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问题

2024-07-05

师生互动问题(精选十篇)

师生互动问题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师生互动,课堂教学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由过去注重知识传递, 向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转变, 并同时强调了师生互动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对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 不仅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同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 对此进行详细阐释。

一、彻底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在实际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教学观念并未实现彻底转变, 对师生互动的认识较片面。更重视其工具性价值, 即为教学过程服务, 而忽视了其目的性价值, 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与启发,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这就导致了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与学生的被动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更重视“教”的过程, 而不是“学”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想改变生物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必须彻底更新教育理念, 对师生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互动是双方的, 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 双方都“动”起来才是真正的互动。教师应在认知、情感、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给予学生理解和尊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变学生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为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转变了教学观念, 明确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之后,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其乐于与教师合作, 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里, 师生交往所处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软环境对师生双方的身心都会产生特定的影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师生间的轻松、亲密感能消除学生紧张情绪、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正反馈, 使师生双方获得积极体验, 促进互动的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自身良好精神状态的同时,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多走进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自信心, 充分的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民主和平等。当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朋友的时候, 才更容易吐露心声, 就自然会在课堂上彼此倾听和表达、交流和分享。思想真正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其实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能促进师生互动的开展, 更能保证学生在安全、公正、和谐、科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重视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有以下几种功能:首先可以辅助课堂讲授, 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 使得讲授内容更生动, 传递的信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其次还具备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功能, 从学生的神态、动作, 教师可以判断教学效果, 以此调整自身教学行为, 有时这比言语互动得到的反馈信息意义更大;同时, 非言语行为可以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以此表达肯定和激励、提醒和警示, 能于无声之中消除危机、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尽管教师普遍能够认同非言语互动的重要作用, 但在操作上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些不恰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教学中心仍以知识性互动为主, 导致教师会忽略部分由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 也就浪费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宝贵机会。

另外, 生物实验的开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是非言语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可以提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的机会, 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有利于课堂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四、改变落后的评价制度

上级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又如何评价学生, 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改变评价制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应该摒弃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业绩评价, 取而代之的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其评价指标内容涵盖面更广, 包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职业规范、课题研究、教师间合作等等。参与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学校, 还包括同行、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自评。更加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科研能力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对学生应该改变过于注重知识和结果的纸笔测验单一评价模式, 建立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由于学科的特点, 对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合理评价也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9 (3) :90

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2

青铜峡市四小

王文霞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在本文中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通过观察、比较,我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吻合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的策略,对于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 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 13.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相互交流,行为方式的相互借鉴等等。由于现代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换情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态度、情感、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因此,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和借鉴等。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教学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行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滚。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4、互动作用失衡,多“ 控制— — —服从” 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在现代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 控制— — —服从 ” 影响,教师常常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在“ 人与人” 的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成为“ 控制— — —服从” 的单向型互动关系。

二、解决互动问题的策略

1、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人— — —物” 关系,而应是“ 我— — —你” 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 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建立有序变通、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过程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随着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将会发生不断地变化和意外。现代知识观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的界定与再界定。因此,我们追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后的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应该是无序中的有序。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过程。

2、加强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设计

(1)设计“ 大问题” 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所谓“ 大问题” ,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策略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做一蹴即就的答复和验证。当教师把“ 大问题” 和发散性问题抛给学生时,就如把学生投掷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思考,求异思维,扩大互动的空间,满足互动的需求。

(2)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较难层次的互动内容,增加互动的深度。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是浅层次的互动,而缺乏深层次的互动。这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利的。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增加互动的深度。

(3)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我们在设计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位置来设计互动活动。低年级学生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差,适宜于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如:协作操作活动,角色游戏活动,互说思考过程活动,互查作业,互提问题。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学习、模仿和感情,提供相互借鉴的机会。高年级学生适宜于设计多人小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领域和空间。在设计多人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影响,教师与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的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4)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产生“ 触类旁通” 之感或“ 触一发而动全身” 之现象,感情上也容易发生沟通。所以,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外,还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让学生把它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发布源,让学生在充满信息交流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和信息,发生互动,增加互动内容。

3、开展有利于增进情谊的交往互动 遵照现代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现代教学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发生认知互动,而且要发生情谊互动。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谊交流,要和学生交朋友,换思想,达到情感交融;要善于察言观色,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和他们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进行学习和活动。只要这样,师生之间必能亲密无间,无话不说,无事不助,学生必能听从老师的教导,学好功课,发展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4、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发生互动,同时又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所以,他们应该提高教学敏感性,利用课堂中的一切有利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捕捉 并重组课堂信息,引发互动。

