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2024-08-02

单个细菌性肝脓肿(精选七篇)

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 男9例, 女12例, 年龄40~78岁。60岁以上老年病人15例。合并有胆石症的5例, 合并有糖尿病的9例, 高血压病的12例, 冠心病的6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8例。均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等症状。血象高, 超声、CT检查均提示肝脓肿, 为单个脓腔, 直径在5~11cm之间。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抽出黄白色脓液, 排除阿米巴性肝脓肿。

1.2 方法

以超声探查肝脓肿在肝内的具体位置, 确定脓腔大小, 与肝脏表面及体表的最短距离, 确保脓腔与体表之间无肠管、肺、胸腔等重要组织器官, 且距离最短, 确定穿刺点。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在超声引导下, 以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内的穿刺针行脓腔穿刺。穿刺成功后抽出的第一管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置入导丝, 拔穿刺针, 在导丝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 抽出脓液后固定导管于体表。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冲洗液清为止, 并注入庆大霉素, 导管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至引流瓶。未进行负压引流。脓腔注药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注入有效抗生素。冲洗、注药每日一次, 直至脓液消失, 超声探查脓腔基本消失直径<2cm之后拔管。治疗期间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 对有关合并症给予积极治疗。

2 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在置管成功1~2d后体温降至正常, 肝区疼痛逐渐消失, 血象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在2~4周内脓腔逐渐缩小消失痊愈出院。无肠管损伤、出血、气胸、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对脓肿较大的仅用全身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往往难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常需手术切开引流, 或经皮肝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治疗。经皮肝穿刺抽脓比手术切开引流创伤明显减小, 但穿刺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方可治愈。在脓腔缩小时, 有时穿刺存在一定困难, 给患者增加了一定痛苦。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 安全可靠、并发症低、治愈率高[1]往往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即可治愈, 减少了患者切开引流或多次穿刺的痛苦, 尤其适用于单个较大的细菌性肝脓肿[2], 目前已成为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3]。但基层医院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及引流管往往比较困难。有报道用中心静脉导管行穿刺引流的[4~5], 而我们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创伤小, 疗效好。因引流管未端有侧孔, 引流脓液不易堵塞效果良好。加上每日冲洗脓腔, 进一步确保了管腔的通畅。根据药敏试验除全身应用抗生素之外, 脓腔冲洗之后注入有效抗生素可使其局部达到非常高的药物浓度, 对感染的控制非常有利。我们的经验用经皮肝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治疗单个细菌性肝脓肿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且取材十分方便。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治疗单个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21例单个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进行脓液引流、脓腔冲洗注药、全身抗感染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结果 21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脓腔逐渐缩小消失, 全部治愈。结论 经皮肝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治疗单个细菌性肝脓肿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且取材十分方便。

关键词:单个细菌性肝脓肿,经皮肝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穿刺引流管

参考文献

[1]金秋龙, 黄敏, 邓学东, 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并发症分析与防治[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8, 5 (3) :180~182.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9.

[3]Bazan portocarrero s, Pinto sanchez J, Godoy martinez D, et al.Percutaneus drainage of hepatic pyogenic abscess:managementefficacy[J].Rev Gsatroenterol Peru, 2003, 23 (1) :17~21.

[4]李秀兰, 鲁朝学, 姜志民.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53~154.

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共有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80岁,平均(61±1.4)岁,均为符合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6个月~7年,平均(4.5±2.1)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高热、畏寒、右上腹疼痛、食欲减退,体温38.7℃~41℃。其中多发性脓肿36例,单发性脓肿14例,脓肿直径3~13 cm,<5 cm者24例,5~10 cm者16例 ,>10 cm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脓液较少者完成脓液抽吸后即拔除引流管,脓液较多者完成脓液抽吸后留置引流管,并合理进行抗感染、降血糖治疗。

1.2护理方法

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病情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术后护理等。

心理护理:旨在缓解患者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因患者升糖激素增加而难以控制血糖,影响手术进程。护理中,主要告知患者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等,促使患者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

