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渗透

2024-07-21

背景渗透(精选十篇)

背景渗透 篇1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 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 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 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做到精讲多练, 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

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 涉及到什么讲什么, 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 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 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

四、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 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 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地比较, 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五、寓教于乐

背景渗透 篇2

宝鸡长岭中学

余娟

【摘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前提。本文通过探讨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原因和列举相关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了背景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开展背景文化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关键词】:文化背景;英语教学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授课过于注重语言知识,认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事实上,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因此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英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背景中进行,才能使学生具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要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首先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或方法。《英语课程标准》则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建议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融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我们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 1 情、价值观念,包罗万象。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接触和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言习惯、民风民俗,有益于对英语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功能项目,如:Having meals;Making telephone calls;Offering help;Asking the way;Talking about weather;Seeing the doctor;Suggestions;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Preferences and hobbies;Happiness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初中阶段实施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等。

(二)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再比如说“breakfast”一词的汉语意思为早餐,其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有很多习语都从词汇来看,Christmas, Sandwich, restaurant, café, Sunday, Monday, Tuesday , Wednesday, January, December,像这些单词差不多每个词都有一个背景知识,每一个词都有一个典故。

(三)挖掘对话和阅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将课文中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中“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 的课文中,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里,人们更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常在周末和假日做义工,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减少孤独,去孤儿院帮助儿童学习,捐赠物品等等。这体现了西方国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另外,在Go for it 九年级第十二单元section A的 3a课文对于不同国家的人们访友方式及访友的时间的对比,体现了西方人的守时与珍惜时间,礼貌待人的价值观,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国家基本的餐桌礼仪是很重要的,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嚼食物和喝汤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不要当众打嗝;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不劝酒,也很少相互敬酒。

总之,文化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并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习惯。

(四)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如何有机地与 4 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说、唱、演等方法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体会其内涵。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朗诵、讨论、唱歌、表演或举行Party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的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体态语;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以及英语国家人士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等。

(五)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效果最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因地制宜设置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来配合学生的英语学习。例如校园标语、路标铭牌、名言警句、哲人语录,均可用英语设计,用英语编写门牌、班牌,用“Keep off the grass!”,“No spitting!”等警示师生保护花草树木、保持清洁卫生,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英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看病、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 5 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教学的交融,不仅让学生了解、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参考文献】:

[1]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2] 袁彩虹,2002,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3期。

[3] 薛中梁,200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入[J],《中学外语教与学》第10期。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文化习得方法。

克鲁姆指出[3]:“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主要包括:“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和“讨论性真实交际”。而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应考虑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采用“假设交际”和“教学交际”环节,同时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 8 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的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首先,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洋味”,上课时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来营造一种异国文化的氛围。例如教学生食指与拇指构成圆圈,表示“OK”,伸出并张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Victory)”等。

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

另外,还可以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电视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最后,教师有时也可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等各种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请外籍教师授课,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4指导阅读文化材料及网上查找

向学生提供一些蕴含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实践量,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内容。如材料包含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阅读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简易读物,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因特网为学习渠道,向学生提供网址,培养他们自我获得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

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的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stocking,wreath”的历史渊源的理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不同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三)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英美国家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如对方对你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英美人士的思维就是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3)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如何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说、唱、演等方法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体会其内涵。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朗诵、讨论、唱歌、表演或举行Party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的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体态语;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以及英语国家人士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等。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挖掘对话和阅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中的课文“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中,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里,人们更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常在周末和假日做义工,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减少孤独,去孤儿院帮助儿童学习,捐赠物品等等。这体现了西方国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另外,在Go for it 九年级第十二单元section A的 3a课文对于不同国家的人们访友方式及访友的时间的对比,体现了西方人的守时与珍惜时间,礼貌待人的价值观。

总之,文化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 12 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并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习惯。

英汉文化比较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教师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英语作品时,均可通过异同比较法了解英语文化的特殊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在确定了哪些语言难点在讲解过程中需结合其语用知识传授时,就有意识地对所要教授的语言内容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以找出有可能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语言项目,并作为课堂教学中结合文化知识来传授的对象。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对比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有裨益的。

创设语言情境,切身体验

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等,通过教师全方位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多渠道了解英语文化。

