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整合

2024-08-11

文献资源整合(精选十篇)

文献资源整合 篇1

高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是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对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 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现今,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为高校教育重要桥梁的图书馆更应当发挥其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教育事业的进步, 信息网络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迫切要求进一步对落后陈旧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大众化的改革, 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以此来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需求, 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2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呈现出资源多、信息量大、现代化设备完善的可观现象, 不仅为高校师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作简要阐述。

2.1文献资源多。为满足高校广大师生学习的需要, 大多数高校越来越重视文献资源的储备。因此, 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越来越多, 这为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极大了的便利了师生的学习。

2.2信息量大。由于文献资源较多, 因此提供的信息量就大, 那么广大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时, 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可对信息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便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大的帮助。

2.3现代化设备完善。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一些现代化设备, 对图书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此外, 现代化设备的完善, 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使师生在借阅文献时更加便捷。这样一来, 很大程度上的避免了万县资源的混乱和损坏, 也提高了图书馆的运作效率。

但是, 值得关注的是, 高校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文献资源信息时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进步。

3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缺陷

3.1无法适应采访文献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很长时间以来, 考虑到我国过去文献发行体制方面的因素, 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分工, 都选取了一种方便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所谓“对口”模式。这种模式下的采访业务相对集中, 但却忽略了对文献本身的关注, 人为地割裂了多种载体文献之间的关系。

3.2采访馆员单一知识结构与采访文献学科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在传统模式下, 既然文献采访分工是按照文种和载体形式来进行, 那么每个采访馆员所要面对和负责的, 便是某一文种和特定载体下的多学科资源。很显然, 采访馆员个人并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 对不熟悉学科的文献资源的把握也难免出现偏差。

3.3“采”与“选”的矛盾日趋尖锐。在传统模式之下, 高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的工作大多是以“采”为主, 很多精力放到了与供应商的往来、采访数据的沟通与建立等多重事务性工作之上, 且因其工作量之大, 采访馆员无暇深入对馆藏情况的调研, 也不可能走出馆外对高校师生读者的类型、数量、阅读偏好、阅读内容、阅读成因等项目实施详尽调查。

4关于如何做好文献资源信息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设性的解决策略

4.1坚持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加强对馆藏数据的统计分析, 定期做好读者借阅统计工作、图书馆接待读者的数量等指标的统计工作,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分析, 图书采购人员可以了解馆藏结构及馆藏的利用情况, 掌握读者的借阅需求, 使图书采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及时补充读者需求的图书, 进一步优化馆藏建设,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授知识和教育的职能。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要明确实用性、系统性、特色化与协调性不可分。尤其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之际, 更应注重系统性。

4.2合理调整馆藏结构。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道路。由于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 也由于近年来图书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高校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 按照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 图书馆所能拥有的资源规模和飞速增长的信息总量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 它很难完成高校资源保障的重任。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树立多种媒体互补的理念, 形成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合理馆藏布局。

4.3倡导研究, 促进优化服务。图书馆工作中有大量程式化的、常规的业务工作。如果我们做有心人, 可以从看似平凡的事务性工作中发现问题。尤其在处于变革时期, 如果我们自觉地收集信息, 统计信息冷静地分析问题, 更有可能发现应变革的举措。何况, 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实施自动化管理, 借助现代信息设施, 可以使我们准确、及时地了解工作动态, 沟通图书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 为深入研究在技术层面提供保障。把握住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图书馆经费激增的机遇, 在工作中可创出新业绩, 在研究中可辨明真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中, 图书馆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其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不容小觑, 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待目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 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进一步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的作用。做到了这些, 相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信息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并以此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储备中心, 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源泉, 对高校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显得尤为必要。然而, 近几年来, 一些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存在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 文献资源采购不科学、图书馆管理机制落后、无法适应文献载体多元化等都是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对高校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所以, 对高校图使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整合利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对文献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其次进一步分析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不足, 最后有针对性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庞恩旭.图书馆文献采访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 2004 (2) :35-37.

[2]冯东.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8 (2) :113-116.

[3]王瑞玲.文献采选机制的中美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 2006 (3) :77-79.

[4]朱兆基.关于高校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发展的思考[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1992 (3) :121-124.

[5]张立军.数字图书馆中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5) :23-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篇2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法,指出经理人员在并购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关于人的动机、情感、队伍建设、组织心理学、思想意识、公司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战略兼并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协同效应,即卖方和买方在公司间的技术和专有知识的转移,这就意味着要将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杰出人才继续保持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同效应,即卖方和买方在公司间的技术和专有知识的转

移,这就意味着要将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杰出人才继续保持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关于人力资源部门在购并整合中的角色,Charman(1999)在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向高层管理者提出建议和专业参谋;85%的人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在管理整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在实际购并整合中只有35%的人力资源部门参与其中。Habeck(2000)在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购并案例后发现缺乏整合的企业中50%生产率下降,47%的企业在三年内存在管理摩擦问题,90%的高科技购并没有达到预期增长目的。Randal I·Schuler和

Sunsan·Jackson(2001)在分析了企业购并的目的、类型和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忽视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因是:认为购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太软性,难于管理;人才观念的缺乏:缺少人力资源整合倡导者:缺乏人力资源整合的模式和框架:关注其他方面的整合而忽视人力资源整合。二人提出了三阶段的人力资源整合模式:整合准备、整合实施阶段和整合固化阶段。Krug和Hegarty(2001)运用知觉的相关观点,从管理者知觉的角度研究了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留任和离职问题,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留任与其对并购事件宣布的积极知觉、其与并购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积极互动、其对并购长期效果的积极知觉正相关。

