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件

2024-08-25

基础部件(精选五篇)

基础部件 篇1

为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推动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

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促进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升级的具体措施, 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步伐, 不断满足各领域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机械基础零部件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 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为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提升基础零部件发展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制订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为2010—2012年。

1. 现状与问题

(1) 现状。机械基础零部件品种规格繁多, 量大面广, 为航空航天、兵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电子通信、轻工纺织等装备提供配套, 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目前, 我国拥有机械基础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8 000多家。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国内市场占有率65%左右, 重大装备配套水平显著提高, 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大户, 紧固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液压元件、齿轮市场销售额居世界第二位, 轴承和模具销售额居世界第三位。

(2) 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 大型成套装备已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然而基础零部件却无法满足主机配套要求, 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对材料、工艺缺乏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实验投入少且分散, 技术基础薄弱, 原创技术和专利产品少, 导致产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 有效行业监管和企业自律缺失,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础零部件产品低价恶性竞争严重;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工艺装备落后。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落后现象长期存在, 工艺基础数据积累不足, 过程控制能力和工艺保证能力不均衡, 制造技术与检测手段落后, 致使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能满足主机配套需求, 严重影响了产品制造水平的提升。

四是新产品进入市场难。检验认证体系不够完备, 新产品缺乏实验验证和应用业绩, 加上用户和主机企业因受责任风险等因素影响, 对使用基础零部件新产品缺乏信心。同时部分用户对新产品质量差的惯性思维, 增加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

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重大装备需求为依托, 以培育专业化企业为载体, 着力加强政府引导, 着力加强政策扶持, 着力加大宣传力度, 着力加大研发投入, 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2)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

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重大装备的需求, 积极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 提高市场配套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 推进第三方产品检验认证制度,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

———创新先导原则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加强行业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结构优化原则

NEWS资讯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重点突破原则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和产品, 加大支持力度, 突破发展瓶颈,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知名品牌, 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3. 目标

通过3年努力, 使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 逐步扭转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 产品技术水平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 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品,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强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着重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 创建若干行业技术服务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4. 重点任务

(1) 围绕重点领域, 突破一批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围绕能源开发、交通运输、新农村建设、新材料制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所需装备, 针对主机配套的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问题, 加强基础工艺研究, 改善生产条件, 加快提升基础零部件质量水平, 不断满足各领域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a.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配套领域。1.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和主轴轴承、齿轮传动装置, 偏航变桨用液压伺服系统与密封系统, 风电塔筒用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 叶片成型模具和电机定、转子零件大型精密冲压模具;大型水力发电机球阀、转轮叶片、接力器密封系统;核电站二级泵轴承、新型核电主泵三级密封装置、高可靠性核电专用紧固件。

b.高档轿车及重载卡车配套领域。轿车三代轮毂和重载卡车二代轮毂轴承单元, 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及其关键零部件,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和变速箱齿形链系统, 汽车发动机用高强度紧固件, 高档轿车覆盖件模具及多工位高精度冲压模具, 汽车超强钢板热压成形模具,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成形模具,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70

装配生产线用气动伺服阀、比例阀和阀岛、定位气缸;制动能量回收型汽车液压混合动力装置。

c.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配套领域。时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载重100吨铁路重载货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轴承、齿轮传动装置、气动元件及系统;船用大功率高速齿轮传动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 海洋工程用超大模数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d.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配套领域。工程机械用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力变矩器、动力换档变速箱、液压电子控制器, 千吨级重型运输车齿轮传动装置, 全断面掘进机主轴轴承、密封件, 大型行走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及驱动桥箱;半喂入水稻收割机静液压驱动装置, 大型拖拉机耕深液压控制系统。

e.冶金矿山设备配套领域。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高速线材轧机、森吉米尔轧机用轴承, 大型轧机设备用伺服装置和系统;煤矿掘进机、采煤机配套用静液压驱动系统、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 水泥立磨机轴承, 液压支架配套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系统。

f.电子专用装备及新兴产业配套领域。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 集成电路精密封装模具, 电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用精密模具, 超高速精密冲压模具;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生物制药设备、医疗器械所需的精密、超精密模具, CT机轴承, 新型化纤设备轴承、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

g.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领域。高档数控机床用大型精密轴承、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轴承, 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 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件、密封件及系统;大型飞机配套的轴承、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复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压控制系统, 航空用钛合金/铝镁合金紧固件。

(2) 加快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 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改变我国基础零部件行业目前存在的低水平制造能力过剩、高水平制造能力不足的局面, 提升产业竞争力。

a.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企业和知名品牌。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 鼓励基础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培育100家有较大规模、专业化水平高、特色鲜明、具有知名品牌产品的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吸引多种资本投向基础零部件行业, 提高企业研发高性能产品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整合要素资源, 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 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

b.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资源, 结合基础零部件企业的特点, 加大对国内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紧固件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 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 加强集聚区铸造、锻造、热处理的集中化生产, 培育一批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省市建设省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建设若干国家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区域性现代制造服务业体系, 提高区域配套服务能力, 完善技术成果共享机制。鼓励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 在集聚区内形成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检测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

