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实践

2024-05-18

融合教育实践(精选十篇)

融合教育实践 篇1

关键词:家园融合,幼儿,安全行规

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幼儿健康成长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期望。而威胁幼儿安全的隐患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何使幼儿养成安全行规意识已成为目前幼儿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家园应加强沟通联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融合教育,共同为幼儿创建良好而安全的教育环境,以保证幼儿健康安全成长。

一、案例及分析

幼儿的安全是每个“家园”都相当重视的问题,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幼儿安全的隐患,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惨痛经历。

李××和郭××都是江西省某幼儿园中二班的学生,某天放学后,由于工作繁忙,两个孩子的家长都没能准时来接走孩子,幼儿园老师便留下来一边陪他们做游戏,一边等着两位家长的到来。李父及时打来了电话,告知老师具体来园接走孩子的时间,并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了李××耐心等待,而郭××的家长却迟迟没有打来电话。两个小朋友都着急地等待着家长的到来,趁着幼儿园老师去厕所的时候,一个漂亮阿姨过来跟他们搭话,并告诉他们:自己是受他们父母所托来接他们放学的。由于李××的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再加上刚才父母的来电,李××没有理会漂亮阿姨的话,而郭××由于平时父母的教育疏忽,等待父母的焦急心情使他忘记了幼儿园老师平时的教导,选择了相信漂亮阿姨的话,没有告诉老师便偷偷跟阿姨离开了。等老师出来后,李××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惊慌失措,第一时间打给了郭××父母,询问他们是否托人接走了孩子,得到否定答案后,老师和父母马上报了警,然而为时已晚,郭××已经失联。当李××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后,惊讶的同时,也为自己平时的教育以及与幼儿园老师的及时沟通感到庆幸。

真实而惨痛的教训告诉家长与幼儿园的老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除了老师的课堂教育外,家长也应在平时生活中随时配合教育,及时、经常地与幼儿园老师联系,在掌握孩子实时动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安全行规。而幼儿园老师也应注意教育园内教育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真正落到实处的教育需要在家园融合下才能完成。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案例提醒我们,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需在家园的融合教育下才能真正完成,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家园教育应该如何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安全行规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好家园融合教育下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家庭与幼儿园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 加强家园沟通联系

李××与郭××的案例告诉我们,家长与幼儿园加强沟通联系的必要性。如果郭××的父母及时打来电话联系老师,也不会造成惨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家园沟通联系,是养成幼儿安全行规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而家园沟通联系落到实处,除了家长与老师经常打电话沟通外,幼儿园也应建立较完备的家长信息表与联系册,以便于及时联系家长。此外,还可适时开展家长会与家长培训讲座,并定期组织家访,一方面及时将孩子在园的情况与问题反映给家长,另一方面也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为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夯实基础。

2. 双方共创幼儿安全行规的教育环境

除了沟通联系外,家园共建一个良好而安全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家庭方面,家长应仔细检查家中的安全隐患,在危险物品上贴上形象的标签与警示,如可在插座旁贴上谨防触电的标志等,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安全行规,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幼儿园,园内要注意幼儿活动场所的布置,在游乐场所贴上“小心滑倒”“注意安全”等可爱动漫标识图。除了物质环境的布置外,家长和幼儿园还应注意幼儿心理环境的建设。家长和老师都要耐心对待幼儿的提问,在孩子犯错后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不要粗暴地一味谴责。

3. 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安全行规养成

家园融合教育还应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养成安全行规与自保意识。在常规教育外,家长和幼儿园还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趣味活动侧面教育幼儿,如可将上述郭××的真实故事讲述给幼儿,以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还可在“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导幼儿突发意外时的应对措施和行路坐车等的安全行为规范。另外,幼儿园还可开展专业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与模拟演练,提高家长与孩子的安全意识与应急保护措施。

一次次惨痛的经验教训警醒我们要加强孩子的自保意识,使幼儿养成安全行规,这就要求家长与幼儿园做到双重融合教育,双方做好及时沟通、共建良好而安全的幼儿成长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萍.大班幼儿安全行规养成之家园融合教育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3(z1).

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实践误区例谈 篇2

我国的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尚在探索阶段,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应在听障儿童的关注度、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班级安置方面作适度考虑,从而达到双赢。

学前聋健融合教育误区例谈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实践,但大多数学校处在探索阶段,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从而降低融合教育的质量。

误区一:过度关注听障儿童发展

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韵律活动课的导入环节(班中有2名听障儿童):

师:今天,小老鼠要来做客,它来了吗?(老师敲击隐蔽处的鼓,幼儿聆听鼓声,感知声音的有和无。)

老师敲一阵急促的鼓声,引导健听幼儿给聋儿示范做招手和张手的动作,学会对声音的有、无情况做正确的反应。

可以看出,老师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充分考虑了听障儿童的发展需求,但降低了健听幼儿的发展目标。如老师敲鼓让全体幼儿感知声音的有无,目的是通过健听幼儿的示范作用,带动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有、无情况作出反应。然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中班目标建议“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因此,老师对健听幼儿的目标明显过低,活动环节的设计也是围绕听障儿童为中心展开,忽视了健听幼儿的发展。

反思:平等性原则是学前融合教育的精髓,在保教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儿童,又要顾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既不能为迁就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而忽视了普通儿童的发展,也不能置学前特殊儿童于不顾。普通儿童和学前特殊儿童的共同发展是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保教决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发展为代价。

建议在学前聋健融合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以健听幼儿的发展目标为主线,兼顾听障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听障儿童的习得情况,课后记录听障儿童不能完成的情况及原因,为个别化指导提供参考,以此缩小听障儿童与健听同伴的发展差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结合他们的现有水平,遵循“教学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适度地、有选择地让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忌过分频繁或忽略。

误区二: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混淆

如某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看图说话环节(班中有2名听障儿童):

师:哎呀,大象的肚子好饿呀,我们和它一起去找东西吃吧,找到好吃的,我们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嚼一嚼。(生生互动练习咀嚼,进行口腔放松训练。)

老师在上述语言集体活动中设计的口腔放松训练,建议放在个别化指导中更为合适,理由一是此项活动对全体中班健听幼儿能力发展受益不大,理由二是两名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程度差异较大,他们的构音能力也不尽相同,在个别化指导中进行构音训练更有针对性。

