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

2024-08-29

青年马克思主义(精选十篇)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1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1.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的优秀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十分关注, 认真贯彻实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是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 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领域一直都是我们同西方敌对势力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何抵挡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大攻势, 应对意识形态的复杂局面,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3. 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 夺取政权不容易, 要想掌握好政权并长期的执掌好政权更加的不易, 祖国的未来在青年, 党的希望也在青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基础工程。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1.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而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也要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实追随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只有青年学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进而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信念牢记在心。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正确认识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的,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也一定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一定有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抱负。而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就应把实现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统一起来, 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 坚定青年学生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以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培养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青年学生只有做到真学、真懂,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做到真信、真用。要让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就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前提。青年学生经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 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明白这两种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得出的, 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 可以使青年学生利用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培养青年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经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 使青年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一名社会英才, 就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肩负起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的深切期望。我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时代的发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训可使青年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 青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结合中国国情, 利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来指导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 培养青年学生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一向提出要从实践中走出来, 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 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经过了很多次实践才得出的真理, 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是由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学校期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 走到基层去, 深入了解国情, 锻炼自己的能力, 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回到学校后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 才能更好地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英明的领导, 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真正的强大、富强。

三结束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其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认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各项工作, 不走形式、不空谈, 切实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位, 认真实干,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摘要:“少年强, 则国强。”青年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兴衰, 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应成为培养青年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代青年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2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此次青马班结业典礼上交流我的毕业论文,我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浅析大学生考研热潮》,希望我的见解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为自己镀一层金,让自己走出校园以后一路顺利,对于现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而且比较稳定。但是,现在的考研热潮正在愈演愈炼,我认为有三个理由导致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第一,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而且大学生明显是供大于求,这就使得毕业后存在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减缓这种压力,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第二,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的公司,有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只能努力考研来取得高学历的毕业证。第三,是为了完成自己或者父母的愿望而去考研,没有具体的目标,一切等到考研以后再想。不论怎么说,大学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出路,使自己以后可以轻松的面对现实生活。

究竟应不应该考研需要适情况而定。首先,要考虑自己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有些人想平凡的度过四年后找一份平凡的工作,而有些人满腔的壮志豪情想要毕业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是学历越高就会越有前途。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现在的社会中,学历与就业率是成反比关系的。所以,权衡之下,三年的青春时期和一个毕业证书究竟孰轻孰重呢?

最后,需要考虑考研可以对我们的能力产生多大的影响。高学历要有对应的高能力,学历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如果确定自己有能力在三年的读研时间中让自己的各个方面得到长远的提高,那么这样就是值得的。反之则是在虚度年华。

我们现在的大学本质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但因为有些盲目而随大流的人的做法,大学教育已经偏离了它原本的轨道,而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现在就连中学都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实行新课改,想要把中学变为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素质教育。而我们大学生又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现实需要的是有相应实力的高学历人才,只有这样全面的人才才会走的更远。所以,面对考研我们要客观的看清现实本质,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当代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75-03

一、青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自小成长在素有忧国忧民、躬行实践优良遗风的湖湘大地上,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着青年毛泽东从书斋求学走向现实斗争,一步步地完成了他的思想转变,最后趋归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曾说过,“凡吾思想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湖湘学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们认为,人生现实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理想和实践的统一。受此影响,毛泽东价值观中的实践特征是“实践至善”。要至善,必实践。要实践,必深入社会。

再美好的人生理想,再动听的主义学说,如果不去实践,或者无法实践,在青年毛泽东这里是必然要被抛弃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是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青年毛泽东面对异彩纷呈的各种主义、学说,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因此,毛泽东实践了一大批救国图强的武装斗争,湖南自治运动和驱张运动强调的是“人民自治”,反对谭延恺的“湘人治湘”主张的是“湘人自治”,但这些运动都失败了。

实践的失败,事实的教训,使他认识到紧靠和平的群众运动,是不可能使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自动让出手中的权力的。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分析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具有探索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重要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为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结合,并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第三,在实践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对外受帝国主义的操纵,没有民族独立;对内受反动势力的压迫,没有民主权利,处于这样重重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必须拿起枪杆子,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地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舍此别无他途。“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的方针。毛泽东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反复强调:“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他提出的主张、方法和政策,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符合的,并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他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多次强调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这里,他既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比理论更为基础的东西,他经常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在他看来,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学了理论以后,他并不像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一样用“本本”来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无限丰富的实践,相反,他以自己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够自觉地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显示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又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作用的积极体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反复实践进行比较和总结,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治政实践、治国安邦思维的经验总结。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并对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承担历史使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抓住当代青年这个关键的成长成才阶段,因势利导,积极灌输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成果,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提高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水平,加深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的重要契机,具有树立当代青年崇高追求、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当代青年,必须走出书斋,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首先,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做到不偏“左”,也不偏“右”。

