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员德育

2024-06-21

实施全员德育(精选十篇)

实施全员德育 篇1

澄清德育误区, 明确全员德育内涵

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诸如在理论上把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划分作为学校分工依据, 在实践上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 把德育工作认定为学生管理干部、班主任的事情等等。这样, 导致班主任德育效果不突出, 任课教师德育能力弱化, 其他非教学人员不闻不问, 成为当前学校普遍现象。要实施全员德育, 首先必须明确全员德育的内涵, 澄清德育中的错误想法, 纠正德育中的不当做法。

从实施对象看, 全员德育, 顾名思义, 是全体成员参与德育。一方面, 德育工作不只是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的事情, 还是包括任课教师、非任课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 以及学校其他非教学岗位员工的事情。岗位、分工的不同, 德育的方式、方向会有差异, 但参与德育的总原则是不变的。另一方面, 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教职工的专利, 社会成员也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可以是实施德育者,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更好, 应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德育主动性、主体性, 拓宽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德育方式和手段。

从实施时空范围看, 全员德育不能只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段, 要将德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 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德育的熏陶, 道德的约束。全员德育也不应只局限于校园之内, 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学校要建立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机制, 建立一个立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家庭、社区、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大环境和大德育局面。

从受教育对象看, 全员德育要克服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针对表现不好的“差生”的局面, 还要针对好生, 使其有更好的提升, 更要关注中等生, 不能使其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化状态。

总之, 全员德育就是要建立“德育为先, 全面渗透;教师为主, 全员参与;学校为主, 社会配合”的工作原则, 要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德育态势。

加强师德建设, 树立以德育德理念

德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互换, 思想与思想的撞击, 人格与人格的感染, 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德育的基础, 必须以德育德。教师不仅是道德精神的主要传授者, 更是道德精神的体现者, 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 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型的道德人格。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实施全员德育的前提条件。为此, 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师德建设。

1.开展“师德宣誓”活动

在全校教职工中发起师德誓词征集活动, 形成了与我校职教特色和校园文化相匹配的誓词, 并在有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庄严宣誓, 自觉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 增强了全校教职工全员德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开展党员、干部“红袖章”活动

与学生干部共同值日, 巡查校园, 一级带着一级, 层层抓示范, 发挥共产党员和管理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当前校园突发暴力事件频发的情况下, 我校未雨绸缪,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生违纪率, 有效地确保了校园的和谐平安。

3.开展师风表率活动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全员德育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真正做到要求学生做的, 教职工带头做到, 禁止学生做的, 教职工坚决不做。具体落实为五要五不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嚼槟榔, 不带餐进校园, 不迟到早退, 不穿奇装异服, 不随地吐痰;见了果皮纸屑要弯腰捡起, 见了不良行为要出面制止, 遇到救灾济困要爱心奉献, 积极上进终身学习要做榜样表率。

4.建立“首见”负责制

所有教职工都有保护、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出现问题时, 不论是否属于本职工作范围, 都应该按照谁发现谁教育, 谁发现谁处理, 谁发现谁负责, 谁发现谁报告的原则, 构筑全方位、即时式的德育管理网络。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良好的师德师风, 为全员德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常、广泛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为全员德育创造了良好开局。

倡导“快乐德育”理念, 增强德育持续动力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德育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与外在感受的内化过程, 任何强加的、压迫式的德育, 都是不受欢迎的, 也是无用的。同时, 德育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 而是一把理性的筛子, 对于不能引起内心愉悦、心灵感悟的东西必将被排除在外。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与学生的愿望相吻合, 势必也就不能为学生内心所接纳。如果作为德育的接受者———学生感受不到德育的快乐, 作为德育的实施者———教师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 这必然造成德育的低效结局!这是德育中的基本规律。

针对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素质较低、违纪反复性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学生普遍表现不自信、不快乐、不爱学习, 导致教育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我校从德育工作着手, 积极探索出能让学生“快乐参与, 快乐接受, 快乐成长”的体验式“快乐德育”新途径。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 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 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它强调从心开始, 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学习的环境, 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 在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下, 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 对道德加以理解, 并加以内化, 提升道德修养。“快乐德育”的核心是体验, 过程是快乐, 目标是实效。

近年来, 我校通过不断创新, 已经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活的、快乐的、体验的”德育模式。其主要内涵为构建完备的教学系统, 从生活中学习, 注重体验式教学, 打造快乐德育等。其结构涵盖德育课堂、主题班会、德育实践、广播教育、成长训练、学校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六个体验式“快乐德育”课程模块, 即搏卡拉校园拓展训练、搏卡拉成长训练 (职业素养训练、生存训练) 、校园7S管理、校园文化生活、主题班会活动、学生自治与创业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必须完成“入校三篇、常规三课”的学习, 即:校园拓展训练———搏卡拉快乐之旅篇、搏卡拉成长训练篇、校园7S管理篇和主题班会课、校园文化生活课、就业和创业实训课。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快乐不仅仅是来自道德教化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快乐更来自课堂中学有所获, 学有所长, 这才是更为持久的快乐!与“快乐德育”理念相呼应的是, 我校提出打造“快乐、动态、合作、高效”的课堂新观点,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大胆提出变讲台为舞台, 还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变教案为学案, 教学重心转向全体学生;变听课为观课, 全程关注课堂反响;变个体为小组, 倡导团队合作学习;变单向为互动, 实施多元评价等新的观点、新的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较为广泛地推广使用了行动导向下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仿真法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目前, 快乐动态合作课堂初现雏形, 初步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效果好起来的预期目标, 学生课堂睡觉率明显减少, 学期流失率明显降低,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强化全员机制, 夯实薄弱环节