反思:在学前融合教育活动中,对听障儿童的特殊指导服务要处理好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之间的关系,在集体课中注重全体幼儿各年龄段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教育则在个别化指导中进行。

对听障儿童来说,在融合教育集体活动中,不仅仅是课堂集体教学中通过健听幼儿的示范来参与,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各项集体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如逐步适应嘈杂的听觉环境,提高自我正音的能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等。

听障儿童个别化指导,以适应听障儿童差异为前提,以他们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满足他们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融合初期,如果水平与同班健听幼儿差距较大,建议在个别化指导中侧重短句聆听与对话交流、词语及短句构音的稳定性训练。融合中期,可侧重培养理解句群、长句中发音的稳定性训练,并引导学会提问。融合后期,注重差异补偿,围绕幼儿课程,对不能掌握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缩小差异,此外加强理解语言的段落和篇章,为今后读小学理解整篇课文打好基础。

误区三:融合教育安置不适宜

如某幼儿园中班中安置了2名听障儿童小王和小李,小王的左右耳听力损失均在70分贝左右,佩戴助听器后调试效果适合,但肢体动作不协调,反应较慢,正在学习察知声音;小李全聋,左右耳听力损失均大于120分贝,属于极重度耳聋,补偿后效果不佳,智力正常,模仿能力强,与班里的孩子还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

从老师的描述和安置情况看,听障儿童小王听觉补偿效果较好,现安置在中班,其生理年龄应为5岁及以上,正在学习察知声音,还处在听觉训练的初级阶段,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较低。参照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语言能力评估标准”,推测听障儿童小王的语言年龄约为1岁,与同班5岁的健听幼儿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很难跟上健听幼儿同伴的发展,建议将小王安置在托班较为合适。

反思:在学前融合教育形态下的保教应该考虑两个维度:年龄发展适应维度和个体发展适应维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理年龄和语言年龄。因为听觉补偿效果和助听辅具配戴时间的差异,听障儿童的实际语言水平往往滞后于生理年龄,在考虑听障儿童安置到健听幼儿班级时,应结合他们的听觉、语言、认知水平与生理年龄,综合考虑放置相应的健听幼儿班级。

另外,要慎重考虑听觉补偿不良的听障儿童参与融合教育。如上述中班的听障儿童小李,听觉补偿效果不佳,只能部分融入到健听幼儿的活动中,在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中获得发展,但在语言发展方面进展较困难。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教材难度的增加,如果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跟不上,听障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常常会日趋减少。在目前情况下,此类听障儿童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应结合孩子本身的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家长自身情况、对孩子终身发展的期望、本地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因素,选择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还是到普通学校融合,值得慎重考虑。

试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互动 篇3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融合互动

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基本关系的探讨

与人类社会其他活动相比较而论,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然而从本质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这亦是教育学能够界定其学科观点与内涵的客观基础。当前我国教育学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原创性的教育理论匮乏系统性与体系性。其实,这最终取决于教育实践在广度上的拓展与深度上的挖掘,只有潜心去了解与认知我国当前具体的教育实践,才能切实把握与解决关涉教育学理论的原创性与体系性问题,即“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1]鉴于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毋庸置疑需要正确认知教育实践的价值,诠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内在关联。客观而言,教育实践只是人类实践的一个范畴与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亦需要均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在这两者之间,要凸显“人是目的”的价值理性与特色。从宏观教育实践的视阈而言,理应秉持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变,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情境性与自由性的重视与强调。从实践的层面对教育进行研究理应以全局性的基点切入,在多层面的思维范式下开展本体性教育实践探讨与创新,阐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聚焦于教育实践者的工作机制,从而建构教育的实践体系。从实践哲学的层面来剖析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与内涵,理应认知到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合乎道德与理性的价值实现,而在以前,乃至当前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作为训练与培养的工具,即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技术性与程式性,从深层次上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原则与伦理秉性的恪守,重新界定教育实践,理应使教育变为一种向善的与道德理性的行动,即“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2]

在探讨与研究关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上,人们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即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开拓性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梳理与总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衔接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亦可以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去考察与反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念实质,即在研讨与探寻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中去完善与健全教育学本身,其研判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以一种怎么样的转化逻辑来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之间的交互形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一是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其二是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其三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二、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客观而言,教育学研究伊始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而是从类似学科中学习与借鉴而来,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与构建,常见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与量质互变研究等,这几种研究范式固然有其存在与构建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往往亦会出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量质互变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为了突破这一研究的窘境,当前学术界较倾向于问题取向与学科取向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教育学理论界努力从客观中立性的角度切入研究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简言之,促进从事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家与实践家通力合作构建一种中观性理论体系,“要求研究者在选择和解决问题时,应当强调微观化的研究对象、目光向下的研究视角、不确定的问题边界和‘他者’的研究立场”。[3]在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同时,亦亟需重新审视与争取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调整与创新,通常而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由三个范畴构成,即“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教育学科研究的特有方法、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三个层次组成”。[4]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到一种导引与评价的功能,具体到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而言,理应认知到形而上学方法的研究意义与作用,科学掌握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特别是要重视对元教育学的研究,力图构建一种涵盖描述、规范、解释与批判四种作用的教育研究链条。其实,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与改善,在对旧式研究方法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在此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承继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移植西方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建构实在论,具体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路径;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5]