1因地制宜设置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效果最好。英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语言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多,正迁移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英语环境来配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应是英语浸入型环境。例如校园标语、路标铭牌、篇言名句、哲人语录,均可用英语设计,用英语编写门牌、班牌,用“Keep off the grass!”,“No spitting!”等警示师生保护花草树木、保持清洁卫生,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英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

2课堂交际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克鲁姆指出[3]:“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主要包括:“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和“讨论性真实交际”。而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应考虑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采用“假设交际”和“教学交际”环节,同时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的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首先,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洋味”,上课时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来营造一种异国文化的氛围。例如教学生食指与拇指构成圆圈,表示“OK”,伸出并张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Victory)”等。

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

另外,还可以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电视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最后,教师有时也可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等各种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请外籍教师授课,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4指导阅读文化材料及网上查找

向学生提供一些蕴含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实践量,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内容。如材料包含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阅读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文学 15 作品简易读物,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因特网为学习渠道,向学生提供网址,培养他们自我获得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把文化信息融入教学实践中,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3

一、拓展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体验、感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不再是一种音乐知识的灌输,而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音乐的学习成为学生主体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践行美。

为此,学校在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积极拓展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民乐团、话剧团等艺术团队,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艺术交流,通过走出校门了解社会,走出国门认识多元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做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学校艺术团曾赴日本、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波兰等地进行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赢得了各国、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由于表现出色,艺术团还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各界举办的文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参加“广东省实施希望工程15周年专题晚会”文艺演出、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与闭幕式、广州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文艺晚会等。在课改春风的沐浴下,在辛勤园丁的培育下,学生快乐成长。

二、更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探索了一套富有校本特色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如音乐颀赏教学模式、音乐表演教学模式、音乐创作教学模式等,使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如李燕、张缨老师执教的《春天的故事》、《热闹的新年》,注重音乐与文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创作等多方面艺术形式的融合,体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和艺术性;毛晓虹老师、詹凯宁老师执教课例《8分钟演绎》、《京剧行当》,通过舞蹈、戏剧、武术、民间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感受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詹凯宁老师执教的《共产儿童团歌》,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儿童话剧《红领巾》的片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教师再用故事创设三个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来演唱和表现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最后让学生自创不同的场景表演歌曲,将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让学生更加理解歌曲的革命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红领巾,热爱少先队,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感到骄傲的爱国主义情感;杨兰老师、刘颖华老师的《北京喜讯到边寨》、《森林的歌声》和邢星老师的《螃蟹歌》运用管乐器、民族打击乐器和竖笛,通过器乐进入课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增强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展现了器乐进入音乐课堂的独特魅力。教师们在研讨中得到了专业的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也得以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改实验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从“让我学”到“我想学”乃至“我会学”,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得了极大发展。

三、改革音乐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品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的功能和技术都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为此,从2004学年开始,音乐科开展了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系列研究,并开发了《东风东路小学发展性评价实验研究网站》,网站共分为课堂教学评价、音乐知识能力评价、学习成长卡、学习态度评价、学习成果、教师成果、课例交流等7个小模块。

其中,音乐知识能力评价是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的评价要求及内容制定的。学生可以自己上网对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考评,组长可以按照上面评价内容对组员进行考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等;学习成长卡记录的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成长过程;学习态度评价是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表现的一种调查,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有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创作的作品,也有课外的一些电子作品等,这些作品都是学生独立创作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评价是在学生的参与中进行的,学生通过评价,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和发掘音乐学习潜能,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经过几年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探索,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学生提升了综合素质,而学校也因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教师、学生、学校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的理念,在学校音乐新课程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篇4

1 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呈现需要文化作依托。举个简单的例子: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学习, 但是学习语文对于我们来说要简单许多, 因为我们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 这样, 学起语文就容易多了。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 我们了解甚少, 所以, 学习英语就会显得困难一些。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 其中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可见, 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英语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为了愉悦课堂氛围, 会给学生讲英语小笑话, 但是学生并没有听懂, 更不闻笑声, 使课堂气氛陷入尴尬。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致使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有趣之处。所以,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更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小学英语教学中可融入的文化资源

许多教师认为,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既缺乏亲身经历, 也没有丰富的背景可参照, 很难想出文化方面的教学要从哪里入手。在考虑一个主题单元应该采用哪些文化的时候, 不妨从文化产物和文化习俗两方面下手。

