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2024-08-28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精选十篇)

进行语文课堂创新 篇1

早在战国时期,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曾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明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须教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还有“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 疑问能够引发人的探究欲望, 从而能够积极思维, 对新的知识领域进行研究, 而这正是创新意识的开端。所以, 只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质疑, 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运用发散思维, 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已经不再局限于“唯书”。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 缺乏主动性, 没有自我意识, 总是依赖教师和教参。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悉心倾听, 应提供质疑机遇,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 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 都认为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想象当时的情景,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 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 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 狼就扑了一个空, 掉进河里去了……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打破旧的教学定势, 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外, 还要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材施教”这一名词, 其根源可追溯到教育家孔子的身上, 他是在教育中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从古至今, 这都一直是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今天的语文创新教学来说, 这更是一个可行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 那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做到面向全体, 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而不是“滥竽充数”。比如, 我们班就有一个叫王明的小朋友, 由于爱看动画片《奥特曼》, 加上他又特别爱幻想, 所以在我给班上同学讲宇宙飞船知识时, 他就对班上的同学说他去过外星球, 而且是奥特曼带他去的, 说得有板有眼, 那些奇特的想象就像他真的去过一样。遇到这种情况, 我也只是笑着对他说:“现在好好学习, 以后不让奥特曼带你去, 你自己去。”孩子听了, 感激地冲我直点头, 因为他的这些想法往往都被别的小朋友们视为吹牛或被家长们斥责为“瞎想”。然而, 一旦他的这些想法被老师肯定, 他就会感到很自豪, 这对他以后大脑思维的开阔, 有百益而无一害。所以, 肯定学生们的某些“天真”的想法, 耐心听他们的一些“瞎想”, 这对推进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就像河流有了源头活水一样。

浅谈如何进行创新提高体育课堂效果 篇2

摘要体育课是最自由的课程,也是同学和老师交流最多、互动最多的课程。创新潜能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但是创新潜能要得到激发和挖掘,就必须从小抓起。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我不断创新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如何通过创新提高课堂效果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本人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努力学习钻研远程培训课程《如何备好课》、《如何备场地器材》和《如何制定小学体育课教学计划》、《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好课》等,使本人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累积了不断去创新教学改进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了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体育课创新提高效果

一、创新体育教育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从2001年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理解和实践核心理念的一系列基本理念。为此,本人结合当地实际,尝试提出并践行几个新理念。一是让每一节体育课都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即要在课前全面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锻炼需求,以及学生不同季节中的活动特点,切实做到每一节体育课都是该班学生量身定做。二是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尽量让自己做一位组织者、引领者或者教练角色,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体现学生主体特性,彰显学生的活力和精彩。三是探索生活体育途径和形式,根据农村实际将体育训练活动化整为零,科学地、妥善地将课堂体育训练任务融入学生家庭事务,尤其是家务劳动之中,如仰卧起坐训练与学生回家种田插秧结合起来,教以方法,辅以要领,让学生领会生活即体育道理。

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喜欢新事物、新训练项目。因此,本人大胆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努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期收到更好训练效果。一是要求每周推出“三个不同训练科目”,如某周开展跳远、跳绳、篮球等,下周就要安排完全不同的科目进行训练,使训练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学生不同运动需求。二是要求每周推出“三个不同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在完成规定训练科目之后,积极参加游戏活动,促进身体放松、愉悦心情、调节氛围等,让学生更喜欢体育课。三是积极探索体育生活化路径,主动将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到体育课中来,如结合农村实际就近开展小型登山活动、结合防震训练组织快速疏散演练等。通过创新体育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以浓厚兴趣和高涨热情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收到良好体育教育成效。

三、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根据农村学生以及运动场的特点,本人积极创新体育教学过程以适应当地情况。一是针对农村普遍运动较正常、运动量较大特点,课堂教学上尽量少安排跑步之类训练科目,着重安排农村学生较少接触和参与的科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活动。二是针对农村学生身高比城市学生要矮小的现状,教学过程中要适当依据标准又要灵活把握现场训练情况,以免出现超量或过分透支体力情况,力求让多数学生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小部分在未完成任务情形之下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整体上达成体育课目标。针对农村学生星期五下午放学要走较远山路情况,力求在周五当日安排的体育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又不能有较大运动量,如多组织开展活动性游戏。四是针对农村学生多生活在山区,比较缺乏野外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情况,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主动渗透如何在骑自行车、野外徒步等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技能,不断提升学生运用所学体育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或困难的能力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现实价值。

