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开放

2024-07-19

科技开放(精选十篇)

科技开放 篇1

服务各类创新主体:陕西省科技文献平台多年来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持,不仅与金钼集团、秦川机床、法士特齿轮、西电集团、西北有色集团、北方惠安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文献管家”服务,同时还通过开展“信息服务进高新”等公益性系列活动,服务于陕西中小微企业。几年来,文献平台服务团队,上门为企业、院所开展的各类专题培训讲座百余场,为陕西企业无偿提供原文文献上万篇。目前,企业用户已经成为陕西省文献平台的最大用户群,占到全部用户总量的1/3。

深度服务科技前沿:针对陕西军工单位因保密要求,内外网物理隔离,无法检索文献平台资源的现状,陕西省文献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发了“、NSTL军工内网专题镜像数据库”,将文献资源送到军工单位科研人员的桌面上。几年来,已先后为陕西省内近20家军工单位提供科技文献服务,服务量达到全部服务量的4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科技成就一览 篇2

1980从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到中国天气预报业务模式 1981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 1982人工合成天然青蒿素 1983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1984冯康首次系统提出辛几何算法

1985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立 1986发现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锶镧铜氧化物超导体 1987“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 1988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89研制成功丙纶级聚丙烯树脂

1990“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

1991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诞生 1992我国新核素合成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1993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 1994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

1995“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96从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到红、绿、蓝三色激光器 1997在海拔7000米处钻取出最高冰芯

1998在我国发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1999中国首次北极科考

2000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01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绘制完成 2002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2003中国第—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04我国首座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建成投产2005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2006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第1页

2007“嫦娥”九天揽月中华千年梦圆

湖南省科技馆实行免费开放 篇3

湖南省科技馆建设总投资3.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公益性项目。开馆前夕,2011年5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郭开朗率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省科技馆进行现场办公,专题调研了省科技馆门票及收费问题。经认真听取省科协等部门及专家的意见,这次现场办公会决定省科技馆常设展项实行免费开放。

湖南省科技馆作为湖南省的一项重点公益性科普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具有重大意义。1)免费开放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公共价值,真正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真正体现公共科普事业举措和理念的飞跃;真正标志着公共科普事业全民共享时代的开始。2)免费开放能够更好地提供一个科技展示平台,科技馆内的展品展项,都是结合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而研发,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中展示,是最新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展示。免费开放可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科技进步的最新动向,分享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3)免费开放是实施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科教公平,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省科技馆正常运行,湖南省有关部门已将湖南省科技馆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其经费由省财政予以保障。

实行免费开放,对湖南省科技馆的运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省科技馆将从三个方面努力,以适应这一新的运行模式:

1)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公益性的深刻内涵,为公众提供更多平等、便捷和无障碍的服务。2)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全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3)及时更新展示内容。不断提高展品研发人员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在不断完善现有展品的同时,根据观众兴趣,不断开发新的展品,让科技馆永葆活力,让更多观众共享科技魅力。(杨震 编辑:张学军 胡为平)

(湖南省科协)

科技文的开放式阅读 篇4

科技文的开放式阅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从而成为教学的难点。

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主要是说明一件物品,介绍一个过程,陈述一项发现,传播一种思想,展示一门知识,等等。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科技文阅读主要有两类,即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高考中所涉及的科技文一般是反映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泛,既可能涉及基础学科知识,又可能涉及最新的高科技知识。

在语文试卷中科技文阅读得分率比较低,学生面对科技文阅读时总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有一些迷茫和畏惧。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学生平时接触的科技文比较少,面对该类文章时无从下手。其次,科技文篇幅太长,阅读时只能看大概,找不到重点。最后,科技文内容高深,阅读难度大。要使学生达到“拨云见日”的境界,可以采用开放式阅读的方法,科技文的开放式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内容的开放性

在高中所选所教的科技类文章,明显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数量比较少,二是阅读功利性强。学生缺少足够的科技文阅读实践,因而无法做何种的方法归纳和错因总结,总是无法收到理想效果。如果不从根本之处下手,科技文教学势必永远流于“过场戏”,学生视野打不开,阅读实践少,阅读效果差。因此科技文教学首先要重视阅读内容的开放性。应从两个方面上着手:第一,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多购置科学科技类文本的书籍,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比如电视(科教频道)、报纸(科技日报)、杂志(科技视界)等更多地了解国内、国际最新的科技资讯。开放阅读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获得阅读的理解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科技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抛弃内容的认知与体味,只是从语言和逻辑的角度去探讨陈述或推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科技文的教学便完全失去了本门类知识真正的魅力和价值,走进了“死胡同”。虽然科技文教学不可能像文学类文本一样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内容应该向文本的纵深方向延伸,比如接触到以一种技术革新为题材的科技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充分查找归纳该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知识,以及不同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原本枯燥的东西就会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变得有趣,并且为未来的写作提供具体鲜活的材料。并且这种教学内容的开放,其意义的多元化是不可小视的,不只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历史和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对中国乃至于对世界的关心和责任感,或许这才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想要看到的。因为高考,传统教学方式和重点固然不可或缺,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外,我们更应注意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阅读方式的开放性

传统的阅读模式是一种极为功利化的阅读目的下的产物,一张试卷,一本杂志,教师制定,学生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做着极为被动的阅读。由于科技文涉及知识范围广,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很紧密,这样的阅读方式明显是极为不够的,所以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就不能仅局限在语文课上,而应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课外阅读。另外,要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比如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在我们周围有许多高科技的产品,如3G手机、平板电脑等,如果加以用心,就能随时随地地进行科技文阅读。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产品生产线进行参观,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产品及其功能,等等。总之要突破以往极为狭窄的阅读范围,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变以往的被动阅读为今日的主动阅读。

四、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主要有三类:书面作业、探讨作业和实践作业。科技文作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探讨作业和实践作业上。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探讨和实践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以老师给定的科技文章作为自己探讨的起点向横向或纵向引申以主动获取和归纳;及时观察周围科学科技现象,搜集并整理。如“如何处理垃圾塑料袋”,既能真正增加科技知识,同时又会在实践中对知识真正理解体会。这样的作业或许才是我们想要的作业。

