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化

2024-07-21

技术社会化(精选十篇)

技术社会化 篇1

1服务网点布局和规范

1.1网点选址

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点应设立在生猪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 具有一定规模, 存栏母猪数1 000 ~ 1 500头; 交通便利, 远离工矿企业、屠宰场、居民区。

1.2门店布局

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点应独成一室, 与畜禽饲料、兽药、兽医门诊联合经营的要独立成区, 面积10 ~ 20 m2; 店内要设立操作台, 台面为易清洁材料, 悬挂《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生猪常温精液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 明确精液质量识别、保存、运输等技术内容。

1.3仪器设备

保存精液用恒温箱, 容积不小于40 m3; 带光源和加热设施的显微镜, 分辨率400 ~ 600倍, 并配置视频转换器; 14寸以上电视机, 能正常使用。

1.4技术人员

技术服务人员持有有效期内健康证明, 严禁患有人畜共患病 ( 如结核、布氏杆菌病) 的人员从事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工作; 经过市级以上畜牧主管部门专业培训, 熟练掌握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知识, 经考试合格取得家畜繁殖工资格证书; 熟悉辖区内适配母猪数量、分布, 接受当地畜牧主管部门指导, 了解当地主推品种, 按照畜牧部门推荐杂交模式进行改良, 并经常性地开展调查回访工作, 对人工授精受胎率、产仔数、生长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掌握配种效果, 并及时向供精站反馈, 提出合理化建议。

1.5服务内容

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点要与供精站、养殖户密切联系, 保证精液产品充足供应; 销售的精液必须来自持有市级以上畜牧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企业, 种猪经过生产性能测定, 父系指数在110以上; 精液应包装完好, 张贴标签, 标明种猪品种、耳号、采精日期、精液密度、精子活力、有效期等, 每个剂量不少于80 m L; 在销售精液时须进行检测, 保证精液质量, 养殖户需要上门服务时, 网点应满足养殖户的要求。

1.6档案资料

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点应建立精液购销台账、精液发放使用登记册, 详细记录每天从供精站购进精液的品种、数量、精液销售时间、品种、公猪号、养殖户姓名、身份证号、与配母猪号、销售份数、价格等信息, 所有资料保存3年以上。

2精液运输和保存

2.1运输

供精站向服务网点配送精液应用车载恒温箱运输, 要固定运输线路和时间; 距离比较远的用公交车传送时精液必须放在泡沫箱或疫苗箱中运输, 箱内冬天放置热水袋, 夏天放置冰块, 并用毛巾或小棉被隔开, 温度控制在15 ~ 20 ℃; 养殖户从网点购取精液, 途中运输也要采取保温措施, 用泡沫箱、保温杯携带, 或用毛巾包裹随身携带, 或装在内衣口袋中, 同时做到防震防晒, 途中运输时间不超过30 min。

2.2保存

精液到达服务网点后应立即放入恒温箱内保存, 在运输和保存时精液瓶均应水平放置[1], 使精子与营养液有较大面积接触, 每间隔6 ~ 8 h上下翻动1次, 防止沉淀和结块。

3精液品质检测

一般养殖户自家没有显微镜, 输精前检测由精液服务网点代检, 网点检测时首先要查看标签, 确定品种和精液生产日期, 采精日期超过72 h的不能使用; 观察颜色和形状, 合格的精液产品呈乳白色、无结块, 颜色明显发黄、发暗的或有沉淀物的均不能使用;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直线前进运动精子数应大于60% , 否则不能使用。

4发情鉴定

4.1发情特征

“静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即当后备母猪或经产母猪发情时, 用手按压母猪背部或肋部, 母猪会出现竖耳、翘尾及准备交配的姿态, 此时观察外阴部红肿稍退、出现褶皱、阴道颜色由粉红色开始变暗, 黏液浓度增加并有较好的拉丝性, 即进入发情期。发情期持续时间后备母猪1 ~ 3 d, 经产母猪1 ~ 4 d。

4.2输精时间

由于母猪品种、胎次不同, 出现静立反射后输精时间也各不相同, 断奶后6 d以内发情的经产母猪, 应在观察到出现“静立反射”后12 ~ 24 h进行首次输精, 断奶后6 d以上才发情的经产母猪、后备猪和返情猪, 应在观察到出现“静立反射”后立刻输精[1]。

5人工输精

5.1清洗消毒

输精前, 先将发情母猪阴户用0. 1% 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再用纸巾擦试干净[2]。

5.2输精

取一次性输精管, 将带有海绵头的一端涂上专用润滑液 ( 或精液) , 沿着斜上方45°角插入母猪阴户, 感觉插入比较容易, 说明子宫颈口张开, 输精时间准确; 取出精液瓶, 确认品种, 摇匀精液, 掰掉瓶嘴, 接上输精管, 控制精液瓶高低, 轻压输精瓶, 让精液自动吸纳进入母猪子宫, 一般5 min之后可完成输精。输精后不要立即拔出输精管, 应先取下精液瓶, 将输精管尾部打折, 停留10 ~ 15 min后再拔出输精管; 每个情期一般输精2次[3], 第2次输精在第1次输精后8 ~ 12 h进行。

6耗材使用

使用一次性输精管、输精瓶 ( 袋) , 母猪输精前用一次性纸巾擦试外阴部。

参考文献

[1]郑友民.猪人工授精技术[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张长兴, 秦炜.提高猪人工授精效果的综合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6) :78-79.

社会技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篇2

关键词:社会技术;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1-01

城市化社會,技术化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个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诸多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社会的历史形态不断发展,但是社会结构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组织结构的优化是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是从初级、低级的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发展向高级技术高附加值逐渐转变的过程,组织结构的优化是达到最大满足的最高职能。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刘大椿教授说:“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李伯聪教授认为社会技术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对于社会技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应用的领域不是空想和海市蜃楼。我国的社会学家李培林教授认为:“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技术,不能只凭经验、热情和干劲。否则,很容易造成发展的后果违背我们的初衷。社会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会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说到社会技术是一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他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是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社会技术思想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为深化和完善社会结构中的收入分配结构提供支撑。完善收入分配首先正确处理好劳动主体,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坚持主体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分配。在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增强社会公平的的意识,准确的处理好二次分配的数字比例,使社会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和谐社会的硕果,同时,要提高劳动的收入,特别是对中等收入人群收入的合理调解,特别是对一些不合法的收入,更需及时处理,这样才能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缩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面临的主要矛盾诸多,“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还着重提到了“收入分配”这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各基层的劳动人民最切身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出现在了收入差距明显的情况。在对经济管理方面,近代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之慢,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要对经济方式进行转变,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格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等情况减少或者避免。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点一,但是,所消耗的能源的比例更大,其中原油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七点四,原煤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一,铁矿石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三十,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二十七,氧化铝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二十五,水泥的消耗的最多,占世界总量的四十。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是土地的乱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匮乏等等,从这一角度上看,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风险的社会,社会所以组成元素已经变得不和谐,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是同诸多改革同时进行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控,校正一些已经或者即将失真的价格,从而促进经济的改革和转型。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更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核心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是迫切的。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变革史,都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国内外均是。在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关荣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有我国的辛亥革命,都是人类在变革中力求发展的,所以社会的前行要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发展到新世纪初期,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和平和发展不仅仅是当代发展的主题,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实施也是时代的潮流,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猛,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个伟大的构想,就必须解决好当前出现的问矛盾和问题。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更加完善的方面。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阶层结构,就是分工结构所产生的。坚持社会技术的科学指导,更快的向构建和谐社会迈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夏冰,女,1986年5月,辽宁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程、社会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邹珊刚.技术和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段文斌.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技术社会化的单向度及其伦理规约 篇3