5、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浅论我国高校师生课外互动问题 篇3

[关键词]大学教育师生互动课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69-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学教育对于人才成长意义非凡。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对高校教育并不满意,高校甚至被视为拿学费换取文凭的交易场所。大学生学习被动、表面应付、敷衍了事、投机取巧、讨价还价,甚至不理不睬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目前学生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高校师生课外互动的缺乏或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互动体现在师生交往的一切时间中。有时课外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影响甚至会更大,因为它更多是一对一的互动,主题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相对于中小学阶段较为丰富、深入和充分的师生互动而言,大学的师生互动是严重缺乏和不足的。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高校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校外搞项目去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反倒退居二线。师生互动充分、教学相长的教育传统开始渐行渐远。再后来,扩招带来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促使高校纷纷引入各种教学评估制度。在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制度的推动下,课堂内师生互动得到了一些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课外的教育互动并没有得到明显重视与提高。因此,回归教书育人、创新知识的高校本职,全面启动高校师生课外互动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校师生课外互动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课外互动有助于推进课内互动,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在教学质量工程和学校评估等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逐渐得到重视和改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在上课方式上日益丰富,讲课时坚决告别“独角戏”时代,频频抛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一扫过去的沉闷与百无聊赖,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提高。

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一定代表学生能力的提高。笔者常常在学期结束后询问学生某某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收获,大部分学生无法答出。问到是哪一位教师讲授该课程的,部分学生无法说清授课教师姓甚名谁。问及该教师的模样,少部分学生无法描述,更有甚者,连教师的性别也搞错了。这种现象令人感慨与深思。而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目前高校教育中只有课内的互动,没有课外互动。

而按照很多高校培养计划要完成的172个学分(包含理论课与实践的全部学分),按一个学分16课时计算,一个学生与教师在一起学习的课时就是2752节,这仅仅相当于一个本科生在大学4年应该上课时间的64.7%(大学生应该上课时间以一个大学生一年在校9个月,一个月4个星期,一个星期上5天课,一天上6节课计算,共计4320节课)。由此来看,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时光来说是非常少的,需要课外的师生教育互动来弥补。有调查数据显示:65%的学生希望与教师交流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学习心得体会,另外35%的学生不仅希望能与教师交流知识技能,还希望能与教师进行情感性的、思想性的交流。学生们期待的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互动,是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实现的。因此,课外的教育互动是课内互动的有效补充,两者相辅相成。

(二)课外互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情商,适合社会发展

传统的师道尊严造成师生互动存在明显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教育者更多的是采取强制性的方法来管教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师生观念在信息欠发达的时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中,知识是从教师单方面流向学生的,教师是知识或信息的来源地或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信息获取极其便利的当代社会,知识的流向是多方向的、多渠道的、复杂的。在这样的社会中,学生可以主动去获取信息和知识,知识或信息也能够从学生传向教师,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中,传统的师道尊严就有可能被新型的师生关系取代,或其内涵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平等的人格,他们共同思考,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由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知心朋友。学生则由被支配者变成了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走向主动参与。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无法仅仅在课堂上完成与实现的。因此,课外的互动在当今社会变得重要而且意义深远。

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还能使师生通过不断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学会去处理一些棘手问题,学会理解、尊重和被尊重、换位思考等,从而提高双方的情商,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适应社会发展。

(三)师生课外互动有助于提高老师责任感,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在信息社会,一些知识也是平等的。一些求知欲强,信息搜索能力好的学生可能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已经走在教师的前面。所以,教师只有更多地通过课外的互动,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因材施教。随着师生互动的深入,教师可以在情感、思想等方面给学生的需求以更多满足,这将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师生课外互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关系,形成新型的高校校园文化

就业压力与管理等多种内外部原因导致高校的组织与管理越来越强调标准化与制度化,表现出“非人情化”与“过度标准化”的特点。师生往来日趋机械化、程式化,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适应。高校也因背离其发展宗旨和教育传统而日益遭受社会的质疑、问责和批评。

因此,重新启动师生课外互动,并形成长效机制,教师才能够教有所乐。更多的学生才能够透过教师这个窗口去认识社会和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塑造健康、有活力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如何加强高校师生课外互动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要加强师生课外互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关键在于高校管理制度的保障与互动主体之一的教师的态度与能力。