其次,培养具有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当代青年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正能量升华。是当代青年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完美体现。

再次,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成才,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努力奋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境界和时代使命。

五、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青年的途径

1.党组织与团中央的培养

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当代青年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接受科学理论的感召和指导,努力做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思想的开路先锋。夯实基础,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出一条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团中央作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承担培养以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2008年6月,团中央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对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指导意义。《纲要》指出,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2.高校积极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途径,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播和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责任。高校要积极以创新的思维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使大学生应从各自所学的专业出发,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还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3.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做“智本家”和“奉献者”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求当代青年能做“智本家”,努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1年暑假期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成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关于无锡打造低碳生态城的调研”,团队围绕“低碳行千里,环保进万家”的主题,以切实提升基层广大民众低碳环保意识,促使民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构建无锡建设低碳生态城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目标,充分运用新媒体力量,还引入新浪微博大屏幕直播,大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调研、下乡和走访活动。解决了部分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问题。

加强社会志愿活动,二是要求当代青年做“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仅2003年6月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报名参加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中就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17人、本科生251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投身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们表示,要向老一辈西部创业者学习,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里立.青年毛泽东趋归马克思主义的路径探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钱永祥.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培养[J].青年探索,1991,(5).

[3]杨勇,张军.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实现的塑造[J].改革与开放,2012,(6).

如何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篇4

一、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二、当前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现状

从高校角度来看, 当前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对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工作流于形式, 对大学生党员的选拔和培养不够严格,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在理论武装和具体实践的努力还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在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的大潮中,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 他们往往迷失方向, 特别是青年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自制力较差等特点, 使他们极易受到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

由此可看出, 高校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缺乏足够认识, 大学生这一充满活力朝气的青年群体又有易受误导的倾向, 二者互不配补的局面着实令人有些担忧。2007年五月共青团中央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团组织启动, 同年底又印发了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据团中央最近文件显示, 从目前开展反馈的情况来看, 初效显著。

三、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而这种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青年, 特别是广大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 他们既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面宽, 又有大胆的创新精神的潜力和敢于挑战现实的勇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 善于发现青年, 大力培养青年, 放手使用青年人才, 使他们各显其能, 竞展才华。”因此, 毫无疑问,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要靠他们来完成。

高校作为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既负有对青年学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神圣职责, 又具有教育体系完备、教育内容系统、教育手段齐备、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 义不容辞地要肩负起造就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重任。高校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神圣的政治任务来抓, 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组织措施上, 高校都要重视关注, 从而为培养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近年来,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问题, 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 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渠道, 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攻击我国社会主义, 污蔑马克思主义。同时, 他们把这种政治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转向了广大青年 (这是由上述青年的特点决定的) , 特别是大学生,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 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 从而达到让他们崇尚资本主义而摈弃社会主义的目的。 (从近期西方国家就西藏“3·14”事件、达赖《告全球华人的呼吁书》等引发的将政治与北京奥运会挂钩、阻碍圣火传递等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点。)

因此, 面对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的严重挑战, 以及国内的一些不利因素,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 必须充分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 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

四、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综上所述, 在高校中应如何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校要大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国内外形势复杂、思想多元化的情况下, 为抵制错误观念的侵蚀, 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青年大学生有着天然的思想激进性和跳跃性, 他们对待新旧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但又往往偏颇。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培养, 要富于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 、亲和性和阶段性。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喜闻乐见、平易近人、贴近生活的方式来交流 (不是“纯教导”) 。

比如, 在充分发挥“两课” (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以长江大学05级人才培养计划为例, 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作用时, 一方面要加强任课师资队伍建设, 力求“少而精、高水平”, 使稍显枯躁的理论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还要与学生工作、党校、学生工厂实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形成一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网络,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等的研究和讨论。此外, 还可以通过“小组互动”或“大学生讲坛”形式, 定期进行交流学习,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心”和“声”的“较量”中碰撞出思辨的火花。拥有了这种思辨的能力, 学生也就学会了思考,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样,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以长江大学为例, 我校开展的“万人创百星”活动、“大学生讲坛 (分中文和英文) ”、“想唱就唱”周末卡拉OK大赛和“学·思·行”自由讨论会等活动, 参与人数众多, 学生反响强烈, 已形成多个活动品牌, 在全校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股“拒绝平庸, 追求卓越”的“赶、学、比、超”学风,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人文素养。

