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学

2024-07-18

手机媒体传播学(精选十篇)

手机媒体传播学 篇1

中国是手机使用大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7年12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1)显示,目前中国已有5.47亿移动电话用户。这样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不仅成为商家竞逐的目标,也成为传统媒体竞相争取的目标受众。

在关于党的十七大的报道中,许多人将手机作为重要的信息接收平台关注会议进程,仅新华网“十七大手机报”每期发行就达3000万份,累计播发1亿多份(2);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手机更是成为最为有效地传达民意的互动媒介,据人民网报道,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约有2.5亿手机用户关注人民网“两会”报道,共收到手机网友留言反馈近50万条(3);2008北京奥运会对手机的青睐更是将手机这种新媒体推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风口浪尖”。

手机已经成为至少是中国城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这个事实,学界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对手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则主要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手机的媒体性、传播形式及它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基础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构起对于手机在传播学方面的基本认知和观点,才有可能深入进行其他方面的探讨。

1、手机具有媒体性

结合国内外对大众媒体概念的界定,关于其特征,以下几点是毋庸置疑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公共信息(public messages)的大量生产复制和直接传播(directly transmit)、不特定的多数人(large,heterogeneous,and scat-tered audiences)(4)。以此为参照,笔者认为,大众传媒的媒体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受众上,当媒介内容具有公共性、统一性和可复制性,当媒介受众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时,可以认为该媒介具有媒体性。

手机的媒体性和手机的功能性发展息息相关。当手机只具有通话这一基本功能时,手机只是一种私人通讯工具,不具备任何媒体表征。但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手机自身的更新发展,手机开始提供收发短信、彩信、WAP上网等多种功能和增值服务。它们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信息得以以文本、图像或声音视频等方式储存,另一方面使得信息可以无限量地复制发送给不同的用户,手机也得以从人际传播转向公共信息传播的视野,显现出一种媒体性。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坠毁,事发后不到10分钟,新浪短信头条新闻就把这一重大新闻发给了几十万手机用户,手机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从此之后,手机开始以“第五媒体”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7年底,人民网主办的“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18家媒体共同签署了《手机媒体自律公约》,倡导手机媒体的规范化发展,手机媒体的地位在业界得到承认。

在学界,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莱文森的专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和媒介形态研究学者罗杰·菲德勒所著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等对手机媒体的媒介形态作了理论阐述。国内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院的匡文波教授和广告人朱海松,他们分别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视角对手机媒体给予研究与解读。但总的来说,目前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还处在“胚胎”阶段,在从方法到技巧、从模式构架到细节分析都亟待摸索和尝试。

2、手机媒体融合了多种传播形式

多功能的手机具有媒体性,这里,我们姑且用“手机媒体”这一概念来称呼它,以便进行以下的论述。

不同于传统媒体较为单一的传播形式,手机的独特性决定手机媒体是一种兼容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新媒介。“手机媒体的应用使得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人传播,传播方式在更替中实现了轮回,同时表现为传播方式的融合(5)。”由于手机的“贴身性”,使得手机媒体具有突出的人际传播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依附于用户原有的人际关系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可信度高。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通常是平等参与的,传播形式基本是无组织的,内容以线形和非线形的方式呈现,并且反馈性极强。非典事件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被压制的信息正是通过手机的人际传播和互联网的通达,使真相显现于世人面前。

组织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比如运营商或组织通过手机媒体群发的信息、企业彩铃可以说都具有组织传播的特性。宽泛地说,手机媒体也是具有大众传播特性的,正如前文所分析,它具有大众传媒的媒体性。对它而言,信息服务商及大规模信息传播的媒介是职业传播者,手机是传播媒介,大量的手机用户则是受众。通过手机媒体,ICP将新闻信息发给手机用户,形成“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具有大众传播的表征。

3、手机尚不足以成为“第五媒体”

尽管手机的媒体性被予以肯定,但对于手机是否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尚未达成共识,所进行的研究及探讨都还只是各执一词。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来自人大新闻院的匡文波教授和广告人朱海松,前者将手机媒体定义为一种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并认为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后者认为“第五媒体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6)。”但在其著作《第五媒体:无限营销下的分钟传媒与定向传播》一书中,他又指出:单纯地将手机定义为第五媒体也不确切,因为没有手机上网和增值服务的出现,手机只是手机。并且,他认为,称手机为第五媒体或者说以媒介化思维来看待手机,完全是在行业应用的推介过程中的一种“沟通策略”,目的是“误导”人们尽快地理解并看到行业应用的前景。

笔者亦认为,就手机媒体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尚不足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首先,手机媒体缺乏自身专业的传播者,它的内容提供商大部分是传统媒体及网站;其次,由于手机自身的特性如屏幕小、高移动性以及手机媒体受众独特的心理特性如低注意力和娱乐消遣动机等因素,符合手机媒体特性的内容形式还有待专业化精确化;再次,手机媒体的受众是有局限性的。前面说过,手机的媒体性和手机的功能是相关的。以最常见的手机报来说,其本质就是彩信业务,一个有着不能使用彩信的手机用户基本上可以排除在手机媒体受众群之外,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就排除了相当一部分手机用户。而在可以消费的这部分手机用户中,出于心理、社会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手机媒体的受众主要集中于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人群。也就是说,至少就手机媒体目前的情况来看,就其媒介形态、专业程度和受众的异质化程度来说,它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形态存在尚有一段距离。

4、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新发展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存在太多的共同点。从技术特性来看,两者都具备高互动、多媒体、跨时空、无中心和个性化等特点;从用户受众来看,用手机上网的WAP用户和网络用户有着很大的交集:2007年CNNIC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WAP用户的特征为男性为主、18~24岁之间、文化程度为高中至大学本科之间、学生或者白领、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而中国总体网民中男性占57.2%,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其中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与人口总体相比较,网民属于其中学历较高的人群;从收入上看,接近3/4(74%)的网民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在广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43.4%(7)。上述数据表明,在用户结构特征上,两者有极高的重合度。从内容上看,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手机媒体内容供应商就是网络媒体的ICP,比如新浪。因此,将手机媒体视为网络媒体的补充及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笔者认为手机媒体并不是网络的简单补充和延伸,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相较于网络媒体,第一,手机因其较低的价位更具普适性,手机媒体相较于网络有着更低的媒体接触平台,这意味着,一方面,手机媒体受众覆盖面更广,更具异质性;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传者质量良莠不齐,众多SP的竞争使得管理困难,手机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强。同时,手机有限的功能也决定了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深度上表现不够。第二,手机具有先天的高移动性。正如2004年保罗·莱文森在其《手机》一书中指出:“惟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第三,目前以“一人一机一卡”为主的通讯网络决定了手机媒体更具个人针对性,具有实现“分众和定向”传播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无线营销风生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事实上,从终端呈现到通讯网络,从经营管理到盈利模式,从内容表现到受众需求,两者都还有很大不同,而技术因素并不足以解释这两种媒体的差异,说补充和延伸也略显仓猝。

因此,笔者在此用了“发展”一词,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手机媒体与旧有媒体的共性,而是其个性。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对于第五媒体手机来说,它已经具备了成为一种独立媒体的条件,虽然它对个人信息空间进行延伸更多地是体现在密切了个人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但这只是第五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任何一种媒体在成长期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从长远来看,当第五媒体形成一套成熟的传播运作模式之后,其强大的发展空间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任何新媒体的诞生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媒体而存在,这是媒体发展的规律,也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的必要,如果因此将新兴媒体作为原有媒体的补充,无疑是不利于新媒体成长的(8)。”