(3)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基础零部件标准制修订和宣贯, 促进产品质量达标。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技术应用研究和检测实验条件建设, 搭建面向全行业服务的权威检测实验机构, 促进产学研合作, 扩大品种, 提高质量,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a.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标准贯彻实施。结合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 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用先进标准支撑行业发展。重点支持设计和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制修订, 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化工作和信息平台。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标准宣传贯彻, 组织开展重点产品达标工作, 推动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配合质量监督部门, 做好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质量达标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 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b.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企业工艺装备水平。重点支持关键基础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 加强基础研究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 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 减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 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等落后工艺和装备;鼓励将技术改造资金优先用于检测实验条件建设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c.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现有资源, 形成一批行业检测实验平台, 开展基础零部件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材料性能检验, 为提高基础零部件质量提供先进的检测实验条件和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整合集聚优势资源, 在中小企业集聚区形成公共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将检测实验能力向社会开放。

5. 保障措施

(1) 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协调。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机械基础零部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全社会对基础零部件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产业优势, 研究制定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标准体系, 探索建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认证认可制度, 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研究开展机械基础零部件“专、精、特”企业认定工作, 制定高端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推广目录, 结合现有产业政策以及研发创新奖励政策, 着力营造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引导制造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3) 加大技术进步投入, 促进产业快速提升。加大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 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研发领域,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 加强基础科技开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衔接, 着重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结合“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研究开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 推动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作为专项主机装备的评价指标。

《机械基础》第三章 轴系零部件 篇2

第三章 轴系零部件

一、教 案

【教学要求】

1、了解轴的分类、结构和用途;

2、掌握轴上零件轴向固定与周向固定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3、了解转轴上常见的工艺结构;

4、了解键连接的功用和分类;

5、熟悉键连接、销连接的结构与分类;

6、了解各种键与销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7、了解轴承的结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轴承的安装、密封和润滑;

8、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及应用。【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轴向和周向固定,掌握其目的和常用的方法,了解轴的分类、结构和用途;了解轴承的结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轴承的安装、密封和润滑;熟悉键连接的结构与分类。【学习概要】

1、轴的用途和分类。

2、转轴的结构。

3、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与周向固定。

4、熟悉键连接、销连接的结构与分类。

5、了解轴承的结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轴承的安装、密封和润滑。

6、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轴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轴上零件轴向固定与周向固定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2、了解轴的分类、结构和用途

《机械基础》教案

4、结构工艺性——轴的结构形式应便于加工、便于轴上零件的装配和便于使用维修,并且能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有关轴的工艺结构应注意问题:

    

轴的结构和形状应便于加工、装配和维修。

阶梯轴的直径应该是中间大,两端小,以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端、轴颈与轴肩(或轴环)的过渡部位应有倒角或过渡圆角,并应尽可能使倒角大小一致和圆角半径相同,以便于加工。

轴上需要切制螺纹或进行磨削时,应有螺纹退刀槽或砂轮越程槽。

当轴上有两个以上键槽时,槽宽应尽可能统一,并布置在同一直线上,以利加工。

【小结 】

1.轴的用途和分类。2.转轴的结构要求。

3.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与周向固定。4.轴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基础》教案

 键长L根据轮毂长度按标准查取(比轮毂长度短5~10mm)

C、普通平键的标记:

键型

键宽×键长

标准号 例:键16100 GB/T 1096-2003 表示键宽为16mm,键长为100mm的A型普通平键。(2)导向平键和滑键

特点:轮毂可在轴上沿轴向移动时可选用导向平键和滑键。 比普通平键长

 紧定螺钉固定在键槽中  键与轮毂槽采用间隙配合  键上设有起键螺孔

滑键

特点:轮毂可在轴上沿轴向移动。

 滑键固定在轮毂上  轮毂带动滑键作轴向移动  键长不受滑动距离限制

2、半圆键连接

 工作面为键的两侧面,有较好的对中性  可在轴上键槽中摆动以适应轮毂上键槽斜度  适用于锥形轴与轮毂的连接

 键槽对轴的强度削弱较大,只适用于轻载连接

3、花键连接

《机械基础》教案

第三节 轴承

【教学重难点】

1、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的结构、类型、特性、代号级应用;

2、滚动轴承的选用原则。【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以预习为主,辅助教师对知识点讲解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目的。【教学内容】

