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2024-07-19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精选六篇)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1

1 团队建设现状

受传统思想影响, 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团队大多还仅限于教研室、课题组、学科梯队等现存的学术实体, 建设目标不明确, 处于自然无序的发展状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组建方式上存在严重的拼凑现象

以教研室和实验室等为单位组建的团队, 其成员的知识结构相似, 缺乏多元化的理论知识、科研经验和社会服务技能, 一旦遇到难题, 新成员随时加入, “拉郎配”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组团方式以及人员配备的缺陷, 使得团队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明确的目标任务、合理的人员结构和完善的研究平台, 教学是完成任务, 科研是小而全, 科技服务是游兵散勇。

1.2 管理体制不健全

教师任课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专业实践特长不同, 往往属于不同的教研室、课题组或科技服务小组, 彼此间互不沟通, 各自为战, 资源相互封锁, 缺乏跨学科组建团队的管理体制。团队带头人有名无权, 对团队管理缺乏自主权。

1.3 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行师资人事管理制度下, 教师职称、岗位津贴的评定主要以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为依据, 且往往只以成果第1完成人为考核指标, 受此驱动, 教师人人争当成果完成第1人, 不愿做第2, 齐心协力氛围不浓厚。科技服务没有相应的考评体系, 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与企业合作时断时续。

1.4 文化建设薄弱

团队文化是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目标, 以及指导与制约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学术准则。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高效运行的强有力保障和动力。目前团队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 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1.5 科技服务意识不强

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压力下, 教师与企业结合不够;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与企业互动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教师科技服务积极性不高;搞科研注重的是论文和成果鉴定, 忽视成果转化, 使得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

2 团队组建和管理

2.1 组建方法

2.1.1 以重点学科及学科平台为依托

重点学科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特色,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及知名度有密切关系;学科平台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室、产学研基地, 项目研发机构、资金等。以重点学科及学科平台为依托组建团队, 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 创建名牌团队, 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和凝聚杰出人才, 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解决企业难题,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增强高校的社会竞争力。

2.1.2 以团队目标任务为出发点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目标任务要与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目标为团队决策提供背景, 是制订计划的依据。目标要具有清晰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以有利于团队成员将个人目标融入到团队目标中, 明确个人的具体任务和职责, 为自己准确定位和确定努力方向。

2.1.3 以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为核心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其作用主要是设定团队目标、制订计划、组织人力、建立操作程序和制订管理制度等。团队带头人一般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动手能力,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创新意识强, 组织能力强, 有亲和力, 善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及时调解内部冲突, 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

2.1.4 遴选团队成员, 组建合理团队

按照“学科交叉”和“知识互补”原则遴选团队成员, 注意成员的知识、职称、年龄、性别结构及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的搭配, 注重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角色定位上既要有骨干成员又要有从事基础工作的成员。团队规模应根据团队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等来确定, 不宜过大, 一般以10~15人为宜。

2.2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团队正常运转和工作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在团队组建完成后, 运行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2.2.1 明确职责, 分工合作

团队目标任务是每个成员共同的努力方向, 要想实现预期目标, 首先需要对共同目标任务进行合理分解, 然后依据各成员的专业特长科学分工,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保证团队良好运行。

2.2.2 完善团队成员培训和发展计划

建立完善团队成员的进修和培训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2.3 管理体制

团队顺利形成、有序运行、充分发挥效率的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2.3.1 创新管理体系, 为团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院系职权范围内, 改革和完善院系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 确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割的原则, 分清行政性事务与学术性事务, 在制度上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 重视学术权力的存在, 将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 扩大团队的管理自主权。只有赋予团队更多的自主权, 才能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

2.3.2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整合教师资源, 为团队建设构筑坚实的平台

强化教师的学院所有关系, 淡化教研组、课题组关系, 从团队的需要出发, 在学院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 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2.3.3 改革评估及考核制度, 鼓励团队成员协同合作

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申报科研项目等工作中, 要对团队采用政策倾斜方式。考核制度方面, 要由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转变, 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 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