四、创新体育教学场地设施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比较缺乏,我校也不例外,只有一个篮球场可以进行体育教学。有限的体育运动场地成为制约体育课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考量或解决的一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人运用集中办法予以破解。一是充分保养好现有运动场室,科学安排体育训练活动,提高运动场使用效率。如每天安排学生清扫保洁,并亲自检查督查,确保场地整洁、安全、卫生、方便、美观,可以顺利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二是利用校园现有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如利用校园校道组织循环接力活动、集体长跑活动等,利用校园空地组织大型游戏活动等。三是科学利用学校周边安全场所进行野外体育活动,包括利用大块草地组织足球活动、排球训练等,让学生既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又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快乐心情。四是想方设法提供新颖充足的器材。本人根据缺乏体育器材的现状,主动利用学校有限的经费到体育器材店进行“因需购置”,尽量用最少的资金购置更多的器材;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自制体育器材,如自制乒乓球桌、木马、实心球等;同时积极借用兄弟学校的体育器材,有效解决本校体育器材的短缺困难。

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 语文课堂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26-01

0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加强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觉中自悟、自得。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收器”“熟读深思子自明”的主动地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输出设备”,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活受罪”的恶性循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 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2 .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

三、探究,讨论是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进行课文的精讲,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

四、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2.开拓教学内容

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3.拓宽教学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育提供“硬环境”。

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篇4

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 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 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 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 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 激发灵感, 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 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 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 它们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 应该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 与学生和平相处, 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首先,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 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尊重他们的人格, 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我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和平对待。因此, 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 有说“不”的权利, 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 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 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 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 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 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 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 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 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 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 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 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 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教学机制, 根据教学情况, 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 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 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 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应该说, 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 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 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改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 从而获得更新。

2.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 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活思维力, 诱发创新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能力较差, 采取讨论的学习形式时, 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 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 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 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 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 哪些与自己的不同, 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 影响讨论的实效。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培养创新, 可以扼杀创新”, 教师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 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 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 不断探索, 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 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 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 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 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篇5

摘要: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以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小?W语文;教学;创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8

中小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技能和方法。而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与写作,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体现创新思维。

现以《草原》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文中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记叙了一群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在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新型的教学流程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遵循这个教学原则,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草原。3.进一步熟悉整篇课文。4.具体学习课文,分析优美、清新的语言,领略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情美。5.拓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爱。6.课后引申:假如我是草原上的()我会说()。整个流程先品味文章,再引申、拓宽、转化为能力,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流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了理论指导的科学性,比起传统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二、教学方法力求新

在执教中,笔者制定了三个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句子含着的意思。2.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草原》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设计了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领悟文中的情感。并且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立体多层面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思考问题、剖析风土人情等能力,这些能力就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遵循创造学习的教学原则,比如在展示目标时采用情景式,笔者先给学生背一首有关草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调动视听手段,用多媒体出示以《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为主旋律基调的草原画面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讲授、谈话、讨论、观摩演示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创新辅助手段。声音、形象、颜色、光线变幻多姿的组合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的诠释赢得人们的共鸣,其感染力很强,若加上恰当的画面,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强化理解、增强记忆。鉴于此,笔者在赏析中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封页是一幅草原的美景,推出“草原”的动画字幕,伴随着清新悦耳的轻音乐,目的是在课前让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为上课时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在导入时,笔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诗句,用羌笛伴奏,出示草原苍茫的美景。在范读时借助与课文内容大体吻合的风景片,有轻音乐、类似电视散文。在具体赏析部分,笔者设计以红色的动画字幕板书出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重点部分。在学习后面“蒙汉两族一家亲”后,笔者剪辑播放了《爱我中华》,让师生同唱歌曲、同品味后结束全课,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至少要有两个原则: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二要设计有激情的、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学生感到作文难、难作文,一直困扰着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其内在因素主要是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接触肤浅、生活阅历不深,作文材料缺乏,从而扼制了学生作文创作的过程,一旦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象的翅膀,作文的天地无限广阔,因而作文教学更需要教师闪现创新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作文材料,善于选材成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首要条件,据笔者对这一方面的摸索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用创新教学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小孩天黑了还在玩沙堡,老翁天没亮就操起了鱼竿,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材料的捕捉又何常不是如此?一株小草、一块沙石、一束鲜花、一件感人的事情、一部好看的电影电视,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关键是引导、启发、不断激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课上,两只呷呷叫着的小鸭子跟进了教室,学生好奇地看着,注意力集中在鸭子身上,教师走上前去,一手一只,毛绒绒的小鸭子在手里不停地搅动、挣扎,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学生以为教师会放出教室外,可却只见教师把鸭子放到了讲台上,从全身到嘴、眼睛、脚一一向学生展示、介绍、让学生观摩,学生兴趣来了,思维活了,短短几分钟解决了以前一节课的问题并且用词生动、文字得体,课后交流的还是这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使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已所能想到的,把自已看到的变成文字就是作文,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问题将迎刃而解。

