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旅游地

2024-07-15

广州旅游地(精选十篇)

广州旅游地 篇1

3、企业层面对策

(1) 培育竞争合作意识。企业在观念上要从单纯的竞争导向转变为竞争合作导向,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甚至同行企业之间都应该加强沟通协作。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实际看, 通过合作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开发能力和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及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创新风险问题;上下游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等措施;企业间可以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在人员培训、行业规范

力, 努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特点, 树立以产品专、精获取竞争优势的思路, 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上, 开展专业化经营;具有差异性的企业, 要通过产业分工合作,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的上下游配套与衔接。各企业要营造自己的独特优势, 进而拉长产业链条, 优化产业梯队, 实现产业升级。

(4) 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行产权改革,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真正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完善奖惩机制, 营造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发展氛围;建立智力入股等激励机制, 运用产权激励手段留住人才, 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集群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Z].

[4]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张德芳、曹华东: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 2006 (8) .

(责任编辑:胡婉君)

广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拥有数量众多、品味很高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它也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风貌的大都市, 历来是我国以及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商业活动的集散地;贸易和饮食业十分发达, 素有“食在广州”和“购物天堂”的美誉。广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根据最新的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 广州市2010年1—5月接待外国游客88.9万人次, 2009年1—12月份接待外国游客231万人次, 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大城市。2009年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达100亿美元, 远远超过上海、北京及其他省份, 名列全国第一;2008年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达到91.7亿美元, 为我国第一大旅游外汇收入省份。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 在城市旅游品牌建设中却遭遇了特色危机。根据苏红霞博士的调查, 在英国游客中, 我国最知名的五大旅游景点为长城、兵马俑、颐和园、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广东缺乏具有强势吸引力的知名旅游品牌。目前周边省份着力打造旅游大省, 江西、湖南的红色游, 广西、贵州绿色游, 福建海洋游, 广东却缺乏与之匹敌的旅游特色。邹统钎等人认为, “差异就是美, 地格的差异就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没有地格就难以确认身份。地格的丧失就是地方文化主权的丧失。”广州作为旅游目的地, 要能形成国际旅游的吸引体系, 必须挖掘广州城市特色, 完善旅游服务质量, 形成强势的旅游软实力。

一、旅游地软实力建设

1、旅游地软实力内涵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 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层面, 他认为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立在多种资源的基础上。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指出,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 在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硬实力的地位相对削弱, 而软实力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 软实力的讨论对象也逐渐从国家层面向下延伸到区域和企业层面, 进一步扩大了软实力的适用范围和空间。

目前, 有很多学者从区域和企业的层面分析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 但很少有学者从软实力角度分析旅游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 其中绝对因素包括区位、形象和政策;相对因素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保教授认为, 绝对因素是在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可改变的因素, 而相对因素是容易改变的因素。本文认为, 简单地把竞争力分为绝对和相对因素, 不能反映其本质, 绝对因素中的形象和政策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随着人们对旅游地的理解和解读, 呈现不同的旅游形象, 广州的旅游地形象表现为“花城”、“商都”和“岭南文化名城”, 城市文化策划依据人们不同的休闲观推出不同的旅游形象, 以适应其旅游营销的需要。

暨南大学梁明珠教授阐释了城市旅游品牌的建设, 认为“旅游地品牌核心价值建立在具体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质量的基础上, 但又高于它们, 是对其特征的概括与抽象, 由此形成旅游地品牌形象”。梁教授认为, 旅游地品牌的核心价值包括旅游地形象和旅游地文化, 而旅游地形象则由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质量构成。

以上学者对旅游地竞争力或品牌建设的分析, 其内涵不够清晰, 构成的因素互有重合, 因此, 重新审视旅游地竞争力或品牌建设, 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旅游地实力构成因素。

本文认为, 将旅游地竞争力或品牌建设的构成要素分成硬实力和软实力能更好地阐释旅游地的实力和发展方向。硬实力是指旅游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围绕旅游地竞争实力或品牌建设所进行的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 包括景点设施建设、道路修葺、星级酒店建设、运动赛事或文化节活动的资金投入等, 是依据旅游文化策划或形象设计所进行的综合性、前瞻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 是形成旅游地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2010年广州市为举行亚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场馆建设、周边环境改造、道路建设和运动会的资金投入等, 统称为广州亚运旅游的硬实力因素。

软实力是指围绕旅游地竞争实力或品牌建设所进行的文化策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内容, 包括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包装、旅游服务理念与质量、政府进行旅游监管的反应速度和管理理念等, 构成旅游地竞争的核心价值。吴必虎教授认为, 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形成包括定位—品牌—产品—营销四过程, 其中定位在于确立“旅游地是什么”的问题。北京的品牌形象为“东方古都, 长城故乡”, 西安为“周秦汉唐, 为你收藏”, 杭州为“人间天堂, 假日之都”, 这些品牌形象既反映了旅游地本身的硬实力, 也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策划实力。策划创意是景区建设的灵魂和首脑, 旅游服务是旅游品牌的保障。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行为能有效地提升旅游地品牌和竞争实力, 旅游地服务监管保证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分类指数看, 实力范畴共有三级指标, 其中第一级指标分三组, 包括“旅游监管架构”、“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人力、文化和自然资源”。其中旅游监管、旅游人力资源分别属于软实力范畴, 而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已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属于硬实力范畴。

2、旅游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内在联系

(1) 旅游地资源的硬实力只有通过软实力的文化策划才能凸显其品牌价值。文化是旅游地品牌的内涵和灵魂, 只有赋予相当意义的文化内涵品牌才能长久保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也才能形成旅游地的魅力。已有的旅游资源, 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只有通过文化策划才能形成旅游地的品牌。张家界如山水画般的景色、桂林秀美的两岸、云南丽江古老的建筑, 成为吸引旅客旅游观光的永久魅力, 如诗如梦般美丽的景色只有通过文化的彰显和策划才能形成其特色。同样是山水, 桂林、张家界、云南丽江各有其特色;同样是古镇, 云南丽江、湖南凤凰、山西平遥的建筑各有差别。如何通过旅游地特色的挖掘形成当地旅游品牌, 成为旅游地能否具有吸引力的关键。

(2) 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只有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才能形成旅游竞争力。近年来旅游地政府认识到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如果没有周到的服务, 仍然难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客的旅游活动, 不仅停留在旅游景点的欣赏上, 更关注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文化, 因此旅行社、酒店、餐馆等配套设施的旅游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服务质量日益成为凸显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业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Sasser认为, 旅游服务质量包括七个要素:安全、服务一致性、态度、服务完整性、服务设施状况、服务的易获得性、员工培训, 作为硬实力的服务设施状况只有通过软实力的柔性服务才能形成良好的服务质量。

(3) 旅游地资源等硬实力的对外营销只有通过软实力的创意设计才能实现。旅游地作为旅游产品, 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营销。旅游地的营销过程是认同和推广旅游地文化特色、服务等内容的过程。有效的营销机制是形成旅游地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传播旅游地独特文化与民俗、服务理念的过程, 其营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在进行旅游地的国际营销时, 不仅要凸显旅游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还要了解客源国的旅游喜好和习俗, 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

二、广州旅游地建设软实力分析

广东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 在全国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缺乏知名品牌和战略谋略, 这也成为制约广东旅游经济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2008年11月, 广东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和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希望通过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 同时刺激消费, 改变广东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 为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决定》提出, 广东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近期目标为:到2012年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 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旅游环境更加优化, 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 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 初步建成旅游强省;其远期目标为:到2020年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决定》提出要建设旅游大品牌, 尤其是要塑造“活力广东”旅游总体形象, 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 全面提升广东省旅游核心竞争力。

2009年4月, 广东省政府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 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尤其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广州作为引领广东旅游改革的前沿阵地, 不仅需要完善旅游硬实力建设, 更需要从软实力入手, 提升旅游文化和品牌的影响力, 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广州的旅游地软实力建设,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梁明珠教授认为, 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 是对旅游地各种要素产生的印象总和, 包括对旅游地的个体属性和整体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是使游客产生追求感进而驱动游客前往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要素”。作为旅游地形象, 包括核心要素 (体现旅游地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内容) 、基本要素 (旅游吸引物) 和支持要素 (旅游服务) 。

旅游形象的建立必须以核心要素为基础, 广州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于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由广州的历史发展、商业贸易和都市文化发展而来, 包含了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内容, 并体现了广州独特的人文特征。如何通过广州核心要素的构建, 形成旅游基本要素和支持要素的和谐统一, 构建广州独特的旅游形象, 成为广州旅游城市建设和营销的关键。