当代社会,技术逐渐成为超越一切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与诸多社会因素结合,嵌入到社会系统之中,形成了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破解这种关系,社会建构论者打开了技术黑箱,探讨社会系统对技术的型塑作用,应该说,建构论者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看到了摆脱技术宿命的希望,但建构论者在打开技术黑箱的同时却关闭了社会系统的开放之门,没有深入到社会系统内部探求不同社会因素对技术系统型塑作用的区别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忽视,使我们对当代技术问题失去了辨别能力。当我们试图通过技术社会建构理论来解决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时,我们发现对比单纯的技术风险,技术与社会因素结合带来的技术社会的风险更加难以预料和不可控制,例如,技术与资本结合爆发出的对自然界的破坏力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对自然界的剥夺,技术与政治结合形成的权利意志是技术与政治单独存在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看来,仅仅作为工具存在的技术无所谓风险,即便存在风险也是潜在的,只有当技术成为社会所接纳的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时,其风险才显现出来,我们曾称这种被社会接纳与社会相容的技术为社会化的技术,风险来源于技术的社会化,但离开技术社会化技术又无法存在和发展,于是我们陷入了技术社会化选择的两难境地,我们不能停止技术社会化的进程,又不能无视技术社会化带来的风险,因此,如何认识技术社会化进而理性地把握技术社会化成为STS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技术社会化的两种向度

“社会化”原本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群体、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社会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1]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曾将“社会化”这一概念应用于中国的STS研究,在《技术社会化引论》中从技术社会化的基本概念、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技术社会化与社会区位整合、技术社会化与社会心理调整等方面阐释了技术社会化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技术社会化的研究纲领,建构了技术社会化的逻辑起点。但我们当时在论证时没有对技术社会化的风险进行剖析,而技术社会化的风险效应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明显。如果说技术社会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那么技术社会化的风险也就相伴而行,如同没有可能完全控制技术风险一样我们也无法完全消除技术社会化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并不等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的行动能力,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揭示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的形式。那么,技术社会化风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风险的表现形式到底有哪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技术社会化这个话题中去。

技术社会化是“在社会的整合与调适下,使技术成为社会相融技术的过程”[2]5,在《技术社会化引论》中我们详细地论述了技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

第一,技术社会化是技术社会属性的获得和完善过程。众所周知,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所有技术过程都是自然过程,技术成果也是自然的;技术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技术的目的性上,任何技术都是人类的创造物,技术目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赋予的,深深地印有社会的烙印,日本著名的技术评论家深谷正规曾指出,每一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与本国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3]深谷教授还用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概念来说明任何技术都具有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本身固有的,或者说自生的,但技术的社会属性并非都是技术原来固有的,技术的社会属性伴随着技术的产生而获得,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

第二,技术社会化是技术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技术的社会角色,是指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技术的期待和要求。以中国古代为例,技术被赋予了维护社会伦理,保证社会稳定的角色定位,因此,只有那些符合纲常伦理,对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有积极作用的技术才能得到社会认同,农业水利技术对农业大国的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故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反,旨在提高效率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动力技术却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无法取得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地位。[2]5-7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技术社会属性的获得,还是技术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确定,都表明技术系统的发展路径不是技术系统自发形成的,正如技术社会建构论所主张的,技术系统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这种建构表现在技术系统有目的地按照社会系统的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选择和改变,简单地说,技术社会化是在一定的价值向度内完成技术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对技术系统的影响是有层次性和方向性的,技术社会建构论者看到了社会系统对技术系统的型塑却将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同等对待,将社会系统作为一个黑箱笼统地探究社会系统对技术系统的型塑作用。我们认为,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因素对技术因素的作用是有层次性和方向性的,在这里,我们将这种层次性和方向性称为技术社会化的向度。那么,对于具体的技术社会化过程,其向度是如何划分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打开社会系统这个黑箱。

打开社会系统,尽管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人文性的社会因素和非人文性的社会因素,人文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宗教、艺术、伦理等,非人文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军事等,如此看来,技术社会化是在人文与非人文两个向度展开的。人文向度的技术社会化主要是技术人文性社会属性的获得,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一定时空的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性社会因素的整合,使技术具有宗教、艺术、伦理的取向;非人文向度的技术社会化是指技术非人文社会属性的获得,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一定时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整合,使技术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取向。

从历史上看,技术社会化的两种向度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不总是处于等同地位。古代社会,技术社会化以人文向度为主体,技术人文价值的实现是技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在中国手工技术中找到最好的例证,无论是精美的景泰蓝还是华丽中国丝绸,技术在艺术中到达了它最高层次,而古希腊的方尖碑则代表着以太阳神崇拜为主要形式的宗教文明,公元前1400~1200年间,高达20多米的独石方尖碑,高高地矗立,它上面装饰着琥珀,金和银的合金,映照出太阳的光芒,提醒人们方尖碑在神界和尘世之间所起的媒介作用。[4]近现代以来,技术的功利价值逐渐取代了技术的审美、宗教与道德价值,技术社会角色的取得越来越取决于它对资本的贡献,技术人文价值被技术功利价值所取代。在近现代的技术世界里,只认金钱、价格、资本和股份,而道德、艺术、信仰等其他人类生存的要素,被认为是抽象的东西。在当代社会,技术在非人文因素整合下的技术社会化应该说十分普遍,无论是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还是各个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不断加大的科技投入,都表明技术非人文向度的社会化正成为技术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在技术社会化的系统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非人文性的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出现了技术非人文因素的过社会化倾向,即现代技术的发展过度地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制约,技术已经换化成人类谋取利益、获得政治权利、发展军事力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技术上的领先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强盛、政治上的胜利,军事上的强大。

无论是技术的在人文向度的过度社会化还是在非人文向度的过度社会化,我们都将之称为技术社会化的单向度,进一步说,技术社会化单向度是指技术在某一单一类型的社会因素(人文性或非人文性的)作用下,使之完全就范于该类社会因素的控制之下,以至出现技术的某一类社会角色单向发展与扩张,而其他社会角色退化与缺失的现象。

二技术社会化单向度的当代显现及其危害

当获利、有效、攻击性成为当代社会选择技术的重要标准时,技术社会化单向度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日益突出,而人文性因素对技术发明、技术应用的整合调适作用却出现了弱化现象,形成了非人文因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力量的失衡,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消失,技术非人文向度社会化的扩展造成了技术发展过程中非人文因素对人文因素的挤压,从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原子能技术到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之轮快速旋转的是资本的力量。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奢侈,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没给人类带来预期的幸福,相反,人变得越来越孤独、无助、焦虑。在当代,技术社会化单向度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第一,当代技术具有较强的经济取向。当代社会,经济因素在技术的发明、创新以及应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追求利润、谋取利益成为当代技术的首要目的。当代技术的经济目的是通过不断地制造“需要”、创造市场,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实现的,由当代技术支撑的经济是种浪费经济。当代社会,资本的拥有者通过不断附加技术功能将大量的虚假需要转变为人的本能需要,以手机为例,对手机的本能需要仅仅是接听电话,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技术开发者往往给手机增添多种附加功能,诸如照相、录像、视听等等,其结果使消费者用更多的钱购买了许多没有用途的功能,造成资源浪费。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浪费在现代传媒的蛊惑下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人们在消费技术产品的时候遗忘了自己本能的需要,在奢华中追求着于对虚假需要和人类劳动的浪费,当代社会也在不断地制造浪费中接近了自己的尾声。

第二,当代技术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取向。首先,技术影响着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托弗勒在《权利转移》中提到,“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爆炸性的新力量”。这种力量正改变着全球性的竞争局面,也对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权力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托弗勒所说的“知识力量”可以大致等同于技术力量,这种变化表现在国际权利的两极分化,原来技术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从新技术进步中的收益对比技术经济基础雄厚的国家要少得多,进一步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经济差距,结果造成彼此权力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发达国家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越来越小。 其次,当代技术加剧了社会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数据鸿沟使得信息爆炸的同时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网络技术的拥有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而技术落后的边远地区信息十分闭塞,信息鸿沟正阻碍着人们平等参与社会公共决策的进程。

第三,当代技术表现出较强的军事取向。自人类产生以来,战争就连绵不断,为了达到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目的,参战的各方都力图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战争中,古代社会最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不是制备铁犁铁锄,而是加工刀剑,当代社会,技术的军事功能被高度重视。军事领域的“革命”,无论是热兵器、核武器、还是电子武器、生化武器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为此,各国不惜任何代价展开军事技术竞赛。美国五角大楼认为,国防科学技术在和平时期是威慑的重要因素,在危机时期则能为决策部门提供各种可选方案,在战争中,能提高作战效果,减少伤亡。为此,美国防部颁布了新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全面规划了国防科技的发展和投资重点。俄罗斯为了加强未来军事力量也大幅度加大了国防技术投入。而西欧各国认为,新军事革命的首要标志将反映在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上,未来将出现一系列的新概念武器。为顺应这一发展潮流,西欧各国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全面调整,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在日益高涨的军事技术的投入热情下,地球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武器库,尤其是核武器更成为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之剑。

