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的特征

2024-09-02

英国浪漫主义的特征(精选十篇)

英国浪漫主义的特征 篇1

一、分类

由于作家的政治立场不同, 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 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形成了保守与进步两种倾向, 也就有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之分。

1、消极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骚赛以及科尔律治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 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 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 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 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 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 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2、积极浪漫主义

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 代表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 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拜伦不仅严厉地谴责和嘲笑骚塞等消极浪漫主义作家, 而且还以他火一样炽热的歌声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叛之情, 表现了对上流社会的极端厌恶与失望。

二、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 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 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冲破遵循“三一律”这道顽固的樊篱, 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 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 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浪漫主义作家一般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 又由于他们的气质和个性的关系, 在创作中他们不愿意去精确地描写现实, 而是按照应该有的样式去描写生活, 不着意于普通的实际生活的描写, 也不着意去描画细节的真实, 而是驰骋想象描写奇人奇事奇境, 有时甚至打破人神界限、时空界限、生死界限, 表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奇特的艺术境界。他们执著追求理想, 以幻想的世界否定和批判现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 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 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 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 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 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 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对

庸俗丑恶现实的反感, 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 便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

在他们的笔下, 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强调在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 对大自然的向往, 对自然人性的歌颂, 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华兹华斯认为, 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 它既可怡情, 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 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 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 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 地中海沿岸各国, 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 哥特式的建筑, 古代的废墟等等。

三、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 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 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 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 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 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 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 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纪文学直接相通。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而是竭力表现理想, 表现主观愿望, 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 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 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 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 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 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 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 学习表现手法, 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 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 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 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 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 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 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 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 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 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 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 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 他们充分发挥想象, 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 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 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摘要:本文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分类、思想特点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参考文献

[1]朱维之, 赵澧, 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朱维之, 赵澧, 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9.[3]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王婉秋.英国浪漫主义诗学中的几个问题[D].吉林:吉林大学, 2007.[4]王婉秋.英国浪漫主义诗学中的几个问题[D].吉林:吉林大学, 2007.

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和散文英国 篇2

the English Romantic Age under study here---emphasize human adventure, passion, delight, love of splendor, of extravagance, and of the supernatural.The Romantic tradition in all these periods can be viewed in contrast to another main literary tradition---Classicism or neoclassicism.The pendulum of literary taste seems to swing between the two traditions.Now let’s have a look and examine the following lists, which contrast elements, outlooks, and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neoclassicism of the 1700s and the Romanticism of the early 1800s.Keep in mind also that although earlier literary periods can indeed be seen as typically Romantic, the period discussed here(1798-1837)is considered the Romantic Age.Neoclassical Romantic

Tradition society Urban Artificial

Intellect, reason Public Logical, solid aristocratic

Cultivated

Conformist

constraint

Formal diction

Three notable poets of the 1700s---Thomas Gray, William Blake, and Robert Burns---were in many respects as “romantic” as any poets of the Romantic Age, but the work of these three was isolated.Why did

experiment Individual

rural Nature loving

Imagination, emotion Private, subjective Mysterious, supernatural common primitive independent spontaneity Natural diction

English literature change its views and philosophies, its aims and subject matter, so decisively at jus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ertainly, the historical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tim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provoking and shaping the new literary movement of Romanticism(诱发并造就): One critic has said,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made a clean sweep(大获全胜);after them it was no longer possible to think, act, or write as if the old forms still had life.” Als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s urbanization of English life, and its abuses against the working class called for a change in literary concerns and style.The Romantic poets in England also owed much to the Swiss-born French

philosopher,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In his philosophies Rousseau rebelled against the cold logic of the 1700s and championed freedom and experimentation.He believed that man was most perfect in a state of nature, free from artificial societal restrains.The romantic Age in English literature begins in 1798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Lyrical Ballads, Wordsworth enunciated his aims, among which was his belief that poetry should reflect spontaneity and emotion rather than the more sedate ordered ton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稳重严肃的,四平八稳的).Wordsworth also stressed a desire to depict commonplace situations involving common people living in natural settings.Coleridge chose to concentrate

his efforts on the supernatural.But both poets intended that their work---whether a treatment of the ordinary or of the mysterious---would stimulate an awareness of the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and personality(激发对于人的大脑的工作机制和个性的自觉).With respect to poetic form, they advocated using natural, ordinary speech over the formal, stylized diction of the 1700s.So we may summarize that it is in their view of nature and natural phenomena and in their treatment of the supernatural and mysterious that the Romantics differed most profoundly from the neoclassicists.Partly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urbanizing, dehumanizing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Romantic

poets regarded nature in a fresh light and abandoned the well-tended gardens of the 1700s for the wilderness.Though Romanticism shared with neoclassicism an interest in the past, Romanticism emphasized Ancient Greece over ancient Rome.Furthermore, the Romantic concern with the past encompassed a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Middle Ages.Finally, the Romantic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works of Shakespeare, Spenser, and Milton than had literary critics of the neoclassical era.The essence of the English Romantic Ages contained in the works of five poets---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constituting the so-called first generation of Romantic poets, and Percy Bysshe Shelly, Lord Byron, and John Keats compos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These poets also wrote

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女性情结 篇3

关键词:男性 女性 性別困惑 双性同体

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也呈现多元化的走向,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英国六大“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也比比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抨击他们是父权意识形态的捍卫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有失公平。本文拟以法国女性主义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解构的理念为出发点,纵观六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经典诗作,通过探索其矛盾的心理机制和性别困惑与理想,从而说明他们既是男权宗教话语的维护者,又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提倡者。

