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路

2024-07-19

建构思路(精选七篇)

建构思路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七个二的教学思路,创新课程,创新情境

1 前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建构主义教学思路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不仅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而且是大多数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影响较为广泛;本课程实用性非常强,学好课程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教学形式单一。

(2)理论脱离实际、实训条件不够理想。

(3)没有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路。

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创新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七个二教学思路。

2 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创新—七个二的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提供宽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职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机会少,与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距离;而德国职教模式能针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毕业后能够零距离上岗,但岗位针对性太强,转岗能力较弱。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借鉴德国职教模式,汲取这两种模式的精华。应聘请计算机企业的专家和在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工作典型任务。同时可聘请计算机企业的专家作兼职教师,把真实的职场环境带进课堂。这种以基于行动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实施教学,以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目标明确、过程清晰,不分场合、不论理实,教学互动、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性和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才。其特点是:

(1)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而不是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

(2)强调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3)课程开发时,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完整性”。

2.1 两个导向:行动导向和实用导向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微机硬件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和排除”这个教学模块上,教师应精心进行课堂设计:

(1)分组:2~3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2)教师预设硬件系统常见故障。

(3)组内讨论、检查、修复硬件系统故障。

(4)对不能检查、修复硬件系统故障的小组,教师应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找出原因,直到小组成员能检查、修复硬件系统故障为止。

(5)教师分析总结,归纳出硬件系统故障的原因,给出修复硬件系统故障的最佳方案。

(6)最后是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处处体现以实用为导向的原则。例如:在“CPU识别和选购”这个教学模块上,就少讲或不讲CPU的内部结构、原理,只要求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CPU、掌握主要性能指标,并能按用户要求,正确、合理地选购CPU就行。

2.2 两个结合:动静结合和理实结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相关理论或案例是静态的,而出现的故障多种多样,是动态的,即使是相同的故障其发生的原因也可能不同,教师仅仅静态地讲授理论或分析案例,学生是很难排除计算机故障的,因此教师应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讲解,甚至故意设置故障,让学生来分析、解决,从而让学生在听、看、练的动静结合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维修技能。

同时,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味地课堂讲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只能局限在抽象的理论之中,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当遇到具体的软硬件故障时,学生放不开手脚、不敢动手,即使敢于动手,由于缺乏实训,也会操作不当,这样不但没有排除故障,反而带来更大的软硬件故障,所以应理实结合、边讲边练,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在讲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技能。

2.3 两种情境:实物情境和实景情境

情景,以景为基础,以景为媒介,来激起情感或激发兴趣;情境,个体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因素)。正所谓:无我之“境”谓之“景”,有我之“景”谓之“境”。

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如果第一次课在教室上,从计算机的发展讲授到各种硬件的内部结构、组成原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仅凭想象就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应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将各种机器及相关硬件按历史、种类等分类,学生通过参观学习,从了解一个硬件到了解一台机器,从了解一台机器到了解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整个教学过程在现场参观、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回答,并给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中完成。这样通过实物情境与实景情境结合的讨论式、研究性的教学思路,加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4 两种环境:普通环境和强化环境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实用性,基本上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的大部分应放在实训室完成,以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拆卸、组装计算机硬件时,如果担心硬件损坏率比较大,就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只看不做的教学方式,保证不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这样不仅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针对这样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院计算机硬件维护实训室硬件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采用先虚拟、后实作,先普通、后强化的教与学模式,也就是先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拆卸、组装出一台计算机,并且在练习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操作步骤提醒、错误警告,通过多次虚拟练习、教师示范,并在实训前再次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上操作;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先从淘汰或旧机器上操作,教师通过反复讲解、反复操作、多次练习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拆卸、组装的要领完全能够掌握,然后让学生在新的计算机上练习。这样通过普通环境与强化环境相结合,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沉着、冷静观察、维护计算机部件的能力。

2.5 两个合作:团队合作和校企合作

2.5.1 团队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紧密合作,共同创造稳定的校内实训环境,逐步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和维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训效果,实训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并任命组长,组长负责整个工作任务的上传下达,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因为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属于服务行业,不仅直接服务于计算机用户,而且服务于计算机生产商与销售商,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针对某个硬件的某项简单维修对每个从业人员来说并不困难,但要钻研某项新的维修技术或进行大批量的设备维修,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分成若干工作组,实训时小组内互相协作、互查互助,小组间互相竞争与学习,每次实训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实训机器,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2.5.2 校企合作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打造一支高效有力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

