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2024-06-16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精选十篇)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1

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入社会, 它与社会实践在培养途径上是相通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有助于缩小就业差距, 提高就业率。

工学结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走出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 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 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工学结合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针对工学结合相对分散灵活的特点, 改变了过去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和交流, 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工作, 更加贴近学生学习,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特别是注重倡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通过自我觉醒、自我教育, 自我实现, 提高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教育主体的创新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渗透性, 就是要从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 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 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 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 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 同时, 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 (即实习指导师傅) 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 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 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 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 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 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 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 又学会做人。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 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教育手段的创新

1、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就好比“泡菜水”, 对学生的素质和气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首先应做好关于工学结合的宣传, 将此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其次, 以每年举行的科技节为依托, 提高各专业比赛的质量, 评选出各专业的能手, 以起到榜样示范性作用;再次, 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引导。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以及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提高。

3、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引导, 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

可以说,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这支队伍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可小视的。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比教师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他们在教师与学生中起着桥梁作用, 一方面他们能以学生的视角解释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 并将之传达给同学, 这能帮助同学更好地接受与吸收, 另一方面他们能将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对此, 各班应注重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选拔, 并定期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会议, 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学期末召开表彰先进大会, 树立典型。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如前所述, 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 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 并不断强化获得。

5、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 学校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 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 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

6、思想教育的途径的拓展。

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 定期走访实训单位, 通过网络QQ, 电子邮箱Email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 解决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 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 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 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 学生的时间安排以灵活的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1]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5)

[2]杨水根, 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1)

[3]熊芊, 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结合"探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12)

工学结合模式运作方式2 篇2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黄诗义

摘 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学交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师型;双证制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具体表述为:

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

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

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早在1961年,美国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了一次调查,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国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1”工学结合模式,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下列不足。

(一)校企合作尚停留在表面上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目前鉴于种种原因,真正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较少,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愿意合作的单位。工学交替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少量学生实习的浅层次的合作,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实习实训条件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不相适应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学院在实训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相对不足,现有实训条件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尚不相适应,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训、实习的平台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尚有差距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现有的课程体系与规范性的工学交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参与程度有待深入。

(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

学校专任教师尚缺少企业实际锻炼的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还缺少相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须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

三、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慎重选择合作企业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校企合作是关键。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必须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此,合理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做好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工作

校企双方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措施来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验收,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落实实习计划;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建设好一支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和编写相关教材。

(三)建立与工学交替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为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生产经营与学校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

1、加强工学交替教学过程的管理

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妥善处理好学生实习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校企双方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岗位实习的有机结合,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习必要的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

2、压缩理论课时,突出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1)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2)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鼓励开展“项目教学法”和“课题过关制”。(3)可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四)高职学院实行工学交替应避免出现下列现象

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形同虚设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所设置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具体事项缺乏重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中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技术人员没有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改革。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为此,要防止机构的形同虚设。

2、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要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要防止高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和企业指导老师缺乏教育知识而最终影响教育质量。学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采取学校补助、企业奖励等举措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加强个人学习与进修的积极性,着力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较好地完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教育与指导,共同提高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质量。

3、学校过分适应企业现象

工学结合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因此,在构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的多元化,避免因盲目适应企业的需求,过度地删减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综合能力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避免建国后我国教育在半工半读中所提倡的“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的情况再度发生,防止半工半读成“只工不读”,勤工俭学成“勤工即学”,从而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上健康轨道。

4、在实施教学计划和环节中一刀切和终身制

工学交替要随着行业发展、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应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要避免在实施教学计划的环节中“一刀切”和“终身制”现象。要使高职学院实施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严格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性。我们采取的“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应有更为深刻的内涵。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主体的双元化

即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形成双元驱动、联动、互动的关系体。双元驱动即发挥两个载体(理论传授载体、实践体验载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双元联动即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联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上联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的联动。双元互动即企业经理

人员成为专业建设的顾问,学校的教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

(二)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重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轨运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按层次结构来分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各学科自成系统而学科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度和学习时间等问题。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围绕企业订单要求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安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主导渠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完成的实践内容。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校外课堂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

(三)确定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双纲

即理论课教学大纲与实践课教学大纲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实践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要双纲运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四)编写理论课与实践课双重教材

