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有多远

2024-08-06

新能源有多远(精选十篇)

新能源有多远 篇1

他们怕耽误了儿子, 就想把儿子送到城里去。 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决定:孩子的父亲去城里, 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父亲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 工地每天中午管一顿饭, 可他从不在那里吃, 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 给儿子做饭。 每顿都做可口的饭菜给儿子吃, 他自己就吃点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 儿子升入四年级后, 成绩急剧下滑, 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父亲急了, 先是劝说, 继而是打, 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 儿子趴在床上疼得哭, 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 可拿过儿子的课本, 才知道自己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功课。 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 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 根本请不起。 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叹息一声连着一声。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 把一天学到的功课转教给他, 儿子当老师, 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 一下子提起了兴致, 上课不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 眼睛瞪得跟老虎似的, 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 以便回家教父亲。

晚上, 儿子作老师样地讲, 父亲作学生样地听。 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 儿子有的会有的不会, 但从不说不会, 却反过来熊父亲:“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父亲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 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 明天再告诉你。 ”父亲心里笑笑, 并不点破, 躲一边想去了。 第二天晚上, 儿子准会把那题的答案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 父亲能问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 小学毕业, 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 初中三年, 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 变得懂事了, 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 就对父亲说:“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习了, 我长大了, 我会努力的, 您放心就是。 ”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 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不忍心让父亲陪他受罪, 说:“我每晚回家后, 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 您认为可以了, 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 我就不睡觉, 继续学, 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 让父亲泪眼蒙眬。

从此, 每天放学回家后, 儿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所学;每次考试, 儿子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考取了北京大学, 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心有多远,路有多远散文 篇2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只是拿过来用。话说有一个高龄的老妇人跟别人说她要周游世界,当然遭到很多人的讽刺和反对。首先因为她的年纪很大了,体力上根本谈不上坚持。其次她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没钱,你只能走路喽。看你走一步掉一块的,别没出国就死在半路上。类似这类声音数不胜数。老人家都置之不理,依然实行着自己的计划。结果她做到了。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哗然。许多人对此充满好奇,更多的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大家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中间有什么惊险历程,也有许多的人生专家想通过这件事情写出一个励志的故事,教训社会上一些不懂事的孙子。面对这些惊叹荣誉好奇,老妇人很淡然地说:“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老人家不是什么哲学家或者故作高深的社会学家,却说出了让他们脸红的话。

我们不想探寻老人家传奇的经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想她的这句足以摧毁古今的一句话。有些东西不在于你说没说,而在于你做没做。大部分的人生活在现实与梦呓之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命的是不知道怎么做。长于静夜之中思索,生命的根本在哪里,如何去安放灵魂,在繁杂的现实世界中个人的坐标该如何地加以确定。不知不觉中这颗喧嚣不已的心竟然平静得幸福无比。“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该是每个人最后的选择。从小到大就像生长在不同土地的作物一样,肥沃的土地未必生长的就是粮食,也有可能是莠草,也可能半途夭折。贫瘠的土壤也有茁壮的秧苗。但是,大部分的生长却出奇的一致,就好比婚姻,心思细腻文采斐然的林黛玉不可能嫁给粗鄙不堪倚老卖老的焦大一样。人们都在确定高亭广厦至少也需门当户对。于是寿命就在固定的氛围固定的圈子里轮回,从精力充沛貌美如花到老态龙钟步履艰难,就像一株植物从木秀于田到开花撒子到凋零委顿。美学上有一个新名词“囧”,说的是镶在框子里的一张脸,活不出什么新意。说着混沌的话语,脸上挂着混沌的`笑容,做着无可无不可混沌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按照长辈的思想努力使自己造就成乖乖形象,中年时摆出一副俨然家长的态度,老年了淡定得像一潭死水。总觉得这种人就像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很令人讨厌。记得印度地区曾流传着一则故事,说有一个老人八十五岁了以前信奉的是苦行教派,忽然有所觉悟改信佛教,研习佛教至深经典《大毗昙经论》,周围的人就笑话他,骂着很难听的话,有人说:“你这老狗,真是自不量力,中途背叛自己的信仰,还想取得无上成就,真是痴人说梦不知廉耻。”面对各种非议,老人家发下宏愿:“今生不取得阿难含果不成为《大毗昙经论》的精通者,绝对不让肋骨触及枕席。”结果日夜钻研求教名师,经年之后成就印度佛学领域的一代宗师“胁尊者”。也是世界文化史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其实路没有多远,只是你的心疲惫了。或者因为前途渺茫,或者因为没有同行者倍感孤独,或者那本就是一时好奇的选择。就好像有的人在日记中说我要去塔克拉玛干参透人生的真谛,结果一辈子连沙漠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这也算是当代的清谈主义吧。

美国距离能源独立有多远 篇3

美国劳工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与“一才难求”相对应的是,这些毕业生今年的平均起薪超过12万美元,让医学和法律这两大传统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难以企及。

“石油工程”专业人才走俏的背后,是美国这个现今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向能源产销第一大国的转变,以及北美有望成为中东之后的新能源中心。

最新一期的美国《外交》杂志援引美国花旗银行能源分析师的预测说,到2020年,美国有望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而随着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家石油开采量的激增,北美地区将会成为“新中东”。

有望成为最大产油国

5年前,没有谁意识到,美国能源的自给率会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高。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美国能源公司的普遍想法是,“能不下降就不错了”。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与资源研究员格莱达·拉恩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上述看法,各能源研究机构当时普遍的预测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半球,油气产量将会迎来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家位于伦敦的研究所成立于1920年,长期关注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际情形却和当时的种种预测大相径庭。就在2011年,美国能源自给率超过81%,创下了自1992年以来的新高。

来自今年年初美国能源部的数据还显示,2011年,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同比上升3.6%,达到570万桶/天;今年,产量预计将增加60万桶/天,达到630万桶/天。

如果这一预计成为现实,将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花旗银行6月中旬发布的一份报告对美国能源的未来更感到乐观。这份报告称,到2020年,美国有望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目前,世界上头两号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原油产量都在1000万桶/天上下。

该报告还指出,波斯湾六大产油国在美国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已降至22%,而邻国对美国的供应量则超过进口量的一半,且比例持续上升。

从2006年开始至今,美国每天从欧佩克组织成员国进口的石油桶数已经减少了180万桶,而从巴西、加拿大和哥伦比亚这三个北美国家的进口量由当年的每天70万桶猛增到现在的每天340万桶。

美国《外交》杂志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美国已经剪断了中东石油的“脐带”。

奥巴马的机会

“这几年美国油气产量的激增和开采技术的革新,看似有些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 格莱达·拉恩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拉恩所指的必然,即美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追求能源独立的思想和政策导向。

