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防措施

2024-06-11

分析预防措施(精选十篇)

分析预防措施 篇1

在试验开始之前, 结合电气试验的具体内容, 来对电气试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危害因素的分析和排查,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 首先是考虑其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是考虑危害发生的严重性, 在此结果之上进行防治措施的确定。实际上, 在电气试验的安全排查工作当中, 最为主要的就是对电气试验工作过程的危害进行分析, 这样一项工作的进行需要所有人员的参与, 在科学、量化、系统的大原则之下结合实际来罗列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其具体的工作步骤简述如下:一是对整体的工作进行步骤的划分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分阶段进行。二是对每一个步骤当中最主要的危害进行确定。三是查看现有的安全防范措施。四是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五是进行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

2 电气试验人员的安全教育

对电气试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主要是立足与电气试验的实际需要来对相关方面的安全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要领、风险评估资料以及管理制度等进行明确,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急救方法等, 这样一些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通常都会结合以往的事故案例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更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当中, 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来进行, 培训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包括讲课、现场讨论、示范、练习以及单独交谈等, 这实际上就是说, 培训并不完全拘泥于具体的形式, 重要的还是要让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在思想意识的高度上重视这样一个问题。

3 电气试验前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是坚持班前的安全会制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在每天工作开始之前再次明确当天工作的重点、主要危险点和相对应的安全措施, 并根据这样一种认识和了解来进行必要的布置和安排, 尽可能将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都落实到实处。二是在电气试验进行之前必须熟悉相关方面工作规程的具体要求, 并按照规定来办理工作票, 工作票的办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采用计算机打印, 但一些细节问题还是需要人工填入。三是检查现场设备, 以保证在整个工作现场内都不存在妨碍安全的状况, 在此基础之上对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 查看所有的机械设备以及安全措施是否完全到位, 并规范填写工作票。四是在工作负责人在上述工作均落实到位以后设置安全技术措施, 主要就是对现场的各项操作进行确认, 保证临时围栏的安放、开关拉下以及地线的装接都已经全部完成然后工作许可人在工作票上签字许可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常规的工作。

4 电气试验过程当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4.1 高压试验中的安全措施

一是要保证实验设备和被试验设备的外壳接地, 这在电气试验当中是最为基本的一点, 且还需要进一步的保证接地线本身的牢固可靠, 并严禁将接地线接在自来水管或者是暖气管等非正规性的接地体上。二是要在试验现场的危险部分以及端头位置设置必要的维护设施, 并相应的悬挂“高压危险”的指示牌,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不了解状况的人员靠近到危险区来。三是在合闸之前必须再次检查接线状况, 对其进行全面的核对检查以后将调压器归零, 同时通知现场的人员及时的离开试验区域。四是在进行高压试验的现场必须有监护人现场进行监视, 尤其是在一些升压降压的操作当中, 监视人更是应当尽可能的将口令传达清楚, 这直接关系到在场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不容忽视。最后就是在电气设备进行耐压试验的时候需要事先测定其具体的绝缘阻值, 在测定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保证被试设备与电源断开, 这主要是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同样, 在试验结束之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放电操作。

4.2 二次回路传动试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一是在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做通电试验时需要保证高压隔离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则严禁开路, 并在检查无误之后方可通电进行试验。二是对运行当中系统有关的继电保护进行调试之前必须要将所有有关的部分断开或者是退出后在进行, 并严禁失误操作的出现。三是所有处于转动的电动机都应当视为有电压, 因此在对其一次回路进行测试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可靠的绝缘防护措施。四是开关远方传动试验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视, 并始终保持通信联络, 在此基础上保障就地可停的措施。最后就是在使用钳形电流表必须戴绝缘手套, 并保证其对应的电压等级和被测的电压相符合, 在操作的过程当中, 只有较好的实施上述操作要点才能够将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5 电气试验结束后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是对于电气试验当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及时而详尽的记录, 并及时的向相关方面设备管理单位进行交底, 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稳定。二是在电气试验完成以后, 工作人员需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检查, 并确认以下各项工作已经到位:引线连接牢固到位、无遗留工具或物品、临时改动或退出的保护措施已恢复、所有工作人员均已退出电气试验现场。三是工作人员在电气试验完成以后办理终结手续时需要在工作票上注明相关方面的信息, 以便于后续工作当中对其进行核对。

6 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 电气试验对于工作人员有着较大的危险性, 因此在试验进行过程当中对其进行安全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安全工作应当得到充分的认识并切实的贯穿到电气试验进行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在这其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将安全措施尽可能的落到实处,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 以此来避免设备损毁、人员伤害等一系列危害性质极大的状况发生。除此之外, 还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保障现场工作的良好进行, 在发现电气设备缺陷的同时保证电气试验进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宏.电气试验工作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 2007 (11) .

分析预防措施 篇2

21、分析台商独资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深圳市宝安区胜立圣诞饰品有限公司是生产沙滩椅的台商独资企业。该厂将简易仓库改成材料库、成品库和宿舍三位一体,彼此相连。1000米3的宿舍里要住500人,上下铺拥挤不堪,过道需要侧身才能勉强通过。1996年1月1日0时多,到同乡那里过除夕回到宿舍的打工仔刘永明点燃床头的蜡烛照明,上床睡觉时,忘了吹灭蜡烛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凌晨2点多,蜡烛的火苗点燃了他床铺四周用于遮挡的纸壳和塑料布,进而烧着了棉被。由于床铺密度大,火势迅速蔓延,狭窄的过道使许多人无法逃命,最终导致20人死亡,30人重伤,79人轻伤的特大火灾事故。

请分析该事故的可能原因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这是一起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消防法规所导致的特大火灾事故。

厂房、仓库和宿舍在同一建筑内的“三合一”生产生活形式是国家严令禁止的。在这起事故发生之前,1994年1月至1995年11月,当地消防大队和安委会曾6次对该厂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多次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责令将住在仓库内的人员全部搬出。老板曾按要求搬出人员,但租或建宿舍都要花钱,为了省钱,搬出没多久,又让工人搬回库房居住,从而埋下了事故隐患。几十个工人的生命,在企业老板明知有危险,但赚钱第一的思想下葬送了。

胜立圣诞饰品有限公司“三合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工人居住密集、可燃材料多、宿舍管理混乱、安全疏散通道严重不足、工厂区域没有消防水源等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原因,该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常见配网故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篇3

[关键词]配网运行;常见故障;预防措施

现实工作中能够发现,如果配网和有关装置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对供电公司的企业效益产生很大影响,还不利于人们正常的生活与生产。因此,加强对配网故障产生原因的研究工作,且以此为前提,实行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均具备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常见配网故障产生的原因探析

1.外界因素产生的影响

外界因素对配网产生很大的影响,致使部分设备发生问题,对配网正常运行不利。比如,雷击过电压和污闪放电。此类外界原因产生的影响通常是因为目前和配网相连的对象用电客户,用电客户分布广泛,多数在城市各处,直接造成了配网工作中发生了很多难题。同时,配网防雷击设备依然不够健全,导致配网极易遭到雷击过电压。因为很多时候配网运行都直接处在暴露环境内,且暴露环境中的配网极易遭到外界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常年粉尘颗粒滞留,导致线路容易发生污闪放电,如果出现了污闪问题,就会造成配网中一些线路发生单相接地,进而造成跳闸。尤其在浓雾与雷雨的状况下,绝缘子更容易由于污秽太多而造成污闪放电,出现单相接地跳闸。因此,配网设备由于雷击和污闪放电造成的危害很难彻底消除。