三、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具体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的拓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推进,在凯洛夫教学理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主流教学论范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突破主流教学论的范式框架、寻求新的教学研究路径成为不少学者努力的方向。”[4]我们均知道,认知到这个问题固然很重要,而最为关键的是探讨解决困境的方法与路径,即要打破传统教育方法的“范式迷茫期”,亟需有所作为。其一,聚焦于对基本教育理念、原则与准则的通识化理解与把握,因为这是进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基础与依据,最基本理应在教育方法研究理念上达成共识与认可。其二,明确新问题研究的导向与范畴,要在具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夯实要研究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对以前关涉教育方法研究的成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批判,切实做到在扎实日常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与改造中外教育学论话语,在对其扬弃的理念上建构新的教育方法思想体系。其三,在具体的层面结构上,加强教师对教育方法研究的引领作用,客观而言,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极其重视的一个问题,过去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个缺憾在于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自身研究框架的约束,即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实践的把控与掌握,束缚于顶层既定教育方法的限定,很少抑或没有对其突破与反思。因此,我们在对教育方法论进行改良与超越研究时,“要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束缚,由宏观探讨走向微观检视,由‘专业研究’走向‘行动研究’,由专家引领走向自主变革,由科层化管理走向研究共同体的构建,走向实践取向的教师教学研究应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应然路径”。[6]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阵痛期,需要对其进行一场缜密的范式反思与实践的考量,表现在对其研究视阈的开拓与创新,由“单一性”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类化式”探讨途径,从而扩大教育方法研究的空间与加强视野研究的思辨性。

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然而在新的学术观点与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形下,怎么样更好地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互动,如何理解教育技术异化并结合教育实践引导教育理论的发展,依然是当前教育学理应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对研究范畴的界定与探索。教育理论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务要与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保持均衡,如教育舆论导向与具体的教学课堂设计是教育学理论的形式范畴,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是教育的实践范畴,加强对教育实践可操作性范畴的训练与练习决定着教育理论嬗变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对教育理论体系与专业化教育实践的考察与思考将会影响着教育学宏观发展的方向。其二是理应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连接,教育学尚存在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之间的脱节,此种连接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方面在做教育实践研究时,应该选取同种抑或同类有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理论进行综合性运用与梳理,而不是仅凭某一种固化的理论去做形式逻辑的推理与引导;另一方面强调在进行教育理论探讨与研究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教育实践角度与领域提取与总结理论素材与样本,当然这亦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实践的应用原理。其三,客观中立教育技术观的塑造与构建。教育实践固然重要,而实践中教育技术更是不能小觑,关涉到教育技术层面,我们需要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即教育技术所衍生的成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其主旨无疑有益于教育的整体发展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这亦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在现当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被异化的情形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与回避。对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处置,“理应从不同技术共同体的不当价值观与行为的纠正入手,提升技术应用共同体的技术素养,建立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的互动机制”。[7]其实,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而不能顾此失彼,其中对教育理论的原创性构建与完善是前提保障,教育实践的开拓性思维是重点,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技术发展范式是关键。

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路径上,我们一方面对历史进行扬弃式的传承,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进行借鉴与移植。同时,亦需要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达到未雨绸缪的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探讨:其一,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理应有法治的理念与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综合改革的实质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构建,这亦是我国当代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战略的体现。对教育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宏观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个探索期,根源在于会触及到对现有利益与权力的重整,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法治理念的指引与规范。依法治国是时代与现实之所需,具体到教育领域,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依法治教,严格贯彻治教为民的原则,其既为反思当前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思路,又可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奠定一个社会基础。以法治精神去引领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亦需要教育界从思想的角度研究法治理念的意蕴与特点,并结合教育的整体进行一个合理合法的诠释与解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改装与适用。其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客观而言,当前整个社会均在与时代接轨,否则落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国家的现代化与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是同一个过程。具体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需要转变对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由传统意义上政府至上而下对教育的严格管理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合作机制,即教育不仅仅是被动管理的对象,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事关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去。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现代化毋庸置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与梳理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路,而且要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在现当代呈现的特点以及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一个概括与总结。其三,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完善,其必须研究的焦点问题就是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内在关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政策之一,教育公平是基础与前提,教育质量是核心与根本内容。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中处理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如何构建两者之间深度融合的平台与交流媒介,产生良性的互动,这将是教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伍红林.论学校教育中的“转化”及其研究方式[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2] 金生鈜.何为教育实践[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3] 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4] 宣小红,薛莉,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J].教育研究,2015(2).

[5] 赵志纯,王嘉毅.建构实在论与我国当下教育科学研究的省思[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6] 王鑫.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教学研究将走向何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7] 徐金雷,顾建军.技术共同体视角下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及消解[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4).

[作者:陈胜(1980-),男,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后。]

融合教育实践 篇4

一、内涵解读

(一) STEAM教育

1.STEAM教育的缘起

STEAM教育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 是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劳动力、创新力而提出的“STEAM”教育战略衍生而来, 旨在打破学科领域边界,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STEAM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者Yakman首次提出, 以STEAM课程为主要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风靡于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逐渐发展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

2.STEAM课程的基本内容

STEAM的践行离不开课程这个概念, STEAM在基础类课程板块涉及到数学、科学 (理化生等) 、技术 (通用技术、信息技术) 、艺术 (语言、音乐、美术) 等四大领域的核心课程, 而且还包含了各类丰富的相关选修课程。即STEAM课程是指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艺术 (Arts) 和数学 (Mathematics) 为主的课程, 构成框架如图所示。

3.STEAM的特点

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 STEAM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STEAM课程框架 (李昭伊, 刘君, 卢泰天, 2011年) 合的课程结合起来, 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 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 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STEAM的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设计的学习 (DBL, Design-Based Leraning) , 它强调学生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发展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等认为, STEAM课程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特点。简言之, STEAM教育强调学生在繁琐无序的学习情境中的创意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缘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2008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修订稿) 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 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门新课程,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系列, 且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四性”:一是实践性, 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开放性, 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三是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四是生成性, 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简言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 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融合路径

1.理念上寻求契合

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整合, 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当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还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 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在哪里?二者理念兼容, 重体验、重过程, 在尝试中经历;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都强调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和真实性, 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面向真实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实现关怀与创造精神同构, 是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核心价值。

2.课程上寻求整合

2015年9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谈到未来五年要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 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 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课程方面, STEAM教育代表了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中小学除了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课程外, 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是分科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思考。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 将二者之间的相似项目进行资源重组, 丰富学习的资源和平台, 开发整合与不同学科内容相关的设计任务, 突出可操作性、科学性、探究性、关联性, 结合校情学情、进行多门学科或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开发系列校本化课程,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 让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 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3.课堂上寻求共生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注课堂的动态和生成。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环境, 灵活安排学习时间, 遴选整合后的问题 (项目) 。STEAM课程完全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重要的模块。在课堂组织上, 一般采用教师围绕一个真实问题 (项目) , 让学生在平等对话、动手实操的交往经验中激发创造的灵感, 体验合作的力量。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大多数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成果, 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活动成果。

