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水胺硫磷乳油

2024-05-11

40%的水胺硫磷乳油(精选四篇)

40%的水胺硫磷乳油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GC-14B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色谱数据处理机。

三氯甲烷(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癸二酸二正丁酯(内标物,不含有干扰测定的杂质),水胺硫磷及氯氰菊酯标准品(含量≥98.0%,湖北沙隆达公司研究所),20%水胺·氯氰菊酯乳油试样(湖北沙隆达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 m×4 mm(id)不锈钢柱,内填5%OV-3/101硅烷化白色担体(150 μm~180 μm);汽化温度:260℃;检测温度:270℃;柱温:初始温度185℃,保持

时间3 min,升温速率:25℃/min,终止温度260℃,保持时间4 min;气体流量: 载气(N2)35 mL/min, 氢气(H2)45 mL/min.空气400 mL/min;保留时间:水胺硫磷约2.2 min,癸二酸二正丁酯约4.3 min,氯氰菊酯约7.2 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完成一次试样的分析时间药为9分钟。20% 水胺·氯氰菊酯乳油试样的色谱图见图1。

1.2.2 内标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内标物癸二酸二正丁酯2.0 g(精确至0.0002 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1.2.3 标样溶液的配制

分别称取水胺硫磷、氯氰菊酯标准品约0.25 g、0.02 g (精确至0.0002 g)于10 mL容量瓶中,用内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标准品混合溶液,待测。

1.2.3 试样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20%水胺·氯氰菊酯乳油试样约1.2 g(精确至0.0002 g)于10 mL容量瓶中, 用内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试样溶液,待测。

1.2.4 含量测定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待仪器基线稳定后,连续注入数针标样溶液,计算各针相对响应值的重复性,当相邻两针的响应值变化小于1.5%时,按下列顺序进样测定:标样溶液、试样溶液、试样溶液、标样溶液。

1.2.5 计算

将测得的两针试样溶液及前后两针标样溶液中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分别进行平均,以质量分数X表示的试样中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的有效成分含量按下式计算:

undefined

式中,r1为标样溶液中水胺硫磷(氯氰菊酯)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r2为试样溶液中水胺硫磷(氯氰菊酯)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m1为水胺硫磷(氯氰菊酯)标样的质量;m2为试样的质量;P为水胺硫磷(氯氰菊酯)标样的质量分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标物的选择

采用内标法定量,必需选择一种合适的内标物,即要求内标物能与被测组分有效分离,同时不含有干扰测定的杂质。通过对多种常用内标物进行试验,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选用癸二酸二正丁酯作为内标物时,与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能够有效分离,内标物在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之间且无干扰。

2.2 线性关系实验

将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标准品按质量比12∶1配制成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试,以水胺硫磷(氯氰菊酯)质量为横坐标,以水胺硫磷(氯氰菊酯)与内标物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绘制线性关系曲线。其中水胺硫磷的线性方程为Y=-0.04645+0.13398X,r=0.99978;氯氰菊酯线性方程为Y=-0.00256+0.2475X,r=0.99985。

2.3 精密度实验

在上述选定的操作条件下,对同一批20% 水胺·氯氰菊酯乳油试样进行多次重复测定,精密度实验数据见表1。由表1可见,水胺硫磷的标准偏差为0.18,变异系数为0.95%;氯氰菊酯的标准偏差为0.013,变异系数为0.83%。

2.4 回收率实验

分别在已知含量的水胺·氯氰菊酯乳油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品,按本方法的操作条件进行测定并计算回收率。水胺硫磷和氯氰菊酯乳油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9.91%和99.25%。

3 结论

在同一色谱柱的条件下,以癸二酸二正丁酯为内标物,采用程序升温的气相色谱方法对20%水胺·氯氰菊酯乳油中有效组分进行分析测试,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准确度和精密度能满足要求,线性关系良好,分析成本低,是此复配制剂较理想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HG2199-91[S].水胺硫磷乳油.