法国女性主义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反对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论。她们认为,根植于西方文化意识的二元对立,把男女分为主从的两个群体,认为女人是男人创造出来的,女人是男人的射体,是男人不可缺少的附属物,女人依附于男人并低于男人,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又确立了一套对立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认为男性是积极的、统治一切的、理性的、强壮的、有保护能力的、果断的,女性是被动的、顺从的、胆怯害羞的、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软弱的。正是这种“女为男用”、“男女有别”的男性力比多(libido)机制使女性成为受男性奴役、压迫的缺席者和缄默者,所以,她们主张消除性别差异,两性和平共处,达致一种无性别意识差异的乌托邦的文明世界。英国六大浪漫主义男性诗人,一方面置身于西方基督教父权性别神话中,强调其男性的“阳刚”之威力,霸权之地位,认为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射体,另一方面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女性的敬仰、崇拜和向往,蕴涵着浓郁的女性情结,通过女性来挖掘灵魂的原始意象,再现灵魂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从而步入重寻阴阳交错、雌雄共存的的思维话语之旅。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南西·高德楼(Nancy Chodorow)在《母爱的重现》(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1978)中描述了西方男权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把女性与感性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起源于传统的家庭结构(Alan Richardson,1988:13)。因为孩童的早期的前俄狄浦斯(pre-oedipal)经历是以母亲为中心,俄狄浦斯阶段鼓励女孩保持与母亲身份的认同而男孩拒绝母亲来迎合父亲,男孩、女孩发展了不同的亲属关系能力,女孩以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经历来定义自我,男孩的自我定义则是对母亲的疏远、对女性的贬低和对女性气质的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贬低女性的父权文化传统在英国奥古斯汀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里表现得极为盛行,居于这两个时期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在强调性别理论二元对立的男性文化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普遍渲染所谓的“女性”情感,然而,出于“大男人”的尊严,他们不能简单地把对情感的强烈感悟归属于男性,而是归咎于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通过兼并女性情感来宣扬女性的特质。

浪漫主义诗人吸取女性特质的策略主要是对早期孩童时期对母亲身体的记忆和描写。布莱克在《由理生之书》(The Book of Urizen)中,把“女性体格”看成是由“血、奶和眼泪” (十八节第四行)构成的。作为母亲身体外在表现的奶和眼泪是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孩童时自我意识和情感形成的源泉。华兹华斯在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中写到:

天赐幸运的婴儿,

吸允着母亲的乳汁,

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然入睡,

灵魂吸允着母亲眼中情感!

在这神圣温馨的氛围中,

他感知到美德通过感官最广泛的交融

使客观外界事物生光辉、升华。

(引自M.H.Abrams,1986:235)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 Pilgrimage)中,像华兹华斯一样,把灵魂食粮与哺乳结合在一起:

滋养着幼小生命的溢满乳汁的胸脯,

那是我们心灵

吸入第一滴甘露的源泉。

(引自erome J.McGanan, 1980:Canto4,Line149-151)

母亲的乳汁是婴孩生命的源泉,母亲的情感是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力量,是他们灵魂升华的根源,是他们诗歌才能的起端:

因为情感已授予他力量,

这力量通过感官的发育

的确象唯一伟大心灵的

代表,与它所目睹的外物

紧相配合,既接受又创造,

进行创造。无疑地,这就是

我们人生的诗兴的开端,

(引自John Purkis,1970:145-146,Lines 256-262)

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大多都是幼年丧母,通过母亲的乳汁吸取母性温慈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力量多来自于母亲般的姐妹或恋人,华兹华斯在《序曲》里感激地呼唤他不在人世的妹妹:“我所有早年的温柔/都是从你那里吸入(Harold Bloom and Lionel Trilling,1973:197,lines213-214);拜伦在《写给奥古斯塔》(Stanzas To Augusta)一诗中,赞颂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星光”,“像天使明眸,将我守护”(四节)。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对女性特质的容入不仅局限于婴儿时期,而是他们一生不断的追逐。雪莱在《普洛斯宾之歌》(Song of Proserpine)中,把女性比喻为“大地母亲”,“从那不朽的胸脯,上帝、人和禽兽得到生命”(第四节)。

nlc202309010040

正是从他们执爱的女性那里,浪漫主义男性诗人达到了女性气质的温慈境界,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的力量:

他的灵魂升华到

情感的智慧之巅

他的温柔也不缺乏卑贱,

他的心会有哺乳母亲的温慈;

他的生命会充满:女性的柔软,

平凡的爱恋和娇弱的欲念,

温顺的爱好和最温柔的悯怜。

(引自Harold Bloom and LionelTrilling,1973:197,ines224

-230)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里,充满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诗人应该有慈母的柔情和情怀,因情感是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再现,用华兹华斯的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是被情感加工过的思想过程的产物(汪培基,1981:31)。浪漫主义诗人就是通过对母性情感的兼并与吸收,使女性特质内在化,为外在的情景做出深沉的注解与诠释,创造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丁登寺》都是在与妹妹的交流中、启发下,对美好记憶的迸发和宣泄,诗中演绎并洋溢着女性情感,显现出女性艺术欣赏和诠释对诗人思维向度的影响。女性不仅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中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他们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和向导,拜伦的成长经历得益于女性,就像他笔下的唐璜,一个当初迷惘、哭泣、害羞的少年,一路惊险,最终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外交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少妇朱丽亚、海盗的女儿海蒂、苏丹王后、卡萨琳女王等)既是唐璜生活的引路者,又是见证人。

男性诗人对女性的依赖、崇尚和仰慕,是对他们诗人男性神话的有力抨击,也说明了他们颇为矛盾的心理机制和女性观,正如拜伦宣称的:“尽管我对你们女人抱有偏见,……但是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也会造就很有点名气的男人。她们都比我们好, 尽管有缺点,但这缺点是我们造成的。”(张建理,施晓伟,1991:70-71)其他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和拜伦一样,他们既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对她们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对她们有深刻的偏见。处于这种矛盾心理挣扎中的男性诗人,在有意识维护男权秩序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投射出浓郁的女性情结,从而对两性对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之间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解放男性和女性,建立一个双性同体的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一直被崇为经典的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为所处时代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受当代使命的重托,为其时代宣扬父权制思想,但不知不觉间又肯定了女性情感,在艺术创造和自我人性完善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从而去寻找雌雄同体的理想人格。可能正是这种男女两种元素在他们身上的和谐共存,使他们的浪漫主义诗歌迸发出感人肺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brams,M. 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6.