(1) 文化产物

文化产物的内容包括货币、国家旗帜、著名的地理标志物、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传统的儿童歌曲、颜色的不同含义等。比如, 在学习以购物为主题的对话时, 会涉及价格, 如:“How much?”“Twenty yuan.”“Three dollars.”这时, 就可出示美元的图片, 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展示真实的货币, 还可以告诉学生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知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货币, 学生也会非常有兴趣的。

又如, 在学习以国家为主题的对话时, 可将学生们耳熟的几个国家的国旗展示出来, 区分不同旗帜的颜色、图案, 还可播放各国的国歌,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化。

再如, 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 学习颜色时, 可以告诉学生, “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 不是red sugar;蓝色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比如, He looks blue.意思是“他看上去情绪低落”。汉语中的“眼红”, 应翻译为green-eye, 而不是red-eye.通过这些告诫学生在学习时不可望文生义, 引起交际误会。

(2) 文化习俗

文化产物的内容包括问候方式、节日庆祝方式、手势的使用、饮食等。

比如, 我们拍照时常用的“剪刀手”, 即伸出食指和中指, 在外国则表示胜利。还有一种庆祝的方式, 也是现在十分流行的, 即高举手臂过头, 与他人击掌, 口中大喊“Five!”当课堂上进行竞赛时, 教师可带领获胜的学生伸出食指与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 或是伸出手臂, 与学生击掌表示庆祝。这样, 既能振奋人心, 又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又如, 在教授以食物为主题的内容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食物的做法, 以及吃西餐时的礼仪。这样不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方法

要想学生能正确、流利地使用英语, 不使语言的学习变成机械的死记硬背, 就得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宽视野。

(1)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了解文化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交流, 所以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开始。例如:在中国, 两个人一见面经常用“吃了吗?”打招呼, 但在外国人眼里, 这是自己的私事, 与别人无关, 所以, 与外国人见面时不要问“Have you eaten?”应该说“How are you?”在口语交际中, 类似的禁忌还有不问年龄、体重, 不问对方要去哪里等, 这些话题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是关心别人的意思, 但在外国人看来, 这是窥探他人隐私, 是不礼貌的。所以, 要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避免引起交际误会。

(2) 创设情境感受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及手段, 尽量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文化知识。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以节日为题材的课文。如果教师只是直白地照本宣科,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挫伤。所以, 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和西方节日有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 穿上夸张的服装, 带上节日的食物, 在课堂上与学生们畅谈如何庆祝节日。如:5A教材中有一课是讲Halloween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西方国家的人们过万圣节的视频, 自己穿上夸张的衣服, 带些糖果和南瓜灯去教室, 告诉学生, 西方国家的孩子在那一天会挨家挨户地敲门, 大声喊“Trick or treat”。通常情况, 人们会拿些糖果和饼干给孩子, 如果哪家不给的话, 孩子们就会使个小小的恶作剧。当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后, 学生们对课文就会有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并会产生强烈的交际愿望。

(3) 以教材为本, 见缝插针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将大量时间花在讲授文化背景知识上面。所以, 我们还是应该以教材为本, 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 见缝插针讲授与课本内容有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 在讲到打电话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讲授外国人在打电话时的一些电话用语。如:Isthat…?This is…speaking.Sorry, wrong number.等等。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依托, 掌握不好文化背景知识, 就不可能学好英语。英语是用来进行交际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把握好文化渗透的时机, 促进英语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并能正确、流利地使用英语,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Curtain, Helena., Dahlberg, Carol Ann.语言与儿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李子杰.基础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问题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2008 (6) .

[5]吴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背景渗透 篇5

巴图营中心小学:王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于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向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开国大典》是要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养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操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但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为祖国而学习》、《要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下面我介绍几种我在采用的方法:

1、“设身处地”法。

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在教学《灯光》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郝副营长、设身处地地体会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他舍身引路的壮举。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身临其境”法。

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在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3、“朗读体悟”法。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通过“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诵读激发情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于写作中渗透。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1、在体验生活中渗透。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注意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欲望,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作文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记写日记中渗透。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

背景渗透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多元文化教育也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首要任务是:“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换言之,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为世界进步与发展服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这既体现了高中历史的时代性,也是实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教经历,从两方面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渗透情感教育的看法。