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校园开放日 篇5

咨询电话:010-69142427(兼传真) 18801194975 18801194976

学校网址:www.ustbyq.com

乘车路线:北京德胜门乘919路(空调快车)公共汽车到延庆东关站下车,往北走第三个红绿灯左转马路右即到

科技开放 篇6

【关键词】开放存取;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经费来源;期刊国际化

【作者单位】李洋,长安大学杂志社;韩跃杰,长安大学杂志社。

【基金项目】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14BSC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850153019)。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学术信息出版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工作者、出版集团、图书馆、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团体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和积极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已远远不满足于传统的纸媒渠道,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从网络获取和使用科技文章及文献信息。顺应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改变及获取科技文章的需求,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应运而生。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指通过网络,以自由、开放、共享和免费为理念而自由地获取和利用学术研究信息的一种出版、交流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快速、广泛传播。然而,相对于国外科技文章开放存取的迅速发展,国内科技期刊对于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分析开放存取的产生背景、自身特点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本文讨论了开放存取这一出版模式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适用性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一、开放存取的产生与特点

1.开放存取及其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自由、开放是开放存取的基本理念。20世纪末的“科研成果自由传播活动” (Campaign for Freedom of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Work)最早提出了开放存取的发行方式。《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OAI)定义“开放存取”为“不存在不同政策和权限限制,用户通过互联网对作品进行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并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以数据的形式传递给相应软件,或者进行合法使用[1]。这些使用方法中除对作者著作权保护的考虑外,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限制”[1]。Open Access News基于“开放存取”免费、公开、学术三大要素,给予开放存取更为简练的定义,“开放存取是没有版权约束,与传统的学术文献相联系或相容、经版权所有人同意公开的免费文献。”[2]

学术交流和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是促进开放存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是科研工作者的最大荣誉。因而,科研工作者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的范围展现和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这种共享研究成果的需求促进了开放存取的出现,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开放存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科研工作者通过转让自己研究成果的版权,获取了出版商提供的专家评审以及论文质量评价等服务,并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发表和交流的目的。而出版商出于获取利润的需要,一般是通过对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版权占有,向读者有偿地提供阅读、下载服务。当这种出版方式不能满足作者自由、开放地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时,出版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就是开放存取出现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开放存取的实现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在当今社会中,各种信息的数量呈爆炸式的增长。人们已习惯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仅因为从网络获取信息更快,也因为网络提供了更全面、丰富的信息内容。同样,科技文章与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增长也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速增长的信息内容只有依托网络技术才能更快速、便捷地在读者中传播。开放存取使得科技成果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传播渠道,节省了大量制作、印刷的费用,同时,开放存取也加速了科研成果传播的进程。新的科学技术从发现、产生到被读者接收、阅读的过程大大缩短,同时,科研成果从产生到实际运用的时间也缩短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放存取的发展及特点

开放存取从产生以来在欧美各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一系列的会议、计划和宣言从各个途径探索了开放存取的可行性以及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例如,美国NIH研究所建议受到纳税人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束一段时间后应提供开放存取资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线免费访问,以便共享研究成果。英国的科研机构也提出相似建议,指出受到政府公共基金资助的研究应建立知识库,实现开放存取。除了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我存档建立的共享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开放存取的另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即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研究统计发现,21世纪以来,开放存取的期刊数量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论文年增长速度达到30%。相比整个期刊产业3.5%的增长速度,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增长速度令人侧目。然而,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仍然占据着期刊产业的较小份额。据统计,2009年,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仅占当年全部同行评议期刊论文总数的8%。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科技期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开放存取的方式:

(1)选择性开放存取期刊,即由作者来选择是否将自己的文章开放存取。作者选择开放存取的话,需要自己支付发表费用。经过同行评议并由作者支付发表费用的文章,除进行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外,还会在网站上以开放存取的形式发表。而期刊的定价则由期刊中非开放存取文章的数量决定。传统期刊出版集团,如Springer、 Elsevier、Wiley等多使用这种方式来尝试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

(2)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即完全由作者来支付发表费用。例如,PloS集团出版的7种开放存取期刊均采用这种方式。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使PloS发表的文章及时、快速和广泛地被人熟知,成为完全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

nlc202309090456

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

1.开放存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

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证实,开放存取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不仅开放存取期刊和论文的数量都有了很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被SCI等知名数据库收录。大量的开放存取期刊和论文被下载和引用,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开放存取不仅仅提供了公共信息的获取途径,更避免了科学研究中闭门造车的状况。科研成果的共享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国外许多学者针对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对期刊及论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开放存取与期刊影响的关系,开放存取对引用的影响,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的关系,开放存取对影响因子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开放存取期刊对于提高期刊和论文的显示度,促进论文引用,扩大论文影响有积极的作用;开放存取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信息,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资源、能源浪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不同机构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集中更大的资源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

据Mc Veigh对192种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发现,虽然有14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远远超出同类期刊,位于前10%,但大多数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3]。相比影响因子指标,开放存取期刊的即年指标排名略高,这种差异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快速和引用广泛的特点。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也在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期刊被SCI收录。2009年,约有400多种开放存取期刊被SCI收录;2011年,开放存取期刊已达到600余种。

对各种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数据都表明,以开放存取形式出版的论文的下载数量、引用数量都高于非开放存取的论文。以物理学科为例,Harnad and Brody发现,开放存取文章的引用次数约是不开放存取文章引用次数的2—5倍[4]。开放存取使数学学科论文的引用增加了91%,政治学科论文引用增加了86%,电气学科论文引用增加了51%。

2.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发展

虽然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的开放存取起步较晚,但中国的科技期刊也在积极地开展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中国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虽拥有一定的数量,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放存取出版持续性差,多为单次(刊)开放出版

根据程伟红对中国开放存取科技期刊两次搜索结果的对比发现,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数量极为不稳定,在6个月的研究时段内也发生较大变化[5]。多数期刊在发布了一期开放资源之后便不再更新,或是改为非开放存取期刊,再或者对开放网站资源不加维护,根本无法实现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由此可知,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开放存取技术支持不够,持续性也较差。

