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展望2010

2024-07-08

能源技术展望2010(精选十篇)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1

一、规模以上工业消费总体情况

(一)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主要特点

2009年,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2.77%, 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750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22.97%, 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0.67个和1.79个百分点。由于四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较快, 当季能源消费达201万吨标准煤, 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达26.83%。在四季度的强力拉动下, 重工业拉动增长特征显著, 重工业能源消费量647达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34.71%, 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6.26%。 (见图1)

(二) 分行业耗能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共有七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超10万吨标煤, 消耗总量达717万吨标煤, 同比增长26.45%, 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5.6%。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七大行业能耗的增速有升有降,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 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41.2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80.81%, 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5.49%;饮料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 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88万吨标准煤, 同比下降53.75%, 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45%。

(三) 主要能源产品消耗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从能源消费的品种看, 通辽市主要是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煤炭的消费量为1931万吨, 同比增长9.03%;其中超过10万吨原煤消费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消费原煤25.38万吨,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消费原煤429.40万吨,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费原煤1268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全年消耗电力122.6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2.64%。从三大类行业看, 采矿业电力消费2.35亿千瓦时, 制造业电力消费104亿千瓦时,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消费15.99亿千瓦时。

二、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 高耗能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带动高耗能行业能耗增幅较大

从产品和行业来看,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 原煤、水泥、平板玻璃、铜材和火电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高速增长, 增幅分别达到10.3%、218.3%、4.3%、17.1%和59.66%, 生产的快速回升也对相应的工业行业能耗产生明显拉动。其中,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三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5.93%、12.91%、50.27%。

(二) 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67%

重点工业耗能企业是规模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综合能耗过万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户, 综合能耗总量达到620万吨标准煤,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总量的82.67%。其中, 能源消费量超过50万吨标煤的企业有4户, 分别是通辽发电总厂综合能耗98.07万吨标准煤, 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能耗155.68万吨标准煤,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能耗54.73万吨标准煤, 通辽霍林河坑口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能耗121.25万吨标准煤。

三、工业节能降耗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高耗能企业的增加, 节能空间进一步缩小

2009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10户能耗超万吨标准煤的高耗能企业, 截至年末, 这10户新增高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142.89万吨标准煤, 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9.05%。2010年, 通辽市重点耗能企业比2009年将新增11户, 全市工业结构还将进一步向重型化发展, 以及高耗能企业生产的重新抬头, 不仅使结构节能难以实现, 也会进一步缩小全市工业技术节能的空间。

(二) 电力消费对节能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2009年通辽市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而且随着2010年新增的规模工业企业生产, 全市工业电力消费仍将继续高位运行, 考虑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电力生产现状以及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高, 电力消费过快增长必定给全社会各环节的节能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也进一步对单位GDP能耗下降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四、2010年节能走势预测及建议

(一) 2010年节能走势预测

2010年通辽市节能降耗总体目标是:单位GDP能耗1.62吨标准煤, 比上年下降4.4%。结合全市地区能源消费的特点: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约占地区能源消费的70%左右的比重以及根据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和用能情况分析, 预测单位GDP能耗也会在工业的拉动下呈现同趋势运行, 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但要完成节能目标将面临巨大压力。

(二) 2010年节能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0年节能降耗形势会受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而变得十分严峻, 压力也会骤然提升。为积极推进2010年节能降耗工作, 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通辽市节能降耗目标, 建议如下:

第一, 加强各级政府节能降耗目标考核和检查力度。对任务进度不达要求的地区要找出原因, 及早督促整改。对进度达到要求的地区也不能放松, 要严格按照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继续强化节能责任, 充分挖掘其节能潜力, 千方百计确保全市“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第二, 继续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力争使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三, 密切关注电力消费增长情况, 加大企业用电检查力度, 做好电力消费监测工作。对单位产品电耗上升的企业要逐户排查, 查明原因, 限期整改。对未经过电网的自发电和直供电消费也要逐步建立用电监测机制, 以便能准确反映企业用电情况, 保证电力消费增长的可比性和合理性。

第四, 多管齐下, 充分挖掘工业外其他领域节能潜力, 有效控制居民用能、公共机构用能过快增长。全市各部门、各企业要按照落实单位GDP能耗“三体系”实施方案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监测工作, 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为节能降耗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慧源.内蒙古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 2005 (6) .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2

发布日期:2011-2-10 17:13:12 信息来源:中国煤炭市场网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回升向好后的平稳较快发展。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能源生产持续增长,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一、2010年能源供需形势及特点

2010年全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长,增幅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接近1978-2009年平均9.9%的长期增长趋势线,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受宏观经济拉动,能源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消费持续回升,全年能源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一)煤炭产销快速增长,价格波动中调整

2010年全国煤炭产销两旺。铁路运煤干线加快扩能改造,煤炭调运能力显著增强,全年煤炭运量累计完成20亿吨,比上年增长14.2%;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发运量5.6亿吨,增长21.5%。年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5607万吨,可用天数15天,基本处于正常水平。2010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价格走低,东南沿海电厂加大海外采购力度,带动全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净进口煤炭1.46亿吨,增长40.9%。

1、煤炭价格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2010年全国煤炭价格呈“W型”走势。年初极端低温天气带动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火电量快速增长,加之枯水期水电减发,煤炭需求旺盛,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805元/吨左右。春节过后气温回升,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渐回落,3月下旬降至年内最低675元/吨左右。二季度,工矿企业生产持续复苏、高载能行业用能快速增加,西南地区干旱、火电满负荷运行,加之发电企业提前储煤迎峰度夏,拉动煤炭需求“淡季不淡”,5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升至760元/吨。迎峰度夏期间,水电满发,重点发电企业库存充裕,煤炭消费 “旺季不旺”,价格回落至720元/吨左右。10月下旬以来,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我国冬储煤在即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快速上涨,11月底达到807元/吨,恢复至年初水平。

2、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煤价。入冬以后,冬储煤需求增加,全国大范围强低温天气推升取暖用煤需求,12月下旬,全国日均火电发电量达到107亿千瓦时,创年内新高,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煤炭价格在高位运行,电力企业存煤积极性下降。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能源局召开座谈会要求煤炭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迎峰度冬期间的煤炭供应;各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价格管理部门联手打击囤煤惜售、恶意炒作行为,不得干预煤炭外运,保持良好的市场流通秩序;督促电力、煤炭企业做好2011电煤衔接,订立长期供货协议。在有关各方积极配合下,煤价趋于稳定,电煤价格适当下降。12月底,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为775元/吨,比11月底下降30元/吨。

