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2024-06-07

蒙太奇(精选十篇)

蒙太奇 篇1

2007年底, 刘波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在温情的音乐声中, 只见大屏幕上不断变换着新郎新娘的婚纱照片, 颇有浪漫情调。刘波突然想到:现在的年轻人, 谁不追求个性, 谁不追求独特和新奇?哪一对恋人没有自己独特的恋爱经历和故事?而这些婚纱照都是静态的、呆板的, 我为什么不能给这些新人拍摄爱情影片呢?让他们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纪录下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和情感, 还能过一把当演员的瘾, 那该多好啊!

刘波自幼特别痴迷电影, 长大后更喜欢研究电影的画面、语言、构思等等。他相信, 如果做这个生意, 不仅能赚钱, 还会从中感受到人生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刘波的哥哥、姐姐也是做生意的, 但他们家有一个规矩, 每个孩子赚的钱, 都要交给母亲统一管理, 妈妈是家里的绝对权威。当刘波把拍电影的想法说给妈妈时, 妈妈说什么都不同意。最后, 刘波只好使出了杀手锏——绝食。不过, 他总是背着妈妈偷偷吃点东西。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星期, 在爸爸和哥哥、姐姐的劝说下, “最高领导”终于答应了刘波的请求, 但只给他20万元, 让他试试。

“刘波影视公司”成立了, 专业的设备也买来了。为了拍样片, 他在公司门前挂起了“海选招聘男女演员”的大横幅, 很快就吸引来近百位应聘者。第一关面试, 第二关演小品, 最后录用了10多名。

他拍的第一部样片是一部古装爱情片《天仙缘》, 刘波饰演男主角。外出开拍那天, 他和身着盛装的演员们一路载歌载舞, 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围观。靠养殖致富的刘波本来在当地就有名, 现在居然又要拍电影, 不少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

一天, 刘波发现一个女孩非常喜欢他们的样片, 就亲自接待她。当知道她马上要举行婚礼时, 刘波说:“我建议你拍一部爱情电影。你这么漂亮, 光拍那种婚纱照, 哪有电影生动鲜活啊!”女孩问:“拍电影要多少钱?”“最少的一档是2199元, 四到五分钟。中档的4000元, 高档的6000元。”女孩说:“不贵啊, 我要拍!”就这样, 刘波迎来了第一个客户。

他详细了解了女孩的爱情故事, 然后, 拿出构思和女孩一起讨论, 最终定下了剧本。影片很快拍摄制出来了, 很浪漫, 也很优雅。在女孩婚礼上放映时, 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有的年轻人直呼:“好美的创意呀!”之后, 就有不少人纷纷向刘波表示也想拍电影。

拍电影必须有创意, 而刘波擅长的就是创意。有一次, 一个女孩来找他拍片, 她说:“我在广东打工时, 家里经济非常困难, 为了多挣点钱, 不得不日夜加班, 有一次, 我在上班路上被车撞倒, 当时昏过去了。醒来, 发现自己已被好心人送到了医院。我需要做手术, 要交钱, 还要有亲人签字。我父母远在外地, 只好给一起打工的老乡小郭打了一个的电话。那时, 我和他只是一般的交往。结果, 他马上赶到医院, 帮我交了几千元钱, 还以男朋友的名义签了字, 并且一直细心地照顾我。我被他深深感动, 爱上了他。后来, 我们一起回聊城开起了服装店, 现在有了一点积蓄, 准备结婚了。”

刘波被这段故事深深打动, 马上决定, 以优惠价格为这对恋人拍电影。很快, 他写出了剧本,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 一部真实感人而又朴实温馨的片子制做出来了。在婚礼上放映时, 不少人说:“太感人了, 实在太感人了!”那一刻, 刘波流泪了, 他觉得自己也非常幸福。

在拍片的过程中, 刘波经常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小花絮。有一次, 拍摄小伙子求婚的镜头, 姑娘却怎么也演不出羞涩的表情, 拍了十几遍刘波都不满意。这时, 只见小伙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十分夸张地喊道:“亲爱的, 我爱你!我请求你嫁给我吧!”弄得现场笑声一片。姑娘也笑着说:“过去从来没听他说过这句话, 我故意不好好演, 就是想听他多说几遍!”逗得大家又笑了。

刘波灵机一动, 这类小花絮不是也很有情趣、也很好玩吗?于是, 他在给客户奉上正式影片的同时, 又多送了一个精心编辑的“副产品”。

一天, 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老人找上门来, 要求将自己的创业故事拍成电影, 以激励后人。刘波认真了解老人的故事后, 写出剧本, 由老人自己出演。片子拍出来了, 老人和他的家人都非常满意。此后, 刘波的电影又从爱情故事扩展到了励志故事。有个安徽青年, 一心想当演员, 为了追求梦想, 他一边打工谋生, 一边自学表演, 很不容易。刘波为他拍了自传片, 这个青年担任主角。后来, 这个青年凭着这部影片, 在横店影视城接到了很多活儿, 虽然角色都不大, 但也挣了钱,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梦想。他多次打电话, 感谢刘波帮他打造了一个处女作。

现在, 刘波的生意越来越好, 差不多每天都有接单, 有时一天会有好几单生意。由于生意火爆, 他添置了许多专业设备, 导演、摄影、化装、后期制作、剧务等人员已有40多人, 忙得几乎每天都要加班。

刘波说,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 已经不满足于只看别人娱乐, 也希望自己亲身参与和体验娱乐。那么, 这就有很多新商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 多一点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并且付诸行动, 就能闯出一条新的财路。

蒙太奇教案 篇2

衡阳县三中

陈霖

教学目标:1.掌握蒙太奇手法的概念

2.掌握学生运用蒙太奇手法作文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蒙太奇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议一议 一.导入:通过广告短片导入。

提示:本片讲述了一个聋哑女生努力学习小提琴,在鼓励与侮辱中走向成 功的故事。片尾比赛场面中,穿插了小女孩的各种回忆,这种镜头的穿插组合就是蒙太奇手法。

二.蒙太奇手法的概念及例释

“蒙太奇”源自法语音译montage,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镜头巧妙的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简而言之,蒙太奇就是镜头组合的意思。

例1.通过图片的组合,让同学了解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多媒体展示图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例2.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三.高考作文中的蒙太奇结构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例1:

天空全是炮弹呼啸的声音,海面上到处都是冒着黑烟的铁甲船。致远舰船体倾斜,在波涛中挣扎。指挥舱里,一个拖着长辫的中年男子,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前方不远处的日舰,猛一挥手,说:“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撞沉它”

“李总管,今儿个老佛爷的万寿庆典准备的怎么样了?”