一、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结构

滚动体形状

滚动体保持架

2、滚动轴承的类型 

调心球轴承 

调心滚子轴承 

推力调心滚子轴承 

圆锥滚子轴承 

双列深沟球轴承 

推力球轴承 

深沟球轴承 

角接触球轴承 

推力圆柱滚子轴承

内圈内圈 保持架 外圈 滚动体 外圈

《机械基础》教案

圆柱滚子轴承

3、滚动轴承的代号(1)基本代号 表示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和尺寸。

轴承类型代号

尺寸系列代号

内径代号 轴承类型代号

尺寸系列代号:

由两位数字组成,前一位数字为宽(高)度系列代号,后一位数字为直径系列代号。

宽(高)度系列代号:表示内、外径相同而宽(高)度不同的轴承系列。

宽度系列示 直径系列代号:表示内径相同而具有不同外径的轴承系列。

对于向心轴承用宽度系列代号,代号有8、0、1、2、3、4、5和6,宽度尺寸依次递增;对于推力轴承用高度系列代号,代号有7、9、1和2,高度尺寸依次递增。

直径系列代号有7、8、9、0、1、2、3、4和5,其外径尺寸按序由小到大排列。

《机械基础》教案

脂润滑 

油润滑 

固体润滑

密封目的:防止灰尘、水份、杂质等侵入轴承和阻止润滑剂的流失。

二、滑动轴承

1、滑动轴承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 径向滑动轴承(承受径向载荷)

 止推滑动轴承(承受轴向载荷)

 径向止推滑动轴承(承受径向载荷和轴线载荷)

优点:运转平稳可靠,径向尺寸小,承载能力大,抗冲击能力强,能获得很高的旋转精度,可实现液体润滑以及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由轴承座、轴瓦和轴套组成。

2、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常用材料 失效形式: 磨损 胶合 疲劳脱落

腐蚀

要求轴瓦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较好的减摩性,耐磨性和抗胶合性,良好的跑合性。常用材料:铸铁 小结 :

1.轴承的功用及分类。

2.滚动轴承的结构组成。3.滚动轴承的代号。4.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5.滚动轴承的密封。

6.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特点及润滑。7.轴瓦的结构。铜合金

轴承合金

非金属材料

基础部件 篇3

我公司研制的MLS4531A立磨适用于粉磨水泥生料, 其基础部件的安装是立磨安装的第一步, 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磨机的平稳运行。并且基础部件由于要埋入混凝土中, 一旦出现重大问题极不易纠正, 可能导致炸掉基础的恶性后果。一些使用MLS4531A立磨的工厂在做基础时曾出现过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弥补, 有些问题遗留祸患至今。本文在对众多应用MLS4531A立磨企业大量调研、回访及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了MLS4531A立磨基础部件在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1 MLS4531A立磨总体结构及基础土建设计要求

该立磨结构见图1。三个张紧液压缸拉住压力框架三个角对三个磨辊统一加载, 压力框架在磨辊的上方。基础块既是磨机的支承又是磨机的配重。

立磨的基础安装一是指构成基础的混凝土部分, 二是指埋入混凝土中的结构件。该类型立磨加载位置较高, 要求埋入地下的混凝土的质量最少是设备质量的4倍, 这样才可以保证设备的稳定性。混凝土浇注主要分三次进行, 由土建设计师完成。基础部结构见图2。

当立磨买卖合同签订生效后, 由买方提供水泥生产线布置图、主电动机及主减速器外形图 (如果买方自行采购) 。卖方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进行磨机的图纸设计, 并将磨机的总图和基础图提供给买方及其指定的生产线设计院, 由设计院完成土建图纸的设计工作。我方提供的磨机基础图共有4张, 分别为动静载荷分布图、一次灌浆地脚箱预留孔及加挂钢筋束孔位置平面布置图等。

土建设计师在设计立磨基础时应考虑如下几点:

1) 设备基础与周边环境要求有一个缓冲层, 保证设备振动不影响周围其他设备。缓冲层在基础底部厚度大约为100~200mm、周围约50mm。可用鹅卵石、橡胶块、塑料块等物料填充。如果地坑的土质松散, 可先做50mm混凝土层。减速器润滑站不要放在基础上。

2) 基础既要有足够的承载力, 还要在磨机长期运行时不会散。因此, 在基础中要有钢筋网格, 特别是一次灌浆层内, 应由一次灌浆层的底部延伸到二次灌浆层内。曾有几台立磨基础的一次灌浆层内只有混凝土没有钢筋网格的情况, 导致了立磨在运行中出现很大的震动。