实施全员德育,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积极投身德育实践, 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努力做到时时育人, 处处育人。而这个过程的实现, 重在机制的建设, 重中之重在于对薄弱环节的强化。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弱化, 都会产生“木桶效应”, 造成德育的低效。班主任要加强德育管理水平, 任课教师要参与班级管理, 非教学人员要发挥岗位育人功能是我校强化全员德育机制的重要手段。

1.畅通五条育人渠道,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五条育人渠道, 建立校内立体化管理模式。学校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担任组长, 主管学生、安全工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学生科、教务科、团委、保卫科、专业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由主管学生、安全工作副校长牵头, 学生科、团委、保卫科、班主任为其主要队伍, 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教书育人渠道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牵头, 会同教务科、教研科、专业部, 主要负责教书育人、教风学风建设等;服务育人渠道由分管行政后勤工作的副校长牵头, 会同行政科、后勤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学生食宿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等;管理育人渠道由工会主席牵头, 会同督导办、党政办等, 负责调查研究, 沟通信息, 传达学校精神, 反馈学生意见等;前景育人渠道由主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牵头, 会同招生、就业、培训等科室, 主要负责学生招生、补习、就业、培训, 确保学生招得进, 送得出, 前景好, 有发展。这些渠道互相依存, 互相沟通, 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有了较为科学的机制保障。

2.建立副班主任制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任课教师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得天独厚优势, 但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对于任课教师, 我校积极倡导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副班主任制度。其具体职责为落实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心理上的疏导, 生活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辅导;特别强调对特殊生的管理, 对违纪学生的管理, 对学生放学返家时的管理, 对寄宿生的管理和对节假日留校学生的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发现学生情感、智能、志趣等方面的特点, 鼓励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智力基础、体质基础和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循序渐进地健康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讲, 副班主任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 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者。

尽管副班主任制只是班主任工作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不能代替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全面的教育管理。但是, 它从班主任个体负责制转变为教师群体负责制, 它以导为主, 以管为辅, 导管结合, 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 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融洽师生间情感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全校教师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 优化全员育人的格局。

3.为非教学人员搭建德育平台

学校非教学人员是一支在德育工作中常常被忽视的、作用较为突特的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我校在切实做好既定的德育工作基础上, 着力强化总务、后勤人员, 中层干部和行政辅助人员等常常被视为是远离德育第一线的人员和环节。对总务、后勤人员, 学校强化“微笑服务”“全天候服务”, 要求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 对遇到的学生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指出, 敢于教育, 及时教育。对中层干部, 要象任课教师担任副班主任一样, 建立德育导师制, 指向明确地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德育联系对象, 要不定期地与学生交心, 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并做好访谈记录, 做学生的心灵守护神。对行政辅助人员, 要求他们立足岗位为学生服好务, 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如将体育器材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延伸到每天放学以后, 在运动场、篮球场等地协助体育老师维持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秩序, 为学生准备球类等活动器材;将图书报刊管理员、实训室管理员的工作时间延长到节假日, 利用所管辖的场地、设备为学生提供图书报刊、专业实训器材、电脑设备等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或工具。这些工作为非一线教学人员搭建了开展德育的平台, 使其能够在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中, 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提高参与、配合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自信心和热情。同时, 也让学生亲近了非教学人员, 获得了优质服务, 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和人情味。

4.完善全员德育评价机制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有评价才好激励。评价是导向、激励与强化的有效手段, 全员德育的实施也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全员德育管理考核办法采用周通报、月小结、期表彰的方式, 通报全员德育中出现的问题, 小结教职员工月德育积分情况, 表彰全员德育的优秀参与者, 评选出十位全员德育骨干, 十位德育标兵, 十位德育积极分子及德育先进集体 (科室) 若干个。在具体的评价中实施德育积分制, 将教职工的德育工作项目量化为一定的积分。教职工在规定的项目中达不到要求,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加分:第一, 认领后进生。认领人通过细致的工作使后进生发生明显改变, 并得到被认领学生的认可, 可以加分;第二, 认领后进寝室。在保证寝室成员没有重大违纪事件的前提下, 经认领人教育、帮助后能达到三星、四星、五星级寝室标准, 分别累加德育积分;第三, 首见责任制。凡是校园内及周边首见任何一件事, 能尽职尽责地单独处理或上报协助处理都可以加分。

总之, 学校在实施全员德育的过程中坚持日日有记载, 月月有量化, 事事有评价, 树标兵, 抓榜样, 促和谐, 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有机统一起来。

发挥学生主体性, 完善自我德育机制

德育是学生的德育, 德育的主体是学生, 没有了主体的主动性参与的德育, 自然是不完善的德育, 不能激发主体自我完善需要的德育, 更是缺乏实效的德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德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 而是一个件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把学生人为地安置在德育的被动位置, 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因此, 德育不应该是教师简单的主导性说教, 而应该是学生主体性体验。源于生活的德育应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和提升。当学生外在的体验深刻才会内化为持久的观念, 才能成为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为尊重和保证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我校积极探索体验式活动德育。

1.开展体验式校园拓展训练

德育需要实践, 需要活动, 需要感悟, 需要体验。强化德育的体验性, 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为积极。为此, 我校积极借鉴社会上针对企业员工所进行的户外拓展培训, 创新为校园拓展训练。校园拓展训练强调立足学生心理、生理实际和校园实际, 它通过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项目, 让个体或团队置身于新颖、刺激甚至困惑的情境之中, 产生实践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体验, 并通过分享与交流等环节, 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进而将这种体验升华、迁移、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品德的完善。校园拓展训练主张在“玩中思, 思中玩”, 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做中学, 学中做”是一脉相承的,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2.发挥学生社团活动自育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大舞台。为此, 我校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牵头, 以培育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前提, 组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成立创业协会、心理协会、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队等一系列学生社团组织, 开展社团活动。每个社团虽然各有专项活动内容, 但发挥了“同伴教育”的优势, 激活了学生自我德育意识, 带动了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例如, 学校志愿者结合本市炎陵县教育局司机———“渔片”刘朝华作为义工用生命演绎助学之旅的感人事迹开展志愿者活动, 感触深刻。心理协会成员利用“心灵小屋”, 在班级里充当了“学生心理辅导员”角色, 架起了师生沟通和互动的桥梁, 成员每月开展一次经验交流, 极大地发挥了自我教育作用。尽管中职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 还更多地需要学校、教师的组织、引导, 但社团建设作为学校加强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 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3.推行学生班主任助理制