4.师资上寻求共享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专业人做专业事”, “科班出身”的任课教师,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目前, 两种门类课程单一的专业教师都出现严重不足, 要寻求“通才”更是不易。可尝试建立由分科教师和现有的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在职和退休的专业教师、校内和校外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师小队 (teacher team) , 逐步形成支持性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指导教师小队, 为二者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思考

1.转变学习方式, 发展核心素养

2013年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 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2016年2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中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 这些素养重要性的优先选项有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大数据下的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更加明显, 更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尤其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教师培养, 率先更新观念

任何一项教学离不开教师 (学校或社会) 的指导,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需要具备学科综合能力的教师。不论是开发整合两种课程形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还是认同课程价值、有学习新技术的愿望和实操水平, 都需要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具有专业知识、研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利用通识培训和实战锻炼, 组建专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小队”, 帮助教师形成整体的教学观。通过“补充性指导”、专题性质的短期培训、研讨会、校本研修, 高校对师范生进行全面培养, 招聘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替代性教师等方式, 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观念,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3.整合多方资源, 注重过程评价

只有课程与学生经验高度相关, 摒弃单纯的一卷定终身的评价, 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一方面, 学校要注重建设与课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 创造充满活力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文化、技术、同伴等力量的挑战和包容, 积极寻求和政府、企业界、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科技场馆等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支持;另一方面, 作为综合性课程,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宜采用笔试之类的传统评价方式, 而应该采用“自我参照”标准,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进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融合教育实践 篇5

实行“四个融合”取得良好效果

文山市人民医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本院医疗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行“四个融合”,提高服务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做到学习教育活动与“医疗服务意识”相融合。全体党员、非党干部职工全部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每一位医院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文山人民健康服务”的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按照服务诚信、服务公平、服务有效和服务满意原则,做好各项医疗服务工作,及时高效医治患者。

二是做到学习教育活动与“医疗服务标准”相融合。把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加强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护人员责任意识,贯彻落实“首诊负责制”。并通过设置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做到学习教育活动与“医疗志愿活动”相融合。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文山市兴隆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为市民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

四是做到学习教育活动与“规范医容医表”相融合。按 —1—

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院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落实“一岗双责”,注重个人风纪风貌的同时,切实管好职工。医护人员按规定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标识整齐,在日常工作中,举止文明、姿态端庄、主动服务,规范医护人员服务用语,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

通过实行“四个融合”,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来,本院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共收治门诊64425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6963人次,增长率12.11%;共出诊859次,比上年同期增加204次,有705次接回患者,共接回683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6人;住院危重抢救成功率94.62%,急诊科危重抢救成功率78.57%;病理诊断准确率97.3%;投诉现象为“0”。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通讯员:王沛

单位:文山市人民医院

电话号码:***

融合教育实践 篇6

关键词:家园融合;幼儿;安全行规

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幼儿健康成长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期望。而威胁幼儿安全的隐患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何使幼儿养成安全行规意识已成为目前幼儿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家园应加强沟通联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融合教育,共同为幼儿创建良好而安全的教育环境,以保证幼儿健康安全成长。

一、案例及分析

幼儿的安全是每个“家园”都相当重视的问题,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幼儿安全的隐患,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惨痛经历。

李××和郭××都是江西省某幼儿园中二班的学生,某天放学后,由于工作繁忙,两个孩子的家长都没能准时来接走孩子,幼儿园老师便留下来一边陪他们做游戏,一边等着两位家长的到来。李父及时打来了电话,告知老师具体来园接走孩子的时间,并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了李××耐心等待,而郭××的家长却迟迟没有打来电话。两个小朋友都着急地等待着家长的到来,趁着幼儿园老师去厕所的时候,一个漂亮阿姨过来跟他们搭话,并告诉他们:自己是受他们父母所托来接他们放学的。由于李××的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再加上刚才父母的来电,李××没有理会漂亮阿姨的话,而郭××由于平时父母的教育疏忽,等待父母的焦急心情使他忘记了幼儿园老师平时的教导,选择了相信漂亮阿姨的话,没有告诉老师便偷偷跟阿姨离开了。等老师出来后,李××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惊慌失措,第一时间打给了郭××父母,询问他们是否托人接走了孩子,得到否定答案后,老师和父母马上报了警,然而为时已晚,郭××已经失联。当李××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后,惊讶的同时,也为自己平时的教育以及与幼儿园老师的及时沟通感到庆幸。

真实而惨痛的教训告诉家长与幼儿园的老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除了老师的课堂教育外,家长也应在平时生活中随时配合教育,及时、经常地与幼儿园老师联系,在掌握孩子实时动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安全行规。而幼儿园老师也应注意教育园内教育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真正落到实处的教育需要在家园融合下才能完成。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案例提醒我们,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需在家园的融合教育下才能真正完成,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家园教育应该如何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安全行规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好家园融合教育下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家庭与幼儿园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加强家园沟通联系

李××与郭××的案例告诉我们,家长与幼儿园加强沟通联系的必要性。如果郭××的父母及时打来电话联系老师,也不会造成惨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家园沟通联系,是养成幼儿安全行规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而家园沟通联系落到实处,除了家长与老师经常打电话沟通外,幼儿园也应建立较完备的家长信息表与联系册,以便于及时联系家长。此外,还可适时开展家长会与家长培训讲座,并定期组织家访,一方面及时将孩子在园的情况与问题反映给家长,另一方面也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为幼儿安全行规的养成夯实基础。

2.双方共创幼儿安全行规的教育环境

除了沟通联系外,家园共建一个良好而安全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家庭方面,家长应仔细检查家中的安全隐患,在危险物品上贴上形象的标签与警示,如可在插座旁贴上谨防触电的标志等,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安全行规,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幼儿园,园内要注意幼儿活动场所的布置,在游乐场所贴上“小心滑倒”“注意安全”等可爱动漫标识图。除了物质环境的布置外,家长和幼儿园还应注意幼儿心理环境的建设。家长和老师都要耐心对待幼儿的提问,在孩子犯错后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不要粗暴地一味谴责。

3.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安全行规养成

家园融合教育还应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养成安全行规与自保意识。在常规教育外,家长和幼儿园还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趣味活动侧面教育幼儿,如可将上述郭××的真实故事讲述给幼儿,以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还可在“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导幼儿突发意外时的应对措施和行路坐车等的安全行为规范。另外,幼儿园还可开展专业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与模拟演练,提高家长与孩子的安全意识与应急保护措施。

一次次惨痛的经验教训警醒我们要加强孩子的自保意识,使幼儿养成安全行规,这就要求家长与幼儿园做到双重融合教育,双方做好及时沟通、共建良好而安全的幼儿成长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萍.大班幼儿安全行规养成之家园融合教育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3(z1).

