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建设

2024-07-18

防火建设(精选十篇)

防火建设 篇1

1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必然性

在自然界中, 不管是动物还是我们人类, 对植物的需求和依赖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论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所以,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 森林的保护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的举措。我们需要加强对建设森林防火体系的研究和讨论, 才可能帮助森林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的健康目标, 使其造福人类。

1.1 森林防火体系的建设, 有助于林业的发展

因为森林火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森林自然灾害, 如果能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灾, 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对森林的保护作用。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对于保护森林资源, 以及保护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同时, 尽可能的拓展周围的绿化程度, 使得森林体系能够正常合理的运转, 并且能够使得森林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同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护。

1.2 森林防火体系的建设, 有助于保护天然林业资源

现如今, 随着我国开始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 天然林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保护工作也就开始得到相应的保障。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森林中的火灾后果严峻, 其火势迅猛, 损毁森林的速度非常快, 这对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此, 要真正达到对天然林的保护作用, 首先就需要对森林防火的体系和措施加以合理安排和完善, 才能获得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1.3 森林防火体系的建设, 有助于生态平衡的保障

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林区人民的生活的保障上面。林区中居住的人家众多, 做好森林防火就是对林区生活的人民负起应有的责任, 森林火灾涉及面大, 及其容易殃及到周围的居民。同时, 森林对于林区的人民来说, 又是生活的基础, 如果森林失火, 将会对林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做好森林防火, 意义重大, 不仅需要考虑到各种意外因素, 还需要谨防一些不法分子, 从方方面面对森林进行保护, 维护林区的安全。

2 森林防火体系

2.1 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

林火主要是指在森林中蔓延的火, 大多数人对其的理解是在林地上失的火, 在荒地上失的火常常被称为"荒火", 而在森林中失的火, 就一般会被称为"林火"。但林火这个词又相对来说是一个具有广义概念的词, 不同的人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常常认为, 森林火灾主要指的是在林地上失的火, 其属于林火的范畴。森林火灾常常具备能够自由蔓延, 并且能够殃及一定的面积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的特点。森林防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并且作为一个新出现的学科, 开始引起各种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并且森林防火属于国家政府中的一个部门, 专门负责森林防火相关的工作。这项工作比较特殊, 但是也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初期, 人们对森林防火的理解主要是要防止森林失火, 关键在于要保护林业资源, 随着森林防火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其认识就逐渐延展至了保护森林的层次, 即森林防火同时等同于护林, 即后来提倡的护林防火。

2.2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建设森林防火体系中, 应该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下:

首先是预防为主的原则。森林火灾的治理应该做到以预防为主, 因为一旦火灾发生, 都一定会或多或少的, 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及其周围环境甚至林区中的人民造成损害。所以说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其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需要得到重视, 并且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是做好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作的一大重要的前提。因此, 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应该重点研究和钻研如何能够超前应对和化解森林火灾, 使其发生的频率降低, 甚至达到在初期将其熄灭等目的。

其次是布局均衡的原则。在建设森林防火体系的过程之中, 应该要做到实事求是,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决断。所以说首先应该将当地所具备的特点加以研究和掌握, 因为不同区域有其独特的特点, 只有将其特点掌握清楚, 才能根据具体的状况和实际情况制定和讨论其相应的防火体系的建设。并且尽量要做到各个区域都均衡发展, 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区域都能健康的发展, 否则会出现个别的地区发展过于缓慢, 而个别区域发展又比较现代化, 这样对于管理来说难度会较大。

最后是责任明晰的原则。森林防火工作繁杂, 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和物力财力众多, 管理起来难度很大,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加以明确, 才能够将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 所以需要对各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明确其职责。

有相关学者认为, 森林防火体系一般应该由组织机构、思想保障体系和技术工作体系组成, 其中组织机构主要有政府、科研和群众的防火机构, 而在这其中, 政府机构是核心, 是整个森林防火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其兼备计划、组织、指挥等等职能, 在整个体系中体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建设森林防火体系的主要手段

目前, 我国的林业资源存在匮乏的趋势和特点, 基于此, 森林防火工作的落实都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合理利用现存森林资源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建设森林防火体系中, 主要有以下手段:

3.1 森林防火智能化

在森林中建设监控体系, 使得防火工作信息化, 可控化, 这种监控手段结合了智能图像识别和3D、GIS等技术, 将森林防火控制工作量化, 将其系统化以便于进行控制, 是一种有效的保障措施。

3.2 健全森林防火制度

森林中的失火可控性差, 一旦发生, 损害面积和程度巨大, 人工扑灭难度较大, 所以工作人员应该在预防的环节加以重视, 在减少火源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上努力, 才能在根源上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总而言之, 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 而防火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相关制度措施的完善, 将分工和责任明晰归属到个人, 做到全面监督, 时时登记, 不可有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再通过对防火监测体系的完善, 从预防到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样才能做到早预防, 早安排, 最终能够全面地控制森林火灾。

摘要:森林防火对于森林体系的建设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和环节。对于保护森林资源, 和保护生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森林防火, 是保障社会的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 其对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球存在变暖的问题, 这对于森林防火来说是个不利的因素, 针对目前所面临的情况, 对建设森林防火体系进行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与防控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 2014, 39 (2) :57-60.

[2]范淑艳.大理州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建议[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 (1) :19-21, 64.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合同 篇2

甲方:海州区农林水利局 乙方: 为提前做好进入森林防火期后的预防工作,为消除今冬明春的森林防火火灾隐患,根据《森林防火脱离》的有关规定和《连云港市财政局 连云港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3年度绿色江苏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通知》(连林发〔2013〕48号)要求,特签订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实施协议如下:

一、实施地点

甲方将

林区防火隔离带及坟墓周围杂草

公里防火隔离带委托乙方实施.二、实施时间

乙方必须在 2014年11月1日前使用人工砍割和喷洒化学除草药剂等办法完成重点林区的防火隔离带建设.三、补助标准及付款方式

防火隔离带每公里补助6万元标准予以补贴.项目验收合格1月内,按照实施作业面积一次付清,最终付款按清理、建设后验收实际测量数为准。

四、作业内容及技术标准

1、森林防火隔离带设置要与主风方向垂直。首先应找出林区的主风方向,在最前端与主风方向垂直处开设第一条

緣,设置防火隔离带保护的面积最大,作用最好。

2、森林防火隔离带设置的位置为山脊向下(背风面)或山谷向上(迎风面)处。这些地方是火势发展最慢区,是最宜控制的地区,同时也是植被较少区。在此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有效减少风力作用,效果最好。

3、森林防火隔离带设置的密度一般是结合林地实际和地形确定,但不宜突破五公里,太远效果差。

4、森林防火隔离带的宽度要结合地形按照乔、灌木林地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宽度。3森林防火隔离带的开设方法

5、伐除地上物。对于植被较好的林地,经技术人员设计并标好位置,经过审批首先要伐除地上物。伐除顺序是先灌后乔,以防被压。伐除工具用油锯。伐倒后进行彻底清理,把伐除地上物全部清出防火隔离带界线外。

