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方式的艺术化

2024-09-09

课堂提问方式的艺术化(精选十篇)

课堂提问方式的艺术化 篇1

1. 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 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 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 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 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 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 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 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 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 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 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似乎没有问题时, 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 促进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 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 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 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得到启发, 很快就理出了思路, 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 揭示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 促进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 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 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 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 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 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 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 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 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 各个击破, 最后, 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 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 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 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 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就不要直接问。比如, 在教《愚公移山》时, “北山愚公, 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 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 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 也叫曲问。欲问此, 先从彼开始, 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 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 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 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 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 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 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 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 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 (鹂道元) 时, 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 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 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 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 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篇2

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陈志林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3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直问式”提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提纲挈领地归纳出几个问题,采用“直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但是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得过多,而没有什么变化的话,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不易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逆问式”,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的问题总是问这样写行不行?而“逆问式”则问不这样写行不行?在诗词鉴赏中,我就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我在讲解《早梅》这首诗时,有一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我就将“一”改为“数”,提问同学这样改好不好。经过同学的讨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用“一”才能突出题目中的“早”,在炼字、炼句方面这种提问的方式很有效。

青年教师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冷场,没有学生回答呢?其实在很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问题设计的过难或问题提得过于宽泛,让学生不好回答。这时候我们最好采用“分割式”或“层递式”的提问方法。我在讲解《咏怀古迹》的时候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选取王昭君作为诗歌的主要形象呢?”问题提出后通过学生的表情我就看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回答,所以我就采用了“分割式”的提问方式,也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教师将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接下来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发现诗人与王昭君的际遇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最后同学得出作者在这首诗中借怀念昭君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答案自然清晰明了了。

与之相似的就是“层递式”的提问方法,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我在听某老师讲《项链》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然后教师就将问题分割,“路瓦栽夫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再问“当时社会是怎样的?”问到这里将两者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开始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还有很多的提问方式,比如“扩展式”指的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的作用。“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引发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探究 篇4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 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主动探求知识, 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进行精心设计, 比如说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地提问, 以加强复习和巩固, 而这方面的问题, 要是重点、难点, 还需要学生去认真思考, 即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对即将要讲授的内容稍稍涉及一点, 从而考察一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等。但问题不能过难, 否则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并且问题要有不同层次, 难易结合。形式多样的课前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 去想办法解决, 从而获得知识。反之, 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

在提问的过程中, 态度要亲切诚恳, 切忌冷漠淡然。教师用诚恳的目光去注视, 亲切的语气去提问, 就能增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惧怕或抵触心理, 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尤其是带有惩罚措施的提问, 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僵化师生关系, 而且还可能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且应以表扬为主。对回答正确的学生, 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对回答错误的学生, 要对其思路加以引导, 即使批评也要体现出爱心,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提问要一视同仁, 切忌厚此薄彼,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都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当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优、中、差学生,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发问, 并且一定要注意在发问的时候, 要照顾全体学生, 不要只局限在几个学生 (尤其是优生) 身上, 忽略差生, 不然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事先提出问题,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不要搞“突然袭击”, 让学生过于紧张, 从而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当这个学生回答问题时, 没有被提问的学生往往就容易走神, 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提问到, 忽视了问题。所以在指定学生回答时, 一定要求其余学生对回答的问题加以评价, 并给予补充、修正。这样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

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切记要注意随时改变提问方式。提问时可以按照座位轮流提问, 也就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发问, 也可以由个别学生回答, 还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集体讨论回答, 这样既能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考状态。另外, 还可以针对那些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投入到学习的热潮中去, 以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如果日复一日的重复一种提问方式, 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简单直白, 没有思考的余地, 又不能太难太深, 让人难以琢磨, 无从下手。太简单, 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太难太深, 学生答不出来,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 较好地为学生起到了引领作用, 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 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答题方法。