2.3.4 完善团队科技服务制度

团队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外科技服务的实施意见》、《对外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办法》等文件, 在科技服务中不断丰富“科技兴农”内涵, 拓展其外延, 加强服务, 规范管理, 提高水平。

2.4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目标的完成依赖于每个成员的相互协作、和谐共进, 团队文化是推动团队合作与发展的综合力量。在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团队中要构建以和谐为中心的团队文化。

2.4.1 营造团队内部的和谐氛围

团队是由每一个教师个体组成的, 个体是团队发展的基石, 是团队和谐的基础。团队成员应学会自我沟通和心理调适, 拥有一种“尊贤而容众”的胸怀, 不断追求个体自由内在精神的和谐发展。成员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队带头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强调集体价值观, 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努力拼搏。

2.4.2 倡导团队之间的和谐共生

团队在自我发展与变革中, 应倡导共生理念, 兼顾异己者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团队之间要和谐相处, 增进友谊, 加强合作。

2.4.3 追求科技开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不正当地利用科技成果, 片面强调对自然的征服, 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和谐发展主张合理利用科技成果, 追求科技开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5 密切团队与企业的联系

动物医学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只在校园里办学是不够的, 教师、学生必须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 增长才干。教学、科研要为生产实践服务, 加强团队与企业的联系, 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科研目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5.1 实施“百家校企合作计划”

团队把服务河南省畜牧业发展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着力点, 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 先后与长垣县天地鹅业有限公司、卫辉市和协动物药业集团、新乡市天祥兽药公司等103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防蓝灵的研制及其推广应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配套防治技术与推广”等项目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校企合作, 把企业建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就业的基地、年轻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教师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2.5.2 推进“五个一”工程

要求团队成员每年必须完成五项工作内容, 即制订一个科技服务计划、联系一家企业、掌握一项专业实践技能、推广一项科研成果 (或技术) 、指导一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习。通过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 密切了校企关系, 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科技服务思想观念的转变。

2.5.3 强化“技术助农、项目富农”措施

哈尔滨拓展训练之从动物看团队建设 篇2

螃蟹、野牛和野雁群聚在一起,在逃生率、御敌力和续航力的综效值分别为负、零和正。解释如下:

一只螃蟹被抓到竹篓里会努力向上攀爬逃生,但当2只螃蟹在竹篓里,先爬的1只会被另1只扯下来,愈多只螃蟹愈会扯成一团而愈降低逃生率,因此螃蟹在竹篓群聚后攀爬的逃生率是负的。「螃蟹精神」也因此等同「扯后腿精神」。

美洲或非洲大草原的野牛有群聚的习性,但当1只野牛被土狼等肉食性动物集体攻击时,其他野牛除了在特殊状况(如母牛会保护哺育中的小牛)外只会落荒而逃,不会群起御敌。所以,野牛群聚后的御敌力和单只一样,其群聚的御敌综效是零。

雁群以V字形(或人字形)飞行,可比单飞至少增加71%的续航力。因为在V形队伍中紧接在后的雁鸟可以藉助前一只同伴鼓动翅膀产生的上升气流而节省力气、延长飞行里程;前头没同伴的领头雁疲累时会退到队伍侧翼,改由其他同伴接替带头。飞行中雁鸟会用热情的鸣叫声,彼此鼓舞打气以维持飞行速度;遇有成员伤病而脱队时,会有同伴陪牠到康复或死亡时,再回归还在不远的雁群或并入其他雁群。因此,雁群的群聚可透过以上团队合作、共同领导、彼此激励和相互扶持,得到正值的续航力。彰显以上雁群行为的「雁行理论」(flying-geese model)也因此常被用在团队经营。诺达拓展深耕哈尔滨拓展训练市场多年,极为推崇大雁团队。

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摘 要: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榆林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对培养方案修订,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建设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主持创业创新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修改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强化实践实训技能考核等措施;促进了榆林学院的动物生产类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榆林学院从1986年起创办畜牧兽医类专业,2003年该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升格为本科,这些年来,本着立足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原则,该院为陕西及周边省市输送了大量的畜牧兽医人才。

