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营造

2024-07-28

空间营造(精选十篇)

空间营造 篇1

在当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化建筑浪潮中, 建筑文化的差异性为蔓延的均质建筑景观所扼杀。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建筑景观多样性的缺失, 建筑场所精神的丢失,人类生活丰富性的消失。 这一切让诗意建筑的营建变得迫切。在建筑疯狂生长的今天,怎样寻求建筑的差异性?怎样营造诗意的建筑?

建构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并用这种体验将建筑材料重新组合以创造诗意的空间。建筑师们不再仅仅追求建筑的外部形态,而是通过对材料的组合、 对环境的重视,努力营造一个能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意的空间。本文将以安藤忠雄、王澍的诗意建筑来探讨建构建筑的实现方法,以指导当代的建筑设计。

2建构案例分析

2.1安藤忠雄的诗意建筑——住吉的长屋

安腾忠雄是出生于日本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鲜明特征。安腾建筑的三要素为:真材实料、几何形体、自然。“真材实料”是指要忠于材料最原始的特性,可以是不加装饰的最本质的色彩或形体;“几何形体” 是安腾善于营造的建筑的基础和框架;“自然” 是指将大自然中固有的风、水、光等原始物质引入建筑中,形成被建筑化了的自然元素。他讲求建筑的总体布局融入自然,让建筑适应自然;讲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的结合;讲求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

住吉的长屋是大阪旧区中的小住宅(如图2-1),以两开间一户的联排型住宅是日本东京及大阪比较普遍的,住吉的长屋取代了原来三座联排长屋中间的一座,其地羞、梁与旁边的长屋共用。其立面与平面皆为长方形;入口处设置琦板将太阳光线反射到街道上;屋内设开敞中庭(如图2-2),将自然光线、雨水、风引入,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在材料上,考虑到本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住吉的长屋皆使用自然材料,地面为石材为木材,家具为木质材料。在形态上,纯粹简洁的外部形体中包容着一组个性鲜明的空间排序,从院子、楼梯到过廊,每一个空间都汲取阳光的流动和变化,形成空间上的流动。从使用材料和建筑造型上看,住吉的长屋是平凡而又简练的,其外表所表现出的是单调的、均一的表现性特质, 几乎没有细部和装饰;但其内部庭院和空间的划分却起到点睛之笔,让建筑的内涵得到升华。

安腾是一位设计理念先行的建筑师,他较少关注自己建筑的外部形态,或者说他是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塑造的“纯粹空间”来表达自己对于形态的偏爱。他的许多建筑均能还原成几何形体的组合,如水的教堂由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组成;Surtory博物馆则是一个球体下面立着一个巨大倒锥体和两个斜向穿插的矩形;本福寺水御堂则简化成只有一个椭圆形的莲花池。他的建筑是简洁的,而安腾只是用这些简洁的载体创造出丰富的建筑意向,在其作品中,自然界的原生态都成了他的建筑素材。

2.2王澍的诗意建筑——宁波美术馆

王澍是具有中国传统情节的建筑师,他总会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传统的文人的情怀。他擅长于运用现代的手法将中国古建筑传统元素表现出来,包括古代的风水思想、传统院落式格局、江南水乡等等。王澍的建筑设计手法可归结为“造园”二字,故而他的建筑中较多地运用到古典园林的一些布景手法:移步换景、借景、曲径通幽等等。

他的建筑作品主体形象简洁明晰,但平面却是复杂的,如同一个简单的表皮下包裹着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往往会设计多个建筑入口,内部以功能体块为单位做小品状设计,布置一些无实际用途的断面,用现代的素材做传统的样式如美人靠等。王澍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 “业余建筑工作室”,同时他又称自己首先是个文人,这些都足以表明他是将建筑作为一个载体来传达一些思想,引导人们去思考一些东西。

宁波美术馆是由废弃的航运大楼落架重建的,其入口处为坡道曲折的高台院落,建筑沿街无宏大广场也无台阶;建筑平面为横卧江边的两个扁平长方形;建筑立面为二段式,底层为“经济基础”,用作车库以承载爆炸性城市所需的大面积停车位,二层以上为“上层建筑”,用以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其建筑表皮材料使用宁波传统的青砖、过去营造船与港口的钢木,青砖基座上的洞窑取材于敦煌片段,这里曾是宁波人去普陀寺进香的出发地。废弃的航运大楼与即将被拆除的码头都承载着宁波昔日的记忆留存在新式的建筑手法下,宁波美术馆实现了多种场所线索的混合,同时较好地将古今结合起来。(如图2-3,2-4)

如同隈研吾一样,王澍的建筑外形是简洁的甚至趋于消隐的,却给人一种对于时空秩序丰富多变的体验。如王澍在宁波美术馆中将宁波码头与传统院落等多种场景记忆进行复合;在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图书馆的设计中将现代钢梁、玻璃肋夹板玻璃幕墙与传统青砖瓦、斩假石压顶收边的传统技术作法相结合的运用;在宁波博物馆中采用传统村镇的元素:入口处的水岸、鹅卵石滩、 直壁瓦片墙、竹院等。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传统城市的迷恋以及对这些空间因素的眷恋和寻觅。他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表现着传统的园林般意蕴,并处处透露出建构的诗意。

2.3安藤忠雄建筑与王澍建筑的比较

安腾的建筑与王澍的建筑是有相通之处的, 即他们的建筑都传承着历史性和地域性。安腾忠雄从日本的传统文化出发,用清水混凝土的灰调子和朴素的质感来表现日本的建筑以及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情趣。而王澍也会利用传统建筑废弃的材料来填充自己的建筑作品,同时从建筑的结构以及细部等角度来诠释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他们都在探寻着属于本乡本土的诗意的建构模式。

在对材料的使用上,安腾讲求真材实料,喜欢运用大自然固有的材料,如裸露的混凝土、不加修饰的木材等;而王澍除了使用传统的青砖灰瓦、石材外更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的元素来表现传统的主体。

从对环境的处理角度来看,他们都重视环境的外部特征,重视对环境的设计与思考。同时他们的建筑外形都属于简洁的、消解的,但内部空间又是多层次的丰富的,与周围环境容为一体的。他们都善于将自然界的阳光、雨露、风等元素引入建筑中,并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安腾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大自然的建筑师,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只是以简洁的外表来表现一个大自然的主体,如“光的十字”、“水的教堂”、“风的走廊”等,这些巧妙的处理使得建筑得以升华。如果说安藤忠雄对于自然的把握是成点状的,那王澍对于建筑意向的创造则是面状的,他的建筑中所运用的元素不是哪一个而是哪一组哪一些,这些成组的元素所创造的是一个集体的印象,是一个曾经在大地上演绎过的场景, 如江南水乡、宁波的市民生活场景等等。

在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来看,延续两位建筑师简洁的建筑外形,他们对于建筑细部的装饰都是较少运用的。但是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有较多小品式的建筑载体,如墙体中间悬挑的“死胡同” 式的台阶状的走廊、没有室内空间的门、小窗等,这些没有实际功能性的载体的设置加重了其建筑迷宫般的色彩,引导着人们去思索些什么。 而安腾忠雄的建筑中是没有这些的,他的建筑更 “纯粹”地引导人们去感悟自然和生活。

3总结

建构强调建筑设计的精致性和精巧性,建筑不应该是体量与体量之间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简单的合成或者建筑表皮装饰的复杂华丽。建筑师转而从材料、环境、光影、空间等各个角度寻找深化建筑的表现力。建构是诗意的建造,它最终所具有的品质应该是:体量表现的纯净性和“消失感”、材料的丰富表现力、结构精巧细致、建筑表皮的场景性。

营造阳光空间 建设幸福校园 篇2

——上高街道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材料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所以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良好的心理教育就象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在蓝天中飞翔,我们用心做了一些尝试,现汇报一下我们的浅知拙见,不妥之处,敬请给予指导。