2.巧设悬念进入角色

悬念,影视剧中吸引人的最关键所在,殊不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选材引入悬念,同样能引起学生写好作文的极大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而 悬念的设置首先要求教师精心选材、材料典型、新颖,激发和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3.讲练结合,不断提高

多年提倡的鼓励性评语正确评价学生的品行,正确对学生做出鉴定,这种模式完全可借鉴到作文批改中,给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公式化?u语,远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理解及当今教育发展,写评语既是教师批阅作文的环节,更是一次创作过程,好的评语不但可鼓励学生创作,还可给学生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为下次作文材料捕捉奠定基石,一位学生写了对教师说心里话的作文,劝教师工作辛苦要多加休息,看得笔者很感动,饱含深情的评语一挥而就:“谢谢!老师由衷地谢谢你,请放心,教师会好好的保重!”还给了高分并在讲评课上有激情宣读,师生情感得到最好的交流。要有创新的举动,也不是简单的事,这既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教师多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笔者认为:教师增长自己创新智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教师不可能搞过多的的社会调查,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周游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书”这一载体认识世界,了解形势,获取信息,开拓眼界。教师要有以下认识:

(1)读书是教师最主要的信息源

教师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异常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十分广阔。如果教师不读书,不上网,很可能落后于学生。1999年,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生读书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的知识面窄于学生,这种状况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主张开发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而且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课程资源。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在这种形式下,教师的读书活动更应该加强。

(2)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第二发展学校

校本研修理论主张:教师工作的学校是教师修炼的最好课堂,中小学是“教师发展的学校”我们还可以说,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技能的“第二发展学校”。

教师很可能一辈子都很“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主要是书籍。魏书生读书,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魏书生成长为名师的历程中,是什么让魏书生这个初中毕业的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完全是靠他不断地读书,汲取书中精华,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素养,走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读书,可以积累精神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书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创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创新型教师。

凭借语文教材,进行创新作文训练 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创新作文训练;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0

若干年来,我们大多数教师都缘于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方面的施教,学生拿腔拿调、一尘不变地作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样如法炮制地进行作文教法和学法的演练,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時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学生写作文要么总是觉得无素材可寻,两眼望天,无从下手,要么就是写出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少了灵气和活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学作文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素材宝库,那就是语文教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潜在资源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学生写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语文教材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训练。

一、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中,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创新作文要求求真和想象并存。求真,就是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作文是反映学生情感的一个载体。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写作内容和情感体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想象。”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神思互动,文思泉涌,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的。

1. 求真和想象———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 仿写到创写———创新的途径

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学生可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仿课外文章。如读过童话,让学生仿写,这是一种从仿到创的过程。再让学生自选素材另写童话,这则是深层次的创新。

3. 我笔写我口———创新的秘诀

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想象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三、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

作为教师,我们应教会学生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注意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的事情。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要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用结合学生实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读书,掌握信息时代创新作文教学“新”的理念,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写出创新的文章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篇7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施创新式教育

用现代语文的观点来看,过去的语文教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往往只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实在不好。大多数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先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简介,然后归纳文章意思、表达的思想观点、写作特色,最后结束。就这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还能在教育上有所创新吗?因为枯燥无味,所以即使教师讲得很认真,学生也只是云里雾里,被动地、死记硬背地接受一些知识;由于没有创新,时间一长,所有的知识点又全部还给老师了。

二、改进教学手段,插入创新式教育

教师讲课时,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一支粉笔、一张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达以及国家社会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的增加,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利用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汲取知识的热情,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创新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有质的提升。

三、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放开手脚,创新教学

传统的教与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室里老师手里抱一本书在讲,学生手拿一支笔在记,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坚决摒弃。上习题课时,习题的答案一律是老师的标准答案,课堂上我们教师专职报答案,学生成了一台记录仪。我们一直都在控制着学生思维,固定于一种形式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永远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维,建立一种“生活大语文观”,让语文课本知识走向社会,形成一种“社会学”语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学语文。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社会新鲜的事,加入一些网络化的语言等。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善于动脑筋,多发现问题、多质疑问题;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彻底转变被动学习方法,形成主管学习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欢迎百家齐放的观点,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一直拘泥于标准的答案,一直依靠老师,我们的学生好像变成了一种机器,他们习惯了教师代劳一切,特别是要理解的题目,总怕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不一致,总怕出错。时间长了,成了教师“一言堂”,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教师总在叙述着唯一的答案,其实语文教学中好多题目的答案是开放式的,比如文章段落的划分。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有据可循,符合实际,就要及时给予赞同。老师不能拘泥于参考书上提供的唯一的答案,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2.平时教学要灌输学生一种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哪怕是想得远一点也没有关系。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己思维的分析之后,产生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去分析情况,努力寻求新的看法和思维,这样一定会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并为他们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条件。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为今后在工作岗位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做主,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够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自主性才有创新性,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一定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行,把自己形成的创意和构思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才会在学习上形成新的成果。