2.電网结构产生的影响

因目前大部分电网结构设计中,主要重视短期运行,此类情况和我国提出的长远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直接冲突,和主体发展理念偏离,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电网总体结构和社会发展不相符,一方面限制了社会政策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配网工程建设和运行缓慢,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问题。

3.配电设备老化产生的影响

目前,很多配网设备长时间投入应用,一些配网设备出现了老化的情况,特别是因电能需求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了配网设备老化速度,造成配电水平已持续下降,无法满足持续增加的用电需要。

4.配网管理产生的影响

配电运行管理过程中,许多配网线路并未基于电网系统的现实状况加装有关的避雷系统,或是在雷击相对频繁区域的防雷工作不足。另外,部分配网线路的巡查人员的总体水平低下或责任感不足,没能发现配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对其及时有效的修复。此类情况均属于管理方面的不足,造成了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还有可能转化成严重的问题,最终造成配电设备发生故障。而且设计部门在初期配网线路的计划阶段未认真分析将来或许会出现的问题,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就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置,直接增加了消除配网线路故障的时间。

二、常见配网故障的预防措施分析

如果供电企业的配网工作想得到有效的发展,需对于配网工作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实行认真的研究,找到影响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方可切实提升配网效果。以下简要分析了几点配网故障的预防措施。

1.强化抵御外界因素影响的工作

根据配网系统本身运用的广泛性,工作人员实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加强配网系统抵御外界因素影响的工作。防雷措施:工作人员需在相对更高的配电杆塔上以及雷击多发地区的配电杆塔上加装避雷设备,进而从根源上尽可能的保障配网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工作人员还需在配网系统的薄弱部分合理的采取绝缘保护措施,以尽可能保证配网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污闪放电的措施:供电企业配网系统的工作人员需定时对配网线路上的污物实行严格的清理,尤其在污染严重的区域,一定要更加认真严格的进行清理工作。而且对其实行专门清理的时候,需应用专门的绝缘保护措施,以完全消除线路由于污闪放电引发的跳闸问题。

2.供电企业需持续健全配网系统的结构

配网系统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在设计和加装配网线路阶段,需结合现实情况选择设计和安装方案,从根本上确保配网系统结构能够有效的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互相配合,使它们能够协调进步。比如,在城市的中心繁华区域,工作人员在加装配电线路的时候,能够合理的应用横截面更大的线缆,尽可能的确保配网系统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性能。也能够在可行的状况下,把开环网转化为手拉手“环网”模式,此举很大程度可以提升电网系统运作的灵活性,且降低由于配网故障或者日常维修造成的断电范围,进而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3.供电企业需严格控制配网设备质量其应用先进的监测方式

因社会各界对电能需求量飞速提升,导致配网设备已渐渐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电力公司需持续提升配网设备质量,以保证配网系统可以在城市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和优点。比如,选购设备的过程中,能够选取技术水平指标相对严格的配电设备,以提升配电设备的使用年限。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能够合理的在配网系统中应用变压设备、断路器、避雷器的带电检测装置以及红外测温设备等先进装置,确保有效的在配网设备老化和系统故障出现前及时找到且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升配网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另外,电力公司还需持续完善其自身的维修模式,平时的维修与消除故障的过程中,尽量采取带电作业方式,不仅能够确保电力供应的持续性,还可以有效消除其存在的问题。

4.强化配网系统的管理

供电企业需格外重视配网系统的管理,因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配网设备通常情况下均可以满足各类指标,因此,有关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与责任感就会决定总体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有关的管理阶段,规范巡查体系格外必要。贯彻切实有效的巡查体系,保证巡查人员基于巡查周期、巡查目的以及巡查内容进行气所负责范围内的巡查任务,基于养护周期和实验周期进行维护和实验,并对任务完成的质量实行监管和审核。此外,需完善二次设备的监管,确保系统运维的管理和设备定值管理制度的顺利施行,健全二次设备的台账管理。因二次设备的数目较多,成本较高,因此,需预先进行对应的准备工作与设计工作,且需和变电站保护时间协调配合,使保护行为有选择性,尽可能将系统故障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与此同时,需在适宜的干线或是在变电站预先加装柱上断路器与二次保护系统,以确保出现系统故障的时候可以尽可能降低影响范围,且第一时间找到故障部位且迅速进行恢复。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与电能需求量的持续提升,配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社会秩序以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需强化配网故障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确保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终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锦炼.常见配网故障预防及其预防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2(18):68.

桥梁裂缝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4

混凝土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作用和外部荷载作用, 以及温差、干缩变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形态各异, 根据其主导原因, 分为两大类:非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缝。非结构裂缝常见的有沉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化学作用裂缝, 下面主要分析非结构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混凝土桥梁常见裂缝类型及成因

1.1 沉缩裂缝。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强度不足;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使用超出规定的特细砂、砂石中含泥量高等, 均会引起混凝土沉缩裂缝。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 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化对强度影响的叠加, 因此, 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 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及桥梁基础置于滑坡体、溶洞或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时,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

1.2 塑性干燥及收缩裂缝。

混凝土浇注4小时以后, 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 湿度逐步降低, 混凝土体积减小, 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 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 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便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在工程中比较常见, 出现在混凝土表面, 形状很不规则, 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施工中采取二次收浆的办法减少它。

1.3 长期干缩裂缝。

此类裂缝为表面性裂缝, 宽度在0.05-0.2MM, 走向为纵横交错, 没有规律性, 整体现浇结构中, 多半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 平面裂缝多半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 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此类裂缝的危害:较严重开裂时, 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会引起混凝土表层剥落。

1.4 温度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温度变化会产生热胀冷缩变形, 当此变形受到约束, 在混凝土内部即会产生应力, 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 会出现此裂缝, 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按结构的温度场不同, 温度变形, 温度应力不同, 此裂缝分三种类型。

1.4.1 截面均匀温差裂缝

随温度变化, 混凝土结构产生热胀冷缩变形, 其值为:ΔL=L (T2-T1) α;其中:ΔL-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值;L-构件的长度;T2-T1-温度变化值;α-材料线膨胀系数。混凝土为10×10-6

当混凝土梁体受到约束时, 变形受到约束, 会产生温度应力σt=EcΔT/L=Ec (T2-T1) α

当σt>σl, 混凝土会开裂, 此时梁端实际变位:δ1=ΔL-δ2=L (T2-T1) α-σxL/Ec

其中σx为梁端约束力。

对桥梁结构, 常采取通过桥面伸缩缝、支座位移或设置柔性墩等构造措施减少此类裂缝。

1.4.2 截面上下温差裂缝

在超静定梁中, 日照、骤然降温等影响, 构件上下表面产生温度差, 线性变化的温度梯度, 不但引起结构的位移, 而且多余约束存在, 从而产生结构内温度应力, 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混凝土产生裂缝。

其中N-轴向温度应力;M-温度弯矩;T1-梁截面原始均匀温度;T2L;T2U-梁截面上、下边缘的实测温度;YU;YL-梁截面上、下边缘与截面中性轴的距离;H-梁截面高度;H=YU+YL;I-梁截面惯性矩;A-梁截面积;E-弹性模量。