教师在提问时, 如果给了学生一段时间思考, 学生仍然不能作出回答的话, 教师就要针对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就要启发诱导, 并且加以鼓励,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并且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特别有益。如果一味等待学生回答, 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就像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 犹如阳光一样, 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所以,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正确的评价, 对于努力回答问题的学生, 无论回答是好还是不好, 都要给予真诚地鼓励, 并且在进行评价时要用诚挚的、信任的眼光注视该名学生, 让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激励其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课堂运用手段和形式,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因此如何设计课上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能够掌握提问学生的正确方法的话, 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创造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 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因此如何设计课上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关键。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篇5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汪英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就通过提问方法的正确选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归纳起来,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创造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或结果),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在明确“大约”、“的确”不矛盾,前者表明估计、猜测,后者表示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推想性提问,而且采用的是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那么,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甲: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乙:“我”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丙:我补充一点,也没听他人说起孔乙己的消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汪英老师又提出第二个推想性提问,也采用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又有哪些呢?”片刻讨论后,学生竞相发言。生甲: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生乙: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边缘。生丙: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孔乙己必死无疑。学生们纷纷列举推断依据,思维十分活跃。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总结,条分缕析地明确出答案。如当学生分析出因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必死无疑的原因之一时,其实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笼统的。汪英老师抓住这一深入问题的时机,巧妙地提出了第一个归纳性提问:“有同学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这种说法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沦后,思路明确了。生甲:小伙计为孔乙己温了酒端出去时,把酒放在门槛上,这表明对孔乙己的鄙视。生乙:掌柜反复念叨十九文钱,这表明他把钱看得比孔乙己的命更重要,说明掌柜的冷酷自私。生丙:同是读书出身的丁举人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打断了他的腿,这表明统治阶级对不幸者的凶狠残忍。至此,汪英老师又深入一步,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归纳性提问:“我觉得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是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此具体归纳出几点呢?”生甲: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生乙:如果他活着,以他的品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已还清了欠帐。学生能反过来归纳出第二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散性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提问:“同学们都认为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也深入其问,不时点拨。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生甲: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多种答案叫好。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求异性提问:“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己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孔乙已死的结局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生甲:除夕夜,孔乙己身穿破夹袄,面色枯黄,背靠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寒冷的风吹得半开的房门吱吱作响。房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躺倒在地,满手污泥,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喝酒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

五、延伸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脱出来,在时空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来谈认识,说看法。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弱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汪英老师在本堂课最后就提出了一个延伸性提问:“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推进不断进行的。那么,你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作点贡献吗?请给你的各科课任教师的教学提点建议,同时谈点理由。”学生们很犹豫了一会儿,但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还是打开了情面,在谈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学生指出了汪英老师教学中还应改进的地方。师生的思想交流了,同时,也拉近了课文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为全面了。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改进 篇6

提问方式 有效 英语教学

美国学者汤姆林森指出,有的教学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她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指导方法能“使每个学生都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学生面对的知识的难度也都能适合于每个人的不同程度,还能让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之上有所进步,其所使用的方法也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盎然”。如同教学需要因材施教,恰当的提问方式亦是如此,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聆听问题、思考问题并尝到正确回答问题的喜悦。笔者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初中英语课堂的提问方式。

一、一题多问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同一个问题随着人称、时态的变化可以提问多次。比如在做日常对话时,教师问学生A,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然后教师问学生B,How does A go to school? 此处虽然是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对于How回答的方式方法,但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参与度通常比较高,但在两人对话或小组合作这样的环节,学生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准备中,很少去聆听发言者的内容,这样会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也会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而采用“一题多问”的提问方式,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在进行My favourite food教学中,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自由对话,可以请其他组的学生回答What's A's favourite food? 该学生回答完毕后,不马上评价,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是否同意这个答案,如果同意,请他复述A's favourite food;如果不同意,那么请他回答他所听到的A' favourite food 是什么。

