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的对比

2024-09-02

英汉语言的对比(精选十篇)

英汉语言的对比 篇1

本文将从英译汉方面来阐述英汉语言在词汇方面存在的三大不同特点:词的意义、词的搭配和词的顺序。

一、词的意义

语言并不是静止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词的意义更是如此。以fire一词为例, 该词的本义是“火”,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fire的意义又进一步扩大, 可指“取暖装置”。再如, 人类发明轮船以前, 用的是帆船, 英语sail一词原作“帆”解, 现在我们常用短语set sail (起航) , 在当初的确有扬帆起航的意思。但在今天, 帆船早已被轮船所代替了, 可是sail这词仍在使用, 但它已不再在人们脑海中引起“帆”的解释了。随着吸毒现象日益严重, sail一词又可解释为吸毒后“变得飘飘然”的意思。从“火”的本义转义成“取暖装置”, 以及从“帆”的本义转义成“变得飘飘然”, 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在对英汉语的词义作对应考察时, 应了解英汉语之间对应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 通常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 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匹配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是对等的。

这类词通常是一些已有的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如:

US Congress美国国会

the Atlantic Ocean大西洋

helicopter直升飞机

(二) 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在意义上只有部分对应, 它们在意义上概括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如:

Brother兄、弟

Grandma祖母、外祖母

Marriage娶、嫁

Gun枪、炮

(三) 在英语中有一些新词, 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还找不到最确切的对应词来表达, 这类新词主要是反映英美社会特

殊风气或事物的词, 如:

cyberphobic畏惧计算机的 (人)

secessionist分离主义者

(四) 在英语中, 一个单词有多种含义是非常多见的, 多义

词的具体含义唯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一旦脱离了上下文, 很难确切地译出该词的真正含义。如soft这个词, 除了最常见的汉译“软的”以外, 还有许多其他含义, 如:

soft pillow软枕

soft cushion靠垫

soft money纸币

soft breeze和风

soft voice低声

soft words和蔼的话

soft answer委婉的回答

soft goods毛织品

二、词的搭配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搭配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英语动词to make为例而言, to make money是“挣钱”的意思;to make a cake是“做蛋糕”的意思;to make coffee是“煮咖啡”的意思。可见, 在英语中, make的搭配能力很强, 可分别用于钱、蛋糕、咖啡, 而在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挣”、“做”、“煮”等来搭配。所以, 为了使译文语言准确规范, 译者必须留意这种差异, 使译文的词语搭配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再如:

例:Some people went to Germany Pavilion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Germany food and beer.

一些人去德国馆, 只是为了吃点可口的德国美食, 喝点德国啤酒。

例句中, fuel up原意为“加燃料”, 可以和food (食物) 搭配, 也可以和beer (啤酒) 搭配, 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应风别用“吃”和“喝”搭配。

例:It’s so cold, so you’d better wear your hat and thick jersey.

天很冷, 你最好戴上帽子, 穿厚毛衣。

例句中, wear搭配了两个宾语, 根据汉语的用语习惯, 应分别将wear译成“戴”和“穿”两个不同的动词。

三、词的顺序

英语中说, They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而在汉语中却说, “他们在操场上玩耍。”而不说, “他们玩耍在操场上。”显然, 在英语中, 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study后面, 而在汉语中, 状语则是放在位于动词的前面。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这就使得两种语言中词序位置有着明显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句子中的词序位置基本一致, 即主语成分→谓语动词→宾语成分或表语成分。但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各种状语的位置和定语的位置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 所谓的英汉词序的对比, 主要是指状语和定语位置的对比。

(一) 状语的位置

1. 单词作状语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 通常将它放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 这一点和汉语相同。

She did not distinguish herself as an employee, but s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office.

她当年并不是出色的员工, 但她在办公室里很活跃。 (前置)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动词时, 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are developing rapidly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正在迅速发展。 (后置)

2. 短语作状语

英语中短语状语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之后, 翻译成汉语时, 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 但有时也会放在动词之后, 由汉语的用于习惯决定。

With a bag of money he walked across the square in the gray light of the dawn.

他拿着一袋钱, 在晨曦中穿过了广场。 (前置)

(二) 定语的位置

1. 单词做作定语

英语单词作定语时, 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 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同样如此。有时英语中也有后置的情况, 但在汉语中通常还是前置。

A science-oriented university (前置)

一所以理科为重点的大学 (前置)

to drink something cold (后置)

喝点冷的东西 (前置)

2. 短语作定语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 汉语中则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 但有时也有放在后面的, 还是要由汉语的用语习惯决定。

A boy with little chance of passing the exam (后置)

一个及格可能性不大的男孩子 (前置)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 英汉语言的词序位置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在翻译时应根据语言的用语习惯去翻译, 相同之处, 可以用顺译法, 不同之处, 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 用逆译法。

以上探讨了英汉语言的一些差异,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因为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指导、启发翻译实践, 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通过对比, 对两种语言充分地了解, 既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 又不能拘泥于原文, 要准确、形象、生动地运用语言, 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摘要:英汉翻译的理论和技巧是建立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的, 所以对于英汉互译来说, 对比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着手, 通过分析英汉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指出英汉语言翻译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 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 进而掌握翻译的技巧, 使译文符合两种语言的用语习惯。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何其莘, 仲伟合.《非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3]张培基, 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 篇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 ,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因此 ,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

(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adv” ,“v.+ like” “v.+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英汉句法现象对比.句型差异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如上句中的 which、even if)用长句连贯地

加以表达。而汉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英汉句序差异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条件、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包括时间、方式、条件、原因等)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观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荣辱观、园林化等。(三)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叙述客观、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词汇、语句、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一)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叔、舅、姑父、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二)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

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13 ]所谓空缺(文化上的),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谚语、成语、禁忌语、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三)中英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主要是喻义)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开玩笑),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14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或战败)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语用功能对比 篇3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门新兴科学,它是研究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如何使用话语来达到成功交际及在特定语境中人们怎样表达和理解话语意义的科学。语用对比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对比两种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在言语交际中所产生的不同的语用功能或对比两种不同语言相似的语用功能所对应的语言不同表达形式。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听话人之所以能够领会说话人的意图很大程度上依赖话语的语用功能。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说出的话语与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言语交流时所表达出来的具体意义就是该话语的语用功能。这种语用功能不是词语或由词语构成的句子意义,而是一种动态的意义,即在特定语境中所产生的意义。

语用功能可以通过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不同的语言层面来进行分析,而不同的语言在这些层面上都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各自的语用含义。本文仅在词汇这个语言层面上对英语和汉语进行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词汇的变化来表达话语的语用功能。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实现说话人的“言外行为”。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语言的使用规律也是不同的,本文就英汉词汇的使用规律及运用规则对其进行一些语用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的运用变化差异对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文化使得不同的语言中的词汇系统存在着差别。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词汇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作为典型的语法型语言的英语具有很多的曲折形态变化形式,其语用意义通常可以通过句法结构表现出来,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更多地是运用词汇手段来表现其语用功能。