2000年以来, 广州市旅游局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形象推广活动, 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营销活动, 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 但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 呈现多样的城市形象, 包括“花城”、“商都”、“岭南文化名城”、“美食都会”、“国际大都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华南中心城市”等, 导致广州城市形象定位不明确, 不利于广州旅游地形象的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根据梁明珠教授所做的广州旅游形象调研发现, 游客对广州市的首要形象感知是“现代化开放城市”和“美食”、“购物”等商业形象, 但对于岭南文化的历史却感知较低, 仅有4.3%的人联想到广州的历史和岭南文化特色。这反映了广州岭南文化和历史资源没有得以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化的都市建设湮没了广州古老的历史文化, 包括骑楼建筑、南越民俗等日益被全球化的趋同所取代。反观发达国家的旅游城市, 其城市特色却愈益彰显, 如伦敦、巴黎、罗马、华盛顿等城市, 古老与现代共存, 历史与今天共融。广州作为现代化都市的代表, 城市化的脚步催生了人们对购物与美食的需求, 广州城市的历史断层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的忽视。

随着广州获得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 广州市政府2009年4月在全世界征集广州城市形象表述词, 最终确定“千年羊城、南国明珠”作为广州形象的最佳表述。但作为旅游地的广州形象如何体现, 岭南文化抑或美食之都、国际大都市抑或花城如何体现广州作为城市旅游地的特色, 成为广州旅游地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

2、旅游服务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根据广东省旅游局2007年所做的游客抽样调查表明, 游客对住宿、餐饮、购物和服务满意度较高, 分别占76.4%、61.6%、66.9%、61.7%;但对游览与娱乐满意度一般, 分别为50.3%、53.7%;游客最不满意的项目为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 满意度仅为36.9%和39.7%;游客对广州市旅游的满意度总体印象为54.97%。梁明珠教授所做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表明, 广州市“环境污染严重” (42.9%) 和“交通不够便利” (33.7%) 是游客最不满意的因素;其次为“社会治安不好” (29.7%) 和“有吸引力的旅游区不多” (20%) 。以上调查表明, 广州市旅游服务软实力建设仍任重道远, 尤其是交通出行和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环境的重要问题。

旅游服务是由美食、住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所形成的综合性服务内容, 而作为国际旅游背景下的广州旅游服务, 不仅要理解国际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和心理, 同时还要形成导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其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 不仅仅满足于提供服务, 更需要获得卓越的服务能力并能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国际旅游服务水平的改善, 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提高, 更需要打造服务的软实力。在旅游服务中, 美妙的背景音乐、和谐的装饰线条、适中的光亮度、宜人的气味、舒适的感觉是体现旅游个性服务的重要内容;旅游服务的提供者跨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将会使旅游消费者积极参与服务过程, 提高游客满意度。

3、广州城市旅游营销战略不够明晰

吴必虎教授认为, 营销作为产品对外展示的最终环节, 需要经过“定位—品牌—产品—营销”的过程。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是构筑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知, 如珠海的“浪漫”、深圳的“现代”、厦门的“温馨”、西安的“古老”、杭州的“休闲”等, 这些形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定位的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营销的关键。广州旅游地形象目前出现的百家争鸣, 反映了广州在迈入现代都市过程中的迷茫和随波逐流。广州城市建设所出现的现代和传统、历史与今天的断层, 将直接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游客对广州岭南文化认识的缺失, 正好反映了广州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过分强调现代化的打造, 而忽略传统和历史的现实。城市现代化进程所酿造的形象所包含“购物天堂”、“美食天堂”、“国际大都市”等内容, 并衍生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梁明珠教授认为城市旅游品牌是由八大要素构成, 即质量、形象、文化、服务、环境、传播、管理和创新。广州作为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悠久的岭南历史发展历程, 并且形成了包含商业意识、超前性和兼容性为一体的岭南文化精髓。历史发展到今天, 形成了广州的“花城”、“商都”、“岭南文化古城”的城市形象。本文认为, 品牌强调特色和唯一性, 广州的特色并不在“花城”, 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城市也在打造“花城”形象, 并且以牡丹作为其特色;广州的特色也不在“商都”, 北京、上海等地也可称为“商都”。广州城市品牌的特色在于“岭南文化古城”, 在于由两千多年文化所形成的包括建筑、园林、艺术、饮食、商业、民俗等所形成的岭南特色, 而这些因素是其他城市难以模仿的, 也是广州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发展而来的独特的文化, 这是确立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根基。

以旅游品牌所形成的岭南文化产品, 以旅游线路为脉络, 包含饮食、住宿、商品、娱乐、景点等内容, 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如岭南花卉观赏游、商贸购物游、城市风貌游、岭南园林游、岭南民俗游、珠江风情游等一系列贴合岭南特色的旅游线路, 进而形成岭南服务特色, 挖掘岭南传统艺术, 并在重要旅游景区建立互动环节, 生动展示岭南历史和传统。现今城市旅游所展示的大都是静止的景点, 反观美国的历史景点旅游, 虽然美国只有短短200多年建国历史, 但一些重要历史景点却依照过去的生活场景进行仿古设计, 景区内的工作人员穿着古老的服装, 展示过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 让游客感受鲜活的历史。

旅游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定位, 能够用明确的品牌形象贯穿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展示, 广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何运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描述城市特色, 并进而展示城市风貌, 成为目前广州城市营销的关键。

三、结语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一颗明珠, 其历史、文化、经济、饮食、建筑、园林、民俗等各种岭南特色明显, 并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广州作为城市旅游目的地, 如何借助亚运会这股春风, 向世界展示广州独特的岭南城市形象, 形成广州强势旅游吸引力, 成为广州旅游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广州近几年硬实力不断改善, 针对交通、酒店、购物、景点建设等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硬实力的优势必须通过软实力才能得以展示, 广州只有不断凸显城市形象、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市场营销的有效性, 才能形成其作为旅游城市的内在魅力。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州作为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 其旅游硬件完善, 旅游收入不断提高, 但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相比, 其优势并不凸显。本文分析了广州软实力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认为广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 不仅要进一步优化其硬实力, 更需要加强软实力建设, 以岭南文化为脉络, 形成广州旅游特色, 改善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最终形成广州旅游地强势吸引力。

广州旅游心得总结 篇2

当我来到广州时,我必须去动物园看看。我妈妈、我哥哥和我在公共汽车上散步。哥哥突然说:“妈,广州好像开了地铁。我们去兜兜风吧。”我赶紧说:“好,好。”我妈苦恼地说:“我也做不到。而且,我还带着你们两个调皮的男孩子呢。”很快,我妈就同意了我和我哥的意见,我和我哥喊了一声“好,走,走”。

很快我们就到了地铁站。对于不熟悉坐地铁的人,我们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售票门,是自动售票机。我们必须在地图上寻找去动物园的路。我排在别人后面第一,别人就点开了这张地图。然而,因为我们的速度太慢,它又变成了原来的地图。我和妈妈在地图上很困惑,但我们找不到去动物园的路。

就在我和妈妈焦急到不知所措的时候,身后的年轻人似乎看到了我们的困难,关切地问我们怎么了。我求助说:“我们出不了动物园。”年轻人笑着说:“没关系。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来帮你。”

果然,地图很快就出来了。据那个年轻人说,我们立即付了钱,拿到了票,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去那里。然而,小伙子马上拿到票,拉着我们说:“去吧,我带你去。”这一刻,我觉得小伙子很棒。他帮了我们,我妈感慨道:“这件事还是有很多好人的!”我笑了笑,说:“是的。”那种温暖在我心里停留了很久。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与体育旅游 篇3

[关键词] 体育旅游亚运会开发

广州如果成功获得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这将标志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如何做好“体育旅游”这块蛋糕,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商机,发展体育旅游,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

一、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指游客以参与或观赏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目的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发挥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的綜合性。体育旅游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力”。通过体育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和人对自然的挑战以达到回归自然、增长知识、释放压力、寻求刺激、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多种目的。

二、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开展情况

1.世界体育旅游发展状况。近年来,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特别在欧美、日本开展比较普遍,人们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体育旅游已成为令世界各国瞩目的旅游项目,许多国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2.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状况。比较西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较晚,大约始于1994年。此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体育旅游的收入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