3) 一次灌浆地脚箱预留孔及加挂钢筋束孔位置平面布置见图3。

在一次灌浆层内布置钢筋束, 钢筋束由一次灌浆层底部延伸出来, 并与相邻钢筋网格焊上。图中Φ50mm、Φ235mm孔的尺寸位置是结构件中孔的尺寸位置。在这些位置孔处预埋钢筋束, 钢筋根数按能在孔中穿入量来布置。图中在A范围内在一次灌浆层内底部引出竖钢筋, 间距为500 mm×500mm, 层间距为500mm;在二次灌浆层内竖钢筋网间距为150mm×200mm, 层间距为300mm。钢筋直径建议Φ16mm。

2 基础部件的安装

在安装基础部件前, 施工单位首先要详细阅读立磨安装说明书;按照部件清单验收基础部件的规格和数量;对有关的图纸认真理解。

MLS4531A立磨的基础部件包括:减速器底座、基础框架、架体支座、主电动机基座、液压缸支座和架体。

2.1 基础的一次灌浆

按照设计院的土建施工图和MLS4531A立磨基础图进行基础的第一次灌浆。MLS4531A立磨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块, 在灌浆前要编织钢筋网格并安放钢筋束。一次灌浆后要检查灌浆层表面是否有预留10个深610mm直径Φ650mm地脚螺栓箱孔、24个□400mm水泥平台、钢筋束、钢筋网格、插筋。检查□400mm水泥平台的水平度。该水泥平台高于一次灌浆平面40mm, 用于测水平, 也可用钢板代替。

2.2 减速器底座、基础框架及架体支座的安装

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好基础安装过程中的关键点是保证设备运转的前提, 而且其中的几个关键点决定了设备安装的成败以及将来设备是否可以平稳运行。主要有如下五点: (1) 减速器底座、电动机基座的找平及找正; (2) 以减速器地脚螺栓把合孔为基准在减速器底座上画出减速器的中心, 也是磨机的中心, 做出硬标记; (3) 减速器底座的中心与油缸支座中心是否一致; (4) 三个油缸支座的中点连线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其中心点是否和磨机的中心重合; (5) 三个张紧杆架的中点连线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其中心点是否和磨机的中心重合。

待基础部件和架体焊接后, 加挂钢筋束编织好钢筋网格, 浇筑混凝土。

首先安装减速器底座。减速器底座承受减速器、磨盘和磨辊的垂直重力。该底座的找正是整个立磨安装的关键。而液压缸支座、主电动机基座和下架体的找正都是以它为基准的。安装前首先要用平尺和用水准仪测量检查底座上表面的平面度。然后以底座上表面的孔为准, 画出纵向中心线, 再用分规画出横向中心线。它们的交点就是立磨安装的中心。安装时保证其中心点是三个液压缸支座连线的中心点。基础框架、架体支座及减速器底座安装前, 所有参考点 (如磨机中心) 均已确定, 参考点由现场工程师确认, 并与地基方案图相一致。地基混凝土一次灌浆表面应进行清理, 例如将露出平面妨碍安装的加强钢筋切断, 留200~300mm长。将基础框架、减速器底座下面的支撑工字钢垫及垫片先放在一次灌浆上平面的指定位置并将地脚螺栓和地脚螺栓箱一并放入一次灌浆的预留孔内, 找正位置并灌浆。支承工字钢的水平度和标准高度均可用水平仪等进行测量。

将散装发运的减速器底座和基础框架的连接板用螺栓把合后, 再一次调整和垫平减速器底座, 并把地脚螺栓拧紧。而后, 用粉笔或油漆在减速器底座上做出测量标记, 用水准仪测量。立磨的安装, 对减速器底座的水平度要求很高, 检测点不少于22点, 任何两点高差不得大于0.1mm, 如超出此偏差, 则用垫片调整。首先, 测量减速器底座上的四角, 如有较大偏差, 则在工字钢处调整, 如果四角的点均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即测量上平面内的其他测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减速器底座上表面用十字线标记磨机的中心, 记录张紧液压缸的下铰接点到减速器中心的距离。

基础框架、架体支座放入地基内后, 在基础框架上的60个直径为Φ230mm的孔上, 加挂钢筋束, 并与一次灌浆层预留的钢筋搭接焊接上, 搭接长度为100mm。结合一次灌浆层的钢筋网格编织数层水平钢筋网格, 网格间距150mm×150mm, 碰到上述结构件时, 就近将几根弯曲从孔中穿过, 其余折弯焊到结构件上。所有钢筋遇到结构件均割断折弯留100mm焊在结构件上。所有钢筋的搭接点都用电焊焊接上。

上述工作完成后, 依照有关的安装图, 将减速器底座与基础框架焊牢。将架体支座与基础框架焊牢。焊接后, 不应有扭曲现象, 并将减速器底座再次测量并调平, 如发现由焊接引起的扭曲等不良现象时, 应采取表面磨光的方法补救, 最大允差为0.2mm/m。