社会学研究表明, 同类群体的影响往往对一个人品行形成有重要的干预作用。学生最主要的交往群体是同学。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知结构, 使得他们更能够相互认同、相互模仿、相互接纳, 以此可以优化学生良好品行生成的氛围。我校积极推动学生班级助理活动, 让学生体验管理, 体验成长。

我校充分利用自成体系的体验式德育经验, 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以“快乐大本营”为主题的集中训练, 将学校快乐德育的理念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诠释, 对管理方法进行集中介绍, 并将其安排为班主任助理, 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让学生管理学生, 学生助理更能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提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协助班主任去教育同学。让学生助理去主持主题班会, 更容易从同学的生活、学习中寻找到切合实际的主题, 开展切合实际的活动, 取得更大的教育、感化效果。事实证明, 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 学生干部培养了奉献品德和服务意识, 提高了管理组织能力, 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更加成熟。不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而且在凝聚人心、树立学生的榜样等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些德育活动, 学生是以主人身份参加的, 又是以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的, 在活动中相互帮助, 相互启发, 实现学习互助, 行动互补,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构建德育立体网络

德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最基本的渠道是要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人对人的理解需要的是人与人沟通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心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必要条件, 也同样需要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德育不是一个点, 也不是一个面, 而是一个立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从更大的范围看, 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渗透德育。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营造, 丰富的德育内容获得传授、认同和内化, 不仅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辛勤劳动, 需要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各类岗位的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配合, 也需要广大的家长, 社区、企业等社会成员的直接参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 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校围墙之内的德育在充满了诱惑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很是苍白无力, 很是脆弱不堪。几年前, 就有教育界人士呼吁:“5+2=0”, 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五六天的教育, 会被一两天的社会教育无情地抵消掉。说得更严重点, 教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地讲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几年的效果, 还当不得学生在社会上混一天。因此, 只有树立全员德育理念, 建立一个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的立体德育网络, 形成德育的大环境, 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应。为此, 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培训班、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家长接待日等形式与家长畅通信息渠道, 建立“教育伙伴”关系, 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的指导, 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同时,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各项文艺活动、义务活动, 免费为社区居民进行电器维修、电脑维修等活动接受社区为学生所提供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机会, 增强与社会的交流, 增强对社会的认知。通过邀请成功校友回校, 邀请合作企业进校和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 为学生提供实践、见习的机会, 让学生接触社会、展示才华、激发社会责任感、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进而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中全员德育实施方案 篇2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我校建立班级德育工作小组,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一、班主任(组长)的德育职责

1、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育人途径。贯彻执行《中学德育纲要》确立班级德育目标,制定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3、组织并指导班委会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生存。

4、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负责。坚持正面教育,因人因境施教,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6、组织好班会活动,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7、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8、配合政教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和“校园之星”,争创文明班级。

9、坚持言传身教、以身做则,坚持开展、组织、参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有益活动,坚持“学生在校,班主任在岗”的原则,坚持组织指导班级卫生保健等日常管理,检查督促班级常规的落实。

10、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报情况,统一要求,全员育人,注重预防并及时处理吸烟、酗酒、打架等特殊问题和偶发事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1、多下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生活,指导、督促检查学生搞好寝室内务、遵守学校就寝纪律,争创示范寝室、文明寝室。

二、教师(德育小组成员)的德育职责

1、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熟悉教学大纲,驾驭教材,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做人。

3、依法治教,以德治教。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认知与行为相统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4、开展并参与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科普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着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重任,要有极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要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性地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信度和效度,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6、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各项德育工作。

7、联系班级学生寝室,指导、督促检查学生搞好寝室内务、遵守学校就寝纪律,争创示范寝室、文明寝室。

清德职业中专

注重德育渗透 落实全员德育 篇3

【关键词】爱心 自信心 尽“心” 热“心”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总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老师的爱,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所以在现实教育中这种爱演绎为宽容,这种爱演绎为学生的感动,爱意味着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给学生以充分的关心、鼓励,因此爱是开展德育工作最好的“武器”。我们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如下。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个有民主意识的教师就应该真诚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老师对学生尊重,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就会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才。 老师有爱心,学生也会更加爱戴老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2.教会赏识的方法,增强“自信心”教育。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而99%的学生谈到受表扬的心情是激动兴奋的 ,只有极少数表扬“专业户”觉得无所谓;在受到表扬的同学中,83%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仅仅局限于学习 , 极少数人谈到老师关注他们的特长、能力、品德,这些都表明学生内心对老师表扬的渴望,以及学生希望老师能更多地了解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值得赞扬的地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自卑、敏感的,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意志薄弱者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我们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设法给予他们一点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尽“心”关注后进生的敏感心理。后进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性格较为偏执。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提醒一下就够了。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于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尽量给后进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抓住闪光点多鼓励。 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攻心政策,以热情、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为其创造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对他们要平等看待,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有利于转化他们。我曾遇到过一位叫姜某的后进生,他上课常寻机闹事,好出风头,老师批评了他,他则恶言相报,老师叫他读书,他就怪声怪调,对老师总抱怀疑和对抗的态度。 通过了解,得知他父母由于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他深觉孤独就去网吧“上网”,通宵达旦,变得不思进取。 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并从学习上 、生活上多关心他 ,面对他的错误行为温和劝导。 我发现有小聪明的他,极富美术天赋,画出的东西深得同学的赞许,于是我让他担任黑板报的设计,果然在全年级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我在班会上及时地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才能,并鼓励他参加学校手抄报比赛。从此,他一改旧貌,变得关心集体,尊重老师,而且也爱学习了。其他后进生受他的感染也在不断进步。