3.历届奥运会的体育旅游情况给广州亚运会的启示。奥运会给旅游业带来无尽的动力和发展机遇。例如1984年23届奥运会洛杉矶入境旅游者是23万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入境游客达22万人,直接有关旅游收入达34亿美元;澳大利亚旅游局执行总裁约翰·莫斯指出,今后 7年澳大利亚的海外游客数将持续增长。

三、如何打好2010年亚运会体育旅游牌

亚运会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广州,了解广东,亚运会的申办成功等于给广州做了一个巨大的广告,通过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展示广州,这是最突出的一个效应。因此,要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打好亚运会旅游牌,全面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

1.加强体育旅游的推销与宣传。现在不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可组织旅游宣传促销团到其他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说明会和推介会。同时,邀请境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到我省考察、采访旅游线路,提高我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的境外知名度,全面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得冷点变热、热点更热。还可通过一系列媒体关系,如邀请记者来访、使用新科技、信息传递手段和问题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推广中国;通过与亚运会组织者及其伙伴的合作,推广中国新形象;为体育旅游业设计市场活动计划,加大利用亚运会的机会;与亚运会赞助商、拥有转播权的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合作,寻求亚运给体育旅游带来的最大实惠。

2.发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1)确定2010年亚运会体育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应对我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工作。总体规划包括开发的总目标、开发的对象、规模、等级、方式、时间、步骤、配套设施及总投资估算,以及开发的组织、具体程序,等等。既包括战略研究,也包括规划、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做到与我国历史、自然、风土人情融合起来,使体育与旅游能有机地结合。(2)加大体育旅游的营销力度。据香港旅游协会的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即可增加旅游收入123美元,因而要加强体育旅游的宣传就必须加大投入。可围绕亚运会开展各种主题,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大力推广森林旅游、海滨旅游、海洋旅游、空中旅游、漂流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体育旅游体系”。(3)抓好服务质量,使游客满意。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亚运会体育旅游的发展。因为体育旅游产品的组织与开发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政府体育部门、教学与教育部门、相关民间组织和公司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发挥亚运效应,深化和延伸亚运旅游产品。亚运会举办后,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亚运效应,深化和延伸亚运旅游产品,持续不断地把亚运旅游推向一个新阶段,并形成中国旅游的新卖点。

3.加强监督机制,重视安全保障。借2010年亚运会的东风组织体育旅游,务必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在确保旅游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否则,体育旅游产品的安全事故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将影响到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声誉。要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必要时以行政干预方式监督体育旅游安全保障。

4.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建议广州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增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本文阐述了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中国与世界旅游发展状况,探讨了2010年亚运是发展我省体育旅游的契机,应通过加强体育旅游的推销与宣传,发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通过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和手段来发展体育旅游,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来,到广州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充分展示自己。给世界一个满意的答复。

广州旅游地 篇4

一、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基本现状和基础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中国后, 穗港澳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加强。近年来, 穗港澳旅游的合作已经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2011年广州接待旅游者达到4594.85万人次, 同比微升1.96%, 其中外国旅游者、港澳旅游者分别达到276.27、448.9万人次。但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广州在接待海外的旅游者中, 除澳门旅游者同比略有上升外, 外国和香港旅游者同比均为负增长 (见下表) 。然而,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 2011年全年访港旅客数字创下历史新高, 突破4100万人次, 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6.4%。其中“过夜旅客”占访港旅客总数的53.2%, 同比增长了11.1%。在过夜访港的旅游者中, 又以中国内地的旅游者数字增长最为显着, 达到16.5%。另据澳门旅游局的资料, 2011年入境澳门的旅客人数也达到2800.2万人次, 较上年同期增长12.2%。内地赴澳游客达到了1616万人次, 占访澳旅客总数的57.72%。在内地赴澳的游客中, 又有一半是来自广东地区。上述数据显示, 即使全球经济尚未恢复, 香港、澳门依然是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内地特别是广东地区已成为港澳最具潜力的旅游客源市场, 这些积极因素已成为穗港澳旅游合作深化的强大动力。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整理)

广州地处珠三角最发达的沿海地区, 毗邻港澳, 临近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是中国南方最主要的陆路、海运出入境口岸和国际航空港。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中心, 不但是国际商都, 又是历史的旅游名城, 同时也是连通内地与港澳旅游合作的主要门户桥梁, 其重要枢纽的位置是珠三角地区周边城市都难以替代的。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因素, 穗港澳在人缘、地缘、文化缘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共同点。香港以其自由港和亚太地区国际旅游中心的地位为该旅游区的前沿;澳门也以其荟萃400年中西文化以及在国际上颇负盛名的博彩旅游特色, 成为该旅游区前沿一翼。穗港澳三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各具特色, 优势具有互补性。这些特点为三地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的协定。CEPA的实施对穗港澳旅游合作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作用, 穗港澳旅游合作一体化的倾向更趋明显。

通过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 实现三地旅游优势的互补, 对进一步提升穗港澳三地在国际旅游上的吸引力, 从而带动珠三角及广东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 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不同原因,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层次, 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程度都依然较低, 合作质量的提高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穗港澳旅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穗港澳旅游合作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关于粤港澳旅游合作, 许多学者或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建立粤港澳大珠三角洲、大旅游区以及广东作为港澳旅游的“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 国际商都和历史旅游名城, 位处珠三角最发达地区的中心, 又是内地通往港澳的必经之路, 但是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并不明确。在粤港澳大珠三角洲旅游区内, 广州在与港澳旅游之间的合作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至今仍未很好界定, 合作发展的思路也不清晰。相反, 还存在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由于穗港澳旅游管理体制上的差异,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深化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差异也是影响三地旅游合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穗港澳旅游合作如何从过去单一的市场推广, 逐步扩大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协调、人才、信息等全方位的合作, 真正实现三地旅游推广的一体化, 提高广州国际旅游的宣传效应, 亟需明确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自身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旅游合作发展的目标存在差异, 澳门旅游业结构亟需调整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目标差异主要表现在澳门旅游博彩的特点方面。虽然澳门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调整旅游产业的结构, 但旅游业中博彩的特点并未根本转变。澳门旅游业对博彩的过度依赖, 依然是困扰其与内地旅游合作正常交流和深层发展的重要因素。2007年5月以来, 广东省多次收紧内地游客访澳签注的条件, 有分析认为, 这些政策的不断调整主要是内地相关部门为了规范赴澳的旅游目的, 与防止赌博为旅游动机有关。从2008年9月后, 港澳游也不得不正式“分家”, 以往内地游客凭香港签注可以直接从香港入澳门的便利也被取消。上述各项赴澳出境政策的不断变化都说明了穗港澳在旅游合作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也是导致各方合作上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广州还是香港、澳门, 三地作为粤港澳旅游合作的前沿三角核心, 要尽力避免潜在的不协调因素。缩小三方旅游业发展目标上的差异, 需要各方在旅游合作中达成更高的共识。转变澳门旅游产业的结构, 澳门应由单一的博彩旅游业向多元的旅游, 其中包括文化遗产、国际大型会展以及现代旅游经济项目相结合的具有多项旅游产品共同支持的方向转变。

3. 穗港澳区内的旅游障碍依然较多, 旅游合作深化面临一定难度

尽管香港、澳门早已回归中国, 但由于“一国两制”的不同, 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阻碍穗港澳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无论是来自国内或国外旅游者, 也不管是从珠三角地区进入港澳旅游, 还是从港澳地区进入珠三角旅游, 出入境管理的限制依然很多。虽然深圳与香港已实现24小时通关, 但遇重大国内、国际的节假日, 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的通关都容易产生严重的阻塞。目前珠海与澳门依然未实现全天候通关的便利。据广州的组团社反映, 一些出境的旅游团从澳门入境时如遇飞机晚上晚点超过某时限后, 就不得不滞留澳门, 给原已安排的旅游行程带来很大的不便。自从“144小时便利签证”实施以来, 虽然该便利签证对外国游客进入珠三角地区以及广东内地一些城市的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对提升广州国际旅游的效果并非原有估计的那样显著。据广州有关的国际旅行社反映, 在其接待的外国旅游者中持便利签证的比例依然很低, 约占总接待人数的10%。究该类签证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就是要求的条件较高。例如该签证要求必须有香港、澳门旅游经营资质的旅行社组团, 且三人以上才能成团, 同时还必须做到出入境口岸哪进哪出。由于这种便利签证还存在诸多的“不便利”, 所以其所惠及的范围和所起的效果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穗港澳间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1. 转变思维、积极创新是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基础