三伦理规约——技术社会化单向度的克服

当代社会,技术社会化过程中非人文因素对人文因素的过度挤压,引起了人文因素的反抗和觉悟,从人类价值、情感、正义、公平的角度来审视当代技术发展的人文力量在逐渐加强,尤其是当代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冲突更是让人们认识到在巨大的技术风险面前道德力量是我们摆脱风险的一种重要力量之一,伦理规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技术社会化的单向度。

首先,用节制规约现代技术的经济取向。“节制”作为一种美德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曾经被誉为古希腊四主德之一。在中国古代更是将勤俭作为德性的重要标准,但这种美德在现代社会却一度受到冷落。大机器时代把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作为美的标志,于是有了所谓的摩天大厦、巨型机械、多功能产品等等。当代经济是典型的浪费经济,而这种经济形式主要是通过当代技术经济取向实现的。面对由于技术过经济化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的频繁爆发,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需要才是我们本能需要,开始思考技术的这种经济取向是否正当,开始了向节制美德的回归。目前,越来越的技术设计开始向简约化发展,适用型技术设计正逐步取代高精尖设计,例如,在建筑上提倡节能设计、汽车设计上提倡小型、节能、环保等等。

其次,用公正规约现代技术的政治取向。公正或曰正义的概念来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他认为,公正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就是在非自愿交往中的所得与损失的中庸;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认为,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公正是平等的利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权利是权利主体必须应该从义务主体那里得到的利益,义务是义务主体必须而且应该付给权利主体的利益,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与他所负有的义务显然不是它能够自由选择的,而是社会分配给他的,而在当代社会,技术成为社会分配权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减弱当代技术造成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人类需要运用古老的伦理智慧,重新解读先哲们关于“公正”的思想,重构社会公正的理念,建立公正机制来弱化由当代技术带来的不平等。

最后,用人道规约现代技术的军事取向。何谓人道?《史记》上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中着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万民也。”[5]可见,中国古代的人道概念十分的宽泛,囊括了人的一切行为规范,我们所指称的人道概念等同于人道主义,是使人成为人,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的道德思想体系,人道思想强调人性和人的尊严,人道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技术尤其是原子弹制造技术在战争中的使用给人类造成了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残酷的事实在人们的道德良心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人们开始思考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武器的善恶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无节制地开发研制军事技术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毁灭。因此,尊重生命,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原则应该成为军事技术发展的内在尺度。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5.

[2]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一种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3]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48.

[4]布鲁诺.雅科米著.技术史[M].蔓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4.

技术社会化 篇4

1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改革必须因地制宜

近年来各校职称论文范文技术物资部门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思路也很多。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要调爽、分析和研究。历史上曾经有过教训,改的时候比较匆忙,过两年又改回来,因此体制上的改革,要慎重,改了以后务必有利于为教学、科研服务,脱离了这个根本,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就失去了意义。全国1000多所高校,与物资有关的经费,大的学校每年有1000多万元,中等院校有几百万元,小的学校只有几十万元,差别很大。因此拟定改革方案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利弊梢一失,才能从实际出发来选择一种最佳体制。当前全国各校技术物贪机构的改革无非有以下儿种体制,第一仲是撤销现有的技术物资机构,由教师、科研人员自己去采购;第二种是保留现有的技术物资机构作为主渠道去采购,教师、科研气员采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第三种是搞社会化,交给社会企业去办;第四种保留现有的技术物资机构,它兼具管理职能和服务经营(企业)职能,也就是“管理一服务一经营”三位一体,也有人把它称为“一处两制”。目前相当一部分大、中以上的高校都采用第四种体制。究竟那种体制好,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选择,不能硬套,更不能一刀切。

技术社会化 篇5

摘要: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并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提出了社会嵌入性风险的概念。通过对中国转基因育种项目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的特征,并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社会嵌入性风险

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等为核心的IT产业主导了世界产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自19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逐渐渗入到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身边的每个角落。但是,技术创新并不单单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对社会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高智力活动,同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制约,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风险也将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早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周寄中、薛刚(2002)的文献中将技术创新可能面临的风险归为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管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八大类,分别归属于战略层、组织层和项目层三个层次。李晓峰、徐玖平(2008)则将技术创新的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财务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对于这些分类,从大类上看,都是完整、没有遗漏的。但是,对于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一般只关注到宏观经济、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自然环境、市场需求等变化导致的风险,却很少有人关注到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实际上,这是一类非常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风险因素。

“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是1985年由Granovetter(1985)提出的,他认为过去对经济活动的研究中,只是注重了市场需求和供给因素,关注交易成本,而忽略了市场是由社会的人所构成的,也有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遵循着社会结构构成的秩序,因而应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嵌入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后来,Ostgaard和Birley(1996)基于英国集群企业的研究,发现商业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交叠现象,从而证实了商业关系、创新行为的社会网络嵌入性。随后,Uzzi(1997)进一步指出,经济行为都是在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环境中发生的,是基于信任而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在网络嵌入视角下,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都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网络和关系网络中、以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相互连接并相互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网络化范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探讨其社会环境约束特征,提出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这个新概念,并通过发生在当前中国市场上的典型案例对这种风险进行初步研究。

二、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与网络化范式

1.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实施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但不局限于企业,而是由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等共同完成的系统性工作。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并提供新的产品,或者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质量;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

(3)为产品或服务开拓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新供给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由于技术创新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创新性的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其行为具有市场导向性。市场需求是创新理念的源动力,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发活动,才能转化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通过市场的检验、获得市场的认可,也才更有可能获得各种融资渠道的资金支持。因此,市场需求既是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约束条件。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和風险性。因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其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不仅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具有天然的风险性。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很难被一家企业同时掌握,而且一家企业也不愿意独自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基于企业单位间的互补和合作就必然会产生。在同一个技术研发链或者相关技术领域的企业,就会很容易地集聚到一起,或者形成多方合作的网状结构,集聚性和网络化也就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重要特征。

2. 技术创新的系统集成与网络化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特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研发活动也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各种研发工作不再由单一机构独自完成,而是由多个研发能力互补、利益相关的研发机构共同实施和实现。这种技术创新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行为互动,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也成为多个行为主体的系统集成。

在这种新的系统集成创新模式下,各企业和其他研发机构一起共建实验室或者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联盟与合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网状研发创新关系,即创新网络。在一个创新网络中,各研发机构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将不擅长的工作交由网络中的其他合作机构去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发产出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通过网络式的合作关系,企业专注于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组合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更易于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使得研发网络的各方都能受益,而这种协同价值是任何一方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的。

在网络化范式下,技术创新活动将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技术创新所涉及的各种资源、信息和行为主体都集成到一起,形成网络化的研发系统。技术创新网络中不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而且组织机构间的联络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是,通过网络间的协调配合,他们能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使得整个研发网络呈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风险

1.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技术创新是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研发活动的创新成果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灾难(例如原子能与核工业技术、转基因与生物克隆技术),可能带来人类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使得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发生剧变。因此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研发活动提出一定的制约,使之始终处于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视角看,技术创新活动是镶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与社会环境实现互动,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等各种环境,而且总是处于这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之中,这就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嵌入性。