“回主子,内务府已经安排妥当,这宴会的菜品都是各地名厨掌勺,一百单八道满汉全席,戏班子是京城有名的十三燕……”

“嗯,今儿个是好日子,得让太后她老人家欢喜欢喜,瞧准了,都给我办踏实咯”

“嗻……”

——节选自《甲午痛》 指出以上两个文段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析:作者描写了两个性质相反的镜头,一边是炮火连天,将士们奋不顾身的战争场面,一边是后方宫廷里主子与奴才在商量万寿大典的筹备,通过对比,衬托了朝廷的腐败。

结论:对比式蒙太奇,它是把两种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的事、人连接在一起,互相衬托,造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好坏、优劣等,以此来反映主题。

例2.茫茫江畔,一袭白衣,披散着头发,一个孤独的背影在血红的残阳下渐行渐远。终于,波涛滚滚的江水恢复了平静。而残阳下的背影却成了汩罗江畔永恒的风景。他,就是屈原。

乌江畔,乌骓马嘶鸣不已,四面楚歌。一把青锋剑横在颈前,刹那间,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青白青白的锋刃,那珍珠般的一滴滴的血洒满了伤痕累累的盔甲,也染红了落日的余晖。乌骓悲嘶,他,就是项羽。

一把瑶琴,一个苍凉的背影,抚着瑶琴的手因心情的起伏而微微颤抖。他时而仰望苍穹,时而闭目低吟。然而,弦断有谁听?他,就是岳飞,乱世中的英雄。

——节选自《选择铸就永恒》 指出以上三个文段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析:作者将三个历史人物定格在了一瞬间,也定格在了读者的心里,“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并且很遵从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把零零散散的片段用蒙太奇剪辑起来,然后充分的表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

结论:并列式蒙太奇,它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思路平行组合,从而凸显作者的立意,因此也可称作横向蒙太奇。

例3.五岁时

天好蓝,云好白,我嘴里含着棉花糖,与爸爸妈妈在草地上奔跑。手中的细线牵制着一头高高飞翔的风筝,风儿擦着耳朵而过,伴随着的还有爸爸妈妈“哈哈,慢点儿”的关切声。

十三岁时

母亲轻轻地推开了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声音虽小,却也让我更烦。怒气冲冲地回头,吼道:“你烦不烦,不见我在写作业么?!”看到母亲手中冒着热气的牛奶,“我不喝!你拿走!真烦!”母亲无视我的怒吼,将那杯牛奶放在书桌上,又安静地退出。“吱呀”一声……

十八岁时

“妈,我紧张。”我紧锁眉头。“有什么好紧张的,没出息。像平时一样,放松。你就是考了专科也一定不给你复读!”妈妈拿了一条巧克力放进我的书包,轻快地说,“自信一些,我在家中备好你爱吃的橙子!

——节选自《忧与爱》 指出以上三个文段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析:作者组合了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片段,传达出的意蕴不只是爱中有忧,忧中有爱,还有角色的变化会使这种意蕴更丰富、更绵长。

结论:主观蒙太奇,根据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所见所闻,将多个画面或场景以时间顺序组合起,因此也可称之为纵向蒙太奇。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原则与技巧

1.话题统一

选取的镜头要有一个共有的话题,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要体现一个主旨。

2.选材典型

选取的材料必须有代表性,要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迹,要么是生活中寻常的场面。

3.层次清晰

①使用“一、二、三”等序号排列。

②使用小标题概括片段内容。

③每个片段篇幅大致相同,使结构整齐。

4.刻画细节

描写镜头时多运用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第二部分:说一说

鉴赏歌曲《旅行》歌词中描绘的画面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

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

作词者选取了三组镜头,表现了旅行时的惬意和自由。

第三部分:写一写

同学们以“感动瞬间”为话题,用蒙太奇手法,从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三种结构模式中选取一种结构,写两个组合的片段。

参考文段:

①一阵凉风吹来,他裹了裹身上的衣服还带母亲体温的新衣,暖和的许多。他突然发现,衣服上的线密密麻麻,十分慰帖,他回想起来那晚的那一幕:他正在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灯光掉在母亲那充满老茧的手上,母亲竟浑然不知,只是一针一线的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油灯的照耀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的光芒……

②清晨6点,大山挂满了雾,父亲像往常一样送我去镇上车站。一路上,我攥着母亲给的20块钱。紧紧的,似乎怕它再丢了。一路上父亲没有讲一句话,我心里万分不安。终于,他止住了脚步,微微抬起右手,层层打开:“孩子,这是40块钱,将来可别那么粗心……”真让我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呀?为了我读书,父亲连烟都戒了,平时千节省万节省,还有积累?但是,父亲分明用颤抖的手把钱送到了我的心里。顿时,我多想放声大哭啊!不知不觉中,我早已是泪眼婆娑。

旧物蒙太奇 篇3

我们一直就有把旧物当宝的传统。什么青毡旧物,什么敝帚自珍……自己的老东西,哪怕是破毯子烂扫帚也是好的。这种把老东西当宝的惯性延展到各个领域:我们把最高超的技艺叫“压箱底”的本事,把最有说服力的药方叫“祖传”秘方。

旧物与“古董”不同,一般称得上“古董”的,多是罕见的古物,因为稀奇少有,得之一件少不了一通欣赏把玩,所以“古董”也作“古玩”。旧物则不同,最根本的一点是:你不会为了价格放弃它们的使用价值。倘若摆在商店里或地摊上,我们更愿意叫它们“旧货”。不少城市都有旧货市场,大到家具电器,小到扣子顶针,一切的一切穿越过去,仿佛让我们穿过了几辈子人生。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是有机缘的,人与物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席慕容说:“没有一个人在这人世间能把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丝委婉的心事都镂刻起来,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用钟表等待未来,却只能用旧物记录过去。作为时间的证据,旧物裹挟的是记忆,它把光阴分割成了若干的板块,于是,每段时间都有了形状。旧物是安全而值得信赖的,因为对它原本的主人而言,使用率已降至最低,不需在为前途和利益说谎。无论是破损的毛边,或是层层叠叠的霉点;无论是潮湿的,亦或是干草般彻底干燥的气息,旧物总能褪去铅华,将我们带回那些空虚记忆的破绽中去。我们对旧物,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近乎琐碎的爱恋,“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那些从前的老东西都寻找不到了,从前的感情怎么可能还存在呢?

