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2024-07-12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精选十篇)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

大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任,可以称得上是每个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随着近些年博士进入高校的比重增加,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如何使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要,也是完善国家人才体系的必经之路。为了使高校中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其进行职业引导。

一、增强思政课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利。”这句话精辟地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德”放置于国家兴衰的条件下,表明了个体坚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既要以德律己,又要以德施教,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建设的重任,以身教发挥好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提倡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今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以全新的姿态应对道德变化的挑战,做到道德自觉与道德自愿的统一。这是因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求多种领域内的知识建设,不仅要求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地了解时代信息,还要加强相关领域的道德建设。单纯的职业伦理会使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受到局限,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伦理思想,突破职业限制,以多角度的形式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以合力的形式增进自身实力的提升,大力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身教型引领,还要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道德,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作用,开放性地做好学生道德建设的引路人。为了升华自身的道德境界,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人之为人的基本内涵,进一步体会人之为师的基本意义,做到以德修身,努力做到“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针对道德分裂的现象,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用文化软实力将自身和学生的道德转移到正面道德上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其内涵,有效引导多种社会意识,使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为了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应从个体和社会双重角度突出国情教育,担当起国家发展的重任,进而促进自身快速成长。从国家治理体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刻理解,将涉及自身和学生道德要求融为一体,做好师生同步道德建设。

二、继承红色基因,确立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主导思想

以主动的姿态继承红色基因,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革命历史中寻找前进的精神动力,这不仅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责任的需要。红色基因是我们国家需要继承的革命传统,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的精神动力,可以通过追溯战斗环境的艰苦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升华性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需要承接的精神动力。由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较为年轻,对中国继承红色文化而大力发展的感受较浅,难以用自身的经历感染学生,这就需要他们从图文资料上学习当时的社会楷模。只有深刻理解红色基因所传递出的奋斗精神,将其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制胜信仰,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将其内化于心,进而逐渐在课堂上渗透。面对西方势力的多种“政治转基因”的慢慢渗透,我们必须坚定自身的思想意识,以我们自身的红色基因进行对抗。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阵地的坚守者,必须在政治舆论范围之内弘扬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使主旋律的红色永远鲜艳。为了使红色江山代代传,及时为大学生补充红色营养,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可以丰富红色文化的形式,使之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红色基因作为信仰的种子,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一定要跟随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红色传统,吸收红色养分,保持舆论阵地的鲜红性,形成崇尚红色文化的新风气。高校中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要跟随老教师学习,不仅要学习红色文化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开展红色活动的各种形式,大面积、大幅度地播散红色种子。此外,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对抗战老兵等红色老人等先进事迹多学习,追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回想激昂澎湃的战斗过程,自己同学生一起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感恩的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汲取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人文修养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大力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以文化滋养的形式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助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吸收精华性文化哺育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能够滋养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心性,丰富其精神生活,更好地从精神层面充盈自身。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以古为今用的选择形式吸收传统文化,并逐渐内化于心,涵育自身。时代精神要求下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也同样适用,因此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自身思想意识中的一部分,是时代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祖国文化的认同。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成为中国精神的弘扬者,突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自身的修为。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心理意识有着积淀作用,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使之产生强大的文化认同。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久天长的过程,高校青年思政教师只有多多阅读传统经典,逐渐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增进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传统文化作为提升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国粹的需要。作为一个优秀的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感知适应于当今社会的思想,并渗透给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完善的今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借用传统文化对自身进行育德的同时,还要在行动上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行。抵制腐朽的、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旧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使传统文化以和谐的形式对接现代化精神。在世界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必然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自主化的趋势,这就需要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各种文化观念之下,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底蕴,个人的修为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四、以多种教育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生命宝贵,岁月如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用热情使自己迅速转化为成熟的优秀教师。在具体工作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做到理解每一个字,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资料备课。通过思政课堂的教导,大学生能够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学方法,精心计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将大道理、深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同时注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对理论进行枯燥的讲解,应辅以多种媒介,还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情理交融,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诚挚之情、对工作的纯挚之情、对学生的真挚之情。从师资建设角度出发,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吸收多种信息,使自身成为高层次的战略人才。这不仅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希望,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自身快速成熟的工作需要。精准地掌握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成长特点,从正面进行引导,有利于青年思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更优质、更有效地工作。此外,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摒弃传统思想中的上下级师生关系,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拓展平面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状况。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相同的态度进行沟通,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平等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平等的情感对待学生,并辅以关爱的态度,这是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具有拓展职业人际关系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具体任务,他们既要用自身的行为感化引导学生,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授课形式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大多都是文科生出身,对信息技术掌握较弱,计算机方面亟须加强。现代化社会侧重效率,计算机发挥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也要对此有所了解。操作计算机及各类软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为系统规模的复杂程度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打破文理科的限制,不断地跨专业学习。这并不意味着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习各种代码或者内核数据结构,而是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做到与时代同步发展。按照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任何人或者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学习型的提升方式,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也一样,需要对多媒体教学不断深入研习,更好地传授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辅助授课,对于一些不便书写的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具有学习快等优势,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呈现图片、图表、数据等资料。这种操作方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效帮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迅速转型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必然会以多种形式展示授课内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精通一些与职业有关的现代电子设备,更好地同学生互动。课上,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补充教学内容;课下,可以用微信、QQ、飞信等软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焦点、心理状况等。这种双重动态方式能够帮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授课深入浅出,而且要从细节关注学生的各种状况。

