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兴趣

2024-07-24

提高数学兴趣(精选十篇)

提高数学兴趣 篇1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提高数学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让每个学生都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 不足在哪里? 你给他什么建议? 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地掌握课堂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出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5.2与4.8的和去除5.2与4.8的差,商是多少?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在信息下面画上横线,把关键词“的和、的差、去除”分别用圆圈圈起来,在问题的下面画上波浪线。这样审题,学生会对题目中细小的地方引起注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能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再如0.2、6.7、1.3、0.5、4.6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题目中小数点和顿号特别容易混淆,学生会将数看岔开来,因此在写类似这样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每一个小数都给圈一圈后再填,以降低错误的几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和专心倾听的能力以提高成绩是多么的重要。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充满激情,激发兴趣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种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魅力,而数学本身给学生的一个“危险信号就是枯燥、乏味、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从教学、学生心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1.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的充分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联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学中运用了迁移规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3.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 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从板书的内容上看,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看,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学生便于比较,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4.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让学生对探索新知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探索过程中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交流。通过生动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其数学成绩。

总之,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 其智力品质、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转化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数学成绩才会有所提高。

摘要: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运用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是一门让学生又爱又恨的课程,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成绩作探讨。

提高数学兴趣的方法 篇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二、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

三、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提高数学兴趣 篇3

【关键词】培养 数学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几年来, 发现在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与体会。

一、原因分析

1.从学生实际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常用公式、定理、性质记不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加上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差,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

2.从学生认识角度看,由于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对数学课不像普通中学那样重视,不少同学课前从不预习,课堂不专心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不愿动手联系,课后作业马虎、抄袭、甚至不做,更谈不上去复习巩固,不懂的问题不钻不问,学习被动,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连简单的识记、机械模仿都没有。

3.从教师角度看,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差、信心不足、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因而很多教师感觉教学压力不大,放松了对数学课堂管理,教学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在学生知识掌握、概念的理解方面落实不够,对自身的业务进修,水平提高抓得不紧。

二、解决办法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常受到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因而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更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和学生交朋友,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它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立足于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恰当地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建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殿堂。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概念》时,就注意发掘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从现在学生走进超市购物实际,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为什么能很快找到所需购的物品?原来是超市把物品归类放了,所以容易找到,从而指出这就是用我们数学集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照搬课本的例子,例如,任计算机班数学课时,我提出计算机发展时代,人们都依靠计算机办公,计算机内存很多文件,那你如何管理好这些文件?也要用集合来分类存放。包括家里衣服存放,对于那些爱美的女士,如何快速找到自己要穿的衣服,也要分类放,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进、学好、学透的目的,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合作学习, 提高数学兴趣 篇4

下课后同学们都很高兴组建小组, 有些同学还把课桌拼到一块, 第二节上课后, 我们就开始这一合作学习。这么多年, 我一直利用直方图的教学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下面大家可以从同学们的体会中看出这一节课给我和同学们带来的礼物:

学生1:

今天连着上了两节数学课, 学习直方图, 昨天晚上也预习了一下, 只是觉得很麻烦。第二节数学课就是分小组画直方图, 没想到报个数据, 报了五遍才完成, 看来我们合作得不是很好, 到了下课一问, 发现我们的速度真得很慢, 我们这个小组只写了一个题, 别的小组已经写了两个以上的题了。我们以后会加强合作的能力。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课, 让我们在合作中学习。

学生2:

今天学习了直方图这一个课程, 在老师的带领下, 这节课似乎与往常不一样了很多, 说真的, 这次的直方图的内容, 自认为学得还真的挺好的, 听讲什么的, 也觉得很认真。记得老师让我们昨晚预习直方图, 果真昨晚看了看, 今天再学轻松了许多, 老师把步骤认真地板书, 我们也工工整整地记下来, 一趟下来, 也变得很简单多了。

第二节课就直接开始小组画图, 分好组, 就开始分工合作, 老师让我们一个人唱票、一个人监督, 剩下的人写, 我们按照老师的话, 做得也十分好, 都对了。而且我发现, 直方图不难, 只要知道了方法, 很简单的, 且做出来的直方图也很美观。

