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

2024-08-12

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精选十篇)

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 篇1

一、感觉“有意思”是进入打开兴趣的窗口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 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 要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 使孩子们达到“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打开思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 巧变教法, 激趣乐学

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主动、能动地从事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活动的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学习活动中, 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 学习效率就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不同年份、各种漂亮挂历, 然后在小组活动中说一说:一年中, 有几个月?几个星期?共有多少天?每个月有多少天?这样,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主学习与交流, 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 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学有兴趣。

(二) 动手操作, 激趣乐学

学习是一个思维复杂活动的过程, 而大脑又是思维活动的神经中枢,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启动就是启动大脑思维动力的一个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去动手操作, 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而且也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 去动手操作, 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达到激趣乐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我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高等底圆柱体、圆锥体和一些沙子。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动手做实验, 让他们在实验中合作探究、观察发现, 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从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并加以理解。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才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在参与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 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小学生具有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就应该利用他们的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和优势,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讲故事设障立疑、利用书中提供的教学插图引导、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等方法注重情景设置, 营造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思维情景,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觉“有信心”是走上兴趣之路

挫折感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 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 给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 并从中体验其乐趣与成功。

(一) 给予学生成功的自信与满足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学生如果获得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无数次争取成功的欲望。”毋庸置疑, 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倘若获得成功, 继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如此反复,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联结起来, 那么, 学习就成为学生一件快乐的事。比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善于抓住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让其他学生用掌声表示喝彩, 不仅该生感觉到自信, 其他同学也从中与其分享了成功的快乐, 也会情绪高涨, 积极踊跃想表现自己。

(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第一, 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成为他们的朋友, 一视同仁, 并营造和谐良好的相处氛围。

第二, 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特别是一些性格不积极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 更要让他们体验到“我也行”的感觉。

第三, 成绩没有大小之分, 做为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要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快乐, 培养他们继续追求探索的积极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 关爱学生, 萌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 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相互沟通与交流。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善于和学生拉近距离, 拉近感情, 具有亲和力, 学生就非常喜欢老师, 课堂气氛也就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反之,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其教学效果一定不好。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二) 联系生活, 增添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书中许多知识的编排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应用性十分广泛。数学教学, 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 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情趣的活动, 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 感受到数学时时处处都在生活中, 感受到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 化静为动, 发展兴趣

平平淡淡的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会压抑和窒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兴趣,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做游戏、表演等形式, 激发调动兴趣,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 然后加深理解,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 从而发展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篇2

丁 连 云

记得在我当老师之前,有位好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极深,她说:“当你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记住,千万别对你的学生笑,否则,他们会在你的头上拉屎。” 当时我听了有点不太相信,但是我还是照做了,好像效果还不错,只是私底下听到学生们的议论说:“钟老师好凶啊!” 可是,“凶”只是让学生一时怕你,而想要学生尊重你,信任你,我想,作为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了。我的工作时间并不长,经验谈不上,下面就围绕着咱们今天的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吧。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的:

第一、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我们现在的研讨会来说,如果上面的发言人演讲精彩,大家还会给点面子,反之,如果内容无聊透顶,大家现在一定在想:还不如回房去打麻将。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

1、学会公正。每个老师都有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我也有。我喜欢聪明可爱又听话的孩子,至于那些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说实话,我也恨不得他们立刻消失,但是话说回来,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要表露得太明显,尽量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无形中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大家的老师,我不愿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2、学会宽容。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进步;宽容学生的任性和调皮„„但是说得容易做得难,有时一下到气头上,忍不住就会大骂一通,我也一样。但有时不防换换方法,我就遇过这样一个学生,是五(2)班的一位女同学,她几乎天天犯错,我也毫不客气地骂过她几次,突然有一次我心平气和地原谅了她,她受宠若惊,向我保证不再犯错,虽然后来她也在继续犯错,但每次在我知道前她都会主动向我认错,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现在的孩子懂事更早了,更任性了,也就更难管了,但只要你是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信任你,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3、学会坦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作父母的心态,也是作老师的心态。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优良的成绩,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然而对于我们二中的孩子,由于家庭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比较糟糕,加上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只是简单的几句:你怎么还不做作业?怎么还在看电视?学习怎么那么差?„„所以面对这么多半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你是在唠叨来唠叨去的话,往往要么没效果,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要么令学生听得厌烦,从而讨厌你。不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甚至说得现实一点,我就直接对学生说:“你们现在学习就是为了解决以后的衣食住行。”当他们意识到,也许他们自己就会努力。