(1)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走出去,下企业锻炼,努力使教师成为既懂理论,又懂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把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请进来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还可以适当安排时间请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到学院开办讲座,讲授计算机软硬件采购、销售技巧。

(3)注意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与计算机企业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学习、锻炼,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2.6 两种调研:网上调研和市场调研

针对计算机软硬件日新月异的特点,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上教学,其教学内容必然会严重滞后。应由课程负责人或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市场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最新资料,自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新教材;如果时间上不允许,可以从网上补充最新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硬件知识,整理、编写出与计算机最新发展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讲义作为校本教材,努力建设适合高职学生的项目化精品教材。

另外,任课老师应适当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地的电脑市场去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把握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职业的最新状况、迎接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通过市场调研,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通过接触社会,与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7 两种创新:环境创新和技能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学习领域会慢慢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对硬件的组装与维修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好奇,还有的学生对整个系统维护探新,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教师应因材施教,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创新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争论、交流、发表自己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学院内建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创业基地,基地负责学院的计算机维护、维修任务,使学生在创业基地得以锻炼、发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事实证明,效果明显,计算机G0411班的学生毕业后开办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司,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吸收了计算机G5411班的学生实习实训,形成了“我与学院共发展”的可喜局面。

3 结束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鲜明,软硬件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2009.PPT.

[2]付沙.计算机维护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计算机安全,2008(4).

[3]付立冬.浅谈计算机维护课程的教学方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文化建设的基石作用及建构思路论文 篇2

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管理思想相结合,能否构建出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值得期待。文化理念是一个融合和内化的过程,它必然也有它所遵从的规律。顺应规律,我们必然会减少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下面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谈谈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管理的优越性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所谓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对管理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它和管理是相互分离的。通常情况下还要用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而这种约束,对企业是成本,是一种负担,对被管理者也是一种负担。在企业和员工合作的过程中,这就变成了一种内耗,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积极作用的,所以说,制度管人是有缺陷的。另外,在制度管人的时候,存在一种评价误差,这种误差或者人为的错误,带来的是不公平和对制度本身公信力的伤害。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权力寻租。员工和企业的对抗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员工的很多精力就会分散到对抗和逃避企业监管上,人员的流动性就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上升。解开问题的钥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的思路

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规范、规律、价值观念的内化。文化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标准。企业是由员工、老板和管理层共同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要变成团队,就必须要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更多的企业是围绕企业家的愿景去规划,这是不对的。还有一些企业请专家进行的文化体制建设,这也不是文化。文化是员工和老板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一旦发生分歧,就无法形成公司正确的、需要的文化。分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标准,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现在的文化建设就是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的一种扭曲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的步骤

1.诚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常态,如果没有诚信,沟通就是没有效率的。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现代的社会,因为单独靠个人的智慧生存下去都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何况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呢。在企业中,诚信是首当其冲的、必须要所有人共同认可的一条原则。基于此,就可以建立起企业全体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老板的,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下的,更加细化的诚信考核体系。将这种体系下的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职位的基础指标。

2.共同标准的确认

基于公司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并内化的文化,进行管理制度和薪酬体系的制定,这样的体系和在该体系下的管理才是高效的和持久的。现在大多数的公司文化都是基于少数强势群体的,而对大多数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却熟视无睹。而由此导致的管理上的大棒政策,在过去一段时期对待毛主席时代过来的员工还勉强可行。现在,在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员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传统的监管式的管理方法出现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内耗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企业建立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在此标准下的考核办法迫在眉睫。公司的一切行为都不应该是随意的或者某一部分人认可的。

3.体系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企业进门处有一花坛,大家都不愿意绕着花坛走,而是从花坛中间走,花坛中间为什么不设计一条路?日子久了,花坛中间也便成了路。后来,管理者通过泼水、挖坑等阻止人们通行,后来发文禁止通行,效果都不好。通过这个事例说明,员工的方便、舒适这些普适的价值理念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不能仅仅按照企业或者部分管理者的喜好去制定。因为一切人类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在充分考虑到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方利益的平衡,制定出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内化,形成企业的文化。在此文化下的制度建设,必然是大家愿意共同遵守的制度,其执行效率必然很高,而且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被化解。以上这个是基础的文化,更高层的文化对应马斯洛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会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的需要。在这些共同价值观念下的文化在与底层需求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可以覆盖底层文化。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也会忽略掉这部分需求。这就是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让所有人都将企业价值标准内化。