4.渗透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上名家名作非常多,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这样才能“有米下锅”,如从宏观上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等。从微观上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作品存在不同的美,如语句美、结构美、内容美、形式美等。这时教师可以及时讲评并适当地补充,以提高学生鉴赏美句、美文和美的思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语文课文中主人公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例如:《春》要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高尚,可以结合时下有人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加以对比,用正、反事例让说明我们平时应该理解父母亲对我们的辛勤照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语文,创新,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 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 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 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凭着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 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 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 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 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教《我的叔叔于勒》,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 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课文主题究竟有没有其他的理解?一番思考之后, 学生提出,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 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这是“同情说”。有学生还指出, 作者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那种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 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虚荣说”。这样的思考活动,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辨证的、全面的, 学生的创新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 都真正成了剧中人, 想过把“演员”瘾, 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 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的尊重学生, 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讲堂”变成“学堂”, 把学生的“听课”变成学生的“做课”,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地思索、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答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 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其创造力。另外,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体验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让学生从学校做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常常讲要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就让学生走向街头去看广告、看标语、看各种宣传……感受语文气息, 体会语文在生活中和社会的作用。

2 创新体现在教法上的灵活多变

语文教学当然不是纯教法可以解决问题的, 但成功的老师, 没有一个不研究、摸索、学习、借鉴好的教法的。他们给人的感觉是点子多, 其实这点子到了娴熟阶段, 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它可以给教学活动带来许多新鲜与活力。如导入课堂, 每课都一个模式, 必使课堂气氛一开始就陷入沉闷, 如果谙熟语文设计方法, 针对不同的内容、班级、学习氛围, 采取不同的方法,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诗词名言朗诵式、即兴激趣演讲式、闲聊对话式、问题悬念式、轶闻意趣式、纵横比较式、故事式、对联式、谜语式、表演式、图画式、音像式等。“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用心的老师往往能机智地使用种种妙招, 让学生在新的感觉中尝试新的快乐。由于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想认识、审美修养和教学能力的不同, 就会表现出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 对教学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的不同, 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老师, 他们的课堂无不闪烁着动人的个性光彩。法无定法, 只要以新的“教材观”, 新的“教学观”为前提, 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以及学生的要求和实际, 不断地尝试和实践, 就能在新的课堂里给学生一片语文美的天地, 使其幸福地徜徉, 更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 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 创造意境, 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 教师可自制小桔灯, 在导入新课之前, 将模型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 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同时, 教师要改变“一统课堂”的状况, 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导致学生盲目的顺以和服从。针对这种情形, 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 让学生把老师看成他们群体中的一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只有这样学生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热情讨论。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听起来很荒唐, 但在这样的问题里面往往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智慧火花。加之, 老师也不是无事不晓的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把握不准, 所以此时, 老师切不可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对学生的问题主观武断给予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责怪提问题的学生, 而应妥善处理, 以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种手段, 多种技巧, 多种途径, 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 篇9

人教版语文, 入选课文文质兼美, 可以提问的地方很多,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处处提问。因此, 执教者就要从教学目的要求出发, 抓住规律找准提问切入点, 才能达到高效率。

1.课题为切入点。部分课文的题目, 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因此, 以课题为切入点, 提出问题, 统领全文, 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五年级从《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 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三个问题:A.昔日圆明园怎样辉煌?B.谁毁灭了圆明园?C.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 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课文, 思考、交流, 很容易明白“落后会挨打”并树立“爱国, 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信念。

2.词语为切入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多是与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概括性强的。以这些词语为切入点提问,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也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使阅读训练更加扎实。如五年级从“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 教学时, 紧紧抓住这一组反义词, 提出问题:对于同一事物 (儿子写的“诗”) 父亲与母亲的评价根本对立, 这说明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父与母的要求与评价的?

