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4-08-30

行为习惯的养成(精选十篇)

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

一、寓理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将每种习惯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其目的是,使各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系统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则,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如针对洗手卫生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幼儿结合看录像、听故事,有关不讲卫生、不洗手就拿东西吃,然后吃了肚子疼的图书、图片和有关资料,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其次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先挽起袖子,用自来水把手打湿,然后抹上香皂,手心手背轻轻的来回搓,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把手擦干。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

二、寓教育于一日活动训练中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不能主动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的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和穿鞋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在家里是大人喂着吃,只有个别幼儿是自己吃的。还有一部分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子和衣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 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向能吃饭、能穿鞋子的同伴学习。当能力弱的幼儿有所进步时,再逐渐加以引导与强化。这样,既调动幼儿积极性又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寓道理于家长的配合之中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根据这一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家庭对幼儿影响非常重要,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达到家园共育。特别是新时代的幼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倍受父母的娇宠,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和小少爷,想要什么家长就会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会做什么,一些幼儿为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导致了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终身难改。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形成合力。再者告诉家长,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养成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导,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老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老师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的示范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被学习,孩子身上的不少习惯就直接从成人那里模仿来的,如果老师言行规范,严于律己,从而才能以行为榜样影响教育孩子,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行为习惯的修养。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园,老师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脚,老师主动向幼儿赔礼道歉,说声对不起。在幼儿入园时,老师主动与幼儿打招呼,问声小朋友好! 小朋友早! 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有的过程看似很平淡、很多余,但孩子在这个环境里生活,他们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某个幼儿表现好,或某个幼儿有了哪怕那么一点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常规于幼儿主动参与制定中

让幼儿自己参与制定常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比老师强迫着去做效果要好得多。如幼儿户外活动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户外活动的顺利发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尽管每次活动前我再三叮嘱,可还是有极个别幼儿不遵守纪律,我改变老师制定出条框,强迫幼儿去做的方法,在活动前我组织幼儿自己讨论出活动中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 幼儿纷纷出主意,积极发言,如不捡石头,不捡棍子,不爬高,不打闹等,如谁犯了其中一条,就自己站到旁边去改。让幼儿主动参与制定常规,不仅使幼儿能自觉自愿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会互相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要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和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给幼儿提供反复练习的条件,坚持做到持之以恒,最终能够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为习惯的养成作文 篇2

而我讲小话的时间是晚自习课,老师在的时候我没有讲话,而当老师只剩最后十分钟的时候离开了,在这个时候,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同桌讲了话。我承认自己确实违了纪,在这里我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作出深刻的检讨,因为自己的不成熟,因为自己的自私,我和同桌讲了话,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可是,这也并非是我非要那样故意去破坏纪律,因为我自己的控制力低下而潜意识之下违的纪,我也无可避免,只能是尽力改正,可是做了错事就要承认,这点我非常认同,我并不否认自己的过失,也不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我只会去认错,争取下次不再范错,并且认真并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次被罚,努力去检讨自己。

我承认自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讲话,什么时候不该讲话,这些个规矩在心中还非常清楚的,可是我却知法犯法,这又是为何呢?我只能说,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之中会不由自主的做出有违自己的意愿的事,也许潜意识之中,自己并不想这样,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不法让思绪控制行为,已至于自己干下这并不想犯的错,这真是不由自主。

刍议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3

根据每个学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一、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五角星,初步养成

低段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今天你头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里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有一次,我买来一包小红星,又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比比谁最棒”的荣誉角。课堂上,我把要求告诉给学生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红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红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每次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们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红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红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红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二、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定了二十条“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另加10分)。每周班会课反馈,算出一周得分情况,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生和各项积极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的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三、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四项竞赛,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一、言传身教,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模仿性, 外界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为直接和密切的教师更是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言传, 更要发挥身教作用,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令幼儿耳濡目染, 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只重视言传, 只是从理论层面告诉幼儿要如何做, 自己并不这样做, 幼儿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缺乏判断力而陷入迷茫之中。只有言行统一才能让幼儿在模仿中不断强化, 以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如要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教师就要首先成为幼儿的榜样, 当幼儿早上来园时主动与幼儿打招呼, 离园时和幼儿说再见, 这样幼儿在来园与离园时自然也会主动和老师、家长打招呼, 在其他场合也会主动与人打招呼。