广州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广东省会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位置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和崛起对广州带来的强大竞争力。把这种竞争压力当作广州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好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对外窗口的位置优势, 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香港举办的节事旅游活动 (如新春的花车巡游) 。继续举办好每年一度的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通过该展销会把旅游市场做大、做强、做活, 积极担当好沟通内地和港澳旅游的重要桥梁。

2. 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度

穗港澳旅游合作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程度, 尤其是在珠三角国际旅游区中的功能地位。广州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穗港澳旅游合作的不同特点, 积极争取珠三角范围内主要旅游城市在穗港澳旅游合作中的配合与支持作用, 尤其要做好直接连接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两大口岸城市的旅游协调工作, 避免旅游资源以及设施上的重复建设。进一步明确广州在粤港澳旅游整体合作中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

3. 密切三地旅游部门的合作, 建立长效性的沟通机制

穗港澳旅游合作应在粤港澳“珠三角旅游联合推广机构”的基础上, 建立穗港澳旅游巩固性、长效性的协调机构和沟通机制, 认真研究穗港澳在涉及三地旅游法律、法规上的差异, 积极处理穗港澳旅游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尽快制定三地旅游业共同遵守的行业规则, 提高广州地区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努力保护在该区域内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避免有损三地旅游形象事件的可能发生。

4. 积极提高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形象宣传

提高广州国际旅游业的知名度需要学习港澳旅游的一些先进的宣传手法。广州要加强国际旅游的宣传力度, 积极参与港澳地区国际旅游合作的推广活动。建议穗港澳在三地的国际机场、重要港口和主要口岸互驻、派旅游宣传机构或代表, 积极宣传和推广各自的旅游资源和主要线路。广州同时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广州旅游网的信息和互动功能, 增加一些主要国际语言的解释功能, 提升广州在国际旅游目的中的吸引力。

5. 借南沙开发的契机, 整合南沙与广州的旅游资源

加大南沙作为广州国际旅游业发展前沿的功能。提高南沙在通往港澳陆路、水路的便利性。提高南沙在广州国际旅游业中的竞争水平关键是转变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 提高整体竞争的意识, 提升南沙的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利用南沙毗邻港澳的有利地理上的位置, 积极吸引来自香港与澳门的外资企业到南沙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国际游轮码头) , 创建具有招揽和接待国际旅游客源性质的旅行社企业, 同时为来自港澳地区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条件。

摘要:穗港澳三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各具特色, 优势具有互补性, 这为三地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层次依然较低。加强穗港澳间的旅游合作, 应转变思维、积极创新, 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度, 三地旅游部门建立长效性的沟通机制, 积极提高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形象宣传, 并借南沙开发的契机, 整合南沙与广州的旅游资源, 以提升广州国际旅游中心地位。

关键词:穗港澳,旅游合作,广州,国际旅游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平.香港旅游人数去年破4000万打造“亚洲世界之都”[EB/OL]. (2012/02/15) [2012/06/19].http://chinese.uschinapress.com/2012-02/15/content_1271754.htm

[2]中国新闻网.2011年入境澳门游客突破2800万人次增长12%[EB/OL]. (2012/01/10) [2012/06/09].http://www.chi-nanews.com/ga/2012/01-10/3594814.shtml

[3]李晓晨.大陆持续对港澳自由行政策的改变[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1)

[4]雷强, 陈丽君.粤港澳合建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J].学术研究, 2002 (6)

[5]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19 (4)

广州旅游心得 篇5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排队。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岭南印象花园。刚进去的时候会发现几个葡萄架,颜色鲜艳,小葡萄像紫色的珍珠。中途你会看到右手边立着一个大牌子,上面介绍了很多小吃。光看着就要变成猫流口水!当我们走到后面的时候,有陶罐!出来的时候也看到了闻所未闻的“龙玩珠”!

走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一家小商店,那里有一个介绍燃烧玻璃的标志。我仔细一看,润之向我走来。我在她手里找到两条野蔷薇项链,一条是紫色的,一条是蓝色的。她对我说:“刘慈,这条蓝蔷薇项链是送给你的,希望你会喜欢她!”然后她对我笑了。

我们还去看了皮影戏。我觉得里面的鹤好蠢。看完之后,我们去吃午饭。吃完饭,我们回到无聊的车上!我结束了早上的旅行。

广州旅游地 篇6

【关键词】 亚运;旅游公共服务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即将举行,作为一项国际性体育盛会,必将为广州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亚运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旅游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如何做好包括旅游服务在内的亚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成为广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学者们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设施配置、亚运旅游商品、旅游战略地位等方面对广州亚运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从旅游公共服务角度探讨广州亚运旅游的未见报道。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刘小军认为,旅游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性旅游服务、市场性旅游服务和管理性旅游公共服务。李爽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等服务主体为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的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的)和当地居民(现实和潜在的休闲群体)提供,具有明显公共性,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本文所探讨的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就是围绕着亚运会这一主题事件,由政府和其他组织为满足亚运旅游者的需要所提供的具体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一、亚运旅游公共服务的特点

亚运旅游公共服务属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样具有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双重属性,也有特殊性,即积聚性特征明显,首先表现在服务对象上,届时亚运会将有2万多名运动员、随从技术官员,1万多名注册媒体人员,除此之外,还有受赛事吸引的旅游者。预计亚运会将接待3678万过夜旅游者。其次是服务时间相对集中,从会前到会后大约持续2个月左右。正因如此,满足亚运旅游市场公共服务的需求尤为重要。

二、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将发展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与目标。2007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07.9.12)和《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2007.11.13),分别提出了“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强化游公共服务”,明确了新时期旅游部门新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地方旅游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散客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活动方式替代旅行社组团旅游的趋势日趋明显,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标识指引、旅游咨询发布等旅游公共信息咨询的需求逐渐增加。现代旅游市场游客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旅游接待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个性化旅游市场(通常所说的散客市场)的增长需求,如何提供更适合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服务方式,已成为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亚运会顺利举行的有利保障。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承办的最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功能载体,也是充分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和实力的窗口。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届时可以为广大国内外游客提供尽可能多的经济、高效服务,对亚运会的顺利举办、广州旅游业品牌扩大和口碑提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广州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来看,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常州、湖州等长三角区域城市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广州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亚运会将是广州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广州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更有助于广州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提高其国内和国际旅游竞争力,真正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大的迈进。

三、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要内容

1.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架构。在建构体系前: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旅游业是在维持旅游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建设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上就是向亚运旅游者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公共产品,只有在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量达到理想的“供求平衡点”,处于最优供给状态。其次要充分考虑岭南文化特色。亚运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作为亚洲人民友谊和合作的聚会,受不同举办地文化的影响,具有各自的魅力。亚运的特色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韩国釜山亚运会突出展现了传统高丽文化,多哈亚运会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特色。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是彰显岭南文化魅力的绝好时机,在构建亚运公共服务体系时要将岭南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建设实施之中,让旅游者全方位地真正感受岭南文化的“天人合一、敢为天下先、务实求真、开放兼容精神、独立自主和求富敢富精神”的内涵。

在考虑以上两个要素后,再力图构建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从供给主体和供给产品这两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构建的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由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给机制构成的体系,从而满足亚运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为亚运旅游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达到整体最优。

2.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关键就是解决“为亚运旅游者提供哪些旅游公共服务”、“由谁来提供”这两大问题。在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作为主要责任人,是供给的上层主体,同时要充分引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复合供给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亚运旅游公共服务资金紧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满足亚运旅游公共服务多样化的供给需求,提高供给效率。具体来说,以政府供给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与管理、旅游公共安全保障、旅游宣传与推广等几个方面(图1)。

以市场供给为主体的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旅游饭店住宿与餐饮接待、旅行社旅游服务接待、旅游商品购物、旅游商品购物等几个方面(图2)。以社会供给为主体的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主要是亚运旅游志愿者服务,具体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主题培训,如亚运服务礼仪、亚运导游服务、亚运语言沟通与技巧培训、亚运竞赛项目与体育知识培训、亚运防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培训等等。

四、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建设,必须从体制、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1.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公共导向的旅游发展政策。旅游公共需求是旅游部门存在的客观需要,决定着旅游部门活动的范围,旅游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旅游公共需求。建设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利举办亚运会的必然需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认识到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广州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及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平台和推进作用。