四、总结

建构思路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建构 艺术特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意义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及技能学习,感知与理解外部世界。小学生记忆能力强而问题分析能力较弱,对问题的思考多停留在表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构建,还原阅读艺术特征,对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养成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长效发展。

(一)实现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极大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的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奠定人未来审美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接受语文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汲取文章中的审美养分,进而不断实现内在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制于认知能力及思维水平,多数小学生阅读时较难对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有所理解,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训练,多思考,才能读懂字里行间深藏的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建构,就是通过多种感官阅读,实现眼、耳、口、脑并用,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极为重要。

(二)实现小学生审美表述能力的综合提高

阅读是人类感知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础能力之一。阅读是学习活动的基础,离开阅读,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不能有效进行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其正处于对外界环境的初始认知过程,在阅读中小学生逐步养成审美学习习惯,提高审美能力。

(三)实现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综合提高

阅读是人们认知世界、感知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生动准确的用词,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美丽,而且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有效的锤炼,全面激发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浓厚兴趣。小学生心灵更为纯净,对外界的接受能力较快,通过审美构建在阅读文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更容易与文章思想产生极强共鸣。在长期不断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及欣赏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人生的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更加向上。因此,语文阅读不仅帮助孩子们了解这个世界,而且是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洗礼。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具体路径

(一)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阅读

语文阅读是生动活泼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达到有效的阅读教学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出语文阅读的作用,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阅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为了有效帮助小学生理解与认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纪录片或者语文影片,通过教学带入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入语文情境。如学习《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中国自然景观的时候,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该方面的纪录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让小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感受到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景观,让小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进而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观博物馆、建筑遗址等,让小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在阅读中实现良好互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中,教师应努力迎合小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全面了解小学生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建学习兴趣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营造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而通过人物语言的标书,领略文章中的深层次内容。如学习《军神》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德国医生”、“刘伯承”、“医护人员”等角色,每个角色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表演,从而让小学生对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为人民谋福利的行为有着更深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三)把握教材原本美

小学阅读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美,这些自然美并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教师们整合相关内容,将其以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材料中富含众多原本美,这些原本美构成阅读材料的核心思想,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出原本美,在阅读中穿插美学教学,反而给孩子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如《绝句》一诗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色彩,黄鹂鸟的黄色、翠柳的绿色,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感受浓浓的春天的颜色,白鹭的白色、青天的青色给小学生带来潇洒和优美的审美感受,通过这种原本美,可以实现对整篇诗歌作品的有力烘托,实现对小学生的艺术洗礼。

(四)激发孩子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引导方式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小学生投入足够时间及精力进行物理自主学习。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的多种元素及教学方式,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积极引进一些孩子们接受的教学内容。如阅读《哪吒闹海》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引入相关神话故事,如《杨戬斧劈桃山救母》、《大闹天宫》、《白蛇传》等,通过让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兴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1]王云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小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11).

[2]杨相品.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建构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08(27).

建构思路 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体系

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 其对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对会计职能有了更为严格与规范化的要求。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企业的财务体系管理依旧面临着相应的问题, 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这就需要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并具有明确的管理思路。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概述

近几年,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比较广泛, 功能也包含了企业财务方面的多项工作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预算等。所谓的会计核算属于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 也是保障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通过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对会计主体与资金运动的动态变化直接反应出来, 合理的对会计核算共组进行组织使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保障。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记账、算账以及报账等工作, 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现代会计核算工作的功能也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企业活动之前对财务进行预算, 为企业的决策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数据与信息的利用效率。

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与市场动态信息的高效配置来降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的前提下, 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的立足与运用方面实现平衡, 规范化的管理也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 保障核算管理的优质,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现状

1. 会计核算体系还存在不健全的现象

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规范化的程度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部分, 但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还存在不健全的现象, 会计账务处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很所财务工作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处理的环节中存在假账的问题, 其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处理规范与制度执行, 部分企业设立多个账目, 面对税务局编制中使用亏损张, 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在银行方面则使用盈利账, 这种现象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不具备真实性也会导致账目出现混乱的问题。会计监督管理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权利有限, 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受到控股股东权利的干扰, 企业内控机制难以对会计发挥监督的作用。此外, 由于会计核算系统的不规范性, 导致企业内部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违规操作的行为较多