或许正是印证了那句话:无论是什么,我们丢掉的,也许只有别人才找得回。这些旧物安静地躺在店里或者摊上,等待被再次出售的机会。这一次,它们在被岁月摧残过的如沙记忆中所酝酿出的柔软,将会留给那些懂得并能在心里触摸得到的人。钻进垒满旧物的空间,时间就仿佛在那一刻失去了效应,我们更像是在这些细腻的灰尘中寻找,寻找一些往事,寻找一些自己与一段时光、与一个陌生人之间曼妙的关联。这时的我们便可以怀着对生活的乃至对生命的敬重和关怀,以旧物为尺度,开始缅怀起人生百年的欢喜悲伤。写到这,兀自想起电影《独自等待》的结尾,陈文在堆满旧物的老店里打着瞌睡,周润发带着他的笑容走了进来,问:“小伙计,听说真的有卖我的内裤啊?”

诗景的蒙太奇艺术 篇4

一.移步换景

景物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变化, 即以行踪为线索串连一系列景物的艺术, 可称为移步换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诗题中有“春行” (此处之“行”, 非表歌行体的“琵琶行”之“行”, 此处为“行走”之意) 二字, 所以除去首联两句分别点明钱塘湖与春天, 尾联两句抒发感叹———最留恋湖东白沙堤一带景色以外, 中间四句着重写“春行”之所见:

首先写的是天气暖和了, 几处树上都有了黄莺清脆的歌声。“几处”二字, 表明诗人在一边走一边数的状态, 神情毕肖。接着写, 再往前走, 又看到燕子衔泥飞来飞去。“谁家”二字很有神韵, 似乎看到作者在停下脚步搜寻燕字的来龙去脉了。上面颔联的两句写仰视。下面颈联写俯视:越往前走, 花儿越多, 多得使人眼花缭乱;而地上的青草绿茸茸的, 不长不短, 当马儿走过时, 刚好淹没了马蹄。“渐欲”, 正是缓缓行进时的特殊感受, “才能”则是行进中心里的掂量。

这四句诗, 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 以行踪为线索, 把境界一步一步向前开拓, 使人感受到诗人正在边走边欣赏景色。从而创造出“春行”的意境, 表达了早春之美给予诗人融和愉悦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湖春行》只有中间四句是“移步换景”的话, 那么, 刘眘的《阙题》则句句用了此法: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行踪, 领略沿途的景物吧:

一开始就已踏上了高山之上白云尽处通往一座别墅的小路, 而伴随山路的是蜿蜒曲折的溪水, 两旁是繁花盛草, 显示出盎然春意。这春意伴随着溪水悠远绵长, 给了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的机会。“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至”与“随”, 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同时, 也暗示诗人正在漫步中, “时有”正是漫步赏花的独特体会。落花漂在水中, 水也散发香气。一路行走, 一路观赏, 不知不觉, 山中别墅已近在眼前:面向山路的是“闲门”, 何其僻静;走进院中, 柳条拂地, 何其幽雅!原来, 这就是主人的“读书堂”。尾联进一步抒写别墅的光景:即使是白天, 这里也有着深山密林的清幽, 连衣服上也映着清幽的山色。

全诗句句写景, 又句句有人, 有人的行动。景物的变化随行踪而变化,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移时换景

诗中根据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即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串连不同景物的组合艺术称为“移时换景”。如宋代道潜的七绝《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 天气从阴雨逐步转晴的变化过程。全诗四句四景, 分别表现阴雨、风起、风停和浮云将散未散透出阳光的景象, 烘托出江上秋夜由昏暗渐入静谧的过程。在时间推移过程中, 最能表现变化的景物是云和风。“雨暗”之“暗”实际指乌云阴沉, 最后变成“浮云”, 表明乌云被风吹散了, 天气将要转晴;风开始很小, 只凭“井梧翻叶”才能判断起了风。诗中省去了风越吹越大的描写, 只写“夜半风吹断”。根据经验, 一定是呼呼大风停下来才听得出风歇。诗人很准确地抓住不同时刻的景物特征, 写得层次分明。

运用这种技巧, 还可以概括人的一生的感受, 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间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为宋元更替时的作者, 晚年回忆他年轻时, 中过进士的短暂欢娱, 然后就是宋亡后的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 直到晚年的极端孤寂和无可奈何。全词由少年写到壮年, 再写到老年, 表现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场景。少年时红烛映照, 罗帐低垂, 这个歌楼内景使人联想到青春与欢乐, 含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意。到了壮年, 则是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雁哀鸣的江舟秋雨图。这正是作者在兵荒马乱中漂泊四方的遭遇的一个横截面。最后一幅图画是写当前的老年处境的。一位白发老人在僧庐之下万念皆灰、无可奈何, 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捱到天亮。这是作者在江山易主以后孤寂到极点、痛苦到极点的生动写照。通观全词, 作者通过少年至壮年至晚年的时间推移展现的三幅画面的关系是:第一幅是第二、三幅图的反衬, 第二幅为第三幅的陪衬。这与《江上秋夜》四景之间的连贯关系大不相同。

三.移视换景

诗词中通过视角或视线的转换描写不同景物的艺术称为“移视换景”。运用这种艺术, 可使笔下的景物或高或低, 或远或近, 或内或外, 从而全方位地描写景物, 抒发感情。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本诗以题目中的“望”字串连起七处景物, 集中而全面地描绘了杭州春日景色。首联写登楼远望城外东南雄伟壮丽的景色:旭日升腾, 霞光灿烂;钱塘江水, 澎湃奔流;护江长堤, 银光闪耀。颔联把视角从城外转到城内:描写了杭州城内曾助吴灭楚、越却反为吴王所杀的伍子胥之庙和杭州名妓苏小小曾住过的秦楼楚馆。上联还借助“涛声夜入”的想象以突出伍员壮烈的阳刚之美, 下联以门前之柳衬托繁华杭州的阴柔之美。颈联仍写城内近景:游人沽饮, 妇女织绫;梨花飘舞, 酒旗招展;红袖翻飞, 彩绫绮丽。杭州素称丝绸之乡, 这一描写, 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杭州特点。尾联把目光投向远处, 描写了最能体现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和烟柳葱茏、春草芊绵的白堤景色。诗中借助视角的转换, 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 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层次井然又错落有致地把杭州春色表现得妩媚无比。