病情护理:包括血糖监测护理、感染护理、高热护理。血糖监测护理是为了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并根据患者血糖的变化调整用药,一般而言,患者空腹血糖在5.8~9.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不超过11 mmol/L即为正常[2]。血糖监测所用仪器为血糖仪,监测时间为三餐前后及睡前7个时间点。如果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则根据医嘱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则加强血糖监测,并遵医嘱予以治疗。感染护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患者手术部位的护理,包括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渗血、渗液情况,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并维持患者切口的洁净、干燥;另一方面是基础护理,包括保持患者口腔、皮肤的清洁,同时注意患者舌苔、皮肤黏膜等的变化,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干爽。高热护理,即对出现高热症状的患者进行降温护理,降温方式首选物理降温,非必要时不予退热药;嘱咐患者多喝水,密切注意患者心率、血压、血象的变化以及退热过程中伴随的症状, 警惕脱水、感染性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用药护理:包括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按时为患者注射药物,密切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等;此外还应将药物疗效、用药注意事项可能出现出现的反应等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的疑虑。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食物搭配尽量多样,并配合胰岛素治疗,保证患者营养供给的均衡和适度,避免营养不良和糖代谢紊乱情况的发生。

术后护理:对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注意检查引流管是否固定、是否通畅,并每日观察、记录脓液的颜色和流量以及穿刺处的渗血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情况,注意辨明腹痛性质,一旦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或脉速加快、心慌等症状,需警惕患者并发腹膜炎或内出血,宜及时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予以消炎、止血治疗。待脓液引流干净,及时拔除引流管。如果引流不畅,首先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移位、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异样,如果以上两种情况均可排除,则根据细菌性质、脓腔体积等采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注射液冲洗脓腔,或者行注射器抽吸。

2 结果

50例患者术后4~8 d体温恢复正常 , 平均 (5.8±0.7)d; 术后5~11 d脓液逐渐减 少 , 脓腔缩小 , 平均 (8.2±0.4)d; 拔除引流管后,6~10 d血糖趋于正常,平均(7.9±0.6)d。无1例患者出现新发感染或并发症,均在痊愈后出院。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移位1例并文献复习 篇3

患者女性, 57岁。因低热、乏力、右上腹不适20d, 于2010年1月12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上腹部MRI示, 肝右后叶见一片异常信号灶,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病灶边缘界限尚清, 信号较均匀;经静脉团注GD-DTPA后病灶呈多发环状不强化提示肝右后叶脓肿。入院后给予消炎对症治疗, 拟于3d后彩超下行穿刺引流;因彩超下位于肝6段的脓肿灶已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仅少量的液性暗区, 患者拒绝穿刺引流。继续消炎对症治疗, 症状消失出院。出院后间断出现低热、乏力、右上腹不适症状, 于2010年2月22日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彩超检查, 结果示肝右前叶可探及57mm×55mm的低回声, 边界欠清, 内回声不均, 其内可见斑点状血流信号, 提示肝脓肿。血白细胞16.1×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75.44%, 隧再次入院。入院后, 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再次做CT检查。于2010年2月25日在全麻下行肝脓肿切除引流术, 术中肝6段表面无异常, 未触及异常硬结, 近肝6段切除, 无浓汁渗出及机化灶。手术台上请B超医师会诊, 发现肿块位于肝8段。进一步显露肝右、中静脉, 并于两静脉间切除肝脏, 约进入3cm时见浓汁溢出, 抽吸脓液行细菌培养, 显露脓肿病灶, 用手指充分敞开蜂窝状组织。术后细菌培养示肺炎克雷伯杆菌;1周后复查CT示肝顶部及右叶见不规则形等低混杂密度影, 病灶密度不均匀, 界线不清, 局部见集气影。见图1~4。

2 讨论

肝脏血液循环丰富, 其网状内皮系统具有吞噬作用, 杀灭入侵的细菌, 在免疫力低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相关疾病时, 肝脏感染而形成脓肿的发生率大大增加[1]。肝脓肿病灶最常见、最主要的病菌是大肠杆菌。近年来在亚洲和西方国家中, 肺炎克雷伯杆菌常导致细菌性肝脓肿[2]。

