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误区

2024-07-18

欣赏误区(精选四篇)

欣赏误区 篇1

误区一:范图板上挂, 教师尽比画, 口干舌燥, 学生看了看, 兴趣淡又淡, 神色更漠然, 难怪乎老师大发感叹:欣赏课难, 你干学生他不干。

分析: (1)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兴致盎然,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2) 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 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所以, 过早、过细地讲解, 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 抑制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策略: (1)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联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萌发兴趣。 (2) 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种, 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3) 转化教学形式, 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或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误区二:钻电脑, 扎书房, 名画骇作堪不少。学生恶, 意难懂, 一腔热情, 几宿难眠。错!错!错!春如旧, 人空瘦, 望尔兴叹鮫绡透。

分析: (1) 不能否认小学美术欣赏课适当地增加一些欣赏内容, 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儿童的欣赏具有以下特点: (1) 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欣赏时注重局部或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略整体感知。 (3) 儿童凭第一印象欣赏作品, 无意识属性强, 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 (4) 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 他们大多能够接受。 (5) 音乐伴奏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2) 选好题材、内容是我们欣赏教学中的关键, 应注意三点: (1) 作品要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贴近。 (2) 要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接近, 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3) 艺术作品本身要富有童趣, 易于理解的。

策略: (1) 课前对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挑选、归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2) 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儿童化的加工、处理。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 (3) 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 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 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误区三:如欣赏, 佳作一幅事一桩, 再看此三赏, 一赏图片背景, 二赏技法神形, 三赏如同桌上菜, 餐餐相见。唯不见, 学生的操作实践。

分析: (1)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 主张四个领域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 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 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2)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 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小学阶段的专题欣赏与中学、大学的美术欣赏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美术欣赏注重内容的广度, 对各种艺术门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3) 学生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 视觉审美能力和品味会得到提高, 优秀、丰富的美术图像信息, 使学生通过欣赏之后的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

策略: (1) 在专题欣赏中适当安排操作实践活动。这样, 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2) 根据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适当的随堂欣赏内容。

误区四:观画作, 畅谈奇闻趣事, 构图色彩悄悄迷失;殊不知, 多么绝妙的创意, 也离不开表现的方法和形式。

分析: (1) 现代美术欣赏教学认为,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 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 其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 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由此可见, 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应只注重内容的趣味性, 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和方法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 (2) 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从千百万张作品中脱颖而出, 得到人们的认同, 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 这固然与作者的技艺高超有很大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反映的美的因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才是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和值得赏析的美点。教师在作品直观感受、技法分析的基础上, 适当的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思想和作者的艺术经历开展讨论, 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他们对作品的评论能力。

策略: (1) 形成可操作性的欣赏程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易于操作的欣赏程序指导教学, 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艺术作品, 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课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我们不能认为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责任, 当美术老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由于语言能力的低下, 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表达时, 应当把他语言能力的培养看成自己应尽的职责。

误区五:轻轻地图片资料走了, 正如多媒体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敲敲手, 整节课全让我占有, 一不小心你将是我永远的奴仆。

分析: (1)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 无论多么先进, 它也只能作为一种工具来辅助教学, 评判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作用只有—条, 即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在教学中老师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不变的课件是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的。 (3)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运用, 并不只局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 除此之外, 还可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欣赏教学,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来接受信息, 突破传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尽管小学生的学习以儿童画为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提高, 素描教学逐步渗透到小学美术课程中, 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 很容易被素描这门枯燥而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吓倒, 而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主动探索素描表现规律呢?下面就美术素描教学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重视过程激发兴趣

素描就本质而言是以客观真实的表现对象为目标, 通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手段再现客观对象, 给人以真实空间环境, 一定的光感、质感,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变化, 是一个转折点, 也是提高他们绘画能力和技巧的必由之路, 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 再加上小学生中低年级主要以儿童画为主, 单一的黑白灰调子比起多彩的儿童画显得更为枯燥, 这往往就造成了小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在学生一开始学习素描时, 安排简单的几何体训练, 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等开始进行讲解教学,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是由这些基本形体组成的, 并从基本形体入手学习, 用光线的明暗调子来表现空间但都不能复杂, 以免让学生因无法达到目标而丧失兴趣。通过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 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摸得着,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2. 教师注意示范, 让学生注意感受素描美感

教师扎实的素描功底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素描作品让学生感知一幅素描完成的全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一幅素描的完成是在不断地调整之中, 是作画的人不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巧表现所看到的对象, 同时感受素描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让学生明确了素描习作的目标, 从而产生强烈的动手表现欲望, 兴趣也自然得到了激发。