二、多样活动, 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

幼儿年龄小, 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还会适得其反, 使得幼儿滋生一系列的消极厌倦情绪, 甚至会对幼儿园失去兴趣。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以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强烈的参与动机。幼儿的认知与思维处于形象阶段, 画面、色彩比起文字与语言更有吸引力。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频短片, 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 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们可以为幼儿播放影像资料《来客人了》, 这样比起教师的讲解更有吸引力, 更能让幼儿进入特定的场景中, 通过认真观察, 明白如何接待客人, 要做哪些事, 说哪些话, 进而使幼儿学会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同时教师还可以拍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中的照片与视频, 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更能引发幼儿的关注, 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感, 更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 更加利于幼儿对文明礼貌的理解与运用。

三、角色体验, 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来自于亲身体验的感受更为直接和深刻, 因此要想让幼儿深刻地理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 让幼儿进入特定的角色与真实的场景,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而且更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内化与提升, 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幼儿来玩过家家的游戏, 分别扮演爸爸、妈妈, 再现父母工作与做家务的场景, 带领孩子一起出游, 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 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更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家人该如何相处。这样的活动集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于一体, 所取得的效果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

四、家园合作, 筑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学校与家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教育合力, 筑造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 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许多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买智力玩具、参加各种体验运动, 等等。但往往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 幼儿园要加强对幼儿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家长推荐相关的网站、名师讲座等, 让家长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的认同, 这样家长与学校才能积极配合, 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互动沟通。

家长与教师不能各自为战, 而要加强交流与互动, 老师将幼儿在园表现及时告知家长, 家长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告知老师, 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发育与成长, 共同制订教育方案, 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赏识激励, 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机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 更加重视评价。赏识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 强化幼儿的荣誉感, 从而激起幼儿更大的热情与动机。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赏识就是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表扬与鼓励, 不适当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还会使劲儿滋长骄傲情绪。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 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关注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善于发现, 能够以最真挚的语言、最丰富的情感、最温暖的眼神来给予幼儿真实具体的表扬与鼓励, 这样才能强化孩子的行为与动机, 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幼儿学会了扣纽扣、系鞋带、学会了自己吃饭, 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树立幼儿的榜样, 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要重视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 使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0) .

[2]孙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 (1) .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

成功的人士,都有一些良好的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就说鲁讯吧!他从小就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他要求自己要抓紧时间,还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他终于养成了好习惯,后来成为了中国有名的作家。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啊!

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不刻苦,不用功,所以总是常常得不到高分。有些同学周末总是在玩,总是把作业留到星期天晚上再赶着做。这完全是习惯的问题。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踊跃发言,不懂的知识也不闻不问,这些习惯就会使你成绩下降。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改正,比如说:回家第一项任务就是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有时间就读一下课外书,这样一来,学习成绩就能上升了。

平时在大街上,总是看到很多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羞耻。为什么在外国,总是可以看到用中文写着“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扔垃圾”的标语牌呢?这都是因为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我们中国人民丢脸。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

幼儿良好就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6

【关键词】 就餐习惯;幼儿;影响因素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就餐习惯的培养对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如今幼儿的饮食行为中,普遍存在着偏食、挑食,吃饭不专注等不良的饮食行为表现,孩子“不能好好地吃饭”成为老师和家长的一大难题。