本病例细菌培养显示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病理回报肝6段无著变, 肝8段处为肝脓肿。如果肝6段脓肿后痊愈, 本应留下病理机化灶, 但病理不支持。那么脓肿灶如何从肝6段移位至肝8段呢?细菌有种趋向性功能即向一个刺激因素或远离一个刺激因素移动, 细菌的趋向性是协助细菌在复杂的周围环境中生存的能力[3]。感染的相关抗原直接促使细菌在营养丰富的场所繁殖定居并侵入破坏相应的组织区域。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杆菌较其他细菌性感染形成的肝脓肿更具有迁徙性[4], 较常见的迁徙性感染为眼内炎, 脑膜炎和脑脓肿[5]。这种迁徙性感染与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血清型K1有显著的关系[6]。肺炎克雷伯杆菌的Ⅰ型纤毛是对甘露糖敏感的黏附分子, 暴露后被巨噬细胞吞噬, 而其荚膜能够减少纤毛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使其逃逸人体免疫, 故荚膜多糖在消化道繁殖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7]。动态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研究表明, 炎症感染影响到肝门束, 使肝门血流量减少[8]。门静脉系统在食物进入肠道时发生逆流, 并把门静脉系统的毒物反流到胃肠道静脉, 使肝可以在毒物进入体循环前代谢掉[9]。那么我们能否假设免疫逃逸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沿着血液流量减少的门静脉, 反流到胃肠道静脉再沿门静脉趋向于血流量大, 营养丰富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下腔静脉交汇处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病例在诊治过程中第二次入院时因患者经济原因未做进一步CT检查, 且门诊彩超回报肝脓肿位于肝右前叶的情况下误以为回报的位置有错, 未做进一步深究, 盲目开腹切除肝6段, 值得警醒。临床医师在诊治过程应注意未痊愈的肝脓肿可能发生位移变化。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移位

参考文献

[1]Foo NP, Chen KT, Lin HJ,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yogenic liverabscess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J].Am JGastroenterol, 2010, 105 (2) :328-335.

[2]Chen SC, Wu WY, Yeh CH, et al.Comparison of Escherichia coli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es[J].Am J Med Sci, 2007, 334 (2) :97-105.

[3]Renate L, Wenyuan S.Chemotaxis-guided movements in Bacteria[J].Crit Rev Oral Biol Med, 2004, 15 (4) :207-220.

[4]Yang CC, Yen CH, Ho MW, et al.Comparison of pyogenic liverabscess caused by non-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Klebsiellapneumoniae[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4, 37 (3) :176-184.

[5]Fang CT, Lai SY, Yi WC, et al.Klebsiella pneumoniae genotype K1:an emerging pathogen that causes septic ocular or central nervoussystem complications from pyogenic liver abscess[J].Clin InfectDis, 2007, 45 (3) :284-293.

[6]Fung CP, Chang FY, Lee SC, et al.A global emerging disease of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is serotype K1 an importantfactor for complicated endophthalmitis[J].Gut, 2002, 50 (3) :420-424.

[7]Cortes G, Borrell N, deAstorza B, 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contribution of th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d the lipopolysacch-aride O side chain to the virulenc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amurine model of pneumonia[J].Infect Imm, 2002, 70 (11) :2583-2590.

[8]Gabata T, Kadoya M, Matsui O, et al.Dynamic CT of hepatic absce-sses:significance of transient segmetntal enhancement[J].AJR, 2001, 172 (2) :675-679.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糖尿病,临床特征

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显著下降,因此易合并各类感染性疾病,但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较为少见。本文将于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23例给予临床研究,探讨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临床特征,为提高此类患者检出率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3例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5例 ,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3.41±4.56)岁。

1.2 方 法

对23例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医学影像检查、实验室检验、治疗方法及疗效等,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及家属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 统 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用XⅡ验[由X(%)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细菌性 肝脓肿合 并糖尿病 患者均出 现发热症 状(100.00% ); 经影像学检查 可知脓肿位 于肝右叶所占 比例最高(78.26%),大多属于单发性脓肿 (73.91%);经实验室检查致病菌阳性率高达86.96%,其中大肠杆菌所占比例最高(47.83%);经对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3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1],由于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发病率较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无临床典型表现等因素导致临床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易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环境、结构等不断变化,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有所上升,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提示准确掌握此类患者 临床特点是提 高其诊断正 确率及临床 疗效的关键 因素。本文研究可知,发热是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脓肿位于肝右叶且呈现出单发性,大肠杆菌是此类患者主要病原菌。