2.制定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广州作为综合旅游城市,具有较好的旅游接待服务基础,但与快速发展的旅游公共需求仍然不完全匹配。在国家旅游局着手制定《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首先全面调查广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情况,针对亚运旅游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并积极推行、实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广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提高本市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社会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3.设立亚运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理顺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建议成立广州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隶属于广州市旅游局。该机构在亚组委的统一领导下,专门负责亚运期间旅游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等工作。亚运结束后,该机构在市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广州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4.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多元化供给。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力量,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关系,着力转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择一些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企业来承接广州珠江游、广州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星级酒店建设等亚运旅游服务项目,选择一些信誉高、质量优的旅游企业来承担亚运旅游线路设计、亚运旅游纪念品开发等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广州旅行社行业协会、广州旅游信息协会、广州旅游景区协会、广州酒店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开展亚运旅游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活动,弥补政府、市场在亚运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不足。

5.多渠道筹资,创设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宜从财政经费中划拨一定的资金,设立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以支持本市旅游公共信息化建设、公共安全救助网络建设、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系统建设等重点项目。其次由政府出面,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或进行捐助,保证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的供给。

6.大力加强旅游服务人才建设。旅游业是服务型产业,是与人打交道最密切的产业,亚运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广州旅游景区协会等行业组织,调查和搜集广州旅游业人员,并根据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不同进行归纳和划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组织有序、动态管理的广州亚运旅游公共服务人才库。其次行业协会要密切与广州各大高校旅游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组建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亚运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最后要重点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亚运旅游服务人员在讲解技能、亚运知识、服务礼仪和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晓莉.2010年广州亚运会客源市场分析与旅游设施配置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6(5):31~33

[2]黄燕.2010年广州亚运会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路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6(6):46~48

[3]李晓莉,文吉.2010年广州亚运会旅游的战略地位与应对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7~30

[4]刘小军.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7(9):12~13

[5]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6]李志刚.桂林旅游发展专题研究(2005-2006)[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7]林震华,雷琛烨,任叶.国家旅游局调研苏浙沪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N].中国网china.com.cn.

[8]邵琪伟.在国家旅游局党组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J].旅游调研.2008(1):l

加快旅游综合改革推进广州新发展 篇7

作为游城首市批之全一国,历2史01文4化年名10城月、广中州国获最批佳为全旅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标志着广州旅游改革发展进入了国家层面,广州面临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广州应依托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抢占发展机遇,强化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旅游转型升级,为全国旅游业探索发展新经验。

广州旅游业发展成效突出

一是旅游经济实力较强。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1072亿元,约占全市GDP的6.4%。接待游客1.62亿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5350万人次,接待过夜外国人300多万人次,仅次于深圳名列全国第二。《2014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广州旅游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福布斯2014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广州排名国内城市第四位。二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竞相发展,全市培育了以“山、水、城、花”为内涵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满足了各类游客群体的旅游需求。三是旅游改革实现突破。2014年10月份,广州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将为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做出探索、提供经验。智慧旅游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国家政策导向及各地经验

(一)国家政策导向

在新常态下,国家将旅游业作为激发消费活力、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2005年起,国家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战略,先后成立了10余个国家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国家初步构建了“一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一省(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一岛(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市(桂林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试点格局。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简称国务院41号文)提出“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将秦皇岛、舟山、张家界和成都四个城市批准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至此,旅游综合改革全面展开。目前北京、成都、秦皇岛、舟山、张家界、桂林、峨眉山、桐乡、延庆等成为该试点的市县,广州是为数不多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之一。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各试点市县在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旅游生态发展、旅游业态新模式培育、落实41号文件等五个领域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作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不是简单的政策倾斜,而是旅游产业制度创新的先行探索。

(二)国内各地经验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许多省市再一次选择旅游业作为统筹发展一个重要的推手和载体。从试点措施和成效看,各试点市县亮点纷呈,各有千秋,值得学习借鉴。

1.北京。体制机制方面,成立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统筹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推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与目前的北京市旅游局相比较,其职能将发生较大变化。政策支持方面,全方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一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自2011年起,每年对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并逐年提高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重。二是大力扶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对于符合北京旅游发展方向、带动能力较强的旅游项目,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实行旅游用地优惠政策。在各区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首次明确旅游用地的概念及其配套建设用地比例,并要求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合理安排旅游用地。

2. 天津。体制机制方面,成立天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国家旅游局与天津市政府紧密合作工作机制,研究提出支持天津旅游业发展重点,制定滨海新区旅游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规划体系方面,加快形成“一带三区九个组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整合推出天津城市特色的“都市观光游”、“海河风光游”、“滨海新区游”、“山野名胜游”四个精品旅游品牌。政策支持方面,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自上世纪90年起,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2005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8000万元,至2015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至1.2亿元,主要用于旅游市场促销、项目和培训方面。

3. 成都。在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了市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了一个旅游功能区一个市级领导牵头、一个推进机构、一个重大项目库、一套产业政策、一套目标考核办法的“五个一”统筹推进机制。在政策支持方面,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相关区(市)县设立5亿元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不断完善重大旅游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用地保障制度。规划体系方面,修编了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一区两带”(都市旅游区、龙门山旅游发展带、龙泉山旅游发展带)的空间布局。

4.秦皇岛。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旅发委会议,调度督导重点工作。成立北戴河新区,将总面积达425.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占秦皇岛市海岸线总长度(162公里)的51%的区域资源集中整合开发,新区在机构上,设置了副厅级的管委行政序列,对辖区行使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组建了“一办七局”内设机构,成立发展公司等五个事业单位,组建了“8+1”派驻机构,推行扁平化“一层楼”管理模式。在产业用地方面,《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土资源部专门批复,探索旅游产业有关用地分类管理政策,探索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分享收益的模式,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期限为2013年至2018年,分3个阶段实施。

旅游综改试点城市面临的困难

一是资金短缺。尽管“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一名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平台,但国家毕竟没有给资金、没有给项目,也没有给予财政优惠,一旦改革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问题或者宣传不到位,又或者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到位,投资机构与民间资本就会外流,此时就会造成资金紧张,严重影响改革的进程。

二是成本增加。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任,要率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障碍,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层次,这就要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加大旅游开发投入,积极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低碳旅游、绿色旅游,而这将大大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和环境治理成本。

三是无经验可循。旅游综合改革在我国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以参考,需要各个试点城市自身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来。在改革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或风险均有可能存在,因此成功与失败皆有可能。作为综合型服务性产业,旅游业的综合配套改革比其他产业的改革都要复杂,改革的每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其中一环没处理好便会影响全局。

广州旅游改革优势及意义

(一)优势

一是资源 丰富。“ 山”、“ 水”、“城”、“田”、“海”、“文”、“商”构筑了广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既有“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繁花似锦”的花城田园生态,也有江、河、湖、涌、温泉的岭南水秀,既有海港、海滩、滨海湿地、岛屿的海滨美景,还有“国际美食之都”、“千年商都”等城市文化名片。二是历史悠久。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建城史,从延续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改革开放年代世界工厂的码头,再到影响世界的贸易盛会,广州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的舞台。三是实力雄厚。全市旅游业总收入2521.82亿元,同比增长14.5%,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名列全国第三,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4.75亿美元)仅次于上海名列全国第二。四是通达顺畅。作为珠三角中心、南中国门户,广州基本建成“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加上“72小时过境免签”、“144小时便利签证”等便利的通关政策,促进了广州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五是产业健康。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景区经营内容和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集约化,部分景区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全市星级饭店结构不断优化,酒店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基础相对完善,拥有全国领先的智慧服务基础。

(二)意义

一是推动旅游发展。有利于整合各方面政策和资源,增强旅游业发展合力,促进广州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带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推动产业优化。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三是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消费热点、拉动商业、农业、体育、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四是推广“广州经验”。有利于探索市场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创新旅游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做出贡献。

广州旅游综改的路径和对策

(一)方向目标

方向:打造具有“广州特色”、引领“广州方向”的重量级旅游产品、综合性项目、关联性产业,使广州旅游形象和城市意向深入人心。加大在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旅游公共投入。体制上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壁垒,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及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

目标:近期,到2016年,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吸引的目的地城市之一。中期,到2020年,建成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远期,到规划期末,全面实现亚太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国际商贸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美食购物旅游目的地、国际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亚太地区一流的旅游吸引地。

(二)对策措施

一是抓好统筹协调。各地经验表明,凡是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地方,都实施“一把手”工程,即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在城市的党委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建议破解我市部门小管理和旅游大市场的矛盾,构建大旅游协调服务体制,成立“一把手”挂帅的广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增强旅游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管理模式上向“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监督服务”转型,不断推进政社分开,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这明确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并将融合范畴扩充到三产之中,并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将旅游业作为促进产业融合的主要抓手,把城市、社会、生态、文化资源纳入“大旅游”范畴,一体化统筹提升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加速广州旅游业与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为关键,切实做到旅游业与智慧城市建设、国民旅游休闲的融合发展,放大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势。

