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2024-08-12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精选十篇)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篇1

单一性的体育活动是指全校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内容的体育集体活动,此方法的特点是场地要求较低、管理方便,适合体育资源紧缺的学校。

方法1:先做广播操再跳校园集体舞。

方法2:先做广播操再踢毽子。可左右或前后二人一组,一人踢毽另一人数数,在5分钟时间内踢100~200次,二人交换进行。班主任对每个人踢的次数都进行记录,对在规定时间内踢得又好又多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发挥榜样的作用,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如果学校配合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踢毽子比赛,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将会更加高涨。

方法3:先做广播操然后在原地或划区域以班为单位进行跳短绳活动,方法可参照“方法2”。

方法4:单一跳排舞,时间25~30分钟。排舞,又称牛仔舞,上几年流行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后来传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着传遍中国城镇和乡村,排舞集恰恰、华尔兹、探戈等步伐配合小幅度的上肢动作,舞姿可优美大方,也可激情奔放,节奏可快可慢。学生排着队伍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单个而不需要舞伴踩着约定的舞步尽情娱乐和健身。排舞的特点是步伐简单,运动量可控,音乐可换,场地要求也不高(学校可以做操的地方就可以跳排舞)。所以,在学校用单一的排舞练习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确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二、复合性的体育活动

复合性的体育活动就是同一时间有多种以上的活动内容。

方法1:先做操,接着一、二年级踢毽子,三、四年级跳皮筋,五、六年级跳绳。内容安排可一学期不变,最好是一周互换一个项目,各项目的活动要求可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来制定。

方法2:先做操,然后一、二年级迎面接力跑,三、四年级篮球运球接力,五、六年级跑步练习。

方法3:低学段年级跳排舞,高学段年级进行篮球、排球游戏或班级小组比赛,当然规则要修改,争取在短时间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场体验,但此方法管理复杂、场地需求量大。

方法4:全校跳排舞,但各年级因学生年龄不同而编成不同的舞步,选用不同的音乐。如果场地允许以班为单位进行跳舞,鼓励各班自编自教自练,此方法运用得好场面将非常壮观,令人兴奋,但不足之处是场地要求大,音响投入多,编舞任务重。

三、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

俱乐部制的体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各项目俱乐部,学生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报不同的俱乐部,组成相对稳定的俱乐部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间段内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或比赛。

方法1: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组建各项目的俱乐部,并按俱乐部制的要求开展活动,但此方法要求学校具备特别雄厚的体育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总结 篇2

一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这一学期我们针对学校的体制计划。我们四年级二班的体育活动有序的在每周二、四开展。体育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带来喜悦,孩子们在活动中让我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二班有65名,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喜欢各种体育活动。要利用课外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体育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我每次活动都会提前备课。精心备课,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以免活动时失控。

2、内容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

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如何开展小学课外体育活动 篇3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组织,它与中学生、成年人的体育锻炼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锻炼是活跃在兴趣之中。因此,不论是锻炼内容或者是锻炼方法都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来考虑。小学体育锻炼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集体锻炼法

集体锻炼法是指小学生在学校进行的集体锻炼。《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小学生每周安排三次以上体育活动。可以集体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可以集体复习体育课教材内容,在班主任、体育委员、体育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锻炼,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练习。

二、小集团锻炼法

小集团锻炼法是指在同班和同年级中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自愿组成的小组进行体育锻炼,其中选出一名“小领袖”,率领大家锻炼,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指导进行活动。这种形式最受小学生欢迎,由于他们兴趣相同,技术、技能水平接近,在锻炼内容上很容易一致,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有凝聚力。

三、游戏锻炼法

游戏锻炼法是指锻炼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法。它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比赛锻炼法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锻炼目的的一种方法。儿童生性好动,竞争刺激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欲望,根据学生这样一个心理特点,经常采取小型多样的比赛能够调节体育锻炼节奏,能够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运用比赛法进行体育锻炼时一定要注意比赛内容是所有锻炼者都参加的比赛,而不是一小部分人比赛另一大部分人参观。也就是说选择比赛的内容是使锻炼者通过参与比赛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篇4