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 其自身的核算专业水平、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息息相关, 但我国会计行业中很多工作人员难以达到会计工作的标准, 专业水平较高的经验有限, 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水平较差, 所以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总体专业素质较差, 难以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 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同时, 部分小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在经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 例如不开发票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收据等等, 其难以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 也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原则。也有一部分的企业在进行核算工作过程中,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为了便利而简化工作流程, 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此外, 企业为了降低员工的开支, 存在身兼多职的现象, 这种现象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上问题会为企业的发展与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埋下隐患, 造成企业资金流失、管理混乱, 甚至会出现徇私舞弊、挪用资金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会计核算规范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界限认识模糊

现阶段也有很多企业内部对会计核算体系的认识存在问题, 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财务产权与个人资产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种现象导致企业财务存在占用的现象, 在上市公司中也存在这一现象, 其中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侵害较为严重, 导致财务掌握缺乏系统化, 难以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也不利于企业资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主体是会计核算中的关键环节, 但这种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立的现象为财务工作的合理进行带来较大的难度, 尤其是对着电算化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其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人为因素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改的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财政状况。

三、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思路

1. 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与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约束性, 所以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与完善, 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 保障会计核算人员的权利也可以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同时, 还要健全我国会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对会计核算工作作出全面的要求, 以此来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 降低传统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真实等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构建。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对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严格监督, 对于不规范操作现象及时发现与处理, 这也是降低企业运行风险的重要方式。此外, 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内部监督工作, 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的行业标准来构建规范化、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从制度的角度来保障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为会计核算工作的诚信建设提供制度上的约束。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虚假信息、数据以及经济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经济犯罪进行严厉的处罚。

2. 规范会计核算的过程

会计核算共组中的违规现象较为常见, 这就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把关, 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通过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对工作内容与岗位要求进行明确化, 避免存在岗位兼职的现象发生, 将责任贯彻落实到工作人员的身上。构建科学的财务审计权限审核制度, 以此来对财务的不合理之处严格控制与处理。同时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责任意识, 按照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核算体系, 将其与企业的具体状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 由于会计行业中经验丰富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 其对新技术、知识等方面的接受能力与掌握效果较差, 所以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其对时事政治与法律法规的变化可以充分的了解, 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3. 财务风险的防范

会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效果, 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规范化的核算体系可以保障核算过程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同时, 要求企业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准则与业务标准执行, 对于违规现象及时纠正, 并加大处罚力度, 以此来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 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通过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来保障企业的合法经营。

四、结语

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工作, 其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就要求企业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 并采取措施来改善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构建规范化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探索实践[J].科学管理, 2015 (02) .

[2]张嘉馨.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策略[J].财政金融, 2015 (02) .

建构思路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语言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幼儿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语言教学,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几项策略。

一、注重德育渗透、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幼儿由于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等特点,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中,要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关心幼儿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做到真正爱护幼儿、体贴幼儿,和幼儿成为朋友。通常情况下,幼儿往往因为喜欢某个教师,便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幼儿学习有趣的语言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春天的雨》教学时,可以先让幼儿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再让幼儿说出这首诗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教师通过加强和幼儿间的互动,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并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进行《鸟窝》这一文的教学时,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幼儿在教师的讲述中,能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能够复述整个故事。(2)故事中,老爷爷和老奶奶用自己的爱心,为小鸟建立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家园,使幼儿能够明白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道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效率,也影响着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课前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注重教学前的情境导入,好的情景导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进行情景导入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运用:

1.利用平铺直叙式语言导入。比如,教师在讲《老鼠娶新娘》的故事时,可以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老鼠娶新娘的故事”。教师在采用平铺直叙式语言进行情境导入时,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

2.利用悬疑式语言导入。比如,教师在讲述《我的梦想》这一篇文章时,可以问幼儿:“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吗”?教师通过恰当的情景导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对幼儿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首先,尽量避免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没有关联这种情况,同时,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设计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检查,检查该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对于《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

1.初步感知理解作品。(1)教师出示“家”的背景图。(2)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作品。(1)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朗诵。(2)幼儿能够理解每段句子中事物的联系。