3. 重视过程辅导, 让学生掌握观察表现方法

学生在了解素描作画步骤后, 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独立完成, 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作画的过程, 适时辅导, 通过教师讲解, 在某一过程如何比较、如何观察, 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作画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感受不同观察方法产生不同的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单独给予辅导, 对存在因观察方法而导致的错误情况, 教师应一一对比讲解, 帮助这部分学生学会如何观察, 学会如何比较, 通过反复讲解演示以及对具体某个环节的观察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比较的方法。掌握了观察比较的方法学生作画的自主性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统教育媒体线性特点, 而以全方位立体的方式进行。

策略: (1)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就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而言, 主要分为认知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 对于“识记”“理解”等层次的认知目标, 可采用投影图表, 电脑进行练习等方法完成。 (2) 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现代媒体根据功能一般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和综合媒体四大类。在欣赏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全面形象、直观地呈现作品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3) 设计交互性良好的教学课件, 为学过程中不断运用方法调整画面情况, 直至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兴趣自然得到保持, 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描有一定的作画规律, 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象,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对象, 通过不断的实践中, 来提高认识素描的技能技法。有些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 作画过程中遇到一点问题就让教师改,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否则, 学生无法体验素描完成的全过程, 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 甚至不敢独立完成作品。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以往的绘画经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不强求作品效果的千篇一律, 对有个性的、有突出闪光点的应及时给予肯定, 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让学生学会始终整体观察自己的作品, 直至作品完成。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 可给予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把掌握的规律运用上, 这样学生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 造型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多元评价, 促进发展

1. 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成就进行评价, 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者全班之间, 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 促进人人参与, 提高学习效率。自评和互评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再学习、再回顾的过程, 也是学习上升的一个过程。

2. 多元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 增强信心,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轮的探究创造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积极的、个性的。全面的评价就是从宏观角度去评价学生, 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比如从学习态度出发评价, 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 个性化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 注重对学生个性角度的评价。

素描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表现出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改变评价的单一模式, 运用多元评价,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

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和练习机会,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关于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误区 篇2

目前幼儿园里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多,但文学作品主要是作为实现其他智能目标的载体而存在的。大家比较重视智能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结果,有的甚至把文学艺术教育等同于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文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文学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这使得我们的文学艺术教育实际上变成了文学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过程,儿童缺少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文学欣赏教育在整个文学教育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一块,对儿童文学艺术感受和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多是一种点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即使一些老师认识到了文学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文学欣赏教育对儿童的文学素养和人性发展的重要性,也往往因为缺乏幼儿文学欣赏的理论指导,没有欣赏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活动。当然,也有一局部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使一局部儿童得到文学艺术教育,并在艺术素养的多方面获得提高。但是,就是在这些有限的文学艺术欣赏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无视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

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的欣赏主体有两个层次:作为传达中介的成人和幼儿。 但很多成人却没有幼儿是幼儿文学欣赏主体的自觉意识,把幼儿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无视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典型的说法是:“幼儿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可以任意图画”。(幼儿可不是毫无生命力的白纸,他们先天的艺术审美倾向和特殊的感受力使他们几乎都是天然的艺术鉴赏家。)于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研究如何教要比研究幼儿如何学重视得多。出现了重视单向灌输,轻视相互作用的误区。一般情况总是教师选择一个现成的活动设计去施教,让幼儿被动地感知、理解、记忆作品,试图让幼儿懂得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是很多教师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然后是重复教给幼儿的词语……,一环一环地教下去,其目的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整个过程始终把幼儿置于被动地位。

老师所提的问题,都有整齐的答案预备给小朋友们,或者要求小朋友们用作品中的语言来回答。忽视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进行主动感知,教师也不太考虑或者观察在活动中幼儿的哪些已有经验得到调动?每位儿童会运用哪些经验去填补作品的空间,参与作品形象的再发明?忽略了幼儿作为欣赏主体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想像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参与也十分积极。尤其在欣赏记叙性文学作品时,幼儿很容易把作品和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想像和联想,并进一步加工和再发明,为作品增添新形象。经常不自觉地将原本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DD文学欣赏活动引向枯燥无味的 “说教”中。可能在单向的灌输中,儿童能学会毫无生命气息的复述,被动的朗诵或者扮演,但那不是发明,可很多教师还自得其乐地认为自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而,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体地位深深覆盖了,幼儿作为主体应该有的发明性丝毫没有发挥出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说起。