研究表明[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如青霉素+甲硝唑、喹诺酮、青霉素+替硝唑、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验室致病菌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理给药方案。此外,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如影像学引导下直接穿刺抽脓、营养支持治疗、脓肿切除术等措施。有研究显示,正确有效的临床救治可使其获得满意疗效,本文中23例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30%,与陈青[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n(%)]

注: 表示与其他临床表现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其他发病部位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致病菌阴性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治疗无效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示与多发性脓肿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篇5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细菌性肝脓肿,疗效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把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随机分成了2组,干预组30例实施了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3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共60例。将60例细菌性肝脓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其中单发脓肿25例,2个以上多发脓肿5例,脓肿部位发生在肝右叶20例,肝左叶6例,左右肝叶4例,合并糖尿病18例。干预组:30例,其中单发脓肿24例,2个以上多发脓肿6例,脓肿部位发生在肝右叶20例,肝左叶6例,左右肝叶4例,合并糖尿病19例。2组年龄均25~72岁。2组病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即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根据脓液细菌培养采取敏感抗生素及支持治疗,术前、术后按疾病常规及医嘱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方法过程中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干预及中医辨证施护。

1.2.1 术前干预

(1)向患者讲解手术环境、手术目的和意义,以及经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方式的优点[1],即采用局麻而麻醉风险小,导管细而对组织损伤小且无开腹手术的风险及围手术期并发症。(2)关于手术的感觉信息,即术中和术后将会引起什么感觉,这些感觉的强度如何,有无应对措施,目的在于使患者对手术将带来的痛苦有比较现实的预期和心理准备。(3)手术程序的信息包括麻醉方式、手术过程、用药及手术体位,指导手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4)实施手术者的技术信息,介绍手术者技术水平和威望,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

1.2.2 术中干预

(1)告知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手术体位,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体位,安慰患者,帮助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体位,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2)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允许患者家属的陪伴等。

1.2.3 术后干预

(1)体位: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带管下床活动,但细菌性肝脓肿病例大都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及肝脏不同程度的肿大,消耗性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故可采取平卧位或者半坐卧位q2h翻身。(2)饮食:本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常伴有贫血,消耗性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因此饮食宜少吃多餐,食清淡,忌油腻,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注意多饮水。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好血糖,按时监测。(3)情志护理:以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给予心理疏导。介绍本病区手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教,传授经验。通过病友之间相互关心理解诉说,将抑郁、焦虑发泄出来,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适时指导家属予以体贴与关怀。(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大小便情况,注意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形状及量。(5)给药护理:术后患者穿刺抽出的脓液做细菌培养大多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在给药过程中注意现配现用,严格按照q8h或q6h给药,保持血药浓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注意补充蛋白及能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贫血。服用中药10~14d,指导煎药时间及服药时间。(6)管道护理: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每日挤压引流管数次,注意挤压方向以防止引流液倒流,必要时冲洗,注意经常更换体位达到有效引流目的。防止引流管脱落,尤其注意翻身时固定好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注意防止引流液倒流,引流袋必须低于体表切口。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7)健康指导:要积极治疗胆道及肝脏疾患。糖尿病患者要按时用药、饮食控制,加强功能锻炼,控制好血糖。(8)出院指导:带管出院者严格管道护理,按时来院复查。加强营养及功能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防止抗生素的滥用。按时服用降糖药控制好血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心情愉快,防止细菌性肝脓肿复发。