3.幼儿创作阶段。幼儿能够根据诗歌里的句子进行创作。比如,诗歌里说,“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教师可以问幼儿,“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能是谁的家?”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正确提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幼儿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并且能够引导幼儿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在提问时,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例如,在学习《七色花》后,教师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珍妮,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实现他什么梦想?”有些幼儿会说,“把花瓣寄给患病的某个朋友,帮助他早日恢复健康。”有的说,“把花瓣寄给沙漠中迷路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教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一个时间段,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注重倾听幼儿的心声,及时对幼儿的价值给予肯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小螃蟹找工作》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们能够为小螃蟹找到什么工作啊”,有的幼儿说,“为小螃蟹找一份警察的工作,因为小螃蟹有两只大钳子,可以紧紧钳住坏人。”教师说,“对啊,小螃蟹有一双硬硬的大钳子,将坏蛋钳住后,他想跑也跑不了。”教师通过对幼儿给予积极的回应,美好面评价幼儿的回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热情,有利于幼儿学习信心的增长。

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之外,要注重根据教学目标,以幼儿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语言教学,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关心爱护幼儿的身体和生活,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建构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1(33):25-26.

[2]孟颖.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4(11):197-197.

[3]刘丽萍.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改进策略[J].教师,2014(36):54-54.

建构思路 篇6

一、思路与方法

假定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是构建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前提。而要获得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性, 就必须积累相当数量的案例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 进而总结、提炼符合实际的理论化指标。

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构, 主要考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 对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案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目前, 网络舆情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主要有Web文本挖掘技术、热点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文本倾向性分析技术等。其中, Web文本挖掘技术是近年来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 它是利用文本切分技术, 抽取文本特征, 将文本数据转化为能描述文本内容的结构化数据, 然后利用聚类、分类技术和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 形成结构化文本树, 并根据该结构发现新的概念和获取相应的关系。[1]热点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 (TDT, 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也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舆情数据挖掘技术, 已经运用于发现社会热点新闻, 及时呈现用户最感兴趣的话题, 自动聚合新闻, 给用户提供详实客观的报道, 并且自动追踪用户关心的新闻事件。在本研究中, 可用于从生产安全事故所引发的众多网络舆情分支中发现潜在的热点话题并进行追踪分析。[2]文本倾向性分析技术是从网络文档中发现情感倾向的分析方法。文本倾向性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分析软件得到, 也有人结合舆情信息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套舆情的定量计算方法, 这些方法不但能够对舆情观点句进行正负面倾向的判断, 而且能够定量地给出观点句的舆情倾向程度。

二、建构方向

笔者基于对大量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案例的综合分析, 结合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安全生产工作实际, 认为可以分别从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广度、网民关注度、网民参与度、网民倾向性等几个方向建构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1) 信息传播速度。生产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 其网络舆情在初期往往具有爆发性的特点, 而随着信息的扩散, 其传播速度也会迅速下降, 下降的速度取决于该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网络舆论对于事故的关注程度。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将某一事故的信息传播速度, 作为衡量事故网络舆情重要程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对指标进行量化是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信息传播速度”这一指标, 可以考虑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信息的增量来进行量化。具体来说, 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通过系统对门户网站、论坛、博客、播客、微博中与某一事故相关的信息进行自动搜索、抓取、统计, 得到该时间段内单位时间的信息增量, 以此来判断该事故的总体舆论“热度”, 以及在某一时段内该事故的“热度”。

(2) 信息传播广度。信息传播广度是考察生产安全事故信息传播情况的指标, 主要是对网络舆论对于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认知程度的测量。该指标关注以网民为代表的社会公众对该事故信息的接触程度, 旨在了解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情况, 进而判断在认知这一层面社会舆论的强烈程度。至于对信息传播广度指标的操作化, 主要考虑通过事故信息相关页面的点击量来测量社会公众对该事故信息的接触情况, 即该舆情事件信息在多大范围上进入了社会公众的认知层面, 从而得出在舆情信息传播广度上对于该生产安全事故舆情水平的判断。

(3) 网民关注度。网民关注度是考察社会舆论对某生产安全事故关注程度的指标。网民通过点击相关信息页面接触到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后, 可能还会继续关注这一信息,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会通过搜索引擎主动搜索相关信息。换句话说, 搜索引擎中某一事故关键词的搜索量,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于该事故的主动关注和深入跟踪了解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看, 网民的这种主动搜索行为是其对生产安全事故形成观点和态度的重要前提, 也是生产安全事故舆情强度的重要指征。因此, 对网民关注度的考察也成为构建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方向之一。对网民关注度的操作化, 主要考虑采用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搜索量这一容易获得的数量指标, 将网民对该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搜索量 (搜索次数) 作为判断社会公众在“网民关注度”这一维度上的舆情强度的依据。