(二)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需求增速逐步回落

1、电力供应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9127万千瓦,其中,水电1661万千瓦,火电5872万千瓦,核电174万千瓦,风电1399万千瓦。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9.6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风电3107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量4.1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达到4660小时,比上年增加114小时,是2005年以来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其中,水电3429小时,比上年提高101小时;火电5031小时,提高166小时;核电7924小时,提高208小时;风电2097小时,提高20小时。

2、电力需求增速前高后低。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1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6%。受上年基数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影响,增速前高后低,逐季回落。一季度受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用电量延续了2009年四季度以来快速增长势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仍然是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二季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用电量增速开始回稳。三季度,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钢铁、化工、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用电量开始回落,拉动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下降。迎峰度夏期间,全国降温负荷迅速攀升,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较快,成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进入四季度,各地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重工业用电增速快速回落。11月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累计用电量108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一年来增速首次转负,比全社会用电增速低5.7个百分点,处于多年较低水平。

3、迎峰度冬期间,华中、西南部分省市电力供应偏紧。进入12月份,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前期受到抑制的煤炭和电力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强低温天气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电煤库存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煤炭价格相对高企,中、西部地区的火电企业亏损加剧,电厂存煤积极性下降。12月31日,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可用天数降至15天,远低于10月底21天的水平。由于电厂存煤下降较快,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和陕西等省先后采取有序用电或拉闸限电措施。

(三)成品油消费增长较快,四季度柴油出现时段性短缺

2010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6.9%,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原油进口2.39亿吨,增长17.5%。原油加工量达4.23亿吨,增长13.4%,创十年来最高增速。全年汽油产量7675万吨,增长5.1%;煤油1715万吨,增长15.3%;柴油1.59亿吨,增长12%。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49亿吨,增长12.3%。2010年国际油价震荡上扬,前三个季度基本在70-85美元/桶间波动,11月以来,在发达国家 “二次政策刺激”,特别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下,国际油价强势上扬,年末达到92美元/桶,创26个月以来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三次调升、一次调降,成品油消费持续回暖,从三季度开始,已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受宏观经济拉动,柴油消费大幅增长。全年汽车销量突破1800万辆,比上年增长32.4%,是汽油消费平稳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世博会、亚运会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加之商务出行活跃,航空煤油消费保持旺盛需求。

进入四季度,三秋农忙用油增多,部分地方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用电量一定程度受到抑制,一些地方启用柴油发电,放大了社会正常用油需求,10—11月,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柴油供应偏紧。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积极协调下,石油企业采取了增加进口、调整加工量、加强运输调度等措施,有效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进入12月份,柴油市场供求秩序恢复平稳,库存逐渐回升。

(四)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冬季用气高峰平稳度过

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1%。进口LNG 934万吨,增长75%;首次进口管道气44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增长42.3%。天然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主要消费地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预计将达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4%。

为防止2009年冬季的“气荒”重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从三季度开始主动协调油气企业,一方面加大天然气增储上产,鼓励开展天然气储备;另一方面加大LNG现货采购,补充国内缺口;同时,调整检修计划,加快天然气主干管网的投运进度,市场资源供应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冬季全国没有出现“气荒”现象。

二、2010年能源行业的新进展

2010年,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目标的指引下,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注重保障民生,不断增强保障能力。

(一)能源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一是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开发、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严格限制新建小煤矿。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12个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28亿吨。二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效。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46号),明确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进行兼并重组。山西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内蒙古和宁夏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神华、中煤、同煤、山西焦煤和陕西煤化5家亿吨级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淮南矿业等9家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超过50家,产量达到17.3亿吨。三是加大力度关闭小煤矿。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淘汰煤矿落后产能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通知》,2010年,全国关闭小煤矿1693处,淘汰落后产能1.55亿吨。目前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减少到1万处以内。四是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2010年关停小火电11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33%,年底全国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达到33台,在建11台。2010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35克/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克/千瓦时。

(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其中,水电791亿元,火电1311亿元,核电629亿元,风电891亿元。非化石能源建设投资占电源建设总投资的比重达到63.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云南小湾、四川瀑布沟、青海拉西瓦、贵州构皮滩等一批水电项目陆续投产。截至2010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超过2.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22%,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秦山二期三号机组和岭澳核电站三号机组投产,结束了核电3年没有新增装机的局面,总装机达到1080万千瓦,核电在建机组28台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2010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399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3107万千瓦,装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全年发电量5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4%。2010年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4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70万千瓦。至2010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占26.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发电量7862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2.63亿吨标准煤。

(三)扎实开展保障民生工程,城乡用能结构加快升级 一是改善城镇居民用能条件。至2010年底,全国除西藏外,其余30个省区市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初步实现长三角、京津唐等重点用气地区多气源灵活调度,弥补了华北和华东地区大中型城市用气缺口。在北方高寒地区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建设热电联产机组,解决城市人口供暖问题。二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2010年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共安排中央投资计划65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0亿元;安排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中央投资计划2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对未改造农网进行全面改造,对已改造过的进行升级改造,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突出问题;逐步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三是积极支持边疆地区能源建设。加快项目核准,扩大中央资金政策惠及范围,解决新疆偏远农牧区基本用电问题。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打通了新疆电力外送通道。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陆续建成,启动了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南疆三地州25个市县人口集中地区居民生活用气问题两三年内将得到解决。组织建设西藏拉萨和阿里应急燃油机组,缓解西藏电力供应紧张;开工建设青藏联网工程,西藏电网不再孤网运行;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17万户、76万人的用电问题。

(四)能源储备和输送通道建设加快,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收储,二期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商业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运,2010年底库容达到2650万立方米。建成大港等3个储气库群,总工作气量 13.9亿立方米;启动华北油田、辽河油田等10个储气库建设,总库容244亿立方米。江苏等5个LNG接收站加快建设,一期规模1550万吨/年。涩宁兰复线、川气东送、陕京三线、榆济线、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中卫——黄陂段等一批天然气骨干管道工程相继投运,有效弥补了冬季用气缺口。区域电网互连互通进程加快,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增强。至2010年底,西电东送北、中、南三个通道的输送能力超过6900万千瓦。投产了一大批跨区跨省的输变电工程,如西北宝鸡—四川德阳直流联网工程、山西晋东南—湖北荆门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呼伦贝尔—辽宁直流输电工程等。