近年来,榆林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院校”、“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单位”,面向市场需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尝试。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粗放的、自给自足转变为现代化、集约化和商品化[1,2],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生产需要,培养合格的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该院动物科学专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院实际,对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3,4],榆林学院围绕社会和企业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自2009年起,学校联合企事业单位人员针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先后进行了3次修订。培养方案及大纲的修订主要是围绕着突出实践技能的培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展开。

①毕业论文、生产实习及毕业生产实习改革。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是毕业论文选题的改革,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在强制地要求学生一定要做科研性选题,也要求学生在毕业的选题中注重联系生产实际,鼓励学生围绕生产实践做调查研究,形成对生产实践的调研报告。生产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蹲点实习,并将毕业生产实习的学时由6周延长到8周,生产实习利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的寒假,切实保证生产实习的时间和效果。

②结合模块组织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学院结合畜牧业发展需要,按照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特点及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形成6个教学模块,即现代繁育技术、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加工技术、养殖场生产及经营管理能力、疾病防控及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科研与技术应用能力等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每个模块重组后的课程既有机联系,又突出了专业能力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科知识能力结构的完整性,突出和加强了重点教学内容的教授,实现了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的目标。

③面向市场需求,根据学生兴趣,设立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技能培养模块。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动物生产实践技能掌握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强能更快地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近年来,企事业单位更多的需求一些动物生产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制定了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设立了动物营养方向和动物疾病控制方向2个方向课程。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分方向课,在第三学年,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分方向授课。

2 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优化实践教学师资结构、适应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有重要意义[5]。

①通过加大投入、激励导向、创新形式和强化措施,有效开展实践培训工作[6]。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鼓励实践教学人员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②开展各种技能竞赛,鼓励实践教学教师亲自参赛或者指导学生参赛。近年来,成功开展了兽医技能大赛、微生物技能大赛、动物剖解技能大赛等多项实践技能大赛,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好评。

③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学校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全脱产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并进行专业调查研究。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对于拓宽实践教师培养渠道,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建设开放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平台资源共享

动物生产类专业是实践型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室教学是农业院校的专业基础,该院在不影响规定的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尝试。实验室开放面向学生、学校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开放。通过实验室负责教师的申请申报,该院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饲料检测与分析实验室、动物疫病诊断与检测实验室、动物微生物实验室、羊毛检测与分析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进行了开放管理,开放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管理,以创新实验项目、科研项目及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动物科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实施开放。

4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建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该院的主导思想是稳固校内实习实训场地,积极拓展基础条件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①从实践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培养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实训项目,积极稳步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场,建成了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场、小型猪养殖场、家禽孵化场、实验动物饲养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在做好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合理设置,优化校内实验平台,确保学生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

②加大力度,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们积极联系畜牧兽医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立了20多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不仅可接收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还可接收学生完成岗位生产实习实训。在这些基地中,我们又选择10余家基础建设与技术条件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点建设(建设学生实习宿舍,建设资料室,建设培训基地),并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挂牌,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和产教合作协议。

5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强化实验实训技能考核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建立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该院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上,分别针对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毕业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实验课分别从学生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四个方面进行单独考核,实验课学时超过6个学时即单独设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如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环节均单独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生产单位顶岗实习,从而确保了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毕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阶段,由生產单位和学校共同考核,以生产单位为主组织完成。学院通过不同形式的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形成对学生培养质量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动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榆林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在改革与建设中将不断探索、实践,立足陕西榆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为地方畜牧养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继续努力构建适合我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文林,尹荣焕,罗光彬.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1):156-158.

[2]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等.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06):91-93.

[3]刘永祥,樊树民,徐秋良,等.应用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及实施策略[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41-43.

[4]卢广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5-47.

[5]郑兰祥,王曌玉.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03):124-126.

[6]汪贤泽.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9(03):75-80.

