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

2024-06-22

江西修水(精选八篇)

江西修水 篇1

一、突出扶贫开发的重点,整体推进,把力使在发展上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农民文化素质低,收入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多方投入, 确保重点,整体推进。

1、立足群众生产所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扶到关键处。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是农村贫困群众的众望所归。我们结合整村推进工作,将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点。在19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十五”42个,“十一五”148个)共修建村级公路203条870公里,桥梁125座3250延米,解决了近26万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复河堤12000米,新修水渠55000米,拦水堰116处,保护农田4000亩,解决了113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建饮水工程287处,解决了5.25万人饮水困难。新建学校46所18400平方米,解决了5000人上学难的问题。

2、立足群众生存所盼,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扶到急需处。我县农村有不少群众还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从2003年开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多样安置;政策支持,自建家园”的原则,瞄准对象,严格程序,扎实稳妥地推进深山移民搬迁。全县共搬迁了1132个自然村,已完成了12个行政村以及程坊乡的整体搬迁。建立集中安置小区221个,安置山区群众10913户53212人,基本实现“搬迁一个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如程坊乡原有6个行政村,农户4502人,已搬迁4225人,仅剩下居住在集镇的281人。2010年元月,省民政厅已批复撤销程坊乡建制,标志着“程坊乡”已退出历史舞台。

3、立足群众发展所求,实施产业开发,扶贫扶到点子上。贫困村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乏力,增收缓慢。我们通过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优化基地布局,扶持农户生产,培植中介组织,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全县新扩产业基地21.4万亩,蚕桑、茶叶、林果、畜牧等四大农业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扶持了一家、绿冬、振泰等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138个,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扶贫经营模式。全县有14500名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解决了温饱,43000名低收入农民依靠产业化扶贫脱贫致富,5200名农民转移安置到龙头企业就业,

4、立足扶贫先扶智,实施科技培训,扶贫扶到根本上。素质低是收入低的原因,收入低是素质低的结果。为此,我们将科技培训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始终。全县共举办各类扶贫培训班146期近34500人次,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8105人次,转移就业率92%,仅向本县工业园输出劳务就达3220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使贫困劳动力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起到了“一人参训就业,全家脱贫致富”的良好效果。从2009年开始,与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合作,探索了跨地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二、主攻扶贫开发的热点,整合资源,把钱花在刀刃上

资金不足是困扰扶贫开发的最大障碍。我们坚持多元投入、强力整合、高效使用,有效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全县共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9.5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0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93亿元),引导群众自筹资金6.23亿元。

1、精打细算,

科学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为把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确保发挥最大效率,我们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执行“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分批拨付、跟踪审计”制度和资金报账制度,做到了项目实施的事前预算、全程监督和事后审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专款专用。

2、加大力度,

提高县级财政投入水平我们在县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其他开支,全力保证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扶贫工作经费、村级公路、农村沼气、茶叶产业、蚕桑产业各100万元,并足额配匹扶贫配套资金。2010年年初在上级移民扶贫资金没有到位的时候,县财政先行垫出300万元资金,使当年25个移民点的建设项目在4月初全部启动实施。

3、真帮实扶,

争取上级帮扶部门支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有1个中央单位、9个省直单位和117个市直单位到我县开展帮扶工作,我县主动衔接,跟踪协调,热情服务。共争取上级单位投入帮扶资金达2650多万元。

4、建立机制,

整合县直部门支农资金。根据“资源整合,县为平台;来年项目,头年研究;领导协调,部门上报”的工作方法,探索出了“党委政府出点子、扶贫部门列单子、成员单位拿票子”的工作机制,共整合县直部门有关项目资金1.38亿元,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村和移民点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5、优化环境,

千方百计积极争资引资。我县坚持苦干实干,以干促变,用扎实工作赢得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如2010年,除争取国家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等重大扶贫项目落户修水外,还争取香港嘉里集团在修水建立扶贫基地,每年投资1000万元实行长达15年的跟踪扶贫。正是通过整合扶贫资源,重点村和移民点的建设项目资金落到了实处,扶贫项目建设的水平才得到了迅速提高。