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影视资料、史料再现、实地考察、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为突破口,营造浓郁的情感教育氛围,使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已然成为高中历史不可回避的现实。单纯通过教材的教育,学生很难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与情感渗透。这不仅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更用心去备课,还要把自己对历史情感的体验通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多媒体信息技术无疑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史料再现、影视播放、实地考察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营造适于学生情感渗透的历史氛围,不仅让学生容易接受历史知识的传播,更有利于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渗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师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有深远的影响,从一定程度来说,教师的历史情感态度决定了学生情感教育渗透效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如何来教学,直接关系到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的效果。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国民族的奋起》为例,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外国侵略战争历史资料通过影视重现出来,展现中华民族近代耻辱史与抗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把中国历史资料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网络把英国、日本等国家相关的历史资料对比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屈辱百年的认识,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的情感很容易传递出去,使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情感教育要把中外历史、乡土历史结合起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把历史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目标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世界各民族文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各文明交流与融合中,多元文化影响着各学科的发展,高中历史也不例外。要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渗透,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在现实世界文明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方式,因此把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必须“土洋”结合,把外国历史与乡土历史结合起来,开阔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使之更理性地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我们不仅要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乡土历史,看到湘军与外国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作为湖南地区的学生,他们对湘军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印象,湘军的崛起历史与太平天国运动息息相关,因此其情感教育渗透更容易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看到湘军在近现代史上的贡献,包括湘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表现,也要站在更高的历史层次分析其局限性,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根植于学生的乡土情结,以乡土情感为纽带,摸清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是开展历史情感教育的较好途径,也是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由此不难看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历史、外国历史可以成为学生历史情感教育的切入点,使之更易于接受历史情感熏陶,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目标。

总之,高中历史要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一方面,要把高中历史生活化,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亲近历史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又要把情感教育放在更宏大的历史长河中,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来调动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进而实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孙龙飞.新课程历史高考中的情感教育研究(2007-2012)[D].扬州大学,2013.

背景渗透 篇7

一、挖掘美的故事,唤醒人文情趣

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提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可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中美的那方面展示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数学的美。数学的美,美在难题的简易解法,美在图象的对称、循环,美在数列的规律与谜题。对于身心发展、知识储备并不完善的中职学生来说,数学的学术性令人恐惧且厌烦,尤其答题时一步错,步步错,更是让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由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多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通俗化”授课,把数学学科中学术性较强的部分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充分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历史辉煌成就,再生自信情怀

我国的数学教育历史有着辉煌的成就,历史上许多光辉的数学成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在中职数学的教材里,关于古代数学成就的内容很多,结合相关教学,为学生讲解我国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数学家为数学发展作出极大努力、贡献与牺牲,以此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数学的发展与成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中,阅读空间有很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历史知识,还有一些相关联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作为德育素材都非常好。

三、剖析问题原因,强化自律意识

现阶段学校教育学生要“放飞梦想、发展个性”,但“放飞”不代表“上天”,“个性”也并非“无纪律”。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要面对的是“个性”与“规则”的碰撞。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扬个性,也要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在数学知识中,结果是定义与公式调和的产物,必须在遵循数学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对待学生要从人文角度出发,把冰冷的知识点与温暖的人文理念相融合,给学生带去人性的呼唤。解答数学问题时,经常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与分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以及逻辑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

四、利用数学思想,发展个性品质

数学包含有大量唯物辩证思想。数学的定义与公式,大都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再去解答。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更用于生活的特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逻辑性极强,思维概念也比较抽象。教师要用严谨的数学精神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对待生活也要像对待数学一样一丝不苟的行为习惯。眼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施以正确的引导教育,都是未来的人才。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能否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将影响终生。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人文精神一点一滴地融入数学教育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领略数学的逻辑魅力,体验数学知识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清萍.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教育园地,2010(12).

[2]俞昕.数学教学呼唤“对话”[J].高等数学教与学,2009(1).