一、领导重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工作日程,校长作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计划、目标、规章制度等,大大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具体做到了“三个团队”相互协作,“四个保障”相互促进。三个团队:一是以泰安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建光为首的专家团队,给予理论支持和专家引领;二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和领导引领;三是以业务校长为首的工作团队,进行筹划实施和工作引领。四个保障:一是时间保障,每个班隔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的周一至周五下午为学校心理咨询时间。二是经费保障,年初学校专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开支预算》对一年的活动费用、培训费用、奖励费用等都做客观的支出预算,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三是场所保障,学校专门建立了高标准、高配置、人文性、温馨式的心语室,学校心语室成为学校装修最豪华、环境最优雅、用品最高档的,人人都向往的场所。四是师资保障,学校以具有三级心理师证的袁永香为师资团队带头人,以参加了正规心理咨询师培 的红领巾是爸爸妈妈亲手给戴上的,并且爸爸妈妈也戴上红领巾,在激情的音乐中,在孩子最激动的时刻,家长向孩子说一句最想说的话语,然后亲情拥抱,其场面激荡人心,感人泪下。

“欢乐无限!花样年华亲子游”,通过亲子活动,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等亲近关系的配合,有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助于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通过参与竞赛游戏,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密切配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增强了孩子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孩子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亲子艺术节”,书法绘画、讲故事、小制作、卡拉OK等大赛无一不体现着孩子们的才华和积极参与时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家长的参与体现的是家长态度的积极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满意。

3.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走进十九中”,了解中国高考前夕的高中生,高考是挑战,学习是艰辛的,成功是幸福的。

“走进服装学院”,感受大学校园,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面对面对话,一个个问题幼稚但有价值,小学生一点都不小。

“外教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地地道道、原汁原味地英语,孩子们亲手摸一下南非黑人小伙子打卷的头发,跟

方法,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心理素质。

5.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进课堂,入课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学期不少于6节,德育处负责管理、检查、落实;班主任利用班团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探索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序:(1)提出问题。通过调查,将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为活动课主题。(2)解决问题。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形成能力。学生不仅仅是这堂课解决了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处理。(4)拓展延伸。遇到其他问题时,考虑运用此方法能否加以解决。(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6.温馨融洽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我校现已建成较规范的心语室,里面布置得温馨雅致,有引导语、新书柜、茶几、沙发、电脑、饮水机和一些娱乐玩具等,还有心理书籍和杂志。心语室周一至周五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对于来访咨询人员,热情接待,认真疏导,做好记录,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和访谈。除了咨询室接待外,班主任还通过电话、学校网站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力求解除学生因家庭、身体健康等方面引发的心理障碍。

7.富有成效的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营造家人团聚的空间 篇3

营造要点

总指挥的全盘考虑

确定自己是重新营造空间的总指挥之后,先要进行周密的思考。从内部的造型设计,到家具的选择,所有环节都应该统一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比如顾了舒适却忽略了活动的空间,或者是只顾营造浪漫气氛却忽略了照明度。总指挥在保持家居风格整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提升家居品位的人。

集中大家的意见

一个人想舒服,怎么都好办,但有了孩子,或者是家里来了老人之后,家庭成员增加了,就必须综合大家的意见,考虑如何才能打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感觉舒适、温馨的环境。可以先就这个问题去征集大家的建议和主张,也可以平日里多观察家人的喜好、放松习惯等,然后在综合考虑大家意见或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的计划。

决定基本风格

家的基本色调要最先定下来,这会影响到你对后面一些装饰细节的决定,是要简约式还是要古典感;是要开阔的自由感还是要拥挤一些的温暖感?为了防止矛盾发生,在确定颜色时可以定米色、大麦黄、纯木色等基本色调。

把高度降下来

如果家里原来都是比较高大的家具,而天花板又不够高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会使人的心理上产生出压迫感,身心得不到松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感的空间,则能令人感觉身心放松。所以,一定要想办法降低室内家具的高度,让大家有“落地”的踏实感。可以利用床下、沙发下的收纳空间,或者多掌握一些巧妙收纳的方法。不用高大的储物柜,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家里的整洁。

细致的装饰

这样的营造当然不是大张旗鼓地重新装修,只是增加或置换几样家具,然后把心思花在饰品的选择上。利用女性对精致、典雅、美观的物品充满憧憬的特性,相信通过自己的设计一定会为大家营造出一个极具温馨感的家。

颜色

把不同的房间设计成不同的主题颜色,比如客厅是统一的晴空万里的天蓝色,卧室是像蒲公英一样的暖黄色,书房是成熟而冷静的淡紫色……若能了解到颜色的魅力以及颜色调节心境的要诀,便能找到让家人感觉幸福的方法了。

墙壁的亮度如果过高,会增强光的反射度,令眼睛感到疲劳,心理好像也很疲倦。大面积贴上墙纸的墙壁又会令人感觉单调,而且也不能轻易更换。而使用部分有压花工艺,能呈现出凹凸感的造型壁纸贴等产品来美化墙壁,就可以大大增加家的柔和感和凝聚力。

沙发

舒适的沙发总让人有想坐上去的冲动,而且一坐下就不想站起来。换一款人人都喜欢的沙发吧!这也是把家人都留在一个空间里时间更久一些的小计谋。

舒适的沙发在落座时双腿能够自然垂落,重心稳定。为了坐得舒适,沙发要有充裕的深度,从后背到头部最好能够全部包容,在90厘米左右比较合适。这样的沙发坐在上面会感觉十分舒适,好像是在那儿生了根似的不愿挪动。疲惫归家的时候,如果能马上把自己陷进这样的沙发,那真是一种享受。

餐桌

营造家人都喜欢的空间,特别要注意不购买不必要的,或者是与房间整体氛围不和谐的家具。首先要考虑吃饭的空间,以此为出发点,慢慢地布置。因为在家里,我们聚在一起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吃饭。

不论多么美味的饭菜,如果没有家人一起享用,都会感觉索然无味。但是,没有人愿意聚在一个阴暗的环境或者带着污垢的桌子上一起用餐,那样的就餐环境只能让大家有吃完赶紧逃离之感。想要增加大家的相聚时间,用餐桌来“引诱”也是不错的主意。因为不论是谁,一定都希望在一个干净、整洁、明亮、优雅和有品位的环境中进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享受着环境,享受着内心美好的感受,并且希望这样的时光越长越好。

不用换餐桌,需要更换的只是桌布、几件餐具、精致的摆设。对了,也许还要调整一下餐桌的位置或灯光。

眷恋关键词

一个让人眷恋的家,才会使家人有更多的团聚机会。然而,家里究竟是什么让人眷恋呢?