(4) 网民倾向性。网民倾向性旨在考察社会公众面对生产安全事故相关信息所持的情感倾向。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属于社会负面事件, 因此极易引发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网民倾向性的测量结果也就是民众潜在舆情表达的强度或水平。对该指标的操作化主要涉及三个思考方向或维度——理性度、信任度、满意度, 并通过这三个维度来编制量表, 以测量公众对于生产安全事故乃至其背后潜在的社会冲突、矛盾热点的思考程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由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特殊性, 在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中, 负面情绪和态度尤其是非理性的语言往往占主体地位。因此, 测量公众舆论的“理性度”是相当重要的。“理性度”的操作化, 可通过测量剔除了无意义词汇、表情等噪音信息后剩余的信息数量占整体的比例来实现。“信任度”则是指事故发生后, 网民对于媒体报道和政府信息等的信任程度。由于在生产安全事故中经常出现瞒报、谎报等情况, 因此网民的信任度对于衡量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意义重大。对于“信任度”这一指标的操作化, 可考虑通过统计与质疑相关的信息数量占比来实现。“满意度”则主要考察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社会公众对于事故救援和处理的意见态度, 对这一指标的操作化可考虑通过网民的正面评论信息数量占比来实现。

(5) 网民参与度。网民参与度旨在考察社会公众围绕生产安全事故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和意见表达的参与程度, 即民众将自己关于重大事件的情绪态度看法外化表达的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舆情形成的初始预兆。网民参与度是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核心, 是对社会舆论强度水平的考察和评价。网民在经过了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接触、认知、思考后, 内化产生了情感态度上的倾向性, 最终落脚到意见的公开表达上。换句话说, “网民参与”这一行为本身, 既是宏观层面上社会舆论的始发点, 也是微观层面的个体表达行为的重点, 它集中反映了网民对于某一生产安全事故的关注和情感, 是个体态度的外化反映。由于“网民参与”的方式、平台以及表达的内容多种多样。因此, 对于“网民参与度”这一指标采取的操作化方式主要考虑采取网络信息挖掘技术, 从网民的角度出发确定测量内容, 具体方法主要是对民众围绕生产安全事故展开的意见表达和交流讨论的网上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对民众发表的与生产安全事故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的数量, 也就是民众围绕着生产安全事故展开的意见交流的累计次数, 来测量社会公众对某一次生产安全事故的舆情表达的参与程度以及意见态度的表露程度, 也从侧面量化评价在该事故上民众意见表达的强烈程度。

三、总结与思考

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 其难度有三:一是在构建舆情指标体系之前, 需要做好舆情案例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同时还需要根据指标体系框架架构对案例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 使其适合进行量化计算。舆情案例要达到构建指标体系的数量级, 这对于数据整理分析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二是在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时, 需要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三是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不断调整, 必要时需要。此外, 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还需要考虑为下一步在此基础上构建舆情预警指数模型做好准备, 为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预警指数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预警指数模型的建构需要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 可以考虑采用结构方程式进行数据建模, 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及总指数的拟合方法, 进而完成对于生产安全事故指标体系与指数模型的整体建构。

摘要:本文对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建构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可以基于生产安全事故舆情案例展开数据分析挖掘, 通过数理统计技术建构指标体系, 同时可以从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广度、网民关注度、网民倾向性、网民参与度等方向入手, 构建生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巩知乐, 张德贤.文本挖掘理论概述[J].福建电脑, 2008 (9) :21-22.

建构思路 篇7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旅游英语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受当代哲学思潮及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影响,逐步演化而成的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本文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尝试探索高职旅游英语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以期能够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作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将学习视为一个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是机械的讲授者,应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有效组织、协调学生的协作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在坚持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不再通过诉诸一个知识体系来理解世界。同时,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注入,为社会建构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成为社会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石。作为发展心理学大师,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思想上“与西方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他强调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指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时“不能忽略两点认识:一是人类社会文化随历史发展而演变,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有所不同;二是人类社会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发展存在差异性,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型态下的儿童,其认知发展的过程也将有所不同”。维果茨基还强调语言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语言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最重要的工具,借助语言的中介作用学生可以进入并通过“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潜力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融合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独特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该理论强调知识来源于社会性的建构,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通过社会协商获得。

