分析法时, 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比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荧光激发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区别与联系。因为这些光分析法的知识点有类似的地方, 初学者很容易搞混淆, 因此在教学上通过横向比较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 课堂上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如在讲完四大分析法后, 设计题目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一些实际样品 (必要时给出样品相关信息) 的分析手段, 并阐述各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可在讨论过程中归纳总结, 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灵活运用, 还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并及时弥补。

对待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能够化繁为简, 深入浅出地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延伸扩展, 丰厚内容

在讲授每一种分析方法时, 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 还可适当延伸拓展, 插入一些仪器发展史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前沿热点话题, 活跃课堂气氛, 扩充课堂容量[4]。如讲光分析导论时, 介绍了十八世纪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 以及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光子理论,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除了引入发展史外, 还可适当介绍一些仪器分析的前沿进展。如在讲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时介绍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绿色荧光蛋白技术;讲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时介绍人类基因组项目和DNA序列分析;讲高效液相色谱时介绍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延展, 不但丰厚了教学内容,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了上述教学方法改革后, 我及时与学生交谈, 听取反馈意见。具体做法是:以章节为单位通过教学反馈表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课堂教学的期望。根据统计结果, 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形成了一些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套路。

参考文献

[1]郭来升.五年制高职生德育工作独特性的探索教育与职业[J].2009, 24, 78-79.

[2]邓传德, 孙超, 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4:86-87.

[3]曹慧, 吴东辉, 刘泉, 陈婷婷.浅析仪器分析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 2012, 9, 35.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9

虚拟仪器概念及特点

虚拟仪器的概念虚拟仪器主要由通用的计算机资源、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等构成。使用者利用应用软件将计算机资源和仪器硬件结合起来, 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来操作计算机, 完成对测试信号的采集、分析、判断、显示和数据处理等功能。虚拟仪器中的硬件主要用于解决信号的调理以及输入、输出问题。而软件主要用于实现对数据的读取、分析、处理、显示以及对硬件的控制等功能, 这些功能在传统电子仪器中往往通过硬件来实现。常见的虚拟仪器组建方案如图1所示。

虚拟仪器的特点虚拟仪器技术是目前测控领域中最为流行的技术之一, 它的硬件部分往往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通用性, 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这样使其实现不是强调物理形式。它利用接口设备完成信号的采集、测量与调理, 利用I/O计算机软件实现信号数据的运算、分析和处理, 利用显示器丰富的显示功能来多形式地表达和输出检测结果。虚拟仪器具有传统仪器的基本功能, 同时又能根据实验要求随时进行定义, 实现多种多样的应用需求, 具有扩展灵活、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特点, 特别适合于高校的教学实践。因此, 虚拟仪器相对于传统仪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如表1所示。

虚拟仪器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本实例通过使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进行上位机开发, 下位机使用Proteus硬件仿真软件开发, 完成虚拟仪器与单片机的通信, 控制LED有序工作。

LabVIEW简介LabVIEW是NI公司开发的虚拟仪器应用程序编程环境, 是一种图形化的编程语言, 特别适合测控应用软件的开发。它具有所有通用编程环境的标准功能, 如数据结构、循环结构和事件处理。其内置的各种专业工具软件包可满足工程应用开发的需要。因此, LabVIEW不仅仅是一门编程语言。

Proteus简介Proteus是由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一款可以实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微控制器系统仿真以及PCB设计等功能的EDA软件。通过Proteus软件的虚拟仿真技术 (VSM) , 用户可以对基于微控制器的系统包括外围接口电子器件一起仿真, 可在原理图设计阶段对所设计电路和编写程序进行验证、评估, 避免了传统电子电路设计中修改方案带来的重复工作。

基于虚拟仪器的单片机LED控制器现以应用实例说明基于虚拟仪器的单片机LE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1. 虚拟仪器控制面板。

图2和图3分别是使用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通信程序的前面板和程序框图。可以看到, 以0x39为握手信号, 结合LabVIEW前面板上的8位LED信号, 组成2个字节的控制信图2 LabVIEW前面板图号, 共同输出到VISA串口控制器, 即PC机的RS232串口, 传送至单片机串行接口。其中, 8位的LED控制器, 0、1、2、3号LED控制器表示选择单片机控制的LED灯灯号, 如0001表示选择1号灯, 0101表示选择5号灯;4号LED控制器表示选择的灯是亮还是灭;5号LED控制器表示单片机控制的LED灯以流水灯形式亮起, 且循环两遍;6号LED控制器表示单片机控制的LED灯全灭;7号LED控制器表示单片机控制的LED灯全亮。优先级由7号LED控制器依次降低。另外, 在发送数据之前, 首先完成串口数据配置, 设置波特率为9600b/s, 8位数据位, 1位停止位, 无奇偶校验。这样, 一个基于LabVIEW环境下的单片机串口通信系统就建立起来了, 在前面板中输入相应的控制值, 就可以看到单片机做出响应。