学生3:

今天, 我们连着上了两节数学课。这是我所有上过的数学课里的最快乐的一次了。我们学了直方图, 想要画出直方图, 共分四部:算出极差;确定组数;列出表格, 划记;画出直方图。

我昨天晚上已经预习过了, 说实话真的没看懂是什么意思。我想一定特别难吧, 我上课时心里直打鼓。但是呢, 我又转念一想, 小学时的统计都不太难, 难也难不到哪儿去吧?我抱着这样的心态, 开始了直方图的学习, 我开始以为难学的东西, 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 我也顺利将这些知识收入囊中。接着, 我们开始了真正的自己画直方图, 在我们班“二张” (张星宇和张希贤) 的配合下, 我们顺利完成了计算极差, 确定组数, 唱票, 画图。不敢说一点差错都没有, 但是呢, 还算是十分完美的就完成了。配合得也算默契。我们3个数学成绩并不是太好的女生, 竟然比好多组都领先完成, 我们几个的脸上都多了几分笑容。这节数学课我真的上得非常的开心, 我希望以后只要有机会, 就可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这样既能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 还可以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同学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发现同学的优点, 知识在同学们的集思广益中、互相帮助中慢慢变得扎实。

学生4:

在今天上午的第一节数学课中, 我学到了组距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及其运用, 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

第二节课, 我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合作完成作业。在小组合作中我体会到我们完成作业的目的是考验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 节省了许多时间, 提高了效率, 收获了友谊。如果一个人做, 又会非常麻烦, 把时间耽误在数据上了。通过团队协作, 我再次意识到:没有最完美的个人, 只有最完美的团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要有团队精神, 只有相信自己的团队, 才能创造奇迹!

今天, 我们学了直方图, 老师第一节课讲的我都会了, 第二节课小组讨论一起做直方图统计表, 我们小组进行得很快, 证明我们这个小组的人都会了, 这两节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谢谢杨老师!

学生5:

今天这两节数学课学习的是直方图。内容都预习过, 老师讲的也大致都明白, 但就是觉得今天的课上出了新意。

老师细致地讲了一下直方图的绘图步骤和直方图的有关概念, 就开始教我们作图。看似毫无头绪的数据在老师的粉笔下变得简单异常, 一个个的数字从我口中飞出, 老师画着“正”字, 同学们帮忙监督着, 大家都参与了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课堂变得格外活跃。这应该是我们班数学课最积极有意思的一节课了。我们认真地听着, 把老师的一笔一画的作图方法记在心中———第一步, 求极差, 第二步确定组距和组数, 第三步, 画频数分布表格, 第四步,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二节课是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解决练习题的时间。我们一个个兴奋地喜笑颜开———这节课的宝贵时间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第一次这样兴师动众地搬桌子、挪椅子, 四个少年凑在一起攻克那一道题, 合作学习的乐趣已不言而喻。且看我们组:曹婷煞有介事地唱着票, 我认真地听着, 李婉秋低着头划记着, 曹凯利亚一个个的看着——按这样的顺序, 凭着我们这股因热情而高涨的认真劲儿, 一道道难题不攻自破, 我们每做完一道题, 便开心的要死———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啊!

提高数学兴趣的方法总结 篇5

振兴初中

焦小宁

教师感叹数学难教,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课程,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一、关心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才能敢想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特别是我们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 “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上帮助差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学习很吃力。我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差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3、表扬鼓励,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提高数学兴趣。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我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取得的进步,我们都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的方式有:发小本子、笔记本、生活用品、书籍、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在班级与学样宣传栏贴出他们的名次。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制造悬念,设置疑问,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巧设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导课新颖,提高数学兴趣。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讯速安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可以用数学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导入,动画视频导入,班班通多媒体导入等,总之,导课要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