首先,应该意识到师生的课外互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应该清楚地知道加强师生课外互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鉴于目前高校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已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还要应付科研考核的现实背景,只有在制度上有保障,师生课外互动才能够得以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最终形成大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亮丽风景线。一句话,切实的制度保障是师生课外互动的关键。

其次,师生课外互动的关键角色是教师。教师除了树立积极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的意识以外,还应该学会多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清楚向学生表明自己很乐于与学生互动,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将传统的“满堂灌”、“独角戏”等授课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或合作式教学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同时介绍该专业领域的魅力与有关研究的资料等,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在课后自主地去学习,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地去学习,才能够带着有挑战性的问题与老师互动。

第三,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除了可以在课间以及答疑的时间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之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地运用邮件、QQ、飞信、短信、博客、微博、社区讨论版、教学平台网站等多种信息平台与学生互动。

第四,教师要找到与学生互动的话题,可以通过布置联系实际的作业题、带领学生做项目、指导学生写作论文、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加入学生所在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等方式进行。

最后,学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肯定和评价教师们的做法,对于做得好的教师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并不断总结良好的经验,将一些好做法制度化。如此坚持不懈地推行几年,高校的教风、学风、文化等将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谢红仔.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J].教育导刊,2003,(2-3):61-63.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3]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2):78-82.

[4]张小满.高师院校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106.

[5]吴本英,周锡武.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5,(2):30-31.

[责任编辑:刘凤华]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浅谈 篇4

一、和谐融洽的氛围———师生互动的前提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条式的“填鸭”模式使得教师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了“两张皮”, 学生也许会夯实自己的双基, 但是其对数学学习兴趣可能会由此荡然无存, 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就会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压抑.由此而言,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互动就成为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必经之路.所谓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一反传统上的教师的“统治者”的角色定位, 力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优化课堂, 通过与学生开展全方位对话与交流而与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 是形成有效师生互动的前提.

在“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一课的教授中, 教师紧紧把握“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的教学目标,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 指出并测量1厘米的物体, 并在课上予以展示, 在上课初始, 纽扣、手机内存卡、蜗牛壳、铅笔、硬币等物体, 以小组为单位, 纷纷“一试身手”, 如此踊跃的气氛, 势必为下一步的教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有意识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的课标要求.

据此而言, 课堂气氛的营造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就应当以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为契机, 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之中探索新知, 在多边交流与研讨过程中增强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 基于此, 就应该紧紧把握素质教育大方向,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构架,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融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整合课堂资源———师生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必然会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 主动地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 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学习中所遇困惑时不再感到“无计可施”, 而是在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中, 运用自己不断增长的思辨能力, 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力求有所收获.基于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要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就必须通过从整合课堂资源, 教师要准确把握互动契机, 要以教学目标、重难点为依据, 恰如其分的利用课件, 创设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特点, 适于探究和讨论.

在“解决问题”一部分的学习中, 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数学现象, 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来创设情境.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喜羊羊给羊村带来69篮胡萝卜, 送给懒羊羊32篮, 剩下要留给美羊羊.继而教师可以问学生:读完多媒体上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喜羊羊要送胡萝卜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有的学生说:喜羊羊送给懒羊羊32篮胡萝卜, 余下的要送给美羊羊;有的学生说美羊羊的胡萝卜肯定比懒羊羊的多……, 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你怎样知道美羊羊的胡萝卜肯定比懒羊羊的多呢?大家各抒己见, 并用列式计算的方式验证了自己的结果, 即69-32=37 (篮) .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 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有效解决因学生个性而导致的知识失衡、思维狭隘等问题, 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达到逐步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灵活引导体系———师生互动的保障

就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实践而言,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成为教师所采取的一贯方法, 但是在构建师生互动基本模式的过程中, 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会变“既输入、又输出”的教学主体, 由此而成为一个个极具创造与自主思维意识的个体, 教师育人角色的转变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 构建灵活引导体系则成为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有效运作的有力保障.

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灵活引导体系的构建, 既要强调夯实孩子们的双基, 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内在能力.在活动时, 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情感变化、创造力的发挥, 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价值.