背景渗透 篇8

关键词:英语,交际法教学,文化背景

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其教学方式相对而言比较落后, 并且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没有着重培养, 反而更加倾向于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较差。而其它国家的先进教育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其中交际法教学就十分的科学, 它的着重点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主张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在英语交际法实践的过程中, 将对应的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之中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教学方法, 这为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方向。

一、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外来文化信息, 树立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 中文如此, 英语也不能够例外。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最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英语则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文化, 其与汉语相比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 最复杂的部分还是对学生思维方法的灌输, 而不是简单的背单词、背课文。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十分抵触, 觉得很难懂, 很难记。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经历的, 因为英语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使我们很好地开阔自己的视野, 可以使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是对我们的发展和学习十分有利的。这并不是崇洋媚外, 对自身文化的不尊重。相反的, 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正是因为英语的学习具有这些特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 老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 让他们能够很好地认识语言学习, 即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另一种文化, 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全盘否决, 也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全盘接受, 要用辩证的观点学习他们的长处, 抛弃短处。

二、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背景的认识, 正确使用语言

不同的语言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老师除了要介绍简单的语法知识外, 还要对应的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让学生能够十分明确的区分中外文化的差异, 然后才可以正确的使用所学的语言。在国内, 我们在碰到熟人的时候们经常会问:“你要去哪儿?”、”你吃饭了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国外则与我们大不相同, 当我们问别人上面提到的问题时, 别人会觉得我们在窥探隐私, 是不礼貌的。而用我们所学的“How are you ?”或者是“What is the weather today?”则会显得更加礼貌, 更加符合国外的问候习惯。

三、引领学生比较异同,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英语的学习本来就是改变我们对其它文化看法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并根据两者之间的不同来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十分有效地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还能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举两得。我们还可以就此种情况举个例子。如:在西方人看来, 积极踊跃的发言才是强者应该做的事情, 同时也是自身能力的体现。而在我们国家看来这种行为就是在哗众取宠, 是一种自负和自大的表现。君子应该谨言慎行。因此, 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打破大家这种习惯的认识, 鼓励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 开口说英语, 而不是低头写英语。再如:狗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流氓等坏的东西。在“狐朋狗友”、“鸡鸣狗盗”这些成语里就有十分明显的体现。而西方文化则会把狗当做中性词和褒义词来使用, 如:幸运儿 (lucky dog) 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 。所以教师不仅要介绍其中表面的含义, 还要将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内容突出, 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情景创设, 锻炼学生纯正发音

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 而不是死板的、埋在脑海里的一种记忆。在传统的英语学习中, 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流能力, 没有开口说。而是将书面的表达能力作为重点来培养, 这是片面的一种做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课堂的情景再现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十分轻松的氛围内学习到英语知识, 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表演中, 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还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其中, 使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五、总结

总的来说,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将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同时, 要注意在英语的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文化背景, 使学生能够十分准确的应用词语, 最终达到英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效果,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孙瑜, 韩玲.浅谈利用网络用语辅助英语交际法教学[J].网友世界·云教育, 2013, (22) :114-114.

背景渗透 篇9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医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医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医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医学英语教学途径;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单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深入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注释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背景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结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对比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语言输入法: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提供适宜习得的语言输入。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地为完成教学大纲去“赶路”,而是应调整知识结构,采用“阶梯式”教学方案。根据职业医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增加补充阅读材料,选材偏于一般科学和医学知识的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加强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增加词汇量。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差等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因为每次成功对他们都是有力的鼓励和积极的刺激;我们还通过摸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分班、合班上课,利用业余时间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补习基础英语。

教学模式多样法: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宜习得的语言课堂。笔者以一次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Blood pressure”(血压)这节课时,采用学习者活动学习、发现学习和情境学习等多种形式,借助临床内科实验室,通过观看医学课件,组织医学生互量血压等活动来进行。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目的。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3组,每2人有一台血压计,告诉学生在互量血压之后,要回答出本课的几个英语问题,如What is blood pressure (什么是血压) Are the degrees of pressur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the same(循环系统的不同部位血压相同吗) Why is the pressure highest in the large arteries(为什么大动脉血压最高) Which are more remote from the heart,the large arteries or the small ones(大动脉和小动脉哪一个离心脏更远)等。步骤2:通过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实现学生智力活动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互量血压,通过量血压搞清了部分问题。但是其它问题尚待思考。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心理境界,在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想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又组织学生观看《循环系统·血液的流动》系列医学课件,栩栩如生的医学课件,给了学生无穷的“心理力量”。步骤3: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和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分组讨论上述英语问题之后,进行个人自由发言;学生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确定答案之后,让他们再用英语回答,答案就在课文里。在踊跃回答正确答案的心境中,学生主动涉猎不会的单词、句子,用积极的态度扫清语言学习障碍,主动地背诵了课文,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步骤4:教师总结,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适宜习得的交互活动,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条件。①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我们在讲“Talks on medicine in the future”(谈论医学未来)一课时,分别把课文中涉及的8个医学专家及1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分配到9个同学身上,教学手段就是以小品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角色。②合理科学有效地运用视听设备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阅读材料“How Vaccination was Discovered”(牛痘是怎样发现的)讲述了Edward Jenner如何渴望找到治疗天花病的办法,以及牛痘的问世过程。