三是强化文化提升。文化和科技是推动旅游腾飞的一对翅膀。广州文化底蕴十分厚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千年商都、岭南文化中心地等城市名片。建议大力实施“五羊衔谷、海上丝路、近现代革命、岭南文化、千年商都、食在广州、四季花城、珠水繁星”等城市旅游品牌工程,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程融入文化元素,小到标识设计,大到信息交流,都使文化融入其中。

广州旅游地 篇8

学校所在的大岗镇归入南沙区后,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广州南沙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示范区、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先行区、创新社会管理的试验区、率先形成与港澳营商环境接轨的融合区、建设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服务的共享区。结合南沙新区的发展规划, 具体分析本区域内旅游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 能够提供良好的战略决策。

一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1 区域规划定位优势

南沙新区的规划建设定位中, 有两项规划是本专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依托南沙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 对接港澳先进的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理念, 共同保护区域生态安全, 强化跨界基础设施对接, 完善公共服务领域跨界合作机制, 提升三地通关便利程度, 共建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空间格局、舒适优美的城乡景观、绿色便捷的交通网络、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紧密顺畅的协作机制, 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大力推动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构筑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与港澳在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航运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临港区位优势, 加速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产业高端发展, 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2 淳朴的民风和开放的姿态

南沙地区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系最发达的地区, 岭南文化的底蕴非常丰富。当地的民风很淳朴, 学生的素质值得期待。水系的发达, 造就了区域内的人们一种开拓创新的意识, 是很好的专业发展条件, 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3 专业建设不断进步, 教师意识比较超前

过去的10年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市内、省内的各项各类活动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教师拥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 专业文化的氛围已经开始形成, 有利于继续加大发展。

4 区域内或相邻区域内无相同专业竞争

没有相同专业的竞争是本专业需要继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而且能够保证资金投放的力度。

(二) 劣势

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内家长对于服务型人才的认识有偏见, 不愿意让子女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专业教师数量少,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不利于专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高, 校内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够。导游人员资格门槛在升高, 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数量不多。

(三) 机会

南沙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各种新型产业的规划和发展, 比较会带来大量的产业和技术工人的移民, 相关的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也会在本区内形成, 需要大量的服务性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国家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大。作为国家级的发展新区, 南沙新区的资金和政策的保障力度是会增加的, 而且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南沙属于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新区, 可开发程度高。南沙地区以往的农业性生产程度较高, 未开发的土地面积比较大, 新兴行业的发展速度会很大, 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二专业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专业需要适应和辐射南沙经济的发展, 甚至能够连接到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南沙具有丰富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以及未来高端的产业和商业资源。

(一) 南沙中职旅游专业发展的问题

南沙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 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综合SWOT战略的分析, 依据广州南沙区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 南沙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政策配套的问题进行解决, 南沙的发展前景是很明朗的, 但是文化内涵的建设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较多的挑战, 但是机会也会不断地出现在面前。因此南沙新区的旅游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战略的前瞻性布局。

南沙新区的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专业定位的问题, 进行大量的专业发展调研, 深入南沙区内的景区进行调研, 获取人才需求的数据。其次, 需要建立高标准建设旅游专业的意识, 从师资培训、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配合南沙优质生活圈的建设。再次, 建立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联系, 将优质的师资派遣到先进的地区进行再培训, 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最后, 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要注重对南沙大旅游文化的发掘和包装,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 在南沙区的人文研究方面能够建立自己的优势。

(二) 四种要素模型分析 (见表1)

(三)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转型

在南沙规划方案的利好前提下, 南沙的中职旅游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南沙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南沙将会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金融流, 高素质的人才、高效率的资金周转以及高标准的消费性产业成为区域的主导。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发展的是南沙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发展, 培养大量的服务性产业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因此, 作为政府的中职教育政策导向,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以便建立起高标准的人才培养基地, 形成优良人才培养体系, 储备大量的服务性产业人才, 为南沙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蓝领”队伍。

本区域内的旅游管理专业在配合政府的职业教育布局规划的前提下, 继续以大旅游的概念进行专业建设, 拓展和充实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依托传统打造特色的专业方向, 努力培养服务于南沙新区旅游及新城市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争取辐射适应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区域性服务业人才, 培养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

为适应中职学生的招生问题, 可以发挥南沙新区的品牌效应, 以新型服务型专业的特色吸引区域外的生源和师资力量。综合各方原因, 本区域内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转型或新增以下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 其中需要转型设立前两个属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方向, 后一个则为新增的专业以适应未来南沙现代产业发展的服务需要。

三专业设置策略

(一) 以南沙休闲旅游景区规划为契机, 设置新型旅游服务专业, 命名为“休闲景区导游服务方向”

依托本专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导游证教学能力, 通过对南沙地区的休闲旅游资源深入调研, 确定南沙对导游讲解人才的实际需求, 打造南沙新区岭南水乡、钻石水乡、休闲景区的专业导游队伍。逐步形成南沙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 确立广州地区绿色旅游、休闲旅游的领先职业教育品牌。

建议继续使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名字, 以绿色旅游服务、高尔夫休闲运动和高级会所服务人才的培养为主, 适应南沙成为宜居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

(二) 以高技术、新型餐饮服务方向为特色, 增设“西式餐旅服务方向”

根据南沙未来国际化城市规划, 将有大量国际友人进入南沙定居置业, 南沙的生活方式将出现重大变革。增设本专业方向, 需要将资金争取到建设新型的西式餐旅专业方向。

建议本专业方向首先立足番禺鱼米之乡的特色, 发挥粤菜烹饪优势, 并实现中西餐旅服务的高度融合。为了适应未来南沙国际化程度, 可以重点开设西餐烘焙、咖啡、葡萄酒等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餐旅高素质人才, 能为在南沙生活的外国人提供优质、地道的西式服务, 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机会。

(三) 以会展服务方向连接营商文化 (会展服务与管理方向)

广州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与思考 篇9

一、广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 广州就是闻名于世的通商口岸, “海上丝绸之路”也始于广州。广州作为千年商都, 毗邻港澳, 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不仅经济实力雄厚, 而且有着优良的商业传统, 被誉为“南国购物天堂”。广州旅游纪念品种类众多, 内容丰富。例如“三雕一彩一绣” (牙雕、玉雕、木雕、织金彩瓷和刺绣) 是广州市传统旅游工艺品, 以其生产历史悠久、制作精良、极具地方特色而闻名, 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俗话说, 食在广州, 岭南佳果、广式点心、广式腊肠、凉茶等广州特色食品、土特产品等也广受人们欢迎。

自2007年以来, 广州市旅游局协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 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购物服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划和设计, 积极推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制定了《促进全市旅游商品工作发展思路》, 编制了《广州特色旅游商品荟萃》, 选定了6大类近百种旅游商品[1]。并公布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黄埔军校、陈家祠、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余荫山房、宝墨园、广州工艺美术总公司、从化清香农产品有限公司等首批10个广州特色旅游纪念品专柜[2]。2008年5月, 在广州市旅游局、市经贸委共同主办的广州市特色旅游商品推荐活动中, 经公众投票和专家推荐, 最后形成四大系列的“广州十大手信”, 如五羊雕像、广绣、广彩、广州凉茶、广式腊味、西汉南越王钥匙扣、香木球等都“榜上有名”[3]。

2008年12月, 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中, 明确提出将广东建设成“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同时, 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粤发[2008]20号) 。随后, 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 (穗字[2009]15号) , 其中指出, 从2009年起, 市财政加大旅游导向性投入, 主要用于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旅游商品开发等[4]。广州亚运会特许经营计划自2007年1月启动到2010年11月亚运会召开, 先后开发了亚运特许商品2000多款, 包括贵金属、徽章、工艺品、玩具、珠宝玉石、文具等。

综上所述, 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广州传统旅游纪念品生产历史悠久、地方特色突出, 需求量大。近年来, 由于政府的重视以及一系列有效措施, 纪念品的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种类涵盖了广州亚运特许商品、岭南工艺品、岭南艺术品 (例如岭南绘画、书法等) 、文物复制品、土特产品等。然而, 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广州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 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偏低