存在

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家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家对成员的完全接纳,也是让他恋家的秘诀。所以,可以尽量用能反映一个家庭之间的纽带、关系的物品来布置家居,比如全家的合影或爸爸和孩子的亲密合影等。另外,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更能让家更温暖,比如婚礼上喝交杯酒的酒杯,一起寻觅了很久一起买来的收藏品,孩子的第一张涂鸦画等等。当家里的物品都能够体现出一个家庭成员的存在时,大家的心就会连得更紧,凝聚力更强。

宽松

家不是完成任务的地方。不要给家人布置任务,也不要下达指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想做什么的权利。有时候大家都在家里,但并没有聚在客厅一起聊天、喝茶,而是在各做各的事,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和谐的团聚氛围。因为此时此刻,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那种只属于家的自由和放松——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紧张地思考,不用担心时间不够……这是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这也才是家的真正魅力。

平淡

很多人喜欢把家比喻成港湾,所以家应该是风平浪静的,是静谧的,甚至是平淡的。不要祈求家里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有些人休假时喜欢长途跋涉去旅游,而恰恰有些人休假时就喜欢赖在家里几天,每天睡到自然醒,饱了吃,困了睡,无所事事,脑子一片空白。在这个稍显浮躁的社会里,家才是能给人带来最好休憩的场所。因此不要抱怨平淡,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平淡才可能营造出家人最眷恋的港湾。

空间营造 篇4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大胆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设问, 允许学生在学前问, 学中问, 学后问。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 揭题后, 我问:“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 抢着发言:“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怎样借尾巴?”“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我这样引导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教师问, 学生想”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在大胆的设问过程中, 思维得到训练, 同时, 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渗透学法, 让学生主动学习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说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主动地进行学习“, 是现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用学法引路, 培养学生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 是我近几年来追求的最佳境界, 并且我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如, 我教《美丽的公鸡》一文时, 首先以“公鸡与啄木鸟比美”为示范段, 渗透学法,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 引导学生充分借助插图, 图文结合, 体会重点词句。学生通过观察公鸡的样子, 体会挺着胸, 唱着歌的词句 (说明公鸡很得意) ;第二步, 让学生反复读公鸡与啄木鸟的对话, 体会公鸡与啄木鸟说话的语气 (得意洋洋, 看不起别人) 。同时, 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嘴巴, 说说这嘴巴的作用, 让学生受到初步的审美教育;第三步,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 第四步,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的学习方法:看图, 了解主要意思;读文, 理解重点词句;品句, 有感情的朗读。然后, 让学生模仿示范段自学“公鸡与蜜蜂比美”这一段;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学习, 学生渐渐明白了一些阅读课文的方法。

三、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展示特长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这类课文是训练学生表演才能的好素材。因此, 当学习此类课文时, 我总会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以前, 课本剧表演时, 我尝试让学生“自导自演”。如, 当我教完了《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具体做法就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 让各组学生分别推选一名学生当“小导演”, 由小导演物色安排“小演员”。表演前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教师与其他学生当观众、当评委, 给各组评分, 对各组的表现还要点评。这样一来, 无论是导的还是演的, 还是评的, 人人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四、鼓励求异, 让学生积极创造

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它以大胆怀疑、勇于挑战、不盲目跟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 不盲从教师, 允许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反驳, 并激励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和突破传统进行创造性思维。

同一个问题, 理解的方法可以不同。如《狼和小羊》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 小羊肯定是被狼吃掉了。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鼓励求异, 我故意设问:“小羊真的被狼吃掉了吗?”小羊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老狼?这样一来, 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自己给小羊创设的种种转危为安、智斗老狼的情境。可见,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有时同一个任务, 也可以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 让学生记“坐”字, 有的学生说, 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用画画的方法完成了识字;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 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 对于这样的现象, 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主观练习题的布置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 把“我们收回了香港”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香港被我们收回了。” (被字句) “我们把香港收回了。” (把字句) “我们不是收回了香港吗?” (反问句) 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香港。” (双重否定句) ……

五、变换角色, 让学生敢于评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为我们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传统教学中, 如果总是觉得老师把眼睛放在孩子们的弱点上, 他们的勇气就会逐渐消失, 自信就会慢慢地减弱。如果我们把顾虑放下, 与学生共同研讨, 让他们大胆摸索, 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 努力超越自己, 甚至尝试超越老师, 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气象。意识到这一点时, 我在教学中就努力创设更多的机会, 给孩子以引导和鼓励, 让他们在尝试当老师的过程中, 快乐地学习语文。

在教学《骆驼和羊》时, 如何让孩子们把老牛语重心长的话读出来呢?我决定让学生评价我的朗读, 我故作出小孩子的声音, 嗓音尖尖的, 很快地读起来。还没有等我读完, 孩子们就笑起来了, 他们纷纷发言, “老师, 老牛的声音比较苍老, 你读得像小孩子。”“老师, 老牛说话时像爷爷那样教育人, 不能读得太快了”。我故作无可奈何地叹气:“哎, 我都读了好多遍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如你们来教教我怎样读吧。”这下, 孩子们可来劲了, 一个个纷纷举手要教我。他们的声音如同起伏的江水, 轻轻地拍岸, 一阵阵地震撼我的心灵。嘿, 互换角色的课堂效果就是不一样。

在识字教学时, 我也故意读错、写错字, 把自己扮演成错别字大王。在同学们的“指点”、“帮助”下, 我由“错字大王”变成了“识字大王”。学生也在“教”我的过程中把汉字牢牢地记住了。在上口语交际课时, 有时我和学生成为辩手, 我是反方或正方, 学生则在另一方。在平等的基础上, 学生放开胆量发表言论, 使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唇枪舌战的激烈场面, 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自由的课堂气氛, 自由表达观点, 成就独立的思想与自主实践能力。只要教师把握新课程理念, 放下“唯我是从”的架子,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轻松的教学氛围。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创新教育的领域中会展翅高飞, 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教学,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性格开朗, 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 富有创造精神。本文试着从激发兴趣、渗透学法、创设情境、鼓励求异、变换角色这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山地型景区的游憩空间营造方法探讨 篇5

——以《广西桂林恭城燕子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游客对于山地景区的游憩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游步道+缆车的定向、定线、定时序的观光游,已经与游客“追求个性、自由安排线路、探奇自然”的需求心理不相匹配。因此,新常态下,对山地景区的游憩空间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燕子山,位于广西桂林恭城县,地处广西和湖南两省交界处,是桂林地区少有的高山草原与喀斯特地貌兼具的山地资源。燕子山景区规划面积大72平方公里,南部为银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为高山风车电厂,山中错落布局沙地原野、瀑布丛、灌木林等,盘山公路近10公里。多年来,燕子山始终保持着原始未开发的状态,直到桂林-广州的高铁开通,燕子山成为两广游客出游2-3小时即可抵达的旅游地。

燕子山作为一个地质类型多样、形态相对复杂、体量较大的景区,如何有效地串联山地景区的功能组团,利用山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元素打造精致的游憩空间,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游客体验与山地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一、燕子山景区游憩空间设计难点

难点1:出入口设置

燕子山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山下村落是传统的上山入口选择。然而,西侧的传统入口距离景区主游览区域较远,且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拓宽涉及到的村落改建工程量大。东侧和南侧由于地势的原因,无法满足作为主入口的设置选择。如何设置出入口和交通动线组织,是游憩空间规划面对的首要问题。

难点2:大尺度空间的景观游览差异

燕子山区域的生态景观差异不大,除了高山草原地块的景观具有区域独特性,山中、山下数十平方公里均为沟谷林地。山势起伏较大,视野范围所涉及的景观却十分类似,且由于保护区的整体开发限制,不宜对生态景观进行过多改造。如何构建景观的差异性体验,是一个较为难突破的瓶颈。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难点3:立体游憩空间的交通组织 燕子山规划面积大,虽分为五个景群,但景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十分不便利,山路通行难度大,距离远,景群之间尚无通车能力。一方面,山下、山中、山上的空间类型差异大,游览方式的衔接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未来建设景区电瓶车道的工程量较大,需要结合地形与项目设置,解决大尺度空间的交通组织问题。

二、燕子山游憩空间营造方式

营造方式1:有效选择出入口和交通动线

景区道路依托山地自然地形以及现有乡村道路建设,景区入口根据不同客群以及不同区域旅游项目设置,选取靠近城镇,便于依托高速以吸引近中程市场自驾游客,同时也易于打造“快旅漫游”的游憩方式。

区域内以“主线串联”的方式实现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将山下空间与山上空间联通,并在山中打造多个特色游憩节点以保持游客的兴奋度。组团内部根据不同地理空间内型组织交通。在谷地沿主环呈带状,山脚及山地形成环状交通组织模式。基地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省道201及县道160。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与停车要求等因素,设置三个出入口,均位于基地西侧,其中出入口一与县道160相连。未来,随着过山隧道的开通,南侧出入口将成为景区的主要出入口。