1973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以报复美国在中东战争中帮助以色列的举动。接下来的1974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遭遇了3.5%的负增长。这样惨痛的现实教训让此后的历任美国政府都悬剑在顶,唯恐噩梦重来。

2005年和2007年,美国先后通过了《能源政策法》和《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目的是制定长期的能源政策,增加自身的油气产量,提升新能源的占比,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除了继续强调要保障美国能源供应安全外,更明确了到2025年要减少至少1/3的石油进口的目标,并称美国长期的能源战略仍将依赖于开发和使用替代能源。

2011年3月,奥巴马就美国能源政策发表演讲时说,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和政治家都曾允诺能源独立,但这些允诺最终都未能实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奥巴马的底气就来自于美国及其周边在油气开采上的形势变化。

最新一期的《外交》杂志以“能源如何重塑世界”为主题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57位能源专家回答了问卷。问卷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是:自1973年提出“能源独立”的思想以来,这个想法对于奥巴马之前的每一位美国总统而言,都是痴心妄想,唯独奥巴马幸运地拥有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机遇。

世界能源的地缘版图也可能将迎来一次变革。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报告显示,整个美洲最近都陆续发现新的油气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蕴藏着大量页岩天然气资源,哥伦比亚及巴西海底也发现大批新油田。

北美洲如果有机会成为新的中东——这个如果变成现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美国的页岩油储量则是世界第一——那将会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外交》杂志问卷就此得出的三个最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会下降。

约七成专家都持这样的看法:“伊朗的石油禁运不会再对欧洲经济产生多大的杀伤力,伊朗和俄罗斯实施能源外交的空间会减小。”

美国能源信息署石油工程师加里·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没有就美国“能源独立”将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予以正面回应,只是称“技术带来的转变,速度之快超出预期,影响一时难以判断”。

能源开采的最大障碍

2011年,美国的两大石油天然气公司相继扩大了名下的页岩油气田资产:5月,雪佛龙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马塞勒斯页岩区购买了22万英亩(约合890平方公里)土地;6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则在马塞勒斯页岩区附近新购入了超过30万英亩的土地。

页岩油气田被称为非传统油气田,这种曾长期被抛之一边的能源“弃儿”如今变身油气宝库,要归功于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在过去几年,美国及周边国家的油气产量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新发现了油气田,不如说是开采技术的进步。”美国能源信息署石油工程师加里·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技术之外,高油价也是各能源公司加大油气勘探与开采力度的推手。

格莱达·拉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近些年主要产油区中东战乱不断,而新兴市场的崛起又推高了全球对能源需求的预期,给消费者形成了市场供应将越来越难满足需求的印象,这就导致消费者产生需要竞购油气能源的心理,进一步推高了价格,造成市场价格远高于钻探成本的现象。

“美国寻求能源独立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但完全的能源独立并不是美国想要的结果。和沙特相比,美国在能源开采上劣势尽显。”格莱达·拉恩说。

虽然美国拥有的技术上可开采的油气储存量相当可观,但沙特生产一桶油的成本是5美元,而美国开采一桶致密油的成本是50美元。高昂的成本是美国进行大规模自主开发的最大障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规划,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达到每天670万桶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开发页岩油气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还要大量使用化学药品,会造成地层破坏、饮用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美国国内反对页岩气运动时常发生,很多环保组织向奥巴马写信表示抗议。

春天到底有多远? 篇4

毋庸置疑, 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或者浙江经济来说, 2008年都是最困难的一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至今仍在冲击着全球经济。从2008年初开始, 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国际大金融机构的衰败, 从3月份的美国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倒闭, 到7月份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陷入困境, 再到9月份的雷曼兄弟公司、美林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相继宣告破产,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个案都昭示着:这场金融风暴来势凶猛。2008年12月初, 我去了一趟美国纽约, 就深切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对这个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影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其经济与贸易总量居世界首位。正因为这种举足轻重地位, 使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 由于中国的主要出口地国家与地区同样深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增长和出口不断下降时, 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中国出口增幅下降和出口经济的相对萎缩。

在这之中, 受影响最大的省份应是外向度或者说出口依存度高的浙江。据省有关部门统计, 2008年1~8月, 全省小企业亏损额增长50.3%, 比上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额增长达2.4倍, 比上半年扩大了1.5倍;统计还显示,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已从3月份的14.9%回落到7、8、9月份的9.8%、6.1%和6.4%, 增长速度为10年来的最低。

微观经济主体的举步维艰, 反衬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正遭遇“艰难时刻”。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 2008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 浙江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3.3和4.1个百分点, 呈逐季回落的态势。2008年12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透露, 据初步预计, 2008该省全年的经济增长约在10%左右。

10%是个什么概念?这是近10年来, 浙江经济最大的一次下行调整, 也是浙江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所未有的调整。自1999年起, 浙江经济增长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尤其是2001年开始以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替代国内市场需求, 浙江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时期, 近8年来GDP增速保持了年均11.6%的高位增长, 2003年和2007年两年增速更是达到14.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浙江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为困难的年景, 浙江经济正面临近10年来最大一次挑战。

春天到底有多远

身处彻骨的冬天, 自然会期盼阳光明媚的春天。那么, 春天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更直白一点, 经济形势何时才能彻底回暖?对于后市, 到底是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 仍要基于对目前经济走势的判断。

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 作为奥康的掌门人, 王振滔都是泰然处之。

首先还是要看一下美国的经济走势, 因为如前面所说, 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大国, 美国目前占世界经济比重仍高达约22%, 美元是世界首要通货。“美国一感冒, 全球打喷嚏”的现象仍未改变, 美国经济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势。

一个没有争议的观点是, 美国经济正面临上世纪80年代滞胀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威胁。但在具体走势上, 存在着3种不同判断。乐观的判断认为, 美国经济减退不可避免, 但不会出现严重衰退, 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预计2009年稍迟时候即可走出衰退, 可能有“小幅恢复”;悲观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衰退, 延续的时间与衰退的程度将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持中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正进入衰退, 这种衰退将持续2~3年。

目前, 国内专家比较倾向于持中观点。在此基础上, 认为全球经济调整周期将持续2~3年, 而中国经济包括浙江经济, 也可能要有2~3年左右的调整期。

金融危机将继续对中国经济、浙江经济造成影响。一是受外部需求减弱, 外贸出口会继续减缓, 将直接导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影响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二是受金融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影响, 全球跨国并购活动呈现下降趋势, 流入亚洲和中国的资本减少。比如2009年1月上台的奥巴马, 他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经济政策主张之一, 是要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加征税收, 其目的主要在于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吸引回美国国内, 以振兴美国实体经济,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金融危机将通过影响我国资产价格来间接影响消费需求。股票市值的大幅缩水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 使得财富效应发生很大变化, 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延缓, 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消费拉动力受到新挑战。

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 无论是中国经济, 还是浙江经济, 2009年仍将面临空前严峻的发展形势, 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和2009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增幅分别为9.7%和9.3%;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8和2009两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10%和9%。中国社科院预测2008年我国GDP增速放缓至9.5%左右, 2009年进一步放缓至9%。在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 该省将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9%左右。

也许有人会问, 近期国家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作出了调整, 采取了提高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暂停征收利息所得税等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 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并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四万亿计划”, 为何各个部门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期, 还是持“低调”姿态?