信念的坚定源自于理论上的坚定。青年人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有所作为, 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列宁也曾说过, 许多知识分子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共产主义主要是从他们的专业知识开始的,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真理性上与各种科学学科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科学的真理性、专业的逻辑性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征服力。因此, 从各自专业和学科出发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人, 更容易产生理想信念的萌芽。

的确,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 才能在关键时刻, 把握住方向, 保持信仰和立场的坚定, 提高分清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 也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 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普遍是从“两课”得到的, 因此如前所述, 必须破除以往单纯的“教—学”模式, 转为“互动+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要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注意吸收学科间的交叉, 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该指出, 理论上的提高是真正的提高, 理论上的成熟是根本的成熟。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 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

当然, 除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外, 还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这一点也相当重要。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思想道德境界理所当然应该要高一些, 特别对大学生党员来说, 这更是基本的要求。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 也直接决定了其日后到底能否有大作为, 能否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大贡献, 这也是衡量其是否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此外, 青年大学生还应自觉加强对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 (尤其是广大理工科学生) , 特别是在当代不少大学生越来越对所谓的娱乐明星、低级粗俗的影视节目大加崇拜和模仿的趋势下, 显得更有必要。因为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应是富于激情活力的“四个新一代” (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青年, 更应是具有高度综合素质、德才兼备的扎实稳重青年。必须强调指出, 我们培养的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绝不是狂热盲目的“追星族”。

以长江大学为例, 我校团委开展的“学生干部提高培训班”早于2006年10月就已全面正式启动, 培训班按照认知规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分层的目的在于更好操作培养、更贴合实际, 并不是说谁如何高级了、谁比谁更高级, 因为所有的学生干部都远非高级, 不管属于哪个层次, 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学生干部提高培训班坚持“学习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群众中有威信”的总体培训指导思想, 旨在通过“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充足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培养一批“学习好、能力强、威信高”的优秀学生干部, 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 建立有效机制, 积极慎重地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为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巩固我党未来的执政地位, 我们必须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应该说, 在要求入党和已经入党的大学生中, 绝大多数综合素质较高, 但同时应看到,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素质还是从思想修养上来说, 相当一部分要求入党和已经在组织上入党的大学生, 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他们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 理解还不够透彻, 这就要求他们继续加强学习, 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 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

因此, 高校党建工作要建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作为考核评估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选拔、发展要严格把关, 还要重视党校培训, 帮助广大要求入党的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还要指出的是, 高校开展的工作到底有没有实效, 除了高校认真负责的引导外, 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青年大学生能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是不是在积极地配合相关工作。只有大学生真正起到核心主导作用, 才能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长江大学电信学院为例, 其党建工作的特点表现在细节上, 开展的党员 (含预备) “帮扶结对子”、楼层服务小组、公寓查寝等一系列活动, 无不是在要求学生党员自觉在实践中履行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作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吸收, 在名额允许的条件下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 通过班委、院团委、院支部负责人三层“过滤”, 把好质量关;在发展阶段, 更要巨细考察, 全面衡量;吸纳为预备党员后, 要综合近两年来的平时表现, 严格最后程序, 不合格的坚决延迟转正时间。多年实践证明, 通过这一系列“身边的事”的细节训练, 广大学生党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成长较快。

4. 大学生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成才的最好课堂。要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仅要努力做到上述几项, 还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 实践有助于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原理、观点和方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深刻领悟, 活学活用。此外, 实践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面对问题, 自己独立思考, 并亲身解决。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实践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原因。

通过实践, 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学习成果, 检验世界观。这样, 我们许多处于“象牙塔”深处的青年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这个“大课堂”, 组织大学生体验各种实践活动, 这里我们提倡“三亲三所”的行动指南, 即亲手干、亲眼看、亲耳听, 让他们全身心地接触现实, 产生所见、所闻、所感, 从而在思想上提早步入社会。关于大学生投身实践的途径有很多。

比如, (1) 可以进行社会参观考察或调查, 深入到社会基层, 了解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全国很多高校普遍开展的“三下乡”活动, 每年暑假、寒假进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活动, 都是很好的方式。 (2) 可以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从事一些公益活动, 比如加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3) 可以组织到当地或省内外企业、工厂参观学习, 了解他们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理念, 从中自觉掌握管理方面的部分理论等。

但同时我们也要指出, 当前诸如此类的活动有很多还拘泥于形式, 部分高校重视不够, 学生积极性不高, 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认真对待、扎实落实是前提。

事实也一再证明, 通过“实践”这个法宝, 我们完全能够把青年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逐步培养成懂得中国国情、具有坚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比较成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摘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对广大青年进行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理所应当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 同时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 加强和改进培养模式, 使这一战略性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现状,重要性,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379-380.