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教学模式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认知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下开发的密切联系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与通常课堂上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学不同,抛锚式教学利用以逼真情节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情景。其中,所谓的“锚”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然后,在给定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让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现实中专家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如何进行探索,从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最后,通过协作学习,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进而补充、修正、深化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成为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一致。维果茨基认为,促进发展的教学是以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发展的可能。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吸取维果茨基思想,注重学习的社会性,强调知识存在于社会情境之中,注重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以及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建构来传递知识,这些思想反映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形成了合作学习模式。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协商,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为使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采用这种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习任务的性质,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队任务,完成任务所必备的资源,如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单个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备的,这样有利于团队内部的分工合作。二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的频度和形式。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要适度且要有充分参与社会文化实践和教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有指导的合作和参与,使学习者内化他们的感情、社会和智力的价值。合作学习以分布式合作和补充式合作的方式呈现。分布式合作是通过电子邮件开展讨论,以交换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基于个体兴趣与活动基础上的信息交流;补充式合作是在课堂中团队组织的合作,以明确的劳动分工和学科本位取向为特征。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基础上开发的一种进行读写能力教学的动态中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依据维果茨基思想的两条原则:一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为交际服务的社会性功能;二是读写能力的教学是处于社会中介活动之中的一种符号中介活动。

交互式教学模式强调在读写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中介意义的共享,教师不必简单地向学生读者传递文本的含义,而是通过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去中介学生的学习,这既发展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取得师生各自的发展。教师的中介作用不仅体现在模拟与演示中,还体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这种教与学的交互,最终帮助学生发展自身固有的自主中介系统,使之成为具有自知自明的学习者和独立自主的读者。

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站在讲台上拥有地位优势和知识优势的授业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握着话语权,具有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倾听老师的讲授,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甚少。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颠覆了传统教师的角色,强调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弃传统的权威地位,充当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教师还应充当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及灵活组织者的角色,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运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并通过协商、讨论等活动达到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实际上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不再按照自己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而是按照学生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探索发现中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应确保教学活动总是处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细心观察反思,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和咨询,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通过任务促进社会协商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打破传统学科式的教学体系,通过任务加强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感知和理解。任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进行社会协商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协商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和合作学到的知识要比单独学习学到的更多。在此,教师应意识到任务的意义先于形式,让学生完成任务的根本目标在于理解和传递意义,而不仅限于语言的习得。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先前经验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互动性和交流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及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和呼应性。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应明确告知任务目标及规定时间,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及辅助设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和精神支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去探索尝试,并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协调。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还要适时进行评价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教学环境中一切事物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从而影响教育活动的结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从学校教学工作角度来讲,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教师个人可以有目的的进行选择或创造的,而有些则并非教师个人所能掌控,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使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地协调为一体。而在外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尝试利用各种资源去营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不只是围绕着教科书去思考授课内容,而且还要关注物理要素、物质要素、人际关系、座位编排、班级风气等环境要素。

四、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职业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其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通常只是选取概括性较强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导致旅游英语课程只是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简单延伸,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所学知识很难迁移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教师授课也多半沿袭学院式教育方法,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考、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甚少。显然,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求。承担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情境,让他们在所处情境中调用自己的先前经验,有指导的进行合作交流,完成意义建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从现有高职类教材来看,旅游英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尚未统一。一部分教材按照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历史地理、节庆风俗、景区景点、旅游组织等方面架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实用性不强,难以让学生意识到旅游英语这门课程的整体性和专业性意义。有一部分教材则对以往教学内容作以改进,从实际工作角度,按照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形式利用一条线索将旅游所涉及的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使旅游英语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善,也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

具体来说,团队旅游者旅游体验过程,即旅游企业员工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线。这其中主要涉及旅行社和饭店两类旅游企业中前台接待、英文导游、酒店服务员等多个岗位。从旅行社的角度,能够运用到英文的工作环节主要包括旅游线路推介、旅游产品预订、接站服务、酒店服务、途中介绍、景点服务、购物服务、游客沟通、紧急事件处理以及送别等。从饭店的角度,涉及使用英文的环节主要包括预订客房、登记入住、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娱乐休闲服务、商务服务、咨询投诉、结账离店等。而饭店英语服务可以合并到旅行社的酒店服务环节中,从而形成按照服务流程架构的完整的旅游英语教学内容。