1.4.3 截面内外温差裂缝。

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水化热,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达到较高温度, 而表面散热较快, 使截面内外产生非线性温差, 产生应力。σt=σs°+σs1;其中σs°-温度自应力;σs1-温度约束应力。温差裂缝, 特别是夏季, 在太阳的直射下, 混凝土升温急剧, 混凝土体之间形成温度差, 最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表现在薄壁桥墩上。冬季则在迎风的一面

2 施工中的预防措施

2.1 沉缩裂缝预防措施

2.1.1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材料、水灰比。

2.1.2 振捣密实, 不能出现露振和过振。机械振捣方式比手工捣固方式混凝土收缩性要小。振捣时间应根据机械性能决定, 一般以5-15s/次为宜。在混凝土浇注1-2小时后, 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 表面拍打、振密。箱梁及T梁应浇到翼板根部时停一段时间, 待梁身混凝土泌水沉降完成后, 再继续浇注翼板这层混凝土。

2.1.3 混凝土凝固时间不宜过短, 下料不宜过快, 并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缓凝措施。

2.1.4 掺入减水剂和适量粉煤灰, 以减少沉降和收缩。外掺剂保水性越好,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

2.1.5 针对施工外界环境, 采取措施避免水分剧烈蒸发。大气中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 则混凝土水分蒸发快, 混凝土收缩越快。

2.2 塑性干燥及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2.2.1 严格控制配料比, 混凝土浇灌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细骨料宜采用2区中砂泥。在可泵送情况下粗骨料, 选用粒径5-20mm连续级配石子, 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使用膨胀剂能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在混凝土中掺用的粉煤灰不仅能够节约水泥, 降低水化热, 增加混凝土和易性, 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

2.2.2 避免混凝土自身与外界相差过大, 做好养护。

2.2.3 设置风档, 高温下风大施工时做到及早喷水养护。

2.2.4 混凝土浇注前, 将基层和模板充分浇水湿透;浇注后, 发现微细裂缝及时压抹一次。

2.2.5 裂缝形成后, 对现浇梁, 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封闭裂缝, 保护钢筋;预制件, 可在裂缝表面, 涂环氧胶泥或粘环氧玻璃布, 封闭处理。

2.3 干缩裂缝预防措施

2.3.1 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不能过大采用;减少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2.3.2 板面混凝土初凝后, 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光, 减少收缩量。

2.3.3 掺用膨胀剂如UEA, 掺用优质粉煤灰。

2.3.4 注意早期的合理养护。

2.4 温度裂缝采取的预防措施

2.4.1 设置温度伸缩缝。如桥面伸缩缝、支座位移等。

2.4.2 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

2.4.3 降低水泥的水化热的温升。

2.4.4 加快浇注后混凝土的散热, 如使用钢模板、或分层浇注混凝土, 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或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预埋或利用一些管、孔道, 通过冷水或冷风来降温。

2.4.5 降低欲浇注混凝土结构或构筑物的外部约束。如减小浇注体长度或厚度, 分块厚1.5-2米, 平面方向每块截面积不小于50M2, 块与块竖向接缝面与截面积短边平行, 垂直其长边, 跳块浇注;上下邻层混凝土竖向接缝错开位置成企口;减少约束体体积;改善交界面状况。

2.4.6 加强浇注混凝土的表面保护。

2.4.7 蒸汽养护构件时, 严格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0-15℃/H, 降温不大于15℃/H。

2.4.8 设置控制缝或后浇带。

3 总结

在桥梁施工中, 预先采取措施可以预防裂缝的出现。但也要认识到裂缝的发生并不可怕, 对发现的裂缝不应隐埋, 要经过认真分析和探讨后, 采取有效的办法去解决, 对分析不可靠的裂缝, 该报废的就应报废, 对质量问题绝对不能马虎。

摘要:混凝土桥梁开裂是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 本文分析了混凝土桥梁裂缝常见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桥梁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裂缝,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吉安.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建筑设计, 2005.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分析预防措施 篇5

产生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连云港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王怀栋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是当前道路工程的质量通病,它直接影响着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危害性极大。因此对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是每位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因果分析图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来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方法对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科学地分析,采取具体措施加以预防,对保证道路工程质量能起到良好的效果。1路面裂缝的现象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角隅裂缝、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检查井周围的裂缝等几种情况,现象如下:(1)横向裂缝:沿着与道路中心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产生裂缝,在行车荷载与温度的作用下,裂缝会逐渐扩展并最终贯穿板厚。(2)纵向裂缝:沿着与道路中心线平行或重合的方向产生裂缝,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裂缝往往会变成贯穿裂缝。(3)龟裂:在路面表层出现网状、深度一般在5~10mm之间、浅而细的发丝裂缝,呈小的六角形花纹。(4)角隅裂缝:在混凝土路面板角处,沿着与角隅等分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产生裂缝,在胀缝处更易发生。(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由碱-骨料反应或钢筋锈蚀引起,呈现杂乱的“地图”状裂缝和顺筋开裂,在裂缝处有白色沉淀胶体和锈斑出现。(6)检查井周围裂缝:在检查井或收水井周边转角处呈现放射线裂缝,或在检查井周边呈现纵横向裂缝。这些路面工程的裂缝,是当前建筑施工的一个薄弱环节,其预防措施效果不明显。下面针对这一问题,从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2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人员的素质 1)生产工人技术素质低下。目前不少的工人来自农村,没有操作经验和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没有掌握操作要领,违反操作规程。2)一些类别较低的施工队伍承接工程,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薄弱,很多项目专职质检员不到位,对工人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纠正不及时,且力度不足。3)很多项目在夜间加班施工,工人疲劳,造成施工工艺粗糙。

2.2工程材料 2.2.1原材料的质量问题。1)水泥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水泥强度低、抗冻性差、抗干缩能力差、安定性不合格、游离Cao超标等直接造成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断板。2)粗集料级配不合理,级配波动较大。粗集料最大粒径控制不严,大粒径集料的混凝土抗弯拉强度相对偏小。粗集料的强度、坚固性不符合设计要求,针片状含量偏大,软弱颗粒含量偏高,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3)细集料级配不符合要求,细集料含泥量超标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引起裂缝断板。2.2.2混凝土本身品质的问题。1)水灰比偏大或偏小。水灰比偏大,使混凝土内部密实度降低,强度也随之降低。同时,水灰比偏大,混凝土干缩徐变增大,易造成干缩裂缝。水灰比偏小,和易性差,影响施工操作,也难以振捣密实,使混凝土强度降低。2)计量不准确。施工中配料计量不准确将影响砂石料的级配,混凝土的密实度就难以保证。混凝土中水泥剂量不足或水泥剂量太大,拌和不均匀等都会直接导致混凝土板体内部强度不一致,使混凝土存在薄弱面,这些薄弱面处就是产生裂缝直至断板的根源。2.2.3钢筋质量问题。边缘、角隅、传力杆及检查井四周加固钢筋的设置与数量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路面抗弯拉强度不足而出现裂缝。钢筋的锈蚀会产生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2.2.4检查井四周回填土质量问题。检查井四周回填土不密实,其沉降使板体产生附加应力而出现裂缝。

2.3机械设备

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施工机具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安全方便等,都会影响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如混凝土运输设备落后,使混合料产生离析、泌水、漏浆等现象;混凝土振捣设备不配套,出现漏振或过度振捣现象;面层抹光机性能不稳定,抹光效果差;切缝机性能不符合要求造成切缝深度过浅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路面出现裂缝。