(一)英汉谦称词语和敬称词语对比分析

语言中的谦称词语和敬称词语主要体现在运用指示词语表示话语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社会指示语(social deixis)方面。社会指示词语一般按两类划分,一是关系型社会指示语,二是绝对性社会指示语。前者表示话语发出者与受语人或指称对象之间的相对社会关系;后者表示话语发出者或受语人的绝对社会地位。英语语言中存在一些表示绝对性指示的词语。例如:

Your Majesty(陛下) Your Excellency(阁下)

Your Highness(殿下) Mr. President(总统先生)

相比较而言,汉语在关系型社会指示词语方面的词汇则更为丰富。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着一整套较为复杂的关系型社会指示词语,即谦称词语和敬称词语。在汉语语言交际活动中,在涉及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时,常常要使用谦称词语;而在涉及到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的人或事时,则多使用敬称词语。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有较为丰富的第二人称单数的称呼系统。“您”和“你”在用法上的区别是这个系统中最为典型的语用案例。何种场合用敬称词语“您”,何时用简称词语“你”则反映出两者间不同的语用功能。汉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很多,这里仅列举常见的一些例证:

a.敬称词语

令尊(your father) 令堂(your mother)

令郎(your son) 令爱(your daughter)

令亲(your relatives)

尊驾(you) 尊夫人(your wife)

贵姓(your name) 贵国(your country)

贵子(your son) 贵恙(your illness)

b.谦称词语

寒舍(my home) 敝校(my school)

敝处(my place) 敝国(my country)

拙笔(my poor writing/painting)

拙见(my humble opinion)

上述这些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运用反映出话语发出者对受语者的尊重,目的是使交际顺利进行,有较强的语用功能。

(二)英汉无语言否定的用法差异

语言交际活动中有一种语言现象,我们称其为无语言否定。它是对前面话语(而不是对其命题)提出否定的一种无语言手段。无语言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语义内容,而是否定表达这个句子的方式。例如:

1.They dont like football; they love it.

他们不是喜欢足球,而是爱它。

2.I am not his son; he is my father.

我不是他儿子,而他是我父亲。

3.Jack is not very clever; he is a stupid boy.

杰克不很聪明,他是个笨孩子。

4.My father did not read the paper and get up; he got up and read the paper.

爸爸不是读报后起床,而是起床后读报。

英语语言中常用“not”,汉语语言中则常用“不”来表示否定。然而,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有时在表现其语用功能方面较为独特。例如:

1.我一个人住,好不自在。

I am living alone, so I feel very comfortable.

2.这部影片好不精彩。

The film is very wonderful.

3.这个姑娘好不标致。

The girl is very pretty.

4.她差点儿没说出那个人的名字。

She almost spoke out that mans name.

以上例句中的否定词“不”和“没”若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重读的话,它们便不表示否定意义,而是对否定词后面的词语的语义进行强调。如果将例句中的否定词去掉的话,其话语意义不发生改变。这是汉语中的无话语否定,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表达形式。

汉语中的“不”和“没”一般情况下用于否定,但在实际话语交际中不重读时则不表示否定,而是表示强调。语言学家将前者叫作逻辑算子(logical operator),因为它具有决定真假值的功能,而将后者叫作无话语算子(metalinguistic operator),因为它否定话语行为本身,意指这一说法不确切。在英语中,无话语否定常用于否定他人的一种说法,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它是逻辑否定或是无话语否定;汉语言中的否定词“不”和“没(有)”表示逻辑否定,而否定词语“不是”则通常用于无话语否定。例如:

A: Its cool today.今天很冷。

B1:Its not cool, its warm.今天不凉,今天很暖和。

B2:Its not cool, its cold!今天不是凉,而是很冷。

(三)英汉词汇的其他语用差异对比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汉语中许多词汇的语用功能同英语词汇相比要更多一些。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英汉词汇的这些语用差异。

首先,英汉称呼语的语用差异。汉语中的称呼语通常用在话语陈述之前,其语用功能一者表示话语发出者对受语者的态度,再者还可引起受语者的注意。例如:

1.李院长,您可以开始了。

2.老人家,您坐我的座位吧。

3.张姐,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4.江伯伯,让我开车送您去吧?!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的称呼语一般用在话语陈述之后,作为引起受语者注意的提醒语(alerter)使用。而且,与汉语相比,英语称呼语的适用范围也不如汉语那么大,像teacher、brother、sister、worker等词语通常不与姓名连用表示称呼。

其次,英汉礼貌标记语的语用差异。礼貌标记语通常在请求别人实施行为时使用,表示话语发出者对受语者的礼貌或尊重。汉语中这类词很多。例如:

1.请把水杯递给我。

2.劳驾您开车送老师去机场可以吗?

3.麻烦你帮我提一下这个包。

4.不好意思,我可以向你借点东西吗?

而英语中有的礼貌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汉语不同。让我们比较下面的两句话:

1.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

2.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 please?

例句1在英语使用中是表示请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的固定的结构,但是在例句2中增加“please(请)”这个词语后就带有命令或要求的语气了。

二、英汉语言中词语运用原则对比

语言受文化制约,文化即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语言系统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或制约着其语言系统中的运用原则,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语运用上也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吃过饭了吗?”将这句话译成英语即“Have you eaten yet?”就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而言,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无疑议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这句话的话语含义却出现原则的不同。汉语中“吃过饭了吗?”是人们相互间寒暄的一种方式,这句话的语用功能是“问候”,仅此而已。而不了解汉语言文化的人常常感到迷惑不解,为何中国人见面就问“吃过饭了吗”?在这些人的文化认知中,“Have you eaten yet?”的语用功能是“邀请”。倘若是“邀请”,那么会话需进一步深入下去。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误解。尽管会话中所用词语相同,结构相同,而含义(implicature)卻大相径庭。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的话语含义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谦称词语的运用上,英语和汉语就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英语为母语的人那里倘若表达“我的建议”,只需说“in my opinion”即可;可在汉语中却往往需要加上谦称词语“拙”——“依我拙见”,译成英语便成了“in my humble opinion”。

汉民族的礼仪文化在语言词语的运用上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汉语中关于年纪的词语很多,且很有讲究,运用时不同的词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像“高寿”“贵庚”“庚齿”“芳龄”“岁数”“年龄”等词语均含有不同的语用功能,需针对不同年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选择运用。否则,便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含义,造成语用失败。而在英语语言中关于“年纪”的词语就只有一个,询问一个人年纪时的表达方式也只有那么一两个而已。相比汉语而言,语用功能也就没那么复杂。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密切相关的两种不同文化,掌握好受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制约的语言词语运用原则,进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适当地表达话语含义,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词语的语用功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除了词汇这个语言层面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产生语用功能外,语言中其它不同的语言层面,诸如语音、语法、句型等层面也都具有各自的语用功能。对于这些语言层面所产生的语用功能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这些层面上所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对比必将进一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使语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治安,刘家荣,文旭.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3.

