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4-07-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选十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1

进入新千年,中国建筑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地。近年来,改革开放使国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思路,加之国外新的建筑思想和理念不断涌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和形态问题。一方面,学科自身在发展,建筑学各专业和学科研究领域细分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学、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科学等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则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建筑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入了大量其他学科和方向的研究成果及内容,使得建筑学自身的体系更加丰满。面对建筑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建筑教育须作出应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其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中明确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往因循前苏联高等教育思路,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专业过细、应用面过窄、学生知识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凸显。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适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反观我国的建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思路基本以设计师的培养为模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大多集中在设计院所。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建筑学毕业学生进入到其他相关行业之中,例如装修、房地产、城市建设管理、建筑杂志、出版甚至包括网站、舞台美术等,据我们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目前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不足1/2。在西方这种现象更是多见,很多学习建筑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詹弗兰科·费雷就毕业于米兰工艺技术学院建筑系并取得学位,另一名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吉安尼·范思哲早年也就学于建筑学专业。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教育是否仅仅以培养建筑师为唯一目标。

基于此,我们对建筑学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尝试实践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建筑教育思路。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当前建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念与实践

1. 多元思想与自主的发展

当前建筑学学科发展日益多元化,专业方向趋于细化。根据这一特点,建筑教育也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通路。因此我们应当放弃以往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所需的图书和资料,但使用者不必也不可能阅读完所有的图书,只需能方便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同样,一个优秀的建筑学院也应能为学生能够提供尽量丰富的建筑及相关知识,但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完成所有的课程,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和发展方向选取相应的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教学思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引进多种人才,丰富知识体系。近年来,建筑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多种不同的人才,包括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纪实摄影的名家胡武功教授开设纪实摄影课程,清华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吴国源开设中国建筑思想史课程,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李榜晏开设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卫生学课程,并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参与建筑文化论坛开设讲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拓展视野,同时让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建筑。

其次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多种选修课程。目前我院的专业教师已达160余人,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历史、景观以及美术等方向,如此规模的教师队伍为给学生开设丰富的建筑学及相关课程打下了基础。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及喜好开设选修课程,将自己的知识和建筑观点展现出来。目前,建筑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程已多达50余门,与此同时,我们也计划将所有的选修课程划分为高年级(三、四、五)选修课程与低年级(一、二)选修课程,并通过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 自由思维与交流争鸣

历史上文化最自由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例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这些时期也是建筑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同一建筑课程的不同教授方法,针对同一建筑问题的不同见解与争论,甚至对同一份学生作业存在不同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件坏事。建筑思想的自由争鸣不仅带来了建筑思想的繁荣,还可使对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思想,学习到更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因循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在同一建筑设计环节引入不同的设计题目,并且鼓励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路。例如,建筑设计6这一环节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课题构成,它们分别是强调历史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文脉课程、强调建筑计划与空间分析的医疗建筑设计课程以及强调技术与经济的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每门设计课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延续,以及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进行建筑设计的策略与途径,具体的设计题目也不同于以往的设计,常常采用研究性的课题,如西安城市CI设计、西安夜市空间分析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建筑文脉的含义,这一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往往不在教室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其最终的成果也不限定必须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学生调研报告、分析总结也是成果的重要组成。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由刘克成教授开设并负责,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图1)。

其次是建立开放的建筑广场和自由空间,推动多种建筑思想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我校建筑学院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们对建筑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其空间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建筑学院教学楼—东楼进行了空间改造,分别在二、三、四层形成小、中、大不同等级的多元化开放空间。

小开放。二层基本为办公室和教研室,改造将原先的一些办公室打开,改为开放的公共交流空间—自由空间(Free Box),这四个自由空间为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同时也为科研研讨和交流、研究生学习等提供了场所,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中开放。三层基本为学生教室,原来的学生教室依照班级设置,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的交往。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砖混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将分隔教室的墙体打开,让视线更为通透,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加建的教学空间中设置了4个班的合班教室,从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均安排1个班在此,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并促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大开放。四层为1994年加建的钢结构大空间,原布置有报告厅、图书馆和展厅,但三者空间相互独立,其中展厅为封闭的展室,平时基本不开放,使用效率极低。改造时,我们对四层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与整合,尽量将空间连通,将展厅、图书馆的空间构成一个整体,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并配合咖啡等服务内容,构成开放的建筑广场。在建筑广场中,学习座位穿插于各种展板、图例中间,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展览内容发挥出最大效用。在使用中,开放的建筑广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欢迎所有使用者和来访者,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图2)。

