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语言互动

2024-06-15

师生语言互动(精选六篇)

师生语言互动 篇1

1. 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题地位。

长期以来, 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 学生一般被要求严格听从教师的安排, 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 允许做什么, 不允许做什么, 课堂上规规矩矩。在教学中, 教师更要求学生接受和执行自己的言行, 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达到目的。这样就激化了师生之间情绪,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而英语教学是语言的交流互动, 更是如此。

2. 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要使之有效地进行, 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师生之间互相理解, 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 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 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 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要吃透大纲、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 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 教学效果较差, 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教师, 从学生到学生, 从个体到群体, 从群体到个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 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重视师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 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姿态, 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 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 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添他们的勇气, 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 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 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 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固然有外部客观环境, 如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 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 通过以情感情, 以情染情, 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 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 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 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反之, 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 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 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 教师忙于教学, 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 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 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 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产生上进的动力。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 要充分予以关注, 分析和了解其原因, 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 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 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 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 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 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 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 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个互动活动要求双方共同积极完成, 任一方的消极被动都不能达到有效地教学效果,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语言教学更是如此。只有构件师生情感才能促进师生互动, 才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的方式 篇2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人。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理论,主体所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存在的真实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表现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即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按照自己观念所选择出来的、经过加工的部分。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篇3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进行良好的语言互动对于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至关重要。提升师生语言互动效果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加强语言锤炼和氛围营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语言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60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绩。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互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新课改的落实。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析。

一、 师生互动语言沟通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了解不足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教师不同,语言思维也不一样,使得他们在和教师的互动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及寓意。在当今的信息世界里,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而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教师更快。因此,当教师在网络上学习到一个新词想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时,也许这个词已经被更新的词语所取代了,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

(二)互动的方式比较单一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你问我答的传统模式中,缺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也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这种单一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三)互动语言效果不佳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不够重视。教师往往采用指令式、总结式等类型的语言内容,导致课堂上缺少互动氛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 提升师生语言互动效果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和教师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每天都在谈论什么话题。学生比较喜欢看动画片,教师也可以看看这些动画片,了解动画片的主要内容,这样才可以和学生进行语言上的互动。

比如,笔者在教学《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时,就用时下小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动画片《熊出没》和他们进行互动。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积极的互动中认真听课。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进行《春雨的色彩》教学时,上课前先让学生说出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互动教学。比如,在教学《静夜思》时,这首诗虽然通俗易懂,但意境比较强,学生难以体会。所以,在上课前笔者让学生晚上在家里自己表演一下诗中的场景,感受一下诗人的心情,并在上课时把自己当时的心情讲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课本内容中,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月亮的心愿》时,由于这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笔者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学生披文入情,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文章内涵。

(三)加强语言锤炼和氛围营造

互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进行互动的积极性,还要准确把握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和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篇文章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一起背诵课文。教师模仿课文诗歌一般仿若童话的语言风格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加强了学生进行互动的意识。

除了语言技巧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比如,笔者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带着全班学生在校园里的空地上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植树的过程。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植树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不容易,同时还让学生有了一次美好的回忆,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友谊,从而更加有益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语言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情况,掌握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语言技巧,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师生互动的好处 篇4

冉伟东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一、师生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三、设置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四、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师生语言互动 篇5

关键词:小学语言;师生互动;语言沟通

一、互动语言沟通之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因为小学语文涉及的内容面十分广阔,包含了许多古往今来的人物、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各种古今社会现象还有人与人之间各种情感。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课文里的真实含义和情感流露。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把这些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通过语言表达传递给学生。同时拥有这些能力,方可在语文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所以,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老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把自己的文化素质涵养提高,更重要的还需要增强自己同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加方便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进步。

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沟通的办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难忘的一课》以及《最后的一分钟》这些故事性相对较强的课文时,老师不应该单单局限于课堂之上的单一讲授,还更应该找到一些能让学生自主表现的方法,比如把课文内容让学生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学生分饰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处环境背景、角色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引发思考。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的同时,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传递给学生这样做的意义,也能让学生有足够的热情真正体验剧情,达到教学所需要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语言的平台

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文时,需要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展现自己观点的平台。例如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当然,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控所教课文的内容及相应的重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有代表性,并且要作为课文中的关键点与难点,老师在设计课文问题时,尽可能采用发散铺垫式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也应对学生加强鼓励与肯定,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热情都有很大作用。同时,严禁对学生过于严厉的批评和使用侮辱性的词汇,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老师的一句无心之言,极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一定要谨慎。

四、使用花样繁多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此活跃课堂

小学生年纪尚幼,孩子天真贪玩的天性仍旧占据主导,所以学生们的毅力普遍较弱。在课堂授课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久。因此,老师就需要在教学中使用花样众多的语言表达形式活跃课堂的气氛,尽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授课时,老师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枯燥的语言,保持气氛活跃,语言要有幽默与活力,语气要有热情和感染力,充分带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五、老师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可接受性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要进行效仿与学习的。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必须要规范化。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使用规范化则更加重要。因为小学是作为学生开始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模仿是最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学生最开始一定是从模仿开始学习,模仿老师的语言、动作、习惯等,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就是学习的模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老师的一个微小错误都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发展。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发音的标准、词语使用的正确、语法使用的合理规范。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警醒自己,要避免杜绝常识性的语文错误的发生。只有语文老师做到了自己专业素养的规范,才可以给这些孩子学习语文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新课标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的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感化情感,用心灵感受心灵”的师生交流新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通过师生交流而得到收获,从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这种任务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互动。开展学生与老师的语言沟通互动,是打开学生思维枷锁的一把钥匙,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是新课标下语文老师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敏聪.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62-64.

[2] 杨靖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语言沟通[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42.

师生互动 篇6

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二、把握师生互动的过程

1.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知识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与行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必需的动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我根据实际精心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开始先让学生“分别猜测、判断三个分别是什么三角形”,接着在学生对最后一个三角形的判断感到奇异、产生思维的冲突时,我又适时地抛出下面三个问题:“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可以断定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就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可以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探索内需,也激发起学生想进一步验证正确答案的信心和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了铺垫,自然而然地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到对知识的自主探索之中。

2.在学习重点、难点上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1”的含义。在教学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1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构建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3.在整理构建知识体系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如在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出割补法、倍拼法等方法,然后让学生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将知识归纳成体系。这样,学生的梳理结果就出现了按平面图形的种类整理和按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整理等不同形式,凸现了梳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挂钩,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三、科学师生互动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师生互动评价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坚持科学、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从三个层面关注评价:①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弄明白新事物时,会表现得惊慌甚至自卑,这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优化教学环境,多表扬,多启发、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对学习过程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②注重过程评价,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活动,如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在评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活动的互动交往。

总之,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实施它的有效策略,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下一篇:成因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