除状春外, 描写冬景也有用这种技巧的, 如孟郊的《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也是以“望”字领起全诗。第一句写俯视:洛阳桥下刚刚结冰, 可见是初冬。第二句写平视:洛阳道路上无人行走了。第三句写近观:榆树柳树已叶落枝残, 伴随着悄无人声的楼台亭阁。第四句大笔一转, 把视线由近推向远方:一轮皎月之下, 遥远的嵩山白雪皑皑, 使人眼睛为之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回过头来看, 虽然运用了俯视转平视, 近观转远眺的“移视换景”艺术, 但笔下之景却有着主次之别, 照应之脉。前三景为次, 后一景为主, 前面的萧疏枯寂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明月雪山的开阔明亮。而“冰初结”意指寒冷至极, 从而导致“人行绝”、“榆柳萧疏”也导致“楼阁闲”。“楼阁闲”又同“人行绝”相照应;而“榆柳萧疏”, 没有繁枝密叶挡住, 才可能借助月光“直见嵩山雪”, 可见也是照应关系。在此衬托与照应之下, 明月与白雪所象征的作者的冰清玉洁的襟怀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四.易觉换景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觉随着运用感官之不同而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类型。诗人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类型而写出各种不同景物的艺术可称为“易觉换景” (这里的“易觉”, 不同于表通感修辞格的“移觉”) 。成功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 可以使读者对所描述的景物感同身受, 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如王建的《江馆》: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这首五言绝句, 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写出对江馆夜市不一般的感受。

从末句“夜”来看, 写的是夜晚的集市。除第三句交代客馆临市这一可作全诗枢纽的环境特点以外, 其余三句都是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写的。“水面细风生”, 既然是夜市, “风”是看不到的, 尤其是使水波微兴的“细风”是不可能诉诸视觉的, 只有触觉才能感受得到那种微风带来的凉意和快感, 从而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的基调。“菱歌慢慢声”, 是转从听觉来写景。既是“菱歌”, 当然与上句的“水面”有关, 但因在暗夜, 不大可能下水, 故当是采菱女在集市里清唱。“慢慢声”表现菱歌的舒缓悠扬, 从而描绘出江馆夜市特有的风情。第四句写视觉:“灯火夜妆明。”一个“明”字一箭双雕:一指灯火把夜市照明, 二指在灯火照耀下赶集的盛妆女子的明艳出众。全诗借助感觉类型的变化, 从正面写出对江边夜市的欣喜而又悠闲的独特感受。还有运用“易觉换景”艺术从侧面写景的, 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首写夜雪的诗, 先从触觉写起:“已讶衾枕冷”。人早已睡下, 加之雪落地无声, 故开始浑然不觉。待到雪越落越大, 寒气越来越重, 足以使肌肤感到衾枕冷时, 于是“讶”然。接着写视觉, 可是, 人在衾枕之间是难以看到夜雪的。只有写窗户, 写窗户明暗示雪大而深, 是积雪的强烈反光透过窗户带来亮光。后两句构成倒装的因果关系———因时时听到大雪压折竹枝之声而推知雪势有增无减, 越来越大, 积雪越来越重。这是通过听觉形象来表现雪之大之厚之重, 同时也衬托冬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彻夜无眠, 从而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全诗无一句正面描写, 却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侧面写出夜雪的温度、亮度和厚度, 使夜雪形象鲜明, 耐人回味。

颠倒蒙太奇教案(推荐) 篇5

课时:4课时

一、引入

提问式引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进行简单的解释。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蒙太奇’?”

“蒙太奇最早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指组合、拼接。后被用在艺术界,特别是电影界,指采取特殊的手法将镜头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到达特定的叙事效果。”

二、介绍叙事蒙太奇和颠倒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连续蒙太奇。

颠倒蒙太奇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现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它常借助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事件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应符合逻辑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方式结构。

三、电影介绍

灰蒙蒙的都市丛林,美丽的小女孩眼神中没有渴望和雀跃,她跟随妈妈穿梭钢筋水泥的光影之间,按照社会既定法则亦步亦趋。她的未来似乎早被注定和规划,即使生日礼物也找不到些许惊奇。为了进入好学校,母女俩搬到郊外一幢独栋房子里,旁边则是一间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破房子。某天,一个飞机螺旋桨突然破墙而入,从而建立起女孩和隔壁那个怪爷爷的友谊。老人自称曾是一名飞行员,年轻时他迫降沙漠,在那里认识了有着纯真心灵的小王子。女孩听老人讲述着有着童话般瑰丽色彩的往事,不知不觉间心驰神往.....四、从颠倒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

电影先介绍了一点点小王子的故事,然后画风一转,便开始讲述小女孩的生活。后面运用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等方式转入到小王子的故事。

除此之外,老人,纸飞机,狐狸等人与物,都是两条故事线的交汇点。老师提醒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注意找这些线索。

五、观后感分享

老师:小王子的故事已经够精彩了,通过小女孩的眼睛去看这个故事、去找寻小王子,按照孩子的意思,对小王子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然后又把故事拉回简单、单纯的最初。这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逐梦蒙太奇 篇6

——题记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蒙太奇”这个词,听过的可能也是一知半解。所谓蒙太奇(Montage),是指通过不同画面的剪辑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故事表达效果的电影导演艺术手法。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拍电影是我最向往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被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录取,去学习我最爱的电影专业。梦想是美好的,但追梦的路上免不了会遇到种种坎坷,如今回顾自己的申请之路,虽有苦涩,但想到最后的成功也会觉得甘之如饴。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梦想,不妨透过下面这些镜头(take),来看看我的这段人生影片。

其实在高一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之前因为爱玩电子游戏,所以当别人问起类似“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时,我都会回答:“3D建模师吧。”不过可笑的是,我根本不明白这个职业是什么,也不清楚做这一行要具备什么样的资质。为了了解这个职业,我当时心血来潮,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与3D建模相关的书籍,可第一本才拿起来看了不到三页,我就被里面的各种坐标系绕晕了。我知道这个职业不适合我,于是放弃。

放弃做3D建模师意味着我又变得没有了目标。对当时的我来说,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为一个不太可能达到的目标而给自己无形的压力真心没有必要。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遇见了电影,我才意识到所谓目标都有其存在的特别意义,只是我之前未曾找到自己所期盼的那个目标。

说起与电影的相遇,要感谢李安导演和他的那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从小到大,我看过上百部影片,但只有在看过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我才萌生了想要制作电影的想法。在那个普通的夜晚,我走进一家普通的电影院,我看到电影呈现出一幕幕美轮美奂又洗涤心灵的画面,我倾听电影叙说奇幻的漂流故事,我受到电影中关于人性、社会、亲情和宗教的思想冲击。我从未意识到电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艺术载体、思想载体。回到家后,我久久无法入眠,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最终,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要做电影。”

那时候我高一,在经历了九年的应试教育后,我对国内的教育产生疲倦,开始关注国外的优质教育。为了得到专业的建议,我在高一下学期咨询了一位留学顾问。我告诉她我准备申请美国一流的电影学府,她给了我一些建议,让我先着手准备TOEFL和SAT考试。

为了准备TOEFL和SAT考试,我课余时间要记单词,每天要学习到深夜,还要参加多个考前学习班,做成堆的模拟题,同时还得保证高中课程的正常学习。虽说准备各种出国考试是每个想出国留学的同学都必须经历的,但对从小就讨厌考试的我而言,这绝对是我申请路上最难熬的一段。