这无疑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得更远一些,手机媒体也不过是这一过程中一个短暂的停留,它也必将会逐渐发展演化为其他形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未来将不会是二者只择其一,而是二者并存。”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融合、裂变或新生或共存都会是一种可能。

5、结语

手机媒体的研究方兴未艾。一方面手机技术有待发展,这必然导致手机媒体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理论建构有待完善。就传播学而言,当前学术界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手机媒体的特性对既有的传播理论产生的冲击和相关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延缓了相关理论出炉的步伐。笔者在这里只是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李东平:《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李艺多:《关于手机媒体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手机媒体的性质、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及发展趋势》,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3]、刘洋:《中国手机媒体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05

[4]、匡文波:《日本手机媒体发展启示录》,《传媒》,2006(6)

[5]、匡文波:《手机媒体:展望2006》,《传媒》,2006(6)

手机媒体分众化传播特性思考 篇2

分众化传播对内容提供商的要求

首先,内容供应者必须清楚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手机媒体的传播和阅读。并非所有的传统媒介的内容都适合手机。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试办以手机为承载和接受媒体的节目。下面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手机报纸: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其后,众多媒体开始相继跟进,在2005年掀起一个小高潮。“辽宁手机报”、“江西手机报”、“深圳晚报彩e版手机报”等各地的手机报纷纷面世。③

手机电视:2005年1月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上海移动合作的手机电视“梦视界”试播,该服务提供6套直播电视节目及vod点播;3月,国家广电总局给上海文广颁发全国首张iptv执照,准许其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手机)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

手机电影:2005年7月,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8位导演推出手机电影《这一刻》。10月,由手机拍摄,通过手机播放的《苹果》诞生,制作者北京电影学院陈廖宇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12月,冯小刚推出手机电影《手机,打死也不说》……

手机小说:2005年11月,小说家千夫长继2004年将4200字的手机小说《城外》18万元卖给sp之后,又以同样的价格,出售了第二部手机小说《城内》。12月,何立伟、刘齐、周晓枫等6位作家和写手与相关公司签约,成为国内首批手机文学签约作家。有人甚至声称2006年是“手机阅读年”……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之外,还有手机音乐、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商务交易等等衍生的手机媒体形式。这些无一例外说明,传统媒体或者艺术样式选择手机作为他们的传输工具,都是看好手机具备的强大的传播功能和潜在的受众市场。但是,现在人们见到的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文学等,是否就是手机媒体的终极呈现呢?笔者的观点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电视在诞生之初,也就是报纸的图像版,或者“通过电视看电影”。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传媒人的不断探索,电视终于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表现方式,我们现在也才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现在流行的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通信商和网络平台构成的新信息传播业务。不过,目前大部分手机报只是把报纸内容经过选择、压缩再翻版到手机上,内容形式、文章长度甚至语言习惯都并不符合手机的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手机媒体在诞生之初,无疑也要走较长时间的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媒体的发展概莫能外。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和传统媒体联姻所打造的手机报等样式,决不是手机媒体的最佳表现形式。手机的小屏幕、即时性决定了其不以精美清晰的画面和冗长的深度报道见长。因此,如果简单地将报纸内容浓缩到手机屏幕上,或者把电视节目横移到手机上,都只是“新瓶装旧酒”。

其次,内容供应商还必须为手机媒体的使用者提供精确分类的内容。

分众化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个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订制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手机由于其便携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用户均可根据喜好订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不需要的内容则不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分众化传播对渠道运营商的要求

在中国电信业没有重组之前,手机的渠道业务一直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在经营。今年5月23日之后,电信业重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现金溢价方式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络,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中国网通,随后中国网通退市。这样,移动通讯业务由两家变成了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渠道运营商共同经营。由政府主导的这次电信业重组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可以看到的是,运营商的增加会使得竞争加剧,客观上会降低技术和资费的门槛。

目前,众所周知的问题是,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作为通信工具还是多媒体信息接收终端,资费是一个重要的瓶颈。手机媒体面临用户向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支付流量和内容双重费用的状况,业务的普及仍需改变用户观念。增值业务一直为早期sp管理不严所带来的“资费陷阱”困扰。退订方法不透明和资费体系不完善使得用户对于手机上的应用服务特别谨慎。若手机媒体在3g时代想有所作为,透明且容易被客户接受的资费是打通用户与业务之

间关系的重要一步。从运营商规范sp的决心来看,也想要从根本上驱除用户对“资费陷阱”的阴影。

而技术问题则一直为中国手机用户所诟病。在众多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超3g时代、向4g挺进的时候,中国却依旧停留在2g时代,3g的牌照迟迟不能发放,这势必直接影响到分众化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我们知道,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许多特征,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大众媒体。3g手机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通话,还可以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以及即时炒股等等。如果中国不能尽快实现3g,那么手机媒体的分众化传播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结 语

传统媒体的手机应用传播规律分析 篇3

本文以《大众医学》手机版客户端应用(App)的运营为例,分析手机阅读资讯类App的传播规律。《大众医学》手机版是一款免费的、每天更新的App,适配安卓操作系统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于2011年11月上线,截至2012年10月,运营近1年,各应用商店下载总数近十万。

App功能和外观设计

在《大众医学》手机版进行功能和外观界面开发前,经过反复调研,我们决定做一个免费的、在线阅读软件,包含图文阅读、音频视频收听收看,健康应用推荐、搜索功能等。这一定位对手机上网速度和手机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

不过,我们的前瞻性构想在今天得到了统计学证据的证实,按照目前的通讯行业的发展,手机的联网速度和手机性能都会满足《大众医学》手机版运营的需要。比如,2012年第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卓操作系统(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iOS)用户更倾向于使用高速网络接入,2012年第一季度来自3G和WIFI的接入量为67.8%,其中3G为36.8%,WiFi为31%。通过3G和WiFi联网的用户比重增加,利于开发者加强用户体验设计。

对于App外观,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手机屏幕小,应用的UI(界面)设计的优点可能不是太明显,但缺点会被放得很大。因此,在内容不是太丰富的情况下,建议只使用一级栏目设置,如果栏目数量较多,可首先采用平行滑动的栏目显示方式,减少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到达目标板块的设计。

文章列表页、正文的字体大小、标题字色、行高、段落间距都充分考虑手机屏幕相对较小的特点,应简洁、雅致。若只有一幅图片,建议放在第一屏,起调节阅读感受、增加对内容理解的作用,且以横构图为主。

由于安卓操作系统手机品牌过多,型号各异,在分辨率、屏幕尺寸方面千差万别,版本适配是个大问题。为保持大多数用户最佳的阅读体验,定期改版是必要的。

内容运营,基于受众行为的内容定位

《大众医学》手机版是一个融合性阅读类应用,以《大众医学》内容为基础,吸收正版授权医学健康类图书内容,以及音像作品,并将与健康类报纸和杂志媒体开展新闻转载合作。今后内容将呈现权威、实用、及时、互动等特性。

目前,智能手机用户呈现以下特征:“2011-2012年,通过移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的男性多于女性;用户年龄整体年轻化,主要分布在18-34岁,普及到各个人群当中。”

“苹果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用户地理分布的第一、第二集团差距在缩小;Android设备已无明显的第一、第二集团之分。”这表明,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与智能手机使用率之间已无特别的关联性,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