[2]毕富春,王文丽.水胺硫磷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1995,34(1):18-19.

[3]施介华.气相色谱法测定水胺硫磷[J].色谱,1995,13(2):149-149.

[4]HG3628-1999[S].氯氰菊酯乳油.

[5]张百臻.农药分析(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高秀兰,韩永森,郭俊华.原药和制剂中氯氰菊酯的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1997,36(12):20-21.

40%的水胺硫磷乳油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40%辛硫磷 (连云港立本农药有限公司) 。供试助剂:助剂818、助剂820、AEO-5, 由山东省济南市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目标害虫:蒜蛆 (Delia antique M.) 1.2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各处理药剂用量见表1。在虫害发生盛期进行用药。每个处理重复3次, 按照随机区组排列, 每个小区设置面积为6 m2。

1.3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

用药前调查各个小区的虫口基数, 用药后7、14 d分别调查各个小区虫害情况, 每处理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取样30株, 记录蒜蛆发生为害情况, 计算受害株率、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DPS7.05分析软件对各个药剂的防效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口减退率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施药7 d后, 使用助剂的6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比单纯药剂的处理高出1.54~28.44个百分点, 且有5个添加助剂的处理与单独药剂处理相比较达到5%差异显著水平。施药14 d后, 添加助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单独使用药剂处理, 高出5.31~24.46个百分点, 其中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与处理A均达到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由此表明, 使用助剂820和助剂818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其他处理, 且助剂820增效明显。

2.2 防效

从表3可以看出, 用药7 d后, 添加助剂处理的防效除处理B以外, 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药剂的防效, 其中添加助剂820的防效最优, 与其他处理均达到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用药14 d后, 各处理的防效均高于单独使用药剂的防效, 且添加助剂820的2个处理即处理D与处理E的防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达到94.25%和92.78%。由此表明, 助剂820防效为最优。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助剂处理可以增加40%辛硫磷对蒜蛆的防效, 其中添加助剂820的防效最为明显, 可选用40%辛硫磷8 m L (添加助剂820:1m L) 的组合。田间试验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药剂结合不同作物对助剂作用的发挥也各不相同, 故需根据靶标多次试验来确定最适合的助剂类型。助剂的使用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农药使用, 还可以使早期使用的农药在市场上保持活力,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5]。同时, 助剂的使用对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意义重大[6]。

摘要:3种助剂对40%辛硫磷防治蒜蛆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添加3种助剂的各处理均可增加40%辛硫磷对蒜蛆的防治效果, 其中添加助剂820对40%辛硫磷防治蒜蛆的效果最为明显, 40%辛硫磷10 mL (添加助剂820:2 mL) 处理14 d后的虫口减退率为92.14%, 40%辛硫磷8 mL (添加助剂820:1 mL) 处理14 d后的虫口减退率为90.13%, 在5%的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农药使用及残留, 可选用助剂820作为辛硫磷药剂的增效助剂, 并且最优的配比为40%辛硫磷∶助剂820=8∶1的组合。

关键词:40%辛硫磷,助剂,蒜蛆,防效,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宗俭.农药助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9, 30 (1) :42-47.

[2]金水明, 张海, 虞虓峰.助剂在农药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32-33.

[3]胡志平.不同农药助剂对农药的减量增效效果及对害虫天敌影响[J].中国稻米, 2011, 17 (3) :52-55.

[4]李勇.农药助剂科学化选用[J].农村实用技术, 2010 (11) :56.

[5]成玮, 赵征, 姚红艳, 等.几种助剂对杀虫剂减量增效作用的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6) :136-137.