基金项目: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项目;榆林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1312)。

作者简介: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4

关键词:高职,创新型教学团队,植物药生产技术

职教发展需要改革, 职教改革需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团队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创新不仅需要拔尖人才, 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教师群体, 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学团队这一新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怎样建设教学团队、如何提高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下面以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创建为例, 探讨如何建设教学团队, 以及如何提高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

观念是创新的动力

观念是一种精神的标志, 象征着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理想意愿、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 是具有理想性的、可实践的信念。观念对于一个团队而言,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不仅时时刻刻影响着团队的行为、实践,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团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起到引领作用。

一个团队, 要有自己的创新观念。创新观念不仅引领团队的建设, 指导团队的发展方向, 体现团队的独特魅力, 还渗透在团队成员的思想意识中, 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奋斗目标, 并逐渐形成团队鲜明的特色。观念的重要内涵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首要精神。所谓敬业精神, 就是要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集中精力, 潜心钻研, 执著地在本专业追求进步创新。不要认为创新是火箭升空、飞机上天, 是科学家的事, 与自己无关。只有确立高度的敬业精神, 才能勇于创新和不断创新, 创新才有希望成功。

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就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意愿追求形成的教学群体, 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凝练和传承。在人才培养上以“磨砺好人品, 生产好药品, 检测好样品”为切入点, 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工学一体、产学结合, 以教育人、以产促教、以研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制药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教学团队应是以学术带头人为领衔专家, 凝聚优秀科技人才的知识紧密型群体。带头人是团队建设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决策能力, 并善于合作与倾听;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 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在教学上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优秀、成果突出;品德高尚, 治学严谨, 团结协作, 勇于开拓创新, 能激发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准确把握专业 (群) 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 保持专业 (群) 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专业办学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选择一个既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团队带头人是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

成员是团队的主体, 每个成员都应有其自身的专长和知识结构, 在团队中有自己的位置、权利及承担的任务。教学团队应以优秀教师为主体, 成员必须是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 应突出“双师”特色。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教学科研能力方面要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样既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 又能达到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团队中, 青年教师需要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 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切磋中更新观念、激发活力;专任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 增强指导实训实习的能力, 兼职教师需要了解高职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离开团队, 教师和科技人员作为“个体户”, 是创造不出大成果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要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 大力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 大力提倡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情操, 团队成员以队为荣、以队为家, 产生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产生协同增强效应, 这样才能建好团队, 不断创新, 多出成果。

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汇集了药物制剂技术、药学、中药学、兽药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 每个成员都有着优秀的业绩和背景。他们既有专任教师的优秀代表, 又有兼职教师的优秀代表。团队带头人为药学系教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在制药专业从事教学、科研、生产30余年, 其间在制药企业担任厂长十余年, 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经验积累。

制度是创新的保障

一个团队如果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和基本资源, 就不可能组建和有效发挥作用。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就需要建设好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 特别是要形成激励机制, 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保障。第一, 要把教学团队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 为团队创建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第二, 要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 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打破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 积极整合校内教师资源, 组织、培育和创建优秀教学群体, 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第三, 应设立团队建设专项基金, 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从而更好地激励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第四, 要授予教学团队一定的权力, 如教学改革自主权、经费与教学资源使用权等。第五,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适合团队组建和发展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定期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 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 以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成员除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外, 还要在职称评聘和晋级晋升中给予优先考虑, 使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

我院成立后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实, 制定了“铜仁职院关于实施人才强院的若干意见”, 实施了“教授培养工程”、“研究生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精品团队建设工程”、“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强院重大举措和规章, 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加大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 激励广大教职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此期间, 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脱颖而出, 于2009年被评为贵州省高职高专唯一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

实践是创新的载体

创新就是要出新东西, 就是要创见性地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专业教学团队应瞄准本专业、本行业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做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困难和问题来源于实践, 教师虽有较好的理论知识, 但要真正有所成就, 还要通过在学校、企业、农村等参与教学改革、技术攻关、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实践锻炼。只有通过实践聚集、带动团队成员团结合作,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团队才能发挥整体合力和优势, 创造出比团队成员个体所能创造出的价值总和更多的价值, 产生1+1>2的团队效应, 大幅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促进团队快速发展, 这也是创建团队的意义。只有在创新促发展中, 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服务社会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 形成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通过参与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绿色兽药研发成果, 获省、地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全国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团队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计一代”的创新药物开发体系。团队带头人郁建生教授2008年获铜仁地区最高科学技术奖;团队成员饶茂阳副教授2009年获贵州省首届“青年创新人才奖”。