2.4.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方面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比较晚,对这个问题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郑海航(1999)认为并购后的企业选派有专业管理才能并且忠诚于并购方的主管,是实现企业整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认为只有派人员对被并购公司进行直接控制,才能保证并购方经营决策的执行和并购整合效果的发挥。郑海航也强调,很快地离开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往往是那些有技术、有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应该在过渡和整合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和留用这些对企业发展很关键的人员。徐芳(1999)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战略整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罗瑾琏(2000)认为,人力资源整合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之上的更高层面的目标,是发展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整合是基于系统观点和行为重组理论的激励,是发展了的激励;并在分析了沪港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特征和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是:人力资本分享剩余即推行泛股制;不公平事件控制并提高员工公平感;加强上下级间的有效沟通使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员工多重技能四个方面。许树沛(2001)在分析战略联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整合应从联盟经理层的整合、联盟员工的整合、联盟联系渠道的整合、文化整合四方面进行。吴志军(2004)在分析了企业购并引发的主要心理变化、对员工的负面影响和被并购方原高管人员的配合难度等方面后,提出人力资源整合的策略是:客观评价高层经理的能力,审慎决策高层经理的去留;针对并购方式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通过多方努力,转化员工的抵制情绪;建立激励机制,留住公司的核心员工。孙剑锋(2005)通过综合运用劳动经济学和系统评价等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人力资源整合经济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较系统的阐述了人力资源整合经济效益分析主体、分析客体、分析原理和分析方法等研究框架,并从原理上进行了数学描述和逻辑演绛。提出了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使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沿增长最快的方向发展的观点,并给出了采用人力资源整合指数法判断人力资源整合经济效益的判则。颜士梅(2005)将内创业与并购整合两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系统探讨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及模式、人力资源整合水平选择和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李新(2005)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等研究方法,阐明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方式和途径;并运用成本-收益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整合绩效测评的效率选择。

[6]Charman,A,Glob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human resource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Focus(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9

[1] Charman,A.(1999)Global mergers an

d acquisitions: the human resourcechallenge. International Focus(Society for Human)

[3]Randail Schuler,Susan Jackson. HR issues and Activiti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 19,No.3,pp.239-253,2001

[4]Habeck,M.H,Kroger,Vand Trum,M.R. After the Mergers: Seven Rules for Successful Post-Merger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篇3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教师角色的变革;(3)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前人做了一些总结:

(1)观念与机制的不适应。部分学校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导,致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与革新 在机制上,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导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nlc202309020514

(2)师生方面的弱势。教师方面,主要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方面,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的问题较严重,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将主体回归的课堂变为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3)网络环境的不健全。开展课程整合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和依托,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开展。

(4)教材与资源的匮乏。现行教材中学习知识总量过重,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既难又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己迫在眉睫,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认为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更新观念,转变机制;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③优化网络环境,合理选择教学平台;④革新教材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问题,也不排除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1)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2)体制上的误区: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重视;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过于表面,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①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学科的特点;②过度关注课件,忽视教学过程;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彭振宇老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第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软件和硬件方便,为了避免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整改意识和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1.

[7] 贾甲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省: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2011.

[8] 彭振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出版社,2011.

文献资源整合 篇4

1 样本选取与分析方法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6 968种重要学术类期刊,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2 700种。

以“信息资源整合”为搜索关键词,精确检索2000—2009年之间有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利用Excel软件对各项数据,分别从发文量、核心期刊发文、论文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统计与分析结果

2.1 论文量与年代分布

共检索到2000—2009年之间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题名的论文462篇,除去新闻类的16篇还剩446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共167篇,除去新闻类6篇还剩161篇,详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0年来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论文,无论是在核心期刊还是在一般期刊上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尚有部分还没有录入数据库)。核心期刊论文2006年出现一个发文高峰,2007年有所下降后,2008年又有所增加。这种年代分布说明信息资源整合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2 论文期刊分布(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图书情报学类期刊发文量200篇占了总发文量的44.9%,其中核心期刊达123篇占总量27.6%。此类刊物可以说是,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主要场所。尤其是《情报科学》、《现代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论坛》、《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学报类发文为51篇占总量11.4%。这说明高等院校对信息资源整合研究较多,相对人才也很多。计算机类发文37篇占总量8.3%,说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撑。有120篇论文发表在了经济、建筑、医学、电力等其他类刊物上,占了总发文量的26.9%,说明论文分布很广泛,发文数量也说明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各行业渗透力很强,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2.3 论文主题分布(见表3)

对核心期刊的161篇论文的主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从不同的主题发文量可以看出,161篇论文中,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分析论文为92篇,占总数的57.1%,这说明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介绍发展现状、可行分析的论文较多。技术方面的研究占17.4%,说明网络技术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要想发挥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分不开的。实际应用方面占16.8%,表明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在实践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3 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全方位地为科学研究、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这里的信息资源指的是经过一定程度加工整序过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系统,不包括网上无序的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信息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存在,缺乏对其线索的组织控制和内容的评价,因而无法方便地检索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整合,屏蔽不同资源之间的异构性,进而方便用户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整合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健全。主要技术有SFX技术(Special Effects Cinematgraphy)特技效果,XML技术(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BPM技术(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技术,IRP技术(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信息资源规划,SOA技术(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OAI-PMH技术(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元数据开放搜寻及获取协议,OPAC技术(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等。

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资源整合在档案信息、数字图书馆、电力、企业、政务、农业等方面已经开始得到逐步的应用。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势必要走联合开发、规模发展避免重复开发的道路。

浅谈客家文献资源 篇5

缪梦娜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09级)

摘要: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客家民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客家文献,客家文献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客家文献研究却比较落后,解决客家文献研究少人问津的状况,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客家文献 客家文化 研究

1.客家起源与客家文献概述

从客家先民到客家民系,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客家系是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其发展源远流长。客家意为“客而家焉”,是南方本地人对北方南迁人口的称谓。吴敬轩对于“客家”曾这样论述:“逮五胡之乱,金元之祸,其一部子姓,遵海陆而南,止于八闽两粤。语言风俗,犹守中州典型,如客家福老,逮广府诸邑居民,则此迁族中之尤著者也。”“客家散居于嘉应五邑惠韶诸郡,逮其他各处,语言多存古音,习俗不违典礼,惟迁徙时代,先后不同,寒燠区分,盛衰有别。”因此,西晋永嘉五胡之乱,造成了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南迁。其后又有安禄山作反,金元之祸,连年战乱。又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到明清时期逐渐稳定下来。主要定居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四省,江西和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在客家人几经迁徙、侨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记载客家先民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活、思想轨迹以及与命运抗争历程的忠实记录,数量恢宏,种类浩繁,内容精博,这就是客家文献。客家文献反映了客家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客家人群体活动方式。凡是内容涉及客家地区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客家文献。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献,其内容涉及客家地区、客家先民及当今客家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