App的内容主要为年轻受众服务,还要重视受众的全国性及全球性来源,内容话题要广,作者来源应尽量丰富,当然,每天更新才能吸引用户。

“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集中在两个时段,早上7点至10点、晚上9点至12点,晚高峰期出现在晚上10点。”这些使用行为表明,智能手机用户碎片化阅读的行为比PC机用户要更明显。因此,大众医学App以碎片化内容为主,而不是原样照搬《大众医学》杂志或图书的内容,多数纯医疗性内容每篇为400-800字。运营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不能过于碎片化,也要兼顾读者这么多年在纸媒培养的阅读习惯,能减少碎片化的地方就不碎片化,比如情感分析、完整的治疗思路,就不碎片化。

交互方式对内容传播的影响

“在新传播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分割式消费已经向集合式消费模式转变,他们会同时扮演着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与媒介形成高频率的接触,而受众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大众医学手机版已知受众消费模式的改变,通过超链接、收藏、分享功能与受众互动,实现阅读延展、在线调查、收藏精彩文章、分享感兴趣内容的互动性阅读效果。受众在使用你的应用的同时也传播了你的应用,比如把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他们的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去,调动了周边人际对应用的关注度,超越了单纯的口头口碑传播。

《大众医学》手机版在20多个渠道中上传了自己的软件供用户下载,多数应用商店都有这个功能——“喜欢这个应用的人还喜欢这些应用”,对应用在相同兴趣的人际传播有价值。这些新媒体呈现的传播规律值得深入研究,适应它、利用它、超越它。

传播价值分析

传统媒体想了解自身内容是否被受众喜欢,广告传播效果如何,通常需要通过专业调查公司来获得可信的第三方资料,而且获得调查结果的时间比较长,更无法获得实时的调查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通过免费的第三方统计平台对用户使用行为及广告传播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比如,在应用里嵌入友盟统计SDK代码,就可了解自身App的一些基本数据,比如当日新增用户、活跃用户数、地域分布、阅读时长、留存率、全体应用的数据对比、同性质应用的基础信息对比分析、同规模应用基础信息对比分析等基本信息,不仅了解当日,过去的每一天都被记录,便于回溯分析。对广告信息的发布的统计也是如此。

除了直观的数据,我们可以从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两个维度、九项指标来衡量新媒体的商业传播价值。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通过公信力(权重10%)、接受程度(权重15%)、传播与投放投入回报率(权重15%)、用户质量(权重10%)四个指标,可以对新媒体的商业价值、所体现的经济收益进行全面的评估。从传播价值角度来看,通过传播与投放形式(权重10%)、社会认知(权重10%)、用户数量(权重10%)、用户使用黏性(权重10%)、传播与投放效果(权重10%)的可衡量性五个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和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IT技术的调查手段以及传媒学研究的价值观,多角度来评估一个新媒体的传播价值会更客观而全面。

手机媒体的传播探索 篇4

1. 很强的互动性

这是手机媒体首当其冲的一个自身特点。手机媒体在进行传播的时候,是一种互动式的传播,由于传播媒介——手机,便于携带,并且广泛遍布,因此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并且可以自由充分的表达观点与想法。当然,也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角色互换,从受众转换为传播者,相互交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更迅速的互动。

比如手机人人、手机QQ、手机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社交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微博、人人、QQ、微信等,人们传递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生活,好友就可以或评论,或转发,或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无意识的就成为了受传者或者传播者,进而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传播与分享。这种互动在人们的指掌之间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完成,没有太多的限制。手机媒体以自己特有的魅力,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传播责任。

2. 形式的多样性

这里的形式多样,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的传播方式。在3G业务的催生下,在手机智能化进展的过程中,手机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电子邮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

3. 更新与传播的迅速性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移动的数字化传播,有着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等特点和优势,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媒体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新闻动态,可以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机身小巧便于携带,人们随时都是机不离身,因此信息能及时抵达受传者。

比如手机微博。微博越来越多的参与进人们的生活,微博自身的特点140字的限制,更好的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简单的风格。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观点与想法,只需要按几下手机按钮,即可发送。像过去的几个月,一些灾难的发生最先出现在微博上,进而被转发阅读,引起关注与讨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得到及时反馈的同时,促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4. 信息内容的丰富性

以往在信息传播的时候,更多的是在电视或报纸上,受众看到的是经过编辑们替大众选择,该看什么,或者应该知道什么,才进行传播或报道,我们得到的消息已经不是第一手的讯息了。那么在手机媒体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传播中心的手机媒体实现了个人的信息需求,并且打破信息采集者的限制,个人本身作为信息采集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在打破制作周期、获取地点、利用公共信息等方面限制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快捷化。这直接导致在以后的新闻事件中,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手机将扮演重量级的角色。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1. 手机报纸与传统报纸

越来越多的手机报纸出现在人们的“手中”。坐在公交车上或地铁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手一部手机,但并非人手一份报纸。在手机上,我们可以阅读手机报,或许这就是手机报纸与传统报纸的一种对抗。手机报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用户可以通过订制手机报,来浏览和阅读当天发生的新闻,并且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手机报纸将文字、图片等一系列元素综合起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并且在及时更新上胜过传统报纸。手机报纸在进一步发展的现在,可以进行动画显示,比传统报纸更加先进,更贴近受众的喜好,让受众在了解新闻的同时,也获得了感官的享受。

2. 手机电视、电影与传统电视、电影

手机电视为人们提供的方便不言而喻。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电视能够使人们更加便捷的下载在线视频或收看直播节目,在以往只有电视能完成的任务,手机也可以很好的完成,并胜在它的随时性。人们可以观看电影、电视剧、视频新闻从而获得讯息,集结了音频、视频、图像的手机电视具有立体效应,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

3. 手机游戏与传统的电脑游戏

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手机用户比计算机用户多,手机游戏市场也比其他任何平台要大。那么手机的这种普及性使它的运用显得更为广泛。另外加之其有很大的便携性,手机游戏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空闲时间的首选。手机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一些网络游戏,也可以实现多人在线游戏等,极大的满足的人们的需求。

比起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玩的手机,电脑游戏就没有如此的方便了。虽然一些大型的网游依然盛行,电脑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手机游戏在便携性与随意性方面大大胜出。腾讯公司深谙此道,现在大大流行的游戏“天天爱消除”“天天跑酷”等腾讯公司设计出的手机游戏,在刚开始推出就大受欢迎。这就导致了我们会在生活中看到,朋友见面会聊游戏攻略等等现象。

当然,在这个社会发展速度飞跃的时代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利害之分,手机媒体的发展在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的同时,我们普通大众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同时,我们在享受这种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一些困扰。一些不良信息、垃圾短信、恶作剧、诈骗、虚假信息、广告等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因此手机媒体在继续迅速发展的状况下,也应该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行思考。

手机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的人在使用着,并且享受手机媒体带给我们的便捷。在新媒体迅速涌现的今天,手机媒体作为其中的一员,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与发展空间。未来,手机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手机媒体.

[2]陈晋波.手机游戏开发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手机,企业营销传播的蓝海 篇5

一、手机圈:张先生,您好!您作为新媒体营销传播方面的专家,能否请您谈一下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媒体的形式?

张志勇:目前许多人都在谈论新媒体,但是一般人理解的新媒体好像只是局限于互联网一种形式,以为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新浪、就是搜狐。其实,真正的新媒体的概念,远远不止这些。新媒体是区别于过去的传统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媒体形式不断衍生出来,虽然,一般认为,互联网是第五媒体,但是由于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媒体不仅仅再是具有网络媒体这样一种形式,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的,除了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网络媒体以外,还有网络游戏、电子杂志、社区联盟、博客,当然,很重要的一种媒体形式就是手机。

二、手机圈:手机,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通讯和娱乐的工具,您为什么把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呢?