营造方式2:以功能策略引导空间组织,建立立体游憩方式

结合燕子山的大尺度空间特征,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功能策略:山上游,山下住。

所谓山下游,山上住,就是把山下作为旅游服务的基营,提供住宿、餐椅、综合服务的空间,山上则作为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的场所。山上、山下空间的联动,主要依托交通路径串联。上山沿途根据地理特征打造有层次的景观风貌,并提供立体式的多种交通方式。

在功能策略的基础上,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空间策略:立体交通,点轴渐进。

结合燕子山地貌空间的类型以及视觉空间特点,设置了集游步道、车行道(包括电瓶车和小火车)和索道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方式。游步道穿越的地貌空间类型最多,空间类型丰富,视觉感知方式多样,步道路径能够完整全面的感知山地风景区的地貌空间景象;车行道能够快速方便的连接各个组团,节省交通时间,同时小火车对儿童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索道能够突破地形地貌的空间限制,串联目的地,并且能提供较独特的观赏视角。

连通东西向谷地交通,与山顶核心景观相接,峰谷联动,先期引爆项目。强化东西向旅游线路,串接南北向节点,加强南北互动。环路优化,项目整体协调发展。多种立体交通的配合,串联了山上山下的空间,同时也盘活了山中的游憩空间,使整个山地景区的各个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营造方式3: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游憩方式“微体验” 山上:强化主题,塑造燕子山景区的引客特色。

燕子山天仙生态草原拥有大面积山地原生态草甸草原,一方面释放草原景观吸引力,将游憩资源的可游玩最大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立体游憩方式的应用,置入多种旅游新业态项目,创造美好旅游体验。以观光、运动为项目设计核心,通过恭城瑶族文化历史符号植入、玩酷极限运动概念运用,打造面向家庭、自驾、高端等专项客群的南方稀有天仙草原品质景区。

山下:引水造湖,重构山水隐逸的休闲空间。

山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游憩空间的建设。依托山下的乡村资源,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度假村。以旅游景观设计引导,营造原乡生活情境。第一,燕子山有山无湖,流经的溪水难以存留。因此,在地势较为低洼的村落引水造湖,丰富水景。第二,通过导入特色酒店业态,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娱乐服务组团,令游客畅享度假好时光。第三,在景区入口处,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交通换乘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小镇,服务出入景区的游客。

山中:设置集散中转地,拓展秘境探奇的游憩空间。

利用山中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主体功能的游览体验区。同时在山中的景区内部交通中转地,建设一处特色服务小镇,解决游客餐饮、住宿、娱乐等休闲度假需求,成为景区内休闲服务基营项目,与其他项目一起构成景区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功能中心。

同时,在小瀑布群景观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置秘境探奇类型的旅游项目“瀑布林”,以本地神婆文化为元素,将生态景观赋予传奇内涵,通过三条特色游步道抵达山中制高点—蜜蜂顶,形成完成的山中探奇游憩体验序列。

结语

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泗县二中梁杰校长在课改报告中讲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由此可见,他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学生主体性发展所必须的,那么应当怎样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呢?结合我县提出的“4+4n”教学模式,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1.解放教师,让教师主动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1)是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2)是要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去。“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悲哀在于包办”,你包办的越多,学生依赖的也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容易被固化、惰化,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但是我们教师就是放不下包袱,教学设计时恨不能算计到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生怕浪费一点点时间从而影响到自己课堂的高效。可是我们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了吗?这样的课堂真的高效了吗?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其次当遇到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再次小组合作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另外训练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时间真的还给学生。2.解放学生,我们要摒弃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生命活动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心理安全感;(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做到因人施教;(3)、要尊重学生的犯错误权利,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允许学生犯错误,展示错误,因为课堂本身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4)、“课堂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是学生自由求知的殿堂”要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拥有一种主观幸福感。

梁校长说:课改最重要的当然是如何改,但前提仍然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考量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而这样的“三观”正是高效课堂一直以来的教育追求。我们探索的高效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回归,真正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离开了学生“学”这个主体,就放弃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其他一切根本不存在了。学是教学的灵魂,“教”必须基于“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么学,扣紧了“学”,就揪住了课堂的“七寸”,课堂要努力挣脱“教”的束縛,要变成“学的天堂”。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仍然存在;放不下包袱,不能放手给学生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知识至上”的观点仍然很深;盲目的追赶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放下追求分数高效的包袱,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的成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细细的学习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泗县二中的魅力课堂和我们教育局提出的“一模、两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模”4+4N教学模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高,“两翼”导学稿和圆桌式排座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这样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学不会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在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习得与生成,使课堂成为整合知识获得智慧的场所。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那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民主教学,促进课堂高效呢?

一、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宽广,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该是: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三是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四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五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二、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学案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六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由,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给梦想营造实现的空间 篇7

中国向上生长的力量已经积蓄很久。伟大的中华民族曾创造了影响世界的璀璨文明, 这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历史记忆, 但是, 一百多年来, 我们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感受过真正的经济繁荣了。直到新中国建立,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历经30多年,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且, 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充满自信、昂扬向上的发展场景。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直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而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中国正青春, 而青春中国给这一代青年人提出了新的使命———创新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深地融入当前的发展潮流, 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主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年轻人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年轻人创业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同时,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 鼓励建设众创空间, 服务和支持年轻人创业创新, 为他们实现梦想助力。

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河南高校也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为大学师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黄河科技学院的黄河众创空间、黄淮学院的黄淮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更多的高校的众创空间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的同时, 也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浅析城市社区的空间营造 篇8

1. 社区的内涵: 社群性(社)和地域性(区)

作为社会生活领域最为重要的内容,“社区”始终是社会学界的术语,但是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这一概念已被郑重地纳入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范畴之中。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社区主要是指那些存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学前辈费孝通在结合原文的“社群性”(社)和“地域性”(区)两个最基本内涵基础上,自英文意译创立“社区”一词,便一直沿用至今。

2. 空间的概念: 共时性与历时性

与“社区”一样,“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也是从19世纪开始的。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对空间与身体的关系作过深入论述,认为身体不是在客观的空间中,身体的空间性是身体存在的展开,即并不是物体的位置性空间,而是一种处境性空间。他认为空间感的形成是由外部空间与身体空间的双重界域的显现。由此,空间具有了整体的共时性与个体的历时性双重意义。

3. 研究范畴:城市社区的空间

本文研究的范畴确定为城市社区的空间研究,雅典宪章将城市分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城市社区因空间区位差异而呈现明显不同的形态:街道社区、郊区社区以及乡村社区,三种类型均以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为基本形态,构成了城市社区最基础的空间类型。

4. 技术框架:“两观”“三性”

本文根据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的理论构架,主要采用原型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组织发生理论以及整体哲学的有关思路,运用多门具体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科的成就,对城市社区空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认为,城市社区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功能耦合的载体,其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高度耦合,城市社区空间是各类共性要素集合而成的社群性空间,有着明显的空间价值取向和完整结构的内稳态机制,反映出城市社区空间的“整体观”。同时,城市社区空间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累积性建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穿插式建构过程,存在着周期性的重建规律即结构的演替规律,这又反映了城市社区空间的“持续发展观”。城市社区空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则源于社区所在的“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等“三性”特征。

二、城市社区空间价值观

人们居住的社区是文化价值的最集中表现,是主流社会核心价值的构成单元,更加加强和同构了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意义。因此,“社区”便是“有价值的人类聚居地”,而这一价值的寻求,则更多地应该是从传统和历史中得到。