再次是全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尝试挂牌教学。近三年,我院专业教师规模迅速增加,同时新加入的教师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教师勇于尝试,并且对教学充满热情,如果让所有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其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实现自由求实的学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各种实践探索。例如,在小住宅设计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师主动与建筑技术任课教师协作,加入了墙体设计和建造等实践内容,将构造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中节点构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再如,在幼儿园设计中,任课教师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与幼儿教师一同工作,访谈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设计师,加深对幼儿园设计的理解,同时也理解到建筑的创新不是建筑形式的时髦和标新立异。

随着教师的增加,为了更大限度地促成教学的自由与争鸣的氛围,我们开始尝试挂牌教学,并首先在毕业设计中开始实践。在毕业设计前的一个学期末,公布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名单和设计课题,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课题,随后由教师选择学生组成毕业设计组。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使教学课题和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例如结合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毕业设计就与一般的毕业设计成果有很大区别,由于竞赛特殊性,成果通常采用研究性设计方式,即以竞赛图纸结合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我校在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已连续7次获得了包括第一名、第二名在内的10项大奖。目前毕业设计挂牌教学方式已经尝试了6年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准备逐步推向其他设计课程。

结语

当今的建筑思潮异彩纷呈,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北京宪章》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基本结论,并且指明了建筑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希望通过我们的思索和实践,探索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也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打破以往以培养建筑设计师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调整建筑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在强调多元、自由和交流的理念下,进行的一系列建筑教学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教育,理念,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2

2014–2015学年优秀学生标兵候选个人事迹简介

1.建筑学院

李强

荣获: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建筑与文化》发表论文《试论城中村改造规划中控制性指标的确定——以西安市为例》(第二作者);入选华阳国际“双城四院”活动,赴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考察;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学生组)选拔赛暨华阳国际第八届双城四院方案竞赛优胜奖(全国第一名)。

担任:2015年09月起担任国内著名竞赛平台Akiact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人;2014-2015学年担任建筑学1201班班长。2.土木工程学院

唐佳铭

荣获: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获龙湖杯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获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预赛)三等奖;获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优秀奖;获第五届mathorcup数学建模挑战赛优胜奖;获第二十一届粉体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获第十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获第十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第三届CAD土建类一等奖;获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获国家奖学金;通过英语六级。

担任:土木学院团委学生会副部长。3.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杨婧

荣获:获得2013-2014国家奖学金;获得2013-2014“争先创优”一等奖学金;参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参加第十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三等奖;参与第八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获得第一阶段三等奖;参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建模校赛,获得二等奖;环境学院表彰大会,授予“科技之星”的称号;通过英语六级。

担任:参与“环境学院团总支学生会迎新活动”、“熊宁爱心社支教活动”、“环境学院元旦晚会并出席礼仪活动”等活动,影响显著;担任建环1302班学习委员。4.管理学院

申念衢

荣获:荣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十佳团支书”;荣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挑战杯”作品《历史文化街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调查分析(以西安回民街为例)》获校级三等奖;论文《由〈师说〉看当今二胡教学业怪现状》刊发于期刊《时代教育》;考取ISG国际中级侍酒师资格证;原创招聘文案“善建者行”被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采用,并作为卷首语收录于《2014年庆祝建行成立六十周年文字汇编》;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夏之杯”征文比赛二等奖;文章《彼岸故事》发表于《读者》杂志(校园版);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通过英语六级。

担任:担任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党支部书记、会计学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会计1203班团支部书记;受聘于西安侨光琴行,任乐器培训中心二胡讲师。5.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赵莎