三、明确扶贫开发的难点,落实责任,把心聚在干事上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既要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一个新的飞跃,又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搞形象工程、增加农民负担,真正把心用在干事创业上。为此,我们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1、抓领导,在组织保障上下功夫。修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村全局的中心工作, 切实担负起“县抓落实”的责任。 一是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开发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签订责任状, 设立扶贫开发奖项。从2009年开始, 还将扶贫开发作为县委督办的15项重点工作来抓,县委督查室每10天深入到全县重点村和移民点了解情况,及时向县委领导汇报。县委书记黄斌每年20多次到重点村和移民点调研。县长王丰鹏多次表示:“即使县级财力再困难,也要确保扶贫配套经费”。二是强化扶贫部门职能。 2001年,县委将县扶贫办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由县直工作部门转为县政府组成部门。2010年8月份,又将扶贫办和移民办合并组建扶贫和移民办,强化了扶贫职能, 深得群众好评。2011年3月,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被修水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人民满意单位”称号。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共举办重点村支书培训班23期,选派了1 12名优秀后备干部到重点村任职,重点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活力。全县有32个重点村被评为先进村,5个重点村支书被评为十佳村支书,8名村支书转为国家正式编制干部。

2、抓教育,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我们及时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教训,适时改进教育农民的方式和方法,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组织贫困户向专业户学习。白桥乡组织贫困户向药材大户学习、征村乡组织贫困户向桑蚕大户学习、黄港等乡镇组织贫困户向养猪大户学习,让农民眼见为实,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极大地刺激了贫困户想致富、盼致富、思致富的积极性。二是组织重点村干部到先进村学习。何市镇下田铺村是“十一五”第一批整村推进典型村,在各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身边的典型,组织增补重点村的部分村支书到下田浦村参观学习。听取下田浦村农民“自力更生谋发展,艰苦创业奔富路”的先进事迹,使参观学习者受到较为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为增补重点村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管理。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是贫困农民。因此,广大农民盼望和关注扶贫,其参与议事、决事和管事的积极性十分高。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把组建村民理事会(议事会)作为整村推进的一项工作重点,让村民自己管理扶贫开发事务,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项目搞好“一事一议”,把广大农民议事、决事、管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江西修水 篇2

按照《2017上半年九江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文件要求,修水县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资格复审工作现已结束。现将入围体检人员名单及有关体检事项公告如下:

一、体检的原则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客观、准确地检查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确保应聘人员的身体素质。

二、体检的对象

资格审查合格的入围体检人员(名单见附件)。

三、体检时间和地点

体检时间:2017年8月20 日(周天)6:50以前,逾期未到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资格。体检集中点名地点:九江市沃尔玛广场(九江市庐山南路)。

四、体检的方法

考生实行封闭式体检。医务人员和考生均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考生按抽签顺序进行体检。

五、体检的项目与标准

按照《公告》要求,体检项目及要求参照原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号)执行,体检操作手册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执行。

六、注意的事项

1、体检考生须于体检当日早上6:50之前空腹到达体检集中地点,7:00仍未到达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资格。

2、体检前数日请不要剧烈运动、不要熬夜、不要饮酒,注意清淡饮食。

3、体检留尿时请特别注意留取中段尿。

4、女性怀孕者请在B超检查前告知主检医师以后加做子宫B超或尿HCG,明确怀孕者可提出暂不做胸透检查。

5、每位考生须带好身份证、面(笔)试准考证、书写笔、近期免冠二寸照片一张,体检费自理,由检查医院收取。

6、考生应遵守体检纪律,服从工作人员管理,不得携带通讯工具,否则按规定清理出场,取消体检资格。

7、体检时,考生不得请人代检,对弄虚作假、隐瞒实情,致使体检结果失实的考生,取消聘用资格,五年内不得在本市范围内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七、咨询电话:

修水县人社局: 7808691

修水县纪委(监察局)监督电话: 7227899 此公告由修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原标题:2017年修水县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体检有关事项公告 点击下载>>>

附件:2017年修水县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入围体检人员名单.doc

修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修水:文章奥府 璀璨明珠 篇3

文章奥府——文化修水

修水是典型的山區县,以山为主,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

修水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兴盛。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在此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开办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