通过“一题多问”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学会倾听发言者,尊重发言者,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同时也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对于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并且通过对人称的转变,使学生在每日课堂回答中不断操练第三人称的使用,避免第三人称谓语的错误使用。

二、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内每个学生处于什么层次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来解释、评价、复述。比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类似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之类的问题,可以请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因为此类概括性的问题对于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如果随意点名,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应对,此时不妨将机会先让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然后再请中等生进行复述,如果他们能很好地进行复述,或者将大概意思表达清楚了,说明他们理解了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该如何提问呢?很显然,教师是不能放弃这些学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面对英语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重复该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当然复述的内容也来自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是一个音标的读音复述,可以是一个词组的复述,也可以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的答案复述,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提问可以遵循“分层递进问题”,从最简单的问题复述入手,慢慢递进。

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班级里有90%的学生能举手回答时,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象就不应该是英语优秀的学生,而应选取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回答,请更好的学生来评价,然后请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复述。这样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能力都发挥到最好,也使所有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会聆听,学会发言。应相信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当前阶段虽然只是在复述答案,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复述,因为有的信息能通过积极的复述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获得老师的肯定,增强自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种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

三、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

传统的提问方式通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或讨论后回答,然后结束。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提问显然有点单一,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时代,我们一直在追求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是有一定要求的,学生不再只是学习僵化的知识,他们必须要学会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及独到见解。

在教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Different Jobs这一课文时,针对不同的职业,教师往往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a doctor/a cook...? Why?教师会请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医生,请另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厨师,从课堂进程来看,这样看似很顺利,举手回答的学生也很多,因为书本上针对每一种职业都会有一个对应的原因。但这样的提问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设计该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转换一下提问方式,还是这个问题,教师请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医生,请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更多的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可能的话,可以在这样的环节引入竞赛机制,比如回答理由最多的小组获胜,当然明显错误的理由必须由教师指出,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有些教师会认为初中生英语基础本身不是很好,这样做纯属浪费时间。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地思考,并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知识不再是静止的学问,而是学生脑力劳动的体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不以获取知识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应视其为一种手段。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这种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提问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说,敢于说,这也是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

四、避免不当的提问方式

1.向全体学生提问

向全体学生提问会让教师在课堂上节约时间,但这样的提问无疑会让很多学生滥竽充数,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随大流。这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养成学生疲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2.以抢答题的方式提问

以抢答题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抢答其实靠的是学生的智慧与反应,就算是一个全部是优等生的班级,面对抢答,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水平。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得到的回答机会多,受到的赞扬也多,而一些中等生或者英语基础本身薄弱的学生只能成为陪衬。

3.口头禅式提问

教师因日复一日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自然也免不了产生一些口头禅。但如果课堂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口头禅式的问题,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常见的类似提问有:Do you agree? Do you think so? Is he/she right?...这些问题不仅在形式上显得单一,而且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英语课堂内,抓住一切契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接受英语知识并学会应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做到的。改进课堂提问方式,虽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幕后工作,教师需要在备课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想到不同的提问对象,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唐娜·沃克·泰勒斯通著.如何策略地教学[M].王漠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葛文山.做最好的英语老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课堂提问时机与方式的把握 篇7

1.找准时机、直切主题, 体现问题的明确性

课堂上教师找准合适的时机提问,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 组织好的语言及有效的提问, 是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