此外,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期刊编辑部在自己网页上发布资源(约占50%);多刊联合创建网页发布(约占20%);主办单位代为发布(约占15%);依靠图书馆或出版集团等发布(约占15%)。

(2)开放存取程度不高,开放方式单一

在开放存取的中国科技期刊中,超过半数的期刊开放期数不足50期,仅有16%的期刊开放超过100期的论文资源。此外,开放存取的方式也多集中于同步出版(网上存取与印刷出版同步)和滞后出版(晚于印刷出版开放资源),预出版(先于印刷出版发布)的期刊数量极少。

(3)开放存取的中国科技期刊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科

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分布于医学、生物、农业和化学等几个学科,这与国外开放存取的研究类似,也说明了开放存取在中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两年后的指标研究显示,开放存取对于提高期刊的下载率和引用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对于期刊影响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建议

虽然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开放存取出版在全球的学术交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仍小于20%,传统的用户订阅仍是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开放存取的发展也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取而代之,而是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对原有的出版市场进行有益补充,通过竞争促进期刊出版过程中作者、读者和出版单位各方利益的平衡,既满足作者学术交流的需求,也促进期刊出版的持续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寻找开放存取出版经费来源

正如前文所述,出版商通过有限制的开放下载资源来赚取利润的方式和作者自由、开放地发表研究成果的需求存在着矛盾。无限制的、免费的下载和使用意味着出版商需要放弃原有的获利渠道,割舍自己的部分利润。如何平衡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需求,寻找适合的经济经营模式,是开放存取持续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笔者认为可行的几种开放存取出版经费来源包括:(1)作者付费。虽然这是开放存取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情况不多。出版单位很少因为开放存取而额外收取作者的费用。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仅靠有限的作者付费也较难维持期刊的运行。(2)多元的资金来源,即作者的付费、期刊广告收入以及政府机构的基金资助都可以作为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来源。近年来,全国投入科研的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中央財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2614亿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期刊出版也受到了资金资助,如国家出版基金、创新工程出版经费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都给予期刊出版大量的资金支持。

2.积极创办英文刊,加速期刊国际化

开放存取是面向全球的出版、发行。期刊使用英语作为出版语言,可以在开放存取的过程中减少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和共享等开放存取的目标。

nlc202309090456

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尤其是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会使高质量的稿子流向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如何开展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并在开放存取过程中进一步地宣传期刊,扩大期刊影响力,是所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一批有实力的科研院校纷纷创建英文期刊,吸引优秀英文论文投稿,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运用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迈入国际知名期刊行列。

3.注重同行评议,提高开放存取文章质量

出版单位通过同行评议来决定对文章的取舍。对作者而言,同行评议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作者从出版单位获取的服务之一。重视同行评议,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对于控制发表文章的质量水平,扩大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由传统期刊转型的开放存取期刊一般拥有丰富的评审专家资源,在开放存取出版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期刊出版单位尤其要注重加以利用。

4.选择合适的开放存取模式

期刊出版单位要根据期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开放存取模式,从开放内容上可以选择全部文章的开放存取、部分文章的开放存取以及仅开放文章基本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和参考文献信息)的出版方式;从期刊方式上可以选择网络出版和网络、纸质共同出版;从开放时间上可以选择预先出版、同步出版和延迟出版。科技期刊管理者应根据自己期刊的实际情况,结合期刊发展策略要求,选择适当的开放组合模式。

[1]王云才. 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知识,2005(108): 40-45.

[2]魏志鹏. 开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研究[D]. 兰州大学,2014.

[3]Mc Veigh M E.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rns [M]. 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Scientific,New York City: Thomson Corporation,2004.

[4]Harmad S,Brody T. 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A) vs 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 [J]. D-lib Magazuine,2004 (6): 2-6.

[5]程维红,任胜利.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J]. 编辑学报,2007 (3): 196-198.

浅谈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务实思考 篇7

1 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趋向

1.1 国家政策引导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9号) 提出的“向全民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逐步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开放范围的要求, 充分发挥科技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于2012年5月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情况专项调查》, 进一步摸清了全国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情况, 为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2013年05月,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做好科技馆免费开放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 对科技馆开放的范围、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规范说明, 为科技馆全面免费开放奠定了基础。

1.2 社会发展需求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 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一是国内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普文化发展的机制;科普能力相对薄弱, 表现在科普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学校科技教育存在缺陷, 表现在国民受学校系统科技教育的时间过短,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不少挑战。二是在不少“公字号”场馆陆续迎来“免费时代”,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正在积极酝酿科技场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2004年5月1日, 山东省科技馆在全国率先对未成年人团体免费开放,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酝酿免费开放的措施。三是基层科协组织特别是县域科协科普投入不足、科普手段和设施相对落后、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基层科普工作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覆盖面窄, 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 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基本范围

科技场馆是指所有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和县级的所有名称为科学技术馆、科学宫、科学中心、科技中心、科学探索中心等具备一定科普展示和教育功能的科普场馆。免费开放的科普公共服务内容:常设展厅等公共科普展教场所;科普讲座、科普论坛、科普巡展活动等基本科普服务项目;体现基本科普公共服务的相关讲解、科技教育活动, 以及卫生、寄存、参观指引材料等基本服务项目。

3 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存在的困难

加强科技场馆的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也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尽管我国科技场馆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但总体来看, 科普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 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科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公民科学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很容易陷入“窘境”, 也面临诸多困难。例如:2010年3月8日, 广东科学中心曾尝试“半免费”开放一次。结果, 当天入馆观众量高达五六万人, 展馆内人头攒动, 挤成一团。闭馆后统计, 三成以上的展项被损坏, 无法正常开馆运行。

3.1 展览资源不足

科普展品是科技场馆赖以生存的生命力, 应具备科学性、互动性、趣味性、耐用性等特点。然而我国目前展品设计水平和制作质量有待提高, 创新程度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与世界先进同行相比差距巨大。特别是有些展览互动性差, 难以吸引公众的兴趣;有些展品极易损坏, 不能满足长期展出的需要, 展览的质量水平的相对较低, 直接影响着展厅运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2 运行服务机制需要创新