(二)任务情境设计

基于服务流程的旅游英语教学内容,为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服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应着若干具体的工作情境,教师可选取有教学价值的重点情境将其设计为具体的任务情境。以接站服务环节为例,接站指的是导游到机场、火车站或码头迎接旅游团成员,涉及旅游团抵达前的业务准备、抵达后的服务以及赴酒店途中服务三个方面,其中涉及英语沟通的主要情境有两个:一是导游在机场迎接旅游团,核对人数并清点行李;二是在前往酒店的途中向旅游团成员致欢迎辞。教师可围绕这两个具体的情境引入语言学习内容,让学生明了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互动的意义。除了任务情境以外,教学场所、教室布置、教学辅助材料以及课堂气氛等教学环境因素也是教师不可忽略的内容。

(三)教学环境设计

旅游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走出教室,选取那些能够提供真实氛围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途中讲解时,可沿某一旅游线路让学生在旅游大巴中进行现场操练;在学习酒店服务时,可在校内或校外酒店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但从现有情况看,很多学校由于资源有限而无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这需要教师在教室布置、教学辅助设施以及课堂气氛这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入情境,转换角色。

在教室布置中,座位编排方式应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若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问题和相互学习,可采用圆形或马蹄形座位编排方式;若要鼓励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可采用多中心式座位编排方式。有时,为创造出现场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模仿旅行社前台、旅游大巴、酒店餐厅等场所的形式摆放桌椅。

教师还可借助教学辅助设施创造出逼真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光盘,通过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烘托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景点服务环节,教师可将具体景点图片按讲解顺序制作成课件,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让学生跟随画面进行讲解。

道具的运用也有助于学生及时进入情境。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餐厅服务员穿戴的围裙、导游手持的旅行社社旗、游客佩戴的旅行帽、外国游客典型的装束等。

此外,课堂气氛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课堂气氛是在师生、学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旅游英语教学应鼓励学生使用新的语言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并且使他们能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调动热情,鼓励积极参与的同时,教师还要事先让学生知晓集体行动的规范,以保证课堂活动的纪律性。

(四)教学方法设计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目标单一的教学法应转变为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借助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旅游英语课程中的很多任务情境都适宜采用角色扮演法,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旅行社接待人员、英文导游员、酒店服务人员和游客。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未来职业岗位的情感,并通过行动学会处理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对旅游团无法入住酒店的处理、与外国游客的沟通误解、对客人投诉的处理、旅游团成员物品丢失的处理等问题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掌握语言使用技巧。

张贴板教学法是将写有文字的卡片张贴在黑板上,由于卡片可以随意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因此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可由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教师讲解语言规则时可广泛采用。例如,让学生写出常用的菜品词汇或处理投诉使用的客套语,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对其进行分类,保留正确的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相关英语词汇和语句。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师生要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由于综合性较强,因此项目往往要涉及几个服务流程的内容。旅游英语课程中适于进行项目教学的任务有:为某旅游团设计线路、陪同旅游团参观游览、提供酒店服务。

针对旅游英语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极反思,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此外,各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将不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设计

按照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不应被视为教学设计的附加部分或预先测试和随后测试这一直线型教学过程的分离部分,而应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专业能力并不是衡量评价的唯一标准,评价的内容还应包括方法掌握及运用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等。因此,旅游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主要针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中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平时布置的口头作业、对话练习、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都可以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记录并反映每个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以紧急事件处理环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一具体任务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并由一名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公布小组解决方案。在评价时,小组之间根据教师事先发放的评分表相互打分,评价内容不仅涉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涉及演示讲解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四张纸上分别写明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实现了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能够做得更好,然后分别将四个问题的答案集中起来。在不记名的前提下,让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汇总。这样,可以使学生彼此加深了解,增强信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结果评价关注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往往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出现。由于旅游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建议以口试考试形式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口语考试的形式也可以更为多样化,采用小组表演、交互讨论、个人讲解、现场问答、自制视频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而不是单纯地考察他们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玲.社会建构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7-118

[2]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J].科学之友,2008(4):102-103

[3]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4]张春兴.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38

[5]郑东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35-38

[6]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2-18

[7]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构思路】相关文章:

应用GPS测量技术建构物动态监测思路探讨09-11

建构意识建构能力09-13

个体建构05-07

人格建构05-21

整体建构05-26

建构新知05-26

素质建构05-27

经验建构05-28

形象建构05-29

性别建构06-11

上一篇:初中英语导入手法刍议下一篇:工程造价网络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