2.3 基础的二次灌浆

当减速器底座、基础框架、油缸支座及架体支座均安装并调整好后, 即可对这些构件进行二次灌浆。根据图纸设计要求, 注意二次灌浆只是在减速器底座内部的灌浆, 混凝土从减速器上面中心灌浆口灌入减速器底座内。浇筑平面应低于架体支座上平面不小于200mm, 混凝土必须充分振实。

2.4 电动机基座的安装

电动机基座是整件发运到现场的。首先清理一次灌浆的混凝土表面, 用与基础框架相同的方法放入地脚螺栓箱 (必须保证图纸要求的位置) 、地脚螺栓以及所需要的工字钢垫和垫片;其次放入电动机基座, 并将其轴向位置、高度、中心线用适当的仪器调整准确 (相对于减速器底座) , 进而将其焊在减速器底座上, 焊后磨平焊缝。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复查主电动机地脚螺栓孔中心到减速器底座中心的距离, 如有偏差及时纠正。再有要保证主电动机底座的纵向中心线和标高。然后在50个Φ50mm孔上加挂钢筋束, 垂直伸向基础中。水平网格碰到电动机基座时, 将几根弯曲从孔中穿过, 其余焊到结构件上。安装时必须满足表1要求。

2.5 架体的安装

在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 用液压螺母对地脚螺栓加压, 精调它们之间的跨距和高差。在达到要求后再将架体组对到架体支座上。首先核查架体直径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如果运输中产生变形应先修正好。调整架体的位置。首先以磨机减速器的中心为基准使架体中心调正, 这一工作可利用测试铅锤。架体中心相对于减速器中心的最大允差为0.5mm (特别注意三个张紧杆架与架体中心的中心线相互夹角均等于120°) 。

架体的各部分要事先进行组对, 筒体1和筒体2、筒体3和筒体4、筒体5和筒体6在把合板处用螺栓把合, 然后对筒体进行方位调整并定位点焊。绝热底座应先进行整体组对焊接。再整体吊运到已安装好的基础框架及架体支座上, 依照图纸要求的方法放置好。并对架体进行方位调整并定位点焊。将热风口、进料口、排渣口等按照图纸要求组对好。经检验确认无误, 方可进行架体和架体支座的焊接。

结合二次灌浆层的钢筋网格编织多层水平钢筋网格, 网格间距150mm×150mm, 碰到上述结构件时, 有孔时将几根弯曲从孔中穿过, 其余割断折弯焊到结构件上。

2.6 基础的三次灌浆

基础部件 篇4

机电产品再制造是统筹考虑产品部件全寿命周期的系统工程[1]。再制造技术是绿色制造技术的重要分支,对重型机床实施再制造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最佳“绿色制造”模式。重型机床再制造的核心是基础部件的再制造,评价基础部件的可再制造性是进行再制造的前提。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提出了多种综合评价模型。张勇等[2]、劳兆利[3]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确定评价影响因素权重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减小权重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Rank等[4]提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相对有效性。Saaty[5]在AHP法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分析法(ANP),ANP法考虑评价指标之间的影响,通过求解超矩阵(Super Matrix)解决非独立层次结构问题。朱祖平等[6]、张中昱[7]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得到的综合评价样本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使评价系统拥有自学习能力并且克服了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冯冬青等[8]、郭晓婷等[9]采用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针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克服了BP算法易陷入局部收敛的缺点。

综合已有的文献可看出,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未考虑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网络分析法虽然考虑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但是超矩阵计算量过大。因此,本文利用指标间相关性法(CRITIC)求解部分权重,考虑了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且计算较为简便。数据包络法等诸多模型评价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学公式法相结合,计算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初始评价值。在建立传统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基础上,利用传统评价模型得到的评价数据构建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相对于使用单一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GA)优化的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宏观优化性能,有效避免BP算法易陷入局部收敛的缺陷,提高了收敛速度。利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阈值进行优化,再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精确求解,从而使BP神经网络收敛到全局最小值,提高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

1 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1.1 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

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建立全面、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利用评价指标值量化数学模型得到基础部件各个二级评价指标值,结合初始评价指标值采用组合赋权法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初始指标评价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值。

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具有质量大、完整性好的特点,对基础部件实施具有资源节约特点的再制造具有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型机床再制造主要针对床身、工作台、立柱、横梁、顶梁等质量较大的基础部件。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机床再制造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的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技术性、经济性等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和若干个二级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权重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进行计算。改进熵权法和改进AHP法组合求解得到组合权重1,指标间相关性法和改进AHP法组合求解得到组合权重2,综合两个组合权重得到评价指标综合权重。