修水先后出过204个进士,仅宋朝双井村黄姓一族就出了48个进士,天下鲜有。其中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宋代名臣徐禧,一代帝师万承风,明代“双凤”周季麟、周季凤兄弟,近代桃里陈氏一门四代五杰,还有国学大师陈寅恪等。

人杰地灵——古色修水

大自然造就了修水奇特的地貌和地域特征,孕育了古老的修河文明。

作为吴头楚尾的修水黄龙山,位于幕阜山脉中部,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黄龙山风景区方圆数十里,风景美丽、壮观、奇绝、引人入胜、留恋忘返。历代达人贤士题诗赋句、挥毫铬钤,留下不少弥足珍贵的诗章石刻,衍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兼收并蓄湘鄂赣三省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黄龙文化,相传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并勒石铃铭,山上有苏轼、曾巩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赋联不可胜数,仅黄庭坚的石刻手迹就有10多处。

黄龙山山幽林静,清静旷远,自古为佛道所钟情,山上多存历代道痕佛迹,东晋著名道士葛玄在此修身炼丹成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诞生于此,如今常有日、韩的黄龙后裔前来拜谒。

此外,修水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全丰花灯和江西最古老剧种之一宁河戏发祥地,乃饱贤秀美山川、感受历史厚贻,参悟佛性空灵、陶冶情操志趣最佳之地。

璀璨明珠——开放修水

“修水浤澄,秀水萦带”。修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钟秀居多”之说。境内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南山崖、黄龙山风景天成,明月湾、抱子石如诗如画,还有千奇百怪的东岭石林、鬼斧神工的布甲溶洞、碧波荡漾的凤凰湖、神奇险峻的东浒寨,把修水山河装点得如诗如画。

修水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秋收起义策源地和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诞生、制作和率先升起的地方。现存有秋收起义革命旧址、遗址等60余处,其中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西省“百姓心中十大红色景点”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修水 篇4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责任极其重大的政治工程、生命工程、民心工程,我县对此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为副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矿业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等19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调,高位推进。二是建立了两套责任体系。一套是县、乡、村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主要是落实好对象、落实好安置地点、落实好宅基地、落实好建房进度和质量,确保按时搬得出。今年有搬迁任务的27个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另一套是县直部门分工负责集中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动员全县上下,协调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抓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有关部门把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当作“份内之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

二、广泛宣传,核准对象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报纸等新闻媒体,反复宣传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反复宣传省委、省政府对地质灾害区群众的亲切关怀,反复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反复宣传移民与接受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事例,力争使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确保群众自愿搬迁,力求隐患点整体搬迁。不少灾区群众说:“大家都想搬,就是没指标。”同时,我们还组织扶贫和移民办、矿管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就避灾移民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分布情况和思想动态。这些人群分布在全县3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修水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制订了《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在审定移民对象时,严格执行逐级申报审查制度,即先由群众自愿申请,村组张榜评议,乡镇审查把关,再由县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今年避灾移民核定为379户1715人,他们分布在27个乡镇84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白岭、全丰、黄坳、漫江等重灾区。目前,移民户与迁出地乡镇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分户建立了台档,确定了安置方式和去向。

三、因地制宜,妥善安置

根据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我县采取5种安置模式,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在一个行政村内隐患点较多、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零星分散、户数较少的村庄,实行“村内调剂,就近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对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弱病残者,实行“五保老人,敬老院安置”。不管采取哪种安置方式,群众乐意就行;不管搬到哪里,群众自愿就行;不管新房旧房,适于生活就行。对集中安置点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不准”。“四个结合”,即避灾移民安置与城镇建设、深山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灾后倒房重建相结合。如白岭镇、漫江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安大了集镇规模。黄坳乡龙峰村将8户地质灾害搬迁户、9户农村危房改造户、3户倒房重建户统一规划集中建立灾民安置点,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建设成本。“四个不准”,即不准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区建房,不准在行洪道周边和靠近河道建房,不准切坡建房,不准在易发洪涝的低洼地建房。所有安置点都经过矿业部门的地质灾害评估。今年初步确定11个集中安置点,目前4个安置点已开始启动建房,4个点完成“三通一平”,3个安置点正在规划设计。移民建房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