六、用法治精神浸润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头脑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正确理解法治精神,明确依法治国的内涵,用法治精神武装头脑。面对高校中逐年增长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思政类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在课堂讲授中弘扬法治精神。突出法治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也能间接为稳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法治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将法治精神贯彻课堂始终,利用现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学生遵纪守法。这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的归宿,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由于青年思政课教师教龄较短,所见所闻的违法犯罪现象也较少,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案例中寻找有力度的教学内容,结合授课计划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营造安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培育法治精神,离不开学用结合,否则会造成法律思维与法制手段的断裂。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其危害,进而重申正确的过马路方式,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遵守交通法的明文规定。弘扬法治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授课内容,也是自身快速成长的方式。这是因为一些校园案例的解析,能够使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了解到教师普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守法敬法的同时,激发自己的爱心教化学生。有了爱心教育,学生会自觉树立优秀品质,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弘扬法治精神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的方式,因为爱心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树立道德自觉的意识,进而自觉守法。强调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能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觉遵守法制社会中的各项要求。以爱心教育为起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共规则意识,让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进而促进校园和谐有序地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积极学习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知识,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爱心为工作的起点,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不能急于一时,要时刻更新自身的头脑,在有条件的情况多向名师虚心求教,逐步走向成熟。同时,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及时调整思维方式跟进学生步伐,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慎独自律,注重提升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向教学丰富型教师转变。平时的工作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弱化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放在第一位,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给予解答。为了方便对学生课上课下的管理,突出信息的流畅,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见缝插针地加强教育,避免传统说教式的弊端。总之,在以中国梦为主流的社会思潮之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时代精华,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在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的理想,又要让学生将理想转换为现实,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9.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7.

[3]段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基于人的存在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6.

[4]徐锋.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9.

[5]李春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39.

[6]范跃进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9.

[7]马振清.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203.

[8]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7.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篇2

省教育厅社政处:

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对照标准,部署落实,扎实推进,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作为一所成立仅十年的民办高校,学院近年来在校生才稳定在5000左右,思政课教师队建设伍采用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方式,目前共有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10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离1:350或1:400的师生比要求仍有差距,为此,社科部已专门向学院申请再增加5—7名专职教师,经过院领导研究同意,目前正在解决进程中。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两名,博士一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一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一名,“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专职教师近三年来编著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省级、院级课题研究十余项。完成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精品课。

学院按照人均15元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已投入使用,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还配备了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网络设备,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教师岗位津贴和课时补贴等方面,都与学院相关部系教师相同。在课程设置方面,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确保规定的学分和课时落实到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48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个学分,64学时。

在思政课教师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教学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现代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强化政治认同、理性辩证地看问题,认清责任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江苏“两聚一高”的发展实践而拼搏。

2、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实现网络全覆盖,全部采用使用“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学习通” 慕课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综合考核,利用手机软件实施信息化考勤,提高课堂效率。

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全校普遍开设《中国元素》公共必选课,常年开设《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国传统哲学》等选修课,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构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家园。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上海“一大会址”参观学习,以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每年深入开展“学雷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我的梦”、“红五月”、“感恩教育”等主题月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传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如科技城展示馆、苏州革命博物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进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爱国爱乡教育等等。

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会,定期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理论优长,制订德育教育综合方案,协同育人,出版思政教育论文集。