[2]邱奕福.在大学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若干思考.集美大学报 (社会哲学科学版) , 2002.9.

[3]王建生.试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6.

[4]赵志军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科学, 2002, (11) .

[5]陈建民.高校要着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

[6]王仲文.浅论人文素养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7, (11) .

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 篇5

通过在假期中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明白到了,作为当代中国新鲜血液新鲜力量,我们应当自动沿袭老一辈的优秀传统,肩负起伟大的重任,积累许多优良品德,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的优良作风,也坚持奋斗的优良作风,锻炼自身的品德,同时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当代青少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重任,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针对大学生开展党建培训,对大学生进行高层次的人生导航,引导着大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改进形式与方法,增强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将有利于大学生更明确自身的目标,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使自己拥有了前进的动力。

当代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时期,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我们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学校就开展青年马克思培训,目的就在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具有着它的科学性,而中国共产党也具有着它的先进性,它的先进性,根本是由于它遵循神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青年马克思培训的目的是: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时间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知识青年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6

正是在“青马工程”的大力推动下,全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但“青马工程”这一政策背后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或许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全国高校再次勃兴的深层原因。

6月14日,星期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小李起了个大早,简单吃过早饭,他便带着一摞复习资料来到了自习室。因为两天后的一场期末考试,来自习室上自习的同学明显地多了起来。

但小李身上带的并不是数学资料,而是一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再过几天,迎接他的不仅有一场期末考试,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一次理论学习讨论会。

“所以,要抓紧时间复习一下”,小李说,“要不然拿什么去参加讨论会呀!”

高校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第二春”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像小李这样经常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讨论的理科生显然并非个例。

“虽然现在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像这样的同学为数不少,而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最近两年,是我们社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两年,无论在会员数量还是社团影响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记者在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以北京大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例:2001年夏,研究会刚刚成立时正式会员只有几十位,其中大多数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比例也很低。而截至今年夏天,研究会的正式会员已经达到了183人,会员的专业分布涵盖了全校文理科10多个专业,学历范围也扩大到本硕,博各个层次,会员中的党员比例超过了60%。当然,这一数据并没有包括那些末在我们研究会里正式注册,但却经常参加我们所组织的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同学。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现任会长王凛然告诉记者,“在北大,这种。非正式会员’的数量并不在少数。”

谈到加入“青马研”(“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简称,下同——编者注)时的情景,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小王仍然记忆犹新“以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感兴趣,但后来我认识了一位来自陕西的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社会热点,甚至就一些问题进行辩论。我发现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一件事情分析得十分透彻,很是佩服,后来便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青马研的活动,成了“青马研”的一名会员。

除了在本校的大发展,北京大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还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了’北大清华人大三校博士生论坛 定期组织三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就青年学生们所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宣讲。

“在上个世纪”五·四运动前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大曾经历过两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发展,大传播的阶段。那时候,在北大校园里随处可以见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国家发展的场面。”王凛然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正试图恢复北大在上个世纪的那种心忧天下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良传统,从现在社团的发展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在北京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季雨看來,全国高校学生中的这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潮还将持续。“我身边所接触到的一些同学,不仅是一些大学生骨干,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同学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其它专业甚至是理科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她说。

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在各地高校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2007年5月,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以来,团中央、全国学联专门组建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对大学生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至今已举办两期,为全国各地190多所高校培育学生骨干400多人。

全国各省市及各高校团委也纷纷筹措资金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和各级,各类的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宣讲以及各类实践调研活动也在全国高校火热展开。

以浙江大学为例,为了落实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该校将2008年确定为“学生骨干培养年”,颁布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实施办法》,还在校团委的主持下成立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的会员们则成立了野外考察团,深入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及时到来的“青马工程”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

2007年5月15日,在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仪式上,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春华这样表述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早在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团中央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负责人王凛然认为: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以前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常会发现些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日常工作就是讲讲理论,读读报纸,没有吸引力。

在这种种的误解背后 其实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的忽视与淡漠。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2005年初发表的《青年学生马克思

主义信仰状况调研报告》认为,当代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我们的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对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等五所高校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时他们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回答有25.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23.1%的学生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在分析问卷时,我们发现文科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状况显然要好于理科生。文科生回答此题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