2.客家文献类型

在著述形式上,客家文献划分为:客家地方志、谱谍(家谱和族谱)、年鉴、名人著述、档案、报刊丛书、百科全书、客家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客家图录、客家音像资料、客家文献书目,还有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光盘数据库、网上资源等新成员。当然,客家文献中,也包括关于客家民系的语言、风俗、人情、建筑、饮食、山歌、客家戏剧、民间故事等。客家文献中,最具代表的是地方志、族谱。2.1 地方志

地方志是以某一地区为中心的地方性全书,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地方志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学术、客家渊源、方言、民俗、礼仪、民性、建筑、教育、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都是地方志反映的内容。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真”,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百科全书,在区域性,时间性以及史实资料上具有可靠性,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逐渐迁入岭南一带,这一时期,由于立足未稳,客家人口也较少,加之时代久远,又经常迁徙,地方志的编撰修订较少。在宋朝时,客家文化初放异彩,有多位客家人编撰修订了地方志,如苏辙,四川眉山人,曾编撰有《龙川别志》(2卷)、《龙川略志》(10卷)。梅州地方志也始修于宋代,最早有《梅州图经》及赵汝厦纂《程江志》(5卷)等地方志书,记述了当时梅州的风俗、形胜、人物等内容,是有关客家地区最早的资料。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是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存旧方志以清朝为最多。而官府主要主导了地方志的纂修工作。明成化末年(1487年)所修《兴宁志》,是现有文献可考证的广东客家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明清两代,客家分布广东各县市,当地官府都积极组织了地方志的修纂工作。现存计有17个县市53(种)980余卷的地方志,主要有州志、市志、县志、乡土志、专门志、部门志等。

客家地方志的修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初步形成了定期修志的制度,如兴宁明清两代地方志的修纂都较为连贯与完备。这也是清代方志的一大特点。(2)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在居住、建筑、风俗与人文方面尤其明显,如客家特色的围龙屋,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等等。(3)体例清晰完备。明清两代,对地方志的体例都有明文规定。如明永乐10年和16年两次颁布了修志凡例,供各地修志参照。2.2族谱

族谱是记载同一姓氏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的史类文献,又称家谱、谱牒、宗谱、家乘等。“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客家族谱是客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因为移民异地他乡之故,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稍作安定便修族谱,以续血脉,代代传承。客家族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族谱一方面反映了各姓的分布情况,人口建树,提供了考据历史的又一佐证,也为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寻根问祖留下了保贵的历史文献。在客家地区,族谱是一姓(族)之宝,并非人人皆有,只有族中德高望重者才能拥有,都倍加珍惜,不会轻易展示与人。所以,族谱才得以传世于今。族谱是客家文献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如客家族谱的《记事》、《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世居考》、《先世考》等,均记有人口迁徙等情况,对研究客家人迁徙的原因、时间、规模、流向以及当时政府的人口政策都有重要意义。保存完好的最早族谱是广东蕉岭《黄氏家谱》,记录至清道光3年(1823年)。现中山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收藏有广东梅州等地黄、曾、杨、馓、赖、廖、戴、池、刘、杨、林、张、吴、彭、谢、邝、李、洪、凌等姓族谱。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家谱目录统计,梅州市族谱大约有365种,可分为官藏和私藏,私藏又有民间组织收藏和私人收藏。官藏的如:广东省档案馆收藏的《[广东大埔]茶阳饶氏族谱》《平远姚氏宗谱十七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广东蕉岭]武城曾氏修族谱》《[广东大埔]龙(湖)头叶氏族谱》《[广东丰顺][丁氏]族谱》等。族谱的民间收藏有:兴宁市陈氏联谊会收藏的《广东省兴宁市陈氏族谱总谱》《广东省兴宁市陈氏族谱子斌公分谱》等十几种陈氏族谱和兴宁市李氏宗亲联谊会收藏的《广东省兴宁市李氏总谱》。私人收藏的有:广州市沙河龙岗东房欣和收藏的《广东省大埔县银江镇车上村房氏族谱》;江西省瑞金市云石山乡回龙村古小彬收藏的梅州市族谱,如《蕉县古氏概况》《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广东梅州)、《蓝田古氏族谱》(广东兴宁)、《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广东五华)等20余种。3.客家文献的研究 3.1客家文献研究现状

地方志和族谱,是客家文献中最璀璨的一部分,其文献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都相当之大。客家文献记录的是客家民系在几千年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对客家文献的研究,虽然第一篇研究客家问题的文献(1808年徐旭曾先生著《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志》)问世至今,已近200年的历史,但没有学者或机构做过客家文献的系统搜集和分析整理工作,现今的客家文化研究仍面对“资料奇缺且零星分散”的困境。因此,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数字化建设,便成为现今研究客家文化的主要任务。继徐旭曾先生之后,1933年,罗香林先生出版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是当时客家研究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作。该书对客家的源流、迁徙的原因与路线、人口分布和语言特点等作了详尽的考证和阐释,被称为客家研究的“常识性入门手册”。

80年代后,各地纷纷成立客家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多次举行客家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客家联谊会,《客家民俗》、《客家人》等刊物也相继问世,这些对客家研究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一批学者致力于客家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论文和著述。特别是刘佐泉先生的《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是近50年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研究客家问题的专著。这是继罗香林先生著述《客家研究导论》之后的又一部海内外客家研究集大成之作。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客家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家文化要想跟上时代的变化,在高科技时代得以生存,就必须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构建客家文献资源体系,弘扬客家传统精神,促进客家研究全面开展,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3.2客家文献研究的未来

