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2024-07-28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精选七篇)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篇1

一、数学交流的意义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能力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 这种交流能力是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 因此它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是, 传统课堂往往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 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是老师或课本编写者的思想观点, 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 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并导致能力培养的速度缓慢.

在新的数学教学观指导下,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 为此应懂得如何开发学生的思想和疑问, 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揭露出来, 以使它们成为进一步思考和加工、讨论和完善、提炼和概括的对象,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教师与学生交流

人们的灵魂深处总有这样的观念:只有学生向老师学习, 而没有老师向学生学习的道理, 否则这个老师就不合格了.显然新的数学教学观下,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 教师应当努力了解学生, 而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使是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 (当然, 复述不是背诵) , 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 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 看到他的思路、推理过程, 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这不但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诊断和评价,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数学调控能力.另外, 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没有想到的高明的思想方法,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向学生学习.所以, 教学过程中, 教师真正发扬教学民主, 诚心诚意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 虚心地向学生学习, 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

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向学生学习的机会.例如, 为了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 可以给出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也可以作“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训练.事实上, 即使是常规的问题, 学生在解答时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过程.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总是带着他平时对这一知识的已有理解开始的, 尽管其中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有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况的任务.比如, 老师在某一单元相关教学开始前, 采取让学生写一份作业, 把他们所知道的与这一单元相关的东西都写出来的办法来了解学生的已有观念.

在了解了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有关概念的情况后, 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例如, 针对上面关于“圆”的不同回答,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逐个出示, 让学生判断他们的正确性, 并说明理由.由于有了前面的调查, 教师对学生在哪些地方会产生错误以及哪些学生会产生错误已经心中有数, 因此教学会显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诊断会更加准确, 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更加恰当, 对学生所进行的帮助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哪些学生需要给予什么性质的帮助) .

当然, 了解学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 我们应当十分明确地认识到, 想尽办法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当把它看成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人认识事物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普遍看法是怎样的, 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一知半解或错误的观念, 但正是学生的错误可以引导教师去发现使学生学习的契机.

三、学生自主交流

学生学会自学, 关键是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产生一些很好的思维火花, 这些思想非常有用, 但转瞬即逝, 如果不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 它们便留不下什么痕迹.只有当我们说出或记录下来, 并进一步思考, 才能使这些思想逐渐变得清晰明确, 保持在脑子里, 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思想经常是从书本上或教师的口中传递给学生的, 学生自己的思考被教师替代了.显然, 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知识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因此就不可能被保持下来.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 其中, 反思又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真谛的最好方法, 如果能把它表达或记录下来, 效果会更加明显.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更利于检验、修正和完善.

教学中, 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例如,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写出今天学到的东西和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措施, 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及时向学生澄清模糊的理解.这也给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 判断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 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写的东西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教师备课 (如开始时应作怎样的回顾或提问, 应该选择怎样的作业题等) 、设计复习问题以及找出那些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等都是非常有用的.另外, 更加重要的是, 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的总结, 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学习结果自我负责的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承担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让学生写数学学习日记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又一个方法.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成功, 可以记录下自己在找到解题方法时的兴奋或遇到某一解题思想无法实施时的苦恼.这种记录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再回顾这些日记, 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 这对于学生看清自己过去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3]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对初中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研究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视频案例分析

1.引言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将焦点聚焦于课堂教学,但很多中学数学老师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仍采取满堂讲、满堂问或任务分配型等方式实现数学字符的全盘托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大大挫伤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视频案例分析研究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

笔者从我市多所中学取得相关资料,经过与校领导协商交谈,参加学校开展的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每次研究内容做详细记录。再抽取七年级和八年级其中两个班,对其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拍摄并制作成视频录像。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中,班级人数分别是42人和45人,两个班级学生总体成绩在年级为中等水平。七年级的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八年级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两三年教龄的年轻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分式的乘除”(七年级上)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八年级下),均为新授课。