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 政策效应短期内还难以充分显现;其次, 受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影响, 加之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又有一个过程, 2009年的中国出口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还将继续接受严峻考验。

显然, 至少在2009年, 作为企业, 仍需要接受这场前所未有的市场洗礼, 仍需要找寻过冬的棉袄。

说到这里, 我还想谈谈,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个冬天特别冷、特别难熬?事实上,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企业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风雨, 筚路蓝缕、风餐露宿、含辛茹苦, 将企业从家庭小作坊一直做到了初具规模的大企业, 其间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坎, 可很多企业却几乎一夜间倒在此次经济冬天的坎上———这是为什么?

原因有很多, 比如经济危机来势凶猛、自身经营不善等等。但我认为, 最根本的原因是, 长期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盲目乐观思维”, 缺乏忧患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长期经济景气, 很多企业习惯了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思维和行动, 各种决策都受此“繁荣思维”支配, 加之从未经历过经济衰退, 所以在盛夏中根本不会想到要准备过冬棉袄。

或许这场经济危机, 将成为中国企业的集体“成年礼”, 成为中国企业史上一块带着些许悲壮色彩的里程碑。

鞋企危机中的转机

在如此严峻的宏观形势下, 制鞋产业在2008年也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近一年多来, 在媒体关于企业倒闭潮的报道中, 鞋业是被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先是说广东, 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 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 或被法院查封, 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然后再说温州, 引用各级鞋革行业协会的数据, 称停产半停产、倒闭、转产的鞋企数量有多少家?

鞋企的关停倒闭, 有的是因为生命周期的缘故, 是自然规律使然, 但更多的是因为难以抵御宏观经济形势的风险。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 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成本压力卡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气。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制鞋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2008年11月21日, 温家宝总理在绍兴主持召开的浙江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 我曾代表温州企业向总理反映了鞋企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出口量减少, 速度放慢。主要原因有三:美国金融危机致使国外消费市场萎缩, 购买力下降, 国外订单与以往相比有所减少;2006年欧盟对中国制鞋业实施的反倾销措施, 也就是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 目前到了“日落复审”阶段, 对我们扩大出口有很大制约;当前的汇率波动较大, 使中国皮鞋原本就非常微弱的价格优势变得逾加脆弱, 对我们制鞋企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存在较大的汇兑风险。二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企业压力较大。当前, 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包括:原材料成本、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而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专卖店租金成本等。据有关部门预计, 由于各种综合因素, 估计最少挤压了制鞋企业尤其是外贸鞋企15%以上的利润。

在多重压力之下, 尤其是在宏观环境短期内难以转好的背景下, 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觉得, 应该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 不抛弃不放弃, 用积极进取的心态来面对, 围绕大局, 创新思路, 树立“危与机”的意识, 把握危机中的机会。

首先, 要树立信心。我在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时曾表示:针对温总理提出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我们奥康提出了“信心第一、发展第二、优化第三、转型第四”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在当下, 尤其要防止三种消极论调, 一是“冬眠论”, 对困难看不到底, 就想着冬眠几年, 等时机好了, 再出来发展;二是“过冬论”, 把“宝”压在来年, 寄托于天助, 等到明年天上掉下个馅饼来;三是“淘汰论”, 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 迟早要死, 晚死还不如早死, 所以索性袖手旁观。事实上, 去年9月份以来, 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等中央领导频繁来浙江考察调研, 就是来给浙江企业家打气的。

其次, 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转机。股神巴菲特说过:“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谨慎, 当别人谨慎的时候我大胆。”我们要学会把握两种机会:一种是顺境中的机会, 另一种是逆境中的机会———企业处在顺境时期, 要乘势而上;而企业处在逆境时期, 有危也有机, 但只要抓住了机会, 自然会转危为安。

仔细研判当下形势, 其实鞋企的发展机遇很大。消费方面, 2009年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的重点之一, 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同时, 在经济调整、物价回落的情况下, 国家可能更多采取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升级的措施, 这都是鞋企的良机。

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矿产等工业基础资源的短缺, 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2003年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市场能源与矿产等资源品供求关系紧张, 价格爆涨, 导致中国企业资源品进口成本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此次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品的供求关系, 加之美元汇率走强, 国际市场资源品价格爆跌。这对降低鞋企原材料成本来说, 是一个利好。

此外, 经济回调的过程, 事实上也是淘汰一些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和企业的过程, 相应地, 那些留存下来的企业, 它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所以只要能够抓住机遇, 提高自身能力, 未来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反思, 为什么制鞋企业或者说传统制造业会遭遇如此大的困难?病根出在哪里?只有找到自身病症, 强身健体, 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才能抵御市场风浪。

我认为, 制鞋企业在此轮经济危机中抗风险能力低下, 根本症结是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使然。一是治理瓶颈;二是科技瓶颈;三是人才瓶颈;四是资金瓶颈;五是观念瓶颈。

治理结构方面, 传统产业中大部分企业从创业至今, 在治理结构上并没有进行大的变革, 治理结构的不规范, 导致经济危机来临时, 难以抵抗外部风险。科技创新方面, 传统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区域集中, 导致了行业间竞争恶化;同时, 科技创新的不足, 导致传统产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受阻严重, 欧盟反倾销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人才发展方面, 人才瓶颈导致众多企业管理跟不上发展———这个问题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更多的起色, 就是因为缺少国际人才。资金使用方面, 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 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所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保证资金血脉畅通, 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观念转变方面, 传统产业中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的阶段, 但相当部分企业的经营观念, 仍停留在家族管理或经验管理的一次阶段, 注重眼前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 制约了企业发展。

解决这些瓶颈, 对企业而言, 其实也是一个准备“过冬棉袄”的过程。在经历了这次经济危机后, 我们要意识到, “过冬棉袄”并不一定非要在冬天快来了才去准备, 而要把这种“过冬思维”贯穿到企业发展始终, 所谓“居安思危”, 要有完备风险管理体系和长效危机应对体系。

惟其如此, 即便冬天来了, 即便春天距离我们还很遥远, 我们依旧能在冬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心有多远,就走多远 篇5