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能源战线靠前指挥,加强供需衔接和调度,积极投身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青海玉树地震后第4天即全面实现了应急供电保障;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第13天,舟曲县城用电恢复正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加大跨区电网送电力度,全面实施供电保障方案,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三、2011年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平稳发展对于我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1年能源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目前世界经济已步入本轮危机后的缓慢上升通道,2011年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由于尚未进入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艰难曲折,我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国际方面。一是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2010年。2010年底,OECD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助和刺激计划相继结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显乏力,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各国政府有意识地拉动内需,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量。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普遍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陷入低速增长或“停滞”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2%,比2010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2%,回落0.5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6.4%,回落0.7个百分点。二是新兴经济体“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通胀”的风险。为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发达国家已着手采用“二次政策刺激”,美国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推出5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购买计划。欧美等发达国家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通过硬通货的优势地位转移并释放了自身的通胀压力,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三是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受复苏不均衡、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张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疲弱,但经济增长仍靠内外需双轮驱动,对来自发达市场的需求依赖仍较大,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贸易摩擦、汇率争端和政策冲突将明显升温,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加剧波动。

国内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将带动各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新“非公36条”政策全面落实,将引导和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推进,劳动者收入持续提高,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繁荣活跃。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我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2010年四季度至今央行已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审慎、灵活,国家将合理调控信贷投放量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侯变化,盲目上项目的冲动将得到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2010年有所回落。

总体上,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政治优势,市场潜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以及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1年能源经济走势

受宏观经济拉动,2011年我国能源需求将稳中有升,但增速趋降。

1、煤炭

2011年山西、内蒙古等主要产煤省区将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包西、太中银等多条铁路运输通道的投运和改造,将加快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煤炭产能的释放。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印尼、南非、哥伦比亚、俄罗斯等产煤国家产量增加,将继续增加对我出口份额。全年煤炭消费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分工影响,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煤炭供需总体平衡趋于宽松。一季度受持续大范围低温天气影响,全社会取暖用煤将保持旺盛需求,煤炭价格大体维持2010年底水平。

2、电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与2010年下半年电力消费受到抑制相比,2011年主要用能行业电力需求将出现一定反弹。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也将较快增长。但在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冲动将得到有效抑制。2011年电力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将达4.5万亿千瓦时左右,比2010年增长9%左右;新增电力装机8000万千瓦,年底累计装机达到10.4亿千瓦,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口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将达4700小时左右。全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电力缺口。

3、成品油

经过前两年销售量井喷式增长后,2011年汽车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考虑到单车油耗下降和城市治堵措施等因素,全年汽油消费增幅将有所减缓。“十二五”时期,民用航空建设步伐将加快,2011年航空煤油消费仍将较快增长。受工农业生产、基建和物流运输业的拉动,柴油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当前受煤、电价格机制影响,电企存煤积极性下降,1月份以来已有部分省市拉闸限电,如大范围强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下游用户以油代煤发电可能性增加,将拉升一季度的柴油需求。

4、天然气

随着地区性输气管网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用能结构不断改善,天然气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消费量有望达到13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约20%。天然气消费区域将进一步扩大,产地及周边、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区域,消费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发展。预计全年天然气产量将接近1100亿立方米,增长16%。

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010年网络行业展望 篇3

12个月后,全球经济衰退已经进入全面的复苏时期,并在新兴经济体的推动下又重新走上了繁荣之路。大量的数据来源(包括来自ESG的2010年IT支出意向调查的初步结果)表明IT支出在2010年有望反弹。对于网络厂商而言,2010年的利润空间大于2009年,但是行业和技术快速的变化也将考验业界的领导者和新兴企业。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层的断层,并且供应商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因此,ESG预测在2010年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1IPv6将成为主流。一方面,由于全球各地移动设备的使用持续增长,我们即将耗尽Ip地址。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我们也可以发现虚拟机(VM)数量将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这进一步造成了IP地址短缺。虽然IPv6还没有普及,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将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2超越10Gb以太网。2009年,10Gb以太网成为这令人沮丧的一年中的亮点之一。虚拟化、服务器支持和数据中心整合使数据中心应用了架顶式和聚合式交换机,同时网络流量和延迟敏感型内容(如视频、语音、游戏等)的增长推动了10GbE核心网络交换机的销售。这些使得单端口的平均售价跌破了1000美元这道重要的心理关口。ESG2010年IT支出数据表明,27%的企业认为“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是最优先的IT措施,因此,以上趋势在2010年将得以延续。2010年,网络升级将出现细微转变:40GB到100GB的部署将明显增加。

3以太网存储。虽然增加的以太网带宽将加快以太网存储的讨论,但是还有其他行业因素影响着这一趋势。Cisco针对UCS(统一计算系统)平台和Data Center 3,0进行的积极营销活动强调了FCoE(以太网光纤通道)的重要性,迫使其他的服务器和网络供应商加入竞争行列。

4网络安全的复兴。网络安全将在2010年重新兴起。首先,互联网和内部带宽需求的增长需要更快的网络安全系统,如ISS/IBM、Iuniper、McAfee和TippingPoint具备lOGb功能的IDS/IPS。历史悠久的防火墙将继续得到巩固并不断虚拟化,同时网络访问控制(NAC)技术也将进一步整合到网络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中。最终,OSI 2-4层的安全防护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网络安全必须将堆叠增加至第七层。这意味着网络安全需要更多的资源、应用和行为感知能力。

5广域网优化与应用交付控制器(ADC)的整合。虽然许多网络厂商同时涉足广域网优化和ADC的市场,但产品和市场战略向来处于分离状态。从2010年开始,这些企业将开始合并。广域网优化与ADC的整合势必会影响市场。