40%的水胺硫磷乳油 篇3

关键词:40%敌毒乳油,稻田,灰飞虱,防效

应用毒死蜱、敌敌畏等有机磷类药剂防治稻田灰飞虱, 具有击倒力强、见效快、防效显著等特点, 但单用成本高[1,2,3]。为此, 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新开发了两者复配产品——40%敌毒乳油, 为明确其最佳经济使用量, 于2010年2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进行了40%敌毒乳油防治稻田灰飞虱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40%敌毒乳油 (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 ;48%毒死蜱乳油 (南通江山农化有限公司) ;80%敌敌畏乳油 (市售) ;5%锐劲特乳油 (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分别为:40%敌毒乳油1 200 mL/hm2 (A) 、1 500 mL/hm2 (B) 、1 800 mL/hm2 (C) ;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 (D) ;80%敌敌畏1 500 mL/hm2 (E) ;5%锐劲特乳油600 mL/hm2 (F)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50 m2。

1.3 试验实施

按设计用药量对水750 kg/hm2, 常规均匀喷雾。施药当天阴, 药后20 h内未降雨, 药后2 d降阵雨, 药后10 d内均温28.3℃, 平均相对湿度84%, 雨日4 d, 总降雨量172.6 mm。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药前每小区用盆拍法 (采用33 cm×45 cm白瓷盘) 调查基数, 药后1、3、7、10 d调查残虫量。每小区调查3个点, 每点调查5盆。计算校正防效, 并对试验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进行方差分析。防效计算公式[4,5]为:

防效 (%) = (1-CK前×处理后/CK后×处理前)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效性

药后1 d, 仅处理F防效较差, 其余各处理效果均在95%以上, 其中以处理B、处理C、处理D的效果最好, 校正防效均达到99%以上, 显著优于处理A的防效96.38%和处理E的防效95.29%, 极显著优于处理F的防效62.65%。药后3 d, 处理F防效明显上升, 为89.99%, 比药后1 d提高了27.34个百分点, 但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药后1、3、7、10 d处理A、处理B、处理C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 经方差分析其防效没有明显差异 (表1) 。

注:药后1 d, F=36.032**;药后3 d, F=7.71*;药后7 d, F=2.366;药后10d, F=3.866*。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下差异显著。

2.2 持效性

药后7 d, 处理A、处理B、处理C防效仍达97%以上, 与处理D、处理E防效无差异。药后10 d, 处理A防效稍有下降, 但仍在95%以上, 分别比处理E、处理F防效高10.01、8.11个百分点, 差异达显著水平, 与处理D防效相当。

2.3 安全性

通过药后1~10 d的目测观察, 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均未见药害发生。说明各处理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是安全的。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用40%敌毒乳油防治灰飞虱, 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低龄若虫期用药1次, 防效可达95%以上。在水稻分蘖期用药, 其使用剂量不得低于1 200 mL/hm2, 若在水稻中后期防治灰飞虱, 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1次, 持效期可达10 d左右。不仅可充分发挥敌敌畏、毒死蜱的速效效果及毒死蜱的持效性, 同时还降低了毒死蜱的单用剂量, 降低了成本, 防治灰飞虱有较大推广应用前景[6]。本试验的对象作物为水稻, 田中未筑田埂, 药后10 d, 清水对照区虫量也大量下降, 同时部分虫量转化成虫, 对试验结果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因此药后10 d的结果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荣, 刘小雷.不同药剂防治杂交水稻灰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151, 154.

[2]胡桂珍, 彭青, 李强, 等.水稻生长后期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药效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132.

[3]刘宝生, 王利华, 郭慧芳, 等.防治灰飞虱高效活性化合物和杀虫单剂及复配剂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6) :1282-1286.

[4]张晨光, 张显明, 徐红星, 等.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剂试验简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6) :677-678.

[5]张建宫, 朱信涵, 甄洁.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灰飞虱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 :17, 20.