(1)建立科学的客家文献管理方法

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客家文献。只有把客家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多途径收集客家文献,建立客家文献收藏网络。客家文献搜集工作在力求全面、系统和完整的基础上,确立以客家史志、客家地区报刊、重要物资料、谱谍、客家研究专著和论文、年鉴为重点专藏的体系。除收集社会人文科学方面文献以外,还要注重收集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文献。再次,开展客家文献整理与书目工作。许多有价值的客家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才能充分地被读者利用。编制多种目录,索引,并对客家文献编写摘要和提要,汇编专题资料等,对客家文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客家文献中的核心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 这些核心文献是指客家文献中含信息密度大、使用效果好的重点专藏,如符合用户普遍要求、符合本地形势发展需要的课题。多层次、多系统、多方位、多载体地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是现代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有效办法。嘉应学院图书馆早在几年前就依据本馆和客家研究院的客家文献建立了《客家书目数据库》。剑英图书馆更是利用馆藏资源建立了《叶剑英文献数据库》、《客家文献数据库》,并且网络互联,实现了客家文献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客家文献的开发利用率。对客家文献进行数字化,有利于客家文献的检索,有利于学者对客家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对客家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4.结语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价值。而客家文献则是记录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对客家文献的了解和研究,是现今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是新时期赋予客家文献工作者的重任。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对客家文献研究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彦辉:《广东梅州客家文献剖析》

[2]杨彦辉:《客家文献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 [3]张正:《客家图书编撰史概要》

[4]罗碧文:《 客家文献与“文化梅州”的建设》 [5]欧阳瑜玉:《论客家研究与客家文献》

[6]张冬娘:《《中图法》(第四版)客家文献归类与民族类目设置研究》

浅谈客家文献资源

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专业: 图书馆学

网络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技巧 篇6

一、电子文献资源简介

电子文献资源是指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通过计算机为读者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以及因特网上经图书馆有效组织,为读者提供导航的各种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基础资源。电子文献资源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子文献资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磁带、磁盘、光盘等为载体的有形电子资源,像随书赠送的磁带、光盘等;二是在网络上出版的无形电子资源,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具有使用便捷,容易获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时共享共用,信息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二、网络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1、常见的电子文献资源检索工具

目录型检索。目录型检索是由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在广泛搜集网络资源,经过加工整理,按照某种主题分类体系编制的一种可供检索的等级结构式目录。在每个类目及子类目下都有简单的内容描述并链接到相应的文献资源站点,使用者在目录体系的导引下,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此类检索工具的优点是便于查找综合性、概括性强的主题概念性文献,对检索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文献资源,检索质量较高;缺点是文献内容较少,收录不全面,且要求检索人员对自己要检索的内容熟悉。

搜索引擎检索。搜索引擎使用软件程序来发现、收集和标引网页并建立数据库,再以网页形式提供给用户一个检索界面,供用户检索的网站。检索时,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网站的文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并建立索引,然后把索引的内容存储在数据库中,当读者向搜索引擎提交搜索请求时,搜索引擎代替用户在数据库中找出相匹配的文献资源,然后按一定的相关度排序输出并返回结果。此种检索的优点是适合于检索特定的信息及较为专深、具体的文献资源,搜索到的信息量大且新,速度快,缺点是检索结果准确性差,需要用户针对具体情况反复检索。常用的搜索引擎代表有百度、谷歌,搜狗等。

网站检索。即专门的网站提供检索,检索模式有:回溯型检索、主题型检索和综合型检索。回溯型检索是以往期回顾等形式按日期对文献资源进行检索;主题型检索是以关键词对文献资源进行检索;综合型检索是在同一检索页面提供按时间、标题、关键词等检索入口,并同时具有日期回溯和关键词检索的功能。此种检索的优点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缺点是检索到的内容繁杂,还得经过多次筛选。

2、常见的电子文献资源检索方法:

分类目录检索。分类目录检索适用于分类明确的电子文献资源查找,它是一种可供查询和检索的等级式主题目录,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不同学科、行业、专业的信息按照分类或主题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些主题目录在大类下面又分成若干小类,每个类目之间都按等级系统排列,然后将搜集到的网页连接起来,读者通过逐个点击主题目录,直到找出所需的信息为止。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由于经过了人工的筛选和系统组织,检索得到的结果质量较高,条理性较强。缺点是采集文献资源信息的速度慢,文献资源少,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有限。

关键词检索。关键词检索是以文献内容特征为线索的主题检索模式,读者可以自由表达信息需求,专指度高,信息集中,简单易用,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检索需求,它是电子文献资源检索的主要途径。在检索时,以文献内容中的主题、篇名、作者、出版单位、摘要等作为关键词来进行检索。

三、如何快速检索电子文献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献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准确迅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这是每个读者都关心的问题。如果能掌握一些检索技巧,将会减少检索时间,增加检索精确度,提高检索质量。

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不同的检索工具,检索的结果不一样,只有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结果。对于一些特定的、具体的文献信息,可以选择关键词检索;对于一些较为综合的、准确的文献信息,可以选择分类检索。

选择精准的关键词。选择精准的关键词,可以大提高检索质量,因此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专指词、特定概念词或非常用词,而不是选择普通词、泛指概念的词。为了提高检索的精准度,我们可以:

使用多个关键词。只使用一个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结果数量巨大,不利于查找我们所需资源,而不同的关键词所查找的文献资源不一样,使用多个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中同时含有多个关键词,因此可以减少范围,从而检索出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结果。

使用一段话或整句话来检索。使用文献中的一段话或整句话来检索,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源,命中率高,大大缩小检索范围。

使用逻辑语法检索。所谓逻辑语法检索是指关键词通过某种表达式提交给搜索引擎,让搜索引擎按照我们的意思进行检索,从而更加准确地查找到相关文献资源。常用的逻辑语法有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非。逻辑与,常用表示符号:AND或*,其含义是检索出的记录中含有所有的关键词,作用是缩小了检索范围,减少命中文献资源量,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准率。逻辑或,常用表示符号:OR或+,其含义是检索出的记录中至少含有关键词中的一个,作用是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全率,防止漏检。逻辑非,常用表示符号:NOR或-,其含义是排除逻辑非语法后的关键词,检索出含有逻辑非语法前关键词的所有记录,作用是缩小检索范围。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支持逻辑语法,合理使用逻辑语法检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多个搜索引擎检索。不同的搜索引擎检索的结果不一样,要全面地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源,扩大检索范围,可就同一关键词在不同搜索引擎上进行检索,这样可以弥补单个搜索引擎数据库中的覆盖面、容量和规模上的不足。