科研是创新的源泉

职教发展需要改革, 职教改革需要创新, 而科研是创新的源泉。高职院校需要科学研究, 教学团队建设发展也需要科学研究。科研是以课题为载体的, 课题来源于问题, 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项项科研课题就会自然形成。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紧紧围绕贵州丰富的药用植物及民族药产业展开了一系列开发应用研究, 积极争取省部级、地厅级和企业横向教科研项目20余项, 获立项经费800余万元。团队通过项目研究凝聚带动老中青成员传、帮、带, 多学科知识结构相结合,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有效发挥科研项目作为团队建设纽带、“助推器”的作用, 努力实现以科研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集聚资金、培植后劲、推进发展;以科研项目促进创新、增强活力,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科研项目, 我们将获得的一系列教科研成果、思路、方法用于促进教学、优化专业、融进课程、更新教材, 促进了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 形成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的体现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植物药生产专业特色课程。特别是团队的年轻成员, 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积累科研创新经验, 达到了以研促教、以研育人、以研促改、以研创新、促进团队快速发展的目的。

在创新促发展、科研促创新中, 团队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一是要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和合作。二是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团队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团队的研究方向、教科研工作、创新能力和学术成就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与大学、科研单位, 特别是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和交流、考察访问等科学活动, 共建团队科研平台。四是每年择优选派团队成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 担任技术指导、业务顾问等。五是研究方向应明确、目标应清楚, 要紧紧围绕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两大主题的一些矛盾、问题和“瓶颈”因素进行研究。

特色是创新的主题

教学团队是由以完成某一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优秀专兼职教师所组成的群体。一个教学团队一定有其自身特色。特色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凝练而成的比较优势, 是本团队特有的、优于其他团队的独特优质风貌和育人氛围。特色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 它是志同道合的团队主题, 在实现团队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师资创新水平及教学质量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特色是竞争力的基础, 教学团队只有在发展中凸现特色, 才能形成团队独特的竞争力, 才能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特色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基础, 而创新的主题就是要创出特色。

贵州是生态畜牧大省, 绿色养殖是其特色。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树立了“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 与产业技术需求同步”的建队思路, 致力于服务贵州生态畜牧业及兽药生产工业发展需要, 在纯天然中兽药研发技术上发展快、成果显著, 形成了纯天然中兽药研发创新特色。2010年, 本团队被评为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成为贵州纯天然中兽药研发创新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季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74.

[2]赵宇.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J].经济师, 2008, (6) :99.

[3]郁建生.如何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32.

[4]郁建生.高职制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谈[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 :168.

精益生产团队事迹 篇5

做企业发展的引擎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虽“小”,却需要肩负起一个企业的期望和重托,为一个历经30多年风雨的企业走出困境恪尽职守、群策群力。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在困难面前豪不退缩、敢拼敢打,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这就是XX公司精益生产部。

小团队支撑大体系

与公司生产现场做伴,为精益管理的推进和提升默默耕耘,公司基础管理向前迈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忘我奉献。他们就是坚守岗位、踏实工作,并以持续改善为目标的XX公司精益管理部门的员工们。在各生产制造单位和职能部门的配合下,一个4人的管理团队支撑起公司整个生产基础管理体系的运作。

立足本职 挥洒青春

XX公司精益管理部员工平均年龄在36岁以下,自公司2012年成立精益管理部以来,作为一个由青年组成的专业化团队,他们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业的“有心人”。