在“乘加乘减”一节的学习中, 教师设置情景:夏天到了, 农民伯伯播种玉米, 到了秋天, 农民伯伯的玉米丰收了 (课件动画出示5棵玉米, 每棵有5个.农民伯伯掰下一个玉米放回仓库) .并要求学生据此列出算式.看到有些学生面露难色, 教师就此及时转换策略, 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着眼点, 允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 鼓励出现多样的算法, 使之独立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低下身子去倾听, 在学生所提出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性的答案.

学生有可能提出诸如5+5+5+5+4=24;5x4+4=24;5x5-1=24等, 对于此教师也并不强求, 而是以“你能看懂吗?”的疑问促使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最后则是在复习连乘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5+5+5+5+4, 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5×4+4, 从而进一步促进对乘法的理解与运用.

师生互动问题 篇5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研究目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互动教学的意义就更加突出,因此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从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发展看,仍存在重视不足,师生互动未落实到实处,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更好地为课堂、为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因教学关系而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是师生间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互动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3)班学生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分析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2.探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3.探究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案例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讨及对策 3.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案例的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有关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文献资料、上网查询,为本课题下一步研究做基础和铺垫。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或者与学生座谈,了解、分析师生互动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类,并找出原因,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3.案例分析法:通过课堂教学,收集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加科学。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展及时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年6月—8月)

1.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的研究确定方向。

2.查阅网络、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准备书籍,请专家指导,设计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在徐州市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课题博客。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6年5月)

1.通过访谈交流或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对面的与部分学生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提高英语课堂兴趣与参与度的想法和建议。

2.利用实验及经验总结法,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引导、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效果反馈。

3.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及时撰写读书心得,总结教育经验等。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7年6月-7月)1.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改进汇编教学案例。

2.整理材料,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

(一)隐性的精神成果

1.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

(1)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师生互动形式单一。(3)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

(4)师生互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导致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5)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过少。

2.探寻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1)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2)利用歌曲或说唱,激发学生兴趣。

(3)创设合理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4)巧用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旧知。(5)实行梯度教学法,多关注后进生。

(6)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本人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对今后的教学生涯大有裨益。

(二)显性的物质成果

形成论文2篇,教育案例1篇,教育故事1篇,读书心得4篇等。

五、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笔者了解了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在此过程中,笔者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反思。1.结论

(1)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师生互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导致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互动。

(4)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利用歌曲或说唱,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合理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巧用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旧知。2.思考(1)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师生互动问题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存在问题 对策

师生互动是指由教师发起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共同完成诸如阅读、写作、识字等某项特定的任务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互动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本文针对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有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以便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内容欠缺深度。

尽管很多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都做到了师生互动,但是互动的内容多是浅显、简单的,未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就能将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不利于学生探究、质疑能力的培养。即使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回答正确,也是对问题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互动少。

师生互动中,教师多以知识为核心与学生产生互动,很少在情感的培养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不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围绕知识进行互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互动,增强情感层次互动的丰富性。

(三)非语言的互动少。

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往往与学生形成语言上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维、探索能力等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策略的反馈,观察学生态度、表情、眼神等的变化,增加非语言互动,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成效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促使互动内容深刻化。

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通过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司马光》一文中,通过文章的学习,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敢的男孩子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此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讨论:“文章中的司马光当遇到紧急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此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进行讨论,由此产生生生互动,且教师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之间的思想火花产生碰撞,扩大学生的思想空间。有的学生便代表发言:“我们应该在以后遇到问题或者危险的时候不要慌忙,要冷静下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自救,而不是一味的恐慌和害怕。”这种方式的讨论不仅增强了师生互动的高效性,还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物的干扰,在氛围的影响下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丰富情感层次。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产生无限的联想。如,教师在教授《看菊花》一文时,由于菊花的种类非常多,学生日常见的品种有限,教师则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各具特点的菊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菊花绽放,刷新了学生的视觉享受和精神美感,使得学生从心底涌起了有关描写菊花相关品质的敬畏之情。

(三)互动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师生互动的单一化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一味注重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时间久了就会失去教学的吸引力,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组合的形式丰富互动的种类,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司马光》一文中,有的学生就敢于想象提出疑问:“老师我认为文章写的有问题,司马光当时那么小,怎么有力气举起石头将大水缸砸一个大洞呢?在逻辑上有点不通。”学生的问题让教师感到惊讶,居然怀疑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不过教师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并以此问题为结合点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更富生动性。

三、结语

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独特见解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芬.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61.