采用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分设的方法。理论课教材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实践课教材要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自编的方法进行。在工学交替的背景下,实训教材可以有四种表现形式:案例型教材、岗位训练教材、按活动项目编排教材、企业岗位培训教材。

(五)建立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双基地

即建立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基地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作用。校内基地应具有规模性、仿真性、系统性、超前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克服现实存在的一些客观的问题:一是签订协议的多,真正运行的少;二是短期参观见习的多,长时间接纳学生实习的少;三是接纳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实习的多,接纳批量学生实习的少;四是以需要劳动力为主的多,真正给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五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企业既没有为教学服务的责任,也没有为教学服务的义务;六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

(六)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关键,要建立一支既是经济师(或会计师、营销师、工程师等)又是讲师的教师队伍。

(七)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代理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八)积极创建双证(或多证)认证制度

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在具体运作办法上,要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五、实现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相关保障措施

为保证教学质量,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必须完善以下保障措施:

(一)学院和企业必须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定要具备的条件、专业、人数、实施办法;

(二)制定有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

(三)学生应在工学交替岗位从事生产性的工作,而不是走马观花;

(四)学生的工作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五)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管理;

(六)学生工作的表现应由企业基层区队进行考核和评价;

(七)学生工作时间的总数一般应占学校学习时间的50%;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3

【关 键 词】“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高职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课内外课堂教育和企业公司实践教育资源,注重职业实践教学。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条件下,高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富有实效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

1.理論联系职业实践,以职业为载体,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实际考量学生即将就业的各种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发展前途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及用人要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能在中西部地区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就业和职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和思想素质合格的有用性人才,真正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

2.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纳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中,也要下企业锻炼,这样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校企共享、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中的一员,许多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课教师排除在双师型教师之外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长期参与这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与这类专业对口的行业、职业的特点和岗位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根据学院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际情况,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固定地带某个院系的思想政治课,让其更好地了解这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其专业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定期每学年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至少下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的单位两次以上,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能更好了解专业学生和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服务。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环境互换中形成知识更新和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看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力,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后能非常自然地进入实践的工作状态。

3.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就是抓专业和技能忽视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能因为“工学结合”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忽视了对政治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教育内容的革新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要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在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注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并要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先进的职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的合格人才。

1.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培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可以把职业道德教育课放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帮助学生顺利迈向社会成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实践课堂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便利条件,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及高层管理到学校来开设职业教育及思想教育专题讲座和学生座谈会,向学生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种种要求。

2.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员工接受和认可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观念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应根据“工学结合”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上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教育,并将对行业、企业的认知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课教育可以让学生到具体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企业,亲身体验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吃苦敬业意识和服务竞争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变的时间。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可以重点讲解一下相关行业、专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特别是讲解特殊专业和新兴专业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全面深层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针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讲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困难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宏观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树立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思想合格、技术合格、“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革新教学方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1.在理论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多“满堂灌”,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进行“职业综合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和专业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具体职业目标下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被动地画重点、记笔记,而是按照教师根据专业设定的现实思想和道德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体系和大纲来传授思政课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卓有成效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导演退居幕后,学生是演员甚至是主演,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探索,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举办专题讲座等,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改革注重“互动式”教学,在班级内分组组织团队,分组讨论、辩论,并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企业场景。这样一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又解决了合班授课人数太多难以驾驭的烦恼。

2.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顶岗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以前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主要侧重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忽视了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工厂、车间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问题,还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学生和服务企业的双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生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企业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遵守岗位制度和职责规定,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性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任务。如实训前通过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关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看似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现象和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尽快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在实训中,跟踪调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享受学习生产生活。在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优秀实践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工学结合”的现实状况和条件,由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定期前往“工学结合”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或普法活动,还可以和挂靠企业管理队伍并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2]王晚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葛军燕.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4]林冬妹,陈岸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5]余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2010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4

1 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工学结合为教育模式转变提供新契机。工学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在学生的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学生在学校可以学到理论的课本知识,到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因此,工学结合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样也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这种工学交合的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把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政治教育之方向,必将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极大提升工作水平。