6、杂草的清理。用森草净采用喷雾或撒土方法,一般每亩用量50-100克,喷、撒一次即可。此农药毒性大使用之前必须经过详细考查论证,以免出现不良后果。喷、撒时间在当地是夏初植物刚发牙的时候。为保证效果,一定要喷撒均匀,同时选择晴天进行。此药是通过根部吸收所以时间较长,一般一个月后见效,待植被根部死亡植株完全干枯后用铁耙人工清理出防火隔离带,使防火隔离带土壤全部裸露

7、人工破土。如果森林防火隔离带开设地不宜使用森草净就需要进行人工破土。方法有三:一是用拖拉机进行机械破土,此法适宜在较平坦且土层较厚的地方实施;二是用步犁耕,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使用拖拉机无法进行作业时使用此法效果较好,我们的北线防火隔离带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在坡陡土少的地方人工用撅头进行翻土。不论那种方法都必须翻够一定深度,把植被根全部翻出来,保证防火隔离带全部露出土壤来。

8、甲方派专人全程跟踪项目实施情况,督促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及时掌握实施主体的实施质量和进度.6、对未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操作的实施单位,甲方有权及时制止,并勒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甲方可终止合同,取消项目补助.7、项目实施完毕,甲方组织技术人员对乙方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若验收不合格,责令其返工,直至合格为止.8、乙方积极向甲方报告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出现问题协助甲方尽快处理和解决.9、乙方做到安全生产,出现事故,将由乙方全部承担责任.10、乙方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施工主

体实施的指导、监督、检查.11、项目实施结束,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获得项目补助资金.五、项目进程间所发生的安全事故概由乙方负责,生活费和交通费等一切费用自理.六、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七、本合同书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项目实施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一份.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代表(签名)

代表(签名)

防火建设 篇3

会展作为新兴的行业,虽然自发展伊始就已经建立了审批制度,但是重复办展、“傍大款”、骗展等现象却依然频现于会展界。

今年3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遭遇“傍大款”。另一个名称相似的展览会“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同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由于招展宣传与真实情况不符,而且现场观众寥寥,导致参展商围攻组委会,要求退的款赔偿。据了解,“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的组织者去年就已经傍着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在北京海淀展览馆同期举办了一个展会。而且参展商识破后,也大闹了一场,新闻媒体也做了诸多报道,没想到今年竟然又如法炮制,而且顺利通过了审批。

类似上述事例在我们的会展业比比皆是。那么,缘何在会展审批制度下,还会出现类似事件呢?

“只批不审”,审批制度存在严重弊病

众所周知,我国的会展业存在多头审批的弊病。但是将目前会展业的混乱都归咎于多头审批是不客观的,审批制度不完善,只“批”不“审”才是导致我国会展业发展混乱的根本原因。

拥有会展项目审批权的政府机构普遍缺乏审批依据,比如,审批的展览项目是否与同类题材的展会存在重叠;对于办展公司(包括主承办)是否曾发生骗展纠纷等等。对于展览项目的审批还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因此才会存在只“批”不“审”的现象。一些不规范的展览公司抓住审批制度的漏洞,屡屡骗展得手。

此外,除了一些国家机构具有展览项目的审批权之外,各地方政府也具备当地展览项目的审批权。在展览项目的审批上,国家机构和地方政府基本没有信息沟通,对于各地举办的展览会缺乏了解,就盲目审批,导致重复办展、“傍大款”等事件频频发生。

为此,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羚在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时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张羚说,目前地方城市的展会项目的审批权,归属当地的外经贸委统一审核,因此,协调和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但北京除外经贸委对展会项目审批之外,还有国家机构的展会项目,这样一来,在北京举办的展会项目,在协调和管理上就存在很大的难度。

张羚还指出,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的前提下,北京市有关方面无法出台展会管理上相关法规。她建议,由国家机构审批的,在北京举办的展会项目,应该和北京市有关方面有一个沟通,避免多头审批导致重复办展的现象。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WTO的需求,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会展审批制度已经成为业界非常迫切的呼声。

完善审批制度建立监督机制

填缺补漏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从会展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会展审批制度也应尽快纳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注的范畴。尽快完善会展项目审批制度,从而指导、监督、协调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建立国家审批机构和地方审批机构的沟通机制。会展项目的审批应建立在避免重复办展,“傍大款”等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会展项目审批要有切实可靠的依据。

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和活动协会(IAEE)、英国展览业联合会(EFI)和新加坡会议展览协会(SACEOS)等国外比较活跃的会展行业组织来看:制定行规,进行行业间的协调和管理;对展览会进行资质评估,为政府审批项目提供依据,是成熟的会展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

其次,建立监督机制,赋予各地会展行业协会监督职能。这也是我国会展业长远发展之计。

鉴于我国国情,拥有会展审批权的政府部门,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会展项目审批上缺乏应有的审批依据,当然更无法对审批后的展览项目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那么,由谁来承担这些职能,会展行业协会呼之欲出。

众所周知,各地会展行业协会背后普遍都有政府的影子,与当地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业内人士戏称,我国的会展行业协会扮演着“二政府”的角色。既然这是行业协会建立以来,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应该转变思维,利用这一特色,赋予会展行业协会监督的职能。

对此,业内有识之士也一直在呼吁。中国对外贸易展览公司的华谦生在《中国经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要使会展行业协会真正发挥其规范市场和遏止重复办展的作用,至少应该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中第二条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监管会展市场”。

至于会展行业协会如何发挥监督作用,需要政府与各界共同探讨,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如是否重复办展:办展机构是否具备办展资格;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对于出现了问题的展览会(如上述的案例),对其主承办单位应该记录在案,给办展机构诚信度打分等等。从而为政府机构在会展项目的审批上提供依据。如此一来,类似“北京面料展遭遇傍大款”的事件相信可以避免。

吴仪会见国际展览局秘书长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北京会见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斯塞塔莱斯。

吴仪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2007年,筹办工作将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阶段。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将围绕主题演绎、园区建设、宣传推介、国际招展、国内参展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希望国际展览局和秘书长先生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辉)

香港贸发局杭州设办事处

为进一步推动浙江和香港的经贸往来,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内地的第12家办事处——杭州办事处于5月9日正式开幕。

香港贸发局近年在杭州举办了一系列重点宣传活动,包括香港房地产服务博览会、CFO论坛等,得到浙江企业的极大反响。据悉,贸发局正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在杭州举办大型香港时尚产品展览,协助港商打开浙江及邻近地区的内销市场。(辉)

四家展方联手打造国际工业盛会

2007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展览会于5月23—25日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和世界博览广场两个展馆同时举行。

大连国商展览公司、大连华展展览服务公司、大连市机械行业协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4家办展单位,整合会展资源,实现统一标识,联合做强做大,这不仅是办展方式上的改进,而且是办展观念上的飞跃。

转型后的交易会,突出了专业性、国际性和规模化,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剔除原先遗留下来的非工业类产品的展示内容,工业特色更加显著,工业门类齐全。两个展馆由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工控与自动化、冶金与金属材料、化工及石油化工,组成五大板块,2 5个专业类别。参展的工业类企业和展品明显超过以往历届,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建设 篇4