荣获:2014年9月所在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2014年10月获优秀学生干部二等奖学金;2014年12月获“司徒戎生”二等奖学金;2014年12月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省二等奖;2015年3月获得美国数学建模三等奖;2015年5月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一阶段三等奖;2015年6月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担任:2014年10月起担任院学生会秘书长;2014年9月起担任自动化1404班驻班干部。6.机电工程学院

杨帆

荣获: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在校冬季越野赛中获第一名、校运会3000米竞走中获一等奖、3000米长跑中获二等奖;组织并参加机电风华、担任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获第四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意邀请赛三等奖;“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省级优秀奖;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获得国家奖学金;“争先创优”一等优秀干部、“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校广播站和笃实新闻网编辑。7.冶金学院

耿燕子

荣获:2014年10月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争先创优”二等奖学金;2015年5月在团学组织五四争先创优评比中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于2015年6月10日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获得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省二等奖;全国文学联盟纳新海报设计大赛所在社团获得最佳设计奖,并获得1000元社团内部建设资金;社团联合征文大赛三等奖;获得第52届夏季“阳光体育”田径运动会女子3000米长跑第七名。

担任:担任西建大草堂校区南山书院朝云文学社社团负责人;冶金工程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干事;后勤服务中心(教育教学)信息员;化工1301班级心理委员;西建大电视台社员。8.材料与矿资学院

牛淼淼

荣获:2014年10月荣获国家奖学金;2014年荣获“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2015年10月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参与组织我校首届“陕西省高校社团发展论坛”、“星耀南山”系列晚会等。

担任:2014年10月起担任南山社联秘书长;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山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秘书长。9.理学院

郭致远 荣获:;2014年5月获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得国家奖学金;2014年12月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继续辅修建筑学并通过独立本科段金融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5年寒假学习德语并达到A1等级水平;2015年暑假在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作访问实习研究灵敏力探测和磁共振力。

担任:2014年10月起担任班级组织委员。10.文学院

牛灵芝

荣获:2014-2015年获校级演讲比赛二等奖;获第28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校园歌手”荣誉称号;第52届校运会女子跳远第二名、100米栏第四名;2014年获“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获国学诗词比赛一等奖;南山书院宿舍文化节三等奖;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14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二等奖学金。

担任:团工委宣传部部长;汉语1302班学习委员;大学生戏剧社社长及青年实践社干事。11.艺术学院

刘一帆

荣获:在院刊、校网站上发展多篇文章报道;2013年获“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及企业奖学金。

担任:担任学院组织部长;新生班主任。12.体育系

邹航

荣获:;2014年10月获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2014年11月获国家奖学金;2014年10月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2015年4月获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和个人冠军赛“优秀辅助裁判员”称号;2015年5月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比赛“优秀裁判员”称号;2015年9月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3

西建大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对于一所有着半个世纪甚至百余年办学历程的大学来说,最能追忆其精神脉络的地方非校史馆莫属。校史馆入口分别用木、砖、混凝土、钢做的“四重门”,是对建筑历史进程的一种诠释。整个建筑总平面形成一个简单的“U”字形,一些体块的突出强调,加强了建筑的时代感,建筑的规划设计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建大的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的特色。

与其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不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化气息也很浓郁,著名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就坐落在南院大门东侧。馆内有“城市:贾平凹的生存境遇与生命写作”等七个展室,以大量图片、著作、影像、泥塑等资料,如实地描述了贾院长文学创作的生命历程。文学艺术馆采用双流线组织交通,增加了一个光廊,既减小了对原建筑结构的干扰,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魅力。这正是所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是支撑推进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两只不可或缺的輪子”,于学校而言,创建艺术馆既是对贾院长文学创作及研究的宣扬,亦为强化学校文理工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支撑提供了更多途径。艺术馆在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基地的同时,正日益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半个世纪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 万余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贡献了一大批在海内外极具影响的科技成果。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北京地铁通风工程、黄帝陵、汉阳陵、华山风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为华夏文明的传承、祖国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西建大先后参加7届大赛,6届榜上有名,共获14项大奖,其中在第十四届中获得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是国内外大学在此项赛事中获奖最多的高校。