本文采用原型批判理论的相关知识,阐述城市社区空间原型表现在两个层面:整体空间原型与建筑空间原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①宏观中的微观把握:把对空间本身的微观分析建立在空间的宏观透视亦即整体的基础之上。②经验的系统化:即把单个空间的研究放到整体空间大系统中,其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对空间传统的高度重视上,空间不再是某个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其特殊意义是社会集体的,是超越个人的。③内容升华为形式:原型是人们共同理解的、具有约定俗成的交际意义(内容)的空间形式,它包括原型性的结构、原型性的建构程式、原型性的意象、母题等等。原型是可交际的、在空间中反复出现的,从而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④重认知轻判断:强调对空间的客观认知,轻视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其所关注的是空间的有机构成,因而从属于科学的领域。

三、城市社区空间结构和形态

19世纪中期,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发现了内稳态,这对我们研究城市社区空间的结构和形态提供了帮助,城市社区空间的自适应性就是其结构的内稳态,本文研究从城市社区空间的共时性要素开始,并不直接地研究社区的功能组成以及耦合的形态,这是因为城市社区空间本身是个物质概念,在这些物质要素的背后实际隐藏丰富的功能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空间要素去感知这些功能的存在,同时通过空间的结构反映出功能的组织方式,再通过空间的意义传承社区的价值取向。本文结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社区规划模型与段进的形态分析思路,从城市社区空间的构成要素、社区空间的结构(要素的组织)以及社区空间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来开展,这同时也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所关注的重点。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在对数学结构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法,发现了三种“母结构”,即“代数结构”原型“群”;“次序结构”原型“网”与建立在邻接性、连续性和界限概念上的结构原型“拓扑”。城市社区空间结构是各空间要素之间组织构成整体的各种关系,包括在空间位置上排列组合的构成关系,空间演化及空间型制、观念上的主次、先后的次序关系,以及空间连接上的连通及包含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社区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构成、次序、连通三种最基本的关系。同时,由于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从来都是城市社区空间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态是表象,结构是深层的规律。城市社区空间形态是各空间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所呈现的形式和意义,包括“社群”形态、“地域”形态以及“认知”形态或者是前文所述的“处境性”形态等三个方面。

结构主义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析城市社区的各种空间类别。但是因为结构主义方法先天上与历史主义对立,所以它所涉及的结构往往都是自我维持的具有“共时性”的系统;在解析结构的“历时性”问题时,却碰到了困难,而这正是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本文认为,“群”、“序”与“拓扑”关系构成了城市社区空间的共时性内稳态结构,但却没有回答城市社区空间是如何生长建构的?在结构主义碰到困难的地方,如果采用功能耦合系统的哲学研究则可以大踏步前进,就能证明组织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找到一种研究组织系统的发生、自我调整以及演化乃至解体的方法,也就能很好地描述城市社区空间的历时性不断建构的过程。

四、城市社区空间的构建过程

本文运用组织发生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从城市社区空间价值观到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的转换机制,组织的功能异化和结构畸变必定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旧结构的破坏,另一方面,被异化了的子系统可能具有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如果部分被异化的子系统有可能形成新的组织,我们称其为新组织的潜结构。但是对于那些被异化了的子系统,当它们不能形成新的功能耦合系统时,异化的结果则是破坏性的,我们称其为无组织力量。我们根据无组织力量和潜组织的关系区分出四种最基本的演化模式,它们是静态停滞,结构取代,灭绝和超稳定系统。根据组织发生理论,同时受社会心理学家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理论影响,本文指出,社区空间价值观受自然环境、文化取向与科技水平的限制而在物化表达上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在既定的社区空间价值观的影响下,社区空间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社会建构,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现在的信仰、兴趣、愿望所形成的,具有十分相似的倾向性,这就是社区空间价值取向的现在中心观。但是,过分强调现在中心观,可能会导致研究者忽略空间价值观中所具有的文化连续性的功能。因此,社区空间“既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累积性的建构,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穿插式建构”。社区空间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而不是恢复的过程”,人类通过对过去空间价值观的相似性研究来启迪现在,而现在又是未来的过去,人类就是这样累积性地建构自己。同时,受时间参数的影响,如生命与物质的周期,社区空间建构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而且通过周期性的强化过程,其形态特质才会被最终彰显出来。譬如,巴黎城市形态的年轮特征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规律。

2郊区社区:长沙中信新城社区总平面图。规划社区是从郊区生态工业用地发掘而出的城市群融城中心地,决策者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在区域发展中洞察到了先机,准确定位,精细规划,有机生长,从而实现了土地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发现。

组织生长理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应用于城市社区空间的建构研究,其根本是因为城市社区空间是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城市社区空间是自然生长而成。本文到这里就城市社区空间的价值选择、原型发现、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以及生长规律做了全面的探讨,已经生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城市社区空间的整体设计方法

1. 未来社会: 城市社区空间影响评估

城市社区空间影响评估方法是针对设计对象社区与相关环境系统的各种内在关系而展开的评估方法。需要收集社区基地、人口、家庭、阶层定位、使用功能、交通、民俗习惯、自然条件、景观资源、技术规范指标、经济投资计划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做出社区需求分析,注重城市社区空间容量和社区功能(公共设施)评估两个主要内容,并对所确定的可能空间形态予以分析。

2. 构建原则: 建立核心社区价值。

注重人居价值的营造与提升,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体现出理想人居的整体性原则、适居性原则、公平与共享原则、生态与再持续发展原则。社区成员的活动,常常局限在一个密切联系的群体之中,每一建构活动均联系着这一社会实践,不仅因为它是社会地被生产,而且因为它仅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不同社区的建构活动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地域的特征,还根据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便是此一社区不同于彼一社区形成差异的根本所在,而社区的建构活动正是将其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精确地源于空间环境与社会认同的一般法则的结合,特别是与其形式的结合。

3. 居间设计: 规划、建筑与景观子群

所谓居间,是经济学的概念,原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居间概念应用到建筑学科是为了解析建筑学科内部规划、建筑与景观各专业的相互关系。城市社区空间的整体设计实际上是居间技术集成设计。传统城市社区空间建设项目开发的技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各阶段技术服务专注于自己阶段局部的技术完整性,很难将技术服务与开发目标进行高度整体的统一;同时各阶段技术服务与前后阶段技术服务之间局部与局部的错位搭接,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了项目开发的价值。这种现象引起了社区项目开发者们的高度重视,而居间技术集成正是这种现象的解决之道。在“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下,居间技术集成将社区项目开发过程中各阶段专业门类进行链接优化与集成,通过居间技术集成可以使:①开发目标清晰化:居间技术集成的目标十分明确,解析了社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是目标和手段的高度统一。②技术过程最优化:在社区项目进行过程中各阶段可以获得最佳的技术支持,并且形成完整的专业链,规避了专业门类之间的技术脱节现象,具有极好的可操作性。③项目价值最大化:居间技术集成使得社区项目开发的技术服务一气呵成,开发目标清晰,专业结构完整,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最终使得项目价值最大化。城市社区空间整体居间技术集成包括:规划设计子群、建筑设计子群、环境设计子群的构成、次序、连通等三种最基本的技术关系。

4. 自然进程: 社区生长和再生长

城市社区空间不仅是基于功能和技术发展的具有丰富视觉冲击的物质现象,更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城市社区空间的营造首先要寻找社群性纽带,一种“人的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要寻找地域型载体。如果我们要为城市生活设立一个新的基础,我们就必须理解城市的历史性,最自然和最文明的人类居住形式是城市社区,我们应该在这种更为广泛的背景下考虑社区建设,使城市社区空间自然地生长起来。

六、结语:从理论到实践

城市社区空间营造应该建立一种长远价值目标,这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从社会的组织肌理,个体的行为需求,以及社区的实质环境等角度,赋予城市社区以生命力,从而强化从存在主义哲学所演化出来的场所精神,使其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忘我的延伸,并因与既定人群的空间价值观耦合而形成稳定的社区形态。同时,城市社区空间的整体设计还是一种过程设计,设计本身也会随着设计的深入而发生改变。换句话说,当我们用既定的设计去营造城市社区时,我们和这些设计必定会被改变了的城市社区所改变,我们不应抗拒它,而应该去驾驭这种改变。