传统的科技场馆采用的是“展陈理念”, 以展品为中心, 以“被动式”观察为主的展览方式, 基本是图文介绍及讲解员的呆板讲解。对于科技场馆的整体发展思路、目标尚不明晰, 缺少统筹管理, 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 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科普服务的针对性不强, 展品的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场馆教育功能的日益重视, 科技场馆应该更新观念, 让观众的参观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3.3 工作保障体系不完善

政府对科技场馆建设运行的稳定投入政策未能充分落实;缺乏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协调机制;科技馆发展的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监测评估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由于科普工作的特殊性, 目前还不能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 而我国不少地方的科技馆连年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 许多展品破旧, 更新不及时, 这些问题仅靠科技馆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政府要拿出更多的经费投入到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另外, 科技馆作为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 也应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公益科普事业。

3.4 缺乏科教活动的支持

在科技馆场馆的服务对象中, 65%以上的是中小学生。这个庞大的观众群体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教育的机会非常少。这说明科技场馆在结合学校教育开发科教活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场馆肩负着进行科普宣传和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是提高全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设施。

4 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自身策略

4.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公示免费开放内容, 在科技场馆的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措施, 吸引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参观, 力争年参观人数逐步增加。

4.2 是改善服务内容

4.2.1 窗口接待方面

改变传统的售票方式, 把售票处改为观众联络处, 凭有效证件领取免费门票入馆参观。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周末期间, 应启动限量参观模式, 根据观众瞬时数量适当调节发票速度, 优先市外游客、未成年人参观。

4.2.2 导引标识方面

科技馆会继续更新各类导引服务标识, 比如, 在入口处及展区内更新游览路线图、区域划分标志、游客引导语等内容, 增加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标识, 以保证参观质量。

4.2.3 设备升级方面

在入口处增设自动计数器, 实时记录出入观众量。在总台增设观众服务处, 增加自助寄存设备。在各层展区内增设休息区, 合理设置座椅, 以提高服务水平。

4.2.4 辅导人员管理方面

通过早训晚训等形式, 强化展厅辅导员的讲解水平, 不断更新、完善讲解词, 提高辅导员讲解能力。同时也要加强礼仪培训, 通过日常礼仪服务, 提高展厅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周末期间, 展厅工作人员实行全天轮岗巡查, 以缓解展厅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4.3 强化安全保障

科技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 观众量在短时间内将急剧增加, 为避免观众人身伤病、火灾、意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 完善安全保卫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乃当务之急。根据科技馆的实际接待能力, 建立展厅观众瞬时数量报告制度。

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及共享现状初探 篇8

关键词: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0 引言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科技系统已开始启动开发科技资源汇交系统,探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及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通过机制创新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领域平台—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以资源单位为核心,以中介服务为纽带,组建产业链的服务联盟,为企业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北京模式”的开放共享模式[1,2];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通过开放仪器设备与研究基地,共享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提供专业技术、公益培训、专家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3]。江苏省作为一个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科技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科技大省,一直非常重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江苏省正在研发科技资源汇交系统,构建江苏科技资源网上汇交系统与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地方资源汇交体系,力求将更多的大型科技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科普资源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为江苏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情况

1.1 江苏省科技资源的总量

2012年,江苏省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2572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5%。其中,企业研究院24家。同时,江苏省也是全国科技成果产出的排头兵。截止2012年,全省共有4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居全国省份第一。2012年度本省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222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增幅达47.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3件。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35项,省资助经费11.2亿元。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42万人,其中研发人员52.22万人;两院院士90人,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全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7216个,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产出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2012年达621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00家,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5万亿元,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4]。

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充分显示了江苏省在全国科技一盘棋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1.2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江苏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致力于构建布局合理、开放共享、高校运行的公益资源服务中心。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先后重点建设了大型仪器、工程文献、农业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实验动物等16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19家公益研发服务平台,总投入7.40亿元,其中建设总经费6.92亿元,财政运行补贴4780万元;国家财政投入1550万元、省立项拨款1.31亿元、引导社会投入5.46亿元。

2013年6月,由江苏省情报所牵头,联合江苏省工程技术信息文献中心、江苏实验动物管理、江苏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创新驿站、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共7家平台,构建了江苏科技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平台通过嵌入接口的方式,以“谁资源谁服务”的原则,整合了这7家平台的科技资源,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六大领域32类资源构成的科技条件平台资源体系,汇集了海量科技资源信息,包括:大型仪器、科技文献、实验动物、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种质资源、科技创新。这充分体现平台产学研联盟的定位,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强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为全面提升江苏科技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1.3 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现状

1998年,江苏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助共用,2005年江苏建设形成了包括23类服务领域、31大类仪器资源构成的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1.3.1 江苏省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做法

近年来,江苏在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动:一是整合全省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促进开放共享。一方面,政府建设大型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多部门联动共同规范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等5家单位共同组成了省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理事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出台了《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绩效评价办法》等6个管理文件,规范平台运行管理[5]。二是开展大型仪器联合评议,优化仪器资源配置。由江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联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仪器设备购置的联合评议工作,建立了联合评议管理办法和规范流程。三是组织开展测试方法标准研究,提升服务功能。分析测试技术是科学仪器应用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提升分析测试技术既可以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应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也可以更好地激发技术人员测试服务的积极性。四是提供仪器维修和化学试剂标样配送服务。利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认定部分省级仪器设备专业维修站,建立维修专家库,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6]。

1.3.2 江苏省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的成效

仪器平台建设运行9年来,通过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在提高仪器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促进对外共享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进一步提高了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仪器平台开创了以1个省级共享服务网为中心、11个区域协作网为基础、16个专业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为节点的建设模式,整合了全省393家单位、3500台(套)、价值33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008年以来,对外开放运行服务总量一直保持10%以上增幅,2012年,仪器平台总开机时达到120万个小时,测试样品总数达到149万个。二是进一步提高了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江苏通过仪器平台积极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严格联合评议新购仪器等工作,努力减少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优化设备资源配置。2012年,对省16项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购置的价值约1.51亿元,共108台的仪器设备开展联合评议。经过专家评议,节省380万元。三是初步形成了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在省仪器平台的帮助指导下,全省除泰州和宿迁外其余11个省辖市相继开通了区域协作网,江苏省仪器平台已成为服务创新创业、支撑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