国际上, 旅游纪念品收入一般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30%, 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甚至可达到60%, 新马泰也达到50%;在国内, 旅游纪念品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0%, 有的甚至不到10%[5]。据北京市旅游局的一项调查显示, 平均每位国内外游客在景区的购物花费只有1.61元, 而到美国旅游的大陆游客仅购物支出就达987美元, 赴欧洲旅游的游客平均购物消费更高, 达1781美元, 为全球之最。

据有关部门统计, 广州多年接待外地游客的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例如2010年11月-12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 创造了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运动员入住率最高、接待媒体记者人数最多、场馆上座率最高的历史[6]。影响深远的“广交会”每年吸引了10多万海外宾客和约50万国内客户, 还有长年不断的各种会议展览, 也吸引了众多各地来宾。然而, 游客用于旅游纪念品上的消费额度很小, 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昆明等旅游强市的水平, 更不用说港澳了, 与游客在国外的高消费相比, 更是相差悬殊。

第二, 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内一种纪念品若有销路, 同样的纪念品便几乎出现在各地景点, 失去原有的地方特色。广州旅游市场也不例外, 除了叫得响的“广彩”“广绣”“榄雕”等传统手工艺品之外, 现代创新的特别是既蕴涵岭南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意识、得到广泛认可的纪念品极为少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千篇一律纪念品, 产品设计缺乏创意, 民俗文化发掘不足, “广州旅游纪念品不姓广”的现象屡见不鲜。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的老板对笔者说, 店里大部分商品都是从万菱广场或外地批发来的, 谈不上什么特色, 生意不太好做。加上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商家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使游客不敢放心购买。最后游客往往买几袋“老婆饼”“鸡仔饼”之类的土特产作为广州之行的纪念带回家了。

第三, 岭南传统工艺品资源匮乏

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三雕一彩一绣”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但如今也陷入人才及原料等资源匮乏的困境。因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地位低、待遇差, 如最好的木工每天的工薪也不过100元, 一般只有50元。再加上传统工艺成长周期长, 有时需要十几年, 所以极少有人愿意学这行。目前, 传统岭南手工艺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而且由于市场不景气、学习的环境条件不佳等因素影响, 很多老艺人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祖业, 岭南传统手工艺濒危失传, 后继乏人。此外, 如红木、象牙等原材料资源的缺乏, 影响了“三雕”门类的发展, 尤其是1981年开始, 我国加入联合国《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实施象牙禁运, 闻名遐尔的牙雕技艺成为无米之炊[7]。

第四.旅游纪念品高低档两极分化

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贸文化, 长期以来广州高档旅游纪念品开发和销售对象定位主要是境外旅游者, 价格昂贵。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例, 其工艺和价格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工艺较好有特色的价格不菲, 国内消费者大多难以承受;价位低廉的做工粗糙, 质量较差, 只能表明“到此一游”, 而缺少纪念、收藏价值, 难以满足文化素养、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国内游客的需求。这就造成广州旅游纪念品高低档两极分化, 国际国内市场不能兼顾。

第五, 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缺乏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

作为千年商都, 广州本身的悠久历史和浓郁的岭南文化决定了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旅游纪念品种类众多, 内容丰富。但与之相对应的纪念品的包装却大多沿用单调、简陋的包装。除了王老吉、莲香楼、广州酒家、陶陶居、宝生园等广州老字号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比较注重突出品牌标识外, 其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大多品牌意识淡薄, 艺术品味较差, 缺乏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 难以体现广东特色。

广州万菱广场号称华南最大的玩具精品批发中心, 有近千商家同场经营百万余种礼品、玩具、家居饰品等, 包括许多旅游纪念品。商家在售卖纪念品时都是直接把产品摆出来展示, 几乎没有销售包装。销售人员表示, 他们的销售形式主要是批发兼零售, 主要用运输包装, 销售包装由进货商自己完善。而且, 万菱广场有专门的通用包装批发店, 很多进货商会去购买通用包装, 搭配商品销售。

即使在陈家祠、中山纪念堂和宝墨园等广州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专柜售卖的纪念品, 其包装也大多采用以吉祥纹样为饰的锻面锦盒, 内部以泡沫和绒布为衬, 设计简陋、包装雷同, 而且大多包装上并无品牌名称甚至产品名称。

此外, 与伦敦、纽约、香港、北京等城市遍布街头巷尾的纪念品商店相比, 广州至今还没有一家种类齐全、规模较大的“广州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 广东特产店、广州亚运特许商品店、广州老字号专卖店, 以及售卖岭南工艺品、岭南书画艺术品的商铺零零散散, 淹没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 不熟悉广州的外省、外国游客根本没有办法方便、快捷地买到纪念品。

上述因素大大影响了广州旅游纪念品的竞争力和游客的购买兴趣, 制约了广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一落后状况, 提高广州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水平, 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广州旅游纪念品深度开发的建议

第一, 更新开发理念, 提高创新能力

不同旅游者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水平、购物兴趣。旅游纪念品开发应努力满足各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我们应注重人才培养, 加大技术投入, 树立系统开发理念,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紧紧围绕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开发出创新的纪念品;同时改进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特色产品系列化, 同一款设计可根据大小、材质不同采取高中低等多个档次定价。以此改变目前广州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高低档两极分化的缺点。

第二, 传承岭南文化, 塑造强势品牌

旅游纪念品是情感的载体, 铭刻了旅游者的美好回忆, 也是旅游地科技、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浓缩和象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只有那些有效传达民族情感, 突出地哉与民族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才能引起旅游者更大的购买兴趣。作为千年商都, 广州本身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岭南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多彩的现代文化决定了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也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应该深挖岭南文化内涵, 在广州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将岭南文化精华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让旅游者广泛认可的新产品。

同时提高品牌观念, 加强品牌培养, 逐步塑造越来越多被市场认可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使其具有更大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名牌旅游纪念品的保护, 包括对岭南传统工艺和传承人的保护, 并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通过包装设计的创新使其品质和信誉不断提升, 塑造强势品牌。另一方面, 要努力建设旅游纪念品研发基地, 大力扶持新生企业, 积极培育更多地方品牌, 通过创新的产品、包装、服务与有力的营销手段, 增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使其成为代表广州旅游形象的新生代品牌。

第三, 加大宣传力度, 规范市场管理

旅游纪念品的宣传要提升技巧、加大整体宣传力度。一方面, 可通过广州旅游纪念品大赛、旅游商品交易会、广州特色旅游纪念品展等多种方式, 加大推动纪念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宣传的力度。在广州旅游网上建立专门的旅游纪念品推广专题, 配合书籍、明信片、街头灯箱、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公交地铁广告等形式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的宣传推广。

另一方面, 规范市场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一套合理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点。除了做好已有的“广州特色旅游纪念品专柜”的宣传推广工作, 还可以争取在更多的旅游景点、机场、酒店、商业步行街、大型购物商场、购书中心及重要交通枢纽内设立广州旅游纪念品销售专柜, 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购物便利。

结语

广州自古以来就有“千年商都、南国明珠”的美誉。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旅游纪念品市场, 开发、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不同旅游者需要, 品牌鲜明、制作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纪念品, 对于促进广州旅游经济发展, 塑造“美食购物天堂、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 剖析广州旅游纪念品开发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指出广州旅游纪念品存在销售收入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岭南传统工艺品资源匮乏、高低档两极分化、包装设计缺乏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而提出广州旅游纪念品应更新开发理念, 提高创新能力;传承岭南文化, 塑造强势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规范市场管理等深度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旅游,纪念品开发,岭南文化,品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广州旅游网.朱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EB/OL].http://www.visitgz.com/jtb/zt/gzgzhy2008/gzgzhyxw2008/227516.html, 2008-02-01

[2]广州年鉴2008:开发旅游商品[EB/OL].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450/node_724/2008nj/html/0987.htm, 2008

[3]中国旅游网上博览会.关于广州特色旅游商品推荐活动结果的公告[EB/OL].http://gov.visitchina.com.cn/city_article.php?nid=508, 2008-08-27

[4]中国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 (穗字〔2009〕15号) [EB/OL].http://www.gz.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zgov/s2810/201005/158662.html, 2009-12-12

[5]韩祝平.旅游纪念品:怎样才能打动游客[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11-15 (8) .