3街道社区:南昌万达星城总平面图。规划将社区肌理与城市肌理的最大可能地进行了耦合,产生了极具魅力的社区生命线,与周边邻里社区形成空间链接渗透,并建立了自己的中心场所等等原因,最大可能地创造了土地和景观的价值。

4乡村社区:昆明草甸生态旅游社区核心区规划。规划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区空间在区域中的差异化定位,提出“大湖之都”的核心战略,从根本上将项目与区域开发进行了很好的功能互补,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的聚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探索非理性世界——原型批判的理论与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段进等.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C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乡镇旅居体系规划与空间营造 篇9

(一) 旅居

就词面来讲, 旅居原意是指外出旅游暂时的居住地或流动的居住地, 国外盛行的旅居车也包含此意。在旅游规划中, 我们可以将旅居看成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旅游活动, 即中期体验型旅游居住活动。这一特定人群区别于短期观光型 (一、两天) 和长期度假型 (几个月甚至一年) 旅游者, 是中期体验型旅游居住者, 旅游活动时间在三到七天左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 这个群体所占的比例也日渐增大, 这种旅游方式由于具有经营成本相对较低、重复消费较高、消费时间较适中等特点, 成为乡镇旅游业普遍采纳的方式, 并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

(二) 旅居体系规划

从现行的城市规划层面上讲, 旅游规划往往作为城市规划某层面上的专项规划出现, 其中并没有对“旅居”的相关描述与规定, 国内对旅居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也非常少。本文中的“旅居体系规划”是笔者在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归纳和总结, 虽是城市规划范畴, 但并非城市规划体系层面概念, 属旅游规划涵盖内容。具体指, 针对中期体验型旅游居住者特定的旅游消费活动, 所采取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措施, 包括旅游体系的建立、体系中各环节的衔接措施、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为保障规划施行的管理手段。

(三) 分时度假

在近些年的旅游产业当中, 与旅居密切相关, 又近乎同时走进人们视野的是分时度假。分时度假就是将一间客房或一套公寓的使用权分成若干个周次, 以会员制的方式一次性出售给客户, 会员获得每年到酒店或度假村住宿7天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

在国外, 分时度假的理念早已被成熟地应用于旅游规划与房产营销的体系当中。而在我国, 它虽然早已不陌生,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始终停留在业内研究的理论阶段, 没能真正运用于实践, 走向市场, 创造效益, 而近年来房地产业的支持似乎为其找到了施展的物质载体。“如果说‘分时度假’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联系, 那么国内房地产业将目光定格于‘分时度假’, 则无疑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分时度假’终于有可能从理论走向现实。”“徐昌东对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前景颇为乐观, ‘中国分时度假市场已经成熟, 今后3年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他认为, 分时度假将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 成为中国城镇居民‘家家必备’的消费产品。”“2002年4月17日, 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联合其麾下及20多个旅游城市的实力派房地产企业, 发起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横跨房地产和旅游业这两个热点经济产业的专业机构——中国房地产分时度假联盟。”这项举措标志着这一经营理念在中国正式从理念走向了实践, 分时度假在中国终于迎来了它久违的春天。

旅居与分时度假虽然是旅游范畴内两个不同角度的概念, 但从时间、消费群体和模式等特征上来看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综合来看, 我们可以将分时度假看成是旅居的一种形式, 一种旅居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乡镇旅居产业发展的背景与横向思考

乡镇旅居产业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服务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它是政策、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而也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一) 乡镇旅居产业发展的背景

200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人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与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紧随的就是对高质量生活的日益追求。中国的旅游产业也由传统的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 旅游中心也逐步由大城市、大景区向村庄、乡镇转移, 人们不再满足于城市现代化的消费体验, 各式各样的乡村游成为人们旅游关注的新焦点。加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对“三农”及农村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 同时借助房地产业与旅游服务行业的推波助澜, 农村旅游业蓬勃兴起。

而消费有限的短期旅游与极少数的长期度假都不及中期体验带来更高的效益, 因为乡镇旅游项目对城市消费群体的吸引亮点便在于对乡村生活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时间过短则如走马观花, 重复消费低, 长则容易导致旅游者对体验生活的不适应甚至厌倦 (区别于高档度假区或别墅区等) 。于是旅居、分时度假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局部地区形成产业。

(二) 乡镇旅居产业发展的横向思考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 旅居体系规划属旅游规划涵盖内容, 应服从上位规划的相关规定, 与同位规划相协调, 这样才能保证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 有利于规划项目的开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避免带来项目开发矛盾和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 旅居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找准特色, 给自己明确的定位及对远景发展的充分认识。随大流的, 短见的发展只能造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最终泯灭个性, 失去市场。其次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 包括资金、人才、政策等, 采用积极的营销策略和宣传手段, 采用科学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 结合分时度假等项目, 形成产业, 打造出品牌, 从而达到政府、百姓、市场的多赢。

三、辽宁东部山区乡镇旅居产业发展条件

(一) 自然资源丰富, 基础良好

辽东山区整个地区呈东南高, 西北低之势, 东部和南部山峦起伏, 森林茂密, 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 平均海拔为400—500米。北部山势低平, 为丘陵地带, 西部为浑河冲积平原, 海拔为100—300米之间, 环境优美, 水流清澈, 原生态条件保存完好。

(二) 政策条件优越, 高度重视

新的一年, 抚顺市旅游业要继续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围绕文化、休闲、生态、红色、工业等五个特色旅游区建设,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为促进全市旅游业跨跃式发展, 采取六项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力争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项目, 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精品项目, 加快沈抚旅游一体化进程, 努力拓展旅游市场, 继续完善旅游软硬件条件。

(三) 旅游环境融洽, 实力雄厚

整个地区景点众多, 旅游产业基础较好, 实力雄厚, 有著名的大伙房水库、皇家极地、赫图阿拉城、红河谷、猴石森林公园、雷锋纪念馆、努尔哈赤冰雪、平顶山惨案遗址、清永陵、萨尔浒战役遗址、苏子河漂流、元帅林等, 基础设施配备齐全, 服务水平一流。

四、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旅居体系规划与空间营造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西43公里处, 境内系长白山余脉, 镇区西部紧邻苏子河, 并有台沟河穿越过境, 自然条件优越。现有省道沈通线和铁长线交叉贯穿, 并且有至南杂木的高速公路贯穿, 交通十分方便, 是通往通化、本溪的咽喉要道 (见图1) 。

(一) 木奇镇旅游资源与发展定位

木奇镇现有猴石森林公园 (国家级) 、建州三关 (市级) 、御路古榆 (县级) 、赤松王、苏子河漂流和农家院旅游等资源, 开发潜力巨大。根据目前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特点, 旅游业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自然景观旅游、历史景观旅游和人文风情游。木奇镇近远期旅游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休闲度假基地和历史胜迹旅游地 (见图2) 。

(二) 木奇镇旅居体系规划的建立

1. 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规划是旅居体系规划的前提。整个镇区用地为“三组团”布局, 北部为工业组团, 中部为镇区居住组团, 南部为旅游组团, 此旅游地块位于高速公路南部。由于高速公路在此设置下道, 省道穿越, 交通便利, 发展旅游条件较好。同时与镇区中心保持一定距离, 保证了旅游环境的相对独立性。规划主要有创意乡村游、特色农产品销售以及采摘等项目, 为旅居者提供不同档次、不同体验的旅游居住环境与设施 (见图3) 。