笔者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和与积的奇偶性”。这节课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和的奇偶性”, 还要研究 “积的奇偶性”, 课程内容多容量大,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好提问, 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反应快”, 即学号是偶数的学生起立, 学号是奇数的学生起立, 任意选择一组站起来。然后向全班学生说道:“把站起来的同学中5个是奇数学号的数相加, 和一定是奇数, 你们相信吗?赶快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学生马上用计算器验证, 发现教师说的是正确的。原本枯燥的教学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十分诧异教师为何能准确地得出结论。这时教师提示:学习的问题要从简单入手, 想想“加法中数的奇偶性”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被唤醒了, 纷纷进入思考和讨论。由于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 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反复斟酌、巧妙提问, 体现思维的开阔性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的范围过大, 导致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去回答, 使课堂陷入尴尬中。因此教师提问要 “精”, 即设计问题要精确, 提问方式要准确。在关键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精彩的课堂, 教师要努力使提问的范围更小, 指向性更明确, 保证学生回答效果, 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记得笔者在准备“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时, 第一次试教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 利用桌上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在小组中摆一摆, 拼摆成一个长方形。教师提出: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摆法?看看哪组摆出的种类最多。学生纷纷开始动手拼摆。之后教师又提出:每组在说出自己的摆法时, 只许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后, 教师继续问: “谁能猜一猜, 他的这种拼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 但实际却花了很长时间, 课上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事后, 笔者反复斟酌, 句句推敲, 尽可能把问题提到重点上。又一次试教将提问方式作了调整:“谁愿意来说一说, 你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学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拼法。教师又适时提问:“你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吗?”虽是一问一答, 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静下心来才发现, 第一次提问没有直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是让另一位学生去猜测同学是如何摆放, 既花了很长的时间, 又不容易抓住重点。第二次提问, 用简洁的语言直接问到关键处, 学生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3.预设回答、精彩对话, 体现课堂的活力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前设计简捷、目的明确的教学问题, 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 尤其是出现预料之外的、复杂多变的错误答案, 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同时要学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 而是能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调整或改变预设的问题, 机智生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伺机而动, 随机应变。精彩的调整、精彩的对话, 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无限智慧与活力。

还是以笔者的公开课“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 在揭题后, 笔者提出了一个预设的问题:“两个数的和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谁能大胆猜一猜。”有学生的说两个加数相加和可能是奇数, 也有的学生补充说两个数的和还可能是偶数……学生进行了大胆猜想,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讨论过后,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猜测用多个例子来证明, 并完成作业纸的第一题, 探究两个数相加和的奇偶性。待多数学生完成后, 教师问:“两个数相加和的奇偶性究竟有什么特点?谁能举例来证明我们的猜想?”一名学生回答:“如果是两个偶数加上一个奇数的话, 和是奇数。”没想到这个回答居然是第二环节我们将要探究的问题, 即:几个数和的奇偶性。犹豫了几秒后, 继续问道:“你怎么知道?”, 学生回答:“因为偶数加偶数和还是偶数, 比如24+120=144。”“我发现如果是一个偶数加上一个奇数, 和是奇数”。笔者没有打断她正确的回答, 而是意识到何不用她所得出的结论, 让更多的学生来举例证明?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们纷纷用自己举的例子验证刚才的猜想。可见, 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回答教师没法预设, 但教师要灵活根据突发状况调控好整个课堂, 将精彩的师生问答、精彩的师生互动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智慧之光。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改进 篇8

一、一题多问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同一个问题随着人称、时态的变化可以提问多次。比如在做日常对话时,教师问学生A,How do you go to school?然后教师问学生B,How does A go to school?此处虽然是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对于How回答的方式方法,但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参与度通常比较高,但在两人对话或小组合作这样的环节,学生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准备中,很少去聆听发言者的内容,这样会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也会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而采用“一题多问”的提问方式,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在进行My favourite food教学中,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自由对话,可以请其他组的学生回答What's A's favourite food?该学生回答完毕后,不马上评价,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是否同意这个答案,如果同意,请他复述A's favourite food;如果不同意,那么请他回答他所听到的A'favourite food是什么。

通过“一题多问”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学会倾听发言者,尊重发言者,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同时也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对于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并且通过对人称的转变,使学生在每日课堂回答中不断操练第三人称的使用,避免第三人称谓语的错误使用。