2.4方法

1)基层施工的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断板。基层整体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在行车荷载与水温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各种形式的裂缝和断板。基层标高控制不好,顶面高程高于设计高程,导致混凝土路面厚度不足,或表面平整度差,导致面层厚度不均匀,增大了面层与基层间的摩阻力,当摩阻力大于混凝土板抗拉应力时就会产生裂缝断板。另外,基层裂缝没有处理修复,也使面层产生反射裂缝。2)混凝土施工时,基层干燥,混凝土中的水分很快被基层吸收,会引起较大的收缩而产生裂缝。3)施工时,混凝土欠振、漏振,使板体强度不均匀,过度震荡或抹平,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上浮至表面易产生收缩裂缝。4)切缝不及时引起裂缝断板。切缝时间没有准确控制,或作业面广,切缝不及时,在混凝土板薄弱部位收缩开裂,出现不规则断裂。切缝深度过浅,由于横断面没有明显削弱,应力没有释放,因而在临近缩缝处产生新的收缩缝。5)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养护不及时、不充分造成混凝土板内水分大量丢失,产生干缩裂缝,或过早开放交通,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混凝土路面开裂破坏。2.5环境条件

1)高温天气施工,水泥水化作用加快,内部水化热不及时散开而产生温度裂缝,同时,因水分蒸发加快,而使混凝土迅速干燥而收缩,易产生裂缝。2)雨季施工,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板体受雨淋湿,增大了收缩开裂的可能性。3)大风天气施工,由于水分蒸发快,混凝土表面产生塑性收缩裂缝。3因果分析图法的原理及绘制步骤

因果分析图法,也称为质量要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对每一个质量特性或问题,采用图示的方法,逐层深入排查可能原因,然后确定其中最主要原因,进行有的放矢地处理和管理,以达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它是工程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是控制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因果分析图绘制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质量问题--结果。作图时首先由左至右画出一条水平主干线,箭头指向一个矩形框,框内注明研究的问题,即结果。(2)根据影响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特性大的方面原因。(3)将每种大原因进一步分解为中原因、小原因,直至分解的原因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止。(4)检查图中的所列原因是否齐全,对初步分析结果广泛征求意见,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改。(5)选择出影响大的关键因素,做一标记,以便重点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用因果分析图来归纳上述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质量问题的因果关系,见图1。

4预防路面裂缝的措施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针对路面裂缝、断板的质量缺陷的成因,提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管理上要采取“防范于未然”的事前控制;施工中对每个环节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监控措施,着重抓好事中控制;加强对成品的把关检查以及事后控制工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的问题。4.1事前控制

1)挑选素质好的混凝土工,加强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2)监理在审核混凝土施工方案时,应重点对防治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技术措施进行合理性和有效性审核。

3)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水泥使用前,必须进行化验,确保水泥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应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抗冻性好、收缩量小的硅酸盐道路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对已备好的粗细集料,应抽样检测其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坚固性、级配等,对粗集料还应抽检其强度、软弱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磨耗等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用钢材的规格、品种、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等缺陷,对进场的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检测。4)控制好基层的质量。在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前,应对其基层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基层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监理人员应对基层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验收。基层的压实度、平整度、厚度、纵断高程、横坡度以及强度等必须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尤其须进行基层弯沉测定,以便验算基层整体模量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基层检测时,当发现有不符合要求或出现损坏的部位,应进行整修,采用相同的材料修补压实,需要加宽的部分,新旧部分的强度应一致。标高高出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的部位,应进行凿除,以确保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宽度达到设计要求。5)严格控制施工机械的配置。在混凝土施工前,要审查混凝土搅拌、运输、摊铺与振捣等设备是否配套,数量是否足够,能否保证施工质量等。4.2事中控制

1)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按施工工序认真检查验收,还要经常分析总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改正措施,不断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加强施工管理,坚决贯彻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的工序交验制。

2)严格按配合比要求进行混凝土控制。在满足施工和易性保证混凝土密实平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灰比,采用较低的单位用水量。这样会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尤其是早期强度,降低收缩裂缝。尽量采取真空吸水工艺,降低水灰比,并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混凝土配合比计量要准确,并应根据天气情况及粗细集料含水率调整配合比。3)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基层均匀洒水,将基层和模板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施工时,加强振捣工作,不漏振,不过振,保证混凝土面层强度均匀。

4)避开高温、大风天气施工。如果施工,可根据早、中、晚调整用水量,防止混凝土干缩裂缝。并应尽量避开夜间施工,严禁雨天施工。

5)检查钢筋的安装质量。钢筋网、角隅钢筋、传力杆、加固筋等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钢筋安装后应进行检查验收。

6)合理布置检查井的位置,对检查井四周要进行加固处理,回填土进行密实度检测,使井及周边不易沉降,减少附加应力。7)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切缝时间和切缝深度。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应采用切缝机进行切割。气温高,混凝土强度增长快,切割时间要提早。温差大,切割时间也要提早。切缝的最佳时机一般按250~300℃h来掌握。切缝深度应为板厚的1/4-1/3。4.3事后控制

1)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刚性路面,纵横向缝应及时进行填充,填料应与板的粘结力强,适应混凝土板的收缩,如氯丁橡胶、沥青玛蹄脂等。

2)水泥混凝土面层成活后,应及时养护。可选用保湿法和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气温较高时,养护期不宜少于14d;低温时,养护期不宜少于21d。在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前,不得开放交通。

探究分析配电线路故障及其预防措施 篇6

【关键词】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一、前言

安全的配电线路有利于电力行业的有效运行和工作开展,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中,配电线路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配电线路故障现象时常发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系数,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针对配电线路故障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配电线路故障的原因

1.线路设备自身的不足

配电线路之所以会发生故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线路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缺陷。不足的具体表现为:配电线路的分支较多、电线过长、电线易混、导线自身松弛、避雷器劣质、低值绝缘子较多等。与此同时,电路运行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低值绝缘子没有进行定期的检修和更换,在低值绝缘子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接地故障,线路跳闸现象频发;避雷器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检修和安全隐患排查,进而在雨天不能更好发挥防雷作用,当雷击的时候会使电线线路发生故障;电缆头的制作技术水平较低,后续的密封工作以及接地工作不够细致,进而对雷击的防御能力较弱。此外,部分电线时间较久,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单线接地故障。

2.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首先,树障易导致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在风雨天气中会发生跳闸现象。其次,用户设备导致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用户设备没有做到及时的检测和维修,进而电线会在老化的基础上降低绝缘效果。最后,人为破坏导致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在盗窃电线设备、私自挖掘电缆等行为的影响下会使电线故障频发。

三、配电线路故障的预防措施

1.定期检测和维修

我们要加强对电线线路的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对电线设备及时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如果在排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进而保证电线设备正常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对避雷器、电缆以及绝缘子等进行定期管理,缩短检修的周期、加大检修投入、优化检修质量,进而降低电路的风险系数。此外,要对电缆头制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进而提高工作人员对电缆头的制作质量,减少配电线路故障。

2.加强线路维护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线路维护这一措施来降低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和农村地区,加强所在地区的线路维护,进而提高线路在自然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充分发挥线路的作用。与此同时,电路运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线路进行维护,对安全隐患较大的线路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跟进维修,进而通过全方面的维护,提高线路的安全系数。此外,对于容易跳闸的电线线路进行合理改造,使改造后的线路能够符合电力安全运行的标准,进而促进电力行业高效运行。