张志勇:确实,手机首先是一种通讯工具,也同时是一种娱乐的载体。但是,媒体无所不在,其实只要是能够接触到你客户的表现方式,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都对企业的营销传播起到相应的提升作用。

中国手机的用户已经达到4亿多,而且手机用户相对非手机用户的消费能力无疑要高。因此,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手机无疑是接触到现实或者潜在客户的有效途径之一。

什么是媒体?一般人总把媒体看作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最近几年,一些网络也被普遍的认为是媒体。但是,所有对于媒体的定义,核心的观点就是媒体是资讯的提供者,从资讯角度来讲,这个概念应该是正确的。但是,从企业营销传播的角度看,未免失之偏颇。对于企业来讲,媒体的概念则是更为宽泛,凡是能够让企业接触到消费者的任何载体都应该被看作媒体,或者说是媒介。

虽然也有人把手机看作是第五媒体,但是这种称呼仍然是局限于把手机看作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比如,通过无线上网浏览WAP的信息。其实不然,手机媒体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讲,可以用来作为有效传播的远比信息提供者的定义宽泛的多。

三、手机圈:那能否请您具体谈谈,手机营销传播的形式都有哪些?

张志勇:对于营销传播,有人提出360度的概念,但是,我认为,仅仅这种平面方式的表述,已经不能涵盖目前媒体发展的现状,营销传播的载体,已经不仅表现为二维的形式,三维立体的形式或者说720度的表述应该更为准确。其中,手机就是这样一种立体表现的代表。

首先,手机短信是表现方式之一。企业可以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介绍推广企业的产品。不过,这种短信容易遭到手机用户的反感,效果并不好。

手机视窗,可以是企业广告的很好的方式,窗口的固定位置、手机附加功能、手机背景等预置形式,无疑会更能够得到客户的青睐,而且随时随地紧随消费者,广告的效果要好得多。

手机游戏,也是一种很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的传播载体。

像其他游戏一样,在手机的各类游戏中将企业的产品嵌入式的植入性营销手段,融娱乐与营销为一体,消费者不但不排斥,反而会主动接受。比如,一种保健品,如果在手机游戏中,植入这种产品在游戏中,游戏的主角在过关的过程中,食用这种保健品后,会起死回生或者增强能力,相信对于手机游戏的玩家,传播的效果会非常的好。

手机上网,用户通过手机上网可以浏览网站、浏览WAP站点,发送接收电子邮件,在这项功能中,一般的网络媒体的广告方式都可以在上网手机实现。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利用手机营销传播的形式,更多的是怎么用活用好并整合这些载体以及与营销传播手段相融合。

比如,短信广告,可能是手机用户比较反感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开发出一种很娱乐化的内含企业信息的内容,使得对于消费者看来,更感觉是一种娱乐的享受,并自动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广告形式,应该被称为病毒性手机营销。

四、手机圈:请问,手机营销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张志勇:手机营销传播无疑有许多其他媒体或者媒介不具有的优势。

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及时性。什么是及时性?不论传统媒体的形式如何,也包括一般的网络媒体,我们要看到企业的广告或者相关信息,对于电视来讲,首先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然后才能打开电视,看到相应的广告,

对于杂志、报纸来讲,虽然可以随身阅读,但是由于其体积较手机大许多,因此给阅读增加了难度。

而手机的特点是,用户时刻随身携带,几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任何手机形式的内容传播都会及时得到客户的关注。铃声提醒时不得不看,远比其他广告更容易强迫用户接受。

手机传播的第二个优势就是精准。对于手机运营商来讲,他们掌握着手机用户庞大的一个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不仅仅包含手机用户的姓名、职业、收入等人文特征,更重要的是,这种数据库通过收集手机用户每时每刻使用手机的情况,会整理归纳分析出该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从而可以分析出该用户的消费特征,并据此细分客户群。在此基础上,手机运营商可以根据企业广告主投放人群的要求,做到定向、分众,投放广告。

比如,一家计划开拓北京地区市场的汽车厂商,他希望将广告投放到北京地区有汽车消费倾向的手机用户。而根据这家厂商的要求,手机运营商就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分析,挑选出目标手机用户,把相应的广告投放到其中。

在这里,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掉了的经典语录不再适用,企业广告主极大地发挥了广告费用的作用。

手机平台的第三个优势是互动。在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中,广告主和目标客户之间的联系都是有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差。即使客户在电视中看到广告后,恨不得马上去购买,仍不得其法而入。但是,手机给广告主和客户之间搭建了一个及时互动的平台。

如果手机用户看到相应的广告或者产品信息,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可以马上通过手机中的网址连接,去访问企业的网站获取相关内容;或者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乃至直接通话,咨询更详细的情况,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发送订单,即刻购买。

当然,相对于其他媒体形式而言,手机还有一个更人性化的作用,就是手机用户接收广告将会基于完全自愿的原则。

比如,在首次发送广告时,手机运营商将对用户进行是否愿意接收的提示,如用户拒绝观看,未来将不会再收到手机广告。

这种特征也将会和另外一个特征相联系。即是手机用户将会根据接收广告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得一部分广告收入。接收的广告越多,所分得的广告收入就越多。

五、手机圈:为什么说手机是企业营销传播的蓝海?

张志勇:作为企业推广产品或者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企业越来越发现,其对于提高最终销售额的作用,好像越来越小。现在的消费者,普遍对于广告有逆反心理,你越做广告,他越认为你的产品不好。而且,在广告铺天盖地如洪水般冲向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根本也来不及消化、接受,每一项产品的信息,都迷失其中,显示不出自我。

同时,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得广告的效率大打折扣。

比如,虽然你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做了广告,但是你根本不可能了解,电视受众是否在观看你的广告?也许,在广告播出的时候,你希望看到你广告的观众,却去了洗手间,或者到阳台、卧室短暂休息,他们只是把广告播放时间看作自己缓解视觉疲劳的大好机会。

报纸如此,杂志如此,网络媒体也如此。对于某些大的网络媒体上刊登的广告,有几个人认真观看、浏览?又有几个能够记住那些不断弹出来的东东是哪家企业哪种产品的广告呢?

而手机则不然!铃声一响,想不看都不行。而且,每看一次广告,都有收入入帐,又有谁来拒绝这种好事呢?

因此,相比其他媒体而言,手机媒体的优势毋庸置疑。

但是,说手机是企业营销传播的蓝海,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不少企业、广告公关公司、媒体等对此认识还比较肤浅,有些人认为手机的作用被夸大了,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手机的传播作用。

从本质上说,手机就像电视、报纸、杂志、PC机一样,是一种信息的物理载体,但是这种形式的物理载体,随着其负载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其对于企业营销传播的作用必然大幅提升。而IT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这种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能。

未来,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都会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市场苍白的地方,越是利润丰厚的地方。

曾经有一名跨国公司负责市场的人士表示,他们公司目前投资互联网的市场费用不断增大比重的同时,已经在研究如何进入手机传播这一领域。

手机传播 篇6

关键词:手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手机是典型的“三网融合”的产物。在当前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剧的趋势下,它从一个单纯的通话工具变成了一个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的且使当代大学生难以放手的、用于实现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意志的贴身信息工具和娱乐工具。