精益管理是美国学者对丰田模式的总结和提炼。即便是处于不同的行业,精益管理体系也能够创造性地把精益思想运用于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中,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但对于一个老兵工企业,受传统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因素制约,要引入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并贯穿于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公司精益管理部这个年轻的管理团队在工作中不畏困难,始终保持着青年人高昂的工作热情,把他们的知识和干劲儿运用到精益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2012年,在公司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时候,部分青年员工选择离开公司。精益管理部室主任薛XX是2008年进入到公司工作的青年员工骨干,面对别人另谋更好的发展空间,他并未犹豫或效仿,而是积极带领室组人员按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目标不折不扣努力工作,把工作当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在工作中,他带头在先,不计得失,积极配合精益管理领导完成了XX公司精益制造管理修订,完善各类精益生产管理推进制度,每周召开精益例会对公司各单位现场进行点评和传授精益管理技能知识,定期组织公司各单位进行精益月度评审。全年,闫文猛个人培训公司员工近60小时,培训人数达500余人,为传播精益生产知识和公司精益管理全面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薛XX的人生信条是:勤于学习、善于钻研,乐于奉献。作为公司…部团支部书记,他积极组织青年参加公司各项活动,在省…片区安康杯知识竞赛中获得集体第一名的佳绩,为公司夺得荣誉。作为…部党支部组织委员,他积极协助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工作,完成支部党费收缴、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为党支部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发挥了“一名党员一面旗”的表率作用。自2009年10月起,薛XX积极参与了公司…条XX生产线方案拟定、布线及现场协调指挥、设备搬迁试生产工作,制定了部分连杆生产线标准作业票,为公司产能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其个人踏实肯干工作的作风得到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

精益管理部管理员谢XX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积极参加精益生产外部培训,钻研业务知识。在公司面临人、才、物相对匮乏,生产管理遇到严峻挑战面前,他总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中,他针对车间和班组管理看板……管理模块的涉及内容,积极与各单位领导和精益管理专项负责人进行沟通,宣传精益管理行为规范和执行标准,取得上级、同级、部门间的支持和协调,为精益管理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他注意及时收集各单位在推进精益管理工作中的反馈意见,工作经验等,在进行总结归纳后提交精益管理部门讨论,为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团结同事 严于律己

众所周之,精益生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学科,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中要求具备全面的知识积累,只有不断系统地进行学习,在业务上成为尖兵,系统理解和掌握精益核心才能有效指导精益推进工作。公司精益管理部这个团队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到各制造厂找行政领导、工段长、班组长、现场管理员,甚至一线操作人员,检查指导工作和沟通交流工作方法,精益管理专业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正如他们中的成员孙XX常说,“管理首先要管好自己,从自己本职岗位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那么管理就会得到提升。

精益管理员孙XX以诚待人、团结同事,由于从事过加工中心操作工、现场管理员、分厂调度等工作,具有班组一线管理经验,现场管理时他总能够按照精益生产的理念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因工作需要调入精益管理部工作后,孙XX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精益生产指导工作,他经常于班组长、现场管理员打交道,虚心向别人学习,充分听取他人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指导帮助各单位工作中,得到了分厂领导和员工的好评。工作中,他一方面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精益生产相关资料;一方面在深入各生产制造单位的现场管理中,了解了不同产品的加工工艺及生产流程,提升了个人精益管理综合素质。

精益管理员XX除了承担生产现场工艺和物流目视化工作,还负责各类精益资料管理、日常精益管理会议的准备工作。对于自己从事的精益管理工作,他的感言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作为精益管理员来说,掌握的越多,意味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

通过近年来在精益管理部的工作,这个由5人组成的精益管理团队深刻认识到:精益生产是一个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的新型生产方式,只有精益管理部努力加大精益推广力度,各生产制造单位密切配合,自心开始,不断改善,才能使精益生产真正的发挥到它的应有作用,彻底改变公司多年来的惯性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

后 记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6

一、动物生产学专业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动物生产学实习是动物科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需要学生掌握猪、禽、牛、羊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般需要持续数月的时间,周期较长,传统教学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体现动物生产全过程,许多实习内被省略。动物生产学实习一般是教师讲解和示范实习要点,学生按要求“照方抓药”地操作一遍,被动地学习和实践,且由于学生人数多,有些学生甚至看不到教师的演示操作,实习过程中也很难做到人人动手,因而动物生产学知识往往得不到巩固,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的生产力迅猛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和养殖模式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目前,动物生产学实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对国内外的先进内容吸收不足,对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新科技、新模式和新技术介绍较少。这种传统的动物生产学实习教学,在知识结构和生产理念上相对落后,导致我国的动物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