要知道,那时愚昧无知的人们都认为地球是方的,只有哥白尼的想法与众不同,另类的出奇。终于,人们证实了哥白尼得出的正确结论。哥白尼不就是靠着“心有多远,就走多远”的自信引领自己走向了成功吗?记得居里夫人也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要用天赋来做某种事情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活着的人总要照常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所以她打败自己心中的敌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能,一切就有可能。只要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不能。雏鹰只有相信自己能够飞翔,才能翱翔于蓝天;老虎只有相信自己能征服对手,才能成为兽中之王;我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梦想,超越自己。心理学家们发现,期望能够成就一个人,那么,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就要给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坚持着像这个目标努力,就一定会敲开成功的大门。那些心境高远的、能够始终描绘出远方风景的人,只要时机成熟,就一定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心远,才能走得更远。相信自己能行,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我们正处于少年时代,拥有幸福美好的时光,它不是用来会获得,也不是用来消磨的,而是用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只要认准目标,不断努力,让自己的心境变得遥远,我们的步伐也才能迈得更

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篇6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并不回答我的话。我情不自禁地掰开手指,一颗颗地数起星星来。可天上的星星太多了,怎么也数不过来。小伙伴们看见我在数星星,有时也加入到“数星星”的行列。记得一个小女孩在数星星的时候,还不停地问:那颗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吗?那里有织女吗?

没有人能够回答。它们是藏在儿时心里的不解之谜。可是那些美丽的星星,星空呈现的浩瀚无边、美妙神秘,却永久地刻在我的心里,向我昭示着未知世界的奇异和美丽。望着星空,我小小的心里也萌生出朦胧的愿望:我要走出大山,走到更远的地方去,我要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景……

后来,我当上了飞行员;经过刻苦努力,经过层层选拔,我光荣地成了一名航天员。我成了航天员了!我要飞入太空了!那一年,是1998年。

可梦想距离现实,就像天空那样遥远。当我真正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真正飞入太空,已经是15年后了—为了我的“飞天梦”,我持之以恒地努力了15年!

在漫长的15年中,我经受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飞天梦”,每一天都在为飞天做准备,都在经受刻苦的训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提高自己,期望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过去的人们常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我用地上15年的努力,换来了天上15天的飞行!

那是2013年6月11日,我和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王亚平乘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执行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并共同在“天宫一号”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当我飞入太空,当我从太空中遥望着那颗蓝色的生命星球—我们可爱的地球家园,我看到了祖国壮阔的山川河流—它比想象中还要美丽一百倍,一千倍,我觉得自己

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还有什么幸福,比得上代表祖国出征太空的幸福?

还有什么幸福,比得上梦想绽放那一刻的幸福?

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亲爱的小读者们,希望你也拥有一颗梦想的种子,用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努力去浇灌,用恒心和毅力去守护,相信你的梦想也会生根发芽,绽放美丽的梦想之花!

我离阅读有多远 篇7

窦桂梅老师给我的感觉不是在讲座, 而是在演讲, 她那丰富的面部表情, 手舞足蹈的姿态, 博得了阵阵掌声。这种自信和精彩源于她的渊博学识和潜心修炼, 正如她自己说的:“如果皱纹要长在脸上, 那就别让它长在心上。”一个女人, 如果用书籍、用学识作为美容品, 她的气质将与众不同, 她的魅力将与日俱增。窦老师在自己博览群书的同时, 极力影响周围的人, 于是, 她的学校里响起了最美的声音———朗朗书声。那些优美的文字, 从儿童的唇齿间迸出来, 滋养他们的心灵, 影响他们的一生, 指引他们去追求真、善、美。

听着听着, 我开始反思自己, 进而自惭形秽, 猛然发觉, 我离阅读越来越远了。

曾经,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昏黄的灯光下, 打开那些发黄的书本, 我的心便飘然离开风风火火的现实, 降落到遥远的时空, 享受着人生难得的静谧与安然, 那种“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 欲求卜于一册古老的卷帙”的轻松适意。我走进“彼黍离离”的古代, 审视青铜器一样古怪凝重的夏、商、周, 旁观着战国、强秦、炎汉的狼烟和血腥, 随着眼花缭乱的唐、宋、元、明、清一路浅吟低唱。我悠然地带着冷眼, 翻点着历史的酸甜苦辣, 寻访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笼罩我的是千年来檀香炉里飘绕的氤氲, 绿玉般铜镜的清冷幽光慢慢朦胧着我心灵的峡谷。

我少时是最喜欢读书的了, 一方面, 读书是我实现人生理想的渡船。因为父母总是勉励我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生的境况;另一方面, 读书是生活的慰藉。因为阅读确实给我当年那贫苦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快乐。于是年少时的我渴望上学, 渴望识字, 渴望读书。

上帝给我一双眼睛, 好让我阅读世界。但我好奇而求知的目光, 穿不过家乡四面环绕的山峰。我只能把目光从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移开, 深深渗入书本, 从那些为数不多的、珍贵的书本里, 开拓我的视野, 领略更多的精彩, 向往无尽的神奇, 猎取更多的知识。

书籍就这样成为了我最博识的老师, 最开怀的挚友, 最亮的明灯, 最美的风景。它伴随我度过懵懂的少年, 走出乡间的小路, 走进城市的霓虹。我当年最自然的想法是一生不离开书本这位精神的导师与知识的密友。

然而现在的我, 虽然是一个老师, 却觉得与书本渐行渐远。我的时间抛掷在喧嚣里, 目光停驻在繁华中, 思想迷离在物欲的闹市……读图时代的到来、快餐文学让我随波逐流, 我的业余生活中充斥的是喧闹和色彩缤纷的电视, 床头放的是读来消遣的所谓“畅销书”, 书柜上蒙上了灰尘, 心灵里出现了空虚, 找不到那份厚重、宁静和充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储备的“那桶水”渐渐被沥干, 我将怎样带领孩子们爱上语文, 在祖国璀璨的文化长河中畅游?

只有阅读。我们需有计划地提升专业知识、方法技巧, 还要开阔胸襟、陶冶情怀、扩大视野、提升境界, 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阅读, 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阅读, 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油;阅读, 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古贤者云:“贫者因书而富, 富者因书而贵, 贵者因书而智, 智者因书而乐。”阅读使人充实, 日积月累会越来越丰富。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场景, 那引人入胜的情节, 呼之欲出的人物, 妙趣横生的语言, 会让我活力顿生;流连文字之中, 我才能练就“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之态。

中国的经典, 至今仍然风行世界, 誉满全球。美国的国防大学、西点军校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 日本公司培训高级员工主要就是学习《孙子兵法》。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 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 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 在他们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 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 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德国, 读书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 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 我们的经典却被束之高阁, 让年轻一代渐渐陌生。怎能让孩子们去崇拜外国的文化, 去熟记明星的生日, 而疏远真正的经典文化呢?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少年, 就应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去自豪、去发扬光大。

真话作文:路有多远? 篇8

我们需要冷静对待, 反复思考, 若思考方向不对, 归因不彻底, 方法找不到, 真话作文也会继续远离小学语文课堂。

陆荷芳:假话为什么这么多?