4.热“心”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 德育教学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1)体育方面。开展篮球、乒乓球、排球、拔河、跳绳、田径比赛,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文艺方面。开展校园书画比赛,吸引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学生参加;开展卡片设计、网页设计大赛;开展各项演讲赛、作文比赛;开辩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和纪念展览等,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3)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校园里开展“做文明人、做诚信人”的活动,发挥学校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的领导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促进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增进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全员德育从优化科室职能形象做起 篇4

作为中职学校的职能科室, 其职能形象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一定关系。科室职能形象的优化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是学生瞬时教育的重要方式, 是常规教育的延续, 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基本承载。

1 科室职能形象诠释着科室职责

体现办学理念与专业特色, 展示工作风格与管理水准, 具有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的学校形象, 是学校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孜孜追求的。在教育环境中所折射出的学校形象,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价值诉求, 决定了其形象, 较其他社会组织更具有多重性。尤其是职业学校, 育人环境的建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特别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 显得尤为直接。良好育人氛围的营造, 应调动学校所有可教育性资源, 以便学生在感悟这些信息的过程中, 内化蕴含在其中的教育元素。作为学校功能单元的职能部门, 应结合本部门的科室职责、工作特点和与学生职业素养相关的因素, 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延伸职业教育功能的角度来优化科室职能形象, 使科室的可教育性资源转变为可教育性资本, 实现科室设置价值的最大化。

2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职生求学权益的基本诉求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 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对职业学校学生品德培养的要求是:使学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信念, 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自觉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勇于创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

因此, 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既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 也是中职生顺利步入社会的要求。而当前,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滑, 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良好行为习惯未养成, 他们在进入职业学校后, 对自己或家长选择的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没有信心, 对未来的人生感到茫然。但同时, 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的和受外界的影响增多, 自主意识和反叛情绪增强, 且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 可塑性较大。对直接的刚性教育, 他们多叛逆和抵触, 而间接的柔性启示, 则能为他们所接受。他们渴望从每一个教师、长辈身上得到启迪、帮助、关怀和参照。“你用什么色彩来漂染他, 他就会变成什么色彩;你用什么规格来框定他, 他就会变成什么形状。”这就是环境塑造人的最简单释义。

目前, 我校所设专业基本上是三年学制, 除去一年的实习, 在校学习为两年, 虽有常规或专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意识的内化, 但受教育时间相对短暂。从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原则出发,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应是无限的、开放的。学生在准实验室、准护理操作间、准病房, 习做的是职业技能, 内化的是职业素养。学生在学校职能科室、教师办公场所中审视、揣摩、感悟、模仿着周围环境带给他们的一切, 并内化着职业操守、职业风格、从业规范等。因此, 科室形象, 无论从其外显状态, 还是其管理内涵, 都需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职能的实际功效, 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纳入科室目标管理, 优化科室形象, 使其更富有教育价值。

3 科室形象和谐化是科室优化管理的基本追求

3.1 形成蕴涵职业素养的科室文化

文化是组织形象的灵魂, 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精神指南和最高境界。科室形象的优化, 既要符合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教育文化特性, 又要体现科室岗位职责和管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因此, 优化的科室管理, 是在学校赋予的基本职责基础上, 确立具有本科室文化特点的职业宗旨、阶段性岗位目标、岗位形象、管理制度等。如我科在进行自我形象分析后, 确立了科室职能形象、管理目标, 即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宗旨;强化爱生、爱岗、爱校的职业意识;塑造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办事规范、服务规范的科室形象;倡导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创新、善于合作、善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努力实现职能责任化, 管理有序化, 尽职优质化, 工作和谐化, 成才全员化, 奉献快乐化。管理目标的建立, 对优化科室形象具有较直接的指引作用。

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学校, 其每一个功能单元都体现着教育目的性, 散发着既有学校同一性又具单元独特性的文化气息。有人戏讲:看了一个单位的洗手间后, 就能大概知道这个单位所有的管理了。其实, 现实中, 这样的情景和感受很多。对学生来说, 每一个情景、每一次感受, 多少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 建立以强调职业操守的展示、隐喻、传递为目的的科室岗位责任制, 是科室形象建设和管理的保证。即在学校予以每一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基础上, 还应围绕学校育人要求和科室形象目标, 制订得到全体成员认可的、可行性强的岗位形象管理制度。这种科室制度文化建设, 既是督促、指导和激励成员遵守岗位守则、履行岗位职责, 更是全员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活动。

代表科室的外在形象, 特别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感性教育的是科室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 优化科室管理的最深内涵是文化建设。具有科室特色的文化建设, 既要体现科室工作特点, 又要突出德育特色, 并要符合时代主题和学生需求。如我科结合科室岗位实际开展了岗位徽记、职能口号、团队精神、科室形象展示区及科室主题活动等, 并以致学生的公开信———“亲爱的同学, 我们对你说!”, 将本科室的职责展示出来。这些带有岗位职业操守与行为的外显表述方式, 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又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素养的熏陶, 具有细雨润无声的隐形德育效果;同时, 成熟的科室文化凝聚、感召、激励着全体成员, 并通过他们的职业言行演绎出来, 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素材。