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学习,仍然有众多青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視的问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少杰认为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把其中的骨干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宣传,可以引导和教育更多的青少年成长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08级研究生小单一直是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他认为,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培训,正好可以弥补近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教育和培养上的历史欠账,是一场“及时雨”。

勃兴的背后

在“青马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全国高校的勃兴似乎是理所当然。

但王凛然却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是真正的勃兴。”他说,“骨干会员的增加和社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才是。

的确,与其他的课外兴趣活动社团不同,高校理论社团的发展必须要“真学,真信”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许多时候,理论社团不仅有理论的学习研讨,还有专题的实践调研活动,这个时候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而要克服困难靠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原理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杨哲吴曾经是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负责人。今年春天,他以笔试和面试成绩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但临近毕业时他却主动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申请到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基层单位工作。对此,杨哲昊解释道:“人各有志吧,北京的工作条件很优越,但我觉得到了基层或许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一些事情,重庆的舞台也不一定就比北京小。

相较于“青马工程”的政策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或许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全国高校再次勃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孔卫涛,也曾经是北京大学“青马研”的一名会员。两年前从北大毕业以后,他进入甘肃省委政策理论研究室工作。他认为青年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学习非常必要:在北大‘青马研’的那段经历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里与大家一起参加理论学习实践调研,我觉得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也更加清楚了。我现在刚好在从事政策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那些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他说。

而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河南大学马列主义研究部的袁庆濮教授认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近几年来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是促使当代青年掀起新一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及新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思考,让广大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他说。

北大“青马研”的负责人王凛然也认为,正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全国高校重新焕发了活力。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7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本人就对指导其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作了系统归纳。晚年时, 马克思对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也进行了多次科学的总结, 对于像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种否定、歪曲他们思想的一系列社会思潮进行了抨击、回应和批判。当然在同一时代中, 列宁及马恩的学生等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 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在实践上, 苏联因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为了第一个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 不仅把关于马克思主义丰富翔实的实践资料留给世界, 同时更深切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探析, 因此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潮一直不减。国内的研究学者还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例如, 复旦大学侧重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南京大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侧重于科学社会主义史的研究, 武汉大学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探究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背景, 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程, 总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 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历史过程, 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尤其是在发展中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开拓创新的路径。因此,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清晰明确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到列宁时期, 再到如今全世界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创新与延续, 全部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当然如果要把发展史分为不同的阶段单独抽取出来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例如不同国家的发展史、特殊发展规律、不同的专题等。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体系严谨完整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因后果, 阐明从马恩思想的起源和创立之初直到“中特”等重要思想出现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根本地把握和深刻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生规律。而像类似其他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展情况和特点的研究, 包括关于特定领域或在专门问题中发展的历史, 都归纳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对于现阶段青年学生的需要来讲, 学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首先要着重了解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体系脉络, 并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研读。

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 所以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从根源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和基本规律, 为后来者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支撑。只有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才不会损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坚持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是离不开强调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完备又严整的科学体系, 同时把实现人类世界真正自由和解放视为理想和目标。所以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心环节就是按照原著本身的重点和内容, 如实地尊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而做出科学地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自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史和政治经济学史三者的机械叠加, 而应该通过把这三者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的、整体的、历史的研究。

3.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抽象和教条的理论绝不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的科学。他是人们通过基于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并结合实际的变化自觉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因此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和飞跃。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都产生过巨大争议, 然而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的两次飞跃都说明, 只有把马克思理论置于历史条件中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真正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髓与意义。

4. 不断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其在他国发展的成果

“马恩列斯毛”等伟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上的贡献是无法计算、不可斗量的。纵观历史, 无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还是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都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时代的强音, 这些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生长点。但是只通过研究其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研究其在世界更多国家的发展变化, 毕竟马克思是“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虽然之前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是要学习了解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的方向, 而世界上那些默默无闻、持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哪怕是小众的、支流的, 他们的那些思想至少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而不论他们是否真正代表着马克思主义。

四、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时间长河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创立那天起, 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正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思想精髓, 才能创立出独立于世的思想学说和科学理论。而列宁的创新在于, 他不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获得成功, 更可贵的在于带领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相结合, 从而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也因此取得胜利, 中国从此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 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和曲折历程的归纳总结,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题,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此翻开新篇章。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和发扬, 指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中国梦”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程正是对其发展史的充分论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信仰和一切的理论基础。从建党开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在党内被确立了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且必须坚信,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路发展历程的成功,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样, 正是因为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党的事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才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就, 才使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得到切合实际的理论。党的十八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则更加振奋鼓舞, 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我们青年学生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我国发展历程, 不断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不断砥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摘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使其对该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系到青年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内涵和研究原则三方面的准确领悟, 能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及精髓的理解更加深刻, 对加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8