2008年中国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一代大学生。这些生长在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所彰显出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已成为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手机所具有的全新的信息及思想的传播方式以及各种新颖时尚的功能,恰恰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和张扬自身个性的心理需求,不仅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还大大扩张了人际交流、信息互动的空间,迎合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同心理和对同辈文化的崇尚,使其迅速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新载体。手机凭借着上述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个体的文化取向、审美取向和价值定位,影响着大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养成和塑造。

一、手机传播的特性

第一,手机提倡体验式和共享式的传播。传统媒体特征是模拟性、单一性和广播性,对体验和共享的传播方式的推动力非常小,而处于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手机传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第二,手机强调交互性的传播。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量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从理论上说,未来人人都可成为新闻发布者,成为新闻媒体,甚至成为“电视摄像机”。这是信息社会必然的产物。

第三,手机彰显跨时空性的传播。手机让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下实现了在同一时间上的信息同步与互动,一切的一切都与过去生活截然不同。如果说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那么由于手机轻小便于携带的特点,则打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第四,手机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这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手机就是数字化的双向互动的传播媒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端,他们积极参与大众传播,主动采集自身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布信息,并按照自己的方式休闲娱乐。由一点到多点变成多点到多点,注重互动性和及时性,融合高技术和多媒体,正是手机传播形式和状态的改变。

二、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经济建设发展迅速、改革成果令人瞩目的90年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丰富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人们思想观念日益解放,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在90后大学生身上打上了时代烙印。在信息与科技普遍应用的时代, 90后一代对高科技的理解与应用较为广泛。他们接触了更多的新鲜事物和多元化的信息;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来文化和全球化信息大爆炸的影响。所以他们不愿意被淹没在群体中成为没有特点的人。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

但是,90后大学生受到的关怀爱护也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他们从小就深受家人的呵护甚至溺爱,在大学之前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在家长的眼中完成的,私密空间基本上是建立在网络等数字化的通讯工具中的。而过多的关怀也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受到了更多的禁锢,这就激发了他们渴望独立的一面,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反对他人的说教,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在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但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的实际应变能力并不强,甚至可能因惧怕失败而走入极端,这种被动独立和假性成熟势必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

三、利用手机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手机的广泛使用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了解了手机传播的特性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之后,就应当利用手机对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建立手机微博课堂,创造集体学习氛围

手机微博不同于手机短信平台,手机短信是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信息传递,而手机微博则是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我传你受的传输关系,它可以就一个话题实现在不同的地点随时进行群体性在线即时讨论,分享心情,传播见闻,符合现代人由信息传播向信息沟通转变的习惯。通过微博,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做出反应。因此,将手机微博应用到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中来,建立手机微博课堂,充分发挥微博适当的距离感和自由随意地交流的优势,将传统课堂上学生理解不深入或者是碍于情面不愿当面与教师或同学讨论的问题,通过手机微博拓展开来并加以解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课堂中,辅导员必须蹲下身子与学生共同组成微博小组。在这个共同活动的虚拟空间里,辅导员在其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及时更新信息,并根据最新的社会动态设立讨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及时引导。辅导员也可以关注学生的微博,成为学生的“粉丝”。越是具有内涵和创造力的微博越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拥有的粉丝也会越多,这种成就感远比各种奖状更容易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微博课堂中,教师起的是一个后台监督管理的作用,而更多的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动的。微博课堂使得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变成一种集体学习,同学们在相互的讨论过程中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会自发地查找资料,踊跃发言,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相关知识的获取会更加丰富,参与社会的能力会得到更快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课堂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实现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后,又进一步延展到了比计算机更加便携的手机,真正体现了教育走进生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二)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利用手机短信可以开展行之有效的“一对一”活动,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群体性动向,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量把一些大的矛盾、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手机短信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只有这样准确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共性的问题,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教育解决;对个性问题,则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导。手机短信的隐秘性可以消除广大学生的顾虑,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给他们宣泄思想情绪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调查问卷,我们看到,84%的大学生思想波动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曾通过手机短信与朋友或家人交流。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手机短信的非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在思想交流上无法表达、不愿表达、不敢表达真实思想的“要面子”心理,因为教育者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另外,学生还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教育。相对于以往单调枯燥的讲座宣传、教师谈话等形式,手机短信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学校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四、克服手机传播的不良影响,让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意见领袖”

手机短信、微博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同时,也由于其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即时性的个体传播特点容易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控制缺失。在原来的校园网络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监管网站对信息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是手机短信、微博及手机博客的传播载体是手机,只要是开通了手机网络功能的手机,都是不受约束的个体,而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这种传播和接收平等的地位,在实现了信息传播即时互动的同时,也意味着传统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弱化。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也称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美国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二级传播理论指出:人际关系是影响传媒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变量,它往往处在传媒和受众之间,传播的过程通常是大众传媒的意见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二次传播给受众人群中不太活跃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见领袖既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同时又是传播者。

面对手机这个新的传播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一线辅导员老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学生所推崇的意见领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对学生展开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工作,本着尊重、爱护和关心的精神,采取平等的原则,与他们交友、谈心。要学会使用他们习惯的谈话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意见领袖构建良师益友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在平等、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的教育,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因而我们对通过沟通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并将其统一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共同的目标上来加以重视、沟通,并化解矛盾,通过教育传播和辅导员意见领袖的共同作用,形成大学校园信息传播中的主流意见,将符合各方利益的“意识流”作用放大,从而使其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模式 篇7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

“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复杂多变的。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的信息传播特性, 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 (1) , 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 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 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 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的作用, 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 (1) 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 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 (2) 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 危机信息易于接受; (3) 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 危机信息无孔不入; (4) 手机媒体的高度参与性, 危机信息采集便捷。

我国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理论范式。大陆学者胡百精对危机管理做了深入研究, 在罗杰斯的“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噪音流”的理论假设, 形成了危机传播流的“3F”假设。根据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和胡百精提出的危机信息传播流的“3F”假设, 笔者对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提出了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模式 (见图1) :

1.危机潜伏期:组织借助手机短信平台向利益相关者发布预警信息, 发挥手机媒体环境监视的功能。

2.危机突发期:发挥手机媒体即时即地的特性, 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

3.危机蔓延期:协助传统媒体, 做好跟踪报道, 发挥手机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促进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协调社会矛盾。

4.危机解决恢复期: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 以专题的形式总结经验、反馈意见, 同时做好知识普及。

5.谣言和流言贯穿于危机传播的各个阶段。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

手机媒体私人化的信息传播特性, 使手机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谣言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不利于社会稳定。

强制性传播。手机短信是被动接收的, 用户无法进行选择性接收。这就为商业机构和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商业广告、暴力、色情、违法犯罪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强制性信息传播忽视了受众的权利, 容易滋生受众抵触情绪, 对传播效果产生噪音干扰。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 信息发送主体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 传受双方不能建立持久的关系。从而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胡百精在罗杰斯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噪音流 (Noise flow) 的概念, 形成所谓的“3F”假设。 (2) “在危机中, 噪音流一方面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 另一方面扩大了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同时又不断酝酿噪源、制造噪音。三者的相互强化, 使危机传播成为一个爆裂的信息系统。”

手机的强制性传播、手机监视、手机偷拍等都会造成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干扰, 对手机在危机传播中作用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另外因手机技术缺陷而带来的信息内容短小、琐碎、形式相对单一等特点都限制了手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优化

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控制信息流, 引导影响流, 消解噪音流, 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呢?本文主要从微观的手机危机传播系统和宏观的社会系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 微观手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