3.2 形象维护机制是优化科室形象的保障

现代企业无不把对其自身形象的维护作为谋生存与求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要具有全员形象维护的责任意识。从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角度看, 强调职业学校科室职能形象对学生品德的熏陶, 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凸显其职能形象的教育价值上。在营造科室教育文化氛围的同时, 建立岗位形象维护机制, 让职能岗位的全部构成和形象维护活动本身, 都能更好地释放现代职业素养教育气息, 这是岗位优化管理的保障。

岗位形象维护机制, 是在一个完整的岗位文化形象之外增加的一层文化外延, 其既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 又可在不同层次上, 进一步强化岗位教育示范性作用, 提升岗位文化价值, 让岗位文化因其教育意义的体现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细化、人文化的岗位形象管理细则, 阶段性形象分析、反馈与矫正活动, 师生双向励志性传播平台的设立, 职业人文环境的动态性创设, 应激事件与形象危机处理程序, 履行岗位职责的规范性例行活动, 贯穿教育意图的创新性、瞬时性、针对性、适应性专题活动等, 都属于形象维护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的表现过程,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

科室职能形象是学校办学形象的基本单元。学校应为其单元形象的优化创造良好的空间, 重视并持续引入学校形象的CIS管理理念, 科学进行岗位分工, 明确科室职责, 规范管理制度, 建立透明的监督、服务与激励机制, 确立能提高科室之间工作透明度、增强和谐度的服务机制等, 从全局出发进一步完善科室形象建设, 从而使学校各科室的职能形象因其教育功能的体现而优化。蒉

全员德育工作计划 篇5

一个班级的好坏不仅与班主任的工作息息相关,而且与班级各个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为使学校的全员德育计划落到实处,配合好班主任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素质,营造“书香校园”和“文明校园”,结合12汽3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学期班全员德育工作计划。

一、班级简介。目前班级共有学生30人。总体来看,学生头脑灵活,但个性强,班级凝聚力、学生集体荣誉感需进一步加强和培养。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班级纪律,做思想工作的路还很长,还需要花大力气整顿。学生日常行为亟待规范。

二、具体实施计划:

(一)继续抓好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下课主动整理书桌及地上杂物,备好上课学习用品,将桌椅摆放整齐,站自然排走出教室。2见到老师及客人能主动问好,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说“谢谢”。3懂得劳动最光荣,能自觉做好值日工作,看到教室或操场上的杂物主动拾起。4懂得做人要诚实,做错事勇于承认并能努力改正。5课间休息及课外活动,不打架,不说脏话,不给同学起绰号,与同学友好相处。6上课时不交头接耳,不回头回脑,不做小动作。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发言声音响亮,讲普通话,讲完整话。

(二)抓好班级文明建设 1搞好教室美化工作,设立奖惩栏,对好

人好事及时表扬,对违纪学生进行客观报道。2组织学生办小报,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小报内容符合班上特点。3结合每月班级工作要点设计好黑板报,做好宣传。

(三)继续完善班干部队伍。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常务班级干部队伍,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培养一批纪律标兵,以点带面,加强班级纪律;培养几个值日组长,使班级卫生保持洁净;培养出几个负责班级全面工作的小干部,分担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纪律卫生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加强班干部凝聚力,形成良好班级风气。

(四)与家长保持联络,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使教育少走弯路。

(五)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管理小组,由学习委员带头课代表、组长为骨干,全面负责班级学习工作;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开展“学习结对,共同提高”的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浅谈构建学校德育全员全程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教育;浅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9-1

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学生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全面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学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肩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该是全员管理,人人参与,处处体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一切科学手段,让良好的品质习惯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以往,在教育学生方面存在着误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形不成教育合力,削弱了德育的功能。社会、家长认为育人的事是学校的事,忽略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主动配合学校。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充耳不闻、袖手旁观,也有家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恣意妄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内部,只要提起德育,很自然认为是政教处、班主任的工作,还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扫扫地、跑跑路、读读稿,处理违纪学生等。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互相隔离,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具有延续性的教育合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因此,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研究了学校德育全员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重视德育机构的建构

学校专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年级组,班主任工作评价小组,德育工作评价监督小组,学科教师对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小组,学科德育研究及评价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大队部、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年级组长等组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定期召开会议,这些小组的工作,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对全员育人、全面育人进行有力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德育工作质量。

二、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以往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教师总是愿意让自己扮演学生思想行为的“训导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偏差的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本课题组联合学校政教处利用假期继续教育培训和每周一例会,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学期中,学期末的考核有力的督促教师自学。同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一方面邀请市教科所等有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辅导性讲座。此外,我们还根据教研室联片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送课送讲下乡,互相切磋、结对帮扶。这些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德育艺术性展开,在有力促进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规范了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使他们自觉的将德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视整合德育资源

要想集合社会、家庭的力量,必须先要整合学校内部力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岗位责任,题组成员联合学校政教处制定了各处室、各岗位教育职责。帮助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内容、目标、方法,同时围绕德育职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细则,有:《班主任管理任用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细则》、《学校领导值周工作方案》等。在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对此,我们完善了:“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强调个性化作业评语,加强师生无言的沟通制定了:“教案、学生作业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推行,使部分学校真正达到了:处处皆德育,事事能育人。为了使学校德育在社会、家庭中有效延伸,整合好学校资源后,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家长学校协调家长和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并热情邀请所有家长参观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观看文艺汇演。

参考文献:

[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11.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段建玲.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新课程背景下全员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篇7

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 全员德育的理念得到了广大干部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但是, 由于学校管理体制和实践操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全员德育经常是一种理念和口号, 很难落到实处。笔者认为, 全员德育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有三点: (1) 对德育主体要求泛化, 没能根据他们的岗位特点和不同素质提出差异性要求; (2) 全员德育停留在口号, 没有搭建有效落实的载体和平台; (3) 对德育主体缺乏有效的支撑和切实的尊重, 全员德育落实没有保证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实施差异管理