接受美学认为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作品作为主体发明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接受主体欣赏活动的起点,作品沟通了发明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欣赏主体是创作主体始终要考虑的决定因素,也是二者对话话语方式的决定者。因而从实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主体间的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情感沟通活动。幼儿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对美的多种认识和理解熔铸到幼儿文学作品中,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从目的上说是成人作者对幼儿生长的关爱和扶持,理论上讲是作者隐身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与读者进行交流,因为任何文学作品实际总有一个潜在的作者存在于文本之中,借助那些生动活泼的形象与欣赏者(不论成人还是幼儿读者)交流,让自身的思想、观念、看法在潜移默化中流入幼儿心田。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身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他人,而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2] 确实,文学创作的作者和读者在情感向度上总是很和谐地融洽在一起,读者通过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爱其所爱,恨其所恨,通过作品来体验另一种生命状态,将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文学环境中去多样化地体会。而且读者作为欣赏的主体,还有自身的能动性,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宣泄方式来自主演义、发挥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处于不时的发现和延展之中,充溢不定的魅力。 [3] 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很难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情感体验,鉴赏主体也难以走进文学艺术的奇妙境界。

幼儿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对于成人来说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追溯,已经遥远而模糊的幼年生活再现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种新体验。而对幼儿来说就绝对是生命和情感的体验,因为幼儿有限的活动空间和弱小的身体,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与其活跃的想像力、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极不相称,幼儿文学正好弥补了这些缺乏,让幼儿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充分体验各种生活游戏、生命运动,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释放被压抑的各种情感。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汇集起来全方位地为儿童的生长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体验,为儿童成为社会化的人虚拟了一个五彩的生长空间。

另外,幼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并非一种线性因果关系的链式反应,而是能动地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发明的过程。是欣赏者和特定作品互相促进、互相B透和互相吸引的活动,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是主体间的心灵交流。幼儿读者虽然不能准确地将自身欣赏的这种深度和广度理论地表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是能体会到的,他们经常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甚至讲述者有微小的变化都瞒不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在每次的听赏中都有新发现、新理解,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很容易就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与人物形象幻化一体去游戏、探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生活经验的不时丰富使其听故事时有不同的参与感受,作品自身在他们每次的听赏过程中都被重新演绎了一次,创作了一次!幼儿文学欣赏应该还真正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让他们徘徊在文学的广阔时空中体会自由创作的快乐。

二、轻视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的是:一般感知所获得的是符合客观实际规范的同类物体或者个别现象的映象,达到认知或者使用目的而感到满足,情感满足不能在映象中得到表示。而审美感知是人脑对客体生命运动模式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获得的映象不是地道的客观存在,而是经过体验、想像、理解后所发生的,与客体结构相联系、具有情意象征性的映象。

比如,幼儿看到图画故事里的图画,不是去感知色彩的色相、亮度和区别度,也不会去感知构图的原理,线条的粗细、质地和长短,而是看到图画整体的表情性、故事性。

文学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小朋友们审美的眼睛、审美的耳朵和审美的心灵。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出现了重分析,轻综合,重一般感知,轻审美感知的误区。具体体现在:

一是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理解。人们希望能够从故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把艺术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较多地发掘文学作品中“真”和“善”的内涵,通过作品形象树立幼儿仿效的典范,促进一般智慧的发展,忽视幼儿欣赏美、发明美和其艺术智慧的发展,未能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本体地位。通常做法是在欣赏故事之后要归纳主题,提问幼儿作品的道理为何?谁是学习的典范?更多地引导儿童进行无距离的感知。

文学是生活的典型化表示,与实际生活隔着“艺术创作”这层玻璃纸,幼儿文学为了适合幼儿的特殊性,更是充溢了神奇的幻想,披上了迷人的外衣,作家创作时想尽方法才为幼儿文学涂上的梦幻色彩,却被教学中分条缕析的方法淘洗得干干净净,变成笼统、枯燥甚至光秃秃的说教,文学的虚幻性被剔除掉,丧失了与实际的距离美,文学欣赏活动变成了政治道德教育课,文学成了政治、道德教训的唇舌。由此使文学的审美感知变成了一般感知,影响了儿童对美的发现、对感知对象情意表示性的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愉悦感。