6当虚拟化遇上网络。据ESG的研究,服务器虚拟化成为2010年IT开支的首要优先事项。网络行业将在几个方面支持这一趋势。

7网络服务基础设施的升级。畅想未来:拥有数万台服务器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可对处理负载进行动态分配,以满足需求和节约能源。为了满足云和虚拟化的要求,2010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核心网络服务需要进行彻底检查;IP地址的自动化管理是必备条件;核心网络服务需要虚拟化智能。

8网络应用智能。TuniperNetworks凭借其JUNOs Space措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原理是应用程序可以命令网络来收集信息或要求网络提供新的服务。如今,服务供应商利用这些功能来对付令人讨厌的网络应用程序,如规划和监测MPLS路由。今后,业务应用和管理程序将利用它们配置VLAN、增加带宽,或者加快服务器间的流量速度。虽然这些功能在2010年无法实现应用,但网络社区肯定会大势宣传网络应用智能。

9行业兼并与收购。整合是2010年网络行业共同的主题:网络、计算和虚拟化的合并;广域网优化和ADC的统一;存储、数据和服务器到服务器网络的整合等等。当Brocade收购Foundry、惠普兼并3Corn时,这些大规模的整合趋势影响到了网络行业。ESG预计在2010年还会有更多或大或小的交易。

10Cisco面临的企业竞争。Cisco仍会是网络世界的巨头,但ESG相信它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创新和商品化的双重竞争压力。

展望2010 篇4

这一年, 全球市场如雪崩般直坠最深谷,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 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渗透, 投资者情绪低落, 消费者信心持续走低,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国家出现了主权信用危机的严峻局面, 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以挽救危机。

这一年, 在全球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第三季度止住了持续一年多的经济萎缩, 实现了2.8%的增长。我国经济走过的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4万亿投资、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十大区域振兴政策、天量信贷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改善民生措施的作用下, 奇迹般地抵御了外需骤降带来的巨大冲击, 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 在2009年第二季度触底回升, 并在第三季度实现了8.9%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

翻开新篇章的2010年, 对于全面摆脱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全面复苏, 谋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是关键之年。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 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国内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 既有可能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猛, 导致投资过快增长, 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 也有可能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减弱过快, 导致经济出现二次下滑。从“困难之年”到“关键之年”, 中国经济既面临新的机遇, 又面临新的挑战,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需要抓住关键之处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 尤其在2001年以后, 经济连续7年高速增长。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矛盾不断强化, 面临的转型压力越来越大:需求结构长时间依赖出口和投资, 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

这样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就在世界经济复苏力量不断积聚的同时, 当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又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2010年世界经济虽然将会好于上年, 但全球需求依然不足, 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诸多困难, 金融领域的风险尚未消除, 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断攀升, 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中国恢复经济外部需求依然十分艰难。我国经济发展中产能过剩问题在部分行业非常突出, 重复建设现象有所抬头。

一系列关键性矛盾和关键性问题表明, 只有加快调结构、促转变、上层次, 走出困难的中国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这是打牢经济回升基础、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的关键之年, 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为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之年, 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会更复杂更艰巨。

未来我国经济在三到五年时间里将是一个调整期, 需要谋划、推进经济新一轮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 进入新的发展状态当中:速度比上一轮外需强劲时略低, 但更加依靠居民消费, 更加依靠自主创新。

回首2010展望2011 篇5

转眼间,2010年过去了!2011春节也即将到来!回首2010,展望2011,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2010年在旅游行业工作,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充实的一年,在这一年我走南闯北,北上北京感受国家首都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古长城的风采,两进两出体会上海世博会的高新环保节能科技产品,也从世博会看得出我们国人是如何学会了那么有秩序的排队,展示了国人的文明素质有了新的一个台阶!也亲身体会了华东五市的江南水乡的生活,由此证明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句话也不为过!去厦门,游金门!倾听当年国民党颓败时抓壮丁而导致的福建沿海地区的寡妇村的悲剧上演以及金马炮击的大概情况!也同时感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等等!在这一年里,览无限风光,品千秋华夏!爱国就更要爱祖国的美好河山!经历了过去这一年的带团游览,感受到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此我衷心感谢公司给我这么多机会去学习!和各位同事一起工作,一起交流,一起进步的和谐合作,让大家都结下深厚的友谊,让我的销售及导游方面的能力都有进一步的突破,让我更形象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要付出99%的努力!让我更形象的明白什么叫做机会集中在一起就是大机会,机会一旦错过就是没机会!总之,越努力就越有机会!让我更形象的明了什么叫做流动有多远,品牌就有多远!让我更形象的知道什么叫做做正确的事不如正确做事!只要做出业绩,踏踏实实的稳守自己的岗位!就会有机会突破自我,发展自我!也让我更形象的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重要性,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更会让我坚定信念勇敢跨步向前进!感谢所有支持我鼓励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同事们,也感谢所有给我支持我的新老客户,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回首2010年,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一、回首2010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回首昨天,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回首过去,刚刚进公司工作的时候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各位公司同事都给与我建议及鼓励!尤其是钟总,钟总对我说,说话要有自信,要顺畅!每个地方有有地方方言!要学好普通话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要多开一些国语频道,要坚持学习!记住坚持再坚持!回首过去,我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沉沦于夕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坚定信念勇敢跨步向前进!

二、展望2011

在新的一年里,我要从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维护好新老客户,坚持些周记,月记,季度总结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开拓创新!务求在新的一年里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立足今日,我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2010年,在这一年里我承蒙和各位朋友一起享受旅游的愉快过程,一起摄影拍摄创作,一起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是我较以往有了更进一步的台阶!使得我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更使得坚定信念勇敢跨步向前进!各位朋友对我的支持就是对我的肯定!我在此再一次衷心感谢所有支持我鼓励我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感谢所有给我支持我的新老客户,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在2011年这一个新的一年里!希望能够给到大家更多的新惊喜)!

预祝各位我认识的或者将来要认识的亲朋好友们:更预祝贵公司越办越辉煌!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家庭美满,幸福安康!来年行好运!

完毕!