2.Bloom,Harold.and Trilling,Lionel.Romantic Poetry and Prose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McGanan,Jerome J. Lord Byro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0.

4.Purkis,John. APrefacetoWordswort

h.London:Langman Group Ltd.1970.

5.Richardson, Alan. “Romanticism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Feminine”, ed. Anneik Mellor, Romanticism and Femini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6.The Critical Works of British Writers.Trans.Wang Peij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1.

7.The Preacher of the Hell--

Selected Letters of Byron.Trans. Zhang Jianli & Shi Xiaowe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91.

(作者介绍:赵海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左金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国浪漫主义的特征 篇4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独特性,多样性,活力性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的前三十年,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整个欧洲文学的旗帜。

早先的批评家试图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家进行分类, 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之间的区别并不像德国浪漫派作家、甚至不像法国浪漫派作家之间的界线那样分明。英国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它的独特性, 从这中间又产生出多样性、活力和新鲜感。

为什么英国浪漫主义在这一点上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提出几条试探性的理由。虽然谈及民族性不免要引起人们的反感, 但是在英国人的头脑中, 好像确实存在着某种使他们背叛了国教的显著的独立精神。在英国文学中, 的确找不到像法国的”七星诗社”、“文社”或德国的“哥迁根诗社”、“早期浪漫社”这样的文艺社团。法国对新古典主义的战斗和德国欲想发展一种伟大的民族文学的志向, 使他们结为组织, 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并没有被任何共同追求强制在一起。对比之下, 十八世纪后期的新观念是缓慢渗入英国的, 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这些新观念中逐渐地、平静地发展起来的。所以,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没有那种将德国和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联系在一起的进取力量, 他们只有某种属于本国传统并且恢复传统的意识。在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断裂, 也没有出现强烈的革命愿望。拜伦和克莱尔的诗歌中仍然存留着许多早期诗歌的成分, 司各特、皮科克和简·奥斯汀的小说, 也证明了十九世纪早期强大的现实主义潮流。

因此, 英国浪漫主义不拘形式, 轻松自如, 正如H·N费尔察德在一篇简洁且十分精彩的概述中评论的那样, 它是“一场温和的、直观的混乱。”费尔察德的意思是说,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哲学方面重实际而没有系统, 他们没有自己的刊物, 没有纲领, 没有理论, 而这些在欧洲大陆是十分盛行的。英国浪漫主义宣言, 像华滋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柯勒律治的《文学传记》和雪莱的《诗辩》, 都写在它们所涉及的诗歌之后, 这一点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单是这三部著作就足以证明英国浪漫主义的覆盖面和种类。它们共同拥有一种崇高的诗歌观念, 都认为想象具有力量, 都关心诗的用语和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但是, 每部著作都有其独自的分析方法。所以, 英国浪漫主义不仅包括华滋华斯在崇尚自然时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 而且包括雪莱在信奉不切实际的先验论时所反映的理想主义。由于这些自由, 英国浪漫主义在产生了大量有启发性的批评观的同时, 还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诗作。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 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 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 越是有教养的阶层越是如此。自然神圣而亲切, 好像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因而, 在英国文学史上, “田园诗”, 或更确切地说“讴歌自然的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远的田园诗派, 则首推十八世纪末兴起的“湖畔派”。

“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批代表诗人, 主要诗人包括华滋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曾先后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士兰“湖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三人的思想和创作颇多相似之处, 于是就有了“湖畔派”的称谓。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 或是描写奇异的故事和异域风情, 并常常通过缅怀中世纪的淳朴而否定社会的文明。

三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首推华滋华斯。他是位典型的田园诗圣手, “自然诗人”的所有内涵无不在他那里体现出来。华兹华斯从小就深得大自然陶冶, 后来又深受启蒙主义和感伤主义影响, 向往唯情论, 主张在平静中溯忆, 尤其醉心于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学说。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 他持同情、支持的态度, 后来又与雅各宾党的恐怖政策, 导致他政治上日趋。一七九五年他与柯勒律治相遇并成为莫逆之交, 一七九八年两位是人合作发表《抒情歌谣集》, 从而换来了英国诗坛浪漫时代的到来。一八零零年, 华滋华斯执笔撰写了一长篇序言, 从理论上阐明了新诗理论的基础, 提出了浪漫主义的诗学见解, 成为与古典诗学分道扬镳的文献, 也成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华滋华斯认为诗歌应以日常生活, 特别是以乡村的田园生活为题材, 用人们的日常语言而不用雕琢的诗的词汇来叙述或描写, 同时用一种“想象”的光辉来关照诗歌的情节, 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他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目的是表达热情, 引起快感, 启发同情;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 它和普遍的自然交谈而发生一种喜爱, 因而, 人愈接近自然, 也就愈接近上帝。其创作无论题材还是体裁都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既有题旨深邃的人生哲理诗, 也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 但即使是哲理诗, 也无不带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和元邪的快乐。在华滋华斯笔下, 自然万物总表现出一种超越世界的力量, 至少也是超越现实的象征。在这种无形的力量或象征的召唤下, 心灵被唤醒, 并且去追寻某个更神秘无形的世界, 某种美好和永恒的事物, 并进而向着无止境的广袤宇宙去追求、探索。