1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建立对本行业、本地区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 森林防火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为进行预防, 这样不仅工作强度较大, 工作效率较低, 而且反应能力也较慢。而防火监控系统的建设能够对火灾做出预警和判断, 并且可以起到解决和指挥的作用, 增加森林防火动作的监控面积, 提升反应速度以及判断指挥水平, 能够较大程度的保障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 对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一些功能建设已经将作用体现出来。此系统的建设对于通过科技方式提高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为防火工作起到了保护作用, 不仅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而且投资也较少, 而可操作性却非常强大, 令森林防火工作真正迈进了科技预防及指挥的领域。

2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应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原理

2.1 数字林业

数字林业属于集合了很多有关林业方面以及信息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科学体系, 通过理论、工程、技术结合为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对林业资产、林业生产、林业管理等不同数据的获得、存储、解决、分析、查找、预测的一个系统统称。

数字林业进行的主要技术支持是3S技术, 包含了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 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而3S技术在这里的作用是核心与基础, 主要是为了针对不同空间信息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采集、再加工、管理、分析、互换。

面对管理图形、图像、多媒体信息、属性资料的实际位置、属性、状态、评估的结论执行空间显示、空间分析以及空间统筹。在研究和处理问题上体现出迅速、直接、实时、正确。

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输入、保存、查找、分析以及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同其余信息系统的区别在于它可以使用和解决地理参照数据。其包含了空间数据以及属性数据的两种地理数据成分。

2.3 计算机辅助技术

指的是在生产产品时通过现金的计算机技术协助人们进行设计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 不仅有计算机的响应理论, 还包含了生产设计制作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实际来讲, 计算机辅助技术是这两种知识的高效结合。

3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建设

3.1 激光红外技术

激光红外灯是当前行业较为普遍应用的一类性能较高的夜视专用照明设施, 是安防监控行业较为普遍应用的一种方式,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正是可以完全发挥此项系统功能的最佳场所之一。并且, 激光红外灯的使用, 较大提高了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在夜间工作的功能, 加快了整体系统的技术性以及功能性。

激光红外技术是主动红外探测, 同其他主动红外的区别在于, 激光红外是通过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用作主动红外光源照射光源, 来令探测红外的摄像机寻找到要被监控的目标。

激光红外灯是红外补光光源, 同其他光源对比, 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较好的实现系统无障碍、视野宽、监控面广。监控点需要全天候工作, 因此一定要将夜间监控问题解决掉。因为森林防火监控本身的特征, 传输形式无法全部通过有线或者光缆进行。

3.2 超视距监控技术

超视距技术就是通常所探讨的透雾, 由于当前的监控系统使用的是可见光成像的原理, 物体自身不会发光, 是通过反射太阳的光进行成像。反射光透过大气层进行传导, 经由大气层里的水蒸气以及灰尘等一些微粒进行吸收与扩散。扩散不仅令指定方向所传播的光强降低, 还会还会令被扩散的内容提高环境亮度, 它的效应就好比被摄物以及监控设施相互间多了一层薄薄的纱帐, 进而较大降低了物体的对比度, 光强和对比度的降低令可见光成像的光学设备作用有所降低。这也是可见光远距离图像监控在能见度变弱时, 无法远距离作用的主要因素。

3.3 夜视监控技术

当前普遍的安防监控系统都是运用了CC D作为感光成像元件的摄像机, 而C C D的应用是通过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形成, 可以将光线转化成电荷的器件, 通过成像原理就可以发现使用这样的监控系统, 图形效果同环境照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环境照度过低, 在月光与星光作用下, 森林防火区域一旦发现火灾, 此系统通常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 无法起到实时监控的效果。但可以通过Exview HAD CCD及帧累积技术、超高灵敏度电子倍增CC D技术和E MC CD技术来提高夜间监控的效果。

3.4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

在许多森林防火地区, 监控场所的环境相对复杂, 无法进行有线网络的架设, 视频监控点以及视频监控接收端又长期处在移动的状态中, 或者一方处在移动的状态里, 视频监控点以及接收端相互间的距离都处在500 m~20 km之内, 如此特殊的状况下, 一旦发生火灾, 监控就成了关注的问题。

目前, 无线视频监控技术是通过GPRS以及CDMA的技术, 可是GPRS传输的带宽非常不充分, 传输视频每秒就仅有几帧, 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并且在发生火灾时, 信息不够详细, 较易发生断点以及无线接收的问题。CDMA无线传输技术也具有这样的问题, 在良好的状态里, CDMA下行带宽为153 k, 上行带宽是70 k到80 k之间, 这样的传输通道带宽, 基本无法实现传输流畅, 而且图像也仅有几帧。

4 结语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作为防火系统, 能够有效改善相应企业的防火工作, 降低国家森林火灾的风险, 有效发挥出监控系统的优势。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尚在摸索阶段, 因此, 还需要不断努力, 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森林的监控设施。

摘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中的一员, 防火工作对于森林在经营管理方面非常关键。森林火灾在林业灾害中占有主导地位。每年都会有一些灾害在发生, 使得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影响。森林火灾的特点是突发性和随机性较强,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较大的损失。所以只要有火灾出现, 就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进行扑灭, 扑救措施是否得当、及时, 关键在于何时发现的火灾, 所以,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殷成武.复杂山地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点布设和传输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 (16) .

[2]吴希.基于“5S”技术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与企业, 2011 (8) .

防火建设 篇5

及制度建设

牛滩镇农林站为保护全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切实保护我镇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森林法》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森林防火安全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强化政府领导、各村(居)民委员会、各村巡山护林员、林权所有者的责任,把各项责任负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具体地块。实行政府领导分区域负责,各村巡山护林员及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本村、林权所有者负责本地块的森林防火工作职责。同时,镇政府成立“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钟伟 镇长

副组长:李定才 副镇长、邝秀峰 副镇长、李元清 人大主席、罗国忠 纪委书记、杨伦勇 组织委员。

成 员:各村(居)委员会主任及各林区巡山护林员。2.落实镇政府与各村签订了护林防火目标考核责任书,森林防火工作纳入镇对村的年终目标考核,修订并完善了森林防火应急处置方案,读出各村储备防火工具,落实专(兼)职护林员巡山护林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森林火灾“0”发生。

(二)加强值班和信息报送。1.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应急值班制度,值班人员不缺岗、漏岗,服从调度,保持通讯畅通,严格执行森林火灾的监测、报告制度。

2.及时报送县上要求报送的各种总结、报表、资料,森林防火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3.积极开展护林防火等农林业安全生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

(三)完善扑火工具,落实森林防火物资管理制度。1.新购买了打火帚200把、油锯3把、往复式水枪3把、风力灭火器3台、砍刀40把、铁锹60把、镰刀60把、钉耙20把、镐头15把、干粉灭火器20个、喊话器5个、手电筒50把、对讲机5部、手套100双,主要集中存放在镇政府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室和玉峰社区森林扑火物资应急储备库,各村也存放了打火帚5-30把。

(四)对重点项目建设和其他领域农林安全生产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

1.镇上每月组织森林防火安全检查组对农林安全、及在建项目等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领导带队深入重点林区村、农林业生产现场开展开展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对重点防火林区,逐一摸清防火措施落实情况和防火设施维护保存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整改,确保农林生产安全。