一、立足体育课堂, 提升教师素质

人是创造一切奇迹的主体, 要想使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得到广泛深入地开展, 就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立足体育课的前提下, 使教师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从而掀起校园体育健身的热潮。因此, 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 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扎实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以我校为例, 全体体育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多元智能理念与体育课”的教研活动, 以探讨多元智能在体育课实施中的实践意义以及相关的运用策略, 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除此外, 我校还开展了“如何创编体育游戏”、“体育有效教学”, 以及“大课间活动开展”等教研活动。同时, 学校每学年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并在体育教研室配备了电脑、网络, 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定内容、定时间, 最终给予考核。通过种种措施组建一个善于钻研的体育教研组, 以保证阳光体育活动取得实效性进展。

二、组织实施大课间, 保障活动效果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为了大课间活动能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 需要学校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具体方案, 以保证大课间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鼓励师生全员参加,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仅能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也能营造积极的体育氛围, 保障体育活动的效果。

以我校为例, 严格执行学生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 使学生乐于参加, 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三十分钟时间以及课外文体活动四十分钟时间, 为学生安排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供各年级挑选, 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 既经济又不需要太大场地、锻炼价值又高的跳绳与踢毽子运动,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 我校还积极引进了花样踢毽、花样玩毽子、花样跳绳, 以激发各年级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 跳绳的跳绳、踢毽的踢毽, 场面很是热闹壮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 由体育教师、班主任进行指点, 不仅能帮助学生抓住运动技能技巧, 合理安排运动量, 也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 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三、营造精彩氛围, 确保人人参与

学生的身体心理感受、思想精神是影响其进行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环境。良好的运动氛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闲暇之余走出教室选择行动, 在体验运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识新的朋友。因此, 教师应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高度, 积极投入学生体育活动组织, 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活动, 做到时间保障、场地保障和师资保障,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营造体育活动氛围, 享受体育运动魅力。

我校是苏州市校园足球先进学校, 学校体育教研组对本学期学校即将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和足球联赛工作做了细致地介绍及布置, 从3月底下发校园足球班级联赛规程以来, 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得越来越红火。在校体育教师的带领下, 班主任精心选拔, 组建了班级足球队并积极开展训练。为了调动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邀请了六年级足球运动员加入到了裁判队伍, 每场由一名体育教师担任主裁, 两名小裁判员担任边裁, 再一名体育教师担任第四官员。在一个多月的赛事中, 多名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 成为了校园“足球明星”。一次次的观摩, 一场场的比赛不仅营造了足球运动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拼搏精神,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足球运动, 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这一特色项目活动中来。

总之,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学校及社会都应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同时应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 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真正做到让学生在“阳光体育”下健康成长。

摘要:增强青少年体质,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本文以“阳光体育”为背景, 从立足体育课堂、组织实施大课间、营造精彩的足球氛围三方面探讨了开展阳光体育的相关策略, 以期能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小学体育,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活动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瑞芳.让每个学生在阳光体育下健康成长[J].运动.2013.6.10-11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方案 篇5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精神,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决定开展大课间活动,以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时间,增强学生体质,促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4、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5、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大课间”活动器材,一部分由学校提供,更多的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制作的毽子、沙包、等小器材,既充实了活动内容,又节约了学校经费,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建“以班级为试点、班主任配合、学生实践、体育教师指导、学校领导监督完成”的工作机制。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9:40―10:20;

五、活动结构

1、准备部分:广播操、手语操。

2、基本部分: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跳绳、玩沙包、踢毽子等。

3、结束部分:活动结束,自由活动。

六、活动内容

1、广播操(七彩阳光)

2、跳绳(如跳短绳、跳长绳等)

3、投(如投沙包、掷实心球等)

4、素质练习(如仰卧起坐、立卧撑、俯卧撑等)

5、游戏(跳飞机、木头人、丢手绢等)

七、注意事顶

1、大课间开始一段时间必须由班主任同时到场负责管理,做到必须的技术指导。

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活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1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12-01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体育训练活动,对锻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冒险进取及团结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被试取样

在中、高年级各取一个班。参加调查者共83人,其中四年级一班40人,五年级一班43人,有效被测试83人。

(二)问卷调查

问卷法是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方法之一。所用图表是笔者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需要来设计的。该表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活动内容和所需时间,后一部分包括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四项主要原因。笔者任主试,在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事前对学生作了讲解说明,测试时间前后共花了30分钟。