业务部:houdychen

造船用钢市场2010年展望 篇6

一、2009年我国船板生产、需求情况及待点

1. 船板产量大幅下降

2009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船板产量大幅下降。全年共有30多家钢企生产船板产量为1406.5万吨, 比2008年减少620.3万吨, 同比下降30.6%。而高强度船板产量达516.9万吨, 比2008年增加215.6万吨, 同比增长71.6%。

2009年我国船板产量大幅下降, 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船企的船板去库存化行为导致年初订货减少, 二是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部分中小船企关闭或减产导致船板需求量下降, 三是改装船数量大幅下降使改装船用钢量下降, 四是韩国等造船国需求减少, 导致船板出口量大幅下降。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从船板月度产量来看, 2009年上半年船板产量同比下降较多, 下半年随着国内船板需求逐渐上升, 产量也随之释放。价格方面, 全年船板价格相对平稳。

2. 前10名钢铁企业船板产量占总产量的83%

2009年, 我国船板产量排名前10名的钢企共生产船板1027万吨, 占当年总产量的73%。其中, 鞍钢依然保持船板产量第一的位置, 为172.59万吨, 同比增长11.9%。船板产量超过100万吨的企业还有新钢、宝钢、韶钢和南钢。除鞍钢、韶钢、南钢和武钢的船板产量有所上升外, 其他主要钢企的船板产量都有所下降。

3. 我国主要钢企船板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近几年, 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船板需求随之增长, 这促使钢企加大了对中厚板项目的投资力度, 船板产能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尽管2009年船板产量大幅下降, 产能已经出现过剩, 但仍有10余套中厚板轧机建成投产。目前, 我国已有40多套中厚板轧机, 中厚板年制造能力超过了4300万吨。

4.2009年造船用钢1330万吨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部分手持订单被延期或被撤销, 2009年我国船企实际开工量比预期的有所下降, 实际造船完工量为4243万载重吨, 比2008年增长了47%。2009年, 我国造船用钢总消耗量约1330万吨, 其中, 船板为1170万吨, 型钢及球扁钢为120万吨, 管材为40万吨。

(单位:万吨)

注:数据来自2009年第1期《冶金价格快讯》

5. 骨干钢企靠质量和服务赢得市场

2009年, 在船板产能提升、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钢企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主要钢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等措施赢得了市场。宝钢由于在产品质量、交货期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做得很好, 尽管其船板价格较高, 但仍很受大型船企欢迎;鞍钢多年来与船企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同多家船企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并一直执行长期协议价, 与船企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而且, 在付款方式上, 鞍钢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 减轻了船企的流动资金压力。

二、2010年造船用钢需求情况及特点

1.2010年造船用钢需求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手持船舶订单18817万载重吨, 预计2010年交付船舶5000万~5500万载重吨。同时, 按照《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目标, 今后3年船舶工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预计2011年造船完工量也将在5000万载重吨左右。

按造船完工量测算, 2010年造船用钢总量为1700万~1800万吨。其中, 船舶建造用钢量约1400万吨, 船舶修理及改装用钢量约100万吨, 海工装备制造用钢量约100万吨, 船舶分段制造用钢量约100万吨, 船用配套设备制造用钢量约100万吨。预计2011年造船用钢量与2010年大体相当。

2.2010年造船用钢需求特点

从需求层面看, 2010年, 预计我国造船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量将继续平稳增长, 预计比2009年增长20%以上。从价格层面看。受铁矿石、焦炭、海运运费等成本上涨因素的推动, 2010年造船用钢价格将会上涨。

由于船舶正朝着大型化和多用途化方向发展, 同时高技术船舶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造船业对低合金和高强度船板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测算, 目前我国大型船企所需高强度船板占船板总量的20%~30%, 个别船企达60%。据钢铁协会统计, 2009年我国生产高强度船板516.9万吨, 比2008年增加215.6万吨, 同比增长了71.6%。2010年高强度船板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船舶改装用钢量将下降。随着大量新船陆续投入市场, 船东为了降低成本和顺应节能环保的潮流, 可能将大量老旧船舶直接拆解, 因此改装船市场将持续低迷, 船舶分段制造厂的产量也将下降, 尤其是韩国在中国投资的分段制造厂产量将明显下降, 会使船舶分段用钢量减少。

造船用钢出口量将继续减少。2009年, 我国船板出口量已大幅减少, 这一趋势在今年还将继续。曾从我国大量进口船板的韩国由于其国内船板产量增加和造船业深受金融危机影响, 在去年大幅减少了从我国进口船板的数量。同时, 新兴造船国家近几年的造船市场增速缓慢, 因此我国钢企应尽量盯住国内市场。

江苏造船用钢需求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09年, 江苏全年造船完工量超过1500万吨, 同比增长73%, 占全国总量的35%;手持船舶订单6889万载重吨, 约占全国总量的37%, 成为全国第一造船大省, 同时也成为造船用钢需求最大的省份。预计江苏2010年造船完工总量将超过2000万载重吨, 同时, 海工装备制造、修船和船配产品制造等业务量都将有较大增长, 造船用钢需求仍将增加。

三、未来造船用钢需求变化

1. 今后我国要提高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市场占有率, 对船用钢材的质量、品种及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

船舶建造大型化要求船板向5米宽、25米长的规格发展, 船板的品种涵盖所有级别, 质量更好, 尺寸精度更高。

随着我国建造高技术船舶的能力不断增强, 特殊性能钢材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如大型液化天然气 (LNG) 船采用的低温压力容器板, 不仅要满足高强度船板的要求, 还要满足能耐-163℃低温的要求。新型集装箱船等船舶使用的船板几乎涵盖所有级别, 品种达1200多个。

在船用型材方面, 大规格的球扁钢、大型不等边不等厚角钢的需求量也将增加;对无缝钢管的壁厚均匀性和圆度准确性的要求都将提高。

船用不锈钢的用量将增加。在LNG船、液化石油气 (LPG) 船的建造中将大量使用不锈钢及镍基耐腐蚀合金钢等材料 (目前主要从德国进口) 。不锈钢主要用于液货舱穹顶结构建造, 镍基耐腐蚀合金钢由于具有极低的膨胀系数, 主要用于建造液舱维护系统及LPG罐体。同时, LNG船、化学品船的内胆建造要大量使用205双相不绣钢, 其单船用量占全船重量的10%左右。