1.4 江苏省科技文献开放共享现状

2004年,江苏省启动建设四大科技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中心”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通服务,2012年,中心全面改版升级。“中心”以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为项目建设依托单位,通过集成我省科技、文化、教育三大系统共十家单位现有的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并建立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长三角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联合向全省开放服务。

1.4.1 江苏省促进科技文献开放共享的做法

近年来,江苏遵循“共知、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促进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和科技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一方面整合形式多样、互补共享的中心资源,建设科技文献体系。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以元数据仓储为底层架构,以联合目录为共建重点,彻底整合集成了十家共建单位存量信息资源,拥有63个国内外核心全文数据库的全部检索数据,元数据总量达到1.5亿条,开通包括期刊、学位、标准、专利、成果等12个检索频道,23个数据检索入口;开通的NSTL南京镜像,通过共享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迅速有效地解决了平台的大量外文文献的需求,避免了重复建设,使我省通过共享方式获得了15 000多种国外期刊3 000多万条数据检索与原文提供,以及200余种国外期刊全文在线服务,大大增加了我省可使用的科技文献资源的数量;通过长三角文献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将长三角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纳入整个平台资源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

另一方面构建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中心”构建了多样化的公益性服务功能单元,包括用户自助服务单元、用户委托咨询服务单元和用户委托加工信息产品服务3个方面;2013年,“中心”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的建设任务,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增值性、智能化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定制个性化的企业知识门户;同时“中心”以“共知共享共建”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跨部门、跨系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分中心和工作站30家,近三年每年访问人数在150万人以上,全省注册用户2万,提供全文服务200万篇以上,提供深层次服务1780项,逐步建立遍布全省的服务网络。

1.4.2 江苏省促进科技文献开放共享取得的成效

江苏省在科技文献开放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成效,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通过资源整合,以政府的少量投资,调动了10家单位每年7 000多万元的文献资源面向社会共享服务。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告服务平台拥有本地电子信息资源总量超过4800GB,比上年度增长37.1%,提供用户查找的联合目录及元数据量超过3700万条,比上年增长23.3%。2012年,科技文献全文服务量达到280万篇,其中网上原文传递提供量共5894533页,网下原文文献服务量达599123页。举办科技平台园区行等3场大型文献平台与企业对接活动,发表宣传文稿或论文50多篇。培训用户200多场次,培训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完成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产业信息跟踪与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深层次服务1500多项次。用户通过平台获得的信息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对180个使用对象的不完全统计,使用平台提供文献资源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已达到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更广泛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业跟踪。据调查统计,平台服务的用户中,有73%平台的用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有88%的用户承担省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有51%的用户承担地市级及自选项目。平台对我省行业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为科研立项把握方向、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中确定技术路线以及规避知识产权应用冲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持服务作用[7]。

1.5 其他科技资源开放及共享情况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共建有专业种质资源库47个,其中国家级24个、省级23个。数据特征项信息超过140万个,比上年增长3.7%,信息系统访问总人次达33000次,比上年增长32%。2012年,对外提供包括农作物、林木、家养动物、水产等46692份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累计向各科研单位及高校提供实物种质6453份次,其中农作物4922份次、林木351份次、水产931份次、家养动物249份次。

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专利数据总量为6863万条,比上年增加162万条,收录国内数据773万条、国外数据6090万条。2012年,围绕构建全省知识产权三级服务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升级、企业创新,以打造省级示范公共服务平台为引领,平台为全省各类创新主体及政府管理机关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了全省专利产出稳步上升,企业创新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472756件,同比增长26.3%,专利授权量269944件,同比增长25.9%,有效发明专利45238件,有专利申请企业17000多家,同比增长1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近年来,全省围绕地方产业提升需求,着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鉴证及评估、创业孵化、投融资、综合信息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进行业务培育,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64家,总投入3.68亿元,其中省拨款8587万元、引导社会投入2.82亿元。

实验动物管理:2012年,江苏省在深入推进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和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实验动物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制定了江苏省突发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制定发布了实验用垫料、实验用鸡地方标准等8个地方标准获得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进一步推动了省标准化工作的建设。

2 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及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迫切需求相比,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新主体与资源主体相错位以及资源供给与需求相脱节。大量的可用于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中小企业却面临自主创新的重大瓶颈而造成科技资源向生产力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现象。

第二,当前我省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等保障性制度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现有的立法远不能满足为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有效法律保障的需求,同时,缺乏围绕全省战略需求的科技资源共享规划,资源共享服务需求与服务对象并不明确。

第三,缺乏科技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资源共享给资源的拥有方和需求方带来的利益无法得到明显的体现,以至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实际推广中阻力重重。

3 展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科技资源共享将作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和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研究 篇9

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和印度班加罗尔高科技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开放式创新促进了高科技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我国,高科技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培育和提升我国高科技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个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企业集群应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实施开放式创新,培育和提升自身开放式创新能力。学术界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鲜见有学者关注集群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因此,探讨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及其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开放式创新理论回顾

近年来,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创新管理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Chesbrough 教授(2003)首次明确提出了“开放式创新( open innovation) ”概念,并认为企业应该善用外部的知识与创新,结合内部的资源与市场途径,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1]。此外,Henkel(2006)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将组织内部所积累的创意向外部进行展示[2];Chesbrough和Appleyard(2007)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汇集[3]。

开放式创新强调组织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必须与外部环境建立最广泛的联系,在知识传播和共享中实现知识的整合。同时,企业开放式创新具有边界可渗透性、网络动态性和知识共享性等三个显著特点[4],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存在如表1所示的区别。

资料来源: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2.1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定义

目前,鲜见有学者对集群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高科技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高科技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连接而成的有机生态体,其构成要素包括高科技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含义可在借鉴企业开放式创新一般定义的基础上,结合高科技企业集群的特点加以拓展。本文认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主体在动荡的竞争环境下,为提升集群动态创新能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通过高效整合集群内外各种创意资源、促进创新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和扩散,并将创新成果应用集群内外进而创造更高商业价值的群体创新行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本质上表现为集群创新主体对外部创新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强调对集群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