〔5〕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对比 篇4

动物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各方面息息相关, 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 各民族都有大量有关动物的词汇, 来表达对动物不同的感情。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的不同, 每种动物在不同的国家就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1 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在中西方国家, 人们根据动物的外在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创造了一些词语。例如蜗牛 (snail) 的爬行速度极慢, 因此在汉语中会用它来比喻一个人做事情缓慢, 英语中也有“as slow as a snail”和“at a snail’s pace”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此外, 中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猫头鹰 (owl) 聪明智慧, 英语中也有“as wise as an owl”这样的说法。与此相反, 驴 (donkey) 这种动物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愚蠢的含义。又如蜜蜂 (bee) , 整天嗡嗡叫着到四处飞翔, 忙着采蜜, 给人忙碌、勤劳的感觉, 因此汉语中有“勤劳的小蜜蜂”一说, 而英语中也有“as busy as a bee”, 来比喻勤劳忙碌的人。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对动物怀有一定的情感态度, 因而和动物有关的词汇很多都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甚至是不同的褒贬意义。由于一些动物特征明显, 给人的感觉大致相同, 因此对待这些动物, 很多民族都持有相同态度, 因而这类动物词汇也具有相似内涵和意义。如, 天鹅 (swan) 在中西方国家都给人高贵优雅的印象和感觉, 因此英语里有“as graceful as a swan”来比喻人举止端庄, 姿态优雅, 汉语里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羊 (sheep) 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 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或“as meek as a sheep”这样的说法来比喻某人像羊羔一样温柔, 汉语中我们也时常会形容某人“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鹦鹉是一种比较有语言天赋的鸟, 会模仿人说话。但是汉语中“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却是贬义的, 指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的看法。无独有偶, 英语中“parrot”这个词既指鹦鹉, 也表示“机械地模仿别人”, 有拾人牙慧的贬义色彩。再比如猪 (pig) , 中西方人都认为它懒惰、肮脏、贪吃贪睡并且生活环境又脏又乱, 所以有关猪的词语大多是贬义。所以中文里有时会用猪字来形容某人非常贪吃, 好吃懒做, 蠢笨甚至肥胖。英语里也有“make a pig of oneself”这样的俚语来形容某人狼吞虎咽的丑陋吃相。

然而, 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对一些动物也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龙 (drag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龙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中, 它是一种灵异神物, 上天入海, 兴云布雨, 无所不能, 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被人们敬仰, 认为是“天之子”, 而古代皇帝也自视为“天子”, 就成为最高权力和帝王, 甚至是富贵、卓越优秀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有褒奖之意, 如“卧虎藏龙”、“望子成龙”、“龙飞凤舞”、“乘龙快婿”、“龙马精神”等, 数不胜数。但是在西方人眼中, 龙的形象大多都张牙舞爪, 嘴里还喷着火, 象征着暴力、邪恶和魔鬼, 关于“龙”的词语多含贬义, 如“sow dragon’s teeth”指的是挑起纠纷或引起争端。另外, 狗 (dog) 在英汉文化中的感情色彩也大相径庭。中国人, 尤其是在以前, 认为狗就是一种看门的动物, 喜欢巴结讨好主人, 因此对其并不重视, 很多有关“狗”的词语更含有贬义色彩, 如“人模狗样”、“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文化中, 狗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人们对狗充满了喜爱, 因此很多关于“狗”的具有褒义色彩的表达, 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的是“爱屋及乌”。如果说某人是“lucky dog”, 就表示他很幸运。而“Every dog has his day”这句常用的谚语则比喻人人都会时来运转。

2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及非对等性分析

由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差异, 不同民族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感情色彩有可能相似, 有可能完全不同。当不同民族使用同一动物名称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寓意时, 则表现出了对等性。相反, 如果一个民族用一些动物词汇来表达特定含义, 而另一个民族没有这样的表达, 或者选择的是不同的动物词汇, 则呈现出非对等性。在表达某一语义时, 两种语言可能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有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动物。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例子来分析对比。

猫 (cat) 在英语中常被用来象征尖酸刻薄、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女人, 还用来喻指泼辣或心地恶毒的女人。“old 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而在汉语中, 猫却没有这样的含义, 它通常给中国人温顺、神秘的感觉。英语中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来形容“如坐针毡”、“局促不安”, 而汉语中用“狗急跳墙”、“热锅上的蚂蚁”来表示这种情况。

英语文化里中西方国家的人对狐狸 (fox) 都有狡猾的印象, 中文用“老狐狸”来形容一个人老谋深算, 老奸巨猾, 英语中也有“old fox”来表达相同意思。此外还用“as sly as a fox”去形容某人奸诈狡猾。而“play the fox”指的是耍滑头。英语中的fox还有褒美之意, 喻指“开朗活泼的漂亮女人”, 这与汉语却有不同。中国人认为狐狸善于魅人, 因此汉语中用“狐媚”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也将“以色诱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狐狸虽然都有“美女”的含义, 但褒贬完全不同。

又如, 在英语文化里, 孔雀 (peacock) 是最骄傲的禽类, 含有“骄傲狂妄、好炫耀、爱慕虚荣”的语义。“as proud as peacock”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高傲, 目中无人。“play the peacock”指的是某人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 狂妄自大。汉语中“孔雀”也同样有骄傲的含义, 人们也用孔雀来比喻骄傲、爱炫耀的人。英语中有“a peacock among sparrows” (孔雀站在麻雀中, 喻指突出、非凡的人物) 这种说法, 而汉语中则用“鹤立鸡群”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英语中, 孔雀又叫“朱诺之鸟” (the Bird of Juno) , 因为在古罗马神话里, 孔雀是天后朱诺的圣鸟。朱诺是主神朱比特的妻子, 但她妒忌成性, 监视并惩罚所有朱比特喜欢的女人。人们害怕她的孔雀尾羽上像圆眼睛一样的斑纹, 那“眼睛丛生”的羽毛令人想到传统的魔眼。因此, 孔雀的尾巴在英语神话中是“魔眼”的象征。而在汉语中, 孔雀尾巴却是美丽、吉祥的象征, 孔雀开屏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可见, 英汉语言中存在对等性、部分对等性和非对等性的特点。

了解中西方对一些特定动物所持有的态度异同、词汇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并对比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方便, 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1)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礼仪致辞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礼仪致辞英汉比较

礼仪致辞(Ceremonial Speeches)是各种会议、商业、外事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礼仪致辞的写作也已成为各类公众人物及文职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礼仪致辞涵盖的内容甚广,包括欢迎辞、欢送辞、开闭幕辞、致谢辞、祝酒辞、贺辞、悼辞等等。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致辞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所在,进而达到增进沟通、加深了解的目的。

一、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

从交际学角度来看,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在语篇结构上,礼仪致辞通常由称呼、开场白、主体正文、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在语体风格上,两种语言都会注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修辞手法上,中西方演说者经常会采取引用、排比、幽默等烘托手段。以欢迎辞为例,这种致辞一般是客人光临时主人为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座谈会、宴会、酒会等场合发表的热情友好的讲话。从行文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都会包含开场对来宾的称呼,在正文开头说明欢迎缘由、代表何人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诚挚的问候和致意,在正文主体阐述双方关系和来访的意义,而在结尾表达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议和希望等内容。从语篇风格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欢迎词都会表现出讲话人的真诚态度和愉悦心情,措辞讲究礼仪,语言得体,由于又是在特定场合面向来宾口头表达,往往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郑重而又风趣地抒发欢迎之意。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体现在行文结构和语篇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由于相同的交际目的和活动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对礼仪致辞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掌握这两种语言的交际特点,是我们写好致辞,做好发言的第一步。