华滋华斯虔诚地相信自然具有神秘力量, 不光对人起陶冶作用, 还有教育作用, 所以, 不了解诗人对自然的那份执着与痴情, 就不能透彻地理解华滋华斯诗的精神, 在华滋华斯看来, 自然和人是血肉相连的, 他曾说:在田园生活里, “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华滋华斯既以神圣的心灵感触咏叹自然, 也咏叹自然的人。在英国诗歌史上, 有不少优秀的诗人精心绘制了大自然的图画, 但大都偏重于自然外观美方面, 而华滋华斯的目光却超越于一切湖光山色、花鸟草虫之上, 直接摄取大自然所显示的基本精神, 并将人的思想感情与它紧密地沟通起来。华滋华斯也是最早从僵化的古典主义诗风的束缚中冲出来的第一人。就拿《丁登寺旁》来说, 这首抒情诗不但感情丰富、思想深沉、色调淡雅、笔法简洁, 而且使用的文字也都不假雕饰, 朴实自然, 好像诗人在力避使用浓郁芬芳的漂亮词句, 而喜欢以平易通畅而又富于韵味的语言来表现诗歌深刻隽永的意境。在诗歌的句法上, 华滋华斯也不讲究诗行的整齐划一, 而是顺着思想的流动自由地抒写, 有时一句完整的意思常常要跨好几行才能表达清楚, 最多的竟跨十几行以上, 使人产生一种不断向前运动的感觉, 这是诗人在诗歌体裁上的大胆革新, 并给英国诗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湖畔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柯勒律治的诗作虽然不多, 但却享有崇高声誉。他的诗具有惊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揉和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调和象征主义的梦幻, 诡异奇谲, 万千变化, 美不胜收。他从古代歌谣和民间小调的格律里提炼精华, 对英诗格律从音步、诗行到诗节, 均进行了大胆革新, 大大增强了诗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同代和后世诗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柯勒律治主张诗是天才或诗才的特产;诗的目的不是提供真实而是提供快感;他特别注重“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他说想象是“所谓无限的‘现在’所具有的永恒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中的再现。”柯勒律治在文学批评上的成就也许更高, 这方面显示出他是位极有深度的理论家。

柯勒律治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使用歌谣体写成的《古舟子咏》, 其他还有理论著作《文学自传》等。

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 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 返回中世纪, 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他们也重想象, 但不是神秘荒诞, 想入非非, 想象一定要有现实基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篇5

我的母亲呻吟,我的父亲流泪——

我一头跳进这危险的世界,

赤身裸体,无依无靠,

就像云中的恶魔大呼大叫。

挣扎在我父亲的手掌中,

竭力想摆脱襁褓的束缚,

我又累又乏,只好乖乖地

躺在母亲的怀中生闷气。

当我发觉发怒是徒劳,

生闷气什么也没得到,

于是耍出许多诡计圈套

我开始安静而现出微笑。

我安静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直到踏上大地去流浪;

我微笑着过了一晚又一晚

只是为了能讨人喜欢。

于是藤蔓上垂下串串葡萄

在我眼前煜煜闪耀,

还有许多可爱的花儿

在我周围竞相开放。

然后我父亲手拿圣书,

露出一副圣者的面目,

在我头顶上念起诅咒,

把我绑在桃金娘树荫下。

白天他像一位圣人

躺倒在葡萄藤下;

夜晚他像一条毒蛇

缠住我漂亮的花朵。

于是我打他,他的血痕

玷污了我的桃金娘树根;

但如今青春岁月已经飞走

白发早已爬上我的额头。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技巧浅谈 篇6

关键词:英语 抒情诗 写作技巧

一、引言

诗歌是人类话语领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浪漫主义是英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流派和时期。涌现了大批著名诗人:雪莱、丁尼生、华兹华兹、彭斯等等。他们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人,诗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他们并没有使用高深的写作技巧,相反常用的都是一些平常的手法,比如描写,象征,比喻,拟人。诗歌是情感的表达,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尽管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写作技巧却是相似的。抒情诗的创作技巧说明了“最普通的也是最感人的,最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1](P71),这也是诗歌创作永远的导向。

二、描写

这种意象表达类似于传统水墨画中的素描。通过感官直抒胸臆。目的是诗人的情感被目标物直接感知。比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描写意象比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天空、太阳、星星、山川、河流、草地、树林。他揭示出自然世界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反映了诗人的主观印象。“这般的柔情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吻我?”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对爱人的热恋。雪莱的另一首诗《轻柔的声音寂灭后》(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运用了很多描写性意象。“轻柔的低语远去了,那音律依然在记忆里回荡。可爱的紫罗兰凋谢了,那芬芳依然抚着四溢的幽香。”低语和紫罗兰这两个意象存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处,像幽香一样四散开来。轻柔的声音终有一天会消失,美丽的花朵终将凋谢,只有爱会长存。