(五)强化宣传,增强防火意识 1.利用宣传车每月定期到林区重点村,进行森林防火安全宣传。2.利用防火标语、场镇和林区宣传高音喇叭、金牛社区LED宣传显示屏、进行广泛宣传,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

3.镇农林站利用安全生产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培训会及平时工作,组织安全生产宣讲队伍,深入村社及农林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把森林防火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及从业人员手中,使森林防火安全深入人心。

(六)加强应急队伍管理,开展森林防火应急演练 1.镇政府落实了重点林区巡山护林人员工作经费。

2.修订和完善了牛滩镇森林防火应急处置办法,镇政府建立应急扑火队伍,各村要相应成立扑火分队。

3.定期组织巡山护林员、森林火灾扑火队员,进行森林扑火应急演练。

泸县牛滩镇农林站

谈山地古建筑的防火缺憾及防火对策 篇6

关键词:防火缺憾 防火对策 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051-01

山地古建筑是古代的时候建筑在山地上的,由于山地的地形特殊性,古建筑的周围通常是包围着较多的树木和丛林,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们对于防火意识比较薄弱,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树木的燃烧和火灾。这样的防火意识对于古建筑而言是危险的,因为古建筑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古代人民的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所以要做好防火措施。

1 防火缺憾

1.1 古建筑本身存在隐患

山地古建筑是从古至今留下来的,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条件比较简单,所以施工建造的材料过程都是比较简单化的,基本上都是采用木头材质的材料来制成的。经过多年的风干和洗礼,木头材料比较干燥,就山地古建筑本身而言是存在着火灾隐患的。由于古建筑的存在年限较长,木头的使用年限也比较长,所以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木头松动空心等状况,具有较大的火灾隐患。

1.2 地形特殊

由于古建筑的建筑是依山傍水的,这就决定了古建筑地形的特殊性。所以,多数的古建筑是建造的深山老林中的,虽然具有比较独特的韵味,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而言是具有较大的难度的。在深山老林中,古建筑的周围是树木丛林,地形又比较特殊,树木是比较容易受到山火,野火的殃及的,当风刮的比较大的时候,火灾便会迅速的蔓延,这就对古建筑防护具有较大的威胁。

1.3 救火困难

由于古建筑建造的山地上,地形比较特殊,所以一旦火灾发生,救火是比较困难的。在救火工作展开之前需要及时的发现火势的蔓延趋势,并且及时和消防队取得及时的联系,但由于山地地形的崎岖,常会使得消防队员无法及时的赶到火灾现场,并且相关的消防设备也无法及时运送到火灾的现场,这样严重导致了救火的苦难和山地古建筑的损坏。

1.4 缺乏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

虽然古建筑本身存在着火灾隐患,但现在的保护措施需要做到完善的防护。在我国多处的山地古建筑是缺乏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的,整个的消防管理是不够完善的,对于古建筑的管理是没有定期的安全检测和报告的,这就会导致管理人员对于整个的古建筑的安全状况是不了解的,所以火灾一旦发生,就不会存在完善的消防策略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便加大了消防队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古建筑本身的安全隐患。

2 防火对策

2.1 控制山地周围树木

对于古建筑周围树木的影响,可以对于山地周围的树木进行分级的监控,根据相应的海拔高度,树种来进行分级控制,增加设备进行研究和记录。同时,可以增加人手进行山地周围的巡逻和瞭望,对于树木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控制。对于树木中的水瓶,水等要注意加强控制,曾经发生过由于水瓶中有水而引发的火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对于海拔较高的古建筑,可以进行适当的树木修理,避免火灾的发生,因为较高的海拔是导致消防队无法及时到达。

2.2 建立良好的防火系统

防火系统的建立是具有较重要的实際意义的。古建筑的防火系统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的,消防组织领导,消防队训练以及消防设备的完善等。良好的防火系统是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于火灾进行相应的防护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古建筑在火灾发生是具有及时救火的功能。在建立防火系统的同时,也是需要落实好防火岗位责任制的,使得防火系统制度较完善,这样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古建筑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2.3 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

由于古建筑本身是木材为主的,所以会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现状下,常会对于古建筑进行一定的修补,所以,为了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可以在涂料中添加一些防火,阻燃的化学催化剂,从而使得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得到提升。在古建筑的表面可以涂上一层防火涂料,形成一层防火膜,降低古建筑的燃烧性能。一旦火灾发生,古建筑本身具有的耐燃性,可以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

2.4 加强防火意识宣传

在对于古建筑的防火中,仅仅依靠自身防火以及外在的一些防火策略是不够的。对于古建筑的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他们的防火意识,做到保护古建筑并且重视火灾的发生。对于游客等而言,可以使用一些显目的标语,进行相应的标注,使得他们注意到火灾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于古建筑的了解和保护。

2.5 建设消防通道

对于古建筑防火是在火灾发生过程之前的一系列措施,所以在平时的古建筑防火中可以建设相应的消防通道,消防通道的建设不需要多宽,但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使得空气充足,同时也可以使得消防队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的赶到。消防通道的设立还可以便于火灾发生时人员的及时疏散等。对于古建筑管理而言,这样的消防通道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无形防火意识宣传的作用。

3 具有的意义

3.1 对于古建筑本身而言

山地古建筑是历史留下来给我们的遗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人们可以在游历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历史和过去。所以古建筑的防火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可以使得古建筑本身免收火灾的困扰,还可以使得山地古建筑得到良好的保存和流传,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3.2 对于国家而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过去的五千年的历史是历史的缩影,古建筑不仅是过去某种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所以我国正致力于古建筑的尽力保存,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我国对于山地古建筑防火保护出于起步阶段,但通过相应的防火策略的改善,便会在一定的意义上使得山地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得到更快的发展。

4 结语

山地古建筑是一种古代文化的象征,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古代建筑的现状和当时的建筑特色,在历史研究方面,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现状具有较大的贡献。由于现在对于山地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意识不够明显,在山地古建筑的保护中也没有进行相应的防火策略和防火系统的建设,所以火灾隐患是存在着的,这样的现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整改以及合理的火灾控制。当然目前我国的山地古建筑的防火建设是出于起步的阶段,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究和深入,这样,才可以对于山地古建筑做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虞翌青.浅谈山地古建筑的防火缺憾及防火对策[J].广东建材,2010,26(1):70-72.

[2]付勇,陈蔚勤.浅议山地古建筑的消防[J].中华民居,2012(5):76.