3.研究方法与步骤

教学视频作为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研究者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有比较全面、直观的认知,并获得整体性分析理解,有效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与老师交流、听课,课堂教学拍摄,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步:实录,实录包括录入教师和学生在整节课堂中的所有教学语言或教学活动,并记下每个课堂活动相应的时间;

第三步:对课堂的互动方式进行记录,包括学生的情绪和参与度;

第四步:分析统计得出课堂互动的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对策。

4.研究结果

4.1课堂上互动类型单一

通过视频录像,笔者不难发现,与八年级学生相比,七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活跃。教师在进行“分式的乘除”部分内容讲解时,先对公式概念进行分析,再总结公式巧记小技巧,要求学生集体读公式小技巧两遍,学生跟读热情高。其次,教师进行例题演示,通过光标导入相关题目,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进行分式乘除计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走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教师个别提问学生,对计算正确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而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并在班上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光标导入正确答案。教师要求学生核对答案,将错题抄在错题集上。由此可见,七年级学生虽然参与比较积极,但课堂互动的形式相对单一,基本就是答题和读公式。

4.2课堂互动范围小

视频录像显示,八年级的课堂互动比较欠缺。年轻教师在进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部分内容讲解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或者有的学生理解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举例说明,教师讲解完成,鼓励学生举手说出不明白的地方,再加以讲解。而愿意举手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采取抽检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即在屏幕上导入相关的巩固练习题,抽选几个学生现场做题。抽中的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抽中的学生無所事事,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开始说话、搞小动作甚至睡觉。学生完成做题,教室核对答案,并逐题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师检查每道题班级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抽取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再进行分析讲解。由此可知,教师虽然设置了互动环节,比如提问或现场做题,但这种互动只是实现了教师与班级少数学生的互动,并未实现师生之间大范围的互动,更缺少生生互动。

5.结语

通过对视频录像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增设适量的课堂小互动。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5分钟左右的课堂导入,导入不仅意味着要将新课导入课堂,还意味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转移到课堂中。因此,导入一定要新颖、独特,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突出,切忌全盘托出。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者,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获得帮助。

总之,只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获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艳春.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3-25.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篇3

一、“对话”教学在课堂上的实践

(一) 创设恰当的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对“对话”的渴望

情境一:课前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 从中截取4张猫追老鼠的图片。

问题:如果老鼠逃跑时改变了方向, 而猫仍然按原来的方向进行追赶, 那么猫能追上老鼠吗?

情境二:请一个同学上来推两次桌子, 第一次是水平推, 第二次是向下推, 两次推完以后, 请这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两次推桌子的体会。

设计意图:这两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向量的必要性, 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二) 设计针对性问题, 启动师生“对话”

内容1:向量的概念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问题2:请问生活中有没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向量和数量的区别,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向量的特点, 并自行概括出向量的概念。

(板书) 向量概念的定义。

(三) 通过向量表示方法的探索, 开展生生“对话”

内容2:向量的表示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量怎么表示呢?由于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所以我们要找一个图形能把这两个要素都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画看。

设计意图:给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表示的过程中, 激发认知冲突, 最后统一肯定向量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最好。

问题1:向量的模是数量还是向量?

问题2:向量的模能比较大小吗?向量能比较大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跟数量的区别, 并加深学生对向量的表示方法和模的理解。

(四) 在“对话”中寻求概念的生成

内容3:零向量、单位向量的概念

问题1:向量的模可以是负的吗?

问题2:向量的模可以等于零吗?

教师:当一个向量的模等于零时, 我们称这个向量为零向量。

(板书) 零向量——模为0的向量, 记作。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让学生不会感觉新的概念很突然, 而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板书)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师:我们知道在实数集中0和1是两个比较特殊的数, 类似地, 在向量中除了零向量这个特殊向量之外, 还有一个特殊向量——单位向量。

问题:类比零向量的定义, 请同学们试着说说看单位向量的定义是什么?