(三)谈话法

谈话法也是本次研究采用方法之一。围绕“影响小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和教师座谈会,进行交流讨论,并通过家访进行解决。

召开座谈会与家访,一般安排在晚上进行,时间约两周。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分析

表中调查统计表明:约62%以上学生参加了时间不等的各种体育活动,其中约33%学生活动在0~15分钟,活动时间在15分钟以上约占28%。从运动学角度讲:一个人每天每次只有从事15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由此可见,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并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仅占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二)情况分析

从上面调查统计数据表上不难看出,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作业过多。从表中可以看出:因家庭作业过多而无暇去做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约占22%。这说明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仍是一个尚未解决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之一。

2.体育活动场地及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很喜欢体育活动,可是因种种原因村里没有最基本最起码的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更别说体育活动器材了,只好做些简单的捉迷藏、跳绳、踢毽等之类的活动,这从表中也有所反映,约占17%。

3.家务活及其它。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填写这两栏,说明这两项对他们做体育活动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从走访学生家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自由体育活动是随意的、无序的,内容较为单调。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们喜欢什么活动或有什么体育爱好一无所知,有的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别说孩子们在学校体育课里都学些什么了。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量明显偏少,活动内容不太丰富,活动质量不尽人意,活动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是: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体育活动设施建设远远不足;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关信息反馈了解极少,校内外体育活动衔接不上。

为此,笔者建议:

(一)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好《课程方案》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考核评估制,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不断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监管力度,尝试新的学校教师评价方式方法,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改革最新理论信息,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法,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质。

(二)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向学生们开放学校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场地

鉴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经济普遍不太富裕这一现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财政税收、宣传等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宣传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或个体户对农村学校及农村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及器材进行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学校资金不足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允许学校部分体育设施及器材向学生们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管理。有关部门也相应将体育馆场地及器材向学生们免费开放,供学生们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增强个人素质。

(三)加强学校和家长们信息沟通,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促进小学体育活动良性发展 篇7

一、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 追求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学生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 体育教学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应延伸开去, 以充分利用环境。

1.通过多样性课外体育活动, 渲染学校欢乐的体育气氛。

学生总是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为保证体育多样性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结合时令, 开展体育活动周和各种如拔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 吸引全校师生积极参加, 渲染校园的体育气氛, 并形成传统。这些活动中如果有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 会进一步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 提高同学们学习的氛围。

2.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 强化体育教学的效果。

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弱化了教育的积极性, 缺乏整体效应。集中教育是情境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 教师要集中利用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同一性”, 确定活动主题开展的内容, 多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各个方面都进行有机的完美统一。例如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户外体育活动中开展“锻炼意志”的耐力活动和其他各类竞赛活动, 激励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增强耐力, 提高生存能力,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通过野外活动, 比如生存锻炼等体现形式, 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

田野、小河、村庄这些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和自然美景, 会引起无限的思考。学生沐浴在大自然绮丽的风光中攀登、奔跑、游戏、跳跃, 不仅丰富了体育的教学手段, 而且也锻炼了身体,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 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 这样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目标吗?

二、缩短心理距离, 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当前学校的教育活动是被动式进行的, 和学生的距离越走越远。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板着的面孔、严肃的心态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再次, 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师所教内容严重脱节, 教师的教育缺乏创新。情境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使其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考, 获得主体地位。

1.创新教学思路, 深化教学情境, 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 编排具备地方特色的教材, 创新教学思路。因此, 可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成别具一格的课程, 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作一些有建设性的、积极的贡献。

2.关爱学生身体健康, 强化学生素质。

教师要奉献自己的爱心, 珍爱学生感情, 以树立“乐教爱生”为己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 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动力。

三、通过角色效应, 强化主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他向往的、能展示他的特长与能力的角色, 能使其持久地、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 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都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努力让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一员, 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 学生和老师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由体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 主动接纳知识, 主动参与和探究, 主动操作训练。

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落实体育终身锻炼目标

情境教学在注重“情商的作用”的同时, 也提倡“学以致用”, 把当今的课堂学习和培养下一代新人联系起来, 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合理进行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游戏, 将体育锻炼融入游戏活动中, 让学生在乐中学。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质, 也收获了快乐, 落实体育终身锻炼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五、精心设计, 善于表扬