加强廉政建设构筑反腐“防火墙” 篇7

坚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力度

研究院党委紧紧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这三个关键环节, 完善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不断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功效。同时加大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力度。在前期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和重要风险点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以合理分权、有效制权、科学量权、公开行权为主要内容, 对物权、财权、事权等进行全面梳理, 建立健全一系列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化解风险的规章制度, 形成“内部控制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的廉政效能风险管理机制。

坚持重心下移, 加大廉政教育力度

研究院党委坚持对全院干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 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一是突出信念教育, 夯实精神支柱。研究院党委坚持弘扬主旋律, 通过总结表彰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先进典型, 在全院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抓好警示教育, 增强廉政教育针对性。开展了“季看一片”、“季议一案”和“季上一课”的警示教育活动, 并通过警示教育大会、警示教育展览、案例通报等多种形式的集中教育活动, 深刻剖析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及规律, 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三是注重文化熏陶, 深化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研究院党委适时组织廉政文化交流活动, 营造宣传教育声势, 形成全院干部职工共同追求的廉洁价值体系和评判机制, 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腐败现象的本质, 从而提高监督意识, 形成共同抵制、谴责腐败的社会约束机制。

坚持注重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研究院党委坚持“立”与“行”并重, 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 确保遵章守纪, 令行禁止。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在现有廉政制度的基础上, 以提高制度的执行效果为前提, 以构建相对完备科学的制度体系为目标, 通过对现有制度梳理、分类、整理, 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相关制度的跟踪、分析和测评,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二是进一步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调研和专项检查, 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决查处不执行、变通执行甚至规避制度等行为, 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坚持严格管理, 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研究院党委坚持在查处和问责上下工夫, 不断加大对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有令不行等问题的查处问责力度, 为质检院在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研究院党委高度重视对重要案件线索的统一管理, 对涉及群众举报、领导批办、有关部门转办、监督检查发现以及其他渠道反映的涉及本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重要问题或案件线索, 都及时向上级汇报。同时注重加强和检察机关的沟通, 对掌握的案件线索共同进行分析,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制止、早查处。为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研究院党委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对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及利用职权索贿案件, 坚持严肃查办, 对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二是提高信访工作能力。对转办案件特别是上级交办案件加强监督、主动提醒、限期办结, 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着落。

坚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纪检工作水平研究

院党委十分重视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 通过引导大家广泛学习经济、管理、财会、审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前移监督关口, 对于上级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 及时跟进、积极参与, 把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查处结合起来, 使监督服务工作更加及时、准确、有力。在日常工作中, 研究院党委始终不放松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注重强化纪检监察干部表率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法纪意识, 自觉做到“五严守、五禁止”, 正确处理查实问题与澄清是非、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的关系, 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 篇8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防火设计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是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现代乡镇企业的诞生地。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既保护物质文化遗存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存, 重点保护惠山古镇、清名桥沿河、荣巷、小娄巷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荡口古镇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新建、改建工程, 需要使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 既能保留建筑固有的历史风貌, 又能重新发挥出其原有的璀璨的光芒;既要满足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建筑的法律和法规, 又要保证修复和改建后的安全使用。这也是所面临的难点和需要研究的技术重点。笔者对清名桥沿河、惠山古镇、荡口古镇保护建设实践进行调研, 并以此为例, 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和防火设计难点, 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 与同行商榷。

1 历史文化街区原貌与现状

1.1 原貌概述

清名桥沿河核心保护区面积18.78hm2, 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 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 存有历史建筑上百处及9座古桥梁。其中,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市级文物控制保护单位6处, 清名桥及沿河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街区中建筑的年代分为4类:清朝建筑、民国至1949年建筑、1950年至1980年建筑和1980年以后建筑, 以1950年至1980年建筑为主。

惠山古镇以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 面积25hm2, 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 (直街) 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 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街区现有总体格局保存较好、单体建筑完整的祠堂12处, 总体格局尚存、单体建筑完整的祠堂22处, 原有建筑尚存、总体格局已难辨的祠堂43处, 基本完全损坏、位置肯定的祠堂43处。

荡口古镇保护区范围以华蘅芳故居和华氏老义庄为核心向北仓河老街两侧, 古镇内河港纵横、湖荡开阔、名人故居多, 目前已被列为或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6处。

1.2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功能定位

清名桥沿河、惠山古镇、荡口古镇的保护规划, 将其功能定位为具有古运河水乡街巷传统风貌、祠堂文化、古民居等独特历史文化特点的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是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是以历史遗存为依托的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区及无锡市传统商品商业中心,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3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类型和保护措施

改造完成后,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主要分为四种建筑类型:一是文保单位 (含、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市控保单位。二是历史建筑。主要指那些未定性为文保、控保单位, 但又具有当地独特传统风貌的沿河民居等。三是一般建筑。主要指20世纪后期当地居民自发改建的与传统民居风貌严重冲突的“新建筑”。四是新建仿古建筑。多为新建、扩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文保单位、控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主要采取修缮和修饬的保护措施, 即:修缮是指尊重该建筑的历史原貌, 仅对其进行立面清洁整理, 替换和修缮局部破损的建筑构件;修饬是指遵照原建筑的结构形式, 根据残损程度局部落架, 更换破损的柱、梁等, 再将该建筑原瓦原砖原样复建。对一般建筑采取修复整治的保护措施, 即保持原生态天际线、开间进深、驳岸码头形态的前提下, 以传统民居风貌相宜的形式复旧重建。

2 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及防火设计难点

2.1 历史文文化街区火灾隐患

(1) 建筑耐火等级低。核心保护区建筑多为砖木结构, 木梁、木柱、木屋架等支撑结构, 历经长时间的时代变革, 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 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木材, 极易燃烧。保护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商业、展览、民宿等, 而建筑整体的耐火等级低, 远远不能适应其使用功能的防火安全要求。

(2) 火灾成因多。从近几年发生的火灾看, 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电气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餐饮烹饪用火不慎;灶具燃气管道老化或破裂、阀门损坏导致燃气泄漏, 遇明火爆炸燃烧;祭祀、烧香引燃可燃物;吸烟不慎遗留火种;小孩玩火或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等。电气原因主要有:电气线路老化或绝缘层失去绝缘能力造成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居民乱接乱拉或电气线路超过允许最大承载能力引起火灾;电器设施使用不当等。

(3) 缺少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不畅。一是核心保护区建筑以群体呈现、互为依承、建筑密度大。如清名桥保护区原貌院落密度80%~100%的地块数量占69%。二是封火墙或山墙破败, 建筑内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 一处极小的火情就有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 造成大面积的火灾蔓延。三是平面布局不合理, 街巷狭窄, 许多街巷消防车无法到达, 且不能形成有效的道路网络, 不利于安全疏散。四是建筑内部楼梯数量少、宽度狭小、陡度大不便于疏散。

(4) 火灾扑救难度大。建筑物紧密相连, 院套院, 门连门, 台阶遍布, 高低错落, 火灾荷载大, 容易坍塌, 容易产生大量的烟气并蔓延集聚, 加之消防车通道不畅、难以实施灭火救援。建筑的天花、斗拱等结构形式复杂, 瓦面光滑、瓦下铺一层灰泥防水防潮效果好, 但发生火灾时, 由于构件、瓦面和灰泥的阻挡, 水射流很难击中建筑顶部火花, 难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5) 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 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队员, 也没有配备安全有效的消防设施。缺乏消防水源, 不能保证消防用水。

(6) 供电线路老化, 耐火耐热性差, 用电负荷超载现象严重。线路绝缘差, 易漏电和短路。电器设备安装在可燃物上, 火灾发生的概率大。

2.2 历史文化街区防火设计难点

(1)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完全按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完善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和安全出口, 这与固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冲突很大。