(板书) 单位向量——模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内容4:向量间的关系

问题1:观察图1中的向量, 并说说这些向量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引导:从向量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说明。

(板书) 向量间的关系:相等关系、相反关系和平行关系。

问题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相等向量和相反向量是不是平行向量?平行向量是不是相等或相反向量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其中的矛盾,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驱动师生“对话”,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 更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从而使学生自然接受这一概念。

(板书)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五) 在“对话”中乘胜追击, 巩固战果

练习:过关竞技场 (根据难易程度把题目分成三组, 让学生自己选题, 组内讨论,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回答正确得相应的分数) 。

设计意图:学生在组内通过合作交流, 使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及分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话”教学的课后反思

向量概念这一节课下来, 笔者认为, “对话”教学的实践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 创设有效情境,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对话”教学的方法有许多种, 但不管用哪一种,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对“对话”的渴望。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因此, 笔者在教学导入中, 依据学情, 创设的第一个情境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喜欢的动画片, 认识到速度不仅仅有大小, 而且有方向, 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 笔者在导入中创设的第二个情境, 就是让学生通过推桌子, 发现力除了大小还有方向。学生在发现问题后, 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二) 有效提问, 促进师生有效“对话”

有效提问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对于数学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突出重点, 围绕难点设置问题。

平面向量概念的产生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 舍弃这些背景, 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 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不少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在向量上方没有标注箭头。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 以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为核心, 设问铺路, 引入对话;连续追问, 展开对话;两难问题, 深入对话;互问互答, 提升对话,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 安排“生生对话”,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以前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为主, 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很少。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对话机制, 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流对话, 让学生们在生生对话中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 真正体现出学习的要义。

为此, 笔者在讲授向量的表示方法时, 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向量的表示法, 而是通过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 再在探究、交流讨论中相互指正、相互完善, 从而得出正确的表示方法。

(四) 有效倾听,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因此,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学生说的与教师预想的不一致或有错误, 请不要立刻打断, 否则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进而导致过早地放弃对问题的思考,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听听学生的回答,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 知错改错,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此外, 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样的教学一则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更深刻, 二则也能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五) 备课不仅要备教案, 还要备学生

在这节课上, 笔者原本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很完善, 概念讲授完以后做例题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之后的分组竞技速度也有点慢, 导致最后的课堂小结几句带过, 匆忙完成。因此, 这节课不是很完美, 这不光是学生们基础较差的缘故, 更是笔者的疏忽所造成的。由此笔者深刻意识到备课不仅要备教案, 还要备学生, 要切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环节及内容的难易程度。

以上五点是笔者对“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对这节课的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当然笔者通过这次实践与反思, 也感悟颇多, 深刻认识到要在课堂上实践“对话”教学, 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互尊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保持与学生对话的心态;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学会科学的“无为”, 不包办不代替学生思维, 而要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 使课堂上真正充满活力和魅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职高数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 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碰撞。对话意味着参与和互动, 意味着尊重和信任, 意味着敞开和接纳, 意味着沟通和理解, 意味着创造和生成。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对话行为的有效性呢?一是设计有效提问, 促进师生积极对话;二是注重有效倾听,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三是重视情感教育,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篇4

关键词:和谐;民主;个性化;情感;距离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6-1

一、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1.民主性

我们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2.尊重学生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特别聪明的孩子,也会有一些反应慢的孩子,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3.理解学生

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理解孩子,不把孩子当成是学习的机器。

二、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

曾听过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他没有按照惯例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研究百分数,而是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课前学生已经对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搜集,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自己上台做小老师,而张老师一直都站在旁边,适当地指导学生怎样做个像样的小老师,整节课并不是只有好学生在探讨,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三、注重情感教育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人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有一道练习题,“一根绳子长50厘米,第一次剪去17厘米,第二次剪去14厘米,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厘米?”这道题的错误率是比较高的,课上我让学生列式:17+14=31(厘米),50-31=19(厘米),果然这个学生习惯性的看到比一比就用减法,但是对他的答案我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进行了表扬,并进行了演示,“他看到比一比,用了减法,说明之前的知识掌握很牢,但是我们再来看一看,绳子为什么比原来短了?”“因为绳子用去了,”“要求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只要知道这个绳子一共用去多少就好了。如果用刚才的方法做,求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算式发现,求的是还剩的长度。二年级的学生分析题目还有所欠缺,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特别是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分析。“现在我们知道,不能看到比一比,就用减法,我们还要看清要求的问题,去分析题目给我们的条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探究 篇5