4、学会幽默。不少学生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因为我总是喜欢给他们讲很多事:有讲我的亲身经历、有讲故事、有讲国家大事、有讲笑话、有就事论事„„例如我在教有关于爬山的单词和句型时,我就穿插了我爬五指山的经历,在教有关于北京各个著名景点的单词时,我就穿插了我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所见所闻,在讲这些事的过程中,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还喜欢时不时开开学生的玩笑,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有笑声。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说:又怕我,又喜欢我。

5、学会交流。老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6、学会鼓励。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总之,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第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学会控制课堂

那么如何控制好课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失去控制,为什么会“乱”呢?我们先来找找原因:

一是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失去了兴趣,自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乱”了。二是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拼命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上的隔阂,甚至对立。有些学生就会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故意气老师——“乱”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学生本身的特点。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怀疑,是青少年的心理优势。然而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也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思路漫无边际、脱离正题,说一些无关的话,或做一些无关的事等等——“乱”自然就产生了。不过这种“乱”也是正常的和必然的。青少年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生在每天八节课的每一个40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并扭转“乱”的局面,达到由“乱”而“治”呢?还是那句话:对症下药!

首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苦练“内功”。精心备好课、上好课,将一堂堂精彩的课呈现给学生,但有时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备课。什么意思?不知各位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一段时间课堂气氛很热烈,可一段时间却又死气沉沉,这时如果还是按部就班上课,根本就没什么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利用半节课或一节课时间陪他们玩玩游戏、唱唱歌或做一些表演来调动一下情绪。心情好了,做事、学习自然就有精神了。

其次,教师要“爱”学生。严以为表、爱以为里、严慈互济、宽严有度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疾言呵斥只会适得其反,更容易造成对自身威信的挑战。举几个我实际操作的例子。情境1:一名学生在看窗外发呆。

应对:“对面的男生,看过来。黑板上的东西更精彩哦。情境2:一名学生眼光散乱,明显神游八极去了。应对:“这位同学,可不可以在走神之余顺便听听课啊。情境3:上午最后一节课,学生都想着回家吃饭。

应对:“同学们,让我们再坚持最后40分钟。然后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情境4:点到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底下一片哄笑。

应对:“看来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位名人。因为在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声声的喝彩。”

当然,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正确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不仅仅是对良好学习行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不良学习行为的一种否定,一种提醒。我经常走下讲台,因为这样一方面便于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在较近的距离上用敲敲课桌、碰碰肩膀、低声叫出名字等办法进行提醒。如果总是“蛛守”讲台,不但会失去许多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丧失对远离讲台的一部分学生的控制。这对维持课堂的纪律是很不利的 第三、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上好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中所授的第一节课,它的任务与一般课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

1、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首先,要注重仪表美,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亲的老师。新课教师一亮相,几十双眼睛就会从头到脚地注视着你。如果老师不修边幅,或穿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讲台如舞台,但又不同于舞台,讲台上的教师注重的应是课堂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只有“和谐”才使人觉得舒服,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对服装或发型的注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的和谐。因此我在走进教室之前,会打扮得体、大方,适合自己,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其次,注重感情因素。在第一堂课中,应该充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严”中包含“情”。我喜欢用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经常利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只有喜欢你,信任你,才会接受你。