(2) 街巷狭窄、房屋进深小、历史原貌保护等因素, 造成消防车道路难畅通、室内外消防管网难排管、室内消火栓和喷头难布置。

(3) 商户入驻后对建筑墙体、楼板擅自开设门窗或洞口, 以及室内消防设施被改动, 易造成消防系统瘫痪, 难以确保防火分隔和消防设施的可靠性。

(4) 历史街区商业业态繁杂, 在文保、控保单位设置餐饮、民俗场所, 在历史文化街区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等, 其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等设计难以满足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不同于一般新建、改建工程, 需要经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保局及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而工程项目都属于政府重点项目, 建设往往先行实施, 难以按照现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3 历史文化街区防火策略研究

3.1 制定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根据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 应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 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 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规定。可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该保障方案可作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浙江省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杭州市公安消防局、市规划局制定出台《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消防安全保障方案》、《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核心区块消防安全保障方案》;宁波市公安消防局、市规划局制定出台《宁波市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保障方案》。在保障方案中明确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同时, 对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提出实用有效的设计原则。

3.2 论证消防设计专篇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防火技术措施。一是新建仿古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应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并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二是文保单位、市控保单位、历史建筑及一般建筑的保护性修缮、修饬、修复前应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详细规划的要求以及本地区防火安全保障方案规定的设计原则编制消防设计专篇, 必要时可采用火灾风险评估的方式, 经组织专家论证同意后实施。

3.3 科学规划消除各类危险源

3.3.1 严格管理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物品

严禁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存放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严禁将瓶装煤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等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物内。禁止在营业或开放期间动火施工, 需要进行明火作业时应事先办理审批手续, 采取严密的消防安全措施, 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的前提下方可动火施工。动火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3.3.2 加强明火区域管理

点蜡、焚香等必须在室外适当地点, 配备灭火器材, 并由专人看管。厨房等使用明火区域应定时组织值班巡查, 厨房间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应独立建造且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确有困难时,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吊顶形成防火隔间。二是采用集中供气方式, 并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三是营业面积大于500m2的餐饮场所, 其厨房间的烹饪部位及排油烟罩应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厨房排油烟管道与可燃物之间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3.3.3 提高主要建筑构件燃烧性能

一般建筑保护性修复时, 在不影响历史风貌时, 其建筑承重构件、楼梯尽量采用不燃或难燃烧体构件。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修饬时, 一些木柱、楼板、楼梯等可燃构件在尊重民俗原貌的基础上, 宜作防火保护层 (如: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楼梯底部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耐火材料包覆等) 以提高主要构件燃烧性能。

3.3.4 合理规划功能布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功能布局应当与消防安全环境相适应。人员密度和火灾危险性大的商业活动宜布置在耐火等级较高、建筑面积较小、安全疏散较便利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功能定位不得与法律法规禁止性条文冲突。文保、控保单位不得设置歌舞厅、夜总会、浴室、游艺厅、网吧、多功能酒吧、员工宿舍。文保、控保单位砖木结构建筑内部不得使用明火。

3.4 进行有效的防火防烟分隔

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防火防烟分隔。按照建筑间距离大小划分防火组团, 再将防火组团划分为防火单元, 达到阻止火灾蔓延和保证人员疏散的目的。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尽量对建筑群进行最小防火防烟单元的划分。“分区越小越好, 隔断越多越好, 原貌不动最好”, 因势制宜就是防火防烟分隔的原则。可采用新型的防火防烟分隔技术, 如:防火玻璃、喷淋保护下的钢化玻璃分隔、防火墙、防火卷帘、挡烟垂壁等。

充分利用核心保护区现有的街道、巷道, 传承和完善古建筑“火巷”或“备弄”的作用, 形成防火隔离带进行防火组团的划分。合理规划每个防火组团的建筑面积。相邻防火组团之间利用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 确有困难时, 可采取设甲级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等技术措施。在不影响历史风貌和景观的条件下, 尽可能完善组团之间防火间距。防火组团内充分利用古建筑的封火墙、山墙等进行防火单元划分, 每个防火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1 200m2。文保单位或市控保护单位与相邻建筑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

有效增设排烟设施以提高对烟气的控制能力。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 采用挡烟垂壁等划分防烟分区。建筑内部应尽量设置便于开启的外窗,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如确实不能达到自然排烟的有关要求, 而按照现行规范应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和部位应增设机械排烟系统。

3.5 开辟灭火救援的通道, 设立消防执勤点

在保持历史风貌的条件下, 保证原有道路畅通, 尽量增加原有建筑间距和道路宽度。市政道路进入历史文化保护区道路的转弯半径应能保证消防车出入。主要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 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确有困难时道路净宽净高均应不小于2 m, 保证小型消防车或消防电瓶车能够进入。在消防车不能到达的地段应留有供消防人员灭火、救援的通道, 通道之间的距离宜控制在80m左右。

历史文化街区内应设立消防站或执勤点, 建立专职消防队。消防站或执勤点应设固定的办公地点, 合理规划保护半径, 确保及时到达保护区最远点。配备小型消防车、消防电瓶车、灭火器、机动消防泵、消防水枪、水带、简易破拆工具等装备。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消防安全检查, 每日对保护区进行巡防。同时, 消防站或执勤点也应当是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宣传窗口, 充分利用“救火会”遗址等, 既能展示古建筑防火的历史, 又可以发挥现有的作用。

3.6 配备实用有效的消防设施

(1) 必须设有足够的消防用水, 保障火灾情况下消防用水的需要。现有的水系应妥善维护。应充分利用市政水源, 市政管网管径应大于150mm。室外消防给水管布置成环状。有水系的保护区沿河应每隔80m设置一处消防车 (艇) 取水码头或机动消防泵取水点。

(2) 强化室外消火栓和消防水喉设置。沿街、巷每隔50m设一个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宜采用地上消火栓, 色彩装饰与建筑风貌相协调, 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地下消火栓, 做明显标示, 消防车无法到达的街、巷可在墙壁上设一个DN65的栓口或采用2个DN65栓口的室外地下消火栓, 周边配备水枪、水带。建筑面积大于300 m2的保护建筑应设置室内消防水喉。建筑面积大于1 200m2的建筑应设置室内消火栓。

(3) 有商业、游览活动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面积小于1 000m2的建筑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设置局部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条件时, 可采用细水雾灭火系统, 水量和水渍损失小, 便于施工。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合理确定系统形式, 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维护保养。

3.7 合理确定供电方案, 确保用电安全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供电及配电线路应根据建筑的特点、规模及本地区供电条件合理确定供电方案。应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 控制用电数量, 加强用电线路的管理, 合理配线配电, 确保安全用电。建筑内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集中设置变配电所 (或总低压配电室) , 其位置应靠近负荷较大的建筑, 采用放射式配电。变配电所 (或总低压配电室) 应设置防雷及接地装置, 并应做总等电位联结。

配电线路应设置短路、过载、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配电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穿金属管敷设, 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构件上。金属保护管与配电箱以及金属盒必须与接地线做可靠的电气连通, 配电箱 (柜) 及开关前应预留操作及安全检修空间, 配电线路每年应请专业单位进行至少一次的安全检测, 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 确保线路及电器安全。

低压配电线路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应采用两级保护方案。变电所或总低压配电室出线回路应设置第一级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在各单体建筑的配电箱进线处设置第二级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4 结论

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防火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过分强调历史风貌保护而忽视消防安全问题, 也不能一味强调消防安全而大拆大建亵渎历史文化,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城市规划建设, 也不同于单一文物建筑的保护,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正确理解和把握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实质, 结合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火安全策略, 真正做到既能保护街区历史风貌, 又能消除火灾隐患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泽江, 梅秀娟.古建筑消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吕锋.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保障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8) :715-717.