四、把握政策,规范操作

一是制订了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精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对人均4000元补助资金,集中建房户确保人均3500元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分散建房户和分散购房户人均4000元全部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严明财经纪律,确保做到“四个不”,即不吃一顿饭,不饮一杯酒,不吸一支烟,不挪一分钱。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三不两走一平”措施。“三不”,即不再安排基础建设项目,不再审批建房用地手续,不准再新迁入人口。“两走”,即移民搬迁后,必须户口迁走,财产搬走。“一平”,即原有旧房拆平。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区的安全隐患,我们把拆除旧房工作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先签订拆旧承诺书,再确定移民指标。

五、精心组织,强化督查

为有序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我们严把工程进度、督促检查两道关,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一着不让地跟踪问效。一是倒排工期,抓进度到位。这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工作时间表,要求7月25日前完成核定搬迁对象,8月10日前签订好搬迁协议,8月25日前落实安置去向,8月底启动移民建房,9月建好一层,10月完成主体工程,1 1月完成装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12月完成档案收集、组织有序搬迁,2012年汛期前完成旧房拆除。同时,每个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表,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对照安排表,倒排工时,逐日落实。二是定期督查,抓质量到位。移民安置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移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始终把建房质量作为重点定期督促检查,做到每周一检查,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同时,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根据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由县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有关乡镇现场办公,协调解决。

江西修水 篇5

修水、武宁两县是江西省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两县分别从今年的5月份和7月份开始,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实行避灾移民搬迁。两天来,胡幼桃一行翻山越岭,深入山乡各移民安置小区,现场了解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点建设等情况,着重就进一步解决移民搬迁中的突出困难展开深入调研。

驱车前往的路上,胡幼桃认真听取随行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汇报,并与负责同志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他指出,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德政民生工程,各地务必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借鉴学习这项工作走在前列的市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将这项工程抓好。

把事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事情办实办好

修水县是胡幼桃此行第一站。该县是江西省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县份之一。胡幼桃一行先后深入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漫江乡牌坊村,察看了村容村貌,详细了解村级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移民生产生活等情况。借助所有可能的形式,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百姓建议。

“大家住的条件怎么样?”

“还可以。”

“我知道还有一些村民住的条件很差。来的路上我看见了新建的移民安置点,你们中有的人过阵子就能搬过去,愿不愿意搬啊?”

“这么好的房子,当然愿意。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村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引来一阵欢快的笑声。不少搬迁群众由衷地称赞:“避灾移民,党恩浩荡”。

看见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胡幼桃高兴地说,要让搬迁群众不仅住上新房,而且要和当地群众一道,积极发展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把事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每一件事情做好!“今后会在工作中把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各项事关大家基本需求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得更好,让大家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请大家相信,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乡亲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他对乡亲们说。

与乡亲们聊完后,胡幼桃对随行相关部门说,实施避灾移民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根本之策,要站在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协作,共同做好防灾避灾各项工作,切实推进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指出,实施避灾移民也体现了我们尊重自然、顺天而行、顺势而为的科学发展理念。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努力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致力绿色崛起的武宁县,是一个山区县,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避灾移民搬迁范围广、任务重。该县自今年7月启动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以来,坚持以人本,把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采取集中、分散和就近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全面展开搬迁安置工作。截至目前,该县集中安置的7个安置点中5个已完成“三通一平”,正在分户建房;分散安置的有214户完成了房屋主体工程,有86户已开工。

在武宁县罗溪乡和石门楼镇熬下村,胡幼桃实地察看地质灾害避灾移民安置点建设情况,并认真仔细地为干部和村民答疑。听到相关介绍后,胡幼桃称赞武宁县在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工作扎实、进展迅速,多重举措并行,效果非常明显。

移民搬迁工作被称为“史上第一难”。胡幼桃指出,移民搬迁要坚持自愿搬迁、政府主导和整体搬迁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顺利推进;要坚持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考虑安排地质灾害高危区群众的搬迁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好工程建设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关,坚决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要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采取“范围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办法,加强资金支持,整合多方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要坚持“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移民安居乐业不回流,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他强调,把事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并不能只是口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把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与深山库区移民搬迁结合起来,把地质灾害搬迁点建设与新农村、集镇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此项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江西修水 篇6