2、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由于我们学校生源较差,加上分尖子班和普通班,许多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足。因此,第一堂课中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我就会跟我现在带的普通班的学生说我们二中去年中考高考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们去年我带的普通班中有好几个学生考上重点中学,还有一个同学考了满分70分。通过他们的成功例子,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我对他们说:“我作为英语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我不想了解你们的昨天.我只想看到你们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大家是在同一条跑线上。在我的脑子里是一样的,就像一张白纸,看谁经过了的努力,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这样说,既表明了不歧视差生的态度,减少差生的戒心,又有鼓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3、“第一节课”提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除了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对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如: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等等。告诉学生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要求或规章的提出,对学生是一种压力,也有利于控制课堂纪律。

第四、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说到备课应该是每个老师的拿手好戏,怎么备,怎么上,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就不在这罗嗦了,只要你把课备得精彩,还怕学生不喜欢吗?

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学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教学教材、教学方法的系列改革,为的是更好的达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合作学习也已经深入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生动的课堂感受,也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一、合作学习融入到地理教学中的几种形式

高中地理知识是较为复杂、内容繁多、涵盖面较广的,在学生的学习中需要教师引导、采用良好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的。下面以60人班级为例分析。

1.角色式合作学习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小组分配,分组遵循小组水平、能力均衡的原则,由优中差学生构成,一般是将一个整体班级划分为10个小组,每组4-6个人,不能每组分的人数太多,主要是让每个学生能安排预设的任务,要结合当堂课的主要要点进行分组,例如:班级60人,学习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一大项内容时,分成每组6人,一人负责分享昼夜长短变化,一人解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人分析太阳正午高度,一人深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另外一个检查记录,一人做分组学习总结,这样的学习以讨论为主,这样细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也可以检查实际学习情况。

2.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巩固、和掌握新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天气变化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影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将班级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每两个人用自己的肢体、手势等形态及口语描述来将天气变化时的气团变化全部情况表演出来,一个表演冷气团,一个表演暖气团,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最为优秀的学生在班集体面前进行表演,有一些有艺术天赋的的学生演示的很生动、形象、逼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并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的记忆在脑中。

3.问题式合作学习

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样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的,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循序渐进的问题,将60人分组成6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抢答,回答得最多最快的一组获胜可以获得奖品奖励。

4.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给出同一个讨论问题,例如“黑龙江上游采金问题,在黑龙江上游过度开采,沙金炼走了,留下大量堆积的沙丘,这些沙子进入黑龙江,把江水染得焦黄,淘金破坏生态环境。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原因是什么?”由小组讨论,并总结出最后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最后评定出哪个小组的分析最合理,给与表扬,

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的操作要素

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认可既定目标,学生必须当作必须任务完成;

要选择适当的内容,适于合作交流,适合学生独立思考;

提前指导,有的合作项目需要全面开展的,需要提前配合的要告知;

控制小组差异,小组成员要多元化,成员间要有一定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等;

同等对待,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在最后总结上不要有先知为主的思想,能当场表现优秀的要给与肯定,不好的要及时指正、给与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

积极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学生遇到困难,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薄弱的学习内容时要引导掌握知识牢固的学生主动帮助,老师也要在这方面做好带头作用,让稍微落后的学生不会有差距感;

掌握社交技能,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的表达,积极的和同组的同学做好分配和协作,能独立表达和谈判,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保证学习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充足的学习时间来完成合作任务;

要总结学习成果和分析所做不足,在小组完成的非常出色的情况下,老师要给与表扬或者一些奖励,这是荣誉感的体现,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在学生有完成不到位或者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情况下,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补救并将错误点纠正;

最重要的是在每次合作学习后要带领学生总结、提炼、升华,并从学习目的、完成时间,学习态度,互助情况上进行总结,争取能下次完成的更好。

三、结束语

在地理的教学中课堂讲授仍然是主体部分,同时要融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要让合作学习不断融入地理教学中,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其分寸,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让新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结果。