2.2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2.2.1 开放性。

集群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创新资源。因此集群只有通过开放,与外部环境互动才能获得大量技术、人才和知识等创新资源,进而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有效整合集群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最终提升集群持续创新能力。

2.2.2 动态性。

集群网络中的各个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创新网络中流动的各种创新资源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集群创新成果,集群开放式创新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更新。

2.2.3 网络性。

集群开放式创新依赖于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关系,因此集群开放式创新是一种网络创新。

2.2.4 协调性。

集群开放式创新是集群内外不同主体之间高效协作的过程,因此集群开放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任何一个创新主体协作中断或错位都可能会导致集群开放式创新失败。

2.2.5 共享性。

知识共享是集群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开放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创新主体提供了知识共享平台,有利于知识联盟的形成,进而促进群内外创意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3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建

3.1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定义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是在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式创新能力而提出的概念。根据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一般认识,笔者认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能力是指集群行为主体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外部技术的变化,通过高效整合集群内外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共享和扩散,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集群内外进而创造更高价值的动态整合能力。其中,整合对象包括各种创意、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文化、资金等;整合主体为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整合动力是为了促进技术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提升集群竞争能力,最终促进集群可持续成长[5]。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是一种集群与环境动态匹配的复杂能力系统。从组织学习论角度考察,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是一种集群对内外学习的有效整合能力,体现了集群创新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存在有利于高科技企业集群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保持柔性,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3.2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建

3.2.1 集群创新能力构成相关研究。

王述英和蓝庆新(2006)认为产业集群动态创新能力是嵌入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和知识总量的内生处理(选择、跟踪、吸收、运用、改进和创造)能力,具体包括知识技术、学习、网络和市场四个维度[6]。胡蓓和古家军(2008)认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指集群对知识累积、学习能力、竞争合作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整合能力,由知识流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等要素构成[7]。王凯(2009)认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集群进行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能力,由创新的组织能力、创新的扩散能力、创新的外部引入能力、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等构成[8]。王珊珊和张宇光等(2009)认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包括集群发展基础、集群创新绩效、集群创新潜力和集群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9]。王伟光和尹博等(2012)认为集群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合作网络、创新活动、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六个能力要素[10]。

3.2.2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集群创新能力构成的相关研究,结合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特征,笔者认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能力由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能力、创新文化和社会资本等能力要素构成。

(1)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吸收能力是指集群识别、吸收、扩散和开发集群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是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核心。高科技企业集群动态成长依赖其技术吸收能力,如何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实施开放式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集群技术吸收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技术维度。

(2)市场能力。

市场能力是指集群具有向特定顾客提供产品和技术的能力,由与市场相关的资源构成,如对顾客需求、偏好的把握和营销渠道、在开发和商业化新产品的过程中与顾客之间信息交换的沟通渠道,以及反映在集群整体声誉及产品品牌中的顾客意向等[11]。集群市场能力包括集群在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服务能力,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市场维度。

(3)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指集群各行为主体在长期互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能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产生、有利于开放式创新实施的独特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12],是集群开放式创新的保障。集群创新文化包括集群创新观念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文化维度。

(4)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集群内企业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基于网络关系的信任与合作的能力,是集群企业互动的“黏合剂”[13],有利于集群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实现。集群社会资本体现了集群网络创新能力的强弱,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资本维度。

基于技术、市场、文化和资本四个维度所构建的开放式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实现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其中,技术吸收能力是核心,市场能力是关键,创新文化是保障,社会资本是支撑,四个能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

4 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策略

根据开放式创新的特征及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成情况,本文认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可通过培育开放式创新文化、构建开放式学习机制以及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等策略来实现。

4.1 培育开放式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内在核心动力。创新观念文化包含着集群创新的开放与包容价值观念,具有不可模仿性和复制性,对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起着柔性约束作用。集群创新制度文化包含政府政策及集群内部各种惯例,对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起着硬性约束的作用。集群创新环境文化包含集群整体形象、对外的区域品牌等,对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起着显性约束作用。因此,集群企业应以创新观念文化的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建设为保障,培育集群开放式创新文化。

4.2 构建开放式学习机制

开放式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群学习。根据知识的来源,集群学习可以分为集群内部学习和集群外部学习两种方式。内部学习是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通常表现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来促进集群知识流动、知识创新和知识的转化,从而衍生出集群异质性创新能力。外部学习是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保障,通常表现为集群龙头企业或焦点企业以“技术学习代理人”的身份,引进集群外部创新知识,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集群知识,最终提升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因此,应构建基于集群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开放式学习机制,促进集群迅速地创造知识、成功地共享知识和有效地应用知识,进而有效提升高科技企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

4.3 健全与完善政策法规

国内外高科技企业集群创新成长的实践表明,政府为了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通常会采取一系列鼓励、引导集群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措施。显然,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培育必定与政策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按照集群开放式能力培育的要求来制定、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势必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策的健全和完善主要包括优惠政策和扶植政策两个方面。优惠政策涉及税收、贷款等优惠,如对科研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鼓励技术转让。扶植政策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实施开放式创新高科技企业的投入,从而激发集群创新主体的动力。

5 结语

科技开放 篇10

科学技术馆一般也称作科学技术博物馆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简称“科技馆”) , 是以展示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 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 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 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许多公共设施相继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如博物馆、图书馆等, 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通过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 国内学者对于科普场馆如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一般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免费开放的原因。周静[1]从科技馆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角度, 陈善蜀[2], 詹挽强、王俞波[3]等从科技馆、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角度, 吴成涛[4]从科技馆自身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来阐述了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原因。二是免费开放面临的问题。李伟[5], 李初一[6]等从观众和展品的安全角度, 王琴[7]从人才短缺的角度, 彭玉华[8]等从服务质量角度, 张文立[9]等从资金短缺角度探讨了科技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面临的问题。三是免费开放的措施。牛伟[10]提出要合理控制参观人数, 确保参观质量。金辉[11]等提出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刘冬冰[12], 王光宇[13]等认为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郑念[14], 顾海、李佳佳[15]等提出要积极推进资金来源主体多元化。国外学者对科普场馆免费开放问题也做了研究。Anderson[16]坚决主张免票政策, Frey[17]and Maddison and Foster[18]主张价格歧视政策。另外, Darnel[19]and Luksetich and Partridge[20]分析了入场费的影响。Frey and Meier[21]主张公共资金的支持。Asworth and Johnson[22], Barros[23]的研究明确了公共机构用于分配公共资助到各种不同机构的工具和程序。