我一共参加了数次TOEFL考试,数次SAT考试和一次SAT II考试。历经多次考试,我的TOEFL达到106分,SAT达到2050分,SAT II中数学考了790分,物理考了750分,整体来看算是中等偏上,不过我对这个成绩很满足。我后来问过纽约大学的招生官,她告诉我,艺术生的录取更侧重于申请者对艺术的思考等,不过成绩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虽然不需要很出挑,但也要达到基本要求。所以,即便考试不那么令人愉悦,但它的价值不可小视。

在申请过程中,除了准备考试,写文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打开我的电脑,40余篇申请文书列在屏幕上,记录了我在键盘上苦苦敲击的日日夜夜。作为艺术生,我拥有比普通申请者更多的文书题目。其实,完成这些题目并不难。首先,我爱写。其次,这些文章不是考场作文,只要展现自己,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体现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就可以。于是,我摒弃一切模板的烙印,运用自己的写作手法,写下了一篇篇体现自己价值追求的申请文书。通过写这些文书,我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学做电影。

写完文书后我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你所做的一切一定会派上用场。

记得初中毕业时,我为我们班做了一个毕业纪念视频。其实我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工作,当时只能自学剪辑软件,收集素材,并进行配乐。在制作过程中,我穷尽所学,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美学观,最后成就了一段对于新手来说还算过得去的视频。我想,或许在那个时候我就与电影结缘,因为我发现成功剪辑出一部影片可以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且我也乐在其中。之后出于兴趣,我在高中开设的课外学习班中挑选了3D动画以及视频数字特效等和电影有关的课程,算是一种经历,也算是提前打下了一些基础。

再比如我高中时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中做场务工作的经历。我们学校的传统是学生全权操办元旦晚会。对场务来说,需要准备晚会道具,搬运道具,通知演员,摆放麦克风,确保长达三个小时的晚会顺畅进行等。在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做场务的艰辛和劳累,也认识到一场晚会不光要靠舞台上的表演者,还要靠整个团队的协作。

除了做场务,我还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电影客Movier”,并在上面发布了我对多部电影所表现主题的看法,还写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感悟。

以上的种种活动,看似与申请无关,最后却都成为我的申请文书素材。

纵观我的申请过程,除了初中和高中的这些经历外,参加纽约大学预科(Precollege)的夏季课程对我的成功申请也有很大帮助。2014年暑假,我前往纽约参加了纽约大学为高中学生提前体验大学生活所开设的夏校(Summer School)。作为国际生,我需要选择两门主修课和一门写作课。那时的我已认定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就是我的dream school,所以我自然就选择了自己梦寐以求的Tisch艺术学院的电影课程——电影语言学和剪辑导论。在那里,我遇到了非常富有个性的教授,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了课堂互动,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美国的课堂更注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非老师自编自导。虽然我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觉得不太容易融入课堂,也不太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每次课堂讨论的问题提出后,我都会逼自己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尽管心里会感到紧张,尽管我的口语不是那么流利。令人欣慰的是,三位教授都十分理解并欣赏我作为课堂上为数不多的亚洲学生的独特看法。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要数我在夏校制作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Mynipulator。我动身去纽约之前就已经在构思这个作品,但在飞往纽约的飞机上被我否决。来到夏校后,我利用空余时间重新构思,重新编排,写出了这个关于一个质疑自己人生被操控的男孩的故事。我将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室友听,并请他担任这部影片的主角。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俩拿着数码摄像机几乎拍遍了整个纽约城。之后我从中选取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镜头,通过从学院借到的录音设备加入了画外音(voice over)。在完成初步剪辑后,我又请三位教授过目,在他们的建议下,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作品。

在夏校学习期间,我发现中国学生上课专心记笔记,下课后则常常扎堆,结伴游走在城市街头,很少去和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说,他其实很想和中国学生交流,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这让我感到很悲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后通过学校提供的email联系到了给我上课的三位教授,他们也愿意同我聊天,听我讲述我的梦想。

通过与教授的多次交流和接触,我让他们了解了我,我想这可能也是三位教授答应给我写推荐信的原因。

记得在我决定要学电影的前两周,有一天我和老爸老妈出去购物,老爸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编的故事,然后说:“以后你要是做了导演,就把它拍出来,我给你投资。”我当时笑了笑说道:“我怎么可能去做导演。”世事无常,谁也无法料到我会选择电影,谁也预想不到我会被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录取。收到录取通知时,我很开心,却没有太过兴奋,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我梦想的起点,未来仍是未知。

“现实不是小说,不是励志史,也不是文艺清新的话语。我们总是在迷茫之后清醒,之后继续彷徨。把梦想说得大,说得空,不是为了装,不是为了显得老成,不是为了展现优越,只是为了在艰难的追梦路上给自己一丝宽慰。至少,我做了一般人不会去做的事。”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段话。虽然我选择了不同于身边太多人的一条路,但回首望去,我觉得这将近三年的时光好美好美。

如今,我站在新的起点。看着学校里那些才华横溢的同学,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想我可能是受到上天的眷顾,才拥有了这一切。但不论如何,至少我给了从前的自己一个很好的交代。

以前看到过一部电影,一位站在街头的老爷爷朝两个向远方奔跑的男孩挥手,并喊道:“所以啊,少年啊,去追梦吧!”所以啊,各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者简介:

浅析京剧中的蒙太奇 篇7

在一次关于京剧的研讨会上, 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提出了“梅兰芳不懂京剧美学”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他举了《汾河湾》中的一幕作为例子:薛仁贵 (谭鑫培饰) 在寒窑外面诉说往事, 梅兰芳演的柳迎春在里面倾听, 按照传统的演法, 梅兰芳是背对着观众声色不动的。然而, 当时的剧评家齐如山看了十分不满, 写信给梅兰芳说, 柳迎春应当配合薛仁贵的诉说做出各种表情。这显然是把西方戏剧的标准强加给了京剧, 因为中国的戏曲讲究虚实相生, 当谭鑫培表演的时候, 是不允许梅兰芳表演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的。但令人吃惊的是, 梅兰芳居然听了齐的话, 在以后的演出中加入了各种丰富的表情。