学校教职工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 有不同的岗位素质、能力和职责要求, 因此, 全员德育对不同的教育主体也应有差异性要求。差异管理才是个性化的管理、分层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高效能的管理。

1. 教师是全员德育的主体

教师是全员德育的主体,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切实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质量, 做到“我教我管我负责”;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 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提醒、教育和反馈。

2.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骨干力量, 对学生德育负主要责任。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和班风建设,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主流价值观教育, 提高育人能力和效果;班主任要支撑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育主体, 指导和支持家长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3. 后勤员工是全员德育的重要力量

后勤员工是全员德育的重要力量, 是服务育人和校园生活德育的主体。优质的服务、友善的提醒、及时的沟通和榜样的示范是后勤员工主要的德育手段;德育处、年级组和班主任要对后勤员工的工作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

4. 行政人员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是管理育人的主体。各级管理干部要端正教育思想, 做全员德育的引领者和楷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责, 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意识作为全员德育的重点。

二搭建多种平台

全员德育需要理念、舆论、氛围和口号, 更需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平台。为此, 我校成立了学校层面的十大部委, 建立了一百多个校内志愿服务基地, 完善了课堂作业评价体系, 启动了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1. 成立学校层面十大部委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 有效推动全员德育, 德育处建立了“部门管理”部, 对垂直的专业工作进行分层管理。各部门分别归属学校相应部门进行管理:学习工作部由教学处负责管理, 卫生工作部由医务室负责管理, 生活服务部由食堂负责管理, 电教管理部由电教组负责管理, 信息管理部由教学处信息主管负责管理, 公物管理部由物业处负责管理, 体育工作部由体育组负责管理, 志愿服务部由学校少先队负责管理, 科技工作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负责管理, 团队工作部由学校团委负责管理。全部部委由德育处统一协调。

2. 建立百个校内志愿服务基地

新课程改革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每个学生在两年内要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并纳入了学分制管理。但是, 社区服务的时间问题、基地问题、管理问题等成为实现这一课程的制约因素。为此, 我校把运动场、实验室、公共教室、辅助教室、校园草坪、宣传橱窗、体育场馆等划分为一百多个小的单位, 作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 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教师, 对学生的服务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内服务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爱心奉献的载体, 也成为了学校落实全员德育的重要载体。几十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3. 形成纵横交错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 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受到关注和重视。为此, 我校德育处和教学处联合开发了课堂和作业评价管理系统, 教学处制定了课堂和作业评价标准及办法, 每位教师每个月要为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和作业情况确定一个等级。每月的评价结果通过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学处系统, 反馈到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系统, 两个系统纵横交错形成管理网络, 把所有的管理干部、处室员工、学科教师和各班学生有机联系在一起, 成为全员德育最大且最有效的工作平台。

4. 启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对社会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每个学生在三年内要完成三周的社会实践, 并纳入了学分制管理。但是, 社会实践的时间问题、安全问题、教育问题、组织问题等成为活动组织的制约因素。把社会实践和学科结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科教师在活动组织中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 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职责。

三建立有效机制

全员德育不会成为所有人的自动行为, 也不会轻易得到所有学生的接受, 只有通过制度和机制, 推动教师积极落实全员德育, 引导学生接受所有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和对接的全员德育体系和氛围, 全员德育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1. 建立全员德育制度

为落实全员德育, 对教师实施差异性要求, 对全员德育的典型及时通报表彰, 学校制定了《学校全员德育工作规定》。规定指出, 学校要树立“立德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 强化全员德育意识,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调动多主体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结合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化程度, 明确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并对教师落实全员德育给予指导、支撑和激励;教师是全员德育的主体,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骨干力量, 对学生教育负主要责任;后勤员工是全员德育的重要力量, 是服务育人和校园生活德育的主体;行政人员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是管理育人的主体;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班集体是推动和落实全员德育的学校组织, 对组织中的全员德育主体有管理、指导和评价的责任等。

2. 形成全员德育氛围

全员德育需要一种所有教师都愿意主动参与德育、所有学生都愿意和能够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全员德育 篇8

一、让德育切近生活,变“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为“近、小、实”的生活德育

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细化德育目标,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走入课程化、说教化、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的误区。我们基于道德养成的基础应该是常态生活的认识,依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常态生活的细节中,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化成分段目标,分解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使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常规管理紧密结合,进而内化成道德素质,有效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工作中,每一位导师都对责任宿舍内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负责、全程管理,在宿舍内部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活德育环境。宿舍内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收到来自导师的亲情关怀和来自同伴的友情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情感交流与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有效避免了脱离实际、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二、全员育人,变班主任“一手抓”为全员“齐抓共管”

传统的德育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一手抓,虽然也要求副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人员参与,但由于责任不明、职责不清,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往往统一要求不少,实际收益不大。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建章立制,制定了《全员育人业绩管理》、《全员育人量化细则》、《导师责任宿舍文明素养考核标准》等制度,设立了优秀导师奖、金牌导师奖、育人突出贡献奖等,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参与德育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潜能,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生活空间,随时得到导师和同学的关怀,使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涵盖学生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改变了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靠相关科室监督的缺陷,在实践中诠释了“齐抓共管”。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管理,真正做到从“管”到“理”

以往的德育教育往往习惯于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教育权力加以控制,德育教化的功能只是被肤浅地维持着。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导师。导师从关心尊重学生出发,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亲身感受到导师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主体意识、主动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导师走进宿舍,与学生一起叠被褥、摆物品、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共建小家。导师就是一个“大哥哥”、“大姐姐”,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走向平等对话的主体,亲切的话语、谆谆的教诲,像滴滴甘露,润物无声。我们知道,“错误习惯往往使人习惯错误”,而“好习惯的养成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坚持中形成。

我校2009级1班112宿舍在给其导师的评价中写到:“一同欢笑,一同难过,您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同我们一起快乐,在我们难过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和鼓励。您不仅是一位导师,而且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细致入微地照顾着我们。或许,您会说,您不是那么完美,但在我们的心中,您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我们共有一个家!”