综上所述, 尚未发现有学者对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实践做过系统的案例研究。基于此, 拟通过考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等几个世界著名科技馆的官方网站, 对其免费开放政策进行个案研究, 归纳并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结论与启示, 以便为我国制定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及科技馆如何应对免费开放提供有益参考。

2 国外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实践探索

2.1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 (1)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U.S.A) 是美国航空航天史专业性博物馆, 隶属于史密森学会。该馆主要收藏反映美国航空航天史的飞机、发动机、火箭、登月车及著名航空员与宇航员用过的器物。

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一般情况下, 开放时间是10:00到17:30分, 3月17日到9月3日的开放时间为10:00到19:30分, 7月4日开放时间为10:00到20:00。每年除了12月25日外均对外开放。在上述开放时间内, 所有参观者均可免费参观该馆并动手操作一些展品。但是, 对于IMAX电影、天象节目、模拟器以及一些特别项目则会收取不同的入场费。维持该馆免费开放运行的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自营收入。

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是通过联邦拨款和政府资助两个渠道获得, 其中联邦拨款占绝大部分。社会资金主要包括捐款及私人资助, 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发展办公室负责通过协调会员制, 个人、企业和基金会资助, 计划捐赠, 实物捐赠四个区域的活动来实现筹资的。自营收入主要包括史密森企业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其中, 博物馆商店 (Museum Stores) 收入是重要来源之一, 主要通过销售各种纪念品、书籍、DVD光盘、模型、海报、服装等各种各样的商品获得收入。具体金额所占比例见表1所示。

通过上述多渠道筹集的资金, 除了足以支撑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的年度运行开支外, 还略有结余。如2010年结余500万美元, 2011年结余600万美元。从其年度开支明细来看, 经费支出结构比较合理, 特别是有将近四成的资金用于馆内科普项目研究和展品收藏活动, 这是确保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永葆青春、永具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2010年、2011年而言, 该馆用于科普研究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17.72%和19.61%, 用于收藏活动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23.44%和18.32% (见表2所示) 。

单位:%

资料来源:依据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官方网站财务报告整理。

单位:%

资料来源:表中所列金额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官方网站提供的财务报告整理而来。

上述分析表明,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博物馆虽然采取了免费开放政策, 但并未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净资产的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的捐助以及自营收入的适当补充。可见,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有机会走进博物馆, 使该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同时又可获得大量的联邦拨款、政府资助、社会捐助以及自营收入, 从而促进了该馆的可持续发展。

2.2 伦敦科学博物馆 (2)

伦敦科学博物馆 (London Science Museum) 是欧洲大型科技博物馆之一。该馆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陈列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农业、飞机、船舶、车辆、动力机械、电力、钢铁、纺织、气象、原子物理、分析化学等70个展室。

伦敦科学博物馆除了每年12月24日到26日闭馆外, 其余时间都开放。每天具体的开放时间为10:00到18:00 (学校放假期间开放到19:00) 。在上述开放时间内, 该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但对于IMAX 3D影院、模拟器以及一些特殊展品则采取收费开放政策。该馆每年的活动经费支出约为1700万英镑, 再加上两个连锁馆, 共支出经费2300多万英镑, 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其余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和自营收入。

一是社会捐赠又称社会支持方式 (Support us)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捐赠、志愿者、赞助人、企业会员、企业赞助、信托和基金会。

二是科技馆自营收入。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与科技馆做生意 (Doing business with us) 。具体包括品牌授权、企业和私人活动、科学馆互动展品的销售、图片库的租用和销售和出版物的销售。

饮食和购物 (Eating and shopping) 。该馆设有两个主要的咖啡馆、各种小型和大型商店, 销售以科学为基础的玩具和书籍。

网上商店 (Shop online) 。该馆提供各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书籍供人们购买。

通过免费开放政策, 伦敦科学博物馆每年有超过270万游客来参观, 包括38万的学生参观, 超过了其他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在2010年到2011年度的230万普通游客中, 99%的游客喜欢他们的参观, 并发现参观很有趣;99%的游客认为他们的参观物有所值;99%的游客说到他们会将科学馆介绍给他们的朋友;94%的游客有再次参观的意愿;90%的游客认为他们的参观给他们带来了生动的科学和技术;89%的游客认为他们在参观中学到了一些东西。由此可见, 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和良好的科普效果。

2.3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 (3)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建立,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格里芬湖的南岸, 1988年对外开放, 是一个大型的科技中心。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除了每年12月25日不对外开放外, 其他日期的9:00到17:00均对外开放。在上述开放时间内, 该中心实行差异收费制与有限免费制。具体分为四类:个人票价制、家庭套票制、学生票价制和免费制。

据统计, 2011年有43万人参观过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 有44.83万人参观过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的巡展, 有104.15万人访问过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的官网。截止到2011年,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总共有1.74万名会员。在参观的人数中, 有92%的受访观众对参观感到满意。这表明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实施的差异收费制与有限免费制的开放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取得了良好的开放效果。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每年的预算为1600万澳元, 其中800万元为国家财政拨款, 其余主要依靠企业赞助和业务收入。2008到2009财年, 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取得了2070万澳元的收入, 其中有43%来自于非政府投入资金———门票收入、项目收入、巡展和服务收入、科学和技术中心商店营业收入以及各方的赞助。到2010年3月份, 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取得来自于非政府投入资金为920万澳元, 其中科学技术中心商店营业收入为153万澳元。到2011年6月30日, 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取得来自于非政府投入资金为1040万澳元。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非政府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大渠道:

一是通过社会支持方式 (Support) 获得的社会资金。主要包括:吸收志愿者 (Volunteering) 、个人和社会赞助 (Sponsorship) 、会员制 (Membership) 。