3.及时清理树障

树障属于配电线路故障的外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清理树障的方式降低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几率。对树障受灾严重的地区以及树木较多的导线区,加强线路的绝缘化改造,改造后符合要求的线路能够减少跳闸的次数。通过清理树障降低配电线路的故障发生几率,有利于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系数,有利于促进线路高效运行,有利于保证我国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4.维护用户设备

现如今,由于部分用户在维护设备方面消耗了较多资金,进而维护用户设备工作开展的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配电线路设备故障的风险系数。因此,部分电力行业中的部分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配电线路进行细致的监管,加大对用户设备维护的监督。此外,对于安全隐患较高的设备,电力企业要进行仔细的检测,对于不符合运行条件的设备,电力企业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使设备在整改后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

5.减少外力破坏

我们在减少外力破坏方面,可以通过张贴警示牌、加大保护电路宣传等方式降低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几率。一方面,要对电路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对不符合该电路工作要求的电力企业进行强行制止,并下发《安全监管通知书》。此外,通过组织座谈、下发宣传册等方式加强人们的电路保护意识,进而减少盗窃电线设备、私自挖掘电缆等不良行为的发生[3]。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配电线路运行的有效管理,首先要仔细分析配电线路故障的原因,进而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检测和维修线路、加强线路维护、及时清理树障、维护用户设备、减少外力破坏等措施对配电线路故障进行有效预防。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配电线路故障,有利于促进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稳健运行,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钱利宏. 10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 机电信息,2016,30:18-19.

[2]朱雷. 浅析10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 科技风,2013,15:102.

加氢装置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7

加氢工艺过程可以分为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两类。加氢精制是指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 石油馏分中含硫、氮、氧的非烃组分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发生脱硫、氮、氧和金属的氢解反应, 烯烃和芳烃分子发生加氢反应。加氢裂化是在较高压力下、烃类分子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裂解和加氢反应生成较小分子的转化过程, 同时也发生加氢脱硫、脱氮和不饱和烃的加氢反应[1]。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 未来对汽油的要求是进一步降低芳烃、烯烃、苯、硫含量, 尤其要降低汽油中的含硫量。加氢技术不但能脱除汽油等馏分中硫醇性硫, 而且还能较好的脱除其它较高沸程汽油中含有的较多的噻吩和其它杂环硫化合物。此外, 高质量的柴油应具备低硫、低芳烃和高十六烷值等性能, 只有加氢技术能够满足上述工艺要求。为了满足不断苛刻的汽柴油标准的油品生产要求, 加氢工艺过程必然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加氢技术高温、高压, 易燃、易爆的特点, 加氢装置的安全运行对于炼油生产来说至关重要[2]。

2国内加氢装置安全事故分析

汇总了国内加氢装置近期发生的事故共27起, 事故包括发生在五六十年代早期加氢装置的典型事故及加氢装置脱氧水罐串压爆炸事故、热油泵泄漏着火事故、氢气泄漏厂房闪爆等事故。从事故发生的时间、后果及原因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见表1、2、3和图1、2、3。

由上述图表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 汇总的27个加氢装置事故中开停工检修过程发生的事故达15起, 占55.6 %;变动操作和正常生产过程发生的事故各为6起, 各占22.2 %;若将开停工检修过程归入到变动操作过程, 那么变动操作过程发生事故21起, 达77.8 %;加氢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几率非常大, 同时大部分伴有人身伤害事故, 此类事故后果占全部事故的74.1 %;由于违章发生事故20起, 达74.1 %, 设备缺陷等原因发生事故10起, 达37 %, 作业环境原因2起, 占7.4 %。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事故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事故发生时间为变动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开、停工检维修过程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类型多为着火、爆炸并伴有人身伤害;事故原因近80 %是由违章造成的。可见完善装置操作规程, 落实“作业和操作要受控”是杜绝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长周期运行避免开停工检修过程是保证装置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3保证加氢装置安全运行的措施

3.1完善操作规程, 实现装置操作全面受控

剖析上述加氢装置典型事故, 结合对国内外、行业内外安全事故的综合分析发现, 近80 %的安全事故都缘于“三违”行为, 特别是违章操作。为此装置应进一步补充完善工艺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 全面建立和实施员工岗位工艺操作卡片制。坚持上下结合, 集中组织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完成工艺技术规程、操作规程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确保规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全面建立和实施员工岗位工艺操作卡片制, 将装置操作规程与主要工艺参数有机结合, 制订内容全面、指标明确、程序清晰、可操作性强、便于携带的岗位工艺操作卡片, 落实到每一个岗位, 确保执行规定动作、消灭自选动作。

严格执行操作变动分级管理制度, 落实操作变动审批程序, 坚决执行“四有一卡”生产装置操作管理制度, 杜绝违章操作。实践证明, 岗位操作确认和监控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推行确认和监控的分级管理, 落实车间主任、班长、运行工程师、操作人员在操作、确认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岗位职责, 实现生产操作全过程受控。

3.2加强设备检修过程管理

设备及时检维修是车间搞好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工作落脚点。只有设备检维修高质量完成, 车间的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近50 %的事故是在检修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要加强检修过程的管理, 这个检修过程包括设备开、停及切换过程, 设备的工艺处理过程及设备的检修过程。此过程应注意检修的监护工作、变动管理工作、工艺处理过程要有方案, 检修要严格执行设备检维修作业规程。装置要提出设备检维修计划, 制订处理、投用等方案, 同时加强施工进度、质量、工程量等的检查验收工作, 对参加施工的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对施工工程量、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过程确认。

以上就生产受控及设备检维修管理两方面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及提出了强化管理的措施。下面针对加氢装置实际特点, 提出保证装置安全运行的几方面措施。

3.3放空系统的管理

由于加氢装置紧急事故处理时必须采取紧急放空的特点, 决定了放空系统是加氢装置安全的生命线, 火灾、爆炸、超温等等许多事故都要采用紧急放空的手段控制系统压力、控制床层温度, 保证装置的安全。其放空系统具有放火炬突发性和放空量大、集中、接纳汽液混相及放空气体中硫化氢含量高等特点。对于火炬系统的操作要严格遵守不向火炬系统排放空气, 避免氢气与空气混合后可能产生恶性爆炸事故;保证火炬线的畅通无阻, 稳定操作严禁放空气带液, 避免因液阻造成的火炬线掉架的事故[3]。

装置放空分液罐要定期排液, 放空系统严禁存液;高分紧急放空控制阀定期试验, 保证控制阀灵活好用;平稳控制放空气体流量。

3.4DCS管理

DCS作为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 装置的每一个操作都是由DCS系统发出的, 可见DCS相当于生产系统的大脑。但由于系统老化, 备件缺少, 技术落后等诸多因素, 造成DCS系统故障增多, 维护不便等难题。

DCS故障可以分为UPS故障;控制器故障;系统电源故障;系统网络故障;电子单元故障;卡件故障和操作站故障七种类型。上述各种故障对装置安全生产的影响级别按照上述顺序是由高到低的。也就是说UPS故障对装置的生产影响最大, 最具危险性。UPS为两路外电, 一路经过UPS整定和逆变成为清洁电源, 作为系统负载供电, 另一路作为UPS故障切换备用电源。电池作为系统主电停电的应急供电。UPS故障分为主市电掉电、双路电源掉电、UPS自身故障。由于不同的故障类型, 造成的后果也有很大差别, 装置必须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事故救援预案, 同时有计划的组织员工培训及演练, 做到DCS出现事故不慌、准确判断事故原因及对装置的影响, 能够很快的启动相应的事故救援预案。