2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布局有待加强。部分院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上仍有欠缺,没有将其切实摆在工作首位,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队伍激励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实现全员参与,形成合力,仅倚重宣传部、学工部(处)、团委、各院系党团总支和“两课”教师、辅导员等力量,淡化了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整体动员,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育对象理解、尊重不够,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主动的消化、践行能力。在教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思想差异和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并不鲜见,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另外,教育手段滞后,缺乏创新的教育载体。

(3)在教育内容有待更新。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关注不够,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也常常出现教育内容空洞乏力的情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囿于自身理论政策水平和陈旧教育观念,习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大道理”、“正面因素”,对社会进程中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刻意回避,对学生关切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语焉不详,指导不力。这些现象,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动机与实效间的距离。

3 实现“五个转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1 转变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校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受教育模式。学生的活动空间由传统的宿舍、课堂和食堂的校园生活扩展到企业生活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环境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教育环境的扩展与放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探索出校内环境与社会实践环境相结合下的新方法,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其次,充分意识到“工学结合”过程学生思想工作所受的的冲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将会面临怎样的环境冲击,如何提高面对环境变迁的能力进而更好适应环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前预测和设法解答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为工学结合背景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3.2 转变教育主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系统性工作。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性,努力根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和行动导向,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院校管理各方面各层面,进而形成面积广泛层次多样的教育主体。这个主体体系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课任教师、从事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教职工、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全都纳入一个系统,拓展了主体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格局。

此外,与院校进行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及工厂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他们承担着帮助学生成才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根据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结合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指导学生“成才”又“成人”。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中,校外的实习指导老师和师傅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3.3 转变教育内容

为适应高职大学生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的特点,需要改变教育的内容。一是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应着力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作为唯一参考和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现实就业形势,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业教育等新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二是要着力提升高职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盲点,其能力未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他们主动认识社会以及认识自身,进而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及多方面能力素质,进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2)。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实践潜能的发展。“工学结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纯粹死板的理论灌输和讲空道理,而是在实验、实训和生产实习过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边培养学生交往、审美方面的知识和素质。同时,十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在知识、能力、潜能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因人而异、顺势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飞跃与创新,也实现了传统教育内容所未能企及的良好收效。

3.4 转变教育职能

在职能定位上,“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传统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成长成才而服务,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等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功能落实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

3.5 转变教育机制

推行“思想政治导师制”,即学校指派相应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为学生的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工作,及时处置学生思想看法上存在的问题,达到指引学生追求思想进步,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效果。

摘要:思政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信念与修养,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思政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职能以及教育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转变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教育,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教育部公报,2007-05-25.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5

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文章阐述了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分析了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解决思路,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作 者:白靖琨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山东淄博,255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6

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企业的文化需求,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同时还应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灿国(1964-),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45-02

近些年来,高校将培养模式转变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企业

式,而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都有其自己的职

再和以前一样。下面笔者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业道德,高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掌握其职业道德。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想政治教育在讲解抽象道理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具体的岗位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紧密联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比如对

效性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侧重讲解诚信道德。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才能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

质和法律意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地体现在高校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爱国主义(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企

教育上。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道德观教育等业文化的需求

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

课程时,必须将这些内容讲好、讲深、讲透彻。要认清高校思想企业文化的需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学生

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高校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要注重高校学生的企业的文化,并且宣传和推广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

爱国主义培养,还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营理念、品牌形象、社会声誉的载体,企业文化以精神的、文化

我、完善自我的能力,还要将学生带领到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和的、物质的手段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良好

职业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企业

的思想政治道德。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社企业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

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一直以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是沿袭传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重学不足、启发

“注入式”“注入式”

道德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职业岗位不大等缺点,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情绪不高,导致学生

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平时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在学习中陷入被动接受的局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高校思

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高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

校学生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光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政治教育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

的,还要进行用人单位所提供岗位的研究和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校思想政治教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

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明确规律,寻求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创新

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哪些思想政治道德、需要学生的思想精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

政治道德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水平、需要注重学生哪些思想政治育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道德等。有目的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积极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并且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以

生在岗位上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提升学生的思想政及共同式等教学方法。推进多媒体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够使高校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课堂更加活跃,这样灵活的课堂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

招聘中优于其他竞争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试方法也需要进行反思,现在的高

校思想教育课程考试方法为考查考试,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只是让学生回答一张考

卷,给出学生成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要改革考试方法,要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理

解以及运用情况,尤其注重考查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呼吁各大高

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

师也应该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

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来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得