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同的交际功能要求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都需要遵循相近的语篇结构和风格,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上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汉语强调抽象思维,用词概况性强,而英语强调具象思维,用词具体明确。以开篇的称呼为例,中国人情感含蓄,通常直接使用称谓作为称呼语,如“朋友们”、“各位同事”,而西方人往往情感丰富外露,因此经常加上“dear”一词放在称谓前,如“Dear friends”、“Dear colleagues”来表示亲近关系;汉语也会在称呼前加上“尊敬的”一词体现礼貌,而英语却必须在称呼中使用“Distinguished”,“Respected”,“Your Excellency”等不同搭配体现对方的身份。

除了用词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句式表达更是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这一特点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上也尤为明显。汉语注重意合,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义手段,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英语强调形合,英语的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以表达喜悦心情为例,汉语往往使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和句式就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常常以“很高兴”、“很荣幸”作为句子開头,往往省略主语,而英语则必须加上主语,或者使用人称代词如“I’m pleased / delighted / honored to …”,或者使用形式主语如“It’s a great pleasure / privilege ...”,只有使用比较复杂的用词和句式变化才能体现出同样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处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诸多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以致辞中常见的慰问语为例,汉语中讲话人可以说“大家一路上辛苦了”,然而在英文中确不能直接译为“You must be very tired”,这样会让客人误以为是否自己面容憔悴而让主人语出此言,解决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是避开汉语文化背景,在英语中只要体现相同交际功能即可,因此最好译为“How was your journey?”或“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等更为符合英语习惯的慰问语。同理,中国人在致辞时愿意说“招待不周”这样的客气话,如果直译为英语“We haven''t served/entertained well”则不免让外国听众信以为真,产生误解,因此在英文的表达上同样宜采取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I wish you enjoy the trip / dinner”等。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经常会出现引用、双关、幽默等富含文化内涵的的情况,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我们必须注意将缺失的文化背景补充进来。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在进行双语转换或交流沟通过程中,便可以时刻注意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避免“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延庆.公文写作[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英汉语言对比与篇章解析 篇7

1 英汉语言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我国著名语言大师吕书湘先生曾说:“一种事物的特点, 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能显出来。”[1]通过不同语言的对比, 我们可以了解其结构或文化差异, 进而根据这些差异作出相应的教法调整, 有效地促进教学。

1.1 英汉句子结构对比

“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 而中国人写文章往往化整为零。”[2]英语句子常被喻为一棵枝叶横生的参天大树或一串果实累累的葡萄, 多用长句和复合句, 而汉语句子则象节节相连的竹子, , 多用散句和流水句, 分句之间, 似断还连, 全句主要靠意合。[3]例如: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 少说也有十二把, 五颜六色, 大小不一。

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从结构”和“主谓结构”的不同, 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对此都已有共识。[4]英语采用主从关系的形合法, 习惯通过连词 (如状语从句) 、关系词 (如定语从句) 和非谓语动词等各种途径, 组成结构复杂, 貌似冗长却由主谓核心机制严格控制的句子结构。汉语则通常采用并列关系的意合法, 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并行的, 因此是以时序或逻辑顺序排列的, 句子结构简练明快。[5]许多中国学生习惯了母语简短意赅的特点, 遇到结构冗长复杂的英语句子便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着手。

高职学生词汇量有限, 语法基础薄弱, 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即使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 这一问题仍然对大多数学生构成阅读障碍。据笔者问卷统计调查, 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班学生遇到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便自动放弃, 另外五分之二的学生根据个别单词联系母语进行主观猜测联想, 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耐心阅读, 准确把握阅读信息。

1.2 英汉篇章对比

英语段落的主题句往往开门见山, 在段落一开始就提出来, 其余的材料信息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解释论证。而汉语段落则侧重于归纳式走向, 往往把主题句至于句末。[6]

此外, 英语篇章中的结构关系较汉语更为明显, 英语中有明显的连词或关系代词来表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各种非谓语手段来表达从属关系。而且, 在布局谋篇上, 英语篇章通过指代、替代、省略、连接衔接等手段使段落之间的脉络走向更为清晰。[7]

英语篇章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解读篇章成为可能, 从而可以在已有词汇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领会文本信息。

2 高职学生篇章解读技巧

2.1 把握句子框架, 识别主题内容

在篇章阅读中, 学生如果能识别主题句便基本上能领会篇章的大致信息。但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往往使学生无从着手, 进而对整个段落和篇章不知所云。因此, 在扩充学生词汇的同时, 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长句和复杂句的宏观驾驭能力, 学会略读和详读相结合, 在浏览句子框架后快速识别主题内容。以2008年6月CET-4的快速阅读为例:

After determining the target audience for a product or service, advertising agencies mus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edia for the advertisement.We discuss here the major types of media used in advertising.We focus our attention on seven types of advertising:television, newspapers, radio, magazines, out-of-home Internet, and direct mail.

本段落看似复杂, 其实只有三句话。就常规经验来说, 英语的主题句一般置于句首, 但句首是一个句子冗长且词汇生僻的的复合句。如果能引导学生辨别句子框架, 我们能很清楚区别第一句的重心在“advertising agencies mus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edia…”而非前半部分的“After determining…”。接下来, 通过对“We discuss here the major types of media…”和“We focus our attention on seven types…”框架的分析, 学生即使有个别生词干扰, 也不难领会后面句子的大致内容, 明白本段的主题句, 同时也是整个篇章的主题内容, 即本文要谈几种广告公司常用的广告方式。有了这样的铺垫, 后面的信息根据题干基本就可以对号入座, 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2 辨别结构和衔接关系

根据韩礼德的篇章衔接理论, 一组句子组成语篇要有一定的机制, 即“谋篇机制 (texture) ”, 这种谋篇机制是由一个个纵横交错的衔接纽带组成的。[8]衔接纽带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在每个语篇阅读中, 我们可以通过指代、替代等衔接关系来把握篇章的脉络走向。例如:

在上述段落中, 1和6属于衔接中的连接关系, 表明前后语义的转折或相反关系。2、3、4、5和7则是衔接中的替代关系, 通过词汇的替代使上下文语义前后呼应。

阅读中对于衔接关系的把握能够使学生不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 能够从语义层面整体领会篇章内容, 这也是我们阅读的终极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识别语法和语义层面的衔接, 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手段。

3 克服阅读障碍思路探讨

高职学生阅读障碍有多种因素, 但这些障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本障碍和习惯性障碍。文本障碍主要包括词汇、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而习惯性障碍则主要包括母语译读、逐字阅读、反复阅读等不良习惯。由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高职学生的阅读障碍, 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3.1 克服文本障碍

3.1.1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词汇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针对同一词汇, 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理解。句子也是如此, 每个句子在不同的篇章中都被赋予不同的文本内容。因而, 在阅读中, 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即要结合文本的语境来理解词汇和短语, 通过篇章的整体语义走向来解释句子内容,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生词和短语。