“圆圆的月亮像玉盘,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微弱的灯光下, 妈妈还在为我织毛衣, 我仿佛看到她头上又增添了几根白发, 心里特别感动。”……这是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熟悉的语段。这是不是就证明我们的学生不会“写真”、没有个性、千篇一律、肤浅浮华了?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作文之“痛”了?痛定思痛, 让我们一起来静静思索。

第一, 作为老师, 你用心欣赏孩子们的“真言”吗?

作为一名老师, 扪心自问:我们让孩子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在你心目中, 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作文?你与孩子一起写作文吗?你是怎样来指导孩子写作文的?……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曾这样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 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一定要有所写才写。”事实上, 长期以来, “为写而写”似乎成了学生写作文的唯一理由。教材中有规定要写, 为了应付考试要写, 所以, 老师必须“指导”, 学生必须“写”。因是“必须”, 自然带上了某种不必言说的思想。因“不得不写”, 因要“交差”, 于是“挤牙膏”似的说些似是而非的、无聊与无趣的话来, “假”“空”便在所难免了。

老师以为,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这样写的, 他也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于是, 便照着自己的思路去讲解, 去引导。而学生, 也以为这样写才是老师所希望的, 所喜欢的, 于是, 便如此这般, 顺着“自以为”的思路与方法去写作。在这样的“自以为”下, 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母亲;每个人的老师都是循循善诱, 为生病的同学补课, 为工作熬红了双眼;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 深夜在织毛衣, 夏天在摇蒲扇;每个人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 放学后帮“我”解答难题, 分别时送上“小木船”……

那么, 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作文呢?习作评价标准的模糊, 个人喜好标准的不同, 都可能影响着习作的评价。尤其对于考场作文, 它的评分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行文流畅”等冷冰冰的机械化的字眼, 我们据此将学生作文分成三六九等。于是, 老师、学生为了他们的命根子———分数, 不断揣摩着优秀作文的标准, 努力迎合“评分者”的喜好, 剔除那些可能扣分的东西, 使写作成了“有套路”的类似于“八股文”般的东西, 又怎么会不“假”?

再者, 我们常常以为写作便是写作, 根本没有想到写作也是学生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写作的态度, 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假的、空的说多了, 生活中的“假”便也自然而然了。站在呵护生命的高度, 老师的“真”, 对学生求“真”的态度便尤为重要。

第二, 作为教材, 你用心营造“学真”的氛围吗?

细观我们的教材, 写到人物, 几乎都是名人英雄, 有的命运坎坷, 自强不息;有的持之以恒, 成就非凡……让学生觉得, 写作就必须得写惊天动地的大事, 写声名显赫的名人。对于小学生来说, 虚构与真实、虚构与虚假, 他们分不清楚, 而十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没有任何文章引领学生认识其不同, 所以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学生真的把握不了。

我们再研读一下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有的要求不够明确, 有的似乎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的, 却又让孩子无法展开想象, 写出来的东西空洞乏味。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学写生活中的新发现”,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的生活中有没有“新发现”?有了新发现自己能不能想办法去解答?怎样清楚明白地写出这个新发现?这些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难, 或因为老师在引导上的失当, 加上学生手头现成资料 (课课通、优秀作文之类) 的丰富, 学生大多不会花时间自己去思考与探究, 而是将他人现成的“发现”直接拿来。面对这种现象, 老师也只能简单地讲讲、批批、改改、说说, 走个流程算了。

从教材方面引领学生写真, 看来还有许多路要走。

主持人:关于学生写不出真话, 仅仅从写作教学的本身来思索还是不够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教学, 对于真话作文, 阅读教学该如何做?

周晓霞:阅读课文教学为真话作文准备好了吗?

我个人认为, 学生写不出真话, 与阅读教学没有引导学生读到“真”, 没有好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很多作者在写“真”, 不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真”, 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下仍然使用的读写结合, 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写作而准备的一种积累 (包括词句、情感体验以及章法结构技巧等等) , 而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再延伸 (或仿写或改编或续写) 。这样的“读写结合”始终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牵引, 是一种看似有成效的作业而已, “炼”成的终将是一批“现代八股”“变形八股”的操作高手。习作者在这样的习作过程中是失却自我的, 更无法谈及“真”!面对那么多的阅读课文, 面对那么多的阅读课时, 怎么办?

一是引领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明白对话的价值。对话是什么?是主动、是尊重、是倾听、是倾诉, 是文明的呼吸, 是智慧的碰撞。

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章武, 就是一位善于交流的人。首先他在天游峰与扫路人相遇、相识至交谈, 体现了其与人对话的一种能力。加之他是一个乐于将“倾听”所得转而向人“倾诉”———写作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的人, 所以才有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教学过程中, 教者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一种“倾听”, 转而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知识传授当为一种“倾诉”。当然这种“倾诉”是特殊的, 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课堂上的学生在“倾听”作者、老师与同学们的“倾诉”之后, 又将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与作者有所呼应?又将如何“倾听”自己的世界, 将其如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倾诉”———写作?这才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该具备的写作思考。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很多文章包含着一种真正的感恩, 也就是说, 文章是非常棒的感恩方式。

比如《月光启蒙》, 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母亲的怀念。而细品之, 便能得到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恩, 对民间文化的一种感恩。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恩。我们在调动学生的童年记忆来呼应文本理解的同时, 引导学生体会到, 原来写作也是感恩的一种重要形式。自此, 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 因为有了具体的倾诉对象而自然会露真情、说真话。

三是要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明白所有的文章都是“读后感”。也就是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阅读世界万物, 心中思考万物的感受, 任何一类文体都是如此。

你看, 学生读一本书, 让他们写读后感, 有几个人愿意去写?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用传统的小读后感的理念引领写作的结果。其实, 在阅读教学中, 若以大读后感理念引领学生阅读, 让学生与作者对话, 与编者对话, 与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对话, 这种读后感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比如《鞋匠的儿子》一课的教学, 如果老师引导学生给文中的人物写信,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有选择地写信, 给林肯写行, 给林肯的父亲写也行, 给那位议员写也行, 给整个参议院写也行, 给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也行, 给编者写也行……如果以这样的思维引领学生写起来, 其感还会有“假”?