四、探索新知,提高数学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五、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兴趣。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和初中数学教材配套暗含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搞高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进行图形之间比较区分,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六、精心布置作业,提高数学兴趣。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大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有些作业是重复无意义的,教师尽量布置有针对性的,典型性的,含知识点多的题目,做到少而精。

激发数学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篇6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不能自然呈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问: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请看(出示雄鸡打鸣的图片)。猜猜:雄鸡打鸣了人们会干什么呢?然后,师揭题:雄鸡打鸣可以告诉人们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时间?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能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实践操作,激发兴趣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该记住孩子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如:教“认识钟表”一节时,由于钟面结构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我就让学生从玩钟开始,边玩,边观察。首先,每个小组发给一个钟(钟面只有刻度、时针、分针)。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时要求学生看着钟指给大家看。通过每个同学的动手实践,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三、设疑问难,诱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利用学生的好问、好学的心理特点,围绕知识关键点,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节,探讨整时钟面的特征,首先拿出一个有12个数的钟,问:这个钟面与刚才的钟面比较,多了什么?再进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钟面上表示的时刻,你知道吗?让学生试着读出来。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交流,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设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学生便能产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总是处于“愤”和“悱”的学习境地,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学数学不做练习,等于进宝山不采宝。可见,练习这一环节对学习数学而言是何其重要。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认识钟表”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钟表结构的认识,设计了一个“修钟表”的活动。师:老师这有3个钟,都坏了。现在要请你们动动脑筋帮老师想办法修一修。出示钟面后,生1:第一个时钟上少了时针、分针。生2:第二个钟上两根针一样长是错的,要一根长一根短。生3:第3个钟上没有12个数的刻度。我采用了学生抢答形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学效果特别好。

五、体验成功,强化兴趣

学生学过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让他们结合日常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所在。例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节,当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后,组织他们开展一个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要求: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在方框里填上钟表所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一、积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诱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 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 可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设置悬念、自编故事、开展竞赛、进行游戏等方法来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听说学生不喜欢那个老师, 就不愿意学习他的那门课.相反喜欢这个老师就对那门课感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 任何教育都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热心关心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 不讽刺和挖苦学生, 放下教师的架子, 平等相处, 善听学生的意见, 经常和学生交流, 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感染学生,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并做到仪表端庄, 精神饱满, 教态亲切, 语调抑扬顿挫, 板书规范.这样学生对你的数学课才会感兴趣, 才能接受你的教诲, 才能由怕学, 厌学转化为愿学, 爱学, 乐学.与此同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 避免批评与训斥。平时, 与学生打成一片, 常和他们谈心、聊天、活动, 了解各自的爱好特长, 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为他们学习的成功创设条件。做学生的良知益友, 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妙趣横生地教, 学生生动活泼地学, 达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的目的。

三、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等具体化;能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 难懂的理论形象化, 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举学生较为熟悉、容易理解的事例, 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作用.教学艺术有两个前提:数学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是“双专业”水平都很高的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 语言要简洁、明快、精炼、幽默、生动, 这样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充分感知教师的教学魅力.尤其是风趣幽默的语言, 它具有神奇的诱惑力, 能让学生的心全系在老师讲话的内容上.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 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动手实践, 探索交流,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理解,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动手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引发兴趣。在动手过程中, 学生互相讨论, 收到群体效应的激励,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 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 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 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 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 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 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 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 激励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精心设计测试题, 增强学生成就感, 不断提高自觉性, 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手段就是测试 (考试)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 其考试成绩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事实说明, 只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次测试题, 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都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们对数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最短的时间入了门, 掌握了数学学习的规律, 成绩明显提高, 就会增强学生成就感, 不断提高自觉性, 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最大的动力。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 然后做。如果有6个苹果,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3个手指, 如果有4个苹果, 平均每人分得几个。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 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大多数同学答不出来,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由于缺少类似的经验, 学生都不能够回答。此时, 学生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疑问:“半个”日常生活中经常见过, 这也是一种数, 当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 而不能表示“半个”时, 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是什么数呢?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此时, 学生对如何表示“半个”产生了好奇, 对分数学习的兴趣不经意间已经形成。