重复检索。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必然会使检索的结果具有动态性,每一次的检索结果可能都不一样,要取得滿意的结果,可重复检索。

文献资源整合 篇7

1. 沟通恶化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 假如没有开展科学合理的沟通, 就会让企业众多员工出现焦虑心理, 员工对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的变化程度了解不够, 导致员工不能真正接受企业并购, 或者对企业管理人员失去信赖, 对企业今后的管理非常不利。

2. 企业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在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原有文化不会立即消失反而会影响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融合并不是说并购企业自己企业已有的企业文化强行在被并购企业推广, 这样很容易造成抵触心理, 甚至很有可能会损失优秀的员工, 这也会影响其他员工的敬业度。

二、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1. 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

人力资源整合可以划分为调查准备、快速整合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也有学者建议采取渐进式三阶段四要素整合策略。其要义是划分并购前、并购-整合、固化与评估三个阶段, 涵盖利益整合、人员配置整合、制度与政策整合、价值观念整合四个要素以渐进方式整合。

2. 成立并购过渡小组

企业并购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 为了不影响并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需要成立接口问题处理小组全面策划整合。此小组主要负责对一些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行解释、处理突发事件和制定人力资源整合的战略等工作, 为企业的顺利并购扫清障碍, 当人资整合完成以后, 这一临时结构即可解散。

3. 通过沟通缓解员工压力

沟通方式很多, 如问卷调查、员工座谈会、电话联系、面谈等。例如, 德国戴姆勒与美国克莱斯勒的并购案例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成立了Duinder-Chrysle T V电台, 每天向全球3 6个国家以7种不同语言播送企业信息, 总裁还定期发送电子邮件给各地员工, 并欢迎员工提问等。通过这些沟通方式, 增进了员工对新企业的了解,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猜疑、矛盾与冲突, 促进了企业并购的成功。

4. 在充分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改革

有学者认为在选择文化变革方式时应考虑四个因素: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强度、被并方员工对主并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主并方并购战略、主并方企业文化强度。而且企业文化的整合应注意:文化整合要有耐心;杜绝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整合;明白文化整合的关键是要评估双方企业的文化特质, 找出差距与兼容性, 然后再决定所采取的文化整合模式。

5. 做好并购后的企业人力资源整顿

(1) 妥善处理裁员问题

首先, 应改进裁员程序, 告诉员工公司的裁员标准科学、公平公正的, 不是按原来所在公司的“出身”制定, 这将有利于员工对裁员行为的理解。其次, 麦肯锡公司认为公司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向被裁员工提供优厚补偿金。好的补偿条例会对留任员工产生积极影响。在裁员商议中, 应让被并购公司管理层深入参与, 这样将有助于降低员工的抵制情绪。

(2) 为目标企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的并购狂热作研究后提出并购成功的五个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在兼并的第一年内让两个公司管理队伍中的大批人员都受到跨越界线的重大晋升, 即从以前的公司晋升到另一个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两个公司的管理者都相信, 兼并为他们提供了个人机会。我国多采取平稳过渡、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 即并购后不急于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了解, 根据职工的实际能力水平, 再定岗位。

(3) 增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并购后员工的培训尤为重要, 通过培训能把公司原本分离的运营基础紧密联系起来, 不仅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而且有助于促进合并公司双方之间的技能转移。员工培训主要在思想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三个方面。

6. 实施有效激励

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帮并购企业更好的稳定人心, 留住人才。应该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的方式。并且, 应采取行动防止关健员工的流失。例如职位、奖金、股票、期权等物质和精神的组合方式对其进行激励, 使他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在企业并购后自身的发展前景, 从而成为企业并购成功的助推器。

三、结论

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 并购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一条捷径, 而人力资源整合在并购中又占据核心地位。该文献在探讨对人力资源整合所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 结合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 最终提出了解决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战略步骤及策略。从中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整合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它也存在程序性、策略性, 如果操作得当, 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会迅速得到提升, 并最终对企业收购成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瑾琏.企业人力资源整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吉发, 朱相宇.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企业活力, 2006, (8) :50-51.

[3]万希.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1) :22-24.

[4]曾琼.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D].中国人民大学, 2005.

[5]李海, 魏红果.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与实施要点—以YH并购案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10) :58-61.

文献资源整合 篇8

关键词:多校区模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共享

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高校中掀起了一股以“合并”、“重组”为主要形式的院校调整热潮。与此同时, 由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众多高校大力开发建设新校区, 使得多校区大学日益增多。多校区大学这一形式对优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增强办学效益都有深远的意义。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 在这一进程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过, 我们应该注意到, 多校区办学模式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多校区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多校区高校的产生不外乎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原有几所地理条件分散的学校的合并;第二种模式是某一学校在重新征地规划新校区;第三种模式是两者兼而有之。

相应地, 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图书馆也有以下两种模式: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和由于学校规模扩大而设立的多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前者又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一校多馆、各馆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各个参加合并的高校因为校区不在一处或原有校区所在的学科特色或学科特点等一些相关原因, 只好在一些原有的校区设置 (保留) 独立的图书馆。

另一为总馆与分馆的管理模式, 主要体现在合并后的高校的一个主要参加学校的校区成为合并后高校的校本部, 原校本部的图书馆即为合并后高校的图书馆总馆, 原有各馆下的分设分图书馆, 图书馆分馆的设置主要按原有的各个校区的来进行。大多数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模式。

由于学校规模扩大而设立的多校区图书馆则往往以原校区的图书馆为主, 同时在新校区建新的图书馆以满足新校区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的文献需求。