[2]焦利霞.家园共担责情理相融合: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及对策[J].山西教育:幼教,2014(7).

融合教育实践 篇7

首先, 学院领导层重视, 教师学习性强。 从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到普通教师的重视, 均可见其重视程度。 我院设有多个教学服务器, 搭建教学资源库平台, 整合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及校本教学资源, 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全面开放, 方便相同、相近、相关课程的教师之间共享资源, 学生亦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访问, 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学院每年还不定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 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不断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进程,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教育信息化目标。

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积极探索与所任教学科的结合途径。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形式, 教师们了解到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来, 不掌握新的信息技术, 不紧跟时代的步伐, 就难以完成“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教学任务, 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们都在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及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 认真学习, 反复研究, 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平台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以满足“照顾大多数的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培养”的教学要求。

我院各个专业、 各个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及我院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 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大量 “ 微课” 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 方便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 同时, 也为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 网络服务器等便利条件, 开发相关、相近课程的慕课资源, 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 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参考大量相同、相近的课程资源, 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集百家之长, 吸收好的教学成果为己所用。

4.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课堂形式, 将师生人手一机 (每人手中必定有一安卓或者是苹果手机) 充分利用起来。 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 提供相关的APP应用, 将移动信息技术教学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课下利用手机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充分利用了时间, 解决了部分学生每天拿着手机除了刷微博、看空间、玩游戏、聊天等便不知道做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解决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扩展了教学手段, 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同时延伸到课外、课余,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 将信息化手段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们, 所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学工作者 (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个人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的重要性, 借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下牢固基础。

总之, 当前的教育形态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的, 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面对创新教育时代, 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借此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柏成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教育家》杂志, 2016年3月号.

[2]周洪宇, 黄立明.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中国教育报, 2016-3-16.

[3]李野, 姬红旭, 张磊, 胡高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职业技术, 2015 (10) :102-103.

[4]朱蕾.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当代职业教育, 2014 (9) .

融合教育实践 篇8

一、以统一谋划推进区域内规划与建设的有机结合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成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深谋远虑,分层推进。我们从需求出发,注重资源的整合,合理规划与建设,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2012年,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工作强调“既要统一规划,前瞻布局,又要立足实际,针对区域特点和学校情况,加强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划切。”从中可以看出,统一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转变发展观念,从“唯信息化而信息化”中解脱出来,做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统一谋划,合理布局,以打破区域内信息孤岛为目标,将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以最小的人力、物力投入,来创造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最大价值。

1. 统一出口

在互联网普及的初期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架设的网络基本上都是通过电信直接连接到因特网,整个区域内的学校之间都是通过公网进行互联,因为学校安防设备的欠缺和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学校网络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考虑,可以通过几年的建设与规划,分层次将区域范围内所有学校进行物理互联互通,架设教育城域网,用光纤将学校汇聚到街(乡镇),再(或直接)连接到区教育信息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实现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这样,教育城域网内的学校可以共享城域网内的资源,还可以方便在城域网内进行教学。还有一个好处是统一出口,便于集中管理,通过在出口处购买较高档次的安防产品和聘请专业的网络工程师为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学校的网络安全保驾护航,使教育城域网既高速又安全且稳定,为学校管理者卸下了忧心网络安全的思想包袱。

2. 统一中心

在很多区域,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的开始,基本上都是大批量地购置硬件,成立部门机构,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每个学校都建设自己的中心机房,成立信息中心,添置信息化的设备产品,配置相应的服务器和防火墙等硬件设施,这种局面往往造成了资金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很多产品并没有真正用起来,造成极大的浪费。

鉴于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对区域内的学校不再单独建设机房,不再购置服务器、存储、防火墙及上网行为管理等设备的方法,将学校中所有的信息化数据和资源统一整合到一个区域的中心机房,大大缩减了投资成本。如果按30万建一个学校中心机房、0.5个人进行机房维护,区域内100所学校计算,可以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节约编制50多个。

3. 统一平台

信息孤岛是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里,因为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设计,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进行互通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学校购买不同的学校网络平台,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每个信息系统都由各自的信息中心管理,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和自己选择的学校门户网站及教学应用系统,导致各个学校之间的数据完全独立,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互不关联,信息互不共享互换,一些教学业务及教育管理应用相互脱节,在区域范围内很难实现信息共享。

为了打破这种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区域互通,需要依托构建好教育城域网,搭建区域教育平台,将区域内的教育数据信息集中在区域教育信息网,让学校成为该网的子网,保证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网络平台之间的数据相通,学校网站又与区网站数据相连,奠定了“三通两平台”的坚实工作基础。如,一篇论文的上传,既保留在自己的空间,又分别出现在学校论文集与区域论文库中。通过学校网站的大部分栏目由师生共建,区级网站由各学校共建完成,众多空间、平台与网站统一管理维护,这样就避免了学校单干,消除了信息孤岛,以个人的单点登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以合作研发推进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整合

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不难发现,部分企业开发的教育软件在学校里并没有受到老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欢迎,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学校教育的需求,不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管理软件,导致很多的教学系统开发后,投放到教育领域,却形同虚设,学校老师并没有将他们用好。

刘延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要“突破仅仅依靠政府项目推动的传统路径,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为了实现企业软件产品与学校实际需求的对接,促进技术与应用整合,教育部门可以尝试走校企合作开发,企业派专人驻扎学校服务,来推进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整合。