[3]何丘原, 张庆顺.山地历史街区的火灾隐患分析及防火策略案例研究 (以重庆磁器口为例) [J].城镇规划与设计, 2012, (5) :39-42.

[4]陈永明.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中若干防火技术措施浅析[J].中国名城, 2009 (5) :48-50.

昆明市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建设构想 篇9

目前, 昆明市主要采用地面巡护、了望台监测和卫星遥感的方法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测, 但监测范围存在死角和空白, 火情监测的时效性较差。森林防火科技含量低是昆明市森林防火的主要问题之一[4]。因此, 该文根据昆明市的森林防火监测现状, 对如何在现有了望台的基础上, 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 进行防火监测系统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构想。

1 建设总体构想及目标

完善全市森林防火监测系统, 进一步加快了望台建设, 使全市森林了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现有了望台基础上, 综合运用“3S” (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 、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和手段, 建立以昆明市林业局为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中心、服务重点防治区的森林防火监控与决策指挥系统, 实现重点防治区域的集声音、图像、报警、定位信息的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化的远程高清晰度实时监控森林火情, 实现火灾的自动预警、火点快速定位、火情趋势推演、辅助决策及预案推演, 并实现扑救设施与队伍的可视化调度、远程实景指挥和灾后损失评估等功能。

2 了望台建设

了望台是森林火灾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了望监测可与卫星监测、航空监测、红外监测、探头监测、地面监测共同组成森林防火立体监测网络[1]。就目前昆明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情、林情看, 了望监测是行之有效的, 是最适合昆明市的森林防火监测手段。将对昆明市及时、准确探测火情, 及时实施报警以及组织森林火灾的扑救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了望台覆盖密度分析

昆明市的了望台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 到目前为止, 通过不断维修、改建和新建, 至2008年, 昆明市共建有了望台57座。但由于昆明市林区地形复杂, 每个了望台的平均观测半径约为6 km, 观测面积约为1.13万hm2, 实际森林观测覆盖率约为61.7%, 存在较大部分“盲区”, 特别是在晋宁县、呈贡县、崇明县、石林县和东川区等县区, 了望台密度较低, 因而森林观测覆盖率亟待提高。

2.2 了望台建设

按照我国《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LYJ 127-91) 》2座了望台之间20~40 km距离的要求, 并使昆明市了望台林火观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规划新增了望台28座。

2.3 了望台选址

在减少“盲区”的总体要求下, 把最大限度发挥了望台的实际效能放在首位, 设置在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区域的制高点上。不能因为怕遭人为破坏或不好管理而设在林场或村屯附近, 从而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了望台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其次考虑相对比较方便的生活条件。

3 视频监控系统

智能监测系统由视频监控及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平台2部分组成, 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智能预警、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系统, 实现昆明市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从而有效提高全市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5]。

3.1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构想

规划在昆明市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昆明市森林的视频监控, 及时准确地对森林火灾进行预警预报。视频监控系统提供森林火灾智能预警功能, 通过对每个监测点设置预置位和扫描轨迹, 可实现监控范围内的林区全覆盖, 并可实现监控的自动化运行, 降低监控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监控系统的动态采集, 将实时视频信息转换成指定图像后, 运用图像处理方法和复杂的识别算法, 进行精确的智能图像分析, 对疑似火点进行自动触发报警, 并采用二次判别技术, 有效降低烟火的误报率。

3.2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布局

视频监控系统在现有了望台和规划新建的了望台上进行改造建设, 可以避免监测塔和防雷装置等设备的重复建设, 对昆明市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根据昆明市现有和新建的了望台, 结合对重点防治区域森林防火要求, 对昆明市现有了望塔和新建了望塔共15座进行改造, 其中原有了望塔改造13座, 新增了望塔改造2座。通过一期建设, 在昆明城市周边地区进行视频监控试点, 然后逐年、逐步推广, 最终实现全市范围的监控体系。

4 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是配合视频监控系统, 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平台, 将所有下属监控中心或前端基站的所有监控设备整合联网, 构建不同县 (区、市) 多层级的远程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具有分布式监控, 集中式管理;多层次、多级别、灵活分群调度、管理, 建立集视频监控、报警联动、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等功能融合的多媒体平台;具有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并报警, 并提供报警地图像录像等功能。

4.1 建设布局

根据昆明市重点森林防火区域布局, 全市森林防火重点区域所在县 (区、市) 林业局和大型林场应建立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 以配合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全市森林防火监控、应急处理能力, 提高全市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实现森林火灾的打早、打小。

4.2 系统组成结构

根据昆明市各县 (区、市) 森林火灾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 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分成3个级别:第1个级别为昆明市林业局防火监控指挥中心;第2个级别为森林火灾重点防治区域所在的县 (区、市) 林业局防火监控指挥中心;第3个级别为大型林场监控中心和林区前端监测设备。通过网络连结,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 。

4.3 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建设布局

根据昆明市重点防治区域划分结果, 昆明市重点防治区域涉及全市14个县 (区、市) , 但较为集中在昆明主城区周边的区、县, 如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盘龙区、安宁市、晋宁县等。由于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重点突出, 并配合视频监控系统, 规划在以下各县 (区、市) 建立应急指挥信息网络系统 (表1) 。

摘要:根据昆明市森林防火监测系统现状, 提出在现有了望台基础上, 综合运用“3S”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和手段, 建立以昆明市林业局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为中心、服务重点防治区的森林防火监控与决策指挥系统的构想。

关键词: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建设构想,云南昆明

参考文献

[1]肖刚.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2]闫厚, 王金海, 吴宇平.气象卫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原理[J].林火监测, 2005, 86 (3) :29-32.

[3]孙欣欣, 齐同军, 陈白磊.基于GIS林区防火数字化监控系统设计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8, 28 (4) :73-75.

[4]李世友, 袁俊杰.昆明市森林防火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 (6) :93-95.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10

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和专家考证, 在众多的防火措施当中,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建立林火相隔系统, 是变被动式防火为主动式防火, 变低效率防火为高效率防火的主要措施之一。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就是通过有些树种的较强抗火性来阻隔林火的蔓延, 改变火环境、火行为, 使易燃林地转为难燃林地, 增强林分的抗火性, 以达到森林防火的目的。本文根据武平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规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2 武平县林业与森林防火基本概况

2.1 林业基本概况

武平县地处福建省西部, 位于武夷山脉南端, 东接上杭, 南连广东省蕉岭、平远两县, 西邻江西省会昌、寻邬两县, 北靠长汀, 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之一, 也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 山多林多、生态优美。据2011年森林资源建档资料统计, 武平县土地总面积26.4万hm2, 其中林地面积21.9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82.9%, 有林地面积20.42万hm2, 全县森林覆盖率79.7%。