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约束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体系、社会文化观念、社会政策制度、社会信息传播、社会信任关系等多个方面。社会结构体系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节点的认知观念及其相对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倾向和约束影响力。社会文化观念是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各种观念、风尚、需求、习惯、伦理、心理倾向等,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研发活动的态度倾向。社会政策制度指社会构成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制度体系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导向的总和,对技术创新活动起着直接的约束作用。社会信息传播包括信息的产生源、传播渠道、媒体舆论导向、信息传播的技术与传播速度等因素,因为其对社会文化观念起着引导作用,因而会间接对技术创新活动造成约束。社会信任关系指社会成员的信譽信用、相互间对承诺的信任程度等,其中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政策抉择和监管执行的公信力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通常我们谈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环境以支持研发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总是被社会环境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也并不总是正面的。如果技术创新活动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对技术创新机构来说就会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不是由技术本身带来的,也不是由资本短缺、市场竞争等经济因素直接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网络关系带来的,是研发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称为社会嵌入性风险。这种社会嵌入性风险,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化解,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能够直接影响和解决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转基因育种的技术创新项目。转基因育种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结构、功能清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以获得新性状、培育新品种的过程。2011年,全球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达到1.60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0.7%;美国在全球转基因作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的43.0%。近20年来,中国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领域也紧跟世界步伐,有了较大发展,列入研究清单的项目主要包括转基因抗虫棉、抗病毒水稻、抗青枯病马铃薯,以及分别具有抗赤霉病、白粉病及黄矮病小麦等。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在此基础上发布了4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管理办法》。2006年,中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将在15年内投入资金240亿元人民币,用于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2009年,中国第一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安全证书,开始准备进入后续的品种审定、申请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进行商业化种植。

但是,正如本文前述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就一直存有疑虑,这种疑虑在转基因水稻临近商业化的时候,在诸多社会知名人士的参与下和媒体的推动下演化成了一场社会争论风暴,争论的论题远远超出了生物技术的范围,涉及到法律、伦理、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参与方也包括了媒体、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普通民众面对海量的信息,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争论拨动了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敏感神经,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安全证书”本身的含义已经完全被忽略,而且无论是农业部官方辟谣,还是61名院士联名上书,都未能平息社会各界的争论。随后《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等媒体开始明确表态:新华社发文称转基因食品是“大趋势”,央视发表评论称转基因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但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质疑,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后续品种审定、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的申请一直没有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2014年8月17日,两个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安全证书到期,安全证书的续期申请也没有按时获得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目前来看还是遥遥无期。

在转基因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出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考虑,社会各界不能顺利接受这项新技术,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新技术产品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由社会网络关系的反作用带来的。这种制约作用带来的风险,与技术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不同,是技术创新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险,是一种社会嵌入性风险。

四、 技術创新社会嵌入性风险的防范

面对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防范体系。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研发活动具有“社会属性”,要充分意识到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防范于未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研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逐渐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发言机构、开始关注项目的社会影响并积极应对,实际上是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认识。对于社会嵌入性风险的这种事先的防范,可以包括事先进行安全性检验、做好媒体沟通和普通社会公众教育,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尤其是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认识到这种监督检查机制不是在制造麻烦,而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主动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研发创新部门共同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在媒体宣传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宣传教育,培养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及其安全性的科学认识。在这方面,媒体自身也应该树立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用科学严谨的眼光审视事态的发展,客观公正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毕竟,社会公众不可能成为技术专家,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一知半解是正常的;但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也以一知半解的状态去引导社会公众认知,或者在陈述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偏见,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2. 李晓峰,徐玖平.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3):72-76.

3.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4. Ostgaard A, Birley S.New Venture Growth and Personal Network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37-50.

5.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 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 35-6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研发网络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及其相互促动机制的研究”(项目号:71132006)。

作者简介:杨忠直(1956-),男,汉族,陕西省富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和产业经济;乔军华(1977-),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技术社会化 篇6

关键词:机动车保有量,检测社会化,检测质量,有效的监督,源头管理

目前,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站是依据GB7258-2004、GB21861-2008、GB18285-2005、GB3847-2005等标准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性能检测的机构。近年来, 因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检测机构, 有个别企业化的检测机构为谋取利润最大化, 不按国家标准进行车辆年审 (年度检测) , 导致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车辆检测不合格也给予放行, 由于检测制度、措施及各级职能部门未能实现对现有检测站和相关设备联网企业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 所以车辆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 给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我个人认为安检机构实行社会化的关键:一是如何保证车辆的检测质量。二是主管部门要对安检机构的检测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结合多年来对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的工作实践以及通过对现实情况资料的收集, 对该时期如何将安全技术检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一次较客观地分析和论述。

1 当前我国及我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的模式

我国的机动车安检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实质上从检测技术、检测设备和检测标准等方面来看, 基本以参照国外标准为主, 曾经这些外来的标准对推动我国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车辆状况、道路条件差别很大, 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工具参与形成的混合型交通, 并存在机动车产业政策、机动车生产厂的市场经济和交通管理规定各不相同,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较少, 所以在按照外来标准地实际检测中暴露出不少矛盾。

2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 机动车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新型、高智能的机动车不断涌现, 车辆检验面临新情况。一是《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需社会化, 这使得推进检测模式创新成为势在必行, 但从部分已实行全社会化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来看, 由于质监、公安等职能部门监管手段落后、制度、措施不能到位, 再加上部分安检站间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序竞争, 严重影响了车辆检验的质量。二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大部分一直都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运作的, 是公安机关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 (收费标准100/辆, 复检不收费) 。而新建的社会化的检测站资金投入大, 回收慢, 投资者要考虑经济效率、资本运作等问题, 即首先是经济效率, 其次是为民服务, 与原有的公安模式管理下的车辆安全检测机构的运行初衷背道而驰。

3 机动车检测实行社会化的一些思考

经过对本市区的安检站的现行情况进行较详细地了解后, 继而引发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由于现行的机动车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没有一个标准的监管办法, 主管部门没有人力对所属检测站进行有效的监管, 更不能对检测线的在线机动车的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为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动车检测信息监管平台, 非常必要。监管平台建成后, 将对所有在用的机动车检测情况, 实行全部掌控, 及时发现问题, 既实现机动车检测站综合整治, 减少检测机构无序竞争和恶意降低机动车安全检测质量, 扭转检测环境日趋恶化的被动局面, 又实现在不影响检测线上检测业务 (项目) 的情况下对检测设备进行动态监控, 提高检测线流程的自动化程度, 充分满足技术监督部门、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对检测线进行监控的目的。

2006年5月在丽水、龙泉两市政府协调下, 市级交警支队对龙泉市汽车长运公司下属的综合性能检测站所提供的检测场地、检测设备及检测人员按照安全技术检测线的要求进行了整合, 并按安检线的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流程、以及便民措施标准改造了检测系统。该检测线开检后, 经省质监局有关业务处室的检查, 认为在当时这种安全检验运行模式在全省也是首创, 尝试安检站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进行车辆安全技术检验的“半社会化”的模式。

但在个别车辆的监管和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硬件方面, 工位机通过有线方式获取检测设备所检测的数据, 由于检测设备设计原理不同, 给计算机的检测数据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非电量转电量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脉冲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脉冲编码传感器等。也有通过串口通讯直接获得的检测数据, 如:声级计、废气仪、不透光烟度计、灯光检测仪等, 如果用有线连接这些检测设备对其进行记录, 其信号的获取需要与检测设备的传感器进行并接, 而且经过信号放大、滤波器处理电路等, 有可能造成信号衰减, 甚至影响到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签于上述情况, 市交警支队于2009年3月对辖区内三个机动车安全检测站实行了联网, 做到了检测结果数据上传, 即各检测站每检完一辆机动车在十秒钟内上传中心站数据库, 车辆检测过程检测数据的实时上传是质监、公安等监管部门实现检测过程全程监控、检测数据自动传输的关键。

建立起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管理的业务流转平台, 开发一套能对所有机动车安全检测过程产生的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处理的记录仪 (黑匣子) , 对安检机构检测过程进行全程在线监控的软件系统。主要实现将所有机动车安全检测站 (线) 实现联网, 提高检测各工位的自动化, 达到中心站能全方位监督管理各站 (线) 的功能。

3.1 实现各检测站的数据互通功能

现多数安全检测站的网络只是一个内部联网形式, 所有的检测数据相对独立。各检测站互不联网的问题, 导致检测数据不受控, 不利于检测社会化发展的监督管理。所以必须要实现检测站之间的信息交互, 从而实现车辆可以在任一检测站进行检测, 既扩大来检车主的选择范围, 同时又防止来检测车辆在某一检测站检测不合格后, 又到其他检测站检测通过的问题。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公平公正公开检测。