一、延安时期革命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可靠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我国的革命青年逐渐接触马克思主义,也正是从此时起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用于实践。 但是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其理论内容带有浓厚的西方风格,如果运用其指导中国革命,较易脱离实际。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提则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形态和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就针对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的问题和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说明,他认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才能改变上述现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一提出得到了许多人的高度重视,从而也顺利在中国得到传播。 其次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青年政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受大革命失败的影响下对革命知识分子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张闻天深刻总结了对革命青年的政策, 提到国家应给予这些特殊人群一定的优惠的待遇并保证他们能获得文艺、科教的机会,也由此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排斥革命知识分子到团结的正确政策的转变,为党的理论传播做出贡献。

二、延安时期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1.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延安时期的革命青年基本上都为抗日战争中的积极分子,虽然他们在延安的生活较为艰苦,但更多地接受到党的关怀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尤其革命青年对共产党倡导的政治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烈认同和接受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和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直接促进作用。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在奔赴延安之前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群人有极高的热情,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更没有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而达到延安后革命分子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事各项学术研究。延安革命青年经过系统学习后更加了解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成为推动马列主义大众化的中流砥柱。

2.具有重实践的思想观念。 延安时期的革命青年对实践十分重视,尤其在面对抗日战争需求,大部分革命青年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革命青年深入社会基层,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尤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就有一批革命青年要求参加实践。 如高原、柳青到陇东等地,艾青、塞克前往南泥湾部队,陈学昭深入农村和丁玲下基层等[1]87。 1943年陈云在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提出要走进农村参加实践, 逐渐深入群众中,对这一提议延安各界革命青年表示赞同。 之后他们付诸行动,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积极参加生产活动,经短期培训后部分革命青年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革命青年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贴近群众,也改造了自己,最重要是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为宣传党的理论和革命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 在社会中革命青年一直扮演着传播文化知识和政治决策中的“ 良心”等举足轻重的双重社会角色,所以革命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政治、学术不同层面的社会功能。 尤其随着日益亚种的民族危机, 日渐凸显革命青年分子的政治功能, 他们不仅积极投入抗日救亡中, 而走进书斋用理论知识武装自身, 通过参与政治贡献力量。 科举入伍、治国平天下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是天经地义的正途,革命青年也存在“ 以天下为己任”和救世精神的使命感。尤其延安时期外界各种危机刺激革命分子对是政治感知变得更加强化和敏感化, 因而空前地高涨参政意识和政治热情,这些革命青年通过学术探究直接进入政府参政议政,为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2]4。

三、延安时期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1.以学校教育活动为基本依托 。 党中央在延安学习运动热潮中广泛地开展对革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其学习马列知识,对革命青年分子和爱国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军事、政治、思想及组织的各种业务训练和教育。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延安在抗战时期建造了许多高级学府,如鲁迅艺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自然科学院、陕北大学、中央党校等。 延安地区大学的建设都服务于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一方面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及军事技术能力的各种教育都是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因而就筹建了党群式和抗大式学校。 另一方面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同样是为了有效推进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根据地,那么战争中产生的民食和军用问题就不能得以解决,也由此得知延安高等大学还要服务于边区,要发展医药卫生,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各种专业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中、西方革命史、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等内容,基本山都是针对革命青年,在于用更多的知识理论培养人才。 当时国家领导人也为该学院出过书和授过课,上述窑洞大学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将领,指挥员及带领群众战斗的各级干部都有,为当时人才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3]56。