去年4月,由思政课教师负责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发放《学员手册》,实施量化考核,每月开展一次学术讲座、沙龙、演讲辩论等活动,团委配合组织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活动

学院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立即开展了系列学习活动,在学院掀起学习热潮。两个学期共组织五场专题报告会,由思政课教师主讲。青马学院还组织了十九大知识竞赛、辩论赛、分组学习会等。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主要打算和建议

1、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学院现有思政课专职教师5名,但离1:350或1:400的师生比要求,至少有7人的差距,建议学院再引进5—7名专职教师。大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提高学历和职称。

2、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大,兼课太多,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师除了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周课时平均达到16节以上,有的老师每学期上5门课以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思政课还采用大班上课,人数一般在120人以上,而且排课大多排在下午,甚至晚上,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师科研能力偏弱,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几年来,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省级以上课题和编写教材数量太少,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太少,个人学术专著方面还是空白。

4、在职进修、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还较少,国家级培训机会基本没有,省级培训名额有限,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较少。

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打算和建议:

1、按教育部规定配足思政课专职教师,满足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选拔党政干部、优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共同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对青年教师科研进行培训,对科研工作加大考核比重。从思政经费中单列资金,用于教师从事调研、发表论文。

3、健全培训体系,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机会。要建立国家、省市级和校内、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制订培训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3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辨证性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师资队伍出质量、出水平、出团队、出成果的重要因素。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法纪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彻底改变人事管理传统对教师的机械命令、强硬指挥、无情控制、冷酷监管、条例约束等陈腐观念,用理性、人本,客观、辨证、积极、主动的方式为教师创造各种发展机会与舒心条件,热情服务、积极支持、真诚关心、极大帮助,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教学、搞科研。

一、政治业务与师德人格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特别强调“人”的政治立场、业务能力、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师德与和谐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应保持积极、进取、正确、沉稳、昂扬的状态。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出类拔萃的业务技能,和谐的人格,可以使人力资源价值实现达到最大化。现代大学,需要从战略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政治、业务、品德、人格”纳入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客观辨证地发展好。

二、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运用是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做到“六要”。一要具有扎实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华及其时代价值。二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联系紧密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应有较好的把握,捕获学科前沿知识为教育教学科研所用。三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理论,即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四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时代眼光,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实际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跟紧先进理论,思想观念与意识行为不落伍。五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躲闪不回避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青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正确引导,增强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六要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不僵化教条,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展素质、完善知识。七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和谐的心态。

三、教学任务与课程改革关系辨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内容,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对高校思政课的培养模式、目标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教材建设、教育手段、教学具体形式等的变革。教师在崇德敬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攻克难关,稳步推进高教改革。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的探索和更新等所涉及到国际国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问题的总体认识要正确,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阶段目标的总体认识要准确,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偏向认识要及时矫正。

四、校本培训与校外进修关系辨证

立足校情,重点实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注重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与发展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开发与提升人力资源价值”[1]。根据校史校情实际,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根据办学层次类型的变化、根据专业水准的差异,优化整合校内人力与物力资源,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思政课教师到国家级、省内外培训基地学习、进修与访学,到国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汲取兄弟院校、国际社会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校外与校本培训互补,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与水平。

五、学术梯队与结构优化关系辨证

协调各方关系,注重形成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学术梯队,从主观与客观方面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博士为首硕士为主的学历结构;着力培养学术造诣高,有责任感、人格人品好、胸怀宽广、气度豁达、协作奉献精神较强的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思政课教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传承思政教研队伍天然的多学科优势,营造和谐、包容、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形成学科交叉、数量递增、质量提高、知识互补、有发展后劲的特色学术梯队。

六、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关系辨证

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和精神鼓励的教育方法是必要和必须的,但受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国情决定,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已经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杠杆,物质和精神必须协调使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正视人的物质利益分配,对利益实现进行合理评判。高校要重视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校内分配等来改善物质激励手段,善于运用精神激励手段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形成强大持久的“双效”激励力量。教育部、中宣部要求,要研究和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或建议,以稳定教师队伍。否则,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不住人,较难遏制教师逆向流失。

七、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机制健康运行关系辨证

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的校党政领导与系、部协同管理的格局。构建思政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制度和健康运行机制,为不断提升整体素质提供必要领导核心和制度保障。设专门管理机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创坚实物质基础条件、岗位人员科学调配合理流动、经费保障贯彻落实,完善评优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革除“狭隘专业观”和“偏激学科观”,增强学科归属感,学术荣誉感,权利地位意识与责任奉献精神,做到“有为有位”。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竞争合作、务实奉献的校园文化,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协调、服务、管理、指导、创新,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与高效益运作。