评价指标值量化数学模型用于求解评价对象二级评价指标值。结合各二级评价指标的特点,本文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学公式法计算二级评价指标值。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评语集和评语集向量对评价指标值进行计算。选取评语集向量为WE=(1,0.8,0.6,0.4,0.2)T,评语集为{很好,好,较好,一般,差}。统计各个评价对象在各个评价指标上的评语集频数得到矩阵A,A中元素aij表示评价对象在评价指标i上评语集j的频数;计算隶属度矩阵B,B中元素,bij为评价对象在评价指标i上评语集j的比重,且有

式中,m为评定专家人数。

则采用模糊综合平均法求出的二级评价指标值为BWE。在评价指标中,技术性、环境性和服役性能评价指标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

数学公式法针对的是能够通过数学公式直接求解的评价指标。经济性评价指标值、资源性评价指标值和服役时间评价指标值采用数学公式法直接求得。以再制造成本和服役时间评价指标值计算为例,再制造成本评价指标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C1rem为基础部件再制造成本;C1new为新基础部件成本。

当再制造机床成本小于新机床成本时,该项评价指标值为节约的成本与新机床成本的比值,当机床成本小于新机床成本时,再制造失去经济价值,该项评价指标值为0。再制造服役时间评价指标值计算公式为

由m名专家评定,第i名专家评定某再制造基础部件剩余寿命为S1seri,评定再制造机床下一生命周期为S1lifei。

以一台正在进行再制造的INGERS OLL重型龙门铣床的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为例,通过上述评价指标值量化数学模型得到的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数据如表1所示,各评价数据均已归一化。

1.2 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BP神经网络构建

以传统的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得到的若干评价数据为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重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由于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就具有很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因此隐含层选择一层,输入层为基础部件各个二级评价指标值,输出层为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值。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为了提高收敛速度,BP神经网络训练函数选为trainlm函数。选取40组基础部件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数据为训练样本,10组基础部件的评价数据为预测样本,分别测试不同隐含层节点数平均预测误差。不同隐含层节点数的对应BP神经网络的平均预测误差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当隐含层节点数为20时,预测误差较低,因此BP神经网络模型隐含层节点数设为20。

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2.1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原理

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模拟固体退火过程的全局搜索算法[10]。模拟退火算法将优化对象目标函数用系统能量函数表示,通过模拟物体退火冷却至最低能量状态来达到全局搜索最优解的目的。选择一个初始状态xi代入退火算子并计算xi的能量函数值f(xi),利用状态发生函数产生新状态xj并且计算新状态能量函数值f(xj)。若f(xj)≤f(xi),则接受状态xj;若f(xj)>f(xi),则以概率γ判断是否接受状态xj。γ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当前迭代温度;k为比例因子。

设ξ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范围为[0,1]的随机数,当γ>ξ时,状态xj为新的状态,否则状态仍为xi。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适应性和全局搜索能力的概率搜索算法[11]。遗传算法能够自适应地控制搜索过程以求得最优解。在遗传算法中,个体或当前近似解被编码为染色体,染色体以二进制字符串表示,多个染色体个体构成进行寻优的种群。每一代个体将被计算出其适应度值,适应度较高的个体被选择进行变异和交叉的概率更高,交叉变异后产生新的种群,如此往复直到满足结束条件得到最优个体[12]。

适应度函数决定个体被选中的概率,个体适应度越高被选中的概率越大。一般采用预测输出与期望输出的绝对值之和作为个体适应度值,适应度函数为

式中,k′为比例因子;n为输出层网络节点数;yi和oi分别为网络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

遗传算法有选择操作、交叉操作和变异操作三个基本操作[13]。

(1)选择操作。遗传算法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作为优良个体遗传给下一代。选择方法选用轮盘赌法,个体被选择的概率为

式中,N为种群规模。

(2)交叉操作。交叉操作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两个基因Xk1和Xk2,分别在其染色体上第j位进行交叉操作,具体如下:

其中,r为[0,1]之间的随机数。

(3)变异操作。变异操作是以一定的概率改变种群中个体某些基因值,第i个个体的第j个基因Xij以概率Pv变异,变异规则如下:

式中,Xmax、Xmin分别为基因Xij的上下界;r1、r2为[0,1]之间的随机数;s为当前迭代次数;smax为最大进化次数。

2.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原理

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来预测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其算法步骤如图5所示。

(1)初始化BP神经网络。根据输入输出要求确定输入输出节点数和网络层数,确定最大训练次数、训练精度等,确定隐含层节点数和初始网络权值、阈值。

(2)初始化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参数。确定编码长度、种群大小、最大迭代次数和初始温度。

(3)模拟退火遗传算法迭代计算。进行染色体编码,计算个体适应度,选择适应度较大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和退火计算,优化种群个体,并且再次计算适应度,判断是否满足结束条件,迭代直至得到最优网络权值、阈值。