我认为, 梅兰芳先生吸取了齐如山的建议, 确实打破了传统的框框, 使京剧表演中具有了两个不同空间画面的组接感觉。有专家认为:按照电影一般的拍摄手段, 两人对话, 一般先来一个人的“正打”画面, 也就是先拍一段说话者之一的正面形象, 接着便是另一个人的“反打”, 以表示他 (她) 的反应, 再接着是一个交代环境的双人镜头。这种蒙太奇手段现在已经被电影广泛运用, 它的用意是很明显的:第一个“正打”镜头是为了突出说话主体, 此时的倾听者往往只有一个背影或者干脆淡出画面;而“反打”则是为了突出倾听者。在这一正一反的组合中, 电影通过空间的变化, 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切割成了先后发生, 实质上是用技术来弥补人眼的局限, 满足了人类对于全方位了解“真相”的欲望。由此来反观中国的戏曲, 在《汾河湾》中, 谭鑫培唱、梅兰芳倾听相当于一个“正打”镜头, “反打”被移到了下一唱段, 同样采用了对时间的解构—─这其中的微妙对应不是正好说明两个艺术门类的一线相通吗?观众不会运用所谓精确的思维, 去责难寒窑里面的人如何能对寒窑外的人所进行的心理活动, 作出表情反应。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无懈可击地解决问题, 而在于促进人们热爱丰富的永不枯竭的生活。鲁迅先生也说过, 倘若苛求作品的事实真实, 那不如去看通讯报道。列夫·托尔斯泰和鲁迅先生的意思都是说明,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结合梅兰芳在扮演柳迎春这个角色时的改革来看, 这其实是使两个人在不同区间的表演具有了背躬戏的味道。而京剧中的背躬戏与电影中的架话式蒙太奇, 是具有相似因素的。梅兰芳在寒窑里面对寒窑外的人进行的心理活动所作出的表情反应, 不过是一种表情语言 (态势语言、身体语言、动作语言) 。一些著名的背躬戏, 上海京剧院新编京剧《贞观盛事》中亦有一个蒙太奇画面的处理, 饰魏征者 (尚长荣) 所安排的位置则完全是虚拟的:魏征再谏后不被采纳, 李世民独步庭院, 心理正进行斗争, 后面出现魏征身影, 这个身影完全属于李世民心理上的联想。舞台灯光人员利用追光, 使观众迅速意识到这是李世民进行心理斗争时头脑中涌现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场融入电影手法的背躬戏中, 李与魏的“二重唱”中出现了“轮唱”成分。笔者在其他新编京剧中也偶或见过, 这种包含着“轮唱”成分的唱腔, 大大增强了人物心灵交错的气氛。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所说:“上下镜头一经联结, 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

蒙太奇的设计, 符合人的视觉感受规律。人在观察事物时, 根据视觉和心理的需要, 总是不断地调整视线和视点, 将注意力依次集中在不同的空间范围, 以便全面地认识事物。有时候, 甚至在同一时间内, 人的视觉很可能同时注意到两个不同方面。比如, 我们现在看电视, 在注意到屏幕上主要画面的同时, 也可能注意到电视台在屏幕下方所播放的“过条通知”。观众看戏剧或电影电视的时候, 进入视野的虽然是整体画面, 而注意中心又常常是有所选择的。如果观众有意注意某个人物, 某个细部, 则可能将其变成视觉上的“特写”, 而让其他人物、景物、场面、画面暂时变为注意边缘。戏剧运用电影手法, 强化了画面的分割、切块, 将某些人物、细部同时特写出来或分别特写出来。电影蒙太奇的功能就是在镜头的组接中, 使镜头之间产生连贯、转接、对比、衬托、联想等关系, 赋予画面以新的意义, 增加电影的表现力。新编京剧《武则天》在这方面也较为典型, 该剧利用众多既古老又新鲜的元素打造了视觉听觉盛宴。比如有一场戏, 武则天、骆宾王、裴炎、上官婉儿4人4个位置, 既是背躬戏状态, 也是画面上的切割、叠化。再如京剧《梅兰芳》中采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 让史实中本不在一个空间的人物相见、对话, 虚与实都做到了极致, 比如与武生泰斗杨小楼告别, 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交往等等用时空概念来衡量都近乎荒诞, 但这又都是梅先生亲身经历的, 为他以后蓄须明志, 息影舞台做了铺垫。这些电影手法的加入在传统京剧中都是很难看到的。

二、京剧发展的过程是革新─规范─革新的过程

我们无疑需要强调京剧姓“京”, 强调京剧的规范, 强调其质的规定性。但也有些人借强调京剧的本质特点为名而对京剧的改革表示怀疑, 对京剧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颇有微词。他们认为, 京剧有其程式, 而且它的生命力更在于唱腔, 运用蒙太奇等电影手法, 就违背了京剧的本质特点, 使这一国粹艺术变得不伦不类。

确实, 电影电视可以更多地拥有“视觉合一”的效果, 戏剧毕竟不同于影视, 即使在新编京剧中, 蒙太奇等电影手法毕竟也只是辅助手段, 京剧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所独有的特长, 以它特有的“唱做念打”来与影视抗衡。当然, 京剧因为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也有些蒙太奇手法不宜生吞活剥地插入。比如电影中有“复现式蒙太奇”:从内容到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画面, 重复出现 (例如张艺谋执导的《我的父亲母亲》中复现“父亲”生前在小学教书的镜头) 以至反复出现 (比如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地球仪的多次转动, 表示时光的推进) 叫做复现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总是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 意在加强影片主题思想或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但反复出现的镜头必须在关键人物的动作线上, 只有这样, 才能够突出主题, 感染观众。笔者认为, 京剧里的人物回忆或补充交代过去的事情, 大都通过唱腔或道白, 由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唱念做打上, 因此, 一般说来, 除了心理视像上再现某个人物外, 很难安排重复性的具有情节因素的“闪回”场面, 京剧的场面如开弓之箭, 一般是有“去”无“回”的。

论意象、意境的蒙太奇表现 篇8

“象”这个概念, 最早出现在《易传》:“观物取象”。“观物取象”, 是在外物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获得“象”的过程。“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知道, 不管是自然界中的象, 还是社会体系下的象, 作为欣赏的本体, 都离不开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各有不同, 看到外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寒梅最堪恨, 长作去年花。”“梅衰未减态, 春嫩不禁寒。”两首都是对梅花的描写, 但看花的人的感受情感的抒发, 确截然不同, 这是为“意”有所不同。“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所以当象加上了人的主观感受后, 就是为:意象。我们知道审美离不开”审”, 而这个动词就意味着, 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审美客体的感受。所以我们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 更多的要从意象着手。