四、文以教化,用宿舍文化去浇灌品德

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宿舍文化,不是单纯的装饰几幅字画或格言警句,它是宿舍内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宿舍价值理念在宿舍环境与行为中的体现,它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生活习惯,是宿舍内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导师伴随着同学之间思想、性格、追求的不断融合,在宿舍内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状态和极富凝聚力的宿舍文化。

实施全员德育 篇9

学校德育课没少上,教师德育论文没少写,德育工作大会小会经常提,德育口号随处见,表彰、奖励一大批,批评、处分时常用,各种措施都上阵,为什么就是不见效?这正是我校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尴尬,也是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中面临的大难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职教育,提出了中职教育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培养健康成长的青少年,就是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缔造者,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责任重大。

一方面是学校采取的各种措施,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行为的背道而驰。为什么措施和结果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深刻反思后的结果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没有找准切入点。德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只是学校一厢情愿的“单方设计”,认为德育主要是学一门学科知识,而不是培养一种行为。这造成德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脱节,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脱节。

二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是在“孤军奋战”。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工作仅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学生科工作人员绞尽脑汁想办法,班主任疲惫不堪忙应付,而相当一部分教职工或认为德育与己无关,或面对现在的学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面对学生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三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就事论事,前紧后松,这导致学生的优良品质还没有形成而我们的德育已经结束,造成了德育前功尽弃的后果。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将影响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面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学校必须在德育的实效性上下工夫,形成全员参与德育、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全程开展德育实践,全力打造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1 全力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的重要性永远大于教学,教育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做人。身教重于言教。做人的关键在做不在说。教师不是靠工具来塑造人才,而是要靠自身的知识、智慧、人格来影响学生。教师的素质中,师德最重要。2008年,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师提供了行为准则,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践行。

一要“爱国守法”。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师要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二要“爱岗敬业”。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三要“关爱学生”。这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的健康,维护学生的权益。四要“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要“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教育学生。六要“终身学习”。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 全员参与德育

教师必须更新狭隘的德育观念。德育不只是学生科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工的事。学生的品行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更要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实践中培养。因此,任何人都不能超脱于德育工作之外。只有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一言一行皆是德育”的大德育观,全员参与德育,个个成为榜样,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各支力量形成综合实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德育全面展开,向纵深发展。

落实全员育人,一要从服务入手。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良好的服务意识,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细致周到的服务质量来感染学生。二要从食堂入手。以食堂服务员语言的文明礼貌,饭菜的卫生可口、价廉物美来温暖学生。三要从宿舍入手。总务人员要未雨绸缪,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夏天提早备好电扇,送去清凉;冬天保证热水供应,送去温暖。生活教师要主动对学生嘘寒问暖,让学生感受亲人般的关怀。四要从门卫入手。保安人员上岗时要认真履行职责,坚守岗位,目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以确保校园安全、学生安全。

总之,每位教职工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都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都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在任何时候,发现学生的优良行为都要进行表扬,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都要进行教育、劝导,促使学校每一支力量都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贡献。

3 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

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把校园打造成德育的大课堂。

利用校园广场建立德育宣传橱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文明、榜样丰碑、为人处世、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感恩教育等,使其能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最为直观的教育。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让学生自觉去维护,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脏、乱、差的环境只会让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糟糕。应让校园清洁整齐、充满生机,使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让图书馆典雅庄重,充满书香气息,使学生能静下心来勤奋学习;让活动场所洋溢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使人满心愉悦,能够陶冶情操。

教学楼也是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场所。在教室和走廊上,恰当布置的名言警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名言警句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促使学生自勉、自省、自警、自立、自强,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果。

在餐厅的墙壁上,可以装点陶冶性情的美丽风景图画、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书法作品等。在优美的环境中就餐,学生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能受到教育,改变乱扔、乱丢和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让德育通过学校的每个地方,从方方面面以各种形式刺激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去体验、去感悟、受熏陶,从而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4 全程开展德育实践

4.1 向德育课要质量

这里所指的质量不是指分数的高低,而是指学生的思想有没有受到震撼,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教师要钻研德育教材,根据德育教材的主线,精心选取素材,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典故,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例如讲孝道,可用“王郎卧冰”的故事感动学生;讲尊敬师长,可用“程门立雪”;讲礼让谦恭,可用“孔融让梨”;讲关心社会公益,可用抗震救灾的动人故事等。用传统美德和现代英模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对教师的尊敬之心,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这正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方法。

4.2 全程开展道德实践

知识育人依赖于课堂,文化育人依赖于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使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开展感恩活动。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例如,入学初,通过“算一笔感恩账”的活动,让学生算出父母的收入,为自己的付出,懂得父母培养自己的不易,使其珍惜现在,努力学习。

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学校应该是最文明的场所之一。每个人都讲文明、讲礼貌,学校就成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校园。通过开展做文明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等活动,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扪心自问:今天主动和教师打招呼了吗?对同学友好吗?有没有说粗话、说脏话,有没有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损坏公物、打骂同学?每天自行记录,每周集体评议,通过自律和他律来规范行为。

开展助人为乐活动。每名学生要学会关心帮助同学。当有同学生病时,要学会关心问候;当同学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手,热情帮助;当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耐心讲解,让其学懂。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学生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形势需要,自觉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体会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4.3 建立德育的长效机制

德育不能只抓一时一事一个阶段,而要贯穿在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中。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学生偶然表现的行为,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不是仅对其在校几年负责,而是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负责。因此,要建立德育的长效机制,制订各个发展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常抓不懈,始终如一。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道德认知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一种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然出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会自然形成。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 篇10