2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多校区、多分馆模式的出现, 各校区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差异以及运行模式的不同造成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工作和有效利用上的复杂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校园分散、馆藏空间分割、给典藏人员和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馆藏地点增多, 无疑增加了典藏人员分配文献资料的业务, 从而就有可能对图书的分配去向做出错误判断。一旦文献的去向发生错误, 那就可能会导致读者找不到需要的书而影响了读者的借阅, 同时也导致了文献资源的浪费。

另外, 馆藏空间的分离, 校区相互距离较远, 又造成一校区的读者利用另一校区图书馆资源的不便, 不必要地耗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

2.2 文献资源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合并前各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有自己固有的业务模式, 均按自己学校的专业特和读者需求进行, 如文献的采集渠道、采集原则、加工方式、包括分类法的类型、书次号的使用等。合并后, 由于各馆之间缺乏沟通协作, 导致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整体性, 有可能造成图书馆管理上的混乱其结果还是造成读者使用的不便。例如, 由于合并前各馆所采用的图书的分类体系或自动化管理软件不一致, 造成了书目数据的不统一, 不仅给读者的查询搜索带来很大的麻烦, 也给书目数据整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3 文献分散收藏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容易导致文献的重复配置。

多校区模式下各图书馆对专业文献资料有所侧重, 但并不是说其他文献资料就可有可无。学生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具有共同性和多样性。不仅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资料是学生在校期间阅读重点, 借阅频率高, 需求的品种和数量都很大, 像其他有关专业的文献资料以及文艺、娱乐等资料他们也可能要阅读, 因此, 图书馆必须对这几类文献斗进行重复配置, 从而形成了分散收藏和重复配置的矛盾, 同时也加重了经费的紧张和库容的压力。

2.4 特色馆藏难以保证。

特色馆藏不仅反映一个图书馆藏书的重点, 而且也代表馆藏文献的特色。多馆制下, 尽管文献购置经费大幅度增加, 但总量而言很难对一些重点学科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收藏, 也难以使得复本率适中、利用率提高、拒借率降低、新书率增大, 从而建立起真正的重点藏书, 以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3 文献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共享的具体措施

为了对文献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合理调配, 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读者对书刊信息资料的需求,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3.1 在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中, 应该集中力量, 统一行动。

应该集中使用购书经费, 合理地使用投入资金。要理顺并建立完善的与文献供应商之间的供求关系, 定期做好能兼顾到各分馆特点的文献类型及数量的采集计划, 这样才能在源头上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保证在一定的购书经费下采购的文献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从而避免采访过程中的多头重复。

3.2 统一书目数据, 实现数据共享。

对于新入库的文献资料, 只采用一种自动化管理系统, 采用一种分类法, 采用相同的著录方式, 统一编目, 这样才能保证文献及其数据的标准性和兼容性, 实现数据共享。

对于历史已存在的文献著录格式和编目数据, 比如说各个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之能与现有的文献管理系统兼容。

3.3 深化校园网的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多校区图书馆的空间分割和馆藏分割, 必然对文献资源共享有所障碍。为此, 各校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互联, 实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实现书刊查询工作甚至阅读的网络化, 使各校区的读者不仅能了解本地的馆藏资源信息, 也能了解其他校区的馆藏情况, 从而能及时利用成本低廉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

3.4 按需分配, 确定合理的文献资源的布局模式。

各校区图书馆藏书中, 既有基础性资料, 又有反映本校学科特色的专业性文献。根据特色性原则, 应该通过优化配置和资源重组, 采取适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的做法, 确定核心藏书体系, 实行专业侧重、协调发展的布局模式。与此同时, 可以突出中心馆的基础性、综合性。这样各有侧重, 特色鲜明, 也避免了基础馆藏的重复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 一个校区里读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科专业的配置和开设课程的变化以及学生在校区间的移动, 都有可能引起各校区读者需求的波动, 产生异地借书的需求, 从而造成原有文献的典藏失衡现象, 形成了各馆馆藏和现有读者群的不对应现象。对此, 要在各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的基础上, 对于仍发生在各馆间跨馆流通的异地图书实行在还书地就近上架, 而不再人为地回归原馆的动态典藏机制, 从而利用了图书的自然流向, 使典藏随着读者走, 逐步使文献布局重新趋于合理。

3.5 合理调整馆藏文献类型, 提高资源利用的便利性和效率性。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类型应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发展。

首先, 要明确电子期刊的馆藏建设方向, 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逐步增加电子期刊的订购数量。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功能, 帮助读者正确使用电子阅览室, 提高读者充分利用本馆以外虚拟馆藏的能力。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可以弥补校区空间分散造成的管理和利用的不便。

相对于印刷载体形式的文献来说, 电子化资源的使用在一定用户数或带宽限制范围内, 是没有排它性的。因此, 可以在合法的情况下将某些利用率特别高的印刷文献电子化, 并电子资源进行编目、尽快上网、在校园网上进行共享, 以满足多校区广大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 缓解馆舍分散造成的文献复本量匮乏。

其次, 扩大订购种类, 如期刊论文、索引、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书目文摘或全文数据库等。

再次, 要做好书刊文献的深加工, 特别是要注重边缘和交叉学科期刊文献的开发工作, 对一次文献要及时组织力量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加工整理, 定期在校园网上发布书刊目录和文摘通报, 帮助读者准确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

最后, 还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专业调整的变化, 制定相应的剔旧计划。对破损、污染、粗劣、过时和价值不高的文献进行果断的剔除、下架和注销, 以保证藏书体系的实用性、高效性, 提高藏书体系的质量。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所在, 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 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既要抓住整个学校各项资源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图书馆规模上的跨越, 更要从资源优化配置, 整合共享、有效利用等方面促进图书馆品质上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栋臣.并建高校和多校区高校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7) :20-21.