2. 海洋装备用钢将成为新增长点

根据相关规划, 到2011年, 我国海工装备市场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要从目前的5%左右提高到10%。目前我国海工用钢除海洋平台导管架用钢使用国产钢材外, 其他用钢主要依靠进口, 未来我国要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业, 急需自主研发海工用钢。大型海洋石油平台、海上浮式储油船等海工装备要求钢板的综合机械性能高, 能满足Z向性能要求, 同时需要厚度在120毫米以上的高强度钢板、屈服强度在690兆帕以上的齿条钢。海工装备还需大量使用不锈钢管材及配件和海洋工程用深水系泊链等。

3. IMO新标准、新规范实施对造船用钢提出更高要求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7

伴随着祖国发展的60年, 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更为全面、系统地解读发展概况, 自2009年4月起, 卜绮成高级工程师、杨国忠研究员等专家组织撰写了我国医疗器械发展60年回顾文章。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广泛、门类多, 全面阐述比较困难, 因此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植入物、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医用电子和临床检验5大类, 邀请姚志修、唐东生、邱学军、沈建雷、鄢盛恺进行了梳理和撰写。由于资料分散, 特别是史料不全, 只能是尽可能客观描述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在这里要感谢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 查阅史料, 完成了如此艰难的工作。

感谢欧阳昭连、谢俊祥在此过程中做了大量协助工作。

封面介绍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8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筹集大规模资金, 专门为外贸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艰难曲折的, 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 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第一,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外需难以大幅反弹。

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 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 是2008年的3.1倍, 赤字率高达10%, 创二战以来新高, 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 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 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 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 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第二,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 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 协调难度加大, 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 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 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即使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 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第三,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 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 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 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第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震荡, 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 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 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推高中国企业的进口和出口成本。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 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此外,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出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 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削弱中国企业发展后劲。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保持中国外贸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中国工业门类齐全, 企业竞争力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新兴产业, 工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生产效率高。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中低档, 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 需求弹性小, 受危机冲击相对较轻。加上中国产品性价比高, 部分原来购买高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中国产品, 反而会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 中国进出口企业先后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等考验, 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 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新兴市场贸易规模偏小, 发展空间大。

长期以来, 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 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 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 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 贸易往来日趋便利化, 中国发展同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大有可为。

三是“走出去”方兴未艾, 带动出口效应明显。

近年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一大批国内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发展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带动国内产品出口。金融危机爆发后, 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 国际合作意愿增强, 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 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 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 中国企业将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 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也将成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综合分析, 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向好, 但也面对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 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 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 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 苦练基本功,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9

一、经济增长的分化与减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推出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实现4.8%的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2010可望达到3.3%。但是,由于遭遇金融危机的侵害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内生力量的强弱差异,世界不同经济体的增长结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格局。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落差格外显著。据IMF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只有2.4个百分点,而整个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高达7.8个百分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

必须指出,虽然全球经济总体上表现为正增长的复苏状态,但随着去库存等经济增长修复力量的逐渐弱化以及刺激性经济政策的结构性淡化,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增长放缓的基本态势。资料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总体GDP环比增速为0.6%,比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GDP也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景象。

二、失业问题的恶化与挑战

虽然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都呈现出了普涨的格局,但却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少的兴奋与欢愉,相反,由于紧跟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失业问题的强烈发酵,2010年带给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压力和沉重。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0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超过2.1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失业人口中,青年失业群的扩大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2010年全世界青年失业率将上升到13.1%,并创历史新高。其中欧盟国家年轻人失业率最高,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欧盟平均失业率的一倍多,达20.1%,而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43.2%。

必须指出,失业问题并非发达经济体所独有。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失业率总体上要低于发达经济体,但部分国家的失业状况依然非常严峻。截止到2010年底,马其顿的失业率高达33.8%,居全球失业率排行榜之首;印度失业率达9.4%,俄罗斯失业率则抵至6.6%。?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源跨国界配置的国际环境中,价格效应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应当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通胀和通缩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互相传递,然而,这种经济学教科书中所阐明的事实正在被客观结果所颠覆。作为一道十分特殊的经济景象,2010年出现了发达国家通缩与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同时并存的市场状况。

应当说,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为抑制通货紧缩而作着艰苦的努力,但过去一年中通缩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发达国家经受着通缩煎熬的同时,通货膨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安和恐慌正在蔓延。以“金砖四国”的CPI为例,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俄罗斯上涨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达到5.25%,四国物价指标均已经大大超过各国预设的通胀警戒线。

四、刺激性经济政策的收与放

与2009年各个不同经济体步调一致地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完全不同,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2010年的政策路径选择上出现了截然分道扬镳的格局,并形成了刺激性经济政策收与放的两大阵营。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上继续趋于保守几乎是过去一年中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除了坚守传统货币政策之外,发达国家也不断强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2010年11月初,美联储作出将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决定,这是继美联储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另外,欧洲央行作出了投入1000亿欧元购买欧元区国债的决定。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出于对通胀的忧虑,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加强了了货币政策的收缩力度。其中印度央行2010年中六次加息,巴西央行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18.5%的历史新高;另外,在时隔3年之后,中国中央银行启动了加息的举动。

五、欧债危机的蔓延与恐慌

在2010年国际经济领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莫过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一目前依旧处于活跃状态的经济事件不仅让欧元遭遇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承压,而且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罩上了新的不确定性。

作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始发国家,希腊的财政状况的恶化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资料显示,2010年初,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12.7%,债务余额攀升到占GDP的113.4%,由于希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而其实际负债则高达2800亿欧元,希腊在实际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于2010年4月爆发债务危机并非偶然。

作为年初希腊财政危机的映衬,年终爆发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再一次刺激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预期。由于国内银行业在房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窟窿,爱尔兰政府不惜进行地毯式的财政注资,最终导致国库的耗尽和融资成本的飙升。资料显示,仅救助国内的五大银行机构,爱尔兰就需要高达500亿欧元的注资,受此影响,2010年爱尔兰财政赤字将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在根本无法自救的情况下,爱尔兰不得不向欧盟和国家社会伸出求援之手。爱尔兰债务危机随即引发。

六、美元贬值与汇率战

在日元重回套息的货币因素支撑下,进入2010年的美元在年初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反弹,及至欧债危机的升级对欧元形成强大的压制之后,美元更是在避险情绪引领下一路奔至6月的阶段性高点88.7。然而,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差强人意以及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美元重又掉转直下。数据显示,与前期高点相比,2010年中美元已经自由落体式大跌9.7%。