2.2 森林防火基本概况

武平县森林以易燃的马尾松、杉木林为主, 地表植被主要为芒萁、茅草等。虽然全县进一步完善建设了森林火险监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扑火了望、林火扑救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系统, 但林火阻隔系统还较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燃料结构的改变, 林内可燃物载量逐年累积, 森林火险隐患不断增加。同时, 由于全县林区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林地的开发利用、造林绿化, 农事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气候异常现象的增多, 野外火源管理的广度、力度存在薄弱环节, 森林火灾频频发生, 已经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森林火险区之一。森林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现状

近年来, 武平县高度重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初步形成了以林区道路、防火路和生物防火林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系统, 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统计,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 全县共新建生物防火林带740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80km, 投入建设资金1250万元, 主要分布在东留、十方、平川、中山、永平、大禾、武东等乡 (镇) 和梁野山自然保护区, 造林树种以适宜本地生长抗火性强的木荷、杜英、油茶、米老排等防火树种为主。按年度分, 2006年营建生物防火林带52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25km;2007年营建80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60km;2008年营建65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6km;2009年营建98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67km;2010年营建92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75km;2011年营建75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5km;2012年营建60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42km;2013年营建115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94km;2014年营建103km, 其中示范防火林带86km。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全县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生物防火林带数量不足。目前全县已拥有生物防火林带1140km, 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拥有生物防火林带7.2m, 据专家测算每公顷有林地拥有防火林带15m时才能发挥重要的防火作用;二是生物防火林带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县防火林带大部分为山脊防火林带, 而引发林火的山脚田边、村庄周围、道路两侧和县乡交界处防火林带数量不足, 而且零星分散, 无法形成闭合圈, 未能发挥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三是全县20世纪90年代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有的尚未郁闭成林, 尚需加以抚育改造, 以真正发挥防火林带的效用。

4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关于建设目标

加强重点部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 把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应用新科技、新成果、新材料进行科学设计, 建设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林火阻隔系统, 为武平县森林资源构筑一道绿色防火长城, 提高生物防火林带阻火、隔火、断火效能, 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火情蔓延, 降低森林火灾损失,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同时改善森林景观, 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促进绿色发展, 达到生态、社会、经济、防火、通道的五大效益相统一。

4.2 关于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规划布局以生态优先、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为基础;规划方式以新建、改扩建为主, 条件允许的区域尽可能与现有生物防火林带、自然、工程及组合阻隔带形;规划分近、中、远期, 逐年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坚持因害设防, 突出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地段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林分状况、火险情况等实际, 优先配置林区火灾危险区域和重点部位, 发挥林带建设的最大功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 坚持适地适树, 重视防火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造林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有机结合。坚持防火效能与多种效益兼顾的原则, 使生物防火林带在发挥森林防火功效的同时, 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4.3 关于建设布局

总体布局上, 抓好3个方面。一是抓好基础性林带网络布局。重点放在人工造林上, 坚持人工造林“四同步”配置防火林带, 做造一片, 配置一片, 连片成网, 不断扩大, 形成有序网络布局。二是抓好区域性经济林带有序布局。主要是对山区林农开发经营经济效益型果树防火林带进行规划, 通过政策引导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 把零星分散的点、片、块果树林、竹林带连接起来, 逐步形成大带状、小基地布局。三是抓好火灾高危区域林带的重点配置布局。主要安排在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两侧, 城区、坟场和寺庙周围及山脚田边火险地带, 进行单独施工, 连接成带。

重点布局上, 突出5个重点。一是重点火险部位, 包括重点生态公益林、针叶树集中区、坟墓集中区的山脚田边 (农事活动频繁区) 、一重山山脊及其它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地段。二是重要保护目标, 包括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一重山;林区内的重要军事、通讯、电力、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等建筑四周经营区界。三是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外围分界线等。四是乡镇级以上行政边界, 以及能起关键阻火作用的主山脊。五是上述区域以外的全省重点生态区位边界。

建设实践上, 地段选择主要针对3种类型。一是生态公益林区, 原则上不选择商品林林地, 因为生态公益林没有分到户, 集中联片, 可以确保生物防火林带成条成带。二是选择马尾松纯林, 特别是中幼林, 做到因害设防。三是选择森林公园等森林防火特别敏感地带, 如武平县碧水公园建设了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 既建立了森林防火长效工程, 又改善了林种结构, 也宣传了森林防火工作, 具有一举三得的作用。

4.4 关于树种选择

武平县传统的生物防火林带树种单一, 主选木荷。木荷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防火树种, 树冠浓密, 革质, 抗火性、萌芽力强。木荷根系强大, 扎根深, 能抗一定的干旱瘠薄, 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木荷生长差异较大, 一般在阳坡中上部, 中等偏差的立地条件营造成片的木荷纯林, 往往生长缓慢;而在林带状的的木荷生长快, 选择光照和水肥条件好, 土层深厚疏松, 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沟谷坡地, 立地较肥的造林地, 木荷生长良好, 植被条件较好。但是木荷有缺点, 一是生长慢, 生物量小, 需要10年以上才能郁闭;二是萌芽能力低, 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生长;三是经济效益单一, 只能作为用材树种, 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根据耐火树种的综合比较及植被效果, 木荷、米老排、杜英、油茶、杨梅等都是耐火性强、适应性好的常绿阔叶乔木。因此, 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应有多样性。武平县还可选择米老排、油茶作为防火林带树种。米老排是优良的防火树种, 萌芽力强, 生长快, 成林早。米老排为浅根性树种, 喜温热、湿润, 对土壤要求较高, 在武平县北部山区, 特别是土壤条件差的地方不易成林。米老排幼苗易遭白蚁侵害, 苗木打浆时可加农药打浆预防。油茶是我国南方主要木本油料树种, 也是防火的优良树种, 四季常绿, 寿命长。油茶主根发达, 为深根性树种, 对生态适应性非常强, 但以海拔800m以下的南坡、东南坡、坡度30°以下的丘陵山地最适宜。事实上, 武平县2007年3月在平川镇红东村钓鱼坑山场种植油茶2.5km (62亩) , 2009年3月在平川镇兴南村碧水公园种植米老排林带2.5km (55亩) , 均获得了较好的防火效果和经济、生态效益。

4.5 关于新建技术

新建生物防火林带, 技术上关键要把握好9个方面。一是作业设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总体规划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内容包括林带位置、宽度、长度、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挖穴规格、抚育措施等。二是林带宽度。宽度水平距15~20m。三是林带长度。长度要求必须达到1km以上。四是苗木规格。按GB6000-1999标准执行。五是林地清理。保留林带内阔叶乔、灌木, 劈除林带内针叶树、桃金娘、岗松和草本植被。六是整地。挖暗穴, 挖穴规格为60cm×40cm×40cm, 捡净穴内树根、树枝、石块等杂物。七是造林密度。木荷类167~200株/亩, 株行距1.67m×1.67m~2m×2m;油茶类107~126株/亩, 株行距2.3m×2.3m~2.5m×2.5m。八是栽植。立春后至3月底前种植。做到苗木新鲜、打浆到位、打紧压实。九是幼林抚育。造林后连续3年6次全铲抚育, 第一次还要进行扩穴培土, 全面铲净杂草。通过科学的营造技术, 确保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摘要:指出了防火林带具有良好的防火、抗火、阻火、隔火功能。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 对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分析了武平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需注意的问题, 为构筑一道绿色防火长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上一篇:政策执行模型下一篇:图形变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