40%的水胺硫磷乳油 篇4

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品种化学结构相似, 但它们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活性与选择性、残效期、溶解度等都存在显著差异[3,4,5]。

40%乙·扑乳油药剂能够诱导作物产生一系列组织解剖, 生理与生物化学以及形态变化、组织解剖与生物化学反应是植物组织内部的变化, 在田间无法查看与鉴别。个别生理变化的结果如失绿等在田间能够观察鉴别, 对使用40%乙·扑乳油的地块用活的生物体既种大豆来测定生理反应, 以确定该药剂的含量及亩用药量、施药期等技术指标, 现将田间试验研究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40%乙·扑EC (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梅河口市农药实验厂) , 40%乙·扑EC (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公司) , 40%乙阿SC (磐石金秋农药厂)

1.2 试验方法

1.2.1 2003年施药, 2004年没施药区

试验设10个处理, 4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24m2, 共40个小区。10个处理为①40%乙·扑 (梅农) 3750g/hm2, ②40%乙·扑 (梅农) 4500g/hm2, ③40%乙·扑 (梅农) 5250g/hm2;④40%乙·扑 (吉农) 3750g/hm2, ⑤40%乙·扑 (吉农) 4500g/hm2, ⑥40%乙·扑 (吉农) 5250g/hm2;⑦40%乙·阿3750g/hm2、⑧40%乙·阿4500g/hm2, ⑨40%乙·阿5250g/hm2, ⑩空白对照。

1.2.2 2003年和2004年连续施药区

试验设10个处理, 4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24m2, 共40个小区。10个处理为①40%乙·扑 (梅农) 3750g/hm2, ②40%乙·扑 (梅农) 4500g/hm2, ③40%乙·扑 (梅农) 5250g/hm2;④40%乙·扑 (吉农) 3750g/hm2, ⑤40%乙·扑 (吉农) 4500g/hm2, ⑥40%乙·扑 (吉农) 5250g/hm2;⑦40%乙·阿3750g/hm2、⑧40%乙·阿4500g/hm2, ⑨40%乙·阿5250g/hm2, ⑩空白对照。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试验地设在通化市农科院玉米田, 每小区种大豆10垄, 每垄十埯, 大豆品种为98-837。播种后按试验处理施药, 分别在播种后15d、30d、45d观察大豆叶片是否失绿等药害症状和株高等生育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3年施药, 2004年没施药对大豆的生理反应

通过一年的田间试验看, 吉农和梅农生产的40%乙·扑乳油每公顷用药量3750~5250克及40%乙·阿3750克, 兑450千克水喷雾封闭处理区, 均3次调查时该药剂对大豆没有反应, 生长发育正常 (叶片色着等) 。而每公顷40%乙·阿4500~5250克处理区, 第一次调查 (播种后15d) 时, 大豆首先下部叶片的叶尖开始失绿、变黄, 逐渐变褐色, 然后叶片边缘退色逐步扩展, 一般下部叶片受害较上部叶片受害严重, 而大豆缺铁症状表现为上部叶片失绿, 下部叶片浓绿, 这种现象与乙·阿药剂的药害症状相反。到第二次调查时 (播种后30d) , 乙·阿每公顷5250克处理区大豆多数叶片干枯失绿2/3。每公顷4500克处理区大豆叶片失绿1/3干枯也较严重 (详见表1) 。

通过试验看出, 阿胶在敏感的作物 (大豆) 中基本是聚集在叶子里, 并渗入叶绿体而抑制光合作用, 所以大豆叶片失绿是典型的药害症状, 而耐药的作物 (玉米) 中多聚集在玉米根部, 玉米受害该药剂后, 不抑制种子发育和出苗, 对根系生育也不产生明显影响。大豆出苗后见光的条件下才产生药害, 其表现为大豆叶缘变黄, 组织坏死干枯, 通常叶脉保持一定程度绿色。一般大豆下部叶片的叶缘与叶尖最先受害, 其后向叶中间逐渐扩展, 症状也最明显, 新生叶片不受影响。扑草净比阿胶抑草率高4.3%以上 (希尔反应) , 在均三氮苯类药剂当中杀草活性最强, 水溶性高, 对刚出土的杂草有特效, 在土壤分解迅速, 残效期一般在1~3个月, 故不影响后茬作物 (种大豆) 。而阿胶水溶性低, 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在土壤中稳定, 因此残效期长达8~12个月以上。