危机潜伏期。媒体具有环境监视和社会协调功能。在危机潜伏期, 危机处于萌芽状态, 最容易处理却最不易发现。决策者要时刻保持警惕, 有效预防与避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手机短信预警系统与传统方式相比, 优势在于发布成本低、即时性和准确率高。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可以在最小的时间差、最大的区域范围、最有效地准确通知用户提高警惕, 避开危险。

危机突发期。危机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引发社会恐慌。伴随社会恐慌而产生的是流言和谣言的传播。在结构性压力和不确定因素下, 人们急需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手机的照相功能和简单的短信编辑功能, 可以承担起“现场采集员”的职责, 第一时间采集信息, 并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政府应该加大投资, 在硬件设施方面, 完善移动通信系统, 做好危机防御工作。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对手机短信传播的监控, 屏蔽和过滤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危机蔓延期。这一时期, 危机影响范围继续扩大, 但强度减弱, 危机损害已经发生并持续, 决策者要认真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失。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格外重要。手机短信危机传播系统要做进一步的跟踪报道, 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 发布权威信息。借助手机强有力的反馈功能和网状传播特性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意见协调, 增进彼此了解, 达成共识。进一步做好辟谣和矛盾协调工作。

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基本消除, 危机传播接近尾声, 社会生产恢复正常。这一时期的传播要偏重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纵向沟通。手机媒体协助传统媒体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 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程回顾, 接受公众意见反馈,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危机应急系统。

第二, 宏观社会系统。

手机传播的信息立法。目前我国关于手机媒体使用的政策法规远远落后于手机技术的发展, 对手机带来的种种问题, 缺乏积极主动的防范和监控措施。手机媒体具有极大的私人性和随意性, 其规范和完善离不开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需要借助法律法规整顿混乱的手机媒体环境, 优化手机功能。

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危机中受众会产生一种“双向矛盾心理机制”。手机媒体作为草根媒体, 传播者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手机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媒介素养低的手机用户会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加辨别地相信, 并将这种未确认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 一些别有用心的手机用户有意传播虚假信息, 煽动社会不满情绪, 制造群体事件。因此, 需要加强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体制建设, 政府监管。建立手机媒体危机应对预案, 将手机媒体纳入到危机传播应急系统中, 健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监管。建设手机媒体信息采编队伍, 专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传播组织。各行业和各地市建立健全各自的手机短信预警平台, 在危机潜伏期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利益者手中, 提早做好防范措施。

手机媒体技术的改进。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是随着人类的需求不断进化发展的,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会弥补已有媒介的不足, 手机的移动性把人从房间里解放出来, 但是手机传播的强制性又造成了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如何既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有效性, 又尊重用户信息选择的自由度, 让手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信息接收, 是手机技术要克服的问题。

“把关人”和“意见领袖”。手机用户具有隐匿性和手机使用的私人性、随意性, 手机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缺失。在危机信息传播流中, 信息流可以从传播者直接流向受众, 而影响流则是多级的, 传播效果要经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多种传播方式的复合作用才能形成。由于手机传播是网状的, 任何中间节点都可对信息进行编辑修改, 缺少专业的筛选、过滤以及权威组织的把关, 信息失真、谣言四起。所以手机媒体也需要“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控制引导。

与传统媒体融合。手机媒体传播的自主性需要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 把握信息传播主流方向, 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手机短信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 在第一时间抓住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手机技术的限制, 信息量有限, 受众最终还是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手机媒体必须借助主流媒体塑造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 遏制流言的传播。

结语

在中国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突发的时期, 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手机短信传播中的强制性问题, 以及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传播都对手机危机信息传播产生了噪音干扰。我们应从微观的手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和宏观的社会系统两方面完善手机功能, 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3578942.html

[2].3.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手机移动媒体的传播优势 篇8

关键词:手机,融合,传播,信息,移动媒体

1背景分析

手机移动媒体, 顾名思义, 即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来传播和传输数据, 以达到交流和交换信息为目的的便捷媒介状态。以手机为平台, 融合各种媒体形式于一体, 微化处理信息, 这是手机移动媒体的显著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 手机移动媒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的, 这个“巨人”就是传统媒体的形态融合。如果没有媒介融合, 手机移动媒体也不可能取得今日居高的成就。

媒介融合, 也是现代最不陌生的一个词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不仅繁荣传媒市场, 在未来更是会以“联盟”性质生存下去, 并逐渐成为趋势。其实, 关于媒介融合这一词汇的出现和究竟谁提出的, 至今无一定论。一种说法认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马赛诸州理工大学的I. 浦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这一概念, 他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则认为:“印刷的、音频的、 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他主要强调的是媒介融合间更多的是各媒介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其行业发展态势以及社会影响日益壮大, 这也应验了麦克卢汉对于媒介影响力的推断,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 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3]因此, 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技术为出发点, 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也是一种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型, 媒介融合是时代技术发展下的新趋势, 手机移动媒体正是在这种趋势驱动下取得势如破竹般的发展。

2传播优势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加强, 手机移动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便捷式和交互式传播优势。而传统的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已经逐渐在当下新技术的发展下尝试着新的突破, 自我更新与寻找新的契机在所难免。但不管如何发展, 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敲了“当头一棒”。为了适应社会淘汰机制的重压, 传统媒体必须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因此, 手机移动媒体便顺水推舟, 将传统媒介一举吞进自己的世界里。有人将手机移动媒体称之为 “第五媒体”, 原因就是其囊括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前四种媒体于一身, 打破了自己原仅限于通信领域的常规化, 扮演起了革新与创新的时代领头羊。那么, 手机移动媒体为何会发展如此迅速呢?这个和其自身的传播内容是分不开的。以手机为平台, 微博、 QQ、微信、新闻APP, 手机报刊和视频等内容大军引领手机移动媒体潮流, 功能齐全, 方便快捷, 这是手机移动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手机APP与电脑无缝对接, 功能强大, 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移动媒体资讯, 将电脑替换成掌上媒体一举两得。

数字技术是手机移动媒体最基本的技术支撑。相应的, 信息交互和跨区域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好。手机移动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变革和延伸, 自从3G网络诞生伊始, 无线网络的局限性被攻克了。 而4G技术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数字网络技术基础, 4G无线网络常态化已然被接受, 但3G和4G还是有某些缺陷性的。 而5G技术正在以实验性的方式悄然面世, 众人都在拭目以待。可以说, 一条无处不在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完善和革新, 这是数字化时代赋予手机移动媒体良好的发展机遇。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统计, 截止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 提升至88.9%[4]。这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发展的必然, 人们乐于接受信息交汇, 共享数字信息成果, 跨区域性的互动使手机移动媒体更具有趣味性, 即时发声, 即时获得反馈, 存在感油然而生。

3总结

手机移动媒体的传播优势,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 其传播的隐私性和广泛性、 传播的空间和时间压缩性等都是其自身的优越性。当然, 任何一种媒体都不是完美无瑕的, 手机移动媒体也有其弊端的一面, 如广告的营销方式, 内容的健康评估, 诈骗手段的多样性, 舆论监督的局限性等手机网络安全的营造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加上手机移动自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人数之广, 手机移动媒体遭受的安全威胁不容小觑。不管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如何, 手机移动媒体趁着新媒体发展的潮流, 不断自我完善, 提升存在价值和上升空间是实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豪.安徽省广告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101.

[2]李益.数字化媒介语境下的传媒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145.

[3]埃里克·麦克卢汉, 佛莱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38.