3.5根据产品质量要求, 合理调整反应温度

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增加, 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催化剂表面及微孔中因原料杂质沉积和反应积碳的覆盖而逐渐失活, 此时就必须停工进行催化剂再生恢复活性。而反应积碳与反应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反应温度越高催化剂积炭失活越快, 温度低有利于保证催化剂的长周期运行。

反应床层的操作温度主要是以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和最高点温度为主。随着生产周期的增长及催化剂活性的逐渐下降, 对入口温度和最高点温度稍加提高来保证产品质量。所以, 在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不提入口温度。严格用冷氢量控制最高点温度, 避免因催化剂床层超温而造成催化剂结焦是延长催化剂使用周期的重要手段[4]。

3.6原料管理

通过系统管理原料质量, 可以延长加氢装置的运转周期。加强原料油罐气封管理, 防止原料与空气接触生成胶质, 堵塞换热器和管线;保证静止原料罐静止时间, 沉降脱水;投用好原料过滤器, 过滤器压差高及时切换, 防止原料中杂质带入反应器内, 造成系统压降升高。加强原料油分析, 控制原料中金属离子含量, 避免重金属堵塞催化剂孔隙引起的中毒。其中尤其要加强铁离子的控制, 防止环烷酸铁在催化剂床层沉积, 造成系统压降上升, 再生后催化剂颜色发红的现象。

3.7冬季防冻管理

对于处于北方的加氢装置, 防冻防凝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认真总结以往防冻工作经验,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冻、防凝方案。防冻点责任落实到岗位人员, 签字确认。班组做好交接, 班组日记内容要有防冻内容交接, 明确交接界面的责任。对含硫含油污水线、采暖水系统等重点防冻点除班组检查外, 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要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 同时做好记录。对高分液位等关键仪表进行管理, 交接班查看运行趋势, 有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进行处理, 并对运行趋势交接班。

4结语

加氢装置由于高温高压、介质易燃易爆的特点, 发生重大事故的几率很高。分析原因多为变动操作过程及开停工检修过程中发生的违章行为。有效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就是装置的任何操作变动必须认真执行受控管理, 同时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 减少开停工和检修次数。

摘要:加氢技术随着油品标准的提高, 在炼油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加氢装置由于其高温高压、介质易燃易爆的特点, 造成其发生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归类、汇总, 查找诱发事故的根源, 同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加氢,事故,预防,受控

参考文献

[1]李大东.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2]李家鹏.催化加氢技术[J].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1993.

[3]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公路病害形成分析与预防措施 篇8

大通公路段管养路段有多处农牧区, 雨水丰富, 村庄较多, 管养路段交通量相对较大, 重驶车辆较多, 给公路路基路面造成一定的负担, 各工区路面状况不一。为此, 本文对养护过程中发现的病害进行逐一分析, 寻找造成病害的原因, 加大预防措施和用更好的方法进行处置是摆在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1 沉陷

造成公路路基沉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施工过程中对路基压实控制不好、每层压实厚度太厚、冬季施工措施不当等, 路基个别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漏压等, 另外由于选用的材料不合格, 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 这些原因导致路基路面发生变形、开裂或沉陷。为此, 本文根据发生沉陷的原因对公路病害形成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论述。

1) 控制压实厚度, 严禁超厚填筑,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对各种土质的不同压实厚度控制路基压实, 分层填土厚度不得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

2) 对于旧路改造或加宽路段, 严格控制新旧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 以避免接茬处超厚, 压实不足;

3) 防止漏压, 在机械难于压实的地方, 用适当的小型机具进行补充夯实。比如:桥涵台背处, 挡土墙等部位就需要用小型夯实机具进行人工夯实, 沉陷部位大多都集中到这一块;

4) 冬季施工时应使土在未受冻的情况下回填压实, 避免填土压实密度严重不均匀而造成土体下沉;

5) 不同性质的土不得混填, 如果一个标段有不同性质的几种土做路基土的时候要进行分段填筑, 而且要对每一种土进行试验, 不能仅用某一种土的击实试验得出的密度标准作为所有填土的压实度标准, 而应按填土的不同类别, 做相应土的若干组击实试验, 取值应符合相应规定。

2 路面破损

路面破损是指路面出现裂缝、坑槽, 车辙等病害。究其原因主要有施工过程中对集料的级配控制, 用油量, 油温等的控制不严造成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青海省公路建设遍地开花, 质量监管跟不上公路建设的发展。同时, 在路面工程中许多施工单位片面追求平整度, 而忽视压实度的要求;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到场及终压温度偏低, 甚至在低温情况下过度碾压;材料配合比不恰当, 沥青不符合要求;路面基层甚至路床、基底承载力不足, 弯沉值过大等等原因是造成路面破损的重要因素。同时, 由于路面基层材料的收缩而造成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也会引起路面早期破损。由于雨雪水沿道路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和土基, 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 造成路面变形, 裂缝扩大, 加上行车荷载作用下, 使得路面造成破损。为此我们的预防措施有:

1) 综合全面考虑基层、面层的强度、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2)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程序进行施工, 严把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摊铺的质量关, 严格控制摊铺沥青混合料温度, 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施工, 防止横向裂缝的产生;

3) 沥青质量要严格控制, 不符合要求的沥青坚决不能用于公路施工。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 防止加热过度, 避免沥青混合料“烧焦”。

3 桥涵病害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施工中选择回填材料是避免桥头跳车的一个关键因素, 桥台后背填土应选用排水和压实性能好的回填材料, 期望达到最好的密实度, 以求使路基沉降量达到最小;

2) 在对桩柱式桥台, 最合理的施工程序是应先填方, 待填方充分沉降后, 再修建桩柱式桥台, 最大限度的减少结构物与填土的沉降差;

3) 伸缩缝的破坏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除了选用性能好的伸缩缝外,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精心施工, 以保证桥面伸缩缝处的平整完好;

4) 在桥面施工过程中要采用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桥面铺装层的裂缝, 施工时的温度, 水灰比等都是造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4 特殊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 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 我们称只为特殊土。在特殊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病害, 为此, 在施工中要采取特殊方法进行处理, 才可以进行公路施工:1) 换填:换填透水性良好的土, 夯实, 对基底进行加固;2) 白灰粗砂桩进行加强, 软土地基成孔后, 筛选生石灰块加水泥、粗砂拌匀后填充, 用木棍捣实, 当生石灰块遇地下水消解后, 填充料体积膨胀, 起到挤压土基作用, 提高了路基承载力;3) 石灰、水泥稳定碎石法:沼泽地区路基的处理采用此法。排水、清淤、清除草根植被后, 将石灰和水泥混合, 再将碎石与混合料拌和均匀, 然后摊铺压实养护;4) 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5 路面不平

造成平整度差的主要原因有:在基层施工过程中平整度控制不严, 甚至出现波浪式起伏;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力, 摊铺机及压路机的操作水平较低;基准线或滑靴失控, 从目前路面施工情况看, 滑靴已基本取代基准线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 施工时应从路基开始层层严格控制高程和平整度。并在保证压实度的基础上, 合理控制路面面层微观构造和外观构造平整度。

摘要:公路养护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路基下沉, 沥青路面破损, 桥头跳车, 坑槽, 网裂, 啃边等等公路病害。本文针对常见的公路养护过程中发现的病害从其施工及破坏机理等进行分析, 以求寻找预防与处置的办法。

关键词:公路养护,病害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F4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煤矿机电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9