3.2 提高检测过程中的自动化

机动车安全检测项目分为线内与线外检测, 线内检测基本已经实现了仪器检测, 自动出数据功能, 但线外检测还在沿用落后的人工检测方式, 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争议较大。为杜绝该因素, 在进行线外检测时, 可通过对参检车辆现场拍照, 自动与原始照片比对来确认车型, 由动态自动化 (检测) 装置代替人工手段对汽车外廓尺寸进行精确测量, 并全程实现流程录像监控, 有效地防止检测过程中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

3.3 加强中心检测部门掌控能力

通过集成系统, 实现所有安全检测站与机动车登记系统的衔接, 实现与机动车登记系统的信息自动交互, 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为保证每个检测坏节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中心站统一结果判定标准, 杜绝差异。并通过对线内的每个工位安装检测过程记录装置, 使各工位的实时检测数据能直接传送至中心检测部门, 中心站可随时监管到全市的安全检测数据, 并可实现种类统计、查询、分析等管理功能, 实时了解和掌握各类检测数据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各检测站 (线) 的监管能力, 为以后的安全检测社会化服务。

3.4 机动车检测线监管系统总体设计

(1)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 建立一个系统的、规划的、高效的实用化的机动车检测监管系统;将更有利于改善办公环境、增强信息处理手段、促进信息共享、加强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机动车检测管理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促进交警管理部门的现代化管理建设。 (2) 利用车管网络平台, 建立检测线监控中心数据库, 对各个检测站点监控的数据、图像进行统一采集管理, 并具备信息登录、统计、查询、检测、打印报表与交警部门的已经开发的数据平台共享等功能。 (3) 在监控数据库建设方面, 建设一个具有统一规范的、共享的、基于网络的检测系统数据库, 提供方便的信息存储、组织、处理、查询和统计手段, 加快信息、数据处理速度, 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 改善办公环境, 提高业务管理的处理效率。 (4) 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接口, 能与现有检测站控制系统进行无缝的连接, 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纳入现有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管理, 并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 创建一个方便的、高效的、多功能的业务处理平台。 (5) 采用机动车检测过程记录仪 (黑匣子) 的监控方式, 完善机动车检测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等系统。通过建立本系统, 可以准确完整地收集机动车检测过程数据, 客观真实地反映机动车检测状况, 为我省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6) 提供良好的扩展性, 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象整个网络平台的扩展, 减少重复性投资。 (7) 引入汽车外廓尺寸动态自动测量系统, 提高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科技化, 通过本装置的建立, 可以与检测车辆原始外廓尺寸数据进行实时比对, 切实减少外在因素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完善对车辆的监督管理 (图1) 。

可以对此作出思考,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要实行社会化, 除了现有的政策、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安全技术检验的方法与手段要求外, 还需解决下列几点问题。

(1) 增加科技含量, 完善和规范检验行为。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可分为线内检验和线外检验, 线内是用仪器设备检验, 即按《国标》设置检测软件, 统一检验标准、统一检验项目进行了规范检验。而线外检验是用人工检验 (包括车辆外观检查、外廓尺寸测量、车辆底盘检查、车辆动态检验) 。线外检验全凭检验员的高度工作责任感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来完成检验工作, 所以线外检验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为提高线外检验的透明度, 可使用《机动车外廓尺寸自动测量装置》来代替人工用钢卷尺、皮尺作为测量工具的落后测量方法, 该装置的测量方法是车辆行驶速度在为3~7km/h时将车辆的长、宽、高、拦板高度、后悬等尺寸参数自动测量, 这种测量装置测量精度高, 操作简单、快捷, 应用后可解决人工测量方法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 明显提高机动车辆的测量精度和车辆检验的工作效率, 切实将防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规范检验行为, 避免干扰和争拆, 杜绝投诉 (图2) 。

(2) 建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体系, 实行检验数据监管。

市级公安交管部门要对辖区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统一安装检测软件, 在机动车检测线上安装检测过程记录装置 (机动车检测过程记录仪) , 可以实现:一是检测线检测过程记录仪有数据库系统, 含有受检车辆的车籍档案及检测记录, 检测数据流与车辆照片, 完整的记录每一辆车的检测过程。二是该记录仪的软件模块具有远程查询、检测过程再现、统计、异常数据报警、标定时间到期提示和停线功能。三是该记录仪配有设备标定与检测过程比对的标准软件, 可以进行设备标定与检测过程比对。四是该记录仪配有录像系统, 可以在检测线关键点和关键时间对受检车辆进行录像和拍照。各检测线检测的车辆实时上传到省、市公安交管部门的数据库内, 实现了在不影响检测线车辆检测的情况下对检测设备进行动态监控, 满足技术监督、交警等职能部门对检测线进行监控的目的;切实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车辆检验的监管。为全省全面推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联网, 采取网上视频监控、数据监测等方式, 实现检测过程全程监控、检测数据自动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确保公平公正,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朝勇, 洪家龙, 廖西南, 等.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07 (10) :128~130.

[2]胡建华, 徐健健.交通监控系统中车辆和行人的检测与识别, Detection andrecognition of vehicle and pedestrianin intelligent traffic surveillance[J].电子测量技术, 2007, 30 (1) .

技术社会化 篇7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 “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至今已6年多时间来, 全国有部分省市汽车安全技术检验开始实行社会化, 由于在检测制度、措施以及职能部门监督不到位, 其车辆检验质量得不到保证。近年来, 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汽车安全运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实行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安检机构实行社会化的关键就是如何保证车辆检测的质量。因而, 对如何加强车辆的源头管理, 重视车辆的安全技术检测, 成为整个社会和质监、公安等管理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车辆安全技术检测工作,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车辆安全检测社会化的需要, 本文将紧扣时代的要求, 分析和论述新时期安全技术检测的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检测的模式

我国的汽车安全技术检测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 走过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道路,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实质上从检测技术、检测设备和检测标准等方面来看, 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外的, 曾经对推动我国的汽车安全技术检测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检测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车辆状况、道路条件差别很大, 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形成的混合型交通, 驾驶员、检验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汽车产业政策、汽车生产厂的市场经济和交通管理规定各不相同,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较少。为了建立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检测模式, 中国汽车安全检测研究会于1996年正式开展这项工作, 现已形成了“中国汽车安全检测模式”及“中国机动车安全检测模式研究报告”两份文件, 供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作为车检行业的工作指南。为了加强管理和规范我国机动车的安全检测工作, 1997年以来, 国家先后颁布了GB7258—1997《机动车安全技术运行条件》、GB7258—2004《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GB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等车辆检验标准, 确定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模式。2004年以来, 原公安交警部门的安全技术检测站的检测行为由省级公安交管部门委托移交给质监督部门管理, 各安检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机构和从业人员、检测设备按照机构评审要求, 进行了机动车安检机构计量认证和资格许可, 2009年国家质监部局颁布了121号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 更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汽车安全检测模式,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运用先进的设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对汽车安全技术性能进行检测。

2汽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 汽车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新型号、新技术、高智能的汽车不断涌入, 车辆检验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新学驾驶员剧增, 与以往不同的是考取驾驶证并不是出于职业需要, 而是一种技能, 他们对汽车维修了解甚少, 甚至不懂, 这样就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社会化, 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使检测工作势在必行。但从汽车安全检验已实行的部分省市来看, 由于质监、公安等职能部门监管手段落后, 制度、措施不到位, 再加上安检站之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序竞争, 严重影响了车辆检验的质量;三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大部分都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运作的, 是公安机关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 (收费标准100/辆, 不收复检费) 。而新建的检测站资金投入大, 回收慢, 尤其是车辆检测的运作模式各不相同, 而投资者要考虑经济效率、资本运作等问题, 即首先是经济效率, 其次是为民服务。