二、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内每个学生处于什么层次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来解释、评价、复述。比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类似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之类的问题,可以请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因为此类概括性的问题对于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如果随意点名,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应对,此时不妨将机会先让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然后再请中等生进行复述,如果他们能很好地进行复述,或者将大概意思表达清楚了,说明他们理解了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该如何提问呢?很显然,教师是不能放弃这些学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面对英语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重复该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当然复述的内容也来自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是一个音标的读音复述,可以是一个词组的复述,也可以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的答案复述,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提问可以遵循“分层递进问题”,从最简单的问题复述入手,慢慢递进。

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班级里有90%的学生能举手回答时,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象就不应该是英语优秀的学生,而应选取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回答,请更好的学生来评价,然后请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复述。这样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能力都发挥到最好,也使所有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会聆听,学会发言。应相信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当前阶段虽然只是在复述答案,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复述,因为有的信息能通过积极的复述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获得老师的肯定,增强自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种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

三、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

传统的提问方式通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或讨论后回答,然后结束。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提问显然有点单一,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时代,我们一直在追求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是有一定要求的,学生不再只是学习僵化的知识,他们必须要学会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及独到见解。

在教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Different Jobs这一课文时,针对不同的职业,教师往往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a doctor/a cook...?Why?教师会请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医生,请另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厨师,从课堂进程来看,这样看似很顺利,举手回答的学生也很多,因为书本上针对每一种职业都会有一个对应的原因。但这样的提问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设计该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转换一下提问方式,还是这个问题,教师请一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想要成为医生,请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更多的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可能的话,可以在这样的环节引入竞赛机制,比如回答理由最多的小组获胜,当然明显错误的理由必须由教师指出,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有些教师会认为初中生英语基础本身不是很好,这样做纯属浪费时间。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地思考,并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知识不再是静止的学问,而是学生脑力劳动的体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不以获取知识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应视其为一种手段。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这种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提问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说,敢于说,这也是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

四、避免不当的提问方式

1. 向全体学生提问

向全体学生提问会让教师在课堂上节约时间,但这样的提问无疑会让很多学生滥竽充数,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随大流。这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养成学生疲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2. 以抢答题的方式提问

以抢答题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抢答其实靠的是学生的智慧与反应,就算是一个全部是优等生的班级,面对抢答,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水平。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得到的回答机会多,受到的赞扬也多,而一些中等生或者英语基础本身薄弱的学生只能成为陪衬。

3. 口头禅式提问

教师因日复一日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自然也免不了产生一些口头禅。但如果课堂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口头禅式的问题,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常见的类似提问有:Do you agree?Do you think so?Is he/she right?...这些问题不仅在形式上显得单一,而且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英语课堂内,抓住一切契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接受英语知识并学会应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做到的。改进课堂提问方式,虽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幕后工作,教师需要在备课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想到不同的提问对象,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娜·沃克·泰勒斯通著.如何策略地教学[M].王漠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葛文山.做最好的英语老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袁先生的这番话揭示了中国低效教育的症结。中国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是个不争的事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多种途径, 其中重要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然而要想语文教学中每个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 并非一件易事。

一.教师心中要有问

有时, 我们有些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提问有何目的。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 无的放矢, 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简单地问: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 比如空洞地问全文共有几段,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大意是什么。问题太简单或太空洞都会使学生渐渐产生懒于思考的习惯, 形成对待生活轻浮的态度。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 思考和认识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等。

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 那如何从实际出发呢?一方面, 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特点, 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艺术的提问正是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来的, 它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但这个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跨越和必须跨越的, 另一方面,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实际, 又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随时调整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包括在何时提问, 提问哪些学生, 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考虑。

二.教师要善问

如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 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发挥“主导”作用, 以真诚的感情和平等的态度, 成为学生疑难的咨询者、学生情意的感应者、学生活动的合作者,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亲历者、教师情意的应和者、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面对问题, 学生不受答案的制约, 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而是敢于展示自己的主张, 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就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讲究提问中的艺术。

