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定式

2024-08-03

汉语思维定式(精选三篇)

汉语思维定式 篇1

1. 以前学者的观点

1.1 黄正德的观点

黄正德先生是第一个提出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学者。他 (1982) 认为:“汉语没有系统标志词, 也就是说汉语没有时态和一致特征, 尽管如此, 我们能发现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特征, 即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据此, 黄正德先生把汉语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说”类动词, 如“相信”、“知道”、“告诉”等, 这类动词后的子句为定式子句。另一类是“控制”类动词, 如“准备”、“设法”、“劝”、“逼”、“邀请”等, 这类动词后的子句为非定式子句, 其依据是这类动词后的子句既不能带情态词又不能带体貌词。例 (1) 我劝李四[e不买这书]。我劝李四[e没有买这本书]。

“劝”是控制类动词, 后面的子句为非限定性的。根据黄先生的规定, 汉语的体貌词不能出现在汉语的非定式子句中, 所以 (1) 中带*的句子含有“没有”这个体貌词是不合理的。

1.2 徐烈炯的观点

徐烈炯同意黄正德的观点: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区分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但是关于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 徐烈炯不同意黄正德的观点, 他认为黄正德以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作为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标准完全是人为规定的, 没有充分的证据 (徐, 1985—1986) , 而且一些反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例 (2) 我设法[‘e’能多给你一些帮助]。例 (3) 我请他去过北京。

例 (2) 和例 (3) 中的动词“设法”和“请”都是控制类动词, 但是其子句中分别含有体貌词“能”和情态词“过”, 句子依然合理。

徐烈炯 (1994) 认为汉语的空语类是自由空语类。其理由是英语主语位置上出现非移位形成的空语类, 必在不定式子句中, 而汉语没有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区别, 故不会有这种语法限制。

1.3 李艳惠的观点

李艳惠把“时”这一特征作为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标准, 她认为汉语中只有定式子句才有“时”标志, 也就是说, 她试图证明汉语是有“时态”的语言。此外, 她 (1990) 还认为:“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区别仅受情态助动词的影响, 而那些情态助动词已成为了时态标志词。故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区别就是看这些情态助动词的分布情况。”例 (4) a.老师劝/逼小李[会参加考试]。b.船长告诉船员[轮船会起航]。

李认为 (4a) 不合理是因为“劝/逼”引导非定式子句, 而非定式子句不能带“会”这种指示将来的词, (4b) 就是正确的。

1.4 胡建华的观点

胡建华 (1997) 认为汉语中有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之分。从生成语法的角度, 他认为汉语非定式子句的存在是由EPP、PRO原则及格理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EPP要求每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 PRO原则要求空主语必须不受管辖, 而格理论要求每一个词汇性名词短语必须授予格, 否则这个名词性短语不满足格鉴别式, 句子不合法, 故他 (1997) 指出一个子句为非定式子句, 必须同时具备如下两个条件:a.主语位置为θ位置;b.主语位置不能词汇化。

1.5 汤廷池的观点

汤廷池 (2000) 作了一个假设, 认为:“汉语中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的区别是子句能否形成A非A问句或者他们是否有空代词作主语。”即如果子句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能形成A非A问题, 那么这个子句就是定式子句;如果子句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有PRO作为主语, 且不能形成A—非—A问句, 那么这个子句就是非定式子句。汤跟李艳惠都认为时态是区分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的标准。

2. 以前学者观点的局限性分析

2.1 有反例存在

黄正德用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来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的观点, 遭到了质疑。我也认为黄正德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有二。理由一是情态助动词可出现在非定式子句中。

黄先生 (1989) 认为, 情态助动词不可出现在非定式子句中, 下面的反例足以证明黄先生的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5) 我劝他[‘e’要在周五之前完成]。 (6) 小明准备[‘e’能多给你帮助]。 (7) 我预料[‘e’明天会离开]。

(5) 、 (6) 、 (7) 都是合法的, 这足以推翻黄先生的观点情态助动词不可出现在非定式子句中。理由二是体貌成分可出现在非定式子句中。

黄先生认为体貌词不可出现在非定式子句中, 这一观点也是不完全正确的, 下面的几个例子就能证明。例 (8) 他逼她[‘e’站着]。 (9) 我劝他[‘e’喝了这碗药]。 (10) 我预料他[‘e’来过这儿]

例 (8) 、例 (9) 和例 (10) 都是正确的;主句的动词都是“控制类”动词, 但是后面的子句分别含有体貌成分“着”“了”和“过”, 这充分证明了黄的观点的局限性。

2.2 观点偏激

徐先生仅举了些反例驳斥了黄先生观点, 就此得出了汉语不存在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的看法, 没有理论和事实根据,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认为:我们可以说黄先生用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这一对特征来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通过研究能发现更客观、更科学的标准来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