美元的贬值带来了其它非美货币的的大幅“被升值”。在欧洲,欧元从2010年5月的1.18兑1美元开始一路跃升,直至在第三季度创出2002年6月的季度升幅新高。在澳洲,澳元一直延续反弹走势并且已经刷新1983年澳元汇率自由浮动以来的高点。

美元的贬值使得后危机时代各国希望出口拉动经济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无法左右美元大势的情况下,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提前干预本国货币蔚然成风,全球性的汇率战剑拔弩张。在亚洲,日本央行于2010年9月中旬抛售了价值200亿美元的日元,创下了单日抛售额的历史纪录;而在此之前,越南中央银行先后两次自贬本币,贬值幅度累计达到10%。

在2010年全球货币战争中,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博弈成为了最为激烈的战役。2010年3月,130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要求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紧接着,众议院公布了升级的《舒默议案》;9月,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举行了三场专门听证会后,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议案》;11月,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在其发布的2010年年度报告中明确要求财政部将中国正式列为“汇率操纵国”。

七、金融监管与改革

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7月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被看作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由于该法案在金融监管的广度和力度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堪称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其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引起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重塑,而这种重塑也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主权债务爆发以来欧盟国家的最大改革动作,欧盟27国领导人于2010年10月底最终敲定了一份经济治理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从强化财政纪律、加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深化经济政策协调、建立永久性危机解决机制、完善配套机构建设等五大方面加强欧盟经济治理。这一被誉为是欧元诞生以来最重大变革的政策方案可以通过制度化举措堵住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区体制性漏洞,同时达到维护欧盟国家金融长期稳定的目的。

应当说,除了加强对银行业监管之外,各国政府的监管触角还延伸到了资本市场。其集中表现在,美国与中国监管层自2010年下半年不约而同地对股市内幕交易开始了不间断的严厉查处行动,而欧洲议会在年底正式通过了欧盟对冲基金监管法案,新立法将引入“欧盟护照”机制,即今后凡是要在欧盟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对冲基金必须先向监管机构注册,以取得护照,并接受监管。

八、:全球FTA与贸易保护

为了更快地推动经济复苏,各国在依托自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量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转向对外贸易领域,由此产生了2010年特有的外贸景观:自由贸易协定(FTA)如火如荼,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2010年底美国与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是当年FTA的压轴大戏。由于美韩FTA被美国视为仅次于北美FTA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协定,因此,该协定将为为美国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和7万多个工作岗位。对于韩国而言,美韩自贸协定将使本国经济年均多增长0.6个百分点,今后10年年均多创造3.4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宏观经济失衡以及汇率紧张关系所影响,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极度盛行。按照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 (GTA) 的最新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超过50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100多项就诞生在2010年6月底G20多伦多峰会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流行不仅抑制了全球资源与要素的活跃程度,而且直接削减国际贸易量。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预计,因为贸易保护,201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为1.2万亿美元,比2005至2007年间的平均水平低25%。同时,2010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总体上在波动中持续减速。第一季度环比增长5.2%,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放缓至3.2%和0.9%。

九、企业破产与并购

作为金融危机的共生物———企业破产数量在2010年达到高峰,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活动风起云涌。据德国安联集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占全球经济总量85%的35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破产数量在2010年将攀升至36万余件, 创近15年以来的新高。另据汤森路透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并购总额可以达到2.3万亿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了19.3%。

金融等服务类企业的破产构成了2010年企业破产的主要阵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底,美国银行业的破产家数已达146家,超过2009年全年的水平。另外,美国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的破产代表着后危机时代企业破产从制造业向非金融类服务业蔓延的趋势。资料表明,由于负债高达40亿美元并无力偿还,米高梅最终在2010年11月初宣布破产。

与企业破产相并行,2010年的企业并购演绎的得格外火红。就不同经济体来看,由于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地区2010年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量出现了32%的下滑,不过,美国市场并购交易总额则同比增长了0.4%。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并购交易出现了明显增长的态势,其并购活动占到乐全球并购活动的33%。就单笔交易的规模而言,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出资434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企业Potash成为了2010年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

十、2011年———不确定的未来

尽管2010年全球经济的正增长为2011年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几乎所有的权威机构都对未来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向作出了不太乐观的预测。客观地分析,2011年世界经济之所以出现放慢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干扰和钳制:

首先,发达国家日渐肿胀的财政赤字。资料显示,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到1.27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8.3%,同期欧元区16国的财政赤字将达G D P的6.3%,日本财政赤字将上升至GDP的7%。财政赤字水平的不断上升,必然导致政府手中拮据,新的刺激经济计划无法实施;同时,为了维持未来财政的健康,政府还必须收缩财政赤字,而如果实施增税,就必然打击本已疲软的消费,从而更加销蚀经济的内生力量。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继续蔓延或者恶化。从目前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状况来看,欧洲依然存在再次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据欧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西班牙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9.3%,葡萄牙全部债务占GDP比例达83%,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可能成为2011年向外部寻求救助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44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机制到2011年7月即将到期,如果没有新的机制衔接,一旦出现新的危机,其造成的恐慌将更加严重。

再次,新兴市场国家将普遍实施紧缩政策。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要求,新兴市场国家在2011年将继续收缩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了防范经济过热,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也将削弱。在宏观政策偏紧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风险。

第四,美元与国际热钱的侵扰。虽然美元的长期趋势表现为不断贬值,但具体到2011年,如果欧债危机再度爆发,或者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好转,美元将出现阶段性的快速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流入到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就会迅速出逃,从而引发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并打乱经济增长的正常秩序。相反,如果美联储续推“量化宽松”,将对美元形成进一步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又必然加大发展中国家输入性通胀的风险,驱动更多的热钱进入新兴市场。

能源技术展望2010 篇10

我国工业车辆行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成长迅速,步入了“黄金发展期”,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生产规模增长迅猛、产品类型出现初步变化、产品稳定性明显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改善。10年间销量由2001年的25603台猛增到2010年的232409台,实现了产销量上的巨大飞跃。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年,创造了全年销售232409台、国内销售193531台的历史最高记录,而且中国市场销售量已超过了世界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车辆制造和销售大国,尤其是2009年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车辆生产国和销售市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一、行业增速明显、国内市场发展好于预期、出口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工业车辆行业除了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整体而言,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5%。