3.重点句为切入点。课文中有的句子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 含义深刻且感情色彩浓厚的句子为重点句。教学时, 紧紧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如四年级《中彩那天》最后一句:“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句子后, 十分清楚地提出:“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在学生作出回答后, 可进一步追问:“‘我’家原来经济情况如何?这里‘富有’指哪个方面的?”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探究中, 学生就会联系上文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了。

4.以主题图为切入点。课文中安排了不少主题显明的画图, 有的除了主图外, 还有局部细化的分解图, 而且全部是彩色的, 很有吸引力。因此, 教师的提问, 从主题图入手,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比如, 四年级的《长城》,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起了关键作用:A.长城雄伟表现在什么地方?B.小幅插图是表示长城的哪些部分?C.长城的建成体现了什么?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画图后, 再细读课文就能从各自然段中找出相应答案。这里, 图起了说明引导作用。给图以应有地位, 学生学习也轻松起来。

5.过渡段为切入点。抓住与上下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过渡句, 挖掘其作为“桥”的功用, 巧设问题, 上下辐射,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四年级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指导阅读时, 当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时, 教师就提问:这句的前部分写“规模宏大”表现在哪里?后半句写“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文章又列举了几个类型, 其个性鲜明表现在哪里?学生按照老师的问题从这段“前”与“后”分别得到答案, 受到启发, 又进一步明白了过渡段的特点 (承前启后) , 从而增长了智慧。

6.以课后练习为切入点。新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许多课文后安排了练习, 其内容包揽了课文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因此, 教师课后练习题为提问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读书回答, 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五年级《梅花魂》课后四个问题包括了教学本文的全部目的、要求。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找出了哪几件事, 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清楚了。B.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们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列举了课文难点, 要求突破难点。后面两个问题是有关句子的领会方面应达到的。练习把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的词句、段篇都一一明确提出来, 学生按照这一指点去读书、去书中找答案, 岂不乐哉!

二、运用多种提问方式

以“夸”代问。“夸”内涵很广。只要“切入点”紧扣课文内容, 可以夸作者, 夸作品, 夸作品中的人、事、景、物, 也可以夸同学、夸自己……因为“夸”这种形式自由、轻松、氛围活泼, 学生都乐于找准“喷发口”畅所欲“夸”。比如《落花生》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提出“读了课文, 上课时老师要同学们夸一夸花生的作用”。

三、要在恰当时机提问

提问要掌握火候, 时机恰当。首先,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即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其次, 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究源时提问,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比如, 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阅读最后两个小段时, 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理解‘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这两句话的?”因为, 这两句话是全文的难点与重点, 教师的主动提出与学生学习时难点一致, 有利于启发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的答后评价要正确

学生在增长知识中需要不断鼓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 处理得当, 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否则就适得其反。对学生的答案, 一般要给予评价性的反应, 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 不可模棱两可, 回答如有新意、有独创性的应予鼓励,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 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因势利导, 或用辅助性问题引路、搭桥, 或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 直到得出正确答案。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篇10

创新是一种生命力,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逐步让他们养成转换思考角度, 独立进行个性化思考的习惯, 从而使其能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良好思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没有创新, 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教育, 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下面, 仅从教学实际谈点个人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 创设创新情境, 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知行结合、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 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调动其求知欲, 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加强学生对语文“乐学”情感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 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 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 从而激发其创新欲望, 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在需要, 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各种试验的不同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内驱, 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体现学生创新主体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项智慧性的挑战, 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因此,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该学什么, 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设计与开发,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空间, 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周密的思考与精心的设计, 敢于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 敢于创新。其次, 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模式的选用,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组合、联系、检验、选择、修正, 激发教学的智慧与活力, 使其与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向, 力争在教学的前沿努力探索, 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使教学充满智慧和挑战, 洋溢着创造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处处抓住机会或创设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精神生活的追求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 真正有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在活动课上, 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主要的是向学生解释和讲解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 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动机、兴趣和爱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实践的主体, 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

三、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求

教师能力的发展首先源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唯有创新教育观念, 教师才能澄清自己对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偏激认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能力发展观。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教育应当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使人拥有幸福完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认识到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使然, 真正体现生命的气息, 给人一种精神提升的力量, 使人有种精神家园的浸染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所以, 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周密的分析判断能力, 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与认知特点, 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 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 组织创设学生合作、互动活动, 并确保活动正常健康地进行;第三, 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 以及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富有好奇心、思想开阔、深思熟虑等, 唯有如此, 才能更多、更好地给予学生帮助,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语文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 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主动调整自己, 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积极探索、努力践行, 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有关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指导, 使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协同活动, 真正教会学生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 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创新教育关系到培养的人才的素质、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体现学生的创新主体地位;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求。

上一篇:AADL下一篇:半强制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