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高校的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教授的课程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上思

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们还应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

论课对当代高校学生的针对性和影响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

践,通过社会实践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让

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自觉提高自己的

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

主导者,教师还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水平,提高

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只有自身有好的思想素质和理论

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学

生负责的态度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高校

思想政治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只是单纯地沿袭过去

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活跃、学生不

喜欢思想政治课堂并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的后

果。为转变这一状况,笔者提出一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

法,以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参考。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法。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法主要分为现场

教学和社会调查两种。现场教学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带

领学生到社会岗位进行现场教学,让高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实

践环境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并且明白企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

德。现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操

守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现场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思

想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社会调查是指针对专门的问

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对社会上的一些观点进行深

刻了解。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调查进

一步了解社会,更早地接触社会的真实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有目

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模拟情境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

学的模拟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场景的模拟再现,让学生对相关

的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模拟情境再现往往是再现事件发生时

候的人物和场景以及当时的情况。模拟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

它能够利用学生对表演的好奇心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

法打造的课堂氛围一般比较轻松、活泼,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

入到课堂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牢并且应

用到实践中去。模拟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

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效比

较显著。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讨论式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的讨论式教学法适用于抽象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以及当前社会热

点问题的讨论和学习,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抽象问题或者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

自己的观点。很多情况下,高校学生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涉

及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问题认识不清晰,不能准确地发表自

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认识,而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的种种模糊

不清的看法不能够很好地给予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

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有利

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和激辩,相互启发,努力分析存在问题,使学生自己认清自己模

糊的认识并且改正自己错误的看法,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团结合

作能力。

4.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

案例教学法即对一些社会上或者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分

析,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

治教学中有很多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如果只是通过简

单的方式教授,是很难为学生所理解和吸收的。可以通过案例

式教学,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对整个案例进

行讨论,从而领悟到案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知识。高校思想政

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道德和法制类问题教

学,这些问题隐藏或融合在复杂的案例之中,是学生们校园生活

无法触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高

学生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注

意与学生的配合,教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能够使此方法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

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

业,2007(7).

[3]骆昭平.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民族师

范学院学报,2010(2).

[4]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

究,2007(8).

[5]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

与职业,2008(8).

[6]欧阳剑波“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

[7]刘玉芳,张双利.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分析[J].现

代企业教育,2009(2).

[8]余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

术教育,2010(14).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目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并大力推行。这一教育模式下, 学生能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经营情况,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操作技能, 进而获得适应企业环境并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抽象, 不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高职院校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尽快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这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宽泛、复杂的教育环境, 更容易受到各种良莠不齐思想的影响, 从而削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面对新情况,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首先,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机融合, 努力拓宽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行会、企业、工厂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 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在工学结合模式中, 以工厂、企业和实训基地为载体的实践性教学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次, 以人为本科学引导, 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工厂的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调动学生自己的参与主动性和主体性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理解, 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自觉的执行能力、约束能力、管理能力, 不断培养、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未来的社会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因此, 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 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 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看, 如果个人缺乏过硬的职业素养, 就很难取得工作业绩上的突破, 更谈不上大展宏图;从企业角度来看, 只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 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 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提高成本效率, 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 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正在于它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 面向的是各种现实的行业和企业需求。所以, 重视、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意义所在。

其次, 深化企业文化教育, 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生产力,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职业性, 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 不是靠一门或几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 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具有浓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养成的。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性, 努力根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力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院校管理各方面各层面, 进而形成面积广泛层次多样的立体的教育主体。这个主体格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管理及行政管理的教职工、辅导员, 全都纳入一个系统, 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广度与深度, 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同时, 与院校进行合作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工厂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

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要使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并持之以恒, 既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又要适应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认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实现教育机制的创新。

首先, 必须建立有力统一的、校企协调的、科学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空间非常扩散, 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管理, 学院党委、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要统一协调, 发挥主心骨作用。要在党委、企业方面统一领导下, 建立和完善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的决策科学、信息灵敏、反馈及时、统一协调的领导与协调机构, 以解决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合高职工学结合教育特点的、能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懂知识、会技能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培育具备“双师”能力和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其次, 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 发挥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弹性学时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和政工人员从事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专兼职思想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积极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与属地管理的地方政府、社区及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制度, 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真正构建符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特点的教育机制, 使制度建设成为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总之,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充分挖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有效利用、拓展教育新平台, 积极探索教育新渠道, 努力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对接。

参考文献

[1]魏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探析[J].青春岁月, 2011, 9.