(4)利用最优网络权值、阈值训练BP神经网络,直到满足训练终止条件。

(5)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值预测,并且计算预测样本误差。

3 实验分析

在MATLAB R2012a环境下,利用传统的重型机床再制造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得到若干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数据,以其作为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并研究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设置BP神经网络初始化参数如下:学习率为0.3,最大训练次数为2000,最大训练精度为10-20。设置遗传算法初始化参数如下:种群规模为50,遗传代数为100,交叉概率为0.1,变异概率为0.02,基因编码位数为20+2+16×20+20=362。二级指标评价值综合各个指标权重得到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值;以二级指标评价值为输入,神经网络预测输出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预测值,综合评价值和预测值的偏差即为预测误差。设置模拟退火算法初始化参数如下:初始温度为500。以40组样本数据为训练样本,10组数据为预测样本,对三种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预测样本为输入,分别对三种网络进行5次训练和预测,得到每组预测样本在三种神经网络下对应的预测误差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判断,相对于标准BP神经网络和单独由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经过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种群在迭代过程中,不同代数对应的均方误差变化如图7所示。由图7可以看出,当种群代数超过80时,种群迭代均方误差趋于稳定,随着种群迭代次数的增加,均方误差不会明显降低,因此采用最大迭代次数为100的合理性得到验证。

以一台重型卧式车床的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为例,该机床如图8所示。采用评价指标值量化数学模型求解出各基础部件二级评价指标值。以基础部件二级评价指标值为输入,利用SGA优化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来对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进行预测分析。BP神经网络进行3次预测取平均值,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评价指标值量化数学模型中的评语集和评语集向量,确定不同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值对应的可再制造等级如表3所示。一般认为可再制造性等级为Ⅰ级和Ⅱ级的基础部件适合进行再制造。由预测结果知,该机床床身、工作台、尾座和主轴箱可再制造性为Ⅰ级,具有很好的可再造性。刀架和中心架可再制造性为Ⅱ级,具有较好的可再制造性。

4 结语

相对于传统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具有高效、便捷等优点,因此建立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传统评价模型的延伸与补充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采用了梯度下降法,所以BP神经网络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从而影响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本文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初始权值、阈值进行优化,以提高神经网络的全局搜索能力,避免出现局部最优解。实验分析表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以一台重型卧式车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为例,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预测出各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值,并确定出基础部件可再造性等级。

摘要:为了利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成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提高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以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经典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为样本数据,建立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寻找更优初始网络权值、阈值,以提高收敛速度和避免局部收敛。以一台机床基础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为例,验证了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

基础部件 篇5

二○一○年十月十一日

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机械基础零部件 (主要指:轴承、齿轮、模具、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紧固件等) 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 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为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提升基础零部件发展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制订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为2010年~2012年。

一、现状与问题

(一) 现状

机械基础零部件品种规格繁多, 量大面广, 为航空航天、兵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电子通信、轻工纺织等装备提供配套, 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目前, 我国拥有机械基础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8000多家。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国内市场占有率65%左右, 重大装备配套水平显著提高, 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大户, 紧固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液压元件、齿轮市场销售额居世界第二位, 轴承和模具销售额居世界第三位。

(二)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 大型成套装备已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然而基础零部件却无法满足主机配套要求, 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对材料、工艺缺乏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实验投入少且分散, 技术基础薄弱, 原创技术和专利产品少, 导致产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 有效行业监管和企业自律缺失,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础零部件产品低价恶性竞争严重;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工艺装备落后。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落后现象长期存在, 工艺基础数据积累不足, 过程控制能力和工艺保证能力不均衡, 制造技术与检测手段落后, 致使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能满足主机配套需求, 严重影响了产品制造水平的提升。

四是新产品进入市场难。检验认证体系不够完备, 新产品缺乏实验验证和应用业绩, 加上用户和主机企业因受责任风险等因素影响, 对使用基础零部件新产品缺乏信心。同时部分用户对新产品质量差的惯性思维, 增加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重大装备需求为依托, 以培育专业化企业为载体, 着力加强政府引导, 着力加强政策扶持, 着力加大宣传力度, 着力加大研发投入, 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

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重大装备的需求, 积极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 提高市场配套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 推进第三方产品检验认证制度,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

——创新先导原则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加强行业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结构优化原则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重点突破原则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和产品, 加大支持力度, 突破发展瓶颈,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知名品牌, 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目标

通过3年努力, 使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 逐步扭转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 产品技术水平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 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品,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强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着重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 创建若干行业技术服务平台,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 围绕重点领域, 突破一批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

围绕能源开发、交通运输、新农村建设、新材料制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所需装备, 针对主机配套的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问题, 加强基础工艺研究, 改善生产条件, 加快提升基础零部件质量水平, 不断满足各领域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1.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配套领域