提起土建类学科,就不得不说西建大的“一条龙”服务型人才培养。其建筑、土木、给排水、暖通等与建筑相关的专业都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很多用人单位更是早早就会来学校“预订”。一些固定用人企业还会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学校的学生培养,单是学校设立的企业奖学金就有13项,资助总金额达97余万元,每年都可以有大量的学生得到企业捐出的资助金,而优秀的毕业生也投桃报李,投身于这些企业。这样,企业就与学校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此外,学校十分注重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聘请挪威科技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为客座教授,并与之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定期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

西建大与古城西安的物华天宝一脉相承,见证着它的繁华,吸纳了它的灵秀,秉承了西安的古朴。正在试运行的“书院—学院—学科制”教学模式,一脚扎根于“书院制”等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粹,一脚扎根于西方现代大学的科学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博雅教育”的精神。

行走于校史展中,穿越于历史的长空中,感知的是建大饱经沧桑的办学历史和五十载自强不息的发展轨迹,感受的是历届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历程,体悟的是百年建大积淀出的“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精神轨迹。建大人“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精神境界及“胸怀天下”的神圣使命一定能谱写出壮丽的新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4

“当我走在这些熟悉的路径, 这些路径大多交错地引向真理的殿堂, 远超过我这种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在夜深人静时, 独自走过幽魂盘踞的地方, 好似被时间所遗弃一般。孤寂刺透许多学子, 但若非如此, 追求的真理和真相永远不会来到。”

——甘地 (Mahatma Gandhi)

1. 现代遗产与高校建筑

现代遗产是人类最伟大变革时代留下的理性记忆与珍贵财富, 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新领域。然而作为其代表的建筑遗产却面临比古代遗产更为严峻的现状:由于其产生年代较短, 在以“详远而略近”的传统遗产价值取向的思想影响下, 现代历史建筑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低、重视少, 缺少话语权。加之遗产的类型、材料、使用功能、建造地点等当时时代特点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现代建筑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进程中极容易沦为牺牲品。

西安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遗产, 随共和国成立, 在民族崛起与发展的现代亦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与高等教育基地, 成为全国高校密度最大、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多的城市。建校历史悠久的各大高校在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而高校的建筑是其精神核心与空间载体。

2. 现代遗产与遗产记录

我国自1996 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 将视野从保护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物的价值视野逐渐发展为关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 逐步展开了对近代遗产、现代遗产、晚近遗产等类型的研究。从2008 年,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保护二十世纪遗产无锡建议》的发布, 到2012 年, DOCOMOMO China (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中国委员会) 申请获准, 再到2014年, 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 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遗产记录是对建筑遗产的构成、现状以及使用情况等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和评估, 是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基石, 也是遗产信息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工作。然而面对现代建筑遗产这样“活的遗产”, 需要寻找和制定合适的遗产记录方法和技术手段, 将建筑遗产本体的信息真实性与人文、时代及环境的信息鲜活性在空间或时间线索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记录方法, 转为搭建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分析性和评估性的遗产信息记录理论与方法框架, 实现人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契合。

3. 建筑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的记录

现代遗产视角是一种跨越时间的维度的视角, 它尊重城市与其组成建筑的动态性与变化性, 观察和记录其故事发生的物质载体, 以及载体之下上演的一幕幕真实生活。

传统的基于文献档案与建筑测绘的建筑遗产信息记录已不能满足现代遗产保护发展的需要, 建筑遗产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的记录旨在突破建筑三维测绘, 描绘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以及登记造册的方式, 发展成为对建筑遗产相关的物理、几何、人文和周边环境及其随时代变化的动态信息进行适时采集、测量、处理、更新和利用, 并依靠数字、文字、图像、衍变信息、三维模型乃至音频文件等多种类型记录建筑遗产的信息。

4. 西建大东楼信息记录研究

4.1 背景信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是1955 年随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三次院系调整, 由东北大学土木系和建筑系,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建筑艺术科合并而成, 位于西安南郊“文教区”。学校总体规划主要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 部分由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校园初期规划布局主要受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布局模式的影响, 采用“周边式布局”“棋盘式环形道路”“条块分割”以及“入口空间要宏大”等, 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空间序列组合而成。 (图1)