[2]付珍凤.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2(5):120.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篇7

新课改教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动脑,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组织。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2至6的乘法》课后, 有一个创新提高题是这样的:用一个平底锅煎饼, 每次只能放两张饼, 煎熟一张饼需要2分钟 (正、反面各1分钟) , 煎3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么煎?

我在之前让学生每人准备10张小圆纸片, 一面涂成红色, 一面涂成绿色。当出示此题后, 我预设了条件:一口锅最多能烙2张饼, 且一张饼烤熟需2分钟 (正、反面各1分钟) 。让学生用纸片当作饼, 用桌面当成锅, 自己动手操作, 经过几分钟后, 他们很得意地坐在那里。当我提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 有的同学说2张饼4分钟, 3张饼6分钟。有的说2张饼2分钟, 3张饼也是4分钟。

到底是几分钟呢?我和同学们一起做:出示一张纸片把它当作饼, 先让红色的一面朝下, 一分钟后, 掀起来, 绿色的一面再朝下, 又一分钟熟了, 总结烙一张饼要2分钟。那么烙2张饼要几分钟呢?让学生演示2张饼的烙法和一张的时间一样多, 原因是可以同时烙。烙4张饼需要几分钟呢?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 2张一次, 2张一次, 两次共4分钟, 学生总结烙4张饼是4分钟, 那么烙6张饼需3次烙完, 每次2分钟, 共6分钟, 逐渐培养学生抽象出烙10张饼是10分钟, 20张饼是20分钟, 100张饼需100分钟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烙饼双数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3张饼最短要烙几分钟呢?我和同学们共同来完成。先拿出两张纸片当作饼, 红色的一面朝下, 一分钟后, 一张饼翻过去绿色朝下, 第二张饼不要翻, 直接叠在第一张饼上, 原来放第二张饼的地方放第三张饼, 又一分钟后, 第一张饼熟了取出来, 第二张饼翻过去, 第三张饼也翻过去, 再过一分钟全熟了, 一共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3分钟, 那么刚才回答4分钟、6分钟是不是最短的时间?当然不是, 最短是3分钟。如果烙5张饼最短要几分钟呢?同学们动手操作, 2张一次2分钟, 剩下3张饼如同上述方法需3分钟, 共5分钟。那么烙7张饼最短需几分钟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7分钟。按我们发现的规律, 烙单数饼 (除1张外) 几张需几分钟。综合前面所学知识, 我们共同总结出 (除1张外) 单数、双数饼几张需几分钟这样一条规律。因此, 具体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 不能张冠李戴, 否则要出问题的。

当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8

关键词:师生互动,问题,建议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 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又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1]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interaction)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教学过程, 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生命的有机交互过程。[2]

二、当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师生互动作为学生的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师生互动的活动当中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互动形式单一、互动的对象单一、教师垄断课堂互动、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

(一) 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目前课堂教学中, 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2]课堂师生互动形单一表现为这种互动是预成型的, 教师在课堂上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安排什么活动都是预先制定好的, 没有丝毫的弹性, 学生也只不过是配合教师表演的合作者。课堂教学完全按教师的教案进行, 教师只是得到想要的答案, 对学生其他的丰富想法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 与其说教师是在倾听、与学生交流互动, 倒不如说是教师在倾听自己。因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答案。这种互动是虚假的、缺乏生气的形式上的互动, 不是真正的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互动。

(二) 师生互动的对象单一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交往形式, 这种互动多是由教师发起的。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 师生互动多为选择性的互动。这种选择会因学生的性别、成绩、地位及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不同而不同, 从互动的对象上来看, 教师更愿意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交往。[3]另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更喜欢同“优生”交往, 但又担心“差生”拖后腿, 也不得不和“差生”交往。结果是与“优生”交往的频率大于与“差生”交往的频率, 而与“差生”交往的频率又大于与“中等生”交往的频率。由此可见, 课堂互动中被忽略的不只有“差生”还有被称为“沉默的羔羊”的中等生, 教师互动的对象多为优秀生和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忽略了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 由此可见其互动对象的单一。[4]

(三) 教师垄断课堂互动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 教师是社会化的承担者, 制度文化的传递者, 具有法定的权威。教师成为了这一微型社会———课堂的领导者, 学生则成为被领导者, 教师主导着课堂, 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 即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 并且这种单向的互动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普遍存在, 有学者[5]在32节课的调查表明, 在“提问”的行为类型中, 教师提问次数为740次, 占总提问次数的97.2%, 而学生提问次数仅占2.8%;在“评价”行为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提出异议的仅有6次。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垄断地位。