3 医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指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在医学英语教学阶段,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此做法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4个重要参数为: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流。②适当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③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 ,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 利用医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适当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疾病产生的原因上,亚洲国家的人们普遍认为是身体中的阴阳失调所导致的;传统的墨西哥人认为是身体中的四种基本元素的失调所致,即血(blood) ,黄疸(yellow bile) ,粘液质(phlegm) ,黑疸(black bile) ;美国土著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和自然的不协调所导致,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疾病是机体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所导致,但是还有一部分美国的基督教徒却认为疾病是自己行为疏忽所导致,比如没有定期做礼拜,没有感恩,没有祷告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就会导致医生在和其他的医生和患者交流中的障碍和治疗中的困难。

对跨文化交流中的言谈规约及一些禁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在语言交际中极易产生误解,以至产生敌意。比如“死亡”,是人们忌讳的字眼,所以有许多替代词。英语中常代替“die”的有:pass away,be gone,go west,kick the bucket,汉语中也有逝世、去世、过世、离开人间、驾崩、翘辫子等说法。还有些话题则属于禁忌。如,在美国土著人中,给小孩剃头被认为会给小孩带来疾病和灾难,所以在治疗中他们会坚决拒绝给小孩剃头。涉及性生活的话题,在马来西亚是严禁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谈论女性的身孕,甚至怀孕女性本人也向异性直言此事,而这在中国是不太合适的。

总之,医学英语教学是非常急迫而重要的课题,英语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摘要:医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行为,更是引导学生对英语所牵涉到的整个文化体系进行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教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探索产生语言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演变带来的语言变化,利用文化背景的渗透进行医学英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篇10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现状

1.英语教师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力度不足。虽然教学改革在我国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得以转变。这些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作为英语教学目标,未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他们认为,向学生有效传递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学期学习任务,就是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更忽视了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影响了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与交际水平的提升。

2.英语教师缺乏正确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方法。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以更新,认识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积极传递文化背景知识,但会受到个人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的限制。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中的讲解并非渗透,而是直接的讲解。教师将文化背景知识以故事形式融入到英语课堂中,让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相分离,不利于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交际中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快速进行得体的回应。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会直接受到其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交际错误主要有语言错误与文化错误两种,在语言应用者来看,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可怕得多。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 他们并不太在意外族人在词汇与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反而忌讳文化上的错误,文化的错误会为理解为不礼貌或者冒犯。

2.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掌握英语基础语法。语法, 是英语的框架,也是揭发英语语言组词成句,组句成篇规律的事物。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结构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英语中,连接手段是促进句子逻辑合理与结构完美的东西。像在表达“他最喜欢吃西瓜”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用”I most like to eat watermelon”这类句子,而是利用 “Watermelon is my favorite.”进行表达。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使用者更加重视理性与逻辑思维,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去体会英语语言,减少文化错误,有利于提高其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方法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开发有效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内容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1.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于词汇教学中。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多不同,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平台。有时候,一个英语词汇背后就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让学生在接触新词汇的时候,了解其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作为激发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讲解英语词汇以及其背景文化知识时,将英语与汉语进行对比,促进学生明确英语与母语的不同,引导学生在英语思维的引导下应用英语词汇。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也有较多不同。(1)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并不能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2)一些词汇虽然在表面上看上去是在表达同一种概念,但其意义却完全不同。其三,同样的概念在一种语言中只一两种表达方式,但是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更多表达方式。

英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时代性,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是一个典故,可能是一个神话故事,也可能是一个文学作品。像在讲解“Chemistry”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词汇背后关于炼金术的故事,促进英语教学的趣味化,让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更加深刻。

2.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于语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正确利用语法结构,教师可以在讲解了英语语法的具体功能与结合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句。这时,教师就可以用课堂所讲语法为学生举一些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让课堂例句成为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具有文化内涵的例句更容易为学生关注,可以加深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印象。

上一篇:最近的股市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