2. 教学成本和教学设备方面。

受教学经费的影响,学生实习机会少,不能跟踪进行动物生产全过程的实习,且实验材料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全程都能动手操作,有部分学生甚至只能在旁边观看。由于经费问题,许多学校所购买的实习设备往往要使用很多年,很多届学生,甚至要使用到仪器的报废期为止。而随着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际生产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学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基地设备保持同期企业生产设备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相距甚远。

3. 实习基地方面。

动物生产学实习时一般都是到畜牧场进行,受动物疾病感染风险的影响,养殖场防疫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一般不接受外来实习人员,特别是毫无经验的高校生。学生出入受限,不能保证学生完整地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养殖场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一般也不允许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即使操作失误了也很少有机会重复;而且实验实习内容的开放性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习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不能很好的达到培养目标。

二、动物生产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1. 强化实习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动物生产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但目前,动物生产学的理论教学比例明显高于实践实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的比例。在教学模式上,除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之外,可以组织生产一线的老师到学校进行相关讲座,或者组织学生直接在生产基地进行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动物生产的技术、设备和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在动物生产学的实习教学中,除了要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外,还应不断的更新动物生产的科学知识:搜集动物生产学相关的最新知识、技术、学术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等,将其融入到实习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该课程知识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使实习教学始终跟紧现代动物生产学的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在动物生产学专业的实习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对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专门的兼容教学、科研和生产技术的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实行高技术、高责任感、高职称教师帮带新教师,使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逐步形成主力军。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任务、教学基本功的指导。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业务专长,使各类型的优秀人才得到充分发挥。加强校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每年的教学实习,做到教学紧贴实际。让青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及时到企业基层查访,了解当下的生产需要,将基层一线得来的最实际、最前沿的问题,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加强教学实用性。同时可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内做专门的指导,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 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习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校与社会进行相互联系和服务的窗口。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动物生产学的实习,使其对动物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增强学生立志服务动物生产的决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企业不接受外来人员实习的现状,应对动物生产学实习环节进行改革,加强动物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负责学生实践实习技术的培养和技能的锻炼。除了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外,还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安装摄像头,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学校,让学生可以进行远程实时观测企业的生产情况,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随时了解并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校企紧密结合。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资源,企业也从学生实践训练结果中不断改进技术路线。运用物联网技术,基本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与学校课堂无缝对接,为培养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途径。

4.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动物生产学实习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季节、场地和疾病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保证学生完整地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这也成为广大涉农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动物生产学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精品课程在线教学、多媒体课件和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和虚拟环境中开展实习活动,成为实体实习的有益补充。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环境,学生投入到这种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在虚拟环境中参与到动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弥补在实际的现场教学实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动物养殖全部流程的不足。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操作,与教师对话互动,提供引导和帮助,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学生在场景画面上的互动,教师可以对仿真操作的进程进行实时的记录与评价,准确的统计学生每一步骤的成绩,及时的反馈给学生,明显的提高了实习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虚拟仿真技术只需要学生点击鼠标即可完成相关实习内容的学习,实验可以允许学生反复尝试,无论开放多少次,都没有试剂、器材和动物的消耗,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投资,使得实验经费大为降低;同时无需繁杂耗时的实验准备工作,节省了人力物力,使教师从实际实验中解放出来。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对畜牧人才标准的提高,动物生产学实习教学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实习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到养殖企业参加动物生产的实习,学习现代企业的饲养管理技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动物生产学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动物生产专业实习教学的质量,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安芳,左福元,杨远新,等.动物生产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2011,30(5).

[2]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专题式教学结合网络多媒体在《动物生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3).

[3]黄运茂,田允波,刘容珍.我国高等畜牧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7,(7).

[4]姚新奎,孟军,邵伟.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5]李淑红,王京仁,王文龙,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

上一篇:师生的话语过敏下一篇: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