二、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首先,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会取得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小学生会产生极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 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水平有着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客观的差距, 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行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练习, 布置分层作业, 如可设置AB两套作业或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让他们都能够“跳起来摘桃子”。

三、充分发挥“等待”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在课前精心准备好教案, 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各个环节的用时也精确规划, 看上去恰到好处, 有条不紊。复习导入、例题教学、巩固练习、课堂总结等环环相扣。但如果在课堂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 如学生在某些问题或环节上出现差错, 学生不能够正确解答时, 教师往往担心时间会延长, 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 大多数教师会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总结。其实,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种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损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除了在课前钻研教材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本课时有哪些知识难点, 哪些部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相对疏远, 可能会出现哪些尴尬场面。当遇到学生“卡壳”时, 要耐心地等待, 正确地引导, 和学生一起探究, 学生“卡壳”时, 就是学生自我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 如果教师长期包办“卡壳”的问题, 学生遇到这些题目或类似现象, 会形成思维的惰性, 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淡薄。因此, 在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 教师必要的等待, 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时机。

四、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

学生的“自我生成”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亮点,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 来解释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或解决数学问题, 会或多或少地形成思维定势, 这样往往会对学生的“生成点”忽视或一带而过, 扼杀学生的“自我生成”。如果长期如此, 会伤害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如一道六年级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六 (1) 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7/12, 如转出4名男生, 这时男生占全班人数的6/11, 原来全班有多少人?由于单位“1”, 都是全班人数, 但学生忽略了转出4名男生前后单位“1”的具体人数不同, 易列式为4÷ (7/12-6/11) 。有一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转出4名男生后, 全班人数应是11的倍数, 即11、22、33、44、55、66、77……, 再加上4人, 原来班级人数应是12的倍数, 一般班级人数在100人以内, 只有44+4=48, 是12的倍数, 符合条件, 因此, 全班原来有48人。从此例可见, 学生的“自我生成”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生成”, 对学生的“自我生成”应精心呵护, 保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颖性,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未知世界有着极强的求知欲, 但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有效注意时间短, 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师在讲课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上述心理特征, 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统计”可让学生亲自采访调查, 收集数据;教学“面积”, 可让学生直接测量学校操场、庭院等;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运用动手、动口、动脑等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 这样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学习产生较强的自信心, 果能如此,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优化教法提高学生“自探”数学兴趣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化活动,主体参与,探究

最新颁布的《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变革教的方式.为此, 本人在教改实验中, 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1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 可以不留空隙” (七年级) , 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网上收集地板图案, 上课时, 教师先剪贴展示: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 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地板图案进行比一比, 看一看, 谁收集的图案美, 以此激发兴趣.紧接着, 让学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然后,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 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让学生“学会”.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数字, 从思想上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更喜欢数学.

二、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强调教师主宰课堂, 而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的听、记者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性学科, 应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教师应创设活动情境, 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案例2一位教师在讲“三视图”时的教学片段

师:以CAI演示用小立方块堆砌一个几何体, 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右图所示, 请同学们尝试画出所有可能的左视图.

生:尝试画出所有可能的左视图.

师:边巡视边指导, 不断要求学生想一想, 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允许同桌合作.

生:通过同桌两人合作, 画出图形.

师:请同桌的同学分别展示交流成果.

生1:我们利用小立方块, 通过实物投影的清晰影像给大家展示.

生2:我们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左视图.

……

从上可知, 我们应该把一些数学知识, 以问题设计制作成学习的课件, 让学生动手, 利用学习课件去探索、去发现、去求知、去验证、去猜测、去推理, 由单一的媒体呈现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使数学知识规律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更趋生动形象化, 从而达到“自探”的兴趣.

三、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学了数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可编这样一组应用题, 作为拓展训练: (1) 在校运动场上, 在1500米长跑比赛中, 当运动员起跑5分钟后, 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多跑了一圈 (假设本校操场一圈为200米) , 假设两人的速度不变, 甲比乙早多少时间到达终点?此时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2) 在3000米长跑比赛中, 运动员乙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 运动员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 现在甲在乙的前方50米处, 问:几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他们会第二次相遇吗?全程比赛中他们一共有几次相遇?