国内市场受益于国家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2006年、2007年增长速度均超过25%,而2008年、2009年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有超过50%的下跌,而中国市场维持在2007年的水平,2010年在沉默了两年后,市场终于爆发,全年实现了68.34%的高增长,远远超出预期,国内市场占世界和亚洲总销量的比重越来越高。

在产品出口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到2007年我国机动工业车辆出口年增长均超过60%,2008年、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出口国欧美等国家经济受创,世界总订单量大幅减少,使得出口在连续多年高增长后出现大幅下滑,尤其是2009年,世界经济恢复缓慢,使得出口量降至2006年的水平。2010年在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发达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的形势下,我国工业车辆出口量得到恢复,回到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十年来我国机动工业车辆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不足2500台,增至2010年的近5万台,增长将近20倍。2010年出口量是2005年16462台的2.86倍。主要出口厂家达到30余家,出口国家达到176个。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源于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和产品性能、质量的提升、国内企业越来越强的走出去的信心和开拓市场的努力。

下表为世界叉车市场销售量和我国进出口情况:

二、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国内从事工业车辆的内资企业超过100家,外资也有超过1 8家企业已进入中国建厂和设立销售公司。在过去的5年,由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外行业巨头和国内有实力的工程机械企业、汽车企业等的纷纷加入。他们在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投入、生产设备、规模上具备较好实力,这些企业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加速了行业内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进程。

三、产品结构逐步拓宽,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车辆整体发展较快的五年,其中非机动工业车辆逐步取得世界80%的制造份额,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机动工业车辆在以往较少企业生产的大吨位叉车、港口设备、电动叉车、仓储叉车这几个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加入研发和生产。国内部分大中型工业车辆生产企业更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开拓技术含量高、国产空缺的产品,并且产品等级由原来占据的低端市场,已经成功进入中端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五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机动工业车辆销量中自主品牌车销量已占总量的85%,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已有四家企业进入世界制造商排名前二十。

四、主机和配套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企业已成为创新主体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战略引导下,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内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越来越重视,大型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更加重视,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明显增加,行业标准也在向世界标准靠拢。部分专用配套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内资企业中端市场占有率提高,外资在高端仍占据绝对优势

近年来,内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外资企业在我国占据中、高端市场的局面有所改变,国内企业成功进军中端市场。同时,鉴于中国国情对工业车辆的实际需求情况,国际知名品牌也在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有的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有的收购国内叉车企业进行产品类型的补充。

行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我国工业车辆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增长速度过快,加剧了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前几年行业增长速度过快,无形中鼓励了投资热情,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中低端产品需求量占比巨大,造成行业内企业开发产品方向、技术水平、销售对象趋于一致,大多数企业靠大路货低价位竞争,这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二、技术进步与产量发展不同步,结构调整和升级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内燃叉车仍然是我国机动工业车辆的主要产品,中国市场内燃叉车占到了世界总量的45%,亚洲总量的7 2%。我国电动工业车辆在总销量中所占比例不到全部工业车辆的20%,与欧盟超过75%,美国、日本超过53%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另外,整车产品结构依旧不合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依然需要进口。

三、产量大、销量大,但是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业内企业市场竞争方法单调,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四、企业重主机轻配件,核心技术缺失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主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件,多年来配套件尤其是关键配套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过于依赖进口。业内和后进入行业内的企业更愿意加入主机生产行列,使得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虽然形成一定配套规模,结构件也取得良好发展,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气元件、液压元件、动力部件的性能和使用可靠性还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

五、专业型人才短缺

产品的制造环节目前是利润率最低的环节,而产品研发、专业技术咨询、售后服务等环节则是产生价值的高端。创造这些价值需要专业人才,而现在首先是高级创新型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习惯按图纸、按样品研发产品,缺乏自主创新的热情和能力,这直接影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价值。其次是缺乏高级销售人员,服务意识与技巧水平落后,以简单地卖装备为目的,无法为用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不能帮助用户在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的同时使自身产品价值达到最大化。再就是专业技术工人和维修技术工人的缺乏,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制造过程中操作人员不能达到高水平,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高技术含量车种、复杂设备维修中,同样存在高级维修人员严重缺失的现象。

对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找准定位,科学发展

大型企业在做大后要进一步做强,俗话说:“大而不强,好景不长;大而不优,必有远忧”,所以在转变中要注重过程,要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向世界级企业迈进,担负起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和全方位进步的重任。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要有清醒的认识,产品靠做精做细,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凸显自身价值,赢得市场份额。

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缩小国内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踏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努力参透核心技术,攻克技术难点,做出高水平产品,逐步摆脱关键零部件和整机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提高研发和创新的力度和水平,从过去跟风、模仿向自主研发、创新转变。

三、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为保护生存环境,全世界对控制排放、节约能源提出了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这种趋势势必对未来工业车辆产品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中国目前还是以内燃车占绝对数量的市场来说,企业做好节能、环保型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工作尤其重要。新能源工业车辆和高效电动工业车辆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方向,谁先拥有核心技术、谁的技术更先进,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地位和未来的市场份额。

四、加强主机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协同发展、共同提升

主机生产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要形成战略发展关系,主机企业开始研发新车的同时对零部件企业提出技术要求,进行同步研发,摆脱过去零部件企业产品跟不上主机发展步伐的困扰,也使现有零部件企业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大投资力度和明确技术研发方向,同时能够吸引更多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零部件生产企业当中。

五、创新营销手段、服务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

同质化低价竞争绝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是大家都认可的,除了比产品还可以比谁能为用户带去专业的咨询和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去身心愉悦的使用感受,带去严谨、专业、贴心、周到的服务,使用户在得到产品的同时对企业综合实力有深刻了解。可以说,产品以外的细节在国内市场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留给每一个参与竞争的企业去挖掘、去实践、去发挥。

六、出口产品调整升级,出口方向要跟上节拍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内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等因素,出口方面这些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企业需要尽快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优势。另外,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进新兴市场,抢占先机。

鉴于目前国际复杂的贸易竞争环境,我们的出口企业一方面要维护好整体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比以往更加用心地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市场规则,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整个行业的出口环境。

上一篇:商务课程下一篇:医学校实验室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