幼儿现阶段常出现的不良饮食行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偏好或厌恶某些食物、吃得慢、吃得少、食欲差、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食物缺乏兴趣等。幼儿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身体造成的影响,有研究者做以下的分析:(1)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不良;(2)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性贫血;(3)饮食行为问题与单纯性肥胖;(4)饮食行为问题与心血管疾病;(5)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幼儿作为未来世界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使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幼儿出现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影响,笔者针对这些饮食行为问题提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已有学者邓文娇研究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较低。家长可通过多种渠道去查阅相关的知识,向幼儿讲解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合理膳食、早餐的意义及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等。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向幼儿及其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使他们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强迫、催促幼儿进食。幼儿在不饿的情况下,不要强迫幼儿进食,尊重幼儿选择吃东西的权利,当幼儿吃饭过慢时,不要催促幼儿进食,要对幼儿有耐心,要多观察幼儿,在幼儿吃饭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也要让幼儿知道吃饭太快对身体不好,让幼儿在潜意识中觉得吃饭太快不好。

父母进餐过程中不要偏食、挑食。父母应该要有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不要把自己对食物的喜好厌恶强加给幼儿,如果父母经常厌恶某种食物,幼儿也会产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父母要擅于搭配食物,烹饪的食物要合口,要能激起幼儿的食欲,家长要注意进餐过程中的饮食行为习惯,不要偏食、挑食。

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要注意进餐的氛围。在吃饭时,要先把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关掉,避免幼儿在进餐时被周围环境所吸引,吃饭时不专注。也不要因为溺爱就跟着孩子边玩边吃,边跑边喂,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幼儿吃饭的专注性。在进食过程中,家长也要做出榜样示范,如:吃饭时话不要太多,饭菜尽量都不要掉在桌面上,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让幼儿潜移默化的习得这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在幼儿的两餐之间,不要给幼儿过多的零食、饮料。这样会影响幼儿的就餐量,也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欲望,所以父母要陪同孩子吃饭,培养幼儿定时定量的进餐行为。

二、幼儿教师方面

首先,相关领导要重视对幼儿园营养配餐的管理,加强推广营养知识的教育。其次,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多途径培训,从而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应联系幼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并且要求幼教工作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身作则,以便在工作中能影响幼儿。

教师在进餐时不要过度催促幼儿。如果过度催促幼儿进食,像“快点吃,别讲话”、“谁先吃完就给谁发一颗大星星”这样催促的、带奖励和惩罚性质的话要少说,否则就容易导致进餐慢的幼儿可能因为着急而胡乱吞咽,而进食过快的幼儿也会更快,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对于进食过慢的幼儿,要有耐心,联系家庭的因素考虑幼儿自身的差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挑食。对于幼儿不吃的或不喜欢吃的食物不要非得强迫幼儿全吃掉,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比如:经常给幼儿介绍不同食物所含的不同的营养素,并给幼儿讲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带来的好处,如果不吃某些食物的话,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当幼儿尝试着去吃不喜欢的食物时,要及时地表扬,并且鼓励幼儿继续吃下去。

幼儿进食的量都有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如:有的幼儿生病了,就应该提供给幼儿清淡的食物,也不要要求幼儿全部吃完,还有的幼儿饭量本来就少,就要酌情给予幼儿合适的量,当然,饭量多的幼儿也可适当增加饭菜。对于握筷不好和漏食严重的幼儿,教师要知道,每个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完善程度、手眼协调的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所以,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要表扬鼓励幼儿有进步的进餐行为,不要太心急,不要太急于责骂孩子的进餐行为。

三、幼儿要注意自身的饮食行为,合理健康的进餐

幼儿自身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不仅家长和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意识,幼儿可通过观察模仿同伴、家长一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再者还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识,使幼儿自己认识到自己饮食行为的好坏,实行幼儿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2004-南京师范学大学:学前教育学.2004.