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选择文学作品时自觉不自觉地以是否科学作为重要规范,虽然也强调艺术性,但这并不是大家都明晰的概念,而且规范也是模糊的。在幼儿教育中,对儿童的知、情、意心理系统中“知”的发展比较重视,轻视“情”“意”的同步向前。其实,从儿童知、情、意心理系统的发展顺序来看,婴儿的情绪发展具有原初性(一些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出生后分化非常迅速,婴幼儿的行为主要受情绪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理智所支配,他们的情绪极易受到感染或被激发,在文学教育中若能积极引导,很容易培养其健康的情感。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忽略情感的培养,即使有有限的情感培育,也比较重视实用性情感如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培养(像日常交往中的友爱、亲热、同情心以和求知欲等等),而比较忽视艺术情感的虚构性、观赏性等对儿童审美情感的熏陶。

三、忽视幼儿审美情感的陶冶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由客体(包括艺术品)的审美艺术特征(符合美的规律)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发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假如让儿童经常听到、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而且去发明美好事物,就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验到许多高尚的情趣。一个人如何理解、感受、体验艺术作品和实际生活的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善与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品行、思想境界,因此必需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这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文学欣赏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培养幼儿的文学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枢纽。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情感更强调审美欣赏和审美发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 然而,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很少注意审美情感的形成过程,却偏重于兴趣情感(态度情感)和内容情感(善行)等一般情感的培养,不能引导幼儿去关注美的形态结构的情感表示性,对客体形式的情感体验始终存在于背景中。因而当下的幼儿教育比较重视技艺的培养,有较多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不够的,出现了重发明,轻欣赏的误区。很多教师在组织文学教育时,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德、智、体诸多方面的理性目标上:学某形象的品德,记忆某段、模仿此文编个儿歌或者故事,以为这就是发明性的表示,其实这是违反审美发明规律的。

欣赏误区 篇3

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这个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因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产生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教学误区。本文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总结了日常音樂欣赏课中的常见误区,并提出了突破这些误区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常见误区

(一)课堂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传道授业,我们往往就会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所要传授的知识具有权威性,不容许学生质疑。这种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师生双方的对立,进而演化成双方在课堂中的不配合,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其实作为教师应该深知“我们的学生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其兴趣的广泛程度和各方面知识的饱含量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样极富主观色彩和感官体验的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不是靠“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传授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一节欣赏课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都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用仅有的45分钟时间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音乐背景及所表现的情感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一节课,学生只会置若罔闻,毫无兴趣。

(三)教学模式

说到音乐欣赏课,无论是平时的日常教学还是很多作为公开课展示的优质课,都无外乎讲解和欣赏两个交替出现的教学方式。“讲”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听”,听懂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这无可厚非。可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无疑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不要忘记,坐在讲台底下的毕竟都只是孩子,他们的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受外界的刺激的影响。

二、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授新课的重要环节,它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导入如果标新立异、精彩纷呈的话,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兴趣。

要导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做到:迎合新课内容;简单易懂;增加导入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视频导入

视觉的刺激往往来得更为直接,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好的影像资料不仅在一节课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所涉及的知识的兴趣。

2.话语导入

可以用贴合音乐的一些诗歌或者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音乐的兴趣。比如在上《梁祝》的时候,我请一个同学简单地为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接下来,我却告诉了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其实祝英台比梁山伯大了整整两百岁。只是很凑巧地他们的坟墓埋叠在一起,所以有了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游戏导入

好的音乐课不可能是一节悄无声息的课,如果在一开始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猜与音乐标题有关的字谜,让学生来范奏一些乐器等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二)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探索的课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上《新疆之春》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新疆歌舞的特色,我让班上会跳舞的女同学,换上新疆的传统服饰合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跳一段新疆舞。舞蹈结束后我问:“刚才的舞蹈有什么特别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扭脖子的动作很多。”看来同学看得很认真。我接着说道:“这在新疆舞中叫做移颈。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那么这个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又来源于新疆群众的哪些劳动和生活习惯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非常多,想象力的丰富在我预料之外。于是在接下来针对“移颈律动”以及新疆舞典型的“点踏步律动”的讨论时,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把很难学的“移颈”,即在头顶货物打招呼这一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一会儿就学会了,并真正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自由热情的民族歌舞特色。

因此,我觉得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尽管中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但受到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于不同的音乐种类采取不同的态度。多表现为对流行音乐痴迷和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排斥。但是在新课程的安排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学习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集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

我们知道,任何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这样一个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课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使命。