教学东楼和教学主楼、教学西楼围合成校园核心的教学空间, 由上海华东设计院设计, 当时的建筑系主任刘鸿典先生作为校方人员提出设计意见, 西北建工集团和当时的在校师生共同建设的, 是建校初期最早建成的一批建筑。随着1973 年南侧建设东路的开通、南门的设立, 成为了学校的主形象面。三栋楼在设计初期形象基本一致, 带有明显的苏联建筑形制, 立面简洁、比例适当, 建筑结构采用砖混结构, 层高3.6 米。 (图2)

4.2 遗产视角的东楼阶段信息记录

从遗产视角审视教学东楼, 其具有很强的“活态遗产”性, 即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动态使用功能和传承, 对其的价值信息亦应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记录重要时间节点的使用变化情况,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与价值特性。 (图3)

① 1956-1978

该阶段的东楼保持最初的设计施工情况, 为主体三层的砖混结构, 以经济适用为目标的空间排布:中走廊两边分房间, 设计教室多为2 开间。在1976 年唐山地震后, 考虑到楼体结构的稳固性, 对其进行了结构加固, 在楼体外墙立面上设置壁柱, 中部用钢筋拉结。

② 1992-1999

因1992 年东楼内部装修引发火灾, 三层原木屋架全部烧毁, 后采用钢结构增建第四层, 形成大空间, 同时增建门头形成入口空间, 改善了进入方式与形象。1999年为迎接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召开, 在四楼增设报告厅。

③ 2005-2006

随着自1999 年逐步扩招所引发的师生人数增加, 以及专业评估与对外交流的开展, 东楼进行了附体建筑的加建, 增加报告厅、空间实验与展示空间, 同时对四楼空间进行重新分隔, 形成开放的“建筑广场”。

④ 2011-2014

应对自身专业的需求, 该阶段的东楼在其南侧加建了两层通高的一处空间设立模型试验室, 同时对主体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分隔与排布。

4.3 生活场景的记录

建筑主体加建、空间重划所反映的是时代发展、需求变化的结果, 而人们的时代记忆则依附于这些空间载体, 停留于生活场景。通过人物访谈, 信息搜集等方式, 借助三维建模, 对于不同时间阶段典型空间场景的记录, 一方面反映与之相应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留存住人们的记忆。 (图4)

5. 结语

从现代遗产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的教学东楼, 观察——从历史沿革、功能演进、建筑增扩、空间进化、教学变化等多维度观察对象, 扎根生活体验, 建立思维认知。记录——通过查阅历史档案、现场勘测对比、亲历者访谈实证等综合记录手段, 记录建筑六十年来的演变过程, 记录各年代学生在其中的生活记忆。研究——理解历史在建筑上留下的痕迹, 感质空间、场所、建筑的情感和记忆, 认识地域文化、现实条件促成建筑的多样复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5

《论语》读书笔记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

《论语》读书笔记

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

《论语》读书笔记

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笔记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论语》读书笔记

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

《论语》读书笔记

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

《论语》读书笔记

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

《论语》读书笔记

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

《论语》读书笔记

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

《论语》读书笔记

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论语》读书笔记

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6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7

对设计实践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核心内容如下: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专业设计信息的数字整合和设计事务所实践的数字组织。我们现阶段接触到的是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是数字化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数字化生成可以通过计算机严密地回应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在当前众多实例中我看到,数字化生成只能解决建筑中的一部分问题,或是通过采光需求控制它的表面开窗,或是由日照分析生成院落间距与围合形式,或是生成具有逻辑美学的表皮……随着技术的提高,严密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环境与建筑的复杂要求,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逻辑严密,故而程序编写永远不可能代替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仍需融入建筑师的主观意志。

现阶段的数字化只是作为建筑创作的一种参与实现手段,而无法达到“完全”与“纯粹”。但这并不让人感到悲观,正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才有了实现建筑师更多大胆创意与想象方法的可能,甚至形成超越意志的复杂形体。