1. 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比较生硬,教师严格遵守“尊师重道”的理念不与学生过于亲近,对话交流难以展开. 而新课改之后,更易于接受新观念的年轻老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避免一些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思维的连贯性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 老师经常会存在自问自答的习惯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回答就给出答案,或者在学生未表述完整时就武断的打断学生,进行自己的概括,破坏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

1.2 课堂辩论的得失

教师经常组织课堂辩论环节让学生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但讨论结束后常直接给出答案,简单直接的否定给出错误答案的同学, 不分析他们错误的原因且不鼓励学生,不重视学生的讨论成果,导致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丧失.

1.3 课堂的无序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后通常希望学生准确无误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正确地解答问题, 但对偏离了预想的答案嗤之以鼻,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我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课堂氛围也失去了原有的有序、平等、和谐.

2.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2.1 师生对话的平等互动性

师生对话要求平等交流、 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 实现师生对话的平等交流, 能有效地保障师生对话的开展. 老师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课堂自身知识内容的特点,有效地指导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数学思维的逻辑性观察学生吸收效果的信息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开展师生对话交流, 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 老师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和接受态度, 与学生平等互动.

2.2 提问与被提问的角色关系互换性

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就要针对正在讲解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对老师讲解内容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问,这种提问和被提问的转换是展开师生对话的常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2.3 通过课堂游戏和学生开展课堂互动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游戏进行练习和操作, 师生互相协作形成有效的对话互动. 这种通过游戏开展的课堂互动对话,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所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削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师生对话的功能作用

3.1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交流环境

师生对话的模式通常表现为老师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学生与老师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下平等地交流沟通. 老师发挥出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学生体现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使小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有效率地学习,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自尊心的表现之一是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老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3.2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和阐述是师生对话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时,老师和学生要不断地分析教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涉及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师生应根据教学逻辑思维的连贯性和承接性特点对所学内容的扩展进行深入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课堂教学气氛的烘托可以以教学课堂游戏的互动、 平等的教学氛围来实现. 老师指导学生解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渗透模式的多样性. 小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教学环境中放松心态,经过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发散性地思考教学内容. 回答老师的提问,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新课改对小学教学的要求.

4. 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共同发展.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新课改的逐步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展现出新风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改变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而在我国,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却尤为缺乏,面对问题时更是缺乏学生间积极主动的对话,这种状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加突出.本篇文章将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和开展师生对话的功能作用,以供读者参考.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篇6

一、数学日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 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绿色通道

学生把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想法、体会、启发等写下来与老师交流。学生在学习数学、做数学题时碰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 可以把这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写在日记中, 与老师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日记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新主张、新创意等等也可以记录下来。有内容可写了也需注意写流水账, 应付公事, 有什么就写什么, 不拘格式, 如同聊天, 字数不限, 篇数不限。教师仔细品尝这回味无穷的“麦拉鸡翅”, 品读着学生的数学日记, 对学生写出的内容要深刻研究, 看看哪些需要老师解答或个别辅导, 哪些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的, 哪些需要老师在全班进行辅导或表扬鼓励的等。

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 可以面对面的回答, 也可以在学生日记后面写批语, 以示老师对学生在日记中写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学生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产生的情感与态度及时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以获得学习情感层次需要的满足,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二、数学日记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的思想及心理动态, 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使师生互动得到校外延伸, 使数学课堂得到课后延伸, 使数学知识得到课外拓展