关键词:煤矿机电事故,事故预防,煤矿机电整治

0 引言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带动了中国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煤矿行业属于机械性较强的一种行业, 只有在开挖过程中大范围使用机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才能达到满足中国经济发展上的需要。但是在机械化要求不断增高的时候, 机械运作的风险也随之而来。[1]

1 事故发生原因

1.1 施工机械设备观念落后

大部分煤炭企业对于必要的机械设备支出比较吝啬, 认为只要机械可以使用就行, 没有必要为了追求前言技术而投入过多的资金。这一心理导致中国煤炭行业使用设备普遍不满足国家相关规定, 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部分企业设备虽然到了使用年限, 但是依旧在使用。对于部分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煤炭开采行业基本需求的设备, 国家已经命令禁止这部分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仍旧有一些企业在使用。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接地保护、漏电保护以及短路保护, 并且安全管理监理方面的系统建设也不够完善。

1.2 施工人员自身综合水平较低

目前中国许多煤炭产业都已经成立了机电安全教育培训组织以及体系, 但是由于煤炭方面专精于教育的人才比较少, 导致许多煤炭行业虽然投入了许多资金, 但是实际收到的效果确实微乎其微。煤炭企业属于门槛较低的一个行业, 所以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煤炭行业属于比较脏、上不去台面的行业, 导致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煤炭现场工作, 长此以往, 导致中国煤炭开采行业专业性、高水准的人才稀少, 并且矿井施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强[2]。想要通过集体培训来提升矿井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这一想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并且对于施工使用设备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透彻的, 不断更换人员导致施工人员对于机电设备不会有深入的认识, 许多新上任的机械操作人员虽然对于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结合施工地段的特殊地形、地貌, 就会导致机械操作人员在实际施工中漏洞百出。所以煤炭机电事故发生频率一直比较高[3]。

1.3 管理制度落后缺乏相应执行机构

随着2005年最新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条例的下达, 强制要求中国所有煤矿都需要最少有17种基本机电管理方面的制度。但是要求虽然已经下达, 实际工作中却很少有煤炭机构可以按照要求运作。少数企业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建设, 但是在管理机构建设完成后, 却缺乏相应的执行机构, 许多企业中, 管理者需要身兼数职, 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到基层机电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

2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事故管理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减少煤矿电力事故发生的概率, 笔者认为建立一整套事故管理体系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建立管理体系, 可以保证煤矿管理层高效率运作。

2.2 做好机电设备检查工作

机电设备使用频率及强度比较高, 内部零件老化速度很快, 所以机电设备发生事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某个时期可能瞬间便会发生事故。想要保证机电设备可以在日常开采工作中正常运行, 就必须加强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及修理, 并且要制定详细维修方案, 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维修, 并且及时记录相关情况, 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时常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 才能防患于未然, 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提高施工人员自身技能

煤炭开采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控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煤矿开采所使用的机械种类及机械强度也在不断优化, 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要实时掌握最新设备的使用方式, 正确对待操控机械的工作。对于入职后就要进行机械操控的岗位, 在人员正式上岗前必须要进行全方位培训。纸上学来终觉浅, 想要合理使用开采器械就必须要通过实践使用方面对新人进行培训, 对这部分员工制定一份特殊的规章制度, 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公司组织培训, 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考察机械操作人员机械使用水平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对于长期保证成绩优异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嘉奖, 对于长期成绩低下的员工, 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当情节恶劣时, 甚至可以考虑辞退。

2.4 在工作过程中不允许带电作业

电缆不可以有明接头界限, 并且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并且绝缘水平要满足《煤矿安全规程》上的相关规定。在使用380 V、660 V的供电系统时, 必须保证时刻使用检漏继电器, 要保证接地网的完整性。对于高压电网的检查、维修等工作, 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施工中所使用的高压电气设备及高压电缆, 必须有明确编号, 表明每个设备的用途, 并且要注意设备上是否有停电送电标志[4]。

2.5 提升管理人员自身意识

想要将煤矿机电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提升管理人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中国大部分煤矿开采施工单位, 都是向利益看齐, 忽视施工人员安全问题, 主要从对施工所需设备、施工环境方面加以体现。工人自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没有太高的法律意识, 不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 并且对机械更新换代的意识比较薄弱[5]。这些原因都可能成为煤矿机电事故的导火索。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单位机构越来越注意施工人员安全性。主要从目前中国煤矿机电事故存在的问题方面入手, 总结自身工作经验, 结合当前中国煤矿机电事故预防方面的先进经验, 对如何提升中国煤炭机电事故防范强度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基峰.新形势下煤矿机电事故预防对策研究[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3 (7) :383.

[2]孥勇宏.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煤矿机电产品中的应用探析[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3 (8) :374.

[3]李春雷, 王力勇.浅谈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魅力中国, 2013 (13) :267.

[4]张晓峰.分析煤矿机电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传播, 2013 (02) :32-34.

螺纹加工方法及预防措施分析 篇10

螺纹加工是机械加工行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螺纹车刀的选择十分重要, 它属于成形车刀, 要保证螺纹牙型的精度, 必须正确刃磨和安装车刀。同时, 对于螺纹车刀来说, 材质的选择非常重要, 比如:1) 高速钢螺纹车刀刃磨方便、切削锋利、车出螺纹的表面粗糙度小;2) 硬质合金螺纹车刀硬度高、耐磨性好, 耐高温, 常常车削硬度较高的工件。

2 车削螺纹的方法

车削螺纹时, 一般都是根据图样上工件的螺距, 在进给箱的铭牌上查出和工件螺距相同的数值, 然后把几个手柄扳置在对应的位置上即可开始车削。车削螺纹的方法有低速车削和高速车削两种, 低速车削使用高速钢螺纹车刀, 高速车削使用硬质合金螺纹车刀。

2.1 低速车削三角形螺纹

进刀方法有直进法、左右车削法和斜进法。1) 直进法车削时只用中滑板横向进给, 在几次行程中把螺纹车成形;2) 左右切削法车削螺纹时, 除直进外, 同时用小滑板把车刀向左、右微量进给, 几次行程后把螺纹车削成形;3) 斜进法粗车时为操作方便, 除直进外, 小滑板只向一个方向作微量进给, 几次行程后把螺纹车成形。

2.2 高速车削三角螺纹

只能采用直进法, 而不能采用左右切削法, 否则会拉毛牙形侧面, 影响螺纹精度。

2.3 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梯形螺纹应采用低速车削

高速车削梯形螺纹时, 为防止切屑拉毛牙形侧面, 不能用左右切削法, 只能用直进法。车削较大螺距 (p>8mm) 的梯形螺纹时, 为防止切削力过大和齿部变形, 最好采用三把刀依次进行车削。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梯形螺纹粗车刀粗车成形, 然后用车槽刀车牙底至尺寸, 最后用精车刀精车牙两侧面至尺寸。

2.4 矩形螺纹的车削

车削矩形螺纹螺距小于4mm、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的矩形螺纹时, 一般不分粗车、精车, 用一把矩形螺纹车刀, 采用直进法车削成形即可。对于精度要求较高, 表面粗糙度值要求较小的螺距在某些方面mm以上的矩形螺纹, 可先用粗车刀直进法粗车, 再用矩形螺纹精车刀精车。