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演变 篇9

(一) 手机媒体概念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 手机媒体的特点

(1) 便携性。手机媒体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相比来说, 具有更强的便携性, 手机可以随身携带,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身上携带的手机来获取信息。报纸、杂志虽然也可以随身携带, 但相较手机来说体积会比较大, 不易携带, 所以在这一点上手机媒体更占优势。

(2) 互动性。互动性是手机媒体所拥有的一个极大的优势。互动性是传统四大媒体所缺乏的, 传统的四大媒体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如报纸、电视, 它们都是将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是很有限的, 受众没有很好的渠道和方式来反馈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大多是一种传播者的单向传播。但手机媒体不同, 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快速地对传播者发出的一个信息进行反馈, 这样, 信息一来一回就使得手机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是手机媒体的一个手势所在, 信息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 单纯的信息传递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受众的需要。

(3) 多媒体融合。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获取到多种媒体的信息, 可以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上网等等,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多种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一种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 手机硬件方面的提升, 手机媒体在多媒体融合方面将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功能越来越强大。

二、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演变 (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多媒体融合)

(一) 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功能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互相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社会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手机从诞生的开始就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息传播活动, 没有电话和手机之前我们只能通过信件或言语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手机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让人无论身处哪里都可以方便的与他人进行沟通。

手机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语音通话另一种是手机短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每个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都免不了用到这两种方式。特别要提出的一点是在目前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手机人际传播出现了另一种基础网络的沟通方式, 其代表也就是“微信”, 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具体讲解。

(二) 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

其实, 手机媒体在一直发展到智能手机之前的大众传播功能并不明显, 因为旧式的手机的主要功能停留在语音通话和短信交流上, 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交流。但是, 自从智能手机出现之后, 手机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可以算是有了一个质的突破,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发送给用户的手机报开始, 发展到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看报纸、电视、电影、上网等等。手机媒体已经成了在四大传统媒体之后在大众传播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和影响的一种新媒体。

手机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 它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一种双向多对多的传播, 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没有办法快速、便捷的让受众进行反馈, 这就影响了信息的传递以及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沟通。手机媒体的出现更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例如, 微博、微信来与传播者沟通, 可以手机上网发送电子邮件来反馈, 而且, 手机媒体的体积比较小, 便于人们携带, 所以这进一步使人们摆脱了接受和发布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让人们在各种环境、各种情况下来获取和发布信息, 这一系列的方式都使得手机媒体能更好地进行大众传播。

(三) 手机媒体多种传播功能的融合

我们经常会提到媒介融合一词,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以信息技术为中介, 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 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 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 不通过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里媒介融合提到的是一种技术的趋同, 目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多媒体融合的终端, 拿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来举例, 不论是报刊、电视还是互联网, 都可以一齐存在于手机媒体上, 可以说现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满足我们所有对信息的需求, 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受众可以在任何想获取信息的时候获取信息。并且这种信息的获取是可以跨媒体获取的。过去通过传统媒体我只能单一的接受到一种平台上所传递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获取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信息时代, 每天产生的信息量都是十分巨大的, 那么在单一的媒介平台上所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 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需要将各个媒介进行联通, 这样不同媒介上的信息能够得到传递, 受众也就可以从多种媒体上获取信息。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这样一种媒体, 并且在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也产生了改变, 由于技术打破了多种传播的界限, 使得多种传播功能可以同时存在。在手机媒体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也就是说手机媒体集合了这所有传播类型的传播功能。这其中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微信, 一个人在朋友圈看自己发的消息产生反思, 这是人内传播, 信息传给朋友, 这是人际传播, 公众号可以是组织传播也可是大众传播。也就是说, 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集多种传播功能于一身的信息传递工具。

三、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缺乏创新

手机媒体目前主要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它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和获取信息, 手机媒体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其他媒体上信息内容的移植。例如, 手机报、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等都是提供给受众一种接触的渠道, 它只是起到了一种帮助传递信息的作用, 手机媒体自身缺少自己独有信息、内容。

(二) 硬件成本高

对于手机媒体来说, 受众要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拥有一部手机, 所以受众必须投入一定的金钱在上面。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越是功能多的手机其价格要更高, 这也就意味着接触手机媒体的门槛会比较高, 不像传统的纸媒那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取信息。

(三) “低头族”的产生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 手机成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样东西, 几乎人手一部, 随时随地都带在身上,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所谓的“低头族”, 注意力全在低头使用手机上面。这也是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一种负面的影响, 它在方便了人际传播的同时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 手机弱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大部分人都依赖于通过手机来与别人交流, 忽视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这在一方面会影响人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 对于青少年来说, 如果长期依赖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 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手机媒体的发展建议

(一) 依靠科技手段, 提高自身性能

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 手机媒体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一阶段, 对信息传递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科技的发展。如果科技水平不够, 智能手机没有出现的话, 那么手机媒体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未来手机媒体的发展来说, 首先应该着眼于技术方面, 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降低硬件上的成本, 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手机媒体。

(二) 借平台优势, 多媒体联合发展

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媒体的上的内容, 手机媒体所拥有的功能是多媒体的功能, 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所以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这一优势, 联合传统媒体来进行发展。

(三) 增加内容的独创性

在问题中说到手机媒体上大部分内容都是转载自其它媒体, 手机媒体独创的内容很少, 如果手机媒体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性的平台, 那么它将无法与其它媒体竞争, 所以手机媒体一定要增加内容的独创性。

五、结语

手机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其优势也有存在的不足, 根据过去媒体的发展来看, 不同的时代都产生了突出发展的媒体, 所以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满足受众的需求, 这样的媒体才是合格的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 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自身的功能, 发挥自身的优势, 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彭健.手机媒体大众传播功能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孙珉.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J].新闻界, 2007 (6) .

从当前新媒体发展看手机传播 篇10

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它的传播介质主要依托网络,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新型平台, 从而可以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它不再是昂贵、主流掌控一切的媒体平台, 而是廉价、多对多相互作用的“群众书写”。例如手机媒体提供的平台可以轻而易举地摆脱层层上报、级级审批繁冗的传统新闻体制, 而普通大众自己只需通过网络注册账号就可以发表见解, 传统的新闻体制阻隔在大众和媒体之间的那道围栏也就可以轻松解除, 当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从而变得透明化, 表现为实时追踪和互动性的增强。同时, 也使祖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以及全球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让信息全球化、实时化成为现实。[1]

从技术层面上讲, 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不再是卫星电视, 而是新兴的网络媒体, 包括互联网及手机网络, 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发展。手机媒体成本低、互动性强, 可迅速实现传播, 方便草根人士使用, 便于一般大众参与新闻, 制造舆论。

手机终端的不断更新换代, 手机网络从2G到3G再到现在普及流行的4G, 网络提升速度的加快更有利于手机用户浏览网页, 及时互动沟通。而手机有个与生俱来就优于其他媒体终端的特性, 那就是它小巧方便,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携带。因此, 网络和手机二者的结合就使手机这一新型媒介变为现阶段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的最优化硬件终端。

一、新媒体语境下手机传播的现状

手机媒体作为大众传统媒体以外的重要媒介, 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的基本特点是便于数字信号数据的传输、使用简单移动便捷。著名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说“手机是一个移动的家, 是可以行走的电脑”。手机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移动可以满足信息交换的需要,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依赖。因此它以便携式移动媒体互动、资源丰富、传播更迅速等特点, 很快俘虏几乎所有年龄段的用户,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而不仅仅是打电话, 他们并不在意手机最基础的打电话功能, 而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网络信息, 从而也就诞生了各种网络客户端、即时通讯软件、手机全球定位、手机网络购物等信息科技产品。