1. 激发兴趣, 爱上数学

数学日记作为数学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认可。形式单一的训练作业, 没有把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可怕的不仅仅是学生不喜欢数学作业, 更可怕的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厌恶, 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使他们的课外作业更富有个性色彩和人情味, 并通过数学日记这个桥梁, 沟通老师与学生的联系, 通过数学日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 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数学日记就是生活日记, 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生写数学日记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3. 孕育知识, 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深化数学知识, 从而达到开拓数学兴趣的目的;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从而扩大学生视野, 让“数学日记”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与数学日记牵手, 如果一位数学老师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数学日记就会如同一道营养大餐让我可爱的学生们在学习与各项活动中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我们找到了更好的交流驿站, 在生活中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帮助办法, 一句句真实的话语, 一条条宝贵的建议, 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 会让我们更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对话;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09-01

初中数学对话教学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质疑、创新、思考、实践为目标,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导向,展开有效对话教学过程。对话教学时应该重视“以人为本”、合作交流、平等沟通、创造生成等要求,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发散思维,积极吸收知识、提升能力。

一、基于建构主义,关注学生发展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基于建构主义思路,关注数学发展,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引入对话教学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设计可拓展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可以创设如下对话内容:

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学习时,借助实验,开展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将小球从空中放下,慢慢的落入水中,与水平面的关系变化,分别说出水平面这一直线与圆球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再如,教师: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有谁知道多边形内角和怎么计算?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引导:由一点出发连接多边形对角线有几条,能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呢?学生:n-2个。教师: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多少?学生进行动手分割和实践,获得答案,得知有多少个三角形就有多少个180度角,所以内角和就很容易知道了。借助对话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分析问题,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知识。

二、解读学生心理,激活有效对话

对话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出他们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适时引导和点拨,促成有效对话的实现。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解读学生心理,激活有效对话,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并分析问题,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的过程中,针对性的进行有效对话,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概率”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随机事件?学生1:扔骰子、投篮球投中与不投中,扔硬币。学生2:中奖。教师:对的,有些事情会发生,比如扔骰子,可能扔到最大点6点,也可能扔不出来,这就是随机事件。随机事件也就是概率不为‘1的事件,那么必然事件呢?(教师顺着学生思路,往下进行引导)学生3:必然事件概率为‘1,比如,加热水到100摄氏度,水沸腾。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在同学们玩游戏抓阉,如果抓到有标记的人为胜,先抓的人获胜可能性大,还是后抓的呢?(学生陷入思考,在学生的印象中,应该是先抓的人赢的机会大。)教师此时需要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可以进行游戏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可能性大小。教师:其实机会一样大。比如5个纸团,一个写着‘胜利,同学们依次可以算出5个同学拿到‘胜利的概率。此次对话,教师解读学生心理,激活有效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未知领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开心中的谜团。

三、重视提问实效,提高对话质量

提高初中数学对话教学质量,就应该重视教师创设情境时,提问的实效性,关注问题内容的质量,是提高初中数学对话教学效果的关键。注重对话的实效性,结合生活实例,探索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寻规律。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提升学生对话的兴趣,使得学生更专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有理数”的学习,教师设计如下对话。教师:有些零件上会标注直径30±0.5mm,油瓶上也会写上10±0.3kg,这里的‘±具体代表什么?学生1:可以多,可以少。学生2:它的直径和重量有个范围。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正确,那‘±这个符号我们学过是加减号合起来,它是什么呢?(学生陷入深思)教师:本章内容,我们将数扩大到新的范围,以前学过0和正数,现在我们引入‘负数。教师:你们见过生活中哪些用负数表示的?学生3:温度-3摄氏度,海拔-200m等等。结合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总结归纳,归纳猜想,获得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就达到了对话教学的效用。

结束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践行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师生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选择对话内容的实效性,选择具有可行性、可拓展性、可探究性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和自主探究,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勒新.师生.生生、自我对话--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追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谈下一篇:综合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