八、人事部门“人”、“事”职能实现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最核心的理念是全力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是根本,“人”是核心,“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从心理学、管理学、领导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角度;也无论是哪一级或哪一个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都必须把尊重、理解、关心、依靠、激励、扶持、帮助,满足合理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确立和尊重主体地位,捍卫合法权益,在需要与可能的范围内尽力解决师生职工的正常需要和合理诉求,排忧解难,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全面发展。

九、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辨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没有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竞争性观念,难于完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建设,难于挖掘竞争与发展的优势,学校领导层、人事部门、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和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人力资源的独特性,高度重视学校未来发展的师资需求,面对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研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开发、调控、激励与使用,使学校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浩.论高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5):23-25.

[2] 张勇.浅谈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及必要性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133-134.

[3] 曾志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8):258.

[4] 李维桥,浦文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管理,2007,(2):229-230.

[5]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务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

[6] 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3.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4

教育跟其他职业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 其特殊性首先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是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或无形的精神产品, 而是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其次是教育的劳动对象不是冰冷的物体, 而是有情感、思想、个性的活体人。因此, 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跟其他职业人相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是以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铸造人格, 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直接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 以及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 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教师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它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教育教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作为思政课教师, 应该把职业观念上升为事业境界, 强化师德建设, 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主流是好的,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价值多元、信仰缺失的背景下, 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行为乃至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反映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些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弱化, 职业认同感不足,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旱涝保收”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无心钻研本专业理论知识, 甚至视教育为副业, 敬业精神不足, 有的教师还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 只盯着职称评定、荣誉头衔等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还有一些教师行为规范不严, 师德形象模糊化, 具体表现为师德意识淡薄, 行为规范不严, 上课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 随意调停课, 有的甚至上课时随便接打电话;甚至有些教师举止不雅, 言语不文明, 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科学性;还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 不能以身作则, 对学生只会“说教”, 不能身体力行。

总之, 上述现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中所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落实和践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今天, 如何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不足, 就成为当下社会和学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全员育人, 教师是关键。”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的对象, 针对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丝毫不能懈怠, 必须强化师德建设, 采取必要措施, 帮助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好的师德形象, 笔者认为具体应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社会发展大环境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猛, 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贫富差距、物质利益泛化等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必然也受到冲击。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市场经济大潮的消极影响, 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包括当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以及那些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直接而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 腐蚀着他们的灵魂, 使部分教师迷茫、困惑、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甚至产生了怀疑, 以致许多人不顾道德品质, 推崇金钱至上, 权力第一,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

因此从社会大环境方面考虑需要把师德建设和物质利益保障结合起来, 给高校教师, 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才能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2. 从高等学校管理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都要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师德的建设, 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管理模式的运用。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师德评价制度。在现行高校的师德评价体系中, 具有不利于建立良好教风的因素:首先, 重科研、轻教学。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中, 决定职称晋升的关键因素是科研项目、论文数量, 过分强调科研, 进而导致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获得, 而忽视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 严重影响教学热情、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效果, 师生关系也愈加淡漠。其次, 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所以, 在建立师德考评指标体系时, 第一是要特别注意指标的选取。原则上应依据师德规范, 但内容应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第二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对师德进行评价, 要把学生评价与领导、专家评价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定性考核。第三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和反馈。考评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定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第四是规定职业道德的底线。即门槛要求, 针对思政课教师应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实行师德不达标一票否决制。

3. 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来提高教师师德建设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分析, 还是从学校管理制度改变的分析, 师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到教师个人的修养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师德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树立正确师德观念, 用爱铸就师魂, 用心培育学生。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曾国藩也提出:“德为水之源, 才为树之根, 有德无才是愚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愚人可教, 小人不可用也。”学生看老师也是这样, 既看才, 也看德。无才无德, 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 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 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 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⑵思政课教师应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追求崇高境界。高校思政课教师跟其他教师相比,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同时, 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的群体, 仅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角度提高道德水准是不够的, 还应从理想志向等思想根源上要求自己, 既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一种理智对待名和利的态度, 既要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平和心态, 也要有一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总之,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 不仅要从社会制度层面上去解决, 还要从学校发展角度去思考, 落脚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把思政课教师是“生活中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使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 有现实感, 有着力点, 最终才能取得成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教师师德的建设对育人工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当前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分析入手, 重点从社会制度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和思政课教师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师德,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白益民, 王枬, 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书育人浅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7) .