[2]陈丽雯,夏经炜,曹丽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D].中外妇儿健康,2011,8(19):98-99

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7

我们重点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二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潜移默化的物质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可能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物质, 没有物质的环境是空洞而贫乏的, 而物质质量的高低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成人尚且如此, 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善而模仿力强的幼儿, 其行为、思想、人格的建构更是依赖于物质这一因素。然而一成不变的物质环境, 也难以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创设富于人文的、多变的、互动的物质环境以吸引幼儿, 影响改善其行为习惯。

1. 创设富有人文色彩的幼儿园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幼儿园是专门培养人, 教育人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地的概念, 它是一种环境, 也是一种氛围, 同时也是文化的理念, 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 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园所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我们试图营造一种氛围, 努力做到让墙壁能说话, 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 我们首先注重做好“四个利用”, 凸显园所文化。“四个利用”即:利用幼儿园橱窗展示师生养成教育成果;利用各班级“家长园地”, 创建班级特色;利用走廊墙壁悬挂《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画册》, 宣传身边良好行为习惯;利用各种温馨的标语牌, 对师生、家长进行提示, 规范幼儿的言行, 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自觉形成。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最显眼的位置展示《幼儿生活守则》的文本内容, 让教师和家长以及进入幼儿园的每个人, 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宗旨, 关注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的特色, 认识到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上下楼的走道上, 我们还将幼儿守则画册的部分内容制成宣传版画悬挂起来。每到家长接送孩子时, 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宝宝, 这条你能做到吗?”“妈妈, 这个小朋友在洗手, 我也会洗”“这位小姐姐在干吗?她们做的对吗?”通过一幅幅养成教育系列主题画, 提醒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做起”。

在幼儿园“养成教育”橱窗里, 分设了“养成新动态”、“教师说养成”“家长谈育儿”等栏目, 通过这个平台, 展示班级亮点, 促进师生交流, 吸引家长参与。精心布置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处处都设有文明礼仪、保护环境等行为标牌, 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 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楼道里张贴“轻声慢走过走廊”、“别碰我, 我怕脏”、“请讲普通话”等提示牌等, 处处为幼儿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情景示范, 时时提醒着孩子、教师、家长。这些环境不断与幼儿、家长的互动, 让教育更有实效, 对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形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园所文化氛围。

2.创设富有特色的班级小环境

环境是幼儿耳濡目染的教育介质, 是幼儿自然成长的良师益友, 环境的创设更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 才能使幼儿园的空间突显养成教育的价值。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同, 各班养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有的班“明星宝贝”栏中开设了“我有好习惯”专栏, 有的班级将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儿生活守则》内容制成幼儿看得懂的表格, 每天教师和孩子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议。也有班级将《幼儿生活守则》部分内容编成好听的儿歌, 并配上有趣的图画, 贴在活动区里, 幼儿随时点着儿歌大声读出来。有的班级还将守则内容分阶段、分重点的布置在班级心愿墙上, 做到不断提醒, 不断更新, 从而提高了幼儿兴趣。优美、富有童趣的环境对幼儿来说, 既能让其欣赏, 接受美的熏陶, 更能通过富有寓义的画面无声地指导, 教育幼儿的言行, 因此我们还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融入到班级日常生活环境的创设中, 如:在活动室布置一幅幅洗手、洗脸、进餐、不乱扔果皮的画, 让幼儿在欣赏画的同时, 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鼓励幼儿学一学, 做一做, 这样幼儿就会轻轻松松接受洗手、洗脸的卫生教育, 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在小班, 为了让幼儿午睡时把小鞋子摆放整齐, 在每个孩子床前画一双小鞋印, 它无声地提醒孩子们睡前要把小鞋放整齐;在中班布置“正确坐姿、站姿“的示范图;在大班, 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如何做好值日生“。在盥洗间贴上等候排队的图案, 在美工角贴上纸屑扔进垃圾桶的标志。游戏时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 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 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教室里的各种标识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 有序地进行。有的班收集纸盒、饮料瓶制作文具墙, 引导幼儿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废物利用的意识, 养成用完文具要物归原处, 有序摆放的习惯等。在此, 环境的教育作用尤为突显, 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可以实践的情景和空间。

二、无处不在的精神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氛围基础

物质环境固然重要, 但物质所呈现出的精神层面的环境, 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具有推动力。教师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实施的教育, 形成的与幼儿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幼儿能够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 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