2.利用报刊、文艺活动等方式等加强传播力度。 当时教育革命青年和党员干部的重要手段都借助刊物、报纸和广播电台,利用上述条件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在“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思想指导下, 这些刊物、报纸及广播电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传播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重点向当时社会反映陕甘宁边区抗战及建设并高度赞扬人民群众伟大革命实践,长期以往在革命青年中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思想传播途径。党中央于延安时期创建和恢复的报刊有《 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 红色中华报》、《 边区群众报》 等, 宣传马克思主义还采用了幽默讽刺、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的墙报或大字报的形式。党在延安时期出版的刊物主要有《 中国青年》、《 中国文化》、《 解放》、《 共产党人》等都成为很好的宣传工具。 其中《 解放日报》 于1942年4月11日刊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明确强调了党报的组织性、党性、群众性及战斗性等原则,通过对党报的整风加强了对党报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报的宣传作用,逐渐成为党的喉舌。 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新闻事业的高度繁荣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使其面向全国更大范围的革命青年,为其巨大的政治热情和行动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重大原则问题,他指出文艺创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深入群众,提高文艺创作的生命力,不仅让群众在文艺形式的潜移默化中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例如小说《 李有才版话》、《 小二黑结婚》、歌曲 《 南泥湾》 、《 黄河大合唱》 及戏剧《 逼上梁山》 、《 白毛女》 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都个性鲜明,内容通俗易懂,在革命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许多地方还开展以快板、秧歌剧等文艺宣传活动普及革命青年难以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这些文艺作品以艺术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走出了通过文艺宣传为载体的马克思传播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马列著作的翻译十分重视,他多次提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热情鼓励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志要准确翻译马列内容。党中央到延安后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成立了马列学院,并在学院内部下设了经典著作翻译部门,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员有系统有计划的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编译部成立后首先就把《 马恩丛书》定为翻译任务,后期又编译了《 列宁选集》,从1938年—1942年集中翻译了数十部马克思恩格斯的优秀经典著作。 除此之外,中央军委还组织了部分熟知外文的工作人员成立了编译处, 目的在于翻译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 延安时期除了有效提高了翻译水平,受翻译影响的出版业在该阶段也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如延安解放出版社除了印刷出版党中央的机关报刊外,还统一出版当时翻译的马列著作,出版了《 共产党宣言》、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等,同时还出版了如《 什么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史》、《 斯大林选集》 等马列主义译著。 总的来说,延安时期的编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对共产党的理论武装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跟随着这些译本的出版得到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革命青年的欢迎。

总之,伟大的事业需要新一代接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青年及相关工作的重视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保证,更是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的重要经验,也要求后代的我们以延安精神为强大动力,自觉服务国家,不懈进取,创作无悔青春。

摘要:延安时期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13年时间,其中包括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东渡黄河和前往华北等内容。当时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承对目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9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在高校里面临的尴尬局面。首先,青年大学生在主观思想上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相比起专业教育课程,学生明显地把思政课当成了副科。诚然,从社会评价标准来看,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就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次,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一成不变,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甚至对于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都是导致同学们普遍对高校思政课不太感兴趣的原因。

应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建设方面还应加强步伐。第一,要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第二,思政课要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空洞过的说教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化方式。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变换,过多的传统说教和理论灌输只会引起青年人反感。

2 主题班会及党团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催化剂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部门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主题班会及党团活动一般都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的。

(1)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确立班会的主题,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来确立班会主题,也可以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来确定。另外,主题班会还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班级凝聚力,缓解同学们的误解和矛盾。

(2)党团活动是指以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主要是指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开展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学生活动。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上进,对新鲜事物天生好奇,有很多的精力和能量需要释放。党团活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一般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履行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往往很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意识也较强。但对于党团活动的主题,辅导员(学生支部书记)要认真审查和引导,才不会使党团活动偏离教育的目的。

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都是青年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起到的教育作用并不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由于它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路课单纯的理论灌输具有更强的教育隐蔽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寓教于乐中思想得到净化,理论水平得以提升,由此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 社会实践是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有效方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56页)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入社会,了解国情,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在实践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青年大学生很少接触过社会,单纯地像一张白纸,对于世情、国情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网络等媒介。青年大学生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承担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1)社会实践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认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好基础。大学生对于社会是好奇和渴望的,在社会实践后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觉得出对社会的认知。这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我,确立定位,而不是活在自己假想的理想园中。

(2)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愿望。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在义务从事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在汶川地震、奥运会开幕式或者亚运会开幕式中,处处可见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很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公益事业,甚至放弃高薪工作机会到偏僻的农村去支教。

(3)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互相促进。专业技术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运用,社会实践一方面印证专业理论,另一方面也推进理论的发展创新。

(4)社会实践也可积累一定的生活资本,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可否认,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中赚取的报酬缓解生活压力,减轻父母的重担。

4 媒体媒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比如电视、报刊、广播、手机短信息、网络等,是现代社会受众最广、传播信息最快、容量最大、影响面最宽的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网络、校园广播、院报等媒介都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效载体。网络应充分利用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校园广播、院报等媒介都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效载体。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无疑是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比如红色版块,讲述革命故事;或者热点评述版块,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予以分析;又或者交流园区,对青年人疑惑不解的问题予以解答,交流。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E-MAIL等与青年学生交流沟通。校园广播和院报等校方把握宣传舆论导向的阵地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从大学生的视觉出发,进行相关思考和探索,对于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可读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媒体媒介也会传播消极的、甚至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如何甄别这些信息,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青年人自身擦亮眼睛,同时也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2]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6(4).