[2]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5) .

[3]秦国宾, 蒙芳.浅谈“工学结和”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向[J].科教导刊, 2011, 10.

[4]欧阳剑波.“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4.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8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依据

“工学结合”是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 充分结合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及资源, 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1]这种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与现代实践相结合,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主要意义体现在:

( 一)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现如今,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要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引进实践课程, 将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的教学体制逐步深化, 着重搭建了师生互动的桥梁, 将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内心, 自然而然又表现于外在,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二) 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 “人”主要是指 “个人”, “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 ( 体力和智力) 全方位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 “工学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在这开放的体系中, 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 对社会、企业及 “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真实信息体验比较深刻, 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3]

二、“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职业性、实践性、岗位性是高职教育主要的特点。因此 “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 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强化职业道德

如何加快学生从 “校园人”到 “职业人”的转变来进行。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 在教学内容上以社会上就业需求为价值导向, 在其中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从企业“第一线”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入手, 努力让学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主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服务教育、培养他们游客至上的职业精神, 让学生明白工学结合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意义, 提高他们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 让他们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游客。

( 二) 利用项目教学法, 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

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同样适用于思政课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现工学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 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 让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有序的完成项目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进行了参与。[3]可见, “在做中学”是高效的学习方法。项目教学法拓宽了思政课单一的课堂教学路子, 彻底改变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的 “填鸭式”授课方法, 有效避免将思政课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

( 三)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实践育人

实践性是 “工学结合”的又一重要特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以毕业及就业为目标, 突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岗位特点、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着力培养学生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政治素质。他能够纠正人们的会计行为、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影响和引导会计的发展方向; 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品质, 使会计道德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

( 四) 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 更新传统的考试理念

改革思政课考试方法, 探索具有 “工学结合”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 强调 “以人为本”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试体系由开卷、实践、平时评价与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 由此产生课程的总成绩。要综合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即考试不能只是 “考知”, 还要“考德”“考行”“考思”。

参考文献

[1]周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0) :38.

[2]王永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结合”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0 (20) :9.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9

一构建适应现代高职发展、满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本质功能的考评体系势在必行

1.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评体系的影响

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发展、注重质量转变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性任务。为适应这种转变, 高职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革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教学考评就是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考评是手段, 但不是目的。通过考评, 可以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 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 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存在的弊病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在考评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如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 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的多种形式。课程成绩实行百分制, 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改革的尝试是有益的探索, 但与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特点及高职培养高技能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要求还不相适应, 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 考试内容教材化, 重知识、轻能力, 没能实现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重知识、轻理解与运用, 答案多可在教材里找到, 学生不能进行理解与发挥, 导致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只等期末考试划重点、圈范围。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二, 考评方式片面化, 重结果、轻过程。与其他学科一样用抽象性的考分来评价学生, 对平时的品行表现、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不够重视, 学生只关注考试卷面分数的高低、书面作业是否完成, 这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考试方式上较单一、陈旧, 无论是采用传统的卷面 (开卷或闭卷) 的考核方式, 或改为无纸化 (机考) 的形式, 都没改变从课本到课本, 从卷面到卷面的模式, 由于考试试卷题目统一, 参考答案统一, 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到临考时突击几天也可取得好成绩, 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全程考评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阶段性

成果 (编号:2012JGZ173) 使教师片面追求学科性、理论的完整性、知识点的面面俱到, 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发展。

第三, 考评主体单一化,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而现行考评体系往往排斥了学生作为考评的主体, 学生课程评定成绩几乎是老师说了算, 学生成了被动的评价对象, 不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考评更能引导大学生自省, 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体、主体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考评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功能, 也无法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因此, 必须建立科学的高职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 以适应现代高职发展、满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本质功能。

二构建科学的高职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1. 高职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的目标

“05方案”是将“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作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的一个分项目提出来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改革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促进教学和学习,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科学的考评体系对师生双方的“教”与“学”都具有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发展功能、导向功能。通过测评教师可以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策略、方法,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科学的考评使学生可以自省, 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人生规划科学发展, 同时强化自我参与意识, 激发主体创造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高职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的原则