【参考文献】

[1]蒋欣.合作学习对初中生容纳他人度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4)

[2]冒亚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3]周云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让民主走进课堂 让学生张扬个性 篇4

让民主走进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组织上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即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 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 学生成了看客,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元化,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博大胸怀, 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到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 教室也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 而是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对话的舞台, 师生民主交流的场所。有民主才有对话, 有平等的对话才能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而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创设民主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 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 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创新空间才能得到拓展。

二、在课堂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 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 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 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 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要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独立的分析, 并在思考中享受到它的乐趣,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亲自动脑思维, 亲自动手实践, 亲自动口表达,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学生便在思维共振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就摆脱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死气沉沉地听,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思考, 去探索, 去表达。同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我”的主体意识, 帮助“我”对自己的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 督促自己主动学习,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 鼓励学生说“不”

一名到奥地利考察的老师说:奥地利中小学教育留给他最深刻印象的是学生怀疑一切问题, 总是敢于说“不”。他听了一节自然公开课, 竟然先后有6位学生对老师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说“不”, 老师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微笑着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些敢于在课堂上说“不”, 善于说“不”的学生往往被老师认为是好学生。他认为这也许就是奥地利人能拥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而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统一的教学模式规范学生, 以统一的标准答案约束学生的见解。学生因此而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 渐渐丧失灵性和个性。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 让课堂教学溢满平等的民主的氛围。这是实现教学民主, 促进课堂民主化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不仅允许学生说“不”, 而且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敢说“不”。

四、赏识每一个学生, 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舞台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 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 与众不同的,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要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独特个性魅力和特长的时空, 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 在集体中毫不起眼的学生, 更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 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因此创建民主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课堂, 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心情才会舒畅, 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 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是不缺少表现力和创新力的, 缺少的是我们发现这种能力的眼睛, 缺少的是我们对于这株幼苗的关爱与呵护, 缺少的我们赏识的目光。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转变观念, 真正让民主走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充分展现自我, 挑战自我。

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 篇5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让生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篇6

从学科特点来看,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如候鸟迁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转基因食品,赤潮现象,传染病的流行,植物落叶,种子萌发,癌症,食品发霉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现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将这些生活片段恰当地引入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实验,联系生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学现象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体的结构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通过实验才能总结出来。“为此,教师可以借用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连接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使生活知识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课堂学习的生活化。”[6]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已经具有的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与验证生命活动的真实性。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时,教科书安排了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而馒头是我国北方的主食之一,孩子从小就接触。但是,他们对于司空见惯的问题可能从未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①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②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③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④口腔中有哪些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二、通过描述,走进生活

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例如,当讲到《消化和吸收》一节时,对于消化道功能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西瓜籽在身体内的游历进行描述:“当我们不小心将西瓜籽咽到肚子里的时候,这个西瓜籽在消化系统内开始了它的历险。它首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长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的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了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么,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在人们上厕所时,离开了人体。”学生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了消化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三、借助媒体,再现生活

用课件呈现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增加教科书内容的生活气息和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血液循环、膈肌与呼吸的关系、尿的形成、近视与远视、细胞的分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等知识比较抽象,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形象直观地呈现相应的知识点,将抽象内容感性化,难点内容直观化。例如,在讲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flash模拟出血液循环过程:(1)血液循环的全部过程:一个红细胞依次经过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到达之处呈现相应的文字,并用红细胞颜色变化表明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2)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3)全身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

四、课前预习,感知生活

当涉及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预习题。例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中的食品保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食品的保存方法。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或提前询问家长,从而调查自己从小到大得过哪些疾病、接种过哪些种类的疫苗。在学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及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濒危动植物的种类和现状。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拉近教科书与学生、教科书与生活的距离。