而境, 同样属于客观的范畴, 一般由多个物像组成。同理意象, 加上了主观范畴的审美客体感受, 就构成了“意境”。李泽厚在《意境浅谈》中谈到“意境”这一美学范畴可拆分为“意”与“境”、认为“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那么“意境”就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的表现分为三个层次:“从真观感相的渲染, 生命活跃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审美客体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 才能真正体会到意境所产生的内涵与韵味。因为意境传达的不仅仅是情与景、意与象, 而是超越时空对宇宙精神的感悟。正如叶朗所言:“‘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而相较于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代的美学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境界。王国维在《人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可见境界又是意象与意境的表达的好坏、高下的评判准则。而这一准则究竟是什么?王国维还提出:“境, 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叶嘉莹认为“境界是转移感觉经验物质为主的, 换句换说, 境界之产生, 全赖吾人感受之作用, 境界之存在, 全在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 外在世界在未经过吾人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时。并不能称之为境界。”可见作为“有境界”标准有二:一是有真切实感受;二是有表达之能力。

二、意象、意境、境界的蒙太奇表现

我们知道意象、意境、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 常用与对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的鉴赏当中。而电影作为一个历史最为短暂的艺术门类, 在视觉化的表现力上也是在受到肯定的。而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在电影中的表达也形成了中国电影特有的风格。

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 以视听语言为手段来进行表达。营造富有传统美学韵味的“象”, 可以通过对场景的设置、色彩、构图、光线、人物造型、道具、音乐等手段与电影情节本身相结合, 使观众在对审美意象的鉴赏中, 领略电影的主题和影片本身的内涵。而本文意以电影最独特的蒙太奇的手法来进行阐述。

蒙太奇, 是电影特有的表现语言。运用在电影中的含义为:组合和构成。狭义的蒙太奇是指镜头的剪辑, 及按照影片所表达的内容, 按照一定的顺序, 将单个的镜头拼接在一起。而广义的蒙太奇, 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 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比如在一系列在不同地点,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 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 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 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最近上映的李安的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 运用了3d技术营造了一个奇幻的海上世界。而在这个3d影像建立的三维的空间内, 李安通过一个叫pi的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的200多天发生的故事, 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和神性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场景:海平面如同镜子一般平静, 没有一丝涟漪, 镜面海洋照应出了pi、老虎和救生船。这个镜面场景处理看似是一种奇幻的表现, 但实则代表了一种反观, 反观pi在自我和老虎代表的本我之间的关系。导演用3d技术拉伸了观众的空间感受, 又用镜面的效果阻隔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这一处理体现了一种情与景、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 表现出了pi在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后的一种, 找寻自己的意境。

同样的作为电影独有的叙事方式, 蒙太奇的处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片中的摄影机位安排, 強化了镜像的隐喻。而这种隐喻的手法, 也体现了情与景的统一。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等比例的正面特写来对比Pi和老虎的面孔, 除了突显冲突外, 更有照镜子的意味。尤其在一场迷茫星夜的戏中, 当时Pi丧失生存物质, 意识逐渐混沌, 他望著老虎的背影, 问它看見什么。接着的镜头:Pi往海里望去, 视线潜入深海, 看見母亲的脸孔、莲花的图案、以及沉船;随后镜头高速抽离、浮到水面, 当镜头摇置船头时, 卻是老虎的倒影。这就隐喻了其实pi与老虎都是他自己, 只不过分别是自我与本我的象征, 同时也隐喻着pi通过了“本我”的眼睛, 直视了自己的遭遇。而这一组蒙太奇的叙事方式, 虽然打破了常理, 但是我们看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与“境”的统一。正如叶朗所言:“‘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象、意、境、界是中国美学独有的概念, 而电影中的蒙太奇叙述能够更加灵活和多样的体现出意象、意境的营造。如何将这独有的美学概念更好地运用于蒙太奇手法的表现上, 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

摘要: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 影响着新兴的艺术门类——电影艺术的发展。本文意在探讨意象、意境在电影蒙太奇语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象,意象,境,意境,境界,蒙太奇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

[2]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 1979.

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浅述 篇9

1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础

蒙太奇作为影视美学的重要概念,一直受艺术家所关注。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石,Montag意思是剪辑和组合的办法,根据表达内容,将多组分散的镜头根据创作人的构思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片子。拍摄影视作品通常需要拍很多镜头,这些镜头不整合就难以理解它的意思。因此需要根据作者的思想进行编辑,从而让人理解,甚至于让影片产生新的含义。

2 情理渗透,叙事美感

蒙太奇是一种贯穿电影创作的思维和叙事手段,电影通过对比蒙太奇和画面声音表达叙事的美感。对比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中的一种体现,主要就是通过镜头对比表达思想和情感。电影叙事中,常常穿插使用音乐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具有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感、烘托影片主题三种作用。电影中也常出现音乐与画面形成对立的蒙太奇,如《寒夜》《白毛女》中的哀伤音乐突显出人物的哀怨。

3 藏、露、动、静配合,凸显节奏韵律之美

电影中的节奏受镜头支配,体现出内在的感染力,从而产生一部影片的整体节奏。影片的节凑快慢在于一个镜头停留的时间,时间越短,片子的节奏越快;镜头停留的时间越长,影片的节奏越慢。电影的整体节奏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体现的,新段落和旧段落不断更替才产生了一部片子的整体节奏部分。著名恐怖电影《猛鬼街》反派角色在梦中第一段落出场中,第一个镜头不断跟着女主角跑,画面展现一片黑暗的别墅的全景。第二个段落则是从上向下拉,由窗外的漆黑天空缓缓拉近女主角居住的别墅内。第三个镜头从下往上调,镜头从女主角奔跑的脚,调到甩动的头发。整个段落不断地以动接动,使三个镜头形成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紧张感,同时,电影中也讲究动静结合,展现出了变化所产生的节奏感。通过人物之间的追逐,以及故事主人公在影片场景中藏、露,以及跑动和惊恐的寂静,每一组镜头都牵扯着整部影片的节奏。

4 时空交错,构建独特艺术时空

一部影片的剪辑极为重要,可以感染观众,而电影中的空间,既可以天马行空亦可以脚踏实地,既可以延伸到异次元也可以压缩到一个点,时间与空间交错,展现出影片的张力。

5 意境的构造

电影的时间可以跨越将来和过去,我们的思维将是电影唯一的局限。电影通过时间、空间的跳跃实现电影空间,通过构建新元素和声音语境结合达到意境的构造。例如电影《蜀山》中,场景的声音、人物的对话以及画面的相互结合,在我们眼前营造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境。当然了,空镜头一样也可以营造出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应。通过蒙太奇的连接,突显出空镜头的意境,如爱森斯坦的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其实这部电影中,除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蒙太奇演绎之外,空镜头也在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导演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将许多不起眼的空镜头和意想不到的电影叙事联系在了一起,给予了这些空镜头极强的象征意义。革命岁月的激情凝固在胶片上的时候,那些具有戏剧性的空镜头叙事联系起来,一下子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著名桥段“熬德萨阶梯”中,爱森斯坦的天才被用到了极致,他在表现“石狮”的时候,用三个简单的空镜头连成了精彩的蒙太奇乐符。开始是睡狮子,紧接着狮子昂起脑袋,最后威武的立起来!在象征着革命力量的雄起的同时,还在艺术层次上展现了空镜头的奥义。不得不说,这位名叫爱森斯坦的大师的空镜头剪辑,在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空镜头能够层次清晰地展示出时间与空间的进程,同时还在表现寓意的同时体现出了让人深深铭记于心的意境。如果说诗词歌赋的意境存在于字里行间,那么影片的意境就存在于镜头与场景的夹缝中。