[3]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A].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2010 (10) .

[4]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1) .

思政课教师培训简报 篇5

张颖老师的课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通过南京大屠杀、汶川地震和鸟巢等照片的描述,切入课题——爱国主义,通过聆听“七子之歌”、朗读“沁园春·雪”、描述自己的家乡、讨论自己应该如何爱国等多个环节,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抒发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走入同学们的心里。

郑和华老师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石》,他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引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带领学生们领悟道德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也让同学们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陈建华老师的《抵制不良侵袭》,通过案例提问、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谈看法、议感想,谈收获等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危害,并且针对同学们可能遇到的和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以德为先。

青年学生正处在“孕穗拔节期”,春风化雨抚心扉,本次活动是对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一次检验,作为思政课老师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让思政课在学生心里滋长出一道新时代奋斗的风景线,将学习成才的个人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书写新时代的华美 篇章。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影响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教师和学生相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魅力理论探源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根本

1、坚定的理论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多层次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首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底线。第二个层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握改革与创新这个时代最强音,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积极培养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勇气,走在时代的前列。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崇高的道德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

3、深切的人文关怀。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教师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人文关怀的力量,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仪表、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孔子說:“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内化信念、外化行为,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在讲台上进行宣讲,更应该在知识的博与深方面下工夫,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才能成为学生敬重和敬佩的人,也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钻研精神和创新力量。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人文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人文素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所以,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教师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是快乐的艺术、睿智的艺术、高尚的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俞航.教师个人魅力对教育的强大影响 [J].科教文汇,2006(34).

[2]黄乙玲.现代高效创造型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6(3):127-129.

[3]刘美珍.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与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24):247-248.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7

关键词:组织行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是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主管教育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中央多次下文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问题的讨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高校领域内讨论的热点之一。以下对近两年一些论者的观点做一罗列和剖析。盛海英 (2007) 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数量极少;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且难于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急待提高。[1]李光莉 (2010)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矛盾,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学习、提高的紧迫性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量化考核与实现教师教书育人功能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素质高要求的矛盾;同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矛盾。[2]杨荣 (2010) 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指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数仍显不足;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尚待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和业务培训力度还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隐性”流失较严重。[3]朱周 (2009) 认为, 重视不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难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不多导致学术水平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不足导致自身专业难以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不高导致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4]

尽管以上罗列存在着不全面的可能, 但基本能够反映相关人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所存在问题的看法。以组织行为学视角做一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被重视”。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虽是全体教师中的组成部分, 但在校内并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队伍结构、质量、管理和绩效等众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独有的“上层建筑”背景, 许多高校做出了“重视此课及其延伸事务”的姿态, 但实际上往往被校内管理的各个环节所忽视, 重视实际上是“被重视”。

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地位并未真正确定。专业课的“硬”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 长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内外部进行博弈。内部认同的人日趋减少, 重视的焦点主要放在“硕士点”、“博士点”的争取上, 而教学效果却无法获得有力的证明。外部存在太多的不认同, 实用主义观点大行其道, 在现实社会屡屡得到印证。这样的一软一硬、一虚一实的反复较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出现“体虚”症状在所难免。

第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愿景对教师吸引力不够。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路径与其它专业学科并无二致。比如, 教师的发展平台:学科——专业;教师的地位:博导——硕导;教师的职位:教授——副教授;教师的头衔:博士——硕士。在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 这些因素中最后成为“计件”和“工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有的工作热情和愿景, 被一条条“津贴评比标准”击垮、冲散。

二、管理建议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是多维的, 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的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有的是小环境所致;有的是受宏观政策的制约, 有的是微观管理不当。本文根据上述问题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管理机会, 不断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 物质激励只能消除人们一时的不满, 而不能起到长远的激励人的积极性的作用。要想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就必须强调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本身的价值、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因此, 管理者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相关的管理, 并予以授权, 以此激发教师们的主人翁精神, 亦可满足教师“尊重、信任”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的知识文化素养, 具备参与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事务本身比较复杂, 管理者无法了解所有的情况和各个工作细节, 若允许教师参与决策, 可以让了解更多情况的人有所贡献;而且也能使领导及时全面地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工作能力, 使管理更富有针对性。其三, 参与决策可以融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参与者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 领导者的管理思想、意图可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共同意识, 使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执行。最后, 参与决策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 使工作显得更有趣、更有意义。同时, 管理者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包括信息的沟通、目标的沟通、情感的沟通、心灵的沟通等。沟通意味着向融洽接近, 意味着比较容易趋于一致, 意味着在不太一致的时候也能融洽相处。