(四) 当前师生互动的深度不够

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 表现为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多。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往往因担心课堂教学的失控而情愿让自己的活动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互动的对象偏向于乖巧听话而且成绩好的学生, 而且在互动方式上也多采取常规的、让学生感受不深的全体式互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感受到互动体验的学生受到了鼓舞, 而没有互动机会的同学则体验到心理上的挫败感, 感觉自己备受冷落, 久而久之会对教师形成偏见, 对学习失去兴趣。[6]

三、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建议

(一) 课堂的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

要使课堂的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 教师就要从教案控制的课堂走出来, 进而转向师生共同创造、深化经验的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备课, 而且要备学生。首先学科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它是经过一系列的总结概括而成的, 必然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备课,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精辟的分析, 将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 将学科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引起学生学习和探求的欲望。专业课的内容粗看起来比较枯燥, 如何化枯燥为生动, 必须结合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这种探究欲望将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7]其次, 教师应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同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活力, 教师不应把学生简化为“物”忽视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 分享学生创造的喜悦, 感受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快乐, 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尊严、有价值的发展中的人。

(二) 教师树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观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教师要树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目标, 要改变以往偏重知识的传授, 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的落后教育目标, 因为这种教育目标不利于师生互动开展, 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多级目标。第二, 教师要树立有利于评价的教学观, 以往教师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迫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 教师即使有新的教学方法也未能付诸实践, 只能采取较保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建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评价方式可采用档案袋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发展成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之受到鼓舞, 这样学生就能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 建立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现代教学论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能力及其社会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 而且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和行为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教学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的选择等。[8]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双方有主动交往的愿望, 另一方面是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均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克服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的种种弊端, 做到教师的尊严和学生的尊严并重, 正确地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状态, 必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如认知水平低、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等, 教师应认识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心理水平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由于遗传、后天因素, 家庭、社会因素等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教师不应该单单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最后,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某些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比如学生的求知欲、求新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认识到师生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 正如以上所述, 教师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 改变以往看问题的角度, 教师的心态平和了, 就能做到真正的宽容和善待学生了, 而学生则更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关系也就更加和谐了。

参考文献

[1]叶子, 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 2001, (4) :30.

[2]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4) :24, 26.

[3]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 :21.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93.

[5]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1) :27.

[6]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3, (2) :18.

[7]韩时琳.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中国高教研究, 2003, (4) :90.

师生互动问题 篇9

一、音乐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特征与原则

(一) 音乐课师生互动的主要特征

1. 对师生互动的要求比较高。

由于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 不单要求教师在精神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还要求在心理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质量的互动。音乐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吹拉弹唱, 还要实现更好的教学目的, 那就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 就必须要求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与情感上进行交流与互动。因此, 相比较其他学科, 音乐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要求比较高。2.师生互动关系需要十分密切。当前, 我国的学校教育都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 这种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前更加亲密, 双方可以自由交流, 互换信息, 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二) 音乐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的原则

1. 多情景原则。

要实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动, 首先要坚持多情景原则。这个原则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音乐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教授、欣赏的音乐从多方面来了解, 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在不同的背景下讲解不同的音乐, 让学生从全面了解和理解音乐。另一方面是在音乐互动中, 要设置不同的情景, 因为不同的情景下音乐有不同的理解, 设置多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音乐。音乐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必须从多方面对音乐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进行理解和欣赏。2.双向建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音乐课堂上必须要有音乐互动的建立过程和运用过程,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没有音乐互动的建立过程, 就没有音乐交互使用;同理可知, 没有音乐互动的运用, 也没法判断音乐互动建立过程是否正确。因此, 音乐互动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 新模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1]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在音乐课师生互动理念实施过程中, 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教给学生各类音乐知识, 学生在接受新的音乐知识后, 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积极建构音乐知识, 鉴赏新旧音乐的区别, 并实现新音乐知识的不断掌握。在强调指导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的情况下, 还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 才能使学生对客观对象的表象进行有逻辑的感知, 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2]

二、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师生互动实施的过程中, 影响的因素很多, 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可以有利于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

(一) 音乐的特点

音乐利用嗓子来传播,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其他学科来比较, 音乐没有对错, 只有音律是否优美。学生的不同主观差异性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效果的高低。另外, 语言表达能力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互动。