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一些学校还存在着为赛课而赛课的现象。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对全员赛课的操作要略思考不深、研究太少。全员赛课是一项费时较长、涉及面较广的大型活动,如果对其实施要略缺乏足够的了解,仓促上马,不但达不到赛课的初衷,搞得不好,还可能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一、全员赛课要做好宣传工作

全校上下对全员赛课的意义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干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管理者要把全员赛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且要提早公布。作为一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员赛课既可以很好地引导全体教师研究课堂、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助推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老师们认识到全员赛课不是重在用结果去甄别、评判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是重在展示自身的教学风采,发现自身的教学盲区,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要想让教师们积极参赛,学校干部首先要带头参赛,这是对全体教师最有力的宣传和引领。

二、全员赛课要有组织保障

首先要成立各赛课小组,由有关干部担任组长,加强对赛课活动的管理。各个赛课小组组长必须按时参加听课、认真记录、认真评课。其次,要严明赛课纪律。上课前,赛课小组组长要记录听课教师的出勤情况,对迟到或无故缺席者按规定进行处理,以确保赛课纪律,让老师们认真听课,详细记录。再次,对赛课没达到合格要求者,要求重上,避免出现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现象。最后,要求各个赛课小组组长将各组赛课情况在学校行政会上进行专题汇报,以行政力量推进此项工作。

三、全员赛课的主题要明确而简洁

没有明确的主题,就容易出现为赛课而赛课的情况。主题过多,事实上和没有主题区别不大,这和一只手不可能捉住三五只麻雀的道理一样。如果是推进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分解为几个要求由低到高的系列主题,要比要求一步到位更容易让大家掌握。赛课的主题还要注意聚焦共性问题,以便大面积改进全校教学。

四、全员赛课的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

评价标准要根据赛课主题修订,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做到客观公正。所谓客观公正,就是所制定的评课标准要让评委、上课者和听课者都便于把握,不会在理解和判断上产生歧义。能量化的方面,要尽量量化,不便于量化的方面,也要就关健之处在何种情形下才算合格、在何种情形下才算优秀作出明确界定。如推进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赛课,至少要使用电子白板的哪几种功能才算合格,这几种功能使用得既巧妙又有实效才算优秀,都要在评课标准中作出明确规定。如此,赛课的评价标准才易于发挥导向作用,引领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达到学校要求。

五、全员赛课的时间和地点要便于大家观摩

由于排课表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上课时间大致差不多,如果赛课时间以排课表上的课为准,那么,同学科的教师就很难前来观摩。这样,赛课就是几个评委听,难以起到让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借鉴的作用。可以让赛课者调课,让同学科的教师都不用调课。赛课地点如果在赛课者所教班级的教室,有的学校由于班额过大,教室容纳不了几个听课者,这对语数外等人数较多的大教研组,就不太适宜。河南省永威学校赛课地点固定在三个多媒体教室,时间固定为上午第一节赛历史或政治或地理,第二节赛物理或化学或生物,下午第一节赛数学或英语,第二节赛语文或音乐或美术或微机。赛课的时间和地点,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如果没有事先考虑到,赛课往往演变成为赛而赛,无法成为教研组的共同研讨活动。

六、全员赛课的教学设计要先审查再复印给听课者

赛课有明确的主题,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看出是否符合本次赛课的要求。如果没有审查环节,等到上完课才发现某教师没有突显本次赛课的主题,是一堂不合格的课,那不是浪费了评委和听课者的时间吗?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出于应付心理,很容易出现不符合本次赛课主题的情况。可以要求所有赛课者在赛前三天,把教学设计交教研组长审查,不符合要求者在教研组长指导下修改完善,合格后组长签字,才能准予参赛。把教学设计复印给听课者,便于听课者把握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有更多时间思考和判断其出彩处和有待完善处,而不至于只是忙于记听课笔记。

七、全员赛课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果每年的赛课都是单一的形式做法,老师们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可以考虑按赛课对象实际进行分类别赛课,如按年龄分为新教师组、青年教师组、中老年教师组,按职称分为初级教师组、中级教师组、高级教师组。一般而言,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荣誉四方面因素,可以分为班子成员组、骨干教师组、青年教师组、中老年教师组。在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赛课形式外,也可以设立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形式多样化的评比。为了使赛课形式更丰富,还可以在“个人赛”的同时,设置一些更富现代教学理念的合作性“团体赛”,比如“师徒结对组团赛”“级段与级段团体赛”等。

八、全员赛课要重视反思与评价

反思的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过程。学校把每堂赛课后写一定篇幅的反思,作为对参赛者的基本要求。参赛者要反思的内容一般是:这次全员赛课的主题突出了吗?教学目标设置与表述科学合理吗?重难点突破了吗?目标达成度高吗?目标达成度高或低的原因何在?学生参与度高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本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下次再上如何改进?

每次赛课之后,不仅仅是打出一个分数,还要组织评课。评课要注重教学效果,针对本次赛课的主题既一针见血又有可操作性,后发言者不得重复先发言者的观点,以节省评课的时间。评课顺序是由年轻教师先评,骨干老师后评,赛课小组组长作总评。总评一定要找出一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引导老师努力去改进。这样,就将赛课与学科教学研究相结合,课、研、训融为一体。

摘要:本文针对全员赛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八个操作要略:全员赛课要做好宣传鼓动,全员赛课要有组织保障,全员赛课的主题要明确而简洁,全员赛课的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全员赛课的时间和地点要便于大家观摩,全员赛课的教学设计要先审查再复印给听课者,全员赛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全员赛课要重视反思与评价。

关键词:全员赛课,实施要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MIMO信道下一篇:《无意识幻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