1.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和主轴轴承、齿轮传动装置, 偏航变桨用液压伺服系统与密封系统, 风电塔筒用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 叶片成型模具和电机定、转子零件大型精密冲压模具;大型水力发电机球阀、转轮叶片、接力器密封系统;核电站二级泵轴承、新型核电主泵三级密封装置、高可靠性核电专用紧固件。

2.高档轿车及重载卡车配套领域

轿车三代轮毂和重载卡车二代轮毂轴承单元, 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及其关键零部件,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和变速箱齿形链系统, 汽车发动机用高强度紧固件, 高档轿车覆盖件模具及多工位高精度冲压模具, 汽车超强钢板热压成形模具,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成形模具,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配生产线用气动伺服阀、比例阀和阀岛、定位气缸;制动能量回收型汽车液压混合动力装置。

3.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配套领域

时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载重100吨铁路重载货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轴承、齿轮传动装置、气动元件及系统;船用大功率高速齿轮传动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 海洋工程用超大模数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4.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配套领域

工程机械用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力变矩器、动力换挡变速箱、液压电子控制器, 千吨级重型运输车齿轮传动装置, 全断面掘进机主轴轴承、密封件, 大型行走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及驱动桥箱;半喂入水稻收割机静液压驱动装置 (HST) , 大型拖拉机耕深液压控制系统。

5.冶金矿山设备配套领域

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高速线材轧机、森吉米尔轧机用轴承, 大型轧机设备用伺服装置和系统;煤矿掘进机、采煤机配套用静液压驱动系统、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 水泥立磨机轴承, 液压支架配套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系统。

6.电子专用装备及新兴产业配套领域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 集成电路精密封装模具, 电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用精密模具, 超高速精密冲压模具;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生物制药设备、医疗器械所需的精密、超精密模具, CT机轴承, 新型化纤设备轴承、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

7.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领域

高档数控机床用大型精密轴承、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轴承, 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 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件、密封件及系统;大型飞机配套的轴承、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复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压控制系统, 航空用钛合金/铝镁合金紧固件。

(二) 加快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 增强企业竞争力

积极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改变我国基础零部件行业目前存在的低水平制造能力过剩、高水平制造能力不足的局面, 提升产业竞争力。

1.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企业和知名品牌

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 鼓励基础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培育100家有较大规模、专业化水平高、特色鲜明、具有知名品牌产品的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吸引多种资本投向基础零部件行业, 提高企业研发高性能产品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整合要素资源, 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 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

2.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依托现有资源, 结合基础零部件企业的特点, 加大对国内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紧固件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 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 加强集聚区铸造、锻造、热处理的集中化生产, 培育一批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省市建设省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建设若干国家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区域性现代制造服务业体系, 提高区域配套服务能力, 完善技术成果共享机制。鼓励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 在集聚区内形成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检测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

(三)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基础零部件标准制修订和宣贯, 促进产品质量达标。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技术应用研究和检测实验条件建设, 搭建面向全行业服务的权威检测实验机构, 促进产学研合作, 扩大品种, 提高质量,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1.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标准贯彻实施

结合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 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用先进标准支撑行业发展。重点支持设计和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制修订, 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化工作和信息平台。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标准宣传贯彻, 组织开展重点产品达标工作, 推动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配合质量监督部门, 做好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质量达标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 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企业工艺装备水平

重点支持关键基础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 加强基础研究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 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 减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 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等落后工艺和装备;鼓励将技术改造资金优先用于检测实验条件建设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现有资源, 形成一批行业检测实验平台, 开展基础零部件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材料性能检验, 为提高基础零部件质量提供先进的检测实验条件和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整合集聚优势资源, 在中小企业集聚区形成公共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将检测实验能力向社会开放。

五、保障措施

(一) 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协调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机械基础零部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全社会对基础零部件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产业优势, 研究制定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标准体系, 探索建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认证认可制度, 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研究开展机械基础零部件“专、精、特”企业认定工作, 制定高端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推广目录, 结合现有产业政策以及研发创新奖励政策, 着力营造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引导制造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三) 加大技术进步投入, 促进产业快速提升

加大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 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 (技术) 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研发领域,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 加强基础科技开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衔接, 着重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结合“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研究开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 推动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作为专项主机装备的评价指标。

(五) 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凝聚行业力量, 反映行业诉求;加强行业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 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制定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 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机械基础零部件行业市场;开展“质量兴业”等促进行业质量进步的活动, 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基础部件】相关文章:

部件失效05-03

核心部件05-23

通用部件05-31

相关部件06-09

部件模型07-23

典型部件07-26

汉字部件08-11

旋转部件08-12

电子部件08-18

新闻部件化05-17

上一篇:信息选择策略下一篇:楼宇智能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