[3]梁英.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4]段鸣骅,郑晓云.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5).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青年马克思主义 篇10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

一、《新青年》杂志创刊的历史环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2亿两,还开放了多处商埠口岸。《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国内环境方面,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的统治,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但仍然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仍然处于黑暗的深渊。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肆抓捕革命党人,企图重新回到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再次陷入了迷茫之中。此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再次对中国革命的历程进行了总结,他们意识到,他们为之奋斗数十年的民主共和政体,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实现,根源在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民主意识。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陈独秀的认识显然更为深刻。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他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流亡期间,他对国内的革命斗争形势进行了总结,意识到中国仅仅依靠军事斗争是无法彻底取得革命胜利的,必须唤醒沉睡中的人民群众,让他们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陈独秀认为,开启国民思想的最好方式就是创办刊物,介绍先进的思想文化。于是在1915年夏天,陈独秀毅然从日本回国,在上海着手创办刊物。他先是在同乡汪孟邹的介绍之下,联系了上海群益书社的陈子寿、陈子沛兄弟,在他们的支持下,《青年杂志》在1915年9月15日正式创刊,由陈独秀担任主编,每月发行1期,发行量为1000份。陈独秀指出,《青年杂志》的创刊宗旨在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1]2。在回复读者的来信中,陈独秀进一步论述了《青年杂志》创办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显然,陈独秀是希望通过《青年杂志》的思想宣传,达到改造国民思想的目的。第二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10月,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社会主义民主革命胜利的曙光,他们感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对于革命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自此之后,《新青年》开始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核心阵地。

二、五四时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

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启蒙刊物,《新青年》第一次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新青年》作为中国本土最早、最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五四运动的前期,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十分新鲜的事物,当时只有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才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而正是这部分人,充当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他们积极撰写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并通过《新青年》刊登出来,让中国本土的人民群众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8年10月,李大钊将其撰写的两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性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公开发表在《新青年》第5卷第5期上,由此拉开了《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序幕[2]63。从此,《新青年》从过去宣传民主思想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据统计,自1918年10月到1926年《新青年》杂志休刊,《新青年》一共刊登了200多篇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李达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撰写的各类文章,《新青年》真可谓当时马克思主义宣传最为重要的载体[3]58。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新青年》所刊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介绍。主要是刊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撰写的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第二类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介绍。俄国是第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十分注重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介绍,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第三类是俄国以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世界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基于“研究各国无产阶级运动之过去与现在,使中国有所借鉴”的目的,《新青年》除了关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外,也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比如《新青年》刊登了《法国“劳动总联合会”会章》、《英国帝国主义之崩坏与世界革命》、《西欧农民运动的前途》等文章,让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其他国家社会革命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第四类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展开论战的文章。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当时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中以胡适、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为代表,进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4]113。为了正本清源,让中国人民群众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新青年》刊登了《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讨论无政府主义》等文章,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坚决的斗争,有利于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2.《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作为基础,《新青年》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读者,这些读者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开展中国化实践活动。《新青年》也将反映、指导他们的中国化实践活动作为重要任务,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19年,《新青年》刊登文章《长沙社会面面观》,这是一篇详细描述长沙各个行业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实践调查文章,一经刊登,就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让各个行业的劳苦大众意识到自己被剥削、被压榨的现实。此后,《新青年》先后刊登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南京劳动状况》、《香港罢工纪略》、《唐山劳动状况》等多篇反映中国工人现实生活状况的实践性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计艰辛的现实,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这为促进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舆论与群众基础。《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还亲自深入社会革命实践活动之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比如1920年4月,时任《新青年》杂志主编的陈独秀就亲自参加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成立大会,并发表了名为《劳动者彻底觉悟》的演讲,让广大的工人阶级意识到他们在社会中不可缺失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青年》后来也刊登了该篇演讲稿,当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典范。更为重要的是,《新青年》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组织首先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实际上意味着《新青年》编辑部已经成为我国共产党组织最早的“大本营”之一,也正是在此时,《新青年》开始成为我国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专门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正是依靠《新青年》这个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才有力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实现了组织上的发展壮大。

三、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

上一篇:女性哲学下一篇:顶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