3汽车检测实行社会化的一些思考

2006年5月在丽水市、龙泉市两级政府的协调下, 支队对龙泉市汽车长运公司下属的综合性能检测站所提供的检测场地、检测设备及检测人员按照安全技术检测线的要求进行了整合, 并按安检线的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流程、公开办事制度以及便民措施标准设置软件;龙泉市交警大队派民警驻站并负责公安网络的使用监管;该检测线开检后, 经省质监局有关业务处室的检查, 认为在当时这种安全检验运行模式在全省也是首创, 尝识了安检站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进行车辆安全技术检验的“半社会化”的模式, 但在个别车辆的监管和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签于上述情况, 我们于2009年3月对辖区内龙泉、庆元、遂昌三个汽车安全检测站进行了联网, 做到了检测结果数据上传;即各检测站每检完一辆汽车在十秒钟内上传中心站数据库, 虽然中心站可进行监管, 但监管的是车辆检测结果数据, 而不是车辆检测过程的“实时”数据;对此, 车辆检测过程实时检测数据上传是质监、公安等监管部门实现检测过程全程监控、检测数据自动传输的关键。因此,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要实行社会化, 除了现有的政策、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安全技术检验的方法与手段要求外, 还需解决下列问题:

3.1 认真调查研究, 科学规划设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点, 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实行社会化的组织保障, 质监部门在审批规划设点时, 要依据GB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的国标和公安部、省公安厅有关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的建站条件来确定设点。一是认真贯彻执行GB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国标, 并按国家标准第一号修改单中第十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各工位最少检验时间”来计算和确定检测线和设点数量。二是要按公安部、省厅有关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规范化建设标准, 即汽车拥有量1~1.5万辆建一条检测线。职能部门要从每个地方的机动车拥有量来确定检测机构和检测线的数量, 这是规范、有序地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增加科技含量, 完善和规范检验行为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可分为线内检验和线外检验, 线内是用仪器设备检验, 即按《国标》设置检测软件, 统一检验标准、统一检验项目进行了规范检验;而线外检验是用人工检验 (包括车辆外观检查、外廓尺寸测量、车辆底盘检查、车辆动态检验) ;线外检验全凭检验员的高度工作责任感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来完成检验工作。所以线外检验人为因素多, 为提高线外检验的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 体现公平、公正;因此, 线外检验中外廓尺寸测量须使用机动车外廓尺寸测量装置来代替人工用钢卷尺、皮尺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车辆的长、宽、高, 尤其是使用《机动车外廓尺寸动态自动测量装置》可以实现对行驶车辆 (车速为3~7km/h) 的长、宽、高、拦板高度、车辆后悬等尺寸参数进行自动测量, 这种测量装置测量精度高, 操作简单、快捷, 应用后可解决人工测量车辆外廓尺寸参数这一传统方法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 能明显提高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效率, 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检验工作的透明度, 切实将防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规范检验行为, 减少人为因素, 避免干扰和争执, 杜绝投诉。

3.3 建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体系, 实行检验数据监管

技术社会化 篇8

关键词:茶叶,生态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示范,成效,重庆市

为落实中央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 推动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发展,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更新生产技术, 进一步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重庆市2014年以来承担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茶叶生态栽培技术及社会化服务集成示范”项目。通过2年的项目实施, 重庆示范区茶叶生态栽培水平、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茶叶生产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并逐步探索建立了适宜的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模式, 加快了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确保了农村生态环境和茶叶食品安全。

1 示范及其成效

1.1 示范推广情况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 部级示范区设在重庆市永川区永荣茶厂, 建设核心示范片66.67 hm2, 其中生物农药防控试验园3.33 hm2, 对照3.33 hm2。在茶园四周、干道、支道及地块间空闲处种植有香樟树、红叶石楠、水杉等树木合计2万余棵。建有生态缓冲沟渠5000 m和沉沙凼20个, 增设人工湿地功能区1个。运用频振式杀虫灯6盏, 诱虫黄板6万张, 实现示范区全覆盖。推广使用机生态型肥料12万kg。重点应用植物源农药共计15000 m L, 做到不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在此基础上, 在重庆市的巴南二圣等地扩大示范, 示范推广面积666.67 hm2, 结合部级示范区整体推进茶叶生态栽培技术工作。

1.2 主要成效

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现代生态茶园建设和茶产业发展。 (1) 茶叶生态栽培水平得到提高。项目试验示范了茶树害虫生物调控技术、茶园土壤调理技术、茶园生态调控技术等新技术, 采用了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粘虫色板、植物源农药、有机生态型肥料、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缓冲沟、增设人工湿地功能区等茶园生态栽培措施, 生态栽培技术在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 为重庆市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2)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实施以来, 示范区茶叶产品在抽检中全部检验合格。示范区茶叶农残100%符合标准, 茶园农残零检出, 重金属含量100%符合标准。示范区化学农药零使用, 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 (3) 茶叶生产效益得到较大提高。据企业初步测算, 示范区较项目实施前名优茶增产12%, 名优茶价格提高15%, 茶叶生产成本降低5%, 示范区节本增收15%以上。 (4) 探索建立起适宜的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模式。项目构建1个新型茶叶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1家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企业, 探索并建立起示范技术服务企业+推广部门+基地 (农户) , 技术服务企业+茶叶公司+基地 (农户) , 技术服务企业+基地 (农户) 3种技术服务模式;形成了技术部门指导技术, 企业示范技术, 专业合作社大面积推广技术的新型技术推广及服务模式。 (5) 制订生态茶园技术规程, 总结凝练出“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通过项目实施, 示范推广区在硬件设施、科技推广、品牌意识、销售流通、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做到“农药不进园, 泥沙不下山, 氮磷不入库, 清洁化加工, 农残零检出, 环境零污染”, 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水平, 为重庆市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提供了典型样板和技术标准规范。

2 主要措施

2.1 成立组织机构, 落实工作措施

成立以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永川区农委经作站、重庆市永川区永荣茶厂联合项目工作小组, 成立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的现代生态茶叶专家组, 负责指导重庆市现代生态茶叶发展。由全国现代生态农业专家组专家、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 负责示范区的管理、监督、指导。永川区农委经作站站长李均为示范区负责人, 负责落实示范区相关工作。永荣茶厂田朝树厂长负责示范区全面工作安排、管理及项目具体实施, 永荣茶厂刘杨志作为记录员。项目实行领导挂帅, 部门配合, 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工作措施, 会商项目工作实施进展情况, 解决项目实施中具体问题, 明确工作人员工作职责, 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2 制订实施方案, 项目有序推进

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发的“茶叶生态栽培技术及社会化服务集成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总体要求, 认真编制“茶叶生态栽培技术及社会化服务集成示范项目永川示范区实施方案”、“永川示范区茶叶生态栽培技术方案”。落实永荣茶厂66.67 hm2核心示范片以及3.33 hm2生物农药防控试验园, 对照3.33 hm2。严格按实施方案中明确的目标任务、建设地点、建设内容、进度安排、生态栽培技术方法等开展项目建设。明确专人对示范区和对照进行项目物资采购与把关, 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2.3 加强茶叶生态栽培技术, 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项目实施以来, 各项试验示范工作有序开展。示范区设专人每月调查茶园天敌种群和数量, 完整记录示范区和对照区的用药用肥情况、虫口数量、茶园产量等, 详细填写试验示范记录表;推广生物物理防控措施, 实现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粘虫色板全覆盖;使用苦参碱和藜芦碱防治茶毛虫和小绿叶蝉, 除虫菊素防治黑刺粉虱, 可有效替代现有虫害的化学农药防控;园区种植了防护缓冲带, 茶园间种防护树, 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茶树修剪废弃技叶粉碎腐熟还园保墒, 提升茶园有机质;建设生态缓冲沟渠和沉沙凼, 增设人工湿地等功能区, 保护库区水源环境等生态保护措施全面完成。在此基础上, 总结凝练出“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通过建设现代生态茶园, 推广茶叶生态栽培技术,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2.4 提高科技水平, 健全服务体系

项目依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源农药产业技术联盟、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北京汇德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社会化服务企业) 、永川区农委经作站等科技力量, 构建以技术服务企业为核心, 推广体系、科研单位、农技 (资) 企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产、学、研、推、企”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制, 实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开发与市场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特别是抓好技术骨干的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和发放技术资料自学等措施, 提高茶农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茶农懂科学、用科学、重质量、重市场意识, 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现代生态茶园。