教师, 作为幼儿环境育人中的能动要素, 是幼儿心目中模仿的偶像, 教师率先垂范的言行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 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 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 以大方得体的仪表, 稳重端庄的举止, 亲切和蔼的态度, 文明礼貌的语言, 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 去感召幼儿, 启迪幼儿, 最终达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的目的。孔子有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 对爱模仿的幼儿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只有教师的以身示范, 才能以教师良好的行为来陶冶幼儿, 榜样的作用胜过简单枯燥的说理。

作为教师更要有耐心, 善于发现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点滴进步。幼儿的行为一但获得肯定, 就会立刻得到强化, 因此, 教师不能吝惜表扬鼓励的语句, 当幼儿稍有进步时,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 一句话都能让幼儿感到激动、高兴。在这一体验后, 幼儿会想到继续这样, 又会得到表扬, 如此反复, 会使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 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较迅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 越是幼小的儿童, 越需要成人的关心、爱护。对于幼儿, 教师除了满腔的热爱, 还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教师因所处的位置, 深受幼儿的喜爱, 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 简单规定幼儿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不利于幼儿自觉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好老师应该常常弯下腰, 蹲下身, 成为幼儿身边的“小伙伴”, 倾听幼儿的心里话, 了解幼儿的想法。

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不是凭空就有的, 它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游戏正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小的孩子非常喜欢参加游戏, 在游戏中, 幼儿可以尽情模仿、想象, 它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 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活动。在游戏中, 幼儿能学会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 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 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在角色游戏当中, 孩子们为了角色分配起了争执, 在结构游戏中为了玩具争吵……如何让游戏进行下去呢?在这里, 教师只应是一个旁观者, 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 当矛盾出现时,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当大家一致同意解决方案时, 游戏不仅能玩下去, 幼儿也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幼儿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 对环境具有能动性, 因此, 任何事情都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它既不利于幼儿发展, 也剥夺了幼儿改造身边环境的权利。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喜好, 要求来创设、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而幼儿也在与教师亲密、平等、和谐的交往中, 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 从而获得自信, 形成其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交往能力。

2. 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途径, 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养成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为了使养成教育目标变得显性、具体、可操作性强, 使养成教育实施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 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制定了自主的、人文的、发展的《幼儿生活守则》, 并将《幼儿生活守则》中的内容与幼儿园的主题探究课程有机融合, 形成幼儿园养成教育活动课程, 使之成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养成课程本着以帮助幼儿实现快乐成长和发展为宗旨, 引导幼儿自主地建构自身行为习惯的经验和能力,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 贴近幼儿生活、贴近幼儿各年龄段、贴近幼儿最近发展能力, 让幼儿在遵守幼儿生活守则的前提下, 有质量、有效地生活、学习。

3. 协调一致的家园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

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日本教育家曾说:家庭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习惯培养的老师。孩子从一出生, 就生活在家庭这个最自然的环境中, 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因此, 家庭教育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不容忽视。然而, 现代家庭教育还不尽人意, 存在许多不足, 在现实中家长对幼儿在家行为表现与生活规范感到棘手。许多家长常常提出类似的疑问:“我的孩子冷漠、没有同情心该如何是好?”“我的孩子行为不礼貌、说不好听的话或打人、打架怎幺办?”“我的孩子不肯刷牙、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怎幺办?”“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 但回到家却胡闹、爱哭、偏食、不收玩具”……这些家长一方面有诸多的疑问, 一方面又非常忽略幼儿行为细节。其实, 这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协调、一致的问题。为使家庭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形成互动的、循环的共育模式, 保证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得以固化, 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亲师约定》, 让家长明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标准, 更好地帮助家长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行为, 提高了家长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水平, 保证了幼儿园与家庭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和可能性, 也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的进一步升华。