文献资源整合 篇9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检索证明,图片查询

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古今中外,集精撷萃,拥有几乎涵盖各种学科领域、多语种、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发挥图书馆情报职能、开发文献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重要手段的参考咨询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也是体现一家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工作。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历史悠久,从1928年北海图书馆阅览部下设参考科算起,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1]。国家图书馆社科咨询室、科技咨询室的业务始于1984年5月,一直以来,依托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国家图书馆提供的咨询服务为决策部门、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支持。

随着信息环境进入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时代,大数据传播与分享,快速的技术跟踪与应用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新特点[2]。由此,咨询馆员需要不断提升理念,转变模式,创新服务,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才能继续保持国家图书馆一直以来的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地位,以及适应新业态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从社科咨询的工作实践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新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新兴的业务类型,检索证明和图片查询就是典型代表。

1 检索证明

检索证明业务是近些年为了满足用户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应运产生,并且迅速发展起来的。2011年,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统一业务归口,将检索证明业务从部门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并陆续统一了检索报告的模板、业务流程以及档案整理规范。

具体而言,检索证明业务是图书馆获得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认可,作为客观、有机构信誉的第三方,通过咨询馆员检索馆藏资源,并严谨、规范的出具检索证明报告的过程,从而简化了取证手续。检索证明业务包括馆藏复制证明和专题检索证明,二者的本质区别是:馆藏复制证明强调来自国家图书馆馆藏,复制件与原件一致;专题检索证明强调被检索商标。

1.1 馆藏复制证明

馆藏复制证明指根据用户需求,检索并提取用户指定的馆藏文献,复制用户指定的文献内容并出具证明,为用户解决知识产权等纠纷提供帮助。

1.1.1 复制形式

馆藏复制证明的类型主要包括文献复印和数据库下载打印两种形式,出具的报告类型有三种类型,详见表1。

1.1.2 文献类型

馆藏复制证明涉及的文献以报纸、期刊和图书为主,也包括学位论文、专利等各种文献类型。数据库下载打印的,报告中按照来源数据库格式下载摘要,标明数据库名称即可;文献复印的出具检索报告会复杂些,需要包含的项目详见表2。

1.2 专题检索证明

专题检索证明指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指定的商标、品牌、公司名称、产品名称等在中外文报刊中的报道情况进行检索,提供初查结果。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挑选并下载相关文献,出具检索证明,为用户收集、整理商标或品牌的相关信息,满足用户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1.2.1 常用数据库

专题检索主要使用慧科报纸数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必要时,还会检索方正阿帕比数据库(Apabi),重要报纸库(CNKI),和龙源期刊等作为补充。

1.2.2 检索策略的制定

检索策略的制定过程最能体现咨询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信息揭示的过程)。关键词和时间、语种以及媒体范围是需要用户指定的,如果用户不能确定,需要咨询馆员根据检索情况和用户进行沟通,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通常全文检索查全率高,但是干扰项也多;主题或者标题检索,查准率高,但是命中文献少一些。关键是根据用户需求,把握好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度。

2 图片查询

图片是国家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包括独立的图集、画册、舆图等,也包括在书、刊、报中刊登的图片。图片查询属于参考咨询业务中的事实查询,随着图片的史料价值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和发掘,以及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巧妙应用,图片查询逐渐成为近年来社科咨询业务的璀璨之星,工作流程和检索方式都自成系统。

以2015年的承接的咨询项目《东方主战场》图片查询为例,国家图书馆为该纪录片提供了286张珍贵的文献图片,以人物、事件、地图和报纸报道为主,作为重要历史事件节点构成节目中的定格画面。这种将文献中的精髓恰到好处的融入生活的举措,对于用户而言,是做文化项目的精雕细琢之处,对于图书馆来说,是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业务华丽转身之举。

2.1 工作流程和注意点

图片查询首先要明确需求,了解图片查询的需求背景、查询目的和用途。然后,通过搜索工具了解图片的相关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出处等,为准确查找提供线索。接着,围绕所需查询图片的内容通过opac进行进一步搜索、翻阅、挑选、以及扫描等。见表3。

图片查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能力培养才能准确、有效的找到所需图片,咨询馆员在检索时要思路开阔、由面到点、层层深入,最终达到目标。图片的提供还会因为纸张、印刷等质量问题受到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图片检索过程中和用户的有效沟通非常必要。在社科咨询服务过程中,咨询馆员扮演的是信息检索和整合的角色,其服务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信息源的开发使信息增值。

只有精准的了解用户需求才能精确进行主题分析,提高检索效率和服务质量。检索的过程也是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和匹配需求的过程,见表4。国家图书馆咨询馆员这份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了图片查询业务的服务质量。

2.2 图片检索

国家图书馆的图片检索,除了使用传统的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还通常会使用馆藏数据库,以及学术搜索引擎:比如“读秀”等查询线索。由于目前的数据库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图片检索,所以这项业务还是以手工翻查文献为主,但是数据库可以提供线索和思路。经过实践,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总结的不同图片类型的最佳检索源如下,详见表5。

3 发展趋势和展望

3.1 解决新兴参考咨询业务与传统业务矛盾的现象。

从2006年发展开始,检索证明业务量一直平稳增长,2011至2015年国家图书馆完成的检索证明业务统计图详见图1。国家图书馆社科、科技咨询组现有咨询馆员四十余人,依然感觉业务量增长过快,甚至对传统参考咨询业务造成了冲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充分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刊下载为例,通过使用NoteExpress,批量下载期刊;并且通过更改命令,对所下载文献重新命名;以便最终实现期刊PDF合并打印。由此,加强了工作自动化水平,优化了业务流程。

互联网时代,全民信息素养高,快速的技术跟踪与应用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特点。咨询馆员只有不断学习和应用知识管理工具,才能继续扮演好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增值角色。

其次,推广检索证明业务,消化区域内需求。检索证明业务不是国家图书馆的专利。无论从所需馆藏,还是业务的成熟度来说,检索证明业务的在图书馆界推广是完全可行的。

国家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秉承的是传播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可以结合图书馆界对于参考咨询服务协作的要求,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加强业界交流与合作,将此项业务推广到各省、市级图书馆,方便用户快速实现快速取证等需求。作为图书馆界的领头羊,国家图书馆应组织制定相关的业务标准及规范,同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为图书馆界开展相关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3.2 顺应万物互联趋势建立专题图片数据库