本次毕业设计的数字化主要是用现有脚本Grasshopper达成的。Grasshopper是08年底刚推出的一个与Rhino紧密结合的图形算法编辑器,是基于几何描述和逻辑计算法来生成新造型的工具。从这种角度来看,这次数字化的应用更贴近于参数化设计,因为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它不仅仅看作是对几何形体的调整,而且看作是对环境因素比如温度、重力或其他力的调整。

基于这种图形算法,我们引入了折叠这一手法的几何特性作为逻辑关系,并寻找折叠与建筑之间的形式与功能联系,即用数字化参数控制折叠,解决一种建筑问题。以物质守恒为原理的折叠动作,可以通过逻辑联系生成一个建筑整体,按照格雷格·林的说法:“各种数据参数会形成关键帧,同时通过表达式产生动态联系,最后改变最终的形体。某个动态设计的建筑,其形式也许会由于虚拟的力与运动而成形。”这就是数字化能够实现复杂空间与整体关联性的魅力。

分析任务书,方案要求的是一个以会展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建筑。会展功能对空间形态要求比较宽泛,但是需要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八大综合功能混合在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建筑中,要求有合理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联系到折叠理论,我对空间流动性产生了兴趣。折叠本身就可以表现一种地面形态,像山脉,地质层,以及联系到基地洛川的土塬地貌,自然的路面总是连续而折叠的;而常规建筑中地面无一例外是打断的水平层,由楼梯连接,同样形状的空间在垂直高度上不断重复,并且封闭独立使人们受到限制,互相隔离,从而增加了心理的单调和不安全感。如果建筑内部也能像自然像土塬一样可以连续起伏,可以互相观看,使用者参与建筑的兴趣与相互之间交流度或许可以增加许多,能与使用者互动的建筑才有生命感。于是,我打算从建筑内表面的折叠连续作为出发点。

结合基地狭长的形状,我使用纸条作为模型原型。并选择了剪口折纸作为模型原理,在长方形纸条中间切口,把切口张开,两端向内推形成纸环,就完成了一个折叠基本单元。它既体现了剪口折纸的牵动整体性,又可以实现起伏内表面的分别与连续。同时,环的起伏以及环的剪口又将高低内外相联系与模糊,可以很好地与建筑中的空间流动对应,这样,基本模型就解决了建筑中的空间流动问题,剪口也解决了采光问题。

为了便于操作和实际使用,我对剪口和折痕做了与纸条边线平行垂直的设定,以简化基础探究模型的操作难度,这样就牺牲了基本形态的剧烈变化来成全深化聚构的可能。

基本单元的脚本的编写是根据剪口两条折线总长相等,用一个旋转角度来牵动纸张变形的。其控制量有13个,除纸条各边长度,折痕、剪口位置及长度均可调之外,与建筑需求对应的就是一个斜面的旋转角度,即剪口大小,以及两端平台的高度差。

当一条折纸能与建筑基本要素很好地对应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建筑整体性的端倪。当这些单元纸环通过随机生长的方式聚构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根据地形与功能系统的需要,选择相对适宜的聚构片断。再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调整几何参数的尺寸以满足使用要求。这样,经过人工介入与引导,最终形成建筑空间适宜与内外表面连续整体的计算机形体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新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思路的区别。传统的设计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进行的再现与片断性的组合,而数字化生成的设计则是倚赖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功能,表达设计师对于建筑与环境、形态与功能等逻辑关系的发现与设想。它的魅力在于超越人脑的严密,超越想象的局限,以及对建筑师创作思维的解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8

怎样实现建筑的数字化?井敏飞老师说采用剪纸的概念,之所以用数字化模拟是因为纸张本身的力度和大小以及对人为操作精度的限制。叶飞老师说无论是聚构还是单体的组合都是在一定的建筑条件的约束下,像基地,文化,建筑体量等的限制下人工生成的。王振飞老师的建筑是生成的,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随机生成并且通过人为的方式去评判的。而我们,由于对电脑技术了解的欠缺,只能用手工来模拟万千变化中的一种,没有目的却有对建筑的感觉,这是我们大学四年来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在我看来是薄弱的。