2.创设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问题占优势的是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在社会活动中, 具体表现为工作需要 (这里的工作需要, 指的是马克思所说的, 在工作中“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的需要, 是组织成员在履行职责时产生的特定的非自然性的个人需要) , 并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满足。而“教师的认可, 成就感和晋升是激发他把工作成绩提高到最大限度可能性的主要力量”。因此, 管理者应该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去满足他们的兴趣, 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

高校要多从对“人”的尊重和对“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视角考虑, 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良知, 保障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权利,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营造一个有利于产生大学生良师益友的良好的工作环境。

3.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愿景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 回答“我/我们想创造什么?未来我/我们将成为什么?”愿景形成直至其被接受为“共同愿景”是一个过程, 其本质既是领导者的心智过程, 也是领导者与其下属心智互动的过程。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希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过程中, 从领导者、领导行为、管理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 都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规划和描述这样的愿景:将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并把强烈的使命感、丰富的学识、高超的课堂艺术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融于一身。其课堂就像磁场一样能够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教师留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言行、教诲和对学生行为的教化, 会使学生时时有豁然开朗、天外有天之感。师生和谐默契, 一起共鸣, 学生在愉悦欢畅的氛围里汲取知识的芬芳, 在老师圣洁的精神家园中接受灵魂的洗礼并构筑自己的精神殿堂。教师的学识品位、道德风范、人格魅力及其对学生的教诲、关爱将会极大地哺育、滋养学生!这位教师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永远占据一个席位, 必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未来而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盛海英, 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2) .

[2]王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3]李光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4]刘海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9, (1、2) .

[5]杨荣.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5) .

高校学习型思政课教师刍议 篇8

如何才能成为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叫“思路决定出路”。如果缺乏一种终身学习的信念, 那又怎么可能有动力和热情花时间在学习上呢?古人孔子和近代伟人毛泽东可以说是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又云“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毛泽东更是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终身学习的信条:他从小就爱博览群书, 即使在长征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读书, 甚至在临终前一小时, 仍然在读书。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和“革命导师”的毛泽东, 可以说是给每位立志于教书育人的思政教师上了终身学习的生动的“精彩一课”。

二、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

高校思政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对涉及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 即使不能成为专家, 至少应该有超出一般人的知识储备。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如何把自己有限的学术生命运用好, 这则是一个大课题。因此, 要求我们既要有主攻方向, 又要有全面的知识架构。这方面, 管理大师德鲁克可以说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他除了进行自己的专业管理学著作的写作外, 每三年时间集中学习一门学科。三年的专注学习能确保自己学得深入全面, 又可以提醒自己不断涉猎新学科、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 需要在成为教师之前, 就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学术规划。

三、丰富学习手段

要真正构建好自己的学习资本, 除了看书外, 其他的方式, 比如观看视频、听讲座、参观实践、参加理论提高班、短期进修和较长期的学位学习都是必要的。这些手段可以互为补充, 因时、因地而宜, 选择适合自己客观情况的方式来学习, 以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应特别注重通过科研来促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而进行科学研究时, 我们能通过带着问题思考的办法, 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如此不但能多出科研成果, 也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1) 将自己的课程全部制作成型, 并制作电子文档。每一课以课时命名, 分别存作一个文件夹, 并在其中建立子文件夹, 其中应包括Word文档讲稿、PPT展示稿以及参考资料文件夹。

(2)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管理。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是提高大脑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提倡手绘思维导图, 这样可以激发思维, 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脑来绘制思维导图, 并将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打印出来, 这样在更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及时找到知识的索引, 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

成为学习型教师是必然的要求, 我们要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不负自己岗位的职责和人生的使命。

摘要:成为学习型思政课教师是由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角色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等决定的。笔者认为, 可以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关键词:学习型,思政理论课,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3.