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短诗《歌》(song),也包含了很多描写性意象,比如玫瑰、月桂、常春藤、紫罗兰、海湾、枯树叶,特别是枯树叶的运用非常成功。“把玫瑰献给青春的火,把月桂献给盛年的人;就折一段常春藤给我,这未老先衰的身。紫罗兰献给青春的坟,把桂冠献给早逝的魂;就送给我几片枯树叶,我对它一往情深”。诗人将紫罗兰献给青春,把桂冠献给早逝;但是留给自己几片枯树叶。可以看出,失恋给她巨大的痛苦。只要爱人开心,她宁愿独自忍受煎熬。枯树叶象征着她柔软的心。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畔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诗歌的基本意象是作者晚间散步时看到的下雪的场景。作者以问题开头“这是谁的森林”,第二句和第三句问题加深,在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为什么他会停在林边,因为他被树林里雪夜的美景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描写了树林和雪夜的美景。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部分:视觉(比如:森林、庄、马具、雪花、湖泊)和听觉(比如串铃声、轻风拂雪片声)。这一切都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创造的意象非常复杂。特点是通过含蓄和启迪让读者将某事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表达诗歌的主题。诗人丁尼生的《海浪喧哗》(Break,Break,Break)用阴冷的礁石(gold gray stones)来象征诗人破碎的心。“哗啦,哗啦,哗啦,冲着巉岩的跟脚,啊海浪!可那逝去的温柔美好时光,再也不回我的身旁。”

雪莱的《云》(the cloud),前八行从中可以读到,云将欢乐带给世界。开始它是雨给鲜花带来清新的甘霖,为绿叶披上淡淡的凉荫,从翅膀上摇落下露珠。但是变成冰雹时,把绿色的原野捶打得有如银装素裹。随后的四行中,云又是变化多端的,说变就变。象征这个黑暗的社会。第五部分,朝阳被描述为胜利之剑,将所有的暴风雨停息,地球象白鸽孵卵时一样安静。雨后的彩虹象征着新世界终会代替旧世界。

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兹的《致布谷鸟》(To the Cuckoo)是英语诗中公认的抒情诗的杰作。作为叙事诗的最典型代表之一,诗歌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快乐的鸟儿婉转的歌声时喜不自禁但却是纯洁的爱。布谷鸟被赋予了诗意,成为永恒,象征着时空、过去和未来、自然和人类、希望与现实、爱与回忆。布谷鸟在作者眼中已不是鸟类,而是谜团、声音、灵魂,是作者在自然中追求的唯一。

四、比喻

英语诗歌中的比喻可以分为两种,明喻和暗喻。

(一)明喻。明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抒情诗中,作者通常会用一个直接的、明显的比喻将抽象的爱转化为具体的事物。这种构造方法生动、真实、明显。诗人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中,诗人将爱人与红红的玫瑰比较,“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诗人还用四海枯竭,太阳把岩石烧化作为明喻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忠贞不渝。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生日》(A Birthday),作者将爱人与“唱歌的鸟儿”“苹果树”“彩虹的贝壳”进行比较。“我的心像歌唱的鸟儿,筑巢在湿湿的嫩枝上;我的心像一棵苹果树,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我的心像彩虹的贝壳,在平静大海中翕动;我的心比这一切更欢畅,因为我的爱正向我走来。”这些明喻都表达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暗喻。暗喻是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抒情诗中,这种非直接的、隐蔽的比喻可以将抽象的爱变化为具体的爱。明喻和暗喻的共同点在于通过比较、对照可以在不同的事物中创造一种共同的气氛。不同点在于明喻指出了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而暗喻暗示主题相同,而意思另有所指。在丁尼生的另一首诗《燕子呀燕子》(O Swallow,Swallow)中,作者通过燕子的帮助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创造了一个形象:一个年轻人追求真爱,具有诚实的品质。尽管标题是燕子,但是诗歌没有一句是描写燕子的。斯宾塞的《爱情小唱》(Amoretti),将心上人的眼睛比喻为蓝宝石,嘴唇比喻为红宝石,牙齿比喻为珍珠等等来表达她的爱的真谛。雪莱的《云》(The Cloud)第四部分,雾像仙境,像给天空铺上了一层羊毛毯,又像仙女一样轻柔地巡回。一旦它打破地毯,就会变成冰雹落下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个冰雹都反映了月亮和星星的光辉。太阳、月亮、星星,这些迷人的、舒展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这是将思想具体化的最简单方法之一。诗歌中运用拟人手法,读者可以看到抽象的事物怎样变成和人一样的,人的特点是怎样赋予给抽象的、无生命的物体或非人类的生物的。换句话说,爱是人创造的,然后再赋予给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声音、个性、兴趣等等。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就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第一节,他看见“金色的水仙在开放,靠湖边,在树下,随风起舞乐开花”。第二节,作者赋予了水仙花人的品性,想象开始信马由缰。“很多水仙花连绵不断,像银河中的群星闪烁、眨眼,它们展延无限成远景”。这些句子,虽然简单,却有丰富的意境。作者不仅描述了水仙花的美丽而且赋予它们人的精神和气质。艾米莉·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将死神描述成一位绅士。他“殷勤”,有“礼貌”。死亡具体化为一位文雅而有教养的司机,为人的最后旅程服务。“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这样的描写显示了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将它拟人化。

丁尼生的《磨坊主的女儿》(The Miller′s Daughter)生命被赋予给了“珠宝、裙带、项链”,“珠宝摇曳在她的耳旁,日日夜夜地藏在她的发间,缠绵于她那如此温暖白皙的香颈”,在他笔下,物具有了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

五、结语

济慈说,“我宁可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2](P60)。浪漫主义诗歌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诗歌的功能,要给人带来快感。诗歌要使人的心灵受到感染,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快感。反映在创作理念上就是直接、奔放,极力铺排。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四种写作手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并且密不可分的,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注释:

[1]马知遥:《感动写作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2]罗志野:《西方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浅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篇7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英国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 (意思是“传奇”或“小说”) 一词, “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 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 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 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 最规范, 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 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 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 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 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 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 都推崇主观情感, 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 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 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 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 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 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 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 返回中世纪, 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 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 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 犹如小河流水, 潺潺不断, 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骚塞, 与之相对立的, 就是以拜伦, 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 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 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 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 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 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 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 运用夸张, 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 充满异常的情节, 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 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 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 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因其所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表现。从所处的环境来看, 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国内它的政府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 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 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 直到济慈, 浪漫作家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 形之于诗, 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从其自身的表现来分析, 英国浪漫文学作品数量大, 而且两代重要作家代表都有多篇不朽之作, 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 突破国界, 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fr=ala0_1_1

[2]《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王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3]《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刘宁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英国反凯恩斯主义的启示 篇8

后危机时代, 各国都将为自己在危机中所采取的措施埋单, 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和英国:近期中国央行宣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第二天, 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其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节支计划。中英两国一个动用的是货币政策, 另一个动用的是财政政策。如果说面对2009年释放的汹涌流动性, 中国的小幅加息只是一种信号性的货币政策微调, 而英国的减少公共支出计划则是一次极具政治风险的大胆的反凯恩斯主义经济试验。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实施后, 英国国债攀升, 目前达9, 500亿英镑, 预算赤字上升到GDP的11%。因此危机缓解后, 英国政府准备用4-5年时间通过压缩公共开支大幅降低政府债务, 同时推动私营经济部门的发展。

但宣布财政收缩计划与宣布财政刺激计划, 政府要面对的局势截然不同。2008年年底开始, 中国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曾令政府官员、相关企业摩拳擦掌, 弹冠相庆, 全国上下弥漫着兴奋和急迫气氛。相反, 英国宣布财政开支缩减计划面对的是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极大的政治风险, 尤其在目前经济复苏不稳的情况下。此财政节支计划公布几个小时后, 在伦敦就发生了反对游行。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政府均认为这一财政减支计划过于严厉。有报纸批评政府把斧头砍向了穷人, 有报纸指责政府让中产阶级失去了财富, 还有媒体干脆把财政部长描绘成了手持巨斧的“刽子手”。来自经济学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 有经济学家认为, 靠减少支出来减少财政债务的效果不如刺激经济发展提高税收。对英国而言, 这是二战以来财政史上最为严峻的政府开支缩减计划。按照这一节支计划, 英国将在四年内削减高达810亿英镑的公共部门支出。这一计划可能带来49万公共服务部门工作岗位的丧失。尽管有33家知名大企业的领导人坚称, 这些从公共部门失去工作的人可能被更为活跃的私人部门吸纳, 但英国《金融时报》称, “如果这一预言有误, 英国现任政府将会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影响远不止此, 这一减少开支计划几乎影响到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成千上万家庭。如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三个行政区的基金在四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本每个英国孩子都可享受的社会福利, 以后父母中一方的年收入超过4.4万英镑的孩子将不再享受;租住公租房原本只需支付市场价的50%, 以后要上升到80%;年届35岁的公民原本可申请自己单独居住房子福利, 将来可能只能申请到与其他人合住同一套房子;退休年龄在2020年也要提升到66岁。

在英国各部门的公共支出减少计划中, 实际降幅最大的是社区和地方政府开支, 降幅达到36%;其次是环境、食品和农村部门, 达到30.9%;然后是商务部降幅28.5%;文化媒体体育部的实际降幅也达到21.1%, ;警察部门是20.2%。事实上, 除了国际发展和健康部等少数部门外, 几乎所有部门今后4-5年的开支都面临大刀阔斧的削减。但英国政府相信, 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和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 他们必须冒短期的风险。在节支计划公布前, 财政部长和自民党领袖已就节支计划与他们的议员开通气会, 并准备好接受来自政治、媒体、公众和工会的批评浪潮。也许, 远在美国的克鲁格曼关于英国人民将成为“牺牲品”的预言过于武断, 事实上,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至今在全世界也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实践验证。但是, 在经济复苏不稳的情况下, 如此大幅度地紧缩财政开支的政策对经济影响几何还真的很难预料。十分不利的是, 与美国相似, 英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也已经接近零, 很难有继续下调以刺激私营经济部门发展的空间。因此, 在我看来, 英国政府是在进行一场反凯恩斯主义的大胆的经济试验。是试验, 就有风险。也因此, 有媒体把这一政策称为政府的“赌博”。

为什么英国这样每届四年的政府会愿意在自己的任期内冒如此重大的政治风险, 采取如此大胆的经济政策?笔者在英国住在苏格兰的一个小城, 城里保留着很多古色古香的石桥、石房、石板路, 几乎看不到工业, 看不到办公楼, 也感受不到污染, 但却看到漂亮的民房、富裕的居民。笔者曾试图和周围的人探讨这些富人的财富来源, 一些人的结论是“他们祖宗给他们留下了财富”。这种说法虽不完全靠谱, 但有一点确定无疑:英国人有为子孙后代着想的传统, 因而, 政府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审慎政策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 财政节支计划公布后, 尽管在伦敦等大城市时有反对的游行发生, 但总体来讲, 大多数英国人的反应是理性的, 并没发生法国那种焚烧加油站的恶性事件。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重商主义 篇9

一、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起

英国是拉丁世界中最早迈入重商主义时代的国家。早在14世纪初, 英国就禁止输出任何货币或银锭并且保护本国贸易船只和国内纺织业, 直至亨利七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在这时期, 英国经历了中世纪以来首次人口快速增长, 价格革命, 农业革命, 宗教改革及工商业扩张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分配开始重组, 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变。新兴乡绅及工商业资产阶级逐步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力量, 要求国家统一, 并开始向旧贵族的经济政治特权挑战。