2. 食宿及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食宿及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是旅居体系规划的保障。规划食宿以农家与民族地方特色为主, 分两种档次, 一种是纯地方农家、民族体验式:日常的食宿都在农家进行, 全方位体验各项活动, 规划主要布局在南部旅游组团内, 结合现状民居安排;一种是高档体验式, 在两条省道交汇处规划一座民族风情宾馆, 以服务于不同品味、不同消费理念的旅居者。同时于旅游组团和主要景点安排相应的服务设施, 如商店、卫生间、指示牌、座椅等, 提高服务质量 (见图4) 。

3. 旅游线路组织

旅游线路组织是旅居规划的基础。根据旅居者的活动安排, 旅游线路分内部线路与外部线路两种。内部线路主要在旅游组团及镇区主要景点组织, 以步行为主;外部线路主要联接镇域主要景点与景区, 并设旅游专线专车和自行车体验, 丰富层次 (见图5) 。

4. 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设计是旅居体系规划的关键。概括来讲, 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针对木奇镇的特色民俗开发人文风情游, 针对木奇镇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休闲度假游, 针对木奇镇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开发历史胜迹游。旅游商品重点在工艺品、旅游食品、文化商品、纪念品、日用品以及土特产品系列上挖掘木奇镇旅游商品的潜力, 并注重商品的营销。

5. 旅游项目安排

旅游项目安排是旅居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吸引旅居者的亮点。就木奇镇的情况来看, 我们规划安排了山体攀爬眺望、农家乐、漂流、采摘园、历史胜迹游和现实版偷菜等丰富多彩且颇具地方特色的项目。

6. 规划实施管理

规划实施管理是旅居体系规划的核心。俗话说城市规划七分管理, 三分设计, 先进完善的管理体系会有力地促进规划的实施。首先要组织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部门, 就全镇旅居产业的发展积极协调各方利益, 以促进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包括招商引资及各项优惠措施, 为开发创造优越的氛围;最后就是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以吸引客源。

(三) 木奇镇旅居空间的营造

1. 居住空间的营造

木奇镇的居住空间以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核心, 从居住环境质量的整治、社区文化的创造和优质服务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着手, 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 把木奇镇打造成地区人居型小城镇。

2. 游憩空间的营造

游憩空间的布局要结合镇区居住空间的需要和重要公建的安排, 在满足当地居民使用的同时, 为旅居者提供休闲的空间。小品设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无障碍需求及老幼等特殊群体的需要, 要因地制宜, 尽量减少人工元素, 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

3. 景观环境的营造

在利用现有景观要素和景观条件的前提下, 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以组团绿地作为基本点、以景观轴线贯穿全区域、以公共公园和大型山体景观作为景观核心, 构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景观体系, 创造优质的空间环境。细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同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要, 无障碍设计贯彻始终 (见图6) 。

五、结语

旅居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伴随着政策的倾斜和市场因素的促进, 乡镇旅居产业必将成为未来乡镇旅游的主力军。分时度假的引进也有力地推动了旅居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效益化。而乡镇旅居体系规划对乡镇旅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从长远角度来讲其产生和实施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 也必将成为人们研讨的新话题。

参考文献

[1]孟晓苏.“分时度假”将在我国成为现实.中国旅游报, 2002-05-15.

[2]景再方, 杨肖丽.中国乡村旅居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农业经济, 2010 (6) .

[3]抚顺旅游网, http://www.fstour.gov.cn/.

[4]张云中.中国分时度假呼唤春天.国际商报, 2004-01-11.

[5]张玫.为分时度假确立规范.中国旅游报, 2003-08-29.

[6]全华, 王丽华.旅游规划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7]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8]周振东.旅游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9]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空间营造 篇10

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位于济南老城区中心,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东起省府前街,西至县西巷,是低层街区民居建筑群,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泉景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它集商业、文化、泉景、居住于一体,是泉城济南长期生活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了济南老城的历史文脉,展现了具有泉城文化特色的城市民居风貌,富有独特的泉城生活气息。是济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泉文化的载体,是最能体现泉城地方“灵魂”的唯一留存至今的历史街区。

据史书记载,济南芙蓉街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公元110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且成为老济南的中心区域,一直到现在,芙蓉街一带仍然是济南老城区商业文化最繁荣的中心街区。其名字的由来—说是因为街区内有一个芙蓉泉,一说是因为街区内遍植芙蓉树,没有统一的说法。

济南自古多泉水,素来以“泉城”著称,在济南辖区内现存733个天然泉眼,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仅在济南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136处泉眼,“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这个山水城市的绝妙写照。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像散落在芙蓉街民宅之中的一粒珍珠,属于珍珠泉群水系,泉水旺盛,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位,是名泉中极具“小家碧玉”特色的一眼,泉群的泉水汇流成渠,曲折纵横流入曲水亭,最后汇入大明湖,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所描述的便是芙蓉街历史街区的美丽景色。

一、古代至金元时期,芙蓉街发展初期

古代中国的城池和街区建设多为政治和军事建设服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称为泺邑,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处,深受齐鲁两国文化的浸润,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称历下邑。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开始见诸史册。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隋唐时期,济南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不断提升,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从北宋开始,始设济南府,随后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古时的历城充分利用多水的自然条件和周围的地形特点,筑城于泺水和沥水的中间地带。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在金元时占城市面积三分之一。现在的芙蓉街北部的曲水亭在北魏时就是当时文人墨客欢聚畅饮之地,当年,书声琴韵不绝于耳,诗会清谈、曲水流觞,其风流神韵丝毫不亚于江南的兰亭。

王府池子位于芙蓉街历史街区东部,是街区内比较大的一处泉池。据史书记载,现在的王府池子在唐宋时期就已是附近居民的泉林观赏游览胜地,始称灰泉,又称濯缨泉,所谓濯缨是取《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清道光《济南府志一卷六·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藏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西墙外百余步,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居。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

自北宋时期,芙蓉街从南到北依次建有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因受封建社会“左文右武”思想的影响,芙蓉街街区东半部分珍珠泉历来被王府官邸所占领,所以历史格局在东边建有文庙,西边设有武庙,武庙即关帝庙。文庙位于芙蓉街北首东侧,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一1077年),由齐州太守李常所建,距今已有940多年历史,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曾予大规模改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重建。此后历代重修或增修30余次。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60多米,占地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气势雄伟。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曾建有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戟门(俗称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中轴线两侧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气势磅礴。在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文庙便是来自全省各地考生赴考的膜拜之地,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承载着秀才举人们的功名与信仰。无数的读书人在此祭祀孔子先师以期早日功成名就。

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的溪流泉水,时称“梯云溪”,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建有牌坊,题为“腾蛟起凤”,寓意前程腾达。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等命名皆因文庙、府学、科举,喻指龙腾风翔之路。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可如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破坏,不见了踪迹,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2005年济南市政府为了恢复文庙的曾经的辉煌,启动千年文庙大修工程,2010年已修缮完对外开放,虽少了些真实的历史沧桑感,但仍可见当年的宏大的体量和磅礴的气势。

位于芙蓉街中段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康熙年间碑碣记载,因“帝之神威丕显”,包括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贡院和文庙,以及芙蓉街各店铺在内的四方,出现“春秋飨汜,香火万家,数百年如一日也”的盛况。乾隆年间关帝庙与贡院、文庙同为重要建筑。光绪壬寅年(公元1882年)《省城街巷全图》中,芙蓉街关帝庙作为当时地标性的建筑,自此作为一方人民信仰的载体,香火不断。