3 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 由于重庆季节性气候反常, 4—6月雨水较多, 导致螨类、小绿叶蝉害虫发生较重, 按照常规使用黄板防治虫害效果减弱。同时, 黄板会把部分瓢虫及蜂类天敌粘住, 对茶园天敌种群有一定破坏作用。 (2) 生物农药施用时对天气要求较高, 如遇连续阴雨, 对生物农药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 用药时要同时大片施用, 防止害虫从一片飞到另一片, 影响防治效果。 (3) 项目实施中个别操作工人技术不娴熟, 存在漏施、漏插等现象。

3.2 对策建议

学好技术,服务社会 篇9

1. 萧小坤, 男, 泉州泉港人, 福建技师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想从事的行业是计算机设计类, 有机会要自己创业。预期薪资收入6000元, 想留在福州发展。

2. 陈燕, 女, 福州台江人, 福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想从事外贸类工作, 有机会想自己开淘宝店。预期薪资收入3000元左右。

3. 周智明, 男, 莆田仙游人, 福建技师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在计算机相关的店里面学点技术, 然后考虑自己开店。预期的薪资收入3000元以上。

4. 刘涛涛,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就业愿望:希望能够在大型汽修厂学习, 并且有机会去厦门发展。预期薪资收入:5000元左右。

5. 余晨晖, 男, 泉州人, 福建技师学院学生。就业愿望是回家创业。预期薪资收入3000~4000元。

6. 陈国宏,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近期目标:准备福建省技师大赛。月薪要求:4000元以上。

7. 郑桔,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汽修专业, 来到这里学技术得到家人的支持, 普遍认为有一门技术不至于失业。就业愿望是希望自己创业, 不过目前还是以打好基础为主。预期薪资收入:5000元左右。

8. 林星勇, 莆田人,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近期目标:继续参加升学考试, 将一门技术学到底。预期薪资收入:3000元以上。

心理技术助力社会工作实践 篇10

关键词 自杀未遂;社会工作;心理技术

分类号 B849

1 个案背景

K是社区转介的个案,曾经跑上家庭所在的顶层(9楼)扬言要自杀,被其母亲劝下。案主父亲求助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协调下,社工站安排三名社工紧急介入此个案。

1.1 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K,现年27岁,女性,大学学历,四年前毕业之后曾经找过十余份工作,但是均因各种因素没能坚持下来,目前在家待业。案主从小被医生诊断为脑部不正常,小学四年级时医生诊断其为“癫痫”,在治疗过程中几度更换医生,但每个医生对K脑部症状的诊断都不同。虽然K已是成人,但其心智表现与其所处年龄段并不相符。K性格沉静,人际交往比较少,与K日常互动最多的人是其母亲,由于生活独立能力较差,日常起居常由母亲照顾。

K曾经表示,父母含辛茹苦供她上学,但毕业之后她却没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没法为家庭分担责任,为此很自责。K曾打骂过母亲,责怪母亲过于介入她的工作和生活,事事为她打点,让自己不能独立,因而赶不上同龄人成长的步伐。根据母亲的表述,K有数次自杀行为,每次都是母亲把她拉住,才没有自杀成功。但K亦表示,那些自杀行为都是自己故意为之,目的都是想吓唬母亲。笔者判断K的行为属于效仿自杀(王瑞儒,张恩雨,1994)。

在此次效仿自杀行为之后,K已经被其家属送往脑科医院,需接受一个持续3个月的疗程。因个案的特殊情况,笔者放宽了工作面,围绕案主需求,从其亲人开始介入,收集资料,评估问题,逐步深入个案。

1.2 案主家庭情况

在初步接触中,K及其家属对社工表现出非常接纳的态度。

本案中K母亲担任着重要的角色,K的许多资料都由其母亲提供。K母亲经医生证明患有精神疾病,现年53岁,退休近10年,属于病退,家庭生活开资主要靠她的退休金维持。母亲与K的关系比较亲近,其曾表示女儿是自己的依靠,为女儿的生活、工作都花了很多心思。鉴于女儿的过往病史,母亲在K还在上学之时就开始为其将来打点,希望为女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K在参加工作之后,母亲仍坚持接送女儿上下班,甚至委托其同事多照顾K。K在单独求职时经常能获得成功,但往往在母亲介入后便不能维持工作。

案主父亲是一名残疾人,社区为他争取了残疾车以方便其出行。但其为了谋生,经常早出晚归,较少与其他家庭成员互动。K母亲一度向社工表示:他们夫妻关系疏离,丈夫经常不在家,在家的时候脾气暴躁,经常有狂躁言行。而K的姑姑曾经告知社工,案主父亲爱面子,也有轻度的抑郁症状,要么不说话,要么就说个不停。虽然K父亲与社工的互动较少,但并不抗拒社工的介入。根据案主具体情况并参照相关文献(张文霞,朱冬亮,2005),笔者认为案主家庭关系如图1。

图1 案主家庭关系图

案主家庭属于纠缠型关系,案主父母关系比较疏离,母女关系纠缠,每个成员都是需要关注的对象。

1.3 个案其他资料

案主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和社区。案主母亲是一名积极寻找外界资源的人,自从女儿入院之后,她走遍过往同事、朋友,希望保证女儿的住院费能有着落。K的父母两系的亲属都通过K母亲施予帮助,有些亲戚还会提供改善家庭关系方面的建议。K由其所在社区转介,笔者在介入过程中发现社区和街道一直为其提供支持。由于K亦在社区担任过志愿者,社区人员对她的情况比较熟悉。不过,由于与K父亲接触较少,对于K住院后父亲做过的努力笔者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只听K母亲说过他给了家里2000元。

2 个案分析诊断

纠缠与疏离型的家庭结构导致案主的问题行为。K问题行为的根源与母亲的长期不理性的过分“照顾”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案主就业之后案主母亲根据主观意志不断干涉案主的生活和工作。从案主母亲提供的资料分析,案主母亲有强烈的控制欲望,病退10年来生活缺乏寄托,而对女儿学习、生活、就业的干预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持。母女之间过度纠缠,母亲处于各种权力的核心,这使得夫妻关系、父女关系疏离,女儿的自主发展需求受阻碍和压抑。

成年早期的心理危机使得案主未能独立。案主处于“成年早期”,此阶段主要的任务在于和他人形成友谊和亲密的关系,恋人、配偶和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基于母亲的控制,案主没能在实际生活当中和他人建立适当的友谊和关系,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与母亲接触,从而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能力。

案主的心理成长和年龄不协调。在接触案主过程中发现,案主虽然已经27岁,但是其心智水平、认知能力远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段的状态。案主曾经表示,她觉得自己还只有18岁,对许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案主对自己的成长状况也常常显露出失落情绪。而笔者发现,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案主似乎已经习惯于母亲的照顾,对于母亲包办一切,她也习以为常。

长期的“标签”效应让案主低估了自身能力。案主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一直被认为脑部不正常,母亲亦常用诸如“抑郁症”“人格分裂症”等语言来描述她;在她周围的亲戚当中,也常常会遇到别人说她“傻瓜”“有病”。案主似乎因这些标签式的词汇而形成了负性的自我概念,即“我是有病的”“我是没用的”等,造成了心理适应失调(马长锁,方明昭,1999)。

3 社工服务过程

3.1 介入策略和目标

3.1.1 策略

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基于对案例的分析,认为本案是家庭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所导致。在督导的指导下,选择以女儿为焦点,在介入过程中逐步扩展范围。

nlc202309021446

3.1.2 目标

第一,协助案主成长,包括个案诊断当中所涉及的人际能力、心理成长、自我概念等。

第二,改善关系,通过介入案主的问题,促进案主家庭关系的改善,尤其是协助案主入院到出院期间的家庭沟通,为案主从医院回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2 介入过程与治疗

3.2.1 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阶段,社工首次来到案主家,由于有预约,案主父母都在家里等候。案主父母欢迎社工的到来,案主母亲开始向社工陈述案主的情况,告知案主已经在前几天被他们送入市专科医院住院。社工倾听了案主母亲的陈述,做好鼓励和回应,关切问候了案主的情况。案主母亲滔滔不绝地告知案主的病史、过往经历、学业、工作等情况,而案主父亲则在一旁倾听,并没有阻止案主母亲的陈述。在听取案主母亲的陈述之后,社工进而介绍了自己以及社工行业,并表示以后将会继续跟进。首次会面,案主父母对社工表现出接纳的态度。