第一,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思想政治课其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就是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通过考评能“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根本上实现老师的“教”服务于学生“学”的目的,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把思想政治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第二,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出发, 通过考评发挥考评的发展、激励功能,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做到知行合一。考评体系的设计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注重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

第三, 坚持内化与外化评价的统一原则。思想政治课考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促使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必须要对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行为动机外化为行为习惯进行评价。

三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课考评体系的方法

1. 考评内容综合化

思想政治课考评的内容涉及很多, 包括大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理想、信念、品行,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所以要统筹安排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比例, 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测评。在考试中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适当拓展内容, 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社会发展实际, 不断探索、整合考试内容。除考核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外, 还要考核学生动用理论来分析、观察社会热难点问题的能力, 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考核内容。重视对学生职业操守、素质养成方面的综合考查, 重点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与职业态度相关方面的考评, 总之, 考评内容综合化, 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2. 考评过程全程化

实行综合全程考评模式, 即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改变以往一套试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做法, 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 成绩评定涵盖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包括到课情况、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小组研讨、社会调查、校园文化活动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表现及成果、作业完成、期末考试等环节, 实现教学评价全程化, 体现知行统一。评价由学习的过程、结果、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估等构成。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包括考勤、态度、学习效果、诚信学分银行等;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问卷、学习档案等;教师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论文、评语、鉴定意见等。

3. 考核方式、考评主体多样化

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 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相结合, 项目成果汇报、情境表演、能力测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形式, 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克服传统的考核方式片面化、单一化的弊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并加强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主体除教师外, 还应纳入其他主体,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价, 学生个人自评, 学习小组互评, 实践教学带队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实习企业人员评价意见, 学生在实验、实训、设计、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表现由带队老师和企业人员给出恰当的评价。考评主体多元化也体现了考评过程全程化,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生对最终学业成绩的关注转向到对学习全过程、环节的关注, 将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

总之, 构建适应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和实现高职思想政治课本质功能的考评体系, 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统一起来, 实现考评内容综合化、考评过程全程化、考核方式、考评主体多样化, 实现知行统一, 形成既重视全面考核又重视过程考核的综合考评新模式, 将克服传统考评模式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 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韩洁、张琪.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体系的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9)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10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往往被缩减, 加之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1)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 重技能、轻人格的功利化育人倾向, 甚至缩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 增加顶岗实习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空间。

(2)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大都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 难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得机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1) 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时空制,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工作, 思想与行为直接受企业中的条例、准则、守则等规范的调整与约束, “准员工”的身份使学生提前明白社会对自身的要求, 从而更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当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面临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实难题。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 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以“做”为核心, 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达到了“教学做合一”, 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 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 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 并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迪。

二、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侧重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大量增加, 二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 学生相对分散的时间较多, 这就给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说理疏导法、比较鉴别法、情感陶冶法等使用受限, 典型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的使用力度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授、班级活动、教师谈心等为主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受在校时间等条件限制, 加之伴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 QQ、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已被90后高职学生广泛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采用单一教育手段, 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实现

“四个转变”, 即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应用转变, 从学生被动性接受向学生主动接受转变, 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中心转变, 从讲授课本内容向完成项目任务转变。

1、突出职业性, 努力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 突出职业性, 增加实践课的课时,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断整合、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安排上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 注重学生职业理想道德、职业能力素质、职业纪律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分工协作及组织协调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挥其创造潜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的“缺口”,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延伸到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与高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充分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情感、意志、个性需要,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为他们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就业上解难,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3、创新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政教育手段

根据“工学结合”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学应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课堂教学中除传统讲授方法外, 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拓展课外实训实习教学, 提高教育效果。开辟和搭建网上交流平台,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实时聊天工具、博客、电子信箱、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 对学生开展实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4、创新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政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应创新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评价考核等制度;设立学生工学结合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特别档案, 把企业及学生企业导师的评价反馈留存为学生档案材料,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表现评价的重要指标;完善专兼职思想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进一步健全教师从事“工学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社区及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制度, 创新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贾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 .

[2]林为群.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N].人民日报, 2008-06-25.

[3]刘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

上一篇:艺术性一下一篇:来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