图片资源具有稀缺性,但是文献中却有很多生动的图片。图片以其独立的平面艺术载体、瞬间的形象记录、庞大的数量、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不失历史的真实以及一定的文物价值等特点区别于其它资料,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有关社科专题咨询的特色图片数据库,在国内图书馆中尚属空白。在社科咨询的业务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的资源基础建设也表现的非常滞后,建立基于社科咨询基础的图片专题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到社科咨询业务,由于社科咨询研究成果个性化程度较高,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可以从录入每一单图片查询的档案着手。一方面,可以使图片化身千百,再次利用,充分发挥文献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并整合图片查询的存储方式,实现图像咨询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4 结语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也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总的说来,大形势对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提出了要求,既是巨大的机遇,也蕴含着挑战。

我们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旋律,创新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图书馆面向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水平,满足企业科技信息需求,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力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范围,强化服务协作与共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共同推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事业的整体繁荣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大威,李春明,温泉,薛尧予.万物互联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6:22-32.

[2]吴春丽,刘斌.简述国图参考咨询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情报杂志,2011,S1:225-227.

文献资源整合 篇10

1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类型

根据文献来源的不同,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灰色教学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高校的教务部门、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等工作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灰色文献, 是高校的教学工作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和必备条件, 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自编教材和讲义、教学参考书、教学实习指导书、教学研究报告、教学经验总结、教案、教学课件等。

1.2 灰色科研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教学单位、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根据学校的整体科研规划、各个单位的科研计划、个人的科研兴趣与研究方向等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科研成果。这部分文献是高校的科研能否走向正常化的轨道、能否具有相应的科研激励作用、能否产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科研报告、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内部刊物等

1.3 灰色管理文献资源

这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由高校行政后勤管理部门、教务教学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和各个单位的年度计划进行组织、起草、编写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条例性文件等。这类文献反映了学校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能够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是高校的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 通过它也可以反映出高校的管理水平, 揭示出学校管理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是否同步, 是否真正做到为教学科研服务。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法规性文献、决策规划类信息、学校有关事实、数据、调研报告等

2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种类虽然繁多复杂, 但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有:

2.1 具有较强时效性

高校灰色文献为学校或某些部门的内部资料, 与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不同的是, 它在文献的格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由于是内部资料, 只发给与该类文献有关的部门和个人, 所以其从产生到形成需要的时间较公开发表的文献要短很多。而且由于高校灰色文献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 反映的也大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动态, 流通周期较短, 所以具有很强时效性。

2.2 具有原生态性

高校灰色文献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 涉及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各个专业领域新经验和新成果, 既能提供最新的行政政策和科研动态, 也能及时报道各种实用的技术和方法。然而,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灰色文献的原生态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人为的加工处理才能被公开。高校灰色文献则能以其原始的面貌被人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2.3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在高校灰色文献中, 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 还是科研工作中对国内外科研动态的研究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学位论文, 还是教师的研究报告, 在其研究过程中大多是严谨、详尽和系统的, 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例如, 某些重大课题的科研报告, 不仅内容专业深入, 而且数据准确可靠, 所以情报价值极高。而且, 科技报告中还附有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原始记录等原始资料, 是非常重要的情报资源。

2.4 流通范围窄, 载体形式多样化

高校灰色文献一般仅仅供内部交流使用, 或者作为档案资源保存, 而不经过商业性出版物流通发行。其发行范围由生产者根据需要决定, 大多只发送给高校内部有关的部门或个人, 流通范围窄、收集比较困难。另外, 高校灰色文献的载体形式也多种多样, 除了纸质的文献外, 还有缩微资料、声像资料和机读文献等。而且, 同一载体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如纸质文献可以是印刷品和也可是复印品, 可装订成册也可是活页形式;机读文献可以是数据库也可是机读磁盘或光盘等。

3 高校灰色文献的情报价值

尽管高校灰色文献属于非公开出版的文献, 有的研究也许并不成熟, 但由于文献见解独到、材料新颖、信息量大, 在科学研究和情报价值上有着特殊的参考作用, 较之公开发表的文献, 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3.1 实用性

高校灰色文献一般是在校内现有的教学科研及生产管理条件下产生的, 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其中, 较为成熟的结论, 可直接利用;那些失败的结论, 则具有大的借鉴价值;还有一部分的结论则可以提供新的科研思路, 成为新课题的研究起点。所以,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在科学研究和情报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3.2 导向性

高校灰色文献不仅能提供人们全面了解某一事物现状的信息, 揭示出一些关键技术的所在, 而且还能指出该事物的可能走向, 从而使人们能牢牢把握其发展轨迹, 研究其未来, 其巨大的情报效应与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 科研报告中记载了某核心技术内容的研究步骤、方法和实用的材料, 以及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和效果过程, 并记录着该技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其所在学科领域研究往往形成自然的导向作用。

3.3 独创性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中, 科研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献都是高校科研人员、教师或学生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 通过大量的思维劳动, 从中提炼出的学术性见解或结论, 其选题新颖, 结论不与他人雷同, 具有很高的独创性。

3.4 可靠性

高校灰色文献在产生的过程中, 引用资料广泛、详实, 论述严谨、系统, 并详细记载着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研究的方法、成果、结论及参考文献, 还附有大量的图表及详细数据, 其结论都是经过多次探索、研究才得出的。所以,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情报价值高, 可靠性强。

3.5 权威性

在高校灰色文献资源中, 除了未经权威机构认可的自编内部讲义、教学指导书等文献外, 其他的灰色文献, 尤其是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科研报告、科技成果, 以及省部级、国家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 在每个学科的探索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在科研和情报价值上, 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摘要:简要论述了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中关于灰色文献资源的类型、特点和情报价值等内容, 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高校灰色文献资源, 实现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巨大情报价值。

关键词:高校灰色文献,类型,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学立.灰色文献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特征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03 (1) :13.

上一篇:早期肾功能损伤下一篇:大电流接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