一方面,企业在教育部门设立研发中心,将学校的想法,变成企业的做法,学校所想即有所得,师生乐享服务。通过学校的深度使用,找出问题,促使企业完善产品,促进了信息化在教育里的深入应用。

另一方面,学校收集各类使用需求,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思路,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增强产品的市场活力,让企业找到市场的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开发,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研发联系,定期举行沟通交流,一起协商用信息技术工具来优化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问题,将教育中的需要与企业进行商谈,把教育领域里的真实需求告诉企业,然后通过学校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完善,这样的软件就会有生命力。同时,软件首先在教育领域里试运行,学校则可以得到企业的优质服务,实现充分运用软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由企业为教育提供无偿服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实验场所,这样就可以节约资金、人力,互惠互利,实现校企的双赢。

三、以应用创新推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通过以问题为导向,项目带动,进行应用创新,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可以使教育信息化取得实效,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 善于发现教育中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改进工作的关键。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注重利用和挖掘信息技术破解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从正确的定位中思考问题。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沙龙、校长论坛活动,鼓励草根研究,引导大家思考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于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怎样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的数字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二是从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通过教育部门建立问题收集制度,专门构建了解惑答疑的网络平台,强调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要站在信息化的制高点,多调查、勤思考用信息化来优化提升工作。如,当面对信息技术课上不上、上什么、怎么上的问题时,如何实现有效的督查?当应对纷繁复杂的检查档案准备时,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化繁为简?

三是从需求应用中提炼问题。努力从教育的动态发展中挖掘需求,探索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畅通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有问题,有对问题的思考,也就会有教育信息化的新项目和新应用,引领教育信息化取得实质发展。

2. 通过问题产生项目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设备的采购与使用需求是脱节的,造成功能使用的不充分,甚至设备的闲置,电脑变成了打字机,电子屏变成了高级欢迎标语,而一些实际应用却苦于没有设备支撑无法实现,为了做好设备与使用的对接,解决轻软件、重硬件的问题,实现软件、硬件的同步。我们实施项目带动策略。一方面,以不支持单纯的设备采购为导向,通过将软硬件捆绑申报,变热衷于硬件采购为倾向于使用创新,设备添置成为了实现某一应用的支撑,一些设备被挖掘,重新使用,几个系统的设备整合使用,个性的装备需求越来越多,使用朝内涵发展,真正做到装备的以为人本。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公示、进程管理、成果认定等一系列环节,变单方的主动为多方的互动,调动全部学校共同参与,贡献智慧,做信息化工作的主人翁。

教育信息化的项目积累多了,创新空间自然大。只要有问题意识,便可以通过创新项目,推进工作。

3. 以项目推动应用

以项目推动应用,通过着眼于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应用,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为了实现对信息技术课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组织实施“学生上机登记及作业提交系统”的项目,来实现对全区域学生上机的自动登记,同时记录学生的课堂作业,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管理及永久保存。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区域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在面对怎样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自主发展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教育平台设计实现个人成长讯息数据化的“成长航标”小系统。它的功能包括:作业发布、检查及智能统计,学习、生活、身理及心理指标线性记录与智能分析,各种教育讯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能够按照区域内学校与教师的不同身份,分权限发布各类教育讯息,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互动,收集教育数据,实现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辅导作业,达到动态提取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协助定位发展的效果。师生可在每次数据采集后查询个人在一定区域内的发展定位,亦可以在连续的参与活动中获得相关指标的发展趋势,指导个人成长。

数字化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借助开发基于“导学网”的项目来创建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教师通过登陆自己的学习空间,将设计的导学案推送到选定的辅导对象;学生登陆学习空间,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案进行自主学习、智能检测。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让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个体封闭学习变成了开放学习,有效实现了以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教育信息化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上为我们提供有力与有效的数据支撑。

除了面向日常的教育教学应用之外,还可以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向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教育领域延伸。比如,针对家庭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可以建立“家长网校”,实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走向“零距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观念,开辟新的思路,运用新方法推进工作。本文从统一谋划、校企整合、应用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对区域范围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统一谋划、校企整合、应用创新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新突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多元,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 1(18):22-23.

[2]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40-44.

融合教育实践 篇9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有社科界人士指出,升学率崇拜、分数崇拜,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已经把我们的教育引向歧途,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式的“知道分子”,而难以培养出有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知识分子”。当代高职学生多是温室中长大的独生子女,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使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得过且过,精神上感觉迷茫、消沉。不少学生怠惰、懒散、浮躁、意志和毅力不足,表现出“人”性的困惑和“文”化的缺失。[1]高职生总体素质表现出四大突出矛盾:一是思想素质好但行为素质差;二是缺乏自信心却又盲目自负;三是自主意识强但意志品质较差;四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又渴望良好集体氛围。[2]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先导地位,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培养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来自2010广东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高层论坛的信息表明,近年来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素质与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和管理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据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来有近90%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即“有岗无人”的现象,而求职者中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较高学历和较高技能职称的人数也占到了90%以上,即“有人无岗”。中国内地近九成公司表示人才匮乏是阻碍企业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高职学生毕业后并非都能从事专业范围的职业或岗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就业后真正所用的不到2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学历更重要。[2]因此高职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能够真正带走的、在任何岗位都能实用的职业素质。

从高职院校学制及课程设置来看,高职教育学制只有三年,而真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两年,通过单独开设素质类课程来加强素质教育很难。目前的课程设置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占比较大,文化基础课程占比较小。而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不仅使学生难以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育学生“做事”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英语是高职院校课时数较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有的沿袭中专学校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变成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将英语教学简单视为语言能力的学习,将考级及其通过率作为教学目的,导致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相互分离;二是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下滑,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对英语课的喜欢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级过关,能在用人单位面前呈现一份体面的学习成绩单。为此,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作为英语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英语教育归根结底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不仅要教授语言文化知识,还肩负传授人文知识,提高受教育者整体人文素质的任务。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把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过去的“目中无人”的应试教育转轨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