英法百年战争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后, 以王权的胜利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标志, 英国首先在拉丁世界的区域政治体系中确立了绝对主义的新型君主制。因此, 王室财政开支迅速增加。如何使国家的预算最终保持平衡是新兴君主国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 以王权为代表的新兴民族国家与新兴经济和社会力量达成一致, 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二、英国重商主义的思想

英国的重商主义以货币为主, 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意识。15世纪末以来,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 西欧对金银等硬通货的需求不断增加。席卷拉丁世界的价格革命使金银并行的复本位货币制度日趋混乱。两者之间的比价变动, 为投机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王权在稳定货币制度中的作用受到重视。但是, 并不主张由国王凭借手中的权力随意改变金银比价, 一国的币值不得不根据世界行情确定兑换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重商主义者进一步提出向欧洲大陆国家学习, 研究其硬币兑换制度, 并按照世界行情确定兑换率, 这是相当可贵的世界市场意识。

英国重商主义重视农业商品化意识, 反对圈地运动。重商主义者十分重视农业, 提倡增加粮食生产。主张保护农民的利益, 积极发展粮食贸易。针对圈地运动造成的农牧业比例关系发生的变革, 提出杜绝圈地, 增加粮食生产的主张, 这种主张并非保守和倒退, 而是为了给农业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和公平待遇。因此, 都铎王朝限制粮食价格和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受到批评。

英国的重商主义者支持宗教改革, 提出了和平解决宗教争端的设想。重视大学教育, 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短视行为。从英国教会的实际状况出发, 重商主义者认为, 英国教会过多的沉湎于世俗事务, 腐化堕落日益严重, 因而丧失了应有的精神感召力。因此, 英国教会应当首先进行自我改造, 严格遵守法律和教规, 禁止买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应以宗教事务为本, 深入学习经文, 以达到寻求真理的目的。重商主义者认为, 只有学好七艺才能获得知识理性, 从而提高一个人的判断力。

综上所述, 英国兴起的重商主义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但是, 其共同特征在于, 主张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发展商业资本主义。英国的重商主义思想表现出较少理论抽象, 并不具有经典意义上的货币主义特征, 而是放眼于整个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阐发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思想主张。这为英国顺利进入历史过渡阶段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英国重商主义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英国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英国对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迫切。伊丽莎白一世深知, 英国的商业需要英国战舰的保护。海外贸易商人与政府开始更为紧密的联合。海外贸易商人与王室政府联手的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众多的特许贸易公司应运而生。英国的海外贸易从此开始发生重大转折。正是在此时, 英国向海外扩张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海洋战略的产生突显了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对海外贸易市场的开拓不仅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增强了英国的海上力量。使英国从一个海洋小国弱国一跃而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海洋大国。直到1588年英西海战,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 英国对西班牙商业霸权的挑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 英国加速迈向成为海洋强国和海外贸易大国的道路。无敌舰队的失败使英国人慢慢地得知了帝国的秘密, 在商业时代赢得了海上的胜利比赢得陆上的胜利更有利可图, 虽然在1588年这一点也许还不被人们十分理解, 但在下一个世纪里, 这种秘密便越来越公开, 以致于成了每个英国人所知晓的事。在重击西班牙海上霸权后, 英国商人的特许贸易公司开始公开活动在广阔的大西洋和北美地区。16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特许状, 1606年弗吉尼亚公司获得特许状, 分别展开对亚洲, 非洲和美洲的殖民贸易。英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商战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 近代早期世界历史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重商主义推动的海外贸易冲破了区域世界的限制, 成为区域世界互动进入新阶段的根本性推动力量。传统的划分为区域的世界日益由分散闭塞走向交往和开放。人类的历史形成为整体的世界史。这一时期, 世界各地区之间逐步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 人类历史舞台从大陆延伸到海洋。随着拉丁世界海外扩张的殖民活动的兴起, 亚欧大陆各区域世界之间并行发展的平衡局面被打破, 世界历史的天平开始向西方倾斜。与此同时, 争夺世界海上霸权, 从而控制殖民地和商业贸易的商战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区域世界之间的互动随着大发现时代的来临, 以国际商战为主题进入了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源.《国际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黄顺力.《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改变》.[J].厦门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4]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5]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

英国浪漫主义的特征 篇10

一、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动向

1. 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英国接受并执行2008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提出的关于加强市场和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建议。具体包括:通过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协调来加强对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的审慎性监管; (2) 通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披露以及改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SAB) 在表外业务和结构性产品方面会计和披露准则来提高证券化产品的透明性和定价水平;同时, 成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 从而使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到2008年末都能有相应的监管联席会议。英国也计划建立监管联席会议, 以对所有大型的、复杂的跨国金融集团实施审慎性的监管。为反映欧盟统一机构框架的安排, 监管联席会议应在欧盟的法律框架范围内成立。

2. 降低单个银行陷入困境的可能性。

允许央行实施隐性救助。政府将准许在特殊情况下英格兰银行实施隐蔽性紧急贷款救助。政府也将立法授予英格兰银行免责条款, 使其在发挥金融稳定职能时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害免于承担法律责任。政府考虑通过二级立法来改进《1999年结算最终指令》 (Settlement Finality Regulation 1999) , 以确保提供给英格兰银行的抵押权能够迅速有效实现。为实现救助的隐秘性, 将允许英格兰银行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每周公布其资产负债表, 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每周公布会暴露对金融机构的援助信息。