每个阅读过的篇章都是学生努力认知或即将认知的文本, 篇章中的生词和词汇乃至整段的句子都是学生反复认知的内容, 它们已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整体存在并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印象,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积累生词短语,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 激发其积极性, 快速有效记忆生词, 还能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准确把握该词的用法, 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

3.1.2 在阅读中巩固语法

长期以来, 中国的传统英语课堂都是通过语法学习语言, 这使初涉英语语言的中国学生可以直截了当, 通过公式般的语法快速掌握语言基本框架。但高职学生作为中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 所接触的阅读材料不再是结构明显的简单句, 大量的长句和复杂句要求学生能够在庞大的文本信息中理清句子结构, 进而理解语义结构。这对语法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了挑战, 但同时也是巩固其语法基础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也要在难句阅读中养成自己发现问题的习惯, 如此下去, 学生可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语法存在的误区, 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形成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3.1.3 精读泛读相结合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不仅可以从词汇、背景知识等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 还可以为学生积累大量的一手口语和写作素材。每一个篇章都是结构完整, 内容丰富多彩的文本信息, 很多阅读材料都是经典篇章, 因此, 适当地摘录室, 节省二次装修费用。句子和片段进行熟练诵读读或背诵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使缺乏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逐渐培养语感, 加深对英语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并在听说任务和写作任务时能够按词块或语段输出, 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3.2 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习惯性阅读障碍如母语译读、逐字阅读、反复阅读等不良习惯不仅阻碍学生阅读, 更会在长远意义上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 英语学习兴趣下降等恶性循环。

要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识别英汉语言句子和篇章结构不同, 培养其精读和泛读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本文以上所说, 英语篇章多采用演绎式论述方式, 往往在第一段里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论点, 然后在以下各段展开论述, 最后一段里重扣主题。所以文章的首段和结尾以及每段的主题句都是篇章的核心部分, 需要学生精读和深思熟虑。而每段为阐述主题而作的论证部分则可以略读。唯有详略得当, 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4 结论

目前, 淡化语法、重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英语学习的发展趋势。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英语阅读对于学生历来耗时耗力, 却收效甚微。高职学生在此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但任何问题都是相对的,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 在其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训练指导是完全必要的。通过英汉语言的比较, 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找寻出规律, 一方面引导学生解读长句复杂句, 并在整体语境中把握阅读内容;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克服文本障碍和习惯性阅读障碍, 达到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 (上) [J].上海翻译, 2006 (1) .

[6]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 (下) [J].上海翻译, 2006 (1) .

[7]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汉语言的对比 篇8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转移,英汉对比分析

一、引言

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作业里的语法错误现象。面对学生反复出现的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问题, 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非常关键。我们正是基于这个考虑, 希望在对比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去探索语言迁移现象中学生出现语言问题的原因, 以便为语言教学开辟一条积极的和有益的研究之路。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认知和感知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 无需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其次,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张厚粲, 2003:135) 。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 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 考察了行为就无需考察意识;反之, 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 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 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像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 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 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 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 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再者,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 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 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尤其对当今的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 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 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为行为主义。不仅如此,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了美国心理学长达30年。尤其是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更是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三、对比分析下的语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语言行为 (verbal behavior) 的研究, 因为语言可以使行为主义理论在研究和解释心理现象时, 避免采用“思想”等一些心灵主义的概念。通过将语言过程描述为语言行为或以语言表达的刺激和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可以把他们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其他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描述人类语言上来, 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与其他类型的习惯的形成一样, 受同样的一套学习理论的支配 (许余龙, 1989:309) 。事实上, 这些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 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过程都遵循下面示意图所表达的规则 (其中, S表示刺激, R表示反应, 方框中表示语言行为) :

S1→R1→S2→R2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习者已经习惯按照母语的模式进行思维, 因此在学习新的语言时, 总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 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 (transfer) 规律的约束。语言转移理论者认为, 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 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后面学习任务的进行。语言对比分析的兴起正是建立在这种语言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的。Osgood (1949) 总结了当时对转移现象的研究, 提出了转移的三种模式。从分析三种模式中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对应的情况。

1. 两种语言里两种不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 如:

(a) Can you give me your book, Lily?

(b) Can you give your book to me, Lily?

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 但是在汉语中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莉莉, 你可以把书给我看一下吗?”

2. 虽然有时看上去两种语言表达上构成完全对应关系, 但是他们的语用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如下句:

(a) 早上好, 你上哪儿去?

(b) Good morning, where are you going?

这里汉语里问谁“早上好, 你上哪儿去?”纯粹是问候语, 无需对方回答;而英语里的“Good morning, where are you going?”则是希望对方给予明确答复的真正问话。

3. 两种语言在刺激和反应上没有相同之处。由于对比分析看重的是对比的共同基础, 如果两种语言没有相似地方, 语言比较就失去了对比意义。

当然, 语言行为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单靠一种理论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所以对于语言行为的研究转向了语言迁移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语言迁移的类型有三类。

第一, 有害迁移,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扰 (interference) 。这类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 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和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 造成有害迁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习得者的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对外语的学习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原因恰恰就在于母语的干扰现象。如:学生在写有关跨文化方面的毕业论文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会把汉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英语的“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实际上, 该句应该翻译成“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另外一个情况更为典型。在汉语里我们把称谓放在姓氏的后面, 而在英语中是两者颠倒过来的。如:“胡经理” (Manager Hu) 、“张阿姨” (Aunt Zhang) 、“李局长” (Bureau Director Li) 等。

第二, 有益迁移, 又称为促进 (facilitation) 。这类语言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的时候。这种相同性可以促使外语学习中新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比如, 汉语中的“金鱼”与英语中的“goldfish”, “黑板”与英语中的“blackboard”, “铅笔盒”与英语中的“pencil case”, 等等。两者虽然在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方面都不同, 但在语义方面却是相同的 (都是“金+鱼”, “黑+板”和“铅笔+盒”) 。这种相同性可以构成有益迁移, 促使说汉语的学生在goldfish和金鱼等情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而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 两者之间在语义结构上没有上述的相同性, 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习black tea要比学习goldfish难, 有时还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而说成“red tea”。

第三, 零迁移。这类迁移现象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毫无联系的时候, 也可以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差距太大, 以至于外语学习者认为这两种形式毫无共同之处的时候。如汉语中的亲戚比较复杂, 而英语里表达亲戚的单词就过于简单化。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 以至于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结果是汉语更为具体化和复杂化, 而英语更简单和简练。如:汉语中我们把女性亲戚称为阿姨﹑大姨﹑小姨﹑姨妈﹑大姑﹑小姑﹑姑妈﹑婶婶﹑大娘﹑舅妈和婶娘等, 而对应的英语单词只有一个:aunt。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迁移的范式和类型取决于外语学习者在两种语言中遇到的学习任务的异同, 而学习任务的异同又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使用方式的异同。因此, 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特别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对比分析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比, 在外语教学中促进有益迁移, 防止和纠正有害迁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 它是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在多年的专业教学中, 我通过分析学生英国和美国文学作业中表达错误发现, 学生的错误其实有不少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有害迁移。所以外语教师必须认真地把学生的母语和他们所学的外语进行比较, 才能了解学生究竟错在哪里。也就是像罗伯特·拉多所指出的, 经过专门训练的外语教师能够清楚地指出错误的具体所在, 而不是笼统地斥之为“外国腔”或“不正确的形式”。