在第四次面谈中,社工来到市专科医院,在家属的陪同下与医生进行沟通,表示社工并不会妨碍医生的治疗,反而会通过跨专业合作,促进案主的成长。此乃第一次与案主接触,在交谈的过程当中,社工介绍了自己的到来。案主询问社工的工作等,社工一一进行回答,然后赠送了准备好的祝福卡、精心折好的幸运星和手绳给案主,与案主一起阅读贺卡,案主非常高兴。社工询问案主想不想学习折幸运星,案主表示想。社工一边教一边鼓励案主,从中了解案主住院的感受,案主很愿意和社工分享。

本个案专业关系建立过程非常顺利,社工充分展现了倾听、开放、无条件接纳的姿态,案主母亲发现社工与案主的交流很顺利,故更乐意由社工介入。

3.2.2 改善家庭环境,协助案主成长

本个案介入过程主要放在改善家庭关系、为案主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方面。

案主入院之后,曾经哭着不让母亲离开她。案主母亲答应案主每天都去医院探访,好让她能安心住院。在初期介入过程中,社工发现案主母亲常显疲惫神态,因为案主母亲也是病人,经相关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所以社工就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提醒案主母亲照顾好自己,建议她跟女儿协商:减少去医院探望的次数,一则让母亲更好地休息,二则有利于案主学习适应新环境,掌握更多与人交往的技能。

案主母亲顺利完成此家庭作业后,社工及时欣赏肯定。在之后的接触过程中,社工都会适时地提醒案主母亲:女儿已经是成人了,让她去决定吧。案主母亲接纳社工的建议,对与女儿的关系方面,调整的动机逐步显现。同时,社工亦协助案主母亲反思家庭关系。

案主母亲一度向社工表示,她与案主父亲已经没有感情,并跟社工回顾了婚姻家庭成长过程。案主母亲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当初没有做更多的了解就嫁给案主父亲,嫁到丈夫家的时候才发现两人有那么多的不同。案主母亲表示案主父亲的家庭氛围非常差,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恶劣、争吵不断,而她在成长的历程中都没有遇见过这些现象。案主母亲对案主父亲家庭的感受让她在家庭生活中抱着逃避、惧怕的心态,没有去适应这些环境,也一直不愿意和丈夫沟通这些感受。因而常常把丈夫描绘成为“人格分裂”“狂躁症”等,婚姻关系从冷淡走向僵化。

案主母亲表示女儿也意识到了家庭的关系状态,一直很想调和他们夫妇俩的关系,但是案主母亲已经认定和丈夫无法沟通,也不愿意主动作出回应。为了案主出院之后能够看到改善的家庭,享受融洽的家庭气氛,社工与案主母亲商定了两份家庭作业:第一份是当丈夫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跟丈夫说一句“辛苦了”;第二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一次两夫妻一起共进晚餐。案主母亲表示为了女儿,会尽力去完成。

3.2.3 跟进家庭作业,与案主制定目标计划

社工跟进了案主母亲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在案主出院那天,她完成了家庭同桌共餐的作业。案主母亲向社工表示:毕竟是一家人,就算他爸爸再不愿意也好,我也要要求他一块吃午饭。进而她告诉社工,让女儿出院这个决定,以及去接女儿出院,都是一家人尤其是夫妇俩一块商量进行的,并不是她一个人的主意。案主母亲跟社工分享:两夫妇之间,应该要有商有量才行,不应该一个人说了算。社工对案主母亲能够开始有意识地去改善夫妻相处现状的行动表示欣赏和鼓励,强化了她改善的意识。

案主K出院之后,常常会随着母亲来到社工站。案主表示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不如过来社工站。笔者认为如果案主没能学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很可能会有倒退现象,无法达到成长的目标。因此社工通过面谈评估了案主出院之后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以及学习动机。案主告诉社工,她“已经浪费了很多青春”,社工发现案主已经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成长状况有更多的思考,于是和案主一起,制定每天生活计划。在制定计划过程中社工也秉持着不包办代替、案主自决原则,引导案主,鼓励案主独立做决定。

3.2.4 协助链接资源、锻炼生活技能

案主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表示希望和同龄人一样出来工作,然而她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足够,那句“我觉得自己还只有18岁”就是她对自己成长的看法。案主很希望努力改变,她不仅需要鼓励和支持,更需要有适合的社会环境让她锻炼生活技能。

在案主出院之际,案主母亲告诉社工,她听说过市残联下属的一个农疗机构,是专门让精神康复者锻炼工作技能、交往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场所,费用方面都实惠地为残疾人考虑。案主母亲已经告诉案主这个场所,并表示希望案主出院之后就过去,也希望案主能够成为社工站志愿者,在社区当中锻炼。社工提醒案主母亲让案主来选择和决定。社工透过互联网对农疗机构进行了专门的了解,为了能和案主、案主母亲一起权衡安排了一次家庭探视,鼓励案主独立思考、决定,提醒案主要与父亲商量。

案主思考了之后,决定去农疗机构,社工亦陪伴案主家庭到农疗机构,与机构的医生进行沟通。

4 成效评估、跟进计划与思考

nlc202309021446

4.1 关于本个案的成效评估

本个案从接案到最后一次接触总共跟进了23次,在社工与案主一家的共同努力下,个案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案主已经拥有改变和学习的动力,也投入了锻炼的环境,而且案主自我成长意识也被激发出来。围绕着案主,其家庭关系也开始逐步改善,案主父母尤其是母亲,愿意踏出第一步来改善疏离的夫妻关系。案主母亲对于母女的相处方式也有相应有效的思考和改善。希望该个案历程能为案主家庭做进一步的改善打下基础。

在个案后期,案主父母都表示,很感激社工一直以来对他们的热情关注,和他们一起想办法面对困难,鼓励他们,社工也得到了案主一家的充分接纳、肯定和配合,社工所提供的服务让案主一家很满意。

4.2 关于本个案的跟进计划

这几个月的跟进主要是围绕案主K展开,个案目标是协助案主成长,从中促进整个家庭关系的改善。但是,案主的家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需要,如家庭沟通、家庭成员角色的澄清等,因此在接下来的跟进计划当中,社工将跟进重心放在家庭方面,重新开启个案,以家庭为本进行继续介入。

4.3 思考

第一,社工在介入此个案之时,自身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成长。在接触个案阶段,督导建议社工把案主各种问题列成表格,分析对照得出案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进行案主K的介入,进而影响家庭关系;为家庭介入提供前期的基础。

第二,专业关系的不断界定和澄清。在个案过程中,社工发现专业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时半刻,而是要不断地进行澄清,社工要在个案的任何时候保持清醒的判断,在个案关系不清的环节,要及时地进行澄清和评估。基本上来说,本个案都遵循着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原则,在介入案主K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逾越专业关系的情形。

第三,在介入案主K的服务当中,督导的作用相当重要。如本案中,督导给予的建议:一是案主问题的形成与母亲过度照顾有很大关系,需要让母亲知道并且与女儿保持距离;二是不要让案主母亲感到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因为案主母亲也是需要关注的对象。对此,笔者在具体介入过程中,根据督导的意见进行过程安排,认为介入过程中确实需要提醒案主母亲与女儿保持距离,并且这也是让她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在转而把个案中心扩展到家庭的时候,也确实需要让案主母亲不要有那么强烈的挫败感,协助她学会面对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

第四,从本个案得出,人的问题和需要非常多样,在介入服务的时候,不能够以单一的视角来进行,社工必须学会整合各种理论视角,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好调整。社工不能够单方面地控制个案的进展,一定要充分和案主互动(费立鹏,2004)。可以说,具体服务的过程就是社工与案主、与案主系统互助共舞的过程。

参考文献

费立鹏.(2004).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5,277—281.

马长锁,方明昭.(1999).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3,110—112.

王瑞儒,张恩雨.(1994). 急诊科100例自杀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8,22—23.

张文霞,朱冬亮.(2005). 家庭社会工作.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盐酸纳络酮下一篇:工作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