金、元时,附近建有“姜家亭”。后有“姜家亭畔水涟漪,无数金鳞逐浪吹。只恐桃花春浪暖,龙门一跃化天池”的诗句。

二、明清时期,芙蓉街发展中期

明代的济南发展成为山东省的省会,官署衙门很多。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德王朱见潾因喜爱济南山、泉、湖之胜,将府邸搬迁至济南府城,以珍珠泉为中心大兴土木,建德王府,在济南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原济南公张荣府邸旧址上增改扩建,把珍珠泉、濯缨泉等围入自己的府邸之中,亦称“德藩故宫”,为明代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东至县西巷,西到芙蓉街,南至今天的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据清乾隆《历城县志·故藩》载述:“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之一”。明中后期,右史许邦才在芙蓉街又筑瞻泰楼。清康熙初年,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大青石板,以便通行。

清初期,韩观察把芙蓉泉圈入院内,泉畔建有芙蓉馆、芙蓉亭。清康熙五年,巡抚周有德在原明德王府中心建巡抚院署,将现在的芙蓉街街区划在院外,成为庶民居住的街区,自此始有“美蓉街”的美称。

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为巡院、贡院、都司、布政司和府学衙门等达官贵人聚居的院落,商业环境良好,官僚商贾纷纷到此经商投资。商业经济异常繁荣兴盛,成为济南府最繁华的商业区,此后逐渐发展为济南府城最著名的商业街和文化街。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在芙蓉街落户开办。著名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并勤教学徒。整条街上不仅有经营文房四宝、乐器古玩,金石字画、石刻碑帖等文化产业的店铺,丝绸服装、茶馆饭店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商业店铺在此都有经营,繁荣的商业活动使芙蓉街街道景观异常热闹活跃。此时的街区商铺建筑主要以中式建筑为主,一般为一层或两层,三到五开间,底层为商铺,安装活动的铺板,上层为临街木制骑楼作为卧房,抬梁结构,双坡灰瓦,空间宽敞,尺度宜人。店铺二层出挑很大,这样可以为下面路人遮挡风雨或防晒,无论阴雨还是酷暑,行人走在下面的青石板路上都很是觉得关爱和惬意。店铺的后面多为居住建筑,主要是济南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济南的四合院集南北四合院之大成,既有北方院落的大气规整又兼江南民居的柔美婉约,四合院确是北方民居代表,但家家户户的院子被自然天成似的泉渠曲折纵横的串联起来,清澈的泉水潺潺淙淙依墙而过,又兼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流神韵。清诗人董芸就曾在此赶考寓居,并赋《芙蓉泉寓舍》一首:“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生动体现了当时济南四合院里的清静雅致情景。

明清以来的济南街巷都是用青石板铺砌,芙蓉街历史街区民居小巷当年芙蓉街路面也是全部用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飘着薄薄的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温暖的泉水。夜深人静时,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哗哗的流水声。旺水时期,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沾湿行人的鞋底,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景象。到了中午,路边的作坊商铺纷纷张起凉棚,整条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接,颇为壮观。阳光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试想:在酷热的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泉流过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

三、1904年—1937年,芙蓉街发展盛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在列强们的武力和政治高压之下,被迫门户开放。1904年,将济南的四千余亩土地划为商埠区,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自此,外国资本开始大量渗人济南府。商埠的开发为华、洋商人提供了营建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条件,形成中国国内独具特色的中西混杂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在济南展开。济南逐渐形成了古城与商埠东西布局的城市格局。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洛口黄河铁路桥正式通车。至此,济南成为北上京、津,南下沪、宁,东联胶、莱的交通枢纽,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济南也逐渐由一个封闭的封建传统城市转变为开放的近代城市,经济形态也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济南的城市形态由封闭的“城堡”转变为“双核”的开放的综合城市。

民初以来,“振兴实业”、“实业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济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繁荣昌盛。随着商业经济政治文化的加快发展,以及达官贵人先后在此落户,芙蓉街逐渐发展成为济南市最有名气的行政、商贸和文化最繁荣的街区。并且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街区内新建起了西式会馆、洋行等建筑,形成了以中式建筑为主、中西混杂的街区面貌。此时新兴的商业如西药铺、照相馆、百货商店、图书出版社等均开始在这条街上发展经营。由于他们经营的商业体现了近代新兴商业的面貌,店铺建筑形式也力求突破传统,以求代表一种新式风貌。比较著名的有兰亭照相馆、教育图书社、中英大药房、卫生镶牙馆、普太和药店、广立顺百货店等店铺。这些店铺均力求突破传统灰瓦坡顶、木扇门窗等中式样式,讲究立面的新颖变化。同时由于芙蓉街原是店铺林立、住宅密集的旧城区,所以,新式商业店铺摒弃传统店铺以院落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建筑根据地形或纵深安排(例如卫生镶牙馆,仅一开间但却有五间进深)或向上发展,如广立顺百货店、教育图书社等,其高耸宏伟的形象一直成为芙蓉街的标志性建筑物。据记载,1928年,济南老城内共有九条店铺集中、热闹繁荣的商业街,芙蓉街和芙蓉巷便占其二。剩下的七条商业街中的六条都分布在芙蓉街周围。

现存的芙蓉街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街区肌理主要就是在此时期形成的。

四、1938—1948,芙蓉街街区发展衰期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济南进入日伪统治时期,沦陷后的济南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变为殖民地城市。这一时期芙蓉街发展异常缓慢,建筑活动主要以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心,为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服务,商业日渐萧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济南。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集中财力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等工作相对滞后。工业生产日趋萎缩,商业趋于低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建筑活动也处于半停滞状态,加之战争的创伤,至1948年城市建设已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五、1949至今,芙蓉街历史街区“再生”期

1948年9月济南解放,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芙蓉街重获新生回到人民手中。从此芙蓉街历史街区开始进入再生期。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芙蓉街上的近30家私营业户改成公私合营或合作制。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芙蓉街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功能愈加衰退,市场关闭。芙蓉街上的个体业户全部被取缔,原有公司合营商店转为市属集体企业。用地性质发生显著的改变,长期受到国家公有住房制度的制约,资金投入少,街区内的许多老宅严重失修比较破败。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大量人员涌入该区居住,一些机关单位进入该地区的重要地段。住房压力剧增,房屋奇缺,出现了大量居民和单位搭建的简易用房,杂乱无章,建筑质量比较差,破坏了原有的街区空间肌理,环境逐步下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好转,1981年3月居民牛永兴在芙蓉街上开办第一个个体商店“济南历下永兴商店”,成为芙蓉街的一件大事记。从此芙蓉街开始跟上改革开放的大潮。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芙蓉街地区的土地价值急剧增长,芙蓉街历史街区曾几次面临巨大的开发拆迁压力。在一系列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中,芙蓉街历史街区的命运沉沉浮浮,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成为1995年《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定的三处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司里街、剪子巷、芙蓉街中仅存的一处,成为济南市唯一留存至今、能够充分展现济南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历史街区。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旧城的大力改造和房地产的开发的大潮,芙蓉街周边建起了一座座高层建筑,破坏了古城区的历史景观。芙蓉街历史街区在周围房地产开发的嘈杂的叫嚣声中艰难的生存至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被充分的认识,2000年济南市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把芙蓉街建成了“古城游览区”,2006年济南市政府又对芙蓉街进行了修复性整治改造,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管理,摊贩侵占道路严重,摊点招牌杂乱,左右商铺多为小吃,卫生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芙蓉街的文化形象。好在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0年,政府提出要改变芙蓉街“小吃一条街”的角色,欲将其打造成“旅游商品一条街”。其未来让人期待。

六、结语

芙蓉街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跟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要素、风俗传统融为一体,这种聚落景域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其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深究回味。芙蓉街历史街区空间营造过程中,民众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了中西文化艺术协同设计的理念,芙蓉街建筑的千姿百态、中西合璧,富有创意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其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生活实践经验,是民众和空间环境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产物,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脉络可以窥见地方、国家、乃至世界历史变迁的影子,映现出特定的“大历史”事件。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的房地产大开发浪潮的冲击,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仍然能保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很不容易,芙蓉街既是一种建筑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上一篇:总体审计下一篇:多元化信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