“赏识成功教育”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不仅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凝聚力也是功不可没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很多生动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的课堂设计必须“精心”, 对学生的成就要多夸奖。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只有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教师, 才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所以, 我们应运用多种方式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深入攫取和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浅谈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 篇8

国家教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这说明国家对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与频率等越来越重视, 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 课外体育锻炼无疑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阵地。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则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 搞好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而且对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 科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灵敏、跳跃、耐久力等身体素质, 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增进身体健康, 培养勇敢、顽强、机智、灵敏、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思想品质。众所周知,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健康是第一要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成就终身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健身性、趣味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运动量因人而异, 在运动中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而且可以锻炼参加者的心理品质, 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的。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量变引起质变,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不到一定的量, 那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调查结果表明, 除6.57%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外, 有57.57%的学生每周都会参加3~5次的课外体育锻炼, 并且有71.72%的学生平均每天用至少1小时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80%的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调查结果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手段, 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 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温州市24所小学为研究对象, 并发放问卷, 调查对象有体育组主任、体育教师与在校的小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研究在高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相关论文120篇。为本研究重要的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对24所小学学校中随机抽取的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教师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0份。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

温州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早操、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班级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兴趣班等五种。

温州市小学早操有3所学校开展, 占调查总学校数的12.5%;早操学校的内容为上午7:40开展全校集体做广播体操, 然后是上午第一节课。课间操的安排为眼保健操为5min, 广播体操20min。24所小学全部开展课间操, 课间操开展广泛, 但是开展的内容单调。班级体育活动主要以竞赛活动为主, 主要是一些球类比赛、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比赛主要是在班级之间, 这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能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的学生拥有荣誉感,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24所小学下午全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周安排1次阳光体育运动的有6所学校, 占调查总学校数的25%, 每周开展2次的有18所, 占调查总学校数的75%。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由体育教师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班级多, 而体育教师人数缺乏。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有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 田径运动会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在金秋10月左右。平时会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比赛, 趣味性的比赛一般为1天, 例如集体跳绳比赛。体育联赛一般3~7天, 例如:排球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

2.2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结果

温州市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中认为“非常必要”, 占调查总人数的55%。认为“重要”, 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无所谓”的学生, 占调查总人数的12%。选择“根本不需要”的学生, 占调查总人数的5%。从调查结果了解到温州市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还是良好的, 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比较强烈, 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 但是还有17%的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了解不够, 温州市小学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宣传不够, 部分小学生认识不深, 将影响到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3 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喜爱项目

小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将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小学生喜爱项目的调查, 根据小学生的调查情况, 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喜爱的项目, 将有利于提高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 使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小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往往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1~3年级的小学生喜欢慢跑、踢毽子、羽毛球。而4~6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就有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原因是1~3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 力量小, 有许多小学生很难将篮球投到篮筐上, 在从事篮球运动中很难获得快乐, 篮球在篮球教学中也仅仅是拍球与运球的训练。而4~6年级的小学生身体逐渐长高, 力量增大, 尤其是男生, 在篮球运动中可以投篮与篮球比赛。篮球运动中获得快乐与竞争。而网球、武术、健美操、街舞项目由于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 小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认知度不高。各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的特点多开展一些项目, 丰富小学生的视野, 从而有利于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2.3 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

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代表这体育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 是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 预示其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通常情况下学历越高, 教学水平起点和教学能力也就较高, 将更能适应不同学生, 也能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潜力。温州市被调查的小学体育教师总人数为90人, 博士为0人, 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20%, 本科学历占总人数70%, 专科学历为占总人数的10%。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较高。

小学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其中田径专项的有27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0%;篮球专项有22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24.5%;排球专项14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5.5%;足球专项12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3.3%;健美操专项10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武术专项3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3%;跆拳道2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2.2%;其他专项10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教师专项结构的狭小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新鲜、时尚体育运动的追逐, 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其他体育运动的学习, 从而为学生参与到其他体育运动起到一定的专业指导, 为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育运动提供技术支持