而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做个高水平的“催眠师”。在阅读交流时, 使学生能真正积极而主动地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和知识仓库进行“清点”, 创造出一个新的知识环境, 进而获取新的发现, 从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之后, 我安排了《我叫维生素C》的写作训练, 引领孩子们将对课文故事的回顾和课外网络资料的查询所得, 巧妙地安排于这样的一个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之中, 还留了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维生素C”的形象。在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中, 既运用了课本中的知识, 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检查不再是单一的回顾, 而成为了一个快乐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 相同的知识, 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这就对习作中的知识求真有了较好的指引。

主持人:从学生真话作文的角度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变革。而这项变革, 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状况下, 我们肯定还能做些什么的。

管建刚:“文心技巧”下, 假话烟消云散

我一直认为作文讲评重于作文指导, 作文讲评其实是最好的作文指导, 抓住了作文讲评, 才能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引领其爱上真话作文。但现在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多, 其重要原因是在“文心技巧”上还没有进行细致研究。

(一)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大家对《南辕北辙》的故事耳熟能详。方向错了, 盘缠再多, 马再快, 那也白搭。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标”早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他们就不会真正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 他们的写作, 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 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然而, 有几个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不是学生的过错。又有几个语文教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看成作文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最迫切需要来做的事?很多教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 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以至到后来, 连语文教师都忘了除了作业, 除了考试, 作文还能是什么。

“课标”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放在第三学段, 即小学高年级。我以为, 不够, 越早越好。方向对了, 你走得不快, 不要紧, 顺着道往下走, 总有到目的地的那一天。“课标”将这句话放在了第三学段的作文要求的第一条, 完全正确!它是方向, 它是基础。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就是我所提倡的“文心技巧”的核。问题是,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 一“自我表达”, 一“与人交流”, 就假话连篇呢?

(二) 怎样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我认为, “自我表达”是为了“与人交流”。有人说, 日记是私密的, 只给自己看。绝大多数人的日记, 写的背后, 往往隐藏着一个自己也险些遗忘的动机:将来有机会, 要将里面的话, 给别人看, 给应该看到的人看。

怎样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发表!“发表”学生的作文。文字只有发表出来, “文字的声音”的优势才凸现出来了。它能让各个地方的读者不断地传阅, 它能给写作的人带来尊严和荣耀。发表, 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 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 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 刺激着写作的人, 以更好的姿态写作。

怎样“发表”学生的作品?传统的“发表”学生作文的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 现代“发表”学生作文的方式有“博客”“班刊”“班报”。我看好“班报”: (1) 比起作文墙, 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地看。不只是让班上的同学看到, 也让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等看到。 (2) 比起班级博客, 它更便捷, 可随身携带, 随时携带。 (3) 办报的周期短, 旬报或周报, 更替速度快, 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 (4) 人对纸质的传媒, 至今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办了十年“班级作文周报”, 手头有500期、近500万字的周报。我以我的十年实践作证:只要你办一两个月的“周报”, 学生马上知道, 写作要“发表”, 作文有人读, 有人评, 有人对话, 有人交流。说了假话, 会有人质疑, 质问。

(三) 有了发表, 自然解决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心技巧”:“读者意识”。

很多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 都特别重视“读者意识”。英国的“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为多种目的和读者, 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 “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等等。

“读者意识”的重要内涵是“读者假想”。写作时, 你要假想你的“读者对象”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 不喜欢哪些内容。我办“班级作文周报”, 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学生和老师、教导处、校长室, 并邀请家长一起阅读, 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 我们的读者不只有班上同学, 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 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呈现出自我的“读者关照”, 学生在写作中, 会自觉地以虚拟读者的形象, 审视自己的写作, 这就是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上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有了发表,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 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 作文所蕴含的丰富的、渴望用文字交流与对话的写作热情, 也将注入作者的文字里。有了读者, 有了广大群众的雪亮的眼睛, 写作就有了真正的“监督”, 写作上的“打假”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解决了发表平台, 获得了“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作文说真话, 说最想说的话, 就轻而易举起来。作文有了真话意识, 文字就带上了作者的体温, 文字就有了温度, 文字就成为学生认同和接纳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 写作就彻底改变了。写作不再是学生讨厌痛恨的虚假、虚伪、无病呻吟, 不再是敌人, 而是“情人”:那里是真情, 是真诚, 是真意, 是真切, 是真挚。作文, 由此成为“心”的世界, “情”的世界, “人”的世界, 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一个内在世界的外在表露。

文字技巧, 关注的是写出来的那篇“文”;文心技巧, 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的区别所在, 也是我所追求的作文教学和当前病态的作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发表意识、读者意识观照下的“写作”, 学生必然会说真话, 说内心的话, 说拧开了水龙头哗哗流淌的话。也正因此, 写作带给作者言说的快感和幸福感;也正因此, 辛苦的写作, 有了无穷的魅力。

高子阳:还整个习作过程以透明

我个人一直认为, 当下的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仍然是隐蔽的。管老师以“班级作文周报”的方式将学生习作过程部分透明了, 学生能够持续地阅读更多学生的作品, 学生父母也能持续阅读到全体学生的部分作品。我坚信, 只有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透明了, 全透明了, 我们的学生习作才能够真起来。

我认为, 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有五种现象 (五大问题) 直接关系学生真话作文的产生。

第一, 没有哪位学生非常方便地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老师的习作评语读完。

第二, 没有哪位学生父母能非常方便地读到自己孩子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语文老师的习作评价。而这种阅读能让父母获取很多信息, 比如他们会非常清楚这个班的每个孩子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语文老师是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 自己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第三, 每一次习作, 学生写完后就交给老师, 老师几乎成了全班同学所有习作的唯一读者。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看, 每一次习作刚刚起步很快就转至终点, 即使老师提出许多建议, 也宣告本次习作结束。读完老师评语后再进行二次习作, 几乎没有引起重视。

第四, 没有哪位老师能够非常方便地保存全体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把自己所教学生的习作保存下来, 我认为是语文老师一生教育教学生涯中最伟大的财富。一位语文老师, 如果按照30年教龄、一年教40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年写20篇习作计算, 该语文老师手中就会有24000篇习作。如果每篇写下50字的评语, 该老师就写下了120万字的评语。这是理论上的计算, 也是大多数老师早已经做的。如果真正拥有了这一切, 语文老师的习作教学经验肯定相当精彩, 学生的习作水平肯定不是现在“假”字当头。

第五,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习作, 到高三毕业, 整整十年。十年内, 课内习作、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的日记练笔, 可以这么说, 每位学生写过的习作不少于500篇。然而有几位学生能够把这500篇以上的习作拿出来?而中小学生写作其实就是引领学生记录童年时期的发现与创造, 如果把这些记录保存下来, 对学生整个人生的持续性的发现与创造作用重大。

这五大问题关系到全体学生对习作的喜爱, 关系到习作教学的质量, 关系着学生是否会以求真的思考去对待每一次写作训练。怎么解决?方法极其简单, 就是把全班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及老师评语等打印好装订成“书”, 全体师生每人一本。这本“书”的结构如下:

(1) 根据每一次习作内容设计封面, 封面有书名、著作参与人、学校名称, 还可放一幅能表现本次习作的图片等, 封二粘贴学生习作原稿, 封三粘贴学生重新修改过的习作。封四可以放一些人为什么要写作的话语。

(2) 学生打开“书”, 马上可以读到老师根据本次习作写给全班同学的一封信。这是老师与每位学生的真心交流记录。

(3) 目录。目录与内容的排序是随机的, 决不可按照习作质量来排。

(4) 正文。即学生的习作内容与学生、老师、家长的评语。学生将习作输入电脑以后, 可以发给他们的同伴, 让同伴写上几句话, 父母阅读后也可以写上几句话, 最后是老师的评语。

(5) 本次习作的教学实录。把整个课堂实录放在最后。课堂上老师提什么问题, 谁回答的, 都要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第一次把课内习作做成小“书”, 发给全体同学时, 他们高兴极了。翻看小“书”, 寻找着书中的自己。他们看完自己的习作后, 就停了下来。

我开始讲述这本小“书”是怎么做的, 带着他们看我设计的彩色封面, 带着他们阅读每一篇习作 (20多分钟孩子们就读完了这本书, 他们的阅读速度是我想象不到的惊人) , 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把这些习作装订成书的, 用了多长时间 (每一本小“书”我花费的时间都接近20个小时) ;告诉他们这本小“书”一定要收藏好, 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告诉他们一定带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 以后的每一次习作, 我都会装订成书……

孩子们捧着“书”, 感动了, 给我鼓起了掌!我也感动了!孩子们把这些书带回家, 他们的父母同样给予了我掌声。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同样如此。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告诉我:这样的写作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 是终身需要的。

心灵的距离有多远 篇9

新的学期已经到来, 学霸与学渣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朱向梅、吴雪琴饰学霸万佳乐、傅璐勤饰学渣任雅婷饰老师兼旁白)

第一幕英语课上起口角

上课预备铃声响起……两人相撞。

朱向梅对不起。

万佳乐啧, 没长眼啊!

朱向梅哎, 这就是学渣的素质啊!

上课铃声响起……

朱向梅May I coming?

老师Coming.

万佳乐 (慢悠悠走过来) 报——告——

老师Coming quickly!

老师Now class begin.Good morning everyone.

吴雪琴Stand up.

(学生鞠躬, 齐说) Good morning teacher.

老师Sit down.Today is our first class.Now, please every students make self-introduction.OK, who want to be the first?

朱向梅Me.Hello, everyone.My name is……

万佳乐哎!像咱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 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还需要自我介绍?

吴雪琴第二个我来, 我叫吴雪琴, 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下面, 请听我演唱一曲《青藏高原》吧。 (表情夸张) “这就是青藏高原, ……”

傅璐勤你唱的真好听啊!

万佳乐 (轻蔑) 你有跑调哦, 学霸, 要不要我教你呀!

朱向梅我们唱得怎么样, 管你什么事!

万佳乐啧, 啧……

老师Stop talking, stop talking……Everyone has owntalent.Next, is our show time.So, who want to try?

朱向梅Let me first.我先来唱一首最简单的歌好了。“Happybirthday to you, ……”

万佳乐唉, 这不算什么。你来听听我们唱的。

万、傅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 I wonder what youare.……

吴、朱唉, 行了, 行了……你们真以为我们那么幼稚啊, 真正的实力不可露馅。

老师I know.Everyone want to be No.1.But we should geton well with classmates.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旁白双方虽然在老师的劝解下, 暂停了口水战, 但心头却依然怒气未消。

第二幕自习堂上冰初释

旁白到了晚自习上课时, 全班同学都在全神贯注地自修。

傅璐勤 (突然想到这天是自己的生日, 但双亲却不在身边, 顿觉伤心。) 小声抽泣……

万佳乐 (对任雅婷说) 她的父母都不在身边, 今天毕竟是她的生日, 难免难过, 今天晚上就给她过一个生日吧。

旁白此时的学霸刚好听到这个消息, 于是两人便开始商量起来。

吴雪琴 (对朱向梅说) 不管怎么样, 毕竟同学一场, 即使我们之间有矛盾,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给她做个水果蛋糕吧。

旁白到了晚自习结束后, 两个学霸亲手做了个水果蛋糕。

第三幕寝室里面大联欢

旁白回到寝室, 学霸将水果蛋糕送给了学渣。傅看到这个蛋糕后心里很感动, 然而, 另外一个学渣却依然怒气未消。

万佳乐你以为做一个水果蛋糕就能缓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吗?哼, 休想!告诉你们, 老坛酸菜再怎么酿, 也酿不出甜味来。

任雅婷 (对万佳乐说) 你不知道, 她们为了做这个蛋糕费尽了多少心思!晚上, 她们跑了好几家水果店才买到这些水果, 她们为了削苹果, 手上已经被划出了好几条伤口。

旁白学渣听后, 心里默默地感动了, 也渐渐地原谅了学霸。原本两对水火不容的伙伴相融到一起。此刻, 傅璐勤一人呆坐在床上。

万佳乐 (安慰傅璐勤) 不要这么伤感了, 唔, 我们今晚也把她们叫来一起“Party”吧。

傅璐勤 (敲开学霸宿舍门) 我们今晚想好好学习, 你们能过来教我们一下吗?

朱向梅唉, 这几个小子终于开窍了, 想要好好学习, 难得, 难得。那我们过去吧。

吴雪琴嗯, 好吧。

旁白于是两人进入了傅璐勤房间, 但眼前却是一片漆黑。

朱向梅嘿, 这两个人倒好, 存心耍我们是吧。

吴雪琴唉, 算了, 算……

旁白砰!门突然关了, 两人吓得不轻。

万佳乐Action!

旁白一会儿, 学霸们恍然大悟。

朱向梅哦, 原来是……

万、傅学霸, 你会唱《小星星》吗?

吴、朱不会呀!

万、傅那, 我教你好吗?

吴、朱好啊!

Losers, can you sing twinkle little star?

万、傅No.

吴、朱You think that’s easy, Loser?Twinkle twinklelittle star.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万、傅你有跑调噢!

(唱) 我们班上有个人很酷, 学霸当道谁敢拦路。学霸们一直都在看书, 连上厕所都要跑步。

吴、朱I have to pee.

(其余人说) 嘘……

吴、朱 (唱) 学渣你不要对我注目, 你不及格也不要认输。如果想体验学霸的幸福, 跟我学吧风雨无阻。

万、傅 (白)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经过奋斗, 我们也可以成为学霸!

(唱) 学霸, 学霸, 我们去哪里呀, 明天考试到底会考神马?

吴、朱 (唱) 学渣, 学渣, 你们不要再看啦, 看完也记不住啊!