下田浦村位于何市镇西北部,全村版土面积23.47平方公里,有33个村民小组,818户,3812人,全村耕地面积2826亩,其中水田2145亩,旱地681亩,林地面积24500亩。这里位置偏僻,产业单一,信息闭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落后村。2006年全村贫困户201户,贫困人口904人。此外,更有5个村民小组共400余人长期居住在深山库区,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耕种半亩田”的原始生活。

2006年,借助被确定为“十一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东风”,下田浦村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目标,细化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村里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下田浦村,公路畅通,村容整洁,产业发展,民风淳朴。

一、主要变化

整村推进给下田浦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淳朴的山区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

1、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904人减至2010年的272人,下降幅度约70%;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2100元,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多。

2、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发展。

一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突破口,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改造公路路基12.5公里,硬化环村公路14.5公里,全村33个村民小组有22个通水泥路,架设公路桥梁5座,破解了村民运输生产和生活物资的难题。据村支书黄育民介绍,原来从下田浦村到集镇来回要5个小时,路修通后缩短到不足一个小时。原来村干部跑完33个村民小组要2天,现在只要2个小时。二是以完善水利设施为主抓手,解决村民灌溉难问题。卫东水库由于年久失修沦为病险水库,5年以来滴水未蓄,造成下游800亩粮田“靠天吃饭”,一旦发生水灾则会危及300多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9年该村争取水利部门立项完成卫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加灌溉面积800亩;兴修关山堰防洪河堤130米,水渠160米,确保了3个村民小组80余户200亩粮田旱涝保收。三是以实施饮水工程为切入点,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该村争取水利部门支持新建蓄水池一座,架设水管3000米,解决了移民点、新村点200户1050余人的饮水问题,确保了农村人畜的饮水安全。

3、试点新村建设有了新成效。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惠民政策,大力实施环境改造工程,提高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先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点有5个,实施户改工程169户,共改房32000平方米,改厕169户共2500平方米,改栏150户共3000平方米,修建入户便道3600米,建沼气池65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0台。5个新农村建设点成为该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4、深山移民政策有了新落实。

争取扶贫移民新政策,着力改善深山库区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新建占地40亩的龙坪移民安置点,硬化道路4400平方米,使65户、334人告别了库区,走出了深山。村民谢昌寿以前住在下山自然村,住房是一栋100余平方米的土坯房,家里和村部之间是一条5公里的羊肠小道,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背驮。孙子在村小读书,老两口一天送几趟,中午只能让孩子在学校吃饭。2007年全家移民到龙坪移民安置点,建起一栋占地136平方米的小洋楼,孙子到学校只有300米距离,老两口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

5、社会事业发展有了新进步。

新建一栋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的村部,改善了村两委班子的办公条件;新建一栋面积720平方米的村小教学楼,改善了孩子的上学条件;新建一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卫生所,改善了村民的保健就医条件;新建一栋占地面积102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如今,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入会会员120多人;组建了老年棋牌队、老年腰鼓队和老年龙灯队,确保老年人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节目。

6、产业富民工程有了新起色。

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实施富民工程。2006-2007年新扩桑园804亩,培育栽桑养蚕产业户211户,其中李华、汤尚忠、许茶英、黄裕富、石全寿、许庆荣等30余户栽桑5亩以上,每年养蚕纯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全村蚕桑产业带头人。发挥山林众多、草场丰富的地理优势,着力培植养殖户。目前有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2户,50头以上的养羊大户10户,2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2户。11组村民黄进华养牛20多头,每年出栏10余头,纯收入2万多元。同时还积极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成立“扶贫互助社”,制定实施章程和管理方案,发挥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目前共发展会员55户,入会股金1.68万元,扶助种养殖产业户48户,发放贷款25.5万。15组李华父子4人借到互助资金2万元发展养猪、养蚕业,今年出栏生猪200余头,饲养蚕种15张,纯收入5万元;他们还成立了何市镇下田浦村小蚕专育公司,为全村养蚕户供种300多张,占全村蚕种供应的六成以上。

二、工作体会

5年来,下田浦村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加强班子建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扶贫开发的关键在于班子建设,只有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村级班子队伍,才能凝民心、聚民力。一是配齐配强村委班子,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二是明确工作职责,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并成立相应的扶贫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项目监督小组,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妇女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扶贫工作,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阳光下”运作。