(2) 加强宣传, 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转变到首先关注孩子习惯养成上来。有针对地给家长们提出建议, 有目的指导家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着推动作用。幼儿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更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指导、关心、每位父母都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让幼儿在家庭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学习, 从家庭成员的身上汲取营养。但目前, 由于家长的素质参差不一, 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正确、可行, 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等多渠道的家园联系环境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育人目标, 使家长自觉、主动采取措施, 配合幼儿园教育, 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 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3)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形成幼儿园、家庭齐抓共管的氛围。如以节日教育为契机, 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幼儿参与、实践、感悟。通过新年、元宵节、植树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每年“三?八”节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件事 (捶背、洗脚) 让母亲开心;“六?一”做一件玩具送给同伴;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 感恩节让幼儿对自己的亲人说感谢的话等等。幼儿在家园共育的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在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不少家长在联系册中写道:“看到孩子们能够友好的在一起游戏, 由衷地感谢老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非常赞同”。

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8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谈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9

那么习惯是什么呢?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 习惯是一定的行为, 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 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行为、环境、个人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决定会形成习惯。所以任何习惯的形成, 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 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 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然后就是第二个层次了, 称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靠内部的自我监督, 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 多次重复以后, 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 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 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 也不需要监督,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认真的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 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 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因此我们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习惯要时时刻刻加以注意。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甚至是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的, 基本没有独立的能力, 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自控能力严重欠缺。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 就会象决堤的洪水一样, 将人性中所有的潜在缺陷, 如:懒惰、自私、不讲卫生、说脏话等一泻而出并且随时随地流露。他们很少出大问题, 但小毛病不断。而正是这些小毛病将来要酿成大祸。所以他们暂时还离不开大人的监护, 时时刻刻的监护, 不能让他们偏离轨道太多。骂人了, 应有人及时提醒;偷懒了, 应有人及时督促;自私了, 有人及时输导;不讲卫生了, 也有人及时管理等等。这种监护不能中断, 就象小树周围的栅栏一样要持续几年, 才能让他们的成长轨迹定格在正确的方向上。一不小心, 他们就会象小树一样生出岔来, 这很容易成为他们突破人生轨迹的突破口。人要养成好习惯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但要毁了它可能只需一念之间。所以要培养出一种好习惯需要时刻不放松的去经营。

二、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忽视强化的力量。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 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 是对以往不良行为的治疗和矫正, 这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需要强化的, 何况这些十几岁的中专学生呢!因此他们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的, 这就需要强化和引导。引导就是思想工作, 当然也要做。但过多的思想工作只能让他们变得疲塌, 他们思想单纯, 只顾眼前, 看不到未来, 甚至连第二天都看不到。所以我们就应该用连续性的、细节华的强制措施。比如:将他们的时间分成若干小段, 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 不允许有特殊, 同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鼓励和刺激等。不能让他们有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 让各种各样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娱乐占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这样坏的习惯被强制性的赶走, 久而久之, 他们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过这种生活就是他们的享受, 改变了他们会适应不了的, 于是好的习惯成了他们的一种内在的性格, 他们不会再轻易偏离轨道了。

三、父母般的关爱。细心经营和强化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过程, 中专学生正处在逆反心里强, 心态不稳定甚至偏激的阶段。在没有一点自己思想和活动空间的情况下, 其实他们承受的压力是极大的, 所以做老师的要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我们都知道严格要求孩子的家长成千上万, 可对家长恨之入骨的孩子却为之甚少。为什么呢?孩子在接受父母严厉的管教的同时, 也在无时无刻的感受着父母伟大的爱, 这种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 所以孩子不会嫉恨父母。父母所要求的, 孩子很自然的就会认为是为了自己好。如果老师也能象父母一样同学生之间在心灵上达到融会贯通, 关爱他们、心疼他们, 那就会极大地减少矛盾地冲突, 得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有了以上细致的过程, 我们还怕学生会脱轨吗?习惯养成了, 就形成了能力, 就形成了素质, 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观察到,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 相信对人类来说, 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他老人家还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性, 一辈子用不尽。”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 每每把习惯养成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可见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对于学校来讲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呢?一名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一个人受益一生, 一群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会使一所学校受益终生。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光芒来自于悉心培养他的那块热土。培养一批能发光的金子, 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名誉、是品牌、是效益、是增值的资本。中专学生对学校来说不是终端教育, 但只要这个环节我们做好了, 他们到任何大学里、任何领域都是金子。这种惯性会成就他们一生的事业。这难道不是给了他一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学校的一种无形的资本吗?