让兴趣走进学生的语文课堂 篇7

一、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使他们变苦学、厌学、死学为好学、活学、易学、会学。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对巩固知识,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教《海上日出》这一课时, 在揭示课题后,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见过大海吗?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是否目睹一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去进行一次航海旅游, 好吗?”接着我配乐朗读课文。在课文朗读时, 我先出示一幅幅图, 这样制造一种出海的情景, 学生边听, 边读, 边看图幅, 在“惊奇”之中进行一次神奇的旅游, 使课堂教学形象化, 学生兴趣盎然。

(二)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素质教育定位了教师的施教之功, 贵在引路, 教师在教学中应能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听、去做、去悟, 最后达到“会学”的目的。那么, 教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关注学生,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关键, 前提是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一位我国著名教育家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教师用一颗爱心去感染、感动、感化教育对象, 充分理解、尊重学生,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和教师一起融入到课堂教学, 把课堂当作自己学习的主阵地, 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那么语文课堂无疑就会成为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 让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 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 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一些有利于学习的书刊, 让他们去阅读, 去说出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感知读书的愉悦, 以培养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此外, 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一些语文知识, 出一些语文趣味题, 揭示语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从而鼓励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鼓励他们探索汉语学习的奥秘,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作业, 设计学生乐于做的作业, 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首先, 突出趣味性。学生写作业, 主要依赖自觉性来完成, 而这种自觉性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因此, 布置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活化作业的内容, 使其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比如有这样的作业, 你愿意当一名“医生”吗?请给下面的这道题“治病”, 要求分析“病因”, 开出改正的“处方”, 提出预防该病的“措施”, 这样的作业不仅纠正了学生在计算中犯错误, 同时有效地挖掘了童心、童趣,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情真意切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 重视实践性。在设计作业时, 将相关内容充实于生活实践之中, 使作业成为学生看得见的现实。比如, 周末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虽然母亲与学生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 但让孩子们写自己的妈妈却无从下笔, 更不知要些什么, 这时, 我会让学生回家好好观察母亲的手, 看看母亲写满沧桑的脸, 再细数母亲每天为家里、为我们做的事, 然后把这些学生自己观察和看到的都写下来, 就是一篇感情饱满、触摸现实的好作文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的好习惯。

再次, 增强整合性。设计作业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 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种形式, 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 消除了写作业的乏味性, 让学生感到写作业不再是负担, 而是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能力也从中得以提高。

三、以创新求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激发求异, 培养创新思想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 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 鼓励学生把解决问题与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 让学生跳出定义的圈子,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 因势利导, 培养想象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 凡卡的遭遇令人同情, 文章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 偷偷地给爷爷写信, 接着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 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 回到乡下去, 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 最后交待凡卡没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 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那么, 课文进行到这儿, 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想象这之后的故事, 然后写一篇小作文。这样, 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要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语文课堂,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兴趣去指导学生的学习, 用兴趣去培养学生的习惯,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源头活水, 展示出真正的语文魅力。

摘要:怎样才能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本文从三方面入手就此进行探究, 以期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篇8

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探究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习主体, 通过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探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这是探究模式的要求, 也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必然选择。究竟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疑问中学习知识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教学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 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 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 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 集中注意, 积极思维,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设置疑问—认知失调—探究讨论—问题解决—评价反思,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置疑问。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还要根据创设的情境, 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创造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结构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学生只有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去解疑、去发现,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独立思考, 学生会敢于提问题, 会问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 也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 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既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 又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 还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采取让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 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他们对知识保持的程度,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相互启发和训练, 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题, 而是要学会欣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动手实验, 通过自己查阅文献, 最终解决问题, 形成一种自主性的、创新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引导学生敢于求异探索, 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用前所未有的观点、方法、思路解决、拓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探索, 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 师生间不仅仅以知识传递为主要表现形式, 还应该是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信息场, 是一种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着眼于师生间信息的交流, 还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互动效应, 以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来推动认知活动。