最初我面对这个设计感觉到无所适从,就像每一个在进行着数字化建筑设计探索的建筑工作者一样,面对着很多无法实现的困难,或者最初的想法与设计的中间过程出现碰撞,或者太过于单一,无法应对复杂的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亦或是拿着建筑的条件,像日照,功能,体量等去限制建筑的生成,可是在时间,观念的转变以及软件的操作中都有着难以回避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样便形成了对于建筑的限制,而对于数字化设计而言又是经过伪装的。

到底谁能说清什么是数字化?是无规则生成的我们无法想象的空间状态或形象吗?是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在电脑的配合下建成完整的空间体系来让我们来评判吗?这些建筑到底是规则还是不规则的?这些所谓的现代大师们设计的形体是怎样出现的。我们要做的终归是建筑,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建筑终归是要人来使用的,在使用中的身心感受是很重要的,怎样的感受是人们所喜欢的?CCTV里面的人们会很骄傲,但,同时会不会很害怕?

通过这样反复的思考与不断的反馈,我重新审视那些大师的所谓的数字化建筑,他们还是在确确实实的做一个建筑,像鸟巢会考虑单一曲线的规则变化与缠绕形成结构,计算机的作用就是帮助完成这个建筑实际受力条件下跟曲线不同位置的粗细方向等。水立方是在一定的物理分析的结构合理性下同时加入了对于水的理解,这就是概念的形成,而电脑的作用是在帮助他们来分析或者说更精确的划分出这个结构体系。这两个建筑都是在结构下思考的。而CCTV则是更进一步思考了建筑的基地(市民广场)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功能(人的使用要求),是从宏观上去观察建筑、城市与生活的关系。计算机在这里帮助完成了结构的分析实现。如果说鸟巢探索出了一种大空间的合理的结构方式的话,那我觉得数字化建筑,更像是一种理性思维下的建筑判断,是一种从脱离建筑再回归某个建筑的方法。而这,或许更贴近王的思想,新时期下的以不变应万变。貌似柯老爷子的想法改变了一种方式的呈现。

或许是这样子吧,那么我真的觉得刘同学的设计“米字格”是一种鸟巢式的思考方式,小吴的也是。那我的呢?在如何以计算机帮助我分析折叠剪口的大小与位置的诸多问题中,在技术知识的欠缺下,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很多,折叠表皮成为了设计最后的结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9

当前,建筑数字技术课程已经成了高校建筑学学科不可或缺的课程,有的高校还招收了建筑数字技术方向的研究生。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各校积极探索如何将数字技术的理论、内容和方法运用到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中,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与经验。一直以来,各校从事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的老师渴望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彼此的发展;同时,世界上建筑数字技术的新发展,又促使我们需要积极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自2006年首次组织会议至今已经顺利召开三届会议,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申请以及多数专家学者的请求,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商讨决定,2009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承办。

在筹备此次会议的同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多名教师积极开展了参数化设计相关课程的尝试和探讨。与建筑学院一直保持友好往来的香港大学Tom Verebes副教授在得知这一状况后,表示愿意组织国外相关领域专家举办一次“参数化设计国际展览”。

本次国际展览会、讨论会和研修班的各项活动将探讨关于计算机化建筑设计和物化的话语演变。六个策展主题将试图讨论在日渐复杂的建筑学中,设计和制作工程中使用的操作、决策和思路的特定模式。参数化设计和原型系统的工作流程涉及多种设计工业领域,而参数化原型则跨越了这些行业边界,引入许多行业的从业者——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数学家、程序员、软件开发者、制造业者、理论家及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本次会展所有活动的共同目标是,推测并表达用于下一时代的新的设计范式。

因此,此次会议为“2009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数字思考——参数化原型国际建筑展”,由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建筑重点实验室承办。参数化设计国际建筑展将展出来自国际知名事务所的系列作品。