2.4 体育教师对学校场地器材在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满意度的调查中有6名体育教师选择了“满意”占调查总人数的6.7%;有9名体育教师选择“比较满意”占调查总人数的10%;有10名体育教师选择“一般”, 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有65名体育教师选择“不太满意”占调查总人数的72.2%。说明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比较低, 加强场地器材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3 对策

3.1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课外体育活动是否开展以及开展的好与坏。所以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监管, 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开展以及开展不好的学校领导应该给予一定的督促。

3.2 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制约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娱乐方式的增加, 独生子女的增多, 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 舒适的场地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 例如:在平整的草坪足球场踢球与在煤渣场地上踢球获得的快乐体验。也可以利用学生自己购买或者将已经购买的体育器材带到学校的方式解决器材短缺的问题。

3.3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是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保证, 从而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中并呈良胜循环。可以建立多种体育运动协会的方式, 例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健美操协会、跆拳道协会等;班主任教师的积极参与。

3.4 加强安全保障与医务监督工作

安全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的安全牵动千家万户。 (1) 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 由于场地、器材原因引发的安全问题。 (2)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3) 对学生建立病史档案, 将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名单交到体育教师手中。 (4) 配备运动损伤处置药品与设备等等。

3.5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重要保证, 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的进行继续深造。同时存在体育专项口径狭小的问题, 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口径狭小, 将影响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的丰富性, 应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加强对其他体育项目的掌握与开展,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摘要:小学生现在正处于增长知识, 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将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是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温州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应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 完善场地器材建设;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加强安全保障与医务监督工作;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宣传, 提高广大师生参与的主动性。

关键词:温州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06-13.

[2]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S].2008-06-02.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篇10

新世纪教育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均存在着弊端, 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突破口, 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为了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 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关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础,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 同时要转变教学思想, 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被研究者为浙江省虹桥九小六年级5个班级的普通学生, 共300人。其中男生160人, 女生140人。

2.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常规数据统计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对目前体育新课程改革中问题的认识与态度。

3.1.1 小学生的体育认识与态度。

本次研究发现, 小学生对体育课有了较深的认识:89.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纪律在体育课中重要;对“在体育课中应增加体育理论常识课的比重”这一观点, 74.7%的学生不同意。

3.1.2 对于体育考核的认识与态度。

小学生对体育课原有的考评制度存在质疑。如对“以身体素质评定体育成绩很合理”这一问题, 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24.4%。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态度、考勤应纳入考核内容。部分学生认为动作技术评定应纳入体育考核内容。

建议对小学生体育成绩考核采用有考有试的方法。考的是对大纲要求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等, 占50%, 并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条件、学习态度、考勤等情况, 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最终评定。

3.1.3 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环境的认识与态度。

随着“减负”的日益深入, 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由于处于考试的压力下, 他们的课余时间同样不敢放松。5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余时间不够参与体育活动。并且, 很多同学对目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目前的场地器材缺乏, 硬件不够, 制约了体育课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3.2 小学生的锻炼习惯与实践。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小学生每周进行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 并且认为即使不考勤, 也会坚持上体育课。71.7%的学生认为以后会坚持锻炼身体, 说明当代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强。

对于“你愿意出早操”这一问题, 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达24.8%, 由此可见, 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出早操。目前的早操形式有以下弊端:①早操内容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②目前的早操形式对于强身健体这一教育目的意义不大;③早操背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标, 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④学生一般在早操前后30分钟内吃早餐, 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这此弊端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 我认为, 早操制度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3.3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绩效。

通过小学生体育课锻炼绩效问卷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 (表略) , 大多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提高, 但自认为身体素质未得到很大提高, 这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有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体育一定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4 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本次研究发现, 63%的男生和31.3%的女生最喜欢篮球运动, 但篮球教学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安排却很少。这受诸多因素的限制:①受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②受教师素质的限制;③受场地器材的限制;④班级授课制使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时数, 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增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条件参与篮球运动。建议学校采用体育课与体育活动中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根据学生的性别、运动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次上课, 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要求, 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 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 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 由于师资的缺乏, 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5.2 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比重, 丰富教学内容。

5.3 加强对体育考核的改革, 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 把考勤、学习态度等列入考核内容,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4 改革内容单一的早操制度, 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早操制度代替原有早操制度。

5.5 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 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 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5.6 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上一篇:个人资料下一篇:考试工作队伍