万、傅 (唱) 我的班里有个人很酷, 语数英外刀枪不入。她的手掌有一点粗, 牵我走上学习之路。

吴、朱 (唱) 谢谢你光顾我的小笨猪, 你是我前进最大的赌注。扭扣住一个班的幸福, 跟我学吧风雨无阻。

万、傅 (白) 我的学霸是个神话, 搞定期考一科不挂。就算有天难度很大, 发了成绩她也能跳恰恰…… (唱) 学霸, 学霸, 我们去哪里呀, 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吴、朱 (唱) 学渣, 学渣, 我是你的参考书, 别怕你笨的像猪。 (众合唱)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How wonder what you are.

吴、朱切, 都挂科了还唱!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 篇10

一、体验式环境培养求知欲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 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 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 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 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 我们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 观察自然, 研究自然, 利用自然, 把自然带进幼儿园。

随着季节的变化,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所蕴涵的知识是无限的, 让幼儿接触、观察自然,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例如, 春天我们利用散步的时机, 带幼儿走进自然, 跟幼儿一起捕捉蝴蝶、瓢虫、蝈蝈等昆虫。幼儿把捕捉到的昆虫进行了喂养。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幼儿的各种感知, 通过听、看、尝、闻、触摸, 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 而且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真实感受, 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体验式材料激发探索欲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 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 要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要适合幼儿发展, 并考虑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 开始是随意穿, 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 由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在“区域活动”活动中, 我们首要任务是进行多渠道的收集材料, 为活动准备充足的材料。根据科学的领域活动安排和计划, 我们先要确定在哪个阶段所需什么样的材料, 然后进行思考, 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搜集得到, 能搜集多少。确定好材料这一情况后, 我们要想一想这些材料如何出示, 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能让幼儿一下子对这些材料着迷, 并能指导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变换花样玩材料。

例如, 我们收集了一些镜子投放在益智区, 在开始几次的区域活动时指导幼儿拿着镜子照照看一看。幼儿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 于是有的幼儿挤眉、伸舌、做鬼脸。接着, 我们指导引导幼儿去发现镜子里有别人。然后, 我们再次提高, 提供幼儿半张图片, 根据教师指导的实验, 让幼儿发现镜子可以把半张图片变成一整张图。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太阳底下照镜子, 看到墙上镜子照出的“光斑”。在这活动中, 幼儿在操作、摆弄镜子的过程中也尝试着发现了许多的奥妙所在。

三、体验式关注抓住兴趣点

(一) 兴趣引向体验之旅

兴趣是驱使幼儿自发学习最大的动力。幼儿天生是好奇的, 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多是自发的、外在的, 而且也是短暂的, 易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作为科学素质中的兴趣则应该是自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 这才能促进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感知和主动的探索。我们注重以幼儿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 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饲养活动。

看到隔壁班的小朋友在自然角观察蚕宝宝, 我们的孩子很是羡慕, 每天自由活动时间都会去瞧一瞧。“老师, 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老师, 蚕宝宝吃的是什么呀?”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了, 可见孩子们对蚕宝宝有兴趣了, 都在很细心地观察。鉴于此, 我想何不自己班级也来饲养蚕宝宝呢。就这样, 我们班很快来了一批新客人———“蚕卵”。

我先向孩子介绍了“蚕卵”, 他们眼睛里都充满了好奇。“老师, 蚕宝宝什么时候出来呢?”“老师, 蚕宝宝怎么出来呢?”带着各种疑问, 大家静候着“奇迹”的发生。

饲养活动强调真实和体验, 因此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吸引幼儿去关注和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如当幼儿对蚕宝宝产生浓厚兴趣后, 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蚕宝宝外形的表面知识, 还会自然而然地生成“蚕宝宝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推动幼儿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二) 发现满足体验之心

有观察就会有发现。一段时间下来, 蚕宝宝已经有1厘米长了。几个孩子在自然角正聚精会神地观察蚕宝宝, 并给它们喂着新鲜的桑叶。“怎么这条蚕宝宝一动都不动了呢?”沈宇昂发现了问题:“是啊, 会不会死了?”迮昱衡说, 并且用小手指点了一下蚕宝宝, 蚕宝宝微微一动, 他们才叹了口气:“哦, 没有, 吓死我了。”“你们看, 它上面的皮肤怎么变成黄色了, 还皱巴巴的。”安安也发现了问题, 同旁边的蚕宝宝相比确实如此, 蚕宝宝不仅表面黄黄的、皱皱的, 而且还小了很多。这时沈宇昂拨开已风干的桑叶, 大喊起来:“皮, 皮, 蚕宝宝蜕皮了, 它要长大。”“哦, 这是蜕皮吧。”很多孩子都拥过来了。“在《蚕的一生》中, 老师不是说过吗, 蚕宝宝一生要蜕4次皮。”“对, 蜕皮时的蚕宝宝就变成这样了。”……孩子们还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说。下午睡觉起床了, 几个孩子又跑去观察蚕宝宝了, 他们发现了刚才的那条蚕宝宝已经变白了, 变胖了, 旁边还有它蜕下的皮。

蚕宝宝蜕皮的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使幼儿用他们稚嫩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发现, 并讨论着。观察中, 孩子们相互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 给予完美的解答。活动《蚕的一生》中教师介绍的知识都是静止的, 而幼儿从真正的养蚕体验中学习观察到的知识是动态的, 是循序渐进的, 因此实际的操作体验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更有利于孩子对科学的探究。

(三) 收获感受体验之乐

通过饲养蚕宝宝, 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也自然萌发了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与热爱之情。在活动中, 他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便是对知识的验证和提升, 这个过程主要就是知识的汇总与交流。

转眼蚕宝宝已经有一指大了, “开花结果”日子即将到了, 孩子们天天盼望着蚕宝宝“上山”。“蚕宝宝怎么了, 为什么爬到了墙上?”“蚕宝宝的身体变透明了。”……孩子们又在讲述着自己的发现。“看, 有丝有丝。”孩子兴奋地蹦起来了, 这会蚕宝宝真的要做茧了。“那蚕宝宝的茧子结在哪里呢?”孩子们提出了疑问, 于是我们一起探讨, 准备给蚕宝宝安一个家, 让它安安心心在里面作茧。孩子们找来了个纸盒子, 将盒子的盖子剪掉, 里面分成格子, 这样有蚕宝宝要“上山”了, 就把它放在其中一个格子里。就这样, 一个个蚕宝宝都结茧了。

教师让幼儿自己来采茧子, 体验成功收获的快乐。整个养蚕活动期间他们都参与了不断地探究、反复地思考, 所以思维相当活跃。其中遇到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 询问身边有经验的奶奶, 共同解决, 得出结论, 也使孩子们明白了, 蚕一生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激荡起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 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 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应让幼儿感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下一篇:分散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