2、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勾画发展蓝图。

扶贫项目的确定不但与贫困户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确定扶贫项目时必须深入调研、反复认证。下田浦村在确定扶贫项目时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群众发展意愿相结合,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与年初工作计划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的最迫切的问题相结合。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发展三项产业,搞好六项建设”的发展思路,即全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大力推广蚕桑产业和抓好村部、村小教学楼、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公路硬化、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

3、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须整合扶贫资源。

扶贫开发既是各级党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践证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对推动扶贫开发进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下田浦村在整村推进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得到了91337部队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县扶贫和移民办、水电局、教育局、卫生局、交通局等部门的大力帮扶。据统计,下田浦村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共整合各项扶贫资金8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移民资金116.9万元,单位项目资金703万元。可以说,没有上级政府和单位的倾力帮扶,便没有今天下田浦村的悄然巨变。

4、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强化群众参与。

江西修水 篇7

19日上午,与会人员首先在修水县观看了修水县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为主题的专题片《追梦路上》。修水县委副书记吴玮代表修水县委、县政府作经验介绍。近年来,修水县以突出解决好搬迁安置问题为重中之重,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基本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到以全域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与会人员在修水县还先后到修水县整体移民搬迁示范点——良瑞小区、汽车贸易市场、城市展示馆、辉运饰品公司、鹏宁小区及搬迁地溪口镇上庄村、下庄村、溪口扶贫移民养老院、大椿乡茶坑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修水县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相关情况。

各省代表高度评价了江西搬迁移民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的做法,纷纷表示看了江西扶贫搬迁工作后,感到很震惊、很震憾,认为这是江西省的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很全面、很科学、很规范,充分考虑到了贫困老百姓的各项利益,考虑到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为扶贫开发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很有效的路子;认为江西搬迁移民扶贫规模大、动作大、措施实、效果明显。

江西修水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渣津镇朴田村一农户责任田中, 试验地为潴育型潮砂泥田, 试验前取土样检测, pH值5.8, 有机质18.3g/kg, 碱解氮153 mg/kg, 速效磷8.9 mg/kg, 速效钾77.5 mg/kg。供试中稻品种为扬两优6号。供试肥料为九江尿素 (N 46%) 、九江钙镁磷肥 (P2O512%) 、加拿大钾肥 (K2O 60%) 。

1.2 试验设计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试验推荐施肥量 (2水平) 为施纯氮177.0 kg/hm2、五氧化二磷79.50 kg/hm2、氧化钾159.0kg/hm2。1水平为2水平×0.5, 3水平为2水平×1.5。各处理编码及施肥量见表1。未设重复, 14个小区排成2排, 小区面积30 m2, 中间用30 cm×20 cm的田埂隔开, 并用薄膜封实, 严防小区间肥水渗漏, 田周设1 m宽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5月4日播种, 湿润育秧, 栽插规格17 cm×26 cm, 插22.5万蔸/hm2, 当天栽完, 各小区间除施肥不同外, 其他农事操作完全相同。收割前, 每个小区取5蔸室内考种, 收割时各小区单打单晒, 晒干后称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 处理6实际产量最高, 折合为8 149.5kg/hm2, 处理1最低, 折合为4 015.5 kg/hm2, 二者相差4 134.0kg/hm2。处理6经济效益最高, 为15 691.05元/hm2, 处理1最低, 只有8 834.10元/hm2, 二者相差6 856.95元/hm2。

注:稻谷2.20元/kg, 尿素2.20元/kg, 磷肥0.70元/kg, 氯化钾3.5元/kg。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中稻要高产, 必须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 以最大限度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5,6]。修水县中稻施肥以纯氮177.0 kg/hm2、五氧化二磷79.50 kg/hm2、氧化钾159.0 kg/hm2搭配较为合理, 产量最高, 经济效益也最高。

参考文献

[1]王琴.水稻3414田间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3) :60-61.

[2]谢运佐.新河镇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1-12.

[3]王阳.2009年安徽省岳西县青天乡杂交中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9) :190-192, 199.

[4]王强.水稻3414肥料试验效应初探[J].农技服务, 2008 (2) :73

[5]刘小灿, 谢教铭.中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68-69.

上一篇:特别的纪念碑下一篇: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