6 结语

随着电影蒙太奇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蒙太奇一词正逐渐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与艺术创作的专属词汇,甚至于很多人认为蒙太奇只属于电影艺术本身。而电影本身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电影中蒙太奇的表演意识更是对蒙太奇艺术的一种充实和丰富,使电影更加富含魅力和灵性。

摘要:电影中的蒙太奇作为一种诗性思维,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艺术功能。电影中的蒙太奇之所以能表现出叙事的美感是根据蒙太奇的对比和声音与画面的对立所体现出来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加突显出影视作品里的节奏和韵律,还需要根据藏、露,以及动态与静态的相互配合,电影蒙太奇情与景相互交融,运用独特的艺术时空,才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关键词:电影蒙太奇,艺术功能,空镜头

参考文献

[1]温婷.论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功能[J].艺海,2011,(9).

[2]周爱军.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3,(03).

简析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艺术特色 篇10

一、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 意为构成、装配、安装;它在法语中的解释为“剪接”的意思, 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在艺术领域中, 蒙太奇则最早被运用在绘画当中, 之后延伸到电影艺术中, 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尤其是电影的制作过程, 它与建筑有某些相似之处, 这个词便被借用到电影中来, 指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和镜头的组接。蒙太奇作为一种基本的技术手法, 它在整个艺术领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在电影方面存在的价值最大。

在电影艺术中, 蒙太奇作为一种具体的表现手法, 比较多地运用在镜头画面的组接、影片节奏的把握、场面段落的转换、声画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声音剪辑和声话处理的剪辑。其运用就是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 讲述故事。

二、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学派是由苏联发展而来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以及他们的理论在整个电影美学和电影史论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学派出现以前, 蒙太奇虽然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电影创作, 但理论上的总结是在苏联的蒙太奇学派手中才完成的。作为一个学派, 苏联的电影艺术家们并没有发表过艺术追求或艺术宗旨之类的宣言, 事实上在这一学派之内, 无论是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得差异。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上个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它的形成完全受到了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在先锋主义的影响下, 他们创造性的将革命内容、将宣传和规劝形式美学化了。列宁说:“在所有的艺术中, 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在蒙太奇学派者的眼睛里, 蒙太奇不仅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一种辩证法, 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一部影片的哲学内涵和他的意识形态特征, 不仅表现在内容上, 也表现在于它的形式。对电影而言, 这种语言形式就是蒙太奇。蒙太奇的产生既有人类的视觉心理学和人类的联想能力作为依据, 同时还反应了对艺术提出了概括生活和高于生活的要求。

三、他人眼中的蒙太奇

尽管蒙太奇一词的基本意思是明确的, 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给他下一个准确而又权威的定义。普多夫金认为:“将若干片段构成场面, 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 将若干段落构成一本片子的方法, 就叫做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队列在一起, 他们就必然联结成一种从这个队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表象。”贝拉·巴拉兹认为, 蒙太奇指的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开连接起来, 其中不仅是各个完整场面的互相衔接 (场面不论长短) , 并且还包括最细致的细节画面, 这样, 整个场面就仿佛是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马赛尔·马尔丹认为:“蒙太奇意为着将一部影片的各种镜头在某种顺序和延续时间的条件中组织起来。”

笔者对蒙太奇的理解比较偏向爱森斯坦和马赛尔·马尔丹这两位大师。在上文中提到的几位大师对蒙太奇的理解笔者个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 但这里所指的更偏向于爱森斯坦和马赛尔·马尔丹是因为以笔者现在对蒙太奇的理解来看的。其认为的蒙太奇就是把几个单独的镜头按照某种顺序和延续时间的条件组接、剪辑出来, 这样产生的画面就会有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表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蒙太奇的理论中更加偏向爱森斯坦和马赛尔·马尔丹两位大师的说法。对于蒙太奇的理解, 虽然大体上的意思是相同的, 但是每个人的理解总是有自己的特色。换一句话说, 笔者认为蒙太奇就是把同时发生在两处地方的剧情彼此交替出现, 在这个创作中删除一些次要的东西。其目的就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更重要的内容。

四、蒙太奇的三个概念

苏联蒙太奇学派作为电影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学派,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 对电影的发展史是具有很大的贡献的。在电影中蒙太奇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手段上的蒙太奇、艺术修辞手段上的蒙太奇和思维方式上的蒙太奇。

首先, 技术手段的蒙太奇就是在电影的后期剪辑过程中, 将不同的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事“重新”联结、组接起来, 保持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简单的说, 就是把一个故事分成几条线来讲, 但是最终将一些列镜头组成蒙太奇场面, 蒙太奇句子, 组成蒙太奇段落, 最终将各个段落构成完整的一部影片。这里的蒙太奇只是指电影特有的技术手段和叙事方式。

其次, 艺术手段上的蒙太奇, 它就是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 对电影镜头进行重新的选择、取舍、修改、加工, 然后通过象征、隐喻、节奏等手法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营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感。

最后, 是思维上的蒙太奇, 它指的就是电影和传统艺术 (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 同中有异的特有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来说, 就是指电影艺术家们 (编剧、导演、演员等) 在电影创作各个阶段中都要遵循“视觉化”的形象思维规律, 也就是脑海中、剧本中、场面调度中、形体表演上的蒙太奇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在每一部影视作品中都会体现的到。蒙太奇运用的这三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 一部影片的好坏, 以上三个方面都要体现的到,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部好影片。

五、总结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对蒙太奇的研究是非常具体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的重要, 蒙太奇的起源很早, 但蒙太奇的运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故蒙太奇的发展也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虽然对于电影艺术而言, 蒙太奇不仅仅是具体的技术手法, 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与核心, 它涵盖了整个电影艺术。它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向着更艺术的方向发展, 这一切都是不可否认的, 它使电影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

摘要: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上个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它的形成完全受到了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在先锋主义的影响下, 他们创造性的将革命内容, 以及宣传和规劝形式美学化了。列宁说:“在所有的艺术中, 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上一篇:绿色之精灵下一篇:铸机设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