下面分析一组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e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很多人会分析为, 这些句子的共同错误是从句结构不对, 并得出结论说,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在上述句子的加下划线处加上that, who, which之类的从句引导词。然而, 这一结论掩盖了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汉语句子的篇章结构的干扰。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受这种结构的影响, 在上述英语句子中, 学生可能试图将所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主题, 它们之后的部分作为述题, 而将there is (或are) 作为主题引导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有”。也就是说, 上述的英语句子是受下面一些汉语对应句子的结构的影响:

1.有许多台湾人住在湖边。

2.有一座山把两个湖隔开。

3.有许多观光客去参观那里。

这里明显反映出中国学生在语言迁移中犯的错误。汉语的句子中动词的表达简单, 而英语中动词的语法现象非常多, 仅是非谓语动词的具体表达形式就有多种, 如:动名词表达法﹑现在分词表达法和动词不定式。根据该语法上面的三句话应该写成: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to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to visit there.

可见,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本族语的语言知识来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 就会发生语言的正向转移 (positive transfer) , 而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目的语的模式不一样, 这时借助于本族语的模式来学习目的语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 (negative transfer) , 负向转移又称之为干扰 (interference) 。上面例句中出现的动词表达错误问题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另外, 在教学中所发现的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中所犯的常见错误以动词时态问题居多。如有个学生在回答文学课程的课后习题时, 写道:

The poet think that his friend could live forever in his mind.When he puts him in the eternal lines, he would become immortal.

在短短的两句英语句子里, 该生就出现了动词单复数问题和主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而这种语法错误在中国学生作业里比比皆是。具体地说来就是有些学生经常把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搞错, 还有他们会把英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没搞清楚。其原因是汉语中动词在表达动作的状态和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时没有现在时﹑过去时与将来时等时态的具体变化, 而英语在这一问题上显得严谨得多和细致得多。所以通过两种语言对比分析,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学生因为受汉语母语干扰所常犯的语法错误的问题所在。但是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对英语专业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探索纠正错误语言行为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是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的。但是, 他所强调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的说法对语言教学者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误导。而从上面所提到的迁移理论来看, 出现学习过程中的有害迁移原因并不是单单对学生的语言行为研究所能解决的了的。我们所提倡的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这里采用对比分析手段辅助语言学习的做法正是从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意识入手,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清两种语言的差异现象,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避错误的语言行为。其实,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比, 在外语教学中更多地促进语言习得者的有益迁移意识, 防止和纠正他们的有害迁移意识。关于对比分析理论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结构主义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拉多 (Robert Lado) 。他在1957年出版《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 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面的描写, 加以仔细的比较。” (转引自:李瑞华, 1995:5) 他还进一步说:“我们假定, 学生在接触外语时, 会觉得其中有些特征易学, 有些难学。与本族语相同的要素, 他们就觉得简单, 不同的就困难。老师如果把两种语言比较过, 就知道真正的困难何在, 因而更有办法去进行教学。” (引文出处同上)

而王宗炎先生在他的《语言问题探索》中提到的对比分析的四种模式更值得英语教学者借鉴和参考。 (1) 结构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罗伯特·拉多在1957年规定的。后来转换语法派对此加以改造。 (王宗炎, 1985:146) 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对比: (a) 语音的转移现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和语调问题都是英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原因在于汉语是象形文字, 靠拼音来读出字的音, 而英语是字母文字, 靠音标来确定单词的发音。这一不同现象就造成学生在发某些音标时发音困难和不准确。 (b) 语法结构的转移。汉语的语序毕竟与英语不能完全等同, 所以由此给中国学生带来些语言障碍是不新鲜的事情。如:汉语里我们说“冬天晒太阳”, 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表达:We enjoy the sunshine in winter.而我们不能说:We shine the sun in winter. (c) 词汇的转移。这种情况与上一个基本相同, 在学习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如:汉语里我们说“与某人结婚”。英语的表达应该是“get married to sb”, 而不是“get married with sb”。这说明英语中有大量的习惯表达法, 它们是建立在英语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 是语言长期演化的结果, 是后来学习者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因此,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进行语言的迁移。 (2) 转换语法模式。这是基于乔姆斯基的假定的模式。他的假定说认为人类尽管语言上各不相同, 人们的心理却都有同样的深层结构, 这就是语言的通性。依次看来, 我们就可以把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成语言的表层结构, 从而达到语言的迁移和转换。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能完全避免语言习得中语法错误的发生。 (3) 生成语义派模式。前面两种模式都是关注语言的内部要素, 而这种模式把注意力放在语义和语言交际实践方面。Charles F.Fillmore是该模式的倡导者。他特别关注语言里指示语问题, 即人称指示﹑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汉语里指示语没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而英语里却有。而且他们对动词的单复数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干扰。 (4) 系统语法派模式。它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问题。他们认为由于生活经验不同﹑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语言安排不同和句子复杂程度不同,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如:A:Why did you get acold?B:Because I watched movie outside. (中国学生) 而英国学生会说:Because I didn’t take enough vitamin pills.如中国人劝别人不要如何我们会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 你会一事无成的。而英国学生会说:你最好把你的成功或失败与你的努力联系起来。用英语说就是:You shouldwork hard, or you will do nothing in the future. (中国学生) You can relate your success or failure to your efforts at col-lege. (英国学生) 由此可见, 无论如何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和寻找修改语言行为的可行性对策, 都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而已, 彻底地解决语言迁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将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

五、结语

从以上的具体事例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在讨论语言学习问题时, 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和多变的。它有固有的一套规律和准则, 这是我们作为学习者应该严格遵循的;同时, 语言本身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以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文以上的分析和探索仅仅是谈谈我的某些教学体会和对有些理论的些许理解而已。但是, 无论如何, 我们都会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罗伯特·拉多的跨文化语言研究和王宗炎先生的语言问题探索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的, 以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语言行为中的错误。当然, 语言对比分析会始终贯穿在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之中, 并起一定指导作用的。这一点是经过长期的语言教学得出的结论, 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技巧研究 篇9

1.1 英语语言文化

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但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英语使用范围的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大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词汇量的掌握了,语言就是用来实际运用的,因此,就需要语言学习者进行更多的理解。

英语起源于日耳曼人,在不断的侵略中,取得了大量的领地和人口,因此也从根本上促进了英语的发展,在英帝国时期,更是变本加厉,全世界遍布英国的殖民地,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语言的发展。

由于英语语言的范围较广,当地人往往会将自己的俚语和一些方言进入其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形成了当今使用的英语语言。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西方国家工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想要学习其技术,学习的基础首先就得从交流沟通的语言做起,也就进一步促成了英语为最主要的国际语言。

从英语的词汇上来说,英语有巨大的词汇量,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分为了正式用法和日常用法,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刚开始其实学习的英语并不是很规范;从英语语言的句子结构来看比较简单,只要合乎逻辑思维的句子,基本都是可以的,免去了一些名词和形容词的复杂变化;从英语表达方面来说,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在不断产生新词的同时,各种词义的变化也比较简单;英语语言各类的词汇使得英语语言在表达的时候更加准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其他国家向与其进行交流学习,也必须学会学习英语,因此,它会成为世界主流的语言。