[2]彼得.圣吉, 等.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王秋海, 等译. (出版地不详) :东方出版社, 2001.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9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状况较好, 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然而,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高学历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学术水平高也并不一定是合格教师。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准, 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 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因此, 要按照时代要求, 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期高校青年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对于加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 尽管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也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毛泽东关于青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新时期,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 仍然是青年成长的基石。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培养和造就政治上过硬, 思想上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 具有重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决定了高校思政青年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1]只有自己确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才能感染被教育者。只有自己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也才能真正动情地、真心地、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是高校思政青年教师必备的政治条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解决了, 就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何时何地, 不因任何困难挫折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信仰, 即使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或者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出现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 也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引导学生信服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2 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 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 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要做到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刻苦研读原著和文献, 通过深入钻研经典理论, 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并善于从原著中学习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准确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 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 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大学生,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感召大学生。

3 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教学科研两者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关系, 不能偏废其一。青年教师要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把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 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 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注重深化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突出学科理论特色, 努力实现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深深根植于现实实践。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前景,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教育实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加强对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力图揭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性。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问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 从学生、教学实际需要和增强教学效果出发, 注意研究的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4 具备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主动适应教育主体的转变, 要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思考问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 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根据大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与时俱进, 将党的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时效性。同时, 创新教育方法、手段, 把专业知识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和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统一起来, 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使大学生把思想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而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需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建立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机制, 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所谓“校本培训”, 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 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方式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学校在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 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更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虚心好学, 对事业充满热情, 期望拥有高超的教学专业技能, 渴求社会尊重, 渴望事业成功。加强青年教师的校本研训, 促进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 也是学校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石。但是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对教材和课程教育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校本研训, 并以此为抓手,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寻找针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 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 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 具有显著的成效。

学校重视, 制度保障, 建立进修培训制度,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开展系列青年教师专题培训活动。从加强教学基本功入手, 对青年教师“怎样写教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课堂教学监控重点, 跟踪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针对不足之处, 深入分析研究其原因, 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观摩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训, 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支持和扶持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 引领和提升青年教师教研和科研能力。

由于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 没多少教学经验和独立开展科研的经历, 为了更快地培育青年教师成长, 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采取一对一结对子方式帮带青年教师。

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因此,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不可能一成不变。”一百多年来, 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 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社会制度,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经历着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这就要求青年思政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 投身社会实践, 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巨大变化, 实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 紧密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并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不断进行提炼和总结, 为创新党的理论作出贡献。

在教学中, 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 将理论根植于实践之中, 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 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点、热点问题, 策划组织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 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长, 使青年教师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篇10

1 对开设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

问到在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性时,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情况如下:(见表1)

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教师对开设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明显高于学生。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超过了2/3,而学生则只有1/5。认为不太重要的学生有1/5,而教师则不到2%。学生中有3.74%认为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有4.29%的学生认为开不开无所谓,教师中这两项均无人选择。这说明在对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重要性的理解上,教师的觉悟远在学生之上。实际教学工作也能看到,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虽然有时条件有限、工作繁重,却努力把教学做到最好,与这种认识关系密切。但对比学生的认识,则让人不免心生忧虑。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会直接导致更多逃课、上课不听讲、做无关事情等现象的产生。仅仅有教师的这种认识还远远不够,如何把这种认识迁移到学生身上,让更多学生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还有很多实际工作要做。

2 学生在思政课上收获的大小

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与自身收获有紧密联系。学生感到没有收获或收获很小,甚至与预期收获不相符,对思政课的热情都会慢慢下降。学生对自身收获的评价也是考察教学实效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和学生有些细微区别。对教师是要求他们推测学生思政课上的收获,实际上是间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作一考察。而对学生则直接询问,让他们以切身体会来作答。两者题量上也不完全相同。

学生和教师回答的情况如下:(见表2)

学生选项中的第2、3项相当于教师选项中的第2项,学生选择二者的总比例为67.59%,而教师为70.37%,在“有较大收获”的感受和判断上,学生和教师差别不大。但在认为“收获很大”的选项中,教师的选择比例为16.67%,而学生的则为8.53%,教师几乎为学生的2倍。在“一点收获也没有”的选项中,教师为1.85%,而学生则为7.86%,学生的选项比例是教师的4倍以上。

也许教师的推测和学生的判断都因自身因素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出入,但这并非关键所在。两者哪个更接近真实情况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从哪个角度考察最有利。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更大兴趣,让学生切身感觉自己有实际收获肯定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感觉再好也于事无补,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真正有收获。教师认为学生得到的收获大大超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很可能是教师没有正确评价甚至高估了自己的教学效果,或者仅仅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良好愿望的反映。只有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从思政课中获得的收获的判断,教师才能实事求是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学实效,从而让学生从思政课中得到更多帮助。