2 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在关系

杨叔子院士指出,大学教育首先是文化教育,它一般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原则是精髓,精神则是灵魂。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关系问题。[3]人文集中体现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宗旨是达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体现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人文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文化过程,它从知识的接受、认同开始,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后转化为素养,在外力和内驱力双重互动作用下,素养不断增强,并逐渐积淀为心理结构中稳定的文化要素,进而转化为素质,它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4]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的、修养的、精神的内在品质。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技能与修养、知识与思想、专业与道德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人文教育,学科教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英语学科是了解跨国文化知识,落实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

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过程,教师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张欢认为教师要给予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同等的重视,并巧妙地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融入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实现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5]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把讲解背景文化知识的环节变成打开西方文化宝库之门的钥匙,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学价值,使文学熏陶和语言技能的提升相辅相成,发挥文学作品应有的人文教育作用。英语课程不是为语言教学而教学,或为等级考试而教学,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将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的融合,对培养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时代意义。

3 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多年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种途径融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3.1 注重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而语言教学是比较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等人文知识,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语言理解能力。如与西方人交往,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守时;二是要尊重个人隐私;三是言语要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四是要即刻回报,“Thank you!”常挂嘴边;五是要有自信,不要太过谦逊。各种版本的高职英语教材都含有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人文知识。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应先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2 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渗透情感教育

3.2.1 挖掘人文教育素材,培养伦理道德情感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当今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人,缺乏爱心,爱党、爱国意识淡薄,甚至漠视对父母及家人的关爱。针对这种情况,特别要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笔者注重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在讲授课文《The Present》(讲述了一位孤独的英国老太太在其八十大寿那天,期盼与久未谋面的、因悉心服务老年人而获得国家奖章、老太太引以为荣的女儿见面,但盼来的却是一张生日卡和一张支票,老太太为此伤心落泪的故事)时,联想到不少学生,特别是家境宽裕的富二代,相互攀比操办生日晚会,而对父母的生日则不闻不问,为此,笔者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usually celebrate your birthday?What does birthday mean to you?Have you ever celebrated your mother’s birthday?并因势利导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只有挚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祖国、爱人民。又如,通过讲解课文《Ancient China》,使学生从地理位置、长城、大家庭、丝绸、陶瓷、造纸术、孔子思想等七方面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古代中国及其非凡历史,并联系实际讲解2010年在中国网络中象征着“酷”、“真棒”、“爽”的流行词“给力”,不仅得到官方认可,还蜚声海外,登上了《纽约时报》,并将“给力”、“不给力”译成英语“geilivable”、“ungelivable”的趣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2.2 利用情感资源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挖掘教学情感资源,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开启学生心智。如在讲授课文《Food Safety》时联系近期发生的一些食物中毒事件,启发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在讲授课文《Disaster》时,结合展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悲惨景象的图片,并联系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启发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尊重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感;在讲授课文《With What Do You Buy Your Money》时,联系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的问题,启发学生要正确看待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在讲解关于整容手术的《Dilemma for Science》课文时,联系近年不少女大学生中存在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思想,在毕业求职前忙于整容的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等等。这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联系社会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

3.3.1 渗透环保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众所周知,环保问题是世界性热门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课文《A Fable of Tomorrow》描写了美国中部一个小镇环境灾难发生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环境污染前后的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并展开讨论:What’s the theme of the text?What may pollution result in?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引导学生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

3.3.2 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忧患意识

当代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且片面追求高薪、体面、舒适、稳定的职业,其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和忧患意识教育很有必要。课文《Is Death Better Than Despair》讲述了一位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中年人失业后的艰难处境。笔者让学生分析作者失业的原因及其就业的优劣势,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graduate?W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o you have when you apply for the job?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们懂得择业、就业应切合实际,莫好高骛远;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职场生存和发展。

3.4 改进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表达、善于交际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加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辩论和讨论,体现外语教学的人本主义精神。

3.4.1 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人际交往和自我学习能力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发言机会总是属于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害羞的或不善言谈的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也往往心理紧张表达不好,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保持沉默,失去很多语言实践机会。而在分小组合作学习或按照目标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有安全感,乐于表达,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同学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见解,碰撞思维,共享知识,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共事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从而促进人际交往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3.4.2 通过创设情景,开展课外活动,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课外活动是一种学生喜爱的、能激发学生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完《My first job》课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以Is it good for student to have part-time jobs?为辩题的辩论活动,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在激烈的辩论中,双方碰撞出许多新奇的观点。通过辩论让学生相互启迪思维,有效地培养其思考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如,针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部分学生将成为亚运志愿者的实际,笔者组织亚运志愿者实用英语口语比赛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此外,笔者还尝试组织英语诗歌、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比赛以及举办英语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运用英语的舞台或场景。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4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采取的措施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与关怀,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至关重要。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1 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角色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减少对课堂的直接控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与精神的支持,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体验成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

4.2 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及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将相关知识准确、适当地传授给学生,即“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战,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深钻教材,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精心设计语言情景,力求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育。

4.3 善于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素质对英语学习乃至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根椐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英语教学资料,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增加教学趣味性。运用新颖、有趣、更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4.4 合理运用赏识教育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以欣赏和夸奖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特别适合青少年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教师应多运用心理学知识,充分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感,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获得更多自信,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此外,教师应控制不良情感在教学言行上的流露和感染,以舒畅的心情、饱满的情绪、热烈而丰富的感情挖掘教学情趣,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楠,王扬.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人文素养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5):148-150.

[2]游庆春,易贤文,刘荣.高职学生素质调查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6):21-25.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6.

[4]陆涓.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之渗透与融合[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19(1):104-108.