二是门票收入、项目收入、巡展和服务收入、科学技术中心商店营业收入等自营收入。

2.4 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 (4)

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是为纪念加拿大建国100周年, 由安大略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 于1969年对外开放。整个科学中心由3个通道式建筑组成, 一是接待楼, 专为观众提供各项服务;二是塔式楼, 包括地球探索、空间探索和太阳能展览等;三是山谷楼, 包括生命、能源、加拿大资源等10项内容。另外该中心还有3个报告厅和剧场, 用于放映科技影片和组织专题讲座。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对外开放实践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2.4.1 差别收费与有限免费并存的开放政策

全年除了12月25日外, 其余时间均照常开放。一般情况下, 开放时间为10:00到16:00, 周末和节假日开放时间为10:00到17:00。寒假、三月假期以及暑假时间, 开放时间通常会延长。在上述开放时间内, 除了对3岁及以下婴儿实行完全免费和会员的部分免费外, 其他实行差别性常规票价和团体票价。

2.4.2 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据统计, 2008年、2009年、2010年经费总收入分别为3906.1万加元、3540.4万加元、4110.3万加元, 其中来自安大略省的财政资金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9%、52%、52.8%。2008年、2009年、2010年经费总支出分别为3620.2万加元、3643.9万加元、3883.1万加元, 其中市场营销和广告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5.7%、5.4%、5.9%。2008年、2009年、2010年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分别为:285.9万加元、-103.5万加元、227.2万加元。

2.4.3 社会支持方式 (Support) 多元化

通过访问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的官方网站可以发现, 该中心存在着多种社会支持方式:社会捐赠 (Donation) 、会员制 (Membership) 、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Corporation Partnership) 、吸收志愿者 (Volunteering) 。这些支持方式可以为科学中心的开放和运营提供有益的资金补充。

2.4.4 自营活动 (Business) 丰富多彩

该中心开展着丰富多彩的自营活动, 如:私人活动的举办 (Private Events) 、展品出租 (Exhibition Rentals) 、展品销售 (Exhibit Sales) 、饮食 (Dining) 、商店 (Shop) 。通过开展这些自营活动, 科学中心资金的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 有效保障了其开放和运营。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通过对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等世界著名科技馆开放政策及实践特点的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没有一个科技馆实行绝对的全部免费开放政策, 也没有任何一个科技馆实行绝对的全部收费政策, 而是有限免费与差异收费相结合。不同的科技馆只是在免费程度与差异收费程度上各有不同, 体现出灵活性。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4个科技馆官方网站资料整理而成。

(2) 充足且相对稳定的经费是确保科技馆免费开放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例如,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在2009年~2011财年期间, 每年经费总收入分别为3200万美元、4100万美元、4200万美元;扣除年度运行开支, 除2009年持平外, 2010年结余500万美元、2011年结余600万美元。又如, 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也是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这些科技馆之所以能够获得充足且相对稳定的经费, 是因为它们都建立了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与自营收入资金共同支撑的多元筹资机制。

(3) 积极创新科技馆常规项目、拓展科技馆延伸服务业务, 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是科技馆免费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例如,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2010财年和2011财年预算支出中, 科普研究经费支出分别17.72%和19.61%, 收藏活动支出分别23.44%和18.32%, 展览支出分别17.61%和15.27%。正是因为高强度的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使其常展常新, 不断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 才能持续增强科技馆的吸引力。

(4) 建立一支高品德的志愿者队伍是科技馆正常运营的有力支撑。通过考察上述几个科技馆或科技中心官方网站, 可以发现, 其社会支持方式都有一项是志愿者服务。通过吸纳志愿者进行服务, 既解决了科技馆人员不充足这一问题, 也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2 启示

通过对以上科技馆开放实践的个案研究与共性结论分析,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启示, 为我国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制定和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各个科技馆可以结合自身馆情选择合适的免费开放方式。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种免费开放方式。一是分对象免费, 如科技馆面向全体公众免费开放, 或者仅对本地区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或者只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免费开放。二是分时段免费开放, 如节假日的免费开放, 或者限定某工作日的免费开放, 或者分季节免费开放, 采取淡季免费、旺季适当收费的政策。三是分项目免费开放, 就是对常设展览实行免费开放, 对一些花巨大成本引入的精品展览适当收费, 临时举办的交流展、商业展、个人展等实行收费, 对那些经营性项目如3D、4D影院采取收费政策, 这样既确保了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又使科技馆在保质完成基本科普展览之后, 重视临时展览, 增加科技馆的收入, 弥补财政拨款的严重不足, 改善科技馆的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科技馆事业。

(2) 构建由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与自营收入资金三轮齐驱的动力系统。一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稳定投入。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设立科技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足额补偿科技馆免费开放所带来的门票收入损失以及适度补偿科技馆免费开放所增加的运行经费。同时, 把支持科技馆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畴, 建立政府支持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与财政补助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社会支持方式的全方位开展。如基金会捐赠、冠名捐助、企业捐赠与个人捐赠、企业赞助和会员制。三是自营活动的多元化拓展。鼓励免费开放后的科技馆根据自身定位, 开发和拓展“选择性参与”收费项目, 增加科技馆自营活动收入。如举办特别展览和巡回展览;开办销售各种基于科学技术的产品和书刊的商铺, 开放科技影院等等。

(3) 创新是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做好科技馆的创新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创新科技馆展品展项。具体包括:科技馆研发人员挖掘资源优势, 根据公众的求知审美需求, 开发出具有原创性的展品和展项, 或打造出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精品展览;引进高校专家和科学家进行展品新项目的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 鼓励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即将市场化产品带入科技馆的展示领域, 以进一步体现科技馆的公益、前沿与地方特色;引进国外各类优秀展品展项, 不断拓宽科技馆现实与虚拟的展教平台。另一方面, 创新科技馆展示方式。具体包括:整合馆内资源, 举办各种特色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和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活动;加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力度, 开展馆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展览、联合办展、借展等多种形式, 举办题材丰富多样、风格特色鲜明的多种临时展览, 以科普临展带动科普常展;依托专家学者智力库, 围绕广大观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举办专题讲座, 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开发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实践课程。

上一篇:平安夜的温暖下一篇:应用写作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