1.2 汉语语言背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汉语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出现了各种字体和汉语语言。

汉语语言的构成主要由文字组成的,每个汉字有自己不同的意思,但是每两个或者多个字组成的词语或成语中,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结合不同的标点符号,也会有多种意思,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汉语汉字的魅力还在于书写,汉字的书写并非工整就是好,还存在草书和隶书等等,书写的分类还分为钢笔字和毛笔字等,不同的书写风格,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的品质,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汉字的书写也可以平静心灵,陶冶情操。

汉语的语言结构跟英语一样,都有主谓宾之分,但是在实际交流方面,汉语讲究通俗易懂,从几千年的汉语语言发展的历程上就可以看出来,以前的文言文在交流中,人们理解比较困难,所以针对实际情况发展成现在的语言结构。

2 英汉互译的要点

英汉语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构成语句的单词汇方面,词汇的差异主要是从词语本身的意思和结合文化背景两方面来讲的,在英语和汉语的对比方面,主要会出现:相同、空缺和冲突三个方面。下文应用实例来分析英汉语言互译的不同:

2.1 词汇本身的意义

1)翻译相同的实例:就例如在一些四级的常用的词汇中,question指学习上的问题,problem指重大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在汉语中,学习上的问题和重大的问题都是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区别。

2)翻译冲突的方面:ambition的意思是雄心、报复及野心,野心就带有一些负面的含义,但在英语中ambition是上进的意思,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3)翻译空缺的实例:汉语语言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基本找不到能与互译的词汇。

2.2 词汇的文化差异

互译意思相同的词汇在交流中基本不存在障碍,但是在翻译意思相冲突和翻译冲突的时候,往往会给交流造成很大的麻烦,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误解。

1)翻译空缺的情况:英语词汇中的hippy,cowboy,如果按汉语语言思想去理解是理解不了的。再如:中文中的民办教师和希望工程在英文语言词汇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单词。

2)在英文语言背景中,龙是邪恶的形容词,但是在中国,龙是帝王的象征。

在实际的应用中,山西太原龙城的翻译用汉语的理解就是山西太原虎城。

3 英汉互译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

总之,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本文认为主要的差异体现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语言是以上差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虽然掌握了大量词汇,但是在把握这些差异方面进行的环节比较薄弱,往往会出现较大错误,因此,就需要结合几种差异运用词汇来进行互译,从而,促进两种语言的发展。在大学英汉互译的学习中,本文认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3.1 英汉互译存在的问题

3.1.1 相同观念的不同表示方法

英文语句“Never too old to learn,never too late to turn.”,如果不了解英汉之间翻译的差异性,就容易翻译成“从不因为年纪大而不去学习,也从不因为太晚而不改变”,而英文语言理解应该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还有在对英文“The teacher has promised to give these stu⁃dents special tuition.”的翻译中,“special tuition”的翻译实际上就是特殊的、个别的辅导,而在汉语中,就常常用“开小灶”来表示,但对“开小灶”的翻译,却不能直接的翻译为英文,还需要翻译为个别辅导的意思。

3.1.2 相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表达不同

猫头鹰在中国是不详的象征,但是英文中用猫头鹰表示智慧。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狗是用来形容不好的人或事,具有贬义的意思,但是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忠臣,显然比在汉语语言中的地位高很多。

还有一些翻译,就例如对“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就会翻译为:“However,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其中,就将年夜饭翻译为了“annual reunion din⁃ner”,其意思为每年一度的团圆饭,年夜饭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才能够对其诠释,若通过这样的翻译,就能够更好地符合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习惯,也更加易懂。

3.1.3 语言联想上不同的互译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由于英汉语言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汉语语言中的“大智若愚”,英语用“He knows most who speak least”用汉语直译为他知道的多但说的少;汉语所讲的杀鸡取卵,用英语语言的国家却说“If you sell the cow,you sell her milk too.”以上实例充分的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英汉语言中的互译并不是绝对的或者说是不可逾越的,主要正确的认识英汉语言的差异,就可以对于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

4 语言翻译的技巧研究

语言是文化延伸。如今在涉及众多方面的交流,都需要首先实现语言的互译,尤其是在使用最多的语言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语言之间。下文就英汉语言之间的互译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展开论述。

4.1 添加法

根据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的不同,在互译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添加。在翻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言结构的短缺,这样就需要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补充,在汉译英的时候一般都需要补充连词,有时候根据情况还需要补充一下注释性的词汇,这样,对方理解原文的意思的时候,就更容易。就例如在对“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进行翻译时,就必须要加上主语,从而翻译为“We know men’s faces,not their minds.”使得语句符合语法标准。

4.2 删减法

根据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习惯和风俗不同,在互译的时候也需要对于一些对方敏感或者会增加对方理解难度的无用的词汇进行删减,这样便于听者的理解,这种方法,在英译汉的互译的时候使用较多。就例如在对“为了去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进行翻译时,就会翻译为“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bring in good luck.”这样一来,就在翻译中删减了“进行”一词,但语句却更加的通顺。

4.3 词性转换法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对方的表达方式,经常会对各类词语的词性,有时候是语态之间的变化进行转换,使得语句表达连贯,意思明了,从而二者的互相交流。就例如对“她的书给我们的印象很深。”进行翻译时,就需要将汉语中的名词需转化成英语中的动词,译为“Her book impressed us deeply.”4.4语言转化法

1)拆并法: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许多比较的长的句子为了使听者能准确的理解,就需要对于句子进行拆分,通过对于短句的翻译,然后再组成长句,同样道理,如果有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就需要对于该短句进行合并。

2)倒置法:英语语言中,经常将主谓宾的位置互换,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句子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汉语语言的结构,进行准确的翻译。比如:在中国,人人都能买到车。

In the China,everyone can buy car.(正译)

In the China,car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反译)

3)置换法:在互译的时候,比较繁琐的句子就需要对于原句的意思充分理解,然后将原句的语言结构彻底进行改变,进行重新组合,或者换一个意思一样的句子来进行翻译,就是置换。

4.5 综合翻译法

顾名思义,综合法,就是针对一些比较长,而且难度较大的句子,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结合以上几乎所有的技巧来进行,包括:根据背景的转换,词性之间的转换等等。

5 结束语

总之,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翻译在交流的过程中是最简单的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作为未来走向世界的先遣队,就需要完全的掌握英汉互译的语言转换,本文认为:准确的去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总的说来二者的翻译就是要注意文化背景,然后再掌握足够的词汇量的时候,把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完成英汉之间互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胡全生,周洁.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读写教程(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英汉语言的对比 篇10

关键词:英语,电影对白,语言对比,作用

1 英语电影对白是“真实性语料”

不同学者对“真实性语料”的概念有不同的诠释:Harmer (1983:146) 认为“真实性语料是为本族语操持者设计的文本”。Nunan (1989:54) 将其定义为“任何并非专门为语言教学目的产出的材料”。Adams (1995:4) 的理解是“由本族语人产出并且为本族语人所产出的未经修改的文本”。