2. 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仿真界面。

图4为使用Proteus软件编写的单片机LED控制器, 通过P2口接8个LED灯, 使用上位机发送来的控制数据实现亮灭控制。由于PC机的串口和单片机的串口电平不同, 需要使用MAX232芯片做电平转换, 但是这里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模拟, 不需要加芯片, 同样可以正常运行。对图5COMPIM控件进行配置, 完成与上位机相同波特率等参数的设置。在完成了电路仿真设计后, 可以将在Proteus软件上设计的单片机硬件电路实物化,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 虚拟串口软件Virtual Serial Ports Driver XP (VSDP XP) 。

在完成基于虚拟仪器和Proteus软件的应用开发后, 需要使用两台PC机进行串口通信, 实现虚拟仪器与Proteus软件编写的单片机应用程序的上下位机通信。VSDP XP是一款虚拟串口仿真软件, 可以和Proteus、LabVIEW结合使用, 通过虚拟非调试解调器电缆模拟RS232串口连接, 可使虚拟串口看起来就像标准的硬件串口一样。这样, 就可以使用一台PC机, 在安装虚拟串口软件VSDP XP下, 实现虚拟仪器上位机与单片机下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不仅提高了实验设备利用率, 也为学生进行虚拟仪器数据采集设备开发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以上一个简单的应用示例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虚拟仪器的特点, 打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 提高了学生对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自主开发基于虚拟仪器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 开发出更加复杂的虚拟仪器控制系统, 通过已经学习的单片机课程完成数据采集设备开发, 实现D/A、A/D、电路控制等多种功能。

虚拟仪器是当前测量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为各行业、各学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设计、研究、实验环境, 同时它也是学生多门理论课程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环节。对虚拟仪器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己设计虚拟器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虚拟仪器设计已经成为测试和仪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课。文章从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入手, 通过教学实例介绍自行开发虚拟仪器实验设备及相应实验教学项目的方法及意义。

关键词:高职,虚拟仪器技术,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春雅, 程旭.虚拟仪器概述[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42-44.

[2]曲豪, 翟少成, 史毓达, 赵桥.基于Proteus与串口通信的LED条屏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 2009, (32) :147-150.

[3]雷振山, 等.LabVIEW8.2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4]王磊, 陶梅.精通LabVIEW8.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5]张学军, 回文静.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 2011, (1) :57-59.

[6]房齐, 党幼云.虚拟仪器环境下PC机与单片机通信实现[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6) :791-794.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10

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市场调研

专业的开设、人才的培养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才具有科学性。人才的培养质量的合格与否, 用人单位的评价最具权威。因此要想制定具有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必须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才具科学性。课题组着眼于全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展开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企业走访等, 调查了解医疗器械行业的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岗位工作任务和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最终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岗位能力要求分析表。

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 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原地踏步”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选取受限于学科课程体系[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是当前职教课程开发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课题组在课程的开发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理念, 在行业技术专家、职业研发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完成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先后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设计及课题评估等活实践活动, 并分别制定了对应的职业能力表、课程结构表、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教学指导文件。依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的主要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其中在每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做到理论够用为度, 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并重, 不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其岗位成才的发展潜力。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排序

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排序问题。课程内容的排序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即以工作过为参照系,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 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2]。任何职业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顺序保持高度一致, 都是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由单项到综合, 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题组在课程开设顺序的编排上力求做到与工作过程序列相统一, 力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工作人员从新员工到成为技术能手的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结构如表3所示。

4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在上面1、2、3小节中, 笔者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 如何进行有目的专业调研, 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构造课程体系做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以高职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修》开发过程为例, 进行介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课题组在文献[3]的理论指导下, 借鉴文献[4]的做法, 完成了本课程的开发, 其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 以企业调研为依据明确课程定位;其次, 参照国家《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员》职业标准对本领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归纳出要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一般性工作过程;再次, 征求企业专家意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用电子仪器作为教学载体, 载体的选择要注重灵活性、鲜活性、可替性, 接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驱动课程设计, 最终得到了学习领域中的《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修技术》课程。在整个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校企共建, 即课程定位、目标及实施过程都要有企业一线专家参与。

参考文献

[1]金浩宇, 刘虔铖, 胡亚荣, 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24 (5) :551-55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8.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1-6.

上一篇:油井动态影响下一篇:PDA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