1.直题曲问。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倾注了作家的热情和智慧, 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 去感受作品的灵魂呢?变直为曲, 绕道迂回, 问在此而意在彼, 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 并使提问别具一格, 新颖有趣。李清照的《醉花阴》缠绵伤感, 愁绪浓重理解主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诵读欣赏词句。但直接平铺直叙地提问,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刚好这首《醉花阴》课本上没有题目, 我就提问:如果你是李清照, 你想拟什么题目, 为什么?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有的说拟“愁思”因为“薄雾浓云愁永昼”, 有的说拟“重阳”因为“佳节又重阳”, 有的说拟“西风吟”是因为“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个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感情经过思维的升华变得更为浓烈, 课堂气氛很好, 将诵读欣赏推向高潮。

2.难题巧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新课程强调的是, 通过设计真实、复杂, 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和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般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都提到诱导。如何诱导?我认为首先在于提问, 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

鲁迅的《孔乙己》一文, 篇幅较长, 学生通读课文后, 已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 此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问孔乙己是怎样性格的人?但这样的问题似乎在每一篇小说中都可以涉及, 学生也会厌倦。但当我问及“如果孔乙己要谋生, 你准备给他设计怎样的履历表?便如同在课堂上引入新鲜的因子, 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先后提到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特长、简历、自荐说明等, 其中学历问题便涉及本文的核心科举考试毒害读书人心灵, 特长写得一手好字, 这本应该成为孔乙己谋生的手段, 但没有利用, 教师相机诱导为什么?好喝懒做, 继续追问便可触到孔乙己的心灵伤疤, 从而理解文章的深邃。当然自荐说明更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一个整体认识。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统筹全局, 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 找准突破口, 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3.深题浅问。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以劈木材为例, 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然后攻其它关节, 随手就劈开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深奥, 或范围太广, 作答时难度过大, 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 或以旧探新, 或铺路搭桥, 或同类启发, 触类旁通, 以平缓坡度, 到达问题的本质。

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 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 就应从浅处提问:天气怎样?骡马在这样的天气中的反应如何?祥子又是如何拉车的 (动作描写) , 坐车人态度怎样?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就会逐渐清晰了。有些问题看似浅显, 学生不假思索便可作答, 这时宜步步追问, 使学生透过现象, 准确把握、深入领悟语言的底蕴, 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4.正题逆问。“正”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 要求语言字斟句酌, 逻辑严密, 思维指向准确无误。科学与谬误势不两立, 形同水火。但是, 有时教师提问故设谬误, 以误识正, 却更能促进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实质, 收到科学与谬误相克相生之效。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 故唱反调, 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

《七颗钻石》一文中作者说七颗钻石变成了大熊星座, 教师肯定得提出“大熊星座是七颗钻石的化身”以激起学生的思考:真的如此吗?若不是作者为何如此写呢?让学生进行正逆的思考来领悟这是作者在这篇童话中运用的重要写作手法“想象”, 并可引导学生自己想象, 还可以变成什么?围绕爱心的话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透彻领悟作品精髓的同时, 联系学生的实际, 使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由低层次的感性认识, 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 从而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审美效果,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会学生自己提问

学生既然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不应是施问的垄断者, 学生也不应仅仅是被动的答问者。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 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独立思考, 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 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 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 主动质疑, 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真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是他们内化的自我要求。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回答老师和课本的问题, 更要自己思考和提问或教师回答, 或其他学生回答, 或自己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 不断总结归纳, 把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完全可以把这篇层次清晰的事理说明文交给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巧妙地提问你们能就说明文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你们还了解哪些与沙漠有关的小知识?你们还想通过学习这片文章了解什么?同时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抓住关键问题提问, 不能“浅问辄止”, 而应该刨根究底, 多角度地思考, 多方位地发问。