(二) 音乐老师的因素

在音乐学习中, 只有教师将音乐知识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 在音乐师生互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 一但教学习惯形成后, 就以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教学, 这样僵化的思维模式必定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此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教学兴趣, 教师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重大影响。此外, 教师要是具有良好人格魅力, 必将使学生在互动音乐教学中更加喜欢音乐、进而努力学习音乐,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3]

三、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高质量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 创立民主和谐的互动气氛

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 初中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 但是目前学生在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会有焦虑情绪。教师在此应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松的课堂, 让学生消除焦虑。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想法, 鼓励学生表达。

(二) 改变教师传统僵化的思维定势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往往在一定时间后回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 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会逐步形成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 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久而久之他的音乐课就会没有创意, 会墨守成规, 学生也就不会感兴趣。因此, 音乐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方式, 及时克服, 并根据不同的音乐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增强情感式交流, 因材施教, 不断创新互动教学模式。[4]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 情感冷漠。在师生互动模式下, 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缩短距离,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容易实现互动的目的, 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5]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实施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本文通过分析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特征和原则以及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 总结提出目前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高质量互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布鲁西亚, 郑稀耕.音乐操作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建立[J].中国音乐, 199l (04) .

[2]杨晓.浅谈情感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教天地, 2005 (05) .

[3]祝卫红.示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艺术百家, 2005 (04) .

[4]刘佚中.谈声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4) .

师生互动问题 篇10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的教学途径, 其可以在掌握音乐教育内容、目标、学生认知情况的条件下, 开展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师生互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互动中, 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反应情况来进行教学调整,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 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教学效率的提高。师生互动能够把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师教学质量有效相连, 并且相互促进, 从而实现对课堂的一个良性动态控制。与此同时, 良好的师生互动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互动, 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学习的兴趣自己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都能在师生互动中一一体现。不仅如此, 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可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情况, 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措施。

二、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面临的问题

(一)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虽然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初中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然而受到诸多因素所影响,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提升师生互动, 但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乐理知识讲授过于枯燥乏味或者互动形式陈旧, 导致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出来, 如此一来将会致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因师生互动性较差而低下。

(二) 师生互动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 我国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采用单一的互动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如, 先由教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与点评。该类互动模式有着其一定的优越性, 然而, 如果音乐教学仅仅局限于一类互动方式, 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而且也与当前我国音乐教学的特征与需求不相符。因此, 初中音乐教师非常有必要的对师生互动模式丰富化,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互动兴趣, 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三) 师生互动极易受到教材制约

当前, 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对互动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完善与改进, 然而, 课本教材依旧是教学的核心载体。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比较注重教材的作用, 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常常都会受到教材内容与框架的制约, 几乎都是依照课本内容来进行, 脱离教材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师生间互动的质量, 而且难以将师生间交流的本质体现出来。

三、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是务必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而在此过程中离不来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严格遵循课堂要求的基础上, 不断引导学生就上课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并鼓励其大胆、积极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二) 丰富互动技巧与方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歌唱是形成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是初中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歌唱不但可以加强师生间肢体的互动, 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情感, 从而大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互动教学, 该种互动模式可以极大程度的缩小师生、生生间的距离。不仅如此, 新课改中也对该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精神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不但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民主、自由、广阔的平台, 更是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激发做好铺垫。

(三) 科学选择师生互动内容

科学选择师生互动内容是收获良好互动教学效果的关键。例如,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而言, 其对上世纪的歌曲知之甚少, 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歌曲所要表达什么内容等等问题, 初中生都难以在一时间掌握, 选择这类型的题材作为互动教学内容, 明显与初中生的成长范畴相脱离。由此可见, 如若不合理选择师生互动内容, 则难以收获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仅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 还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使学生达到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如此, 音乐还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要想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将音乐课堂与学生的特点有机结合, 让学生精神得以洗涤, 情感得到愉悦, 让其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从而真正将音乐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摘要:良好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不但能够使得学生从以往的教学客体转变成为教学的主人, 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紧紧围绕他们进行,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知识。然而由于音乐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 其具有极为不同的特点, 因而这就为提高其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 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经验, 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质以及当前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 并据此探讨出一些促进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教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探讨

参考文献

[1]宇晓飞.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艺术浅谈[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8.

[2]吴小碧.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0, 05.

上一篇:早期牙菌斑下一篇:直升机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