2.2 2003~2004年连续施药对大豆的生理反应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的乙·扑各剂量处理区第一次调查时 (播种后15d) 均对大豆的叶片色着, 生长发育基本上无影响。乙·扑乳油公顷用药量4500~5250克处理区, 第二次调查时 (播种后30d) 有点轻微药害, 下部叶片少量叶尖失绿, 但后期第三次调查时 (播种后45d) 基本都恢复正常, 不影响产量, 而乙·扑乳油3750克处理区正常。乙·阿每公顷3750克处理区的大豆第一次调查时 (播种后15d) 下部叶片叶尖开始失绿, 但以后第二次调查时药害更严重。乙·阿每公顷4500~5250克处理区药害程度比没有连续使用该药剂处理区药害更严重, 药害症状基本一样 (详见表2) 。

3 结论

通过两年的40%乙·扑乳油田间药效和生物测定及室内剂型配制试验, 初步明确了该药剂的杀草谱、药效、对翌年种大豆是否有影响及剂型配制等技术关键问题。

3.1 土壤有机质、水分与药效关系

40%乙·扑乳油药剂, 主要通过根系吸收, 因此土壤既是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媒介, 土壤有机质在此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所以土壤有机质高, 含水量底于25%, 药效差。

3.2 40%乙·扑药剂进入杂草的方式

作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施入土壤中的该药剂溶解水中, 杂草根系通过吸收水分, 也将该药剂吸收杂草体内, 药液浓度越高进入杂草体内速度越快。该药剂进入杂草后, 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和影响糖分的形成和积累, 使杂草缺乏养分枯死, 因此药效表现较缓慢。

3.3 剂型配制

通过室内多次反复试验最后筛选出乳化剂Np10比例为10%~15%, 溶剂是二甲基甲酰胺比例为45%~50%。溶剂二甲苯, 溶解扑草净也不错, 但对人体毒性相对高, 所以没有选择该溶剂。

3.4 杀草谱与药效

40%乙·扑乳油每公顷4500~5250克药量可防除玉米田主要杂草、铁苋菜、鸭跖草、藜、蓼类、野西瓜苗、马唐、狗尾草、稗草、荠菜、风花菜等防除效果, 稳定在90%以上。

3.5 乙·阿换茬临界药量

40%乙·阿对下茬种大豆的临界药量为每公顷3750克, 超过此药量对下茬种大豆有严重药害, 一般随着药量递增药害也加重。

3.6 由于乙·阿除草剂施入土壤后改变土壤中根瘤细菌与大豆的共生关系从而降低固氮过程效果, 所以该药剂翌年对种大豆药害加重。

3.7 40%乙·扑乳油公顷用药量3750~5250克, 兑水喷雾封闭处理对下茬种大豆无药害, 生长发育正常。

3.8 40%乙·扑乳药剂, 扩大了原有药剂的杀草谱, 取得了双降 (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的效果。解决了翌年种大豆有药害的难题, 不影响翌年换茬。

摘要:本文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Acetochioy.PrometYyne EC每公顷用药量37505250克均对后茬种大豆无药害, 生长发育正常。而40%乙.阿胶悬剂换茬种大豆临界公顷药量为3750克, 超过此药量对翌年种大豆药害严重。

关键词:40%乙·扑乳油,大豆,残效期

参考文献

[1]苏少泉.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许泳峰.农田杂草化学防除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李扬汉.田园杂草和草害——识别, 防治与检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4]张泽溥.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J].植物保护, 2004, (2) :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40%的水胺硫磷乳油】相关文章:

3%啶虫脒乳油06-29

异丙甲草胺乳油06-23

上一篇:天才眼镜狗下一篇:案例制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