参考文献

[1]《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晓云儿童教育十二讲》.新世纪出版社

[2]李世华.《培养习惯学会做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养成教育》.玉溪教育信息网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0

笔者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在每天和幼儿朝夕相处的过程中, 却发现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例如, 挑食、偏食;入睡困难;挖鼻子、咬指甲;不说礼貌用语;乱发脾气;行为粗鲁, 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不会整理学习用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

幼儿形成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也不是偶然的。笔者将从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幼儿能从各种渠道接收信息, 这虽然方便了幼儿的学习, 但却让幼儿的社交能力变差, 生活空间变小。家长们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 为了怕孩子吵闹, 就把手机、平板电脑丢给孩子, 让他们自己玩,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甚至比大人还要玩得精通。但是, 这样就导致幼儿和同伴、家人之间的交流变少, 长此以往, 容易形成孤僻、任性、依赖、胆小的个性。孩子的模仿性又是比较强的, 他们会模仿看到的游戏或者动画内容, 例如扮演“超人”“变形金刚”来拯救地球, 可能养成好斗、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

(二)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家长的溺爱。现在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宝, 除了有爸爸妈妈的关爱, 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 几个大人全部围着他转, 孩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养尊处优。家长对幼儿的吃穿住行玩都愿意投资, 却忽视了对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孩子日常生活开始, 家长就已经习惯为孩子操办一切, 比如吃饭、穿衣等。有的家长言之咄咄地说, 孩子吃饭吃得太慢不都吃成冷饭了?穿衣服太慢岂不容易感冒?可是一只从未展翅的幼鸟, 如果不给它机会练习, 它何时才能自由翱翔呢?

2.家长的“榜样”作用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 家长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榜样作用。然而, 家长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他在要求孩子的同时, 自己做不到, 这就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例如, 家长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安安静静, 可是自己在饭桌上却高谈阔论;家长教育孩子看书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轻轻翻书, 可自己却躺在床上或者趴在沙发上看书……久而久之, 孩子就知道了, 家长的要求不一定要服从, 因为他们自己都不遵守。

(三) 幼儿园的影响

幼儿教师每天都很忙碌, 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孩子入园到离园, 没有一丝空闲的时刻, 所以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幼儿常规的培养, 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 没有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幼儿的不良习惯一旦形成, 教师再来纠正就很困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幼儿这群小个体, 教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一味地呵斥, 往往适得其反, 幼儿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根据研究的结果及原因, 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 发挥社会的实践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 必须先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了, 人也就改变了。”我们要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 才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就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 呵护他们更健康地成长。例如, 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社区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去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欢乐。

(二) 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往往会折射到孩子的心中, 变成孩子的观念。所以,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其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 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只有家园合力, 才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给孩子锻炼和犯错的机会, 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三) 加强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基地。从第一天入园开始, 教师就应该注重幼儿的常规培养, 并且把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作为重心, 反复强调, 时刻提醒幼儿。幼儿都是有差异的个体, 各种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教师应该针对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以“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来教育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信幼儿能更好地接受并内化。

我们都知道,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习惯的养成又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研究更多有利于幼儿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 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去迎接更好的未来!

摘要:学前期是幼儿一生的初级阶段, 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幼儿未来的成长道路上,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目前幼儿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分析其成因, 研究并寻求相应的对策。笔者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发现幼儿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 着力从社会、幼儿园、家庭等方面寻找原因,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霞.家园携手促进幼儿习惯养成[J].青年科学 (教师版) , 2012.9

[2]魏爱云.略论学期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 2003, s1

[3]袁俊.浅谈幼儿养成教育[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16

[4]徐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吉林教育·综合, 2010, 11:82

上一篇:辽宁海洋下一篇:假日经济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