语文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 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使他们在“问”中增长才能, 在“问”中启迪智慧, 在“问”中激发思维。用提问引学生入文学的殿堂, 妙“问”连珠, 必将满堂生辉。

摘要:语文课上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智力振奋、情绪高涨,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提问上应做到:心中要有问、要善问, 教会学生自己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1. 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 认识什么, 学到什么、培养何种能力等。

(1)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准绳, 抓住学生的兴趣和疑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

例如高一学生刚到新学校组成新班级, 对新朋友充满着渴望与好奇, 在必修一Unit One“Friendship”教学中, 首先引出Do you need a new friend?Do you think friend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Why?What can you do to keep friends?让学生领会朋友是我们生活里的纯净水, 温暖的阳光, 赖以生存的氧气, 但需要付出宽容, 老师再用一句谚语总结:“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2) 提问应以激发学习动机, 诱发学习兴趣为目的。

课堂开课之时, 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活跃课堂, 又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在“Friendship”开课时, 同学初中毕业了, 又分离了一个暑假, 必然想念过去的好友, 很想与同学分享过去美好的时光。一个问题“Do you have some good friends?Can you introduce one of them?”同学们都会积极踊跃流利地说出很多英文句子来。

(3)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综合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在“Friendship”的教学中, 如果提问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must have?学生就会想到honest kind humor friendly responsible generous loyal better-understanding等重要的词汇, 再提出What should we do to be a good friend?Now let us look at warming up.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answer?如果他们身在其中, 那么是那样做的吗?教育同学们修身德行。

2. 良好问题的设计, 老师在教学中应精选一些识记性问题、具体的问题便于学生轻松主动学习。

问题的范畴模糊, 学生会不知所措, 使学生顾此失彼, 捕捉不到重点。添加相关推理性问题便于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 根据环境、情节, 去推理文章的用意。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发人深省的功效。教师应运用比较异同、归纳关系、判断是非,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避免学生盲目背书, 适当引用拓展性问题, 便于学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 尽情发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点化学生自己去探索, 领悟所学知识的深深喻义, 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发展他们的思维。依然是“Friendship”的教学, 学完阅读后, 试想那女孩Anne在战争硝烟的笼罩下躲藏二十五个月不能与外界接触, 甚至不能看一眼美好的大自然, 以日记为友, 再引用老教材一人漂流到夏威夷荒岛上, 以足球为友。引出问题Friends are everywhere no matter where you are.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good friend?If you were there do you think friends are very important?Will you be happy to live better or die?在体验语境, 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感受Anne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让学生得到情感方面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友情的渴望, 激发学生生活的韧性, 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 珍惜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掌握提问的艺术。

(1) 提问的提问应具有循序渐进性, 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应给予每个学生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 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必修一Unit Four“Earthquake”的教学中, 地震前的征兆, 地震时的景象, 震后的损坏及救援工作, 配同音像, 针对各个图片以问题展示重点词汇及句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课堂活跃气氛和增强学习效果, 让学生大胆设问。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 不断总结、归纳, 使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2) 提问的诱导策略。

在提出问题后, 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教师应提示补充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完整答案或者重新措词直击主题, 帮助他们澄清思路, 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 对答案没有把握时, 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教师应采取假设或提供选项, 让学生预测答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尽准确详细, 但他们取得一点进步,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 营造各抒己见的辩驳局面, 活跃英语课堂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3) 提问的频率和精度。

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问题的设置有疏有密, 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提问太频繁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 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但若没有提问, 学生思想就会停顿, 课堂没有效果。另外, 所设问题应触及核心, 把握提问的“精度”。课堂上的每次提问, 应有精密的逻辑性, 课前教师应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 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一节课的中心内容, 并围绕核心问题有量有质地提问,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核心问题要围绕topic sentence, 在“Friendship”的阅读教学开始时, 先引出: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这些问题就引出了文章的中心大意, Anne made her dairy her best friend.

上一篇: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研究下一篇:发展营销网站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