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置问题, 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要让学生感兴趣, 就要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长时间的探索, 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 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 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 那么这种需要就会得以加强。因此, 对于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获得的哪怕是微小的成功, 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赞赏。这样既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 又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导向指路。

其次, 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 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如高兴、愉快、满意等, 并保持亲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要把握主动权, 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中, 并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心理学表明, 情绪具有感染作用。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良好情绪, 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此外, 在教学用语上也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 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 让学生觉得你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另外, 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在教学中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也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途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 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更适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探究能力的养成。

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篇9

1. 能动参与的情感不强烈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中,难以参与进去,一刀切的难题教学又挫伤中、差学生的积极性,令他们感觉学习是痛苦的事,对教师组织的双边性、集体性地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满足于自己的“独立王国”,从而“提不起兴趣”、“不情不愿”,致使他们互动意识和协作能力薄弱,课堂活动死气沉沉,缺少活力.

2. 探究实践的意识不浓烈

不少学生受到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存在“吃现成饭”、“做现成事”的情况,存在“不劳而获”的心理,将学习成果的获取寄望于数学教师的直接灌输或其他学生的学习所得,不能走进数学知识的教学进程之中,不能走进数学案例的探析推导之中,将自己变为“局外人”.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现象是存在于高中阶段的普遍现象,教者应防止学生不良习惯、不良品质的养成[1].

3. 合作配合的程度不深刻

某些高中数学课堂还是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轻讲重学”,教师放任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进程中出现的“瑕疵”没有及时纠正指导,导致不少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实践“念错经”、“走歪路”.二是“重讲轻练”,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进程的“主角”,所有的数学学习活动都由教师一人自导自演,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中只有“听之任之”的“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二者的活动氛围没有衔接点和交集.

二、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课堂“走进去”的策略

1. 利用情感激励,内化于心,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

学生作为新新人类,对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充满强烈爱好.教师运用多媒体器材能够有效将学生“引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概率的学习中,典型的抛硬币实验,可能有的就直接得到概率为0.5.如此却过分注重数学题目的结果而忽视了题目结果的生成过程.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抛一个记录数据,计算出正面向上的频率,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而概率是大数据事件,观察多位数学大师做过的实验数据,我们能做这么多实验吗?可以怎么办,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做实验,想做多少次实验只要通过输入实验次数,立即就出来实验结果,当输入10次实验时,频率可能是0.3也可能是0.6;当输入100000次实验时小于0.49或大于0.51的频率都是难得一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数学探究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中,很多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画三视图时最容易遗漏,初学立几就错误频出,造成对立几的恐惧感.教师运用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器材,将抽象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内容,通过投影仪进行形象、直观、动态的生成,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声情并茂的感觉,在视觉冲击下主动进入课堂.高中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他人的赏识.教者要发挥评价教学的积极功效,通过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和学好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深度学习的积极性[2].

2. 强化互动交流,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度走进课堂

将学生引进课堂之中,通过有效、深入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鼓励和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交换见解.其实我们课堂可以适时的参考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即WMTC,比赛规则:团体赛全队共同作答,允许讨论,只需要写出最终结果,每队只交一份答题卡;接力赛每组第一名选手解答A题并将答案传递给同组第二名选手,第二名选手利用A题答案解答B题并提交答题卡.团体赛就是要队员先分工,20个题不可能一两个学生解,时间来不及,每个人分4道左右,遇到难题需要团队共同求解,就是考查分工与合作能力.接力赛A题的答案一定要准确,如果A题错了,B题就无法进行;B题要充分相信A题答案,考查选手之间的互相信任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在班级进行团体赛、接力赛,让学生充分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师:任意的x1,x2∈[1,e],都有f(x1)≥g(x2)成立,怎样理解?

师:很好,有效的把两个变量化为一个变量,再用讨论单调性解决问题.那么能不能有其他方法也能解决问题呢?