又如在教“相似形”时, 带学生到操场上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国旗杆、树、教学楼的高度, 这要求学生应用影长和树高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这样的数学活动, 还可密切结合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相连,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还能让教学通过与生活“结伴”而变得生动, 让教科书与生活的“联姻”而变得有趣.

总之, 在新教学理念下,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 进行科学的引导,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在快乐数学课堂中是主导者, 学生是快乐数学课堂的主体, 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竞争的情景, 学生就会“乐学”数学, 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说明教师要想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就必须有渊博的学识。通过自己丰厚的数学知识, 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神秘感和向往,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小学数学知识上, 还应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数学素养, 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因为这些都是数学思想的精华, 经验的结晶,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 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心理, 尊重每个孩子,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而以全新的、发展的教育理论来支持、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再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小学数学课本中也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 这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 接受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练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二、教师必须注重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

“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 往往就会喜欢上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在学校里, 教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 数学教师也理应成为魅力教师。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树立自己良好的外在形象。具体来说,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 言谈举止要和蔼可亲, 穿着打扮要大方得体, 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道德修养, 还要有多才多艺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尊敬你, 从而喜欢上你所教的数学。许多数学教师都在思考通过什么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却忽视了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试想, 一个不修边幅、口齿不清、缺乏幽默感的老师, 怎么会有学生喜欢, 更不用说喜欢上他教的课了。曾经有几次我班的几个同学下课后跟我说“:老师, 我们喜欢您穿那件天蓝色的连衣裙。”“老师, 我喜欢您穿昨天的那件花裙子。”“我们喜欢您化点妆。”等之类。学生总是喜欢老师穿的漂亮一点, 喜欢性格开朗一点的老师。当然, 教师在注意外表形象的同时, 也要注重内在素养的修炼!可以通过广泛阅读, 来不断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 并通过自己的内外素养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喜欢自己, 进而对自己所带的课充满兴趣。

三、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喜欢学习数学, 教师还必须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 必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自己发现, 要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质疑权威。唯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成为激起学生学习灵感的地方。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创造潜能完全地释放出来, 才会充分开放自己的思维, 想到什么说什么。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相反, 循规蹈矩的课堂, 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根本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放不开, 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积极性。

四、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数学教材中对新知识进行引入时, 往往都采用情境导入方式。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场景实例。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时时处处留意生活中的细节, 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能够清楚地掌握每节课的知识背景和问题背景。把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衔接在一起, 做到从更高的角度把握教材。

其次, 要创设有趣的情境。要知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对一堂课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有趣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努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游戏情境, 让学生能够人人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我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就在班级里设计一个“小超市”, 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 一部分学生当买东西的顾客, 让他们从实际出发, 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 更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了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体会到学好小数的必要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理念,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我在教学等式时, 指导学生自制简易天平,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下一节课程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课前准备中, 我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或画一些轴对称图形, 比一比看谁的图形更美, 更有创意, 学生的热情高涨。长期坚持这样做,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六、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对学习的兴趣往往也不高。教师在设计基础练习时, 应该分层次, 以便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日积月累, 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建立起来了。充满自信心就必然会愿意接受挑战, 何愁提高不了对学习的兴趣呢!比如, 我在数学课堂上,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出色, 有的作业整洁, 有的学生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了即使是错的, 我都会找到他的亮点来给予肯定或者夸奖。于是这个学生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好感, 同时对学习数学也有了兴趣。因此, 学生在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的时候就会从中找回自信心!

七、教师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延长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使他们的兴趣持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 合理地利用表扬、鼓励的手段,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成功后受到教师的肯定,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愉悦感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 老师的一点点鼓励, 一次的肯定, 或一次的表扬, 都是他成功的标志, 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会浓厚、持久。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树立良好的形象,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真正从内心深处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 就一定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延长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税种筹划法下一篇:创新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