2010年12月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的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已达到4.57亿, 这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4.3%, 而2009年底数据为28.9%, 一年就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也已经达3.03亿, 比报告中显示的2009年底增加整整6930万人。智能手机的发展和网络信号的完善的完美结合, 使手机网民使用网络更加方便。因此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2010年末的66.2%。[2]

数据清晰地展示出手机用户的数量呈现出的逐渐增长的抛物线, 手机网民的比例在总体网民中有占据一大半蛋糕的趋势, 充分地反映了手机媒体在现代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性, 手机媒体已然成为网络媒体一条强有力的分支, 从这个终端将网络信息大众化、普及化。同时手机媒体被不断挖掘, 将理财、娱乐、新闻、通讯、办公等功能集于一体, 自然也就使其成为全新的大众化优质媒介, 同时手机媒介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包括:

其一, 便于携带:由于手机小巧方便、普及率高等特点, 使之比起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等方便使用。手机作为现代人的重要联络工具, 是每个人身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配件, 这一因素成功地迎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当下智能手机的流行, 网络的不断完善, 使手机具备了多媒体的功能, 所以未来手机将会成为日常应用、办公工作、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二, 信息实时分享、办公不限地点:截至目前, 我国手机用户接近4亿, 占全世界手机用户总量的五分之一, 青年上班族白领更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接触人群, 他们需要快速地接收信息, 受众人数的庞大也就需求多种多样的信息沟通渠道。手机传播的便捷、迅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可以在一瞬间就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输, 使信息在大量终端接收, 从而形成树状的发散效应, 也就使受众在彼此随时的交流互动中传递了“大数据”, 形成广泛的认知度。[3]例如:在2014年3月8日的“马航失联”事件中, 手机成为我们了解救援进展、第一时间接收发布会信息、了解事情发展情况的最便捷方式, 很多受众都是一整天刷手机屏幕希望能够关注到最新情况。所以, 当前只要有重大事件发生, 手机网络客户端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广而告之, 让不能一直守在电视、电脑、广播前的人们也能随时看到消息和新闻进展。

其三, 手机传播的方式多样化:基于网络的完善和软件的层出不穷, 手机传播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 例如短信、微信、QQ、邮件、视频、微博等, 这让信息接收变得简单起来, 切实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及硬件的高要求, 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当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时, 随时都可以看到手机上来自各大媒体客户端的消息推送, 需要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只要点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看见详细生动的图文报道, 手机媒体的优势这时候就可以充分体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发展, 人们更倾向于读图以及动态影像, 手机传播真正实现了实时拍摄上传, 让全世界的受众尽可能第一时间接收第一手信息, 从而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二、手机传播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

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手机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充分体现新媒体的特点, 智能手机不仅拥有传统手机最基本通话功能, 而且结合了网络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前沿科技。智能手机普及前, 受众一般都是使用2G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网, 它只能用以一般的文字阅读, 要打开图片相当困难。然而在3G网络业务迅猛发展后, 手机媒体通过无线通信直接连接到互联网上, 就像互联网诞生之初“地球村”的概念一样, 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手机媒体集合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功能和优点, 通过手机报、短信、微信、新闻客户端推送, 向人们提供纸质报纸一般的新闻资讯, 利用网络流量, 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收听广播节目收看电视内容。[4]同时, 它也可以实现网络购物、扩大交友平台, 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速和便捷。手机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相互叠加融为一体, 使信息走向多元化、实时化的时代。[5]

腾讯公司的微信软件就是手机传播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2011年1月21日微信软件正式推出, 它具有零资费、手机电脑互通使用、文字语音都可发送消息、发送照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同时还可以看见消息对方的实时输入动态、朋友圈晒照片转发文章等优势, 被普通大众接受。人们利用微信聊天, 在朋友圈记录生活, 使微信成为拥有智能手机一族的必备软件, 甚至有超过QQ的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受众表示现在QQ除了上班时用以收发文件外, 已经很少用QQ跟朋友们聊天了, 反倒是转到了微信平台。同时微信几乎将移动通讯商的短信业务垄断, 其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人们曾经不敢想象的地步。曾经父辈不会发短信, 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嘴巴一说短消息就发出去, 微信就圆了这个梦, 这也是微信普及无年龄界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信自推出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完善其附属功能, “嘀嘀打车”这一功能也是微信在功能完善进程中的又一大举措。2014年1月4日“嘀嘀打车”出现在微信的附加功能中, 随着微信绑定银行账户的完善, 微信支付功能的切实使用, 使“嘀嘀打车”软件的可行性成为可能。用户只需进入微信, 在“我的银行卡”界面中就可以找到“嘀嘀打车”入口。只要轻轻一点, 用户附近距离最近的出租车司机就会通过电话与您联系。为用户获取叫车服务的同时, 通过微信支付功能最终完成打车费用的支付, 这就使微信这一系列功能相互结合了起来, 完成微信功能的优化。

基于微信的这一功能, 在方便微信受众的同时让受众知道了“嘀嘀打车”这个软件, 手机传播效果明显。同时微信与“嘀嘀打车”这次的合作, 在前几个月实行“每天三笔微信替您买单10元”的营销活动。微信受众在自己切身体验过之后, 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将这个消息发给自己的朋友, 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人人网等手机客户端将此消息发布, 第一时间将信息分享给其他受众。手机媒介的方便、实时、快速是手机传播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社会能够占领较大份额, 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也是其优势的充分体现。

我们在这一营销活动中直观地看到, 当前通讯商的受众明显开始转向智能手机一族, 也就是我们说的网络一族,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不断在转换着人们的思路, 受众对纸媒的逐步忽略, 让手机传播的优势尽显。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读书少了, 但也应该正视我们并没有放弃阅读, 手机传播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让受众拥有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

三、大众如何具体参与手机传播

(一) 人们只要有手机, 开通网络功能就可以参与到大众传播过程中来,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在微博中转发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在论坛进行讨论的今天, 手机媒体的门槛之低, 使得人人都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信息传输平台。

(二) 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受众利用手机这个便捷的终端接收各种信息, 收看信息的内容从而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继而向自己的朋友圈周围的同学同事传播事件的内容, 而不是单单地了解信息而已。

(三) 由于网络的便捷, 使得受众不甘把自己局限于一种只是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是希望通过网络让自己“参演”更多的角色, 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视频短片的导演剪辑。由于网络上播客、博客、微博、微信、BBS等平台的发展, 受众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把自己拍摄的视频、个人见解通过网络发表出去, 让更多人参与讨论。[6]

(四) 因为人们会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形成固有观念, 所以让受众自己进行传播, 将自己的观念通过裂变式传播出去, 这样比被动地接受更容易消化。

四、结语

手机传播的优势在当下不言而喻, 科技不断发展, 手机软件的更新和智能手机的出现, 带给人类一场前所未有的“手机”革命, 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需要更便捷地接受信息。手机媒体并不会完全替代传统媒介方式, 但是传播效果的发挥取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的相互作用, 大众需要更多更快的讯息, 也就意味着会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手机传播的发展前景也就会被看好。

摘要:当下, 新媒体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 全世界的新媒体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然而, 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手机媒体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还值得商榷, 或者说手机传播技术的演进及相关制度的变革对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媒介相比,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重要分支基本已被大众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和传统媒体比较, 手机媒体的特点异常显著, 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即可查看接收信息, 从而使受众群体更为广泛, 在与传统媒体不断竞争较量的过程中, 手机媒体以其独到的优势占据一片领地。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传播,具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毕晓梅.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J].国外社会科学, 2011 (3) .

上一篇:不动杆菌属研究下一篇:饲料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