1.2.4 中医辨证施护

本病中医辨证分为三型[2]即肝胆湿热型、火毒盛旺型、正虚邪恶型。肝胆湿热型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症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油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故用柴胡清肝汤治疗。肝胆湿热患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配清热利湿食疗辅助治疗,可用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g,精瘦肉60g,煮汤服。或者黄花菜粥:黄花菜30g,瘦肉末15g,糯米、白糖适量,煲成粥,每日1~2次,能清热凉血,消肿,利尿,止痛,明目,或者用黄花菜(干品)15g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为预防复发祛除肝胆湿热食螺蚌肉:取田螺300g、蚌肉150g洗净,煮汤食。田螺清热利湿,蚌肉清热,常食有清热利湿及止痛之效。此外,食用佛手、绿萼梅、猪肝、玫瑰、豆腐等,有疏肝、补肝作用。火毒盛旺型用黄连解毒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用药物治疗后可用一些中药茶饮平时饮用。小麦苗茶材料:小麦苗一把,滑石粉2~3钱,水煎、去渣、代茶饮。柴甘茅根茶材料:柴胡3~10钱,甘草2钱,白茅根10钱。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茵陈干姜茶材料:茵陈3~5钱、干姜1钱。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饮。为预防复发多喝些绿豆汤或绿豆稀饭,绿豆性寒味甘,能清凉解毒,清热解烦。正虚邪恶型治疗须扶正祛邪,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饮食宜少吃多餐,食清淡,忌油腻,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注意多饮水。及时更换退烧过程中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及被褥,注意避风寒保暖,提高自身抵抗力,预防复发。

1.3 预后评定标准

(1)出院指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脓肿愈合或出院时脓肿最大直径<3cm。(2)复发:出院6个月内肝脓肿再次复发。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以往多认为肝脏的血运25%~30%来自肝动脉,70%~75%是来自门静脉[3]。因此,当化脓性阑尾炎、憩室炎、盆腔炎及痢疾等疾病时常会引起门静脉炎,这时细菌可随门静脉进入肝脏而引起细菌性肝脓肿。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的进步,并发门静脉炎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而胆道梗阻和继发感染及肝脏疾患则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见病因。常规护理只注意了疾病本身而未深入,针对性差,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护理干预通过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及中医辨证施护,使患者了解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对有效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掌握更多,并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身心调整,通过中医辨证,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疗效,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减少了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王跃欣,曹月敏,巩涛,等.单房细菌性肝脓肿手术引流与经皮穿刺引流的比较(附100例报告)[J].河北医学大学学报,1998,19(4):209-211.

[2]陈声富,容浩.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58例临床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28):95.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3例, 男2例, 女1例;年龄32~57岁;2名男性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 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女性患者为1型糖尿病, 长期坚持胰岛素治疗。入院时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寒颤、高热, 体温达39℃, 随机血糖为25~28mmol/L, 查体有肝区疼痛,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

1.2 方法

(1) 入院即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头孢唑肟1.0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2) 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脓肿穿刺抽脓, 抽脓后用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冲洗脓腔, 置引流管。 (3) 补液。根据血糖水平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4) 对症治疗。根据病情行对症处理, 如高热时用退热栓等。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保持病室安静, 每天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1.3.2 引流管护理:

加强巡视病房, 严格交接班制度, 将引流管固定牢靠安全, 防止管道滑脱, 行脓腔冲洗前后严格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嘱患者保持正确卧位, 防止引流管刺穿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腹膜炎, 行冲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每天更换引流袋, 严密观察并更换切口敷料。

1.3.3 发热护理:

测体温每4小时1次,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鼓励患者多饮水。

1.3.4 心理护理:

住院期间勤巡视病房, 多与患者谈心, 介绍相同疾病病例, 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5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有营养, 易于消化的食物, 如才鱼汤、素肉汤等。

2 结果

经有效控制血糖和积极抗感染, 适时脓肿穿刺抽脓等综合治疗与护理后, 3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 脓腔缩小后出院。住院时间16~30d。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致病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炎性反应, 大部分由胆道系统、门静脉系统、肝动脉、淋巴系统、肝外伤后继发感染入侵肝脏所致[1]。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下降, 单核巨噬细胞及调理素活动减弱, 抗体生成减少而导致抵抗力下降, 肝脓肿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 且易形成播散性感染[2]。糖尿病与肝脓肿互为因果, 相互加重, 因此治疗上必须两者并重, 否则病情无法控制[3]。在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同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感染控制后, 血糖稳定, 体温正常。总之, 对于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是早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及适时脓肿穿刺抽脓, 护理及时到位,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是可治愈的。

参考文献

[1] 张军文.糖尿病并发肝脓肿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7, 15 (24) :57-58.

[2] 谢焕琴, 黄璐, 韦胜文.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1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6) :928-929..