3 学生上思政课的原因

这个题目是为了考察学生上思政课的动机。(见表3)

本题是一道多选题,每个选项的比例是所选数与学生或教师总人数相比所得,不能直接显示其占所有选项的百分比。但由于学生和教师的题目与选项完全相同,依然可以将他们在同一选项的结果进行直接比较。第3项“为了考试拿学分”,学生的选择比例与教师的相当。以下一些选项差别较大,教师更多的认为学生来上思政课是“受学校纪律的约束”,而学生则认为自己更多的因为“可以提高政治素养”;在第2项“受教师讲授内容吸引”中差别更大,教师的选择超出学生30%;而在第4项“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上,学生的选择超过教师20%。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在中性选项“为了考试拿学分”上,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很接近。而在一些多少带有价值判断(社会赞许与否)的选项中,则出现了明显的出入。学生更多的相信自己上思政课有明确、上进的内在目的,但教师却更多的认为学生上思政课是受外部因素的约束。教师还认为学生上思政课很大部分原因是自己课讲得较好,而学生则不完全认可。很明显,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多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倾向于把更好的印象放在自己身上,而不太愿意去认可对方。

4 学生最喜欢的思政课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部分教师不知道有这门课,学生更加不明白《形势与政策》课为何物。因此教师和学生对这一选项的理解可能都存在较大偏差,在这一选项上的异同没有太大可比性。而在“说不上来”选项上,学生与教师相差无几,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在是否喜欢思政课的认识清晰度上是相近的。

但在对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两门思政课《思修与基础》和《概论》的感受上,学生和教师的差别特别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是《思修与基础》和《概论》,并且喜欢的程度相当,无明显偏好,选择《概论》的比例还略高一筹。但教师选择《思修与基础》的比例是《概论》的十倍。学生对两门课程喜爱程度相当,说明他们认为自己从两门课中得到的收获也是差不多的。这些收获包括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包括学生从思政课堂上吸取的营养。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两门课中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收益。而教师作出相差悬殊的判断,很可能是因为教师感觉《概论》课理论性较强,认为学生对它的兴趣没有对《思修与基础》大的缘故。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师在教授《概论》课时感到教材理论性较强,准备过程花费的精力较多,讲授难度比较大,把自己这种感受也放在了学生身上。学生与教师的感觉出现这么显著的区别,可能是教师付出艰辛劳动把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中的理论进行了简化、转化、具体化等加工处理,教师觉得理论“难”教,而学生却没有相应“难学”的感觉了。

5 思政课教学方式

此题目学生问卷中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而教师问卷中的则是“您认为最适合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两个问题都希望学生和教师对自己所认可的最佳教学方式作出回答。表面上问题不同,实则目的一致。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作答,而教师问题的落脚点其实也在学生身上,“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自然是指对学生最适合,学生喜欢不喜欢,是否感兴趣是首要的标准。因此两个问题的选项设计也完全相同。

两个问题均为多选题。上面的选择可以很清楚的反应出,学生最喜欢和教师认为最合适的思政课教学方式都是综合式的,要结合各种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计算发现,学生第四项的选择占到了所有选项总和的62.1%,而教师第四项的选择则占到了所有选项总和的79.63%,相比之下更多的教师倾向于综合式的授课模式。在前三项单项选择中,学生各选项差别不大,“专题讲座”稍微突出一些,学生并非对某种教学方式特别热衷。教师问卷中各单项选择里“专题讲座”也是最多的,这与学生选择的情况相同,只不过教师对“专题讲座”认可度更高,明显超出其它两个单项选项,是“老师主导课堂教学”的两倍,是“讨论辩论”的三倍。

“专题讲座”意味着要对教材和思政课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分解与组合,意味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体现教师自己的水平和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显得更加自由灵活。教师更钟爱“专题讲座”则表明,他们希望能更灵活地运用教材,更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在“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中也有相当的自由度,可以更自由的思考,更自由的与教师就讲座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生看来,既然是“专题”,就会更加系统化,仅从讲授“专题”的标题上就能一目了然的知道所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对所学习的内容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因此预期收获更大。

上一篇:日本“牛”下一篇:211自然科学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