欣赏误区 篇4

现如今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 “从娃娃抓起”这一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很多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 给幼小的孩子报了很多的绘画辅导班, 逼着孩子去画, 最严重的是家长们在欣赏儿童绘画时普遍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首先, 家长们往往太过于重视学习儿童画的结果, 因为在美术班中家长互相交流, 也导致了儿童绘画成绩成为了家长们互相攀比的话题, 为了所谓的面子一味要求孩子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奖项, 却丢掉了孩子的童真。家长们急功近利, 反而忘掉了教育的本质, 孩子在家长“赶着鸭子上架”这样的催促下就会丧失绘画的乐趣, 也慢慢丧失创作的兴趣。

其次, 有些家长总想用自己对绘画的看法或者生活经验来约束孩子的思维, 总认为孩子画得不像, 画得不好。而孩子往往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这种不属于自己的感觉, 在未经过尝试之前就接受大人的经验之谈, 是被动画画, 画面毫无生机, 缺乏童趣, 孩子的个性以及创造力也无法展现, 达不到大人们的要求就会挨批评, 在一次又一次被大人们否定之后, 孩子的自信心也会严重减弱。这就失去了儿童绘画的意义。

其实, 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多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 多带孩子出去玩, 带他们去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 神秘的大山、茂密的森林、安静的小溪、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小花小草, 还有欢乐的游乐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孩子是无极限的素材存储器, 是天生的创造家, 创作不能没有基础, 这些宝贵的生活体验将会是他们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对他们今后的绘画创作乃至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这一点, 我们做家长的还应该做到尊重并保护孩子的个性, 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画画, 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表达内心所想, 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经验。原创总比复制强, 我们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 家长不要用“老套路”来禁锢孩子的思维, 相反要多鼓励, 给孩子足够的信心。

这样, 美术教师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那怎样才能呵护好一棵棵幼苗, 让孩子们接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规范、更加系统的绘画教育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循序渐进, 适时施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熟练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制定适时、适人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应根据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相应的任务和要求。每位儿童学画都应该是在什么年龄段学什么样的画, 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 提前和退后都是不正确的选择, 深化和浅画也都不可取。“统一”教学的方法是错误且过分的, 因此我们应该让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绘画, 而不是一刀切。

第二, 走进孩子的内心, 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一个人绘画色彩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 儿童也是一样的, 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儿童绘画色彩的使用中也蕴含了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儿童绘画的用色当中, 我们也能够获得有关儿童内心变化的有关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教师和家长了解他们的心情, 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保持儿童心理和情绪的健康。通常明朗的色调 (如黄色、粉红色、红色、黄绿色等) 是心情愉快、活泼的象征, 暗调色彩 (如黑色、白色、暗绿色、灰色) 是忧郁、烦闷、不安的象征。经常使用暖色调则表示儿童对目前生活比较满足、自我中心、同情、依赖他人, 一般儿童生活幸福快乐, 家庭生活环境健康;常使用冷色调则表示儿童内心压抑、理性、自私、反抗性强, 我们应当在情感上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爱。线条的运用也表明儿童鲜明的个性, 经常画直线的儿童干练、精明、稳重、沉着, 具有领导能力, 重感情;经常画曲线则代表这个儿童有温柔、内向的心理。所以, 根据儿童所画的线条的不同, 可以很好地将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分类。缺少安全感的儿童几乎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 能画出清晰的线条的儿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只有性格与心理发展均衡的儿童, 才能画出清晰并且干净整洁的线条。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多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 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尊重孩子, 正确引导他们,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唯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 保护儿童的个性,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 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儿童画, 不是一定要画得“像”, 才是一幅好画。儿童观察事物有他们独特的视角, 他们的视角往往是抽象的和大人们完全不一样, 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天马行空大人们所不能及的。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表现出有个性的画面, 画出他们心里面与众不同的奇幻的世界, 而不是千篇一律, 毫无创新。孩子能自由地画出心中想象的所有内容就是成功!

可见, 儿童从小接受绘画教育对他们的性格与心理乃至今后的创造力都十分有利, 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学习能力, 能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孩子的天性, 尊重他们的内心, 从兴趣入手, 陪伴孩子一路走来, 那么我们将会是幸福的。

摘要:在当今注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也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帮助儿童在早期就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并为使儿童在未来发展中实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 很多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 给幼小的孩子报了很多的绘画辅导班, 逼着孩子去学画, 最严重的是家长们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普遍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从而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绘画的兴趣, 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欣赏误区】相关文章:

谈如何使初中美术教学“走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误区”09-11

目标误区05-10

六大误区05-12

提问误区05-16

存在误区05-21

走入误区06-09

误区探析06-10

选购误区06-30

文化误区07-06

优势误区07-08

上一篇:原因及路径下一篇:生活中的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