单个细菌性肝脓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48例, 其中, 男112例, 女36例;年龄27~81岁, 平均年龄 (52.8±20.4) 岁。发热107例, 寒战85例, 腹痛79例, 恶心、呕吐36例, 意识障碍8例, 休克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或者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穿刺或手术等方式确诊。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行经皮穿刺治疗, 共74例, B组行手术治疗。共74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 均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喹诺酮、亚胺培南、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药物治疗, 同时进行高热量与蛋白的肠内营养维持,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进行保肝治疗, 包括维生素、复方甘草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A组进行穿刺治疗: (1) 选择穿刺点:在B超引导下, 确定体表与脓腔之间能避开腹腔内其他脏器的直接径路; (2) 在穿刺点做局部麻醉后, 可先用细针穿刺, 吸出脓液后, 将标本送培养及镜检, 然后更换14号粗穿刺针尽量抽净脓液, 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再注入抗生素; (3) 如脓腔较大, 可先切开皮肤约l cm长的切口, 再将套管针刺人脓腔, 经外套管向脓腔内放入1条多孔引流管, 拔出套管后, 以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上, 管端接无菌引流瓶, 以备冲洗引流。B组进行手术治疗:平卧位。取右肋缘下斜切口, 长约8~10 cm, 按层次切开腹壁, 若准备做腹膜外引流, 可用手指在腹膜外向上分离, 达脓肿部位时有囊性感, 先穿刺抽吸, 证实脓肿的位置后, 再切开脓肿壁, 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 分开其中的间隔, 吸除脓液及坏死组织, 放入一软橡皮管引流。切口用肠线部分缝合。对肝脓肿引流目前多采用经剖腹探查后经腹膜腔引流, 因为肝脓肿有时是多发的, 通过腹腔探查可以同时处理腹腔内的病变[1]。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平均住院时间, 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经皮穿刺组患者死亡2例, 1例为门静脉血栓并发小肠坏死脓肿感染, 1例为并发急性脑梗死。手术治疗组2例死亡, 1例为术后并发多器官衰竭与呼吸窘迫, 1例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经皮穿刺组并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1例, 胆瘘1例。手术组并发伤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3 讨论

腹腔内感染时, 细菌容易侵入肝脏;若患者抵抗力低下, 便可发生肝脓肿。细菌可从胆道系统、肝动脉、门静脉系统、淋巴系统、肝外伤继发感染等途径进人肝脏[2]。细菌性肝脓肿经胆道及门静脉系统感染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 其次为链球菌, 经肝动脉及“隐源性”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肝脓肿可以是单发, 也可以是多发。由于肝脏血运丰富, 在肝脓肿形成发展过程中, 大量毒素被吸收后呈现较严重的毒血症, 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精神萎靡, 病情笃重。肝脓肿可以向膈下、腹腔、胸腔穿破。当脓肿为慢性后期, 脓腔四周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 此时临床毒血性症状减轻或消失[3]。细菌性肝脓肿常呈多发性的小脓肿, 也有多个融合为较大脓肿。而阿米巴性肝脓肿多为单发性。肝脓肿的治疗原则以药物治疗和病灶引流为主。而病灶的引流方式应根据脓肿的不同时期和类型加以选择。肝脓肿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穿刺置管引流术、肝脓肿切开引流术和肝切除术。近些年多倾向经皮穿刺引流或经皮穿刺胃管引流, 方法简单, 避免了手术、麻醉危险, 不污染腹腔, 患者易接受, 在某些患者疗效好, 恢复快。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穿刺治疗与手术两种不同方式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48例, 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行经皮穿刺治疗, 共74例, B组行手术治疗, 共74例。结果:经皮穿刺组患者死亡2例, 手术治疗组2例死亡。经皮穿刺组并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1例, 胆瘘1例。手术组并发伤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经皮穿刺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均较低 (P<0.05) 。结论:经皮穿刺引流或经皮穿刺胃管引流, 方法简单, 避免了手术、麻醉危险, 不污染腹腔, 患者易接受, 疗效好, 恢复快。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方法,疗效

参考文献

[1]项明, 万亮, 王天翔, 等.穿刺置管引流与手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5 (2) :207-208.

[2]刘强, 王亚军, 曹锋, 等.细菌性肝脓肿经皮穿刺与手术治疗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2) :115-117, 153.

上一篇:履行能力下一篇:疫情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