[6]廖靖文, 樊芸.亚运亚残运实现七个“零”创造四个“最”[N].广州日报, 2010-12-23

广州旅游地 篇10

1. 研究区域

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主要起点。广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本研究将其归纳为八大类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商贸都市文化、艺术创意文化、亚运文化;并针对每一类文化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景点:南海神庙、岭南印象园、南越王墓、光孝寺、黄埔军校、天河城广场、红专厂、海心沙, 作为本次研究的游客调研地点。

2. 研究方法

根据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旅游前后的体验对比以及文化因素在旅游者访问某一目的地决定中的重要程度等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尺度。本研究主要是对目前广州文化旅游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向代表广州八大文化的八个景点的游客发放问卷, 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 回收889份, 其中有效问卷837份。在数据分析时, 首先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 其中本地游客问卷477份, 外地游客问卷360份。然后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列联表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SPSS16.0对回收的83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 得到本次调研的样本概况。在本地游客中, 25岁-34岁的中青年游客居多, 职业以企事业管理者居多, 学历集中在本科, 大专和高中。在外地游客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二、结果分析

1. 广州文化旅游者类型分析

依据Bob Mckercher和Hilary du Cros的理论, 文化旅游者除了游览动机与其它旅游者有明显区别外, 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体验的深刻程度也是不同的。文化旅游者根据行为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体验的深刻程度 (体验性维度) 以及文化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 (核心型维度) 这两个维度, 由深到浅, 将广州的文化旅游者划分为五种类型: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随意型、偶然型。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将量表中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两个问题投射到坐标轴上, 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数据, 得出广州市本地以及外地游客的文化旅游分类情况, 如下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所寻求的文化体验大多是较为深刻的, 文化旅游在他们的出游目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游客对广州的文化定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也说明政府对广州文化的宣传和定位有一定的成效。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 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有利于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

2. 广州文化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1) 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的重要性感知分析

为了更明确的了解不同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的感知, 运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 计算出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

由结果可知, 大多数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都大于3。这说明游客对不同景点体现出的广州的文化都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在本地游客中, 只有天河城的文化感知均值相对较低,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天河城作为商业购物中心, 本地游客只是将其作为日常消费的场所, 并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对其体现出的广州商贸文化的内涵可能并没用很刻意的去感受。而在外地游客中, 大多认为广州市商贸比较发达, 因此其对天河城体现出的商贸都市文化的感受就更加深刻。

(2) 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分析

Van den Putte (1991) 在研究中指出消费者的意愿与其今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 即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基于此, 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旅游者未来的行为。在研究中, 笔者对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对广州文化旅游者整体重游意愿的分析, 二是每个景点的文化旅游者对该景点重游意愿的分析。

由结果可知, 广州文化旅游者的整体重游意愿的均值都大于3.5, 其中本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79 (标准差为1.090) , 外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67 (标准差为1.105) , 这表明游客具有较高的重游意愿的, 也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吸引力较好。同时对不同景点游客的重游意愿分析可知, 本地游客对不同景点的重游意愿也比较高, 均值都大于3, 而对不同景点外地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分析可知, 除了南海神庙这一景点外, 其他各景点的游客重游意向的均值均大于3, 这说明南海神庙这一景点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旅游吸引力, 明确其旅游定位,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往。

3. 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分析

(1) 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

运用SPSS 16.0首先对广州整体文化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别计算出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均值。游客对广州文化诱生意象的均值均高于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的均值, 即游览后, 游客对广州文化感知的深刻程度明显高于游览前。这说明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景观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受, 期待度不高、认知程度较低 (M=2.86) 。而在游览后, 游客对广州文化景观产生的诱生意象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基本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 (M=3.27) 。

此外, 本研究还调研了游客对每个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 整体来看, 游客对大多数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大于原生意象的均值, 这说明游客游览后对各景点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涵感知有了明显提高。此外, 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低于原生意象, 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 这表明这三个景点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和强化。

(2) 混合意象

根据顾客满意理论, 如果所得到的体验超过了预期那么游客就会觉得满意, 相反就会觉得失望并影响下次出游。在探讨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混合意象时, 笔者以游客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满意度的具体变化为依据, 把游览后与游览前对文化景观的评价的差值来作为游客的混合意象。在SPSS 16.0里采用匹配样本的T检验法 (Paired-Samples T Test) , 来判断原生意象是否对诱生意象产生了影响。取0.05为置信度, 结果表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 在配对t检验中, 其显著性水平Sig.=0<0.05, 这说明原生意象对诱生意象是有影响的 (结果见表1) 。

(3) 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差异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笔者分别对不同景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原生意象以及诱生意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yANOVA) 。分析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之间的差异, 有助于探寻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形成的原因。

结果表明, 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2) 。不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 sig.值都远小于0.05, 这说明对于不同文化景点游客的预期是不同的。同时, 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诱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不同景点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景观的实际感知也是不同的, 因此部分景点应当进一步明确该景点的文化定位, 提升游客的满意感。

此后, 将数据按本地和外地游客分为两组, 对全部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旨在找出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在原生意象方面, 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不明显, sig.值等于0.05, 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的印象相近, 这说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 游览前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趋同的, 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在诱生意象方面, 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比较明显, sig.值小于0.05, 为0.021, 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印象有区别, 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 (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 上存在差异。对于学历较高的游客, 在游览之后对景点文化底蕴的感知可能会高于学历较低的游客。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 也可能导致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感知的差异。此外不同的欣赏观念导致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 因此游客游览前后对景点的感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4. 旅游者混合意象与旅游者重游意愿关系分析

依据顾客满意感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游客的满意感与游客的重游意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研究中, 笔者首先利用旅游者的诱生意象和原生意象计算出旅游者的混合意象, 再以混合意象和重游意愿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可知, sig.值为0.012, 小于0.05, 表明回归显著, 即旅游者的混合意象确实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同时有回归系数表可得到回归方程为:y=3.709+0.072x, P-P图结果显示各散点近似呈一条直线, 回归效果较显著。这表明旅游者的混合意象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有影响, 因此广州各文化景点要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 就必须注重对景区文化内涵的塑造与开发, 加强对广州文化的宣传,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的满意感提高, 从而提高重游率。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对广州文化旅游者的类型分析可知, 根据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维度划分的五种文化旅游者类型中, 广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多。这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比较成熟, 文化的出游动机较为明显, 同时游客在游览中对广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验比较深刻, 这一点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极其有利。

(2) 从游客对广州代表性文化的感知状况的分析中可知, 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不同的。本地游客对岭南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南越国文化的感知较高。而外地游客则对商贸都市文化、革命文化的感知较高。究其原因, 对于本地游客, 由于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所以更多的会关注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而外地游客对广州的印象大多则是商贸都市, “购物天堂”, 革命圣地等。

(3) 旅游者对代表广州不同文化的八个不同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游客对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感知的均值低于对原生意象感知的均值, 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同时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 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原生意象感知是趋同的, 而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诱生意象感知差异比较明显, 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的感知有区别, 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 (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 上存在差异。

(4) 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即游客的满意感会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

2. 政策含义

由以上研究结论得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1) 由于广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较大, 这对开发广州文化旅游市场极其有利。因此做好旅游目的地主题定位和形象推广, 以明确其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定位, 并将其与其他地区很好的区分开来。在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宣传中, 要明确给出文化的定位, 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南越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商贸都市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打造属于广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

(2) 游客预期及体验对于游客的混合意象具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 (预期) 还是诱生意象 (体验) , 其形成都与相关的文化信息的传递密不可分。因此, 政府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的核心政策性主力, 应当注重广州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宣传。包括运用一般商业媒体和专业旅游媒体的宣传以及新媒体营销。

(3) 由于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 提高游客的满意感对我们吸引“回头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地方政府, 要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住宿、交通、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等, 这样有利于增加游客满意感, 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伴随着人们这类需求的增长, 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州,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城市, 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T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 研究广州文化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旅游者对广州文化景观的感知意等, 为广州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广州,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者类型,感知意向,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 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

[2]郑海燕, 徐红罡, 戴光全.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J].人文地理, 2003, 18 (2) :55-59.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57-62.

[4]徐红罡, 袁红.广东建立“文化大省”的旅游需求辨析——以广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06, 08:63-65.

[5]罗越富.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6]陈文君.论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 :42-46.

[7]Bob Mc Kercher, Hilary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145-181.

[8]Bob Mc Kercher, Hilary 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145-181.

[9]Antolovic, Immovable Cultural Monuments and Tourism, Cultura Tourism Session Notes Assembly[A].文化旅游纪念物及文化旅游会议1999.103-118.

[10]Fakeye, P., and J.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 f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 29 (2) .[预期、第一次以及重游旅游者的区别:以游览格兰德塔为例[J].旅游研究, 1991, 29 (2) .

上一篇:农作物产品下一篇:网络字幕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