3. 减少陷入困境银行对外部的影响。

《金融稳定和存款者保护:特殊解决机制 (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 以下简称SRR) 》的征求意见稿也于7月底发布, 目的是为了管理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保护公共财政以及存款人利益、确保关键银行业服务和支付体系的连续性。该机制的工具包括: (1) 将问题银行的部分或全部出售给私人的第三方部门; (2) 将问题银行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国家控制的过桥银行 (bridge bank) ; (3) 新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破产程序; (4) 将问题银行转为临时性的国家所有 (5) 赋予监管当局对于上述工具的自由选择权。在执行方面, FSA决定是否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问题银行启动SRR;SRR的操作以及工具的运用交由英格兰银行负责, 如果涉及到财政部管理资金的使用或涉及到财政的利益时, 英格兰银行应得到财政部授权;财政部确保SRR的运用与英国的国际义务相一致;有关把问题银行转为临时性国家所有的决策, 要交由财政部而非英格兰银行来决定。

4. 提供有效的消费者补偿机制安排。

第一, 提高存款保险的补偿限额。FSA计划在2008年秋季调整FSCS的赔偿限额并改变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在咨询稿中, FSA希望对储户补偿的最高限额从之前的3.5万英镑提高到5万英镑。FSA还将同金融部门一起研究, 将对储户的覆盖标准提高到补偿限额之上, 并对代理账户提供适当的覆盖。第二, 加快对消费者补偿的速度。监管当局的目标是, 在银行破产的7天内提供给储户一定比例之上的储蓄资金, 而剩余的资金将在随后几天内偿付, 并且在此过程中最小化储户损失。第三, FSCS的融资与流动性支持。政府将立法确保FSCS能够从公共部门获得紧急流动性支持, 从而使FSCS能够获得国家贷款基金 (National Loans Fund) 支持。

5. 强化英格兰职能, 确保监管当局的协调。

除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英格兰银行将被赋予法定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为此, 英国政府计划:提供给英格兰银行维持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增加英格兰银行在支持金融稳定方面的政策工具, 包括SRR;建立以外部专家为基础的金融稳定委员会 (Financial Stability Committee) ;赋予英格兰银行董事会正式的监管英格兰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角色;在设置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有关金融稳定的目标时, 英格兰银行要与财政部举行定期磋商;立法限制英格兰董事会的规模, 把其成员限定在12个人, 其中包括占大多数的非执行董事, 在这些非执行董事中一个任职董事会主席。

二、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特征

1. 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是对原有金融监管框架的完善。

不同于美国在年初提出的、包括不少监管机构撤并措施在内金融监管改革蓝图, 英国此次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在原监管框架基础上的完善, 而非对原监管框架颠覆性的改变。比如, 此次改革没有改变英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框架以及在维护金融稳定上的三方协调的安排, 只是强化了现有框架下的制度安排;改革也没有改变英国“付款箱”模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只是增加了现有存款保险机制的融资能力和与FSA协调的能力。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英国政府认为英国现有的统一、混业监管的模式是适应于金融业混业发展的现状的, 而存款保险机构设置在具有监管权的FSA下无须再单独赋予其金融监管权。

2. 此次金融监管改革强化了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

此次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出台了针对问题金融机构的SRR。SRR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 监管部门如何协调、利用哪些工具的问题。之所以建立这一机制, 是因为在去年发生的银行挤兑事件中, 英国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了事前各方职责不清、事后各方推诿责任的问题;而且对问题银行的处置缺少足够的、法律认可的工具。因此, 在SRR中明确规定由FSA负责是否对问题银行启动处置行动, 而具体行动由英格兰银行负责, 财政部负责与财政和公众利益有关的解决工具的使用, 临时性国有化政策也将通过立法授权。

3. 此次监管改革明确了央行金融稳定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1998年的《英格兰银行法》, 英格兰银行有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以及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但其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一直没有正规化。例如, 英格兰银行有专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 但却没有金融稳定委员会;英格兰银行定期向财政部提交有关通货膨胀的报告, 并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 但却不向财政部提供有关金融稳定方面的报告;英格兰银行用于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工具不多且受到不少政策法规限制。此次改革将提供给英格兰银行维持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 还计划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并赋予英格兰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监管处置权。

三、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增强央行维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能。

我国央行也有维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责, 在立法上, 我们可借鉴英国改革的思路, 以立法形式 (比如制定《金融稳定法》) 确立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主导地位;在央行内部框架上, 可考虑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来负责央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发挥。在加强信息收集与共享方面, 除了建立人民银行总行与各监管当局总部之间有关金融稳定信息收集与分享的制度安排以外, 更应在人民银行分支行以及各地的监管当局之间建立信息收集与分享的制度安排。另外, 为使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还要赋予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上的足够的监督和检查权。

2. 建立处置破产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

建立央行和监管当局之间有关破产金融机构处置的合作机制, 有利于及时对问题机构进行处置, 最小化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也使得在出现影响金融稳定的事件后各方不会推诿责任。英国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在这次金融改革中仍需要一个特殊的解决机制来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因此, 对于我国来讲, 应在人民银行和各分业监管机构之间就高风险金融机构的救助或处置问题建立一套分工合作机制, 该机制除了制定救助或处置的工具外, 还要明确在出现高风险金融机构时由谁负责启动救助或处置行动, 由谁在救助或处置行动中负主要责任。

3. 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破产对整体金融稳定以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英国虽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但采取的是事后融资的方式, 而且也不能从政府等部门筹措到足够的紧急性资金, 存款补偿的限额也不高, 这些问题制约了存款保险的作用发挥。北岩银行的挤兑事件使英国当局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并在此次改革中加以改进。对于我国而言, 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并保证其具有有效的筹集渠道和合适的补偿标准。另外, 存款保险制度要尽量简化储户赔偿的程序, 使公众了解赔偿的程序以及自己的权利, 提高银行破产时偿付的速度。

4. 逐步探索混业监管的监管模式。

上一篇:灾备方案下一篇:电信政企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