历届国内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回顾

2008年10月25日-27日

北京清华大学

200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2007年4月17日-19日

南京东南大学

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2006年1月7日-8日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 历经11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50多年的并校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经历了院校合并、改名等重要阶段, 最终形成以土木建筑为重要学科的工科类院校。由于学校在校人数和教职工人员的不断增加, 现有的校园已经不再满足于日常教学与开展活动的需要, 所以于2009年校方决定把建设新校区提上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位于户县东南方向的秦岭北麓生态旅游的景观带中, 背靠秦岭, 身处终南山脚下, 之所以得名草堂, 也是因为与草堂寺相邻。草堂寺至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 是西安地区保留至今为止的最古老的遗迹, 是时间最早也是最大的佛教翻译场地, 同时与佛教的多个宗派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场所精神的理论

场所指活动的处所、地方, 场所就是有行为的场地, 脱离了行为活动, 不能成为场所。而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 因此空间是被相互联系的实体物质有限制、有目的地营造出来, 只有当他被赋予了来自文化或者地域的意义之后才可以成为场所。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是一种总体气氛, 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对场所精神有这样的阐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的说法, 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 包括人与场所, 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一生。

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 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其中, 这些主观的客观的因素有机结合, 赋予一般性的场地以场所的意义。

3 草堂校区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是在区域地理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汉唐文化大气包容、书院文化的精神风貌背景、建筑构造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景观气息的融合, 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场所。同时融合教师与学生参与和交往的乐趣, 以及他们互相情感的表达和传承, 形成了校园场所的记忆和归属之感。以“因地制宜”而构成场所精神, “地”是主体和客体, 是外界物理空间的“实地”和内心情感表达的“心地”, 主客体必须结合才能制宜。

3.1“实地”———特定的区域产生的文化意蕴

草堂校区以书院———学院 (学科) 制度作为教育背景, 因此也传承了书院的文化特征, 在选址上也采用书院选址特点即自然与人文并重。书院在古代就是乡儒读书、老师讲学的地址, 草堂校区依山傍水, 遥望而去, 重峦叠嶂, 高耸壮丽, 美景净收眼底。校区周围被秦岭水系分支环绕, 与书院选择建于山林之中, 避免世俗之干扰不谋而合。书院精神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赞同。

建筑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社交的场所。但在现代建筑也不再仅仅只是遮风避雨的工具, 而开始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草堂校区的建筑风格融合草堂寺东晋末年时期的秦汉风格, 结合现代校园建筑特色, 建筑外立面以砖灰色为主要色调, 砖灰色同时也象征这秦岭山石的主色调。建筑风格则是中国传统围合院落的空间形式, 建筑以小高层为主, 教学区和书院区主要是6层的建筑高度, 住宅区则以12~26层不等的高度控制。除了建筑文化的特征, 景观和标志性景观的文化也是校园场所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草堂校区的大型集会场所, 多数时间供举办集会或者小股人群游玩, 所以此处也是聚集人气, 引导路线的重要地带, 左右的两侧水景设计, 为广场带来丝丝活力, 也起到景观的标识作用。除此之外, 草地和林地属于最普遍的景观, 开阔的绿地让冬日不再寒冷, 阴郁的绿地则让炎热的夏日不再难熬。

3.2“心地”———固定的行为模式产生的情感输入

在大学里, 校园几乎是学习和生活的全部, 正如卢原义信将外部空间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一样, 大学校园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环境, 而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复合体。而一个场所必然有他的效应性, 校园这个场所的效应性通过场所的机会成本和边缘效应组成。也就是说通过校园场所的使用情况造成的相对行为的轨迹和由于景观场所得以利用从而让师生产生场所的记忆与归属感。

然而特定的场所会因为感情的植入而显得生动, 比如学生下课回到宿舍这种必要性的行为轨迹, 造成对宿舍楼下的一草一木, 产生熟悉感, 有记忆性, 从而产生感情。除此之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参与也会获得场所精神的产生。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交往与参与往往产生两种效应, 即传达情报和满足个人精神的需要。因此符合交谈、休憩、思索等偶然交往的景观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冯纪中.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下一篇:维新派的女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