生:参变分离,把a放在一边即可,不需要讨论了.

师:是简洁多了,我若不会判断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常规解不等式又是怎么解呢?

3. 搭建实践平台,固化于制,让学生高效走进课堂

让学生能够获取动手的对象、实践的舞台、思维的载体.课堂内容要讲究精细,讲思想方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学生课堂实践载体的搭建,利用数学学科丰富的案例以及课堂之中的实践巩固环节,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舞台和时机,让学生肩上有任务同时鼓励其主动将自己摆放在课堂之中,深入学习实践,活用学习方法.圆锥曲线中定点定值等问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GGB等软件画图,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规律.如圆x2+y2=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圆上异于A、B取一点P,连接PA、PB所在直线交x=4于点M、N,则以MN为直径的圆必过两个定点.利用画图软件,拉动点P,发现圆MN在变化,记录轨迹,发现必过两定点.把圆换成椭圆、双曲线利用图像知结论依然成立.让学生从圆到椭圆再到双曲线,类比出过定点的结论,变式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证明,增强数学学习信心.学生此时结合教师提示点拨,进行再次修改.掌握每个知识点和应用方法,在此模式之中,学生主体成为探究解答案例的主要“承办者”,带着重任深入到课堂案例探析活动中,锻炼和养成数学技能和学习情操.

参考文献

[1]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14).

让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的新课堂 篇10

一、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共同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是衡量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教书匠, 缺乏教学艺术与教学思路, 缺乏情感的投入与付出, 那么课堂气氛将会变成一池死水, 毫无活力。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将不堪设想。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了解、宽容、关爱学生并和学生打成一片, 急学生所急,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学。同时, 教师还要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习惯与困难等情况, 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坚定信心, 克服困难, 迎头赶上,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尊重、信任、温馨、奋进的交流中, 心心相印, 教学相长,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自主学习

语文科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 教师必须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着眼点,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我紧密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如《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新词, 并掌握它。通过轻声读课文, 仔细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而小鸟告诉它, 天无边无际, 大得很) 。 (二) 精读课文, 理解内容。让学生细读课文, 精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 跃跃欲试。学生1说:我知道小鸟飞到井沿找点水喝。学生2说:我读懂了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 青蛙说天不过井口大。学生3说:井底的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学生4说:小鸟说:“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学生5说:“井沿”、“大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到底谁的错了?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懂和不懂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学习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三) 感情读文, 深化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可以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读, 也可以分角色读, 表演读、感情读。让学生各显神通, 展示自己琅琅的读书情景, 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自主展示、自主体会, 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精神。

三、让学生在质疑的思维探究中自主学习

古人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源泉, 有思维, 才能辨别是非, 才能加深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我巧妙地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质疑。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 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自己读, 角色读, 分段读, 并进行议一议或者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柳树与枣树的不同性格。学习课文时, 有位学生毛遂自荐地说:“同学们, 大家说说自己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探究火花迸发了。有的说喜欢小柳树, 有的说喜欢小枣树。霎时间, 又有位学生抢着说: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甲说:我喜欢小柳树, 因为它的腰细细的, 树枝绿绿的, 很美丽。学生乙说:我喜欢小枣树, 因为它会结出红色的枣子。“好!同学们个个都是学习的能手。”我再次肯定和鼓励学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找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美丽的地方读一读。写柳树的骄傲语调要傲慢些、稍高昂些;写小枣树的谦虚语调要缓慢、温和些。最后, 让我们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第6、7、8节, 在读中感悟, 在悟中理解道理:枣树和柳树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 一个人要像枣树那样既看到长处又看到短处, 不要看不起人, 也不要太骄傲, 更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们应该向小枣树学习。这样,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生朗读、质疑、解疑的感悟中, 角色到位、感情真挚, 读中理解, 悟中明理。

上一篇:智慧养老下一篇:民族声乐演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