由此可见, 真实性语料的关键特征应该是其受众均为本族语操持者而非应用于特定的教学目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电影对白无疑属于真实性语料范围。剧本化的语料往往是纯正的自然语料来源, 因此, 对真实性语料的电影对白进行学习肯定会揭示英语和汉语最普遍的联系和最本质的区别。

我国外语教材中的选材虽然也都选用的是原版内容, 但书面语的材料与口语化的真实性语料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与目的语操持者的真实会话还有相当的距离。自然会话语料由于反馈语、填充语、修正话语、话语重叠、省略等等的出现而显得混乱繁杂或支离破碎, 但却言简意赅, 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生活气息, 有时还意味深长, 幽默有加。然而我们的教材语言则过于正式, 或冠冕堂皇。因此, 教材的学习无法大幅度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电影对白却可以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 因为英语电影语言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语言。

2 学习英语电影对白, 深刻理解英汉语言特征对比

众所周知, 我国学生多年来学习英语的材料一直是书面语教材, 这样的现实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真实语料的缺乏造成了很多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没有信心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敢下手翻译写作, 不敢张口说话, 他们往往挖空心思地寻找单词、短语或句子, 试图将之应用于某种场合, 最终无果而获或言不由衷, 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相当大的打击。我曾经用一些标识语对学生进行过测试, 比如:“小心台阶” (mind your step) , “小心碰头” (Watch Your Head) , “小心地滑” (Caution!Wet Floor) , “小心防火” (Fire Hazard Area) 等, 在以上标识语中都包含“小心”, 同学们都用了“be careful of”或者“take care of”, 无疑闹出了许多笑话, 真实语料的贫乏已经构成许多学生英语学习进一步提高的障碍。而电影对白语言的学习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

我们拿美国2008年1月份上映的喜剧电影《我为钱狂》 (Mad Money) 做个例子。做了多年全职太太的布里吉特·卡迪根 (Briaich) 从没有想到自己富足的生活竟然在倒霉的丈夫唐·卡迪根 (Don) 丢掉工作后便一去不复返了。面对残酷的现实, 她作了一位清洁工, 然而工作的地方竟是联邦储备定期要销毁成千上亿旧钞票的销毁车间。花花绿绿的票子就这么丢进碎纸机岂不浪费?不如在它们退出流通之前挪来花花!于是她和其他一中一少三个女人联起手来, 要干出一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大案!不过, 虽然干的是比“十二罗汉”抢赌场还胆大的事, 三个仓促行事的女人实在是缺乏经验-, 一出惊险刺激的犯罪喜剧故事就这样开演了。

1) 大量名词的巧用

“That's why you sell our box?”如果不是在这部电影中接触这个词“box”, 大家根本不可能将它和“房子”联系在一起, 但这里的确说的是房子, 就像我们在口语中把冰箱说成“ice box”一样, 这是说明自己的房子本来也不是什么豪华别墅。再比如:“Allow me to make a small observation.” (允许我说点自己的看法) 。英语中通常使用“observation”来说明一种看法、意见和观点, 而很多学生将其理解为“观察”, 由此可见英语中名词使用的灵活性, 大家要特别注意英语非常喜欢用名词来表达。

2) 介词的强大的表现力

“Sweetie, you’ve got to feel on.” (亲爱的你会好起来的) 在英语中, 学生在表达感觉良好时往往使用副词“well, better”等等, 其实英语中介词的表现力尤其丰富, 这里的介词“on”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再比如:“We have 286000 dollars in debt.”也显示出介词的作用强大, 表示目前处于举债度日的境地, 这种用介词“in”表达状态的应用简直是不胜枚举。

3) 形容词比较级的妙用

“Live on less.Lots of people live on less.” (我们可以过的拮据一点, 有很多人生活都很拮据.) 这是非常漂亮的一句话。漂亮在其简洁, 漂亮在其表现力深厚。其实这是形容词less所起到的作用。这个简单的形容词大家都会用, 但这里用形容词代指名词, 也是英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式, 并且与“live”一起使用, 的确是很美妙的搭配。

4) 合成词的信手拈来

丈夫Don失业后非常失落, 说了这么一句话“I got downsized.”意思是说“我可惨了, 一下子人生跌倒了谷底.”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口语言简意赅, 是很难用学生们学过的知识来概括的, 这种效果是合成词使用的原因。他接着说:“I am nolonger a bread-winner, I don't bring home the bacon, I produce no grain.” (我现在什么没有工作, 不能养家糊口) 。如果将其翻译为“I am unemployed now and I can't support my family.”则丝毫感受不到那种生动的失落场面。可见, 这种信手拈来的合成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 否定的灵活方式

“you did not fail Don, no, I refuse to believe that.”这句话是丈夫Don失业后, 妻子对他说的, 意思是认为丈夫不会失败。可以看出在英语中不是任何否定都会使用not, 含有否定意义的词, 如“refuse”, 往往有更强的表现力, 总是使用“I do not think…”会表现出英语表达的苍白, 这会给大家传递如何使用否定的一种信号。

6) 虚拟语气的口语化

“Honey, why didn't you tell me?We could have stopped。” (为什么不早跟我说?我们本来可以不这样的) 。这句话体现了虚拟语气使用的效果。妻子希望丈夫早点告诉她失业的事情, 这样他们就可以生活过得节省一些, 就不会继续奢侈了。很多学生认为虚拟语气是比较复杂的, 但他们不清楚虚拟语气也只不过是一种说话语气而已, 没什么复杂而言, 生活中的口语这样使用, 同样是那么简单。

7) 短语的丰富内涵

再来看看短语的使用。说到一个法律用词“自首”, 同学们在翻译成英语是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很少接触过这个词。也许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能想到“confess”, 但它与自首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来看看电影中这一句话:“Turn ourselves in”怎么样, 你会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简单的短语就完全可以解决。因此非常简单的短语也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Are you really fine with it?” (你对此真的满意吗?) 想必你已经琢磨出它的妙处了。

8) 被动句的魅力

被动句的使用同样是英语的一大特点。如果让大家翻译“情绪不稳定”, 我们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五花八门。比如:“yourmood is not stable.”“you are not in a good mood.”等等。说白了, 这些无非是汉语的翻版而已, 根本谈不到地道。看了电影中的另一句台词后, 你会恍然大悟。“You are emotionally disturbed.”怎么样, 被动句的魅力领略了吧?情绪不稳本来就是由于外界影响所致, 当然是被动现象啊?看来是我们还不掌握英语的这种本质特点, 否则, 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被动句还是多多使用吧。

3 结束语

如果说英语教科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是编写人员为特定群体而量身定做的话, 那么英语电影对白则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而是生活语言原汁原味的重现。而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到地道纯正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内容, 也就是真实性语料。除去了解社会文化习俗的目的不说, 单从语言学习方面来讲, 可以帮助大家掌握不同语言的区别, 久而久之会逐渐融入其中, 对大家的英语进步和实际运用都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Adams T.What Makes Materials Authentic[M].EDRS.U.S., Pennsylvania, 1995.

[2]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83.

上一篇:蒙古族舞蹈元素下一篇:预算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