2.5 车削多线螺纹

多线螺纹旋线分布的特点是在轴向等距分布, 在端面上螺旋线的起点是等角度分布的。根据多线螺纹的特点, 其分线方法有轴向分线法和圆周分线法。

轴向分线法

1) 利用小滑板分线。小滑板分线的步骤是首先车好一条螺旋线, 然后把小滑板沿工件轴向向左或向右根据刻度移动一个螺距, 再车削第二条螺旋线。第二条螺旋线车好后依照上述方法车第三、第四条等。

2) 利用床鞍和小滑板移动之和进行分线。其分线步骤是:当车好第一条螺旋线之后, 打开开合螺母, 摇动床鞍大手轮使床鞍向左移动一个或几个丝杠螺距, 再把开合螺母合上, 床鞍移动不足部分用移动小滑板的方法给予补尝。当床鞍移动与小滑板移动之和等于一个工件螺距时, 再车第二条螺旋线。

3) 利用百分表和量块分线。车削螺距精度要求较高的多线螺纹时, 仅靠小滑板刻度来保证工件的螺距是达不到的。为了保证小滑板移动距离的准确性, 可在床鞍上固定一个挡块, 刀架上装上百分表, 利用百分表的读数来检验小滑板的移动距离。若螺距较大而百分表的量程不够时, 可紧靠挡块再放置一块量块, 当百分表读数怀量块之和等于工件一个螺距时, 方可车削第二条螺旋线。

圆周分线法

圆周分线法是当车好第一条螺旋线后, 脱开主轴与丝杠之间的传动链, 使主轴旋转一个角度θ (θ=360。/线数) 然后再车削第二条螺旋线。其主要有:1) 利用交换齿轮分线;2) 利用主轴箱齿轮分线;3) 利用卡盘分线;4) 利用分度盘分线。

3 车削螺纹应注意事项

1) 车削螺纹时要注意车刀纵向前角对螺纹牙形角的影响。当车刀的纵向前角γ=0°时, 车刀两侧刃之间夹角等于牙形角;若纵向前角不0°, 车刀两侧刃不通过工件轴线, 车出螺纹的牙形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2) 车削螺纹第一刀的切削深度一定要小, 并要严格检查螺距尺寸是否正确;

3) 车削螺纹时, 一定要求车刀锋利, 如车削过程中需要磨刀或换刀, 重新装夹时, 车刀一定要对牙, 防止乱牙;

4) 车削细牙螺纹刀尖圆弧小, 防止牙底不清影响旋合。

5) 车削内螺纹车刀两侧刃的对称中心线应与刀杆中心线垂直, 否则车削时刀杆会碰伤工件;

6) 车削通孔螺纹时, 应先把内孔、端面和倒角车好再车螺纹, 其进刀方法和车削外螺纹完全相同;

7) 车削盲孔螺纹时, 一定要小心, 退刀和工件反转动作一定要迅速, 否则车刀刀头将会和孔底相撞;

8) 车削精度要求较高的多线螺纹应选择精度高的分线方法, 把每条螺旋线都粗车完后再进行精车;

9) 采用圆周分线法车削多线螺纹时, 小滑板刻度盘起始刻度要相同;

10) 车削多线螺纹的每一条螺旋线, 车刀切入工件的深度都应当相等;

11) 为了保证螺距的精度, 采用左右切削法车削多线螺纹时, 车刀左、右移动量都应该相等;

12) 开合螺母间隙应适当调的小一些, 不能松动, 为防止开合螺母松动, 最好在开合螺母手柄上挂一重物;

13) 床鞍纵向移动手柄凡能脱开的都要脱开, 使其不能转动, 防止转动不均匀造成对床鞍纵向移动的冲击;

14) 合理选择切削液, 精车时选用水溶性切削液, 车出的螺纹牙形表面既亮又光。

4 螺纹车削时切削用量的选择

1)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车削螺纹时切削用量的选择, 主要是指背吃刀量和切削速度的选择, 应根据工件材质、螺距的大小以及所处的加工阶段等因素来决定。

2) 根据车削要求, 前几次进给的切削用量可以大些, 以后每次切削用量应逐步减小;精车时, 背吃刀量应更小, 切削速度应选择低些。

3) 根据工件材料加工脆材料, 切削用量可小些,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用量可大些。

4) 根据进给方式直进法车削, 由于切削面积大、刀具受力大, 所以切削用量可小些。若用左右切削法, 切削用量可大些。

5 车削螺纹乱扣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不管车削何种螺纹, 都不可能一次进给就车削成形, 往往需要几次进给才能完成。当第二次形行程车刀偏离第一次行程车出的螺旋槽, 就容易出现乱扣。其原因是:乱扣是由丝杠转一圈, 而工件没有转够整圈数而造成的。车削螺纹时, 第一次行程后, 打开开合螺母, 把床鞍摇到床尾方向, 再合上开合螺母进行第二次进给。若丝杠转一圈工件转够整圈数时, 车刀必然会进入第一次车出的螺旋槽内, 不会把螺纹车乱。若丝杠转一圈而工件未转够整圈数时, 第二次行程车刀就会偏离第一次车出的螺旋槽而把螺纹车乱。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应注意一下几点:1) 主轴换向不要太猛, 否则传动部件受冲击力太大, 容易损坏零件;2) 卡盘应装保险装置, 防止因卡盘突然倒转时脱落而发生设备人身事故;3) 床鞍与尾座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防止退刀时床鞍与尾座相撞。

6 车螺纹产生废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产生废品的原因:

1) 牙形不正确。产生的原因是车刀刃磨不正确、车刀装夹不正确以及车刀磨损。

2) 螺距不正确。产生的原因是交换齿轮计算或组装错误, 扳错进给箱、主轴箱有关手柄。车床丝杠和主轴的窜动过大, 开合螺母间隙过大。在车削过程中开合螺母抬起等;

3) 中径不正确。产生的原因以顶径为基准控制背吃刀量, 忽视了顶径误差的影响以及刻度盘使用不当等;

4) 表面粗糙度值大。产生的原因是第一、切削用量选择不当, 第二、高速切削螺纹时, 切削厚度太小或切屑排出方向不对, 拉毛螺纹牙侧, 刀杆刚性不足, 切削时产生振动。第三、车刀纵向前角太大, 中滑板丝杠螺母间隙过大产生扎刀。第四、产生积屑瘤。

预防措施:

1) 为防止螺纹牙形不正确, 车削螺纹前要正确刃磨和测量车刀角度, 装刀时要用样板对刀以及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并及时修磨车刀;

2) 为防止螺纹螺距不正确, 先在工件上车一条很浅产螺旋线, 测量螺距是否正确。同时, 调整好主轴和丝杠的轴向窜动量和开合螺母的间隙。在车削过程中用重物挂在开合螺母手柄上防止中途抬起;

3) 为防止螺纹中径不正确, 车削前, 应考虑到顶径尺寸误差, 及时调整背吃刀量, 同时, 要正确使用刻度盘以及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4) 为防止螺纹表面粗糙度值过大, 增大刀杆截面积, 并缩短刀杆的伸出长度, 减小车刀纵向前角, 调整中滑板丝杠螺母间隙, 用高速钢车刀车削时, 应降低切削速度, 并加注切削液。

总之, 螺纹加工是机械加工的一项重要环节, 涉及到尺寸精度, 表面粗糙度;及在加工过程中的进给路线等多方面问题, 同时一定要注意车刀的准确选用, 熟练地掌握螺纹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加工中遇到问题, 要立即解决, 尽量杜绝出现废品或影响使用寿命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曾福主编.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2]王幼龙主编.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上一篇:幽门螺旋杆菌(Hp)下一篇:初中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