融合教育实践 篇10

最近几年, 各行各业都开始准备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基于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利用,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大数据产业, 了解和掌握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应用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培养信息化时代创业的能力和创业的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2]。

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自1978年开始招生, 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由于长期受传统高校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 使用得毕业的学生素质并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需求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低, 处理问题的扩散性、拓展性思维不够, 主动性缺乏创新意识不强, [3]。十八大以来, 各级政府就大学生创业也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4]。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十分注重实践技能的工程学科, 针对现代电子信息的特点, 对电子工程专业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 合理规划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培养出高素质的为社会发展所需求人才是当代大学专业的责任。

一、高校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是各类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条件, 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是推动信息化社会不断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与保障。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社会当前发展需求间有一定程度的不相符合, 使得本专业的社会实用价值逐渐下降[5]。近年来“就如何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许多同仁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 也在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结合重庆工商大学以经、管、文为主的综合性多科大学的背景, 笔者在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中逐步地渗入创业教育, 结合本人创业经历引导学生建立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毕业后都去自己开公司, 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的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 使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笔者通过对高校理工科电子工程专业教育分析发现, 专业基础课教育如果缺乏创业教育的渗入,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被社会接受的能力难以实现。目前, 大多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课教育的课程目标单一, 对课程实践的设置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即仅仅引导学生完成或制作一个简单功能如无线电收音机这类电子产品, 缺乏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也忽略了继续学习能力、自我就业、职业规划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社会各类数码产品铺天盖地, 学生手中的数码产品也日新月异, 然而学生在课程上学习的仍然是模拟电子技术和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原理, 学生觉得很迷茫, 不知道怎样去学以致用, 老师讲得很痛苦, 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明白学以何用。目前, 高校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教育几乎90%以上仍然集中在课堂教学, 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对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相去甚远。对大四学生毕业进行就业调研发现很多电子专业毕业生基础性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 课程有关电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 甚至一些在高中就学过的基本概念, 在毕业面试时都无法解答清楚其基本涵义, 最终导致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到无法在工作中加以使用, 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上手慢适应时间长。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增加创业教育, 能够有效帮助在校生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创业能力, 增强创业意识, 为自主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的商机,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结合专业进行创业, 这对于高校从事专业教育的老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在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课教育中融入渗透创业教育的设计

“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为基础”。因此, 在专业的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需要在理论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及时渗入创业教育, 使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也就能为自我创业就业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课程改革。

1.以成功人士为榜样, 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作为电子工程的专业教师,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就要正确认识创业教育、深刻理解创业教育本质, 改变自己的创业教育观, 要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成长。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 随着创业学生的逐步增加, 我们有很多老师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有失偏颇, 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或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有用, 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或创业条件不好的学生关系不大, 这种错误的认识, 使很多学生对创业虽然有热情、有梦想, 却又不能大胆尝试、付出实际行动, 导致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以, 在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 我们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在电子线路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我们增设新型电子元件、电子产品的认识与市场分析;新型电子元件、电子产品主要厂家的概况简介;著名电子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家的创业史。加入这些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帮助学生对国内外电子产品发展状况有个较好的认识, 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方向。特别的是我们还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榜样人物来学院给学生做有关创业的专题报告、专题讲座, 这些榜样人物主要包括本专业或本学院毕业后自己创业的学生和本专业或本学院创业有成的老师, 通过这些身边人物的创业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 连续三年我先后邀请本专业的校友在暑假期间给在校大二的学生进行创业讲座, 并把学生的时期社会实践直接与成功校友开办的企业进行对接, 在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尝试。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结合校园网络平台,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检索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让学生亲自设计制作一些简单、新奇的电子贺卡、定制电子生日、实用的电子小商品, 主要是在教学设计课程中学生利用学校单片机系统, 自己编程、设计制作的稳压电源、新奇电子贺卡、定制电子生日卡、有个性的床头闹铃、个性电子时钟、电子装饰礼品等, 然后将这些小商品放于学校内部的网络平台学生论坛的交流板块, 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在本校学生内部推广销售, 通过几年的积累, 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内部的学校小商品电子网络市场, 成功建立了学生内部的小商品信息库, 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创业的流程:如何寻找创业商机, 如何开拓有效客户市场, 如何进行财务管理, 计算赢利及回报等。整个过程教师都不直接参与学生市场的具体管理, 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包括经营管理常识、政策与法律、税务常识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从创业过程中合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产学结合的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一) 搭建产学合作信息化平台,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

加强学校与专业企业的结合, 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融入创业教育。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加强教学、产业和科研的紧密结合的过程中, 我们先后与惠普中国公司、Oracle (甲骨文) 公司、加拿大达内集团、四川长虹、无锡国家软件园、大唐移动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合作, 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创业教育中, 根据电子工程企业的特点, 为企业在员工培训、项目技术服务方面提供支持, 让企业感受到产学结合为其带来的内涵与品位的提升作用。同时结合不同类型电子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共建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室、实施订单培养、共建电子产品研发基地等合作。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共享, 让企业可以即进地详细掌握在校学生的姓名、姓别、年龄、爱好特长、家庭背景、以及专业背景、实习经历、专业成绩等等信息, 同时也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各个企业的发展动态、新产品研发方向、人才需求的数量及类型、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等。这样, 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 企业招人也再大海捞针。

(二) 增加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作培训的机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 就业面很广, 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 可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设计工作。在专业教育中展开创业素质教育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从大学一年级暑假就逐步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 感受企业的现场管理理念与经营的方式。当然也会出现企业的生产工期与学校的现场实习安排在时间上不一致的现象, 企业的生产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会产生淡旺季, 工期随市场需求而变。若产品在某一阶段的市场需求量大, 企业工期紧, 则企业欢迎学生参与到生产当中。而学校的学期划分较为固定, 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安排的企业实习周期与企业的工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导致企业无法接收大量的实习生。为此,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如果是在正常的学期教学过程中, 企业遇到生产旺季, 如企业需要, 我们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 组织学生在学校的生产实习车间为企业的产品完成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组装, 而整个过程则完全按照企业生产现场的工艺过程进行管理, 这样让学生为企业生产制作产品流程中一个具体的工艺控制点, 学生也能亲身体会企业的现场管理及生产流程控制的实际操作。当学校学期与企业工期不冲突, 则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并亲自到企业现场实习。特别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部分专业老师自己创办的企业中去实习。这样,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专业老师结合自己创办企业的经历, 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创业过程和管理企业的方式。这样, 近两年来, 我们让我校电子工程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信息化创业的历程, 提高了学生就业素质。

四、结论

“人才是最高贵的资源”。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 高校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要做到就是在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理论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后, 应即时开展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方法的教育, 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企业联合、产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主就业甚至是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苏李果.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有效运行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6 (1) :31-34.

[2]黄兆信, 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3]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7) :58-62.

[4]杨建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9 (4) :64-67.

上一篇:施工管理重点下一篇:劳动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