2.3 观点前提或理论基础错误

李艳惠的观点是以汉语是一种有“时态”的语言为前提的, 这与我们早已熟知的任学良的观点相悖, 任学良认为:“汉语是一种没有时态的语言。”前提的错误注定结论的不可行性。此外, 假设其前提正确, 即汉语是一种有“时态”的语言。但是李把情态助动词“会”和“要”看做是将来时的标志词, 认为这些表将来的标志词在非定式子句中不能出现, 这与黄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 故亦是不完全正确的。而汤廷池的观点跟李艳惠的观点一样前提错误。此外, 汤的观点有答非所问之嫌, 故无任何意义。而对于胡建华的观点, 我同意其区分汉语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的观点。但是作者质疑其观点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汉语非定式子句的存在是EPP、PRO原则及格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屈折成分句包括AGR和Tense。但是这只适合印欧语, 汉语没有屈折变化, 因为汉语中的AGR是不可见的, 此外, 汉语是没有时态的语言。因此, 汉语中格分派跟英语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胡建华以格鉴别式理论为前提得出汉语非定式子句的存在的标准是值得怀疑的。故胡建华的区分定式子句与非定式子句标准仍有待商榷和考证。

3. 研究展望

目前为止, 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的标准还未解决, 还需后来者用新的语言学理论、根据汉语的特点努力探讨出一套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可信的标准或方法。我受先前学者的启发, 试图用[time]和[modal]这一对特征来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 还望能有所进展。

摘要: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探讨, 但都没有得出切实可信的结论。本文首先综述了先前学者的观点, 然后分析其观点的局限性, 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汉语,定式子句,非定式子句,标准

参考文献

[1]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汉语现象[J].中国语文, 1994, (5) :321-329.

[2]胡建华, 石定栩.英汉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 1997, (5) :38-44.

如何改善思维习惯 打破思维定式 篇2

思维定式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头脑所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程序的总和。

一般来说,思维定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

思维定式是一种纯“形式化”的东西,就是说,它是空洞无物的模型。只有当被思考的对象填充进来以后,只有当实际的思维过程的东西,才会显示出思维定式的存在,没有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无所谓思维的定式。

思维定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具有无比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新定式的建立;二是旧定式的消灭。有时,人的某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之后,它就能够“不假思索”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乃至实践行动,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甚至顽固性。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是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的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式,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必然会对记忆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思维定式是学生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记忆,思维定式不仅会阻碍学生采用新方法记忆,还会大大影响记忆的准确性,不利于记忆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时听音乐会影响学习效果,什么都记不住,可事实上,有研究表明,选好音乐能够开发右脑,从而提高学习记忆效率。

因此,80后的我们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呢?

1.突破书本定式

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主妇,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里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是不按路数出招,害地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法,战无不胜,可碰到套路出招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有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2. 突破思维定式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磨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原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式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

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3.视角定式

法国著名歌唱家马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马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据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方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思维定势的例子,天才也需要突破思维的障碍

思维定势例子一:拿破仑滑铁卢兵败后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思维定势例子二:心算家伯特·卡米洛的故事

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___”

“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思维定势例子启示】:天才也需要突破思维的障碍

两个故事,两个遗憾。

投资应克服思维定式 篇3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发现,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或是以往事件在我们记忆中越清晰,就越容易“跃入”我们的脑海,我们也越有可能觉得它会重复出现。研究人员对数百名散户投资者作出的预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对未来6个月股票回报进行预测时,对前一周股市的依赖程度是对前几个月股市情况的2倍。神经元在根据平均值对收益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时,主要还是依赖于最近5-8次经历的平均值,而以往经历的影响力,则几乎全部来自最近的3-4次经历。这就是“近因律”。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证明近期发生的事情会对未来有所影响。

这种心理现象在电子科技的帮助下,对人们的投资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我们随时可以得到动态显示的股价信息,得到股价上涨或下跌的趋势线,这些视觉信息,会激活我们的反射系统,驱散任何思维性分析。你看到的“价格点”越多,大脑就越容易受骗。但实际上,除了随机变化之外,这些数据也许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股价涨跌的关注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进行短期交易,因而实现长期高额回报的概率也就越小。

大脑在思考时总会下意识地陷入一些误区,比如,对于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基金收益率的高低,只要有两次相同的先例,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去期待第三次;面对随机性事物,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探寻其中的所谓模式。

投资分析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在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之前,每个投资者都应该进行一年的练习:设计投资策略,挑选股票,检验结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眨眼睛”的时候抓住机遇。当一只股票因为坏消息而大跌的时候,这既有可能是永久性的损失,也可能仅仅是暂时性的反应过度。在事先做好分析研究的前提下,当其他人听到坏消息而手足无措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眨眼睛”时的疏忽。

25年来,沃伦·巴菲特做过很多成功的反向操作。这种行动的逻辑是,股价在几个交易日内出现巨大变动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企业价值在某一天之内的变化则极为有限。股票就像天气,永远都在变化且捉摸不定、难以把握,而企业价值则是气候,始终在缓慢而有规律地变化,而且是可预测的。因此,沃伦·巴菲特曾说:“我喜欢在不看价格的情况下去研究投资本身,因为在你盯着价格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你的投资决策。”他认为:“所有这些研究都将促使我们回到这样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否了解这个企业,从经济角度,对企业未来5年或10年的状况有一个合理认识。”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时有点忐忑不安,那么就不应该投资于这样的股票。

上一篇:实习就业指导下一篇:喜剧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